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2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1.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资源配置效率含义(帕累托效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最具有效率的。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2、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MSB=MSC只有在MSB=MSC即产量为Q时,配置在这种物品或服务生产上的资源的总净效益——效益扣除成本,才实现了最大化。3、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①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②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市场都有众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③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④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可享有充分的信息⑤资源可充分流动并且可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4、市场机制失灵的条件:公共物品或服务、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稳定发展。5、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它指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6、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整体性、集中性、强制性。7、公共财政的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8、公共财政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原因: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外部效应的存在;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9、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不同的三个特性:①效益的非可分割性②消费的非竞争性③受益的非排他性。10、稳定经济:就是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第二章外部效应11、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12、外部效应的分类:①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②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③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④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⑤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⑥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⑦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⑧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13、正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14、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15、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负的外部效应得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社会边际成本。由此得出结论,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改种物品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的状态。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正的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物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社会边际效益。由此得出的结论,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态。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在存在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正的外部效应时,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量水平并非总是缺乏效率的。只有在处于较低的产量水平(在这一水平下,MEB>0)的条件下,市场机制才会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发生失灵。16、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实际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17、矫正外部效应的公共财政措施可分为两类:矫正性的税收和矫正性的财政补贴。前者用于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后者则用于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18、矫正性的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其操作办法是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矫正性的税收T的额度大小取决于外部边际成本MEC的大小,即:T=MEC。19、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着眼于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操作方法是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矫正的财政补贴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矫正性的财政补贴W的额度取决于外部边际效益的MEB的大小,即W=MEB。20、矫正性财政补贴的作用:(1)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上(2)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并降低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3)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所获得的效应从而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消费。第三章公共物品或服务21、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性比较:(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2)消费的非竞争性(3)受益的非排他性22、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23、私人物品或服务:其重要特征就是它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而且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24、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即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的特点,其效应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25、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一企业或居民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企业或居民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企业或居民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26、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企业或居民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27、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28、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指的是那种只向为其付款的企业或居民提供的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并很容易将未为其付款的企业或居民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物品或服务。29、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通过把某种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市场上的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即可得出对该种私人物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曲线。30、对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通过把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所有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垂直相加。31、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得条件是(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条件):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即MSB=MSC。32、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33、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34、林达尔均衡的实现条件:(1)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而不存在隐瞒和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动机(2)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可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的边际效益的可能。35、免费搭车者: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完全有可能在不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通过其他人的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36、免费搭车者问题的解决:既然公共物品或服务不可或缺,免费搭车者的问题又不可避免,那就只有依靠政府部门使用非市场的方式----公共财政,来解决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问题。37、混合物品或服务:它们既非纯粹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又非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既具有私人物品或服务的特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特性。38、混合物品和服务的供给:既可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也可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或是采取政府部门给予补助的办法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第四章公共选择39、简单多数规则: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公共选择规则中,最常用的是多数投票法,或称简单多数规则。40、政治均衡: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了所谓的政治均衡。41、税收份额:有时也称作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布的投票者社会成员所需承担的税收数额,它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的一部分。42、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1)公共选择的规则,即提案获得通过所需的赞成票数占投票者总数的比例(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3)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和效益的信息的难易程度(4)税收份额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5)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43、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状态,其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44、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对于这个唯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45、多峰偏好:则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当人们偏离其最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此变坏,但若继续沿着方向运动其境况则会变好。46、配对投票:当有三个或者更多的备选方案时,就其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的投票。47、互投赞成票:如果投票者对这些问题具有不同的偏好强度,他们会愿意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这种投票交易的过程被称为互投赞成票。隐含的投票交易:当分别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和两个或更多的议题被组合在一起,让投票者就此进行投票称为隐含的投票交易。48、选票极大化(政治家、政党):投票过程中在有关政府的作用和其他问题上意见一致或相似的人们,往往组成一个势力集团形成政党,他们的政治行为通常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最终达成的政治均衡。49、公共权力极大化(政府部门,官员):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及其效率状况会发生重大影响。50、特殊利益集团:是公共选择过程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特殊集团的活动常常左右税收负担的水平及其分布,政府补贴的去向、政府支出项目的设置。第五章公共支出51、公共支出:亦称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系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52、公共支出分类:(1)按照公共支出的性质来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2)按照目的性来分,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3)按控制能力分为,可控性支出和不可控性支出53、消耗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54、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货物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55、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财产安全的稳定。56、创造性支出:指的是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加良好,经济更加发展的支出。57、不可控性支出:根据现行法律和契约所必须进行的支出。58、可控制性支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支出。59、一般利益支出:指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效益的支出。60、特殊利益支出:指的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61、公共支出的预算分类:国防支出、外交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支出、政府债务支出、其他支出。62、消耗性支出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流通领域的影响、生产领域的影响、分配领域的影响63、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流通领域的影响、生产领域的影响、分配领域的影响64、政府活动扩展法则: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随同递增,以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须得社会“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门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65、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一是内在因素在税率不变税收制度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加政府所征得得税收必然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另一外在因素除公共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这种内在因素之外,还有另一种因素也会导致公共支出的增长。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之后,政府的投资便开始转向对私人部门投资起补充的作用方面,公共投资的规模虽有可能减少但这一时期市场失灵的问题日趋突出市场失灵成为阻碍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关键因素。66、非均衡增长模型: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生产力不断提高的部门和生产力缓慢提高的部门。第六章公共预算:决策及其经济分析67、公共预算:指的是政府部门在每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68、公共预算的三个职能:(1)反映和规定了政府部门在预算年度内的活动范围方向和重点(2)它是立法机关和全体社会成员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3)是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一个有效手段。69、预算年度:亦称作财政年度,是指编制和执行预算所应依据的法定时限70、公共预算分类:单式预算、复式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71、单式预算:指的是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来反映72、复式预算:指的是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73、增量预算:指的是公共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74、零基预算:指的是公共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75、公共预算原则: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可靠性、公开性。76、公共预算决策程序大体是:在每一个预算年度开始之前由政府的编制预算机关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草案,经立法机关审批成为正式预算。具体程序过程为,编制和提出、审议和批准、执行、执行监督。77、机会成本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就整体的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微观的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公共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社会资源最佳配置条件公式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私人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支出私人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支出78、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把公共预算资金的作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在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成本。79、成本效益分析步骤:第一步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第二步计算各个项目或方案的效益和成本比率。第三步确定各个项目或方案的优劣次序。80、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与局限性:有助于纠正那些只顾需要不管成本如何的倾向;有助于纠正那种只考虑成本而不管效益如何的倾向。第七章公共收入81、公共收入:亦称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系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的所有社会资源的总和。81、公共收入的原则:受益原则、支付能力原则。82、受益原则:指政府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益相联系。83、受益原则优点:如果它能够得以成功的关切那么,政府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可以同这些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挂钩。84、支付能力原则:指的是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85、支付能力原则的优点:如果它能够得到成功地贯彻那么政府所提供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可以使社会成员的境况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第八章税收原则86、税收:是居民个人、公共机构和团体向政府强制转让的货币。税收是由政府来征收的,政府征税凭借的是其政治权利,税收是强制征收的,税收是无偿征收的,税收的征税有固定限制。87、课税主体:课税主体亦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也就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88、课税客体:课税客体俗称课税对象即是课税的目的物也就是对什么课税。89、税率:是所课征的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列,也就是课税的尺度。90、平均税率:指全部应征税额占课税对象数额的比例。91、边际税率:指的是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增量所占的比列。92、比例税率:就是对课税对象规定的课税比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变化而变化。93、累进税率: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额。94、累退税额:与累进税率正相反就是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税率。95、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1)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增发货币来取得公共收入。(2)也可以通过举借公债来取得公共收入(3)还可以通过收费的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7.3公债有偿性的公共收入形式96、公债: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97、公债的特征:(1)公债的发行或认购是建立在资金持有者自愿承受的基础上的(2)公债的发行时有偿的(3)公债的发行较为灵活。98、公债的基本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99、通货膨胀: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为了弥补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费用而扩大货币供给从而造成物价的普遍上涨。100、捐赠:往往发生在政府为某些特定的支出项目融资的情况下,建立专门用于向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灾民或其他生活陷于困难之中的人提供救济的特别基金。101、使用费:对政府所提供的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的费用。102、规费:是政府部门为社会成员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通常包括两类,一是行政规费,二是司法规费。103、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该原则是围绕公平负担税收这一基本观点来论述的,他提出税收应当贯彻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104、攸士第的税收六大原则:(1)促进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2)不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和增加对产业的压迫(3)平等课税(4)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5)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6)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亚当.斯密税收原则: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原则。105、平等原则:即公民应当根据自己的纳税能力来承担政府的经费开支,按照其在国家保护之下所获得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缴纳税收的额度。106、确实原则:即课税必须以法律为依据。107、便利原则:即税收的征纳手续应尽量从简。108、最少征收费原则:即在征税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所征税收尽量归入国库,使国库收入同人民缴纳的差额最小。109、萨伊的税收原则:税率最适当原则、节约征收费原则、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原则、最小程度妨碍生产原则、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原则。110、瓦格纳的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111、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被视作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最重要或首要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纳税人对公平的自然愿望。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基于受益原则的分析、基于支付能力原则的分析。112、受益原则:亦被称为利益说就是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断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113、支付能力原则:亦被称作能力说也就是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114、均等牺牲:亦称等量绝对牺牲。即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115、比例牺牲:亦称等量比例牺牲即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116、最小牺牲:亦称等量边际牺牲即要求社会全体因纳税而蒙受的总效用牺牲最小。117、税收效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税收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社会从可用资源的利于中获得最大效益。118、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119、税收的额外负担:分为两大类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二是经济运行方面的额外负担。120、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121、税收中性: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n应以征税数额为限;二是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122、税收的额外收益:政府征税一方面可以取得公共收入,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将政府的意图体现在税收制度和政策中,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123、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税收成本亦称税收征税费用;广义的税收成本除税务机关征税的行政管理费用外还包括纳税人在按照税法规定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124、税收征收费用:作为一个国家税收收入的衡量指标,税收征税费用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越小说明税收成本越小反之则说明税收成本越大。税收奉行费用:也可称为税收隐蔽费用。第九章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125、税种按不同的标准分类:(1)以课税权的归属为标准可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2)以课税权行使的方式分为经常税和临时税(3)以税收收入的形态为标准分为食物税和货币税(4)以课税的主客体为标准可分为对人税和对物税(5)以计税依据为标准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6)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中央税:凡属由中央政府征收其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的税种。地方税:凡属由地方政府征收其收入归地方政府支配的税种。经常税:用以保证政府经常性费用的支出每年按法律规定连续地课征。临时税:出于某一特定目的或者国家处于非常时期而特别征收的税。实物税:即是以实物缴纳的税。货币税:即是以货币缴纳的税。对人税:对人税是着眼于人即以人为课税的客体。对物税:是着眼于物即以物位课税的客体。从量税:以计税对象的重量、件数、容积、面积等位计税依据。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亦称从价税。126、直接税:凡纳税人不能将税负转嫁于他人亦即纳税人与负税人同为一人不发生转嫁关系的税种。127、间接税:凡纳税人可将税负转嫁于他人亦即纳税人与负税人非同为一人其间接发生转嫁关系的税种。所得课税:凡对纳税人的所得额或利润额课征的税收。财产课税:凡对纳税人的财产按数量或价值额课征的税收。流转税:凡对商品或服务的流转额课征的税收。税收按课税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类:所得课税、财产课税、流转课税。128、OECD的税种分类: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薪金及人员税、财产税、商品与服务税、其他税。129、IMF的税种分类: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薪金及人员税、财产税、商品与服务税、进出口关税、其他税。130、税本:税本是税收来源的根本。税源:是由税本产生的收益。税收:税收则来自收益。131、拉弗曲线:拉弗把税率和税收的关系用一条曲线来说明这条曲线被称为拉弗曲线。132、拉弗曲线基本点: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度,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因为税率提高不会等比例地导致税源减少。133、对所得的课税所得课税:就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得纳税人课征的税。所得课税的特点:(1)所得课税对象是一定的所得额而且是扣除了各项成本、费用开支之后的净所得额。(2)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3)所得课税通常按累进税率课征。所得课税的类型:分类所得税、综合所得税、分类综合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指以纳税人个人所得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收。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方法:从源征收法、申报清缴法。公司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是以公司组织为纳税义务人对其一定期间内的所得额课征的一种税收。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是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收。134、对财产的课税财产课税:就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课税对象向拥有财产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财产课税的性质:财产课税的课税对象是财产而财产是指一定时点的财富存量可分为不动产和动产。财产课税的类型:以课征范围为标准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将财产课税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一般财产税:一般财产税是财产课税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纳税人的全部财产价值为课征对象,实行综合课征。特种财产税:特种财产税是财产课税最早的一种形式,它以政府选择的某类或某几类财产为课税对象实行分别征收。财产转让税:财产转让税是一种总称,它包括遗产税、继承税和赠与税三个税种。遗产税:是以财产所有人死亡时所遗留的财产为课税对象课征的税。赠与税:赠与税是就财产所有人或被继承人所赠与他人的财产额课征。135、对流转的课税流转课税:是指以商品和服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它主要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关税。流转税的特点:(1)流转税的课征对象是商品的流转额,而且是复杂多样的流转额。(2)流转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3)流转课税的负担普遍课税隐蔽。(4)流转课税具有征收管理的简便性和执行社会经济政策的针对性。流转课税的类型:(1)从课税范围的角度看;就全部商品及某些服务课税,就全部消费品课税,选择部分消费品课税。(2)从课税基础的角度分;按照商品的销售总额课征,按商品流转所增加的价值额课征,按照部分商品的销售额课征。(3)从积水方式的角度分;从价税、从量税。消费税:是以消费品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136、消费税的税率和计征方法:应纳税额=应税商品售价×税率(应税商品的价格是含税价)应纳税额=应税商品不含税率×税率,销售税:亦称营业税。顾名思义,是以企业的商品的销售收入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销售税的税率和计税方法:应纳税款=商品销售收入额×税率增值税: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所课征的税收,它是流转课税的一种新形势。137、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增值额=本期发生的工资薪金+利息+租金+其他增值项额+利润,增值税实际应纳税额=增值额×适用税率138、关税:关税是对进出国境的商品货物流转额课征的一种税收,在性质上属于消费税。139、税收中性:即税收应保持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不改变纳税人在消费生产储蓄和投资等方面的抉择。第十章税收效应140、税收效应:对于税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非中性情况和原因的分析所得的理论。141、生产者行为:指的是生产者在如何运用自己可以支配的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的方面所作出的各种抉择或决策。142、替代效应:由于生产者所面临的课税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造成生产者减少课税或重课税商品的生产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生产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143、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影响):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居于较低的生产水平。144、消费者行为:它指的是消费者在如何使用自己既定的收入来达到最大的满足程度方面所作的各种抉择或决策。145、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影响):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课税商品的价格相对上涨造成消费者减少对课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146、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影响):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147、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替代效应(影响):表现为政府课税会降低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使劳动和闲暇两者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收入效应(影响):表现为政府征税会直接压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也就是说政府征税反而促使劳动投入量增加。148、无差异曲线分析: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方面的两种效应是反向的,在收入效应下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是一种激励,而在替代效应下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便是一种反激。因此要分析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总效应或净效应究竟是什么还应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综合在一起,进行所谓的无差异分析,就叫做无差异曲线分析。149、劳动投入:国家或者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的劳动投入量。150、GDP供求总额相等的均衡条件:私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出口=私人消费+私人储蓄+政府税收+进口,公式表示:C+I+G+X=G+S+T+M,储蓄函数:S=f(Y,R,W,X)税收对纳税人私人储蓄方面的收入效应(影响):表现为政府课税会压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减少现期消费,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而增加储蓄也就是政府课税反而会使得纳税人相对增加储蓄。151、税收对纳税人私人储蓄方面的替代效应(影响):表现为政府课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实际利息收入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也就是说政府课税会造成私人储蓄的下降。156、政府征税对私人储蓄的两种效应:一种是收入效应,一种是替代效应。157、私人投资:个人将储蓄用于特定的生产过程叫做私人投资。158、纳税人投资行为的决定因素:一是投资收益,另一是投资成本。159、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司所得税的课征上。实际折旧:是根据固定资本的实际损耗情况而计提的折旧称实践折旧。税收折旧:则是由税收制度根据经济政策的需要而规定的可以计提的折旧叫税收折旧。加速折旧:企业为了需要缩短折旧期限,提前计提折旧,得到更多的税收挡避从而提前收回资本称为加速折旧。第十一章税收的转嫁与归宿160、转嫁与归宿的含义和形式,税收的转嫁:就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税收的归宿:就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一次转嫁:如果一笔税款从纳税人到负税人其转嫁运动发生一次可称作一次转。辗转转嫁:如果同一税额从纳税人到最后负税人其转嫁运动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可称作辗转转嫁。完全转嫁:如果纳税人通过转嫁把全部税负转移给负税人负担可称为完全转嫁。部分转嫁:如果纳税人通过转嫁仅仅把部分税负转移给负税人负担称为部分转嫁。税收直接负担:纳税人在纳税后不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由自己负担的是税收的直接负担。税收的间接负担:纳税人在纳税后可以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由别人负担的是税收间接负担。税收转嫁的形式:分为前传、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前传: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后转: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的一种形式。混转:有时税收的转嫁表现为纯粹的前转或后转但更多的则是同一笔税款,一部分通过前转嫁转嫁出去另一部分通过后转嫁转嫁出去这种情况称为混转。消转:即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税收资本化: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该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160、局部均衡分析:是相对于一般均衡分析而言的,它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下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需求弹性:即需求的价格弹性,指的是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对于市场价格升降所做出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即公式表示为:Ed=△Q/△P×P/Q。需求完全无弹性:即Ed=0,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政府征税而提高价格时购买者对价格的提高没有任何反应,其购买量不会因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需求完全有弹性:即Ed→∞,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政府征税而价格提高时购买者对价格的提高反应及其强烈其购买量会因价格的任何提高而减少至0.需求富有弹性:即∞﹥Ed﹥1,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政府征税而提高价格时购买者因价格提高而做出的反应较为强烈其购买量下降的幅度会大于价格提高的幅度从而迫使价格不得不回降或阻止价格的提高。需求缺乏弹性:即1﹥Ed﹥0,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政府征税而提高价格时购买者因价格提高而做出的反应较弱。供给弹性:指的是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对于市场价格升降所做出的反应程度。供给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Es=△Q/△P×P/Q。供给完全无弹性:即Es=0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政府征税而价格不能相应提高时生产者对价格的相对下降没有任何反应其生产量不会因价格的相对下降而减少。供给完全有弹性:即Es→∞,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政府征税而价格不能相应提高时生产者对价格下降而做出的反应极为强烈其生产量会因价格的任何下降而减少至0.供给富有弹性:即∞﹥Es﹥1,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政府征税而价格不能相应提高时生产者因价格下降而做出的反应强烈其生产量下降的幅度大于价格相对下降的幅度。供给缺乏弹性:即1﹥Es﹥0,说明当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因政府征税而价格不能相应提高时生产者因生产条件限制,转产困难而对价格相对下降做出的反应较弱。从量计征:从商品的数量上来征收的税额。从价计征:从商品的价格上来征收的税额。从量计征下的商品课税归宿:先假定政府征收的商品税如消费税,是从量计征并以购买者为纳税人。从价计征下的商品课税归宿:在从价计征的情况下所征税额同样为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或市场价格与生产者实际得到的净价格之间的锲子。商品课税归宿的结论:对商品的课税不论是以生产者作为法定纳税人还是以购买者作为法定纳税人也不论是采取从量计征还是从价计征都不会改变依供求弹性决定的税负的分配格局。161、一般均衡分析: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假定下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162、局部均衡的局限性:其一,局部均衡分析未能顾及到政府征税对非征税商品市场的影响。其二,局部的均衡分析未能顾及到政府征税对生产要素收益率平均化的影响。第十二章公债的运用于管理163、公债: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负债有害论内容:国家应当避免借债,国家公债及与他相联系的体现于公债劵上的不结果的货币财产,公债完全不是追加的资本,恰恰相反乃是国内现有资本之扣除并且会造成社会劳动和物质财富的非生产性的耗费。公债应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纯粹的非经济的目的而发行的另一种是为再生产的运用而发行的。公债新哲学论:公债新理论的创立者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把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经济衰退和严重事业的原因归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公债新哲学论的主要观点:(1)以公债支持赤字财政的实行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扩大社会需要(2)公债是经济危机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必需条件(3)公债具有生产性它可以促使物质财富的增加(4)公债的还本付息非但不会增加下一代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通过促使更大数量资本形成和消费(5)公债可作为政府调节干预经济的重要杠杆。公债运行原则:其一,当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衰退时政府应当以举债作为弥补因实施刺激需求措施而引发的财政赤字的手段。其二,公债应否偿还或偿还多少应视整个经济形式的需要而定。164、公债的分类方法:(1)按照发行区域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2)按照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3)按照举例主体分为国家公债和地方公债(4)按照流通与否分为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5)按照举债方法分强制公债、爱国公债、自由公债165、可转让公债:按照还本期限的长短分为国库券、中期债券、长期债券和预付债券。不可转让公债:按照发行对象分为对居民家庭发行的储蓄债券和对特定金融机构发行的专用债券。166、公债的发行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方式(2)公募拍卖方式(3)连续经销方式(4)直接推销方式。公债发行条件:(1)先看公债发行的价格(2)再看公债的利息率,公债发行价格:就是政府债券的出售价格或购买价格。平价发行:就是政府债券按票面价值出售。公债利息率高低的决定因素: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政府信用状况、社会资金供给量167、公债的应债来源:就是公债发行的资金收入来自何处也就是公债出售于何处,由何者认购。公债应债来源分类: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两大类。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经济影响: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从直接的影响看商业银行认购公债将通过财政资金的使用和转移在经济中增加相当于认购公债额一倍的货币供给;中央银行认购政府债券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从财政部直接购入另一是从公开市场上买进,其结果都会增加商业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从而造成银行存款多倍扩大货币供给量多倍增加。非银行系统应债来源经济影响:社会公共承购政府公债一般只会造成政府支出与民间支出的转换,不会增加或减少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但有可能引起市场利率的短时波动。168、公债的付息方式:一类是按期分次支付法,另一类是到期一次支付法。公债的偿还方式: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设立偿还资金、依赖财政盈余、通过预算列支、举借新债。167、公债管理:政府围绕公债运行过程所进行的决策、组织、规划、指导、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是指在公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其传导作力过程可表述为;公债的流动性程度变动、社会的流动性状况变动、经济活动水平变动。公债管理的利息效应:指的是在公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公债的发行或实际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升降从而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其传导力过程表示为,公债的利率水平变动---金融市场利率变动—经济活动水平变动。168、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第十三章财政乘数与财政政策169、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汇票,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业务活动。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170、年度预算平衡论:(1)政府对私人部门发行公债延缓后者的发展因为这会造成原可为私人部门用于生产投资的资本被挪作政府花费(2)政府支出是非生产性的政府的赤字支出会造成巨大的浪费(3)政府的赤字支出必然导致通货膨胀(4)年度预算平衡是控制政府支出增长的有效手段。171、周期预算平衡论:其出发点是主张政府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1)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消除衰退政府应该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产生一个赤字(2)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增加税收(3)公共财政将发挥其反经济作用乃至熨平经济周期的巨大威力。功能财政论:其核心思想是政府的财政政策(1)平衡预算—无论是年度的还是周期的只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2)公共预算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即经济平衡不是预算平衡(3)如果为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必须长期坚持盈余或大量举债。13.2GDP的决定从需求角度二元经济下GDP均衡公式:GDP=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消费+投资,GDP=C+I。从供给角度二元经济下GDP均衡公式:GDP=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消费+储蓄,GDP=C+S。GDP达到均衡的条件:总需求=总供给即C+I=C+S。从需求角度三元经济下GDP均衡公式:GDP=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GDP=C+I+G。从供给角度三元经济下GDP均衡公式:GDP=消费+供给+税收。GDP=C+S+T,GDP达到均衡的条件:总需求=总供给即C+I+G=C+S+T172、财政乘数:乘数被定义为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率,财政乘数则是三个乘数的统称;这就是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这种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率。政府支出乘数计算公式:GK=1/MPS,税收乘数:这种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率。税收乘数计算公式:TK=MPC/MPS。平衡预算乘数:这种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同时等额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计算公式:BK=GK+GK=MPS/MPS=1173、财政政策:就是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以实现一定时期的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财政政策的要旨:是把预算盈余和赤字作为调节器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从而求得经济的稳定发展。自觉的财政政策:就是\n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之目标。自觉财政政策的任务:需要反经济衰退时扩大总需求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需要反对通货膨胀时抑制总需求执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用于减轻或消除经济衰退时称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其内容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用于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式称作紧缩性的财政政策。174、非自觉的财政政策:就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周期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通货膨胀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或,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通货紧缩缺口:指实际总需求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在存在通货紧缩缺口的情况下,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价值低于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够生产的价值。第十四章多级政府间财政175、政府间财政关系:不同级次政府协调提供公共物品并为提供公共物品组织收入而产生的收支划分和收支往来关系。全国性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突出特征:(1)其受益范围被限定在整个国家的疆域之内(2)其受益在整个国家的疆域内散布得相当均匀(3)其生产或提供者不可能是某级地方政府而只是中央政府。地方性公共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突出特征:(1)其生产和提供者是各级地方政府而不是中央政府(2)其受益范围基本被限定在某一区域之内并且这种受益在本区域内散布得相当均匀(3)其受益者主要是本辖区内的企业和居民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176、财政管理体制:指国家管理财政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管理形式。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原则:受益范围原则、事权与财政相对称原则、效率原则、法律规范原则。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做法:国防事务、外交事务、公安事务、内政事务、司法事务、经济事务、文化教育事务。税收收入划分的原则:效率原则、适应原则、恰当原则、经济原则。税收收入划分的方式:划分税额、划分税种、划分税率、混合型。177、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常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纵向财政失衡:上下级政府间财政收入能力与支付能力的不对称称为纵向失衡。横行财政失衡:指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收入能力、支出水平以及公共物品提供能力上所存在的差异,导致失衡的原因包括财政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无条件转移支付:指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时,不规定该项资金的用途,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地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有条件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进行转移支付时,附加一定的限制条件,或者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或者指定资金的用途或者两者同时指定。五、简答题:⒈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①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②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市场都有众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③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④购买者和消费者都可享有充分的信息;⑤资源可充分流动并且可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⒉我们可以对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活动做一简短的归纳:①生产或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②调节收入分配;③促进经济稳定发展。⒊政府用于矫正外部效应:税收、补贴、政府管制负的外部效应。⒋公共预测的原则:①公共预算必须具有完整性;②公共预算必须具有统一性;③公共预算必须具有年度性;④公共预算必须具有可靠性;⑤公共预算必须具有公开性。⒌税收中性的含义以及实际意义:①政府税收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②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③意义:尽可能减少税收对经济的干扰作用“度”,尽量压低因征税而使纳税人或社会承受的额外负担“量”。⒍社会保险的课征范围:①社会保险税的课征范围大都很广;②只要是在本国有工资、薪金收入的人,都是社会保险税的纳税人;③虽没有确定的工资、薪金所得,也必须依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税;④其税负一般要由生产者和雇员共同承担。⒎流转课税的特点:①流转课税的课征对象是商品(服务)的流转额;②流转课税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③流转课说负担普遍,课说隐蔽;④流转课说具有征收管理的简便性和执行社会经济政策的针对性。⒏税收转嫁的形式:前转、后转、消转、税收资本化。⒐为什么国库券是各国短期金融资本市场上的主要流通工具?①这首先是由于它的安全可靠性,国库券是政府的直接债务,是风险最低的投资;②其次是由于它的高度流动性,国库券在金融市场上随时可以出售变现;③国库券又是一种可以带来利润的资产;④国库券的面额多样。10、市场失灵的原因?①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存在。②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③外部效应的存在。④公共物品的存在。⑤当事人不完全理性。11外部效应的分类?①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②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③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生产外部效应;④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生产外部效应;⑤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⑥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⑦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⑧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六、论述题:1、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益和正的外部效益对资源配置的影响.①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②比如由于污染环境,造纸行业的生产会给除纸张交易双方之外的其他人或企业造成损害。无论买者或卖者都未核算其给第三者带来的这一成本,存在外部边际成本。仍以造纸行业为例,它之所以会带来负的外部效应,是因为纸张生产所造成的污染倾泻于河流,导致水资源的污染,从而降低水资源使用者可从中获得的效益,如减少可供捕捞的鱼量,妨碍人们的诸如游泳、划船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③正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效应或外部经济,指的是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④例如: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就是带来正的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子。接种疫苗不仅会使接种者本人减少感染病菌的可能,那些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也可因此而减少接触感染病菌者的机会,存在外部边际效益。⒉如何判断一种产品是否是公共物品?属于哪种公共物品?第一步,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是否具有非可分割性。如果具有非可分割性,则转入第二步分析;第二步,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则转入第三步分析;第三步,看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受益在技术上是否具有非排他性。①如果具有排他性,则该种物品或服务必为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②如果一种物品或服务既不具有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又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则该种物品或服务必为纯粹的私人物品或服务。③如果一种物品或服务同时具有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能够排他,属于“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或服务”。④如果一种物品或服务同时具有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则该种物品或服务属于公共资源。⒊转移性对于流通生产分配的影响:①政府转移性的影响,是通过其对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作用来实现的。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由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和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所构成的。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这些支出会直接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形成消费需求;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其中一部分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投资支出,另一部分则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报酬的途径而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进一步形成消费需求。②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居民,如居民生活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从而会增加对大众消费品的需求,并导致这类物品或服务产量的相应增加。如果转移性支出对象是企业,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以鼓励私人企业对利润较低或风险较大的行业进行投资,可以促进生产发展。③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如果对象是居民,收入就从高收入到低收入转移,就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收入中的一部分便会由纳税人的手中转移到享受补贴的企业手中。⒋什么是税收?为什么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①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增发货币来取得公共收入,造成无度的通货膨胀,极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靠印发票子来取得公共收入的。②政府可以通过举借公债来取得公共收入,但是,举债取得的收入终究是要偿还的。所以公共收入是以支付一定的代价为条件的。③通过收费的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收费形式取得的资金数额不可能较大,是无法抵付政府支出的需要的。④这一来不会凭空扩大社会购买力,引起无度通货膨胀;二来政府不负任何偿还责任,也不必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不会给政府带来额外负担;三来税收是强制征收的,政府一般可以制定法律向其管辖范围的任何人或任何行为课征任何数额的税款,故可为政府支出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⒌什么叫财政政策?主要类型有哪些?作用的机制?①财政政策就是政府运用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以实现一定时期的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②财政政策分为两大类:即自决的财政政策和非自决的财政政策。③所谓自决的财政政策,就是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之目标。它不是自动的发挥作用而是一种人为的政策调节,因此,自决的财政政策的任务是:需要反经济衰退时,扩大总需求,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需要反通货膨胀时,抑制总需求,执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④所谓非自决的财政政策,就是随着经济形式的周期性变化,一些政府支出和税收自动发生增减变化,从而对经济的波动发挥自动抵消作用。⑤包括自动变化的税收,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增加税收,缩小社会总需求是合乎需要的;而当经济倾向于衰退时,减少税收,扩大社会总需求,则是比较有利的。⑥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包括失业救济金、各种福利支出、农产品维持价格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程度或经济的控制力量取决于如下三个因素:1.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起征点。起征点越低稳定的作用就越大2.税率的累进程度。边际税率越高,累进程度越大,税收对收入的抑制就越强,稳定的作用也就越大。3.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取得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越低,转移性支出水平越高。⒍政府失灵的原因:①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有差异;②政府机构缺乏竞争,缺乏追求利润而效率低下;③政府角色的错位;④政策的滞后效应;⑤政府干预与市场运行相冲突;⑥不完全信息的影响;⑦寻租活动的存在。1.什么是复合税制?简述复合税制的主要优点。复合税制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开征两种以上的税种的税收制度。即一个国家税制中包括了两个以上的税种。复合税制的优点主要表现在:A.在税制系统内部税种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B.税源广,伸缩性大,弹性充分,能保证财政收入充裕可靠;C.平均社会财富,稳定国民经济;D.税收负担公平合理普遍;E.多种税并用,能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和变化,可以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2.资源的稀缺性指的是什么?简述一个社会可供利用的资源数量决定的基本因素。资源的稀缺性指的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现实中可供利用从而满足具体需求的物品和劳务总是有限的。一个社会可供利用的资源范围首先是由这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具体而言,决定特定社会资源数量的因素有:(1)科学技术水平;(2)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组织形式;(3)经济与产业结构;(4)自然禀赋;(5)社会文化传统与习俗。3.简述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公共支出结构表现出的一般特征。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特殊性,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相应水平时的干预力度,政府承担的义务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相应水平时的义务。其公共支出结构的一般特征为:政府购买所占的比例远大于转移性支付,但转移性支付的增长速度大于前者;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的比例不相上下,增长速度接近;特殊利益支出与一般利益支出的比例不相上下,增长速度接近;可控性支出所占比例较大,但不可控性支出快速增长。4.如何看待政府"大小"与市场"大小"的关系。解答:政府经济活动的规模、深度、广度不是判断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依据。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充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市场作为其资源配置的基本形态的格局。政府干预经济的核心是维护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不是用看得见的手取代看不见的手。即所有政府的经济职能的核心都在于矫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的缺陷,而不在于取代市场本身。作为市场经济的两大基本参与者,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市场经济中政府自身职能发展的规律一方面表明了公共部门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市场的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公共部门已经成为了整个经济系统不可分割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公共部门自身的活动有着复杂而密切的影响,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了对市场经济运行和私人部门决策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对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方式、决策、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5.什么是消费税?简述消费税的特点。消费税是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的特点,从价或从量征收的一种间接税。消费税的特点(1)征收范围具有选择性,一般是选择部分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2)征收环节具有单一性,通常是在消费品生产、流通或消费的某一环节一次征收;(3)征收方法具有灵活性,既可以采取对消费品的数量实行从量定额的征收方法,也可以实行从价定率的征收方法;(4)税率税额具有差别性,可以根据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等情况,对不同消费品制定不同的税率、税额;(5)税负具有转嫁性。6.简述19世纪末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关于税务行政原则的基本思想。解答:税务行政原则即在税收制度设计时,有关税务行政方面应体现的原则包括确定、便利和最少征收费用原则。a.确实原则:即税收法令必须简明确实,税务机关和税务官员不得任意行事。纳税的时间、地点、方式、数量等必须预先规定清楚,使纳税人有所遵循。b.便利原则:即纳税手续要简便,纳税时间、纳税地点、纳税方式等要尽量给纳税人以便利。c.节省原则:即税收征收管理的费用应力求节省,尽量增加国库的实际收入。除此之外,也应减少纳税人因纳税而直接负担或间接负担的费用开支。7.什么是市场失灵?简述导致市场失灵的基本原因。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自身价格形成体系的不完备,所导致的资源不能形成有效配置的现象。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也就是价格信号失真。导致价格信号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均衡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过度竞争公共物品的存在练习题1、试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税收四原则中所体现出的税收思想。解答:斯密在《国富论》中针对当时苛重复杂的税收制度、税负不公以及征收机构的腐败苛扰情况,在总结前人的税收原则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税收的四项原则:(1)平等原则A.强调支付能力原则。B.主张取消一切免税特权。C.根据要素报酬纳税。D.税收"中立"和比例税制。(2)确定原则课税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各公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法、完纳的数额,都应当让一切纳税人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3)便利原则税收的征纳手续应尽量从简,应该给纳税人以最大的方便。A.在纳税时间上,应在纳税人收入丰裕的时候征税,不使纳税人感到纳税困难。B.在纳税方法上,应力求简便易行,不让纳税人感到手续繁杂。C.在纳税地点上,应将税务机关设在交通方便的场所,使纳税人纳税方便。D.在纳税形式上,应尽量采用货币形式,以免纳税人因运输实物而增加额外负担。(4)最少征收费原则又称经济原则,在征税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所征税收尽量归入国库,使国库收入同人民缴纳的差额最小,即征收费用最少。斯密提出额外的税收成本,即征税费用过高很可能是由于以下四种弊端所造成的:A.行政效率低下造成直接征收成本高昂。B.税收妨碍了生产活动,使可供纳税的资源缩减乃至消失。C.处罚失当,破坏税源。D.潜在征管成本造成的隐性税负。斯密认为,从税制的设计上排除这些东西,是贯彻最少征收费原则的关键所在。2、什么是预算法?试述预算法的基本内容。解答:预算法是财政法的核心,是调整国家预算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义的预算法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各种有关预算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狭义的预算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作为预算管理基本法的《预算法》。(2分)预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括预算组成体系、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方式在内的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规定。2.确定和协调各级预算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保证各级政府为完成国家政治、经济任务所必需的经济权力。3.预算管理程序方面的规定。预算管理程序即预算管理活动的工作环节和过程,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等环节。4.预算监督方面的规定。规定预算监督机关、预算监督方式及违犯预算法行为的处罚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