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重点 12页

  • 1.07 MB
  • 2022-08-19 发布

劳动经济学重点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劳动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2.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3.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4.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6.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n7.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8.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替代效应规模效应\n9.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3.男女的劳动参与率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它因素5.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6.收入约束线\n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特征:无差异曲线形状由劳动者的个人偏好决定,偏好不同的劳动者具有的个人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可能获得的各种不同的效用水平可以用相互平行的若干条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并且位于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要高于位于左下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7.主体均衡的条件(画图分析,什么时候达到最低)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说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偏好,收入约束线反映个人的现实条件。主体均衡即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8.约束条件变化-纯收入效应约束条件变化-替代效应\n9.无差异曲线为什么前陡峭后平缓(图)P8910.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个体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加总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第三章1.劳动力供给关系的类型及其表现§供大于求: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大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状态。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供不应求: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小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数量的状态。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短缺,企业或社会扩大生产时难以找到充足的求业人口。§供求均衡: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2.动态均衡中的蛛网稳定条件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被称为“蛛网稳定条件”。3.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内部劳动力市场指的是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它实际上也就是企业内部的各种劳动合约与就业安排的制度总和,是企业内部的雇主与众多雇员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以长期雇佣合约为主的劳动就业关系。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岗位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工会的作用第四章1.劳动时间的概念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在劳动时间内,劳动者支出劳动力,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在劳动时间外,劳动者恢复和再产出自己的劳动力。2.劳动时间的功能·计量功能·指示功能·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人际交往功能\n第五章1.生命周期的概念生命周期是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个重要的阶段,比如说:就学、结婚、养育子女、工作转换以及退休等阶段。不同的时期,劳动者的劳动力参与率会有所不同,影响劳动力供给决策的因素会有所不同。2.婚姻的经济决策(了解)Ø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Ø可分享家庭共有品。(规模经济)Ø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等的收益。Ø可以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Ø在婚姻的活动中,也存在着掌握对方信息不完全或者是判断错误的情况。因此,婚姻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Ø婚姻生活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在心理上、生理上和财产上支付很大的成本,这就是说婚姻其实也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3.养育子女的经济决策,需求量、供给量指什么§需求量是有人均最低需求量和人口数量决定的,随人口增加,成比例增大。§而供给量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按收益递减规律变化,与人口增加的比例无关。§人口不超过P,科技进步和技术积累使供给曲线向上移动。4.工资率高低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的关系§如果是母亲负责育儿,那么,父亲在工资率上升的时候,使家庭收入增加,通过收入效应导致对孩子的数与质两个方面需求的扩大。但是,必须育儿的母亲在工资率上涨的时候,因母亲不能参加工作加大了机会成本,此时通过替代效应使人们选择少生儿育女。这种相互抵消的两种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决定着孩子的数量。§在工资率高的高学历女性那里替代效应发挥着比收入效应更大的作用,因此他们的生育率低。而可以把母亲育儿时间大幅度减少的托儿所、外部教育机构越发达,同时参加市场性劳动的母亲工资率越高,收入效应越强烈,导致对子女的需求量增加。第六章1.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特点、区别§计时工资是依据雇员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有效工作时间§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支付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n风险各由谁承担:计时工资:低生产率风险由企业承担计件工资:低生产风险有个人承担2.工资的职能§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效益职能3.西方经济学中哪些人提出什么理论工资决定理论——维持生存工资理论(糊口工资理论,最低工资理论)(威廉.配第)工资决定理论——工资基金理论(J.穆勒约翰.斯图亚特)工资差别理论——职业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亚当.斯密)工资决定理论——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约翰.贝茨.克拉克)工资决定理论——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效率工资理论(戴维·罗默)工资差别理论——垄断性工资差别理论工资管理理论——工资形式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资管理理论——劳动报酬分配理论4.效率工资理论是什么意思§效率工资,是雇主向雇员支付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即高于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时的均衡工资的工资。§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劳动生产率是工资的函数,高工资是效率的源泉。第七章1.工资水平的概念工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者平均人数2.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有哪些宏观因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业规模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微观因素:外部因素——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内部因素——劳动差别政府宏观政策企业经济效益物价水平工资分配形式社会劳动生产率行业工资水平\n3.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有哪几个·权威性劝说政策·工资——物价指导线或指路标政策·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4.最低工资率是地方最低工资水平的40%-60%5.最低工资制度的作用ü对与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ü体现公平的原则,维持社会政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ü减少社会贫困现象,削弱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维持一定的社会购买力;ü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6.最低工资率测算(大题)\n7.工资指数化、非指数化包括什么l工资指数化是一种制度化的手段,从挂钩的结构上看,有两种具体的形式:ü全挂:即劳动者的全部工资收入均实行指数化,与物价挂钩;ü半挂:部分工资收入与物价挂钩,比如说基本工资;从挂钩的比例上看,有四种具体的方法:ü完全指数化:工资与物价同步增长,比如物价上涨10%,工资也增长10%;ü部分指数化:工资增长低于物价增长,比如物价上涨10%,工资增长5%;ü极限指数化:物价上涨到一定幅度以上,工资才能与物价同步增长。比如物价上涨超过10%,从11%开始工资与之同步增长;ü超物价指数化:工资增长超过物价增长,如物价上涨1%,工资增长3%。l工资非指数化不是一种法定的制度,而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具体操作由政府有关部门掌握,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ü明补:直接发放给劳动者;ü暗补:支付给生产者,从而将涨价因素消化在企业内而非转嫁给消费者。8.什么是工资差别工资差别:劳动者要素供给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9.什么是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及二者之间的关系l洛伦茨曲线是指用来反映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由统计学家M.O.洛伦茨于1905年提出。他把社会总人口分为10个等级,每个等级为10%人口,再将10%人口的收入除以国民收入,得出每一等级人口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百分率。然后,以人口百分比为横轴,以国民收入百分比(也分为相应的10个等级,每个等级10%)为纵轴,绘出一个正方形,再将正方形对角线连接起来,最后根据一国人口与收入分配的具体数据绘出一条实际收入分配曲线。\n当a=0时,基尼系数等于零,这时收入分配绝对平等;当b=0时,基尼系数等于1,这时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因此,基尼系数通常大于0而小于1,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第八章1.就业的概念、年龄l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l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2.菲利普斯曲线(谁与谁的关系)\n3.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含义、特点摩擦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工作不断消失,新的工作不断产生,而工人在交换工作时需要时间,因而就产生了相应的临时性失业,即摩擦性失业。特点: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期限一般较短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特点: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结构性失业的持续时间较摩擦性失业来说要长一些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扩张步伐变慢而产生的失业称为周期性失业特点:·当周期性失业水平高时,工作机会要低于失业人口·经济周期深度不同,各个周期的失业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周期性失业具有普遍性,一经发生可能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