历史学科教学论原理 141页

  • 830.50 KB
  • 2022-08-19 发布

历史学科教学论原理

  • 1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学科教学论原理与方法课程资源 院、 系    历史与行政学院     姓  名    姜泽民       职称(学历)讲师联系电话    13888082243     140\n历史学科教学论原理与方法课程资源目录一、课程介绍……………………………………………………2二、课程特色…………………………………………………2三、课程负责人…………………………………………………2四、教学大纲…………………………………………………2五、教案与课件………………………………………………13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38七、相关资源…………………………………………139140\n历史学科教学论原理与方法课程资源一、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是清末至今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主要讲述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其主要包括历史课程、历史教育目标、历史教材、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及评价、历史教育研究等内容。其目的是为师范生今后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打下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选用教材: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三版(全国优秀教材)二、课程特色本门课程的特色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见习、试讲等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原则,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三、课程负责人姓名:姜泽民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5学历:学士职称:讲师联系电话:13888082243承担课程:《历史学科教学论原理与方法》、《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中外教育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教育实习》四、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历史学科教学论原理与方法(TeachingMethodofHistoryTextbookforHighSchool)【课程编码】04A00605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课时】51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以中学历史教学特定的教育现象为对象,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中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中学历史教学整个过程的规律和方法。(教学目标)《中学历史教学法》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内容及其基本规律;掌握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处理教师、学习、教科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教育见习、实习、培养其实践能力,巩固和提高专业思想水平,使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走上中学历史教学的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本职工作,并且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140\n(教学要求)通过《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教学理论,但应避免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重复,也要避免把历史教学方法讲成史学方法论;《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意联系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但要避免把教学法课讲成单纯教学经验和具体方法的介绍,要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结合中学历史实践,《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课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见习,进行课堂模拟,编制教案,实习等练习,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讲授《中学历史教学法》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职业教育、做到教书育人。【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计3学分,51学时,学时分配如下:章次课程内容课时备注(教学形式)1绪论6讲授、讨论2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规律、原则5讲授、讨论3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6讲授、讨论4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6讲授、讨论、见习5中学历史教学的直观教具4讲授、讨论、制作课件6中学历史知识的复习与检查4讲授、讨论7中学历史课外活动2讲授、讨论8历史教师的备课6讲授、试讲9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的讲授4讲授、讨论10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进修4讲授、讨论11高师历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4讲授、讨论合计51【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该门学科的性质和研究的概况,从宏观上把握该课程的内容与基本线索。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名称、性质(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名称(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性质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对象、任务(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对象(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任务140\n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与哲学的关系(二)与历史科学的关系(三)与教育科学的关系(四)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四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方法(一)观察法(二)文献研究法(三)测验法(四)调查法(五)统计法(六)图表法(七)历史研究法(八)比较法(九)分析和综合法(十)归纳和演绎法(十一)实验法(十二)个案研究法第五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现状(一)国外对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概况(二)国内对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概况三、课堂讨论选题1、谈谈你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认识。2、谈谈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现状。四、课外作业选题1、试述《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的性质。2、试述《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研究的对象、任务。3、试述《中学历史教材教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规律、原则一、学习目的要求140\n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和应遵循的规律与原则为教学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一)知识教育(二)智能培养(三)思想教育(四)三大任务的关系(五)美育教育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规律(一)历史知识的特点(二)中学历史教学规律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一)传授知识与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二)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三)史与论相结合的原则(四)直观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原则三、课堂讨论选题1、美育教育应不应该纳入到教学目的当中?2、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四、课外作业选题1、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2、基础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培养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中学历史教学美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体系和变化情况以及如何使用,为学生备课打下基础。二、主要教学内容140\n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一)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沿革(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使用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一)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沿革(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三)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一)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及作用(二)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三、课堂讨论选题1、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沿革。2、教师教学用书与教案的关系。四、课外作业选题1、怎样使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2、怎样使用中学历史教科书?3、怎样使用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第四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学生的教学风格。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二)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第二节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一)综合课及其结构(二)单一课及其结构第三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140\n(二)课堂组织结构的方法(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三、课堂讨论选题1、如何选择教学方法?2、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教学方法。四、课外作业选题1、中学历史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2、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组织的方法有哪些?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学的直观教具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教师的语言要求,直观教具使用和板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并初步形成直观教学技能。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直观教具的作用(一)直观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直观教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第二节直观教具的分类(一)历史文物(二)历史模型(三)历史图片(四)历史图表第三节历史教师的语言、历史地图的使用、板书设计(一)历史教师的语言要求(二)历史地图的使用(三)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三、课堂讨论选题1、直观教具的作用。2、多媒体教学是否可以完全代替教师的板书。四、课外作业选题1、中学历史教学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哪些?140\n2、中学历史教师语言的要求有哪些?3、板书设计的原则是什么?第六章中学历史知识的复习与检查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复习与检查的形式和重要性,并掌握命题的原则。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一)历史知识复习巩固的作用(二)历史知识复习巩固的主要方式方法和基本要求第二节历史知识的检查(一)历史知识检查的意义和要求(二)历史知识检查的方式、方法(三)历史试题的设计三、课堂讨论选题1、试析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2、命一份历史试题并说明命题的特点。四、课外作业选题1、复习与巩固的作用是什么?2、复习与考试的形式有哪些?3、命题的原则是什么?第七章中学历史课外活动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注意事项,明确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课外活动的作用(一)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特点(二)课外活动的作用第二节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参观访问140\n(二)历史专题讲座、故事会、讲演会(三)课外阅读(四)历史园地(五)历史兴趣小组(六)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戏剧(七)历史展览会(八)历史知识竞赛(九)历史文艺活动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应注意的问题(一)课外活动组织的计划性(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三)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四)要注意因地制宜(五)要争取学校支持,发挥集体力量,协同配合搞活动三、课堂讨论选题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2、目前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组织存在的问题。四、课外作业选题1、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有哪些?2、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组织应注意哪些问题?第八章历史教师的备课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备课的方法以及评课、说课的标准,使学生不仅会备一节高质量的课,而且还能够将备课、说课、评课有机结合起来。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备课的意义与要求(一)备课的意义(二)备课的基本要求(三)备课的方式第二节怎样备好一节课140\n(一)备书(二)备学生(三)备教学方法(四)编写教案第三节评课与说课(一)评课(二)说课三、课堂讨论选题1、怎样备好一节课?2、备课与说课的关系。四、课外作业选题1、备课的意义和形式是什么?2、评课的标准是什么?第九章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的讲授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历史时间、地点、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的表述方法。并学会讲述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的方法。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时间的讲授(一)注意形成学生的时间概念(二)严格按照年代顺序讲授历史第二节地点的讲授(一)具体讲述地理特征(二)揭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讲清并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的具体知识第三节人物的讲授(一)以事传人(二)以人带事(三)对历史人物正确评价三、课堂讨论选题140\n1、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四、课外作业选题1、怎样讲历史时间?2、怎样讲历史地点?第十章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进修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要求,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师的职业要求,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一)思想政治素质(二)知识素质(三)能力素质(四)心理素质第二节历史教师的进修(一)进修的意义(二)进修的内容与方式三、课堂讨论选题1、谈谈你喜欢的历史教师类型?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应如何提高教学素质?四、课外作业选题1、试述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2、历史教师进修的意义、内容、方式有哪些?第十一章高师历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一、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和教育实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搞好教育实习,为学生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实习的历史回顾(一)中国古代实践性教学思想140\n(二)中国近代教育实习(三)中国现代教育实习第二节教育实习的意义、任务(一)教育实习的意义(二)教育实习的任务第三节教育实习的内容(一)教学工作实习(二)班主任工作实习(三)教育调查三、课堂讨论选题1、怎样顺利完成教育实习。2、怎样在教育实习中了解学生?四、课外作业选题1、教育实习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2、教育实习的内容有哪些?【成绩考核方式】1、成绩评定总则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2、平时成绩评定期中考试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10%。3、期末考核评定期末考试成绩×80%+期中考试成绩×10%+作业成绩×10%【教材与参考书目】指定教材: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参考书目:1、北京师范大学等编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8年出版2、夏子贤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91年出版3、张保华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论》,云南教育出版社92年版140\n4、金相成主编《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94年版5、陈东等编《教育实习百题》,石油大学出版社94年版6、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97年版【有关说明(教学建议)】1、严格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2、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习、试讲、说课、评课训练。3、平时成绩的评定也可以视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而定。五、教案与课件第一章绪论(6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该门学科的性质和研究的概况,从宏观上把握该课程的内容与基本线索。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名称、性质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名称我国的历史教育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以《诗》、《书》、《礼》,《乐》、《春秋》作为教材,传授弟子,其中《书》(《尚书》)即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春秋》则记录了鲁国的历史,它们是迄今可查的最早的历史教材。在教学上,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以及“使人心愤愤,口悱悱”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认为是学校历史教育的开端,也是历史教育方法研究的肇始。把历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研究,是近代学校的出现,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尤其是师范学堂的设立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历史正式被列为学校中的一门课程。与此同时,专门研究、讲授历史教育的方法,也逐步成为师范学堂的一门学科。最初,其名称为“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附属在有关的历史科目之内。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就有历史科目开设“东西洋各国史兼讲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的明文规定①140\n,其目的是使师范生了解、掌握某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可能是我国设立历史教学法学科的初创或雏形。1912年以后,该门学科一般称为“历史教授法”。“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师范教育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对如何搞好学科教授法提出了改进意见,认为教的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反对教和学的脱节现象。1919年,当时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陶行知先生在《论教学合一》文章中,首先明确提出了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主张。自此以后,“历史教授法”的名称也逐渐改为“历史教学法”。这应该说是我国历史教育研究上的一次有意义的变革。20世纪30年代末,鉴于分科教学法比较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与教法直接相关的教材的探索,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增加教材研究的内容,同时改学科名称为“教材教法研究”。1939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发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科目表施行要点》中,将这门学科的名称正式写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在194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中,又明确规定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为专业训练科目,在第四学年学习,内容包括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课程组织和教具设置及其应用等部分。至此,该学科已初具规模,有了大体的框架。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教育学在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科)仍以“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研究”或“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名称,作为必修科目之一,直至今天。名称的沿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范围的变化与发展。从“教授历史之次序方法”到“历史教授法”,反映了这门学科日趋独立,研究领域逐步开阔,不再是附属性的兼授,而从“历史教授法”到“历史教学法”,则反映了这门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把学生的学习作为研究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名称的沿革,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进步。纵观半个多世纪历史教育研究的历程,应当说,历史教学法学科在一定时期里,对帮助师范生熟悉学科教育,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热爱教师工作,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是有一定成效的。但就该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从它创建时开始,就已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局限于经验性的描述、方法的介绍,缺乏独自的科学体系及理论说明。这不仅从学科的名称上可以得到印证(易使人们将学科教学法理解为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内容要求上,历来注重的也是单一的方法、技巧。即使在1957年的高等师范院校修订教学计划中,其指导思想仍是十分强调实践经验,规定教材教法学科的内容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写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的经验和问题进行研究。”更何况该门学科在1949年之后又几经挫折,动荡不定,致使学科面貌至今未能得到根本的改观。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40\n的今天,尤其是随着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学习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学科的发展,国内外学科教育改革中新成果的积累,人们越来越感到历史教学法的原有模式已日益不能适应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培养一代新人的要求。因此,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提出改革历史教学法,创建历史教育学,以进一步完善这门学科的体系结构,使其更切合实践需求,实为大势所趋。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该学科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科教育研究在发展、升华。其实,有关学科教育的改革,国外一些国家早已进行了。据有关资料刊载,由美国大学中的教育学院院长和主要学术领导人组成的霍姆斯协会在其《明天的教师》(1986年)报告中谈到,新型的教育学课程的“第一项重要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专门的学科的教育,要用对专门学科的教与学的研究来代替本科的一般‘教学法’课程”美国的历史教育研究也曾经过历史教授法的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要算美国历史教育专家约翰生·亨利在本世纪20年代初写的专著《历史教学法》一书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历史教育研究的状况和水平。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变革,当代美国各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已把这门学科发展为“历史教育学”,从属于“社会科教育学”。原苏联一直很重视学科教育研究,分科教学法论著出版不少,对我国也有较大影响。但从70年代开始,原苏联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已着手把原先的学科教学法相继改为学科教育学。他们认为,“‘教学法’这个术语理所当然仅仅是指中学课程的单个具体问题的讲法”,它不适于表达学科教育、教学的“所有内容和方法问题”,因此“必须加以现代化和改善,实质上是要建立一门新的课程”②。日本广岛大学教育部主任教授、全国社会科教育学会会长平田嘉三于1969年发表了《以新的社会科为目标——新的历史教育学》一文,在日本第一次提出了“历史教育学”这个名称。1978年4月,广岛大学教育系创设了日本第一个“学科教育”学科,设立了社会科教育学专业,历史教育学”学科名称被正式使用⑨。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领导部门和学科教育研究专家也已关注学科教育学的建立问题,并嬉开专门会议进行了研讨。1986年10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山东济南市举行了1949年以来首次全国高师教学法学科建设研讨会,会上就建立我国学科教育学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接着,在同年12月12日的全国高师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领导在讲话中又提到:“我们不仅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可见,由“学科教授法”到“学校教学法”,发展到今天的“学科教育学”,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学科教育学之一的历史教育学也因而形成。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性质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从事这个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者和第一线的实际教学工作者中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边缘学科”,有的认为它属于艺术学科,有的认为它应属于历史学科,有的则认为它是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属于教育学科。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经说过:“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固然,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①140\n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的矛盾性是什么呢?就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与学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不是边缘学科呢?它确实与历史专业,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与哲学等学科的关系很密切。但是,问题的核心是:在普通中学里,历史教师怎样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这门课程;师生在这一教和学的过程中怎样共同全面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这里,不仅涉及历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哲学、信息传授的技艺等。应该说,它并非某两个或几个学科的简单结合,它已经在这些有关学科的基础上,为解决自己的特殊矛盾,完成这一特殊任务,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学历史教学法是不是艺术课呢?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同样的教材内容,只因为听课的对象不同,或者是讲课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不同,或者是讲课的时间不同,或者讲课时在学生中临时出现了某种异常情况,都要求教师能当机立断,针对新情况,采取新的措施,引导学生们认真地听课、学习,全面完成该课时的教学要求,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时,因为某位教师的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人们就说:听他的课,简直就是一次艺术享受!这是完全符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的。但这里的“艺术”的概念和人们平时所说的艺术的概念是不同的。通常所说的艺术,是指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说某位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高,讲起课来娓娓动听,使听课人在听课时如同得到一次艺术享受一样,不知不觉地就听完了。这是对的。但是,真把它当成通常所说的“艺术”的概念来理解,则是不确切的。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是什么呢?它属于应用教育科学的范畴。因为,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理论教育科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面,而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是要研究出具体的办法。凡是以提出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科学,都属于应用教育科学。它们是既有区别,又密切地结合着的。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而不是前者。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对象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对象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即:中学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是什么;中学历史课中要向学生们教授哪些历史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进行哪些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出色地完成中学教学的任务。具体说:(一)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140\n中学的各门课程,都是少年、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程。我们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使我们的青少年具备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成为国家未来的、优秀的、可靠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作为历史教学法学科的研究者、教授者来说,就要研究:在初级中学阶段、高级中学阶段,通过历史教学各要达到哪些知识教学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能力;通过这样的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应向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应该培养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德、人格和什么样的价值观。(二)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这是指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在我国,过去把历史课程标准称作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教科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印刷、发行。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一纲一本。”现在,按欧美多数国家的习惯,把原先的教学大纲统称为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教科书可由各省、市自行组织力量编写,最后由国家审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印刷使用。由之,现在开始出现“一纲多本”的现象。初级中学的历史教科书又有单独编写和与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合在一起写成的综合性教科书之分。这样,势必出现一纲之下不同版本的内容详略不同、深浅不同的现象。这就是现在的历史教科书编写者和身处历史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们应予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历史教科书既不同于历史科学的专著,又不同于普及历史知识的通俗读物。它的内容、体系、行文和印刷形式等,不仅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符合教育心理的要求,符合认识论的规律;还要考虑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具备的历史知识的要求;以及考虑到作为21世纪未来的主人应具备的创造力和个人的道德、品格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还要研究如何为中学历史教师编写历史教学参考书和为学生们编写学习历史参考书。(三)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在历史教学工作方面,由中外的教育史来看,已有几千年之久。在这一漫长的实践过程中,虽说在教学上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没有一种绝对的、固定的方法,但是,人们在这几千年的实践的过程中,是在由不自觉而逐步发展到自觉地(在我国来说,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探寻这一教学过程的规律的。因而,我们可以从各种历史教学法中总结出一些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应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呢?中学历史教学中应遵从那些基本原则呢?这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又一项内容。(四)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140\n这里所说的教学是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而言。所以,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教师讲授历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是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教师讲授历史的方法,包括历史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活动的模式和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历史的形象,通过思维形成科学的历史概念的方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思考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备课的方法;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的历史教师的进修的问题,等等。研究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包括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历史的目的;学生应该怎样听课;怎样阅读历史教科书和课外的历史读物;怎样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把课内外的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怎样进行复习,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怎样准备应对各种形式的考试;怎样开展课外历史研究小组的活动和撰写有关历史专题的小作文等内容。(五)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要想不断提高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只靠教师钻研教材,靠教师的口头表述、借助面部表情以及体态等,是很不够的。尤其在今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的历史教学手段若仍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上,那是无论如何都不行的。我们必须在原先的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直观效果,以便保证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任务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揭示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标。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与历史科学研究的认识过程,既有共同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就其共同性来说,都是在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都要以实践、感性经验作基础,都是一个主观、能动的反映过程,变客观辩证法为主观辩证法过程;就其特殊性来说,在目的上,历史科学研究是要解决一些客观上是新的、在以前没有解决,或没有正确地解决的课题;而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是解决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对科学研究来说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要通过教学,把前人、别人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在途径上,历史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曲折的、反复的、艰苦的,有时甚至是很长的过程;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在时间上是比较集中和有限的,教师要在较短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在掌握资料和研究方法上,历史科学的研究,是研究者自己尽量多地掌握原始材料,然后选择最典型的材料,进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而中学历史教学,则是靠教师介绍材料(往往是只介绍中学历史教科书所采用的那一家的观点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在条件上说,历史科学研究工作者,基本上是靠自己去独立钻研的;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却总是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140\n这样,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却又是认识的主体,必须调动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共同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所以,在实际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以任何理由减弱或否定这种作用;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不能等待学生自然地发挥它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要由教师积极地诱导、调动、激发,帮助他们充分地发挥这种能动作用。现在,人们认为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地存在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由于没能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这种互动的辩证关系。教师为了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就需:第一,掌握钻研教材、组织教材、讲授教材的规律和方法;第二,了解不同年龄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它们在历史学习心理方面的特征;第三,转变自己的落后于时代步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牢记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四化”建设对青少年学生的要求。过去,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基本上是处于对经验的总结,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近年来,随着教育心理学及计算机的接受信息、储存信息、输出信息理论的发展,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认识、处理、解决好这个教和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法中的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在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史中,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以及同这一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论人们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看问题时总会受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配。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教育哲学主张。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哲学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历史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就是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我们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教学、历史教育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哲学上的总结和概括,以不断提高我们的历史教育学的学术水平。二、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学科教育学的“学科”,一般是以中学讲授的各门学科为背景,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形式选择、排列,使各门科学的内容心理化,以求得学生的人格形成的学校教育要求的载体。具体到历史教育学,其载体就是历史科学。因为历史教育学是以历史科学为背景的。所以,它必然与历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育学的研究者和以历史教育学为指导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者,必须对中、外两门通史有全面的、系统的、基本的、正确的了解。所谓“全面的”,是说每个历史问题的出现,都有其一定的背景、发展过程、结果和影响,而且许多历史问题间有着交错的、前后的联系;所谓“系统的”140\n,是说对每个历史时期横割的各个方面都有正确的了解,并能领会其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历史教育学的研究者、讲授者以及以历史教育学为指导讲授中学历史课的教师们,只有这样全面地、系统地领会了自己所讲授的历史问题时,才能融会贯通地、深入浅出地、准确地讲清楚所讲授的问题,才能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全面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所谓“基本的”,是说历史科学的知识是有不同层次的,同样是讲授中国通史,对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就有不同的高度要求。作为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各个问题应是都能理解、讲授得清楚的,否则,就是没有吃透教材,就是对教材的领会上有“夹生饭”的现象。自己处在“以其昏昏”的状态,讲完课之后想达到“使人昭昭’’的效果,是完全不可能的。诚然,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教科书中所涉及的各个历史问题都有头有尾地、联系地对学生进行讲授,但在教师领会教材上仍需这样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教育效果,所谓“正确的”,是说所讲的历史问题的材料和结论必须是出自历史科学的专著和文章,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奇闻佚事。现在,传播各种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在知识消息传播的管理上却是无力的,因而有很多说法是错误的或是似是而非的,例如,在电视的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把战国时的秦蜀守李冰修造都江堰说成是“秦朝的李冰……”;有的文章把南宋的秦桧与金人勾结说成是“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把义和团运动说成在历史上是反动的;在影视或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中按编、导、演的想象任意地表述历史;等等。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兴旺时期,如果教师不负责任地向学生讲授错误的历史知识会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终身的。同时应该强调的是:历史教育学的研究者、讲授者,中学历史教师们必须随时掌握历史科研的前沿成果,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知识,而不能一成不变地以陈旧的知识对历届的学生进行讲授。三、与教育科学的关系教育科学是研究培养人的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研究一般规律的教育学,还包括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诸如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未来学、教育史、教学法、教育经济学、学校卫生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工艺学、教育法等学科。而且,它至今还在向完备的方向继续发展。在这里,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一,教育学。它主要是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原理和方法,研究的角度侧重于揭示教育的措施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它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它一般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论、学校管理等部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方面的新成就,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第二,心理学。心理学又分为许多分支,对我们来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心理学和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学。这些科目中,有的是比较成熟了的;有的是在国外已是趋于成熟,140\n但在我国还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例如教育心理学;至于学科的教与学的心理学、青少年的心理学等,在我国还处在发展完善的时期,有的则还处在开创时期,例如青少年的性心理学。这些,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历史教学。认识了它们,掌握和运用了它们,就会对我们的历史教学和教育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认识它们,不能自觉地驾驭运用它们,它们就会在我们的历史教学和教育中起消极的反作用。近年来,赞科夫、布鲁姆、布鲁纳都是由于在心理学的研究上取得新成果引发教育的改革,而取得惊人的成就的。过去,历史教学法的研究者和教学的实践者、中学历史教师正是在这方面处于薄弱的状态。这是在今后需予以极大重视的。第三,历史教学法。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揭示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采取科学的、多式多样的、恰当的教授方法,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今天的历史教育学正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不是简单地对原来的历史教学法加以充实和发展,而是另一门具有全新理论体系和内容的新学科。它们应是前后衔接的两个课程。为要搞好中学历史教育学就必须了解中学历史教学法,只有如此,才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到既有继承、提高、衔接,又不重复,有明确的目标和分工,使学习者得到新的启发和提高,而不至使人觉得新的历史教育学与过去的历史教学法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了。四、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历史教育学的研究者、教师和中学历史教师都应该成为杂家,要不断地汲取各种有关学科新成就。历史科学所涉及的领域本身就是中外古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外在部分和内在的思维都极为深入细微,所教授的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最有生气、变化性最大和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同时,教育工作又联系着社会的所有方面。这些,都要求我们的从业者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教学中所遇到各个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埋没人才,成为识千里马的伯乐,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第四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方法一、观察法140\n这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作全面而系统的、连续而周密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细的记录。观察法的工作步骤是:(1)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出观察计划。根据研究的任务选择研究的对象,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最后制定出观察计划。(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既要认真地按照计划位置,作出详细的记录,不为无关现象所扰乱,不要靠事后回忆的追记。(3)整理材料。及时对所有的分散的材料进行汇总加工,删除错误的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或错误,要及时补充和纠正。例如,在历史教育中,为了研究某种历史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数学效果如何,就可选定某位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并有一定体会的历史教学师,听他的一个阶段的课;或是去听某个学校举办这种教学的研讨课。在听课时,要密切注意教师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后,要具体地了解该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学目的;找学生谈话,了解教学生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材料,进行概括、升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易行,也是最为经济的,所以是人们经常采用的。为了使观察的效果更为可靠、可信,最好把观察的时间安排得长一些,观察的次数多一些,尽量不要只根据一两堂课的情况就轻易地做出结论。二、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查阅已有的资料来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方法。在我们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中,主要是查阅诸如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的教案、教师的工作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考卷的分析,学生课堂笔记、作业、试卷等。查阅这些资料前,研究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把所有的与自己的研究任务有关的材料教育充分利用起来。使用这些材料时,需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要认真地审视这些材料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有出入,出入越大,其可靠性越小,得出的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也就越小。其工作步骤是:(1)搜集与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资料;(2)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3)根据大纲,将所摘录的材料分条组织起来;(4)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三、测验法对学生的学生情况或学习时的心理状态的了解,只靠前两种方法是很不够的。为要进行更加深入、确切的了解,就要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测试。这种测试又可分为书面的和口头的两种形式。这两种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点。但是,要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最好是进行口头的面谈。而且,这种谈话的气氛必须是亲切的、轻松的、无拘束的,否则,其效果是不会好的。四、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历史教学的厂史、现状中的某些或某个问题的情况,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现实的历史教学工作。其工作步骤是:(1)制定调查计划,拟定调查提纲、规划调查的程序、方法和日程;(2)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搜集各种资料;(3)整理材料、写出调查报告。五、统计法即把用上述各种方法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分项统计,从统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原水质江省杭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历史科的教师茅蔚然先生,为了进行四段式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和实验,曾向全国各地印发了近1000份调查表。后来,根据上海、江苏、安微、吉林、新疆、四川、广西等省(区)的17所中学寄回的794份调查表进行了统计。单以初级中学二年级的291名学生(男生161人,女生130人)填写的内容看,提供了下面的情况。140\n关于印象最深的历史事件:在161名男生中,有69人填写“赤壁之战”,有23人填写“贞观之治”,有13人填写“黄巢大起义”;而在130名女生中,却有62人填写“文成公主入藏”。男女生呈现出鲜明对比的是:在161名男生中竟无一人对文成公主入藏留下最深的印象,而130名女生中也竟无一人对黄巢大起义留下最深的印象。关于印象最深的历史人物:在161名男生中,有55人填写唐太亲”,而在130名女生中却有65人填写“文成公主”,有17人填写“武则天”。而且,十分有趣的是,在填写“文成公主”的65名女生中,有62人是14周岁的学生;另外的3人都是15周岁,她们当中,竟无1人填写“武则天”。在这样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茅蔚然先生得出结论说:“初二年级的资料,有的来自西北,有的来自东北,有的来自西南,有的来自华东地区。尽管是不同地区、不同的教师,甚至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但留给学生的最深印象却会如此相同和相近。然而,尽管教材内容完全相同,而留给学生的某些历史表象或历史概念,又会如此不同和相异。这样看来,我们的教学对象,虽然都是纯洁的青少年学生,但他(她)们的心理因素……,不仅具有年龄特征的不同,还有着男女性别上的差异。”这一统计资料说明: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不同,在历史学习中就出现了不同的心理特征,对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直接的影响。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注意的问题。六、图表法把用统计法得出的统计结果或是某些复杂的数字材料用各种图表形式表示出来。这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形象化,很直观,有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明的效果。七、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历史上历史教学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的分析研究,认识历史教学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今天的历史教学工作。它的工作程序是:(1)搜集史料。尽可能地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反映当时的历史教学情况的论著及有关的史料,反映当时的历史教学情况的论著,以及关于该问题的非文字的材料。(2)鉴别整理史料。要用各种方法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辨别真伪的工作,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3)运用史料。运用所搜集到的真实的、权威性的史料,针对自己的研究题目写出有说服力的报告。八、比较法比较法是对历史上的历史教学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66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历史教学的规律。其工作步骤是:(1)描述。把历史教学现象的外部特征加以描述,要求准确、客观,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2)整理。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3)比较。对搜集到的有用的资料进行比较和对比,找出其异同和差距,提出科学的、可行的结论和建议。九、分析和综合法140\n对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是把复杂的历史教学现象分为各个组成因素的性质和特征。综合是根据分析的结果把所研究的某个历史教学问题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联成一个整体来认识,着重探讨其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两者彼此相反,而又互相联系,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这一研究方法对把握矛盾的内在联系及其整体,认识所研究的问题的本质,掌握它的发展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归纳和演绎法归纳是对众多的同类历史教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共同的性质或因果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现象,揭示出该类教学现象的本质或规律性的东西来。演绎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原理原则,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或者从对历史教学现象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假设,再与另一些现象对证或验证,从而得出对于具体问题的具体认识或具体的解决办法。归纳和演绎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归纳的结论是演绎的前提,演绎所依据的理由,又来自对特殊事实的归纳、概括。它们在认识的过程中是统一的。这10种方法,在工作的进行程序上,是相互密切关联的。只有在前7种方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后面的三种方法的实际工作。即通过前7种方法的工作,得到大量的、可靠的材料,然后才能用后三种方法对所获得的材料在头脑中进行思维活动。经过这样的思维加工之后,我们就可把原来的一些散乱的、孤立的概念,提高到比较有条理、有系统的原理、原则上来了。但是,经过这样的资料积累(第一步)、思维加工(第二步)工作之后,还必须进行第三步工作,即对所得出的原理、原则进行检验。一般的检验法,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验证、修正。而要求更高的、特定的检验法,则是实验法。十一、实验法这是方子解决历史教学上的某个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在完成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项实验任务之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来。在进行教学实验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宜于使用实验法;所研究的问题可能有哪些答案。只有在研究的问题适宜于使用实验法,而且是实验者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或几个初步设想的答案,但又不能确定这些预想的对错,或不能确定究竟哪个答案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使用这种方法。在实验之前,还要查阅有关资料,看前人是否已经研究过这一问题?看别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他们是否进行过实验?他们的实验是否可靠?他们的研究成果是什么?他们的研究结论中有哪些部分是合理的,哪些部分是不合理的?其次,要注意正确地使用实验法。教学研究的实验法中,较常用的是等组法。即在确定实验任务之后,选择两个基本情况相当的班级。例如,两个班级中的男女学生数的比例,男女学生的年龄,男女学生的家庭状况,男女学生的学习基础等大体相当。140\n然后,在一个班(实验班)的教学中施加某一实验因素:而在另一个班(控制班)的教学中,不施加这一实验因素,只沿用原先的教学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教学。再后,到了一定的实验期限的时候,从两个班中提取所需的各种数据,对两个班级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得出结论。不过,在教育工作中的实验,要比自然科学方面的实验复杂得多。因为,人们永远不可能找到两个各种条件完全一样的班级。即使是找到两个各种条件相对地说来相当的班级,它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有变化的。例如,社会的影响,家庭状况的变化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智能的开发、培养状况等,都会产生各自的变化。这些都是难以控制的。所以,某个教育实验开始时的各项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中各方面的状况,只能是相对地要求其“相当”。因而也就不能把某一次小规模的实验的结果绝对化。如能多项地、在较大规模的范围里进行实验,其结果就更为可靠。苏联曾就赞科夫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相互关系”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取得了很有说服力的成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育的生命在于实验”。我们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同仁们、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们应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广泛地进行实验,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积极地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进程。十二、个案研究法这是指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是非典型的。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若干个个案进行研究、比较,然后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研究法通常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其步骤是:(1)了解情况,确定个案研究的对象;(2)观察研究对象,调查和收集资料;(3)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写出分析报告。第五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现状一、国外对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概况国外对历史教学的研究与我们相比,存在很多共同地方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同。例如,在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师进修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在很多方面又是有所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上。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单一的,即以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为指导性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可以百花齐放式地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有的国家和地区则不同,例如,日本国的铃木学派,至今仍主张教师对学生要强制性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有的国家至今仍主张以体罚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性手段,等等。140\n在编制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上。美国、英国等国家原本都是“多纲”的做法,现在都有了“一纲”的趋向。当然,在做法上又会有各自的特点。例如,美国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前后邀请了200多位历史专家、教学论专家以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家长等,历时两年多,编出一份历史课程的教学标准。结果,也只能是鼓励(包括动用经济手段)各州使用,而不能强行要求在全国统一使用。在教学方法上。从目前所见到的资料来看,我国很有可能是世界各国中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最细致的国家。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可能与我们过去的“满堂灌”有关。试想,在经常使用谈话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可能按我们的教学法中所讲的讲述法的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授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呢?又如,教学设备条件好了,当然就不用抽拉式的地图说明某次进军路线而是要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了。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计算机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上,他们不如我们要求的那样规范和细致。在研究的重点上。我们在过去太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和记忆了,因而把研究的重点也就放在这些方面了。欧美国家不同,他们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把课堂上传授历史知识本身看作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由于有这样的教学观念上的不同,有的国家在这个学科上的研究重点也就与我们有所不同。例如,他们很重视如何编写教科书、学生如何学历史的研究,包括历史教科书应当编写的内容和版面的设计,如何学习教科书中引用的史料注释,应用史料等,都是他们现在的研究热点。在学生学习资料的研究上。由于他们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研究,他们就在这方面为学生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例如,美国的一些州的教育部门为学生编写了与各年级的历史教科书内容相对应的资料选编和图片选编,供学生借阅(是借阅制而不是发给每个学生)。此外,他们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很热衷。在这方面,他们有一个优点,就是一切依当地的情况来决定。例如,他们不因为提倡使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就硬性地将它列为一项评课的标准,而是采取上级领导部门对下属学校进行经济鼓励的办法加以提倡推广。二、国内对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概况前边前言已讲过了从新中国成立到粉碎“四人帮”以这一段时间由于左的右的错误路线的干扰,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最后“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的研究被迫中断了。今天着讲述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学历史教学法取得的可喜成就。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阴谋集团各项工作开始了扰乱反正。1978年原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高等学校文科教学计划座谈会,制定了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的教学计划,正式恢复了历史教学法课程。与此同时,中学历史课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新编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也相继出版,并进行专门研究工作。1980年在开封举行了建国以来“全国历史教学法科学讨论会”,并对成立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进行了酝酿和筹备。198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140\n。此后在历届年会上,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科历史教学法的性质,教材体系进行了讨论,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有关中学历史教学法的专著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也相续得到出版。历史教学学法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现象。历史教学的主要刊物:《历史教学》(天津)《历史教学问题》《上海》《中学历史教学》(广州)《中学历史教学》《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等。中学历史教学法专著:北京师范大学等四院校合编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可琛等人编写的《中学历史教学法》(广东人民出版社)茅蔚然编写的《中小学历史教学法》(甘肃人民出版社)龚奇柱编写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要》和《中学历史教材教法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赵恒烈编写的《历史教材教法举要》,《史苑传艺》《历史教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周春元主编的《历史教学法》(贵阳师院历史系)陆满堂和金相成编写的《中学历史教学法》讲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学法教研室编写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学法教研室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学水运教研室编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学法教研究周国柱编写《历史教学概论》(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张保华主编李寿副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历史图示教学研究与运用》(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研究机构:中央及省市的教育科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各省市教委的历史教学研究室高等师范院校的和教育学院历史教学研究室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和各省市的地方性的历史教学研究研究队伍:主要有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教法课的教学人员,各省市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单位的有关人员,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以及历史教材的历史教学杂志的编辑。课堂讨论选题1、谈谈你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认识。2、谈谈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现状。课外作业选题140\n1、试述《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的性质。2、试述《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研究的对象、任务。3、试述《中学历史教材教法》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章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规律、原则(5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和应遵循的规律与原则为教学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一、知识教育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教育工作中曾经出现过错误的倾向。如50年代末,一些人认为历史教育的任务就是向人们进行思想教育,而传授历史知识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手段。近年来,一些人又过分强调对受教育者智能的培养,在不同程序上忽视了历史知识的传授,认为传授基本历史知识好像是给受教育者给受教育者“黄金”,开发他们的智能才是教给他们“点金术”,提出“不要给学生黄金,要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技术”。事实上,使他们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是发展、培养其智能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我们在重视智能培养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丝毫不能忽视和削弱基础知识的教育。什么是基础的历史知识呢?140\n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以及历史教育工作者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人认为,凡是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都是受教育者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另一种意见认为,大纲范围内的知识也并不都是基础知识,只有主要部分才是,诸如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突出的历史现象、基本的历史线索等。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基础知识是指那些比较确定无疑的历史知识。我们认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是指学科体系赖以形成的基本构件,它包括已确实掌握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而排除高深的尖端知识、分支学科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基础知识的范围并非一成不变,它因学科发展和研习者的层次变化而有深度、广度上的不同。由此看,基础的历史知识是指在中外历史各个发展阶段中,最能体现其基本面貌、基本特征的带有主干性质的确定无疑的那一部分历史知识。基础的历史知识包括反映历史发展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基本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和基本历史规律三个方面的知识,我们通常又把基本历史事实称为具体的历史知识,把基本历史概念和基本历史规律称为规律性历史知识。(一)具体历史知识教育凡是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都属于这个范畴。历史事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掌握基本历史事实是学习历史的基础。由于历史事实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而产生的。因此,历史事实的构成离不开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这四个基本要素。其中以人为主体,以事为中心,以时、空为依托。历史时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即时性,如一次战争爆发的时间。二是时间的持续性,即时间的长短,如一次战争持续的时间。三是时间的顺序性,即时间的先后。在时间的顺序性中,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前后相随,紧密联系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是一种系统的历史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知识。在历史教育中,如果不理清时间先后顺序,历史将是混沌一团。空间是历史活动的舞台,同时,一定的空间对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一些文明发祥地多在大河流域。历史唯物主义者承认地理环境(空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反对环境决定论。历史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的空间,如山顶洞人遗址在周口店龙骨山,另一种是变化的空间,如太平天国北伐的经过。后一种实际上是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结合,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空间。人是历史的主体,只有人的活动才能创造业绩,才能构成历史内容。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进程有影响的人物。历史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名有姓有事迹的具体历史人物,如孔丘,一类是在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没有留下具体姓名的历史人物,如火药的发明者。对于各种历史人物都应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进行公平评判,我们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同时,并不否定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个别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必须有比较严格的时间、空间、人物的规定性和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如,一次战争、一次政变、一次改革等。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形成一个时期的历此,历史事实的构成离不开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这四个基本要素。其中以人为主体,以事为中心,以时、空为依托。历史时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即时性,如一次战争爆发的时间。二是时间的持续性,即时间的长短,如一次战争持续的时间。三是时间的顺序性,即时间的先后。在时间的顺序性中,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前后相随,紧密联系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是一种系统的历史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知识。在历史教育中,如果不理清时间先后顺序,历史将是混沌一团。140\n空间是历史活动的舞台,同时,一定的空间对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一些文明发祥地多在大河流域。历史唯物主义者承认地理环境(空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反对环境决定论。历史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的空间,如山顶洞人遗址在周口店龙骨山,另外是变化的空间,如太平天国北伐的经过。后一种实际上是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结合,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空间。人是历史的主体,只有人的活动才能创造业绩,才能构成历史内容。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进程有影响的人物。历史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名有姓有事迹的具体历史人物,如孔丘,一类是在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没有留下具体姓名的历史人物,如火药的发明者。对于各种历史人物都应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进行公平评判,我们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同时,并不否定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个别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是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必须有比较严格的时间、空间、人物的规定性和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如,一次战争、一次政变、一次改革等。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形成一个时期的历此,历史事实的构成离不开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这四个基本要素。其中以人为主体,以事为中心,以时、空为依托。历史时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的即时性,如一次战争爆发的时间。二是时间的持续性,即时间的长短,如一次战争持续的时间。三是时间的顺序性,即时间的先后。在时间的顺序性中,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前后相随,紧密联系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是一种系统的历史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历史知识。在历史教育中,如果不理清时间先后顺序,历史将是混沌一团。空间是历史活动的舞台,同时,一定的空间对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一些文明发祥地多在大河流域。历史唯物主义者承认地理环境(空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反对环境决定论。历史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的空间,如山顶洞人遗址在周口店龙骨山,另一种是变化的空间,如太平天国北伐的经过。后一种实际上是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结合,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历史空间。人是历史的主体,只有人的活动才能创造业绩,才能构成历史内容。所谓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发展进程有影响的人物。历史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名有姓有事迹的具体历史人物,如孔丘,一类是在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没有留下具体姓名的历史人物,如火药的发明者。对于各种历史人物都应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进行公平评判,我们在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同时,并不否定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个别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是有着重大影响的。140\n历史事件必须有比较严格的时间、空间、人物的规定性和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如,一次战争、一次政变、一次改革等。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形成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历史现象一般是指那些在较广泛的地域和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带有普遍性的历史事物。如,民族的分裂与融合、阶级矛盾的缓和与激化、经济文化的繁荣与衰退等。由于历史现象的形成是由诸多客观、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称历史现象是具体的历史知识。明确了历史事实的基本要素,有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准确、恰当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历史事物。(二)规律性历史知识的教育规律性历史知识包括基本历史概念和基本历史规律。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掌握历史概念能使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就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事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两种,事实性历史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如,“孔丘”、“商鞅变法”等。理论性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抽象概括,如,封建生产关系、封建国家等。简单的历史概念,如“奴隶”,在概括一些史实的基础上,用较少的时间即可让受教育者初步掌握,而复杂的历史概念往往需要概括很多史实,并在已掌握的许多简单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如“奴隶社会”这个概念,就需要在学过氏族公社解体,阶级产生,国家形成等史实,并形成了“剥削”、“阶级”、“奴隶”、“奴隶主”、“阶级斗争”等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历史概念不仅有简单、复杂之分,还有大小难易之别。在众多的历史概念中,我们应着重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它指明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都属于规律性历史知识。但历史概念偏重于对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历史规律则偏重于对多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本质认识。由于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形式,经过对历史事物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因此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教育必须是以基本吏实教育为基础的。教师通过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并引导他们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过程也就是传授基础历史知识的过程。二、智能培养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培养是以往历史教育的偏向,结果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重视智能培养是现代化建设之所需,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智能是指智力和能力。智力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综合性的潜在的人脑机能。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某些活动的个性心理特点的综合。智力一般体现为内在的认识力,能力则一般体现为外在的实践力。智力是能力之源,靠能力发挥;能力是智力之外在表现。能力的运用,会促进智力的发展。由于智力和能力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此,我们常把二者合并起来称为智能。140\n智能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人有了智能,才能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并运用获得的知识能动地改造世界。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竞争上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新知识的速度。正如埃德如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刘青少年学生进行智能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一)开发智力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五个基本因素,其中观察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1.观察力对事物进行观察这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人们无论学习什么都必须从观察开始,学习历史也不例外。众多的历史事实、历史文物、历史遗迹以及历史图片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成就。如果人们善于观察这些形象资料,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生动的历史表象,从而进一步认识历史事物。如,通过观察周口店龙骨山遗迹,就能断言山顶洞人已学会用火。完成这种间接观察,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这就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培养受教育者的观察力可以由教师引导他们观察文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及教材上的插图;也可以由教师带领他们参观历史博物馆、陈列室、纪念馆、历史遗址。此外,也要加强历史知识的传授。因为历史知识的不断充实,对发展人们的观察力很有帮助,在培养人们的观察力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敏锐性,要引导他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2.记忆力记忆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的前提。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历史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内容繁多,再加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的许多具体时间、空间、人物、事件都需要牢固掌握,因此,学习历史必须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同时,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也有助于训练和培养人们的记忆力。每个人的记忆能力有强有弱,这种差别与生理特征不无关系,但后天的训练是主要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尤其需要重视培养。在历史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记忆能力,教给他们良好的记忆方法。3.想像力历史知识所反映的人和事,不仅时间跨度大,空间非常辽阔,而且不能再现,不能验证,只能凭一定的历史资料,进行想像推断。因此,学习历史知识需要相当丰富的想像力。同时,历史本身那些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内容,又有利于想像力的丰富和发展。在培养受教育者想像力时,要注意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历史事件形象化,将史实描绘得有声有色,从而唤起人们的想像。历史的想像是再造想像,要以史实为根据,不能凭空胡思乱想。因此,培养人们的想像力所运用的描述要恰当,资料要详实,切忌采用文学上的夸张与虚构手法。4.思维力140\n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思维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知识的关键。因为离开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过程,就不能获得科学而系统的历史知识。思维力在智力结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智力结构的其他因素都必须受它的支配,必须有它的参与才能有效地进行。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要运用和发展智力,就必须运用思维力。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应给受教育者创造有利的条件,调动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5.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保证。注意力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在上课时专心听讲、仔细观察、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因此,培养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是保证历史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历史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要求教师及时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对学习历史知识意义的认识。同时,还必须灵活地运用注意规律。上述智力所包含的几个基本因素是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我们应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二)培养能力能力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人们学习和工作,需要一般能力;各行各业各有自己的特点,需要特殊能力。在历史教育中应着重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自学历史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就像学会生存一样重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很快,单靠传统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教会人们从自学中去猎取新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终生受用。因此,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学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从广义上说,自学能力既包括掌握书本知识的能力,也包括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的能力,从狭义上说,自学能力一般单指前者。它也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阅读、记笔记、整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时,必须注意自学能力具有独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历史教育中所要培养的主要能力。140\n历史是复杂的,是辩证发展的。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才能科学地认识历史。如,为什么奴隶社会出现了剥削,但它又比原始社会进步了?为什么既肯定元统一中国的作用,又肯定文天祥抗元斗争的精神等等。历史科学本身充满丁辩证思维,只有培养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懂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认识到历史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在历史教育中培养辩证思维应注意两点:一是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但这种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历史的转折绝不是在一夜间实现的,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二是历史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二重性。如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使人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然而这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南北经济的交流。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历史教育中,一定要培养受教育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任何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只有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环境中,才能真正认清它的本质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它。3.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是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是和其创造力分不开的。所谓创造力一般是指能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产物的能力。在历史教育中,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需要集中性思维,也需要发散性思维,两者相辅相成。发散性思维具有求异创新的特点,更符合历史多样化的特点,应该重点培养。我们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是知识收集、加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酵、酿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人物的创造精神来激励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述能力所包含的几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彼此不可分割的整体。智力和能力都是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提高的,但它们的增长与知识获得的多少并不完全同步。由于智力水平有高低,能力也有强弱之分。因此,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思想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它体现着人才培养的方向。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繁荣,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知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具体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历史知识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向青少年及全体人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来源于对祖国历史的深刻了解,正如章太炎所说:“不读史者,则无从爱国。”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7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几经沧桑,历劫不衰,一直作为世界大国而独立存在,从未中断历史。这是世界上所独有的。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智慧、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说,中国古代科技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明就有二百项以上,其中有20项科技成就领先达10个世纪以上。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以“四大发明”140\n为代表,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些都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素材。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具体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一定的历史条件而改变。传统的爱国主义源于古代,表现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优秀传统执著的爱和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近代的爱国主义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救亡图强是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现在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时代又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内容,爱国主义升华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当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无条件的,是一种责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我们应该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少年学生树立爱国之心,让其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实际行动中去。(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最基本的内容,是其他一切思想教育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个人来说,世界观的问题是个根本问题。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为促进他们形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必须加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历史科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内容。所以说,历史科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教材,不论是学习有关经济的、政治的,还是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知识,都能使人们受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结合青少年认识事物的特点来看,利用具体的历史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十分有利。历史知识的某些特点正符合他们的认识特点。有很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是发生或出现在他们或他们的祖先的身边的。历史事件又是具体的、有情节有起伏的。这样,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通过历史科学对人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不能代替的。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和人类社会相始终的普遍规律,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二是只有阶级社会中起作用的特殊规律,如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三是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历史过程所特有的个别规律,如从猿到人的进化的规律。通过历史教育,不仅要使人们懂得社会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而且要使他们知道,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三)优良传统教育140\n优良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及其先进人物,为了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团结而世世代代沿袭下来,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基本的精神风貌。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它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柱。青少年一代对革命和创业的艰难困苦缺乏深刻的认识,对究竟如何做人,也缺乏认真思考。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优良传统教育便十分必要,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优良传统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东方特点的优良传统,如,尊老爱幼、爱情专一、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天下为公等等。我们必须不断吸取道德遗产中有益的养分,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历史教育中进行优良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的先进人物,具体事迹的生动介绍,深刻揭示其高尚思想情操,为人们树立榜样,帮助人们提高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并培养人们在道德上的自我修养能力。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先辈们的革命与创业的历史。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所体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品质,培养人们克己奉公、舍己为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我们历史教育中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方向。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尽管历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是多方面的,而落脚点却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树立科学的远大的理想。历史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为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古今,凡是有作为、有贡献的人,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如“闻鸡起舞”的祖逖、“精忠报国”的岳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立志“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毛泽东等等。进行理想教育首先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理想不仅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蓝图,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支柱。崇高的理想,可以点燃人们的生命之火,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但是,任何一种崇高的理想,不经过千辛万苦,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将化为泡影。进行理想教育还必须培养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青少年往往富于无限美好的理想,但是缺乏为实现理想而脚踏实地的努力。历史教师要充分运用中外历史上优秀人物的事迹,培养他们具有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和英勇献身的精神。理想不同实际结合,只能是一种幻想。每个胸怀远大理想的人,都应该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的理想社会,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应通过历史教育帮助人们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历史教育中的三项任务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又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传授历史科学知识为主体,把三者统一起来,反对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错误倾向。四、三大任务的关系(一)历史基础知识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础140\n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第二课堂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大和运用。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基础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部分,是历史学科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没有历史基础知识,要进行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是不可能的。历史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是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教材,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之后,就能使学生产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人民创造历史,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高尚品德、大无畏精神等革命传统的教育,就会激励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将它变成学习和工作的思想动力;掌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就自然地进行丁革命理想教育和人类前途教育。所以,历史的思想教育是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为基础的。学习历史,以史为鉴,在鉴别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运用历史知识、唯物史观观察和认识周围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智力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史使人明智”就是这个道理。历史教学如果离开了历史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智力能力的培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空洞说教,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智能的培养了。(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思想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是活的灵魂。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都要按照本阶级的思想、意志,通过历史教育去培养忠于本阶级的接班厶。无产阶级的教育,也要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是按规律发展的,坚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前途必然是共产主义社会,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还要结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历史教学的重大目的和思想教育的大方向。因此,思想教育育的始终,成为历史教学的灵魂;否则,历史知识教育和智能的培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走向反面。比如:历史上和当今的反动人物、政治野心家、贪官污吏,有些人智能也是很强的,有些人的历史知识也很丰富,只是他们的立场、观点反动,人品很坏。有的是阶级本质问题,有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智能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关键历史教学中的智能培训,是以历史基础知识为土壤,思想教育为前提的发展智能的过程。反过来,它又起了促进历史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向高层次纵深发展的作用。我们说它是历史教学的关键,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唯物史观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和思想素质,以便全面地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并配合其他学科,从中学教育整体上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总目的。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能不能转化成能力和转化的程度,决定了学生智能发展的高低和思想素质的水千。140\n在历史知识、物史观转化成智能的过程中,知识与智能是互为条件,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知识越丰富,转化成智能的内容也越多,智能就越强;智能越强,越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主动独立地去获取新知识。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使用各种科学的方式》法,不断地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把历史这门学科的精神营养消化、汲收之后,转化成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这就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也是指导学生不断扩大、加深知识容量,不断提高智力能力的过程。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指的正是知识变成的物质力量。而关键则是知识的转化,如果没有这个转化,知识只能是一堆毫无实际价值的材料,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博古通今、明白事理的智能型人才。总之,历史教学要求达到的历史基础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智能培养三基目的,正是历史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国家级们是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但它们又各有特点,各有作用,不能相互代替,且必须同步进行。历史教师只有把这三项目的紧密相连,有机结合,贯彻始终,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五、美育教育(一)历史教育中的美育内容。历史教育中的美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涵盖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形成一种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历史美。1、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领域的美,它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未经加工的自然美,比如崇山峻岭,奔腾江河,清风明月,莺歌燕舞,莽莽的黄土高原,河流纵横的水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一种是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美,比如雄浑的长城,蜿蜒的大运河,阡陌纵横、桑柘成林的田野。历史美中的自然美,能够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赞美人类创造新生活的力量,激发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灵感。2、社会美。社会美就是社会领域的美。社会美是历史美的主体。在历史长卷中,各民族之间,各国之间,有时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如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驼铃丁当的“丝绸之路”、乘风破浪的郑和船队,犹如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但有时却又是刀光剑影、兵戎相见。鸦片战争的炮声,甲午海战的风云,拉美独立的号角,非洲丛林的战鼓,侵略与反侵略的搏斗,使人惊心动魄。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走着一条布满荆棘的路,人民群众及其代表人物的进步要求受到的种种挫折,给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蒙上了悲剧色彩,陈胜、吴广的壮举,斯巴达克起义,巴黎公社革命,戊戌变法的失利,使人荡气回肠。而当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力量,正义战胜邪恶,新的社会制度替代旧的社会制度时,又会使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带上某些喜剧色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这种悲剧美和喜剧美,是历史的社会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给后来者一种战斗的激情、奋发进取的力量、百折不挠的精神。而古今中外无数历史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历史的社会美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孟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的“140\n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闪光的语言,美好的心灵,灿烂的人生,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使人的心灵、品格、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3、艺术美。人类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着艺术作品。原始人类洞穴中的壁画、岩画,半坡氏族时期的人面网纹盆等,清楚地表明,人类从它产生开始,不但热爱生活,也热爱艺术。在人类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艺术作品。从传说中的黄钟到战国的编钟,从宫廷的雅乐到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歌舞,从远古陶器上的刻画、青铜器上的图案,到《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从古希腊的么米洛斯的维纳斯》、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到莫高窟的佛像,以及屈原的《离骚》,两汉的赋,李、杜的诗,苏、辛的词,宋元的曲,明清的小说……数不清的艺术作品,构成了历史教育中的艺术美。历史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流动性,这是由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个特点在艺术美中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体现出的时代特点。艺术作品都是历史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到时代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以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所属的时代精神和人物风貌,使后人不仅得到美的享受,也从中认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和人。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我国陶塑艺术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数量、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一个时代。7000余个真人一般大小的武士陶俑,500余匹陶马,130余辆战车,真实的军阵排列,形象地再现了秦王嬴政威震宇内、统一六国的恢宏气势,反映了秦国经商鞅变法以来,“兵革强大,诸侯畏惧”,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力量,生动地告诉人们,秦王取相统一战争的胜利是必然的,从中显示出一种雄壮美。同时,武士神情中流露出的某种压抑与忧戚,也反映了秦王朝的尖锐的社会矛盾,预示着它命运短暂的必然性,显示出一种悲伤感。一“壮”一“悲”,正是艺术口所反映的时代的真实。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唐三彩,反映的是另一种时代风貌。它色彩斑斓,品类繁多,相当全面地再现了唐代的世俗生活,烘托出了豪华浪漫的盛唐气氛和开拓进取的唐人的精神面貌。那千姿百态的人物,不论是文武侍卫、歌舞乐工、贵妇仆人,个个丰满健康,欢乐自信。那神态各异的马、骆驼、狮子、鸡、鸭,也都是充满勃勃生机。那玲珑的楼、台、亭、阁,精美的杯、盘、盂、瓶,件件流光溢彩、生意盎然。唐三彩陶塑以其积极浪漫的情调,活泼动感的造型,显示了一个奋发向上的时代和一个充满开拓活力的民族,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秦兵马俑和唐三彩,恰似一面多棱镜,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秦代和唐代不同的社会精神,不但能帮助人们具体地了解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而且能使人从中得到各异的美的熏陶和感染。(4)科学美。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偏见,认为美育主要是艺术教育和情操教育的任务,而忽略了科学教育中的美。因此,历史教学中的科学美的教育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140\n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在科学上作出重大贡献,一个重要原因是靠美育的熏陶。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对美的追求是科学家进行探索的重要心理因素。开普勒说他以难以相信的欢乐心情欣赏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中的美不仅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心理动力,而且可以启迪创造,成为指引发现真理的光辉。美学指出,科学中的美存在于三个方面:科研对象的美、科学实验的美和科学理论的美。历史教育中的科学美,概括地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发现本身美的价值,一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求真品质的美的价值。科学发现本身,能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及科学创造的美。战国时甘德的《天文星占》和石申的《天文》两部书,记载了恒星的位置,后代天文学家根据石申测定的恒星记录整理成的“石氏星表”,让人体会到宇宙的奥秘与和谐。汉朝张衡制造的地动仪,能准确地报知地震的方位,使人叹服它的精妙。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使全世界钦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同样,古代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的成就,古代印度人创造的10个数字符号,伽利略制造的天文望远镜等等,体现了科学家的创造性、科学发现的新颖性、科学发明的艺术性,是理性创造力与自然界完美结构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真和美的双重享受。而在科学研究中,人类所表现出的追求真理的毅力和胆略,则焕发着更加激动人心的美。祖冲之以惊人的毅力推算圆,周率的精确数值,李时珍经历几番挫折编写《本草纲目》,布鲁诺坚持真理、宁受火刑,徐光启不顾世俗偏见而学习、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无不给人以壮丽的感受,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美。2.历史教育的美育过程特点。美育的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参与美的创造。因此,美感教育的关键是进行各种审美实践。历史教育中的美育过程是和智育过程同时进行的,因此,要实现美育,必须美化智育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从中发现美,并参与创造美。首先,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内容中的美感因素。历史知识充满了美感因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就要求他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恩格斯曾这样分析母系氏族公社制度孕含的美:“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如何美妙的制度呵1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①历史教师可以此为样板。其次,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虽然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如果教师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而是使学习成为发现和创造美的过程,那么学生就会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自身的智慧,产生一种审美的喜悦。当讲解甲骨文时,教师如果给学生观看一些甲骨文字,唤起学生的遐想,让他们经历一遍祖先创造文字的过程,学生就会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对这些古拙的文字油然产生深厚的感情,体验到创造的快感。140\n另外,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寻找未知的答案,使学习过程更具审美创造的意味。这种舞台到处都是。以半坡氏族的人面网纹盆为例,如果仅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陶盆介绍给学生,很难产生美感。但如果知道无数历史学家、美学家、数学家都对它心醉神迷地探寻;盆上为什么画鱼?是人类艺术的起源,还是图腾崇拜的表现?为什么画的是三角形等图案?是数学的萌芽,还是某种物体的表示?盆沿上的那些符号,是对神灵的祈求,还是原始文字诞生的信号?这个平常的陶盆就平添了不平常的神秘美,给学生提供了审美实践的空间。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规律一、历史知识的特点(一)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运动发展的过程。广义地说,历史泛指一切事物已经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即为史学的研究对象。史学(历史学)是很早就出现了的。从人类开始创造自己的历史时起,人们就开始记忆、总结、探讨自己的历史。我国古代有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的传说。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些尚未学会使用文字的少数民族,还在使用类似的方式记述本族的历史。他们用一根木棍来记事,发生一件大事,刻一道长痕;发生一件小事,刻一道短痕。循着这一道道的刻痕,就可以讲出一部生动的历史。在人类创造出文字之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了。当然,史学是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远古的史学记载,形式极其简单,内容偏重记录,而且是包含了许多神话性的传说在内的。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历史学日趋发展,体例多样化了,内容广泛了,水平也提高了,不仅开始注意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在各种观点的指导下,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我国的《南齐书·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而其著可得而称也。”140\n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才出现了像《史记》、《资治通鉴》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巨著。欧洲的历史学,大体上也是经过了这样的发展道路。在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资产阶级的史学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已能就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事件、历史现象的某些方面作出正确的记述和论断。他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历史思想、观点以及治史的方法。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作的记录,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但是,马克思以前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按其主流来看,基本上都是从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它们有两个特点,即:它们至多不过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却不曾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们把少数英雄、伟人当做历史的创造者,而忽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直至马克思、恩格斯,才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揭示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循序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且有力地论证了生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样,历史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科学之所以可靠,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工作者拥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掌握了关于这门科学的基本功。无论是历史科学研究工作者或是历史科学知识普及者,都应该较宽、较深地掌握历史专业知识。否则,他就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历史科学工作者还应掌握本门专业的基本功。在基本功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1)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并以之为指导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2)会搜集、考证、整理史料。(3)善于走向社会,调查研究,提高对所从事的历史科学的认识。这些,就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研究工作者所采用的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无误的,是真正可信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之所以可信,还因为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与历史的发展前景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它没有一己的私利。所以,它既不需要像封建地主阶级那样“为尊者讳”而去歪曲、篡改历史,也不需要像资产阶级伪造商品那样伪造历史。越是严格地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去观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得出的结论就越科学。在这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历史的真实性是高度一致的。(二)过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凡是在时间中发展的过程都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所以,我们谈论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而且,这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不同。它既不会自然地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手段,人为地使它再现。这样,就出现了历史科学的认识方法的问题,即认识现实与认识过去的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一个人对现实的某些问题了解得很全面、认识得很深刻,他在研究相应的历史问题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把思考现实问题的一些方法迁移到某个过去的历史问题的研究中去,从而对所研究的历史问题认识得更为深刻。例如,我国著名的明史专家、民主革命的斗士吴晗140\n先生在新中国诞生之前,应党中央的邀请到了西柏坡。在会议的间隙,他拿出了自己的书稿《朱元璋传》请毛泽东主席过目,并请他提出宝贵意见。毛泽东看过之后,与他约谈,谈话中提到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著名的领袖彭莹玉(外号彭和尚)出家为僧的问题。毛泽东说:我没看到这方面的具体资料,但是,依我看,他这样的经得起大起大落的人,不会在斗争转入低潮的时候,这样消极地逃避斗争的。吴晗表示要继续查证这个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他终于查证清楚,彭莹玉是在战败被俘后,英勇就义的。吴晗据此而改写了这个问题。这个活生生的事例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论断的真正含义。借助别的国家、民族的类似现象,来分析我们所研究的历史问题,在打开思路上也是很有益的。当然,这只是作为思想方法来提的。并不是要用今天的历史实际套用于古代。在实际工作中,绝不能犯简单化的毛病。在实际教学中。遇工学生难以想象、理解的问题,教师以现实的某个类似的现象为例,说明情况之后,再引导他们理解古代的、过去的问题,也会收到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效果。(三)规律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历史是研究不同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他们的历史现象复杂纷繁、变化万千,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并都有一定的历史人物参与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例如,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1936年12月12日出现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就与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历史人物甚至历史心理等问题有着密切的、重要的关系。离开这些,这个问题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了。不能离开这些历史特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抽象地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是,只强调历史的具体性还是很不够的。学生只掌握一些零散、互不联系的知识点,对他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几乎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把各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矛盾各方面的内在联系、矛盾的发展过程等问题都搞清楚,才能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才能因势利导,使他们自觉地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而积极地推动历史的发展。这样,学习、研究历史科学才会有意义。(四)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历史学科本身的专业性是很强的。它有自己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内容;其文献内容之多不仅是浩如烟海,而且有时是真伪难辨,因而有其独特的、成套的研究方法。同时,它又与很多学科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面对这样的特点,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有比较广博的知识。人类社会具有无限丰富的内容,没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就无法适应对于这种无限丰富内容的研究的要求。历史科学工作者除应熟练掌握本门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懂得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等门类的知识;要具有这些门类中的一些具体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一些新兴的“边缘科学知识”。有一些知识看起来似乎不能直接帮助历史专业的研究,但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促进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解。个人的专业知识面过于狭窄,又要解释自己所不熟悉的问题,就会产生形而上学,那是极不可取的。140\n知识的广博与精深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一般地说,面上的知识应围绕着专业知识,以不脱离专业知识为前提,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大而相应地扩大。面上的知识的扩大应是有层次的,有轻重缓急的。如果脱离开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专业问题,单凭自己的兴趣信马由缰地走向其他的专业领域,是会在一定时期内影响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的。在实际的学习与工作中,应认真地对待这一问题。二、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历史教学在一定的阶级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发挥教师为主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积极性,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科为主要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感知教学材料,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其本质,形成历史概念及概念体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巩固和运用历史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简单的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提高。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一、传授知识与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相结合,是从教育目标的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来的一项原则。只有坚持贯彻这一原则,才能全面完成历史教育的各项任务。根据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和历史教育的多方面功能,历史教育的任务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传授知识、智能培养和思想教育。由于三项任务之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并且统一于历史教育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育中必须坚持传授知识、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二、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有自身的完整性。在历史教育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系统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地讲授。具体来说,一是要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讲述。二是要注意揭示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一个头脑里充满许多零碎而不相联系的知识,就像仓库里的物品杂乱无章一样,连仓库主人也难找到。因此,只有先掌握系统化的历史知识,清楚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培养和思想教育。历史教育的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是统一的、紧密结合的。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历史学科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由于历史教育中存在着教材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受教育者掌握各类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把有限的教学时间更多的合理地使用在讲授重点知识上。重点知识在系统知识中具有承先启后、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重点是相对于非重点而言的,突出重点并不意味着丢弃非重点。如果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只讲重点知识,一概排除非重点知识,势必割裂整个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也无助于突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保持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三、史与论相结合的原则140\n史与论相结合,是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原则,也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一原则是使受教育者正确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关键。史即基本史实,论即理论观点。基本史实与理论观点的统一,就是史与论的结合。基本史实主要是指基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文物古迹、文献著述等。先有客观的历史事实,然后才有人们主观上对历史的认识。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就可以使人们获得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为我们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提供了依据。因此,在历史教育中,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理论观点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正确的分析,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没有大量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人们就不能够真正了解历史的生动进程,但仅仅是讲史实,还不能说是解决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只有对这些史实进行正确的分析,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揭示出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够使人们真正认识历史。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科学的理论,是指导正确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我国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曾明确要求:“历史教学中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里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就是史与论的结合。史与论相结合,对于培养人们从史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结论和历史规律的理性认识,培养人们透过复杂的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在历史教育中要做到史与论相结合,必须坚持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不离史实;既反对单纯客观主义地叙述历史过程,也避免以理论观点替代具体历史。由于历史教育是建筑在历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历史教材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史与论的结合。如果过多地、不加分析地堆砌和介绍史实,往往会把观点给淹没了。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面对的大都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心理上对过多的抽象论理有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历史教育在观点的讲述上,不应过多地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推理。正确处理史与论的关系,坚持史与论相结合的历史教育原则,是提高历史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四、直观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即形象性,它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一直被普遍运用于历史教育之中。即把书本上的抽象的历史知识通过语言或教具等形式变成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历史知识。这样,不仅使人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的刺激,形成深刻的历史表象,而且有助于引起人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人们的积极思维活动,形成鲜明的历史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140\n各科教育都有直观性的要求,但历史科学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重要,这不仅符合人们认识活动的规律,而且为历史知识具有丰富性、过去性的特点所决定。从人的认识规律看,人们掌握书本知识时需要以感性认识和经验为基础。然而受教育者知识基础和经验的有限性与历史知识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将那丰富多彩的史实用语言或其他手段予以直观化,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去感知。同时,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过去了的那些历史史实又不能重现,除有少数历史遗物和历史遗迹可直接接触外,绝大多数的历史事物要依靠间接手段,才能在人们的脑海中再现其形象。所以,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加强直观性更显得重要。历史教育中的直观性,必须以史实的真实性为前提,这是由历史知识具有科学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历史教育中,既应注意进行直观化教育教学,又要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历史,即坚持直观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为了使语言生动有趣、形象鲜明而把戏剧、小说中的艺术典型当作真实的历史给人们讲述,更不能从主观需要出发,任意妆扮历史。五、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原则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来说,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但认识的主体却是学生。这是一对很难处理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界已在这方面做出一些可喜的尝试和改进。例如,有的教师很强调学生们对历史教材的预习(有的是课前预习,有的是在上课后、讲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一段时间看教材),以便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对话;有的教师注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能;有的教师则注意在教学中设疑提问等。在这对矛盾中,居于主要方面的是教师。教师应认真地钻研历史教材;而且,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诸如学生们对这一问题有哪些了解?其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学生们在领会这一问题上有什么困难?等等。总之,要考虑如何使学生们更好、更快地学懂这段历史教材。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三册中讲完《辛丑条约》的签订之后,就要讲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和影响。其总的结论是:从此以后中国就沦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从此以后,“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了。这个结论,中国历史教科书里是写明了的。但是,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就会很差。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从《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就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了呢?”学生就要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那拉氏为首的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态度来思考这一问题,这是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与启发式的教学有没有矛盾呢?对这个问题要做具体的分析。例如,有的教师虽是一讲到底,却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时采取了问而不答的方式,有时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有的教师在讲课时,很注意对历史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这样的课,当然不能笼统地贬之为“填鸭式”。但是,的确有许多一讲到底的历史课是在搞“满堂灌”,不注意启发而硬“填”。所以,最好还是不要一讲到底而要留有余地,给学生以思考和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设法以讲授的新知识激活其“长期记忆“140\n中的旧知识,启发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帮助他们认识学习的过程,从中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会独立地学习。课堂讨论选题1、美育教育应不应该纳入到教学目的当中?2、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课外作业选题1、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2、基础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培养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中学历史教学美育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6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体系和变化情况以及如何使用,为学生备课打下基础。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一、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沿革教学大纲是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指导性文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有关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折指导性文件,它规定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每个学年学生所要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范围体系。它是编写中学历史学教科书的依据,是实施历史教学的依据,也是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的教学大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建国前有与教学大纲具有同等作用的名为“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新中国成立后,旧的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制定一套与旧中国的课程标准有本质不同的教学大纲,便成为当时教育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140\n建国以来,我国颁发过五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第一大纲是1956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制定和颁发的初中、高中各年级的历史教学大纲,这套大纲规定了在当时的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都开设历史课。随着教学计划的改变,1963年教育部又颁发了第二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此大纲观点鲜明,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作过明确阐发,可惜因“左”倾思潮的冲缶,这套大纲未来得及使用丽夭折。十年动乱之后,教育部于1978年2月制定并颁发了第三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名曰《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此大纲对于拨乱反正,纠正十年动乱期间“四人帮”一伙在历史学界散布的若于“左”的思想,以及恢复正常的中学历史教学秩序,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这个大纲以后曾于1978年12月和1980年8月做了两次局部修订。198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即建国以来的第四个历史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因是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以前暂时使用的,所以称它为“过渡大纲”。1988年11月,国家教委又颁布了建国以来的第五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名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个大纲是国家教委在四川的成都、重庆和湖北的武汉等地调查,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制定的,于1991年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供1992年以后全日制中学使用。另外,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相衔接和配套的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95年底也已形成了送审稿,经国家教委审批后,于1996年在全国颁布试行。根据这一大纲编成的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也于1997年秋季在全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试用。经三年一轮试用后,到2000年正式大纲和教科书即在全国普遍使用。所以,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是一份面向21世纪的大纲。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使用课程标准是课程和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实施课程和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使用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是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尤其是在当前,学好和用好课程标准,有着现实的意义。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我国的教材已实行“审定制”,出现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在各地同时使用的情况,这就更需要用课程标准来统一要求,包括对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重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考试命题的编制、教学工作的评估和检查等,都应该用课程标准来衡量。第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不断深入,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更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课程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新的教育观念,只有深刻理解和领会,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第三,历史教学内容体系的变化,综合文科课程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新事物,是需要了解、掌握和适应的。面对历史教学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探索历史教学新的体系、思路、模式和方法,这就需要全面领会课程标准,使其能够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历史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140\n历史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包括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功能和作用,课程教学的目标,课程顺序和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说明和体系,教学活动和方法的建议,对教学的要求,课程和教学评估,教学资源的利用,等等。可以说对历史教学的基本流程和各个环节,课程标准都作了规定,中学历史教师对此应该认真地学习和领会,以求全面理解和整体把握。虽然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各个方面是分别论述的,但其基本的理念和思路是相通的,在学习和掌握时是不可以割裂开来的。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为了体现这一重要思想,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渗透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注重探究、共同探讨的观念;在内容的编排上,通过设计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改变历史学科体系的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使内容体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以利于学生的实际学习;在教学活动建议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有了可操作性;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述方式,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提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在评价建议中,指出了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改进,等等。这些都是围绕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设计的,因此在学习课程标准时要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整体把握。2.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课程标准的各部分内容都是很重要的,学习和运用时不能只注意教学内容的编排,而忽略其他的部分。这就需要把通读和对各部分的研读结合起来,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并对具体的内涵作了概要的叙述,而在内容标准的阐述上,在列出学习内容时,把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又分成了三个层次:一是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这是识记层次的要求;二是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表明是理解层次的要求;三是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则是运用层次的要求。这些用语虽然简明,但深含着用意,所体现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认真解读,以把握其内在的涵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处理好教学的重点。3.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的计划140\n有的教师习惯根据教科书来制定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这是不对的。因为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的实施,都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否则很容易导致以教科书为纲,使历史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模式。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作出了规定,这是我们教学工作需要贯彻和落实的。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把其中的各方面要求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计划中,包括完成课程目标的措施、教学内容的再编制、教学重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考试评估的方式和安排等,逐一落实课程标准的思路和理念。4.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运用课程标准,是一种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际中落实课程标准,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例如,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列出的教学内容,只是基础性的规定和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难度以及进度。又如,课程标准中列出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加选择,使教学的组织和方法的运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这方面,教师的创造性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更适宜、更灵活、更有效的方法或模式,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本本。只有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充满生命力。总之,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把握、自觉执行、灵活运用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师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顺利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保证,也是中学历史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一、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沿革教科书是教师课堂教学之本。教育目标集中、具体地表现在教科书中,因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建设,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辑、出版走过了一段曲折复杂的道路。新中国教科书的编写走向正规是1953年以后。这一年的5月,毛泽东主席在党中央会议上指出:“所谓教学改革,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此,应该改编教材,编辑教学法。”根据这个指示精神,从1954年开始,中央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准备十二年制的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学参考书的编辑工作。经过三年时间,这套教材相继编成,并在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写的第一套正规的历史教科书。该教材先后于1959年初、1960年春进行了两次修订。随着所谓教育革命和教材改革的声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于1961年初完成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材初稿的编写工作。由于受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这套教材缺乏具体史实的叙述,而一般议论过多;只看到现象重复,看不到历史发展。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1962年新的历史教学大纲,于1963年秋编成全日制中学历史教材,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套历史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是根据翦伯赞、吴晗、周谷城等著名史学家的意见,在摈弃了1958~1959年史学界极“左”140\n思潮的影响后编写的。它不仅重新正确地恢复了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而且增加了不少具体史实。可惜的是,这套教材只在北京、天津四所中学和一些小学试教,1964年起又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而被否定了。从1966年6月到1976年10月的10年动乱期间,历史教学受到空前浩劫,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随之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粉碎“四人帮”后,中学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78年3月,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历史组写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几个原则性问题如何处理的初步意见》,并以该文件为编写指导原则。1978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新中国第三套历史教材陆续出版,这套教科书先后于1980年、1982年和1987年三次修订,前后使用了14年。上述三套历史教科书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编写的,这种统编教材的编写体例,前后持续三十几年。三十几年里,我国的教材编写不断成熟完善不仅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而且也为今后编写高质量的历史教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统编教材有其缺点。表现为教材品种单一,内容要求统一,形式风格划一,形成了“万人一书”、“千校一面”的局面,使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既不符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不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特别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这种教材统编的体制与社会对教材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教材多样化的要求,在1986年,即在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同一年,国家教委就决定改革中小学教材编审合一的统编体例,把教材编写与审定分开,实行审定制。1988年4月,全国教材编写规划会议召开,决定有计划的分工编写不同类型的几套教材。经过充分协商讨论,决定全国编写6套历史教材;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学校使用的“六、三制”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编写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五、四制”教材;由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编写面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教材;由广东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适应沿海开放地区使用的教材;由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编写供内地广大农村和城镇学校使用的教材:由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会编写适合农村、山区学校使用的教材。其中,人民教育社、北师大、广东和四川的四套教材是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上海的教材依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草案)》编写,浙江省的教材依据浙江省教委制定的《义务教育初中各科教学指导纲要》编写。六套历史教材从1985年起陆续出版,经过试验修改,于1992年在不同范围内推广使用,形成了多套历史教材并行的格局。140\n在初中义务教育教材改革的同时,高级中学的历史教材改革也在进行。高中教材决定编两套。一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依据国家教委制定的高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供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另一套由上海编写,依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高级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草案)》编写,供发达地区使用。后一套历史教材已于1991年出版并使用。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特点新的历史教科书是在继承以往教科书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大胆改革、创新而编写的。这些根据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所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各有特色。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教科书,特点是把历史知识和当前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常常叙述到我国民俗、成语的来源,拉近了历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四川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其鲜明特色是每一章都有比较活泼的提示,并利用了大小字的编排法,小字一般故事性较强。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本,在装帧、封面设计、印刷质量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工艺水平较高,印刷精美,庄重大方。另外,还增加了沿海地区所需的史料,初步具有沿海版的特色。而上海版历史教科书的鲜明特色是扉页彩图的设计构思新颖。它把彩页设计为绪论的形式,利用连贯的画面,解决了彩页无法用于教学的矛盾,使扉页彩图和全书的联合更为密切。总之,同以往教科书相比,新编教科书在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史料选择、文学插图、编排方式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不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更加着眼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新编历史教科书到底有哪些共同特点呢?1.注重思想教育,尤其是国情教育思想教育在以往的教材中,主要是教材内容以正确的观点指导来体现的。新编教材仍然注重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来指导全书的编写,同时还注意通过选材来加强思想教育(包括国情教育)的内容。譬如,为使学生树立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教材增加了许多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内容;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道德品质教育,教材在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有意选择了名言、名诗、名句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另外,新编教材还出了一些完全从思想教育角度来思考的问答题,以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加强思想教育。2.加强基础知识,减轻学生负担,面向社会需要为适应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和提高民族素质,新编教材注重加强基础知识,这主要是通过三方面着手的:其一,拓宽知识面。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反映历史发展线索妁重要知识。其二,更新基础知识的内容。其三,原始资料和文物遗址的增加。新教材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采取措施来减轻学生的负担。如,删去以往教材中过深,过难,过繁的内容;严格控制要求学生掌握的人名,地名,年代,数字和词语等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通过上述措施,新教材的知识面虽然扩大了、更新了,但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3.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编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140\n①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和自学能力。新教材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和竖体字历史资料等,多是用来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的。②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新教材每册有历史图画、地图大约300多幅,这对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是非常有利的。⑧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通过教材前边的提示、教材中间的思考题、教材后边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综合、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此外,课时上还安排了讨论课,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④通过思考题、问答题、讨论课,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4.教材更加生动活泼为了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编教材从封面设计、课前提示到文字叙述和资料引用以及插图等方面都增加了教材的生动性。5.使用中有较大的弹性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新编教材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代表了统一的、共同的、基本的要求,对小字内容、图画说明、注释等不做统一要求,可根据各地区、各学校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对图画、地图、原始资料也分等级掌握。从总体来看,课本中要求各地,各校学生统一掌握的内容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内容不作统一要求。因此,新编教材的最低要求要比以往教材低,而课本的全部内容加起来要比以往教材的内容要多。这样,新编教材既适于广大的农村和边远地区,也适用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它有效地解决于面向全体学生与鼓励少数尖子学生尽快成才之间的矛盾,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具体体现。6,以教科书为主,教材配套系列为辅新编教材除教科书外,还有教师教学指导参考用书、教学挂图、学生地图练习册和课外读物,以及幻灯片、投影片、录相片等配套材料。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白月桥先生认为,作为现代教育的教科书主要功能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①提供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内容和功能;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③发展智力的功能;④学生主体自学的功能;⑤学生主体自我检测的功能;⑥学习巩固的功能。新编历史教科书在继承以往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从而使这六个方面的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体现并强化。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一堂好的历史课,是历史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而这创造性首先是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充分运用好历史教科书和其他辅助材料,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努力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140\n三、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一)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在学校的历史教学当中,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套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要具备多方面的教学作用和意义。我国历史教育学专家白月桥先生在其《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把历史教科书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即学生可以通过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来认识历史的客体,教科书实际上就成为认识历史客体本质的一种中介。2、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通过选择具体的教学材料,落实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纲要,提供具体的知识范围和数量,规范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3、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在叙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传递着一定的思想、观点,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教育作用。4、发展思维能力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为展开学生的思维操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思维材料,教科书中的材料、问题、练习的设计,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5、主体自学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要符合自学的规律,具有自学的特点,便于学生的自学。6、主体自我检测的功能,即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设计要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程度。7、复习巩固的功能,即教科书的设计要考虑到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总之,对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应该全方位地认识,这既是教科书编写者应该明确的,也是教科书的使用者要清楚的。(二)恰当运用历史教科书全面认识教科书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对教科书的钻研和把握,恰当地运用教科书,使教科书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依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认真地钻研历史教科书,这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1)要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的过程中,要对历史教科书的全貌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以便对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设计和安排。这就需要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分析书中的整体编排,搞清楚教科书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及其相互联系。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纵横联系,要进行爬梳剔抉的细致工作,将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外交、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联系起来,同时要对各个领域自身的纵向发展的阶段性和总的趋势有全面的了解。(2)要全面理解教科书中的内容140\n这是指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要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对教科书中的每一课要有深入、具体的分析,把握每一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及课与课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对教科书中的隐性内容要能够深入地探寻,例如,书中在叙述一个时期的科技文化的内容时,往往是直接介绍杰出成就和文化名人,而产生这些成就和人物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则一般是隐含在此前对该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论述之中的,这就需要教师将其揭示出来。(3)要把握教科书中的重点、难点教科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构成了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难点是教学所要解决的难处。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点,也不可能都是重点,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选择。难点不仅是指难教的内容,而且是指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要能够对全书的重点、难点和每一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补充什么样的辅助材料,以便解决教学的重点和克服教学的难点,使之化为学生可以接受和掌握的信息。(4)以教科书为依托,设计教学方案在分析教科书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课时教学方案,即编写教案。这时要以历史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为基本依托,设计课时的教学内容,制定课时的教学纲要。其中,很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科书,特别是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教科书,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教科书的结构、层次、内容、要点等,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的能力、方法和习惯。3.使用历史教科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在具体的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教科书时,应该处理好有关教科书的几个关系问题。(1)处理好大字与小字的关系问题我国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教科书的主体——课文部分,基本上都是采用基本文与补充文相结合的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大字与小字的分段混合编排。基本文(大字)部分是历史基本知识,即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和叙述;补充文(小字)部分是对基本文内容的拓展,补充一些资料性的内容,较为具体、生动,不但起到对基本文活化、充实的作用,有时还起到对基本文的引导、衔接的作用。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应该以基本文为教学的基础,教学的重点要围绕着基本文来选择,但也不要忽视对补充文的运用,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补充文,使这两部分课文的运用达到和谐统一。(2)处理好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的关系问题140\n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在课文辅助部分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包括阅读、观察、思考、讨论性的活动。这些活动设计往往是该种教科书的特点所在。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不能只重视对课文的讲授,而且应注重对书中活动设计的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不但要备课文,还要备活动,把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在教学方案中,使这些活动安排在教学实际中得以实施,使之配合并深化对课文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3)处理好书中文字与图片的关系问题历史教科书中结合课文叙述,配有一些插图和地图。这些图片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直观、形象,又与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对图片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图片属于形象化的教材,具有展示历史情境和活化课文文字内容的功能。教师应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图片的内容,把图片的使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设计出运用图片的活动,以便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观察、分析、阐释和运用,使学生能够把对课文的学习与对图片的学习结合起来。(4)处理好课文与补充资料的问题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往往编入一些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如历史的文献、档案、诗文等,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书中的这些补充资料,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对原始资料中的一些难懂的文字,教师还要进行解释,以使学生搞明白。补充资料的运用也要同课文的学习相配合,尤其是同课文的重点问题相配合,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与理解,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同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5)处理好课文学习与作业练习的关系问题历史教科书在每节课文的后面,一般都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这些练习的安排,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学习,并训练学习技能。对于书中的作业练习,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加以统筹考虑,例如,是不是布置这些练习,采取什么形式开展练习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还是在课下完成这些练习,如何检查这些练习的完成情况,等等。当然,重视作业练习,并不是指在教学中以作业练习为主,因为练习只是起着运用和巩固的作用,其前提是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6)处理好教师运用教科书与学生运用教科书的关系问题教科书既是教师教学的凭借,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能只是考虑自己如何运用教科书,而不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科书进行历史学习。教师应在备课时,把学生运用教科书列入教学过程和活动安排,如安排学生对教科书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书中的地图进行识别、运用,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等。在课题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是可以通过运用教科书来实现的。只有引导学生使用好教科书,教科书的作用才能完全发挥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不能把教科书的作用绝对化。历史教科书毕竟只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用书,尽管其功用很重要,却不能过分夸大。在中学教学的实际中,“唯教科书”140\n的情况还很多,例如,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围绕着历史教科书转:教师向学生介绍、讲述历史,实际上是在介绍、讲述历史教科书;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多是讲解历史教科书的方法;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历史教科书,甚至出现教师和学生都被教科书牵着鼻子走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历史教科书的识记,他们学习历史的过程,就几乎成了诵读、摘录、背诵、复述及至默写历史教科书课文文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认知活动,面对的就是历史教科书,历史教科书以外的事理则完全不必去探究。那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会变成一种被动地接受式的地位,其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无从谈起了。这样来使用历史教科书,其结果会大大影响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教科书中心论”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也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当前,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就是要转变这一倾向,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提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在使用教科书的问题上,也提倡灵活性与创造性。掌握和使用教科书,是教师的基本性和日常性的工作,也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只有正确而灵活地使用教科书,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有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才能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一、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及作用(一)历史教学参考书的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属于教师用书,是与历史教科书相配套的一种教材,主要是供教师在备课时使用,为教师分析和掌握教科书的要求与内容提供资料和建议。一般来说,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有教材分析和教学资料两大部分。(1)教材分析在教材分析这一部分中,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的。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具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出本课的教学目的,包括对基础知识教学的要求、对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对政治思想教育的要求。第二,教学要点。一般是根据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列出本课的讲授提纲。这种讲授提纲,也可以作为授课的板书提纲。第三,教学要求和建议。一般是列举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导人新课的方式,对课文内容的概要分析和阐释,提出教学方法上的建议,最后是课后总结。(2)教学资料在教学资料这一部分,主要有资料、注释和附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对教科书知识的扩充和补充。资料部分是编者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资料,供教师使用。注释部分是对课文中的名词、概念等进行解释,对一些引文加以翻译等。附录部分主要是对教科书中的思考题,给出参考的答案,并列出与本课有关的参考书目。140\n有的历史教学参考书还选编了教案或课堂教学实录,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样板。这些教案或实录一般是由第一线的优秀教师编写和执教的,从中可以完整地看出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具有示范性的作用,但是,各地、各校、各班的教学情况不一样,教师不可以简单地照搬照用。根据新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教科书实验本,也编写了相应的教学参考书。这些新的历史教学参考书,在整体构思上有一些新的思路,在内容上也有不少新的特色。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北京师范大学版和华东师范大学版的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北京师范大学版的教学参考书,书名为教师教学用书。该书以“课”为单位,与教科书中的每一课是相对应的。每课的内容都有:久教学目标:根据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列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以学习目标的方式提出来的。B·教学内容分析:分析了本课的基本线索和重点内容,包括本课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内容的构成及其联系、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等。C.教学建议:针对具体内容提出处理教材的方法,提出教法建议和学法建议。尤为突出的是,教学参考书中列出了活动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D.问题解答:对教科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例如,“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等,进行解答。E·活动建议:提供教学活动的案例,列出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的总结等几个方面,具有操作上的实际意义。F.教学评价建议:根据每一课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总结等。C.资料和注释。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教科书中有活动课的设计,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有专门对活动课的实施而编写的内容与提出的可行性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版的教学参考书,书名为教师用书。该书也是以“课”为单位,主要内容包括:丸教学目标:也是提出每课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具体目标。B·教学要点:列出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并略加说明。C.教学设计建议:提出教学、教法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并提供不同教法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方案,每课有两种样式。D·习题分析:对教科书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如“思考与讨论”“课外学史”等,提出参考性的解答。E.课文注释: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等进行解释。P史学动态:进一步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学信息,如人物评价、问题争论、研究综述等。C·参考资料:列出相关的书目。从当代教育理论的角度和目前基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角度上看,好的教学参考书应该是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教学资料,提供可用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扩展阅读的文献书目索引等。特别是活动建议,在当前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时,尤为重要,对教师的帮助更为及时。2.历史教学参考书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是教师专用书籍,是教师在进行备课和讲课时的辅助性材料,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40\n(1)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和掌握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更好地钻研教科书,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把握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分清教科书的层次、线索、要点等,从而使教师提高备课和讲课的水平。(2)教学参考书对教学提出了有关的建议,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编写教案。一节课的教学,必须有周密的设计和安排,有具体的计划,成功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而教学参考书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和建议,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思路明确,计划周详,方法得当。(3)教学参考书提供了相当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理论方面和专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历史和理解教材。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教学参考书可以作为教师的一个小型的资料库,能够起到提供资料、答疑解难的作用。(4)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有关的范例,教师从中可以得到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思路和专业水平上进一步提高。(5)教学参考书为教师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的不少中学,由于条件所限,还缺少丰富的图书资料;中学教师由于工作紧张,也难得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新走上讲台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这样,教学参考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钻研教科书,学习教学参考书,也是一种对教学的研究。一本好的教学参考书,是教师备课、讲课的好帮手。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教学参考书,充分发挥教学参考书的作用。二、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教学参考书是随教科书一起发给任课教师的。教师使用教学参考书,主要是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即在备课的过程中运用。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教师应该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要以钻研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课程和教学的依据,教科书是教学的凭借和蓝本,备课时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它们的钻研上。通过这种钻研,再来参考使用教学参考书。不对大纲和教科书进行研究分析,就直接根据教学参考书来编写教案,这是舍本求末的作法,不应提倡。所以,应以大纲和教科书为主,把研究教学参考书与研究教科书结合起来。2.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这包括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特别是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方法建议、活动设计、评价建议等,毕竟是建议性、参考性的,要想落实到教学实际中,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条件。如果是简单地照搬,生硬地套用,很可能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教学参考书的使用,要建立在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3.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材料教学参考书上不可能把所有有关的材料都编进去,但通过其列出的文献书目,可以按图索骥,进行查寻,从而扩大阅读面,掌握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资料。4.利用和参考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参考书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一些方便,教师应善于运用这些便利之处,吸收其中有价值的地方,使自己的教案编写得规范、全面、适用,使将要实施的教学活动能够完整和可行,有计划和有步骤。140\n5.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材料,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有一些材料的编辑,是为了使教师搞明白,心中有数,不一定非要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有些资料也不适于在教学时直接引用。如果不加分析和选择地把教学参考书中的资料搬到课堂上,就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6.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毕竟是辅助性、资料性的教学用书,而且也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甚至会出现错误。教师在使用时,不可不加分析地完全照搬。即使教学参考书所写的都对,简单照搬也会使教师的教学失去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教学参考书中编排的教案,如果不顾具体情况拿来就用,效果可能不佳,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真正提高。总之,正确、恰当使用教学参考书,可以使教学参考书的作用发挥出来,使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更为顺利。课堂讨论选题1、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沿革。2、教师教学用书与教案的关系。课外作业选题1、怎样使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2、怎样使用中学历史教科书?3、怎样使用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第四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6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学生的教学风格。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见习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140\n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将一定数目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相对稳定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由于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因此,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使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历史科学知识,从而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教育内容、教育时间以及教学质量上都是最有保证的,它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中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二、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课堂教学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历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全面和系统地学习历史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智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实践证明,只有重视课堂教学,并且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教育的任务。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不论有多少学生,只要有一个教师就够了,这是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教学制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显然,它比原来那种“个别教学制”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由于班级教学制的课堂教学的出现,人类才有可能普及教育并大规模、高速度地发展教育事业。教学组织形式由个体转向群体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一个教师面对数十个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践教学,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尤其在班级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出现数百人挤于一堂的状况。教学组织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发展变化。美国《洛杉机时报》曾撰文指出,展望21世纪教育将显得更加个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历史教学活动也日益呈现小规模化和非课堂化的趋势。传统的班级教学制的课堂教学将面临着挑战,以静止、凝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在我国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课堂教学仍然是基本的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仍占有主要的地位。因此,研究班级教学制的课堂教学仍是历史教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二节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一、综合课及其结构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需要同时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140\n任务的课型。这类课型适用于头绪不多、份量适中的教材内容。综合课的内容一般包括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课堂练习等几项,但讲授新课应是主要内容。综合课是当前中学各年级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课型。大多数历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一致认为,综合课是较切合历史教学内容及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的教学形式。从历史学科的本身来看,历史是前后相承不能割断的发展过程。讲授某一历史问题时,须同前面的历史知识相联系,也必须为后面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需要采用复习、巩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思维活动不宜长时间集中于一种形式,要想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教学的方式方法就需要多样化。综合课的教学顺序和结构一般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一)组织教学是指教师稳定学生情绪,安定课堂秩序。组织教学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不只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但在开始时尤为必要。如检查学生的出席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秩序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创造贯穿始终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二)检查复习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检查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可以是上节课学过的重点内容,也可以是过去学习过的与新课有关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巩固旧知识,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由于知识都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对旧知识遗忘了,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障碍。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通过检查复习使旧知识与新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起到了巩固旧知识的作用,也为接受新知识创造了条件。(三)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导到探求新知识上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被吸引住,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了,他们就会积极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因此,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着一堂课的成败。导入新课可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特点,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时间一般以二三分钟为宜,不要长篇大论。(四)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是综合课的中心环节。它所占用的时间也应较其他环节要多,一般占25~30分钟。讲授新课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系统而有重点的传授新知识,并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智能培养。一般来说,讲授新课既要注意知识的完整性,又要注意与下节课的内容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新课结束时要进行小结,好的小结不应是内容上的简单重复,而应在综合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学生有所启迪。140\n讲授新课在遵循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的前提下,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历史教师应善于精讲。所谓精讲,不是少讲或略讲,而是抓重点、释疑难、分详略地讲,重点和疑难问题讲清楚了,其余一般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五)巩固新课巩固新课是为了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时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新知识。巩固的方式有复述、提问、指导阅读教科书等等。但要注意,巩固的内容必须列入课时计划内。就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情况看,学生课后复习历史的时间甚少,所以巩固新知识这个环节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更显得重要。(六)布置作业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教材做准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的内容应是本课新知识的重点。作业的布置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必要时可做一定的提示;但应要求学生尽量通过独立思考来完成。在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课外作业的质量和适量问题。二、单一课及其结构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个主要的教学任务的课,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历史课的单一课可以分为导言课,讲授新知识课、复习课、检查课和讲评课等。(一)导言课又称绪论课,它是在新学期或某一阶段历史课开始讲授时所采用的一种课型。导言课的课堂结构很简单。一是组织教学。二是讲授导言内容。导言课一般至少具有三部分内容:①讲明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联系实际、生动具体、深入浅出,切不可变成枯燥的说教。②介绍本学期或本阶段教材的主要内容,指出将要学习的编、章,历史时期的断限,基本线索等问题,使学生对“学什么”有个大概的了解和印象。⑧提出学习上的具体要求、学习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怎样学”的问题。导言课不仅能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为以后认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它直接关系到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关系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根本性问题。如果导言课讲的生动、深刻、引人入胜,对学生会有强烈的吸引力,有利于今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历史教师对导言课必须重视。教师在上导言课前应事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导言课的教学。导言课上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落实和检查。(二)讲授新知识课140\n讲授新知识课是用整节或几乎是整节课的时间讲授新知识的课型。采用这种课型,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一个单元的开始,教材内容与上节课所讲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二是教材份量较重或内容较难,如果不在一课时内讲完,将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讲授新知识课的一般结构是:组织教学、讲授新知识、总结巩固。讲授新知识是这类课型的中心环节,应占这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新课的讲授中,应该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讲完新课后,还应进行对新知识的巩固工作,使学生掌握所学的新知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这种类型的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宜多用,尤其不宜连续使用。(三)复习课复习课是指用一节课的时间复习巩固旧知识的课型。它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类型的课一般是在一个单元教材的教学完成之后,或在期中、期末考试之前使用。复习课的一般结构是:组织教学、提出复习任务、进入复习、作业练习。由于复习不是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拔高,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使已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深刻化,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事物的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和规律性。因此,对复习课要有足够的重视。复习课上,教师应明确复习的范围、要求和重点,以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认识,增强复习旧知识的愿望。同时,复习课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应给学生较多的活动机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课可以采用讲解,提问及谈话等方法进行,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适当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以保证复习效果。历史教师能够点出重点,抓住难点,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四)检查课检查课又称考查课。检查课的任务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并通过检查的成绩来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类型的课一般安排在期中和期末,大都是在复习课之后进行。检查课的一般结构是:组织教学、提出检查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检查。检查课可采用随堂提问、书面作业或命题考试等方法进行。(五)讲评课讲评课是在检查之后向学生进行分析总结的一种课型。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检查结果的评定和分析,指明学生学习上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使学生明确今后学习历史应努力的方向。讲评课的一般结构是,组织教学、公布检查结果、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讲评时,先揭示标准答案,然后根据标准答案,指出学生答案中的优缺点,找出产生缺点和错误的原因。既要指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应指出个别的突出问题。最后,还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向,鼓励学生进一步学好历史课。讲评课应140\n在检查课之后尽快进行。教学活动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只有在实践中具体而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搞好教学活动。历史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第三节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历史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历史课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育理论与历史知识的特点及历史学科教育原则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学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历史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方面。关于学的方法,将在第三编第三章里进行阐述。本章着重研究历史教学中教的方法,即探索历史教师如何以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活动特点,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目前学校历史教育的主要形式。研究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方法,必然成为提高学校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一)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多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刻画历史人物等,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讲述法之所以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由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既往性的两个特点决定的。教师系统条理的讲述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并能在头脑中再造历史形象,有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培养和发展,并为学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提供了基础。同时,历史课的其他教学方法也都需要与讲述法结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讲述法具体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1、叙述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有头有尾有情节的讲授。叙述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生动形象性,二是完整性。教师在叙述过程中,对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非正义的矛盾斗争,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的感情与之融化与之共鸣受到感染。所谓完整性,即有头有尾有情节有变化,便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运用叙述法,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40\n首先,注意叙述的系统性和情节性。所谓系统性,是指必须严格按照年代顺序进行讲述。同时还要讲清楚历史事件前后相承的关系,讲清同一时期发生在各地域范围的事件或同期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出现的历史事件间的关系,以便全面地反映出整个人类历史和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面貌。所谓情节性,是指对每个历史事件的过程:开端——发展——高潮——下降——结局的变化要叙述清楚。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然后步步展开情节自然引入高潮,还要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一环扣一环紧扣学生心弦,使人听后久久不能忘怀。其次,选择史料要注意典型性和科学性。所谓典型性史料,是指那些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性的典型事例。科学性指历史时代的真实性。要求选用的史料必须真实确凿,绝不能牵强附会或任意夸大,更不能生编硬造篡改历史。最后,语言要具体、生动、形象,感情要明朗,叙述要有感染力。2、描述对叙述中典型的历史现象、重要历史人物的特征和行为表现,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情景场合,用具体细致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的讲述方法。描述与叙述的区别在于:叙述侧重于讲过程和情节,描述着重于讲具体对象的特点,好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它可以使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更加形象逼真,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述的对象包括重要历史人物(外貌、语言、行为和内心情感)、地理环境(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战争场面和生产劳动的情况以及科技成就(结构、功能)等。运用描述法需注意事项与叙述法相同,此外还须注意:第一,描述一般在教材的重点部分,避免喧宾夺主、冲淡重点。第二,要善于抓住描述对象的典型特征,通过对细节描绘充实描述的内容。第三,为了描述的更加形象,可以适当地运用比喻和比较的方法。第四,描述运用的材料必须带有时代色彩,符合历史的真实。在实际讲授中,描述和叙述两种方法常常是交织使用的,叙述离不开描述,描述又以叙述为前提。3、概述以简洁的语言,扼要概括地进行讲述。概述多用于教材的非重点部分,对某些内容作背景性介绍和一般性介绍,用以勾勒历史的全貌和发展线索。概述是配合叙述使用的一种讲述方法,它不需要组织情节,也不要求感染力和形象生动性。它要求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语言简明扼要准确,能概括出历史事件全过程和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起到衔接作用。叙述、描述、概述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既能讲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二)讲解法140\n讲解法又称说明性叙述法。是对史实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讲授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历史概念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讲解法多用于讲授知识性强、情感因素少、无情节的内容。如分析政治经济制度、会议、条约和历史事件的性质及影响。讲解中具体运用的方式很多,主要有解释与比喻,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对比。1、解释与比喻解释是对教材中的术语、难懂的字词和历史概念进行简要的释义、说明。比喻是借助于鲜明的形象来比拟,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和概念。这两种方式对于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它起着踢开学习历史“拦路虎”的作用。解释要求有的放矢,通俗易懂,准确无误。比喻要求贴切恰当,生动形象。2、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各个因素或部分,分别加以考察和说明。综合是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各个因素和各部分归纳起来加以考察,做出整体的结论。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的思维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运用中不能截然分开。运用分析综合的具体方式有三种:实例论证、逻辑论证和边讲述边分析。实例论证是先提出论点,然后讲述具体史实,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说明,最后得出结论来说明论点。逻辑论证是先讲述具体史实的各部分,在分析其特点,进行综合概括之后归出论点。第三种方式则是讲述和分析结合进行,待讲解完毕,问题迎刃而解、结论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运用分析与综合,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和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分析要具体细致,综合要全面深刻。只有这样,学生形成的历史概念才可能是准确的、完整的和清晰的,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3、类比与对比类比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加以对照,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关系,从而找出其本质特点和共同特征。对比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完全不同本质及特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对照,找出其本质上的区别和各自特征。运用类比和对比,选取的对照对象要恰当,要注意概念的准确,防止混淆。同时,要在学生对史实掌握的基础上进行,防止教与学的脱节。在实际运用中,讲解可以与描述结合运用,把抽象的静态的历史题材讲活,以获得最佳讲授效果。(三)谈话法140\n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师生间的谈话,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运用谈话进行课堂教学优点很多。首先,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状况,学生成为谈话的积极参与者,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通过连续的谈话,结论自然而然的得出。学生对新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不宜忘记。其次,通过谈话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和对问题的观察力、想像力得到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提高。同时,通过师生间的谈话,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所以说,谈话法是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谈话法运用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启发性谈话、概括巩固性谈话和课堂讨论等。启发性谈话多用于讲授新知识,通过谈话启发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旧知识,联系、领会并获得新知识。它可以用于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于新课讲授过程中。概括巩固性谈话一般用于讲完某一问题或新课结束时,引导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对所说知识再进行整理,概括出比较完整的结论,并达到消化、巩固和检查的目的。课堂讨论则是谈话法的突出表现和进一步发展,主要用于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深化历史教学,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活跃课堂气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关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在本章第二节“探索中的新型教学方法”中再作阐述。教师运用谈话法首先要熟悉谈话对象,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年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其次,要有明确的谈话目的,谈话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第三,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题意要明白、难易要适当、答案要明确,先后问题要有连贯性,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第四,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语言要有启发性。最后,每段谈话结束,教师对所提问题要做出全面准确的总结。(四)直观教具演示法教具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教具的演示,适用于中学各科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尤有特殊作用。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和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觉,仍然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使用直观教具,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形成关于过去历史事实的鲜明而又清晰的表象,牢固记忆和加深理解教科书的内容,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直观手段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来,有实物、模型、图片、图表、地图、年表、黑板、电影片、幻灯片、电视录像、激光录像、唱片等。随着视听工具电化教学的蓬勃发展,历史课演示教具的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充和发展。1、历史实物140\n实物是指历史遗物,如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甲骨、货币,过去人们的衣冠服饰、战斗武器、墨迹等。这些遗物有的发掘于地下,有的传世保存,都经过了长久的岁月。它们不仅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都有很高的价值。2、历史模型模型一般是实物的复制品。好的模型,从外表看,与实物一样。有的模型,是科学家们用科学的方法复原制成的。如: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复原像等。它们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情况,而且价格较低,是历史课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直观教具。3、历史图片图片是历史照片、图画、挂图和课本插图的总称。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是历史实物、遗址和模型的照片,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复原的圆形房子”、“商四羊方尊”的照片;有的是当时的艺术家画的反映历史面貌的图画和人物像。由于它们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的,因而能够更为集中和典型地反映历史的情况和时代的特征,例如《中国历史》第二册中的“清明上河图”;有的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和有关文物,加以想象画成的。这种图画数量很多,而且目的性强,虽然有的真实感不如照片与当时人的图画,但往往更合乎教学的要求,因而在历史图片教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大泽乡起义图”、《世界历史》上册中的“重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的漫画等。4、历史图表图表的形式包括比较表、统计表、图解、符号示意图等。这种教具虽然不如实物和图片那样直接给学生以鲜明的历史形象,但它的特点是经过了教师的细心设计和编绘的,能够把抽象的、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条理化和一定程度上的具体化、形象化。因而便于教师讲授教材和学生理解历史基本知识。在下述的情况都可使用图表。(五)纲要图示法纲要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数学辅助工具。它把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用各种信号组成图形表示出来。(六)讲读法讲读法是师生双方育读和讲解教材,借以传授、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或是有的教材只需要学生阅读、理解,无需教师做更多的补充的情况下,都可采用这种方法。(七)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探索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掌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向。例如,当讲到中国古代史中“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140\n时,在教师讲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现象之后,由学生们自己思考、探索“为什么说这些说是资本主义萌芽?”二、课堂组织结构的方法(一)以讲授为主的启发教学方式教师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完全否定。要否定的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即填鸭式、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把一节课分为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安排作业五段,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但必须强调的是,整个教学过程是启发式的,分五段进行,并不是机械的公式。(二)以讨论或辩论为主的四段教学方式这里包括上海育才中学提出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方式,上海市教研室历史教师提出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和浙江茅蔚然先生提出的“阅读和检查”(约5-7分钟)、“讲授新课”(约25-28分钟)、师生问答(约5-7分钟)、“课堂作业”(约5分钟)的四段式教学方式。轮子们都主张教师引导学生“读、讲、议、练”,进行讨论式或辩论的四段式教学方式。(三)以学生自学为主的三段教学方式三段式包括“读、理、练”和“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教学方式。“五字”中的“讲、议、看”实际上是“理”的具体做法。三段,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完成学习任务。(四)六课型单元教学方式黎世法先生提出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方式与其它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是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结构,把教材划分为若干单元,再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他把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成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六种课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五)目标教学方式目标教学方式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它的教育目标实际上和我们历史教学的三大目的类似,每一节课目标明确,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目标进行。但目标内容不能局限在基础知识的范围,必须是三方面的教学目的同步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应根据中国国际改造吸收,不能照抄照搬。(六)以专题为主的教学方式专题教学方式,是把历史教材中同类性质的问题分类集中,纵横沟通,以便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培养学生以分析、概括为中心的历史思维能力。这种专题教学的方式特别适合学完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如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的古代、近代、现代)或者学完整个中国历史、整个世界历史之后进行的综合复习和总复习课。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40\n选择运用历史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其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目的,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特点,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却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比比皆是。原因除了教师知识水平、敬业精神之外,还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因素在起作用。教学法中的“法”,具有法则、法规、方法、效法的意思,教师应该承认“教学有法”。但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并没有固定的公式,只以灵活、多样、富于创造性和艺术性为原则,要求教学双方都能掌握好教学方法的一定程序和结构,具有随机处置、灵活变通的能力,这就是“教无定法”。但是,仅仅认识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还不够,还应懂得教学的关键在择法,要害在得法,出路在创法。历史教学方法所追求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有法”与“无定法”的有机统一。教学要得法,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六点:(一)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各种教学方法都以一定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教学方法按其指导思想来分,可分为启发式和注入式两大类。所谓启发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运用各种可行的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因素动员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而注入式则反其道而行之,由教师强行注入知识。两相比较,启发式具有下列特点:1、启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思考和实践。2、学活动的重点是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认识潜能。3、张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4、认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人,教为学服务。总之,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是启发、诱导,不是教师单方面注入知识。只要符合上述标准,都是启发式教学。凡是贯彻上述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二)要对学法进行研究与指导所谓教学方法,本来是教师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的统称,只是学的方法后来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漠视学法的观念和行为,使教学的天平失去平衡,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统一、教与学并重,根据学的需要而不是教的方便组织教学。因此,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包括对学法的研究与指导。(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历史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向学生有效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在于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投入历史学习活动。历史教学方法不仅是教师完成140\n教授任务的方式,也是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教学方法的多功能,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和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四)选择和运用要灵活、有创造性不同的教学内容、目的、对象,对教学方法具有选择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观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灵活,要有独到的见解和驾驭能力,要能创新。(五)要综合使用,协调好关系历史教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时,必须注意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优势组合。这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尽可能克服其不足。2、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相互配合。3、尽可能使教学方法的结构与教学内容、课程的类型、教学组织形式统一协调,找到最佳结合点。优化教学方法并不是单纯的方法变换,花样翻新,重要的是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对教学方法的多种功能和灵活性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课堂讨论选题1、如何选择教学方法?2、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教学方法。课外作业选题1、中学历史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2、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组织的方法有哪些?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学的直观教(4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教师的语言要求,直观教具使用和板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并初步形成直观教学技能。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制作课件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直观教具的作用一、直观教具有利于学生巩固学到的历史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视觉效率比单纯的听觉效率要140\n高30%左右,这是为什么人们可以轻易地记住一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却不能同样轻易地在听别人朗诵一遍剧本之后就实现这一目标的原因。依照心理学对于记忆规律的研究,通过不同渠道,对受教育者的大脑皮层进行多重刺激,有助于巩固记忆的成果。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直观教具正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多种知觉感官对其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使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多方位地认知历史,既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科是一门鲜活而且有趣的学问,从而产生兴趣,又可帮助他们在更容易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产生获得认同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例如,北京的一位历史教师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动画辅助教学软件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战争进程和战争结果。根据她的设计意图,这个软件以平面地图为基础,适时插入“德军进攻战略”、“协约国的攻守战略”等战争推演示意图和“坦克”、“毒气战”等历史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并记忆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知识。这一点在本课接近结束时的随堂检测中得到了证实。二、直观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是一门“遥远”的科学。它的“不易接触性”是历史教学需要逾越的一大障碍。适当应用历史文物、图片和影视资料等直观教具对克服这一障碍大有裨益。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古迹、历史文物众多。这些文物不但存在于博物馆和遗址当中,而且也有不少流散在民间。在历史教学中层示诸如古代货币、历史照片等文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当然,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历史文物也并不是非用不可,它们的仿制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作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仿制文物模型,也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一课时,北京的一位青年教师把自己收藏的一块清代木雕版展示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按照课本上对雕版印刷术的介绍实际操作,亲手制作雕版印刷品。这次实践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同。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大为高涨,以至于出现了接连数日下课后学生排队要求印刷的高潮。这位青年教师还在不经意间强调刻制这块雕版的年代,在日后学习完“活字印刷术”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宋代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具有如此明显的优势,可是清朝时人们还在大量地刻制雕版用来印刷呢?”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很有助益的。(三)直观教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包含着一个由直觉感知到概念生成的过程。在直觉感知的阶段能否收集到足够的、全面的和切合实际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能否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进行理性的思考。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都是已经过去的史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和学生身处的现代社会有相当大的距离。仅仅依靠教师用语言去描述,即便是口才极好的教师,也很难完全实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140\n的要求。直观教具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生成历史情境,升华出历史概念,并进一步发展历史思维。例如,在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隋的统一和大运河》一课时,课本上的《隋大运河示意图》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知有关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如果对这幅地图再作进一步的处理,使之能够展示南北朝对立和隋朝统一形势、开凿大运河之前的地形地势,以及开凿大运河之后的地形地势这三个阶段的地图示意,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1)中国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多为自西向东流淌,横亘于中国境内,对于南北交通造成不便;(2)隋朝统一南北,继续加强南方与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大运河的开凿客观上沟通了南北,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巩固了政治的统一;(4)在1400年前的技术水平下,短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势必极大地损耗民力,引发统治危机。中国史学传统中讲究学习历史时“左图右史”,足见正确运用地图作为直观教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第二节直观教具的分类一、历史文物历史文物,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实物,有不同历史阶段的①以上见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有政治斗争,武装斗争遗留下来的各种文书、信函、诏令、契约及各种武器、刑具、袍服等;有文化艺术方面的雕塑、绘画、书法、刺绣;也有科技方面的书籍、仪器等。历史文物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政治斗争、阶级关系和科技文化的成就。运用这些文物进行直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历史的信度,使学生形成具体的历史表象和正确的历史概念。历史文物多集,中在博物馆、展览馆、文管所、文化馆,教师要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二、历史模型历史模型,指各种历史文物的复制品、仿制品和根据记载复原的模型。如猩猩、类人猿、北京人、今人的复原头像和颅骨模型,古代指南车、记里鼓、张衡的地动仪模型等。三、历史图片历史图片有两种,一种是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当时当地的真实照片,如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历史人物的实拍照片。另一种是再造性的创作图片,即后人按史料记载创作出来的图片,如《勾践尝胆》、《孔子和他的学生在一起》、《大泽乡起义》等山140\n四、历史图表历史图表常用的有图解、图示、表解、统计图表。这些图表把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抽筋取髓,让学生一目了然。它既具体简单又系统清晰,是突出重点,掌握要点,方便复习、记忆的重要直观手段之一。图解是由简单的图文对史实进行解析;图示是用图、文、示意信号表现历史概念和史实之间的内部联系;表解是用表格集中排列重要史实,加以归类比较,以掌握其特征和规律;统计图表则是用具体数字对历史现象进行量化比较,认识其本质和相对关系。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教具使用得当,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理解、记忆、运用能力都会大幅度提高,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灵活性、时空观念也随之增长。第三节历史教师的语言、历史地图的使用、板书设计一、历史教师的语言要求历史教师的语言直观技术,指教师运用最佳的语言表达形式再现历史,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为了达到语言的直观效果,历史教师的语言要达到以下要求:(一)语言表达要简练、精确、通俗简练,就是简明、精练,抓住要领,干净利索,讲话规范,不说废话、空话。做到这简练的基础:一是对教材的内容要十分熟悉。俗话说,熟能生巧,表达内容熟悉,自然会做到要言不烦,游刃有余。二是知识面宽广,语文功底扎实。教师平时应多从阅读文学艺术作品中积累词汇,表达时做到用词遣句,信手拈来。三是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和知识基础,学生熟悉的知识应该少讲、不讲或点到为止。否则,学生不愿听,还会给学生形成教师哕唆的印象。要做到简练,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技巧,养成简练的习惯,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己的表达能力。如果总是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自己表达的意思,就会出现许多冗繁解释,越讲越不简练。2.避免空话、废话,不能使用夸张的语言。语言的夸张描述,影响历史的真实。因此,历史语言表达的要求是:具体、准确、生动。否则就会影响历史的信度和语言表达的效果。像“红旗招展,东风浩荡”之类的空话也应尽量避免。准确是对语言表达的起码要求。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史实的准确;一是表达用词的准确。历史知识都是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教师讲的是信史,不能随心所欲,道听途说。例如讲春秋五霸,除楚、吴、越称王之外,其他几国的最高统治者只能称“公”,不能说成“王”,更不能说成是“皇帝”。“皇帝”一词是秦始皇才开始起用的。如表达不准确,说成“周朝皇帝”、“齐王”、“晋王”,就会让学生形成错误概念。再如,不能把近现代史上侵略军被歼灭多少,说成牺牲了多少。教师如果讲错了,要主动纠正,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140\n通俗,就是教师要善于把教科书或教案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语言通俗,才有直观效果,才能缩短师生的距离,创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二)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有兴趣教师讲述历史,一方面是传授历史知识,一方面是启发诱导,以情动人,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感情丰富,叙述生动、形象,语言诙谐、幽默、有趣,富于哲理。要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熟悉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时首先进入历史意境,站在民族、国家、人民的立场进入历史角色。(三)语言表达要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有节奏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比如,叙述之处,语速有快有慢,以声传情,激发学生想象;关键之处,加强逻辑重音,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掌握重点、要点;激烈愤懑之处,铿锵扬声,慷慨激昂,引起学生的共鸣。总之,外部音调、语速变化;语言情趣能提高课堂效果。但不能矫揉造作,阴阳怪气;而要言情配合,符合情理。(四)人体语言要配合协调“人体语言”又叫“副语言”,就是用面部表情、体态姿势、手势动作等举止风度,帮助语言表达,以加深理解和准确掌握知识。但要自然、适度,配合协调,不能出现与表达内容毫无关系的动作,而显得滑稽可笑。二、历史地图的使用使用历史直观教具要规范。(一)课前要根据教学目的,准备好直观教具和指杆,拟定使用程序,新教师还应预先演示。(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展,适时加以展示。使用前一定要收藏起来,以免学生分散注意力。展示后要给学生观察、济览的时间。(三)县挂历史地图,一般在教师的右方,便于教师顺手用指杆指点。指点位置要准确,不能摇晃不定。(四)观察历史地图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读图知识,讲清地图的东南西北方位、河流的上下游、岛与半岛、比例尺等概念和读图的层次步骤。对战争的进程、变动最好使用磁性黑板或活动地图。(五)结合识图,指导学生掌握各种直观教具的特点、主题,记忆重要的内容和时间、人名、地名,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三、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一)板书的设计原则1、板书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目的性。任何一则好的板书,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离开了教学目的,板书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设计板书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思想,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140\n材的特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要综合提炼,具有概括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板书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浓缩,它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画龙点睛的启示。板书设计的概括性有三个要求:一要注意紧扣教材,二要挑选关键内容,三要做到精练恰当。紧扣教材,并不是把整课教学内容都搬上黑板,而必须从教材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内容,这些内容不求面面俱到,而要以简驭繁,恰到好处。标题既不能太空洞,也不能太繁琐。3、要层次分明,具有条理性。板书设计要揭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必须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一般反映在板书的结构和标题序号上,为此,在设计板书时要注意大小标题内容的呼应与联系,大小标题不要重复,不能只有大标题而无小标题,层次一般也不能太多。4、要用词准确,具有科学性。板书对于学生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其记笔记,供日后复习之用。如果板书不科学,时过境迁后,学生以此为准,就会误人子弟,所以教师决不能在黑板上心血来潮地随意书写,更不能在黑板上出现明显的错误。在设计板书时,应力求语言准确,概念清晰,传达给学生的是科学的信息及合乎专业规范的语言文字。5、要形式多样,具有灵活性。板书设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不应囿于一个程式,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板书形式,不断有新的变化,既整齐、规范、美观,又新异、奇物,使学生感到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二)板书的种类第一种是纲目式板书。纲目式板书可以清楚地突出事件的主体脉络,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的板书:一、郑成功收复台湾1.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东南沿海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二、清朝设置台湾府(1684年)三、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及其影响1.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5—1686年)2.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第二种是表解式板书。表解式板书是用大小括弧形式,将纲目及要点按纵向联系或逻辑关系组成一个能显示出发展线索或结构框架的图表。例如《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的板书为:思想家→“仁”“礼”(春秋)私学------------孔子教育家→教育种类、教育方法等140\n兴盛儒家(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法家墨家第三种是方位式板书。方位式板书,即按东、南、西、北等主要方位,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把历史事件的空间位置或重要地名、内容按不同方位填入。这种板书设计,以一个点为中心,将与之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就会比文字板书产生更强烈的直观印象,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空间概念,提高想象力,增强记忆效果。例如《唐朝民族关系》的板书:西突劂加纥吐蕃南诏第四种是结构式板书。结构式板书是将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分解,归纳形式一个完整的概念。其优点是条理清晰,概念完整,言简意赅。例如《东汉的政治和经济》一节中关于“豪强地主”的板书:经济上:占有田庄,控制“徒附”财豪强东汉政权的军事上:修筑坞堡,拥有家兵势地主统治基础政治上:世代为官,把持政权权第五种是表格式板书。表格式板书将教材内容表格化,能化繁为简,使繁杂的历史知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例如《美国内战》一节的板书:对比项经济人口准备人心性质北方先进2200万不足人民支持正义南方落后900万充足人民反对非正义(三)板书运用注意的问题140\n第一,正副板书要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性。板书是通过学生的视知觉而起作用。视知觉作为知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之一就是整体性。所以在设计板书时,对于板书内容出现的先后、相互的呼应、文字的详略、布局的调整、虚实的配合、符号的运用以及正板书与副板书的结合,都要通盘计划,合理安排。正板书一般设计在黑板的中央偏左。通常情况下,正板书不要随写随擦,尽可能把整堂课的板书完整地保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对全课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副板书的作用在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一些需要提示的重点字词和概念;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一些次要人名、地名、年代以及古汉字的读音等等;还可作些简单的图表、图示、板画。副板书作为辅助部分,可以更加灵活机动一些。副板书一般写在黑板右边,为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随写随擦。总之,一份好的板书设计,应是正副板书的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要注意顺序安排,克服随心所欲。一般的情况下,一份完整的板书不是一下子就出现在黑板上的,而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逐步完成的。对于板书内容及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必须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做到及时、适时,水到渠成。随心所欲的板书反映教学目的不明,至少说明缺少计划性,因而难以调动板书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积极作用,反而给学生造成种种消极影响,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领会支离破碎,难以形成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第三,注意书写规范优美,使板书富有教育性。板书在书写的时候,要力求规范、工整、优美。教师优美的板书,对学生能够产生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所谓“以美立德”就是这个道理。此外,教师优美、规范的板书,表现出了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也具有无形的示范教育作用。由于板书具有这些教育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和使用板书时,一定要书写规范、优美,使板书成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工具。此外,在书写板书的时候,还应注意一定的书写速度。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书写过慢,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密度和教学质量,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力求使自己的板书写得既快又美。总之,板书是教师口头讲述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教学内容的高度凝结。好的板书应该是科学的教学内容和完善的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杰作,也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刻苦练好这项基本功,不可等闲视之。课堂讨论选题1、直观教具的作用。2、多媒体教学是否可以完全代替教师的板书。课外作业选题1、中学历史教学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哪些?2、中学历史教师语言的要求有哪些?3、板书设计的原则是什么?140\n第六章中学历史知识的复习与检查(4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复习与检查的形式和重要性,并掌握命题的原则。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一、历史知识复习巩固的作用历史知识的复习巩固是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外教育家对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意义有过不少的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借助复习,牢固地掌握学过的历史知识,才能为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创造条件。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断地进行,每一课复习前一课所学的,每年级温习以前各级所学的,结果不仅大大发展了思想的语言,而且使实际的知识也大大丰富起来。从心理、生理学角度看,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指出人脑在记忆的同时,遗忘也同步进行了。因为信息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是处于弥散状态的,如果不及时反复强化,这种刺激就会迅速减弱,甚至消失。从历史知识特点看,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都是一度性的,如果不及时复习,这个信息就会很快变得模糊、消失。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一次性记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复习巩固是使已初步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得以强化和保持。俗话说:“熟能生巧”,复习巩固是各科教学都要遵循的原则,但是只有合理科学的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和历史教学特点,复习巩固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储存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40\n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前一段孕育着后一段的有关因素,在后一阶段历史中又残存着前一段历史的片断或痕迹,是一种延续;各阶段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不能理解和掌握前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就很难接受、理解下一阶段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譬如,不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就无法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不具体学习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就总结不出“资本主义救国方案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结论。要巩固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就必须及时复习,复习工作愈连贯,愈系统,留在大脑中的信息就越强、越清晰、越容易长期储存。(二)是获取新知识的必要前提,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系列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人的认识活动是从简到繁,由表及里,由具体到一般的过程。学生在接受新知、由少积多的过程中,复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像和正确的思维,更谈不上对知识的运用。历史知识是纷繁复杂、前后连贯、互为因果的,如果缺乏对大量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掌握,就无法透过这些现象去看它的发展轨迹和本质,更谈不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了。例如,关于旧中国是如何从一个封建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一问题,有关内容分散到很多的章节中,只有把前后相关内容系统学习之后,通过复习总结,才能了解旧中国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主权的;才能深刻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也才能明白闭关锁国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才能理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之策的深远意义。同时在复习巩固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分类加工,使之纳入已有的信息系统,对具体的知识感知理解,理清各部分间的联系,编成知识链,从而进一步升华到对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的认识。周而复始,既加强了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巩固,又达到了对知识的深化,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基础。(三)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贯彻“三个面向”教育精神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是历史教学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一任夯不.荜在讲授新知识中去完成,复习巩固是更好的手段与方式。复习的过程是对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对比和整理过程,在培养锻炼了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联想、想像等思维能力,训练了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口号“均田免粮”时,可让学生回想历代王朝的农民战争、农民运动,通过对比思考认识到中国农民运动的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四)通过复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失误,及时补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短短的45分钟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漏洞和不足,只有通过及时的、经常的、多种形式的复习,才能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知识点讲述不够清楚透彻或有遗漏)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入,学生智能培养锻炼的不全面等等),由此找出自己教学中的缺憾,这对于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二、历史知识复习巩固的主要方式方法和基本要求140\n历史知识复习和巩固的方式主要有随堂复习和复习课。(一)随堂复习随堂复习又称日常复习,是复习、巩固历史知识最经常采用的形式。教学实践证明,它对巩固旧知,学习新知有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目前,中学生学习历史,主要利用课堂上时间,课下时间很少,所以教师应对课堂复习给予足够重视。随堂复习的具体形式大致可分以下几种:(一)以复习导入新课一般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以前进行复习提问或教师自我提示。复习的内容一般是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主,有时也需复习前段时间所学过的知识。采用这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拟定题目纲要,提问要因势利导,问答要归纳小结,从而导入新课。(二)以新带旧穿插复习是指教师在新课讲授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性复习是历史随堂复习最基本的形式,其目的在于①揭示史实间的内在联系。如讲“郑和下西洋”时,联系前面讲的“宋元时期的文化”及“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条件,理解其远航的伟大历史意义。②探索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如讲到明朝的“一条鞭法”时,教师用联想发问或自我小结的形式把春秋时鲁国的“初税亩”、唐代的租庸调和两税法等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演变过程。⑧比较不同国家或不同朝代中发生的类似现象。如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以分辨它们之间的异同。(三)以复习结课一般是把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加以综合概括,根据重点、难点设题练兵,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条理化、典型化,以利于记忆、分析和后期的知识理解。日常复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力求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中理解新知识。这种联系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日常复习应该及时和经常。据“遗忘曲线”揭示出的规律,要使学生将知识记住,就必须在学习之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并常抓不懈,形式灵活多样。(四)复习课复习课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有助于学生将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在适当时机,遵循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复习课。复习课既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制定复习课的计划和编写复习提纲时,应该注意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目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复习提纲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标题式提纲,依照提纲把每项的知识点补充进去。这种提纲,系统性强。如,唐朝历史的复习提纲:(1)唐朝的政治;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40\n(2)唐朝的经济;盛世经济的繁荣(3)唐朝的民族关系;唐与突厥、回纥、揭、吐蕃等族的关系“和同为一家”(4)唐朝的对外关系:新罗、大食、波斯、东罗马等国与唐友好贸易交往“海内存知己”(5)封建文化的高峰:发达的科技、宗教的兴盛、光耀千古的文坛、五彩缤纷的艺术另一种是问题式提纲,这种提纲突出重点,对学生启发性较强。如,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一章的复习提纲:(1)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最早的居民是什么人?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印度什么时候进入阶级社会?什么时候建统一国家?谁统一的?为什么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最先进文明?(2)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印度奴隶主的统治形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表现在哪里?各国又有什么自己的特点?表现在哪里?(3)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印度奴隶制的结构怎样?各有哪些历史事件说明它们的阶级矛盾尖锐化?这些国家又是怎样衰落的?复习课从类型上大体分三类:单元复习、期末年终复习、高考总复习。1、单元复习是指在一编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后,专门安排课时用以复习。引导学生对该段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分散在各章节中的历史知识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以便学生掌握该单元历史发展全貌、基本线索、基本概念,以达深化知识,系统巩固知识的目的。单元复习是以已学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因此教师宜采用提问谈话辅助以书面总结练习的方法。例如,世界近代史部分,当讲完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进行一次“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单元复习,让学生列出表格,使学生明确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史实,初步形成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概念。单元复习课时间短、内容多,教师应根据历史教学大纲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力求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的放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教材,抓住最本质、最重要的史实,积极思维,使知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达到深化巩固知识的目的。2、期末(年终)复习是指在一学期(一学年)学习结束时,期末(年终)考查前专门组织的复习。这类复习课要对一学期(或一学年)所学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旨在形成历史知识网络,提高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线索、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与单元复习相比,期末复习时间长、内容多、要求高、任务重。140\n期末复习可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系统概述复习,也可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1)分类归纳。即按照经济、政治、文化、战争、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类别归纳,从中得出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2)按国别归纳。由于世界史涉列国家众多,头绪复杂,学生往往不易理出线索,给理解记忆带来很大困难。复习时可把几个主要国家有关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通过纵向整理归纳,以掌握有关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3)专题归纳。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某些重要历史概念和某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将类似的史实重新组织,做出比较,理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区别它们的共性和特性。这些史实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中发生的事,也可以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发生的事,即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归纳。如古阿拉伯文明与中国四大发明,又如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期末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选择方法既要顾及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要从学生知识和思想的实际出发,使纵向的系统概述和横向的综合归纳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讨历史知识理解。3、总复习(包括会考前和高考前的复习)是指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讲完后,为迎接会考、高考专门组织的总结性复习课。总结性复习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所学的全部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锻炼和考查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进入总复习阶段任务是很重的,因而要使总复习既充实有效又轻松愉快,就应注意以下几点:(1)帮助学生制定一个既体现复习目的和要求,又体现时间进度的复习计划,按计划逐步实施。每位学生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特点不同,因而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时间进度的要求可有所区别。(2)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史实纵横交错的联系,进行分类、综合。(3)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复习方法,掌握不同类型题的答案要求和不同的解题方法。(4)精心设计习题,练习之后,教师及时讲评指导,解答学生疑难问题。总复习不可单纯用“题海战术”或死记硬背各种标准答案来增加知识量,最主要的是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从以上看,无论随堂复习,还是单元复习,期末复习、总复习,为达到复习的目的,都应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和复习的计划性、经常性。就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第一,通盘考虑,列出计划。复习必须列入教学计划,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及进度。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复习课的频率及复习的重点,使每次复习都是进行新一轮学习的必需的铺垫,而不是随意附加的任务。第二,必须顾及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注意紧扣教材,化繁为简,前后连贯。必须依照历史教材知识体系,以点连线,以线织网,以网捕面,防止知识支离破碎。根据知识结构框架,刘重点、难点多下功夫,进行历史知识的综合归纳,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总貌及基本线索。第三,复习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水平的学生应采取不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巩固和运用中发展智力和能力。各种练习是复习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设计题型要样多面广,具有一定深度,特别注意问题启发性,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140\n第四,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良好的复习方法。如纵向联系法,横向对比法,归类法,专题归纳法。同时教给他们不同题型解题要求和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适应千变万化的题目。第五,注意复习后的及时讲评和指导。总结成绩,指出不足,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着重讲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正确引导,使复习结果更圆满。第二节历史知识的检查一、历史知识检查的意义和要求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检查,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历史知识驾驭的程度,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弥补学习中的不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又是发现历史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的一种极好方法。它便于历史教师调整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历史知识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心理学角度看,检查历史知识和评定学习成绩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总之,历史知识的检查,对“教”与“学”都是一把检测的标尺。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对历史知识的检查,应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要求。检查应本着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各种能力的原则,使检查收到良好的效果。二、历史知识检查的方式、方法历史知识的检查就方式而言可采取口答式和笔答式两种。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提问检查、书面作业检查、考试、历史智力竞赛。(一)提问检查提问检查也叫随堂提问,是一种使用最广泛最简便的检查方法。它一般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随时进行,几乎每节课都使用的检查方法。一般分为检查旧课的提问、新课中联系旧知识的提问和巩固新课的提问。1.检查旧课的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或上几节课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一般提问的问题要与本节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为新课导入做准备。如讲授“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内容,教师上课前就要让学生们复习“秦末农民战争”一节内容,提问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入和历史意义以及西汉建立的时间、背景等。这样的检查可以使前后的历史知识紧密联系,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140\n2.新课中联系旧知识的提问。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问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一些问题,增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3.巩固新课的提问。讲完新课后,通过及时提问检查,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史实。(二)书面作业检查书面作业检查是向学生布置适量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比较全面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采用这种方法,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注意作业份量适当、形式多样。作业题要少而精,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负担。二要注意计划性。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置各种形式的作业,把检查掌握知识的水平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如,对初中生应侧重简单记忆方面的训练,形式可以采取填空、列举、选择、填图、名词解释、简答题等;高中生应侧重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方面的基本训练,形式可采纳各类问答题、写历史小论文等。三要注意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掌握知识中存在的缺陷,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书面作业检查。如,对教材中那些缺乏具体生动情节,比较枯燥、知识性很强的内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条约、历史文献、科技文化等,可以多采用名词解释、列举、判断、改错等形式进行作业检查。四是要注意教师的具体指导作用。通过作业检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三)考试考试是教师全面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考试一般采用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口试有抽签口试、自选口试、专题答辩等形式。笔试有开卷笔试和闭卷笔试两种形式,目前我国中学考试大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系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组织考试的过程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考试前,认真组织学生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二是严格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试题。三是考试后要做好成绩评定工作和讲评。140\n近几年来,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标准化考试推广速度很快。它相对传统的主观性命题而言,试题取样范围大,知识覆盖面广,考试效度高,试题答法简单、明确;评分客观、准确,从命题到成绩评定可最大限度的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但是,客观性命题无法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目前的历史学科考试的采用客观性命题与主观性命题相结合的题型,取长补短,尽力使之标准化、科学化。三、历史试题的设计做好考试前的命题工作是保证考试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条件。(一)设计历史试题的基本原则1、命题要以《大纲》为指导,以教科书为依据科学的命题,要检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内容广泛、重点突出是试题设计的基本要求。在结构上既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应涉及到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对外关系史、战争史、民族关系史等广泛的内容,又必须突出重点,尤其是问答题,应该从教材的重点内容中拟定。3.遵循量力性原则。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命题要力求做到难易得当、份量合理。试题的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基础题、一般题、提高题的三种类型试题的难易程度而言,比例一般应为5‘3:2,另外,记忆题和理解题的份量要搭配合理。也要考虑到题量的设计和时间的安排要合理,试题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乙遵循准确性和完整性原则。对设计的每一道题要做到文字浅显简短,措辞准确、完整,题意明确。避免试题概念不清或答题范围不明确等现象。如,“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于——。”这道题题意就不明确,学生填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也对,填爆发的地点也可,这就形成一题多解。再如,“列举我国历史上中外友好往来的重大事件。”这道题的范围很广,学生答题的要求和范围很不明确,不易掌握,造成无从下笔。(二)历史试题的基本题型1.填充题它是历史考查中常用的一种题型。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对年代、地名、人名、国名、事件名、会议和条约名等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综合能力。填空题的特点是内容广泛,覆盖面大,要求明确,答案简明,评分准确。填空题常采用的有这样几种类型:(1)单项填空。用于考查学生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空间、时间、人物等记忆的准确程度。如:公元——年12月9日,北平几千学生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抗日,史称——。它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2)多项填空题。这类填空题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纵向综合填空题。它要求学生将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在发展或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串联填空,检查学生能否全面、完整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或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自身整理线索的能力。如: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称,十七世纪民族英雄——驱逐荷兰殖民者,甲午战后被割占,根据——1945年回到祖国的怀抱。140\n另一种是横向综合填空题。这类填空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归纳综合能力,它对提高他们的概括和比较能力很有益。如: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的国家。美洲的古代居民培植出许多农作物,其中有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一种是比较综合填空题这类填空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历史事件的综合比较能力,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概念和清晰的线索。如: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唐代前期实,后期实行,明代后期实行,清代实行。2.选择题是用来检查学生对那些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的准确判断能力。这种题型是由一个题干和若干个答案构成,要求学生从若干个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这种题型又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1)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从若干个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如:19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的成就是()A.将磁力转化为电力B.从电磁波发明无线电报巴发现电能产生磁力D.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2)多项选择题。要求学生从可供选择的答案中选择出一、二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我国各地军民奋起抗击英国侵略者,除广州、定海、吴淞外还有()A.厦门B.镇江C威海D.天津3.名词解释也是历史考试经常被采用的基本题型。它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人物类、事件类、专用史词类、文献著作类和典章制度类。这种题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综合、归纳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对种种历史现象进行高度概括而形成各种历史概念。名词解释题的特点是文字简练,内容准确,要素完整,概念清晰。过于简单或过于繁琐都是不足取的。从总体上讲,历史概念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及称谓、事件、评价(性质、影响、后果)。4.选择搭配题这种题是打乱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重新组合,形成正确的排列顺序。这类题一般是由指示词、题干和多种备选项组成,主要为了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题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由一组题干和一组备选项组成。如:140\n请在右边每道题的括号里填上左边最适合的答题的题号:①吴承恩《红楼梦》()②施耐庵《三国演义》()⑧罗贯中《西游记》()④曹雪芹《水浒传》()(2)由一组题干和两组备选项组成。如:把下列相关的国家、人物和成果连接成组:西班牙但丁《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莎士比亚《神曲》意大利塞万提斯《巨人传》英国拉伯雷《堂·吉诃德》5、判断题这类题是通过辨别是非检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情况,考查他们对相似历史现象和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的判断能力。在编拟这种形式的题时要注意避免在其他各种题型中出现暗示的情况以及正确和错误答案的顺序避免按一定规律排列。有时,这类题不但要判断出对与错,而且还要求学生简单说明理由,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如:(1)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才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比中国晚了200年。(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6.列举题学生根据问题的要求,简明扼要地、系统条理地列举出史实,并不要求学生对史实进行具体分析和叙述。它能考查学生系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列举题可以分为单项列举题和多项列举题两种。(1)单项列举题。检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的记忆能力。如:,①列举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四项重大成就。②列举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2)多项列举题。检查学生对同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主要史实的分析、概括、记忆等各种综合能力。如:列举19世纪中期阻碍下列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日本德国沙俄7.材料解析题140\n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这类题有时引用教材中的原话,让学生说明引文的出处和含意;有时引用教材外的资料,要求学生说明材料的实质和其他问题。这类题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场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巳,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材料二: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1”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回答:①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关系。②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看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他此话的意图何在?⑧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是什么?8.问答题是历史考查中经常采用的基本题型之一。主要是检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本情况和分析、概括、综合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能够全面检查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根据回答问题的形式和要求,问答题又分为简述题、概述题、比较题、分析题、评论题和论述题六种类型。(1)简述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以叙述史实为主,只要求学生简明地答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如,简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2)概述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经过进行概括综合以考查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为主。如,概述宋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3)比较题检查学生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把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如,比较说明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4)分析题要求具体分析史实的各个方面,深刻理解史实的实质。如,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领导作用。(5)评论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叙述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如,简述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并做出评价。(6)论述题要求用具体史实说明所要论证的命题,史论结合,有史有论,最后证实结论是正确的。如,为什么说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一个新阶段?140\n除上述介绍的八种基本题型以外,考查的题型还有填图题、填表题、改错题、计算题、写历史短文等题型。试题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能够设计出一份优秀的历史试题,不仅能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状况,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这对教与学的质量是一种很有效的督促和鞭策。课堂讨论选题1、试析近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2、命一份历史试题并说明命题的特点。课外作业选题1、复习与巩固的作用是什么?2、复习与考试的形式有哪些?3、命题的原则是什么?第七章中学历史课外活动(2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注意事项,明确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课外活动的作用一、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特点140\n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的传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延续了几百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它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容否定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教材容量有限,许多历史事件只是点到即止,不能铺开陈述,而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使得有些历史知识偏于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由于本身的局限性,课堂教学很难充分地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充分发展,也难以让学生接触实际,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随着时代向前推移,科技、生产迅猛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的客观情况给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开展课外活动是弥补课堂教学缺陷的有效方法。历史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不受教科书限制的条件下利用课余时间和空间在学生中开展的多种多样的历史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有着许多独到的特点:1.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必受大纲和教材的局限,只要自己愿意,时间和精力允许,学校条件具备,就可以尽情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探求,从而极大地开阔眼界。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只要是适应内容的需要,有助于达到活动目的,什么活动形式都可采取,而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人数可多可少,活动时间可长可短。3.活动安排上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课外活动的安排虽有一定的计划性,但它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灵活变动,这就使它可以把史学新信息、新成果纳入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4.活动参加者的相对独立性课外活动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相对来说,学生的独立性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切身的体会,通过动手动脑的自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二、课外活动的作用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科学的爱好因为历史课外活动本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因为学生在开拓历史知识领域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他们那种想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从而使历史课外活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强大动力。例如,山东省历史教学研究会曾与《山东教育》杂志社和《中学生报》编辑部联合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结果收到了省内外十余万名中学生寄来的竞赛答卷,参加者如此踊跃,令组织者惊叹不已。事后我们访问了获团体一等奖的山东师大二附中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历史教研组长李坤庆高兴地说:“学生如此热衷参赛,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连一些平时不喜欢历史的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获奖后,学生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更浓了。”2.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生动的知识内容,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而历史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大纲和教材的局限,不能一一铺叙,以致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既能深化、扩大和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又能使学生多渠道地接受知识信息,开拓新的知识领域。140\n3.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由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来保证。而课外活动就是“智力活动的策源地”,它使“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①。赞科夫也认为:“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②事实也是这样,历史课外活动多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活动,最容易发挥学生的智慧才能和创造精神。无论是讲述历史故事,课外阅读,还是举办历史专题展览,进行专题讨论,都需要学生充分准备,自己动脑、动手,从而在活动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4.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灵活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常会产生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良好效果。比如,举办中国古代文化史基础知识、中国古代科学家介绍等专题讲座,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参观文物展览、考察古迹,可以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请老红军、老干部讲革命故事,举行“烈士遗诗朗诵会”,能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5.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需要。历史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美妙的活动园地。在这里,学生的先天素质可以得到充分表现,追源求索的心理愿望得到最大的满足,各种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充实,改变了单一课堂教学的沉闷状况,学校生活呈现出勃勃生机。无疑,课外活动对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胸襟开阔、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是有益的。由上可知,历史课外活动是弥补课堂教学在培养一代新人中的不足的重要途径,是发现和培养全面发展富有个性特点的创造人才的阵地。因此,历史课外活动同历史课堂教学一样,历史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参观访问140\n历史课外活动的参观对象主要有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和名胜古迹等。博物馆又分为综合性的博物馆和专门性的博物馆。前者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后者如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纪念馆主要有历史事件纪念馆和历史人物纪念馆。博物馆和纪念馆在全国的大城市里一般都有。历史文化遗址,在全国各地也有许多,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西安半坡氏族遗址、山东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等等。名胜古迹分布也很广,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秦陵、杭州的岳坟、曲阜的“三孔”等等。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本地区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组织参观活动时,应注意的是: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组织一次参观,不仅要先拟定好地点、时间与参观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应当尽量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到参观活动配合课堂教学。第二,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最好先按照参观目的到参观地点进行实地考察,熟悉对象,选择参观内容,然后拟定参观计划。学生也要做好准备,如,了解参观对象,准备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等。第三,要有严密的组织。参观时,教师(或管理人员)应向学生进行必要的说明、讲解。参观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对学生的组织、指导工作,不可放任自流,避免由于学生的好奇和贪玩而打乱参观计划。第四,参观后要作总结。参观结束后,要围绕参观目的和重点进行总结,并尽可能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参观内容联系起来,巩固参观时所获知识。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参观材料,以加深对参观内容的理解。访问的主要对象有革命前辈,历史事件的参加者和目睹者,历史人物后代和历史学家等。访问一般结合课堂教学来进行。如,有的学校上完“红军长征”一课后,组织学生走访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请他们讲述先辈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历尽千辛万苦,英勇斗争的事迹。严复故乡的一所学校组织学生走访严复后代,参观严复墓和尚书祖庙,为学生正确认识、评价严复提供了实际材料。有的学校在组织学生编写乡土历史时,组织学生走访了当地的一些历史老人。这种和历史当事人或见证人面对面的谈话,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知识,而且更可以使他们从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访问,事先要与访问对象取得联系,说明访问的目的、内容、让被访问者有较充分的准备。访问时要认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还可带上录音机。访问结束后,还要及时进行总结。二、历史专题讲座、故事会、讲演会历史专题讲座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思路,传授历史研究和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专题讲座的主讲人可以是本校历史教师,也可以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名人等。时间以两小时左右为宜,地点视主讲人而定,或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和补充,如,“拿破仑其人”、“世界三大宗教”、“奥运会的起源”、“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等等,也可以拓宽课外知识,如,“中国历史上的世界之最”、“考古的历史价值”、“谁最先到达美洲”等等,还可以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需要确定选题,如,“日本侵华罪行”、“历史上的改革”等等;另外,还要配合重大节日或重要人物的诞辰纪念日确定选题,如,“一二·九运动”、“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等等。故事会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因为历史故事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学生最容易接受。历史故事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师讲,可以由学生讲,也可以请事件亲历者讲。我们主张尽量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登台讲述,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主动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40\n开讲演会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机会。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知识,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讲演会可结合历史主题班会在班级中举行,也可以由班级选出代表在全校举行讲演比赛。讲演稿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搜集材料自己编写。举办报告会、故事会、讲演会应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要生动具体、通俗易懂,时间不宜太长。三、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它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著名史学家戴逸曾深有体会地说:“大多数中国人的历史知识,恐怕都来自演义、戏曲和小人书,这类儿童读物和通俗戏曲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知不觉之中,它对你灌输知识,培养你的兴趣,塑造你的性格,引导你走向生活。如果有人间我:‘你怎么会爱好历史的?’我将回答:‘最初是受了连环图画的影响,它是我最早阅读的历史书,而那个租书人是我启蒙的历史教师’。历史课的课外读物很多,较适合推荐给学生的主要有;历史通俗读物,如,历史小丛书、历代史话、历史故事、历史常识等;历史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剧本;历史科学著作,如,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历史文献等。课外阅读可个别进行,也可通过课外活动小组集体进行,但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教师都应加强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唯有扩大视野,才能更具体地向学生介绍有关书刊,指出其中精华部分和偏离历史史实的地方,并及时辅导学生扫除阅读中的障碍。第二,要做好阅读书目的推荐工作。推荐书目一般要依据三条标准:一是内容应该尽量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写作上应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三是要考虑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及学生的爱好、特长等因素。第三,要定期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通过交流,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启发与教育。第四,要进行阅读辅导。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文史工具书,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写历史小论文或“读史一得”等等。四、历史园地历史园地一般有橱窗、黑板报、墙报几种形式,它是普及历史知识、交流学习经验、提高学习兴趣、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基地。历史园地的内容应丰富多彩,有历史人物介绍、历史常识介绍、历史故事、历史新闻图片以及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学习心得、历史作业、优秀试卷等等。历史园地的栏目名称也应新颖别致,生动有趣,如,“历史问答”、“复习指南”、“名人轶事”、“地方史话”、“史学动态”、“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之谜”、“有奖征答”、“学史一得”等,以引起学生阅览的兴趣和投稿的热情。140\n历史园地的编辑组一般由历史兴趣小组成员为主干,还可吸收有绘画、书法特长的学生参加,负责组稿、审稿、撰稿、绘画设计和编辑排版等工作。历史教师对编辑组的工作应给予具体的指导,但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不可事事代庖。五、历史兴趣小组建立历史兴趣小组,是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青少年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表现出极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开始形成对各门学科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开始独立地思考一些问题。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学科内容,渴望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丰富自己的知识。如果把喜欢历史课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经常性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历史学习骨干,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推动群众性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将来造就和培养各级历史学科专门人才打下一定基础。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形式亦多种多样,如,组织小组学术讨论会、制作历史教具、举办小型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调查访问、课外考古、编辑墙报以及协助教师做好各种历史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等。学生参加历史兴趣小组,应该本着自愿原则,各班参加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10人左右为宜。小组活动时间也要安排适当,不要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影响其他课程学习。六、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戏剧影视、戏剧等视听艺术直观性强,学生十分喜爱。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影片和戏剧,可以使学生看到生动的活画面,起到打破时间限制,直接回到过去历史时代的效果。这种活动所取得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任何生动的讲述和利用某些直观教具所难以达到的。关于如何组织学生观看等问题,已在第五章论述。七、历史展览会历史展览会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展览内容主要有:历史文物、历史图片、以历史为内容的书法、美术作品等。教师可发动学生,因时因地制宜地组织各种专题的历史展览会。例如,有的学校曾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历代货币展览”,也有的学校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历史地图,设计历史图表,画历史人物等,搞历史画片展览。这些活动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八、历史知识竞赛青少年好胜心强,喜欢在活动中与人竞争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正是符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另外,让学生始终在紧张、欢快的气氛中进行激烈的竞争,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做好竞赛题目的编制工作是搞好竞赛活动的关键。题目的内容一般不是完全局限于课本知识,应做到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课内课外无所不包,以考查学生分析和观察能力为主,题目的形式应多样化,不仅有填空、选择、问答等传统试题,还可穿插图表、画片、实物、录音、幻灯、录像等,做到视听结合、声画与共。140\n竞赛可以组织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也可以由各班选出代表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竞赛方式大致有答题式和辩论式两种。答题式又可分必答和抢答两个阶段进行。辩论式是双方围绕一个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辩论。九、历史文艺活动历史文艺活动包括属于历史题材的歌咏、朗诵、舞蹈、相声、小话剧等文艺演出和猜谜语等游艺活动。它能够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宣传历史人物,介绍历史事件,使学生在演出和游艺中获取历史知识,受到思想教育,得到各方面锻炼,是一种寓学习于娱乐之中的课外活动形式。这种课外活动可以单项举行,如,历史歌咏比赛、历史朗诵会,也可以综合举行大型的历史晚会。历史文艺活动一般选在重要的纪念日举行。例如,“五·四”、“七.一”、“八.一”等。有时也可根据需要,配合思想教育举行。组织历史文艺活动,要处理好文艺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不要过分失实。另外,要搞好历史文艺活动,还必须培养一支既爱好历史学科,又有一定文艺素养的骨干队伍,作为活动的中坚力量。在此基础上,以骨干带全面,尽量多发动群众,使更多的同学踊跃参加到历史文艺活动中来。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应注意的问题一、课外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历史课外活动的目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加深和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容;二是为了配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完成这两个目的,就应将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使其在时间、设备、经费、场地和师资力量方面都有相应的保证。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内容、设施等等都是被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为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而组织的。因此,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就成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问题。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必须使活动符合他们的实际,激起他们的兴趣,创造条件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动脑动手,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此外,还应让学生参与设计活动、管理活动、评价活动的全过程,使他们感到自己真正是活动的主人。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不意味着忽视甚至取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应该看到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是教师努力工作的结果。教师在活动中起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三、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140\n课外活动应该反映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知识水平,反映他们的要求和愿望。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课外活动应该有所不同。事实说明,高低年级共同进行同一内容和形式的课外活动是不会获得理想效果的。同年龄段的学生还存在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在兴趣爱好、智力才能等各方面的不同,对那些智力水平偏低,对活动兴趣索然的学生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帮助措施。对那些智力水平较高、兴趣盎然的学生,则应提供条件悉心培养,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四、要注意因地制宜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不同。因此,开展课外活动宜因地制宜,利用本地的有利条件。各地的历史博物馆、文物古迹和乡土史料,是历史学科得天独厚可资利用的活动内容。身边的老红军、老革命、历史名人之后代也是搞历史课外活动的有利条件。历史兴趣小组的建立、学习骨干的培养,是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的良好基础,这些条件教师都应注意充分利用。五、要争取学校支持,发挥集体力量,协同配合搞活动争取学校支持,发挥集体力量,是搞好课外活动的根本保证。目前,中学里的科技小组比较活跃,而历史作为“小三门”之一,其课外活动不甚广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据理力争课外活动的一席之地,以卓有成效的活动去赢得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也应树立正确观念,把历史课外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增强历史课外活动的物质基础。历史教师还应积极争取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以及各科教师、各班班主任及学校里有一定专长人员的支持和密切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发挥历史教研组的集体智慧。这样,课外活动才可能生机勃勃,取得预期效果。课堂讨论选题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2、目前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组织存在的问题。课外作业选题1、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有哪些?2、中学历史课外活动组织应注意哪些问题?140\n第八章历史教师的备课(6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备课的方法以及评课、说课的标准,使学生不仅会备一节高质量的课,而且还能够将备课、说课、评课有机结合起来。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试讲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备课的意义与要求一、备课的意义备课指教师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它是教师最基本的业务活动。历史教师认真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只有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周密计划,充分准备,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迅速、急剧变化的形势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历史科学、教育科学、历史教学研究成果的层出更迭、日新月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体制由原来的统编制变为审定制。教材的编写也由解放以来的一纲一本变成了一纲多本。近年陆续推出的人教版、上海版、北师大等六套历史教科书都吸收了有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以适应当今时代赋予历史学科的伟大而艰巨的使命。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复杂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扎实准备,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140\n备课是在职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备课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就揭示了教与学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伴随着历史教学情况发生新的变化,教科书中新材料、新观点的吸取,诸如北京人的断代、天水放马滩汉墓纸的鉴定、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内容的增加等等,都使历史教师面临着更新知识、改变观点的问题。通过备课为教而学,既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又促使老师们去深入钻研和解决这些问题,找出自己在学问方面的差距,激发自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备课习惯,进而制订出进修计划,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备课是教师在职期间提高业务素质的先导和内驱力。二、备课的基本要求(一)要有宏观意识历史教师备课时,必须将备课放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去审视,既要从所教历史课程设置的意图、教学任务的规定、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写等方面考虑课前准备工作,又必须统一安排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教具、练习以及课外活动等具体问题。只有居高俯视、周密设计,才能登上新的台阶。(二)要有微观意识传授基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智能,是历史教学的总任务,它不可能在一堂课内完成,要通过每一节课来具体贯彻落实。因此,在备课时先要对每学期、每单元和每节课的不同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在此基础上必须拟定出每节课完成总任务的具体目标,以保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全部教学目标。(三)要有创新意识备课是历史教师创造性劳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特长,因而在教学中就不能照本宣科,循规蹈矩,而要树立一种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面对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面对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可供创新的层面是相当广阔的,如何搜集典型史料来揭示历史本质,如何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如何拓展思路推出新的教学改革举措等等,都需要历史教师辛勤的富于创造性妁耕耘,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三、备课的方式备课的方式主要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保证备课质量的基础。教学准备工作首先应以个人钻研、独立思考开始,否则集体备课就会流于形式,不能发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作用。个人备课既要避免不涉及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闭门造车,又要善于与同行交换意见,讨论问题,防止出现错误。集体备课是历史教研组研究教学的一种集体活动。集体备课可以交流经验,开阔视野。一般适用于学期备课,观摩研究课等。140\n集体备课要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再做课前的个人准备。也就是说,备课工作的程序是: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在教学准备活动时,应坚持个人备课为主,集体备课为辅。备课有“软备课”和“硬备课”之分。软备课是广义上的备课,指教师应广泛地加强理论修养,知识积累,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硬备课是狭义上的备课,指学期备课和课时备课。第二节怎样备好一节课一、备书备书也就吃透教材。所谓吃透指做到如下方面:(1)要搞清所教章节在整个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如洋务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属于重点节,是中国近代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发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外国资本入侵后被中断,而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中的民办部分是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且洋务企业巨大利润刺激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洋务派引进的外国技术又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技术条件。可以这样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工业革命扩展到亚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世界掀起的时候,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同属于世界近代化的潮流的组成部分。因此洋务运动上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横联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明治维新。该节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就弄清楚了。(2)搞清所教章节的知识点,搞清楚哪些是会考要求,哪些是高考要求,哪些必须重点解剖,哪些可布置学生自学,以求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如洋务运动基本知识有:洋务派、顽固派,两者论战,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与海军衙门,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新式学校,洋务运动的破产等。其中会考要求的是:①总理衙门的建立;②洋务运动的起讫时间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③洋务派创办的主要企业;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高考要求:①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②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侵略加剧;⑧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高考要求虽然只有三点却包括上述全部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科内综合知识: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剧。不管是哪个层次要求的教学,其重点是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即洋务动的兴起与发展,和洋务运动的影响。重点知识是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建的海军,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洋务运动的影响。(3)搞清楚所教章节的重点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洋务运动为例分析如下: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太平天国运动发展使清政府统治集团分化为洋务派和顽固派。《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输出要求基本达到,为适应外国侵略中国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暂时妥协出现“和好”的局面,中国出现所谓的“同治中兴”140\n的相对缓和时期,凡此种种为洋务派提供了引进技术、兴办洋务的客观条件。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政府长期的心腹之患。洋务派想利用外国技术,扑灭太平天国,也希望用外国技术替皇帝消除外患,这就是洋务派兴办洋务的动机。在这种动机驱使下,洋务派首先创办了军事工业,为创办军事工业派遣了留学生,创办了以军事、外语、科技为主的新式学堂,为解决资金燃料运输困难兴办了民用工业。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洋务派的洋务企业为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起示范作用和提供的技术条件,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这就是洋务运动的影响。(4)科学运用处理教材。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目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改变顺序等处理。如在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的“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处理:①取教材倭仁的言论为正方,取洋务派言论为反方,课前布置收集资料,课中用3~5分钟辩论。②取曾国藩话“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条件,兴办洋务的内容与目的。⑧节取洋务派批评洋匠的材料,教材江南制造总局情况,福州船政局聘用洋匠材料,北洋机器局的材料,崇后创办李鸿章接替的材料分析军事工业取得哪些成就,存在什么问题,军事工业的性质如何。④补充教材中没有的李鸿章照片与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业绩。说明李鸿章通过兴办洋务,增强自身立足官场的实力,为以后甲午战争中死保北洋舰队的原因分析作准备。⑤取教材江南制造总局与天津机器的外照,说明洋务企业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特征。⑥取教材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的文字资料与照片,并补充照片及其创办的实业,分析民用企业的性质、成就、特点、影响,并指出它富有近代气息。⑦取教材北洋海防体系的材料与北洋海军巡海照片说明如果不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清廷的腐败确实可以巩固国防。⑧取教材赴美留学生史料,补充1872年首批30名赴美幼童留学生在轮船招商总局门前的合影及译书馆英文班师生合影,说明洋务运动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技术上准备的意义。至于变更教材顺序本节思路清晰,结构严密,一般无须重新编排。(5)编写出教学提纲。提纲一般作为传统课堂的板书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的主页。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19世纪50—60年代国际国内状况)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三、洋务派兴起和发展1.洋务派代表、目的、旗号、阶段2.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3.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4.洋务派创办海军5.新式学堂与留学生四、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原因140\n五、洋务运动影响二、备学生备生就是了解学生,备书难备生更难。备生的目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备生可以如下方面着手:(一)依据学生的年龄段备课。初中与高中低年级学生,是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时期。教学中尽可能生动形象具体,教学要求一般与会考挂钩。教材处理变动不宜过大,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深度适中。布置作业难度较小。学生活动时间要比较多,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而高年级学生以逻辑思维为主,授课有深度,说理要充分,教学要求与高考挂钩,要有一定的学生活动,教材处理力度可大一点,自学材料比重也可增加,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二)依据学生总体基础素质备课。一般中学课堂密度不宜过大,要求要适当放低,教学内容可适当减少,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多样化,授课时注意巩固,最好上完一个内容让某个学生复述一遍,课堂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作总结。教学方法上可多用讲解法。重点中学学生可放开教学,把一部分易学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知识要讲深讲透,目标要求也较高,课堂密度量都可增大,因为没有必要不断重复与太多的巩固。教学方法上可以使用自学辅导法。(三)依据授课班组的学风班风备课。依据是冷静型的还是活跃型的。如果是冷静型班级则宜于说理、叙述等教学策略,如讲述、讲解、阐述;如果是活跃型宜用问题策略、谈话联系策略、探讨教学策略。冷静型班级上课时容易死气沉沉,所以备课时重视叙述的具体、生动、形象,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语言富有感染力,要紧抓住学生思想活动,实现静中有动,形静实动,每个同学都在认真理解,积极思考。活跃型班级上课时容易松散,所以备课时教学内容安排要紧凑,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事先须有大致规定。(四)依据学生整齐程度备课。如授课班级学生差距不是太大,一般是中间大两头小,则上课针对中间学生,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如果是两极分化,就要采取分层次教学。如浙江金华一中实行的学案导学教学法,让尖子学生吃饱,让后进学生学好,学习方法的选择、时间分配上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三、备教学方法备教学方法主要选择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据有:(1)教学目标。掌握新知识最好用叙述法与直观教学法,培养能力最好用自学法、探讨法、练习法。(2)教学内容。政治经济多用叙述法,科学技术多用模型教具直观法。(3)学生情况。程度较高用自学辅导法。程度低的用讲解法。(4)教师特长。扬长避短。四、编写教案(一)什么是教案。140\n教案是教学方案。是备课工作的成果和总结,也是备课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教学的蓝图,是教学三环节中由备课向授课过渡桥梁,是第二个环节——课堂教学的依据。(二)教案的内容。如果把授课比喻成演出,那么教案就是剧本,剧本中有人物、道具、念白、唱腔、布景……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教案虽没有剧本那样复杂齐全,但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体上有如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类型、主要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方式、教学流程。1、教学目标:略2、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能反映历史本质,通常占有课文篇幅较大,教师上课时时间安排与精力分配最多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学科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某教师在“日本帝国主义沦陷区的统治”一课的教学中把主要时间与精力分配在汪精卫的如何叛变上(15分钟),而对帝国主义在沦陷区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思想上奴化教育也只有16分钟。这样的课学生就不得要领了。怎样才能把握重点呢?这个内容可以是课文中一段文字,也可是贯穿于教材中心思想的一条红线。首先是最能反映历史事件的本质特性的内容。如洋务运动的本质特性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起步,那么重点应该落在洋务运动地位与作用上。然而洋务运动的地位与作用不能凭空产生,空穴来风,只能是通过对洋务运动过程与内容的掌握理解来体会其地位与作用。因此洋务运动一节教学重点是洋务运动过程包括内容与影响。其次是教学目标需要。如美国内战中西进运动本不应是教学重点,但在指导高考复习中或培养综合能力中把它作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借鉴时,却成了教学重点。因此必须弄清楚,19世纪的美国扩展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源与市场,同中国西部大开发相比相同有三:①都是发达的东部向落后西部开发;②都利用西部自然资源与市场潜力,开拓国内市场;③国家主要是给政策,政策上予以优惠支持。不同点有:①根本目的不同,美国为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方式不同,美国对西部居民进行血腥屠杀,中国给西部居民予以扶持,国家每年有大量拨款用于环境保护与交通。3、教学难点难点是学生学习中或教师教学中存在着困难的教学内容。大体上有①理解障碍,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及调节余地,再如重商主义、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资本主义市场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关系。②掌握困难,如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的教学内容,人名地名一大堆,且没有逻辑联系,是松散机械记忆材料。③140\n知识建构困难,如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资本主义产生与新路开辟之后的西葡争霸阶段。第二阶段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挫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的英国称霸世界阶段。在这一阶段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德国美国崛起的英德竞争阶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或者是资本主义宗主国,或者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当然难点的构成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难点的突破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兴趣,突破难点的方法不一,可以说是各师各法。但整体来说,都要先弄清楚难的性质,属于何种类型,再对症下药。若是理解障碍可用由近及远对比法,如匈牙利事件,我们可用1989年六四事件,先是学潮,再动乱,最后发展为暴乱的史实与原因与匈牙利事件对比。也可用由形象到抽象比喻法。如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危害。把商品输出喻为蚊虫叮咬,饱了即去,饿了再来,而资本输出却是蚂蝗吸血,强大的吸盘一直紧扣血管。对掌握困难要了解困难在哪儿,如人名地名多,内容繁复可以直观图表法,我们可以绘制一幅活动的早期殖民扩张地图动画。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更替复杂,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图示。如果知识建构困难,我们可用图表来梳理整合。找准难点、突破难点是一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4、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千变万化,但大体上少不了如下部分。①组织教学。②复习旧课。可以是最近上的一节课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与当前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不一定在上一节课内的知识点,目的在于为教授新课服务。前者目的重在巩固旧课,后者目的当然是两者兼而有之,但更侧重为新课服务。复习旧课的时间可控制在5分钟之内,有时也可以单刀直人,一上课马上讲新课内容。复习旧课大多采用提问方式。如洋务运动:复习旧课:a.咸丰在位十年(1851—1861年),期间国内发生了哪些大事?(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b.接着提出这两件事的发生不是偶然的,都与外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关。那么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如何?(完成工业革命到世界各地抢占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初步形成。)c。咸丰帝死后国内政局有何变化?(辛酉政变,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⑧导人新课3分钟。导入新课与复习旧课实际上一气呵成的。一般采用提问加解答阐述。如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发生,使清政府一部分官员想到利用洋枪洋炮来打击太平天国,抵御外来侵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在形成,给中国带来先进资本主义制度和科学技术,使“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维新运动成为可能;中外“和好”的局面,为这部分官员采用洋务成为可能。今天我们学习洋务运动。④教授新课。洋务运动的简要教学过程如下:一、洋务派兴起的背景(阅读曾国藩的史料)4分钟。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了先进的技术。b.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使地主官僚产生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太平天国的动机。c.借师助剿和总理衙门设置,为兴办洋务提供条件。140\n二、与顽固派的论战,3分钟。正反方进行论证,各同学可支持任意一方。三、洋务运动的进程及内容,18分钟。1、洋务运动概论:洋务派代表,目的旗号,阶段及内容。洋务运动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60~?0年代为前期与70~90为后期,前期以“自强”为旗号是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在“自强”的同时,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提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两时期中都有筹划海防创办海军与兴办新式学堂。2、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1)重要军用工业。1861年曾国藩安庆军械所(最早),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左宗堂福州船政局,崇后天机器局(规模第二)。(2)取得的成果。(3)存在的问题。(4)军事工业的性质与影响。3、用工业:(1)重要民用工业。(2)取得成果。(3)存在问题。(4)民用工业的性质与特点。4、筹划海防:(1)海军衙门及三支海军。(2)北洋舰人。(3)存在问题。5.新式学堂及留学生。四、洋务运动破产及原因。由学生自行1J;纳。7分钟。五、洋务运动的影响。学生讨论,教师归纳。8分钟。最后是巩固新课。5分钟。第三节评课与说课一、评课评议一堂课,一般是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一)教学目的140\n教学目的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历史教学总任务的具体化,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的体现,是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及使用教具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是检查教学质量,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尺度。所以教学目的是评议一节课的首要标准。评议课堂教学的目的,首先要看教学目的是否明确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的要求(即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否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整个编章中的地位和联系。一堂好的历史课应当是围绕教学目的进行的。其次,要看教学目的是否切合实际,这个实际包括两个方面,一要切合教材实际,二要切合学生实际。切合教材实际就是说教学目的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合,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乱提要求。比如说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这种历史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历次农民起义作用的分析基础上的,所以如果讲《秦末农民起义》一节,教师就把教学目的定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战争是推动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不切合教材实际。另外切合学生实际,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学目的不能定得太高或太低,过高脱离实际,增加了学生负担;而过低又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三,要看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以贯彻落实,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成败、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在教案上拟定出的教学目的,最终应该完成的。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有的教师特别是实习教师和青年教师,虽然能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课堂上讲得生动流利,学生也感兴趣,但却偏离了教学目的,或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这不能算是节成功的课。如果能紧密围绕教学目的,自始至终讲得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形象生动,使学生获得了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开发了智能,受到了应有的思想教育,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才是一节好课。所以评议课堂教学要把教学目的是否贯彻落实放在首要位置。但是,教学目的作为评课的标准其可操作性不强,在把握上有一定难度,所以更应该引起大家特别的重视。(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议:1、教学内容科学科学性要求史实真实可靠,内容确切,符合时代性,并且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史实,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要求教师在讲述过程中不能有丝毫与历史相悖的东西,不管是语言表达中或是文字表达(即板书)中都不允许有错误(硬伤)。另外,历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这些都是历史科学研究的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表达教材内容的时候,用词要准确,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的教师把“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说成是“马列主义”;把苏俄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说成“苏联”;把封建时代的官俸,说成“工资”。凡此种种,以今度古的做法,使历史知识失去了时代感。评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更应该注意表述的确切性。如,教科书中对农民起义作用的叙述就用了如“打击了”、“动摇了”、“瓦解了”、“推翻了”等词语,这都是对某次农民起义作用的正确评价,不得随便乱用。用词不确切,实际就造成了历史概念的不正确。再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这一句话中连用了三个限定词,如果落掉一个限定词,这种表述就是错误的。因为已知我国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西汉的"巳胜之书》,但该书现已佚失。而现存的最早的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资料是《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但就《吕氏春秋》而言,它不是农书。另外《汉书·艺文志》提到战国时农有九家,其中《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但现都已不存。在评议的过程中应该把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首先历史教学中,一些非科学的史学观点不能出现,如,有些教师在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时,引用《三国演义》上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40\n这样导入新课,虽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却宣扬了循环论这种非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其次,讲述中对主次矛盾把握不准,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相脱节,这也是不科学的表现。如,讲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些老师大讲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造成的严重后果,结果使学生造成新法害国祸民就该废除的错觉。第三,有关民族关系的内容,应体现党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因为历史上汉民族政权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是很多的,这只是一个大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争吵,而不能把少数民族政权当成是外国,所以战争涌现出的杰出将领,也不能冠以民族英雄。如,岳飞只能说是抗金将领,而金军只能说是大举进攻南宋,而不能说是进攻中国。当然使用一些带有民族歧视性的词句更是不科学的表现。2、内容系统、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历史知识是前后相承,互为因果的。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节与节之间,还反映在一节教材中目与目、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系统地叙述历史,并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体现历史知识的因果关系。使整节课中每一个知识点,都能纳入历史知识的整个系统中去。重点是教学目的中要完成的主要内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或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重要历史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在线索清楚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就是说重点之处要重点用力,使其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如果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往往难以突出主体。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要做到兼顾一般,以不影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3、具体、生动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历史知识。首先所讲的知识要具体,由于历史离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了,学生要真正感知它是有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需要,围绕教学重点,补充一些典型生动具体的史料,把抽象浓缩了的教材展开。如,讲东汉末年宦官外戚轮流专权,政治黑暗。可举一些例子,像当时的宦官梁冀,下面进上来的贡品,得先由他挑,剩下的才给皇帝。他的家财多得吓人,后来他被抄家以后,他家的东西假如用5吨大卡车拉得话,需要1万辆才能拉完。这样讲,外戚专权,疯狂掠夺的形象就很鲜明了,这对于学生感知历史知识是非常有利的。其次,教学的形象性,就是教师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已经过去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感知过去了的历史知识,教学的形象性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应列入评课的一个标准。(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好坏。140\n衡量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的主要依据:一是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如果是新授课,可用讲述法,但如果是复习课,用讲述法就不太恰当,就不如用谈话法、图示法更合适。当然这不是主要依据。二是看教材性质。教材内容多种多样,性质不同,讲授不同性质的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讲革命斗争或战争的发展过程,有具体史实过程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典型人物生平等可用叙述法,讲没有情节的典型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本质特征、行为表现可用描述法,讲次要的教材用以勾勒历史线索的可用概述法,讲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文化成就等就可用讲解法。三是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低年级学生不宜采用讲演法,而适合用谈话法。而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封闭期,所以谈话法往往效果不佳。教学方法必须适合教学对象。四是看教师自身特长,教师在选择教法时也要考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而避开自己的缺陷。如,教师的手绘地图能力较高,可以在短时间内较准确地制成一幅地图,就可以采取课堂手绘地图的方法,而不用挂图,因为手绘地图的直观效果要好。但如果你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绘制一幅图,就不应该选择随堂手绘地图的方法了。(四)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教学语言、教态、板书等内容,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对教学效果影响是相当大的,特别对青年教师,这方面的要求应该更严格,应当在评议时予以重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其他章节已经阐述。(五)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观摩评议最关键、最重要的标准。但由于教学效果往往在短时间内是不容易清楚看到的,所以要准确地判断教学效果很困难。比如,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效果就难把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他接受了多少、程度如何、有多少已经成为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就很难在短期内看清。但教学效果也不是虚无飘渺的,它也可以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映大体上了解到。如,是否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绪是否高涨;课堂气氛是严肃活泼还是松弛沉闷;学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正确,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否完整;能否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这些都可以使我们对教学效果略见一斑。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听学生对该课的反映,也是了解教学效果的一个途径。近几年来,许多省、市和学校对课堂教学的评估采取了量化统计的办法,虽然各地具体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大都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技能、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方面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如何使量化评估更加合理准确,是深化历史教学改革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二、说课说课是指一堂历史课教学结束以后,任课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是否一致的说明。如一致,则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不一致则未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说课往往指任课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教学设计的阐释,只提出预期的教学目标成果。140\n由于说课能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作一简要的阐释,由于不需要花费45分钟去听课,也能大致了解教学状况,所以近年来各中学招聘录用历史教师时,都以说课来考察教师的综合水平。这类说课不需要经过实际教学,但需要有教学设计,即教案,然后把教案各部分作一简要说明即可。由于一般历史教案分四部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以说课一般也从四方面进行。应该指出说课一般在15分钟到20分钟内完成,所以要惜言如金。现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旷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为例说明如何说课。(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部分。1.应掌握的基础知识。2。情感态度与思想教育。3.培养能力。第一,确定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很重要,用人单位要看落实基础知识抓得准不准。为了抓准基础知识,执教教师可在草稿纸上把本节知识全部列出“清单”。再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本节知识有1927年7月汉口会议、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十大根据地及其领导人、“三次反‘围剿”’胜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土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以上这么多的知识点是否都要掌握起来呢?这些知识点掌握至何种深度呢?得看是为了高考还是为了会考,是高三复习还是高一新课。如是高一新课,掌握三大起义、井冈山根据地、两次会议(八七会议与中华苏维埃一大)、三次反围剿、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第二,确定政治思想,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确定的标准一是教材本身固有的,二是当前教育的需要。对高一学生的要求有:①三大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重新组织革命力量,把中国革命继续引向深入、独立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②八七会议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开始逐渐走上成熟,并开辟一条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道路。③土地革命是这一时期革命的重要内容,土地革命路线的制订为中共今后各时期的土地政策奠定基础。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与南京政府性质根本不同。(二)分析教材确定重点与难点,确定方法上文备课中已谈及,此处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①三大起义及其意义;②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三)确定教学方法如果说教学要求与教学重点难点有基本的规定性,那么教学方法是没有确定性的。此处采用问题教学,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四)书写板书、阐述教学流程这一过程一般是边写板书边阐述。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标志是什么?失败的最重要140\n教训是什么?(标志:蒋汪叛变;教训:必须重视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建立独立的革命军队,必须建立根据地),怎样建立军队,独立领导武义斗争呢?(一)工农武装起义有哪些重大起义呢?1.南昌起义(1927.8.1)。要向学生指明两点:(1)并没有放弃城市斗争的思路,只是要打回广东去。(2)这是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标志着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未纠,中共正处于组织涣散、思想混乱之中,怎样统一全党思想,确定下一步工作方法呢?2.八七会议(1927.8.7)。要学生讲清会议中,我党历史上的转折,确定土地革命与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并布置秋收起义。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的,又怎样开辟井冈山道路的?3.秋收起义(1927.9。9)。要引用多媒体动画将毛泽东率部队所经路线一一显示出来:湘赣边—一长沙——文泉市——三湾——宁冈,每出现一地点都要讲解如“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宁冈是井冈山根据地的中心等。4.广州起义,要记清楚两点:一是坚持城市中心论而失败,二是曾经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怎样指导各地的反抗国民党的武装起义呢,怎样巩固起义胜利成果呢?(二)井冈星火1.井冈山根据地与井冈山会师2.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向学生说明一条道路,三篇文章,五个条件,三个内容。在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指导下有哪些成果呢?3.红军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用多媒体显示根据地领导人与名称。(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要讲清楚建立的条件已经成熟,该政权的性质,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的工农政权。既然红色政权是工农民主政权,那么该政权为工农群众做了哪些事呢?(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要讲清土地革命的必要性,因为农民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民主革命必须彻底摧毁封建统治基础,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搞清楚经济建设的措施及意义。最后是巩固新课。课堂讨论选题1、怎样备好一节课?140\n2、备课与说课的关系。课外作业选题1、备课的意义和形式是什么?2、评课的标准是什么?第九章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的讲授(4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历史时间、地点、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的表述方法。并学会讲述历史时间、地点、人物的方法。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时间的讲授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无数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组成的,只有用时间概念将其串起,才能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有人曾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连珠子的线索。只有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置于时间顺序的一定位置上去认识、把握,才是准确的、合理的、科学的,才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注意时间概念,要求学生熟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年月日,这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历史时间概念的内容包括具体的时间概念和逻辑的时间概念。前者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具体时间,后者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反映的社会内容及其实质。比如,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这是具体的历史时间。鸦片战争首先是由英国发动的,它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开始;战争失败,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这一切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丰富的社会内容都属于逻辑的历史时间。重要的历史时间有标志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的时间、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和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三大类。掌握这些历史时间,才能使历史横看成片、纵观成线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清楚地讲好历史时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一些重要的历史时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140\n一、注意形成学生的时间概念首先要教给学生纪年知识,对于中学历史课本涉及到的公元纪年、王朝纪年、天干纪年要作必要的介绍。讲授时应以公元纪年为主,必要时加注王朝纪年,同时讲解天干纪年法,以便让学生能懂得一些专用名词的来历。让学生掌握时间术语。如纪元、公元前、公元后、世纪、年代及一个世纪的前期、中叶、后期等。教学生把具体的时间与生动丰富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逻辑的时间概念。使死的历史时间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二、严格按照年代顺序讲授历史历史发展的联系性、规律性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年代顺序写历史、讲历史。唯此才能寻找历史发展诸方面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虽然近现代历史复杂、多变,内容繁多,使传统地完全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写历史的方法逐渐被在大的时间区段内,为章节阐述同一时代各地区、国家、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历史过程的“章节体”所替代。但是,严格按照年代顺件、历史现象反映的社会内容及其实质。比如,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这是具体的历史时间。鸦片战争首先是由英国发动的,它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开始;战争失败,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这一切与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丰富的社会内容都属于逻辑的历史时间。重要的历史时间有标志历史发展的里程碑的时间、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和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三大类。掌握这些历史时间,才能使历史横看成片、纵观成线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清楚地讲好历史时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一些重要的历史时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注意形成学生的时间概念首先要教给学生纪年知识,对于中学历史课本涉及到的公元纪年、王朝纪年、天干纪年要作必要的介绍。讲授时应以公元纪年为主,必要时加注王朝纪年,同时讲解天干纪年法,以便让学生能懂得一些专用名词的来历。让学生掌握时间术语。如纪元、公元前、公元后、世纪、年代及一个世纪的前期、中叶、后期等。教学生把具体的时间与生动丰富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逻辑的时间概念。使死的历史时间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二)严格按照年代顺序讲授历史140\n历史发展的联系性、规律性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年代顺序写历史、讲历史。唯此才能寻找历史发展诸方面的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虽然近现代历史复杂、多变,内容繁多,使传统地完全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写历史的方法逐渐被在大的时间区段内,为章节阐述同一时代各地区、国家、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历史过程的“章节体”所替代。但是,严格按照年代顺序进行讲授,仍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法则。这是保证历史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所必需的,是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时间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所必需的。(三)适当地使用历史年表使用历史年表,是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间的纵横联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且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巩固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历史年表主要有:大事年表,对照年表,时间带等。大事年表,是最常见的年表形式,它能全面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时期、各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史事。通常为两栏,第一栏列出重要历史年代,第二栏列出重大的与年代对应的历史事件。大事年表按其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综合性年表、阶段性年表、专题性年表。综合性年表是列出全书或某一较长历史时期重要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的年表,如每册教科书后面附录的“大事年表”。阶段性年表是反映某一阶段重大史事的年表,如“中国奴隶社会年表”。专题性年表是反映某一历史事件,某一专题的大事年表,如“太平天国运动年表”,“英国工业革命年表”等。对照年表,亦称“比较年表”,是把同一时期发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对照、比较的年表。如“中外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比较年表”,“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照年表”等。使用对照年表,有助于学生分析观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各地区、各国家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时间带亦称年代带,是历史年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用比例尺来显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延续的时间长短的一种历史年表。它与其他年表相比较,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化。使用这种年表,更加有助于学生形成时间概念。记忆时间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上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与时间联系在一起。需要记忆的年代很多,用数字组成的时间本身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就增加了记忆的困难。要提高记忆的速度和质量,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教师在讲解时做到内容系统而又重点突出,重要的时间概念一定要讲解清楚,使其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为清晰深刻地印象。二是让学生在预习和复习中要不断地予以重复,以加深记忆。除此之外,巧妙地掌握一些记忆年代的方法,对提高记忆质量是很重要的。记忆时间的方法主要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两种。理解记忆指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来推算和记忆年代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记忆时间,对历史发展的脉络能把握清楚,而且记得全面、迅速、精确和牢固。所以说,理解记忆是记忆时间概念的最重要的方法。140\n机械记忆即强记,对一些内在联系不密切,不便于推算的时间,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忆。机械记忆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具体方法。第一,记“路标性年代”,可以掌握历史发展的大阶段,有利于推算出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年代。如中国历史中的“路标性年代”有: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的时代,中国原始社会开始。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奴隶社会开始。公元前475年——封建社会开始。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始。第二,记住关键时间,等距离地上推下移。例如,中国历史中以1919年“五四”运动这个“路标性年代”为轴心。按两年等距离上推、下移: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惨案。1925年——“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第三,找出年代数字的外在形式特征加强记忆。如,整数、顺序数、轴对称数、重复数、三重数等。第四,把中外历史上相同时间的历史事件综合在一起,同月同日发生的历史事件,虽年代不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记忆。例如,巴黎工人六月起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政府签订投降条约,法西斯德国突袭苏联都是发生在6月22日。又如,中华民国成立、海地共和国独立,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都是发生在1月1日等。第五,相同数字变换排列顺序发生的历史事件综合记忆。例如,公元前539年巴比伦王国被波斯灭亡,公元前359年中国商鞅变法,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还有许多提高记忆效率、增强记忆数量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总结。第二节地点的讲授140\n地点即空间,指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空间和时间、人物一样,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历史演出的舞台。虽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也发生着重要影响,越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其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即使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特点以及政局的变化等,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讲好地理环境,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历史教学中怎样讲授空间概念呢?一、具体讲述地理特征,再现地理环境形象,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地理环境的表象。首先要求教师抓住该地区与历史事件、历史发展有关的地理特征,然后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登上了巍峨的大山,听到了大海的涛声,置身于浓密的原始森林,或穿行于繁华的街市。二、揭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这是教师描述地理环境的目的和落脚点。只有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使学生得到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启发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三、讲清并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的具体知识。教师首先要讲清并要求学生准确地牢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随着历史的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地理名称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在讲课时必须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对于那些古今中外译名不同的地点,教师也要交待清楚。让学生能够了解,便于掌握和记忆。四、科学地使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直观教具,科学地使用历史地图对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地图包括教科书中的历史地图、教学挂图、任课老师自己绘制的地图,还包括《历史地图填充练习册》等。关于历史地图的绘制和使用,参考本编第五章《历史课的直观教学》中的有关内容。第三节人物的讲授人物、时间、地点,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之一。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载体,离开了历史人物,历史将变成抽象的社会模式和枯燥的说教。只有结合历史人物的活动讲述历史,才能使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变得生动具体,将已逝去的死的史实变成栩栩如生的活的现实,并有利于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人物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讲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讲授本国历史上出现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民族英雄的业绩以及他们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无疑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历史人物的教学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历史人物成败得失和功过的分析评价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高分析能力的过程。140\n历史人物包括集体历史人物和个别历史人物。秦朝大泽乡揭竿而起的900戍卒,1919年5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集合的3000余名青年学生,“公车上书”签名的1300多举人,斯巴达克统率下的12万起义奴隶等都是集体历史人物。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带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又是精神文明的缔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精神文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那些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们都是从这里寻找源泉、汲取营养的。所以,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个别历史人物指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领袖人物、民族英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军事家、能工巧匠、以及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的代表人物、民族败类等。前类历史人物站在历史发展的前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或者他们的发明创造对人类进步起过一定的作用。对于这些伟大历史人物的出现,马克思曾借用爱尔维修的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至于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代表人物、民族败类等,也要进行历史地剖析和批判。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生动的特殊的内容,历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讲授历史人物一般采用讲述法,辅之以讲解法,具体方法分为“以事传人”和“以人带事”两种。一、以事传人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历史人物置于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进行讲授。这是课堂教学中讲授人物的基本方法。因为中学历史课本是采用通史体裁编写的。用“以事传人”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运用“以事传人”的方法讲授人物,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认真钻研教材,从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中发掘思想教育因素。二是善于组织教材,对重要历史人物做相对集中地讲述,施以较重的笔墨。这样做,既能把重要历史人物讲“活”,使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得到发掘,又避免了单纯地“为教育而教育”,脱离教材和偏离教材中心思想的弊端。二、以人带事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讲述其一生的主要事迹及与之有关的历史事实。这种方法一般在某个历史人物的活动与这段历史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作用十分重大时使用。如,商鞅、秦始皇、陈胜、项羽、刘邦、林则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文化史的一些课题。运用“以人带事”的方法讲授历史人物,故事性强,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完整,牢固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运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时,应注意:(1)必须紧紧围绕着这段历史的基本内容和教学重点选材,与之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的材料,尽管非常生动,也要“忍痛割爱”。所选材料要典型,语言要精炼。(2)教师讲授该人物占的时间比重与该人物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要得当,绝不能抓住一个人物忽视了全课的其他重点和难点。(3)抓住典型的情节,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具体行动和动作,引用历史人物的语言及描述历史人物的形象、服装等,对讲好历史人物也是必要的。三、对历史人物正确评价140\n这是讲好历史人物的前提,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人物置于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要讲清“时势”与“英雄”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杰出的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儿,对历史的发展又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考查历史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一分为二地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第二,要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完全抛开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不对的,简单地以阶级属性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不可取的。统治阶级中的杰出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能做出有利于人民、顺乎历史潮流、推动历史发展的事情,对此应予以充分肯定。历史教学过程中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点评和专评。点评即“寓论于史”的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上就史实所及,把对人物的褒贬寓于其中,教师不再外加一段专门评论。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它具体又可分为穿插点评和述后点评。点评对历史人物的讲授联系非常重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专评即在讲述完某历史人物的一生事迹后,专门对其加以分析和评价。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比较重要的或评价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具体运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评论,也可以采用谈话法,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得出结论。课堂上适当地采用专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课堂讨论选题1、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2、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课外作业选题1、怎样讲历史时间?2、怎样讲历史地点?第十章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进修(4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要求,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师的职业要求,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主要教学内容:140\n第一节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一、思想政治素质(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的综合表现。在我国,思想政治素质集中表现为一个人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态度与参与情况。思想政治素质由多种因素构成。一般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技能。这些构成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整体。其中,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政治方向是指代表一定阶级、政治集团和派别,反映这个阶级、集团和派别的利益和要求的目标。政治方向是否正确,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也是检验国家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根本标志。在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政治立场是指立足于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派别,反映其利益和要求的态度。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民的人。(二)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史德历史教师不仅应当遵循教师道德的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史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有责任心、事业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除此以外,历史教师还是历史科学工作者,所以,还应该有高尚的史德。我国有强调史德的传统,史德就是史学工作者的良心。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像太史公司马迁那样不虚美,不隐恶,不为时屈,“敢述汉非”的浩然正气。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要坚持史学的科学性,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在学生面前。二、知识素质教师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历史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必须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历史、讲授历史。历史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且,历史教师要通过历史教学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授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这本身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位历史教师都像政治教师一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党的时事方针政策,而是结合我们的专业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学习。140\n(二)历史专业知识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通史、专史、史学理论等。通史比较粗略宏观,包括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专史比较详细微观,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断代史、国别史、专门史。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理论,主要有史学史和历史科学概论。史学史从内容到形式侧重于历史,历史科学概论侧重于理论。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史学理论,主要是指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三)相关学科知识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是“T”型(“1”是指知识的深度,“一”是指知识的广度),即既要有专深的本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其他社会学科及自然科学的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范围极广。因为历史科学知识本身就要涉及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军事、建筑等学科方面的知识,自然环境及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音乐、体育、美术的基本知识,社会生活规范方面的知识等。如果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太过褊狭,是难于胜任历史教学的要求的。(四)教育科学知识。历史教师应学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历史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懂得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历史教学。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讲:如果我们对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这点认识不足,那也是错误的,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的真正财富。对学生的教育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因势利导,灵活机动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科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教育个性化,克服当前教育中的划一性和封闭性。三、能力素质历史教师的能力主要有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学能力。(一)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条件包括专业条件、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普通话水平,掌握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进行研究活动的能力等等。(二)育人能力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历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的育人能力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说服教育能力,言传身教能力,教育感化能力。(三)科研能力140\n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作指导,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工具,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学生,总结经验,从中探索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教师的科研对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四)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教育事业成功的良好的外部条件。教师工作的特点是与人打交道。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学生,在课堂外有家长、领导、亲友和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代表着机会、财富,通过交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对教育教学有用的信息,有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完善。(五)自学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学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教师的自学能力,主要是指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手段是阅读。通过阅读历史要籍,掌握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基本材料,通过摄取历史期刊、报纸新闻和历史专业网站所刊登的史学新成果了解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历史教师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是对史料的鉴别、诠释及对史事的编纂和评析。在熟读历史要籍的基础上,对各类基本史料作出鉴别和诠释。史书有真伪、文物有赝晶,文献需训诂。史籍、文献、出自各具不同立场、观念的人之手,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样,历史教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驾驭史料、辨析真伪。古代史籍文字古奥,不经翻译难以看懂,需要用现代语言去解释古代的语言。诠释主要是指分清史料所述史事的是和非,价值的大和小,判断史事的价值。对史料的研究是为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史事的评析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目的在于认识历史、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四、心理素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广泛的兴趣中学历史教师的兴趣应该是广泛的。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工作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历史的内容非常广泛: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科学艺术等等,可以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对历史学科、其他学科、学生心理、教育方法的兴趣。教师还应有其他方面的兴趣,如音乐、美术、旅游、体育等。因为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要与学生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这样才有利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二)丰富高尚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应是丰富的、高尚的。教学要以感情为基础,教学过程要充满感情。历史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光耀千古,有的遗臭万年。对此,教师在上课时爱憎要分明,感情要真挚。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140\n(三)坚强的意志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具备坚强、果断、沉着、冷静、自制、耐心等意志品质,教师的良好意志品质有利于教育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坚强的意志是教师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要做成一件事,实现自己的理想,除信心、勇气外,还应有恒心,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较强的认知能力教师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等五个基本因素。历史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明确的、有选择性的感知,是寻求新史料中最重要的能力。例如,王懿荣通过对一片片“龙骨”仔细地察看、辨识,最后,他断定这不是什么“龙骨”,而是古人在龟甲和兽骨上用火灼刻的古老文字,就这样王懿荣发现了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在历史学习中,众多的历史文物、历史遗迹以及历史照片、图画等等,都离不开观察。历史教师要有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记忆力是获得扎实的历史知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因为许多基本的史实,例如,人名、地名、年代、事件等都要依赖于记忆。教师只有将讲课内容,熟记于心才能讲得自如、生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指史料提供的形象,用心智活动使其再现,从再现中发现新的史学信息。由于历史知识有过去性、不能直接感知的特点,学生学习历史是通过教师丰富的想象;生动地讲述、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获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不是文学,不能假设,不能虚构,历史的想象必须建立在真实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历史教师较强的注意力体现在对注意的分配上。在课堂上,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听、说、写、做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一心数用”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思维的创造能力是教师认知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劳动是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不同、教材的变化、教法的创新,都需要教师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的人才,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五)良好的性格教育是人格对人格的影响。教师的人格素质无疑是影响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具备健康的人格和品德,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之一。教师的良好性格表现为诚实正直、热情开朗,耐心细致,沉着冷静,温和宽厚、心地善良,民主平等、公正无私等。具有这些特征的教师不管学生出现什么情况,都能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做好工作。140\n第二节历史教师的进修一、进修的意义教师的进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时代的需要。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修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教育不仅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促进教师本人的发展。教师的“德、识、才、学”等方面都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教师的进修,使教师成为学习之人是适应现代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学习之人。“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教学实践中的许多新问题,不少教师感到困惑,力不从心。解决的途径只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二、进修的内容与方式(一)、中学历史教师进修内容: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时事政治历史教师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是永无止境、常学常新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必须不断地学习的。学习经典作家的原著是最基本的要求。对经典著作的学习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历史教学和研究。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时事政治,在教学中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2、拓宽更新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在阶级斗争年代,历史学科是极“左”思想影响的重灾区。由于目标定位的偏颇和学科研究基础的狭隘,历史教材的编撰大多被限制在政治史的范围内,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在进入课堂时却变成了王朝兴衰史、阶级斗争史和国际关系史,这就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先天不足。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教师在工作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几年之后有的内容就变的陈旧了。因此,又造成后天欠缺。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体现在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诸多版本的新教材上。过去有些熟悉的内容被淘汰了,过去学的历史知识不够用了,教师需要重新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钻研新的教材。3、更新教育观念和学习教育学理论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历史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就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历史教师要树立新的历史教育观,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过去以“主知论”140\n为核心,强调人类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价值,以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教学目的。新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内在变化视为教学目的,即激发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的知识结构,不只是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背出现成的结论。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被创造出来。据粗略统计,见诸省级以上主要教学报刊的历史学科教学方法就多达400种以上。数量之多,使人难以一一列举。许多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创立了历史教育学理论。如于友西著的《历史学科教育学》,王铎全著的《历史教育学》等。这些完整系统的历史教育理论,使历史教学有了更加科学的依据。重视历史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加强历史教育理论的学习,“教书匠”才能转变成为“教育家”。4、学习计算机技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教育的发展,已被广泛运用,并且有新的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和“人机对话”。多媒体辅助教学,即教师课前把有关的教学内容或资料——图像、影像、音响、表格、字幕等储存在“课件”(软盘)内,上课时通过对课件的操作,把相关内容静态地或动态地显示在屏幕上,配以讲授、提问、讨论等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程序从PowerPoint、Otherwere到Flash,制作水平和难度不断提高。“人机对话”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教学。一般是利用互联网,事前按照学习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和材料输入计算机并根据某一种学习类型编成一定的程序,上课时通过学生自行操作或师生共同操作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例如,天津实验中学安媛老师的网络研究课《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启示》,学生在网上阅读、网上讨论,运用计算机网络的便捷性和交互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的精神。“人机对话”教学方法的实验,已经设计出“传统型教学’:“竞赛型教学”“讨论型教学”等多种“人机对话”的教学软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对于每个人来说起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是从基础学起的,还是更新提高的,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所以,学习计算机技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教师最为迫切的要求。根据对历史教师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的要求和各地教师的实际情况,培训分为基础培训和提高培训。学习内容的重点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上网查询信息的能力、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等。(二)、中学历史教师进修的方式1、脱产进修,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主要有学历达标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培训。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以学历达标为主的学历补偿教育,90年代以后是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攻读历史教育硕士学位和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是现在脱产进修的重要方式。按照现在的规划,到2010年,绝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应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专任教师应有一定比例的获得历史硕士学位者。2、半脱产进修,一般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师范院校代办的进修。教师每周集中安排一二天上课,去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学习。这种不脱离教学岗位,方便灵活的学习方式是当今教师的继续教育中采用最多的方式。如教师的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140\n3、在职进修主要有课题研究、导师带教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参与各种课题研究,可以达到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提高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的目的。导师带教,可由中学的特级历史教师,或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历史教学经验的高级历史教师,或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进行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各地教研部门组织的专题讲座的方法,灵活性大,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内容集中,可满足多种层次教师的需要。通过专题讲座,使教师开阔视野,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及历史专业的发展情况是帮助教师提高素质的一种好方法。4、个人自修业余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历史是认识过去、认识现在、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因此历史教师的学习方式途径很多。利用图书馆、因特网查阅搜集资料,是积累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方法。除此以外,外出旅游考察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中国古代早就有“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传统。司马迁成年后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寻访历史旧闻遗迹,最后终于写成了千古流芳的史家之绝唱《史记》。古希腊的学者希罗多德游历很广,他到过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波斯和埃及等地进行考察,所以才写出了传世名著《历史》,成为“西方历史学之父”。到我国云南丽江考察,会对那里纳西族母系社会的遗存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历史文化遗产、遗迹、遗物的参观,对于丰富教师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是很有帮助的。课堂讨论选题1、谈谈你喜欢的历史教师类型?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应如何提高教学素质?课外作业选题1、试述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2、历史教师进修的意义、内容、方式有哪些?第十一章高师历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4课时)学习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和教育实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搞好教育实习,为学生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主要教学内容:140\n第一节教育实习的历史回顾一、中国古代实践性教学思想(一)学、思、行结合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学习的过程归结为学、思、行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不仅主张学思并重、学思结合,而且强调学行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他一方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另一方面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③。尽管孔子所主张的“习”和“行”局限于伦理和政治的范围,但重视实践,并以之为学习的最后考验,却是极为宝贵的方法。墨子也是一位重视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墨子更强调行。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要求学生不仅要注意观察,更要重视双手操作和亲身实践。荀子和孔子一样,对学、思、行三者都很重视。他以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为基础,结合自己长期的讲学经验,把教学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做是学习的最高目标。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④因此他反对“口耳”之学,主张学习者必须是“人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⑤。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强调“多闻”、“多见”,学与思、习、行相结合。荀子偏重于谈闻、见、知、行的关系。《中庸》则在前人基础上,对学习过程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明确地把学习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学习时要广泛地获取知识,细致周密地考察以究其所以,谨慎认真地思索其中的道理,辨明事物的异同及其相互联系,达到彻底认识事物的目的。与此同时,作者认为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更重要的是把认识转化为坚定的行动。《中庸》的这些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宋代以后,朱熹把《中庸》中关于学习过程的这五个环节引用到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中,作为学者“为学之序”。如果再归纳起来,这“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就是他所主张的“穷理”、“致知”的功夫;“笃行”就是躬行实践的功夫。朱熹自己做学问就是把“穷理”、“致知”和“躬行”紧密结合起来,所以他指导学生的学习也要求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他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①“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②而且认为知和行二者比较起来,行比知更为重要。所谓“为学之道,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③“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④朱熹的这些躬行实践的主张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三)知行合一140\n“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教育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①知和行绝不可分离为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②。因此,“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③当然,王守仁所说的知和行与真正的认识与实践有着根本的区别,但仅从这一套抽象的理论上说,在今天它依然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因素。清代王夫之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问、思、辨、行”这一教学过程。把前四者归纳为知的过程,认为知要和行结合起来,当行的时候,不要等到“知至”才去“行”。因为行重于知:“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④行重于知的原因就在于行中有知,而知中不可能有行。’王夫之以其唯物主义的观点高举了“知行并进”的大旗。此后的颜元,乃至近代的张之洞、严复、张謇、梁启超等都在不断强调实践的重要。统观中国的传统教育,总的来讲,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的,但知行并重的理论主张却不仅渊源甚远,而且绵绵不绝。我们或多或少可从前人那里受到感悟,得到警醒:空洞的说教是教育之大忌,无视实践的教育是影响国民素质的病根。好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把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看成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确定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可以说对实践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师范教育中的教育实习原本就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新的历史时期理应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二、中国近代教育实习尽管在古代的教育遗产中,有不少关于教育实习或见习的思想萌芽,但真正现代意义的教育实习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产生而创立的。而且同师范教育一样,也有着兴衰起伏的历史过程。我国师范教育的创立始于近代。1896年,梁启超发表《论师范》一文,主张自办师范教育,这是中国近代倡导师范教育的开始。其中还提到:“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而别设师范学堂之教习,使课之以教术,即以小学堂生徒之成熟,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①这实际上就是指师范生到小学去实习。所以,《论师范》一文,也是从理论上倡导教育实习的开端。1898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师范院(相当于今天的师范学校)设附属小学,“令师范生分班教之,比及一年,师范诸生,且学且诲,颇得知行并进之益。”②这里的让师范生分班进行教育实习一年,算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实习。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师范馆的学习内容:第一学年学教育宗旨,第二学年学教育原理,第三学年学教育原理及学校管理,第四学年实习,正式确立了教育实习的制度。1903年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更强调对师范生的教育理论训练和“教育演习”。191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和1913年颁布《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更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实习基地——140\n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的建设。可见,近代教育实习制度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产生而创立的,反过来,它对于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教育实习制度还不全面和完善。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人们对教育实习认识的加深,教育实习制度逐步完善。从国统区来看,1941年12月,当时的教育部公布了《师范学校(科)学生实习办法》,这是我国关于教育实习的第一个专门工作条例。它详细地规定了有关教育实习的内容、时间、组织领导、成绩考核与评定等具体内容。1943年8月公布了《师范学院学生实习及服务办法》,1944年底又公布了《师范学院学生教育实习办法》,使教育实习制度日趋完善。1946年12月又先后公布了《改进师范学院办法》及《修正师范学院规程》①,把教育实习作为专业训练的重要内容。规定成绩不及格者不许毕业,更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也非常重视教育实习。1934年制定的《短期学校简章》中规定:各级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有30%的时间从事实习和社会工作……高级师范部业务课程要开设教育行政实习、教育实习课,要利用附属小学与成人补习学校班进行实习,以适应我们苏维埃的教育方法②。抗战期间,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教育实习方面没有进一步采取新的措施,但在实践上仍然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方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实际上也还是包含了教育实习最本质的因素在内。三、中国现代教育实习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的社会制度为教育实习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教育实习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195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中规定:“本科各系实习参观等为教学的组成部分,约占总时数的15%。”①1952年7月颁布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其中第12条明确规定:“参观与实习为师范学院、师范专科学校各系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平时参观、见习与定期集中参观、实习。”1954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15个系的新教学计划,其中教育实习作为课程设置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为四分之一。1962年颁布的《高教六十条》,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大大推动了教育实习的健康发展。在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时期,教育实习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教育实习连同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专业理论课都被当做资产阶级的东西砍掉了,造成了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的严重下降。140\n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获得了新生,教育实习制度也同样得到了恢复。197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有关部门对教育实习作了如下规定:教育实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初步锻炼和加强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方式,必须认真进行。实习时间为6周。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1980年教育部又召开了全国高等师范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教育实习的地位和意义,对教育实习的作用、内容、成绩评定等办法作了具体说明。从此以后教育实习越来越得到重视。有关教育实习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二十多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各个师范院校以及教育界的其他相关人士已就与教育实习相关的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教育能力训练、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实习管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后教育、教育实习学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师范教育实习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近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启动,对师范技能训练的重视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教育实习在师范教育中的分量只会加强,不会削弱。第二节教育实习的意义、任务一、教育实习的意义教育实习是指师范生在毕业之前集中一段时间到实习学校参加综合性的教育实践课程。从1897年我国创办师范教育以来,教育实习就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师范教育发展,有利于培养合格师资的教育实习制度。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促进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杜威就曾主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应伴随广泛的实习工作,以加深和丰富对理论的理解。他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文中强调:“对于教师合适的专业指导不只是纯理论的,而且应包括一定量的实际工作。首要的问题是后者正是前者要达到的目的。”舒尔曼教授则进一步认为:强调从实践中学习,允许学生参加从观察到有限的参与直到最后全权负责管理的全过程,能促使学生学会实际的、有判断力的、智力型的工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实习也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加速师范生实现预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教师作为学生个体社会化承担者的身份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但是,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承担者的素质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当教师的职业素质与社会期待存在着距离或相去甚远时,便不能充当名副其实的社会代表者。这样,对教师来说,就有一个在职业素质方面逐渐缩小与社会期待之间的距离、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代表者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讲,教师作为特殊的社会成员,也有一个自身职业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以及形成教师的职业性格而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亦即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所说的成为专门的教师并逐渐胜任教学中的各种角色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大体分为预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两个阶段。所谓预期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为承担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所谓继续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承担某一社会角色之后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在我国一般师范生从师范院校毕业就意味着其预期社会化阶段的结束,意味着从制度上认可了其充任教师的资格,所以,完成教师职业预期社会化是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完成的主要培养目标。140\n然而,师范院校想要很好地完成上述培养目标,还必须通过实践性课程才能得以实现。在高师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实践环节是不可跨越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再回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师范生的成长过程也同样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师范生对教育的理解,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获得,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检验……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形态的过程。这种转化形态的过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认识、体验和操作的过程。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由于绝大多数是以书本理论知识为承载形式的,因而,师范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必然多于感性知识。在这样的学习中,师范生由于缺少对教育现实的切实感受,缺少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锻炼机会,所以,很难完成教师职业预期社会化的任务,成为一名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教师。而教育实习的实践性特征,恰恰弥补了师范生在学习中的不足。教育实习主要是师范生深入到教育实践,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教学专业实际锻炼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与学校其他常规工作等。其中的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主体部分。通过这样一些实践活动,使师范生能够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从事教育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使他们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增强热爱学生和对教师专业的情感,了解、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感受、体验教育工作的意义与真谛,使教师的职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坚定自己的从教信念。因此,教育实习是加速师范生完成预期社会化任务,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实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二、教育实习的任务由于教育实习是加速实现师范生职业预期社会化进程的必要环节,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教育实习的主要任务也应该是围绕着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四项内容来完成,即认同并遵守教师职业规范,完整地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培养和发展教师人格,锻炼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相应地,历史系实习生要在实习中学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体验和操作三个部分。认识实践的任务包括:了解中学教育的法规与政策,了解实习学校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现状,了解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心理及精神状态。认识实践的方式主要是查阅文献资料,访谈中学师生。体验实践主要指观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参加实习班级的学生集体活动。体验实践的方式主要是观摩和参与。操作实践主要指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学科课外活动的指导,班集体管理和个别教育以及教育调研等。实践的方式主要有讲授、指导、调查和撰写报告。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教育实习,将所学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综合地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和提高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通过对中学教育现状的考察、体验,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识,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对教育现状的考查与研究,形成对教育现实的初步了解,培养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方法。140\n在传统的教育实习形式中,为完成以上实习任务,一般要经历以下一些阶段:(一)准备阶段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搞好教育实习的前提。准备工作主要应做好:1、确定实习学校。选择实习学校时,主要是看该校的指导教师的力量如何,基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如何。2、建立组织机构。教育实习是在校(院)负责人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具体工作由校实习专职机构负责。各系设实习领导小组,由负责教学工作的系主任、专业课教师、教学法教师和班主任等组成,全面负责系的教育实习工作。3、拟定实习计划。按照学校对教育实习的统一要求,结合各系的实际情况,拟定教育实习的计划,并要做好按校、按年级的编组工作,根据实习学校的具体教学进度,安排好每一位实习生的执教内容。4、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通过动员,使全体参加实习的师生明确教育实习的重要意义,以及本次实习的具体任务、要求,促使实习生端正态度,遵守纪律,积极投入教育实习工作。5、实习生的必要准备。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不同执教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做好初步的备课工作。并需编写好一个教案初稿,制作好一些直观教具,进行试教。(二)实习阶段各校实习的时间长短不尽一致,一般规定为6~8周,可作如下安排(以6或8周为例):1、见习阶段(一周或一周半)。教学工作:系指导教师与实习生进入实习学校;听取学校领导介绍情况,随堂见习听课观摩;进行备课,编写教案和试讲。班主任工作:了解班级情况,拟定工作计划。2、实习阶段(共4或6周)。教学工作:实习上课,完成4—6个教案,实习生相互听课,召开评议会,组织观摩教学。班主任工作:深入班级,接触学生,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重点对一个学生进行教育,组织主题活动。调查研究工作:针对接触到的现实教育问题,开展灵活多样的调查研究工作。3、小结阶段(一周或半周)。进行个人小结,小组交流。每位实习生写出书面性小结。小结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属基本情况,例如,在实习学校的教学情况与班主任工作情况,本人在实习中的主要优缺点,对实习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等。第二部分是专题性小结,根据自己在实习期间体会最深或心得最多的方面,写成专题性小结,对专业思想的巩固、历史教学与教学改革的体会,班主任工作与教书育人等都可写。这些专题性小结来自实践,而又应高于实践,一般均能反映教育、教学中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例如,“谈谈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问题”、“历史课的导入新课”等,都可以写成专题小结。进行专题小结好处甚多,可以巩固实习中的收获,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养成教学工作中注意积累材料、反思问题的良好习惯等。(三)总结阶段140\n教育实习的总结是在个人小结、小组和实习组(一般以一所实习中学构成一个实习组)小结的基础上,综合归纳出来的。一般说来,总结包括实习的基本情况,对主要成绩、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反思、评价、分析,并对教育实习和大学课程提出改进意见。也可针对实习中反映出来的某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历史教育学的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实习生将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教育实习的总结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而要从实际出发,真正起到总结、提高的作用。实习工作结束时,一般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系(科)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实习成绩的确定,除了依据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实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外,还应参照实习生的教案、听课记录、班主任工作记录,以及所制作的教具,所写的小结等,全面地综合考虑,然后评定出成绩。最后,由系(科)实习工作组汇总有关评语、评分及资料,统一平衡每个实习学校的情况,确定每个实习生的成绩。第三节教育实习的内容一、教学工作实习教学工作实习是教育实习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包括课前观摩、备课、编写教案、试讲、课堂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组织考试、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因为对备课、授课、评课等有关内容已经在第八章有所涉及,这里不做重复介绍。(一)观摩观摩就是观察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教师的基本技能,例如,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非语言信息的运用;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师在课堂上反映出的教育机智等等。在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心、用心,仔细体味,寻找教师的优点、特色和不足,并联系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在观摩的过程中,切忌一味地机械模仿,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学习。(二)备课140\n备课是实习教师教好课的先决条件,是实习教师对教育事业责任感的直接反映。实习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教育工作上,才有实际意义。所以,实习教师一定要自觉地认真备课。实习教师备课的形式有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指实习教师各自进行备课。集体备课,是指同一实习小组、同年级的实习教师共同研讨进行的备课工作。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学习、通过讨论而加深每个实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但是,集体备课必须建立在个人备课、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越性。实习小组集体备课时,主要讨论的内容是:该部分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中心思想、教学目的,史学界在这方面的科研动态,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等。在备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过程。在备课的过程中,仅仅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还是不够的。实习教师还应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对学习历史课程的态度如何?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班里有没有特别喜欢学习历史的同学?应该如何指导他们进一步提高?有没有在这方面特别差、而应给予特殊的辅导的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讲授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切实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三)编写教案当钻研教材、拟订教学目的、组织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要编写教学方案了。教学方案是备课工作的集中表现,也是备课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不论多么有经验的教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有教案。没有教案的课堂教学,充其量不过是天才的即兴文章。没有教案的教学不可能是很完美的。因为有许多问题,教师不作细致的考虑,教学过程就不可能是很精确、很周密的,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教案与教科书的作用是不同的。教科书是国家根据各学科的基本内容和一般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编写的教材。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的教学设计蓝本。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教案的形式和要求。各地学校多是根据自己的体会,设计出教案的一些基本项目,教师再结合自己的情况来编写的。一般说来,教案有详细教案和简单教案两种。详细教案不只有各项的名目,还要把教师所要讲的每句话几乎都写出来,把教师所要做的每件事都明白地注出来,甚至把每部分教学内容拟用多少时间都具体地写出来。简单教案,也有完整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的各个项目的名目,但对讲授的内容,就写得较为简单了。详细教案使用起来较为方便,对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更大。所以,实习教师由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最好能尽力写出详细教案,这不仅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增强实习教师讲好课的信心,为以后的工作创立良好的条件。(四)熟悉教案熟悉教案是实习生在写完教案,进行试讲之前,对教案进行的充分准备。这种准备主要是进行熟悉教案的工作。那么如何熟悉教案呢?140\n第一步,牢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教学起着统帅和指导作用。如果目标不明,教学就会缺少针对性,成为盲目的教学。所以,实习生在写好教案以后,一定要重温教学目标,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来指导教学实践。第二步,熟悉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实习生要在课前把教案从头到尾仔细地看几遍,直到自己觉得已经把教案的内容熟练地记下来,能自如地、流畅地、准确地复述出来为止。在此基础上,再思考各个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过渡、转承,教学手段和方法,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问答等等。比如,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过渡?哪部分教材应通过叙述或描述使学生在脑中形成表象?哪些教材应进行讲解,使学生获得某些历史概念,或进一步明确某些历史事件的本质?哪些部分、通过何种方法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这些问题确定下来之后,就要从语言、感情、表情上进行设计了。第三步,检查和练习演示的直观教具。先要按备课时设计的要求,看教研室的教具是否齐备?如果是自行在小黑板上制表、画图,那就更要按时完成了;如果是要当堂边讲边画,那也要在课前演习一下才更有把握。总之一定要按照备课的设计要求,对课堂上需要用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练,以防止在课堂实施时出现意外的差错。(五)试讲试讲是上课前准备工作的最后一步。经过试讲,就能发现前面的设计中的不足,然后加以补救。也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有讲好这节课的充分的把握。由写好教案到上课前的这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做不好这一步,可能会造成“前功尽弃”的后果,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把以前所有的精心设计变为现实。即使是没有经验的实习教师,这样做了以后,也是能讲出较高水平的课来的。在试讲的时候,一定要放出声来,大声试讲,而不只是心中默讲。如果有可能,还需要在自己即将讲课的教室里进行试讲,以熟悉讲课的现实场景,消除实习上课时的紧张情绪。在试讲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实习小组的团队作用,实习小组成员要认真地进行相互试讲。二、班主任工作实习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组织,学校的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体育锻炼、卫生保健、社会实践以及学科课外活动,都要经过班级来实施。所以,实习生要实习完整意义上的教师工作,就必须实习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实习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学生情况,制定一个班级建设的工作计划,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做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参与班级的常规管理。(一)了解学生情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常用的方法有查看学生档案、开展日常观察、谈话、学生作品分析和开展个案研究等。140\n实习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其最主要的途径是观察。观察一般分为日常观察和有目的观察。日常观察内容主要是观察学生的常规活动,包括集体活动、课间休息与课外活动。观察的内容,包括学生上课的听讲情况、举手发言的情况、讨论的情况、自学的情况等等。有目的观察主要是观察一些特殊现象与特殊对象,如学生的异常表情和态度,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等。在观察中,实习教师要注意把日常的随机观察和有目的观察结合起来,尽可能有一定的计划,使观察的材料比较集中和丰富。在观察时,注意及时作观察记录,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制成表格和符号,也可以录音。观察要细致,要能抓住现象后的本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谈话也是了解、研究学生、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与学生的交谈过程中,实习教师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人际交往、兴趣偏好等。谈话的类型可以分为一般谈话和特殊谈话,也可以分为直接谈话和间接谈话。谈话的方式一般根据所要了解的内容来定。在谈话时,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注意谈话的方式、场合、态度以及语音、语调的表达形式和技巧。查看学生个人档案一般包括查看学籍卡片、健康卡片、成绩单、奖状等。通过查看学生的档案,可以初步地了解学生的经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等。在查看学生档案时,要注意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待以前的评语,切忌形成刻板印象,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生作品分析一般包括分析学生的笔记、作业、试卷等。分析学生作品可以帮助实习生了解、确定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学习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是否真正掌握。(二)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人班级状况的基本认识。班级学生的自我状况;对学生发展状态的评估,比如班集体学习情况、精神状态等。B·计划阶段内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的落实。一般学校在不同时间段内会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表现出一定的常规性。所以,要依据学校的特定环境和规律来制定计划,比如,在期末复习考试期间组织排练学生大合唱,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在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时,要注意方法、措施与任务紧密相连,切实可行,切不可以大学生的活动方式去组织中学生的活动。要注意听取原任班主任的情况介绍,查阅班级学生日志,使计划建立在学生素质发展实际的基础上。(三)开展主题活动140\n主题活动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班级教育的主导形式。班集体主题活动是一项具有较强组织性的工作。一项活动的组织就是一项各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系统工程,主题活动对于实习生来说,是培养、锻炼教育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方式;对中学生来说,鲜明的教育主题,独特的活动形式,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发展要求。组织班集体学生主题活动时,实习生要把握三点:(1)主题要鲜明,要有明确的育人目的,选题切不可大而全,要有特定的精神生活的指向。关于中学生班集体主题活动的选题,大致可分为政治教育主题、思想教育主题、科技活动主题、文艺活动主题、审美教育主题、体育主题、社会公益活动主题等等。主题的确定要考虑到时代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2)形式要新颖,要能激发中学生参与的强烈愿望。班集体学生主题活动的组织,就活动形态来划分,可以分为集会类和活动类两大类。集会类活动主要指主题班会,专题座谈会、讨论会、专题报告会、专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类主题活动主要是指专题参观、专题调查、专题文艺演出、专题公益劳动等。(3)准备要精心到位。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特别是活动的安全性问题要慎而又慎,不能有任何疏忽,在安全问题得不到确保的情况下,要及时调整活动形式,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思想准备还包括调动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在积极性,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也很重要。(四)开展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开展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也是实习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学生群体中,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总是可以分为相对的好、中、差三种类型或先进、中间、落后等几个层次。如何使每个暂时处于一定层次的学生在思维能力、道德水平、知识的学习等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这也就给实习生的教育实习任务提出一个传统而又新鲜的课题——开展对中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的实习。也就是说,在对学生群体进行普遍规律的、共性的教育之外,还必须针对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对于优秀学生而言,个别教育的一般要求就是使其不断进步,使他们优上加优。一般优秀生自律性较强,实习生对其个别教育的重点应引导他们全面地认识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于发展处于一般状态或中间状态的学生,要破除他们在认识上安于现状的思想障碍,给他们以热情的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发展中未被认识的潜能和表现力。差生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差生的状态也有几种类型,有的是综合发展的素质较差,有的只是在纪律观念,或在认知能力,或在道德水平等某一方面有缺陷。对差生的个别教育,要注意分析其心理因素。差生往往对实习教师有一种渴望,渴望和其他同学一样受到信赖,渴望感受教师期待的目光。对差生的个别教育,如果离开对其心理的影响,对其精神生活的影响,对其和谐发展的影响,想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是不可能的。在对差生进行教育时,要充分相信他,尊重他,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工作。140\n对学生个别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个别谈话。对学生个别谈话的最佳契机是学生有异乎寻常的表现时。比如,在学习活动中有突出表现,感情生活中有冲突等,都是谈话能够相融的契机。此时,或鼓励,或批评,或交流情感,或评价某个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商讨班级活动方案,都是谈话的内容。有的教师总结与学生的谈话,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是很有见地的,应该成为实习生进行个别谈话的指针。个案法也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的重要方式。个案法是运用多种调查手段对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便有一个整体的判断。这种方法,极有利于明了和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又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获得的数据必须可靠,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家访是对学生个别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做学生思想转变工作的传统方式。家访对于了解个别学生发展的家庭背景,对于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有着显著的作用。家访有现场家访和通讯家访两种形式。现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话在家庭中的普及,现场家访有逐年弱化的趋势,通讯家访的形式被普遍地使用。对于实习生来说,围绕着个别教育的目的,实习一次对学生的现场家访是必要的。家访前应与原班主任协商,就家访的对象、目的、方法充分交换意见,切忌“告状式”的家访。三、教育调查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高师院校都强调了在本科生教育实习中增加教育调查研究实习的要求。增加教育调查研究实习内容,是时代对中学教师素质新要求的反映。这项新的实习内容既有利于实习生深入了解现实的教育问题,增强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理性认识,也有利于培养未来历史教师的教育调研能力,为实习生日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打下基础。根据实习生所处的教育实习环境以及实习生自己的兴趣意愿,调查研究的课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方向。教育现象是丰富的、变化和发展的,应该说每个实习生都可以在缤纷的教育现象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调查内容和研究课题。比如,学科教学问题、班级教育与管理问题、活动教育问题等都可以作为调研的题目。但是,由于实习生的调研是在短短的几周之内进行的,受到时间和资料的局限,调研的选题不宜太大、太宽泛。实习生一般采取的调研方法和步骤是:第一,根据对已占有的或已感知的资料,大致确定一个课题研究方向,也就是说,先确定研究什么方面的问题。第二,围绕这个课题方向查阅文字资料,并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方法获取现实素材、资料、数据。第三,通过归纳、比较、判断、概括、提炼等思维形式,确定课题题目,形成观点,并组织已经掌握的材料。第四,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及论文。140\n调研成果的报告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性研究的调查报告,一类是文献性研究的论文报告。实证性研究的调查报告,一般是描述性的。包括课题导言、报告本身、结论和建议三个部分。实证性研究的报告,文字要简明,事实、数据要准确。如果把一些事实材料加工成表格、统计图等,则更有利于阅读者对事物的认识。文献性研究的论文,一般是论述性的。比如,对教材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育历史经验的总结等,依靠的是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比较、综合、判断,站在新的立场或以新的视角进行阐释和论证。这一灰的论文要求概念要准确,论证要严密,材料要翔实。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可以是实证性的研究,也可是文献性的研究,实习生可根据自己占有材料选择研究的方式。课堂讨论选题1、怎样顺利完成教育实习。2、怎样在教育实习中了解学生?课外作业选题1、教育实习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2、教育实习的内容有哪些?【教材与参考书目】指定教材: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参考书目:1、北京师范大学等编著《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8年出版2、夏子贤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91年出版3、张保华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论》,云南教育出版社92年版4、金相成主编《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94年版5、陈东等编《教育实习百题》,石油大学出版社94年版6、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97年版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教材:中学历史课教学法于友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三版ISBN978-7-04-026692-4(国家级优秀教材)主要参考资料:1.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2.陈侠.课程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0\n3.谢德民.论学习:学习科学与学习指导的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学出版社,1995.5.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章永生.教育心理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曾天山.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9.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0.沈怡文.历史学习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4.聂幼犁,等.现代考试基础理论.天京:天京人民出版社,1992.15.周发增,等.历史教育学新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16.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7.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8.苏寿桐.史编拾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9.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0.李纯武.历史文稿选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1.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2.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3.聂幼犁.中学历史教育论.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24.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5.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朱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赵亚夫,齐健,等.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1.张静,等.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赵亚夫.学会行动:社会课程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赵亚夫.历史教育人格理论初探.北京:未来出版社,2005.35.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七、相关资源:历史教学类——1中国基础教育网:http//www.cbe21.com.cn历史教师可以浏览“历史”、“课程改革”等栏目内容,相关的链接有:http//www.sxj21.com,以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北京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为主要特色。140\n2.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21.com,特色栏目是历史学科资源精选、历史教师个人主页等。其中关于历史教育、史学研究的讨论非常活跃。3.人教网:它是教育网站中历史教学资源最丰富的。http//www.pep.com.cn,特色栏目为“历史天地”。内容包括教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等问题的介绍与讨论,还有大量的备课资料。4.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http//www.cfe21.com,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主办,其中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近年刊登的文章。5.学术交流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创办,http//www.annian.net,主要栏目有:中学历史教材、美国问题研究、学术评论等。6.清华历史教学: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创办,http//d60.hist.nthu.edu.tw/,该网站主要登载《清华历史教学》上发表过的文章,供各地历史教师参考。历史资料类——1.中国历史博物馆:http//www.nmch.gov.cn/。2.(台)国立历史博物馆:http//www.nmh.gov.tw/。3.(台)国立故宫博物院:http//www.npm.gov.tw/。4.近代中国网:http//www.china1984-1949.com,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晓泉教授创办。5.史学连线:http//www.saturn.ihp.sinica.edu.tw/,台湾“中研院”刘增贵教授创办,是台湾地区内容最丰富的历史网站。14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