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案 137页

  • 3.35 MB
  • 2022-08-19 发布

《经济学基础》教案

  • 1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重庆工程学院教 案课程名称: 经济学基础课程代码:任课教师: 授课班级:_______授课时间:\n《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一章引论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经济学。技能目标:理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素养目标:培养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什么是经济学。教学难点如何学习经济学。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理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讨论的是我们身边真实的生活,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重要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到处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保罗·萨谬而森·“着眼于新的基础”一文樊纲·西经是经济学各分支学科(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的基础,还是管理学类的基础课,大部分经济管理理论都源于此,可谓“内功”。10教学进程80一、课程体系介绍概括经济学知识要点、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质问题的意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等知识。二、经济学是大学问(一)稀缺性与效率1.稀缺性·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一层基本的生理需要吃、穿、住等生存的需要35\n《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第二层安全的需要希望生活有保障第三层社会的需要情感、爱和归属感的需要第四层地位的需要名誉、威望和地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基于人生观,实现理想的需要·经济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自由物品:无需努力即可获得,数量无限-freegoods–经济物品:须付代价方可得到,数量有限(有用且稀缺的物品)-economicgoods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稀缺性不是指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稀缺性带来选择(Choose)问题生产什么(what)?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forwhom)?何时生产(when)?2.效益(二)选择、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1.选择2.机会成本3.生产可能性曲线(三)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Economics)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概念要点:稀缺和效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即不使他人情况变坏的前提下,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的经济活动)三、经济学学什么(一)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1.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2.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二)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2.宏观经济学基本假设(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经济学的已经方法2.边际分析法(四)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经济学的产生2.经济学的与发展四、如何学习经济学(一)对经济学的基本认识1.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经验总结2.西方经济学产生与资本主义社会3.经济学为社会经济服务40\n《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二)如何有效地学习经济学1.遵循学习顺序2.具备图形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与讨论教学小结:4作业布置:1.什么叫经济学?2.预习第二章内容1教学后记\n《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一节需求和需求的变动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需求和需求的变动定义。技能目标:掌握需求曲线、需求函数的相关理论。素养目标:运用需求曲线分析经济现象。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需求曲线的理解,需求规律,需求函数。教学难点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的变动。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要点:1、经济学的概念2、提问:稀缺性为何引起选择?3、经济学的本质——引入本节内容10教学进程80第一节需求和需求的变动·需求(Demand)——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概念要点:需求是以货币购买力为前提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的统一涉及两个变量:价格及与价格对应的购买数量-需求分为:个人需求(基础)和市场需求(总和)·需求曲线(DemandCurve)-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的曲线。·需求表(DemandSchedule)-描述在每一个可能价格下商品需求量的表列·需求规律(LawofDemand)35\n《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反向的依存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需求规律一定成立吗?-吉芬商品(GiffenGoods)吉芬效应马铃薯-炫耀性消费品凡勃伦效应-投机市场的一些物品预期的影响:“买张不买落”、“追高杀低”·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实际上影响的是需求量)-反向-替代效应(SubstituteEffect)-反向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对需求产生的影响-收入效应(IncomeEffect)-反向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后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对需求的影响继承遗产的故事-消费者的偏好(Preference&Taste)-正向-消费者的收入正常商品(NormalGoods)-正向劣等商品(InferiorGoods)-反向-其他商品价格互替商品(SubstituteGoods)-正向互补商品(ComplementaryGoods)-反向良弓与利箭-对未来价格的预期(expectations)-正向需求函数(DemandFunction)用来表达需求量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函数·需求量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既定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需求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QaQbQc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40\n《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需求曲线以及需求定理。2教学后记\n《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2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二节供给和供给的变动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供给和供给的变动定义。技能目标:掌握供给曲线、供给函数的相关理论。素养目标:运用供给曲线分析经济现象。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供给,供给曲线的理解,供给规律,供给的变动,供给函数教学难点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的变动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一、复习上节课内容需求分析(10分钟)1、需求的含义2、需求定理3、需求变动4、需求曲线10教学进程80\n《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第二节供给和供给的变动-供给、供给曲线·供给(Supply)厂商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商品的数量。个别供给(基础)市场供给(总和)·供给曲线(SupplyCurve)表示商品供给量与价格的关系的曲线。·供给表(SupllySchedule)描述在每一个可能的价格下商品供给量的表列·供给规律(LawofSupply)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即:P上升=>S上升;P下降=>S下降供给规律的例外:-技术发展、规模经营导致成本锐减-劳动力的供给35·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正向)-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正向)-生产要素的价格(反向)-其他商品的价格(替代:反向;互补:正向)-对未来的预期(反向)·供给函数(SupplyFunction)用来表达商品供给量与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函数·供给量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既定供给曲线上的点的移动。·供给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既定时,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40\n《经济学基础》授课教案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用供求原理分析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2教学后记\n《商务素养》授课教案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2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三节均衡价格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均衡的相关定义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掌握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所产生的影响素养目标:掌握均衡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对价格的影响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均衡价格,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教学难点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入10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供给的含义2、影响供给的因素10教学进程80\n《商务素养》授课教案第三节均衡价格·均衡价格(EquilibriumPrice)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均衡产量(EquilibriumQuantity)均衡价格下的产量(交易量),也称均衡交易量。图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供给不变,需求变动-D上升=>P上升;Q上升-D下降=>P下降;Q下降-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需求减少对均衡的影响·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需求不变,供给变动-S上升=>P下降;Q上升-S下降=>P上升;Q下降-供给增加对均衡的影响-供给减少对均衡的影响30·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供给、需求同时变动•S↑+D↑=>Q↑;P?•S↓+D↓=>Q↓;P?•S↑+D↓=>P↓;Q?•S↓+D↑=>P↑;Q?-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1)-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2)-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3)45\n《商务素养》授课教案-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综合)-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减少对均衡的影响-均衡价格-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对均衡的影响-均衡价格-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n《商务素养》授课教案↘↘↘↘↗↗↗↗SQPD-供给、需求同时变动助记图·供求规律-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与需求均呈同方向变动;-均衡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而均衡产量与供给呈同方向变动。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均衡价格问题2教学后记\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3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三节均衡价格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熟悉均衡的相关定义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掌握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所产生的影响素养目标:掌握均衡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对价格的影响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教学难点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导课5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5教学进程80·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1)支持价格政府为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后果:导致产品过剩措施:政府或收购过剩商品,用于储备或出口实行产量限制-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2)限制价格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后果:造成短缺,容易出现抢购或黑市交易措施: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3)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从量税&从价税:从量税根据商品销售数量征税;从价税根据商品销售收入征税。对厂商征税,供给曲线左移;对消费者征税,需求曲线左移。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税收负担政府征收的税额由厂商和消费者共同负担:曲线相对陡峭的一方(供给曲线对应厂商;需求曲线对应消费者)承担较大份额的税负。40教学小结:3【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作业布置:证明纳税主体大的差异不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所承担税负的大小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3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四节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第五节蛛网模型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弹性理论,了解蛛网模型。技能目标:运用弹性理论,对一般商品销售作出基本的定价策略。素养目标:学会判断商品的供需弹性并加以分析。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教学难点点弹性,弧弹性,交叉弹性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5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均衡价格的含义2.均衡变化的有何特点5教学进程80第四节需求和供给的弹性理论·弹性(Elasticity)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大小可用两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即弹性系数)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PriceElasticityofDemand)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简称需求弹性。4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例题1:某商品价格由20美元/件下降为15美元/件,需求量由20件增加为40件,这时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多少?相反:某商品价格由15美元/件上升为20美元/件,需求量由40件减少为20件,这时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多少?可见,价格涨跌幅度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是相同的,但弹性系数却不同,因为,计算的基础和出发点不同,为克服采取弧弹性进行计算。·弧弹性:表示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应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即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点弹性: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实际上是两点间的变化量很小时的弧弹性。A点弹性=AD/AC的推导【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别-|Ed|=0:完全无弹性价格再怎样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火葬、特效药)-|Ed|=¡Þ:弹性无穷大在既定价格上,需求量无限;一旦高于该价格,需求量为0。-|Ed|=1:单元弹性需求量与价格按同一比率变动(国外的牙医)-|Ed|<1: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生活必需品)-|Ed|>1: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奢侈品)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奢侈品的需求弹性大-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用途越广,需求弹性越大-时间、地域差别、消费习惯、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总收益的关系总收益(TotalRevenue):TR=P∙Q商品富有需求弹性:P↓=>TR↑;P↑=>TR↓商品缺乏需求弹性:P↑=>TR↑;P↓=>TR↓商品具有单元弹性:P↓=>TR不变P↑=>TR不变·需求的价格弹性影响销售总收益的实例谷贱伤农丰收=>谷物供给↑=>谷物价格↓(供给增加,需求不变)谷物需求缺乏弹性=>降低的价格并没有带来需求量的大幅增加=>总收益↓:农民收入反而减少·需求的收入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Em>0:正常品Em>1:奢侈品00:互替品Py↑=>Qy↓=>Qx↑(互替品)Exy<0:互补品Py↑=>Qy↓=>Qx↓(互补品)Exy=0:相互独立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简称供给弹性。3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供给弹性的弧弹性公式·供给弹性的点弹性公式·供给弹性的类别Es=0:完全无弹性价格再怎样变动,供给量都不会变动(土地、文物)Es=¡Þ:弹性无穷大在既定价格上,供给量无限(商品严重过剩时)Es=1:单元弹性供给量与价格按同一比率变动Es<1:缺乏弹性供给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供给曲线与横轴相交)Es>1:富有弹性供给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供给曲线与纵轴相交)·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生产的难易程度容易生产的产品,供给弹性大-生产规模和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生产规模大、调整周期长,供给弹性小-成本的变化单位成本变化小,供给弹性大-时间的差异、厂商的生产能力以及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第五节蛛网模型·蛛网模型(CobwebModel)【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带来影响,进而产生均衡变动。产品的特点:不易储存,需尽快出售市场信息不灵通本期供给量由上期价格决定;当期需求量由当期价格决定·蛛网模型的形式封闭式蛛网模型Es=Ed收敛式蛛网模型EsEd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经济生活中存在哪些重要的弹性原理?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4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基数效用论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熟悉理解效用理论技能目标:掌握边际效用理论素养目标:能分析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效用,总效应,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一、复习上章的内容1.需求分析2.供给分析3.价格均衡分析10教学进程8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概念的提出及发展·价值决定理论: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效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效用思想的最早萌芽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的卡多的著作中。——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的古代效用说——商品的效用决定公平价格(价格),开创效用价值论的先河。——萨伊的效用价值论——效用决定价值(萨伊的价值理论:效用价值论、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效用(Utility)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效用概念的核心点:人对于商品是否具有欲望(主观)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欲望的能力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偏好)什么东西最好吃?·效用的度量-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类似长度、重量等概念,可以用基数1、2、3……等具体数字来衡量并加总求和。流行于19世纪、20世纪初核心理论:边际效用。-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类似于香、臭、美、丑等概念,其大小可以排序,但无法具体度量、衡量,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核心理论:无差异曲线。比较:后者的假定受到的限制要稍少一些,可以减少被认为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30第一节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概念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和发展(边际学派的前驱)-边际效用的思想观点在近代差不多是与劳动价值思想一同出现的。-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里(1700-1782)最早提出了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被证明是边际效用概念的最初发明者——1738《测定风险新理论之解说》。-德国经济学家亨利希·戈森(1810-1858)的戈森定律(即: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最大化规律)为边际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854《人类关系法则及人类行为规范》。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和发展(奥地利学派)-卡尔·门格尔(1840-1921)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871《国民经济学原理》。-弗里德里希·维塞尔(1851-1926)最早提出了边际效用这个词儿——1844《经济价值的来源及基本规律》。4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欧根·庞巴维克(1851-1914)最全面、最系统地论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1889,《资本实证论》。·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TU:totalutility)·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即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MU:marginalutility)。·边际概念边际量是表示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平均效用(AverageUtility)消费若干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时,平均每单位商品或劳务可提供的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消费品数量总效用边际效用价格001101052188432463428425302163000728-2TU以递减的速度,先上升后下降;MU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MU大于0时,TU逐渐增大;当MU等于0时,TU取最大值;当MU小于0时,TU逐渐减小。货币的边际效用(λ)=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趋于下降,并在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后成为负值。·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生理或心理因素-物品多样性用途按重要程度排序·货币的边际效用货币跟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交换商品的效用。货币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收入应向穷人转移支付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因为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收入很小的一部分,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所支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钻石与水”悖论任何现实社会都决不是那种拥有无限可能性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到处都充满着着经济品的稀缺的世界-保罗·萨谬而森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上网收集相关效用的信息2教学后记重庆工程学院教案【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周课次第4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基数效用论第二节序数效用论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熟悉理解消费者均衡。技能目标:能够熟练分析消费者剩余。素养目标:掌握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教学难点消费者均衡的推导,消费者剩余的计算,边际替代率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基数效用理论10教学进程80·消费者均衡——所得分配在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要使购买各种物品的总效用达到极大,消费者所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必须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注:-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并不是指消费者的欲望得到完全满足,而是指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得到了能够得到的最大效用。·消费者均衡的推导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I购买n种商品,λ为货币边际效用,假定价格不变,P1、P2……Pn分别为种商品的既定价格,X1、X2……Xn表示n种商品的数量,MU1、MU2……MUn表示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TU1、TU2……TUn表示n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目标函数: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限制条件:根据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得到均衡条件:均衡条件的经济含义:当时,同样1元钱购买商品1得到的边际效用小于(大于)购买商品2得到的边际效用,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减少(增加)1的购买量,增加(减少)2的购买量,在此调整过程中:(1)总效用量增加;(2)商品1的边际效用递增(递减),商品2的边际效用递减(递增)。这样,当达到时,消费者得到由减少(增加)1和增加(减少)2带来的总效用增加的全部好处,即取得最大效用。例:购买两种商品情况下的消费者均衡假设消费者的收入I为8元,两商品的价格P1、P2都是1元,求效用最大化的购买组合。012345678MU11987654TU1123345560MU11111186TU2135678910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此时获得最大的总效用,107(21+86)效用单位。·需求规律的边际效用说明-边际效用递减=>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买的越多=>边际效用越小=>愿意支付的单位货币越少=>价格越低=>需求曲线右下倾斜·消费者剩余(ConsumeSurplus):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PQABP0Q00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第二节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无差异指的是效用的无差异。42.5D34C26B110A苹果(X)梨(Y)组合带来相同总效用的梨和苹果的组合:·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为保持同等效用水平,消费者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的Y物品的数量。无差异曲线上总效用不改变,因此:·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是无差异曲线上点的斜率·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右下倾斜,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教材课后作业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5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二节序数效用论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预算理论。技能目标:进一步推导需求曲线素养目标:掌握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等效应理论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预算线,收入-消费曲线与价格-消费曲线,替代与收入效应教学难点预算线,效应理论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次课所讲内容10教学进程80·预算线(BudgetLine)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为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不同商品之组合。M=PX∙X+PY∙Y-纵轴截距:M/PY-横轴截距:M/PX-预算线斜率:-PX/PY预算线是在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的消费可能性曲线。–预算线斜率:-PX/PY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双重预算线受收入和时间双重约束的预算线。58450YX双重约束的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如何使有限的收入取得最大的效用或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只有当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时,才达到消费者均衡。预算线斜率:−PX/PY无差异曲线斜率:MRSXY=−dY/dX=MUX/MUY消费者均衡:PX/PY=MUX/MUY或MUX/PX=MUY/PY·再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核心为边际效用,当购买的各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时,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序数效用论:核心为无差异曲线,当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时,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结论完全一致。·收入变动与消费需求-收入—消费线当商品价格不变而收入变动时,预算线发生平移,与无差异曲线簇相切,切点的轨迹形成收入—消费线。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收入和某一商品的购买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与收入的比率。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增加,食品支出占比下降,住宅、穿着支出占比基本不变,其他支出占比上升。·价格变动与消费需求-价格—消费线商品X的价格变动,引起预算线转动,与无差异曲线簇相切,切点的轨迹形成价格—消费线。-需求曲线描述消费者需求量和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之间的关系。·替代效应X商品价格下降,首先意味着X商品相对便宜,对X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即X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用多消费X商品替代原先对Y商品的消费)。·收入效应X商品价格下降,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从而引起对X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商品的需求发生改变(正常品收入效应为正;劣等品、吉芬商品收入效应为负)。·价格下降的总效应正常品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劣等品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吉芬商品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教材课后作业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5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四章企业和生产理论第一节企业及其目标第二节生产函数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企业生产理论技能目标:掌握生产函数素养目标:运用生产函数分析经济问题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生产函数教学难点齐次生产函数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一、复习上章课内容对上章内容进行提问10教学进程80第三节短期生产理论(一)短期生产函数在生产函数Q=f(L、K)中,假定资本投入量不变,用表示,劳动投入量可变,用L表示,则得到短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L、)这就是通常采用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也被称为短期生产函数。它表示在短期内产量随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而变化。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根据短期生产函数Q=f(L、),可以得到劳动的总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的概念。7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劳动的总产量TPL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写为:TPL=f(L、)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对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边际产量表现出的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变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组合比例。由于不变要素投入量总是存在的,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逐渐接近最佳组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佳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逐渐偏离最佳组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第四节长期生产理论(一)长期生产函数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写为:Q=f(X1,X1,…Xn)其中,Q代表产量,Xi(i=1,2,…,n)代表第i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该生产函数表示:长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n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一定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假定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可变生产要素,则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L,K)其中,Q表示产量,L表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表示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二)等产量曲线及其特征【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1、等产量曲线的定义生产理论中的等产量曲线与前面已经学习过的效用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很相似。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以Q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2、等产量线的特征(1)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表明在生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时,可以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两种资源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2)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并且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3)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若相交,在交点上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同的产量,与第二特征相矛盾。(4)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资源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三)边际技术替代率1、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概念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以RTS代表边际技术替代率,、各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劳动和资本的变化量成反方向变动,为使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正值以便于比较,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当时,则有: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原因解释为:以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为例,随着劳动对资本的不断替代,劳动的边际产量逐渐下降,而资本的边际产量逐渐上升。作为逐渐下降的劳动的边际产量与逐渐上升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之比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等产量曲线一般是凸向原点的。但是,等产量曲线也存在着如下特殊情况:(1)完全替代完全替代指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变。等产量曲线为一条直线。比如:乐器的制造,可以完全由机器制作,也可以由技艺高超的工匠借助少量的工具完成。【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2)完全不能替代完全不能替代指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是固定的,不存在替代关系,即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为一条直角型的折线。4、生产的经济区域生产的经济区域为脊线OE和OF以内的区域。脊线OE和OF以内的区域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值,表示:可通过对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互替代,来生产某一既定的产量水平。生产的不经济区域为脊线OF以下和脊线OE以上的区域。脊线OF以下和脊线OE以上的区域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正值,表示: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都同时增加,也只能维持某一既定的产量水平。第二节生产函数(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一般而言,生产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结合因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所以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基本要素,是因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它们始终是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前者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后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1.劳动2.资本3.土地4.企业家才能(二)生产函数1.生产函数的概念就是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实际的经济问题时,生产函数不仅是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对应,更是一种生产技术的制约。2.生产函数方程式生产函数:每个时期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量,与利用这些投入所能生产某种商品的最大数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表明了厂商所受到的技术约束。  Q=f(L,K,N,E)  式中,各变量分别代表产量、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一般的简化为:  Q=f(L、K)3.常见的生产函数①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函数的通常形式是Q=aL+bK,其中Q是产量,L、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常数a、b>0。  ②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被称为里昂剔夫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min{cL,dK},其中Q是产量,L、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常数c、d>0。  ③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H.Douglas)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认为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因为该函数以其简单的形式具备了经济学家所关心一些性质,它在经济理论的分析和应用中都具有一定意义。 函数的通常形式是Q=AL^αK^β,其中A、α、β为三个参数,且0<α、β<1。4.特点①生产函数反映的是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技术条件改变,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函数。  ②生产函数反映的是某一特定要素投入组合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能且只能产生的最大产出。5.分类生产函数分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和多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①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 对既定产品,技术条件不变、固定投入(通常是资本)一定、一种可变动投入(通常是劳动)与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间的关系,通常又称作短期生产函数。②多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在考察时间足够长时,可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投入都可以变动、甚至所有的投入都可以变动,通常称为长期生产函数。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解释:交易活动内部化如何降低交易成本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6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四章企业和生产理论第三节短期生产函数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短期生产函数。技能目标:理解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素养目标: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产量曲线教学难点各曲线关系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一、复习上次课内容1.企业组织有哪些形式以及他的本质是什么?2.生产包括哪些要素10教学进程80第三节短期生产函数·总产量(TotalProduct)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后,所得到的产出量总和。·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AP=TP/x·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增加或减少1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MP=△TP/△x·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LTPL(Q)APL(Q/L)MPL(dQ/dL)000013838482944763316254724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423659755310627263786363743462488472592794865401047047-33·劳动投入各区间各产量的变化:09TPL↓;MPL<0;APL↓·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之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即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成立的前提条件:-技术系数可变-技术水平不变-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总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MPL=dQ/dL00;二阶导数>0);MPL增加L=4TPL拐点;MPL极大40;二阶导数<0);MPL下降L=9TPL极大;MPL=0L>9TPL下降(一阶导数<0);MPL<0·总产量和平均产量的关系APL=Q/L3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06TPL先增后降;APL下降·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APL=Q/L;MPL=dQ/dL0APLL=6MPL=APL;APL极大L>6MPLAP↑;和L相比,K投入太多,增加L可更充分利用K。*第II区域:平均收益递减阶段(经济区域)L的增加,带来MP↓>0,TP仍递增;但MPAC:Л>0盈利P=AC:Л=0利润为零P新厂商进入=>行业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经济利润消失存在亏损=>老厂商退出=>行业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亏损消失-原有厂商经营规模的变动扩大规模=>成本降低=>获得经济利润=>其他厂商跟进=>行业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经济利润消失=>规模不再变动·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通过厂商数量及经营规模的调整,达到既无经济利润,又无亏损的状态。P=LMC=SMC=SAC=LAC长期均衡位于LAC的最低点P=LMC=SMC=SAC=LAC·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上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产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因此行业产量变动带来的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动情况(外部经济情况、要素价格变动)决定行业长期供给曲线的形状。-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水平线4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第五节完全垄断市场概述·完全垄断的特点-产品只由一家企业供给,企业就是行业-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垄断企业可在不同销售条件下实行差别价格·完全垄断的条件将其他企业排斥在行业外规模经济形成自然垄断控制稀缺资源拥有专卖权形成政府垄断或私人垄断·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即行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曲线AR=P,就是其需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MR=dTR/dQ,向右下倾斜且位于需求曲线下方·完全垄断企业的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的关系3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运用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分析和解释一些企业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9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七章第一、二节寡头垄断模型及博弈论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寡头垄断市场的含义。技能目标:理解掌握卡特尔模型及博弈论的相关知识。素养目标:了解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重点卡特尔模型、纳什均衡及占优策略均衡。教学难点纳什均衡。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卡特尔(Cartel)–寡头垄断厂商用公开或正式的方式进行勾结的形式。•主要任务:–为各成员厂商的产品规定统一价格–在各成员厂商之间分配总产量•定价原则:–利润最大化:MR=MC•组织特征:–不稳定性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价格领导(PriceLeadership)–行业中一个或极少数几个大厂商变动价格,其他厂商随之跟进。•晴雨表型价格领导–价格领导者根据市场行情首先宣布反映整个行业成本和需求情况变化的价格,其他厂商则按这一价格对自己的价格进行调整。•支配型价格领导–价格领导者占市场容量较大,具有支配力量。•成本加成定价法(Cost-plusPricing)–在估计的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赚头,据以确定价格。P=AC(1+r)第二节博弈论1.博弈论(GameTheory)研究相互依存的厂商的决策行为。参与人(player):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效用)水平行动(action):参与人在博弈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信息(information):参与人有关博弈的知识,尤其是关于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战略(strategy):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时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支付(payoff):在一个特定战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的确定或期望效用水平结果(outcome):参与人在博弈进行以后从行动、支付与其他变量的数值中取到的一组感兴趣的要素的集合,代表博弈可能发生的结局均衡(equilibrium):所有参与人的最有策略的组合,此时所有参与人都不愿改变自己的策略的状态2.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只有唯一的最优策略。4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占优策略均衡:博弈中所有参与人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任何策略选择,其最优策略都是唯一的。8,812,6不合作6,1210,10合作甲不合作合作乙3.纳什(Nash)均衡: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只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给定的条件下,其选择的策略最优。均衡结果未必唯一8,96,8D3,57,10U甲RL乙4.囚徒困境——优势策略均衡(占优策略均衡)不管其他人采取什么策略,每个博弈者都会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所构成的策略组合。-1,-1-6,0抵赖0,-6-3,-3坦白囚徒甲抵赖坦白囚徒乙【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教材课后作业。2教学后记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9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八章第一节生产要素的需求【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生产要素的相关概念。技能目标:理解掌握生产要素的需求的特点。素养目标:要素使用决策。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生产要素的需求的特点、相关概念教学难点MPP、MRP、VWP、MFC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章节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第一节生产要素的需求1.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从收入角度看,要素价格影响消费者的商品需求数量和需求结构。生产要素的价格又是生产者使用要素的成本。从成本角度看,要素价格影响生产者使用要素的品种和数量,进而影响产品产量和价格水平。2.要素价格决定的理论基础:边际生产力论(美克拉克)均衡价格论(英马歇尔)3.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派生需求(DerivedDemand)又称引致需求,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对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受对产品的需求制约联合需求(JointDemand)即共同性,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需求受其他要素价格制约4.边际物质产品(MarginalPhysicalProduct,MPP)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简称边际产品(MP),又称边际生产力(MarginalProductivity)。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其他要素不变,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随投入的增加最终将递减。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5.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RevenueProduct,MRP)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产量带来的收益。MRP=MPP∙MR若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则MR=P且不变;若产品市场属不完全竞争,则MRP要素且递增;8.厂商使用要素决策: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要素成本(MFC)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VMP=P要素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MRP=P要素WVMP=DLLMRP劳动的需求曲线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比较MRP与VWP、MPP与MP、MF与MFC教学后记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0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八章第二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第三节贫富差距【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各种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及贫富差距。技能目标:理解掌握各种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及贫富差距。素养目标:理解掌握各种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及贫富差距。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各种要素的供给和价格决定教学难点劳动力的供给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1.工资的决定劳动供给:劳动者在不同劳动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24小时=工作时间+闲暇时间•替代效应:W↑=>工作吸引力↑=>工作时间↑(工作替代闲暇)•收入效应:W↑=>收入↑=>工作时间↓(能够多享受闲暇)工资率低时,替代效应>收入效应,SL↑工资率高时,替代效应<收入效应,SL↓•工资的决定:SL=DL•工资差异的原因劳动质量不同(非补偿性工资差别)、非货币利益不同(补偿性工资差别)、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歧视2.利息率的决定•资本供给:资本所有者在各个不同的利息率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资本数量。–利息率高=>SK↑•资本需求: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预期利润率)=利息率–利息率高=>DK↓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利息率的决定:SK=DK3.地租的决定•土地的供给:就一个国家(地区)而言,S土地固定不变;就一个行业而言,地租↑=>S土地↑•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递减),D土地右下倾斜•地租的决定:S土地=D土地级差地租:农产品价格由劣等地生产成本决定,中等地和优等地的生产者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土地所有者的级差地租收入。准地租: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生产要素的支付。地租=固定总成本+经济利润经济租: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中超过他所要求收入的余额部分。4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4.利润的决定•超额利润的来源–利润是承担风险的报酬–利润是创新的结果–垄断第三节贫富差别1.贫富差别的衡量–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2.收入不平等的原因–劳动收入差别–来自财产收入的不平等3.平等和效率:平等和效率难以兼得,需要兼顾•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兼顾平等•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尽可能考虑平等•不同时期有所侧重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教材课后作业【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后记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0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九章第一、二、三节垄断的管制、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市场失灵的原因及表现方式。技能目标:理解掌握市场垄断知识及垄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素养目标:能够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并提出基本的解决思路。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垄断的管制、科斯定理、公共物品的特点教学难点自然垄断的管制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章节的内容1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进程80第九章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市场经济活动经常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稀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垄断阻碍要素自由流动,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外部性无法由市场本身解决–公共产品无法由市场提供–信息不完全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社会的非市场目标(如缩小贫富差距)无法由市场价格机制实现第一节垄断和反垄断政策•垄断造成效率损失–与竞争性厂商相比,垄断厂商的产量低而价格高–垄断厂商依仗垄断地位攫取高额利润,使改进技术和管理的动力大大下降–垄断导致寻租行为·寻租:个人或企业为获得既得利益或谋求新的利益而向掌权的人进行的非生产性活动,如向官员行贿、游说投票人等。•反垄断政策-反托拉斯法•1890《谢尔曼法》(ShermanAntitrustAct)•1914《克莱顿法》(ClaytonAntitrustAct)•1914《联邦贸易委员会法》(FederalTradeCommissionAct)•1950《塞勒-凯弗维尔法》(Celler-Kefauver)•自然垄断–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垄断。对自然垄断的管制边际成本定价:P=MC缺点:企业亏损,需政府补贴平均成本定价:P=AC缺点:企业无动力降低成本差别定价:高价补偿低价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第二节外部影响•外部性(Externality):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外部性的解决措施–税收(负外部性)/补贴(正外部性)–内部化合并–确定所有权所有权:指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个体占有某种财富的权利科斯定理(CoaseTheorem):只要所有权是明确的,而且交易成本极低或等于零,则不管所有权的最初配置状态如何,都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无交易成本时,明确产权能解决外部性问题。第三节公共物品•公共物品(PublicGoods):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特点: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某人对该物品的使用不会阻止他人的使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消费增加时,成本不会随之增加)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消费者都想“搭便车”;边际成本为零,不应当排斥其他消费者•准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消费上具有排他性消费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对于付过费的俱乐部成员是公共物品,对于非俱乐部成员来说则是非公共物品•公共资源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消费上具有竞争性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如何对自然垄断进行价格管制2教学后记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1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九章第四、五节不完全信息与公共选择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技能目标:理解掌握不完全信息后果及针对性微观政策与公共选择问题。素养目标: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不完全信息、公共选择问题教学难点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章节的内容1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进程80第四节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充分:经济活动主体不能充分了解所需要的一切信息。–信息不对称:经济交易双方对有关信息了解和掌握得不一样多。•信息不完全的原因–认识能力有限–掌握信息的成本太高–信息商品的特殊性(无法事先了解价值)–机会主义倾向(卖方故意隐瞒)•信息不完全与市场失灵–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掌握私人信息的一方隐藏信息而导致交易另一方利益损害。逆向选择发生在合同订立之前。旧车市场–道德风险(MoralHazard):由隐藏行动造成的一些交易参与人行为变得不道德,损害其他交易人利益。道德风险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信息不完全的对策(政府保障)信号显示=>针对逆向选择实行“三包”证书声誉制度设计=>针对道德风险共担损失激励相容(如股票期权)合同案例分析:百度上市造就四百个百万富翁。35第五节公共选择•政府的经济职能–关于效率方面的职能–关于公平方面的职能–稳定经济的职能•决策方式:公共选择(政府决策)不足之处: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在非独裁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应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即满足所有个人偏好的社会偏好选择寻租(RentSeeking)•官僚主义的弊端–政府的资源使用效率往往低于市场配置的效率。无产权约束,浪费不心疼;有垄断特权;没有盈利指标,办事不计成本;难以监督;容易产生“寻租”。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框架总结–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产品的供求如何决定其产销量和价格-生产要素的供求如何决定其产销量和价格–涉及价格机制运行问题,因而又称市场均衡理论或价格理论–主要内容:价格理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一般均衡分析。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比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1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章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背景、理论框架。技能目标: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素养目标: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教学难点价格歧视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章节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对于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学究竟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存在以下三种观点:•重商主义者——在经济史上第一次考察了国民财富问题,认为流通领域是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重农学派——魁奈最早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把财富产生和增加的源泉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不仅从普遍的物质生产领域考察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增加,还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考察了宏观经济运行在次,我们接受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的观点,认为重农学派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和先驱。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梗概一、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早期宏观经济学或古典经济学——配第斯密李嘉图魁奈。二、19世纪晚期-20世纪30年代,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维克赛尔弗里希熊彼特马歇尔庇古费雪密契尔。三、1936《通论》出版-20世纪的6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凯恩斯。四、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弗里德曼林德伯克库兹涅茨哈罗德多马索洛罗宾逊托宾。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财政与金融、经济增长等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总量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流量分析、总量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发展趋势:动态化、长期化;供给分析、存量分析;规范分析的色彩正在加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国民收入、就业量、消费、储蓄、投资、物价水平、利息率、汇率)的决定及其相互关系。要分析的根本问题:经济资源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或就业量商品、货币市场如何决定国民收入和一般物价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波动与经济周期及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第十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要点:Ø市场价值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Ø最终产品(而非中间产品)Ø生产的(而非出售的)Ø一定时期内Ø地域概念(而非国民概念)Ø为市场生产的(不包括非市场活动,比如慈善活动、自给自足、自己打扫卫生等,但保姆收入计入GDP)•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GDP):用生产物品和服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GDP):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实际GDP=名义GDP/GDP价格指数Χ100%GDP价格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GDP压缩指数、GDP紧缩指数、GDP折算指数实际GDP和名义GDP的计算:物品名称1984产量1984价格1984GDP1999产量1999价格1999GDP1999实际GDP香蕉150.23200.364.00柑橘500.2211600.251513.20合计142117.20GDP价格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1/17.2=122.1%即物价水平上升了22.1%•最终产品(FinalProducts):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使用的产品。包括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产品•中间产品(IntermediateProducts):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其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概念。美国商务部于《国民收入,1929-1932》(1934)第一次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地域概念。GDP-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本国居民在外国的收入=GNP【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没有反映闲暇状况没有反映分配状况没有反映污染程度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比较名义GDP与实际GDP、GDP与GNP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2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章第二、三节产出、收入和支出与GDP的核算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产出=收入、产出=支出、收入法核算GDP以及支出法核算GDP。技能目标:理解掌握产出=收入、产出=支出、收入法核算GDP以及支出法核算GDP。素养目标:理解掌握产出=收入、产出=支出、收入法核算GDP以及支出法核算GDP。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收入法核算GDP以及支出法核算GDP教学难点收入法核算GDP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章节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第二节产出、收入和支出•产出=收入某纺纱厂某年收支表(单位:美元)收入(支)产出(收)工资2万生产出成品(纱)20万利息1.5万减去购买棉花15万地租0.5万利润1万收入合计5万产出合计(增值)5万4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产出=支出总产出=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企业外部净购买(已卖掉本年生产部分)+企业存货投资(未卖掉本年生产部分)生产者的产出,消费者的支出•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企业(生产1000)家庭(收入1000)企业向家庭支付1000个人消费760提供生产要素出售产品和服务760资本市场储蓄(90)意愿投资(100)政府征税(100)政府购买(90)国外进口(50)出口(50)注入漏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基本方法•用收入法核算GDP收入法,又称成本法,指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即从企业生产成本的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Ø工资(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但政府公债利息、消费信贷利息不能计入)、租金Ø非公司企业收入(即自我雇佣者)Ø公司税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公司未分配利润)Ø企业转移支付(慈善捐款、消费者赊帐)、企业间接税(销售税、周转税)Ø资本折旧•用收入法核算GDP国内总收入(GrossDomesticIncome,GDI)=A: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要素收入)+B: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C:折旧(B、C同样构成产品市场价值中的生产成本)•用支出法核算GDP一个时期内用于个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的支出总和就是该国这段时期内的GDP。GDP=C+I+G+(X–M)Ø个人消费(Consumption,C):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务上的支出,但不包括住宅。Ø投资(Investment,I):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FixedInvestment):新厂房、新设备、新建筑物(非住宅、住宅)净投资: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InventoryInvestment):企业持有净存货(年末–年初)Ø政府购买(GovernmentPurchases,G):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由于对政府提供的服务难以有一个市场估价,所以政府购买是根据政府提供这些服务所费成本计算)政府购买=政府支出–转移支付转移支付(TransferPayment)只是收入的转移,而无相应的货物或服务的交换发生,因而不会引起GDP的变化。Ø净出口(NetExport,NX):出口–进口出口(Export,X)进口(Import,M)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比较收入法核算GDP和支出法核算GDP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2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章第四节广义国民收入概念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广义国民收入概念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技能目标:理解掌握广义国民收入概念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素养目标:理解掌握广义国民收入概念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广义国民收入概念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教学难点三部门、四部门广义储蓄的含义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1.回顾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GDP2.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折旧=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Product,NDP)+本国在国外所获要素支付-国外在本国所获要素支付=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NN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3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PI)-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PersonalIncome,DPI)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收入角度(总供给):GDP=C+S支出角度(总需求):GDP=C+I收入=支出:C+S=C+I储蓄=投资:S=I注:这里储蓄(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并非计划储蓄,投资(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也非计划投资,因此能有储蓄=投资。而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往往不一致。•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收入角度(总供给):GDP=C+S+T支出角度(总需求):GDP=C+I+G收入=支出:C+S+T=C+I+GS+T=I+G储蓄=投资:S+(T–G)=IS: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收入角度(总供给):GDP=C+S+T支出角度(总需求):GDP=C+I+G+(X–M)收入=支出:C+S+T=C+I+G+(X–M)S+T=I+G+(X–M)储蓄=投资:S+(T–G)+(M–X)=IS:私人储蓄T–G:政府储蓄M–X:国外储蓄45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比较各种国民收入概念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3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一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二节宏观均衡的概念、消费函数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宏观均衡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消费函数。素养目标:理解宏观均衡的概念,掌握消费函数。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宏观均衡的概念、消费函数教学难点宏观均衡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第一节宏观均衡的概念12.1宏观均衡的概念•最简单的经济体系假设:两部门:厂商和居民户价格不随需求量变动(凯恩斯定律,适用于短期)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因而GDP、NDP、NI、PI、DPI都相等•两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收入-支出法)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总产出(国民收入)=总支出(总需求)Y=AE(AD)总支出(总需求):AE(AD)=C+I均衡产出:Y=C+IC:意愿消费,计划消费I:意愿投资,计划投资注:国民收入核算:实际投资I=计划投资+非计划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一致的产出,故非计划存货投资=0AEY45OAE=YAEY*Y1Y2IU>0IU<0Y*:均衡产出(AE=Y)Y1:AE>Y非意愿存货IU↘(InventoryUnexpected)=>增加产出Y2:AE减少产出•两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储蓄-投资法)均衡产出:AE=YAE=C+I;Y=C+S因此有:I=SI:计划投资,意愿投资S:计划储蓄,意愿储蓄注:国民收入核算:实际投资I=计划投资+非计划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一致的产出,故非计划存货投资=0第二节消费函数•家庭消费函数:C=C(Y)•线性消费函数:C=a+bY其中:a指自发性消费bY指引致消费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C/△Y=dC/dY=b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Consume)APC=C/YAPC>MPC•储蓄函数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S=Y–CC=a+bYS=–a+(1–b)Y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MPS=△S/△Y=dS/dY=1–b=1–MPC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Save)APS=S/Y•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C+S=YAPC、MPC随Y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MPS随Y增加而递增,但APS收入壮年:消费<收入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比较各种消费理论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3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一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三、四节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技能目标:理解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素养目标:理解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教学难点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第三节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使用储蓄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乘数原理: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乘数原理应注意的问题1、投资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如果已实现充分就业,即使投资增加也没有多余的要素与之匹配,因而无法形成国民收入的实质性增加,只会引起物价上涨。故,只有在萧条期投资乘数才可以发挥作用,这与凯恩斯定律一致。2、投资乘数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因而只有边际消费倾向稳定时,投资乘数才会稳定。3、投资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投资增加,收入成倍增加,投资减少,收入成倍减少。节俭悖论消费支出乘数:均衡国民收入增量与自发性消费增量之比。即:不难看出,消费减少反而使国民收入减少,这与“节俭”的美德相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凯恩斯正是据此为30年代的大萧条开出了刺激需求,提高有效需求的药方。另外,边际消费倾向b的变化会影响KC,即b增大,KC增大。第四节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得: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投资,政府购买,出口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进口乘数:投资乘数随部门增多而减小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解释投资乘数随部门增加而减少的原因2【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后记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4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二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IS曲线的推导和斜率。技能目标:理解掌握IS曲线的推导和斜率。素养目标:理解掌握IS曲线的推导和斜率。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IS曲线的推导和斜率教学难点IS曲线的斜率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第一节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曲线•IS曲线的推导-两部门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IS曲线的推导(另一途径)-两部门rYISOIS曲线•IS曲线的推导-三部门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IS曲线的推导-四部门四部门时:Y=AE=C+I+G+NXC与Y正相关;I与r负相关;G为外生变量;NX不仅与Y有关,而且与实际汇率相关(实际汇率又与利率相关)。Y↓=>M(进口)↓=>NX↑利率↓=>实际汇率↑=>NX↑因此,NX与Y负相关,与利率负相关•关于实际汇率的展开讨论•IS曲线的斜率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内容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4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二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二节IS曲线和LM曲线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IS曲线的移动和失衡分析与LM曲线的推导。技能目标:理解掌握IS曲线的移动和失衡分析与LM曲线的推导。素养目标:理解掌握IS曲线的移动和失衡分析与LM曲线的推导。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理解掌握IS曲线的移动和失衡分析与LM曲线的推导教学难点IS曲线的失衡分析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IS曲线的移动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投资变动使IS曲线移动储蓄变动使IS曲线移动rYISrArEABISYA•产品市场的失衡:IS曲线上的点代表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以外的点均表明产品市场失衡。IS曲线以右:IS【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LM曲线Y↑=>L1↑=>L2↓=>r↑;r↑=>L2↓=>L1↑=>Y↑rYLMOLM曲线的推导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用图形推导LM曲线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5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二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三节LM曲线和IS-LM模型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LM曲线的斜率、移动、失衡分析和IS-LM模型。技能目标:理解掌握LM曲线的斜率、移动、失衡分析和IS-LM模型。素养目标:理解掌握LM曲线的斜率、移动、失衡分析和IS-LM模型。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LM曲线的斜率、移动、失衡分析和IS-LM模型教学难点LM曲线的斜率、移动、失衡分析和IS-LM模型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LM曲线的斜率LM曲线的三个区域rYLM古典区域凯恩斯区域中间区域O货币供给量变动使LM曲线移动•LM曲线的移动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货币市场的失衡LM曲线上的点代表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以外的点均表明货币市场失衡。货币市场的失衡LM线以左:LM;rYLMABrArEYALMA´B´O第三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Ø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产品市场达到均衡(IS曲线代表)且货币市场也达到均衡(LM曲线代表),此时的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为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两个市场的失衡rYLMISISLMI>SL>M(I)(II)(III)(IV)O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rYLMISGAOBCDEFGHI两个市场失衡的调整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画图解释完整的LM曲线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5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三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总需求曲线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总需求曲线定义。技能目标:总需求曲线移动。素养目标:运用总需求曲线分析济现象。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总需求曲线移动教学难点总需求曲线移动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1)总需曲线的含义7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户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支出的量。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表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7-1。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向的曲线,说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利率效应、实际余额效应等)图AD曲线(2)总需求曲线的导出如图7-2【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图总需求曲线的推导(3)、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向的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价格水平与物品与劳务总需求量之间负相关?在前面我们分别用图示和方程表示了这种负相关,下面我们可以用财富效应、利率效应以及净出口效应来进一步解释这种负相关关系。①庇古的财富效应。价格水平下降增加了人们持有货币余额(包括现金和存款)的真实购买力,因而使得以货币方式持有的财富的购买力增加了。此外,像提供固定利率的债券这样的金融资产,其真实价值也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由于价格下降导致以真实购买力表示的财富增加,人们变得更富有了,因此消费支出会增加。反之,价格水平提高,使一定数量货币的财富购买力下降,人们感到变“穷”了,因此,消费支出会减少。价格水平变动引起收入和财富真实购买力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消费水平反向变动,这一关系称为财富效应。英国经济学家庇古(ArthurPigou)强调了这一效应,因而财富效应有时又称为庇古效应。②凯恩斯的利率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因而使人们的货币交易需求上升,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货币需求上升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提高了厂商投资成本,从而抑制了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反之则反是。价格水平变动引起货币交易量需求和利率变动,从而导致投资需求反向变动,这一关系称为利率效应。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强调了这一效应,因而利率效应有时称为凯恩斯效应。③蒙代尔——【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弗莱明的净出口效应。无论是在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浮动汇率制度下,价格水平变动都会对净出口需求产生反向影响。这是因为,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使得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变得昂贵,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净出口下降。相反,国内价格水平下降,可以使净出口增加。总之,价格水平变动导致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相对价格变化,进而使净出口需求产生反向变动。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Mundell)和弗莱明(MarcusFleming)强调了这一效应。以上三个效应,说明了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4)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右移无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会使最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教材课后作业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6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三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二节总供给曲线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总供给曲线定义。技能目标:总供给曲线移动。素养目标:运用总供给曲线分析济现象。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总供给曲线移动教学难点总供给曲线移动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1)总供给曲线的含义总供给曲线是表明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它反映了在每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所有厂商愿意提供的产品与劳务的总和。(2)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存量条件下,经济社会生产的产量Y取决于就业量N,即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着总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的性质,一是总产出,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图7-3:宏观生产函数潜在就业量或充分就业量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这时,所对应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潜在产量又称为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量。当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达到了其潜在产量时,意味着该经济社会较充分地利用了现有的经济资源。(3)劳动市场均衡理论由于劳动的边际产品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劳动的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用公式表示为:7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实际工资低时,劳动的需求量大;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需求量小。即劳动需求曲线具有负斜率。如图7-4。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低时,劳动的供给量小;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供给量大。劳动供给曲线一般具有正斜率。如图7-4。图劳动市场均衡在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是:劳动市场的均衡一方面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另一面决定了均衡的就业量。(4)三种不同的AS曲线总供给取决于资源利用的情况。在不同的资源利用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即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因此总供给曲线有三种不同的情况。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在长期中,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因此,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最后会使实际工资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水平。也就是说,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而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上。所以,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7-4的C以上的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四种模型解释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①粘性工资模型②工人错觉模型③不完全信息模型④粘性价格模型如图7-5的b-c部分。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水平线:货币工资具有刚性,所以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总供给是无限的。如图7-4的a-b部分。图AS曲线AS—AD模型这一模型是把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如图7-6。图AS-AD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决定均衡的价格总水平和收入。在短期内,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与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均衡收入和价格。首先,由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因而增加总需求尽管使得价格水平上扬,但也会使得均衡收入水平提高。其次,当经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增加总需求尽管可以增加产量,但影响程度较小,更多地是提高价格总水平。在长期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与垂直于横轴的总供给曲线决定均衡价格和收入。这时,经济处于潜在水平,增加总需求只能提高价格总水平,而对均衡收入不产生任何影响。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教材课后作业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6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四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失业的类型第二节通货膨胀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失业的含义和类型。技能目标: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分类。素养目标:理解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通化膨胀的原因与分类教学难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1.失业的定义失业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16—65岁)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状态。衡量经济中失业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劳动的参与率=(劳动力人数/成年人人数)×100%(2)失业的分类按凯恩斯的解释,失业一般分为三类,即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而引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在市场经济国家,失业可以分为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包括: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即非自愿失业。在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种特别的失业形式,即伪装性失业或隐蔽性失业,俗称人浮于事,或有职无工的状态。在转型国家有转型失业,如中国的下岗。(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它一般是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就业。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4)失业的经济损失对个人或家庭而言,失业将减少收入,降低生活水平。对社会而言,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失业的最大损失就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奥肯定理,表明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2.5%。(5)如何消除失业现象——完善劳动市场,使信息流畅;——政府出资对非熟练工人进行技能培训;——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2.通货膨胀理论(1)通货膨胀的定义及其衡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过程。通货膨胀率是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它被定义为一般价格水平在单位时期内的变动率。这里的一般价格水平是衡量货币购买力或货币所能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指标。实践中经常用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加以表示。年通货膨胀率=(CPIt-CPIt-1)/CPIt-1×100%(2)通货膨胀的分类①5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按价格上升的速度大小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或爬行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加速的通货膨胀或奔驰的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在10%~100%之间)和超速通货膨胀或恶性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高于100%)。1993年全球通货膨胀率最高的十个国家:n南斯拉夫:15201%n扎伊尔:3860%n前苏联:1202%n巴西:1038%n阿尔巴尼亚:226%n罗马尼亚:202%n蒙古:202%n赞比亚:191%n柬埔寨:177%n苏丹:114%②按价格变动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平衡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在平衡的通货膨胀中,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而在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中,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③按人们预料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未预期到的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前者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后者则意味着通货膨胀为人们预期到。④按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供求混合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3)通货膨胀理论①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的过程。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总需求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构成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总需求增加在对总收入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对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但通常影响较小。当经济处于潜在或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增加就不一定能带来总收入的增长。因为总供给增加会遇到生产能力的限制。结果,总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总需求的过渡增长可能来源于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也可能与政府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关。②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上涨的过程。成本推进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进。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在实践中,由于市场的非完全性,工会或垄断企业有可能借用市场支配力索要高价。如果这些价格的增长超过要素的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产生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总供求模型中,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③供求混合的通货膨胀同时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两者的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即“推中有拉,拉中有推”。④结构性通货膨胀【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的具有的特点。社会经济中的结构问题:①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②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正在渐趋衰落;③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4)通货膨胀的效应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通货膨胀的类型,一般来说,平衡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很小。因此,在此主要分析不平衡和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效应。①收入和财富分配效应。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不利于工人。②就业和产量效应在短期内,通货膨胀发生可增加就业和产量,但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并不会引起就业和产量的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上涨。一般来说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引起的成本有:①皮鞋成本②菜单成本③相对价格变动带来的成本④税法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给人们资本收益的影响⑤生活的不方便(5)对付通货膨胀的办法①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②指数化: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东西的价格指数联系起来,当价格指数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③收入政策: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3.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这也就说明,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的,即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2)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2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提出来的,它描述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如图8-1。图8-1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3)长期中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认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在长期中是不存在交替关系的,长期中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通胀率失业率0PC图长期中的菲利普斯曲线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教材课后作业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7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五章第一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财政政策及其效果。技能目标:理解掌握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素养目标:理解掌握财政政策及其效果。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财政政策及其效果教学难点财政政策及其效果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第一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财政政策政府运用支出和收入来调节总需求以控制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s)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经济的冲击的机制。国家财政预算中根据经济状况而自动发生变化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税收(尤其是比例税):Y↑=>T↑=>YD↓=>C↓=>Y↓(部分)-政府转移支付:Y↓=>TR↑=>YD↑=>C↑=>Y↑(部分)•权衡性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fiscalpolicy)又称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5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相机抉择,逆经济风向行事: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主动采取的变动政府收支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膨胀性(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fiscalpolicy)总需求过低衰退时,政府应削减税收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经济G↑/T↓=>IS右移=>Y↑紧缩性财政政策(contractionaryfiscalpolicy)总需求过高通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减少支出以抑制经济过热G↓/T↑=>IS左移=>Y↓•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ofcrowdingout)当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时,货币(交易)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从而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财政政策效果实行一项财政政策时,若引起的货币(交易)需求变化较大(k较大LM较陡峭),使利率变动很大,从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较大,则政策效果小;若私人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敏感(d较大IS较平坦),从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大,则政策效果小。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LMIS0r1IS1E2OYY1rLMIS0r1IS1E2OY3r2Y2E3Y4•功能财政:财政预算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财政预算思想的演变:年度平衡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相等)→周期预算平衡(周期内财政收支相等)→充分就业平衡预算(在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实现财政预算平衡)→功能财政(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预算平衡,而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财政预算可能盈余也可能赤字,但经常是财政赤字•公债(nationaldebt):功能财政思想带来公债。–反对声:•纳税人的负担,当代人预支下代人面包•举新债还旧债,多发纸币,造成通胀•公众财富中实物资本减少,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赞成声:•纳税人是欠自己的债务•国家长期存在,公债是安全的•随着经济增长,公债占GDP比例反而可能下降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用IS-LM模型分析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2【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后记重庆工程学院教案【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周课次第17周第2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五章第二节货币政策及其效果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货币政策及其效果与货币政策工具。技能目标:理解掌握货币政策及其效果与货币政策工具。素养目标:理解掌握货币政策及其效果与货币政策工具。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货币政策及其效果教学难点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第二节货币政策及其效果•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扩张性货币政策(萧条时采用):M↑=>LM右移=>r↓=>I↑=>Y↑•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胀时采用):M↓=>LM左移=>r↑=>I↓=>Y↓•货币政策工具(1)再贴现原指商业银行把商业票据出售给央行,央行按贴现率扣除一定利息后再把所贷款项加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作为增加的准备金,现指银行用自己所持有的政府债券作担保向央行借款。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再贴现率↑Þ商业银行借款成本↑Þ商业银行得到的借款↓Þ商业银行准备金↓Þ货币供给↓(乘数倍)•货币政策工具(2)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央行购进政府证券=>货币供给↑=>利率↓(1)向非银行机构购买:央行向非银行机构开出支票=>非银行机构将支票存入商行=>商行将支票交回央行=>央行增加商行帐户里的准备金存款=>商行准备金↑=>货币供给↑(乘数倍)(2)向商业银行购买:央行直接增加商行帐户里的准备金存款=>商行准备金↑=>货币供给↑(乘数倍)央行购进政府证券=>证券需求↑=>证券价格↑=>利率↓•货币政策工具(3)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货币供给↓(乘数倍)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货币供给↑(乘数倍)•货币政策工具(4)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与配合–再贴现率:并不经常使用•借款不能进行超过一个较短时期;只是银行的紧急求援手段;被动性政策35【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公开市场业务:最主要手段•操作灵活;具连续性效果;影响可准确预测–法定准备金率:不轻易变动•有时滞;作用十分猛烈–道义劝告:无可靠法律地位–公开市场操作与再贴现率的配合•货币政策效果的传导过程:–货币供给~=>利率~=>投资~=>国民收入~•货币政策效果分析–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越不敏感(h较小),则货币供给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强–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越敏感(d较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强•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反衰退效果较弱(流动性陷阱,悲观前景削弱投资意愿,银行惜贷)–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反需求拉上的通胀,对成本推进的通胀无能为力–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会受经济周期和货币供给影响(繁荣时流通速度加快,衰退时变慢)–存在外部时滞::LMIS0r1IS1E2O【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YY1rLMIS0r1IS1E2OY3r2Y2E3Y4•功能财政:财政预算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财政预算思想的演变:年度平衡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相等)→周期预算平衡(周期内财政收支相等)→充分就业平衡预算(在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实现财政预算平衡)→功能财政(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预算平衡,而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财政预算可能盈余也可能赤字,但经常是财政赤字•公债(nationaldebt):功能财政思想带来公债。–反对声:•纳税人的负担,当代人预支下代人面包•举新债还旧债,多发纸币,造成通胀•公众财富中实物资本减少,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赞成声:•纳税人是欠自己的债务•国家长期存在,公债是安全的•随着经济增长,公债占GDP比例反而可能下降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评价各种货币政策工具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重庆工程学院教案周课次第18周第1次课学时2学时教学地点教室教学任务名称第十六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第一节经济周期第二节经济增长【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教学目标【含知识、技能、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定义。技能目标: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素养目标:运用经济增长模型分析问题。教学条件教材、板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重点经济增长的模型教学难点经济增长的模型主要教学环节、方法及内容设计时间(分)导课10复习上节课的内容10教学进程8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1、经济周期的含义及其特征经济学家给经济周期下的定义是:“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经济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2)经济周期的分类经济学家根据一个经济周期时间的长短,把经济周期分为不同的类型。①朱格拉周期:中周期。9-10年。②基钦周期:短周期。3-4年。③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50-60年。④库兹涅茨周期:另一长周期。20年左右。⑤熊彼特周期:一种综合周期。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l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说①消费不足论②投资过度理论③货币信用过度论④创新理论⑤心理理论⑥太阳黑子论⑦政治周期理论(3)乘数和加速数的结合模型(a)加速原理说明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变化的理论称为加速原理(b)加速数表示投资变化引起收入变化到什么程度的系数是加速系数,即(c)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35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即生产物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40【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代表性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2)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源泉是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Yt=Atf(Lt,Kt),其中,Yt、Lt、Kt分别代表t时期的总产出、劳动的投入量和资本的投入量,A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Yt=Atf(Lt,Kt,Ht),其中Ht为人力资本(3)经济增长模型①哈罗德—多马模型基本假设:a.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b.资本—产出比不变;c.规模收益不变;d.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e.人口按固定速度增长。模型:G=S/V其中,G表示经济增长率,S表示社会储蓄率,V表示资本—产出比例。这一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产出比例成反比。如果资本—产出比例不变,经济增长率就完全取决于储蓄率。可见,这一模型强调的是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的是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必要条件是:GA=GW=GN=n【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要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好比行走在“刀刃”上。②新古典增长模型基本假设:a.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b.规模收益不变;c.储蓄函数为,s为常数,且;d.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e.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基本方程:此方程说明,一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量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设备n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图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定性分析*资本的黄金分割律: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发现在经济稳定增长中,与人均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这一关系式被称为黄金分割率。其基本内容是: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n(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为十个:①就业人数和他们的年龄性别构成;②工作时数;③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④资本存量的规模;⑤资源配置状况;⑥规模节约;⑦知识进展。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知识存量的增长,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变化。倒u字假说(1954):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达到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5)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假设:总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造成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在于技术产生的溢出效应。外部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主要包括: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1986)、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1988)、巴罗的公共产品模型和拥挤模型、克鲁格曼-卢卡斯-杨的边干边学模型、斯托齐的边干边学模型(1988)等。其中罗默模型和卢卡斯模型最具代表性。——凸性增长模型:AK模型Y=AK,式中,A表示技术水平的正的常数,K为资本存量。(6)关于经济增长的争论——增长极限论:麦多斯《增长的极限》(1972)——增长怀疑论:【美】米香教学小结:3作业布置:评价各种货币政策工具2教学后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体系文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