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学试题 9页

  • 53.50 KB
  • 2022-08-19 发布

资源经济学试题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资源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资源稀缺是因为资源的储量不变,故其数量随使用而减少。答:错误。所谓资源的储量,是指在这个时期内已探明的储存、积蓄或存在的数量。自然资源的储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字。它既受开发利用的影响,也常因新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而资源稀缺是一个相对概念,当储量与使用量相比,在没有新的资源可增加的情况下,使用量越大,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就愈大。反之,使用量越小,稀缺性就越小。2.社会资源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答:正确。社会资源是指一切能用于创造财富的社会因素或社会条件。它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劳动的人为因素,是人类自身通过劳动提供的资源,包括社会、经济、技术三方面的要素。作为劳动力的人具有能动性,是开发利用一切资源、创造其他社会资源的主题和能动力量,是社会资源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创造物质财富中,社会资源起着积极的,主导的作用,它的状况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3.孤立追求生态持续会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但不利于经济发展。答:错误。一味追求生态持续而不注意经济的发展,连最基本的生活也无法保障时,人们是不会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当前一部分环境问题就是由于贫困造成的。而且,当环境破坏,也没有经济能力使环境质量得到恢复和改善。因此,孤立追求生态持续不能竭制全球环境的衰退。经济发展需要保护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保护需要发展经济。4.外部不经济性表现的是一种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而外部经济性表现的是一种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答:错误。当外部不经济性存在时,单个企业和整个行业的边际私人费用低于社会边际费用,产品价格偏低,产品供应过剩,这就意味着资源在该企业或行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其他企业或行业由于资源不足不能进行充分生产,因而导致资源的低效率配置;..\n.当外部经济性存在时,单个企业或整个行业的私人费用高于社会费用,产品供应不足,这就意味着该企业或行业资源需求没能得到充分满足,而其他企业或行业却资源过剩,导致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因此,无论是经济外部性还是外部不经济性,都是一种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而且游离于市场之外。5.发展极—增长点理论对于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答:正确。发展极—增长点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在各部门和各地区并不同步,而是集中于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部门和行业往往集中在一定的城镇,它们构成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极点。由于这些极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发挥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外部经济性的重要作用,所以能有效地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该理论对于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6.只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可实施的财产权结构,就可以通过消除污染的市场消除外部不经济性。答:正确。由科斯定律可知:只要材产权被界定了,即财产权是明确的、排他的、可转让的及可实施的,交易费用较低且交易有利可图,无论何方经济当事人拥有产权,双方当事人都可以通过自由谈判使经济活动水平向社会最优点移动,使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从而消除外部不经济性,实现资源的高效率的配置。二、简述题1.简述贴现率和自然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答:根据贴现的基本公式可知,如果现在收益权数为1,将来t期的权数为1/(1+r)t,则现在和将来的权数之比为(1+r)t。r(贴现率)值越大,权数之比就越高,说明给现在以相对较高的权重,现在的自然资源消耗量就大;r(贴现率)值越小,权数之比就越低,说明给将来以相对较高的权重,自然资源就着重于未来的消耗。在自然资源的期间分配决策中,考虑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影响,一般应选用较低的贴现率。2.简述我国长江上游退耕还林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答:长江上游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将给下游带来有利影响,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等。当这些有利影响得不到补偿时,就产生了外部经济性。..\n.当这种外部经济性存在时,长江上游通过退耕还林提供生态产品的私人费用就高于社会费用,生态产品的产量小于社会的需求量。因此,可以通过向下游征收生态税、环境保护费等措施,使外部性内部化,使上游退耕还林的费用和社会费用相一致,从而使上游的生态产品供给量达到社会最优水平,以促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持续发展。3.为什么要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答: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是指资源生产力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生产力,选择最佳的空间条件,可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效益。(1)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特征往往导致资源产品的生产和需要在空间上出现错位,通过合理布置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位置,可使总的社会成本最低,效益最大。(2)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位置固定,同时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各有其优势和适宜性,不同生产部门对自然资源条件也有不同的要求,通过合理配置,可将当地的资源用于适宜发展的部门。(3)自然资源的生产力要受当地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并随这些因素的空间差异而有所变化,需要在开发利用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4)通过调整资源生产力的空间配置,可以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4.何为人口承载容量?为什么要研究人口承载容量?答:按照国际人口生态学界的定义,人口承载容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维持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球上的陆地和净初级生产品以及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地球上可居住和生存的人口数量不可能是无限的。从全球或区域的角度看,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更多的大气污染排放、更多的可耕地和居住地需求、以及更少的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因此,人类必须考虑自身的增长限度。而确定人口增长限度就是考虑自然资源和土地的承载容量,即人口承载容量。通过人口承载容量研究,为确定人口增长限度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5.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答:(1)..\n.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且参差不齐;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水量惊人;水旱灾害严重,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2)治理对策:对现有水利工程全方位配套挖潜,治理病库、全面配套,提高水资源科学管理水平;兴建必要的蓄水工程;跨流域调水;把中国建成节水型社会。6.简述中国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与建设。答:(1)中国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粗放经营,靠天养畜,生产水平低,资源效益不高;大面积超载过牧,草地退化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大。(2)草地资源利用与建设的途径:加强对大面积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建设;积极建设人工草地;积极发展牧区繁育与农区育肥,促进农牧结合;加强各种牧业措施和能量投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应用草业系统工程理论,促进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7.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的途径。答:(1)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占用农地越来越多;土地利用不当,环境质量下降;土地资源家底不清,管理不善。(2)合理利用的途径:建立节约型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建立一批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资源;综合开发山地资源;大力开发沿海滩涂资源。8.简述中国能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与对策。答:(1)中国能源利用中的问题:能源构成中煤炭占主要地位;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消耗能源占有较大比重;农村仍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导致农业生态的恶性循环;能源消耗高,浪费严重;人均能量消费水平低。(2)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革新工艺,节约能源;建立综合性能源体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源;调整能源部署,输出二次能源;水电和火电相结合,优先开发水电资源;加速开发新能源。9.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与途径。答: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充分就业,合理使用,良性结构,提高效率。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1)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意识,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2)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n.(3)增加人力资源投资强度,建立多元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4)优化配置,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三、论述题1.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经济研究?答:进行资源经济研究是因为:(1)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基本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2)二战以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资源的大量耗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资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3)经济发展需要保护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保护需要发展经济。通过资源经济研究,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的对策,寓保护于开发利用之中,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耗竭、环境破坏的矛盾,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答: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1)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新的发展观。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国国情,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摆脱传统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型经济发展过渡到技术型经济发展。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重点是提高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中国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地区,重点是消除贫困,加强“发展”所必须的诸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提高经济对区域开发的支撑能力。..\n.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等手段,逐步使农业走上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向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国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生产,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源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的特点,把能源发展重点放在发展清洁煤技术上。运用经济、终端导向等手段大力提倡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速度,为今后可持续能源发展打下基础。(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尽管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基数庞大,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仍很大,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及教育、就业等已不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妇幼保健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举措;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3)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将水、土、矿、森林、草原、生物、海洋等各种自然资源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行资源保护、利用与增值并重的政策。在环境保护方面,将环境的外部化转向环境的内在化。要由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资源等相分割的战略、政策和管理模式,转向环境与发展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4)关注全球环境问题。中国的国家战略要与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相协调。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防止平流层臭氧耗损、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有害废物污染转嫁越境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问题,要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此外,要从机制、立法、教育、科技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来保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什么叫人口转变?发展中国家加速实现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答:人类经历了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与采集、狩猎经济相适应的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其特点是极高的死亡率和出生率,极低的人口增长率;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与现代工业相适应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其特征。人口转变就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和过渡。加速实现人口转变,降低出生率,建立现代型的人口再生产,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n.首先,只有降低出生率,加速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才能加速资金的积累。其次,只有加速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才能克服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缩小,粮食严重短缺的现象。第三,只有加速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才能克服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第四,只有加速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才能使发展中国家人口质量提高。4.试论述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答:(1)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不利影响。只要某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除受到自己所控制活动的影响外,还受到另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所控制活动的不利影响时,就存在着外部不经济性。(2)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图2中,SD为社会需求曲线,PS为私人供给曲线,SS为社会供给曲线,SD与PS和SS分别相交于E点和N点,对应的价格分别为Po和Pn,产品数量分别为Qe1和Qn1。①当不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时,生产者只考虑私人费用,供需的均衡点为E点,对应的均衡产量为Qe1。②当外部不经济性存在时,社会费用为私人费用与外部费用之和,社会希望达到的均衡点为N点,对应的均衡产量为Qn1。通过比较发现,当外部不经济性存在时,有(Qe1-Qn1)的产品剩余,这意味着投入该产品的资源太多,而投入其他产品的资源不足,从而导致资源没能达到最佳配制。..\n.5.试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答:(1)分析资源产品需求及市场、价格状况。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在产品有需求,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价格合理并稳中有升时,才是经济可行的。(2)分析开发利用的成本和资金来源。开发利用一定量的土地,所需要的单位成本越低,需要的投资越少,其经济可行性就越大;此外,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利率越低、来源越充足,其经济可行性就越大。(3)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成本、土地开发利用效益、成本—效益分析。①开发利用成本分析。开发利用成本构成主要有:直接费用:直接用于开发利用或再开发利用整个过程的各种投入的费用总和。社会成本:其有社会机会成本和社会负经济效果两部分组成。社会机会成本是土地用于某种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最佳可行用途的经济收益;社会负经济效果是由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个人或局部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造成的。时间成本:一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等待成本。二是土地资源初步开发或将土地较低经济用途转作较高经济用途之前所实际发生的成本。替代成本:在土地资源开发更新或替代利用中,把土地从一种用途转作为另一种用途时,所注销原利用中未收回的投资。②开发利用效益分析。主要分析的是经济效益。总的经济效益等于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的和。③开发利用的经济—成本分析。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可采用净收益法、成本净效率法、成本效率法、投资成本效率法,分别比较各项目净收益、成本净效率、成本效率、投资成本效率的大小,来判断项目是否经济有效可行。6.为什么各地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答:各地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因为:(1)发展旅游业能创造经济收入:旅游业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和商品供应,吸引游资,回笼货币;赚取外汇。..\n.(2)旅游业能带动相关经济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旅游业能刺激与旅游业有关的工程建筑业的发展;促进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增加对农副产品和其他商品的需求,刺激农副业、轻工业、商业和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刺激外国的投资;增加政府的税收;提高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3)通过发展旅游业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4)发展旅游业能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可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源;促进当地生活基础设施的完备;为地区建立和发展地方工业、手工业提供条件;促进当地的多种经营,有利于发展农副产品生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