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 M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央财经大学历年真题参考答案中央财经大学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学注意:本试题所有的答案包括解释经济范畴、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只写试题顺序号,不必抄题;写在试卷纸上不得分。政治经济学(60分)一、解释下列经济范畴(每个2分,共10分)l.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2.领价制:指一个行业的价格通常是某一寡头根据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率先确定价格,其他寡头追随其后确定价格,又称价格领先制,相互勾结的寡头们通过协商产生领袖。作为领先制定价格的厂商往往在行业中最大,处于支配地位;或者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或者在掌握市场行情变化或其他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进而以协议的形式把这一价格规定下来。3.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以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人们往往约定俗成地把市场运行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运行机制有两个特点:一是调节的自动性。市场机制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这是因为,价格、供求和竞争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另外一个因素的变动。市场机制依靠上述内部机理的启动,无须外部力量的帮助,就能自动地发挥其调节功能。二是利益的制约性。在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参加市场竞争的各个当事人的物质利益。市场机制则把商品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同商品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的动机结合起来,以此来调节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4.企业法人财产:指企业法人拥有的、独立于其创设人或成员的企业资产。法人拥有独立的财产是其具有法律人格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企业法人独立地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物质基础。企业法人以其财产为基础对外从事民事活动,以自己的财产为对价从别人那里取得财产;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财产作为从事民事活动的一般担保,并以具体财产偿付其债务。拥有独资的财产也是法人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主要根据之一。在法律上,任何法人都要有独立财产,只不过因各类法人的情况不同,对独立财产的具体要求不同;但这均不妨碍法人财产的独立性。也正是由于法人财产制度的极端重要性,我国《民法通则》也明文规定法人应当具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这就是我国法人独立财产制的民法渊源。民办学校从作为法人起,就享有对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企业的资产控制权是指独立自主地(即不需要征得其他经济主体同意或批准)用企业资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的权利,它是控制企业的最基本的利。企业资产的控制权,是作为企业法人所具有的财产权利,故又称为法人财产权。5.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n国民收入被创造出来后,首先要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分配。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国民收入的具体分解在不同所有制经济中是不尽相同的。但无论具体分解有什么不同,最终都可以概括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三个部分,这便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按题号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多选、漏选、错选,该小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几种关系,哪些是反比关系:ABEA.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B.固定资本所占比重与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C.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D.资本有机构成与其吸纳的劳动者人数E.股票价格与利息率3.资本是:CDEA. 积累到一定数量的货币B.机器、厂房、原材料C.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体现在物上的人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E.一种不断增殖的价值运动.3.选出下列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ABCDA. 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借贷利息D.银行利润E.地租4.企业经济效益是指:DA. 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与劳动占用的对比关系B.社会必要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C.社会必要劳动占用与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D.社会必要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的对比关系E.社会必要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5.社会主义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基本原则是:ABDA. 责、权、利相结合B.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C.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D.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E.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回答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而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n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企业,就会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其所生产的商品仍按照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多得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2)两者的联系。从个别资本家来看,出于对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他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当所有的资本家都仿效这一做法,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存在了。但是,这时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也提高了资本家扩大生产,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促使资本家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后的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3)两者的区别。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后者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前者是个别企业获得的,后者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的;前者是各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后者是各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2.简述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和区别。答:(1)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运行方式和调节手段。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以市场为中心环节构架经济流程;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协调供求关系;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调节社会生产比例以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商品经济则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当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①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②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依据。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总称,它是与自然经济相区别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方式;而市场经济则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作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机制的经济体制形式,与之相区别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有简单商品经济与发达商品经济之分;市场经济有早期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之分,但市场经济的这两种具体形式,并非与商品经济的两种形式对应的。商品经济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市场经济本身,则是商品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四、论述题(20分)试述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量成正比。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n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而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由其天然尺度——劳动时间(小时、日、周)来衡量。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条件各不相同,生产同样的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不同。商品的价值能否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呢?不能。价值的质的规定制约价值量的规定。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等同的抽象劳动,作为交换基础的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因而,价值量的决定,必然遵循一个客观的社会标准,是商品生产者共同的社会行为的结果。它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所谓社会必要(平均)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包含三个因素: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前者指生产的物的因素方面,后两者指生产的人的因素方面。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当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自然条件等,其中主要的是劳动工具的条件。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各个生产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也是有差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以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为标准。此外,同类商品质量的优劣同其价值量的决定密切相关,因为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提供标准质量的该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他们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小于、等于还是大于社会必要时间关系到他们的竞争能力、盈亏和成败,所以,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减少劳动消耗,降低个别劳动时间。(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然而,不同的生产劳动,其复杂程度很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例如,制造钟表的劳动就比砍柴的劳动复杂得多,同样是劳动1小时,并不能简单相等。所以,考察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时,还要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复杂劳动则是指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复杂的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是因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价值也就高些。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这样,为要交换,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还必须化作同一的简单劳动,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确定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无差别的一般简单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从质与量的统一来理解价值,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简单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比例,不是人们主观直接计算的结果,而是在千万次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代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运用,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过去的复杂劳动会变成或正在变成简单劳动。不过,在同一时代、同一国家里,两者的区分却是一定的。\n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精神,技术商品的价值,同样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物质商品所不同的,只在于生产技术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它特定的含义。既然技术商品的生产,是单项的、个别的、出自一个生产者的,因而便不存在通过市场无数次交换和比较所自发形成的平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技术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是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可以从两层意义上把握:其一,生产技术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是在当时条件下,社会生产该商品所必须花费的时间;其二,该技术商品是社会所必需的。另外,商品质量同其价值量决定密切相关的原理,也适用于技术商品。所以,在技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上,使用这种技术所生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大小,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商品价值量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随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考察商品价值量的动态分析,主要是考察劳动生产力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力,通常也称劳动生产率,一般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用生产单个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程度;技术装备的规模和效能;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以及自然条件;等等。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劳动生产力越高,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量)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其价值量也越小,反之则相反。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单位使用价值包含的价值量日益减少是必然的趋势。西方经济学(40分)一、解释下列经济范畴(每个2分,共10分)1.机会成本: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种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一种资源决定用于甲种产品,就牺牲了生产其他产品的机会;从事生产甲种产品的收入,是由于不从事或放弃其他产品生产的机会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价值量表示。但机会成本不是一般会计人员传统的成本概念,而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源利用的更为广泛的概念。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曾经给经济学下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使用中间进行分配的科学。”在西方,机会成本不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被广泛用于分析消费和政府开支等活动的得失。 2.资本边际效率:指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即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基本定律之一。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而根据这种贴现率,在资本资产的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的现值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计算资本边际效率的公式为:\n式中,Cp表示资本的供给价格,Q1、Q2、……、Qn表示资本预期未来的收益,r表示资本边际效率。资本的供给价格也就是资本的重置成本。公式表明,资本边际效率与资本重置成本成反比,与资本预期收益成正比。凯恩斯认为,预期收益的减少与重置成本的上升都会使资本效率递减。3. 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假设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代表物价水平,那么,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公式为:,可以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为:。以为横轴,为纵轴所画的LM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水平,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时所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但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货币需求,故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也就有不同的均衡利率。4. 对外贸易乘数:指国民收入的变动额与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贸易收支变动额之比。在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Y)是由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以及净出口(X-M)所决定的。假定消费、进口是国民收入的线性函数,投资与出口为外生变量,则开放经济的宏观模型为:Y=C+I+G+X-MC=C0+cY(0Ⅰc+Ⅱc把公式两端的工c都减去,这个公式就表示为:Ⅰ(v+m)>Ⅱc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否则,如果Ⅰ(v+m)=Ⅱc,则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Ⅰ(v+m)<Ⅱc,则连简单再生产也不能维持。(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第二个前提条件,是要追回劳动力。第I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折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定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进行简化则为:这里,表示剩余价值中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表示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2.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和联系答:(1)利润率是利润即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体现利润与为获得这一利润而预付的资本的比率。利润率的高低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①劳动的因素。剩余劳动占全部活劳动的比例越大,利润率就越高;②资本的因素。在利润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的节省可以使利润率相应提高;③市场的因素。市场形势,包括竞争形势、需求形势等都会影响产品的一般销售状况,从而影响利润率;资本经营者自身的市场经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也同样会局部改变自己产品的市场实现状况,从而使利润率发生相应变化。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是两个不同的范畴:①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②二者在量上也不相同,由于全部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③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好像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四、论述题:(18分)\n根据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应实行哪些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使国民经济平衡、健康地运行。答案要点: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当前情况查阅报刊相关文章来回答!二、宏观调控政策当国内、外处于非均衡状态时,需要依靠政府宏观政策的干预,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调整政策等。但政府宏观政策的调节,应针对本国所处的具体状态,实行不同的政策组合。如:(1)经济处于国内均衡与对外不均衡时,只需采取有助于恢复对外均衡的措施,如调整汇率。(2)经济处于国内不均衡与对外均衡时,只需采取有助于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3)经济处于国内、外非均衡时,又要区别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①如果是失业与国际收支赤字并存,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使货币贬值。②如果是失业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可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③如果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赤字并存,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④如果是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并存,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使货币升值。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1)计划手段。计划手段是政府调节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它包括间接计划和直接计划,充分发挥计划手段的作用,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生产力布局,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财政手段。财政手段的核心是通过对财政收支的调节影响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财政手段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供求平衡,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缩小个人收入的差距。(3)金融手段。金融手段的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其调节工具有:第一,存款准备率。变动存款准备率可调节商业银行的自有准备金数量及利息率,从而调节信贷规模。第二,中央再贴现率。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和结构。第三,公开市场业务。央行通过公开买卖各种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4)行政管制手段。这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强制措施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管制、信用管制、进出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这是政府对微观经济过程进行调节的具体形式。(5)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制裁非法活动,保护公平竞争,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请结合实际情况来回答!)西方经济学(40分)一、解释下列经济范畴(每个3分,共15分)1.稀缺(scarcity):这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和出发点。稀缺性相对于无限性来说,是指资源的有限性,即不是所有人们想得到的物品都能够得到。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之为“经济物品”\n。这样,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以供消费。”2.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revenueproduct):指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时追加一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收益。它等于边际物质产品(MPP)与边际收益(MR)的乘积,即MRP=MPP·MR。边际收益产品是以收益表示的边际生产力,它受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两个因素的影响。由于边际物质产品是递减的,因而边际收益产品也是递减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要视不同的市场曲线而定。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价格,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两条曲线按同一速度下降;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面临一条倾斜的需求曲线,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而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不再重合,前者以更快的速度下降。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反映了厂商增加一单位这种生产要素给它带来的收益。厂商正是根据这一收益大小来决定它对该要素的需求量及价格。因此,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就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它与要素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该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与均衡量。在这一点上,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该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只有在这一条件下,厂商才会实现利润最大化。3.劳动供给曲线(laborsupplycurve):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假设每一个劳动力的供给都只取决于工资,则劳动供给曲线可用下图表示。图中S曲线为劳动供给曲线;OW、OL轴分别表示工资率和劳动数量。①图a中S曲线为水平状态,当工资为W0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与所需要的数量相等;当工资低于W0时,劳动供给为零;高于W0劳动供给也不增加。②图b中的S曲线是整个行业或某种职业可能的情形。工资从W0提高到W1,劳动供给就从L0上升到L1;工资下降,劳动供给相应减少。③图c中的S曲线说明工资增减对劳动供给没有影响的情形。这种情形可能在短时期内出现,此时,个人来不及调整他们的工作计划或某些职业培训期较长,而此时工资增加了。即使增加工资也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④图d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它说明,当工资足够高(例如W0)时,人们可以享用更多的闲暇而从事较少工作。在E点上,提高工资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当工资从W0提高到W1时,劳动供给则从L0减少到L1。\n4.流动性(凯恩斯)陷阱(liquiditytrap):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5.资本深化(capitaldeepening):与“资本广化”相对而言。指以超过劳动力增长的速度积累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以一定的比率增长,但是资本积累的速度更快。这种变化的结果,是人均占有资本量增加,即资本—劳动比率上升。资本广化与资本深化一般是同时进行的,难分彼此。资本深化一般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技术进步。纯粹的资本广化则没有什么技术进步。二、简答题(10分)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意义。答: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按照价格在不同时期变动的情况,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意义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最后会使实际工资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水平。换句话说,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而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在长期中,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所示。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在长期中,经济的产出主要由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所决定,从而独立于价格水平。换句话说,当经济中价格水平变化时,在经济中的货币工资调整发生之后,长期的产量水平并不发生变动,而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PASOy图长期总供给曲线(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意义。\n图用图形转换的办法得到短期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①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个假设为:①货币工资刚性,只能升不能降;②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在图(a)的和相交于均衡点E。在该点,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顺次为和。(b)图是生产函数的图形,表示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当就业量为时,相应的国民收入为Y0。这相当于把代入于生产函数,以便求得Y0的数值。(c)图的斜线是一条450线。该线被用来把Y0的数值从纵轴转换到横轴,因为,450线上的任何一点到纵横两轴的垂直距离总是相等的。(d)图表示P与Y之间的关系。例如,Y0是相当于价格水平等于时的国民收入的数值。根据Y0和的数值可以得出(d)图上的一点。从(d)图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相当于垂直线段的底端。当W不变时,任何大于的价格水平,如,都会使(a)图的实际工资水平小于()的数值。处于这种情况,例如,相当于(a)图的()的实际工资水平,劳动的需求都大于劳动的供给。这时,企业之间争相雇用劳动者会提高货币工资。按照假设条件,货币工资的上升不会受到阻挠,所以货币工资会很快上升到使根据新的价格水平()而计算出的实际工资等于原有的实际工资(\n)的水平。图(a)表明,相当于()水平的实际工资,就业量为。通过图(b)和图(c)转换,相当于的国民收入为Y0,因此,在(d)图中得到了相当于和Y0之点。上述转换不但适用于,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大于的价格水平。这样,便得到图(d)中的垂直线段。现在,假设价格水平下降到小于的数值,譬如说为的数值。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处于图(a)所示的较高的位置。图(a)表明:相对于()的实际工资,虽然劳动的供给很大,但企业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只能雇用数量的劳动者,因此,就业量为。通过图(b)和图(c)的转换,成为图(d)中的Y2。这样,得到图(d)中的相当于Y2和之点。由于Y2和分别小于Y0和,所以这一点处于图(d)垂直线底端的左下方。上述情况不但适用于,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小于的价格水平,因此,我们得到图(d)中的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段。把倾斜线段和垂直线段连接在一起便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②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对于凯恩斯(主流学派)总供给曲线(AS)的政策含义,必须把它和凯恩斯总需求曲线(AD)结合起来,即从AS—AD模型中才能看到。按照修正的凯恩斯AS—AD模型,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均衡产量一般是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如果国家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相当于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不断提高社会总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在达到充分就业时,社会总需求继续提高就要引起价格水平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如果国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相当于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来降低与压缩社会总需求,就可以消除通货膨胀。所以,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不管社会经济是处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还是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都是必要的。也就是说,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相应地,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可以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三、论述题:(15分)分别解释并比较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长期均衡(包括图示)。答:\n(1)完全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厂商理论就是要说明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如何决定其产量与价格的。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因此市场价格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样,厂商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收益总是与价格相等的。所以,厂商的边际收益MR与平均收益AR也是相等的。反映在图上,要求曲线dd、MR、AR三条曲线重叠并且与横轴平行,其高度等于市场价格OP。(2)关于成本,厂商在技术装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断调整固定投人数量,使得每一产量所对应的成本为最低。从长期来看,厂商的边际成本MC和平均成本AC在开始时是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当产量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开始递增。这样就可以确定厂商的长期均衡点。见图。图长期均衡点根据MR=MC原理,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M,产量为OQ,价格为OP。此时有MC=MR=AC=P,厂商获得最大正常利润。假设MR≠P,如P上升到,则需求曲线也上升到。根据图形可得,交MC于。决定的产量为,价格为。此时厂商的总收益是的面积,总成本是的面积(为与AC的交点),超额利润为。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吸引新的厂商加入该完全竞争市场。由于新厂商的加入,引起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即线下降,一直降到与dd重合。(3)相反,若P下降到,则dd下降到,据图形可得,交MC于M2,M2决定的产量为,价格为。此时厂商的总收益是的面积,总成本是的面积(为与AC的交点),亏损额为的面积。由于长期亏损的存在,迫使行业中的厂商退出经营。从整个行业来看。由于一些厂商退出这一行业,从而使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这种调整一直到价格dd为止。(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厂商的长期调整是与行业的长期调整同时进行的。行业的供给曲线是所有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横向加总。当行业处于均衡时,即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处于均衡并且没有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市场处于均衡,由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均衡价格恰好使得行业中的厂商取得正常利润,即价格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如果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么市场价格就会随之变动,引起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直到长期中实现均衡为止。\n(5)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垄断厂商获得的利润留成不用担心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即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保持利润(至少获得正常利润)。垄断厂商之所以在长期内能获得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厂商的生产规模是可变的,以及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或者说垄断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仍然是MR=MC,可以表示为MR=SMC=LMC。答案部分中央财经大学200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金融学(保险精算方向)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对生产要素描述错误的是(C)A.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B.企业家才能是一种无形的生产要素C.生产要素在世界上均匀分布D.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的问题2.汽油价格上涨,对汽车的影响是(A)A.使其需求曲线左移B.使其价格上涨C.使其需求曲线右移D.使其需求量上升3.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引起观看足球赛的需求曲线移动?(D)A.晴朗的天气B.入场券价格的上升C.传媒的大力宣传D.赛场增设了彩票4.消费者均衡,表明(B)A.相同数量的商品产生相同的满足程度B.商品的价格比率等于边际替代率C.商品的价格相等D.消费者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5.如果有两种商品,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时,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D)A.等于零B.等于1C.为正数D.为负数6.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4,边际成本为9元,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商品定价为(B)A.5元B.9元C.12元D.36元\n7.在什么条件下可抵消“挤出效应”:(A)A.货币供给增加到足以保持利率不变的水平B.货币供给变动可直接影响总需求的变动C.实际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D.在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减少货币供给量8.乘数效应大小取决于:(B)A.自发性支出水平B.边际消费倾向C.消费水平D.政府支出水平9.工资率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属于(B)A.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B.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C.结构性通货膨胀D.混合型通货膨胀10.经济过热时,货币当局可采取以下方法予以控制(C)A.降低贴现率B.降低法定准备率C.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D.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二、判断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油菜由于气候适宜取得大丰收,使菜籽油价格下降,因此,对它的需求将会增加。(×)2.日本在美国的一独资企业,年产值5000万美元,这将使美国的GDP增加5000万美元。(√)3.如果边际产量递减,平均产量一定递减。(×)4.不变成本对于产出是常数,那么,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差对于产出一定是常数。(×)5.产品有差别就会引起某种程度的垄断性。(√)6.在平衡预算条件下,政府收支对经济没有任何影响。(×)7.在农业生产中并不是施肥越多越好,这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三、计算题:(共42分,保留两位小数)1.某大学附近的学生公寓每套租金300元,目前共租出15000套,该大学要扩大招生,经济学家进行了估算,在现在的价格和数量上,公寓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分别为0.25和0.5。假定需求和供给函数均为线性函数。试求:(1)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2)如果对公寓的需求增长20%,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是多少?并计算新均衡点的需求价格弹性。(16分)解:(1)由题意得,P=300,Q=15000令,\n所以即=12.5又有15000=-12.5×300,得=18750所以所以即=25,又15000=C+25×300,得C=7500所以由上述可得需求函数为,供给函数为。(2)由题意可得:令可解得:=375(天)=16875(套)2.某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每个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都为:LTC=如果市场需求函数为Q=2500-100P(P单位为元,Q单位为个)试求:(1)市场的均衡价格;(2)行业中的厂商数目。(12分)解:(1)已知,则,欲求LAC的最小值,只要令,即0.4q-4=0,q=10。当每个厂商的产量为q=10时,长期平均成本最低,其长期平均成本为:。当价格p等于长期平均成本5时,厂商既不进入,也不退出,即整个行业处于均衡状态。故行业长期供给函数即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行业的长期供给函数为p=5。(2)需求曲线为,而行业的供给函数为p=5。所以行业需求量。\n由于每个厂商长期均衡产量为10,若有n个厂商,则供给量。行业均衡时,,即2000=10n,n=200。故整个行业均衡价格为5,均衡产量为2000,厂商有200家。3.假定某一经济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20%,如果衰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系数为h=0.4,那么政府通过每年制造10%的衰退如何实现通货膨胀不超过4%的目标?(7分)解:价格调整方程可写为:,其中和分别代表本期和上期的通货膨胀率,代表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这里大体上可以衡量失业率,于是:=18%-0.4×0.1=14%=14%-0.4×0.1=10%=10%-0.4×0.1=6%=6%-0.4×0.1=2%故,经过政府连续制造4年的10%的失业率,可以使通货膨胀率下降到4%以下。4.假定一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9,边际税率为0.3,如果政府购买增加100亿美元,国民收入会发生什么变化?(7分)解:由题意可得出:,=0.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因此,政府购买增加100,国民收入会增加约270.27。四、证明题:(10分) 下图(a)为两条需求曲线,图(b)为两条供给曲线。对于图上特定的点A和B,表示需求价格弹性,表示供给价格弹性。试证明:PpBSP*ABADD\nOQOQ(a)Q*(b)证明:由需求价格弹性的几何意义得:所以,由供给价格弹性的几何意义得:,又因为CQ*<DQ*,所以即:答案部分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一、政治经济学(60分)(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1.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2.垄断利润: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资本家获取垄断利润的途径是:(1)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通过用垄断价格购销商品,掠夺非垄断企业剥削到的一部分利润。(3)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3.股份公司:\n指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本合资经营的企业,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信用基础上产生的显得企业组织形式。它以社会资本的形式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实现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资本从分散走向集中,意味着资本本身的社会化。股份公司作为显得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本身并不反映社会制度的性质。股份公司的性质,关键看股权掌握在谁手里。4.价格机制:指市场竞争中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价格机制起重要作用。价格机制基本功能:传递信息、调节供求、刺激生产和调节收入。5.按生产要素分配: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生产中所做出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报酬。生产要素是指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企业家才能、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分配的基础。十四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所有制多元化也逐步形成。这一变化决定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既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判断下列论述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3分,共15分)1.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生产,这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答:此观点是正确的。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这一公式既适应厂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G—W,还是,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固定资本就是投放到生产资料上的不变成本,流动资本就是投放到劳动力上的可变成本。答:此观点不正确。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规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可变资本单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力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3.生产性流通费用在必要的限度内,能增加商品价值,并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答:此观点正确。生产性的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运动所引起的,它是一种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它包括商品的运输费、包装费、保管费和加工费等等。这部分费用虽然在流通领域中支出,但它却是为最后完成使用价值的生产并使之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是一种生产性的开支,在性质上同生产费用没有区别。从事运输、包装、保管、加工等工人的劳动,和产业工人的劳动一样,不但能将所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并且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使商品的价值增加。4.跨国公司就是国际卡特尔这种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与完善。答:此观点不正确。国际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参加卡特尔组织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及规定标准价格;随着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卡特尔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逐渐减少,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应运而生。跨国公司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大垄断企业。\n跨国公司与国际卡特尔的最大区别是,它是由一国的垄断组织或是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对国际卡特尔的取代,而不是其完善和发展。5.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答:此观点正确。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的流动,获得本国希望得到的比较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三)简述题(每题7分,共21分)1.简述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及意义。答:(1)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马克思首创劳动二重性学说,说明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虽然已经意识到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却忽略了劳动也具有二重性。马克思先从单个商品这种表象开始,分析了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马克思从来没有把使用价值排除在他的研究视野之外,不仅认为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的物品即具有效用,而且认为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接着分析了商品的两个因素来源于同一劳动过程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首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劳动价值论变成了科学。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同时指出,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抽象劳动的规定性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应是不同的,我们当前认为的简单劳动就是过去某个社会时期的复杂劳动。马克思并没有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把简单劳动仅仅固定在原始的简单劳动上,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只有这样,构成价值实体的简单抽象劳动才具有可比性。(2)劳动二重学说的重要意义:劳动二重学说揭示了简单商品生产中的一个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劳动首先是私人的劳动,“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完全由生产者私人决定”。另一方面,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分工中的一部分,劳动成果是用来交换的,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它又转化为直接社会劳动”。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交换,而能够交换,则说明了各种形态不同的具体劳动之间,具有可以等价比较的共同性。于是马克思提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个概念。私人劳动都是具体的,它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社会劳动表现为抽象的人类一般劳动——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它形成了价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劳动二重性学说正确地揭示了是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以及如何形成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辩证关系,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从根本上解决了物质财富生产与价值生产的辩证关系,也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的真谛在于揭示劳动的本质,揭示其对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所起的至高无上的作用,是要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反对对劳动者的剥削,倡导人类全面解放和发展。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答: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资本的构成,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其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1\n)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加快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其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正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M=m'·v·n。可见,M与n成正比例关系。(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则其计算公式为:M'=M/v=m'·n。可见,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3.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答:构成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以下基本要素:(1)规范化的市场主体所谓的市场主体是指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和群体。市场主体必须具有对交换客体的直接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必须享有上述权利,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现代市场经济是成熟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很高。因而要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除了享有现代市场经济赋予的权利外,还必须严格遵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给出的“游戏规则”。(2)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联系性和开放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各类市场相互联系成为完整的市场体系;二是地方市场与国内大市场融合成为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大市场相接轨,融入国际市场体系。(3)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现代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运行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维护市场经济有序运转的条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给予社会性保障的制度。(5)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筑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因而在分配上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以及资源配置既要受提高效率和经济增长等经济因素的引导,也要受社会公平等人文价值因素的约束。在一次分配领域,完善市场机制和规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调整个人收入和地区收入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四)论述题(14分)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答: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我们的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保持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优势;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要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之所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因为:(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n(2)坚持公有制占主体,能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实施宏观调控,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是对传统公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公有制是指所有制的性质而言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指公有制财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二者是内容形式的关系。能否找到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的优越性能否得到发挥,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处于主动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股份制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2)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与合作制特性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它的特点是把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它一方面保持了联合劳动和互助合作的性质,另一方面允许职工持股,实现资本联合,使职工既是公有财产的所有者,也是个人财产的所有者,因而强化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感,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3)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得以广泛发展。在很多企业,股本来自不同的所有制单位,有的是国家控股,有的是国家参股,有的是以集体股为主,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的局面。这当中,无论是国家或集体控股或参股的部分,都应包括在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实现形式并不是某一所有制所特有的,这一种所有制可以利用,那一种所有制也可以利用,这些形式本身并不存在姓“私”姓“公”或姓“资”姓“社”的问题,关键在于所有制的成分或所有制的构成。对于公有制来说,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实现形式,都可以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现阶段主要任务是要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清理、修订和剔除一切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营造从宪法一直到劳动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公平法律环境;放宽非公有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待遇,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和监管。二、西方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正常商品的价格上升,则(B)A.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B.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C.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D.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2.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上,当政府对单位产品征收定量税时,(B)A.若此产品的需求比供给富有弹性,则价格上涨占定量税的比重大。B.若此产品的需求比供给缺乏弹性,则价格上涨占定量税的比重大。C.此产品的互补品价格上涨。D.此产品的替代品下降。\n3.如果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大于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为使成本最小,该厂商应该:(C)A.同时增加资本和劳动B.同时减少资本和劳动C.减少资本,增加劳动D.增加资本,减少劳动4.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实现了长期均衡时,(D)A.每个厂商都得到了正常利润B.每个厂商的经济利润都为零C.行业当中没有任何厂商再进入或退出D.以上都对5.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B)A.消费者获得相同满足的轨迹B.社会可能生产的商品的最大组合C.商品转换的机会成本递减D.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增6.乘数的作用必须在以下条件下才可发挥(D)A.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C.政府支出等于政府税收D.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7.假定某国1990年和1995年的名义GNP分别为1200亿和2000亿元,GNP的折算数分别为1.0和1.5。我们可推论1990年和1995年之间的(C)A.名义GNP上升33%B.实际GNP不变C.实际GNP上升11%左右D.实际GNP下降8.奥肯定律涉及:(A)A.失业率与产出率之间的数量关系B.实际产出增长和名义产出增长的关系C.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D.实际工资率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9.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则(D)A.LM曲线为正斜率线,且货币政策出现弱效应B.IS曲线为垂直线,且货币政策出现强效应C.总需求曲线较为平缓D.总需求曲线较为陡峭10.当一国出现贸易逆差时,()A.该国是资本输入国B.该国储蓄能支持本国的国内投资C.该国储蓄能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D.以上都对(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n1.自然垄断条件下平均总成本持续降低,分析垄断厂商的均衡。如果政府对其实行限制价格,可采取哪些措施?试分析其效果。(要求图示)答:(1)自然垄断的定义自然垄断的一个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说,存在规模经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产量的水平上仍然是下降的。一般来说,供水行业、供电行业、通讯行业等都具有这一特征。例如,供电设施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一旦供电系统建成以后,每生产一度电所增加的可变成本是很小的。(2)自然垄断条件下垄断厂商的均衡一方面,由于自然垄断表现出规模经济,所以,其经济效果肯定要比几家厂商同时经营时高。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往往更引起经济学家注意的是,自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同样存在着由于缺乏竞争所造成的垄断厂商的高价格、高利润以及低产出水平等经济效率的损失。可以通过下图来加以分析:在图中,在无管制的情况下,垄断厂商根据MR=MC的原则确定的价格为Pm,产量为Qm,价格显然高于边际成本MC。而此时的产量也是非常低的,只有Qm.。这就是在自然垄断情况下,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均衡情况。PPmP2ACP1MCMRd(AR)Q1Q2OQQm(3)规避自然垄断政府采取的价格措施及效果分析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一些公用事业、通讯业和运输业都处于政府的管制之下。政府主要通过价格管制来规避自然垄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自然垄断的政府管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边际成本定价法及其他定价法垄断厂商索取的价格一般都高于边际成本,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厂商的价格不应该定得过高,价格应该正确地反映生产的边际成本,由此,便有了边际成本定价法。那么,如果管制机构按照成本来规定价格,会产生什么效果呢?在政府管制的情况下,按边际成本定价法即P=MC,厂商的价格下降为P1,产量增加为Q1。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自然垄断厂商是在AC曲线下降的规模经济段进行生产,所以,MC曲线必定位于AC曲线的下方。也就是说,按边际成本MC所决定的价格P1一定小于平均成本AC。因此,在管制价格下,厂商是亏损的,厂商会退出生产。这样一来,管制机构陷入了困境,要么放弃边际成本定价法,要么政府资助被管制的企业。从控制价格的角度来说,可以采取另外的定价方法来替代边际成本定价法,从而走出边际成本定价法困境。其中,主要的有平均成本定价法和双重定价法。\n平均成本定价法是使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仍以上图为例,根据平均成本定价法即P=AC,管制价格将确定为P2,相应的产量为Q2。此时,由于P2=AC,厂商不再亏损,厂商会继续经营,但利润为零。双重定价法类似于价格歧视的做法。具体来说,允许厂商可以对一部分购买欲望较强的消费者收取较高的价格,且P>AC,从而厂商获得利润。同时,厂商对一部分购买欲望较弱的消费者仍按边际成本定价法收取较低的价格,由于P<AC,从而厂商是亏损的。此外,双重定价法还要求制定的价格计划应该使得厂商由于收取较高价格所获得的利润能补偿由于收取较低价格所遭受的亏损。这样,尽管从整体上看厂商利润为零。但厂商还是愿意继续经营的。②资本回报率管制另一个管制自然垄断的做法是为垄断厂商规定一个接近于“竞争的”或“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它相当于等量的资本在相似技术、相似风险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平均市场报酬。由于资本回报率被控制在平均水平,也就在一定条件上控制住了垄断厂商的价格和利润。但是,实行资本回报率管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麻烦。第一,什么是“公正的”资本回报率?其客观标准是什么?这往往是难以决定的。管制机构和被管制企业经常在这一问题上纠缠不休。第二,作为资本回报率决定因素的厂商的未折旧资本量往往难以估计。不仅如此,在关于资本量和生产成本方面,被管制企业和管制机构各自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被管制企业总是处于信息优势的地位。第三,管制滞后的存在,使得资本回报率管制的效果受到影响。由于计算、规定和颁布执行资本回报率都需要时间,所以,当厂商的成本和其他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管制机构不可能很快地做出反应即执行新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管制,这就是所谓的管制滞后。管制滞后的时间可达一到两年。管制滞后会对被管制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成本下降的情况下,管制滞后对被管制企业是有利的。因为,厂商可以在新的“公平”的资本回报率颁布前,继续享受由原来的较高的资本回报率所带来的好处。相反,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管制滞后对被管制企业是不利的。因为,厂商实际得到资本回报率低于它们早该得到的“公平”和资本回报率。2.货币主义学派的政策建议。答:货币学派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于70年代蓬勃兴起,是当代自由主义阵营中最有影响的学派。它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所领导和创立,并以芝加哥大学为主要阵地,因此又称为芝加哥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这个学派可以说是反对凯恩斯主义最有力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沃尔特斯、莱德勒、帕金和弗里希等。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是:(1)现代货币数量论,以新的方式论证交换方程。(2)提出自然率假说,以适应性预期说明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趋向于垂直。(3)在需求管理上,反对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单一的货币规则;在治理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时,主张采取收入政策。(4)崇尚经济自由。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货币主义的政策核心是所谓单一规则政策。具体说又有如下几点:第一,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第二,反对逆经济风向而动,即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由于经济政策的时滞效应,不仅起不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后果;第三,为了有效控制货币总量,应该取消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制度,只保留公开市场业务,但必须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来作为业务活动的约束条件。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规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并公之于众,是货币政策的惟一最佳选择;第四,实行负所得税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工作的积极性;第五,提倡浮动汇率制,反对固定汇率制,认为后者会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有损失货币增值国家的利益,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动荡。(三)计算题:(10分)\n假定一国的国内自发性消费为2000亿美元,对国内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为70%,可支配收入的边际进口倾向为10%,且对国外产品的支出没有自发部分。国外消费者花500亿美元购买本国的产品。政府共支出2000亿美元,其中1000亿美元为直接支出,1000亿美元付给公众自由处置。投资固定为3000亿美元。试求:1.这个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多少?2.如果国外对本国产品的支出加倍至1000亿美元,新的均衡收入与这个经济的乘数是多少?解:(1)C=2000+70%Y c:消费;Y:国民收入 M=10%Y m:进口 X=500 x:出口 G=1000 g:政府支出 I=3000 i:投资根据四经济部门储蓄投资横等式: Y=C+I+G+(X-M) 可得到:Y=16250 所以:整个经济的均衡国民收入是16250亿美元。 (2)当X=1000时,Y=17500 如果国外对本国产品的支出加倍至1000亿美元,新的均衡收入为17500亿美元。 乘数=(17500-16250)/(1000-500)=2.5参考答案中央财经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政治经济学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一、解释概念(20分)1.规模报酬不变: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即投入扩大某一倍数,产出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例如,当劳动与资本投入分别为2个单位时,产出为100个单位;当劳动与资本投入分别为4个单位时,产出为200个单位。产出与投入扩大了相同的倍数。2.欧拉定理:又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设长期中规模收益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假设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生产函数为Q=Q(L,K),若生产规模不变,则有:,这就是欧拉定理,它表明在所给条件下,全部产品Q恰好足够分配给劳动要素人和资本要素K。其中为资本的边际产品即,为劳动的边际产品即,因而欧拉定理也可以表示为:。\n3.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和B两种产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表示。图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A产品和B产品的各种不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如C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而曲线左边的点(如D点)可以成立,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如E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这条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4.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分析市场一般均衡时得出的一个定理。其结论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以从一定的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种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包含两项重要假设:每个人的偏好是可以排列的;每个人的偏好次序是可以过渡的。根据这两项假设,阿罗指出,要建立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必定要违反他规定的下列五项条件的一项或若干项,否则社会福利函数就无法建立。其五项规定或条件为:①自由三元组条件:在所有选择方案中,至少有三个方案,对之允许有任何逻辑上可能的个人选择顺序。②社会选择正相关于个人价值条件:如果某一选择方案在所有人的选择顺序中地位上升或保持不变,且没有其他变化发生,则在社会选择顺序中,这一方案的地位上升,或至少不下降。③不相关的选择方案具有独立性条件:第一,任何两个选择方案的社会选择顺序仅仅依赖个人对它俩的选择顺序,与个人在其他不相关的备选对象上的选择顺序无关;第二,任何两个选择对象之间的社会偏好顺序仅仅依赖于个人相应的选择顺序,而与偏好强度等因素无关。④公民主权条件:社会选择顺序毕竟不是强迫的。⑤非独裁条件:选择规则不能是独裁的,即不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的选择顺序就是社会的选择顺序,所有其他人的选择是无足轻重的。阿罗证明了不存在一个选择规则或选择程序能够同时满足上面两个假设和五个条件,这表明由个人选择合乎逻辑地转化为社会选择的过程包含巨大的困难。5.资本深化:与“资本广化”相对而言。指以超过劳动力增长的速度积累资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以一定的比率增长,但是资本积累的速度更快。这种变化的结果,是人均占有资本量增加,即资本—劳动比率上升。资本广化与资本深化一般是同时进行的,难分彼此。资本深化一般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技术进步。纯粹的资本广化则没有什么技术进步。二、简答题(60分)\n1.根据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讨论均衡工资率形成的稳定性。答:劳动供给曲线(laborsupplycurve)指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假设每一个劳动力的供给都只取决于工资,则劳动供给曲线可用图表示。图中S曲线为劳动供给曲线;0W、0L轴分别表示工资率和劳动数量。①图a中S曲线为水平状态,当工资为W0时,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与所需要的数量相等;当工资低于W0时,劳动供给为零;高于W0劳动供给也不增加。②图b中的S曲线是整个行业或某种职业可能的情形。工资从W0提高到W1,劳动供给就从L0上升到L1;工资下降,劳动供给相应减少。③图c中的S曲线说明工资增减对劳动供给没有影响的情形。这种情形可能在短时期内出现,此时,个人来不及调整他们的工作计划或某些职业培训期较长,而此时工资增加了。即使增加工资也不能吸引更多的劳动。④图d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它说明,当工资足够高(如W0)时,人们可以享用更多的闲暇而从事较少工作。在E点上,提高工资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当工资从W0提高到W1时,劳动供给则从L0减少到L1。图劳动供给曲线2.根据总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说明正常品、劣等品和吉芬商品的特点。答:(1)总效应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消费特定数量的商品所获取的效用的总和。替代效应指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下降),相对于另一种价格不变的商品来讲是较以前昂贵(便宜)了,商品的相对价格的这种变化会使得消费者的需求量发生变动,这就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不会改变原来的效用水平。收入效应指对于消费者来讲,虽然收入水平没有发生变化,但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使得现有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发生了变化,这相当于实现收入水平变了,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引起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变化,相应地,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发生变化。(2)正常商品指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降低),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减少)的商品。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交效应作用的方向相同,都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3)劣等品又称劣质商品,其需求量随收入的变化而呈反方向变化,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作用的方向相反。\n(4)吉芬商品指随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也下降,即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吉芬品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反,且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是低档商品的一部分。(5)特点:必需品:需求量增加的数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小。正常商品IQ奢侈品:需求量增加的数量随收入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大。一般低档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低档商品IQ吉芬商品:价格下降,需求减少3.讨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解的存在。答:(1)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瓦尔拉斯从家户的商品需求和要素供给与厂商的商品供给和要素需求来推导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他认为要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就必须使所有的n个商品市场都同时达到均衡,即 。一共有n个方程,同时也有n个变量,即n个价格需要决定。瓦尔拉斯通过在n个价格中选择一个“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格,并进行简化,可得一个恒等式:,这个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由瓦尔拉斯定律可知,n个联立方程并非都是相互独立的,其中有一个可以从其余n—1个中推出,而且需要决定的未知数是n—1个,独立方程的数目也是n—1个。从而得到结论: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恰好相等,既存在着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2)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不足:瓦尔拉斯证明一般均衡存在的基本逻辑是计算方程组的数目和未知数的数目。由于在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的均衡条件中独立的方程数目与变量数目相等。故瓦尔拉斯认为一般均衡的存在是有保证的。瓦尔拉斯的论证逻辑显然是错误的。例如,下述两个联立的独立方程恰好也只有两个未知数:x+y=1;x+y=-1但他显然无解因为这两个方程是不相容的。此外,即使方程有解,还存在如下问题,即所得解是否有经济意义呢?例如,方程x2=-1有一个解i,但i为虚数单位,并无经济意义。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负数也没有经济意义。例如价格等就不能为负数。(3)一般均衡论的发展。一般均衡论是瓦尔拉斯于1874年出版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首次提出。尽管瓦尔拉斯计算方程数目和变量数目的方法是相当不能令人满意的,但它在很长时间里被人们所接受,无人提出疑问。这种情况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才有所改变。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存在均衡解。这些假设条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商品的生产至少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n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而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及均衡同时是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4.根据理性预期(卢卡斯)的供给曲线,说明需求政策效果。答:(1)先对理性预期模型用数学语言加以说明,最简单的理性预期模型可以由下述方程表示:(1)(2)(3)(1)式表示该社会的总需求曲线。它的意思是,社会总需求量是价格水平P的函数。价格水平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量越大。式中的α是政策或其他外部因素可以改变的参数,β为数值不变的常数。这相当于图(1)中的AD或线。图(1)(2)式代表该社会的总供给曲线,其含义为,供给量是价格水平P和其预期的函数。其他条件相同时,P和的差距越大,商品生产者越感到商品价格水平比意料这中的还高出很多,从而总供给量越大。P和的差距越小,甚至二者的差距变为负数,商品生产者越感到商品价格比预料的高不也多少,甚至二者的差距变为负数,商品生产者越感到商品价格商不了多少,甚至还要低一些,从而,总供给量越小。式中的表示自然就业率情况下的国民收入,为一个不变的常数。这相当于图(1)中的ES曲线。(3)式是均衡条件,表示在均衡时,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这相当于上图中的ES与AD与相交时的交点。今假定α=α0,由于人们能够对价格形成合理预期,由(1)式有:从而\n于是均衡的收入,均衡的价格水平,这就是图(2)的A点所表示的均衡。图(2)(2)假定参数α=α1,这一变化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化是预料之中的,那么,由(2)式有,由(1)式有:从而即均衡的收入,均衡的价格水平,这就是图(2)中C点所表示的情况。这说明当总需求的变化是意料之中的时候,变动的仅是价格水平,冲击不影响产出,。所以预期到的需求政策无效。(3)假定参数α=α2,它的变化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变化是预料之外的,人们对价格水平的预期不变:,将其代入(2)式,有:解上述联立方程可得:\n这就是图(2)中的B点所示的情况。利用前面,又有:这里可以看到,由于β的γ都是不变的常数,价格的波动()和产量的波动()都是意料之外的原因()造成的。这说明当需求政策是预期之外的时候,政策效果是明显的,会影响到收入。(4)由上可知理性预期模型的结论有着如下含义:既然一切公开执行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内,都属于意料之中的因素,那么,经济政策包括需求政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的高低,不会造成就业量的上升和下降,国民收入并不发生变动。对于意料之外的因素造成的价格和产量的变动,国家是不能使用经济政策来使之稳定的。由于意料之外的因素无法事先得知,所以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国家的经济管理人员在内,事先都不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更谈不上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因此需求政策始终是无效的。5.浮动汇率制度下,内外同时均衡。答:(1)在封闭经济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目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需要把国际收支也纳入宏观调控目标。这样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就可以分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如果不考虑经济增长问题,内部均衡可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而外部均衡则可定义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如果我们不对国际收支中的资金期限结构等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外部均衡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外部均衡也可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内外均衡不能同时满足时就会发生内外冲突,经济可能面临着如表所示的内外经济状况的组合:内部经济状况外部经济状况1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2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3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4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可以看出,在第一和第四种情形中,内外冲突就会发生,因为政府在通过调节社会需求实现内部均衡时,会引起外部经济状况离均衡目标更远。(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可以由汇率的浮动自动调整,根据起作用的变量不同,可以将自动调节机制分为两类:利率调节机制和货币——价格调节机制。我们利用IS-LM-BP模型分析这两种调节机制使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的过程。\n①如果资金完全流动,则本国的利率水平要求与世界利率水平相等,此时的自动平衡机制主要体现为利率机制。图1如图1所示,若经济位于A点时,国际收支逆差。由于此时利率低于世界利率,大量资金迅速流出,这使贬值一步到位,出口需求迅速上升。因此IS曲线迅速右移使利率上升,直至重新等于世界利率。在这一利率上升过程中大量资金流入使经济恢复平衡。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贬值→出口需求上升→本国利率上升→资金流入→国际收支恢复均衡。②如果资金不完全流动,本国的利率水平与世界利率水平存在差异。这时,自动平衡机制体现为利率机制与货币——价格机制的结合。2以图2为例,A点意味着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国际收支的逆差使本国货币贬值,这一贬值对经常发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贬值引起的出口需求上升通过货币机制增加出口,改善经常账户收支;另一方面,贬值引起的利率上升通过利率机制吸引资金流入,改善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这两方面的效应使IS曲线与BP曲线右移至B点,此时,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③如果资金完全不流动时,自动平衡机制体现为货币——价格机制。\n图3如图3所示,A点表明国际收支处于逆差。国际收支逆差使本国货币贬值,货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改善经常账户余额。在图中,贬值使IS曲线和BP曲线右移,与LM曲线相交于B点,B点意味着国际收支平衡。这一过程可以描述如下: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小于求→名义汇率贬值→经常账户改善→国际收支恢复平衡。所以只要采取适应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调节内部经济,使内部均衡得到满足,那么内外均衡就可以同时达到,比如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经济衰退,紧缩性货币政策应对经济过热等。(3)但是实际上,上述内外同时均衡的状态只是个理想状态,现实中即使是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冲突仍然是存在的,因为政府不可能完全依赖外汇市场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发调节,在汇率波动程度非常剧烈的条件下,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的相互影响或干扰更加复杂,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可能更加深刻。三、论述题(20分)1.信息不对称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答:(1)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资源配置指社会上的生产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生产资源是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要素,每种资源都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用途,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欲望来说,生产资源是稀缺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配置成了任何经济制度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使有限的资源给人们带来最大的效用满足;经济资源必须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必须分配给生产能力最强的部门使用,而避免积压、浪费和低效率使用。(2)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引起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逆向选择。逆向选择问题是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必将把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作出尽可能的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②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降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③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就是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一旦出现委托人一代理人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使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会是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没有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更高的产量。2.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性政策的效果。答:(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n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等政策。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从而达到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2)一般用IS-LM曲线来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IS曲线是代表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LM曲线是代表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IS-LM模型上的表示就是IS曲线向右上移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表现就是LM曲线向右下移动。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当同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时,IS、LM同时移动,结果就会导致出现收入增加,但是利率变化却不确定。进行合适力度的政策操作,则可能出现利率不变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通过IS1曲线向右移动至IS2使收入从Y1增加至Y2,利率由r1上升至r2,但与此同时向右移动LM曲线,从LM1移至LM2,使利率从r2下降至r1以抵消IS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Y3。这样,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抉择),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答案部分中央财经大学2003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专业:金融业(保险精算专业) 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n一、单项选择(共80分)1.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某一食物的需求将减少如果此命题为真,那么该食物是(C)A.奢侈品B.生活必需品C.劣等品D.单一弹性商品2.假设小王每月花24元钱用于租VCD或者看电影。当VCD的租用价格和电影票的价格都是4元时,他租借3张VCD,购买3张电影票;后来VCD的租借价格下降到2元,而电影票价格上升为6元,此时小新租借6张VCD,购买2张电影票。那么,价格变化后的效用比价格改变前的效用(C)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做出比较3.假定生产某种商品的原料价格上升,那么该商品(B)A.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D.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4.当劣等品的价格下降,而其它情况不变时(C)A.替代和收入效应相互加强导致该产品的需求量增加B.替代和收入效应相互削弱导致该产品的需求量减少C.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倾向于减少其需求量D.替代效应倾向于减少该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倾向于增加其需求量5.1997年小李将他的全部收入用在两种商品X和Y上,与1997年相比,1998年商品X和Y的价格都上升了8%,1998年小李消费的X和1997年一样多,但消费的Y却比1997年少,因此我们可以断定(A)A.Y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零B.Y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零C.Y的需求收入弹性等于零D.相对价格没有改变,因此小李行为非理性6.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的哪一项是不存在的(A)A.不变成本B.平均成本C.机会成本D.隐含成本7.一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厂商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L,生产既定数量的产出水平。如果要素K的价格增加,而L的价格保持不变,则其对要素K的需求将(D)A.增加B.减少C.不变D.根据不同生产技术决定8.如果厂商追求的目标函数是利润最大化,那么它在短期的经营应该满足条件(B)A.MC=MRB.AC=MRC.MR=0D.MC=MR且P不小于AVC的最小值9.假设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政府的调节与税收,如果右图中的E点是一般均衡时的产量,那么(C)A.AB线的斜率是食品和衣服的价格比率B.C点的斜率给出了要素价格的比率C.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等于要素价格比率\nD.上述说法均不准确10.假定对于苹果与桔子,小王更喜欢苹果,小李更喜欢桔子,水果的价格对两人是相同的。在效用最大化时有(C)A.小王的苹果对桔子的边际替代率大于小李的B.小王将消费比他现有的还要多的桔子C.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D.上述说法均不准确11.假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雇佣劳动。如果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大于工资,企业将(B)A.提高工资率B.增加雇佣的劳动量C.降低工资率D.减少雇佣的劳动量12.随着工资率的不断提高,如果具备下列哪一个条件,劳动供给曲线就向后弯曲(D)A.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是同方向的B.工资率高于最低工资C.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13.下列哪一种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C)A.城市公共汽车B.收费通过的桥C.国防D.艺术博物馆14.如果政府对某种物品的生产给予补贴,那么(A)A.产品的供给曲线将向下移动,产品价格下降,交易量增加B.产品的供给曲线将向上移动,产品价格上升,交易量增加C.产品的需求曲线将向下移动,产品价格下降,交易量增加D.产品的需求曲线将向下移动,产品价格上升,交易量增加15.在下列各项当中,与货币需求无直接关系的是(B)A.投机动机B.贮存动机C.谨慎或预防性动机D.交易动机16.一个能够在两个市场实行差别定价的垄断者将会(C)A.通过商品价格和销售量使两个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同B.在需求曲线更具有弹性的市场定更高的价格C.在需求曲线更具有弹性的市场定更低的价格D.在需求曲线越高的市场出售越多的商品17.下列哪一项能够引起X商品市场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B)A.居民的收入增加了B.政府对每一个X商品征收1元钱的税C.生产X商品的要素价格下降了\nD.居民对X商品的偏好减少了18.在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完全竞争行业新的长期均衡当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C)A.产品价格将降低B.行业产量将增加C.厂商利润将增加D.厂商的平均成本将降低19.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直接影响国民收入波动的是(C)A.太阳黑子的出现频率B.技术创新周期C.储蓄习惯D.亚马逊热带雨林中,某个昆虫翅膀震动的频率20.引起IS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是(C)A.政府决定降低个人所得税B.政府决定通过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C.政府决定取消原有的冬季采暖补贴D.政府将原计划用于进口设备的资金投入到修建公路中21.对于极端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B.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C.对私人投资产生百分百的“挤出效应”;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D.对私人投资产生百分百的“挤出效应”;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22.为了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保持利率不变,应采取以下哪一种混合经济政策(A)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适应的扩张性货币政策B.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适应的紧缩性货币政策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适应的扩张性货币政策D.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适应的紧缩性货币政策23.利用IS—LM模型分析,如果其它条件不变,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将会出现(C)A.LM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增加B.LM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C.LM曲线向左移动,利率上升,国民收入减少D.LM曲线向左移动,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减少24.封闭经济中,定额税和政府购买以相同的数量增加,会使IS曲线(B)A.不变B.向右平移C.向左平移D.改变斜率25.对于长期总供给曲线,下面说法正确的是(C)A.如果价格水平上涨,曲线向右平移B.如果税收增加,曲线向左平移C.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曲线向右平移D.如果政府支出减少,曲线向左平移26.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B)A.如果没有投机货币需求,则LM曲线是水平的B.如果没有投机货币需求,则LM曲线是垂直的C.如果LM曲线斜率为正的话,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对LM曲线没有影响\nD.如果LM曲线垂直的话,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对LM曲线没有影响27.假设某国某年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当年所有农作物产量锐减,则会出现(C)A.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减少的“滞胀”现象B.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减少的经济衰退现象C.总供给减少,价格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减少的“滞胀”现象D.总供给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减少的经济衰退现象28.下面哪一项对货币创造乘数没有决定性影响(D)A.法定准备金率B.超额准备金率C.现金—存款比率D.市场利率29.在以下对哈罗德模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B)A.当实际增长率等于劳动增长率时,国民收入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B.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产出水平面进一步扩大C.当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时,产出水平将越来越小D.当经济活动偏离了均衡增长时,市场本身会将其自动调整到均衡增长的状态30.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可以提高均衡产出水平的是(A)A.储蓄率的提高B.劳动增长率的提高C.资本—产出比的提高D.人口增长率的提高31.凡属对齐生产函数,都可能分辨出其规模收益类型,这句话:(B)A.正确B.不正确C.可能正确D.不一定正确32.假设多雇一个正教授的边际产量比增加一个副教授的边际产量高50%,副教授的工资是正教授工资的一半。那么,在总预算固定的情况下,要使正副教授的工作量最大,学校应该(C)A.雇同样多的正副教授B.多雇正副教授C.解雇正教授,多雇副教授D.解雇副教授,多雇正教授33.当生产函数Q=F(L)的AP为正且递减时,MP可以是(B)A.递减且大于APB.递减且小于APC.递增且大于APD.递增且小于AP34.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基于假定(D)A.在行业内的价格和产量决定方面,寡头厂商存在勾结行为B.需求曲线所对应的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它寡头厂商也提高价格C.需求曲线所对应的寡头厂商降低价格时,其它寡头厂商不降低价格D.需求曲线所对应的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它寡头厂商不提高价格35.就要素报酬来说(B)A.要素供给曲线越平缓,经济租金所占的部分越大B.要素供给曲线越平缓,经济租金所占的部分越小C.要素供给曲线越平缓,机会成本所占的部分越小D.以上说法都不对36.当要素供给无弹性时,要素的报酬决定于(C)A.提供要素的机会成本B.使用要素的生产函数C.对要素的需求的大小\nD.供给和需求均有同样的低弹性37.价格在何种情况下,波动较大(A)A.供给弹性,需求非弹性B.供给非弹性,需求弹性C.供给和需求均有同样的高弹性D.供给和需求均有同样的低弹性38.下列哪个需求函数有单元弹性(B)A.P=QB.P=1/QC.P=a-QD.P=Q39.某厂商今年亏损900万英磅,假定它最大化了利润,它的固定成本是(B)A.900万英磅B.最多900万英磅C.最少900万英磅D.可能多于,也可能少于900万英磅40.对于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完全垄断厂商来说,如果其边际成本为正,则其所提供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B)A.为负,绝对值大于1B.为负,绝对值不定C.是非弹性的D.上述答案都不对答案:1.C2.C3.B4.C5.A6.A7.D8.D9.C10.C11.B12.D13.C14.A15.B16.C17.B18.C19.C20.C21.A22.A23.C24.B25.C26.B27.C28.D29.B30.A31.B32.C33.B34.D35.B36.C37.A38.B39.B40.D二、简述题(应有几何图示说明)(共40分)1.根据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答:(1)序数效用理论指用人们对某种商品的主观评价的先后顺序或优劣对比来表示与分析效用的理论。认为效用是用来表示个人偏好,但个人偏好是心理的活动,因此效用的量在理论上、概念上和实际上生来就是不可计量的,只能根据消费者的偏好程度将它们排列为第一、第二、第三等顺序,而不能用基数1、2、3……来表示他们量的大小。例如,消费者对A、B、C三种物品的效用的绝对值是无法测定的,但却可以排列出三种商品效用的先后次序,从而推导出消费者把既定收入用于各种可供选择的物品以获得最大满足的条件以及基数效用论所力图阐述的其他原理。序数效用论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为自己的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预算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可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全部数量组合。将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结合,即可找出实现消费者均衡的具体条件。(3)如图,只有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能够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这是因为,就无差异曲线来说,虽然它代表的效用水平高于无差异曲线,但它与既定的预算线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说明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无法实现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的购买。就无差异曲线来说,虽然它与既定的预算线相交于、两点,这表明消费者利用现有收入可以购买\n、两点的商品组合。但是,这两点的效用水平低于无差异曲线,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用全部收入去购买无差异曲线上、两点的商品组合。事实上,就点和点来说,若消费者能改变购买组合,选择线段上位于点右边或点左边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则都可以达到比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以获得比点和点更大的效用水平。这种沿着线段上由点往右和由点往左的运动,最后必定在点达到均衡。显然,只有当既定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于E点时,消费者才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化的满足。故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切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者的斜率是相等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来表示。由此,在均衡点有: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它表示: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图 消费者的均衡2.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的短期均衡。答: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现在用下图来分析短期均衡的形成。图 垄断竞争市场代表性企业的短期均衡在图(a)中,SAC曲线和SMC曲线表示代表性企业的\n现有生产规模,d曲线和D曲线表示代表性企业的两种需求曲线,MR1是相对于d1曲线的边际收益曲线,MR2曲线是相对于d2曲线的边际收益曲线。假定代表性企业最初在d1曲线和D曲线相交的A点上进行生产。就该企业在A点的价格和产量而言,与实现最大利润的MR1=SMC的均衡点E1所要求的产量Q1和价格P1相差很远。于是,该厂商决定将生产由A点沿着d1曲线调整到B点,即将价格降低为P1,将产量增加为Q1。然而,由于生产集团内的每一个企业都假定自己改变价格而其他企业不会改变价格的条件下采取了相同的行动,于是,事实上,当整个市场的价格下降为P1时,每个企业的产量都毫无例外是Q2,而不是Q1。相应的,每个企业的d1曲线也都沿着D曲线运动到了d2的位置。所以,首次将降价的结果是代表性企业的经营位置由A点沿着D曲线运动到C点。在C点的位置,d2曲线与D曲线相交,相应的边际效益曲线为MR2。很清楚,C点上的代表性企业的产品价格和产量仍然不符合在新的价格水平下的MR2=SMC的均衡点E2上的价格P2产量Q3的要求。因此,该企业又一次降价,与第一次相似,企业将沿着D曲线由C点运动到G点,相应的,d2曲线将向下平移,并于D曲线相交与C点(图中从略)。依次类推,代表性企业为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会继续降低价格,d曲线会沿着D曲线不断向下平移,并在每一个新的价格水平与D曲线相交。上述的过程,一直要持续到代表性企业没有理由在继续降价为止,即一致要持续到企业所追求的MR=SMC的均衡条件实现为止。如图(b)所示;代表性企业连续降价伪行为的最终结果,将使得d曲线和D曲线相交点H上的产量和价格。恰好是MR=SMC是的均衡点E所要求的产量和价格。此时,企业便实现了短期均衡,利润量相当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当然,垄断厂商在短期均衡点上并非一定获得利润,也可能是最小的亏损。这取决于均衡价格是大于还是小于SAC。在企业亏损时,只要均衡价格大于AVC,企业在短期内总是继续生产的,小于AVC的话,企业在短期内就会停产。总之,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此时,厂商可能获得最大利润,也可能利润为零,或蒙受最小损失。3.劳动供给中,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答:劳动供给量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劳动供给曲线在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向后弯曲,意味着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劳动供给量会减少。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劳动供给量为什么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呢?这可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来说明。劳动的供给量在既定时间内,可以被看作是与闲暇互为消长的一个量。劳动可以得到收入,即工资;闲暇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消费品,正如其他消费品一样,对它消费可以获得效用,但也需要支付价格,其价格等于同量时间劳动的工资,因为劳动的工资便是闲暇的机会成本,因此,当工资变动就意味着闲暇这个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于是就会使工人在对闲暇与其他消费品选择间发生替代效应。这就是说,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工人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也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减少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同时增加劳动时间的供给,另一方面,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但工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从而工人又会增加对所有商品,包括闲暇这种消费品的消费。这就是说,工资率提高后的收入效应的结果,又会使劳动时间减少。简言之,工资提高既会产生替代效应,使劳动时间增加;又会产生收入效应,使劳动时间减少。\n究竟劳动时间是增加,还是减少,要取决于工资提高后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强度与收入效应强度的大小比较。一般来讲,在工资率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的提高,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而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大于其减少量;在工资率较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而劳动供给的增加量小于其减少量。这样,假定工人原来的工资水平较低,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会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再继续提高,劳动供给就会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即向后弯曲。4.市场失灵的原因。答:市场失灵指市场失灵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2)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3)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4)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5)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6)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等等。一般均衡理论中所谓“竞争的市场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在假定市场上不存在上述导致市场失灵的任一因素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只要其中一种因素存在,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使经济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从20世纪初起,这些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认识到市场失灵的存在,就可以更加自觉的利用计划、法律或其他非经济手段和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而不是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这样,社会资源配置会更加有效率,社会经济运行更加协调。5.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过程。答:如图所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的供给不足将促使外汇价格上升,汇率下降。汇率下降表示该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更加低廉,于是出口增多,进口减少,即净出口增加。净出口增加,一方面会使得IS曲线右移,另一方面会使得BP曲线右移,例如从IS1和BP1移动到IS2和BP2。由于这两种移动,IS、lM和BP曲线都相交于y2和r2的组合,在这一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存在着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应该指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会改变本国货币供给量,因此,LM曲线不会发生移动。简言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是通过BP曲线和IS曲线的移动来实现的。6.在货币政策博弈当中,博弈双方货币当局和工会的策略分别是:是否增加货币供给和是否提高工资。其支付矩阵(用货币测试的好处)如下:(政府,工会)政府不增增(6,6)(1,8)(8,1)(2,2)工不增会增\n说明:(1)单期静态博弈的结果;(2)根据跨期博弈讨论“规则”及其信誉。答:(1)依题意,无论工会增加工资与否,政府的最优策略都是增加货币供给;因此可以肯定政府会增加货币供给。而面对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工会的最优策略就是增加工资,所以单期静态博弈的结果就是:政府增加货币供给,工会增加工资。显然此时政府、工会得到的支付都不是最大的。(2)在动态博弈的条件下,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是相互影响的,由于博弈的参与者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动者又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行为,其间就会产生一个可信性的问题。后行动者可以承诺采取对先行动者有利的行动,也可以威胁先行者以使先行者不得不采取对后行动者有利的策略。承诺与威胁就存在一个可信性的问题。在货币政策博弈中,当进行重复博弈时,如果工会和政府有足够的理性,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对双方来说都更有利的策略,如果是无限次博弈,显然结果就会是(6,6)。如果重复次数不够,而双方又不够理性,结果就不容易相比于单次博弈有所改善。三、证明和计算题(3题,共30分)1.如果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试证明:证明:方法一:最优要素组合必须满足以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化为例。求即①而短期内,L可变时,同时K可变时,有即②\n由①②可得:方法二:当不变时,增加1单位的要素A将厂商的总成本增加,使厂商的总产品增加。这样,就是追加使用1单位的要素A所产产品的每个单位引起的厂商总成本的变化,因而是厂商追加使用1单位要素A所产产品之边际成本,所以。类似地,。因此,对任何产出水平,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必满足:,或2.证明,如果非线性需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那么,非线性的边际收益曲线可以是需求量轴和需求曲线之间距离的平分线。3.假定有n个古诺寡头厂商,每个厂商相同的不变单位生产成本C,市场反需求函数是P=a-Q,其中P是市场价格,Q=是总供给量,a是大于零的常数。每个厂商I的战略是选择产量;最大化利润给定其他企业的产量q。求古诺均衡和价格如何随n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解:百个企业选择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即得每个企业都选择产量,个企业相加,得:因此,均衡产量为均衡价格为Q随增加而增加,P随增加而增小。\n参考答案中央财经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分析、产业政策研究方向)、统计学考试科目:经济学一、政治经济学(6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商业信用:指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信贷行为。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的特点:(1)商业信用的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2)商业信用仅限于工商企业之间,所以其规模大小是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3)商业信用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即一般是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工业向商业提供信用,因此有些企业很难从这种形式取得必要的信用支持。2.产业资本:指投放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产业资本有两大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出来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资生产要素,它们通过投资而由货币资本转化而来;另一类是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值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即商品资本。3.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从宏观上,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资本市场具有资源配置功能、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提供资本资产的流动性功能。4.商品比价: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不同种类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工农业产品比价、农产品比价、工业品比价等。其中工农业产品比价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农民购买工业品的价格与国家和工业企业收购农民的农副产品的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产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内同一市场上不同农产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工业品比价是指同一时期同一市场上各种不同工业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答: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主要体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体现。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本身确定计量单位,这就是价格标准。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们的区别是:(1)价值尺度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n(2)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的权力;价格标准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运行方式和调节手段。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市场经济在正常运行中都必须具有的通则和规范,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概括起来市场经济有以下五个共同特征。(1)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在市场制度条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商品交换活动,即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各种交换。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都是建立在商品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一切企业不论属于哪一种所有制,它的投资、生产和营销活动都要通过市场取得社会承认,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市场经济下产权明确、利益独立的多元化主体,决定市场主体企业和消费者必须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从而可以自觉面对市场,及时对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自主地进入或退出市场。作为“经济人”,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以取得消费剩余或效用最大化为原则。这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既有动力,同时又要经受市场的约束和亏损的压力。劳动者可以双向选择、自由流动,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和取得尽可能高的报酬的职业。(3)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制度下,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是经济利益的争夺。竞争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形成真正反映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市场价格信号,这样的价格才能权衡成本和收益,以及协调各个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的客观尺度。市场竞争必须是公开、公平和公正,竞争各方的地位和权利都是平等的,谁也不能在市场中享有垄断和特权地位。没有公平竞争就不可能有等价交换,也就不可能有社会资源合理、高效率的配置。(4)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决策分散化、利益的竞争关系,以及制约市场运作的因素的复杂性,决定厂整个经济运行需要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由法律来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市场的运转有秩序有规则,成为有序的市场,各经济主体在法律面前成为平等的在法律面前成为平等的一员。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规范,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5)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以及社会生产和增长,必然要求市场容量的扩大,要求突破地区、部门直至国界的限制,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接轨。通过市场开放,扩大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通过国际间要素流动,可以平衡国内生产要素结构的不平衡性,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实现更高的价值,加速国内市场的发育。3.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区别是什么?答: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与作用制度相关,虚拟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实体资本也可以称为真实资本或现实资本,是指定期带来收入的、以实物或货币形式表现出现的资本。\n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从同一资本的两个运动中得到说明。如一笔资本,假定是10万元,购买某个企业的股票。进入该企业的10万元就是实体资本。而投资者手中持有的10万元股票进入股市运行,则成为虚拟资本。从统一性来看,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副本”,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表现实体资本价值。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必然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一方面,实体资本的基础作用表现在:首先,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其次,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再次,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另一方面,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其表现是:第一,虚拟资本与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第三,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第三,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从矛盾性来看,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制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实体资本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价值变动相背离,其价格不随实体资本价值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第一,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第二,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第三,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市场的紧迫的时候,这种有价证券的价格会双重跌落”。反之,当货币市场资金充沛的时候,证券价格则会上升。 4.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答: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在作了多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向劳动者分配其个人消费品的。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在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按劳分配的实现要采取商品、货币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劳动后取得的是一定量的货币工资,然后利用这些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样,商品价格、货币币值、市场供求等商品经济的范畴和机制就会对按劳分配的实现必然要发生影响。虽然按劳分配中通行的仍然是等价物交换的同一原则,但是,由于商品、价值、货币等插手其间,原则和实践就会出现矛盾。因为在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按劳分配的过程中,价格起了再分配的作用。劳动者最终取得的消费品,它所体现的劳动量同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会由于价格和价值的差异而不相一致,从而使按劳分配所体现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并不常常在每个个别场合都是相等的。第二,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在作为劳动者联合体的一个层次——企业的范围内,才按同一的标准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不能直接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还必须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即经过商品交换才能转化成社会劳动。这时,劳动者的劳动只能先作为企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只有当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企业的总劳动得到社会承认以后,他们的劳动才转化成社会劳动。企业通过销售产品取得收入,在本企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因此,只有在企业范围内,劳动才按同一标准取得报酬。\n第三、按劳分配与其它分配形式并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发出了重大的变化,不仅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而且在公有制内部也因为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而出现了不同的产权主体,因此,相应地出现了按劳分配与其它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形式不仅存在于非公有制企业之间,而且也影响到公有制内部。因而在公有制经济中,包括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除了按劳分配以外,也还存在由于产权关系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某些非按劳分配因素,如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等等。第四、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象其它生产要素一样进人市场,这也是在现阶段按劳分配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动力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都将进入市场。因此,通常所说的“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等就应运而生了。人们的就业、择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招募聘任,都将越来越通过这些市场来实现。(三)计算题(8分) 假定今年年终,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图示如下: 如果第一部类的积累率为50%,两大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都不变,则明年年终,两大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如何?解:两大部类的有机构成为Ⅰ:Ⅱ: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为Ⅰ:Ⅱ:第一部类今年累积量ⅠC增加ⅠV增加则明年增加Ⅰm121则ⅡC增加242,ⅡV增加121,Ⅱm增加121。所以明年二、西方经济学(90分)(一)单项选择(共30分)1.假定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厂商预期未来看好,那么该商品的( ) A.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 D.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2.假定美国不对移民的进入加以控制,那么下列说法当中正确的是( ) A.美国的劳动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上升 B.美国的劳动供给减少,均衡工资率上升 C.劳动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下降\n D.劳动供给增加,均衡工资率下降3.如果随着某一食物价格的下降,人们对其需求减少,那么该食物是( ) A.奢侈品 B.正常品 C.劣等品 D.单位弹性商品4.当汽油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是1.5时,如果对私车用油加增9%的消费税,那么( ) A.油价的提高大于9% B.油价的提高小于9% C.油价将提高10.5% D.油价的变化量无法确定5.就消费者嗜好(Tastes)来说,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假定当中,消费者并不( ) A.能够通过比较,对所有的消费组合进行排序(是较好,较差或者是一样) B.是偏好(prefer)多多益善 C.能够合理的消费 D.表现为消费的边际替代率递减6.对于供给函数:(i)P=2Q;(ii)P=Q;(iii)P=0.5Q,那么( ) A.任何一个函数,在任何产量价格条件下,供给弹性都是1 B.只有函数(ii)在任何产量价格条件下,供给弹性都是1 C.任何一个函数的供给弹性都不是1D.任何一个函数,只有在产量为1时,供给弹性才是17.一个厂商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L,成本既定在一个不变的数量水平。如果要素L的价格加,K的价格下降,其价格变动前后对要素K、L的使用数量相等处的产出量( ) A.等于同时满足价格变动前后要素合理配置的产出水平 B.低于同时满足价格变动前后要素合量配置的产出水平 C.高于同时满足价格变动前后要素合理配置的产出水平 D.与同时满足价格变动前后要素合量配置的产出水平无法比较8.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则当价格从高到低不断下降时,厂的总收益一定是( ) A.一直不变 B.变化难定 C.在开始时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少 D.在开始时逐渐减少,达到最小值后逐渐增加9.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其单调增加的边际成本,那么,该厂商 ( ) A.必然处地经济亏损状态 B.必然获得经济利润 C.应该减少其产量 D.应该增加其产量10.消费者只消费X和Y两种商品,消费者收入不变,如果商品X的价格变化对商品Y的消费数量没有影响,那么商品X的需求曲线一定是( ) A.完全富有弹性 B.完全缺乏弹性\n C.单位弹性 D.向下倾斜的曲线11.见右图,在E点,儿童冯冯最初有2个橙子,8个桔子;她的朋友茜茜最初有8个可橙子,2个桔子。图中下方的横轴为冯冯的桔子,上方的横轴为茜茜的桔子;图中左方的竖轴为冯冯的橙子,右方的竖轴为茜茜的橙子。则( )A.冯冯和茜茜不会进行交换,因各自获得了最大化的效用B.如果冯冯用一些桔子跟茜茜交换橙子,两人的效用都将增大C.如果冯冯用一些橙子跟茜茜交换桔子,两人的效用都将增大D.在E点,冯冯的橙子对桔子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茜茜的橙子对桔子的边际代率12.生产规模发生收益递减时,一定是( ) A.短期边际成本高于短期平均成本 B.短期边际成本低于短期平均成本 C.长期边际成本高于长期平均成本 D.长期边际成本低于长期平均成本13.在下列物品和服务当中,存在搭便车可能的是( ) A.城市公共汽车 B.缴费通过的桥梁 C.路灯 D.城市出租汽车14.寡头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由线折弯意味着( ) A.厂商追求的是满足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 B.厂商边际收益由线的不连续 C.厂商平均收益曲线的不连续 D.厂商边际成本曲线的不连续15.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下列各项当中,与利率有关的货币需求来自于( ) A.投机动机 B.贮存动机 C.谨慎或预防性动机 D.交易动机;16.作为一个提供手术服务的垄断者,外科医生收“红包”的可能来自于( ) A.其在医学院做学生时,就曾经宣过誓 B.他没有办法成功地分割市场 C.患者不愿意支付额外的手术费用 D.患者愿意支付额外的手术费用17.劳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 ) A.人能尽其所有\n B.人不能尽其所能 C.人能尽其所用 D.坏人“驱逐”好人18.从就业人数较多的角度来说,下列当中正确的是( ) A.要素市场是竞争、商品市场是垄断要好于商品市场是竞争、要素市场是垄断 B.商品市场是竞争、要素市场是垄断要好于都是垄断 C.要素市场是竞争、商品市场是垄断要劣于都是垄断 D.要素市场是竞争、商品市场是垄断要劣于商品市场是竞争、要素市场是垄断19.根据乘数—加速数模型,不直接影响国民收入波动的是( ) A.人们的消费习惯 B.技术创新周期 C.资本的使用效率 D.资本增量的使用效率20.就国民收入核算来说,实际经济活动当中没有售出的商品( ) A.要在核算的GNP当中扣除 B.要在核算的GDP当中扣除 C.要在核算当中计为存货投资 D.要在核算当中计为政府投资21.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的原因包括( ) A.自发消费下降 B.自发投资下降 C.进口增加 D.出口增加22.由政府支出增加所导致的“挤出效应”来自于( ) A.货币供给量的下降 B.货币需求量的提高 C.境内利率的下降 D.通货膨胀的恶化23.如果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影响落入“流动性陷阱”,那么就意味着( ) A.有价证券的价格达到历史最高 B.有价证券的价格达到历史最低 C.有价证券的价格被认为是极高 D.有价证券的价格被认为是极低24.当宏观经济失衡时,可能出现( ) A.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从而实际收入下降 B.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从而实际收入下降 C.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从而均衡收入下降 D.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从而均衡收入下降25.下列说法当中,不正属于供给政策的是( ) A.为了鼓励厂商积极活跃,政府削减边际税率 B.中央银行减低短期利率 C.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 D.提高对儿童补贴,鼓励母亲返回工作岗位26.当商品市场失衡时,从向均衡调整的角度考虑( )\n A.当意愿投资大于储蓄时,非意愿存货趋于增加 B.当意愿投资大于储蓄时,非意愿存货保持不变 C.当意愿投资小于储蓄时,非意愿存货趋于增加 D.当意愿投资小于储蓄时,非意存货保持不变27.下述当中,(i)中央银行向私人机构出售债券,以求减少货币供给;(ii)中央银行从私人机构手中购买债券,以求增加货币供给;(iii)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属于“公开市场业务”的是( ) A.(i)和(ii) B.(ii)和(iii) C.只有(i) D.只有(iii)28.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是0.8,政府增加公共支出1000亿元,考虑到货币市场的话,均衡产出的增加最多是( ) A.800亿元 B.1250亿元 C.4000亿元 D.5000亿元29.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垂直,不是因为( ) A.在长期,公众能够有理性的预期 B.在长期,工资可以随价格灵活调整 C.在长期,政府有足够时间对经济走势正确预报 D.在长期,产出不可能偏离其潜在水平30.根据哈罗德模型,可以提高均衡产出增长率的是( ) A.储蓄率的下降 B.消费率的提高 C.资本—产出比的提高 D.资本—产出比的下降答案1.A2.D3.A4.B5.D6.A7.B8.B9.C10.B11.B12.A13.C14.B15.A16.D17.B18.B19.B20.C21.D22.B23.C24.A25.B26.C27.A28.D29.C30.D(二)简述题(如可能,应有几何图示说明)(共36分) 1.请说明,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为什么不存在规律性的供给曲线?答: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它表示产量和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垄断市场条件下,不存在规律性的供给曲线,原因在于垄断厂商是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原则的。而且,P总是大于MR的。随着厂商面临的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位置移动,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之间不再必然存在如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那种一一的对应关系,而是有可能出现一个价格水平对应几个不同的产量水平,或一个产量水平对应几个不同的价格水平的情形。我们可以用图分析如下:在图(a)中,MC是固定的,曲线、曲线和曲线、曲线分别为两组不同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比较和\n的均衡点,可以发现,同一个产量水平对应两个不同的价格和。在图(b)中,MC仍然是固定的,根据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相等,可以发现在同一个价格水平下对应两个不同的产量和。因此,在垄断市场上无法得到如同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具有规律性的可以表示产量和价格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厂商和行业短期供给曲线。图(a)同一产销量可以有不同价格图(b)同一价格可以有不同产销量2.请根据财政政策乘数讨论财政政策的效果。答:财政政策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的量,用公式表示是:式中,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d为投资需求函数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和h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从财政政策乘数可以看出,政府支出的变化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化,这是因为各个经济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其他部门的投资和收入也相应地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加。但从财政政策乘数也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大小受到政府支出乘数、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h、投资需求的利率敏感性d以及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性k的影响。即财政政策效果受到挤出效应大小的影响。因为财政投资时滞上是借用民间资金来投资,增加了政府用以投资的资源就会相应减少民间投资的资源,同时财政投资会引起利率的上升,从而抑制民间投资。 3.请讨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能够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效应。答:在固定汇率制下,当资金完全流动时,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无法对经济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此时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分析如下:\n如图,设国民经济均衡时IS,LM,BP曲线交于一点,均衡点的利率水平为,国民收入为。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LM曲线向右移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BP曲线不变,LM曲线右移导致国内利率下降,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利率,在资金可以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利率的下降必然导致资金的外流,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减少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左移,直到恢复到原来的LM位置,此时利率水平恢复到国际利率水平,国民经济恢复到原来的均衡状态。图:固定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从上述分析可知,在固定汇率制度、资金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导致利率的变化,因为资金完全流动,利率和国际市场不同会迅速引起资金流动,从而给汇率带来压力。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必然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的变动影响基础货币的变化,后者通过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抵消了货币政策的效果。总体上,固定汇率制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是完全无效的。(三)证明和计算题(2题,共24分) 1.试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当中,存在满足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证明: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即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现在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满足生产和交换同时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产品X,Y的消费者来说,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即对消费者B,C等来说,也是\n因此,产品X,Y的均衡价格达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产品X,Y的生产者A来说,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投入要素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价格比,即对生产者B,C等也是,因此,要素L,K的均衡价格达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故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实现。生产可能性曲线,即产品转换率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转换率,是曲线在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即而所以因此,产品X,Y的均衡价格达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已知:一个新古典增长模型:y=f(k)=k-0.5k2的人均产出储蓄率是0.4,人口增长率是0.2%,请 (1)推证并求出能使经济得到均衡稳定产出的k*值; (2)推证并求出黄金分割率所要求的不均资本k; (3)证明在均衡稳定的k* 值附近,k向k* 收敛的速度与其相对于k*的距离成正比。解:(1)经济均衡增长时,(假设折旧为0),将代入得\n(2)按照黄金分割率要求,每个人得资本量的选择应该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于是有/可得k=0.998(3)有题意得,,所以,k* =sy/n带入y=f(k)=k-0.5k2,可求得k﹡=s(k-0.5k2)/n,k向k* 收敛的速度为s(1-k)/n,k于k*的距离(k-k* )或(k*-k)也即(k-0.995)或(0.995-k)我们假设k小于k*,则两者收敛的速度与距离的比为k* s/n×(1-k)/(0.95-k)当k趋向于1时,两者的比为s/n,s和n是两个常数,所以两者之比是个常数,而且是个正数,同理,可以证明当k大于k*时两者之比也是这两个常数的比。所以k向k* 收敛的速度与其相对于k*的距离成正比。参考答案:中央财经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试题考试科目:西方经济学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共6小题)1.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是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总是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就是私人利益,每个人都寻求个人利益极大化,而不会做出于己无利的事。是西方经济学在进行经济分析时的一个基本假设,也称为理性人。经济人假设包括以下内容:①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满足;生产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利润;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自身报酬。这就是说,经济人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非经济的利益。②个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因此,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充分的经济信息,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其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与后果。因此,经济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④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经济人的利己主义假设并不等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自私自利”,即该假设并不意味着这些市场活动个体只会关心自己的钱袋子,相反,他们会在孜孜以求地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中,自然地、必然地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客观地实现一定的社会利益。2.长期平均成本线:指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厂商在长期是可以实现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最小总成本的,因此,厂商在长期实现每一产量水平的最小总成本的同时,必然也就实现了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即长期平均成本线。假设各个产量的规模由其短期的成本线表示。所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由长期总成本曲线画出。沿着图中所有的SAC\n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的。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下图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图5一1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3.自然垄断:指在有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4.存货投资: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这主要是指生产者的产量与实际发生的产量不一致所导致。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也有自愿(计划)与非自愿的区分。5.凯恩斯陷阱: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又称流动性陷阱或灵活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经济状态。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但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例如2%)时,货币需求曲线呈接近于水平状态,这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偏好陷阱”。这时候,不管货币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多少即不管政府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可能再使利率下降。也就是凯恩斯陷阱。\n6.BP曲线: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每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都可能产生经常账户的顺差或逆差,以及资本账户的顺差或逆差。当然这两个项目也可能分别出现平衡,但这种情况大多是偶然的。现将净出口和净资本流出的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差额,并用BP表示,即:国际收支差额二净出口—净资本流出,或者BP=-F。当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y和利率r的相互关系为。宏观经济学称这个关系式为国际收支均衡函数,简称国际收支函数。在其他有关变量和参数既定的前提下,在以利率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直角坐标系内,国际收支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国际收支曲线或称BP曲线。二、简答题(30分)1.需求曲线斜率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7分)答:(1)需求曲线斜率说明的是消费量与价格的对应关系,即为。(2)需求弹性一般是指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因为价格变化的影响,所引起需求量变化的程度。它衡量商品价格一定比例的变动(上升或下降)将会引起需求量以多大比例变动(减少或增加),需求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同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用Ed表示需求弹性系数,△P表示价格变动量,△Q表示需求的变动量,其关系为:当△P,△Q无限趋近于0时,可用导数形式表示。(3)在考察需求的价格弹性问题时,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两个紧密联系却又不相同的概念,必须严格加以区分。首先,由于必须要消除度量单位,所以经济学使用弹性而不是曲线的斜率来衡量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因为,在现实的应用中,斜率是具有单位的。每一分钱价格的变动所造成的面粉需求量的改变和每一元价格的变动所造成的面粉需求量的改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此外,不同物品的衡量往往必须使用不同的度量单位。例如,面粉用斤、吨、桶等,为了比较不同物品反应的敏感程度,单位的消除是有必要的。其次,由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需求曲线在某一点的斜率为。而根据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计算公式,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倒数值,还取决于相应的价格一需求量的比值。所以,这两个概念虽有联系,但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线性需求曲线上每点的斜率都是相等的,但每点的点弹性值却都是不相等的。(4)由此可见,直接把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等同起来,是错误的。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不仅对于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而且对于任何形状的需求曲线的弧弹性和点弹性来说,都是有必要的。2.简述一级价格歧视。(8分)\n答:在有些情况下,垄断厂商会对同一种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往往会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下面分别予以考察。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被称作完全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如图1所示:当厂商销售第一单位产品Q1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P1,于是,厂商就按此价格出售第一单位产品。当厂商销售第二单位产品时,厂商又按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P2出售第二单位产品。依此类推,直到厂商销售量为Qm为止。这时,垄断厂商得到的总收益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而如果厂商不实行价格歧视,都按同一个价格Pm出售Qm的产量时,总收益仅为OPmBQm的面积。下面,我们进一步利用图2分析一级价格歧视所产生的影响。图1一级价格歧视(一)图2一级价格歧视(二)图中,垄断厂商根据MR=MC原则所确定的均衡价格为Pm,均衡数量为Qm。如果存在一级价格歧视,我们发现,在产量小于Qm的范围内,消费者为每一单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均大于Pm,所以,厂商增加产量就可以增加利润。在产量达到Qm以后,消费者为每一单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仍均大于MC,所以,厂商增加产量还可以增加利润。因此,厂商始终有动力增加产量,一直到将产量增加到QC水平为止。这时,厂商总收益相当于OAEQC的面积,厂商获得了比按同一价格PC销售全部产量QC时的更大的利润。而且,消费者剩余(相当图中的△PCAE的面积)全部被垄断厂商所占有,转化为厂商收益(或利润)的增加量。此外,在图中还可以发现,在QC的产量上,有P=MC。这说明此时PC和QC竟然等于完全竞争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所以,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尽管此时垄断厂商剥夺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3.举例说明纳什均衡。(7分)答: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由纳什(JohnvonNash,1928~)于1950~1951年提出。假设有n个人参与博弈;在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其他人的策略),所有参与人选择的策略一起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n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也就是说,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在一个博弈中,只要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占优策略,那么,该博弈就一定存在占优策略均衡。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有的博弈中,并不存在占优策略,仍可以达到博弈均衡。以下图说明这一点。图中的支付矩阵表示甲有两个策略U和D,乙有两个策略L和R。对于甲的策略选择而言,当乙选择L时,甲会选择U(因为7>6);当乙选择R时,甲会选择D(因为8>3)。显然,甲没有占优策略,甲的最优策略随乙的策略的变化而变化。类似地,对于B的策略选择而言,当甲选择U时,乙会选择L(因为10>5);当甲选择D时,乙会选择R(因为9>8)。同样,乙也没有占优策略,乙的最优策略也随甲的策略的变化而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注意到,在以上的博弈过程中,对于(U,L)策略组合而言,只要甲选择了U,乙就不会改变对L的选择;同样,只要乙选择了L,甲也不会改变对U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策略组合(U,L)也达到了一种均衡状况。由此,我们给出了纳什均衡的定义: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博弈中的(U,L)和(D,R)这两对策略组合都是纳什均衡。而另外两对策略组合(D,L)和(U,R)都不是纳什均衡。因为,以(D,L)的策略组合而言,当甲选择D时,乙就会改变策略,选择R而不是L。所以,(D,L)策略组合不是均衡的。占优策略均衡是比纳什均衡更强的一个博弈均衡概念。占优策略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任何策略选择来说,其最优策略都是惟一的。而纳什均衡只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给定的条件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所以,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不一定就是占优策略均衡。4.简述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8分)答:(1)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创造乘数银行可以把绝大部分存款用来从事贷款或购买短期债券等营利活动,只需要留下一部分存款作为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就可以了。这种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在现代银行制度中,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代表)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作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正是这种比较小的比率的准备金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得以创造货币。原始存款假定来自中央银行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亦即货币供给量)将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倍。这\n称为货币创造乘数,用表示的话,则,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2)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化和变动法定准备率,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来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减少货币供给,就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所有的存款机构对每一笔客户的存款要留出更多的准备金,或反过来说,让每一美元的准备金可支撑更少的存款。假定原来法定准备率为10%,则100美元存款必须留出10美元准备金,可贷金额为90美元,这样,增加1万美元的准备金就可以派生出10万美元的存款。若中央银行把法定准备率提高到20%,则100美元存款需20美元准备金,可贷金额为80美元,这样,增加1万美元的准备金就只能派生出5万美元的存款,货币供给就因此减少了一半。可见,提高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率,就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从理论上说,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愿轻易使用变动法定准备率这一手段。这是因为,银行去向中央银行报告它们的准备金和存款状况时有一个时滞,因此今天变动的准备率一般要过一段日子以后(比方说两周以后)才起作用。再说,变动法定准备率的作用十分猛烈,一旦准备率变动,所有银行的信用都必须扩张或收缩。因此,这一政策手段很少使用,一般几年才改变一次准备率。如果准备率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和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感到无所适从。可见其传导机制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贷款减少进一步派生的存款减少货币供给减少。三、问答题(40分)1.货币幻觉与价格刚性的关系。(10分)答:(1)货币幻觉与价格刚性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表现在:货币幻觉指价格变动或货币存量变动,而其他真实变量如实际收入,相对价格,实际利率以及包括实际现金余额在内的实际财富等皆未变动时,人们由于只注重名义价值的变动而改变对商品或劳务的供给和需求的一种现象。此时人们不是对商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价值做出反应。货币幻觉可能来自对币值的错误估计,从而货币幻觉是个人的一种非理性的选择行为。如果准确地估计到名义货币的实际值,在期真实财富未变而只有名义收入变动,并且其嗜好,习惯等未改变时,经济主体是不会在供给(或需求)商品或劳务做出与原先不同的选择。以工资为例,人们易于发现绝对工资的增加的变化,而较难发现物价水平的变动,当物价与工资同一比例提高时,人们会把货币工资的增加视作实际工资的增加,从而增加消费支出。使实际消费水平上升,这是我们称货币幻觉。价格刚性是指价格由于合同的长期性,分批到期性,效率工资论等因素而导致价格变化的粘性。货币幻觉使针对消费者或工人而言的,是一种主观心理上的感觉。而价格刚性是产品的实际价格黏性,是针对企业和厂商而言的。(2)货币幻觉与价格刚性是相互联系的。这表现在:①由于货币幻觉的存在,使价格的刚性得到加强。在短期内,由于工具有货币幻觉,只注重货币工资,并且经济中货币工资通常具有下降刚性,即只能升高,不能降低。而工资构成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工资的刚性使成本没有变化,或变动不大,从而,厂商也没有多大改变价格的动机。所以,货币幻觉进一步强化了价格刚性。\n②刚性的价格容易造成人们的货币幻觉。正是人们注意到价格的刚性,才进一步引起了货币幻觉,在价格刚性的概念下,人们认为货币越多,收入,财富便越多。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意义。(10分)答:(1)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含义所谓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一般来讲,当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当然,也会出现实际国民收入和潜在的国民收入相等,因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实际预算盈余相等的情况。(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意义西方学者认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提出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就能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就是紧缩的,反之,则政策是扩张的。第二,使政策制定者充分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因此,这一概念得到较为广泛地运用。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3.举例说明无限重复博弈如何可能使囚犯两难得到合作的均衡解。(20分)答:(1)一次性博弈中每个参与者只有一次策略选择,而且,在每一个参与者选择自己的策略时,他并不知道其他竞争对手的选择。也可以理解为,每个参与者都是同时做出自己的一次性的策略选择的。在这种一次性的博弈中,一旦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选定,整个博弈的均衡结局也就确定了,每个参与者不可能再对博弈的过程和结果施加什么影响。这类博弈被称为静态博弈。与静态博弈相对应的是动态博弈。动态博弈是一种反复进行的博弈。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情况。在重复博弈中,一个结构相同的博弈被重复多次。在一次性静态博弈的情况下,寡头市场上结成共谋的每个寡头都面临着囚犯困境:每个寡头出自个人理性的占优策略选择却导致了从整体而言的最坏的结局,即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仅总体利益下降,而且个人利益也是下降的。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很清楚:一方面,在达成合作协议以后,每个寡头厂商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都有一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即单方面偷偷独自采取不合作的策略,以期获得更大的利益。例如,当合作协议规定各寡头厂商共同维持一个较高的市场价格水平时,每个厂商都会有一种利己的冲动去单方面偷偷降低自己产品的销售价格,以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当每个寡头厂商都这样想并且这样做之后,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就会下降,寡头们的合作协议便被撕毁,最后,每个寡头都落到了最差的结局。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一次性博弈中,任何厂商的违约和欺骗行为都不会受到惩罚。因为,当每个厂商完成一次性的策略选择(包括违约和欺骗的策略选择)以后,整个博弈也就永远地结束了,即没有后续的博弈来对已经发生的违约和欺骗行为进行惩罚。正因为如此,寡头厂商之间的共谋不稳定性是不可避免的,或者说,一次性博弈的囚犯困境的不合作解是必然的。(2)在重复博弈中,以上的情况就会得到改变。在分析重复博弈时,首先要增加一个假定条件,该假定条件是:在结成合作同盟的寡头厂商之间都采取一个“以牙还牙”\n的策略。该策略的内容是:所有的成员一开始是合作的。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其他成员是合作的,则他就把合作继续下去。但只要有一个成员一旦背弃合作协议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则其他成员便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策略,即其他成员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这种不合作的策略在重复博弈中一直进行下去,以示对首先破坏协议者的惩罚和报复。这就是“以牙还牙”的策略。下面具体分析在施加了“以牙还牙”策略假设条件下的寡头厂商们之间的重复博弈过程及其结果。所谓无限期(次)重复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地重复进行下去。在无限期的重复博弈中,只要任何一个参与者在某一轮的博弈中采取了不合作的违约和欺骗行为。他便会在下一轮的博弈中受到其他参与者的“以牙还牙”策略的惩罚与报复,即其他所有的参与者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并将不合作策略在以后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永远进行下去。这样一来,首先采取违约和欺骗行为的一方就会永远丧失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并由此遭受长期的惨重损失。由于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对违约和欺骗方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机会总是存在的,所以,每一个参与者为了避免“以牙还牙”策略给自己带来的长期损失,就都会放弃首先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做法,这样一来,寡头厂商们之间的合作解就得以维持,或者说,寡头厂商们就可以走出类似的“囚犯困境”。(3)使用上图来进一步说明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具体情况。对甲厂商而言,在“以牙还牙”策略的前提下,如果他始终采取遵守协议的合作策略,那么,他所得到的长期支付是10+10+10+…。如果他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首先破坏协议采取不合作策略,那么,他可以得到一次性的好处即支付为12,然后,在以后的所有重复博弈中,由于受到对方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的报复,他以后每轮的支付均只有8。也就是说,他为了获得一次性的好处即支付12,而使得以后的长期支付由原来合作策略时的10+10+10+…,下降为不合作策略时的8+8+8+…。这样一来,通过短期和长期所得支付的比较,任何一个寡头厂商都不会因为短期的一次性的好处而丧失长期的经济利益。于是,在具有“以牙还牙”策略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所有的寡头厂商都会遵守协议,采取合作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