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5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ord文档整理分享第一章、需求和供给一、名词解释1、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特征。需求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2、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必须具备意愿和能力两个特征。3、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即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需求规律。4、供给规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供给规律。5、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被称为均衡价格,而供求相等的数量被称为价格数量。6、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只考察原有的条件变化,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7、需求的价格弹性:度量了相应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8、需求的收入弹性:在收入水平变化时,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反应的敏感程度,是购买者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Ey=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当01时,称为高收入弹性;当Ey<0时,称为负收入弹性。收入弹性值为正的商品被称为“正常物品”,收入弹性值为负的物品被称为“劣等品”。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包括: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相应于价格变动,消费者调整需求量时间的长短。9、需求的交叉弹性(2009选择):它反映了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10、供给的价格弹性: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第一章、需求和供给一、名词解释1、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特征。需求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2、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必须具备意愿和能力两个特征。3、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即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需求规律。4、供给规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供给规律。5、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被称为均衡价格,而供求相等的数量被称为价格数量。6、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只考察原有的条件变化,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7、需求的价格弹性:度量了相应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8、需求的收入弹性:在收入水平变化时,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反应的敏感程度,是购买者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Ey=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当01时,称为高收入弹性;当Ey<0时,称为负收入弹性。收入弹性值为正的商品被称为“正常物品”,收入弹性值为负的物品被称为“劣等品”。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包括: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相应于价格变动,消费者调整需求量时间的长短。9、需求的交叉弹性(2009选择):它反映了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10、供给的价格弹性: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第一章、需求和供给一、名词解释1、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特征。需求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2、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这一定义,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供给必须具备意愿和能力两个特征。3、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即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需求规律。4、供给规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这一规律被称为供给规律。5、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或价格机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被称为均衡价格,而供求相等的数量被称为价格数量。6、比较静态分析:比较分析不同静态状态的方法。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值产生影响。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只考察原有的条件变化,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7、需求的价格弹性:度量了相应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8、需求的收入弹性:在收入水平变化时,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反应的敏感程度,是购买者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Ey=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当01时,称为高收入弹性;当Ey<0时,称为负收入弹性。收入弹性值为正的商品被称为“正常物品”,收入弹性值为负的物品被称为“劣等品”。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包括:商品可替代的程度;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商品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相应于价格变动,消费者调整需求量时间的长短。9、需求的交叉弹性(2009选择):它反映了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10、供给的价格弹性: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它可以用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来衡量。11、支持价格:是指政府规定的,位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的商品价格。由于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导致供给大于需求。为此,政府需要增加库存和扩大外需。12、限制价格:是指政府规定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政策。后果是供给小于需求。为了使得该政策有效,政府往往需要配额、票证等辅助措施。限制价格往往会造成黑市交易。二、简述题1、分析并说明引起需求变动的因素是什么。除了价格以外,影响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预期以及政策因素等。考虑到影响需求量的所有因素,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可以一般地表示为:x=x(pr,p,m,p1,…)其中,x代表商品的需求;pr代表消费者的偏好;p表商品的价格;m表示消费者的收入;p1表示其他商品的价格等。这一函数是一般形式的需求函数。2、引起供给变动的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供给的?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以外,生产技术水平、投入品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也对供给量产生影响。如果以y表示商品的供给量,T表示技术水平,p代表该商品的价格,rl,r2代表各种投入的价格,p1,p2表示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等,那么,生产者对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可以一般地表示为:y=y(T,p,r1,p1,…)该函数被称为供给函数。除了商品的价格以外,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之一发生变动,生产者的供给就会发生变动。首先是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会使产量提高,从而使得供给增加。其次是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投人品价格提高,商品的供给减少。第三,厂商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如果一个厂商生产两种在原料上具有竞争性的商品,那么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导致一种商品供给减少;相反,如果另一种商品是一种联合的副产品,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将导致一种商品的供给增加。3、运用供求分析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为什么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谷贱伤农”是指农产品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得农民从中获益,可以还会因农产品价格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一般来说,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即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以后,需求量的增加幅度难以弥补价格下降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使农民的总收益下降。同样的道理,由于石油为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的供给,会使得石油的价格将上涨。由于各国对石油的需求缺乏弹性,因而石油价格上涨将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增加。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增加将导致石油价格下降,而供给量的增加不能弥补价格下降对收益所造成的损失。故而他们要限制石油产量。三、计算与证明1、若市场需求曲线为Q=20-4P,求价格P=4时需求的点弹性值,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才能使得总收益增加。解:当价格P=4时,需求量Q=100。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定义有Ed=-dQ/dP×P/Q=5×4/100=0.2由于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即缺乏弹性,故提高价格会使得总收益增加。第二章、效用论一、名词解释效用:是指人们对商品或劳务满足其欲望能力的评价,即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这种商品或劳务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指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量所增加的效用满足量。对一个特定的消费者而言,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该消费者已经消费的该商品数量有关。根据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边际效用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即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200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此时消费者处于均衡。换一句话说,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选择商品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状态。其公式为:maxu(x1,x2)和s.t.p1x1+p2x2=m 图形表示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m。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无差异曲线: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的商品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组合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通常具有下列性质:l)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2)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等级,并且离原点越远,所代表的效用等级就越高;(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商品的边际替代率(资本的边际替代率2002):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以RCS代表。呈递减趋势。替代效应: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由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从而两种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被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在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动所导致的两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变动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二、简述题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并且是递减的。由于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对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将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对最优消费数量进行调整。特别地,如果其它商品的价格保持不变,只有某种商品比如第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那么第一种商品(以及其他商品)的数量相应地发生变动。从商品价格与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之间的关系中,可以得到消费者对第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以消费一种商品的情况来说,消费者按下列条件选择消费商品的数量:MU/p=λ。如果商品的价格p变动,比如说升高,消费者根据上述条件确定最优的消费数量。在货币的边际效用λ既定的条件下,随着价格的升高,消费者希望从该商品中得到的边际效用增加,以便能弥补支付单位商品说失掉的货币的边际效用。这样,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减少。因此,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二、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三、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1)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其消费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又会减少对这类特殊低档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就吉芬商品而言,其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减少。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第三章、生产和成本论一、名词解释1、边际产量: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L=ΔTP/ΔL=Δy/ΔL。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2、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相同产量的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用生产函数表示,表示为y(产量)=f(L,K)。特征:①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②任意两条不相交;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是递减的,即边际产量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数值之后是递减的。4、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如果单一要素投入服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那么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而同时劳动替代资本使得资本数量减少,从而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增。这就是说,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就在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5、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该最优组合表明: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6、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也就是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小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一倍,那么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7、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规模收益分析涉及厂商投入结构不发生变动的条件下生产规模的变动与相应产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①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②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③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8、等成本方程: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同样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投入要素的组合。用rL和rK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C表示成本,等成本方程为:C=rLL+rKK 。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和所花费的成本总量变动都会使得等成本方程旋转或者移动,这类似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9、平均成本:平均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等于固定总成本除以产量。平均可变成本等于可变总成本除以产量。 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平均固定成本必然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当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时,平均可变成本也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但其变动的趋势要根据不同厂商生产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变动成本一开始可能下降,但产量增加到某一限度后,平均变动成本将会逐渐上升。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连续投入可变要素引起的平均收益的变动趋势相反。当按单位要素计算的平均收益一开始随可变要素的增加而递增时,按单位产品计算的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下降趋势;当平均收益达最高点转而递减时,平均可变成本就呈上升趋势10、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量。用公式表示为MC=ΔTC/Δy=ΔVC/Δy。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U形。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1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从图形关系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这是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二、简述题***1、单一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2006论述)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投入的第I阶段为投入量由零到平均产量最大;第II阶段为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第III阶段为边际产量为负值阶段。在第I阶段,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其平均产量,这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边际水平超过平均水平,因而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一领域;与这一区域相对应的是在第III区域,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零,这意味着变动投入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少,因而理性的厂商也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一阶段上。因此,理性的生产者只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第II阶段。故,第II阶段为合理投入区。***2、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如果单一要素投入服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那么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而同时劳动替代资本使得资本数量减少,从而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增。这就是说,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原因就在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如何确定的,它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有何关系?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化或者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在多种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情况下,厂商的生产技术可以由等产量曲线加以表示。而厂商的成本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由等成本方程加以表示。于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切点。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为:RTSL,K=rL/rK,rL+rK=C。或者在产量既定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为:RTSL,K=rL/rK,f(L,K)=y。这些条件说明,无论是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还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寻求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厂商都将要把生产要素的数量选择在单位成本购买的要素所能生产的边际产量相等之点。同时,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也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以成本既定成本为例,如果每单位成本获得的边际产量不相等。比如MPL/rL>MPK/rK,这时把用K的一单位成本用于购买L将会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总产量,从而增加利润。因此,追求技术上的最优恰好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相一致。******4、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短期总产量曲线表现为一条先增后减的曲线。受总产量曲线的支配,短期总成本曲线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偶关系。根据定义:边际成本MC=rL/MPL 平均成本AVC=rL/APL可知,厂商的边际成本与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这就意味着,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从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先减后增的,即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形。而且,由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故平均成本一定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最低点。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三、计算与证明1、(2006)已知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10L—3L2,其中L为雇用工人的数量。试求:(1)、厂商限定劳动投入量的合理区域?(2)、若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P=5,现行工资率rL=10,企业应雇用多少工人?解:①由生产函数可以求得厂商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APL=(10L-3L2)/L=10-3L (1)MPL=10-6L (2)当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即APL=MPL时,决定最低的劳动投入量:将(1)、(2)代入,10-3L=10-6L得 L=0当边际产量为零,即MPL=0时,决定劳动投入量的最大值:10-6L=0 得L=5/3可见,该厂商的合理投入区为[0,5/3]。②厂商雇用劳动的最优条件为 P×MPL=rL 5(10-6L)=10 L=4/3 即劳动的最优投入量为4/3个单位。2、(2003,2008年)厂商的生产函数为y=24L1/2K2/3,生产要素L和K的价格分别为rL=1和rk=2。试求:(1)、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2)、如果资本的数量K=27,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3)、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解:①根据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MPL/rL=MPK/rK得(12L-1/2K2/3)/1=(16L1/2K-1/3)/2得2L=3K,即为劳动与资本最优组合。②短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二方程组所决定:y=f(L,K) c=rLL+rKK(━)即 y=24L1/2×272/3 c=L+2×27解得c=(y/216)2+54③长期成本函数由下列三条件方程组所决定:y=f(L,K) c=rLL+rKK MPL/rL=MPK/rK即y=24L1/2K2/3 c=L+2K 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 2L=3K从生产函数和最优组合这两个方程中求得L=y6/7/15362/7 和 K=(2/3)×(y6/7/15362/7)代入到第二个方程中得到厂商的成本函数为 c=5/(3×15362/7)×y6/7***3、证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回答三个问题:⑴利润最大化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⑵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⑶生产扩展线方程的概念,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一致性。)厂商的利润π=TR-TC=PQ-TC,将其对生产要素求一阶导数令其为零以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设该厂商仅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即Q=f(L,K)=Q0,TC=rLL+rKK则分别对L,K求偏导数得:P-rL=0,P-rK=0,按边际产量的定义替换并将两式相除得:MPL/MPK=rL/rK。此即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又由生产扩展线的定义为一系列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连线,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MPL/MPK,而等成本线为C=rLL+rKK=C0,其斜率为rL/rK,因此可得生产扩展线的方程为MPL/MPK=rL/rK,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入组合相同。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第四章、市场理论一、名词解释1、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总收益是指厂商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出所获得的全部收入,表示为:TR=p(y)y。平均收益指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获得的收入,AR=TR/y=p(y)。边际收益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加量。用公式表示为:MR=ΔTR/Δy。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厂商决策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选择使利润达到最大化的产量,满足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这个条件,即MR=MC。3.完全竞争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特征:第一,市场上,厂商生产同质的产品;第二,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和厂商,因而消费者和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第三市场上的消费者和厂商拥有完全信息;第四,厂商可以无成本地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4.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上升或收益减少的现象。随着厂商数目增加,整个行业中的产量也会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为该行业存在外在经济;如果厂商数量增加从而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成本增加,则称该行业存在外在不经济。5.价格歧视:在垄断的情况下,对不同顾客收取不同价格的情况。依照于垄断厂商采用垄断歧视价格程度,价格歧视被划分为三级。第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购买量索要不同的价格,以至于每单位索要的价格恰好等于此时的需求价格。这种类型的价格歧视又被称为完全的价格歧视。第二级价格歧视是对完全价格歧视的一种近似,它指垄断厂商按不同购买量分组,并对不同的组别索要不同的价格。在这种价格歧视方式中,垄断厂商依照购买量由大到小的分组索要由低到高的价格。第三极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依照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索要不同的价格。6.垄断竞争市场:现实中较普遍存在的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业中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第二,厂商提供有差异但彼此接近的替代品;第三,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7.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市场上存在少数厂商,单个厂商的产销量占整个市场相当大的份额,从而对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影响力;第二,少数寡头之间的行为相互依存;第三,寡头市场上的价格相对稳定,竞争可以是非价格形式;第四,市场上存在进入障碍。8.古诺模型: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经典的寡头分析是古诺双寡头模型。古诺模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情形中得到说明。假定两个面临同一市场的竞争厂商,它们生产无差异的产品,成本为0。起初,A厂商选择市场总量的1/2,以便利润最大化。随后,B厂商将余下的1/2作为其面临的市场需求,并与A一样选择其中的1/2即1/4的产量。结果,A厂商的利润因B厂商的加入而未能达到最大,于是它变动产量,将B厂商生产1/4余下的3/4作为决策的依据,选择其中的1/2即3/8。同样,B厂商将会选择5/16。如此最终,两个cs各选择1/3的产量,而且它们没有进一步变动产量的动力,从而市场处于均衡。古诺模型的缺陷是假定厂商以竞争对手不改变产量为条件。9.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纳什均衡:指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具体地说,在对策G中,对一个策略组合(S1*,…,Sn*)而言,如果对每一个局中人i,在其他局中人不改变策略的条件下,Si*是第i个局中人的最优策略,即对于任意一个可行的策略Si’,都有ui(S1*,…,Si-1*,Si*,Si+1*,…,Sn*)≥ui(S1*,…,Si-1*,Si’,Si+1*,…,Sn*),则称(S1*,…,Sn*)是对策G的一个纳什均衡。二、简述题1、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是MR=MC?(1)经济学中通常认为理性厂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厂商在进行决策时都试图使得MR=MC,即增加一单位决策量时,所增加的收益等于所增加的成本。经济学中通常称这一原则为利润最大化原则。(2)利润最大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单位的所有决策选择。(3)以完全竞争厂商的产量选择为例。厂商提供产量一方面会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也要付出成本。在既定价格下增加产量,如果MR>MC,意味着增加这一单位产量能增加总利润,厂商就会把它生产出来。直到MR=MC。相反,如果MRMFC,厂商会增加要素投入;反之,则减少;直到相等。特别地,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则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从而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如果厂商是要素市场的完全竞争者,则要素的边际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第六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单个经济单位或市场的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所得到的有关理论属于局部均衡论的范畴。相对应的,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就是一般均衡分析,相应的理论就是一般均衡理论。2.瓦尔拉斯定律:①对于任意价格,整个经济社会中所有成员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出售商品和劳务所得到的收入。②这一恒等式对一般均衡的意义在于,它表明无论经济是否处于一般均衡,总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可以由其他商品的价格表示出来,即当所有其他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另一个市场一定处于均衡。因而,一般均衡分析不可能得到所有市场的价格。但是,如果规定一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那该商品的价格就是1,从而一般均衡才可能有确定的解。③由此可见,该定律成立,意味着一般均衡分析只能得到相对价格。3.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此时的状态被称为帕雷托最优状态。当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称此时的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运行结果就是缺乏效率的。4.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在纯交换经济中,消费者通过交换获得最大满足。当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他人福利条件下使得另外一个人获得更大的福利,因此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CSA1,2=RCSB1,2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在表示纯交换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时,交换符合帕累托最优。5.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生产中,生产要素可以被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当任意两种生产要素被用于任意一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时,不可能在不影响一种产品产量的条件下使得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因此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RTS1L,K=RTS2L,K在表示生产的埃奇沃斯框图中,当两种产品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相切时,生产符合帕累托最优。6.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如果经济中某种资源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消费,那么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任意两种产品对消费者而言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即RCS1,2=RPT1,2.此时,两种产量转换曲线与消费者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无差异曲线相切。7.产品转换率: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利用生产一种产品,同时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产品的转换率就是社会放弃一个单位的商品1可以换来商品2的数量,即:RPT=∣ΔX2/ΔX1∣二、简述题***1、简要说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基本思想。一般均衡分析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而进行的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单个市场的均衡条件推广到多个市场。一般均衡理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系列价格使所有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即所谓的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1874年建立的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的分析框架如下。假定整个经济中有k种产品和r种生产要素。这样,整个经济中就有k种产品市场和r种生产要素市场。首先,从产品市场均衡进行考察。产品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对特定商品而言,消费者的需求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等。但消费者的收入又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价格。这样,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取决于所有产品及要素的价格,即 xi=xi(p1,…,pk;pk+1,…,pk+r) (i=1,…,k)产品的供给来源于厂商。厂商的供给同样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和成本。而厂商的成本又决定于要素价格。这样,一种产品的市场供给也取决于各种价格,即 yi=yi(p1,…,pk;pk+1,…,pk+r) (i=1,…,k)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一种产品的市场处于均衡,即 xi=yi (i=1,…,k) 其次,从要素市场均衡进行考察。要素的需求是厂商的引致需求,它不仅取决于各种要素的价格,也与其他产品价格有关,即 xj=xj (i=1,…,k)要素的供给来源于消费者,并且是效用最大化的一个推广,即当市场需求等于市场供给时,要素市场处于均衡,即 yj=yj (i=1,…,k) 如果存在着p1,…,pk和pk+1,…,pk+r使得上述k+r市场均衡条件成立,就意味着一般均衡存在。这一问题归结为k+r个方程是否能得到k+r个价格的问题。当初,瓦尔拉斯认为,这取决于这k+r个方程是否独立。但就整个经济系统而言,无论价格有多高,所有的收入之和一定等于所有的支出之和,即这一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由于瓦尔拉斯定律成立,不可能存在k+r个相互独立的均衡价格。但取某种商品为“一般等价物”,则问题得到解决。据此,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断言,基于局部均衡分析的一般均衡价格存在。******2、利用埃奇沃斯框说明纯交换经济的一般均衡。纯交换经济是指只有交换而没有生产的经济。假定在这一经济中,有两个消费者交换两种商品。假定第;个消费者最初拥有的第j种商品的数量为wij,而选择的消费者数量为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xij。假定两种商品的价格为pl和p2。对于第一个消费者而言,他按照这一价格出售最初拥有的两种商品可以获得的全部收入构成了他的预算约束。在这一预算约束条件下,当该消费者获得效用最大化时处于局部均衡。在图中,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过初始点,而当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与这一条预算约束线相切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即处于局部均衡。类似的分析也适用于第二个消费者。很显然,当把两个消费者的均衡置于埃奇沃斯框图中时,两个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重合。但对应于两个商品的既定价格,两个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点并不一定重合。如果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约束线将围绕着初始点旋转。当(x11-w11)+(x21-w21)=0时,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此时,两个消费者选择的最优点重合。第二种商品也同样。但在图中不难发现,只要第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第二种商品也一定处于均衡。由此决定的价格(事实上是相对价格)即为一般均衡价格。***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配置,其主要条件是什么?(1999年)是指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此时的状态被称为帕雷托最优状态。当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称此时的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运行结果就是缺乏效率的。需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纯交换:任意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RCSA1,2=RCSB1,2。②生产:任意两种要素生产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RTS1L,K=RTS2L,K。③生产和交换同时:生产过程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RCS1,2=RPT1,2。4、西方微观经济学是如何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依照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需求来源于消费者。消费者出于利己的动机,用既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按既定价格支付购买商品的费用,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通过产品市场供求机制,消费者的支付变为企业的收入。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选择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以使得每一产量下的成本为最低。同时,厂商必然使其产量处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等于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等于平均成本,这意味着厂商以最低的成本来进行生产。不仅如此,厂商生产的平均成本是企业家支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工资、利润(或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们分别补偿劳动、资本和土地在生产上所做出的贡献。 上述描绘的市场机制运行结果可以通过所有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在所有市场上同时达到,即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的福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从而社会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首先,从消费者消费最终产品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可以按市场价格选择任意的商品和劳务。如果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其对于该商品的购买量取决于他对最后一单位商品的估价:如果估价超过价格,他就会购买;否则,他就不会购买。这样,当每个消费者达到均衡时,从整个经济体系来看,他们所消费的数量都是他们愿意持有的数量,任何数量的变动都不会使其中一个消费者得到好处。 其次,从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生产最终产品来看。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厂商必须选择最小成本的生产技术,以最合理的比例组织生产要素投入,从长期来看,厂商提供的产出倾向于使得技术最优、成本最低。市场机制在生产方面的效率不仅在于企业合理使用生产要素数量,而且表现于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配置。如果企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企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恰好使得边际产品的价值等于要素的价格。只要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超过该要素的价格,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它。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对所有厂商都相同,因而该种生产要素为所有的企业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都相等。尽管不同的企业可以使用不同的生产技术,但从边际的意义上来看,谁也不能从单位生产要素中获得更多。任何使得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分配数量变动的再配置,都是缺乏效率的。 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最后,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来看。就一种特定的商品而言,价格既反应了消费者对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评价,又反应了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数量的评价通过需求曲线表现出来,而企业生产不同产量时的边际成本则体现在供给曲线之中。因此,当竞争的市场处于均衡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企业提供了消费者想要的数量。任何其他的生产数量都不是最优的。若消费者的评价超过企业的边际成本,那么增加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反之,若消费者的评价低于企业的边际成本,则减少生产会增进社会福利。同样地,在多种商品情况下,当市场处于均衡时,消费者与企业将面临同样的价格,企业按利润最大化提供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成本之比等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组合所决定的边际效用之比。故,完全竞争市场能够提供消费者想要的产品组合。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市场使得消费最优、生产成本最低,并且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使得企业能够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组合。因此,在帕累托效率意义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有效率的。需要指出,以上得到的有关市场机制效率的分析是建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旦完全竞争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就会出现失灵。5、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一般均衡论的结论告诉我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个价格体系,使得所有市场都处于均衡。如果这一价格恰好使得交换、生产以及交换与生产同时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则说明完全竞争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面考察这一点。首先,从交换的角度来看,对于任意一个消费者而言,对应于既定的市场价格,为了寻求效用最大化,他所选择的两种商品的最优数量处于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价格比的组合点上,即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面对相同的价格,因而这意味着所有消费者消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均衡时都相等。其次,从生产方面来看,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每个厂商都将把生产要素投入确定在最优组合点上,即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即同样,由于所有生产者面对的生产要索价格都相同,因而经济处于均衡时,任意两个生产者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同。最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产量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而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再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任何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时选择的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由此可见,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即完全竞争是有效率的。三、计算与证明***纯交换经济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答:①条件是,任意两个消费者消费者A和B消费任意任意两种商品1和2时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即:RCSA1,2=RCSB1,2。②如果不相等,那么在两种商品总量一定情况下,两个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交换在不影响他人的条件下,至少使一个人的状况得到改善。假定RCSA1,2=2,RCSB1,2=1,这表明,在A看来,1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替换2单位第二种商品;在B看来,1单位第一种商品可以替换1单位第二种商品。这时,如果B放弃1单位第一种商品,他需要1单位的第二种商品,即可以原有的效率水平相等。把1单位的第一种商品让给A,这时A愿拿出2单位第二种商品。这样,把其中的1个单位补偿给B,则在A、B均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还有1单位第二种商品可供A和B分配。故,存在一个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这说明,只有两个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才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第十回:西经下第七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一、名词解释1.市场失灵(1999年):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通常,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在狭义意义上使用市场失灵的概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通常具备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在理论分析中,经济学家关注商品的非排他性,并把那些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把某些人排除在外的商品称为(纯)公共物品。3.免费乘车者问题:指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这一特征及其相应的问题被形象地称为搭便车。4.外在性(2000年):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5.科斯定理:①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初结果都是有效率的。②由此引申出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③科斯定理现已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6.逆向选择: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所以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劣等品驱逐优等品的现象就称为“逆向选择”。7.道德风险:源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是指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给委托人带来损失。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降低对所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指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失效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道德风险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二、论述题1、市场为什么或出现失灵?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失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条件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广义的市场失灵则还包括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通常,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在狭义意义上使用市场失灵的概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1)政府往往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同时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为了提高垄断厂商的生产效率,政府试图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产量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2)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另一种方法是合并企业,以便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3)为了解决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经济学家们建议利用非市场的决策方式得到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4)对于信息不完全问题,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往往是保护信息劣势一方。例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二手车市场上强制保修等。***2、结合垄断厂商的均衡,论垄断的效率及其政府对策。1)垄断与低效率。依照帕累托最优标准,垄断市场是缺乏效率的。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意义上讲,价格反映了消费者的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边际福利,而边际成本则反映了社会为生产这一单位产品花费的边际成本。垄断市场的均衡状态下,价格高于生产的边际成本,从而存在着帕累托增进的可能。另一方面,以效用的方式说明,社会的净福利是消费者的总效用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而供给曲线反映了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因而,既定产量下,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度量了社会净福利。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由于垄断厂商的产量低于供求相等所决定的产量,因而垄断所造成的损失为垄断产量到完全竞争产量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之间的面积。2)对垄断的政府管制。垄断缺乏效率并不总是政府干预的原因。在市场需求所要求的数量范围内,如果生产技术使得平均成本处于递减,则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进行经营是有利的,并且,这种生产技术对竞争者“自然”会产生排斥作用,因为参与竞争的厂商在生产较少的产量时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在一些包括自然垄断的情形中,政府往往对垄断行业进行管制。价格管制或者价格及产量同时管制是政府通常采取的手段。为了提高垄断厂商的生产效率,政府试图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从而使得产量达到帕累托最优水平。如果政府只采取价格管制,即规定产品的价格但不规定厂商的生产数量,那么合理的管制价格是厂商的边际成本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对于自然垄断情形而言,上述按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确定管制价格的方法并不适用,因为此时厂商处于亏损状态。在实践中,解决上述难题的一种方式是采取双价制。即首先按市场需求曲线与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确定价格,此时厂商处于亏损状态。之后,允许厂商索要一个高价格以弥补其亏损。在双价制下,可以是某些消费者在低数量上支付较高的价格,而另外一些消费者则在高数量上支付低价格;或者,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数量上支付不同的价格。如果政府执行价格和数量管制,从理论上讲,市场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所决定的价格和数量都是可行的。但在实践中,通常的原则是:对公道的价值给予一个公道的报酬。为此,政府可选择的价格和数量组合是市场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交点,此时厂商获得正常利润。此外,政府也可以采取税收和补贴政策措施。***3、论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1)外在性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是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但这种效应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外在性有正负之分,或称为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2)外在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外在性造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之所以如此,原因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相等。假设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收益,在外在不经济时,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私人决策所生产的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反之,如果存在外在经济,则私人产量不足。3)纠正外在性的传统方法主要有征税或补贴以及外部影响内部化的主张。征税或补贴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合并企业使得外在性问题内在化。4、信息不完全何以会造成市场失灵?1)不完全信息问题: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在这里,信息不完全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信息不对称。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出现市场失灵。2)逆向选择。次品市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在“旧货”市场上,卖者比买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因而市场上并不必然出现高质高价现象。举例来说,假定在旧车市场上,只有两种类型的轿车,高质量轿车的供给曲线为SH,低质量轿车的供给为SL,再假定卖方知道轿车的质量,但买方不知道这一点,因而SH高于SL。如果信息是完全的,那么对应于需求曲线D,将分别决定两个不同的价格PH。和PL,即高质量的轿车按较高的价格成交,低质量的轿车按低价格成交。但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买者并不知道轿车的质量,因而他会以一定的可能性(比如50%)来推断轿车的质量,从而按以平均质量决定供给曲线SA,即买者接受的价格是PA。结果,高质量的轿车因不愿意接受PA,而退出市场。因此,在这一市场上只有低质量的汽车才能成交,即用低的价格购买“货真价实”的低质品。在次品市场上出现的高质量产品遭淘汰而低质量产品生存下来的现象就被称为“逆向选择”。3)道德风险。不完全信息导致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道德风险问题。以保险为例,通常投保人要比保险公司更了解投保对象的情况。但当双方签订保险合同之后,信息的不完全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一般而言,投保对象出险的可能性与投保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相关联。由于保险公司很难了解投保人对保护措施的付出,因而这一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完全性。正是这种不完全性使得保险公司会因为出险的可能性提高而蒙受损失。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提高保费,不容易出险的投保人退出该市场,从而市场再次失灵。第八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1.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中包括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GN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2.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按一定时期测算,通常是一年;GDP只包含最终产品;它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因而只涉及市场活动。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个人收入(PI)是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得到的收入。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4.失业率: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5.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前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后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作为GD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二、简述题1.使用收入和支出方法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000)首先,国民生产总值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应该计入本期的GDP中;其次,国内生产总值以最终商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因而,中间投入不应计算在内,即应避免重复计算。最后,核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币量表示的,因而有名义的和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分。在理论分析中,核算的目的在于说明经济中生产量的大小,即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价值。因而,以当期价格测算的GDP要经过价格指数的折算: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作为GDP折算指数的通常是价格总水平。2.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的关系如何?一,核算恒等式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的条件。国民收入核算给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某种启示。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忽略统计误差,支出和收入核算的国民收入恒等。如果经济处于均衡的运行之中,可以认为,经济的运行结果是核算的结果。因此,为了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把经济中的支出和收入分别置于事先加以考察,则恒等式恰好为这些因素运行的均衡条件。二,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构成。基于上述分析,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一个经济的总需求有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作为总供给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供给则表现为持有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所有者的消费、储蓄和税收。也就是说,构成经济均衡条件的两种力量以计划的形式加以考察就演变为分析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第九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名词解释1、消费函数: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C=C(Y)。2、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因而它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用公式表示为:S=S(Y)。边际储蓄倾向递增。3、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4、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S=ΔS/ΔY。根据定义,边际储蓄倾向也大于零而小于1,并且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5、投资乘数(200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1/(1-β)倍。如果投资增加ΔI,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ΔY=ΔI/(1-β)。这一结论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6、税收乘数: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定量税收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β/(1-β)倍。如果税收增加ΔT,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ΔY=-βΔT/(1-β)。这一结论被称为税收乘数定理。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7、平衡预算乘数:指在保持政府财政预算平衡的条件下,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相对于支出变动的比率。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同时增加一单位,因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1/(1-β),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增加-β/(1-β)。因此,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ΔT)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ΔY=ΔG/(1-β)-βΔT/(1-β)=ΔG(ΔT),这一结论被称为平衡预算乘数定理。二、简述题***1、为什么投资等于储蓄(i=s)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均衡条件?国民收入的变动机制是什么?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指仅包括产品市场的分析。经济中的均衡国民收入由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均等时所决定。在社会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会引起产量变动。经济社会的产量或国民收人决定于总支出或总需求,总需求决定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进一步假定经济社会只有两部门。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或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若用AE表示总支出,y表示收入,C和I分别表示消费和投资,则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AE=C+I。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收入又可由消费和储蓄构成,即有Y=C+S。因此,收入与支出相等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AE=Y,即I=S。由此可见,投资等于储蓄是均衡条件的基本形式。国民收入变动的机制是靠经济中的企业部门调整其产量来实现的,若社会的收入超过需求,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积压,从而导致库存增加。为了适应市场,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反之,若社会收入低于社会总需求,企业的库存就会减少,从而企业增加生产。因此,企业根据社会总需求来安排生产,最终将导致社会处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的均衡状态。******2、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在国民收入中,总支出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E表示总支出,那么E=C+I(1)总收入Y有两个用途:消费C和储蓄S,所以Y=C+S(2)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于是有C+I=C+S,那么投资等于消费,即I=S。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这一均衡条件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问题。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关键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生产成比例。同时,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混淆了储蓄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家庭部门。信用制度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限制,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投资仍然主要源于资本积累。至于家庭储蓄这不过是补充。此外,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中的投资和储蓄,是经济主体依据自己的心理规律进行决策的结果,因而它们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很难对二者真正加以讨论。******3、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政府变动将如何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答:加入政府部门之后,经济的总支出和总收入的构成都会发生变动。 从总支出角度看,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首先,假定政府购买是政府控制量,在决定国民收入时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即G=G0。其次,政府的税收影响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对私人消费产生影响。政府的税收可以是比例税,也可以是定量税。前者根据税基的大小征收,后者则与税基大小无关。为了简单,假定政府只对收入征收定量税。假定政府征收的定量税为T0,于是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Yd=Y-T0。因此,消费函数为C=α+βYd=α+β(Y-T0)。从而,由计划支出与计划收入的均衡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可以由下列条件得到:C+I+G=α+β(Y-T0)+I0+G0=Y 即:Y=(α-βT0+I0+G0)/(1-β)从均衡结果不难看出,投资和政府购买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增加,而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收入减少。******4.简述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并指出其发挥作用的条件。(1)乘数理论说明了经济中某种支出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倍数变动的关系。主要有:①投资乘数或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或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Y=△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②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引起的):△Y=—β△T/(1-β)。③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该乘数等于1。(2)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Y=△I/(1-β)。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3)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4)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①经济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支出的变动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②如果由于某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会限制乘数作用。③乘数理论是在产品市场分析中得到的,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特别是利息率的影响。因此,现实中乘数并不一定发挥如此大的作用。***三、计算与证明1、 已知消费函数为C=200+0.8Y,投资为自主投资,I=50。试求:(1)、均衡的国民收入(Y)为多少?(2)、均衡的储蓄量(S)为多少?(3)、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f=2000,那么,为什么该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投资量应如何变化?(4)、本题中投资乘数(k)为多少?解:①根据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得到Y=C+I 从而Y=200+0.8Y+50 解得Y=1250②S=I时市场处于均衡,因而均衡储蓄量为S=50。③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f=2000,则投资量应该达到下列条件所满足的数量,即Yf=200+0.8Yf+I 从而 I=200④投资乘数:k=1/(1-β)=1/(1-0.8)=5第十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一、名词解释1、 资本的边际效率MEC(2005):是一种贴现率,恰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贴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即R0=R1/(1+rC)+…+Rn/(1+rC)n。式中:R0为一项资本品的价格;R1,…,Rn分别为该项资本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益;rC为该项资本品的边际效率。在实践中,资本的边际效率也被称为预期利润率。2、 投资函数:即投资随利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表示为I=I(r)。对于一项资本品而言,如果其边际效率超过购买该项资本品所需支付的利率,那么它就会被用于投资。因此,一个经济的投资取决于利率,并与之成反方向变动关系。3、 IS曲线(2005):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储蓄函数为S=S(Y),投资函数为I=I(r)。于是,对既定的利息率r,均衡的国民收入将由S(Y)=I(r)决定。由此得到的利息率与均衡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IS曲线。由于均衡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呈反向变动,故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 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或预防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示为L1(Y);后一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反向变动,示为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记为=L1(Y)+L2(r)。5、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会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蒙受损失。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6、 LM曲线:在货币市场上,不同的收入与不同的均衡利息率相对应。表示这一对应关系的函数就是LM曲线。货币需求为L=L1(Y)+L2(r),货币供给为m=M/P,于是,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为:L1(Y)+L2(r)=m。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二、简述题***1、简述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货币市场上,当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时,市场处于均衡,并相应地决定均衡的利息率水平。通常,货币供给被认为是由一国的货币当局发行并调节的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表示为m。故在以利息率为纵坐标、货币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内,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基础上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货币需求。其中,交易和谨慎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关,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表示为L1(Y);而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表示为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表示为L=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L1(Y)+L2(r)于是,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L1(Y)+L2(r)=m在已知收入水平的情况下,上述均衡条件决定了均衡的利率水平,如图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特别是由于明确指出投机动机而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但正如有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凯思斯的货币理论只注意到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忽略了人们对财富的持有量也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把财富的构成看得过于简单,好像在现实的社会中,只有货币和债拳两种资产可供人们选择,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2、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他所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的总需求,而社会的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正是消费和投资的不足导致在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社会需求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对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凯恩斯运用三个基本规律,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来加以解释。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2)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意味着厂商增加投资时预期利润率递减。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关系。对应于既定的利息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这一利息率时才会有投资。但是,在凯恩斯看来,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中是递减的,除非利息率可以足够低,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中投资需求不足。 引起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引起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而资本品供给价格的上升意味着成本增加,从而会使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下降;2)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使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增加,而产品数量增加会使其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投资的预期利润率也会下降。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使资本家往往对未来缺乏信心,从而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3)流动偏好。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心理偏好,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对货币的偏好,是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或者说灵活性最大的资产,货币可随时作交易之用,可随时用于应付不测,可随时用作投机,因而人们有持有货币的偏好。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已经达到最大,从而持有货币,以至于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结果,无论货币供给有多大,货币市场的利息率都不会再下降。 由于这种心理规律的作用,利息率居高不下。当预期利润率低于或接近利息率时,厂商就不愿意进行投资,从而也导致投资需求不足。从以上三个心理规律中可以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关键,由此,凯恩斯主张,为保持充分就业,需要用国家消费和国家投资来弥补社会中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刺激有效需求,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通过财政手段,如举债、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来刺激有效需求。******3、简述凯恩斯的货币理论。(1)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是由人们的交易、谨慎和投机三种动机引起的。交易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同方向变动),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即L=L1(Y)+L2(r)。特别是,当利息率足够低时,人们预计有价证券价格不会再继续上升,因而会把货币留在手中。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2)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货币供给包括硬币、纸币和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给是再加上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供给还包括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货币供给是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的,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息率无关。因此,货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3)利息率的决定。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决定市场均衡利息率的大小。市场利息率高于均衡利息率时,说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即人们持有了超过意愿的货币量。因而,人们会将手中的货币换成有价证券,从而利息率下降。相反,如果市场利息率低于均衡利息率,则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这时人们感到持有的货币太少,就会卖出有价证券,证券价格下跌,亦即利率上升。只有当货币供求相等时,利率才不再变动。***三、计算与证明(2004年)已知消费函数为C=200+0.5Y(或储蓄函数),投资函数为I=800-5000r,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000r,货币的供给为本m=100.请写出:(1)、IS曲线方程;(2)、IS—LM模型的具体方程,并求解均衡的国民收入(Y)和均衡的利息率(r)各为多少。(3)、LM曲线方程;(4)、如果自主投资由800增加到950,均衡国民收入会如何变动?你的结果与乘数定理的结论相同吗?请给出解释。解:①通过消费函数求解储蓄函数S=Y-C并带入到I=S中:Y-(200+0.5Y)=800-5000r 得Y+10000r=2000此为IS曲线方程。②由m=L 得100=0.2Y-4000rY-20000r=500此为LM曲线方程。 ③联立上述二曲线方程,可得到Y=1500和r=5%,即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④Y-(200+0.5Y)=950-5000r得Y+10000r=2300……IS方程 与上述LM方程联立,解得 r=6%,Y=1700,△Y=200这一结果小于乘数定理的结论。根据乘数原理,在简单模型中的乘数应是1/(1-0.5)=2,自主投资增加150带来的收入增加是150×2=300。两者不一致的原因是,IS-LM模型中允许利率变化,当自主投资支出增加导致收入增加时,收入增加导致货币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挤掉了投资支出增加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一、名词解释1、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功能。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是通过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从财政支出方面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2、财政政策(2003):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以此为标准,可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是扩张的。4、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银行制度规定,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的。主要手段有变动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以及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和信贷配额等辅助性手段。这些手段常配合使用。5、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储蓄中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这种制度就叫做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就会降低,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倍数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6、再贴现制度: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在贴现率执行货币政策。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反之,中央银行可以卖出政府债券,以便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被较为广泛地加以使用。8、货币创造乘数: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若银行系统最初增加存款△D,以法定准备率rd留下准备金,通过向客户放贷则可在银行系统中最多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二、简答题与论述题1、商业银行体系为什么能使原始存款扩大若干倍,通过什么方式?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一定的比例留作准备金。这一比例由中央银行依法规定,故称为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使银行体系中可以成倍地创造货币供给。假定法定准备率为10%。若有一家商业银行增加了100元的存款,那它就可以贷款90元。客户将这90元存人自己的账户,则为他开户的银行就可以放款81元。如此等等,银行系统中增加的存款额为100+100*(1-10%)+100*(1-10%)2+… 一般地,如果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了存款△D,那么以法定准备率rd留有准备金,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当然,上述倍数是以所有增加的存款在银行系统内全额流动为条件的。***2、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借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3、(论述)论西方需求管理的政策。(1)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的方式。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总需求决定论。依照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出现萧条的关键在于总需求不足,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借用于总需求管理政策。 (2)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目标一般认为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封闭经济中,短期主要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3)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可以借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参见上题)(4)总需求管理的政策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条件。①经济态势和程度判断方面的困难;②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时滞;③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不确定性。不过,尽管西方的需求管理政策并非万能的,但不可否认它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借鉴这些理论和政策将是有益的。***第十二章、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曲线(2001论述,2006):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在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与单个市场一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有关。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呈反方向变动。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2、总供给曲线(2003):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3、货币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二、简答题与论述题***1、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2001论述中解释曲线为何右下方倾斜)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在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下,经济中的货币量是总需求量的货币反映。在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货币被用来满足交易、预防和投机需求。交易和预防构成了消费需求,而用于投机的货币则通过金融市场转化为投资需求。这样,不同的价格水平,决定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从而决定了消费和投资需求量的大小。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1(Y)+L2(r),货币供给m=M/P。在名义货币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下列模型中得到:I(r)=S(Y)……………………①L1(Y)+L2(r)=M/P……………②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在图形中,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2、主流经济学的AS曲线是如何得到,相应的政策含义是什么?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在生产技术等因素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的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表示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总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量的基本过程是,价格总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实际工资影响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从而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量,就业量通过厂商的生产影响经济中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产量。因此,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分析、生产函数再到总产出量的过程而得到的。不同派别在推导总供给曲线过程中的区别在于价格总水平如何影响劳动市场。按照主流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总水平对短期和长期的劳动需求和供给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总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l)在短期内,由于工人具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结果价格总水平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在充分就业前和就业后有很大不同。(2)在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厂商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但劳动者并不愿意在这一实际工资下提供厂商所需要的劳动。结果,货币工资必然会升高直到劳动市场再次处于均衡状态为止。(3)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的均衡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经济可以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此时增加总需求,导致均衡产出水平增加。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增加总需求只会影响价格而不增加总产出。三、计算与证明(2001,2007)1、假定一个经济的消费函数是C=1000+0.8Y,投资函数为I=1000-2000r,经济中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0.5Y-1000r,若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M=5000。试求经济的总需求函数。解:总需求源于IS-LM模型,即I(r)=S(Y) L1(Y)+L2(r)=M/P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1000-2000r=Y-1000-0.8Y 0.5Y-1000r=5000/P得Y=60000+300000/P,即总需求函数。若P=1,Y=360000;若P=2,Y=210000;若P=3,Y=160000,……。说明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向相反方向变动。2007真题:假定某经济存在下列关系式,消费函数为C=100+0.72Y,投资函数为I=200-500R,政府购买为G=200,净出口函数为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函数为M/P=0.8Y-2000R,名义货币供给M=800。求:(1)总需求函数(2)当价格水平P=1时,均衡产出。(3)假定通货膨胀预期为0,价格调整函数为Πt=1.2{(Yt-1250)/1250},求潜在的产出水平。(4)如果P变为0.5,求均衡收入。此时价格有向上调整的压力,还是有向下调整的压力。答:(1)AD=C+I+G+NX=100+0.72Y+200-500R+200+100-0.12Y-500R=600+0.6Y-1000R由货币需函数,M=800知,R=(0.8Y-800/P)/2000,代入上式得,总需求函数:AD=600+0.2Y+400/P(2)令Y=AD,Y=600+0.2Y+400/P,得Y=750+500/P。当P=1时,均衡产出Ye=1250(3)根据价格预期调整公式Πt=Πt-1+h(Yt-Yf)/Yf,公式中的Yf即潜在产出,Yt则是t时期的实际产出,由公式对照可知Yf=1250(4)当P=O.5时,Ye=750+500/P=1750,价格调整函数=0.48>0,市场压力为正,价格有上升的压力。第十三章、经济增长一、名词解释1、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因基本分析思路相同,故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它假定(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5)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基本形式为G=s/v。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该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成反比。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即GA=GW=GN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刃锋”。2、新古典增长模型: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由于其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它假定(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劳动与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并不能完全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6)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从而得到:sf(k)=k1+nk。式中:s为储蓄率,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k1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加k1,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后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加,条件是k1=0,此时经济以人口增长率增长。3、有保证的增长率:参考资料\nword文档整理分享即资本家意愿的增长率,它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用公式表示为GW=s/vw。vw为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二、简述题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假设前提?其主要结论如何?随着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了基于凯恩斯理论的增长模型,后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一模型的基本假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5)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根据上述假定,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的基本公式是:G=s/v式中:v为资本一产出比;s为储蓄率。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呈反比。经济实现在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需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或者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第一个条件表明,只有实际的与意愿的经济增长率相等,经济才处于均衡状态。实际经济增长等于人口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力的制约,也不会产生失业。因此,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充分就业下的稳定增长条件表示为:Ga=Gw=Gn式中:Ga,Gw和Gn分别为经济中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然而,哈罗德—多马模型并不认为经济总能实现上述经济增长。如果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即GA>Gw,那么在储蓄率既定的条件下,实际资本一产出比小于资本家意愿的资本一产出比。这样厂商就会增加投资以便提高资本一产出比。投资增加使得产出量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提高。结果实际经济增长率会更大。同样的道理,在GA<Gw时,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将使得实际经济增长更低。这表明,改模型的稳定均衡增长是很难达到的,故哈罗德将它形象地称为“刃锋”。***2、(论述)试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鉴于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了经济不稳定的结论。经济学家在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修正。索洛等人创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包含以下假定①全社会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劳动和资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并不能完全替代;③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④储蓄率即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不变;⑤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⑥人口按照一个固定速度增长。假定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f(L,K)。由于生产服从规模收益不变,因而生产函数可以以人均产量的形式写成为:y=f(k),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占有量。继续以s表示储蓄率,n表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于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示为:sf(k)=k+nk。其中,k表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后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二)稳定增长的条件及其政策含义对应于既定的人均资本量k,f(k)是人均产出量,这些产出减去消费后的储蓄量为sf(k)。如果sf(k)>nk,社会的人均储蓄量在用于为新增人口n配备人均资本所需要的资本量nk后仍有剩余,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即k>0。这表明,人均资本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缩小储蓄与新增人口配备资本的需要量之间的差距。相反,如果s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