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利经济学――经济学的“后院”整个公共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的基础,给我们提供一个作出判断的依据。某种变革将会使国民收入增长,但会造成分配上更大的不平等,这是否可取?某项政策将会使某些人日子过得好些,而使另一些人的日子更差,这项政策是否可取?政府税收的提高应以直接税为主还是以间接税为主?我们是否应该赞成自由贸易,即使这样的贸易会引起本国某些行业的崩溃?我们应当如何限制污染?课税、禁止、配额?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效果怎样?应该取消吗?一些相关的问题快乐和痛苦可以衡量吗?幸福可以衡量吗?吃一个苹果、打一分钟的电话给我或你带来的效用可以衡量吗?不同人的效用或福利可以比较、加总吗?为什么说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经济的均衡?市场为什么会失败?什么是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力图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根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一种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种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黄有光)。福利经济学力图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根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根据好和坏来排列社会中不同的经济状况(Mishan)。如何衡量社会福利,如何定义好和坏?实证的(positive),还是规范的(normative)?理论基础如何评价福利: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功利主义)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生产者剩余:生产者从提供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消费者:边际效用、总效用、支付意愿\n生产者:边际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收益、总收益、平均收益垄断的福利损失新旧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假设效用是可测量的,并可以在不同人之间进行效用的人际比较。“收入从较富裕者转移给具有类似气质的较贫困者,必定会使满足的总和增加,因为它以牺牲较弱的需求而满足了较强的需求。”――庇古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被认为是旧福利经济学的终结。新福利经济学的标志:帕雷托原则及其边界条件的确定;伯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的提出;1940年前后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偏好、效用、福利A和B是我的两个消费组合,也可以被称为两种状态,并且他们都是在我的收入水平下可以达到的,但我选择了B而没有选择A,这意味着在A和B中,我更偏好B。偏好是我对于各种社会状态(消费束、方案、政策、候选人)的排序。效用是我从我选择的某个社会状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我在可以选择A的时候选择了B,意味着U(B)U(A)。无差异曲线描述了我的效用水平,如果我仅仅知道U(B)U(A),那么我是序数效用论者;如果除了U(B)U(A)以外,我还知道U(B)=5,U(A)=2,或者U(B)=2.5U(A),那么我是基数效用论者。福利=效用基数效用基数效用边际单位商品的价格,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就是作为该消费音所购商品的边际效用的计量单位。以这种方式计量出来的效用,意味着效用是可以用1,2,3元等基数计量的。这就是所谓边际效用基数论。基数效用下的社会总效用个人的效用是可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的,并且不同人的效用可以加总。伯格森―\n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福利的是:第一,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庇古在《福利经济学的几个方面》一文中写道,“在福利经济学中有两个命题,粗浅地说,即第一,对于一个人的实际收入的任何增加,会使满足增加;第二,转移富人的货币收入于穷人会使满足增大。”通过转移支付增加社会福利的前提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一个人的收入越高,货币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因此,通过对富人征税,再转移支付给穷人,就可以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条件: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转移过程中不发生损漏征税不影响富人的工作努力程度,获得转移支付不影响穷人努力工作的意愿。可以用收入衡量福利吗?收入可以带来福利,但收入和福利有一定的差异。如何评判不同平均程度的收入分配?新福利经济学莱昂纳尔??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否认个人间效用的可比较性。内心省察不能使A衡量B的心理活动,也不能使B衡量A的心理活动,因此,没有办法对不同人的满足进行比较。如果甲一个月花100元购买1斤茶叶,乙花50元购买半斤茶叶,能认为甲从茶叶中得到的福利比乙高吗?或者两个人花了同样的钱购买了同样的茶叶,能认为两个人的福利一样吗?凡是从事研究“应该是什么”的经济政策问题的福利经济学都是主观评价,这和研究“是什么”的实证经济学应当加以区分。也就是说,罗宾斯主张经济学家研究“是”与“否”的问题,而不要涉及“应当”与\n“不应当”的问题。罗宾斯强调经济科学的中立性,认为“凡是我们能说明政策好坏的经济学都是不科学的”,因此,福利经济学不是经济科学。序数效用论效用不能确定具体的数值,只能比较大小。一个例子:取消养路费,开征汽油税的福利影响近年来,国家准备取消养路费,开征汽油税。假设每年的养路费为a元。汽油税的税率为t。那么这项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后果是什么?享乐函数分析(HedonicFunction)没有任何两个商品或服务是相同的。同一类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质量特征上存在差异。汽车、教育、出租车、医疗、电脑、住房价格歧视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个商品或服务的评价不同。同一个消费者对同一个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数量评价不同。非线性定价不同厂商生产同类商品的成本不同经典微观经济学假设厂商的技术相同,“学习”不存在障碍。成本方面的差异规模经济:产量的增加导致成本增加,但成本增加的比例小于产量增加的比例。范围经济:不同的产品组合导致成本的变化,存在一个成本最低的组合。作用:探讨不同不同产品或质量特征之间的替代性或互补性。成本方面的复杂性固定成本如何分摊?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多种产品,固定成本如何在多种产品种分摊?一个产品存在多个质量特征,不同的质量特征都会对成本发生影响,如何定价?一个老师,同时给许多学生上课,他上课的成本如何在不同的学生中分摊?一个大学,招收了很多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学生,学校的成本如何在学生中分摊?\n一个公共产品,同时被很多人消费,公共产品的成本如何在这些消费者中分摊?通过函数来描述人的复杂性凸(convex)与凹(concave)评论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试图用函数来描述人和生产,这种描述是很有意义的。将人和生产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化,能够得到一些很有用的结论。在现实中,同自然科学不同,得到相应的数据非常困难。这增加了经济学研究的难度,但不能因此而否认方法的可行性。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搜集数据,验证模型。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经济所处于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至少不使另一个人处境不变的更坏的基础上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好。也就是说,要让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必须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坏。这种状态也被称为帕累托效率。如果一个人的处境变好了,而同时没有使任何其他人的处境变坏,则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延伸的问题:如果某项政策确实是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了,同时使另外一些人的处境变坏了,如何评价?获益者和受损者之间的福利比较。不同人的福利可以比较吗?即使总体福利增加了,福利可以加总吗?即使从理论上可以用额外增加的福利补偿受损者,但是真正地补偿吗?如果是真正的补偿,那么实际上就是获得了帕累托改进,补偿也就没有意义了,并且如何补偿?。如果不进行真正的补偿,那么仅仅通过计算认为总福利增加了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森)补偿检验\n大多数政策变化会使一些人的状况改善,而使另一些人的状况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一种评判的标准。卡尔多改进:受益者在充分补偿受损者后,其状况仍能有所改进,则这是一种社会改进(1939)。希克斯改进:如果受损者不能从贿赂受益者以反对变化中获益,则这是一种社会改进(1940)。改革要通过补偿,不使任何人变坏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在一定条件下,每一个完全竞争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在一定条件下,每一个帕累托最优的社会状态也都是相对于某一价格组合的完全竞争均衡状态。社会福利函数加式社会福利函数序数社会福利函数:孔多塞(Condorcet)悖论例:设60个成员对三种状态的态度分别为:23个人认为:abc17个人认为:bca2个人认为:bac8个人认为:cba10个人认为:cab在对这些状态做两两比较时,有:N(ab)=33,N(ba)=27,结果是abN(bc)=42,N(cb)=18,结果是bcN(ac)=25,N(ca)=35,结果是ca个体的偏好是传递的,但根据Condorcet原则对候选人做两两比较,按照简单多数原则得出的群体的偏好却是循环的。这种现象被成为Condorcet悖论(paradoxofCondorcet)。从社会福利函数到社会选择如果偏好不能用数量表示,只能比较大小。那么,就需要采用某种方式将个人偏好转换成集体偏好。\n根据序数效用理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对于n种商品的任意组合都存在一定的偏好,并由此而存在着个人效用(福利)函数,那么,能否按照某种原则(如全体一致原则、简单多数原则)从个人偏好中推导出总体偏好来?阿罗证明,在符合一些合理的条件下,从个别人对各个社会状态的次序(或排列,或序数偏好)中,导出社会的次序规则,是不可能的。(TheImpossibilityTheoremofArrow)功利主义的组成原则结果主义:一切选择都必须根据其后果来评价。福利主义:把对事物的评价限制在各种状态各自的效用上,不直接关注诸如权利、责任等等的实现或违反。总量排序:把不同人的效用直接加总得到总量,而不注意这个总量在个人之间的分配。非正义表现为,与可能达到的水平相比,效用总量的损失。功利主义视角的局限漠视分配:功利主义的效用计算方法一般忽略幸福分配中的不平等(只有总量是总要的,不管分配如何不平等)。忽略权利、自由以及其他非效用因素:功利主义不认为权利和自由有自身固有的重要性(它们只是间接地、而且只是就其影响效用而言是有用的)。幸福尽管是合理的,但我们不一定愿意作幸福的奴隶或快乐的陪臣。适应性行为和心理调节:对于长期处于受剥夺状态的人们,例如,等级社会中最底层的人,不宽容的社群中长期受压迫的少数族裔,生活在不确定世界中朝不保夕的佃农,剥削性经济安排中在血汗工厂里长期超时工作的雇员,严重性别歧视文化中无望地屈从的家庭妇女,效用计算可以是非常不公平的。受剥夺的人们出于单纯的生存需要,通常会适应剥夺性环境,\n市场给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权利和自由经济学中熟知的观点是:竞争市场能够达到中央集权体制不可能达到的那种效率,原因在于对信息的经济利用(每个参与市场的人无需知道太多的东西)和动力的相容性(每个人的精明行动能够恰好与其他人的行动融合)。现在来考察与通常所作的假定相反的情况,即在一个完全集中控制的体制中,所有有关生产和配置的决策都由一个独裁者作出,假定能导致相同的经济成果。这是否就是完全一样好的成果呢?不难看出,在这种情况下缺少了某种东西,那就是人们按其意愿采取行动来决定在哪儿工作、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等等的自由。市场体系的优点绝非仅仅在于它以更高效率产生最终成果的能力。宪法是建立在全体一致原则上的社会契约除了放松阿罗条件以外,效用的人际比较也许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公民会以一种伦理上可接受的方式进行这种比较。一旦公民建立一种宪法结构,我们就可以在该结构之下进行基本的效用伦理比较。但前提是这种宪法结构本身应该得到全体一致的认可。一致性原则是宪政民主制度的核心,而“多数人同意规则,最多只能算是许多权宜之计中的一种,由于在个人和集团利益各异的情况下获得广泛协议的成本过大,才使这种权宜之计变得必要。”无知之幕因为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受到自己所处社会地位的干扰,因而会影响自己对公正制度的判断。例如,聪明的人会认为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公正的,而愚笨的人则认为对自己适当的保护和偏袒是公正的。因此,无法形成对公正社会制度一致的意见。\n在这种情况下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