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 MB
  • 2022-08-19 发布

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比较与互补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万方数据指导小组成员名单马涛教授俞忠英教授张晖明教授\n万方数据目录中文摘要⋯⋯⋯⋯⋯⋯⋯⋯⋯⋯⋯⋯⋯⋯⋯⋯⋯⋯⋯⋯⋯⋯⋯⋯⋯⋯⋯⋯⋯⋯1Abstract⋯⋯⋯⋯⋯⋯⋯⋯⋯⋯⋯⋯⋯⋯⋯⋯⋯⋯⋯⋯⋯⋯⋯⋯⋯⋯⋯⋯⋯⋯⋯⋯⋯⋯⋯⋯⋯⋯⋯⋯..2第一章前言⋯⋯⋯⋯⋯⋯⋯⋯⋯⋯⋯⋯⋯⋯⋯⋯⋯⋯⋯⋯⋯⋯⋯⋯⋯⋯⋯⋯.31.1研究背景⋯⋯⋯⋯⋯⋯⋯⋯⋯⋯⋯⋯⋯⋯⋯⋯⋯⋯⋯⋯⋯⋯⋯⋯⋯⋯。31.2研究意义⋯⋯⋯⋯⋯⋯⋯⋯⋯⋯⋯⋯⋯⋯⋯⋯⋯⋯⋯⋯⋯⋯⋯⋯⋯⋯⋯41.3国内外研究现状⋯⋯⋯⋯⋯⋯⋯⋯⋯⋯⋯⋯⋯⋯⋯⋯⋯⋯⋯⋯⋯⋯⋯..41.4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7第二章新古典经济学基本范式及其发展⋯⋯⋯⋯⋯⋯⋯⋯⋯⋯⋯⋯⋯⋯⋯⋯.82.1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82.2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特征⋯⋯⋯⋯⋯⋯⋯⋯⋯⋯⋯⋯⋯⋯⋯⋯⋯⋯⋯..9第三章演化经济学基本范式及其发展⋯⋯⋯⋯⋯⋯⋯⋯⋯⋯⋯⋯⋯⋯⋯⋯⋯113.1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13.2演化经济学的范式特征⋯⋯⋯⋯⋯⋯⋯⋯⋯⋯⋯⋯⋯⋯⋯⋯⋯⋯⋯⋯13第四章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比较⋯⋯⋯⋯⋯⋯⋯⋯⋯⋯⋯154.1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范式差异⋯⋯⋯⋯⋯⋯⋯⋯⋯⋯⋯154.2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功能特征⋯⋯⋯⋯⋯⋯⋯⋯⋯⋯⋯⋯⋯19第五章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互补⋯⋯⋯⋯⋯⋯⋯⋯⋯⋯⋯215.1范式互补的积极意义⋯⋯⋯⋯⋯⋯⋯⋯⋯⋯⋯⋯⋯⋯⋯⋯⋯⋯⋯⋯⋯215.2范式互补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22第六章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政策比较⋯⋯⋯⋯⋯⋯⋯⋯⋯⋯⋯⋯⋯⋯276.1两种范式下的政策差异⋯⋯⋯⋯⋯⋯⋯⋯⋯⋯⋯⋯⋯⋯⋯⋯⋯⋯⋯⋯276.2中国问题具体应用⋯⋯⋯⋯⋯⋯⋯⋯⋯⋯⋯⋯⋯⋯⋯⋯⋯⋯⋯⋯⋯⋯29第七章总结⋯⋯⋯⋯⋯⋯⋯⋯⋯⋯⋯⋯⋯⋯⋯⋯⋯⋯⋯⋯⋯⋯⋯⋯⋯⋯⋯⋯31参考文献⋯⋯⋯⋯⋯⋯⋯⋯⋯⋯⋯⋯⋯⋯⋯⋯⋯⋯⋯⋯⋯⋯⋯⋯⋯⋯⋯⋯⋯.32致谢⋯⋯⋯⋯⋯⋯⋯⋯⋯⋯⋯⋯⋯⋯⋯⋯⋯⋯⋯⋯⋯⋯⋯⋯⋯⋯⋯⋯⋯⋯⋯⋯⋯⋯⋯⋯⋯⋯⋯⋯⋯..36\n万方数据中文摘要19世纪70年代起新古典经济学逐步兴起,并凭借其形式的严谨、理论的规范牢牢占据了主流经济学地位,并在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经济系统日益复杂化,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缺陷也不断显现,关于新古典经济学面临危机的质疑也随之涌现。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根源于其范式的缺陷,原有范式框架下的小修小补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中就有了演化思想的萌芽,只是一直没有产生系统化的理论。20世纪末以纳尔逊和温特为代表的演化经济学家构建了演化经济学的系统性理论。演化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针对新古典主义的弊端而产生的,其范式与新古典经济学形成对立,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层级及各个层级之间的互动关系方面比较了两大范式的不同,并分析了两者的优势及不足,研究了两种理论在两大经济学基本功能——解释和预测方面表现出的优劣之处。两种范式虽然对立,但仍存在互补的可能性。总体而言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颇像中医和西医处于两极,两极之中一极范式的缺陷正可以通过另一极范式的优势加以互补,最终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完善和进步。演化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可相互结合形成优势互补,这既有利于对现实经济现象认识的深化,更有利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经济政策方面两者更容易形成互补,最终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两种理论的互补无论是对中国经济学理论还是对中国经济本身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关键字:演化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分析\n万方数据AbstractNeoclassicaleconomicsgraduallyformedinthe1870s.Ithadrigorousformsandspecificnormsandbecamethemainstreameconomicsfromthen.Howevef,astheeconomicsystembecamemoreandmorecomplicated,thedefectsoftheneoclassicaleconomicscontinuedtoappearandthesuspicionofthetheoryemerged.Thecrisisoftheneoclassicaleconomicsrootedinitsparadigm.Repairsundertheframeworkoftheexistingparadigmcannotsolvetheproblems.Althoughtheevolutionaryeconomicshasn’tformedintoasystematictheoryinalongtime,theevolutionthoughtsgerminatedintheearlyperiodofclassicaleconomics.Inthelate20thcentury,theevolutionaryeconomistsNelsonandWinterbuiltthesystematictheoryofevolutionaryeconomics.Sincethebirthdateoftheevolutionaryeconomics,itisbuiltonthedrawbacksoftheneo·classicalparadigms.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paradigms.Thispapercomparedthetwodifferentparadigmsonthemicr0-,meso-andmacro—levelandtheinteractionbetweenthosedifferentlevels,analyzedthestrengthsandweaknessesofboththebasicfunctionsaboutexplanationandpredictionofthetwotheories.Thoughthetwoparadigmsseemcontraries,thereisstillthepossibilityofcomplementaryoverevolutionaryeconomicsandneoclassicaleconomicsparadigms.Justliketherelationof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thetwoparadigmsCanbeimprovedbymutualemulation.Theeconomicstheorywouldalsobeimprovedduringthisprocess.ThispaperdemonstratesthatevolutionaryeconomicsandmainstreameconomicsresearchparadigmCanbecombinedwitheachothertoovercometheeconomiccrisis.Itisconducivetodeepeningunderstandingoftherealeconomicphenomenonandfavorableto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modemeconomictheory.Specifically,theeconomicpolicyundertwoparadigmsCanbecomecomplementarymoreeasilythantheintegrationofthetwotheories.Betterpolicyeffectwouldbeachievedultimately.Thecomplementarityofthetwotheorieshasgreatsignificancefor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economyandeconomictheory.KeyWord:evolutionaryeconomics,neoclassicaleconomics,paradigmanalysis2\n万方数据1.1研究背景第一章前言近百年来,新古典经济学一直稳居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在经济学各流派中一支独大。与之前的各学派相比,新古典经济学可谓是博众家之长的集大成者,这也使得边际革命以来新古典范式在经济学界的支配地位从未动摇。尽管新古典范式自身不断完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预测能力也在逐步增强,但理论缺陷仍越来越多的显现,如对复杂环境和体系的解释力有限等。关于主流经济学出现危机的质疑层出不穷,西方国家多次出现由学生主导的经济学改革运动,近几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印证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之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方法的创新及经济现实的复杂程度不断上升,新古典的范式缺陷将越来越明显,甚至有经济学家称新古典经济学为神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神话。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的危机给理论变革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原有理论借助新的工具,特别是数学方法出现新进展;另一方面学派内部在多元化、跨学科发展的趋势下,诞生出行为经济学、神经经济学等新的分支。这些创新给新古典经济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其对现实的解释力进一步增强。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范式一直以来都未改变,其固有缺陷也仍存在。在新古典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面临严重范式危机的情况下,一些基于新研究范式的经济学流派纷纷兴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渊源于旧制度学派的凡勃伦,他于1898年在《经济学季刊》上向经济学界提出了“经济学为什么不是--f7演化的科学"的宣言,提出经济研究应借鉴演化论的分析方法进行解释。演化经济学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著作是1981年博尔丁出版的《演化经济学》和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二书。演化经济学的核心范式是提出了“协同演化"理论,主张运用这一研究范式分析经济现象,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主流经济学均衡的研究范式,颠覆了其边际分析的框架,强调经济均衡是暂时的不可能是长期的,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演化经济学正是针对新古典经济学这一主流学派的缺陷而产生的,其协同演化范式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范式截然不同,更强调经济学要回归真实世界,开辟出了一条新的理论道路。从理论意义上说,演化经济学的发展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固有范式,是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为解决主流经济学危机提供了新的途经。从实践价值上看,演化经济学对创新理论、气\n万方数据技术演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值得借鉴。1.2研究意义经济学范式是指经济学家集团(经济学家“科学共同体”)内部所特有的思想模式和总的概念框架,它包括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以及经济学的方法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之间的不同就表现为研究范式的不同,他们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意义和理论世界里的“科学共同体”,是不同研究范式的拥护者和使用者,他们在不同范式的指导下从事各自的研究工作。信仰不同研究范式体系的经济学家们在从相同的方向看相同的问题时会因范式的不同取得不同的结论。研究各学派的经济范式才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各学派经济思想,分析不同经济理论的异同。故本文主要采用范式研究的方法,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探讨,以此对两种经济理论的差异做深层次理解,并寻求相互借鉴的可能性演化经济学过去一直被视为是经济学界的“异端”而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主流经济学形成于边际革命,延续至今,虽学派众多,但在坚持边际和均衡分析的研究范式上则是共同的,其完备的理论体系、优雅的数学形式等又是演化经济学作为新兴学派无法比拟的。研究两者范式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互补的可能性,既为根除经济学危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又能增强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回归经济学的初衷“经世济用",对经济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范式的对比,探讨两种范式融合互补的可能性,希望能有助于对经济学发展的前景、经济学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做出较为清晰的判断,从而据此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经济学理论体系,最终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并为中国特殊国情下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1.3国内外研究现状新古典经济学确立其主流地位由来已久,关于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研究的文献也浩如烟海。随着这一流派理论的成熟,其基本范式已被广泛认同,因此单纯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主流经济学危机大背景下对范式缺陷和范式危机的探讨,以及对内部新型学科的涌现及对传统新古典理论的影响,如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的发展进程及方法论基础做新的阐述。详细来看,前者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和经济学革命的可能性,研究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和多元化发展,探讨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1981年DanielBell和IrvingKristol主编的《现代经济理论的危机》一书出版后,经济4\n万方数据学界逐渐认识到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流的现代经济理论正面临着范式危机,固有的机械论和简化论的方法论导致危机难以从根本上被克服。西方经济学界对主流经济学将何去何从也争议不断:如Bouchaud(2008)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在预测和避免危机方面有重大缺陷,现有的经济学反而损害了经济的发展,唯有变革才能解决危机;Kitov(2009)则认为经济学并不需要革命,只需要更精确的测量以揭示变量之间的经验关系;Colander(2003)则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已经消亡,现代经济学已经完全脱离了新古典的范畴成为独立的存在,而现代经济学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体系,未来可能会有进化,但不会出现经济学革命。后者主要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新兴领域的介绍和综述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包括MatthewRabin在1998年的《心理学与经济学》一文中对行为经济学进行的详述;Roth在1986年的《经济学与哲学》杂志中对实验经济学的介绍;ColinCamerer在2005年发表的《神经经济学:神经科学对经济学的启示》中对神经经济学的综述等。国内研究则主要是对国外最新理论成果做介绍、应用和发展,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阐述新研究领域新研究方法的不断涌现对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如周业安(2004)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及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贾根良(2005)介绍了西方异端经济学并对西方经济学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二是从方法论角度对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学派做比较,如徐伟(2008)强调了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借鉴和修正,逯建等(2008)强调了奥地利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四项区别;三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探讨新古典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中国能否适用,如林毅夫(2002)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经济和发展经济问题时作用不大;蔡防(2010)通过对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指出新古典经济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经济,也无法得出正确的政策指导。演化经济学处于发展初期,理论尚不完善,对演化经济学的界定尚未完全明晰,因此对演化经济学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探讨仍是研究重点之一,据Silva和Teixeira在2009年的统计,从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出版《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以来,80年代中46%的演化经济学文献主要着重于探讨方法论,只有29.2%的文献涉及构建理论模型;而90年代至2005年,所有相关文献中仍有35%是关于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国外学者在深入发展纳尔逊和温特的理论的同时也根据自己原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出版了演化理论的相关著作。Weibull出版《演化博弈论》一书,系统总结了演化博弈论的理论和前沿成果:霍奇逊(1999)出版《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涉及制度和演化经济学的相互印证及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Dopfer(2001)引入了对经济的中观分析,涉及中观层面中集体行为模式的建立及制度的运作,并提出以“智人”的概念代替\n万方数据传统的经济人概念;Freeman(2008)专注于研究技术变革和扩散以及创新和创新体系,并引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JohnFoster(1997)主要关注演化经济学自身体系的完善,讨论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并从实证角度探讨复杂系统的建模;Clark和Juma(1987)运用演化方法分析了经济增长,并以此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做了分析:Magnusson和Ottosson(1997)运用演化思想分析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问题。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对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理论领域,具体研究方向上又侧重于产业理论和创新体系的分析。演化经济学在90年代被引入我国,胡世凯在1997年出版了《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的译著,最早在国内介绍了演化经济学。由于演化经济学引入国内的时间较晚,最初的国内文献多以文献综述为主,着重于引入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系统介绍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论点以及内部的各个流派。而近年来部分作者开始尝试以演化经济学的方式解释国内现实问题,如群体性突发事件、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及国家创新体系问题等,涉及微观、中观及宏观三方面。贾根良(1999)在国内首次系统的介绍了演化经济学,之后蒋德鹏等(2000),靳涛(2002),汪浩瀚(2003),梁正(2003),贾根良等(2006),杨虎涛(2006),宋胜洲(2008)等都对演化经济学的方法论进行了深入分析,梳理西方演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将演化经济学与其他学派如新制度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等做比较分析,对演化经济学现有范式进行整合,并以此研究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特殊国情,贾根良(2004)还提出演化经济学与中国古代演化思想之间存在相似性,中国古典名著《周易》就是一部“关于变异和创造性的著作”,在这种广泛的共同性基础上有可能创造出“中国的演化经济学”。崔浩等(2004),黄少安等(2006)及孙康(2006)等侧重于比较演化理论与博弈论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运用演化博弈方法解释现实问题。郑江绥等(2003),田霖(2005),刘志高等(2006),盛昭瀚等(2007)等学者则尝试用演化经济学构建演化模型,将经济数学分析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着重于微观企业发展、产业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中演化经济学的运用。目前运用演化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社会的文章较少,主要集中于微观和中观领域。在企业研究领域中,杜建国等(2010)运用演化经济学研究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安全监管和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对演化经济学的应用做了说明;朱小燕(2011)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中小企业的集群,认为在有限理性和满意利润的假设前提下,中小企业中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关系,最终会自发形成企业集群,但这种集群关系面临风险,存在消亡的可能,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改进制约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孙锐等(2012)着重研究了集群式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创新,认为在集群网络中主导企业和非主导企业两类主体在有限理性作用下,不同概率情况下的收益将导致不同的创新策略,并以此对两\n万方数据类企业的创新行为做出建议;张术丹(2007)从演化经济学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揭示企业创新行为的规律,并以此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的六要素模型,结合蒙牛的发展做了相关案例分析。中观层次中,王祥兵等(2012)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提出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方向受到博弈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初始状态关系密切,并以此得出影响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关键因素,说明如何使这一动态非线性系统得到最优演化。谷慎等(2011)对城乡和东西双重二元结构下,政府和西部金融机构在解决农村融资难过程中的行为做了演化博弈分析,认为政府的约束激励政策和金融机构的净成本是决定二元结构差距的关键因素。王海峰(2008)分析了产业集群演化的异质性及路径依赖等特征,并阐述了演化机制的三种类型。杨长江、谢玲玲(2011)运用演化经济学分析了政府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新加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做案例分析,为上海成为国际化金融中心提供建议。盛昭瀚、高洁等(2007)在NW模型基础上构建了新的产业动态演化模型——-ElⅥID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证明了模型的现实意义。宏观方面,目前涉及到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文章较少,主要是对经济政策方面的建议。如程新章、吴勇刚(2011)通过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两种不同政策体系的研究,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政策建议。1.4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国内文献中涉及新古典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范式比较的文献较少,仅有郭箭(2001)从认识论的角度比较了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差异,文章也主要集中于讨论两者的不同,仍停留在对两者分歧的分析上,没有讨论进一步互补的可能性,没有涉及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两者之间相互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实现路径。本文选取了独特的角度,试从两种范式的比较及互补角度,深入探讨两种范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两者的优势、劣势,探索两种范式借鉴融合的可能性,并尝试以此解决现实问题。从本文的主要框架来看,需要对新古典经济学及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有清晰的认识,涉及到纷繁复杂的研究领域和庞大的文献阅读,特别是演化经济学涉及到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等前沿自然科学理论,所用工具包括计算机模拟等先进技术,都是笔者未曾涉及过的领域。同时演化经济学自身理论发展也并不成熟,内部流派的观点时有矛盾,理论框架尚在明晰的过程之中,导致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只分析了新古典经济学及演化经济学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覆盖两个学派的整个发展情况等,诸如此类。因此文章仍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7\n万方数据第二章新古典经济学基本范式及其发展2.1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代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经过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人的继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熊彼特认为古典经济学时代由李嘉图开创,而大部分经济思想史家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为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之作。1870年古典经济学时代结束,而新古典经济学时代被普遍认为自门格尔始。19世纪70年代起经济学家逐渐开始运用数量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在这段时间内效益主义和边际主义的重要性日益体现,经济学界中基于效益主义的演绎模型成为新趋势。为了与基于劳动、成本及价值论的古典经济学相区分,这一新流派被定义为新古典经济学。而之所以被称为“新古典"是因为古典经济学中经典的经济人假设和市场有效的假设被沿用下来。“新古典经济学"在凡勃伦1900年发表的文章《经济学的先入之见》中被首次使用,文中主要被用来称呼马歇尔等人的经济学,指的是门格尔和杰文斯的边际分析思想和广义古典经济学的综合。而Hicks(1932)和Stigler(1941)将所有的边际分析学派定义为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一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再仅指马歇尔的经济学,而是与经济学中微积分的使用,边际生产力理论以及对相对价格的强调等理论突破紧密联系起来。新古典主义与古典经济学一脉相承,但更强调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注重效率和资源配置等微观问题。凯恩斯(1936)在现有理论之外做出了新的突破,他把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统称为古典经济学,忽视了前凯恩斯阶段经济理论的差异。在凯恩斯的著作中,“新古典”及“古典’’经济学的定义多了一个维度,即强调其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直到1955年萨缪尔森出版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书中搁置了凯恩斯和新古典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议,进而发展出新古典综合派。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主义受到广泛质疑,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货币学派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逐渐成为主流。之后随着经济学理论的完善及对其他非正统经济学学派的兼容并蓄,新古典经济学取得了系列进展,新古典经济学一词也早已突破了边际主义的范畴,指代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吸收了非正统流派思想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当然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定义在经济思想史学者中尚有争议,学者普遍认同边际革命以来至19世纪30年代的主流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争端在于部分学者如Colander、RogerBackhous等认为现代主流经济学并不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只是保留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部分理论,进而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逐渐消亡,经R\n万方数据济学发展已进入现代经济学时期,但持这种观点的作者较少。经济学界对现代主流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看法不一,Davis(2003)对此做了以下总结:一是虽然很多新思想和新方法被主流经济学所吸纳,但主流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仍然等同;二是主流经济学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其他非新古典的经济学,而前者处于主导地位:三是主流经济学表现出多元化的特性,新古典经济学地位稳定但属于少数,也并不存在某种学派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四是非新古典的方法在主流经济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新古典经济学的地位逐渐下降。而本文采用了主流观点,即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古典经济学不仅指传统的边际主义,也包含了现代经济学范畴。采用这一观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代经济学理论从理论逻辑上仍没有突破新古典的框架,典型的如理性经济人假定,虽然逐步发展为有限理性和不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概念,假设更贴近现实,但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正,假设的非现实性依然存在,因此现代主流经济学在范式上并没有明显的突破,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框架并没有显著区别,两个概念基本可以等同。2.2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特征在Colander的著作中归纳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六大特征:1.关注特定时点的资源分配:2.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对理解经济至关重要:3.关注边际(效益/成本)的权衡;4.以理性假设为核心:5.个体主义方法论;6.以一般均衡概念为理论基础。考虑到Colander的定义更强调传统意义上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在吸纳新理论、新方法的同时其自身特征也有所变化:例如阿罗、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突破了经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行为经济学考虑了人性的复杂性,修正经济人假设使其更贴近现实;曼瑟尔·奥尔森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改变了方法论个体主义中把集体简单等同于个体的集合的一般假设;实验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了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运用生物学、物理学的方法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复杂经济系统进行分析,而不囿于一般均衡假设等。这些变化都使得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特征逐渐淡化,但核心假设并没有发生根本变更,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正和完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变得越来越开放,接纳新的创新,并借鉴心理学、生态学科、法学等各学科研究成果,实现了跨学科发展。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经济学派,并能经久不衰,首先是由于在严苛的假设和明晰的逻辑形式下经济学开始走向实证科学的道路,虽然在此背景下假设现实性的削弱不可避免,却换来了后续工作的易于开展,d,N变量处理、模型构建,大到理论框架的形成,其中的难度都大大降低,借助计量等先进的数学工具,新古典经济学建立起严密的理论和科学的形式,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q\n万方数据最终确立起自己的主流地位。在20世纪初,经济学呈现多元化的态势,新古典经济学并不处于强势地位,至少在当时的美国,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受众更广,整个经济学界出现新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三足鼎立的情况。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繁杂,较难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加上当时的制度主义者更注重解决现实问题而忽略了理论的构建,导致制度经济学在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其次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派拥有开放包容的心态: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革命后新古典经济学的“霸权"地位不断巩固,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古典经济学面临了一系列危机,新制度经济学、奥地利学派、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纷纷兴起,都对新古典经济学构成了挑战。而新古典经济学对待这些前沿理论和方法的态度由封闭转为开放,选择性的吸纳新理论新方法为己所用,并对传统范式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典型的如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吸纳,在原有框架上突破完全理性假设,整合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非完全理性的个体的行为机制及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再比如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交易成本非零,这一假定也被新古典经济学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新古典经济学不断发展壮大,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n万方数据第三章演化经济学基本范式及其发展3.1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演化经济学虽然出现较晚,但理论中主要的演化思想却源远流长。早在古典经济学时代演化思想就已出现萌芽。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中涉及到人类独特的商业交换行为,进而对人类的交换倾向所涉及的进化起源问题做了猜测,“这种(交换的)倾向是否就是人类天性中的原始法则之一,关于这一点不能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后续经济学家认为斯密在《国富论》中提供了经济均衡和经济进化两种理论,分别担任市场的分配功能和创造功能,但当边际主义成为经济学主流后,后者就未能被纳入新古典的统一框架;马尔萨斯理论对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和阿尔佛雷德·华莱士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化论学家普遍承认马尔萨斯对进化论理论的贡献;剑桥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更是提出“经济学家的目标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这一领先时代的观点,认为经济体系是各种经济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有机体。国内学者也提出演化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演化经济学与中国古代演化思想的内涵之间存在着共通之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周易》就是一部注重动态变化,以天地万物变异的奥秘为探究对象的著作。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也涉及到了演化思想,部分学者如Freeman等甚至认为马克思也是演化经济学家。马克思的演化思想中既包括了对社会经济制度演化的分析,又涉及到个体的经济活动及动力机制分析,经典的“生产力一生产方式一生产关系"原理中就充分体现了经济演化的过程,不少演化经济学家都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找到了思维的启发。纳尔逊和温特也曾认为马克思的部分经济理论体现了演化的思想,构建了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这一动态的经济演化体系,并从演化体系的角度阐释企业规模和利润创造问题。由此看来演化思想源远流长,并被中西方学者所共同接受,但在经济学界长期还是处于边缘状态,被经济学家所忽视,仅在文献著作中偶有涉及,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1898年凡勃伦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经济学为什么不是-fl演化的科学?》一文,首次提出了“演化经济学”这一专业术语。凡勃伦一针见血的提出了当时经济学的弊端:经济学家为了方便论证采用了各种隐喻(假设)作为理论的术语,把现实简单化而忽视现实中难以捉模的因果序列,构建出的理论也如同没有真空的大自然,缺乏现实依据。现实中的经济过程是人这一能动要素的共同作用。儿勃伦认为经济科学必须要通过变化的序列来理解经济过程中的累积变化,而当时的经济学派虽然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尝试着使经1】\n万方数据济学成为一门对经济活动做遗传学解释的科学。所有学派中历史学派在这方面走的最远,但历史学派注重广博学问和研究,并没有上升到科学的范畴:满足于数据资料的罗列和对产业发展的叙述性说明,没有致力于构建出任何理论或把其结果精炼成逻辑一致的知识体系;所遵循的是前达尔文主义而不是现代进化理论,主要叙述现象而不关注对经济过程的进化性解释。与此同时,奥地利学派也在有限领域内对经济过程进行了研究,然而这种研究是小范围的,没有带来经济理论的整体创新。凡勃伦最后在文中把演化经济学总结为由经济利益推动的文化发展过程的理论,通过经济制度累积序列来说明经济过程。从现在看来凡勃伦对当时经济学派的批评振聋发聩,值得深省,但当时却反响寥寥,仅对当时的制度学派产生了一定影响,很快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浪潮中被淹没。凡勃伦之后,奥地利学派的熊彼特也被认为是演化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经济的变动过程,具有进化性质。创新和竞争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变化过程的内生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和企业家创新活动起了关键的作用,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表现为“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创造性毁灭”本身即是产业突变过程的一个演化机制。熊彼特的类似思想对后来的演化经济学影响很大,新演化经济学创始人纳尔逊和温特(1982)提到:“新熊彼特的这一名词是我们整个分析方法的适当名称⋯⋯可以合乎情理地说,为了成为新熊彼特派,我们才成为演化的理论家。”但熊彼特的理论仍是建立在瓦尔拉斯~般均衡基础之上的,只是增加了演化的内容。正如整个奥地利学派,虽然强调非均衡,更加贴近于现实,但仍采用主观效用价值和边际分析的方法,只是对均衡分析的一个补充,本质上还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个非主流学派。因此熊彼特的相关理论并不等同于演化经济学理论,只是表现出演化的特质。熊彼特之后,演化经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了沉寂。仅有少数学者如阿尔钦(1950)等在分析时引用了演化思想,哈耶克(1954)对自发秩序的论著中也暗含生物学隐喻。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演化经济学中关于演化思想的论述分散而不成体系,没有完全突破新古典的框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因此这一时期的演化思想被统称为旧演化经济学,以与理论范式成型的新演化经济学相区分。新演化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博尔丁、纳尔逊和温特。博尔丁在1981年出版了《演化经济学》,书中提到经济发展和生物进化都是世界发展中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总是通过变异和选择实现;经济体在生产商品和创造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壮大,而经济发展的根源则是人脑中的想法计划及态度,也即经济发展中的基因。博尔丁的著作侧重于论述生物进化和经济发展的共通之处,奠定了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但还是停在理论构建的初步阶段,未用演化的方法对经济发\n万方数据展做具体分析。纳尔逊和温特1982年出版了《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首次系统论述了演化经济学,标志着之前分散的演化思想开始聚合形成完整的理论,演化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纳尔逊和温特的著作总结了前人的演化思想,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弊端的同时也较为系统的总结了经济演化理论,借助达尔文“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说明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过程,并借助计算机和数学公式首次构建了演化模型。微观层面上借助生物学进化论中“基因”的保存、复制和增殖的过程,创造了“惯例”一词代表企业有规则及可预测的行为方式,类似企业的基因,并以此作为工具分析企业行为,进而推广到对行业动态发展的分析。宏观层面上,认为经济发展过程类似一个马尔科夫过程,从经济发展现状可以推出下一期发展状况的概率分布,并且考虑到随机因素,关注经济的动态发展过程而不注重经济的均衡。在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中抛弃了新古典构建生产函数的做法,而是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设定决策规则和搜寻选择过程解释经济增长。通过对生物学、复杂科学前沿理论的借鉴和计算机模拟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演化经济学自此时起才真正突破了新古典的束缚,形成了足以和新古典分析抗衡的理论范式。霍奇逊(2006)提出了区分演化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家的三个标准:1、本体论标准:新奇性,即是否强调经济过程中持续会出现新事物和创新,强调不确定性和发散性。2、方法论标准:是还原论还是反还原论,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整体可以完全在基本元素层面得以被解释,因而强调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及宏观的微观基础。而演化经济学则是反还原论的,认为在复杂系统中每个现象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一个层级,无法还原到基本的元素层面:3、隐喻标准:是否广泛地使用生物学隐喻,即是否以生物学隐喻替代支配主流经济学的机械论范式。这一标准后来也有所扩展,但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3.2演化经济学的范式特征新演化经济学毕竟发展历史太短,至今不过30年,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无论在理论构建还是在现实研究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短时间内新古典经济学仍将处于主流地位。而目前“演化’’这一概念被更多的与复杂性科学(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联系起来,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强调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与演化经济学非常类似。国内学者把演化经济学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方法论上的个体群思维;2.在假设上强调有限理性,并以知识人假设替代了经济人假设;3.强调非均衡和动态演化;4.在分析时强调时间不可逆,强调新奇不断出现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20世纪70年代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流的西方经济学面临危机以来,许多突破13\n万方数据新古典框架的学派兴起,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法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其中又以演化经济学发展最为迅速。但自形成以来众学派之间甚至学派内部就一直论战不断,并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一部分被新古典经济学所吸纳,坚持新古典的范式,但相关假设得以放松,模型得以扩展;另一部分则坚持认为在新古典的范式缺陷无法克服,必须创立新的范式才能解决经济学面临的危机。虽然后一阵营中的学派众多,包括女性主义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等,而他们的研究范式虽略有不同,但都是在演化思想基础上的演变。因此后一阵营也被称为广义上的演化经济学阵营。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狭义的演化经济学,主要涉及新演化经济学派,但由于着重于范式的对比,对广义上的演化经济学派亦有借鉴意义。14\n万方数据第四章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比较4.1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范式差异演化经济学在开端之时就是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弊端而形成的,因此其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完全不同。具体言之,在分析方法上,主流经济学以静态比较方法为主,认为均衡状态才是值得研究的,也是所期望能最终达到的状态。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大多是以某个均衡状态为起始点,研究外生变量改变对均衡的冲击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内生变量来重新回归均衡,从非均衡达到均衡的过程是忽略的。演化经济学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演化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侧重于非均衡状态和整个发展过程,借用生物学隐喻,就是从变异到选择再到扩散的过程。演化经济学中的变异指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广义上的社会认知,如知识、信念、制度等的突变,包括经济主体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还包括一定的随机因素引发的突变。而且认为变异的过程也并不强调进化性和方向性,因此突变并不意味着进步,例如企业由于市场压力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或采用新的营销方式等,都可以称为变异。变异之后就面临着选择,也就是对体系变异的结果做事后的分析来决定是否继续保持。在选择过程中存在个人主体行为、组织内部和市场等多层面的选择机制,最终决定其能否存续的还是外部环境的淘汰。例如企业在新变革之后根据市场的反应判断这项变革是否成功,是否应继续推行。选择也存在诸如个体、组织、产业、区域和国家等多个层级,是市场、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选择机制在多个层面上的互动。选择之后就是扩散,在各个层级的个体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模仿的过程中,组织形式不断的传播开来,组织的特性得以不断延续。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组织内部成员的复制和继承以及向组织外部的传播和增殖等活动。例如企业在进行一项成功的变革后继续在其子公司推行,或者被其他企业所模仿等。在这个突变—选择—扩散的过程中我们找不到均衡、失衡的概念,而这个过程也并不是单向的,三个环节均可以相互影响:突变可以促进新的选择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选择机制本身的演化,促进不同选择机制的耦合,而有效的选择可以推动进一步的变异。突变机制也会作用于选择机制本身:选择机制则会在创新主体的认知、偏好等内在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受到相应的影响,最终导致整个选择机制发生变动甚至彻底重塑,较为稳定的选择系统还可能使得技术和制度共同锁定,导致突变的锁入效应。技术的创新和制度上的变革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个体间互动模式的变化,最终改变原有的扩散机制;而扩散过程能够引致新的突变,模仿者可能会在突变基础上再次创新,扩散机制中的互动网络结构也会对突变产生影响,突变的扩散过程也具有路径依赖和1S\n万方数据报酬递增的特性。选择机制的变化会导致个体对突变价值的自主判断发生变化,进而对突变的扩散产生重大影响;而随着突变的扩散,整个市场结构又可能会发生量或质上的突破,市场选择机制也会因此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在具体分析中,经济学一般可以按研究对象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或者进_二步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大领域。微观领域主要涉及消费者和厂商;中观领域包括产业、行业等;宏观领域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经济增长。在微观领域,主流经济学(如新古典学派)中微观主体被假定为同质性的,并且基于理性人和利益最大化假设,认为消费者和厂商追求的都是利润最大化,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做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价格变量非常关键,在某个固定的价格下微观经济主体通过调整自身行为,如消费者改变消费量,生产者改变生产量等从非均衡达到均衡。其中的过程往往被省略而只关注均衡的结果,在均衡的基础上通过外生变量的改变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例如改变预算、改变价格,最终仍然通过最优化的过程逐渐靠近均衡结果。而在动态分析中,往往也是以某一期或几期的均衡状态为基准的分析。具体到企业理论,对企业而言,经营目标就是利益最大化,厂商的行为往往可以定义为一个反应函数,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也就是找出函数在限制条件下的最值的过程。在传统的企业理论中企业只是投入产出的函数,对制度安排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等并不加以研究,因而企业常常被比作黑匣子。之后新制度经济学虽对企业理论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根据交易费用等理论开始对企业组织本身进行研究,但仍然没有突破关注结果的静态分析的框架,由此发展出的现代企业理论也已基本融入主流分析之中,采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论都有明显的新古典烙印。而演化经济学中微观的分析以企业为主体,对消费者的研究比较少。在演化经济学的微观企业理论中,认为企业是异质性的,而且并没有完全的理性,因此企业不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分析中一般认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正利润,获得满意即可。分析的工具则是企业的“惯例”,类似生物演化中的“遗传基因”概念,研究的重点在于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均衡。根据温特和纳尔逊的理论,“惯例”可以定义为有规律、可预测的企业行为模式,包括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一些无形的,很难被归纳或是被企业经营者察觉的倾向也包括在惯例之中。惯例的形成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本身也具有不同的层次。企业在惯例形成后有一定的惰性——在正利润得以保持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会改变原有惯例;只有存在外部压力或者内部动力时,企业才不得不在原有惯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类似于生物演化中的基因变异。由于惯例具有记忆性和可复制(遗传)性,成功的惯例会得到不断强化及推广。演化本身不强调方向性,而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有限的理性以及随机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惯例的变异不一定是进步的。企业的演化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不同企业的业绩差异和企业演化的整个16\n万方数据机制,整个过程完全可以和生物学中的演化类比:企业的异质性源于惯例的效率差异,生物由于基因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企业的惯例在长期内是不断演化的,正如生物的基因也会不断发生变异以更好的适应环境:企业成功的惯例被复制扩散,正如生物基因突变后的遗传。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别,例如生物学的变异往往是被动性的,而企业演化理论中惯例的改变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生物学中关于生物后天获得的特性能否遗传还有争议,而企业演化理论无疑是接受了拉马克主义,认为从环境中得来的学习成果会被传承等。从两个学派的企业理论可以发现,演化理论更贴近现实,关注企业组织和企业行为,而新古典模型中没有给企业的“变异"留有余地,因而整个分析就不具有动态基础。当然,目前微观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的分析主体主要限于企业或者其他市场自组织,对消费者研究的较少,这也是演化经济学较新古典的欠缺之处。中观领域以某一部门、某一集团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主流经济学传统研究领域一般只包括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中观经济学是介于微观宏观的新兴部门,是主流经济学领域的飞跃性发展和理论突破,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也不过几十年历史。在这个新兴领域,新古典中观经济学相对其微观宏观理论而言尚未成熟,象微观、宏观经济学那样的统一、完整的中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构筑中观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本范畴体系仍在探讨之中。而演化中观经济学在目前可以算是演化经济学成果中最为突出、最为成熟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演化经济学研究文献很多来自对中观层次上的技术创新分析。新古典的中观理论主要强调空间概念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开始强调“距离’’、“布局”、“网络"等空间概念,而20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学的发展也对空间结构和由此派生的经济关系做了详尽的分析。空间经济是中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同时中观经济的空间结构通过对微观个体进行分门别类的“组合”而形成的,众多的微观经济基于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或规律形成了中观经济这一特定的范畴。在空间领域的理论基础上,中观经济学进一步研究了经济结构这一复合体,研究了企业、产业、部门及地区等经济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产业升级、产业转型等过程研究经济结构的动态发展规律,而不再是简单把经济结构看成宏观体系的基础。总的来说,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还是利用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下的均衡来说明产业行为特征,认为同一行业/产业中的企业具有同质性,并且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必须满足最优化的标准,企业在市场中通过价格竞争等手段,使得产业最终在某一均衡价格水平上停滞。而演化中观经济学目前主要涉及的还是技术创新领域,制度创新涉及的较少。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又主要分两个方向——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研究:时间维度上主要涉及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协同演化模型,空间维度上则主要从不同层次对创新的演化体系进行分析,\n万方数据从集群创新体系到区域创新体系,最后到国家创新体系。以纳尔逊和温特的模型为例,企业通过适应性学习改变原有惯例,通过选择、扩散机制及其互动逐渐演化,企业行为的惯例是产业演化模型的基础,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业演化的动力。通过企业搜寻正利润和市场进行选择的联合作用,企业随着时间演变,产业也随之演化。以该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对产业经济学中关于企业创新和市场结构关系的传统争论得出自己的结论——产业趋于集中是产业创新率高的结果。在空间范围中,中观演化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集聚现象。演化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主要通过协同演化机制来说明,类似生物界中的共生现象。产业集群就是企业自组织的综合体,并不是混乱无序的,正如生物界通过长期进化发展出的有序的互利共生机制。这种共生机制具体包括技术扩散、溢出和合作一竞争等方面,而根据层级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体系,d,N产业大到国家,层层套嵌,相互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演化思想不同于新古典的还原思想,不是把复杂的经济组织还原为部分之和,而是强调层级之间的各个方向的互动。总的来说,在中观领域两个学派最大的区别是:主流经济学对中观领域的分析缺乏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并且仍然是基于均衡的分析,动态分析也是以均衡状态为基准的;演化经济学则把时间空间两个维度都考虑在内,并且一直坚持动态分析方法。当然目前演化经济学在中观领域主要考虑的还是技术演化,不包括制度演化,这一缺陷在今后的理论发展中会得以弥补。两大学派在宏观领域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增长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基于同质性假定,宏观生产函数完全可以通过所有微观企业的生产函数加总来构建。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微观加总构建宏观生产函数,强调以资本、劳动力为主的经济要素综合作用促进经济增长,长期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不断趋向均衡状态的过程。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即存在长期中的均衡,认为通过政策对经济变量的调整能够影响均衡的水平,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如忽视技术和制度的作用及缺乏普适性和现实性等,如何弥补这些缺陷也成为之后理论发展的侧重点。目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和新增长模型等,这些理论都经历了技术从外生变量转为内生变量、市场结构从单一的完全竞争模式扩展到包含不完全竞争结构的多样化结构等诸方面的改进,经济增长理论也因此更为贴近现实。然而这种改进只能是局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决定了长期增长理论的缺陷无法完全被修正。与现代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不同,演化经济学的增长理论是以异质性的企业作为研究经济增长机制的出发点,认为总量生产函数这一概念就是不合理的,因而也不以构建增长函数为理论研究的目标。演化经济学认为在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基础上,创新、选择和扩散机制共同作用,各个层级之间不断互动,18\n万方数据最终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动力。演化增长理论突破了严格假定的束缚,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更具有现实性,认为在位企业在搜寻中的自主创新或是模仿以及新企业的加入都会导致创新的产生,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这意味着宏观层面的经济变迁都可以理解为是由微观所驱动的。例如,纳尔逊和温特发展出的NW模型,强调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发展的重要意义,关注了某个单一部门内企业的创新与差异化问题。随后由Saviotti和Pyka所发展起来的SP模型则突破了对单一部门内的企业的分析,着眼于整个经济系统,探讨了新部门创生所导致的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建模过程中的限制,这些模型虽不能全面反映演化的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但都把握了演化思想的精髓。从微观、中观及宏观领域的互动关系来看,新古典的主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也存在着分歧。新古典的还原论虽然也强调宏观的微观基础,但实际上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是割裂的,不存在一个宏观的经济分析体系,试图以简单的线性关系说明复杂的经济现象,从而很难说明个体和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演化经济学从微观到中观最后到宏观领域都可以借助类似的机制进行说明,认为没有哪一个层级的问题可以孤立地被分析,强调各个层级之间交互影响共同演化,并且重视非线性关系和混沌理论。后者无疑更具现实性,但构建如此宏大的一个体系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困难。主流经济学能够借助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模型对理论进行解释论证,而演化经济学较难把理论完整的以模型的方式表现出来,目前更多的是依靠逻辑分析和运算模拟,这对演化理论的推广也势必造成一定的障碍。4.2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功能特征正是基于演化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范式差异,两者在经济学的主要两种功能上,既在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上表现出不同的优劣势。新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还原论的,解释经济现象就意味着去回溯某一个特定层面的规则和构造,这个层面往往被认为是微观层面,而所有的经济现实都是在这个层面的基础上相互作用共同发生,其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更使得新古典经济学对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解释基本上是微观个体的简单加总。这种解释方法的优点是比较适于数学分析,也能够借助数学公式复制出经济的动态过程,缺点则是未涉及生成经济现象的根本机制,分析也只是停留在无差异的微观个体层面,强调从个体、部分出发解释整体。19世纪70年代后在阿罗·得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之后,这种对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可靠微观经济基础的强调越来明显。但这种解释本质上是一种对现象之间关系的描述,这种关系也往往体现为线性关系。比如,任何一名经济学入门者都知道“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这一概念,但很多却无法解释清楚这一现象。而演化经济学强调反还原论,即复杂系统在不同的水平上呈不同的特性,1q\n万方数据任一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在单独一个层面上得到解释,因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不能简单还原到基本的微观层面。演化经济学更强调从本质上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生成,构建基于主体的模型,引入演化中的“适应一选择”机制,以此揭示异质行为人之间相互作用最终达到的结果,进而解释生成现象的基本机制。因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解释方面演化经济学更胜一筹。而在预测功能方面,演化经济学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是不可预测的,强调不确定性和随机因素,因而预测并不是演化经济学着重的目标,也不以能否准确预测为衡量理论好坏的标准。目前演化经济学的相关著作中基本以解释历史现象为主,少有对未来的预测。虽然在预测方面显得稍逊于新古典经济学,但这并不能说明演化经济学的预测功能较弱,只是受到了方法论的限制。而新古典经济学则更强调对经济的预测功能,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方法论》一文中就提出,实证科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发展出能够做出合理预测的理论和假说,因此理论的预测能力是判断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需要通过对实际数据和预测数据的比较来判断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新古典经济学在预测方面有不少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总的来说在预测的准确性方面两者都有所欠缺,而新古典经济学则在预测的简便性和可操作性上略胜一筹。关于经济学的功能是预测还是解释经济学界也存在争议,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为主,并为经济政策的制度提供依据。而考虑到经济系统的开放性,预测被认为即使是正确的也无法永远有效,因此预测功能相对处于次位,从这个角度看演化经济学更有优势,也更有现实意义。但我们不能否认预测功能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因此新古典经济学通过简化假设得出预测并通过结果反复检验的过程也值得借鉴。20\n万方数据第五章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互补5.1范式互补的积极意义演化思想在经济学中渊源已久,但长期累积到最终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危机不无关系。主流经济学的危机主要在于其研究范式,这种范式上的危机又根源于其机械论和简化论的方法论基础。因此,自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得以确立以来,一直受到各种理论的挑战。要根除主流经济学的危机乃至经济学理论的危机,必须从经济学范式上思考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缺陷进行弥补。演化经济学的“协同演化"范式正可以与主流经济学的均衡范式形成互补,解除主流经济学的危机。打一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演化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范式互补就如同中医与西医在医治癌症病人上的互补一样。在对癌症病人的医治上,中西医各有优势,但又都有局限性或不足。中医理论体系与西医理论体系不同,借鉴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认为医生在行医时必须拥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在医理上中医则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审证求因,辩证论治”。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更重视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互相转化,在医治病人的过程中强调整体观和辩证论治这两大核心。典型的例子是在对癌症病人的医治上,中西医因医理不同在医治方法上也有所不同:西医抗癌的方法是通过手术等方式消灭肿瘤,通过放射性治疗等方法杀死癌细胞;中医则认为癌细胞的出现打破了人体本身的平衡,因此需要纠正失衡来控制肿瘤,维护人体本身的自愈能力,事实证明两种方法都有一定效果。总的来看,西医强调将病症与人体割裂开来处理,针对某个人体部位或器官作具体的诊断,这种处理方法和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现实的处理方式有类似之处;而中医强调“天人相应”,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体自身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这种观念和演化经济学具有相似之处。演化经济学要求把研究对象看作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的复杂系统,而生命机体也可以被看作是这种复杂系统的一种。从医学的发展来看,西医注重微观和局部,而中医则强调宏观和整体。中医和西医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中医在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优势,诊断过程副作用较小,但疗效较为缓慢;西医虽然见效快,但往往会伴随副作用,两者应该互相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西医相互结合可形成优势互补:如对癌症的治疗上,可以采用西医的方法消灭肿瘤防止癌细胞扩散,以中医的方法对癌症病人进行调养,通过调节机体增强人体免疫力和自愈力。中医和西医在癌症的治疗方面都有其局限性,但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大大提高医治的疗效。2】\n万方数据由此可见,虽然演化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截然不同,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必然对立,如果两者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不仅有利于经济学理论的完善,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5.2范式互补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演化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在研究范式上可学习借鉴中医和西医的互补。以新古典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范式,由于其与物理学分析方法上有类同而被喻为经济力学。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考察的经济对象都被大大简化了,因此新古典学派所构造出的经济学世界是一个基于机械论和简化论,类似物理学中经典力学的世界。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论还是一种典型的个体主义,它把微观个体假设为同质的,无差异的,各个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而宏观则是微观的简单线性加总。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最主要的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选择假设,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利益,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而且人都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判断成本和收益进而做出最优的选择。完全理性这一假设之后虽然有所放松,但基本内核并没有改变。新古典分析的重点则在于最优化和均衡,认为不均衡总是会向着均衡演变,只有均衡是可以维持的,不均衡状态只是暂时的,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也就是如何达到最优化,实现均衡的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时间因素是被忽略的,对作为“过程"的时间因素的漠视,致使新古典经济学不再重视不确定性,似乎什么都是可量化的,可测并可知的,这种分析方法的本质是一种静态分析。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中也存在着所谓动态分析,但这种动态分析往往是不连续的,由各个不同阶段的静态分析构建而成。同样,在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中,随机因素也是作为扰乱因素而被过滤的,很多无法解释的因素被冠以随机因素的名义进行处理。最典型的就是构建计量模型时以£来统一表示随机项,认为这一项的存在不影响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因而对£项的具体涵义分析的较少,同样对出现异常值的处理也是简单的剔除,这使得构造出的模型非常精密,但却并不一定全面。随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在假设、分析方法上也有一定的修正,但往往是局部性的,对整个范式并无太大影响。演化经济学自发源时起就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范式截然不同,并且往往是相反的。演化经济学大量借鉴了生物学的隐喻,因而又被称作经济生物学。它不同于新古典的个体主义,所运用的是一种介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间的个体群思维,哲学上与本质论方法相对应。个体群思维强调多样化本身,认为个体的差异性是整体变化的先决条件。基于方法论的个体群主义,演化经济提出了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两大概念:个体发生源于微观个体内部的突变,而系统发生则产生22\n万方数据于更高的层级,主要是受微观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个体发生达到质的突破之后会转变为系统发生,而系统发生又会对个体发生的动态化过程产生作用。个体群方法是针对现实中复杂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强调复杂性系统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动态性和随机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正与经济现实相吻合。演化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新古典所关注的均衡,而是非均衡,认为非均衡才是常态,均衡则是概率很小的异常状态,因而研究非均衡更有意义,值得分析的是整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而不是某个静止的均衡状态。在基本假设上,演化经济学以知识人假设替代了理性人假设,同样用基于知识的有限的理性替代了完全理性,理性也不再像新古典假设的那样是先天的、外生的、类似本能的存在,而是像知识一样可以后天习得的、内生的产物,理性本身就与知识人的知识这一概念息息相关。正是由于人们无法做到完全理性,因此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的也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达到满意即可。在对时间这一特殊变量的处理上,演化经济学采取了与新古典相反的做法,强调历史重要,并把时间看作不可逆的因素。在分析过程中,演化经济学强调时间因素的最基本作用,认为即使不考虑其他变量,仅仅考虑时间参数的变动也会带来经济系统中“新奇”的出现,而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分析则不考虑时间因素,往往为了分析的便捷将时段简化成时点,忽略时间流逝发生时所伴随的动态演化过程。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另一重大分歧在于演化经济学重视不确定性,强调经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随机变量。不确定性并不是指完全无规律可循,而是由于经济体系各个层级中都会不断的、随机性的出现突变,人们根本无法把握所有突变的产生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经济系统正是由不断发生“突变"的微观实体所构成,因而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这和量子力学中海参堡的测不准原理有类似之处,亦体现了哲学上的不可知论。当然不确定性本身也不是完全不可测,经济系统中不同变量的变动速度就是相对确定的:制度、惯例等变量相对固化,突变发生的较慢:而价格、市场等因素本身就处于变动之中,突变产生的速度也更快。正是基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演化经济学选择了相对稳定的因素,如制度、惯例等变量来对经济系统做分析,以此克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分析带来的干扰。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日益明显,而目前对理论的修正并没有触及其理论的内核,因而也是不彻底的。20世纪70年代后,新古典经济学范式陷入了持久的危机,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批评,而演化经济学作为最初处于边缘化地位的异端经济学,近年来发展迅速。演化经济学从一开始起就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对者出现,因此演化经济学的理论从根本上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为经济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主流经济学的固有危机也使得目前演化经济学有逐渐取代新古典经济学,从而引发经济学新的范式革命的趋势。\n万方数据然而,演化经济学理论相对新古典理论而言既有进步也有缺陷,而其优势和劣势也是相统一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演化经济学比主流理论更贴近现实,更具有解释力,但很难用于对未来的预测中。对随机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强调使得演化理论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对可能发生的结果的预测,对未来缺乏明确的预见性。虽然这正是演化的必然逻辑,但经济学作为--f3学科对人类行为的指导作用被淡化,而新古典经济学虽然一直被认为有脱离现实的弊病,但其理论的预测功能并没有因此受损,相反通过证伪主义检验的经济学理论大多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就目前的演化理论来看,无论是微观、中观或是宏观领域,都能很好的描述经济现象及其内在机制。以企业的惯例作为生物“基因",把人类的经济行为类比为自然界的生物活动,很好的解释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以演化的微观企业理论为例,不同企业的业绩差异源于惯例的效率差异。通过微观演化理论可以得出符合现实的结论:企业的能力在长期内不断演化,企业惯例变异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创新活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的不完全理性使得偶然性因素有时亦能影响企业的成败。通过现实观察即可发现,无论是何种结构的企业都符合上述结论,但根据此结论却很难判断企业在经济环境改变时会采取何种具体的行动,对不确定性的强调加大了预测的难度。与此相反,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对真实世界进行抽象和简化,很难完全反映现实,微观中对企业同质性的假设明显脱离现实,但这种严格的假设并不妨碍新古典经济学得出供求决定价格的基本结论,这一结论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可以成立的,因而也就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演化经济学强调制度和创新也可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中这一方面的不足,但演化理论涉及的范围过于宽泛,例如企业的“惯例"涉及到企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包括生产计划、价格确定、研发投入等,而不像新古典经济学仅仅考虑某些关键要素而对其他要素做省略处理,而对层级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演化的强调也增加了分析的难度,这使得演化理论在对经济系统做总体概述时虽有优势,但很难理清经济发展的主要脉络。如果说新古典经济学是从理论到现实,那么演化经济学就是恰恰相反的过程。新古典流派中模型的构建大多基于严格的假设,在理想化的模型基础上逐渐向真实世界靠拢,或是逐步放松假设逼近现实,或是基于理论模型考虑对现实世界的改进。演化经济学则要求从一开始就基于现实构建出一个宏大的模型,包含种种确定或不确定的经济因素,从目前来看演化经济学中现有的模型还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这种对所有要素的全面考察在目前来看缺乏技术支持,而且需要大量成本,易处理性差,适当程度的简化必不可少,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更容易形成统一框架,而演化经济学有过度复杂化的倾向。演化经济学强调动态和多元化,虽然符合现实的复杂性,但这种研究方法具24\n万方数据有较强的主观主义色彩,很难被统一规范化,从而远离了严谨的科学研究。单从基本概念上看,不同学者之间采用的概念就有差别,即使是基本确定的概念如“惯例”等也没有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与演化经济学的不成熟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学科自身性质的影响。而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具有规范化的术语,统一的价格理论贯穿于整个学科之中。尽管新古典经济学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流派,这种标准化的运用使得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借鉴、交流更为便利。特别是在数学工具的运用上,数学这一学科基于其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及体系的完整性,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范畴内被广泛运用。体现在经济学领域,数学的使用使得经济学理论的表达更为严谨,并使得高深复杂的现代经济学变的简单明了。经济学的数学化虽然也有弊病,但使经济学自身的专业化不断加强。演化经济学的范式决定了数学很难直接用于模型的构建中,理论的阐述更多是靠逻辑分析而非数学推导,学科的标准化规范化也因此受到限制。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颇像中医和西医正处于两极,这两极之中一种范式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优势所在。两个学派的差异可以借用照片和地图的不同来说明:照片是现实的写照,但较为复杂,而且作用有限;地图中存在很多简化,但主要地标非常明显,有现实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地图的绘制也越来越精细,目前已经出现了与现实场景完全一致的3d地图,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按现实1:1比例绘制的地图,但相信随着技术进步终有一天会实现。同样,虽然演化经济学强调从现实出发,力求回归真实世界的难度很大,在目前来看这一目标无法实现,但随着分析方法的进步和新分析工具的引入,分析难度将不断下降。从整个演化经济学发展史来看,理论的突破往往伴随着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进步。例如演化经济学家纳尔逊和温特的著作中就借用了混沌理论、量子力学理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成果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先进工具,这使得原本逼近现实的假设得以在模型被反映出来,经济学也越来越贴近现实。但无法否认的是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远比地图绘制技术的难度更大,演化经济学对不确定性和随机变量的强调使得在演化的框架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质上是无规则及不可测的,整个动态过程很难用正式的模型来描述表达,因此要想完全与现实一致则基本上无法实现,只能不断的逼近现实。而正如西蒙所说,“假设的非现实性是必要的缺点,是由于现有的计算能力受限而使得科学家作出了必要让步。’’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的计算能力仍然不断飞跃,但用来处理复杂的经济系统仍显得非常有限,而演化经济学对数学等工具的运用也有相当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理论的创新突破和传播扩散构成了障碍,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大部分演化经济学家都拥有着物理学或者数学专业背景,而刚入门的经济学学生往往还\n万方数据停留在微积分的学习中,相关知识的不匹配使得演化经济学理论很难为大众所接受,由此可见新古典经济学仍将长期保持主流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演化经济学都很难取代新古典经济学,目前只能成为经济学多元化的一大推动力量。可以预见的随着相关工具的进步和完善,演化经济学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终将与新古典经济学分庭抗礼,在两大不同范式下经济学也将呈现出更多元化的特性。总的来说,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各有优势,亦有不足,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就像中西医结合治疗克服癌症疾病一样。演化经济学目前的理论对现实主要起解释作用,强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因而能够说明经济现象和经济事实及其内在发生机制。现实中的经济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路径依赖的、不可预测的过程,而演化理论较好的体现了这些特征。但演化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对过去的经济事件的分析中,演化经济学强调的历史重要和时间不可逆假设认为历史事件是不可逆和独一无二的,因此即使可以在对历史事件的归纳基础上建立一定的法则,也不可能基于该法则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而新古典经济学则恰恰相反,可以借助严苛的假设探索现实经济的运行法则,并最终提高预测能力,进而弥补演化经济学的这一不足。由于假设脱离现实,新古典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往往是片面的、静止的、不完善的,其解释功能因而受到限制,这又可以通过演化经济学的协同演化的动态发展研究来加以弥补,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和补充。通过两者的结合既能增加对经济学现实描述和解释的准确性,发现经济社会中的经济规律,又能在一定基础上提高准确预测经济事实实际进程的概率,使得经济政策的制定在现实经济中更加有效。总的来说,演化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的相互结合和互补,既有利于对现实经济现象认识的深化,提高对经济进程的预测能力,更有利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使得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日益多元化。\n万方数据第六章演化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政策比较6.1两种范式下的政策差异基于演化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范式的不同,两者所提供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区别。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政策建议最初是在宏观分析中产生的,因而也更主要集中在宏观领域,常用的工具集中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类,政策往往体现出数量化和规范性的特征,制度、惯例等因素往往被视为外生变量而不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对政治领域的研究也主要完全套用经济分析模型,把政府也看成利己主义的市场参与者,把政府的政治目标简单的定义为效用最大化。当然随着新古典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和对新兴流派的兼容并蓄,新的政策分析工具也不断出现:例如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因素正式纳入分析的框架,新政治经济学开始着重以权利分配取代资源分配概念,并沿用了许多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这些方法还是在原有框架下的修补,虽然增加了有限理性、外部性、理性预期、市场乃至政府失灵等更贴近现实的概念,但政策分析的目标往往还是构建理想中的经济世界,经济政策本身不再是作为工具而是往往不自觉地被当成政策目标,整个政策分析的过程也逐渐脱离实际转变为抽象的推理。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古典主义对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推崇,认为将政府角色最小化就能解决政府失灵问题等,在现实运用中却忽略了这些手段往往只是某种特定经济政策的事实,而是直接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目标。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策很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事实证明其并不是万能的,用来应对发展中国家中的经济问题时尤为如此,更不能简单的把其与经济发展目标混为一谈。除此之外,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下的经济政策还存在不少其它弊端,如简单把经济政策等同于某几种数量型工具的组合;忽视政策实施的动态过程和政策本身及经济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政策实施的过程被忽略,对决策过程的处理类似于新古典传统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黑箱子的处理方法;政策建议多集中在宏观领域,微观及中观领域的政策工具相对缺失,各层级的互动关系也被排除在政策制定范畴之外;缺少将经济和政治视为整体的综合分析等。综合来看新古典经济政策存在种种弊端,而源头则在于新古典经济学本身的范式缺陷。当然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经济政策也有其优势,政策制定的过程被大大简化,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成本上都拥有明显的竞争力,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过程也更加简便,对政策制定和实施者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这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对经济活动中政府职能最小化非常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因。演化经济学更关注经济动态演化过程本身,强调动态的资源创造而不是静态的资源配置,以此形成了与新古典截然不同的政策分析框架。演化经济学框架下’7\n万方数据的政策强调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注重演化路径和历史因素,政策不再局限为数量化的组合,而是表现出多样化的特性。政策决策过程也不再是一个黑箱,而是通过各参与者动态博弈而实现。在分析过程中局部的经济问题不会被简单的割裂出来,而是在整个复杂的经济系统之中被阐述。与其它经济过程中的要素一样,政策本身也被认为是一个重大经济变量,具有动态化、系统化等特性,对政策的分析也不能脱离整个经济的动态运行过程。政策制定者不仅要考虑经济约束,也要考虑政治约束以及其它类型的社会约束。演化经济学对新奇的强调也被反映在政策制定过程之中,认为经济政策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实施时也会出现与预先目标不一致的结果,因而很难通过追求最优结果而获得所谓的最优政策。考虑到政策本身和实施后果都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机因素,演化经济学主张通过试验性的方法解决经济问题,鼓励经济参与者发挥创造性,而不限于领导者的理性设计,并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以实际经济情况为准。考虑到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经济学家永远无法做出最优的制度安排,只能致力于构建鼓励创造性的经济环境。由于演化经济学自身还在发展之中,具体的政策建议并没有完全体系化,很多现实经济问题还没有被涉及到。目前来看演化经济学在知识、技术创新以及区域、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取得的理论进展对现实经济政策有重大积极作用,演化经济学中关于创新的政策并不直接作用于市场,而是强调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不同经济层级的参与者(企业、产业群、科研机构、政府等)之间的互动,鼓励创新的出现和扩散,这些政策更多的体现为“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增减。这种类型的经济政策无疑更具现实性,特别是对中国这样处于改革和转型中的国家更有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演化经济学本身优势劣势并存,演化经济学框架下的经济政策也存在两面性,回归真实世界的代价是对政策制定效率和易实施性的牺牲,这也是相对于新古典经济政策的劣势所在。总的来看,演化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差异导致了两种框架下经济政策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借助“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的差别很好的说明。华盛顿共识提出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保证外资自由流动等各项主张,秉承了新古典经济学中自亚当·斯密传承而来的自由竞争思想。IMF、世界银行等机构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推动了一系列体现“华盛顿共识”的政策,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这并不能说明政策本身完全错误,因为在欧美国家发展过程中并不乏类似政策成功的经验,只能说盲目照搬并不可取,进一步证明了新古典经济学对复杂经济系统的过度简化将带来一系列恶果。而“北京共识”具有主动创新、大胆实验、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等特征,与演化经济学的范式框架相吻合。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证明了中国经验的可行性,值得其他国家28\n万方数据借鉴。但『F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北京共识”实际上是没有共识,中国成功的经验很难为其他国家提供系统性的指导,这也显示出演化经济学框架下经济政策多元化所带来的制定及实施上的难度。不同于两个学派经济理论范式之间的对立关系,不同范式下的两种经济政策虽然差异明显,但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新古典范式在分析静态资源配置,提供数量化政策方面具有优势,而演化经济学更注重动态增长,对制度和创新的强调使得经济政策更贴近现实,两者之间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在实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结合,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政策建议。6.2中国问题具体应用中国问题历来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引人瞩目的问题,涉及到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两大难题,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却很难应用于中国经济。中国作为典型的非西方传统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系统非常复杂,经济发展的路径无法完全沿用西方现代化模式,历史也证明盲目跟随西方发展模式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面I临的问题,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伴随着西方经济的发展,一开始所解释的主要对象也是西方经济系统,后期才开始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社会经济问题。无可避免的,新古典经济学对西方国家典型经济现象的解释力更强,而对除此之外的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则有所下降。从历史事实来看,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发展,1978年到2012年GDP复合增速高达10.14%,这一发展速度在东亚甚至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更可贵的是中国经济保持了长达3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目前看来未来这一高速发展仍将持续。而截止目前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解释非常多,众说纷纭却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相比之下,80年代拉美经济危机中新自由主义并没有拯救危机,反而使危机扩大化,并使得拉美国家深受其害;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以IMF为代表的西方援助者同样坚持完全靠市场调节,要求东南亚国家不救助银行,也导致了危机的不断扩大;而现在的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更显示出新古典经济理论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现实解释力的不足。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提出国家经济学的概念,认为不存在所谓的世界经济学,而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其机械化简化论的范式基础决定了其本身只能是一门世界经济学,只能得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规律,目前来看只有对西方经济社会能够做出较为一致性的解释,但无法根据各国情况的不同加以调整,无数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而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又使得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预测中国问题时出现诸多问题。很多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在分析中国问题时往往会讨论中国现实与新古典经济学之间的差距,以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构建的自稳定市场经济为,9\n万方数据模板研究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方法有许多不妥之处,因为从普遍的经济事实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成功无法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相互印证,更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以开放性的态度,在丰富的经济事实基础上对理论作修正和改善。相比之下,只有在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范式框架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国家经济学,而演化经济学在分析复杂性经济系统时更具优势,因此在用来分析中国问题时作用更为显著。正如前文文献综述部分所提到的,目前演化经济学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微观和宏观领域,演化博弈论是常用的研究工具。演化经济学家常常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历史事实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形式对现实做拟合验证。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演化经济学在分析中国问题时较少的使用假设,解决了新古典经济学经典假设和中国经济现实之间的强烈冲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分析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也更贴近现实,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更让人信服。但基于演化经济学框架下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解释,基本不涉及对未来的预测,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数理模型,这也是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而言较为劣势的地方。未来在设计中国经济政策时应尝试着将两种范式下的经济政策结合,在不同的情境下侧重不同的政策,以期达到更好的政策效果。\n万方数据第七章总结本文阐述了演化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两大经济学流派的基本理论范式,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领域对两种范式的差异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理论的范式截然不同,范式的差异可以借“经济力学”和“经济生物学”两个隐喻的不同来解释,新古典经济学强调方法论个体主义,追求均衡和最优化,采用理性人假设,在分析中忽略时间因素和随机变量;而演化经济学坚持方法论上的个体群主义、注重动态演化过程,提出了知识人假设,分析时强调时间不可逆和不确定性。由于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存在弊端,经济学发展面临着重大危机,而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就是针对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种种问题,演化经济学的发展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现有的范式基础,为经济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尚不完善,预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分析工具的完善,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将获得新的突破。总的来看,两种经济范式各有千秋,演化经济学强于解释而新古典经济学在预测方面更胜一筹,难以断言谁优谁劣,也很难简单的判断经济学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更大的概率是未来经济学出现两大学派并立的多元化局面。虽然两大学派范式对立,但理论上也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最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这种互补更多的体现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新古典经济学的“数量型"政策在分析静态资源配置问题时有明显优势,而演化经济学则专注于对制度和创新的“质量型”政策的设计。两种经济政策相结合,对解决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亦有借鉴意义。\n万方数据参考文献【1]AlchianAA.Uncertainty,Evolution,andEconomictheory[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50,580):211—221.【2]BacldmuseR.AHistoryofModernEconomicAnalysisiM].Oxford:Blackwell,1985.[3]BouchaudJP.EconomicsNeedsaScientificRevolution[J].Nature,2008,455(7217):1181.1181.[4]BouldingKE.EvolutionaryEconomics[M].SagePublications,1981.【5]CamererC,LoewensteinGPrelecD.Neuroeconomics:HowNeuroscienceCanInformEconomicsp].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5:9-64.【6]ClarkN,JumaC.Long-runEconomics:anEvolutionaryApproachtoEconomicGrowth[M].London:Pinter,1987.【7]ColanderD.TheDeathofNeoclassicalEconomicsp].Journalof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2000,22(2):127-143.【8]DanielB,IrvingKTheCrisisinEconomicTheory[M].BasicBooks,1981.【9]DavisJB.TheTheoryoftheIndividualinEconomics:IdentityandValue[M].PsychologyPress,2003.【10]DopferICEvolutionaryEconomics:ProgramandScope:ProgramandScope[M].KluwerAcademicPub,2001.【11】FosterJ.TheAnalyticalFoundationsofEvolutionaryEconomics:fromBiologicalAnalogytoEconomicSelf-organization[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1997,8(4):427-451.【12]FreemanC,Lou§iEAsTimeGoesby:fromtheIndustrialRevolutionstotheInformationRevolution[J].OUPCatalogue,2001.【13]FreemanC.SystemsofInnovation:SelectedEssaysinEvolutionaryEconomics[M].EdwardElgarPublishingLtd,2008.【14]HayckFA.HistoryandPolitics[J].CapitalismandtheHistorians,1954:3.29.【15]HicksJR.MarginalProductivityandthePrincipleofVariation[J].Economica,1932(35):79.88.【16]HodgsonGM,KnudsenT.WhyWeNeedaGeneralizedDarwinism,andWhyGeneralizedDarwinismisNotEnough【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6,61(1):1.19.【17]KitovI.DoesEconomicsNeedaScientificRevolution?0].2009.【18]MagnussonL,OttossonJ.EvolutionaryEconomicsandPathDependence[M].Cheltenham:EdwardElgarPub,1997.【19]RabinM.PsychologyandEconomics[J].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1998,36(1):11—46.11—46.32\n万方数据【20]RothAE.LaboratoryExpefimentationinEconomics[J].EconomicsandPhilosophy,1986,2(02):245—273.【21]SamuelsonPA.ProblemsofMethodology-Discussion[J].MiltonFriedman:CriticalAssessments,1990,1:107.【22]SaviottiP只PykaA.ProductVariety,Competition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EvolutionaryEconomics,2008,v01.18(3):323-347.【23]SilvaST,andTeixeira,A.A.C.OntheDivergenceofEvolutionaryResearchPathsinthePast50Years:AComprehensiveBibliometricAccount[J].JournalofEvolutionaryEconomics,2009,19:605-642.118.【24]StiglerGJ.ProductionandDistributionTheories,1870to1895【M】.TheMacmillanCompany,1941.[25]VeblenT.WhyisEconomicsNotanEvolutionaryScience?p].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898,12(4):373-397.【26]WeibullJWEvolutionaryGameTheory[M].TheMrrPress,1995.【27】蔡防.新古典经济学思维与中国现实的差距【J】.经济学动态,2010,(2),33-41.【28】陈劲.演化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4-17.【29】陈柳钦.演化经济学发展动态分析【J】.经济界,2011,(01):6%74.【30]程新章,吴勇刚.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选择——主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比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001):90-100.【31】崔浩,陈晓剑,张道武.共同治理结构下企业所有权配置的进化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4,13(6):61--65.【32】杜建国,梅强,马国建.演化经济学在研究中小企业中的应SP].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4):115-119.【331)q,勃伦.经济学的先入之见【A】.见凡勃伦,张林,张天龙.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及其他的论文【M】.商务印书馆,2008.【34】弗里德曼,豪斯曼,丁建峰.实证经济学方法论p1.2007.【351谷慎,张俊,邓旭萍.双重二元结构下化解西部农村融资难的对策——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001):33.39.【36】郭箭.新古典经济学与进化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J】.财经研究,2001,1:11.16.【37】黄凯南.现代演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5-46.【38】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02):132.145.【39】黄凯南.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N】.光明日报,2010,(12):10.【40】黄少安,黄凯南.论演化与博弈的不可通约性【J】.求索,2006,7.【41】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2】霍奇逊.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3】贾根良,赵凯.演化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观【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3\n万方数据2006,2:137-143.【441贾根良.进化经济学:开创新的研究程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3:67.72.f45】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第三种经济学体系的综合与创新【J】.学术月刊.2011(6):5.12.【46】贾根良.演化经济学一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7】贾根良.演化经济学前沿:竞争、自组织与创新政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8】蒋德鹏,盛昭瀚.演化经济学动态与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61—65.【49】靳涛.关于演化经济学思想的比较:凡勃伦,熊彼特,哙耶gIJ].经济科学,2002,4:122-128.【50】梁正.演化经济学研究范式的重新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3,5:15.18.【51】林毅夫.白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研究,2002,(2),15-24.【52】刘志高,尹贻梅,孙静.产业集群形成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652-657.【531z逯_建,乔洪武.奥地利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J】.求索,2008,(10):15.17.【54]--%涛.经济思想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5】马涛.演化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及影响【J】.学术月刊,2009,41(11):67-74.【56】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57】盛昭瀚,高洁,杜建国.基于NW模型的新熊彼特式产业动态演化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07,1(1).【58】宋德勇,许广月。演化理论视角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批判与重建【J】.经济学家,2009,(01).【59】宋胜洲.基于知识的演化经济学:对基于理性的主流经济学的挑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0-170.【60】孙康,廖貅武.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06,11:59.62.[611孙锐,姚苏秦,刘闲月.集群式创新网络中企业创新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90.93.【621m霖.城市化若干问题的再探讨一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新视角【J】.商业研究,2005,6:15.20.【63]塞E浩瀚.从均衡走向演化——经济学范式的演进【J】.财经问题研究,2003,3:003.【“】王海峰.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98-100.【65】王祥兵,严广乐,杨卫忠。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博弈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1),1-8.【66】徐伟.从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谈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JE[J].商业文化f学术版),2008,(02).【6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J】.商务印二};馆1974年版,1981.【68】杨虎涛.演化经济学中的生物学隐喻【J】.学术月刊,2006,6:89—94.【69】杨长江,谢玲玲.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政府作用的演化经济学分析【J】.复日学报\n万方数据(社会科!学版),2011,1:012.【70】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J】.北京:商务印·};馆,1999.【71】张术丹.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7.【72]郑江绥.何炼成.经济发展中的企业演化分析【J】.经济学家,2003,4:011.【73]周业安.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74】朱富强.现代经济学的方法论反思与理论发展【J1.教学与研究.2011(8):31.38.【75】朱小燕.基于演化博弈的中小企业集群之形成机理分析【J】.求索,2011(1):31-32.35\n万方数据致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恍惚间又已到了凤凰花开的季节,多年寒窗苦读业已进入尾声,即将迎来新的起点。回首在邯郸校园中度过的多年光阴,无疑感慨良多,心中满怀对母校的眷念与感激。我本资质驽钝,求学生涯中离不开诸多老师、同学及亲朋好友们的关怀与支持,在论文的写作中更是从各位师长亲友处受益匪浅,值此论文付梓之际,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美好的祝愿。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思师马涛教授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上给我的孜孜教诲、精心培养和悉心关怀。本篇论文从选题、资料整理到成文都凝聚着您的心血与汗水。您严谨的治学精神,广博的学识,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宽广的胸怀和谦谦君子之风都深深感染着我,不仅让我在学术上广受裨益,亦让我于为人为学之道都有所领悟。同时,我要感谢702寝室的诸位室友们,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相聚,多年来相互包容相互鼓励,亲如一家。大家就要各奔前程,感谢你们多年来的陪伴,也祝福你们前程似锦。最后,要特别感谢我至爱的双亲。感谢你们廿年多来的养育之恩与悉心照料,也感谢你们一路以来的理解与支持,你们永远是我身后最温暖的怀抱、最宁静的港湾。多年在外不能时常陪伴是我莫大的遗憾,千言万语也不免沦为客套,只愿你们能一直健康平安。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曾关心、鼓励、帮助过我的朋友们。龚海林二零一三年四月于复旦北苑36\n万方数据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剐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台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傲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t垒岛盛.日期。竺竖:;:兰5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窝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l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l’垄遍盐.导师签名。期2埘3.S.z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