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教案 96页

  • 2.15 MB
  • 2022-08-19 发布

《国际经济学》教案

  • 9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作者xxxx------------------------------------------日期xxxx《国际经济学》教案\n【精品文档】暨南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案教学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总时数:36学时主讲教师:卜国琴主讲教师单位:珠海学院金融学系时间:2008年8月20日【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目录概要…………………………………………………………………………………………3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8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8第二节李嘉图模型………………………………………………………………11第三节标准贸易模型……………………………………………………………14第四节要素禀赋模型……………………………………………………………17第二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23第一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3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24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产业内贸易…………………………………………25第四节重叠需求理论……………………………………………………………27第五节动态国际贸易理论……………………………………………………28【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第一章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30第一节关税壁垒…………………………………………………………………30第二节非关税壁垒………………………………………………………………33第三节出口鼓励政策…………………………………………………………35第二章贸易保护的根据……………………………………………………………36第一节幼稚产业理论…………………………………………………………36第二节贸易条件恶化论………………………………………………………37第三节国内市场失灵论………………………………………………………37第四节战略性贸易政策………………………………………………………38第五节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40第三章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42第一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42第二节关税同盟理论…………………………………………………………43第四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46【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第一节资本的国际流动………………………………………………………46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47第二章国际收支分析………………………………………………………………49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49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54第三章外汇和汇率…………………………………………………………………56第一节外汇、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56第二节均衡汇率的决定………………………………………………………58第三节汇率决定理论…………………………………………………………61第四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64第一节价格—铸币流动机制………………………………………………64第二节弹性分析法………………………………………………………………64第三节吸收分析法………………………………………………………………66第四节货币分析法………………………………………………………………68【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第一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70第一节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政策工具……………70第二节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73第三节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74第四节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75【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概要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及由此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主要内容: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二、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三、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要点: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二、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三、国际要素流动理论;四、汇率决定理论;五、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六、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点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各种理论模型、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教学方法:课堂系统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和深入,将讲授与启发、讨论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教学总时数:68学时。教学参考书:【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1.[美]Dominick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朱宝宪、吴洪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费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美]托马斯·普格尔、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李克宁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美]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5.[美]约翰·威廉森,《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马建堂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6.[美]罗塞·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刘琳娜、栾晔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7.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8.华民,《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9.佟家栋、高乐咏,《国际经济学》(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0.袁志刚、宋京,《国际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11.杨惠昶,《国际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2.朱邦宁,《国际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出版。13.陈家勤,《当代国际贸易新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14.姜波克,《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15.金祥荣等,《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16.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出版。17.[美]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文爽、乔羽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18.[美]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雷薇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19.[美]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沈瑶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20.[美]杰弗里·萨克斯、菲利浦·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21.李东阳,《当代西方国际投资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一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6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和分析框架,在理论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三个基本问题:(1)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的确定;(2)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或贸易条件;(3)贸易利益的分配。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和内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渊源。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以课后作业方式考察)【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2学时)一、重商主义及其贸易观点简要介绍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保护主义的贸易观,这是斯密和李加图为代表的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背景。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存在绝对差异。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或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更低(或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样贸易双方都可以获益。见表1-1:表1-1绝对优势葡萄牙英国葡萄酒(加仑/劳动小时)61布匹(码/劳动小时)45上表表明,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异:1小时的劳动在葡萄牙可生产6加仑的葡萄酒,但在英国只能生产1加仑葡萄酒;另一方面,1小时劳动在葡萄牙可生产4码布,但在英国可生产5码布。因此,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有绝对优势,英国则在布匹生产上有绝对优势,因为它们生产这些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即劳动量绝对地低于对方国家。按照绝对利益理论,两国具有了开展贸易的基础。【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如果葡萄牙用6加仑葡萄酒交换英国的6码布,这样,葡萄牙获利2码布或节省了1/2小时的劳动(因为在葡萄牙国内只能用6加仑葡萄酒换4码布)。同样,英国从葡萄牙获得的6加仑葡萄酒如在国内生产需6小时劳动,而6小时劳动在英国可以生产30码布,这样英国获利24码布或节省了大约5个小时的劳动。可见,通过国际分工,然后按适当比例进行交换,两国都能获得贸易利益。但是,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些贸易。大多数世界贸易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用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加以解释,即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一国在所有部门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在所有部门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时仍存在贸易的情况。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更好地解释了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他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根据比较利益理论,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于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在这两种商品生产上的劣势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则双方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这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反过来,另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它的绝对优势相对较大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优势较小的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这样,双方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益。见表1-2:表1-2比较优势葡萄牙英国葡萄酒(加仑/劳动小时)61布匹(码/劳动小时)42【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表1-2与表1-1的惟一不同在于英国现在1小时劳动仅能生产2码布而不是5码布。因此,现在英国在葡萄酒和布匹的生产上与葡萄牙相比均处于劣势。但是,由于英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葡萄酒生产上仅是葡萄牙的1/6,而在布匹生产上是葡萄牙的1/2,因此,英国在布匹生产上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葡萄牙在布匹和葡萄酒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但由于葡萄酒的绝对优势(6:1)比布匹的绝对优势(4:2)大,因此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上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并出口一部分去交换英国的布匹,同时,英国专门生产并出口布匹去交换葡萄牙的葡萄酒,则两国都会在贸易中获利。下面我们来说明:在上例中,如果用6加仑(6W)葡萄酒仅仅换得取4码布(4C),葡萄牙将会对贸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用6加仑葡萄酒获得少于4码的布,葡萄牙将拒绝贸易。同样,如果用2码布仅仅换取1加仑葡萄酒,英国也将会对贸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如果用多于2码的布换取1加仑葡萄酒,英国也将拒绝贸易。我们假设葡萄牙用6加仑葡萄酒去换取英国的6码布,则葡萄牙可获利2码布或节省了1/2小时劳动,因为在葡萄牙国内6加仑葡萄酒仅可换取4码布。英国同样可从贸易中获利,因为英国从葡萄牙获得的6加仑葡萄酒在国内生产需要6小时劳动,而6小时劳动在英国可生产12码布,英国用6码布交换了葡萄牙的6加仑葡萄酒。因此,英国获利6码布或者说节省了3小时劳动。以上我们假设两国是以1:1的比例进行交换,但是,这并不是交换双方均可获利的唯一交换比率。由于在葡萄牙国内6加仑葡萄酒可以交换4码布(两者均需1个劳动小时生产),如果葡萄牙可用6加仑葡萄酒从英国换取多于4码的布,葡萄牙就可获利。另一方面,在英国国内,6加仑葡萄酒=12码布(两者都需6个劳动小时生产),如果可以用少于12码的布从葡萄牙换取6加仑葡萄酒,则英国就可以获利。因此,双方互利贸易比率的范围是:4C<6W<12C(或2/3C~2C)三、相互需求理论【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原理主要论述了国际贸易的供给和成本方面,但忽视了国际贸易的需求方面。1848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需求的角度对比较利益原理做出补充。他认为李嘉图虽然对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种商品比较成本的比率之间做出了规定,但并未说明在这个范围内具体的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为此,他提出相互需求理论加以解释。相互需求理论认为,两国的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成本决定两国两种产品交换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必定介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所确定的界限之内。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必然是惟一的,这一比率究竟确定在什么水平上,取决于各国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如果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国际交换比例越是接近于外国国内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本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在上面的例子里,12单位布与4单位布的差(即8单位布)代表两国开展贸易的总利益。当交换比率离6W:4C(葡萄牙国内交换比率)越近时,葡萄牙的贸易所得越小,英国的贸易所得越大。例如,葡萄牙用6单位葡萄酒换英国的6单位布,即交换比率为6W=6C时,葡萄牙获利2单位布,英国获利6单位布。当交换比率离6W:12C(英国国内交换比率)越近时,贸易利益分配的情况则与上面相反。例如,葡萄牙用6单位葡萄酒换英国的10单位布,即交换比率为6W=10C时,葡萄牙获利6单位布,英国获利2单位布。四、要素禀赋理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虽然证明了比较优势即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是互利贸易的基础,但是并没有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20世纪20-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各国资源禀赋情况不同,即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不同,是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进而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要素禀赋理论证明:一国应当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因为它在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进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在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情况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则相反。第二节李嘉图模型(学时)一、模型的假设条件(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即建立一个2×1×2模型;(2)生产要素在国内各个部门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自由流动;(3)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4)两国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5)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6)在两个国家之间,商品流出的价值和商品流入的价值相等;(7)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二、模型的基本内容1.绝对优势原理的例子及其模型。【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绝对优势和贸易利益1.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子及其模型图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讲解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将二者进行比较。三、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在李嘉图的理论中,假定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单纯以劳动成本的差异来解释比较优势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距离。1936年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勒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重新演绎了比较优势原理。【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1.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引入机会成本概念后,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表述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相对另一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这种商品上便拥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根据由机会成本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交换,可以使贸易各国都能够获得利益。2.机会成本递增与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中,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机会成本递增意味着额外生产一单位的某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越来越大。机会成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1)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当越来越多地增加某一种商品的产量时,必须使用从其他商品生产中转移出来的、相对于这种商品的生产技术特征而言效率较低的要素;(2)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约束下,当数量不断增加的一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变化较小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相结合时,商品产出的增量趋于减少。李嘉图模型是建立在成本不变的假设之上的,将该理论置于成本递增的条件下考察,比较优势原理所揭示的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律在成本递增条件下依然成立,但李嘉图所期望的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不复存在,国际分工模式表现出非完全分工的特点。见下图:【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1.3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分析中,经济学家用更接近现实的机会成本递增的假设取代了李嘉图机会成本不变的假设。从上图(A)可见,当更多资源从小麦生产转移到布的生产中时,额外生产1单位布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S1点的斜率为1.0,表示当布的年产量为20单位时,多生产1单位布必须放弃的小麦产量为1单位。S0点的斜率为2.0,表示当布的产量增加到40单位时,额外增加1单位布必须放弃的小麦产量为2单位。S2点的斜率为3.0,表示当布的产量达到60单位时,每多生产1单位布所必须放弃的小麦产量递增到了3单位。在上图(B)中,生产布的机会成本递增是以供给曲线形式出现的,这个图的纵坐标表示生产布的机会成本,等于图(A)中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亦即布的相对价格。【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第三节标准贸易模型(学时)一、模型的基本内容李嘉图模型只论述了国际贸易的供给和成本方面,标准贸易模型在李嘉图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贸易的需求方面,并将国际贸易的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说明了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方便地探讨国际贸易的均衡问题。这种分析方法同时涉及李嘉图模型下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2×2模型)的相互关系,我们称为一般均衡分析。【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1.4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二、局部均衡分析与贸易利益分配通过一般均衡分析,可以了解到国际交换价格、贸易规模、贸易流向以及贸易互利等有关国际贸易的信息。然而,对于贸易利益如何在两国之间及两国内部进行分配的问题,一般均衡分析却难以给出简明的结论。为此,还需要从局部均衡的角度进行考察。需要指出的是,一国的供求曲线是从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推导出来的,所以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图1.5局部均衡分析与贸易利益的分配三、标准贸易模型的扩展将标准贸易模型的结论进一步扩展到交易成本为正和多国多产品的情况,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仍然是适用的。1.引入交易成本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因地域和空间上的距离引起的运输、通讯等方面的交易成本。【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2)因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交易成本。(3)因限制性贸易政策引起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发生,会缩小乃至抵消作为贸易动力的商品价格差异,从而导致贸易规模的缩减,甚至造成比较优势的消失。图1.6交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1.多国—多产品贸易在两国生产两种以上商品的情形下,两国贸易模式决定于比较优势的对比。假定本国、外国以相同的投人成本分别生产五种商品,具体情况如表1-1:表1-1多产品贸易ABCDE本国1010101010外国58101215进一步推论可知,即使贸易模型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多种商品的情形,比较优势仍旧是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第四节要素禀赋模型(2学时)【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一、模型的基本内容1.假设条件及其含义(1)两个国家(本国与外国),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生产两种商品(X与Y),即2×2×2模型。假设(1)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2)在两个国家中,商品X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商品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假设(2)表明,在两个国家中生产商品X相对于生产商品Y来说,使用的劳动的比例较高。(3)两国在生产中都使用相同的技术。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倾向于使用更多的便宜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4)在两个国家中,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这意味着增加某一商品生产的投入会带来该商品产量的同一比例的增加。(5)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即使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也继续生产两种商品,这意味着两国都不是“很小”的国家。(6)两国需求偏好相同。由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所反映的需求偏好在两国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是相同的,两国消费X和Y的比例是相同的。(7)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8)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9)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自由贸易的其他壁垒。(10)两国的生产资源均得到了充分利用。(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每一国的总进口额等于其总出口额。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是要素禀赋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首先来看要素密集度。假设生产X商品所需要投人的资本量为,劳动量为;生产Y商品所需投人的资本量和劳动量分别为和。令=,=分别代表X商品和Y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如果满足不等式:则称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再来看要素丰裕度。假设本、外两国的劳动价格分别以工资率和表示,资本价格分别以利息率和表示,令、分别代表两国的要素相对价格,若成立不等式:,则称本国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外国资本丰裕、劳动稀缺。要素丰裕度亦可用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来定义,当本国的小于外国时,我们说本国是劳动丰裕的而外国是资本丰裕的。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定义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一般均衡框架图1.7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在所有可能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原因中,赫—俄定理认为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4.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1.8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简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这意味着本国出口商品X是因为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且劳动是A国比较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同样地,外国出口商品Y是因为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且资本是外国比较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即外国的利率/工资比率小于A国的这一比率)。二、特定要素模型以上,我们一直假设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是在短期内,要素的流动性可能是不充分的。因此,通过假定一种生产要素流动而另一种生产要素不流动,可以分析短期内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这种分析构成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factormodel)的主要内容。【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1.9特定要素模型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从长期来看,一国的资本和劳动都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作为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说明国际贸易通过商品国际流动对于要素价格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首先说明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作为要素国际流动的替代,可以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其次说明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也不一致。但贸易开始后,原来本国相对价格较低的X商品,由于对方国家的需求,其相对价格趋于上升。依据前面的分析,X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的价格将上涨,而劳动的价格将下跌。于是,原来在本国比较便宜的资本现在变得不那么便宜了,而原来在本国比较昂贵的劳动,现在也因贸易变得不那么昂贵了。在外国,贸易后X的相对价格趋于下降,于是外国资本的价格要下降,劳动的价格则上升。这意味着在外国,原来比较昂贵的资本现在变得不太昂贵了。【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要素价格均等化可用图来说明。图1.10要素价格均等化四、里昂惕夫之谜要素禀赋理论问世以后,逐渐为大多数人们所接受,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战后初期,贸易理论的主要方向是运用经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实证工作由美籍学者瓦西里·里昂惕夫完成。里昂惕夫根据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检验,其结果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方向相反,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表1-41947年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每百万美元商品要素投入量出口商品进口竞争商品出口/进口资本劳动资本/劳动255078018214010309133917018180【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里昂惕夫之谜提出后,经济学家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对里昂惕夫的验证结果进行探讨,试图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其中,较为典型的观点主要有:(1)自然资源稀缺在要素禀赋理论中,只考虑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而忽略了诸如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要素。自然资源要素与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生产一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必须采用先进、复杂的设备,投入大量的资本。一些研究表明,美国的多数进口商品正是其自然资源稀缺的商品,作为进口竞争品在本国内生产,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且生产成本较高。而对于出口国来说,这些商品是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所需投入的资本较少,成本较低。这样,就会导致里昂惕夫之谜。(2)人力资本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各国同类要素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的劳动与国外的劳动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而美国的高劳动生产率得益于劳动者对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即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投资。因此,如果把这种人力资本折算进去考虑,美国的出口商品就会是资本密集的,而进口商品是劳动密集的。所以,人力资本在决定美国的贸易模式上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观点是对里昂惕夫之谜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3)贸易壁垒说【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要素禀赋理论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假设基础之上的,没有运输成本即各种贸易壁垒。但现实是,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人为地扭曲了贸易条件,使得商品的相对价格不能反映出真正的比较优势。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倾向于限制高技术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阻止技术落后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正是这些人为的政策因素扭曲了美国的贸易模式。(4)需求逆转要素禀赋模型假设两国需求偏好是一致的,贸易模式完全决定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但是如果两国需求偏好的差异超过其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就会出现所谓的需求逆转(demandreversal),从而造成与要素禀赋模型推论完全相反的贸易模式。这种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强烈偏好资本密集型商品,从而使得其相对价格较高,因此美国反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但实证研究表明,基于需求逆转的解释并不是很有说服力。(5)要素密集度逆转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里,假设X与Y的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即对任何一组要素价格,X永远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永远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产品,Y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时就发生了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正是围绕“里昂惕夫之谜”进行的讨论,推动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复习与思考题:1.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分析。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3.交易成本对分工和贸易利益的影响。【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4.赫-俄贸易模型分析。5.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内容及其对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6.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分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7.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的作用?8.要素密集度逆转及其对贸易模式的影响。第二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6学时)【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教学目标和要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的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创新的条件与机制;(2)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若干理论模型。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第一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学时)一、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向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分工发展。在国际贸易实践发生的重大变化面前,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遇到了新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不仅发达工业国之间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大大增加,而且在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同类工业制成品的双向贸易量也大大增加,即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品,还进口大量的相似工业品,这种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现象是要素禀赋理论无法解释的。此外,传统理论所假设的生产技术不变、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以及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在现实中已经不复存在。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关系【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解释对象上看,它们分别解释的是不同的贸易现象,前者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从理论基础上看,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而后者则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二者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它们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图2.1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框图第二节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学时)一、规模经济的概念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系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换言之,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所以又称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stoscale)。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2.2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介绍内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与传统国际贸易模型的区别。三、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图2.3外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介绍外部规模经济贸易模型;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产业内贸易(学时)一、不完全竞争1.现代国际贸易中完全竞争假设的失灵【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但是,这个假设是有缺陷的。首先,完全竞争假设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因为按照完全竞争假设,一个厂商可以自由地扩大产量而不降低价格,如果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使得该厂商的成本越来越低,就没有什么力量阻止它吞没市场从而破坏竞争。其次,完全竞争的假设同国际市场的现实相去甚远。在工业国的制成品贸易中,大约有一半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而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往往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存在。所以,为了更有效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新现象,就必须放弃完全竞争的假设。1.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价格—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和完全竞争情况下不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完全竞争情况下,由于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比较成本的状况。但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超额利润或垄断利润的存在使得商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从而商品价格比例和其成本比例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一种产品以边际成本衡量的真正的比较成本,很可能比外国的低;但是从较高的国内价格来衡量,则缺乏比较成本优势。这就无法按照比较成本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假设之上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原因的揭示与传统理论是不同的。2.不完全竞争与企业定价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总是希望能够通过较大规模的生产,获得规模经济效果。但是,对一个垄断企业或寡头垄断企业而言,由于企业的市场份额足以影响到市场价格,所以,当企业增加生产达到规模经济效果时,为了将增加的产品销售出去,不得不降低商品的卖价,这就是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所面临的不同于自由竞争的企业需求曲线。【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2.4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市场定价和生产决策二、产业内贸易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格鲁贝尔和劳埃德(Lioyd)在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现象时,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tradeindex)这一广为接受的描述指标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水平的高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公式为:上式中,X和M表示某个特定差异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当时,表明一个国家的这种产业只有进口或者只有出口,即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当时,表明这种产业的产品出口与进口相等,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2.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规模经济导致完全竞争假设的失效。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生产所有制造品,虽然两国可能都生产一些制造品,但不会是相同的产品。因此分析有规模经济存在的贸易必须运用不完全竞争模型。3.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关系【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产业内贸易模式与古老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模式不同。产业革命之后,国际贸易得到越来越快的发展,那时人们所熟悉的是产业间贸易的情形,即资本充裕的国家成为资本密集型的制造品的净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进口国;而劳动充裕的国家的进出口模式则正好相反。从斯密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所探讨的都是产业间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它们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产业内贸易模式所反映的是,即使两国具有完全一样的资本/劳动比率,其厂商也会生产同类但有差异的产品。而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一方面会促进各国扩大某种产品的规模;另一方面则会促使两国之间进行这种产品的贸易,有进有出,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第四节重叠需求理论(1学时)一、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命题重叠需求【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上的:(1)一种产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2)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也越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这样,两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大。(3)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其需求结构也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从而两国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以上述三个基本命题为基础,林德从需求的角度解释了工业化国家日益上升的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图2.5重叠需求贸易模型第五节动态国际贸易理论(1学时)一、技术差距模型技术差距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这一模型的主要思想是:由于各国的技术进步不一致。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就会产生国际间的技术差距,并凭借其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这种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该技术、能够模仿生产后才会逐步消失。波斯纳说明技术模仿过程是用对创新技术反应的时间滞后来解释的。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弗农首次提出的。与技术差距模型强调模仿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的是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投入要素比例的规律性变化。这一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要素,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等。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投入要素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这种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使得最初集中于技术和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的生产可以逐步地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复习与思考题:1.说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2.试述规模经济贸易模型。3.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4.重叠需求理论及贸易模型。5.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动态比较优势。【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第三章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4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贸易保护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2)各种贸易政策工具的成本-收益比较;(3)传统贸易保护政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教学重点和难点:(1)贸易保护政策经济效应分析的模型;(2)各种贸易政策工具的成本-收益比较。教学方式:(课堂讲授3学时、讨论和习题课1学时)第一节关税壁垒(2学时)一、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1.关税的概念及其分类关税(tariff)是一个国家对通过该国国境的贸易商品课征的税收。关税是一种间接税,它在贸易商品过境时由进出口商支付,最终作为成本转移到进出口商品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按照征收目的,关税可分为2类:财政关税(revenuetariff)和保护关税(protectivetariff)。按照征税对象或商品流向,关税可分为3类:进口税(import【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tariff);出口税(exporttariff);过境税。按照征收方法,关税可分为3类:从量税(specifictariff);从价税(advaleremtariff);复合税(compoundtariff)。2.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我们首先在小国假定下,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来分析征收关税对于进口国的经济效应。国际经济学中所定义的“小国”,不同于地理意义上的小国概念,它是指该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小,以至于其进出口数量的任何变化都不足以影响国际贸易条件,只能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接受者。图3.1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包括消费效应、生产效应、贸易效应、财政收入效应;小国关税的净福利效应是一个负值。二、关税对大国的经济效应现在,我们考察关税对大国的影响。国际经济学中的“大国”是与“小国”相对的概念,它是指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进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大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也会产生小国情况下的各种经济效应。与小国情况不同的是,关税产生的价格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大国关税的净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3.2关税对大国的经济效应三、最优关税1.最优关税的概念最优关税(optimumtariff)是与大国相联系的概念,它是指使一国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超过其进口量减少的损失而产生的净福利最大化时的关税水平。如果使用边际概念来表述,就是指一国由于关税变动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等于额外损失(边际成本)时的关税水平。2.最优关税率的确定对于一个可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大国来说,它以自由贸易(零关税)为起点提高其关税率时,该国的福利会随之逐渐增加,当关税率提高到某一水平(最优关税率)时,其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值。超过最优关税点后,其福利水平又逐渐下降,当关税率达到禁止性关税(prohibitivetariff,即进口量为零的关税)水平时,该国又将回到封闭经济时的福利水平。所以,最优关税率一定是位于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某一点上。最优关税率的公式为:【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上式表示最优关税率是外国对本国出口的供给弹性的倒数。1.最优关税对世界整体福利的影响以上关于最优关税的分析并没有把外国的反应考虑在内。在现实中,征收最优关税在使一国贸易条件改善的同时,外国的贸易条件却恶化了,其福利无疑会下降,因为它们的贸易条件与征税国是相对的。其结果是,外国极有可能采取报复措施,也对自己的进口产品征收最优关税。如果这个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将使所有国家损失大部分甚至全部贸易利益。四、有效保护率1.有效保护率的概念有效保护率是指征税后国内被保护产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关税使进口品的国内价格上升,从而对本国工业起到保护作用。但是最终产品的关税形成的只是一种名义保护率(rateofnominalprotection),并不能够反映国内某一产业实际受保护的程度。因为大多数制成品的生产都需要投入一种或数种中间产品,如果对进口的中间产品也征收关税,就会提高使用进口中间产品所生产产品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本国制成品受保护的程度。因此,要判断一国整体关税结构对某一产业的实际保护程度,不但要考察对进口最终产品所征收的名义关税,而且要综合考察对中间产品所征收的关税。2.有效保护率的计算(1)有效保护率通常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其中:—对最终商品生产者的有效保护率;—征税后单位产品的附加值;—征税前单位产品的附加值。(2)我们还可以通过名义关税率来计算有效保护率,其公式为:其中,—有效保护率;—最终商品的名义关税率;—第种进口要素成本在最终商品价格中所占的比例;—对第种进口要素征收的名义关税率。1.有效保护率与名义关税率的关系有效保护率()和最终商品的名义关税()之间的关系:(1)当时,即没有进口要素时,,名义关税率即代表有效保护率。(2)当和给定时,名义关税越大,有效保护率也就越大。(3)对于给定的和,的值越大,也越大。(4)当大于、等于或小于时,也大于、等于或小于。(5)当>时,有效保护率为负值(<0)。第二节非关税壁垒(1学时)一、进口配额1.进口配额的概念及其种类【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进口配额(importquota)是最重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进口商品的总量实行直接限制。政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放有限数量的进口许可证,并严禁无证进口。按照配额的分配办法,进口配额分为全球配额(globalquota)和国别配额(countryquota)。按照配额的实施方法,进口配额分为绝对配额(absolutequota)和关税配额(tariffquota)。1.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图3.3配额对小国的经济效应进口配额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与关税非常相似,实施数量为的进口配额就相当于征收等额的进口关税。对于大国实施配额的经济效应,可参照大国征收关税的情况进行分析。2.进口配额与关税的比较(1)进口配额将进口限定到一个确定的水平,而进口关税的贸易效果则不确定。(2【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对于给定的进口配额,当需求增加时,会比同等的关税导致更高的国内价格和国内生产的进一步增加;而对于给定的进口关税,当需求增加时,国内价格并不发生变化,会比同等的进口配额导致更高的进口量,故进口配额对进口国福利造成的损失更大。(3)进口配额涉及进口许可证的发放,而关税则没有。二、自愿出口限制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exportrestraints,VER)是一种与进口配额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措施,但不是由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配额,而是由出口国对出口商品实行配额。它是指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愿”地在规定时间内限制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额。由于这种“自愿”是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实施的,因此,自愿出口限制是进口配额的一种特殊形式。三、其他非关税壁垒1.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discriminatorygovernmentpolicy)是指国家通过法令或实际上要求本国政府机构在招标采购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从而导致对外国产品歧视与限制的做法。2.国产化程度要求国产化程度要求是指在本国组装或生产的产品必须含有特定数量的本国增值,如必须使用本国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配件等。3.限制性产品质量标准国际贸易还受到各种产品质量标准的阻碍。自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盛行以来,以各种有关产品技术、健康、安全、环境等限制性的产品质量标准及其相应的法规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手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关税、配额等保护手段,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第三节出口鼓励政策(1学时)一、出口补贴1.出口补贴的概念出口补贴(exportsubsidy)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出口,在出口商品时给予出口企业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出口补贴分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直接补贴是指政府给予出口企业以直接的现金补贴;间接补贴是政府给予出口企业财政上的优惠,如出口退税、延期付税、低息贷款等。2.出口补贴对小国的经济效应图3.4出口补贴对小国的经济效应3.出口补贴对大国的经济效应图3.5出口补贴对大国的经济效应【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二、倾销1.倾销及其类型倾销(dumping)是一项促进出口的贸易政策。在开放条件下,垄断企业为了达到规模经济效果,市场扩展成为其极力追求的目标。一般来说,垄断企业会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垄断企业的这种价格差异战略或价格歧视战略被称为倾销。根据倾销的目的和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掠夺性倾销和持续性倾销。掠夺性倾销(predatorydumping)是指垄断企业暂时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市场出口,其目的在于削弱或挤垮竞争者,一旦占领市场后再利用垄断力量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因此,掠夺性倾销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dumping)是指垄断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市场分隔的情况下,运用其拥有的市场垄断力量,长期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向国外市场出口商品。以下主要分析这种类型的倾销。2.倾销与垄断企业的最大限度利润图3.6倾销的经济学分析3.实施倾销的条件【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1)市场必须是不完全竞争的。(2)国内外市场必须是相互隔离的。如果国内外市场不是相互隔离的,在国外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条件下,为利益动机驱使进口商会以低价从国外市场购买商品,再运回国内市场以高价销售,从中赚取差价。这种国际商品套购活动会改变国内外市场商品的供给状况,使得在国内外需求一定的条件下,国外市场商品供给减少而国内市场商品供给增加,从而拉平国内外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具备实行倾销的条件。。(3)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虽然倾销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但是却会损害进口国同类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在国内生产者的压力下,进口国的政府一般都会采取反倾销(anti-dumping)政策,反倾销的一般措施是对认定倾销的商品征收反倾销税。复习与思考题:1.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2.关税对大国的经济效应。3.有效保护率及其计算方法。4.推导最优关税率的公式。5.进口配额对小国的经济效应。6.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的比较分析。7.出口补贴对小国的经济效应。8.出口补贴对大国的经济效应。9.倾销的经济学分析。第四章贸易保护的根据(4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贸易保护观点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政治因素;(2)几种主要的贸易保护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幼稚产业理论;贸易条件恶化论;国内市场失灵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方式:(课堂讲授3学时、以课后作业形式考察)【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第一节幼稚产业理论(学时)一、幼稚产业理论的主要内容所谓幼稚产业(Infantindustry),是指经济落后国家中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发育成熟、但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李斯特主张,经济落后的国家应选择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和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给予适当的、暂时的关税保护,以实现规模经济收益和外部经济效应,逐渐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而当该产业成长起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之后,贸易保护就应随之取消。二、幼稚产业的判别标准1.穆勒标准穆勒标准强调被保护产业未来的成本优势。根据这一标准,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无法与国外同类产业进行竞争。如果政府对这类产业提供一定的保护,使其发展壮大,充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获得利润,那么该产业就可以作为幼稚产业加以扶持。2.巴斯塔布尔标准巴斯塔布尔认为,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能仅仅看它将来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还要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只有其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大于保护成本,对其实行保护才有必要,反之则没有必要加以保护。3.坎普标准【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坎普认为。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和巴斯塔布尔标准,也不一定需要政府的保护。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决定是否投资的根据不是当前的利益,而是未来的预期收益。如果预期收益的贴现值能够补偿保护成本,那么即使暂时遭受亏损,他也会继续进行投资,该部门亦会自动发展下去,而无须政府的保护。第二节国内市场失灵论(学时)一、国内市场失灵与贸易保护自由贸易理论是建立在运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这两个概念的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国内市场失灵论批评这两个概念,尤其是认为生产者剩余没有正确地衡量成本与收益,其原因是国内市场失灵。例如,某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但是该部门的生产者并不能获得这一收益,因此私人就不愿意从事这种生产或向该部门投资。也就是说,增加该产品的生产可能会产生边际社会收益,而用生产者剩余的衡量方法无法反映这一额外收益。因此,获得这种边际社会收益就成为关税及其他贸易政策合理性的根据。二、“对症规则”所谓“对症规则”是指政府应当在产生问题的根源上进行干预,所采用的政策工具应该能够尽可能直接作用于那些使私人与社会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的扭曲的根源,这才是更为有效的做法。“对症规则”认为政府应当对这类产业的生产者给予直接的生产补贴,从而鼓励国内生产的增加,而不是采用扭曲国内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贸易政策来加以干预。第三节战略性贸易政策(1学时)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等人又对这一理论作了详尽的阐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提出者认为,由于现代国际贸易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国际市场竞争演变为少数企业之间围绕着市场份额进行的博弈。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政府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出口补贴等积极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而企业因此所得的利润将大大超过政府所支付的补贴部分。二、古诺模型用古诺模型和反应曲线说明战略性贸易政策。图4.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古诺模型二、博弈分析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博弈分析通常以美国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之间的竞争性博弈为例。假定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欧洲,它们各拥有一家企业,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在生产某种新式客机方面具有相近的技术能力,这种客机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再假定这两家公司都只有两种选择:生产或不生产。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则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其结果都会亏损;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都不会亏损,但也没有利润;只有在一家单独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那家企业才会有足够的市场需求而获得垄断利润。由此,我们给出表4-1的利润矩阵。表4-1无政府补贴时的利润矩阵空中客车公司波音公司生产不生产生产不生产(-5,-5)(100,0)【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0,100)(0,0)表4-1矩阵中的四个单元分别表示波音和空中客车采取不同战略的组合。每个单元中括号里的第一个数字表示波音公司的利润,第二个数字表示空中客车的利润。假定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波音公司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先于空中客车生产并占领了该产品市场,此时均衡的结果是矩阵右上角的(100,0),即波音公司独占市场并获利。在这种情况下,空中客车不会进入市场竞争,因为两家同时生产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都将面对-5的亏损。假如欧洲政府希望通过积极的干预来改变波音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于是不管波音公司采取何种战略,欧洲政府都对空中客车补贴10,这一补贴改变了两家企业博弈的初始条件和最终结果,新的利润矩阵为表4-2:表4-2欧洲政府进行补贴的利润矩阵空中客车公司生产不生产生产不生产波音公司(-5,5)(100,0)(0,110)(0,0)现在不管波音公司采取什么战略,空中客车显然都会选择进入市场,因为5>0,它只要生产就能获利。这种情况变得对波音公司不利:如果继续生产,就要承担-5的亏损;如果停止生产,则不盈不亏,利润为0。两相比较之下,波音公司将被迫选择退出市场,此时市场均衡的结果为矩阵左下角的(0,110),即空中客车生产并独占市场。【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以上我们看到,欧洲政府10的补贴竟给空中客车带来了110的利润,并使本国的国民收入净增加,其中100是从波音公司转移过来的垄断利润,这就是政府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果。当然,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到他国的利益。第四节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1学时)一、贸易保护的根源自由贸易理论虽然证明了国际贸易能够提高一国及世界整体的福利,但同时也隐含着贸易保护的根源。根据赫—俄定理,一国出口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是其丰裕要素,故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裕要素的实际报酬上升,而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则下降。这一结论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然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贸易国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利,因为国际贸易改变了一国国内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可见,这里已经潜伏了作为贸易保护基础的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这也正是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上介绍的贸易保护理论,无论其保护的根据有何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承袭了自李斯特以来的国家主义传统,假定政府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代表,因而在制定和实施贸易政策的过程中,遵循的是国家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但是,根据这种规范分析方法得出的逻辑结论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贸易保护现象。自由贸易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都会对一国内部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影响,在对一部分社会成员有利的同时,会损害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政府的任何贸易政策都会引起不同社会集团的截然相反的反应:如果受益的一方支持某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因此,政府贸易政策的制定或选择取决于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关系。复习与思考题:【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内容。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博弈论分析。3.什么是国内市场失灵论?1.什么是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第五章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1)经济一体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容及其特点;(2)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3)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教学重点和难点: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2学时)第一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学时)一、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是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经济体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二、关税同盟【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关税同盟(customsunion)是指在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贸易壁垒,同时所有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或其他贸易措施。三、共同市场共同市场(commonmarket)是比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更高一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它是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而且还实现了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四、经济联盟经济联盟(economicunion)是指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成员国之间进一步协调甚至统一它们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福利、贸易和要素流动政策。五、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完全的经济一体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是指成员国在建立经济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最终实现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完全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是形成类似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表5-1表明了各类组织一体化程度日益增强的过程。表5-1各类一体化组织的特征集团类型成员国间统一对外关税生产要素的各种经济政策实现经济、政治自由贸易自由流动协调一致与法律制度的统一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    √【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共同市场     √    √     √经济联盟     √    √     √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    √     √     √        √第二节关税同盟理论学时)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在分析经济一体化的静态福利效应时,由瓦伊纳(J.Viner)和李普塞(R.G.Lipsy)发展的关税同盟理论最为成熟。下面分析关税同盟的两种最重要的效应: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1.贸易创造(tradecreation)是指当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一些原来在本国国内生产的产品现在被同盟内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从而使同盟内部贸易规模扩大并增进成员国福利的贸易效应。图5-1说明贸易创造型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图5.1贸易创造效应2.贸易转移(tradediversion)是指关税同盟建立后,一国的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转向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时所发生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福利减少的效应。图5-2说明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5.2贸易创造效应3.影响关税同盟福利效应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关税同盟成员国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越大,且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产品成本的差异越小时,则贸易创造效应的部分越大,贸易转移效应的部分越小,从而使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也能带来福利的净增加。反之,则只能带来福利的净损失。第二,建立关税同盟之前,成员国间的关税水平及贸易壁垒越高,其成本差异越大,则结成关税同盟后贸易创造的收益就越大,而贸易转移的效应就越小。这样,贸易创造的效应就会超过贸易转移的效应。第三,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经济结构的竞争性大于互补性时,更有可能发生贸易创造。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关税同盟不仅对成员国产生静态福利效应,还可能产生某些动态效应,这种动态效应对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首先,关税同盟可以获得由于市场扩大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关税同盟建立后,所有成员国的国内市场组成一个统一的区域性市场,这就突破了单个国家国内市场的局限,为成员国之间产品相互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市场范围的扩大,使得成员国企业可以进行产业内部分工,组织大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从而获取规模经济的利益,增强了成员国企业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来说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关税同盟所产生的最大动态效应是促进了成员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税同盟建立之前,企业在关税等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已经形成了国内垄断,少数企业占据国内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而缺乏动力去降低成本、进行技术创新。关税同盟建立之后,由于各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市场相互开放,使得国内垄断企业面临着来自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压力迫使它们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改善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强在同盟内部的竞争力。再次,关税同盟的建立可以产生有利的扩大投资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市场范围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促使成员国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对同盟外部仍维持统一的关税壁垒,这就刺激非成员国转而在同盟内部建立所谓“关税工厂”(tarifffactories),在当地直接生产和销售,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这种伴随生产转移而产生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部直接投资。虽然上述动态效应如规模经济的效应不象静态效应那样可以准确度量,但是许多经济学家仍然认为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要比其静态效应要大得多,并且更为重要。复习与思考题:1.什么是贸易创造效应?2.什么是贸易转向效应?1.说明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第六章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1)资本国际流动理论;(2)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资本国际流动模型、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学时)第一节资本的国际流动(1学时)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一方面国际剩余资金供给充裕,另一方面国际资金需求旺盛,这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原因。国际资本流动具体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追逐高额利润。资本投入的首要目标是赚取利润。除了贸易支付和政府间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其他类型的国际资本流动都是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哪里能获得高额的利润,资本就流向哪里,尤其是长期资本的流动,更是如此。2.国际风险因素。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安全性,即资本在任何地方投入都应考虑到资本本身的风险。国际风险是指跨越国境从事信贷、投资和金融交易可能蒙受损失的风险。投资者在进行国际投资时,风险因素分析是投资评估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在收益率相同时,总是愿意握有风险较小的资产;在风险相同时,总是追求收益率更高的资产形式,这是风险—收益关系之间的最一般的选择。【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3.汇率和利率因素。利率和汇率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两大经济杠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利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汇率的高低与变化改变了资本的相对价值。此外,国际收支的状况也会通过汇率对资本的国际流动产生影响。4.经济政策因素。一国政府为了吸引或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入或流出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很大。另外,一国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也会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影响。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模型。如果世界是稳定的和可以预见的,国际借贷可以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类福利增长。这里以两个典型国家为考察对象,本国代表一个获利机会较多但缺少资金的国家,外国代表一个拥有丰裕的资金但国内缺少投资机会的国家。用图6.1来说明两者间资金流动的经济效应。国际资金流动的经济效应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1学时)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tephen【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Hymer)首先提出,并由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前提的,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国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具有某种垄断优势或特权,因而可以比投资所在国当地的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些垄断优势大致可分为无形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和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二、内部化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用结构性市场的不完全性说明,一个某方面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不能通过市场来交易它的垄断性产权,因此以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市场交易。这一理论解释了两国(或地区)的跨国公司的相互投资行为,但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在知识产权方面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更多的是出口产品,而只有很少的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等人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市场内部化是指不完善的外部市场(externalmarket)无法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和产品,造成了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知识、经验等)交易的低效率,为了提高交易效率,跨国公司通过其有效的组织手段——行政结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三、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在上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在于跨国公司所拥有的优势和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因此,前者是从国家特征出发考虑问题,后者是从企业要素拥有特征出发考虑问题。上述理论虽然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原因,但它们不能说明为什么有些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又没有完全放弃出口贸易和许可贸易的形式。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特点是把国家要素特征与企业要素特征结合起来,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和许可证安排等形式结合起来考察,对上述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H.Dunning)于1976年提出的。他综合上述各种理论的观点,抽象出三个最基本的决定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2)区位优势(location);(3)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即所谓OLI模式。复习思考题:1.分析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2.简述垄断优势理论。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4.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第七章国际收支分析(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1)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与复式记账法;(3)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这是后面学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复式记账法。教学方式:(课堂讲授2学时)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1学时)【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一、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国际收支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映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的指标。它衡量的是一国居民与他国居民从事国际交易所发生的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的状况。一国国际收支的内容集中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簿记原理、采用借贷记账法、运用货币计量单位编制的,是系统记录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发生的所有的国际交易的统计文件。国际收支平衡表所包含的信息对于政府的宏观决策及居民的微观经济行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和记账方法(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我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3年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中对国际收支平衡表标准组成的有关规定,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进行介绍。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收支主要分为两大类: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此外,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还包括了平衡上述两大项目的错误和遗漏项目。1.经常项目(currentaccount)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的项目,它记录的是商品、服务进出口及净要素支付等实际资源流动的交易,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子项目。货物(goods)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及非货币黄金。以所有权的变更决定国际货物交易的范围和记录的时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货物按边境的离岸价格(freeonboard,FOB)计价。服务(services【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是仅次于货物的第二大交易项目,主要包括运输、旅游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其他项目如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其他商业服务。收入(income)包括居民和非居民间进行的两大类交易:一是支付给非居民工人(例如季节性短期工人、大使馆雇佣的当地员工)的职工报酬;二是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储备资产的收入。最常见的投资收入是股权收入和债务收入。经常转移(currenttransfer)是指一国(地区)居民向另一国(地区)非居民无偿提供实际资源或金融产品。经常转移包括除以下三项的所有权转移:(1)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资产转移;(2)与固定资产的收买和放弃相联系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3)债权人对债务进行豁免而不要求任何补偿。上述三种均属于资本转移,包括在资本与金融项目中的资本项目内。经常转移包括政府转移和其他转移(如工人汇款)。2.资本与金融项目(capitalandfinancialaccount)资本与金融项目记录的是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的交易,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大项目。资本项目(capitalaccount)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经常转移排除的三项内容均属于资本转移的范畴。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包括各种无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经销权以及租赁和其他可转让合同的交易。金融项目(financialaccount)包括一国(地区)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交易。根据投资类型或功能,可以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类:(1)直接投资(directinvestment)。它的主要特征是投资者在另一经济体的企业中拥有长远利益,并对企业经营管理施加着相当大的影响。其资本交易涉及股本资本、再投资收益和其他资本(指直接投资者与子公司、分支机构及联营企业间各类资金的借贷。(2)证券投资(portfolioinvestment)。是为取得一笔预期的固定货币收入而进行的投资,其资本交易包括股票、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3)其他投资(other【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investment)。它是一个包括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或储备资产未包括的金融交易的剩余项目。(4)储备资产(reserveassets)。它是指货币当局可用于平衡国际收支或其他用途的外部资产,包括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SDR)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资产(包括货币、存款和有价证券)及其他债权。3.错误与遗漏账户(errorsandomissionsaccount)按照复式记账原理,任何国际交易都会自动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产生两笔相互抵消的记录,所以经常项目余额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之和必然等于零。但是,在国际收支核算中,由于不同项目统计资料来源和口径不同造成的误差;在统计国际收支有关数据时发生的遗漏;存在着如走私商品等官方难以控制的交易等,使得在实际中国际收支很难达到理论上的平衡状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之外,还单独设立了这一平衡项目,数目与上面的余额相等,而符号相反。当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合计贷方数额大于借方数额,从而出现贷方余额时,则在错误与遗漏项目的借方记入与该余额相同的数额;反之,当出现借方余额时,则在错误与遗漏项目的贷方记入相同的数额。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可以用表7-1来表示:表7-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货物经常项目服务收入经常转移资本转移资本项目非生产、非金融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与金融项目资产的收买/放弃直接投资金融项目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储备资产错误与遗漏项目(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方法【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按照复式记账原理,每一笔国际交易都要分别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和贷方。记入贷方的国际收支项目称为贷方项目(credit),用“+”号表示;记入借方的国际收支称为借方项目(debit),用“-”号表示。本国居民从外国居民那里收到付款的交易属于贷方项目,如商品与劳务的出口、接受外国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和资本流入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反之,本国居民向外国居民付款的交易属于借方项目,如商品与劳务的进口、给外国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和资本流出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资本流入(capitalinflows)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外国在本国资产的增加(或本国对外国负债的增加),另一种是本国在外国资产的减少,因为当外国人购买本国资产或本国居民卖出外国资产时,都涉及到接受外国人的付款,因此应记入贷方;资本流出(capitaloutflows)是指本国在外国资产的增加或外国在本国资产的减少(或本国对外国负债的减少),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向外国人付款,因此应记入借方。按照复式记账原理,任何国际交易都会被等额地记录两次,一次记入贷方,一次记入借方。下面举例说明:(例1)甲国某公司出口100万美元的商品,同时该公司在海外银行的存款相应增加。商品出口会带来外国人的付款(同时意味着本国拥有资源的减少),应记入贷方;另一方面,它代表了从甲国的短期资本流出,增加了甲国在外国的资产,应记入借方。整个交易在甲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应记录如下:贷方(+)借方(-)商品出口100万美元短期资本流出(本国海外存款)100万美元(例2)甲国居民在外国旅游,花了30万美元的服务费(相当于甲国服务进口),这笔费用从该居民的海外存款账户中扣除。服务费用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因为它代表了甲国对外国的付款。另一方面,资源流入意味着本国在海外资产的减少,相当于外国在甲国资产的增加,应记为短期资本贷方。整个交易应记录如下:贷方(+)借方(-)【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向国外购买的旅行服务30万美元短期资本流入(本国海外存款)30万美元(例3)外商以价值1000万美元的设备投入甲国,兴办合资企业。1000万美元的设备投入甲国,相当于商品进口,应记入借方。同时外国居民对本国投资代表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增加,应记入贷方。整个交易应记录如下:贷方(+)借方(-)长期资本流入(外国直接投资)1000万美元商品进口1000万美元(例4)甲国政府动用银行存款100万美元向某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本国对外国单方面转移支付应记入借方,因为提供援助意味着本国向外国人付款。而付款将使甲国银行存款余额变动,本国官方储备减少而外国在甲国的资产的增加,应记入短期资本流入的贷方。整个交易应记录如下:贷方(+)借方(-)单方面转移支付100万美元短期资本流入(官方储备)100万美元(例5)甲国居民购买了40万美元的外国某公司股票,他的付款使得外国银行在甲国的存款余额增加。这样,一方面购买外国股票是增加甲国在外国的资产,应在甲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记长期资本流出。另一方面,外国银行在甲国存款余额的增加是外国在甲国资产的增加,应记短期资本流入贷方。注意这个交易两边都是资本流动:贷方(+)借方(-)长期资本流出(股票投资)40万美元短期资本流入(本国海外存款)40万美元(例6)某外国投资者购买了30万美元的甲国国库券,并用他在甲国的银行存款余额支付。购买甲国国库券增加了外国在美国的资产,对甲国而言是资本流入,应记短期资本贷方。外国人用在甲国银行的存款余额付款是外国在甲国资产的减少,这是资本流出,应记为短期资本借方。注意这个交易两边也都是资本流动。贷方(+)借方(-)短期资本流入30万美元【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短期资本流出30万美元假定上述五个交易即甲国当年的全部国际交易,那么甲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应为:表7-2甲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万美元)贷方(+)借方(-)差额商品服务经常转移100--100030100-900-30-100经常项目合计1001130-1030长期资本短期资本净值10007040-+960+70资本与金融项目合计107040+1030总计117011700短期资本净值贷方余额70万美元是由五项短期资本分录(-100万美元,30万美元,100万美元,40万美元,30万美元,-30万美元)加总而来的。由于采用复式记账法,贷方总额等于借方总额。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1学时)一、怎样理解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失衡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了解本国是否存在着对外失衡,以及是否需要采取政策调整来纠正这种失衡。人们常常将国际交易依其性质划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两大类作为判断国际收支平衡的依据。所谓自主性交易,是指基于商业动机和收益目的而自发进行的交易,交易的发生与国际收支其他项目的大小无关。自主性交易的内容大多界定为国际收支账户的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或称为线上项目。所谓调节性交易,是指为弥补自主性交易差额而被动进行的交易,官方储备资产的变动属于典型的调节性交易,调节性交易项目也称为线下项目。【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根据这种分类,凡自主性交易借贷双方相等,不需用调节性交易弥补时,称国际收支平衡;凡自主性交易发生顺差或逆差,需用调节性交易来弥补,则称国际收支失衡。具体地说,如果线上项目的贷方余额大于借方余额或者线下项目的借方余额大于贷方余额,那么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反之,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可见,国际收支平衡不是一个收与支相等的数学概念,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概念。作为经济均衡体系的指标之一,国际收支平衡体现了一般均衡的特性,因而考察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不应仅局限于国际收支各个项目的数量关系,而应关注国际收支与国内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二、国际收支差额的类型1.贸易差额贸易差额是指包括商品与服务在内的进出口差额。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则称贸易收支顺差(surplus);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则称贸易收支逆差(deficit)。对于贸易收支占国际收支比重较大的国家,贸易收支差额可以作为整体国际收支状况的代表。2.经常项目差额经常项目差额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上借方总值和同期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项目上贷方总值的差额。当贷方总值大于借方总值时,则称经常项目顺差;反之,则称经常项目逆差。经常项目差额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目前国际上倾向于把经常项目差额作为衡量一国国际收支长期状况的标准。3.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前面说过,经常项目余额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余额之和为零,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的顺差必然伴随着另一个项目的逆差,反之亦如此。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通过资本与金融项目金融资产的净流入或动用储备资产为经常项目逆差提供融资。4.综合差额【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综合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中排除储备资产的交易差额。它用来衡量一国的国际收支对储备所造成的压力,即需要通过动用或增加储备来弥补的收支不平衡。当综合差额为贷方余额(为正)时,则储备资产增加;当综合差额为借方余额(为负)时,则储备资产减少。复习思考题:1.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2.怎样理解国际收支的平衡和失衡?3.说明国际收支差额的类型。第八章外汇和汇率(4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外汇、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2)汇率的概念及其分类;(3)几种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4)长期和短期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教学重点和难点:(1)汇率的概念及其分类;(2)几种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3)长期和短期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以课后作业方式考察)第一节外汇、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1学时)一、外汇的概念1.外汇的概念外汇(foreignexchange)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动态的含义,是指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籍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的经营活动,即国际结算活动;静态的含义,是指可以以外币表示的在国际结算中使用的各种支付手段或工具和各种对外债权,即等同于外汇资产。本文所使用的“外汇”【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一词是指它的静态含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为:“外汇是货币当局以银行存款、国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1.一种外币成为外汇的标准。判断一种外币资产是否为外汇一般有三个标准:(1)可偿性。外汇必须是在国外可以得到偿付的债权,被拒付的信用工具或有价证券不能视为外汇。(2)可兑换性。外汇必须能够自由地兑换为其他外币资产。(3)国际通用性。作为外汇的外币资产在国际经济交易中能被各国普遍接受和使用。二、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一)外汇市场及其类型外汇市场(foreignexchangemarket)是经营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组织系统和交易网络。它包括有形的外汇买卖场所和无形的外汇交易网络或系统,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各种经营外汇业务机构和个人参与的、进行外汇买卖的集合。外汇市场按其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银行同业市场,也称为外汇批发市场;第二个层次是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市场,也称为外汇零售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准,外汇市场可以分为许多种类:(1)具体外汇市场与抽象外汇市场。(2)狭义外汇市场与广义外汇市场。(3)自由外汇市场、平行市场与外汇黑市。(二)外汇交易的形式1.即期外汇交易。又称现金交易,是指买卖双方以当时外汇市场的价格成交,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的外汇买卖。【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2.远期外汇交易。也称期汇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成交时就货币交易的种类、汇率、数量以及交割期限等达成协议,并以合约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然后在规定的交割日结清有关货币金额的收付。远期外汇交易的作用是:(1)套期保值;(2)调整银行的外汇头寸;(3)进行外汇投机。3.择期外汇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订立合约时,事先确定了交易的价格、数量和期限,订约人可以在这一期限内的任何一个营业日,按照约定买进或卖出约定数量的外汇。择期外汇交易实际上是一种不固定交割日的远期外汇交易,交割日的灵活性是其突出特点,特别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引起的远期外汇买卖。4.掉期外汇交易。是指外汇交易者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卖出)某种外汇时,同时卖出(或买入)相等金额,但期限不同的某一种外币的外汇交易活动。掉期交易的特点是:同时买进和卖出,而且买进和卖出的货币相同,数量相等;一买一卖交易方向相反且交割日期不同。掉期交易的作用在于:(1)防范汇率风险。(2)保证实现投资收益。(3)调整银行资金的期限结构。5.外汇期货交易。是指在固定的交易场所进行外币期货合约买卖的一种外汇交易业务。根据规定的交易币种、成交单位、交割时间等标准化的原则买进或卖出远期外汇,然后在约定的时间、按约定的价格、数量进行交割或在交割前进行对冲的一种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是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浮动汇率制的产物,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外汇交易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1)套期保值;(2)外汇投机;(3)价格发现。【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6.外汇期权交易。是指外汇期权合约的购买者可以在合约期满日或在此之前按规定的汇率买进或卖出预先约定数量的外汇,也可以放弃执行合约的权利。外汇期权的交易实际上是买卖一种权利。外汇期权交易的作用主要是对买方而言的,即通过购买外汇期权,增加了交易的灵活性,买方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汇率进行外汇买卖,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或谋求汇率波动带来的收益。7.套汇交易与套利交易。套汇交易与套利交易是外汇市场常见的两种交易行为,无论哪一种,都是采用前面所讲的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掉期交易等形式。(1)套汇交易(arbitragetransaction)是指利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两种相同货币汇率的不一致,以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该种货币来谋取利润的一种外汇交易。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发达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世界各地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差异正在缩小,而且存在的时间缩短,套汇的可能性缩小了。套汇有两种方式,即直接套汇和间接套汇。直接套汇(directarbitrage)又叫两角套汇(twopointsarbitrage),指利用同一时间的两个外汇市场间存在的汇率差进行套汇。间接套汇(indirectarbitrage)又叫三角套汇(triangulararbitrage)或多角套汇(multiplepointsarbitrage),是指利用同一时间至少三个外汇市场上三种或多种不同货币之间交叉汇率或套算汇率的不一致,在这几个外汇市场上同时进行外汇买卖牟利的套汇行为。(2)套利交易(interestarbitrage)是指利用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上短期利率差异,将资金由低利国家转向高利国家以赚取利差收益的外汇交易。套利交易有两种主要形式,即非抵补套利(uncoveredinterestarbitrage)和抵补套利(coveredinterestarbitrage)【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非抵补套利是指资金持有者将资金从低利率货币转向高利率货币以获取利差收益,但不同时进行反方向交易以轧平头存。抵补套利是指为防范投资期间的汇率变动风险,在进行套利交易的同时进行掉期抛补。第二节均衡汇率的决定(1学时)一、汇率的概念和种类1.汇率的概念:汇率(exchangerate)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也可理解为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2.汇率的标价方法汇率的标价方法有两种:直接标价法(directquotation)和间接标价法(indirectquotation)。(1)直接标价法。它以外币为计算标准,本币为计算单位,也就是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量,即单位外币的本币价格。例如,2002年1月21日,我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官方汇率为100美元=827元人民币,就是直接标价法。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除英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外)都采用直接标价法。(2)间接标价法。它以本币为计算标准,外币为计算单位,也就是单位本币折合的外币数量,即单位本币的外币价格。例如,2002年1月21日,伦敦外汇市场公布1英镑=0.6219美元,就是间接标价法。3.汇率的种类(1)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固定汇率(fixedrate)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之间的汇率。浮动汇率(floating【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rate)是指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不受限制,而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自由波动的汇率。(2)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normalexchangerate)是指外币的本币价格。我们通常所说的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实际上都是名义汇率。实际汇率(realexchangerate),也称实际汇率,是对名义汇率进行物价因素调整之后得到的汇率。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其中er为实际汇率,e为名义汇率,为外国物价指数,P为国内物价指数。由上式可以看到,实际汇率等于按外国与本国物价指数之比调整后的名义汇率,用来说明通货膨胀对名义汇率的影响。(3)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即期汇率(spotrate),也称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的双方在成交的当天或第二个营业日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远期汇率(forwardrate),也称期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成交后签订外汇交易合同,按约定的时间进行交割所使用的汇率。买卖远期外汇的期限一般为1、3、6、9、12个月等。二、均衡汇率的决定(一)均衡汇率决定的模型。【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8.1均衡汇率的决定(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汇率变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经济因素,又包括政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而各个因素之间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1.实际经济因素(1)实际经济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实际经济增长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则该国货币币值有可能上升,相应地汇率有可能下降(直接标价法);另一方面,实际经济增长使国内进口增加,如果出口保持不变,则该国经常项目盈余减少甚至出现逆差,这样该国货币币值有下降的压力,相应地汇率有可能上升。经济增长对一国汇率影响的净结果取决于上述两个方面力量的对比。(2)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有长期的影响,尤其是经常收支项目。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则外国对该国货币的需求以及外国本身的货币供应量会相对增加,于是该国货币汇率会下降即其币值会上升;反之,该国货币汇率就会上升即其币值会下降。在固定汇率时期,国际收支是决定汇率的特别重要的因素。(3)资本流动。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通过两个渠道:一是改变外汇的相对供求状况,二是改变人们对汇率的预期。【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4)外汇储备。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表明一国干预外汇市场和维护汇价的能力,它在短期内对稳定汇率有一定作用。2.名义经济因素(1)通货膨胀率。一国货币价值的总水平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也影响一国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于存在通货膨胀,商品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这些变化将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从而导致汇率的变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对外价值,即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受到削弱,导致币值下降。但一国货币内部贬值转化为外部贬值要有一个过程。从长期来看,汇率终将根据货币实际购买力而自行调整到合理的水平。(2)利率。在通常情况下,一国利率提高,信用紧缩,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则导致货币的贬值。从短期来看,利率在汇率变动中的作用是很显著的。(3)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利率、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的增长而进行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意味着银根放松,利率下降,物价可能上升,经济会扩张。利率下降和物价上升会促使一国货币币值下降,即汇率上升。但经济扩张会增强市场对该国货币的信心,使其币值上升。货币供应量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影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结构、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调整速度等。根据许多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突然增加会使一国货币币值迅速下降;而在长期内汇率会回复到均衡水平。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指预期心理。预期被引入汇率的研究领域是在20世纪70【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年代初期。预期对汇率的影响很大,其程度有时远远超过其他经济因素对汇率的影响。预期有稳定(stabilizing)和非稳定(distabilizing)之分。稳定型的预期是指人们预期一种货币币值会下降时,就会购进这种货币,从而缓和这种货币币值的下降程度;反之则抛出货币,从而降低该货币的升幅程度,按照这种预期心理进行的外汇买卖行为有助于汇率的稳定。非稳定型的预期行为与稳定型预期行为正好相反,按照这种预期心理行事的交易商会在币值低时进一步抛出,在币值高时进一步购进,从而加剧汇率的波动幅度。1.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干预、其他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外币期货等)价格变动、石油价格变动和黄金价格变动等。第三节汇率决定理论(2学时)一、国际收支理论国际收支理论是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葛逊()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外汇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又是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表现,因此,凡是影响国际收支均衡的因素都会影响均衡汇率的变动。由于葛逊强调的是已进入收付阶段的国际收支,即流动债权和债务对外汇供求的影响,所以他的理论被称为国际借贷理论。战后,很多学者运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说明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国际收支作用于汇率,从而形成了国际借贷理论的现代形式——国际收支理论。1981年,美国学者阿尔盖()系统地总结了这一理论。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早在19世纪,已经有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提到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其中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的创始人大卫·李嘉图。1922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对国内商品或服务的实际购买力所决定的,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即汇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倒数即物价水平,所以通常用两国的物价水平之比来衡量两国货币的汇率。购买力平价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从静态角度考察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另一种是从动态角度考察的相对购买力平价。三、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从国际间资本流动的角度说明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该理论最早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主要通过分析抵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说明远期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的原因。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各国利率存在差异时,投资者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将资本投向利率较高的国家。但较高的收益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利率,而且取决于两国货币的汇率,因为汇率波动因素会使投资的最终收益难以确定。为了避免汇率风险,投资者往往会进行抵补套利(coveredinterestarbitrage)活动,即在即期外汇市场上买入准备投资的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同时在远期外汇市场上按照即期汇率卖出这种货币。抵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会使高利率国家货币的即期汇率升值,远期汇率贬值;同时,低利率国家货币的即期汇率贬值,而远期汇率升值。当两国汇率的远期差价(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价)抵消其利率之间的差异,两种资产所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等时,抵补套利活动才会停止,这时的汇率就是由利率平价决定的均衡汇率。四、货币主义理论货币主义理论强调货币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在“一价定律”的基础上,货币分析法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两国间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相对供求关系,当货币市场中货币存量的供求达到平衡时,汇率就达到均衡。【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货币分析法认为:从短期来看,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两种货币的相对供给量,汇率的变动与本国的货币供给(Ms)成正比,与外国的货币供给(M*s)成反比。从长期来看,汇率完全取决于两种货币的相对供给量与相对实际需求量。利率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只有通过影响货币需求才会使汇率发生变动。货币分析法还对货币供给、利率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化对汇率的长期影响作了具体分析。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2.说明均衡汇率的决定。3.“一价定律”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4.试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局限性。5.试述抵补套利的利率平价理论。6.试述汇率决定的货币主义理论。第九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4学时)【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几种主要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2)国际收支调节在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区别;(3)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和收入调节的区别;(4)货币分析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的不同。教学重点和难点:(1)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2)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3)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4)货币分析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的区别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第一节价格—铸币流动机制(1学时)一、铸币平价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根据每种货币的含金量来决定的,这一汇率称为铸币平价。铸币平价的稳定存在是通过黄金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来维持的。正是由于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引起一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使得国际收支的失衡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而是借助价格水平调整自动恢复均衡。二、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大卫·休谟于1752年提出,以此来证明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可以通过保持贸易顺差来积累黄金的观点是错误的。其作用过程如下:对顺差国来说,顺差导致黄金流入,国内储备增加,从而货币供给相应增加,国内价格上涨,这会使其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最终国际收支顺差消除。对于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国家来说,这一自动调节过程恰好相反。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这一调节过程是自动发生的:只要国际收支一出现失衡,这一调节过程就被引发,并一直持续到失衡被完全消除为止。第二节弹性分析法(1学时)一、外汇市场的稳定性【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外汇市场稳定性的三种情况:当(1)外汇供给曲线斜率为正,或者(2)外汇供给曲线斜率为负,但比外汇需求曲线弹性小时,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自动调节是一个向均衡状态收敛的过程,因而外汇市场是稳定的。(3)当供给曲线斜率为负,而且比外汇需求曲线弹性大时,外汇市场则是不稳定的。(a)稳定(b)稳定(c)不稳定图9.1稳定与不稳定的外汇市场二、马歇尔-勒纳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证明: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曲线具有完全弹性,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外汇市场才是稳定的,这时汇率的自动调节过程是收敛的,本币贬值才能使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得到改善。>1即为马歇尔-勒纳条件表达式。其基本含义为: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若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等于1,则贬值对国际收支没有影响;若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小于1,则贬值会恶化国际收支。三、“J型曲线”效应经济学家们发现,即使货币贬值的国家能够满足马歇尔—【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勒纳条件,货币贬值带来的经常项目改善也需要1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而且贬值初期经常项目往往伴有恶化现象。也就是说,贬值对经常项目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才能达到。因为贬值后经常项目变化的轨迹类似于英文字母J,所以将货币贬值后经常项目在初期恶化、而在长期改善的时滞效应称为J曲线效应。贬值后经常项目的变化情况可以用图9.2来表示。图9.2“J型曲线”效应四、汇率变动与贸易条件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要根据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乘积与需求弹性之乘积大小的比较来确定。一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贸易条件,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若:<,则贸易条件改善;>,则贸易条件恶化;=,则贸易条件不变。第三节吸收分析法(1学时)一、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思想亚历山大针对弹性分析法仅强调贬值对国际收支改善的相对价格效应而忽视了收入效应这一缺陷,主张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运行模型出发,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二、货币贬值对收入和吸收的影响【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货币贬值对收入和吸收产生的影响有两个效应:收入的间接效应和吸收的直接效应。1.收入的间接效应。所谓间接效应,是指中的dY(1-a)部分,即贬值后由于国民收入扩张进而导致进口上升而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它又可以分解为以下效应:(1)闲置资源效应。若一国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同时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货币贬值后,出口的增长会导致国民收入的扩张。但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如何,则要看(1﹣a)的符号是正还是负而定。亚历山大认为,由于收入提高可以刺激更大的消费和投资,所以贸易差额作为收入增加的结果将会恶化。(2)贸易条件效应。亚历山大等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贬值会导致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原因是一国的出口比进口更加专业化,贬值导致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价格下降大于以外币计算的进口价格下降。这样,贬值国要以更多的出口来换取一单位的进口,实际国民收入将遭到损失。(3)资源再分配效应。在考察贬值对收入的经济效应时,还需要考虑贬值对资源重新配置的影响。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是经济学家马可卢普。他认为,一国汇率定值过高等于为非贸易部门提供了补贴,贬值后虽然使贸易条件恶化,但如果贬值导致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出口部门移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抵消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提高了国民收入。2.吸收的直接效应。所谓直接效应,是指式中的【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部分,即由于贬值而导致进口品价格上涨并推动国内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被吸收到消费、投资等支出中对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这里假设不存在收入效应,贬值国已经达到充分就业,而且进口供给弹性和出口供给弹性都足够大。它又可以分解为以下效应:(1)真实货币余额效应。所谓真实货币余额,是指人们愿意以一定货币数量余额持有固定比例的实际收入。当一国发生货币贬值时,会导致进口品价格上涨并推动国内物价上涨,这意味着人们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为维持原有货币余额不变,人们将减少支出或出售资产,由此会减少消费和投资支出,并导致利率升高,结果是总吸收下降,国际收支改善。(2)收入再分配效应。所谓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指货币贬值会导致收入在不同阶层中重新分配,而由于各阶层的进口边际支出倾向不同,会导致贸易收支发生变化。亚历山大认为,实际收入的转移有三种:a.从固定收入集团转移至变动收入集团;b.从工资收入者转移至利润收入者;c.从纳税人转移至政府。(3)货币幻觉效应。所谓货币幻觉,是指人们较注重名义货币收入,对物价的变化并不敏感,在物价水平与收入都上涨的情况下,人们不会按照相应的比例增加名义货币消费,这在一国发生货币贬值时会令直接吸收减少,国际收支余额得到改善。第四节货币分析法(1学时)一、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思想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由于国内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国内的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就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则会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影响它的根本因素是货币供应量,只要将货币供给调节到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相一致的水平,就可以使国际收支达到均衡。【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根据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公式,国际收支逆差,即国际储备R减少,是由于国内的货币供给(D)大于货币需求(Md)所造成的;国际收支顺差,即国际储备R增加,则是由于货币需求(M)超过国内的货币供给(D)而形成的。具体来说,如果一国国内的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公众手中的实际货币余额超出其意愿持有的水平,因此就会增加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对外投资,这种对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储备减少,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相反,如果一国国内的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公众手中的实际货币余额低于意愿的水平,因此就会向国外出口商品和劳务,以及吸收外国投资,这种调整表现为货币流入,即国际储备增加,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二、货币分析法对国际收支的调节货币分析法将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归结于国内货币市场的失衡,相应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途径也就在于恢复国内货币市场的均衡。在固定汇率制下,它可以通过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而自行消除,即货币供给通过国际储备的流动(增减变化)来适应货币需求。具体来说,如果由于国内超额的货币供给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就引起国际储备减少,作为一国基础货币的国外部分,储备外流会使该国的货币供给相应减少,公众手持的实际货币余额水平随之降低,从而会减少支出。当储备外流逐渐消除了超额的货币供给后就会停止,国际收支就会随着国内货币供求实现平衡而恢复均衡。对于顺差的调节,情况则恰好相反。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的失衡会由于汇率的变动而自行消除,即货币需求通过汇率的变化来适应货币供给。具体来说,如果由于国内超额的货币供给发生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逆差国货币自动贬值,这会引起国内价格上涨和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会吸收超额的货币供给。当超额货币供给被增加的货币需求完全吸收掉后,国际收支逆差即得到消除。对于顺差的调节,情况恰好相反。复习与思考题:1.简述价格—铸币流动机制。2.什么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3.试述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4.简述“J型曲线”效应。5.试述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6.试述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7.货币分析法与传统分析法的比较。第十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章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点章,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1)开放条件下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组合;(2)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3)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4)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教学重点和难点:(1)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2)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第一节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政策工具(1学时)一、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在开放经济下,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当一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时,称之为内部均衡(internalbalance);当达到国际收支平衡时,称之为外部均衡(externalbalance)。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目标就是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指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他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这种情况被称为米德冲突(Meade’sconflict)。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如表10-1所示。表10-1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的矛盾内部经济状况外部经济状况1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2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3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4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开放性;(2)内外均衡冲突的产生是与某种特定的调控方式直接相对应的;(3)内外均衡冲突问题说明,在开放经济下,单纯运用调节社会总需求这一封闭经济下的政策工具是不能够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开放经济的调控需要有新的政策工具及对政策工具有新的运用方式。二、开放经济的政策工具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支出增减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policies)和支出转换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policies)。1.支出增减政策支出增减政策主要通过支出水平的变动来调节社会需求的总水平,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债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工具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国债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它的主要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2.支出转换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在开放经济中主要通过支出方向的变动来调节社会需求的内部结构,调节总需求内部外国商品和劳务与本国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比例。支出转换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与直接管制政策。在不进行管制的情况下,汇率政策主要通过确定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来对经济产生影响。3.直接管制政策【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直接管制政策是指政府对经济交易实施的直接行政控制,主要包括贸易管制(如关税、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等)和金融管制(如外汇兑换管制、汇率管制和资本管制等)。直接管制政策是通过改变各种商品的相对可获得性来改变贸易和资本的流向,进而达到支出转换的目的。三、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组合1.有效市场分类原则: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蒙代尔(R·Mundell)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关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他指出,在许多情况下,不同政策工具实际上掌握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如果决策者并不能紧密协调这些政策而是独立地进行决策的话,就不能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他的结论是,如果每一工具都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期决策时仍有可能得到最佳调控效果。关于政策工具的指派原则,蒙代尔认为,应将每一种政策工具指派给其最具相对影响力的目标,即在影响此政策目标上具有相对优势。如果在指派问题上出现错误,则经济会产生不稳定而离均衡点越来越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可以用图10.1来说明。图10.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表10-2为在各种区间内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表10-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区间经济状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Ⅰ失业/国际收支逆差扩张紧缩【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Ⅱ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紧缩紧缩Ⅲ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紧缩扩张Ⅳ失业/国际收支顺差扩张扩张1.斯旺图形:支出变动与支出转换政策组合斯旺提出的支出政策与汇率政策的搭配可以用下图说明。这里假定没有国际资本流动,外部均衡就是经常项目平衡,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图10.2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的各种政策配合情况如表10-3所示:表10-3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区间经济状况支出增减政策支出转换政策(1)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紧缩贬值(2)失业/国际收支逆差扩张贬值(3)失业/国际收支顺差扩张升值(4)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紧缩升值第二节固定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1学时)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model)是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为假设前提的开放经济模型,它是一类特殊的IS-LM-BP模型,其特殊性表现在BP【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曲线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而成为一条水平线。此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浮动汇率盛行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蒙代尔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弗莱明所创立的。尽管其分析后来被不断地修正,但最初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有关解释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情况下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部分均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一、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图10.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不可能偏离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任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企图都将引起资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并迫使货币当局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从而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场上通行的水平,经济重新恢复到原来状态。二、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图10.4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财政政策)【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由上述分析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则一国不可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任何扩张或紧缩货币供给的企图都将被巨额资本的迅速流动及央行保持固定汇率的努力而抵消,而财政政策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固定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在固定汇率制下,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来实现内外均衡。第三节浮动汇率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1学时)一、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图10.5浮动汇率制下的贷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货币当局实际上不能控制货币存量。因为当它扩张货币存量的时候,外汇储备的损失将会抵消国内货币存量的增长。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必干预外汇市场,所以货币存量的增加就不会构成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的抵消作用。在浮动汇率下,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存量是上述分析的一个重要结论。二、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图10.6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上述分析表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通过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不会实现影响均衡产量或均衡收入的目的。三、浮动汇率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可变动性使得政府又增加了一种调控经济的手段,可以通过支出变动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有效组合来实现内外均衡。第四节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1学时)一、赞成浮动汇率制的理由1.在经济调节方面更具市场效率在浮动汇率制下,当国际收支出现失衡现象时,只需汇率这一个变量的调整(汇率贬值或升值)即可使国际世界收支恢复均衡。而在固定汇率制下,调整变量的数目要多于浮动汇率制,因而调整成本也就增加。浮动汇率的市场效率还表现在它对国际收支的调整是自发的,无须任何外在的干预和强制。而且这种调整是通过连续微调的方式来纠正失衡的,避免了经济的急剧波动。2.具有政策实施上的优势【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浮动汇率的政策优势首先体现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由于在浮动汇率制下,外部均衡可以通过汇率自发调节实现,政府无须像在固定汇率制下那样要用货币政策来维持不变的汇率水平,所以货币政策可与财政政策一起被用来解决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等国内经济失衡问题。政府可支配的有效政策工具的增多会使内部均衡的实现变得更加容易。其次,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在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再次,浮动汇率还可以防止政策当局滥用汇率政策,因为汇率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不受政策当局的控制。1.自动稳定器功能浮动汇率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同固定汇率相比,它通过汇率的自动稳定功能可以有效地减轻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主要指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造成的不利影响。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自动调整可以有效地避免国外通货膨胀的进口。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名义汇率不可变动,一国物价水平的的上涨必然会带动贸易伙伴国的物价随之上涨,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另一表现是通过汇率的变动可以部分地减轻出口商品国际需求下降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压力。二、支持固定汇率制的依据1.减少经济交易的不确定性【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汇率完全受外汇市场供求力量的调节,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汇率每天都在变动,这样进出口商就要承担货币未来汇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虽然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市场的交易来回避或减少风险,但这会增加国际贸易的成本。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浮动汇率制增加了汇率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的规模和增长存在不利的影响。固定汇率制则可以有效地避免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频繁波动,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的开展。1.可以促使稳定的投机外汇市场的变动会诱发投机活动。固定汇率制的支持者指出,这种汇率制度具有使投机活动趋于稳定的内在动力,因为固定的名义汇率使投机者预期现实汇率将会向该水平调整,这样投机活动将通过缩小这一差异而获利,从而降低了汇率的实际波动幅度。在浮动汇率制下产生的投机活动则是不稳定的。浮动汇率的倡导者弗里德曼认为,投机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不会长久持续。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投机是一种长期性活动,它完全有可能使得汇率长期偏离其均衡水平。2.严格的价格规范固定汇率制下,如果一国存在着高于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就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进而引起外汇储备的严重流失。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有限的,所以政府必须要控制通货膨胀,因此,在固定汇率的压力下,一国存在着较严格的价格规范,不能随意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在浮动汇率制下,由于各国政府不必承担币值稳定的义务,因而可以通过本币贬值来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以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这样也就没有价格规范可言。一般来说,经济开放程度较高,贸易伙伴国相对集中的开放小国更适合实行固定汇率制;而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分散且多样化,并且与贸易伙伴国间存在着不同的通货膨胀—失业权衡目标的大国则倾向于采用浮动汇率制。复习与思考题:1.试论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精品文档】\n【精品文档】2.什么是支出变动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3.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的效应。4.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的效应。5.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的效应。6.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的效应。7.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的比较。【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