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7.00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习题集1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1第2章 商品和货币5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10第4章 资本积累15第5章 产业资本的运行19第6章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23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27第8章 垄断资本主义33第9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7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39第11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42第12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43第13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8第14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52第15章社会主义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54第16章社会主义条件下居民经济行为58第17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62第1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64第19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69第20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7277\n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习题集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4、生产力5、生产关系6、经济规律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三、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3、经济规律有哪些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4、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第1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性的活动。2、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3、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4、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5、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6、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77\n二、简答题1、答:(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首先要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只有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的存在,物质产品生产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2、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表现在一是适应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二是不适应就阻碍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有两种情况,即落后于生产力或“超前”于生产力。(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3、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决定性要素。(3)科学技术本身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成为人化的科学和物化的科学,即提高主体要素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提高客体要素生产资料的质量水平。4、答:(1)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2)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3)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5、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建设主改革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思想武器。三、论述题1、答: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等理论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了历史趋势,并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77\n2、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下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答: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1)经济规律总是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而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2)多数经济规律具有历史性。因为经济规律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一旦这些经济条件消失,经济规律也随着消失。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这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到某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同的。而自然规律则不具有阶级性。4、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讲就是唯物辩证法。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又形成一系列具体的方法。(2)科学抽象法以及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研究方法是叙述方法的基础,它是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叙述方法是研究方法的倒置,它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用本质说明复杂现象的逻辑方法。(3)分析和综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范畴时,通常是将范畴的矛盾双方加以分解,首先假定一方保持不变,抽象地分析另一方;在对矛盾双方分别作了分析后,再将矛盾的两方面综合起来,具体考察矛盾双方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所具有的特征。这就是分析与综合方法的统一。逻辑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77\n(4)除上述方法以外,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上还经常运用归纳和演绎法、中介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这些具体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的方法论体系。77\n第2章 商品和货币一、名词解释1.商品2.交换价值3.价值4.抽象劳动5.商品经济6.复杂劳动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8.劳动生产率9.货币10.价值尺度11.价格12.商品流通13.世界货币14.货币流通规律15.纸币16.通货膨胀17.通货紧缩18.价值规律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条件和特点是什么?3.货币的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数及其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是什么?5.纸币流通规律及其基础是什么?三、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2.试分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3.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2.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4.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5.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6.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培养与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77\n8.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9.货币: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10.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11.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1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货币流通的基础。13.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产物。14.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是金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15.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16.通货膨胀:流通中的价值符号过度发行而引起的通货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17.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18.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答:(1)统一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任何商品必须首先能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其次是必须凝结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并体现于价值以供交换。(2)矛盾性表现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市场交换以两者的分离为条件的。2.商品经济的含义、产生条件和特点是什么?。答:(1)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的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是社会分工。商品由不同的所有者或利益主体支配是决定性因素。(377\n)商品经济最明显的特点是: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劳动者的劳动也因商品交换而被承认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3.货币的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答:(1)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的价格标准是指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2)联系: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为了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做出的技术规定。(3)区别:第一,价值尺度用来衡量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第二,作为价值尺度,货币金属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作为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第三,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自发产生的,而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数及其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是什么?答:(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下列因素:一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2)商品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在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5、纸币流通规律及其基础是什么?答:(1)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由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发行量应根据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货币需要量来确定。三、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答: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价值转形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格理论;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大方面:第一,价值实体:人类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不是个别的私人劳动,而是共同的社会劳动。价值实体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价值实体就是抽象劳动,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77\n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这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钮。第二,价值不是物,而是生产关系,它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理解价值本质要注意以下几点:(1)价值是社会属性,不是自然属性。(2)商品价值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3)价值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着的。第三,个别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个别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第四,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总劳动的分配上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商品的价值量。第五,虚假的社会价值:就是提供级差地租的那部分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39章分析级差地租时提出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的概念。虚假的社会价值是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是由最劣等土地的个别价值决定的,因此,农产品市场价值总和,总是大于农产品个别价值的总和。这个超过额,马克思称之为“虚假的社会价值”,也就是提供级差地租的那部分价值。第六,国际价值:是由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量,由一切有关国家生产该商品所必须的劳动时间决定。第七,价值构成的理论:商品的价值由三个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价值组成部分还有转形和分割。首先C+V转化为成本价格。其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再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最后,超过平均利润的以上余额转化为地租。第八,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它有时指交换价值;有时指货币;有时指价格。第九,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首先应该指价值决定规律,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规律。(2)价值规律还应包括价值交换的关系,即等价交换的原则,也就是说商品的交换,要同生产这个商品时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适应。(3)价值规律还应包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第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77\n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和价值量的背离;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质背离。2.试分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答:(1)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存在条件,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有性质,是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2)私有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交换。(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答:(1)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是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3)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使其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成为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4)一般作用: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5)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具有局限性和破坏性,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自然地、和谐地”进行。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范围、程度和形式都有所不同。77\n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名词解释1.资本2.价值增值过程3.剩余价值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 6.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7.超额剩余价值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0.剩余价值规律11.工资12.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3.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4.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5.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6.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三、论述题1.试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试述资本的一般性与特殊性。3.试述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及其趋势。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2.价值增殖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3.剩余价值: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即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6.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77\n剩余劳动:工人为投资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内所耗费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体。7.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10.剩余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也都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价值规律在社会生产牡丹和特征上的延伸与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目的性规律或特征性规律。11.工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工资是社会主义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其实质是按劳分配制度下归劳动者用于个人生活需要的必要劳动的转化形态。12.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指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来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是基本的工资形式,它包括计时职务等级工资制、计时技术等级工资制、计时岗位工资制。计件工资是指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的形式,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13.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实际买到的消费资料和劳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呈上升趋势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答:(1)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物交换,还是不等价物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2)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没有接触,他们只是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之外增加价值量。(3)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77\n答:(1)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但它的产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3)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资本家才能购买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才可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答:(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以生产资料形成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大于它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价值发生了增值,所以叫可变资本。(3)意义:第一,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就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科学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4.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1)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2)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3)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都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4)相对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5.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怎样?答:(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发展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得劳动者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发展到实际上隶属于资本。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是经常相互结合和互相补充的。(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主要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来满足扩大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77\n6.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答:(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把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2)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3)马克思在将劳动和劳动力加以区分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的工资理论。三、论述题1.试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答:(1)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体现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而与直接生产者无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4)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2.试述资本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答:(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一般共同属性:一是垫支性;二是运动性;三是增殖性。(3)资本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4)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带来私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5)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表现为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是由公有企业占用的能带来增殖的价值。资本增量中的一部分作为利税上缴国家,其余部分转化为垫支资本,构成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源泉。因此,它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3.试述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及其趋势。答:(1)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数量,是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反映。77\n(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供求关系、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需要量等因数的影响,会使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之间产生差异。(3)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种类和数量扩大,从而引起实际工资的增长;二是工人阶级长期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的减轻。(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建立起货币工资与物价水平的变动关系,名义工资随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以确保货币工资增长幅度大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主动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均逐年有所提升。77\n第4章 资本积累一、名词解释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3.资本有机构成4.相对人口过剩5.资本积聚6.资本集中7.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8.资本原始积累二、问答题1.资本价值再生产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特征?2.影响或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3.试述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转变4.试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5.试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6.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实质是什么?8.什么是无产阶级相对贫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按照原有的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企业把积累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不断更新的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2.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C:V表示。4.相对人口过剩: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其实质是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5.资本积聚:个别资本的总额依靠本企业的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增大,它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6.资本集中:指资本总额由几个资本合并而增大,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竞争,大资本兼并小资本而实现;二是通过中小资本联合为大资本来实现。7.77\n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别越来越大;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表现为: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实际工资下降、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8.资本原始积累: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剥夺生产者,强迫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在自己手中的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原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二、问答题1.资本价值再生产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特征?答:(1)从一般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可以看出,工人不仅创造剩余价值,而且创造了可变资本,并且创造了全部资本。(2)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看,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还创造了自身价值,而且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全部价值,是工人养活了自己并养活了资本家。(3)从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再生产过程看,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通过按劳分配构成了自己的收入,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上缴国家,形成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由所有劳动者共同使用。2.影响或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答:(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量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方向关系。(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与企业的资本积累量成正方向关系;与社会资本积累量成反方向关系。(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则使资本积累量增大,反之亦然。(4)预付资本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越大,可变资本量就越大,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量就越大。 3.试述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转变答:资本积累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而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由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而来的。所谓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就是商品生产的等价交换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1)商品所有权规律:按等价交换原则实行商品交换的商品经济规律。(2)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特点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掩盖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内容。(3)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a、形式是等价交换,内容是资本占有77\n商品生产的所有权意味着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参与商品交换的双方,都是自己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在交换中都承认对方的所有权,从而商品所有者之间是平等关系,只能按等价进行交换。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不断购买劳动力,也是按等价交换规律进行的。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购买劳动力的等价交换,仅仅在外表上是等价交换,因为,第一,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二,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第三,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这就决定劳动者必须不断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键。劳动力一旦变成商品,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就必然要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只有从这个时候起,每种产品才一开始就是为出卖而生产,生产出来的一切财富都要经过流通。只有当雇佣劳动成为商品生产的基础时,商品生产才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而“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c、资本主义占有是对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应用和结果。资本家把一定数额的货币转化为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而工人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取得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工人把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让渡给资本家,资本家就把这种已归他占有的劳动,同另外也归他占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转化为一种新的产品,因而这个产品在法律上也归他所有。所以资本家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劳动,占有产品,正是应用了商品生产所有权,遵守了等价交换规律的结果。4.试述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答:(1)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比例关系,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资本的这种物质构成,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2)从资本的价值形态看,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3)资本价值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并随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近似的。因为生产资料使用量的增长往往与其价值量的下降并存;而劳动力价值一般并不与生产资料价值发生同等比例的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价值构成总是慢于技术构成的提高速度。(4)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C:V表示。5.试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77\n答:(1)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律,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增值资本财富。(2)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资本总额,叫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即是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组织股份公司两种形式。(3)区别: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不会;资本积聚的增长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4)联系: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会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6.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答:(1)随着资本积累和个别资本的增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下降。形成相对过剩人口。(2)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资本增值的需要来说是过剩的。人口的过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3)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可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波动的需要;二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也是资本家加强剥削在业工人的条件。7.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其实质是什么?答:(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伴随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无产阶级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产业后备军日趋庞大,无产阶级遭受的劳动折磨及其贫困状况也就越加严重。(2)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8.什么是无产阶级相对贫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2)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具体表现为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实际工资下降和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下。77\n第5章 产业资本的运行一、名词解释1.资本循环2.资本周转3.资本周转时间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5.固定资本更新6.折旧7.折旧费8.折旧率9.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10.预付资本的总周转11.年剩余价值率二、简答题1.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哪些阶段?与这些阶段相适应的资本职能形式和职能是什么?2.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3.资本循环时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关系是什么?5.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资本周转时间和资本周转次数有何关系?7.企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途径有哪些?8.企业筹集资本的主要途径有那些?三、论述题1.试述产业资本循环是两个过程的统一和三个阶段的统一。2.试述固定资本的磨损和补偿,以及如何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以避免精神磨损的损失。3.试述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什么影响。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资本循环:资本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完成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整个运动过程。2.资本周转:资本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3.资本周转时间:资本一次周转所持续的时间,包括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里的时间。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商品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固定资本是一次投入,价值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流动资本是一次投入,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77\n5.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各种物质组成在使用寿命终结时所进行的物质上的替换。6.折旧:按照固定资本平均损耗的程度把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的收入中提取出,以折旧基金的形式加以积累,逐步进行补偿的过程。7.折旧费:按照固定资本的损耗程度,逐年以一定的比例提取的资本价值。8.折旧率:每年提取折旧费占固定资本总价值的比率,计算公式是折旧费除以固定资本原始价值乘以百分之一百。9.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物质要素受到损失,主要是由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价值上受到的损失,主要是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价值贬值。10、预付资本的总周转: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用公式表示一年内固定资本周转总值加上一年内流动资本周转总值除以预付资本总值。11、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M‘=M/V=m`v·n/V二、简答题1.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哪些阶段?与这些阶段相适应的资本职能形式和职能是什么?答:(1)产业资本的循环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2)在购买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其职能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在生产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在销售阶段资本的职能形式是商品资本,其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2.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1)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的基本条件是,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同时,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2)空间的并存性和时间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3.资本循环时间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答:(1)资本周转时间是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2)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在生产领域里停留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3)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在流通领域里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77\n(4)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相互排斥的。缩短生产时间中的非劳动时间和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能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关系是什么?答:(1)区别:划分的依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构成不同。固定资本是指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上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上和购买劳动力的生产资本;而不变资本是指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目的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在于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2)联系:是同一资本,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5.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1)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大速度慢。(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快慢。(3)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比。6.资本周转时间和资本周转次数有何关系?答:(1)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2)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一年)资本循环的次数。(3)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增殖资本,必须尽量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增加资本周转次数,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7.企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1)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一是缩短生产时间,关键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它在生产这中的应用。二是缩短流通时间,企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合理的组织供销活动,发明和运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采用现代信息手段等。(2)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一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二要制定合理的折旧率。8.企业筹集资本的主要途径有那些?答:(1)通过企业的自有资本来筹集(2)通过企业直接向社会发行债券来筹集(3)通过企业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集(4)通过国家投资企业资本的方式来筹集77\n(5)通过补偿贸易和出口信贷等形式来筹集三、论述题1.试述产业资本循环是两个过程的统一和三个阶段的统一。答:(1)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完成三种职能,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整个运动过程。(2)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的统一,还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2.试述固定资本的磨损和补偿,以及如何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以避免精神磨损的损失。答:(1)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物质要素受到损失,主要是由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价值上受到的损失,主要是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引起的价值贬值。(2)固定资本发生磨损就需要进行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固定资本的各种物质组成在使用寿命终结时所进行的物质上的替换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3)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一是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如实行轮班制;二是要制定合理的折旧率。3.试述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什么影响。答:(1)可以节省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2)可以缩短资本的回收期,既可以缩小因利息而形成的资本的未来值和现值的差额,又可避免或减轻因精神磨损而造成的固定资本的贬值损失;还可以提高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3)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有利于加速实现剩余价值,从而也就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有利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加速进行。77\n第6章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一、名词解释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2.社会总产品3.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4.生产资料优先增长5.经济危机二、简答题1.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如何表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是什么?三、论述题1.试述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运动的异同点。2.分析、阐述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3.试述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与三次产业类型划分理论的关系。4.为什么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先具备前提条件?为什么前提条件具备后还要具备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5.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个别资本指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所组成的总和。2.社会总产品:又称社会总商品资本,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3.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取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再生产运动过程中需要补偿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4.77\n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资本积累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不变资本的比重逐渐增大。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要素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是要消费资料来补偿的。因此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生产会呈现优先增长的趋势5.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矛盾综合体作用下的集中爆发,同时,也是这些矛盾的强制解决。二、简答题1.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答:(1)从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上看,实物构成表现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价值构成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所组成。(2)从社会生产上看,按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二部类。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如何表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是什么?答: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是: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运用该图式,可知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遵循的条件是Ⅰ(v+m)=Ⅱc,以及由此引申的两个条件: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表示。三、论述题1.试述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运动的异同点。答:(1)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个别资本指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所组成的总和。(2)共同点:首先,从运动的内容看,二者都包含着生产剩余价值或资本增殖的生产消费;其次,从运动的形式看,二者都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并各自完成着自己的循环;再次,从资本的运动过程看,二者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最后,从运动的目的看,二者都是为了价值的增殖。(3)不同点:首先,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个别资本运动却只包括生产消费。其次,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流通,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最后,社会资本运动不仅考察价值补偿,还考察实物补偿,个别资本运动只考察价值补偿。2.分析、阐述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答:(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中心问题就是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分析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问题。77\n(2)因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要能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总产品实现价值补偿,使全部预付总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得到实现,换回相应的货币,才有可能重新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开始新的再生产过程。二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耗费掉的全部生产资料和工人与资本家需要补充的全部生活资料,必须能从社会总产品的购买中,得到物质补偿,新的再生产过程才能真正开始。3.试述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与三次产业类型划分理论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要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揭示了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实现和实物形式的补偿之间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社会再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通常也被称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2)三次产业类型划分理论是将社会上的所有部门按照经济活动的先后顺序或层次分为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包括农业和采矿业等;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水、电、煤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是繁衍于有形物质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包括运输业、商业、公用事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等。这种划分是以西方的社会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功能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具有积极作用。(3)两种不同的产业类型划分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内容,它们各有利弊,不能相互取代。我们要扬长避短,对它们综合地进行分析和运用。4.为什么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先具备前提条件?为什么前提条件具备后还要具备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答:(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先具备前提条件。因为这里讲的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主要指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积累的进行,首先要把剩余价值变成货币贮藏起来,即进行货币资本的积累。当货币资本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再用于购买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即转化为现实的积累。资本家要能把货币资本积累转化为现实的积累,就必须有追加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相对过剩人口,追加劳动力一般无问题。问题是两大生产部类如何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为此,社会总产品各部分的构成就要重新组合。这一组合,必须符合两个前提条件,即Ⅰ(v+m)>Ⅱc,(c+m-m/x)>(v+m/x)。(2)因为具备了前提条件,只是为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可能。要把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两大部类还必须建立一定的平衡关系,即实现条件。(3)实现条件是Ⅰ(v+△v+m/x)=Ⅱ(c+△c),以及Ⅰ(c+v+m)=Ⅰ(c+△c)+77\nⅡ(c+△c)、Ⅱ(c+v+m)=Ⅰ(v+△v+m/x)+Ⅱ(v+△v+m/x)。5.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答:(1)资本积累总是伴随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这意味着在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将逐步增大,并快于可变资本的速度增长。(2)因为,一是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价值和物质上得到补偿;二是要使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得到保证,要求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快于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必须以消费资料生产相应增长为条件。因为,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依靠第二部类生产增长来提供;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规模直接决定于第二部类。77\n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名词解释1.利润率2.成本价格3.平均利润4.生产价格5.商业资本6.生产性流通费用7.纯粹流通费用8.借贷资本9.利息10.利息率11.股票12.股息13.股票价格14.虚拟资本15.信用16.商业信用17.银行信用18.土地制度19.地租20.资本主义地租21.绝对地租22、级差地租23、垄断地租24.土地价格二、简答题1.成本价格的意义是什么?2.利润与剩余价值有何关系?3.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是什么?5.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途径有哪些?6.什么是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的来源和获得的途径是什么?7.借贷资本及其主要来源是什么?8.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有何异同?9.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构成实体是什么?10.地租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具有哪些积极的作用?11.垄断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三、论述题1.请从利润率公式的分解中论述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2.为什么说平均利润下降并不意味着资本家占有的利润量绝对地减少和剩余价值率的降低?3.试述价值规律与生产价格规律的关系。4.试述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5.试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6.为什么说地租是个历史范畴?试比较封建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区别。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2.成本价格: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总和。3.77\n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投资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4.生产价格: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5.商业资本: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6.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如在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和运输中支出的费用。7.纯粹流通费用: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这种费用不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创造,是纯粹同商品买卖行为相联系的费用,如广告费、簿记费、商业店员工资、通讯费等。8.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9.利息:是资本要素获得的利益回报,是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或剩余劳动的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10.利息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率。11.股票: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的凭证,也是取得一定权利的所有权证书。12.股息:股票持有人凭票定期从企业获得的收入,又称为股利,是股份公司从净利润中分配给股东作为对投资的一种报酬。13.股票价格:股票在市场上交易时形成的价格,等于预期股息除以利息率。14.虚拟资本: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15.信用:以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的形式体现的一种经济关系,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16.商业信用: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收款方式提供的信用,它主要采取赊销商品的形式实现。17.银行信用:银行或借贷资本所有者以贷款形式提供给职能资本经营者的信用。18.土地制度: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19.地租:土地租种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20.77\n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三者的经济关系21.绝对地租: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由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而产生的,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22.级差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而形成的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级差地租,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3.垄断地租:在土地稀缺和特殊优越性的条件下,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24.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在数量上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二、简答题1.成本价格的意义是什么?答:(1)成本价格是商品经济社会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盈亏的界限。(2)一方面,成本价格的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成本价格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2.利润与剩余价值有何关系?答:(1)公式不同:P`=m/c+v,m`=m/v;(2)体现和反映的关系不同:P`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m`表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3)相互关系: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3.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1)剩余价值率的提高;(2)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4)对外贸易的发展。4.决定平均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是什么?答:(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5.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的途径有哪些?答:(1)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工时耗费。这是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决定性因素。(2)使工资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从而减少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工资含量。6.什么是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的来源和获得的途径是什么?答:(1)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品利润的职能资本。(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77\n(3)获得的途径是通过商品的购买价格低于销售价格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商业资本家是依靠店员的劳动完成商品的推销活动而实现的,反映的是商业资本家无偿占有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商业利润归社会公共所有,所以反映的是不同部门劳动者的分工、交易和合作关系7.借贷资本及其主要来源是什么?答:(1)借贷资本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2)主要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的闲置货币资本。包括:固定资本折旧的积累;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用于积累而未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食利者阶层拥有的货币以及社会各阶层拥有的货币存款。8.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有何异同?答;(1)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相同点:一是形成条件是土地的级差生产力不同;二是形成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三是由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差额构成;四是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相异点:一是级差地租I是由土地丰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形成不同的效率。二是前者与粗放经营相联系,后者与集约经营相联系。三是前者在缔结租约时,已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者在租期内则为土地经营者所得。9.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构成实体是什么?答:(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2)因为土地所有权垄断限制了资本向农业自由转移,从而导致农业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农产品能够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3)因此,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绝对地租的实体,其实质仍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10.地租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具有哪些积极的作用?答:(1)地租作为经济杠杆能调节资本投资方向;(2)促进土地经营者节省使用土地,优化配置,实现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3)调节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使用者以及直接劳动者的三者关系,调节农产品价格以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11.垄断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答:(1)垄断地租形成的条件是某种土地特殊优越性和稀缺性。形成的原因是对这类土地的经营权的垄断,77\n(2)因为土地稀缺性和特殊优越性会使产品数量极为有限,由于存在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经营者就可按高于价值的垄断价格来销售产品。(3)而垄断价格是由购买者的欲望和支付能力所决定,能带来垄断超额利润,垄断超额利润即是垄断地租的实体。三、论述题1.请从利润率公式的分解中论述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答:(1)p`=m/(c+v)(2)从上式中可看出,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三是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快慢;四是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2.为什么说平均利润下降并不意味着资本家占有的利润量绝对地减少和剩余价值率的降低?答:(1)利润的多少取决于平均利润的高低和预付资本总量中可变资本的多少。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社会总资本增大,可变资本的总量也在增加,从而被剥削的劳动者数量绝对增长,利润量则必然不断增加。(2)剩余价值率并不是影响利润率的唯一因素。即使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减慢,也可导致平均利润率的普遍下降。3.试述价值规律与生产价格规律的关系。答: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是完全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的。(1)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得到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2)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必然和商品的价值总额相等。(3)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变动引起的。4.试述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答:(1)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能给持有者定期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包括股票、债券和以各种不动产作抵押的有价证券。(2)虚拟资本的存在是以实际资本为基础的,与实际资本是同一资本的双重存在。(3)财产资本转化为股票后,资本同它的物质形态及实际运动脱离从而演变为质和量上都不同于实际资本的虚拟资本:质: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不在生产过程发挥作用;实际资本有价值并在生产过程发挥作用。量:两者总量不一77\n致;虚拟资本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量;而且虚拟资本增长速度日益快于实际资本。5.试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答:(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的不同等级而产生的级差生产力。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由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因此中等地、优等地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使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成为超额的利润。级差地租就是由这部分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2)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的条件下,为了获得土地使用权必须缴纳地租,地租成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形式。6.为什么说地租是个历史范畴?试比较封建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区别。答:(1)不同的土地所有权存在不同性质的地租,体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2)封建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有以下区别:一是前提不同,前者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存在超经济强制关系;后者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下以商品经济契约关系为基础;二是体现社会关系不同,前者体现土地所有者直接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后者体现土地所有者与农业资本家共同占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三是构成实体不同,前者由农民或农奴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构成;后者由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价值构成。77\n第8章 垄断资本主义一、名词解释1.垄断2.垄断价格3.垄断利润4.垄断竞争5.金融资本6.金融寡头二、简答题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2.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3.垄断价格的基本特征4.金融寡头如何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统治?三、论述题1.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实现的?2.试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垄断价格:是垄断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制定的价格。从本质上说是垄断资本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间接手段。3.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4.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垄断与竞争之间,既具有某些竞争的特点,又具有某些垄断特征的市场结构。5.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就结合而成为金融资本。6.金融寡头:掌握和控制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的头目就是金融寡头。二、简答题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答、垄断是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集中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使他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增大。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导致垄断的产生。77\n(1)从可能性来看。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分散于大量中小企业,在为数众多的企业中要达成垄断协议是及其困难的。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已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里,这样,少数大企业就完全有可能联合起来达成协议,控制某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2)从必要性来看,大企业规模巨大,经济实力雄厚,这是造成其他中小资本难以与其竞争的重要原因,部门之间的资本转移也因受到资本量的限制而发生困难。如果大企业之间展开竞争,客观上会对势均力敌的双方造成伤害,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在大企业直间就有了谋求暂时妥协,达成垄断协定的必要。因此,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2.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答:大资本对经济生活的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1)卡特尔。是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2)辛迪加。是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3)托拉斯。是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4)康采恩。是以一两个特大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5)混合联合公司。是二战后新兴起的垄断组织形式,其生产经营项目已不限于同类或相关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是跨行业跨部门进行混合生产与经营。3.垄断价格的基本特征。答:垄断价格是垄断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制定的价格。垄断价格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垄断价格通常是一种高价格。垄断价格就其形式来看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但垄断高价是其主要形式。垄断部门产品的价格通常高于没有垄断势力条件下的生产价格。当然垄断组织在购买生产资料时也会执行垄断低价追求高额垄断利润。(2)垄断价格具有稳定性。一方面表现为垄断价格的变动相对不是频繁。因为垄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是认为规定的价格,受市场因素影响比较小,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它的变动幅度比较小。无论在经济高涨还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垄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小于非垄断价格。4.金融寡头如何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统治?77\n答:(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主要是指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先利用手中的资本控制一些大型的母公司,通过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更多的孙公司。由此类推,金融寡头就可运用手中的巨额资本通过层层控制而在事实上掌握、操纵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从而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2)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即派代理人或自己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把政府的高官拉过来,让他们在其政治活动中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还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舆论工具和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3)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和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调节。三、论述题1.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实现的?答:(1)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段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价值的一部分。第一,来自对本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利润。(2)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垄断高价是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资本在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2.试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答:垄断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依然是市场经济,因而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规律必然要起作用。垄断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也必然存在着对其它利益主体的排斥,这种排斥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关系。因此,在垄断条件下,竞争关系不是消失了,而是发展了,成为垄断竞争。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其形式主要包括:77\n垄断部门内部的竞争;垄断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部门与非垄断部门之间的竞争等。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又存在区别:(1)竞争的目的发生了变化。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超额利润,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竞争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而在垄断时期。这种竞争转化为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排挤、掠夺和控制关系。(3)竞争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竞争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运用价格手段。垄断时期,垄断竞争更加多样化,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还采取包括垄断技术、垄断原料来源等,甚至运用政治的和暴力等手段,以达到打垮对手的目的。77\n第9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名词解释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国有垄断资本3.国私共有垄断资本4.财政政策5.货币政策6.产业政策7.收入政策二、简答题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3.简述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三、论述题1.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不然结果,其基本特征是国家权力与垄断资本的结合,国家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2.国有垄断资本:是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3.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它的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企业。即由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混合组成。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调节,是指通过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对公共工程、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以及对社会成员的转移支付等支出)政策,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5.货币政策:是国家根据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调节利率和信贷规模来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政策。 6.产业政策:是一种调节供给的政策。国家通过制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等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引导和刺激企业进行相应的投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以促进资源的定向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7.收入政策:是指国家为了调节经济运行,对个人收入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政策规定。二、简答题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答:(1)在社会经济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2)77\n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3)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具有全面性、稳定性和经常性。(4)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我们可以从其结合而产生的新变化中来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首先,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使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其次,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使垄断资本的运动在国家垄断资本的参与下进行,并受到国家的调节。其结合导致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变化。再次,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使国家作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门发挥作用,在参与社会再生产中保证垄断阶级的利益;而且国家作为上层建筑起作用时,也是以垄断资本阶级的利益为依归来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因此我们可以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概括为:资产阶级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同时,国家从资本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调节经济活动,调节各阶级和各阶层的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3.简述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答: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同时结合运用行政手段,以及实行经济计划化等。在国家运用的各种手段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等等。(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调节,是指通过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对公共工程、对商品和劳务的采购以及对社会成员的转移支付等支出)政策,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2)货币政策。是国家根据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调节利率和信贷规模来影响社会经济运行的政策。 (3)产业政策。是一种调节供给的政策。国家通过制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等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引导和刺激企业进行相应的投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以促进资源的定向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4)收入政策。是指国家为了调节经济运行,对个人收入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政策规定。三、论述题1.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7\n答:(1)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2)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为经济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以加强国家调控能力的需要。(3)战后西方国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与克服经济危机、稳定经济的需要有关。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一、名词解释1、汇率2、跨国公司3、区域经济一体化4、经济全球化5、资本输出6、食利国二、简答题1、简述当代商品资本的国际化的特点2、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4、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有什么特征?5、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质三、论述题1、试述现代资本国际化的新特征2、试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3、如何看待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及其历史局限性答案一、名词解释1、汇率是不同国家货币之间交换的数量比率。2、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企业。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联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或融合。4、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和重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影响与融合、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发展趋势。77\n5、资本输出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私人银行和企业凭借其所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对其它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以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资本输入国的劳动人民,掠夺资本输入国的资源和财富,最终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6、食利国是指靠资本输出来剥削和掠夺其它国家和地区,以获取大量财富和收入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二、简答题1、简述当代商品资本的国际化的特点:第一,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扩大。第二,不同国家部门内贸易迅速发展。第三,国际贸易手段日益现代化。第四,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2、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跨国公司是生产资本国际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企业。跨国公司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主要包括:生产集中和垄断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间国际竞争的加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3、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积极的一面主要指经济全球化会优化全球的资源配置。消极的一面包括: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全球化的节奏和格局,经济全球化会导致全球利益的分配不均;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世界市场危机的一些新的因素,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又使得一国的经济危机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出来,影响着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4、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的特征:首先,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性。这不仅是因为作为主权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而且更因为战后资本国际化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其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仍具有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性质。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质:(1)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开创社会生产新时代的必要前提;(2)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资本运动的一个内在趋势;(3)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资本运动的一个内在趋势。三、论述题1、现代资本国际化的新特征:77\n第一,国际兼并收购浪潮盛行,国际垄断势力进一步扩张。第二,高新科技领域的竞争是当今国际垄断资本竞争最主要的内容。第三,市场经济制度的范围随着资本的国际运动在全球进一步扩展。第四,金融市场的开放与金融工具的创新,为垄断资本提供了全球范围内调动资源的渠道。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向国际延伸。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1)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构成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反映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的本质。在一战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支配与依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帝国主义控制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长期影响。(2)二次战后,虽然旧殖民体系瓦解,但发达国家又开始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因而使现在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具有了以下特征。首先,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性。其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仍具有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性质。(3)要改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南北对话是必要的。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南北对话方式难以继续。国际间的经济对话主要在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和主持下进行。传统的南北对话方式将主要由区域范围内的南北国家之间或经济联系较为密切的国家之间的双边与多边联系方式所代替。3、如何看待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伴随着资本的国际运动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与经济矛盾也并行发展,使得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首先,在发达国家内部和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其次,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不断拉大。资本的国际化运动非但没有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反而使其扩大。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打破发达国家的束缚和控制,获得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平等权利。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建立平等互利、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斗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更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试图控制经济全球化“游行规则”的霸权行为,通过协调立场和加强合作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及其历史局限性:77\n(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根源于其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二)资本私人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私人资本的所有制关系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质。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财产关系是私人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统一。(三)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手段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内部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的矛盾,形成了对资本生产发展的一种限制。资本主义生产总是力图克服这种限制,千方百计地阻止利润率的下降。限制利润率下降的方法总是以扩大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础,其长期结果又必然成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四)资本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资本的运动过程必然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统一。但是,这两个必须统一的过程却又是相对独立和相对分离的运动过程,各自的运动条件也全然不同。资本主义对抗性的分配关系必然造成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周期发生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第11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一、名词解释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二、简答题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发过渡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三、论述题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第11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是指当代资本主义是个庞大的世界体系。包括既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正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还有封建和半封建成分占相当比重的落后国家。二、简答题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和过渡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它建立了一套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2)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77\n主要表现为:无法根除其内在的对抗性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3)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制度在矛盾斗争中会发生演变和转化。因此,资本主义具有历史过渡性,它在人类历史上是暂时性的,它的变化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替代,及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替代。三、论述题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3)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作为一个体系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77\n第12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名词解释1、新民主主义革命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社会主要矛盾4、国有经济5、按劳分配6、经营性劳动收入二、简答题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的体途径?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哪些?3、为什么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5、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中有哪些非按劳分配方式?三、论述题1.怎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多种实现形式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的必然性4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途径答案一、名词解释1、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它有特定的涵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3、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社会诸多矛盾中起主要支配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制约和影响社会其他矛盾,它集中反映出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要求。4、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是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其他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77\n5、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6、经营性劳动收入:即经营者根据自己付出的经营性劳动量,参与其经营收益量的分配而形成的收入。二、简答题1、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的体途径?答:(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2)和平赎买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3)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哪些?答:第一,生产力水平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总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多层次的生产力。第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在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制度,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3、为什么说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答:(1)公有制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生产资料面前都是平等的主人;(2)决定了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一种互助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3)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生产成果分配的性质,社会产品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个人消费品要按照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答:(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使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人,社会生产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发展,并逐步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2)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生产的落后。由于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低,技术落后,制约着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3)77\n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奠定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物质技术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由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5、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中有哪些非按劳分配方式?(1)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有:(1)个体劳动收入,是商品价值关系中的劳动收入。,(2)资金分配收入。包括购买股票、债券所获得的股息、红利、利息,存人银行的存款所得利息,公有制企业的级差收入转化为职工的个人收入,农村集体经济中承包农户通过投资所带来的收人等。(3)资本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私营业主的利润主要是资本收入。私营企业职工收入是劳动力价值收入。“三资”企业的外商所得利润是资本收人。而职工收入则比较复杂,外商独资企业职工收入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中外合营企业职工收入有二重性,既有按劳分配收入,又有劳动力价值收入。(4)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个体劳动者、私营业主、外商以及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的收人中,有一部分属于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公有制企业所获得的风险收人和机会收人中,一部分经过企业的内部分配转化为职工的个人收入。(5)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此外,当前还存在一些福利性的分配收入。三、论述题1、怎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答:(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第四,公有制还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条原则。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损害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77\n(4)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集体经济,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多种实现形式答:(1)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共十五大报告根据改革实践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只有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才能对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十五大报告的这一新思想突破了传统观念,进一步拓展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2)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有制指的是资产的最终归属,即归谁所有,包括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也可以有同一种实现形式。所有制实现形式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的,它反过来也会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对公有制经济来说,公有资产归劳动者共同所有,这是内容,但公有资产怎样运作,则可以有多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4)在我国现阶段,根据情况的不同,公有制经济可以由国家或集体独资经营,也可以组织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还可以吸收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可以租赁、承包经营等。随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一定会更加多样化,股份制将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这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5)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77\n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6)股份合作制是集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它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基础,职工共同劳动,按劳分配;职工又投资入股,实行资本联合,按股分红。这样,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共同劳动,共担风险,利益共享,落实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使劳动者与企业利益结为一体,从而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其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的必然性答:我国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不是凭主观意志任意选择的,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国有经济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国家需要继续通过国有制形式发展、壮大工业化基础;二是公有制形式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三是在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部分劳动者和落后地区的发展还需要公有制经济和国家的扶助。第二,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要求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判断社会主义条件下所有制是否优越,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生产力十分落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力虽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还很低,而且生产力在全国各地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多层次性。同我国目前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所决定的,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第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居民生活质量提高。4、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途径答: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77\n第一,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适当集中国有资产,重点加强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可以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长期以来,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搞“一大二公”,使国有经济的范围过宽,比重过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首先,国有经济必须从过于宽泛的一些竞争性行业和一般性行业中退出,国有资产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益;其次,国有企业之间通过兼并、联合以至破产等形式,围绕优势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以实现规模生产,获得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再次,对小型国有企业放开搞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使大量的中小企业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些措施都会提高国有资产整体素质,使国有资产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坚持国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第13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名词解释市场经济2、社会保障制度3、商品经济4、社会救济5、经济体制二、简答题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什么?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是什么?3、简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必须抓好的环节?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三、论述题1、试述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2、试述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77\n3、结合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第13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和调节手段。2、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民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3、商品经济:社会生产方式采取价值生产形式,其特征在于劳动转化为价值、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产品按价值进行交换,它反映的是劳动的间接社会性质4、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指国家和社会对基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的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5、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经济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简答题1、答: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布局;(2)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3)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供求关系;(4)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比例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2、答:(1)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2)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3)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4)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5)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的需要3、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必须抓好以下四个环节:(1)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77\n(2)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市场机制;(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4)加快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4、答: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就是市场经济在正常运行中都必须具有的通则和规范,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概括起来市场经济有五个共同特征。(1)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4)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5)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5、答:(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市场经济主体的结构。(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3)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三、论述题1、试述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25年,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1)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鲜明地指出应当坚决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由此,中国人民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征程。(2)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4)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77\n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承前启后,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把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进一步向前推进。2、答: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方式的经济运行形式。两者的联系: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就有市场。就这点而言,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范围,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的。但我们所说的市场不是一般地指商品交换场所,而是指一种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机制,或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区别:(1)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范围不同。(2)反映了价值规律作用的程度和范围不同。(3)对应的概念不同。3、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现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客观依据是:(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已经(2)在当今世界,市场是比计划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现代市场经济在充分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同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引入政府宏观调控,显示出对计划经济的明显优势。 (3)世界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与国际经济交流、合作与竞争,必须沟通国内外市场,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与世界接轨。 (4)我国的改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4、答:(1)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以及市场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又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77\n(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的减震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第14章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名词解释1、垄断竞争市场2、资源配置3、技术市场4、价格机制5、供求机制6、市场秩序二、简答题1、市场的功能有哪些?2、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哪些特征?3、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涉及那些方面?4、市场组织一般包括哪些部分?5、价格机制对流通的调节作用表现有哪些?三、论述题1、发展技术市场对于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2、简述竞争机制的特点有哪些?3、试述供求机制的直接作用具体表现有哪些?4、试述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第14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垄断竞争市场: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资源配置: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如何把社会资源(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有效地分配于不同的方向及用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技术市场:科学技术成果有偿转让和技术有偿服务的场所。价格机制:市场商品价格变动与市场商品供求变动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供求机制: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77\n市场秩序: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总和。二、简答题1、答:第一、市场的价值实现功能;第二、资源配置功能;第三、优胜劣汰功能;第四、信息反馈功能。2、答:第一产品之间存在差别;第二、市场上有较多厂商,进出该行业比较容易3、答:第一市场进出规则、第二市场竞争规则、第三市场交易规则、第四市场仲裁规则4、答:(1)市场流通组织、(2)市场调节组织、(3)市场管理组织。5、答:第一、调节商品的流通规,使流通规模随价格的涨落而伸缩。第二、调节商品流转的速度。通过地区差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季节差价、质量差价等等促使商品迅速流转。第三,调节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利益。三、论述题1、答:第一,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实现技术商品化,培育技术市场,能使科研单位从选题到推广运用新技术,都紧密服从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消除为科研而科研、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第二,增强科研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技术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使科研单位能够从科技转让中获取必要的科研资金,避免了科研经费靠国家划拨的积弊,为科研单位经济自立创造了条件。第三,促进科技推广和生产发展。技术市场使技术供需双方有了交流的场所,有效地克服丁生产者求购无门的现象。科研单位也可以同企业相结合,实施专题立项,为企业在技术上排忧解难。这就能大大推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对生产发展意义重大。第四,促进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技术市场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不同专长的技术人才能通过技术市场找到适合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人才和知识的流动,可以更好地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2、答:第一是客观性。在商品经济中,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第二是自发性。它由竞争主体自身的物质利益所决定,不受他人驱使。第三是普遍性。它渗透于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每一个环节,第四是强制性。不留情面地实行优胜劣汰。第五是逐利性。参与竞争的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力图实现最佳经济利益。第六是排他性。每个竞争主体都力图多占领市场,排斥他人77\n第七是风险性。竞争与风险同在,风险越大的领域利润越高,竞争越具吸引力。第八是双重性。既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又具有盲目性,可能导致经济封锁、不择手段甚至道德败坏。3、答:第一,调节总量平衡。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从而吸收更多的投资;供过于求时,一部分商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迫使部分滞销企业压缩或退出生产。第二,调节结构平衡。供求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转移,导致经济结构的平衡运动。第三调节地区之间的平衡。它促使统一大市场的各个地区凋剂余缺,互通有无,使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得到具体落实。第四,调节时间上的平衡,它促使部分劳动者从事跨季节、跨时令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温室种植、跨季节仓储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缓解了供求矛盾。4、答:市场主体是分散和独立的经济单位,但是其市场行为必须遵守统一的规则和秩序。市场的正常运作,必须有序地进行,市场机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为了维护市场秩序,需要政府干预,制定行之有效的市场制度和规则。通过市场规则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度化和规范化;保证市场的良好经济秩序。第15章社会主义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一、名词解释企业2、企业经营机制3、产权4、股份有限公司5、企业经济效益6、资本运营二、简答题1、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何重要性?77\n4、产权的经济功能5.股份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三、论述题1、简述企业的作用.2、怎样在市场竞争中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3、试析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和改组战略4、试述股份公司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答案一、名词解释1、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和向社会提供其他服务的盈利性独立经济单位,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以一定所有制为基础的特定企业制度,在特定经济体制制约下,由多种相关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机能和运行方式。3、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4、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全部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5、企业经济效益一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劳动成果与消耗的比例关系,或是产出的经济效果与消耗的资源总量的比例关系。6、资本运营是指资本所有者及其代理人通过促使资本的流动、组合和交易来调整投资方向,实现价值增值。它包括资本的运营增值和资本结构优化增值两个方面。二、简答题1、答:(1)自主经营(2)自负盈亏(3)自我发展(4)自我约束2、答:(1)产权明晰.以多种形式的公司制度作为企业的基本组织基础,形成与完善企业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是产权明晰的基本内容。(2)权责明确.公司制度、法人制度与有限责任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在组织方面的三个典型特征,也是权责明确的基础。(3)政企分开①要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分分开.②要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分开.77\n(4)管理科学①管理科学要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建立和实行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②要建立新的企业用工制度。③要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严肃财务纪律,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④要健全职工民主管理制度。3、答:(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制度的优越性。4、(1)保障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3)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供制度基础。(4)有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5、答:(1)公司是独立的经济法人;(2)公司的资本总额平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3)公司可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对认购人没有资格限制;(4)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最大责任限度是出资额;(5)股票可以交易或转让,但不能退股;(6)股东人数不得少于法律规定的数目,但没有上限;(7)股东的表决权按一股一票的原则;(8)股东以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利,承担义务;(9)公司账目向社会公开三、论述题1、答: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2)企业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基础。企业作为生产力的实体和所在地,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3)企业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动直接体现了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商品经济关系,企业成为生产关系的凝结物。(4)企业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力量。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承担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职能,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必须通过市场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决定着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决定着商品的供应状况。2、答:(1)企业家就是善经营、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2)企业家是在市场竞争中造就的。因此,要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3)企业家队伍成长的条件主要有:77\n一是要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营者管理体制,建立企业家市场,形成竞争的经营者选拔机制、淘汰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加紧培育能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使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施展才能,脱颖而出。二是要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建立企业家参政议政的制度。三是要建立培训企业家的教育制度,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增强经营者管理企业的能力。四是要指定保护企业家的法律和措施,保障企业家的责、权、利和安全。五是要使企业家的收入与其职权、责任相对称,与企业家的业绩挂钩.3、答:国有企业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深入,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的问题日渐突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国有企业改革,把搞好国有企业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江泽民多次强调,“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十五大以后,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在于探寻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因此,1995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会议还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再一次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和“抓大放小”的方针。第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四,坚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4、答:股份公司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经营组织形式,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社会闲散资本形成社会化资本,能通过资本转移,优化投资结构。(2)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股份公司的所有者、经营者责权利分明,能极大提高企业的效率(3)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股份公司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企业对股东的投资所形成的全部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它使企业财产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得到了保证。77\n第16章社会主义条件下居民经济行为一、名词解释1、居民收入2、居民消费3、消费倾向4、劳动力流动5、投资基金6、期货交易二、简答题民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哪些?3、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4、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5、居民投资行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三、论述题论述民消费动机的形成?2、试分析民投资的动机?第16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居民收人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居民从各种不同来源得到的收人总和,包括以货币计算的收人和以实物计量的收人。2、居民消费是居民拥有支付能力后对商品和劳务所产生的欲望和需求以及购买、使用、享受、维护这些商品与劳务并作出相应反馈的行为。3、消费倾向是指消费者愿意把自己收入的多大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剩下的则用于储蓄4、劳动力流动是指居民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之间的流动行为。5、投资基金是基金机构通过发行受益凭证的办法,将社会上分散的小额资金集中起来,再由专家组成的投资机构分散地投资于证券市场中,把获得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6、期货交易77\n,是指在期货市场中进行的,受特定的交易制度和法规保护的期货合约的买卖。二、简答题1、居民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劳动报酬收入(2)资本报酬收入(3)权益性收入2、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哪些?(1)收入因素(2)利率变动(3)价格因素(4)商品因素(5)社会因素(6)文化水平和个人偏好。3、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答案(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实行按需分配的高度。(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还是个人的谋生手段。(3)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每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只是自己的劳动,分配个人消费品也只能以劳动为依据。4、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产业结构价格变动5居民投资行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第一,居民投资支持了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居民投资对于效益型增长方式的支持。第三,居民投资行为受制于经济良性增长所必需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第四,居民投资对于经济增长过程中体制创新的推进作用。三、论述题述民消费动机的形成?消费是居民拥有支付能力后对商品和劳务所产生的欲望和需求以及购买、使用、享受、维护这些商品与劳务并作出相应反馈的行为。考察消费者的动机,可以分为本能、需要、诱导、刺激几种:(1)本能动机。77\n人类虽然是地球上最高级的智慧动物,但也有一般灵长类动物的觅食、性欲、避险、争强、感激、憎恶等等本能,这些本能是人类在现代社会形成各种消费行为的最本源的动机,亦是居民购买衣食住行商品与享受喜怒哀乐各种服务的最基本动力。因此,我们观察居民消费的动机,不能忘记其背后所蕴藏的“人类天性”。(2)需要动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人类自身存在着由低到高的五个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参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居民消费不仅同时表现了这五种需要,而且还表现了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跨越的层次性、结构性及可逆性,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居民对某一种需要满足的偏好性、选择性及其效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譬如,越是低层次的需要在获得满足时越容易出现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越是高层次的需要越难以做到充分满足。(3)诱导动机。这是特别强调从外部因素来观察消费者的动机与行为,即企业从供给方面提供了能够唤醒居民兴趣的商品与服务,以促进他们的消费。外因的诱导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还是心理上对外界刺激物体的自然而然反应。因此,见到可口的食物,不单是人们的唾液、胃液、胰岛素的分泌加快,而且还会有焦虑、渴望、兴奋、占有欲等等心理上的伴随反应。所以,现代商业机构在吸引消费者时总是十分注意橱窗、柜台、广告、商品包装等市场营销手段的使用,以期唤醒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这也说明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需求离不开供给,在特定的条件下,企业所提供商品与服务的质量、功能、档次、创新水平,以及对消费者的诱导能力,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总而言之,企业供给与消费者的心理动机对于消费需要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这两点在过去是被忽略了。(4)刺激动机。这主要是指居民在消费发生、消费过程和消费反馈中因为受到同伴的信号刺激或者是因为受到企业的信号激励而产生的消费动机。与诱导动机相似虽在于消费者此时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与诱导动机不同的是消费者的刺激动机产生于明确而有力的信号批示,而不是模糊而间接的自然反应。居民相互之间的消费信号的刺激包括“有意炫耀”所引起的消费攀比、“标新立异”引起的消费模仿、“自我形象”引起的消费显示、以及“归属需要”所引起的团队消费,这些从居民内部所接受的消费信号都将使消费行为获得充足的激励,以至在居民内部存在着一种“消费竞争”的热潮。除此之外,企业也常常推出富有刺激性的“尊贵消费”、“新潮消费”、“有奖消费”、“体验消费”,以吸引居民参加。总之,居民的消费动机形成既有需求方面因素,也有供给方面因素;既是生理要求,亦是心理追求;既是居民参与市场竞争而形成的,也是企业面向居民而促成的。77\n2、试分析民投资的动机?追求财富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目标,投资则是获取财富的一个主要渠道,追求财富的本质和欲望主要来自一个动机:(1)来自于居民生存和发展的意愿。由于生存、享受和发展这三大需要的客观存在,人们对生活追求是无止境的,由此而衍生出人们对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追求,正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根源。(2)来自于居民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拥有货币或其它资产而不投资,那么这个市场主体就永无致富的可能。居民能够参与投资,不仅在于他看到投资能够带来收益,而且在于他能够承担这种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财富追求持稳健还是激烈的态度,关键在于对收益与风险的对称程度的评价与抉择,对财富追求越激烈,投资力度越大,所谓的风险也越高,表现为投资者在增大收益可能性的同时也扩大了风险,或者说投资者能够承受风险的同时也具备了获取更大收益的可能,这种对称性正是所有居民企求获得财富的深层原因。(3)来自于居民社会与家庭的需要。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三层次需要论对人们创造与占有财富有所解释之外,马林诺斯的三层次需要论(即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论(即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等,也从另外角度说明了居民创造和占有财富的深层次原因。(4)来自于居民工作与休闲的需要。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中指出:“财富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通常,随着人们的处境变得更好,他们的劳动供给会减少。反过来说:当人们的处境变得更坏时,他们的劳动供给增加”。据此,人们的劳动供给与财富多寡相关,那么,人们将日常时间划分为劳动与闲暇两个部分也与财富创造速度或占有比率息息相关。大多数的经济学教科书也都分析了。随着收入(财富占有)的增加,劳动与闲暇时间的比例将由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作用而呈现先增加劳动供给后减少劳动供给的趋向,于是,富人阶层往往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用于休闲享受、社交活动以及个人价值与情感的实现,而穷人阶层往往由于休闲时间匮乏而难以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差别,那么希望摆脱日常繁琐事务或乏味工作而向社会展现个人属性与才干的人们往往会努力创业,或者以财富的积累来体现个人的创造力,或者以财富反馈社会来吸引社会的承认,这些欲望同样是人们投资创业的终极梦想。总之,追求财富既不是不道德的,也不是非理性的,它永远是居民自古绵延的一个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正因为这样,居民投资的动机才受到法律与社会的肯定。77\n第17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一、名词解释1、社会总产品2、国民生产总值3、国民收入再分配4、国家预算5、积累基金6、社会保障二、简答题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有哪些不足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何谓国内生产总值(GDP)4、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共同点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三、论述题1、试述如何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2、试述社会保障的作用第17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总产品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由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包括生产性劳务〕的总和。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以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作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国民收入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4、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5、积累基金:77\n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做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它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 2003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试题及答案6、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二、简答题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的不足之处:(1)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 。(2)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劳动者的许多权益难以落实。(3)社会保险的立法层次低,覆盖面狭窄。(4)结社权及其活动受到极大限制。(5)所有制差别在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中清晰可见。2.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基本要求:(1)城乡有别,地区有别。(2)统一规划,分类管理 。(3)权利与义务相统一。(4)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离3、所谓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后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通过在本国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至于什么人生产,归谁所有,并不考虑。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利用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4、MPS指标体系与SNA指标体系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1)两者都旨在反映国民生产水平。无论是MPS的指标体系,还是SNA的指标体系,都是为了计算和统计生产水平,虽然这些指标本身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它们也可以运用于不同的用途,但计算和统计这些指标本身的目的是要对生产水平进行衡量。(2)两者都可以运用生产法进行统计,也可以运用支出法(使用法)和收入法进行统计,同一指标按照不同方法统计出来的数值都应该是相等的。(3)两者都只能反映产出水平,而没有反映获得产出所耗费的代价,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居民福利的真实变化。例如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生产过程给居民带来的疾病等损失,无论是MPS的指标体系,还是SNA的指标体系,都无法反映出来,这是两者共同的缺陷。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使用,其间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国民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三、论述题77\n1、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具体说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都要有所增长,使积累基金能够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能够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两者要有机地相互结合,不应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第三,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第四,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第五,确定合理积累率,讲求积累效益。2、社会保障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它一旦产生,便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社会公平和稳定,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以经济安全,保障其因社会与经济不测造成的伤害得以修复。具体讲:(1)维护和增进劳动者的利益,使劳动者解除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2)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消除分配中带来的消极因素,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收入应有的社会公平,解决现代社会必然面临的年老、待业、疾病、工伤等重大社会问题。(3)维护社会安定,使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获得基本生活需要,消除这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安定因素。(4)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顺利进行。第18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2、经济发展3、科学发展观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5、可持续发展6、经济发展二、简答题1、简述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关系?2、简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4、宏观经济调空的手段5、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主要有:三、论述题77\n1、试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2、简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18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2、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含义。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与集约型两种。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增长5、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6、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和比例进行调节,以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7、经济发展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包括经济数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提高。二、简答题1、简述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是两个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的概念,两者的联系表现为,经济波动可以涵盖经济周期,也就是说经济周期便是周期性的波动,它侧重于波动重复发生的时间长度,两者的区别是,经济波动并不意味着存在经济周期,它侧重于增长率的差异。77\n2、简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㈠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㈡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㈢增加人资源投资㈣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㈤实现适当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2)增加就业:失业类型(季节性摩擦性结构性周期性)4%-6%自然失业率是正常的,处于充分就业状态。(3)稳定物价:价格指数:用基期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比来衡量某一时期的物价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等)(4)保持国家收支平衡:收大于支为顺差,支大于收为逆差4、宏观经济调空的手段(1)国家计划或规划:作用: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2)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扩张性和紧缩性)(3)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主要: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以及窗口指导。(4)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协调: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均为中性。5、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主要有:(1)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任何单位不经政府有关部门的同意,不得提高工资和物价,这是最强硬的措施,也是政府在特定情况下(如严重通货膨胀时,战争时期)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政府以法律形式分地区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并随经济发展而不断修改,这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措施。(3)税收调节。政府可以开征工资调节税,征收奖金税,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同时,可开征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防止过分收入悬殊。77\n(4)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如政府对失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补助金和救济金等,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等,提高某些个人个阶层的收入水平。三、论述题1、试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要突出一下几个方面:(1)、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止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能源、冶金、化工、轻纺、机械、汽车、建材及建筑等行业,支持一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切实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二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振兴装备制造业,开发制造继续的大型高效和先进成套技术装备。三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促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在主要行业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骨干和依托,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种小企业,鼓励它们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四是积极支持和促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充分发挥其基础雄厚,人才聚集的优势,努力提高产业水平。五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并严禁转移重建。(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建设高度宽带信息网络。关键集成电路,新型运载火箭等重大高技术工程,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继承能力,积极发挥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企业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社会公共服务,政府行政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好的结合起来。(3)、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资源战略问题,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加紧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强公路、铁路、港口、航道、机场及管道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此外,还要努力形成高效合理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4)、加快发展服务业,这是促进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其具体表现在:⑴77\n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及法律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⑵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进行改造,物流配送,多式联运及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⑶发展服务业还要面向城乡引导居民消费,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发展,满足服务性消费需求。⑷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进步化,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企业优化重组。2、简述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最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能带来经济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只有经济增长而没有发展。77\n第19章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一、名词解释1、对外贸易2、进口替代3、出口替代4、劳务出口5、经济特区6、保税区二、简答题1、对外开放的必然性。2、简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3、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4、简述对外贸易的作用。5、我国对外经济战略为什么要采取综合交叉促进战略?三、论述题1、试述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经济政策能获得哪些后发性优势?2、我国以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否影响我国的自力更生能力?3、怎样发展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4、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答案一、名词解释1、对外贸易,也称为“进出口贸易”。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国内商品流通的延伸和补充。2、进口替代是指以国内生产来替代进口,实行这种战略主要是为了本国生产所需要进口的产品的部门和行业实行保护3、出口替代是指采取各种方式刺激和鼓励本国制成品出口,促进本国出口工业的发展。4、劳务出口是派出劳动力到别国从事劳务生产,并获得一定劳动收入的经济活动。5、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展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6、77\n所谓保税区,是由海关设置或经海关批准存放进口物品而未办理进口手续和完税的场所。二、简答题1、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都要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社会主义国家也要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这首先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其次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是参与国家分工节省社会劳动的重要源泉;最后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1)对外贸易。(2)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3)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国外资金。(4)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5)国际经济援助。3、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有:第一,是借贷形式。就是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私人银行借款和利用一般商业信贷。第二,是吸引直接投资。其中包括中外合资经营和外国单独投资经营。4、对外贸易的作用: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有利于协调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第三,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第四,有利于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扩大劳动就业。此外,发展对外贸易,对于增进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有重要作用。5、综合交叉促进战略的优点有:⑴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贸易保护政策,对生产技术条件不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⑵出口不仅是为了创汇,而且要通过出口促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进口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要为发展出口服务,建立和扩大面向出口的产业;⑶积极稳妥地利用外资,扩大再生产规模,改善产业结构,发展和壮大现有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论述题1、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经济政策能获得的后发性优势后发优势是指经济落后的国家或者地区由其经济落后所致的特殊有利条件。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经济政策能获得的后发性优势(1)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从经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A.可以比经济发达国家少得多的代价获得相同的先进技术。B.可以迅速缩短同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2)经济方面的后发优势。A.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B.可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引进资本,加快资本积累。C.77\n国际分工由传统的垂直分工转向水平分工,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尚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E.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的巨大发展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尚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资本,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新的机会。F.学习方面的后发优势。(3)制度方面发展的后发优势。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已比较成熟的经济管制和宏观调控制度以及法律制度,既可以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尚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建立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经济管制和宏观调控制度以及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还可以减少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资源投入。必将大大推进其工业化的进程2、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3、发展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个由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展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新的重大步骤,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3)沿江、沿边开放地带及内陆省市开放区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沿江开放地区、沿边开放地区和以省会为中心的内陆开放地区。是在东部沿海三大开放地区,即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开放区,从而实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整体格局。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形式。一是兴办保税区。二是土地成片开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三是逐步放开商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允许外商进入。四是发行B种股票和国内企业在境外上市直接吸收外资。4、77\n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走向世界,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事务活动,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加入WTO的新战略:(1)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尊重国际惯例。国际惯例是指在当今国际经济交往中能够在相当的程度上体现平等、公正、合理、互利,同时又能为各国普遍承认、接受、遵守的习惯性做法,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2)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因此要以价格、汇率机制为基础来调节对外经济关系。为此,应以市场价格和税收作为调节进出口结构的主要手段,出口主要是国内退税,进口主要是关税;进出口总量由汇率调节,顺差时汇率升值,逆差时汇率贬值。(3)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发挥比较优势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多方位的开放投资领域,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优势来吸引外资,将过去那种依靠各种优惠政策转变为依靠资源和市场。(4)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完善市场经济立法。国际市场经济实践表明,没有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就缺乏对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有效规范,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第20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调控2、经济手段3、货币政策4、扩张性财政政策5、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6、产业政策二、简答题1、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哪些?2、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哪些的基本特征?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什么?4、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有哪些?5、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主要有哪些?三、论述题1、试论述宏观调控政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2、如何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第20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调控77\n是指国家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和比例进行调节,以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2、经济手段是指依据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运用与价值形式相关的各种经济杠杆调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以引导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调节手段。3、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4、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财政政策收入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5、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是指有法律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寸入中央银行的的存款在商业银行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6、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为促进个产业部门均衡发展和规划、干预和诱导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合。二、简答题1、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1、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2、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3、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2、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能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3、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2)增加就业:失业类型(季节性摩擦性结构性周期性)4%-6%自然失业率是正常的,处于充分就业状态。(3)稳定物价:价格指数:用基期平均物价水平的百分比来衡量某一时期的物价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等)77\n(4)保持国家收支平衡:收大于支为顺差,支大于收为逆差4、宏观经济调空的手段(1)国家计划或规划:作用: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2)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3)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主要: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以及窗口指导。(4)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协调: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均为中性。5、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主要有:(1)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任何单位不经政府有关部门的同意,不得提高工资和物价,这是最强硬的措施,也是政府在特定情况下(如严重通货膨胀时,战争时期)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政府以法律形式分地区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并随经济发展而不断修改,这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措施。(3)税收调节。政府可以开征工资调节税,征收奖金税,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同时,可开征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防止过分收入悬殊。(4)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如政府对失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补助金和救济金等,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等,提高某些个人个阶层的收入水平。三、论述题1、试论述宏观调控政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答:观调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l)“市场失灵”需要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虽然能在资源配置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方面,即“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是导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周期性经济衰退和其他社会经济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这些国家逐渐实行和完善政府干预的重要原因。市场的这些缺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法律的指导来解决。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反对垄断和保护公平竞争,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经济发展中保护自然与社会环境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加强宏观调控。77\n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本身就有一套完整的宏观管理系统。但长期以来,宏观管理系统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分钱、分物、定指标、批项目,而对总量平衡、重大比例协调、经济发展战略等宏观问题重视不够,因此形成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乏力。我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重视加强宏观调控,这不仅是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缺陷的要求,也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绝不是要取消或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创造条件,保证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脱离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必然会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也就很难真正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2、如何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答: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要想使经济杠杆充分发挥作用,必须综合地运用经济杠杆。所谓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就是按照宏观经济计划目标,统筹规划对各种经济杠杆的运用,使它们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对国民经济运行发挥最佳效果。之所以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杠杆,是因为各种经济杠杆都具有各自适用的领域和特点,也各有自己的局限性。这就要求运用经济杠杆时既要考虑每种经济杠杆的特点,分别加以选择利用,又要使它们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在利用经济杠杆的过程中,应从经济杠杆体系的整体性、互补性、选择性等特性出发,加以综合利用。利用经济杠杆的整体性,就是使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否则会给生产经营者以错乱的信号,使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互相抵消。利用经济杠杆的互补性,就是利用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殊调节功能,互相加以补充,以达到总体调控的效果。利用经济杠杆的选择性,就是在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时,应根据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殊功能,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使之起到最有效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完善税收制度,健全财政信贷制度,改革工资资金制度,为经济杠杆创造一个发挥作用的良好经济环境。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