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 M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年8月杨文林公共经济学宁夏大学政法学院\n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2008年12月14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在南京举办的“2008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呼吁,针对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和美国政府都可采取向民众发放购物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2008年12月29日,成都349375名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全部领到了面值为100元的消费券;广西也向全区特困群众发放每人100元或50元的红包;东莞市政府向困难群众每人发放了1000元生活补贴;武汉也向该市39万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发放总计5200多万元的“红包”,补助标准分别为: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每人100元,城市低保对象每人150元,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每人180元……\n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2009年1月14日,杭州市政府决定,向全市困难群体发放1亿元人民币的消费券,其中约36万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群众每人200元,中小学生(包括民工子女)每人100元。各类消费券在春节前发放到人。2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扩大消费券的发放范围和发放量,发行非公益性的消费券,发放旅游消费券、教育培训券等消费券类型,全年计划发放10亿元,第二批发放约6亿元,其中1.5亿元旅游消费券3月1日起发向全国,面向上海发行的旅游消费券约20万套,价值3000万元。\n促消费还是“送温暖”?3月9日上午,杭州世纪联华庆春店一开门,收银台前就排起长队,很多顾客都拿着消费券翘首以待。年初以来,杭州市发放了两亿多元消费券,持券购物成为该市新春一道风景线。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长蔡奇表示,消费券产生的放大效应约为1—5倍,效果很好,接下来杭州还将发放6亿元消费券。消费券的限时消费特征,能将人们潜在的消费欲望在短期内“变现”,是促进消费最直接的方式。成都向37.91万低保对象等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可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而形成扩就业、增税收良性循环。但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人认为发放消费券只能是一种政府“送温暖”行为,促消费仅凭消费券很难实现。中国天涯网调查显示,64%网民表示需要消费券,但也有约一半的人质疑:“消费券能代替工资吗?能天天发吗?能覆盖所有消费领域吗?不可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表示,真正拉动居民消费需求,重点还应放在建立完善城乡特别是农村的社保制度上。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n消费券还是优惠券?继杭州、南京等地先后发放各种旅游券后,很多企业也推出“消费券”:北京、天津老百姓大药房3月上旬向市民发放三类不同面值的消费券,顾客消费满一定金额即可享受优惠;武汉某报业集团也向订阅2009年报纸的读者发放每份5230元的“购房券”。“这不就是优惠券吗?”武汉市民李先生说。无论是“健康券”还是“购房券”,细一看,都仅仅是作为消费中的一定比例来使用,同真正的消费券并不一样。李先生认为,消费券必须可以单独使用才能真正让利于民,否则,无论冠以何种名目,都不过是变相促销,没啥新鲜的。江苏镇江一位读者向本报反映,前几天当地晚报刊登一则“我市发放8000万旅游消费券”的消息,本来满心欢喜,但一打听才知道,领取、使用这种券有诸多限制,最多只能称为优惠券。不可否认,优惠券也能让群众得到好处,激发消费热情。但这毕竟只算消费券的李鬼版本。更关键的是,如果商品价格本来就虚高,优惠券只能让消费者承受更多负担,不利于市场的正常有序。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n定向发放还是普惠大众?消费券究竟该向特定群体发放还是面向全体公民?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认为,消费券就是要发给真正需要的低收入阶层群众,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必锦上添花,“如果把它发给收入高的富人,能产生什么作用?!”但是,如果只向部分群体发放消费券,对其他纳税人是否意味着不公平?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多数人虽对向困难群体发消费券没有异议,但同时认为自己也应获得,“像北京这类大城市,假如也发消费券,我们收入不算高,家庭开支又多,为什么不能获取?”在北京一家协会工作的高先生说。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消费券的发放一定要注重公平性,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不过,如何界定“真正需要帮助”还得斟酌。目前,杭州消费券的发放范围已突破困难人群,进一步扩大到劳模、在杭大学生等。杭州旅游局的傅女士说:“幼儿园宝宝也可纳入消费券发放圈,别看他们小,要花的钱多着呢。”对退休职工来说,医院、药房是他们经常要“消费”的地方,“是不是能把这些也纳入到使用范围?”从成都等地实践看,针对困难群体的消费券发放主要起到了补贴作用,对刺激内需效果并不明显。而普惠式发放却须考虑到财政的承受度,这也是一个两难选择。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n强制消费还是自愿消费?近日,报载杭州市政府有意从市领导的工资、福利中切出10%,以“消费券”形式发放。如成功推广,这种做法还可能推广到杭州所有公务员中,比例为工资、福利的5%至10%。一位不愿留名的杭州市卫生局女工作人员认为,一成工资改发消费券,是强制消费,不是合不合理的问题,而是合不合法的问题。这也反映了部分市民的疑虑。钱江晚报论坛上,一些反对声音言辞激烈:“宪法保证了公民自由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政府无权更改公民工资的使用途径及时限。工资是劳动所得,政府无权支配!”“一些低收入家庭还指望着每月工资能省下点存银行,这样一来让他们怎么办?”对此,浙江金明律师事务所王全明指出,工资都需要以人民币方式支付,如果要以其他方式支付,必须双方都同意,毕竟根据《劳动合同法》,劳方有取得货币报酬的权利。一些专家认为,促消费应尊重百姓意愿。假如居民原本就收入低、负担重,拔苗助长式的促消费可能适得其反。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n应急之举还是制度化?目前,各地发放的消费券基本属于临时性措施,大多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财政收入情况和经济形势做出。这一举措是否应该制度化?大部分专家和官员都认为,发券应是一种临时性的安排,而非长久之计。中国民生保障历史欠债较多,改善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在短期内发消费券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尝试。但要从根本上促消费、扩内需,就得在改善民生上着力。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态,对近来各地发放消费券刺激内需的做法没意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但不会发行全国性消费券。也有专家说,“政府红包”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可借鉴香港等地做法,当政府财政收入超过预期一定比例时,即从中切出一块“蛋糕”分给百姓。这也是一种执政为民的体现。案例:消费券,2009早春的热门话题\n讨论: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1、如何作出发放“政府红包”的决策?2、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吗?3、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有什么区别?4、政府干预有效吗?\n消费券的原始版本一个村里有三人,一人为洗衣工、一人为理发师、另一人为修鞋匠,村里经济不好,消费力越来越差,三人的工作量越来越少,最后,大家都不敢花钱买东西,村里这三人最后都是一个样:头发长、衣服脏、连鞋穿破了都只敢将就使用,眼看大家身上都长虫、快饿死了,实在不知如何是好。村长看不下去了,就借给洗衣工2元,要他先将自己仪表弄好,洗衣工给了理发师和修鞋匠各1元,请他们帮自己理发和修鞋,自己再把衣服洗乾净了,至此洗衣工就变了一个样,清爽了。理发师把1元给了修鞋匠,请他修鞋,自己再把头发整理一下,修鞋匠把1元给了理发师,请他理发,自己再把鞋子整理一下,咦!这两人也都变了样,而且他们手上都还剩1元,后来他们把自己的1元给了洗衣工,请洗衣工帮他们洗衣服,最后他们三个人的衣服、头发和鞋子都是非常整洁干净的,生意也越来越好。重要的是:这村长出借的2元钱回到了洗衣工手上,洗衣工最后“连本带利”还给村长。洗衣工、理发师、修鞋匠甚至村长最后都得到好处,而那2元钱还是完好放在村长那里等待下次再发挥功能。如果洗衣工、理发师、修鞋匠代表人民,村长代表政府,那2元一定就是”消费券”了!\n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一直接民主制二代议民主制三政府无效四\n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着重大区别。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是简单而有效的价格机制。对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人不愿真实显示自己的偏好,也不存在市场价格体系去揭示个人的偏好,由此使得建立在私人选择基础上的市场过程的失效,必须通过政治程序将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转换成集体行动来实现。这种机制和程序就是公共选择。所谓公共选择(publicchoice),指的是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集体选择的概念。它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一)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n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一)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经济市场政治市场活动主体需求方:消费者供给方:厂商需求方:选民、利益集团供给方:政治家、官员交易对象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选票货币选票民主选票决策行为经济决策政治决策\n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一)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1、共性公共选择理论与私人选择的市场理论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点:1)做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行为目标假定,个人是追求私利的经济人;2)对个人偏好做出类似于市场的描述;3)提出和传统的价格理论一样的问题,在人们偏好以及决策程序给定的条件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是否存在某种均衡状态;4)用效率与公平准则来评价所产生的结果。\n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一)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2、区别1)偏好体系不同:在私人决策中,个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偏好来进行选择,而在公共决策中则有许多人用不同的偏好在进行选择。人们试图通过某种方式将各种不同的个人偏好综合为统一的社会偏好,但这种社会偏好往往不可能同时符合所有个人的偏好。2)偏好表达方式不同:市场决策下,个人偏好是通过用货币购买来表达对不同产品的偏好的,由于各人的收入不等,因而投票权的大小不一,各人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生产所做贡献的大小。而在公共决策中,个人的偏好往往是通过选票来表达的。各人表达自己偏好的能力取决于政治制度。3)个人偏好的表露对决策结果影响很小:私人在市场上购买东西的时候,他的偏好对个人决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在公共决策中个人参不参加投票对投票的结果可能没有什么影响。4)强制性:私人产品在市场决策中,买卖决策都是自愿的,而公共决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去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n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二)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或集体选择问题。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戈登·塔洛克,丹尼斯·C·缪勒,查尔斯·罗利,邓肯·布莱克等。詹姆斯·布坎南\n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公共选择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本质)2、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核心政府决策)3、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决策方式)两层含义:一是集体性。单个人自己的决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集体决策就不可避免,因而公共选择成为必需的;二是规则性。决策就是指定规则,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差异的情况下,必须决定规则以使人们的行为协调起来,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决策以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和满足一般人偏好的规则。公共选择研究的集体决策范围包括国家、政府国防警察消防教育环保财产权分配等等政治问题。4、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合理决策。(经济分析的前提)\n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公共选择理论5.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归结为三个要素:个人主义、经济理性和交易政治。个人主义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同样也被看成是集体行为的出发点。公共选择注重于分析个人行为,如投票人、政治家和官员的行为,分析个人行为如何通过政治过程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经济理性原则认为,人是利己主义的,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最大化,其活动受个人利益驱动与导向。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们在政治领域中也是如此,因此由个人组成的国家或政府不应被看成是以大众利益服务为目的的。交易政治认为政治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视为一个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交换达成协议的过程,含有交易的性质。\n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公共物品配置与偏好显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物品最佳配置的现实选择,需要一个公共选择和公共预算过程。公共物品的提供主要不是通过市场价格制度,而是通过政治程序来直接作出的。从公共选择来看,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是通过投票来表达的,进而形成集体决策并转化为行动。因此,公众选择的基本途径是经过投票表决。公众选择表现在财政上,则是一种预算方案的制定和选择。它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算规模的确定,二是预算结构的选择。公共选择下的集体决策始终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偏好的显示问题,即每个个人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将其真实地表达出来。二是偏好的加总问题,即当每个个人对公共产品给予不同评价,并显示出其不同偏好时,如何将这些观点集中起来进行权衡,以形成最终的决定并在最大程度上反映选民的意愿。\n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全体公民参与决策选举代表公共决策选民的行为:效用最大化政治家的行为:选票最大化政府部门的行为:一致性规则多数票规则(四)民主制度公共权力极大化利益集团的行为:重新分配财富\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直接民主制指集体决策中所有相关利益的人都能直接参与投票决策的制度。在直接民主制下,个人或选民可以通过投票直接表明自己对特定集体决策的偏好。直接民主制的这种集体决策形式,在一些国家少数重大事项的决策中得到了应用。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是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一)公共选择的规则1、一致同意规则所谓一致同意投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在没有任何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一种表决方式。一致同意投票规则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下四点:1)集体行动方案为帕累托最优方案2)激励力强3)避免“免费乘车行为”4)决策的成本高缺点:1)效率低2)策略行为的存在\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一)公共选择的规则2、多数票制多数票制是指这样的一种投票规则,在此规则下,一项集体行为的方案,必须由所有参与者中超过半数(简单多数)或超过半数以上的某一比例才能实施(相对多数)。简单多数规则特点主要有:1.交易成本明确降低;2.方案通过的可能性加大;3.少数人的利益受到忽视,并存在着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强制;4.容易产生投票交易\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一)公共选择的规则3、衍生规则加权投票规则加权投票规则的基本特点是:利益差别,将参与成员进行“重要性”程度分类,然后凭借这种分类分配票数,相对重要者,拥有的票数较多,否则就较少。最后根据各个候选方案实际得到的赞成票数的多少,而不是实际赞成人数或票数的多少选择方案。加权投票规则在实际中应用较普遍。否决投票规则否决投票规则首先让投票的每个成员提出自己认为可供选择的一整套建议或行动方案,汇总之后每个成员再从汇总的方案中否决掉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些方案,最后剩下的没有被否决掉的方案就成为全体成员可以接受的集体选择结果了。否决投票规则更有利于参与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各成员真实愿望的表达。\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政治均衡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了所谓的政治均衡。1、相对于市场均衡而言,用来描述公共选择的过程。2、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就某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达成协议。二是就人们为该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支付的的税收份额达成协议。3、税收份额有时也称作税收价格,是指事先公布的投票者(社会成员)所需承担的税收数额。\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政治均衡投票者最偏好的政治均衡税收OQ*产量每单位产量的税收tiMBiZ在形式上,公共选择的决策是通过投票而作出的。对一个人来说,最偏好的结果是公共物品数量达到这样的水平——他所须承担的ti等于该物品对他的MBi投票的结果取决于税收份额的分布状况,取决于公共物品的效益分布。\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政治均衡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公共选择的规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和效益的信息的难易程度税收份额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政治均衡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边际效益成本税收︵元︶01234567保安雇用量(个)35050∑MBMC=ACMBCtMBAMBBMBMMBFMBGMBH\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政治均衡中间投票者中间投票者:当所有投票者按照各自偏好的结果进行排列时,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结果的中间状态的投票者。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在公共经济学中,它被称作“中间投票者定理”。1、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个提案会最终获胜。2、不能保证51%的投票者将获得他们最偏好的结果,只有中间投票者可获得其最偏好的结果3、多数规则所能保证的是,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和最终达成的政治均衡的偏离度最小。(这种决策符合资源配置的效率)4、中间投票者定理告诉人们,任何一个政党和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投票悖论多数投票原则在仅两种被投票方案时是非常有效的,但在三种及三种以上时,就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的悖论”或叫“周期多数现象”。投票悖论:最早是由18世纪的康德尔塞提出的。而利用数学对其进行论证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投票悖论假设三个厂长——牛厂长、杨厂长、马厂长——投票选择一项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备选的产业有三种:计算机软件业、汽车业、电讯业,他们对三种选择方案的偏好次序自然不同:牛厂长:A>B>C(A优先于B,B优先于C)杨厂长:B>C>A(B优先于C,C优先于A)马厂长:C>A>B(C优先于A,A优先于B)这时的最终投票结果完全取决于各方案的排列次序,而不是方案本身的优劣。如果排出简单多数制下集体对三个供选方案的偏好次序,就会产生A>B>C>A的循环或称周期,这就是周期多数现象。投票悖论的原因:存在多峰偏好的选民。如果所有选民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就不会出现投票悖论。\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单峰偏好:是指每个投票者的偏好只有一个峰值。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对于这个惟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多峰偏好:是指投票者的偏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此变坏。但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其境况则会最终变好。多峰偏好是导致投票悖论的原因。(三)投票悖论\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投票悖论公共教育投入效用双峰偏好公共教育投入公共教育投入较少时,富人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公共教育投入增加只会增加他们的税收负担,因此效用随着公共教育投入的增加而下降;当公共教育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富人的孩子也愿意去公立学校。这时,公共教育投入增加带来效用的增加。\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投票悖论周期多数现象的消除为了避免周期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两个角度寻找解决办法。(1)偏好排列与周期多数现象。人们发现,当每个人的偏好排列都呈现单峰状态时,周期多数现象就不会出现。假定三个参与者的偏好序互不相同,即每人各对应于三种偏好排列中的一个,如图。(2)投票者的人数和可供选择方案与周期多数现象。周期多数出现的可能性与投票者的人数和可供选择方案的个数成正比。\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投票交易1.互投赞成票互投赞成票概念:如果投票者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愿意对某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的投票交易。特点:1)投票交易只有在与提案有关的效益和损失不对称的情况下才发生。2)投票交易大大增加了某些提案在简单多数规则下获得通过的机会。2.隐含的投票交易隐含的投票交易概念: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组合在一起,进行投票。特点:1)一揽子提案项目的提案形式。2)投票决策取决于其对这些项目的相对偏好强度。3)赞成或不赞成其一,必赞成或不赞成二、三等。3.投票交易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投票交易使原本不能获得投票通过的提案获得通过,便有可能造成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损失。\n二、直接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五)阿罗悖论是否存在一种符合伦理的公共选择程序,能够避免我们以上讨论的问题?决策规则的标准:1、无论选民偏好是什么,都能选出一种决策2、能对所有可能结果排序3、必须对个人偏好做出反应4、前后一致(满足传递性)5、独立性:社会对A和B的排序只取决于个人对A和B的排序,与其他方案无关。6没有独裁:社会选择不能只体现单个人的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我们知道:无论哪种规则下,政府决策都可能产生偏差。多数决策不一定能产生正确的决策。\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代议或间接民主制可以看做是多重(多层次)的直接民主制。最简单的间接民主制是投票人(选民)选出代表,再由代表就某一议案进行投票,决定是否通过该议案。投票人选代表可以视为直接民主制的表现。代表投票也可以看做直接民主制的间接表现。\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一)选民行为:投票还是不投票唐斯认为,选民是理性的,他参与投票的动机是为了通过参与政治获得预期效用最大化,或“理性投票人假说”。影响选民去投票的因素:1.自己亲自投票的重要性,是否关系到选举结果;2.对政党政纲所带来的效用的预期;3.投票成本;4.投票的长期利益。选民合乎理性的无知:由于政府是惟一的,选民在监督时无明确的考核指标,也无法对公共部门进行比较。监督者又不一定是被监督者所提供服务的消费者,因而对鉴别政府的工作质量既缺乏热情,又缺乏经验,处于所谓的“理性的无知”状态。\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政治家和政党行为:选票极大化政治家是他所在的那个政党的代表或领袖。政治家的责任是代表选民进行决策。政治家由(议会议员、立法委员、政府首脑)传统的政治理论假定,政治家代表着公众选民的利益,为公共或社会利益而行事。但公共选择论认为,这并不是政治家(政党)的行为模式。首先,不同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常常存在着冲突,并持有不同的政见。其次,政治家也是经济人,不能相信一个人在经济市场上是个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而到了政治市场上则会自动地追求社会利益。象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样,政党和政治家追求的是政治支持最大化。这种政治支持最大化,最直接和最具体的体现,就是追求获得选票最大化。\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政治家和政党行为:选票极大化政治家的行为特点:政治家要想获得担任政治家带来的收益,首先要保证能够当选。想当政治家的人往往依托于政党。组成势力集团,形成政党,统一决策。大多数被选出来的政治家,往往充分利用中间投票人定理,而不走极端。任何一个极端都会使当选的概率下降。西方社会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政党建立之初可能差别很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政党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政治家都想讨好中间投票人的缘故。政党的竞选方案要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对于一般的投票人来说,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政党以追求选票极大化为目标。政治家的最终目的是赢得选举,实现政治权力。\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政府部门(官员):公共权力极大化1、投票人选出政治家,再由政治家通过立法来开展政治活动,其法律制度的规定往往是比较含糊的。具体计划的实施,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官员)。2、官员作为经济人,也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通过对政治过程的观察,可以发现官员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与政府支出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官员有不断扩大本部门权限的趋势,导致政府规模的扩大。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行为的特点,为政府部门(官员)追求公共权力极大化提供了可能。----缺乏竞争性;----缺乏激励机制;----非利润化;----缺乏敏感性;----个人影响力较大。\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政府部门(官员):公共权力极大化官僚主义与效率1、追求公共权力最大化。2、公共权力的大小与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关。3、社会资源与公共预算规模正相关。4、结果:公共权力的极大化必然带来预算规模的极大化。但官僚不能让预算无限膨胀,过分扩大的预算,会为政治家和普通民众所觉察而招到制止。官员甚至可能因之受到惩罚。5、后果:公共物品的供给量过剩,高于最佳的产量水平。\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利益集团:重新分配财富相容性的利益集团相容性的利益集团所追求的利益目标是集团整体利益的扩大,同时集团中的个人利益的获得不以损害集团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排他性的利益集团排他性的利益集团中集体的收益总量是固定的,这时某个个人利益的获得必然会影响到集团其他人的利益收获。经济人假设前提下利益集团含义:也叫压力集团,是指那些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对政府决策能够施加影响的团体。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机构的权力,但他们却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和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利益集团:重新分配财富利益集团影响政府政治经济决策的途径(1)用脚投票,是通过将个人集中在各个趣味相同的政治组织里来实现帕累托最优。它将自己的信息提供给政府从而使政府决策有利于自己。(2)利用组织起来的选票集中度对政府施加压力,也可称为用手投票。\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利益集团:重新分配财富(3)通过提供金钱和物质上的资助,比如在总统竞选中提供竞选活动的资金,或者给某一政党的日常活动提供帮助来影响政府的决策,这种情况可以称为用钱投票;(4)在议会中开展游说活动,特别是在议会讨论决定某一政策方案时,各利益集团就会开展大规模的游说活动,说明自己的愿望和建议,这种情况可以视为用嘴投票。政府的最终决策取决于各个利益集团在力量上的对比。\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利益集团:重新分配财富利益集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社会选择或公共选择是通过许多强大的利益集团的相互作用作出的。利益集团存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奥尔森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几乎无例外地都是争取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为了增加总的产出。利益集团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效率和总产出。西奥多·洛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批评:它扰乱和破坏了人们对民主的组织机构及其制度的期望,并表露出它基本上对民主的不尊重;它使政府变得无能,不能计划;它以关心管辖权限(由哪些采取行动的人做出决定)来代替关心正义(作“正当的事”),使政府道德败坏;它用非正式的讨价还价来反对正式的程序,削弱了民主的组织机构及其制度。\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利益集团:重新分配财富寻租在公共选择论中,寻租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并常常与利益集团的行为分析联系在一起。“租金”(rent)或称“经济租,原指一种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租金之所以存在,根本上在于供给缺乏弹性所致。例如,由土地所有权垄断而产生的地租,拥有某项专利或专有技术给所有者或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等等。托利森:寻租是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联系在一起的,政府干预导致人为租金的创造。斯蒂格里茨:“寻租一般用于描述个人或厂商投入精力以获得租金,或从政府那里获得其他特殊好处的行为”。政策决策被扭曲。布坎南:“寻租指那些本当可以用于价值生产活动的资源被用于只不过是为了决定分配结果的竞争”。很多学者把寻租描述为: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利益集团:重新分配财富租金的产生和存在有两个方面的来源:(1)在价格制度中自发形成的。在垄断价格中,人们对租金或超额利润的追求行为,往往被称为“寻利”。(2)通过政府管制而人为形成的。通过政府的各种干预形式,如政府颁发许可证、配额、特许经营权、批文等,人为地创造出一种供给缺乏弹性的稀缺资源。人们对政府管制行为下而人为产生的租金称为“寻租”。“寻租”与“寻利”的区别就在于,寻利是生产性的活动,是正常市场竞争机制的反映,其作用是降低成本和鼓励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人们自发寻利的结果会增加社会福利。而寻租活动则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这时的租金来源于政府干预和管制而带来的人为创造的租金。这种租金的存在并不是新价值的创造,而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财富的转移。哪里有管制,哪里就会有租金;哪里有租金,哪里就会有寻租活动。寻租活动往往表现为特定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政治家、政府,以获取某种垄断权或特权。\n三、代议民主制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利益集团:重新分配财富寻租如同盗窃,盗窃本身只是财富的转移,但由于盗窃的存在,用于盗窃和防盗、反盗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就都构成了无谓的损失。寻租所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某种特权或优惠,即租金的创造本身要消耗资源。(2)利益集团寻租活动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游说、公关,甚至不惜采用蒙骗、贿赂等手段。用于寻租的资源,原本可以用于生产性的活动。(3)由于利益的冲突性,有利益集团寻租存在,就会有相应利益集团避租活动的存在。即“避租”。避租活动同样造成社会资源的虚耗。(4)为了对付寻租者和保证官僚的廉洁性,需要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机构及其活动,同样是寻租带来的资源浪费。(5)不论是配额、许可证等的数量管制,还是定价、关税等的价格管制,政府管制都会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损失,大于特定利益集团的租金收益。这种无谓损失,构成寻租活动的社会成本。\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一)含义政府无效(政府失灵或政府缺陷),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政府的基本职能案例:110该不该为居民代买早点?200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某市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是一个工人,因为前一天加班太累了,不想起床,但肚子饿了,指挥中心能否派一辆警车帮他代买一份早点,并送到他家门口。考虑到公安部门曾经许过愿,有事找110,有困难找警察。该市110指挥中心最后还是派警察帮这位工人代买了一份早点。思考:110该不该为居民代买早点?“有事找110“的口号是否一定合适?\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二)政府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保卫的职能、社会治安的职能、民主政治的职能以及国际交往的职能经济职能:宏观调控,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社会职能。实施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文化职能。包括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类事业发展\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公共选择理论逻辑的结果——政府失灵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政治需求方政治供给方选票最大化的政党预算最大化的官员(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利益集团:竞选捐款游说政治交易寻租屈服于选民:阿罗不可能定理,理性的无知\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公共选择理论逻辑的结果——政府失灵政府失灵的表现1、政府的政策偏差:好政策应该符合帕累托改进。2、政府政策的低效率决策时滞执行与生效时滞认识时滞做出决策的时限和效率的限制政策选择难以达到最优状态选民和政治家都是经济人阿罗不可能定理利益集团的影响主管部门领导人自身利益的驱动政府政策的低效率\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公共选择理论逻辑的结果——政府失灵政府失灵的表现3、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政府工作缺乏竞争缺乏降低成本的内激励,使得政府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4、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政治家对拨出使公共物品产量最大化的预算感兴趣因为满足了选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官员希望最大化他的预算规模为他提供了获得效用最大化的资源。5、政府的寻租活动政府失灵总体上来看就是:在现行的民主制度下,没有一种选择机制可以称得上是最优选择机制或有效率的选择机制。\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三)公共选择理论逻辑的结果——政府失灵斯蒂格利茨看政府失灵:不完全信息激励与政府的效率:激励问题可能在公共部门比在私人部门还要糟。尤其是与管理政府项目有关的激励问题,有时会导致浪费。不能预料政府计划的全部后果,包括私人部门的反应。\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政府失灵的解决一些经济学家从技术性角度来看:认为政府失灵是技术上的缺陷,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而政府对市场体制的补充是必要的,因为政府的失灵不过是技术故障,,政府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使工作做得更好的。代表人物是萨谬尔森。\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政府失灵的解决另一些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公共选择理论芝加哥学派:市场化改革明晰和确定公共物品的产权:消除搭便车和掠夺性消费。在公共部门之间引入竞争机制,重构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来组织公共物品生产。重新设计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机制,使投票人尽可能真实地显示其偏好。弗吉尼亚学派宪法制度改革:布坎南等人极力倡导的宪法经济学,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来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通过改革决策规则来改善政治。\n四、政府无效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四)政府失灵的解决国内学者对中国政府失灵的治理建议:从理顺政府利益关系入手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规范政府于预职能及行为;加强对政府调控行为的监督;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调控的某些领域等。\n思考题: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1、私人选择与公共选择的区别?2、如何理解政治均衡?3、何谓投票交易和隐含的投票交易?投票交易对资源配置效率有什么影响?4、简要分析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的投票者、政治家(政党)、政府部门(官员)以及特殊利益集团的行为特点。5、简述政府失灵的表现?\nThanks!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