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4.67 KB
- 2022-08-1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ComparativeInstitutionalEconomics比较制度经济学\n比较制度经济学\n比较制度经济学比较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经济转轨与制度模式选择的比较\n导论比较经济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比较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本书的结构安排\n比较经济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比较经济学的产生:主义的比较比较经济学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比较比较经济学的创新:比较制度分析和新比较经济学\n比较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性制度外生给定完备知识和完全信息无交易成本比较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将制度纳入分析的视野有限知识和不完全信息存在交易成本\n第一篇比较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n从传统比较经济体制研究到比较制度经济学比较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制度经济学的新视角与核心内容第一章从传统的比较经济学到比较制度分析\n从传统比较经济体制研究到比较制度经济学传统比较经济体制研究的特征仅限于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否定不同经济间多样性的存在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n比较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研究对象包括市场机制以及各种制度性结构研究的重点是经济体制的制度构成及其相互依存关系深入探索经济体制差异性的根源及体制内部的深层次结构研究的方法是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n比较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制度经济学的博弈分析方法:进化博弈论方法重复博弈论方法对传统博弈论的发展:传统博弈论很少关注博弈与均衡之间的联系,比较制度经济学则通过历史的制度博弈研究,以文化信念为纽带,在当前博弈的预期与历史上的制度均衡之间建立起内在的逻辑联系。\n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分别侧重人类推断不同然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模仿性、归纳性和有限理性;一个是精心设计、演绎性和完全理性。应用于制度分析方面,古典博弈论更适合于分析如规范、合同和治理结构之类的制度的可自我实施性;进化博弈论则更适合分析以惯例和习俗形式体现的制度的自我实施性。两者分别侧重于制度的不同起源——设计和演化。\n比较制度经济学的新视角与核心内容比较制度经济学的新视角:经济体制的内生性和多样性;经济体制内部的战略互补性;经济体制的进化与路径依赖性。比较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市场经济国家的比较;经济转轨的比较;经济组织的研究;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化与变迁。\n第二章比较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比较制度分析的制度观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博弈均衡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单元共用资源域交易域组织域组织场政治域社会交换域\n博弈参与人制度观通过将经济过程类比为博弈过程,不同的经济学家分别将制度看作是博弈的参与人、博弈规则和博弈过程中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人们日常所说的制度,通常是指重要的组织机构。一些经济学家沿袭这种习惯,将制度明确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人,例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机构等等。\n博弈规则制度观诺思认为,制度应该被视为博弈规则,以区别于它的参与人。他在其开创性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指出:“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制度定义和限制了个人的决策集合。”\n青木昌彦指出: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该表征被相关域几乎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认为是与他们策略决策相关的。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又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中不断再生产出来。博弈均衡制度观\n共用资源域习俗性产权:习俗性产权是一种自我维系的内生性秩序,它产生于自利和理性有限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区规范:比较制度经济学将社区规范概括为联结博弈的一种内生性结果,而不是把它们看作从社会系统之外给定的外生性约束。正是社会交往域存在的制裁的可信威胁,制约着社区成员在共用资源博弈中的搭便车行为。\n交易域交易者社会规范:“声誉”机制惠顾关系和俱乐部规范:“声誉”机制的复制第三方信息传播:信用调查仲裁者第三方强制实施:国家的产生司法系统:法庭独立裁决道德准则:自我约束\n组织域组织信息结构的基本模式层级分解信息同化信息包裹组织结构的治理机制层级控制和资产所有权一体化(剩余控制权的配置);信息同化模式下的第三方治理(打破团队预算平衡);信息包裹模式下的联赛式治理。\n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层级分解:T1负责监测系统性环境并根据其估计做出决策,然后将其决策告知T2,T2再相应做出自己的决策。信息同化:两个单元共同监测系统性环境,并通过数码式或意会式信息共享的方式形成对环境的同化认知。信息包裹:两个单元独立地监测环境的系统性和特质性部分,它们各自的信息加工活动是相互“隐蔽”的。\n在层级分解型组织中,治理机制的核心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问题。所谓剩余控制权是在不可写入合同的意外情况下对资产的支配权。在层级制中,经理的系统性信息加工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其人力资产是基本性的,它在支配工人的人力资产和相应的物质资产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而工人离开经理的人力资产不可能有效地进行生产。结论是:将剩余控制权配置给经理是最优的所有权安排。层级控制和资产所有权一体化\n信息同化模式下的第三方治理与层级制不同,信息同化型组织的人力资产属于背景导向型,参与人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实现信息共享,以至于很难区分组织收益中个人的贡献份额。这样,参与人在积累和使用人力资产时就会产生搭便车问题。经济学家把个人努力水平无法观察到的生产组织称为团队。在团队中,经理和工人的人力资产同时都是基本的,不受物质资产所有权安排的影响。对于这种组织结构的治理问题,不能依靠上述物质资产所有权一体化的方法加以解决。\n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团队的性质要求引入第三方监督,但问题在于监督者也无法完备地观察团队成员的个人行动。霍姆斯特朗提出:如果第三方能够观察到团队的联合产出,而且能够对业绩不佳的团队行使严厉的惩罚,就可以实现一个近似最优的结果。他认为,第三方的基本功能不是监督个人的行动,而是“打破团队预算平衡”。在第三方治理机制下,相对于平均分配产出的内部治理机制而言,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增加投资的激励。\n第三方作为中介的联赛式治理信息包裹型的硅谷创新企业有一个区别于层级分解型企业的特征,它们中的大多数在开始时缺乏足够的资金,必须依靠创业资本家从外部融资,同时企业家放弃剩余控制权。因此,物质资产所有权并不构成这类组织的主要激励。由创业资本家作为中介协调的“联赛式治理”阐明了激发创新企业家产品开发努力背后的机制:由创业资本家把两个创新企业捆绑在一起进行联赛能够创造外在性,从而激励企业增加努力水平。\n组织场两种类型的人力资产个人型人力资产背景导向型人力资产组织场的策略互补性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本类型的共同演化:个人型人力资产——功能层级制;背景导向型人力资产——水平层级制。\n两种类型的人力资产个人型人力资产:一种对应功能层级制专业化分工条件所形成的信息加工能力,它可以在任务相同的功能层级制组织之间自由转移。背景导向型人力资产:一种适应于水平层级制组织结构的信息加工能力。这种技能在组织内是相互联结的,一旦获得后便只能与同类型的人合作才有价值,因此不易在组织间流动。\n第二篇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n第三章公司治理的比较制度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理论概述比较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模式比较及全球公司治理的演化\n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观股东治理观:这种观点认为公司企业是股东的财产,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保证股东的利益。从这一观点出发,施莱弗和维什尼将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为“公司融资者确保投资收益的诸种方式。”利益相关者治理观:这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应解决包括经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定问题。梯若将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为“诱使经理内在化利益相关者福利的制度设计。”\n股东与股票市场董事会经理层股份公司职工供应商债权人与债券市场其他利益相关者消费者投票监督红利监督激励支付利息股权资本债权资本工资劳动市场价格投入品市场价格产品和服务股份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n比较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公司治理层级分解模式下的治理机制债务合同约束下的所有者控制股东治理与公司控制权市场参与型层级制下的共同决定体制水平层级制下的关系型相机治理\n∑*∑**Λ*Λ**雇主工人回报均衡不分享;偷懒偷懒;不分享哈特-穆尔交换均衡参与型层级制下雇主与工人的博弈\n关系型相机治理结构wmin内部人控制外部干预救助产量控制权转移点企业解散点SI内部人收益投资者收益监督者收益监督者损失\n第四章金融系统的国际比较金融系统的一般理论保持距离型融资的历史比较分析关系型融资的历史比较分析两种融资模式效率的比较\n融资活动的三个监督阶段这里的监督是指融资者有关借贷者计划、经济活动和金融状态的信息加工活动。事前监督指初始阶段融资者的信息加工活动,主要解决关于项目风险、借贷者技能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事后监督指融资者根据借贷者金融状况决定再融资时机及相应的对策。处于事前和事后监督之间的信息加工活动则属于事中监督,它有助于融资者积累借贷者项目进行中的信息。\n数码式信息与意会式信息数码式信息:指可以表示为计算数字、书面或口头报告的信息,以及通过分析这些信息的内容所得到的信息。意会式信息:指无法通过简单加总的数码式信息获得的、只能在有限的局部域通过关系合同或特定经历得到的信息,它不能在公开市场上轻易获得(“我们知道的比能表达的多”)。\n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保持距离型融资:是一种以数码式信息为基础的融资方式。在这种融资方式下,三个监督阶段根据数码信息被分解给不同的参与人承担。关系型融资:与保持距离型融资相比较,关系型融资可以看做是三个监督阶段的集成式捆绑和相应知识的综合使用。在这种融资方式下,融资者需要使用一定的意会式信息。\n关系型融资的定义在对保持距离型融资和关系型融资做出上述区分之后,青木和丁克对关系型融资给出了以下定义:关系型融资是一种初始融资者被预期在一系列法庭无法证实的事件状态下提供额外融资,而初始融资者预期到未来租金也愿意提供额外资金的融资方式。\n第五章政府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国家的起源及其基本模式英国“光荣革命”与立宪民主型国家德国社会契约型的社团主义国家日本的宪政改革与官僚制多元主义国家\n两种国家形态国家:按照比较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国家可以概括为政治域中一般政治交换博弈的多重稳定均衡,它作为政府组织与私人之间互动关系的稳定秩序而存在。政府:比较制度经济学认为,作为政治交换域组织的政府,是一个追求自身目标但又受到私人策略行为制约的策略性参与人。\n“国家悖论”国家的性质和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作为国家的代表,政府运用合法的强制性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产权、实施合同和化解纠纷,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一个拥有强大权力、有能力保护产权和实施合同的政府同样也有能力剥夺公民的财产。正因为如此,诺思指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也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n博弈均衡的三种国家模式掠夺型国家模式:政府对特定个人的侵犯常态化,个人考虑抵制成本对合作均采取消极态度的一种均衡状态。民主型国家模式:个人从长远利益出发选择一致行动,国家则将自身权力限于保护私人产权的均衡国家状态。勾结型国家模式:政府与特定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勾结的一种国家模式。\n“光荣革命”与立宪民主型国家可信承诺:博弈参与人使自己的威胁策略变得可置信的行动,它是英国“光荣革命”成功实现宪政改革的关键。可信承诺的制度保证:权力的让渡与制衡;分权化制度的形成可信承诺的社会条件:私人参与人的对称性;中产阶级与“市民社会道德”自生秩序:宪政改革的历史演化过程\n德国社会契约型的社团主义国家产业协会和劳动工会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社会契约“扩充能力型国家”政府和准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体制”与社团主义国家的制度互补\n日本的官僚制多元主义国家外部强制实施的宪政转轨发展型国家:后发展国家政府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依靠其权威实现资源从传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促进经济的增长。官僚多元主义:通过行政官僚、所辖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多元均衡联盟代表和协调产业集团利益的国家状态。\n第三篇经济转轨与制度模式选择的比较\n第六章文化信念与制度模式选择两种不同的文化信念文化信念与代理模式选择文化传统与制度变迁模式\n两种不同的文化信念个人主义:在缺乏信息交流的社会中,各社会成员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相应地采取个人自主行动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的一种文化信念。在高度信息共享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负责、采取一致行动的价值观。\n两种不同的惩罚机制在个人主义传统下对违约代理商的惩罚采取“第二方实施制度”,即惩罚只是在商人与其雇佣的代理商之间实施,而并不涉及其他社会成员。在集体主义传统下对违约代理商的惩罚采取“第三方实施制度”,即惩罚不仅在委托—代理的双方之间实施,而且会在全体社会成员范围内实施。\n第七章制度可能性与有效率制度选择两难选择:有效率制度选择的新视角理论框架:制度可能性边界与有效率制度选择应用分析:有效率制度选择的典型事例\n有效率制度选择的新视角新比较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无论任何社会都面临着无序和专制两个核心问题。制度选择的关键是要解决在无序与专制之间进行控制的冲突问题。有效率制度选择的基本战略:可供社会在无序与专制之间做出权衡,并对经济活动实施控制的四种战略——私人秩序、司法诉讼、政府监管、国家所有制。\n制度可能性边界无序专制私人秩序总损失最小化制度可能性边界独立执法国家所有制监管国家•••••\n两种法律体系及其特征普通法法系:法官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司法判决具有创制法律的作用;陪审团对审判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严格限制上诉以保证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大陆法法系:法官由国家雇佣,案件的审理严格依据成文的法典;陪审团对审判活动的影响甚微;广泛使用上诉审查制度以保证审判的集中统一。\n英法两国法律制度起源无序专制成文法普通法英国••法国\nDX/SC/PC/P1C/P1-P2自由放任监管自由放任过失责任严格责任执法制度选择\n执法制度选择模型的启示在低水平的法律和秩序环境下,政府最优的政策是不加干预。在中等程度的法律和秩序下,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来自市场行为时,监管体制成为有效的制度选择。在已经具备高水平的法律和秩序之后,社会可以通过司法体系来控制经济活动。\n两种不同的联邦制度市场维护型联邦制:中国在转轨过程中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权化改革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经济拥有自主权,地方政府间在公共产品提供和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展开竞争,并受到硬预算约束。市场破坏型联邦制:俄罗斯转轨初期中央政府权力的削弱使得地方政府与分布于各地区的垄断性大企业结成某种利益交换关系,并共同向联邦政府讨价还价,使得法律秩序和市场竞争遭到破坏。\n无序专制俄罗斯199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1990-1995年东欧1995年东欧1990年••俄罗斯1995年•••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制度转轨\n第八章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转轨路径与政治约束条件私有化方式和结构重组的比较转轨国家公司所有权结构的演变\n政治约束的两种情形政治约束:是指由于社会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面对冲突需要做出集体决策时所受到的约束,包括事前的约束和事后的约束。事前政治约束:是指阻碍做出可行性决策的约束。事后政治约束:是指决策已经制定并看到后果以后的反作用和逆转约束。\n转轨中的两种不确定性总和不确定性: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人们无法对转轨可能的结果进行预期,因而不能描述出其概率的情形。个别不确定性:是指即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被预期在转轨中能够获得收益,然而社会中个人的私人收益仍不能确定的情形。\n两种不同的改革战略“大爆炸”:俄罗斯等国家采取的转轨战略。这种战略从制度的互补性出发,将相互联系的多项改革捆绑在一起,实行“一步到位”的全面改革方案,其内容包括私有化、自由化和稳定化。渐进主义:以中国为代表的转轨战略。这种战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特定步骤,打破事前约束使改革易于进行,并提供未来改革结果的信息,逐步培育、确立和完善新制度的构成要素。\n第九章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制度分析渐进主义:中国改革的一般逻辑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演化过程中国与俄罗斯经济转轨战略的比较\n中国特色改革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与经济改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内攻坚与体制外先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整体协调与局部推进\n中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演化过程1958—1978年,行政性分权阶段,以中央政府向地方各级政府放权为重点。1979—1993年,增量改革阶段,以非国有部门或计划外部分为重点实施改革。1994年—至今,整体推进阶段,进一步深化前期改革成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n第十章转轨进程中的中国公司治理中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与制度设计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n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所有制是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根源,改革的关键是解决所有权缺位的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缺乏外部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的主要对策是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和“软预算约束”是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解决的出路是创造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n结束语多样性制度的继续演进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多样化类型全球性制度安排自我组织方式的多样性\n敬请赐教GrantInstructionPlease\n演讲完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