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试卷 7页

  • 53.50 KB
  • 2022-08-19 发布

工程经济学试卷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硕士2005–2006学年第2学期《工程经济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2006.7开课学院:商学院,考试形式:开卷,所需时间:120分钟考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评卷人一、名词解释(2’×5=10’)1.净现值答:按一定的折现率(基准折现率),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同一时点(计算基准年,通常是初期)的现值累加。2.经营成本答:经营成本是工程项目在生产经营期的机场性支出。总成本费用扣除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支出即为经营成本。3.影子价格答: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最优状态时,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4.社会折现率答:社会折现率是社会对自己时间价值的估值,代表投资项目的社会资金所应达到的按复利计算的最低收益水平,即资金的影子利率。5.双倍余额递减法答: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以平均年限法确定的折旧率的两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特点是年折旧率不变,折旧基数递减。二、简答题(5’×6=30’)1.项目经济评价的可比性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满足需要上的可比性、产品质量的可比性、产品产量的可比性、品种可比性(2)消耗费用上的可比性(3)价格指标的可比性(4)时间上的可比性时间可比对于技术方案的经济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应符合以下两个可比条件:1、应采用相同的计算期作为比较的基础;2、应考虑资源投入及效益发挥的时间先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n2.简述影响内部收益率大小的因素。内部收益率的经济含义、判别准则和唯一性是什么?答:影响内部收益率大小的因素有:营业现金流量,建设期长短,投资项目有效年限和原始投资金额。内部收益率的经济含义:是用以研究项目方案全部投资的经济效益问题的指标,其数值大小表达的并不是一个项目出示投资的收益率,而是尚未回收的投资约的年赢利率。内部收益率的大小与项目出示投资和项目在寿命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大小有关。其判别标准:如果IRR≥i,则项目在经济效果上可以接受;如果IRR<i0,则项目在经济效果上不可接受。上面的公式是一个高次方程,不能直接解出,通常使用计算内插法求其近似解。其唯一性: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非常规项目可以用通常的办法先求出一个IRR的解,对这个解按照内部收益率的经济含义进行检验,若满足内部收益率经济含义的要求,则这个解救是内部收益率的唯一解,否则项目无内部收益率,不能使用内部收益率指标进行评价。3.简述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不同之处。答:1.分析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宏观的角度对项目对全社会的净效益进行考察,财务评价是从微观角度评价项目本身的净效益;2.记入的价格不同:国民经济评价不计入折旧、国内贷款利息、税收、财政补贴,而在财务评价中,这些项目是计入的。另外,国民经济评价计入间接费用和效益,这在财务评价中是不记入的;3.使用的折现率不同:国民经济评价使用社会折现率,而财务评价则使用羊业基准收益率;4.使用的采购价格不同:国民经济评价使用影子价格,而财务评价则使用国内现行市场价格;5.综合评价不同:国民经济评价使用经济净现值和经济内部收益率,而财务评价则使用财务净现值和擦器物内部收益率。由于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与项目财务效益分析存在上述显著的区别,二者的结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当二者的结论不一致时,一般应以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的结论为主决定项目的取舍。4.什么是项目的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在国民经济评价中采用什么价格体系计量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答:项目的直接效益是指由项目产出物产生并在项目范围内计算的经济效益,用影子价格计算的产出物的经济价值。表现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生产被替代产品资源的社会价值、出口创汇、节汇,替代进口。项目的直接费用是指国家为满足项目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及经常性投入)的需要而付出的代价。表现为:投入的资源、配套企业资源的投入、用汇、替代产品减少引起的出口减少。国民经济评价中采用影子价格体系来计量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依据一定原则确定的,能够反映投入物和产出物真实经济价值,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价格。5.什么是可行性研究?包括哪些内容?答:可行性研究是指\n对拟建项目的各种技术方案、建设方案和生产经营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的分析、计算和评价。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的主要依据。其任务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必要的勘察工作及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工程新建或改建、扩建项目的必要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和建设规模,提出综合研究论证。对其建成后可能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预测并提出是否建设和怎样建设的意见。各类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及侧重点因行业特点而差异很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2.技术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3.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4.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5.经济可行性。主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6.社会可行性。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7.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6.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和一般步骤是什么?答: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及预测影响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主要因素(投资、成本、价格、折现率、建设工期等)发生变化时,这些经济评价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偿还期等)的变化趋势和临界值,从中找出敏感因素,并确定其敏感程度,从而对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方案的承受能力作出判断。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分析指标;2.选定不确定因素,并设定它们的变化范围;3.计算因素变动对分析指标影响的数量结果;4.确定敏感因素;5.结合确定性分析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可行的比选方案。三、计算题(50’)1.某化工工程项目建设期2年,第一年投资1800万元,生产期14年,若投产后预计年均收益270万元,无残值,基准投资收益率为10%,试用内部收益率指标来判断项目是否可行?(6’)答:1800(1+ERR)14=270(F/A,10%,14)+141800(1+ERR)14=270[(1.114-1)/0.1]+14(1+ERR)14=5.ERR=13.24%>10%所以方案可行。2.某厂准备从A、B两种型号的机床中选择一种机床生产某产品,有关数据如下表:标准收益率为8%,试用净现值法分析方案的优劣。(8’)方案投资(元)年产量(件)价格(元/件)年收入(元)年经营成本(元)残值(元)寿命(年)机床A10000500105000220020005机床B150007001070004300010\n答:NPVA=-10000+(5000-2200)(P/A,8%,5)+2000(P/F,8%,5)=-10000+2800*3.993+2000*0.6806≈2542(元)NPVB=-15000+(7000-4300)(P/A,8%,10)+0(P/F,8%,10)=-15000+2700*6.71008≈3117(元)NPVB>NPVA,所以B型号的机床为更优方案。3.某方案的现金流量如图所示,试证明该方案的投资回收期越长,则内部收益率越小。(5’)AAAA0123nK答:4.一台设备原值12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8年,寿命期末的净残值收入预计为200元,试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设备的折旧额。(5’)答:不考虑残值时,平均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率为1/8*100%*2=25%第一年折旧额D双1=12000*25%=3000(元)第二年折旧额D双2=(12000-3000)*25%=2250(元)第三年折旧额D双3=(12000-3000-2250)*25%=1687.5(元)第三年余额为12000-3000-2250=6750(元)以后五年平均折旧额为(6750-200)/5=1310(元)﹤第三年折旧1687.5(元)所以第四、五、六、七、八年折旧均为1310元。5.试用复利系数表达式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现金流量图:(3’×2=6’)(1)如果F在第n年末,A在每一年的年初,换算为F;(2)如果F在第n年初,A在每一年的年末,换算为F。答:(1)F=A[(1+i)n-1](1+i)/i(2)F=A[(1+i)n-1]/i6.某项目生产某种产品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件,单位产品价格为3000元,总成本费用为78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3000万元,总变动成本与产品产量成正比,销售税率为5%,求以产量、生产能力利用率、销售价格、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表示的盈亏平衡点。(6’)答:单位产品可变成本=(7800-3000)*104/30000=1600(元)产量BEP(Q)=3000*104/(3000-1600-5%*3000)=24000(件)利用率BEP(%)=3000*104/[3000*104-(7800-300)*104-104*3000*5%]=80%\n价格BEP(P)=3000*104/3000+1600+3000*5%=2750(元)收入BEP(S)=3000*3000*104/(3000-1600-3000*5%)=7200(万元)变动成本BEP(Cv)=[3000*3000*(1-5%)-3000*104]/3000=1850(元)7.某工程甲、乙方案效益指标y的计算结果是y甲>y乙。y对参数x的敏感性函数为单调递增函数。在两方案中,乙方案的效益指标对x最敏感。请作图讨论:(6’)①在什么情况下,选甲方案有利;②在什么情况下,选乙方案有利。YX甲乙Y甲Y乙X临①在X﹤X临时,选甲方案有利;②在X﹥X临时,选乙方案有利Y甲=K甲X+b甲Y乙=K乙X+b乙K甲X+b甲=K乙X+b乙X临=(K甲X+b甲)/(K乙X+b乙)8.有3个可供选择的独立方案,各方案的初始投资及每年的净收益如下表所示,当资金预算为1500万元时,按增量净现金流量指标排序法,对方案做出选择(i0=12%单位:万元)。(8’)方案指标ABC投资600640700(1~10)年净收益250280310答:投资方案按投资额从小到大排序为A、B、C。NPVA-0=-600+250*(P/A12%,10)=812.5(万元)﹥0说明A方案的绝对效果最好。NPVB-A=-40+30*(P/A12%,10)=129.5(万元)﹥0即方案B优于方案A,A方案被淘汰。\nNPVC-B=-60+30*(P/A12%,10)=109.5(万元)﹥0表明C方案优于B方案。在资金预算为1500万元时,B+C方案为最优。四、问答题(10’×1=10’)试述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规律。答:技术与经济在以往的发展中是螺旋式的进步关系。每一个小小的技术进步都会推动经济向前迈进一步,每次经济的发展都会催生技术进步的内在需求。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更主要地表现为技术推力,而不是需求拉力技术创新的成因包括两方面:需求拉力与技术推力。前者表现为投资→增长→技术,后者表现为技术→投资→增长。将两种因素综合起来考察的话,投资与技术之间是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因而,机械地或静止地将技术创新成因归之于供给或需求的任何一边显然都是不全面的。在承认需求拉力诱导技术创新的前提下,“技术推力”的创新模式对经济发展更富有意义。第一,虽然投资的高涨与经济的繁荣为技术创新设立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力,但是,对于处于衰退或停滞阶段的经济而言,一项或一系列积极的围绕产业成长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政策是扭转经济衰退的重要政策工具。第二,就技术进步与长期经济运行的结构性变动之间的关系而言,一般认为,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可以说技术推力要相对重要一些,而在产品周期的成熟期,需求拉力的重要性将趋于上升。第三,在产业成长的过程中,就生产率上升、价格变动与产出水平上升之间的关系而言,在产业成长初期,来自于“技术推力”而导致的生产率上升,使得产出的相对价格下降,因而,在特定的需求弹性水平之下,需求与产出同时增长,需求拉力又反过来促进了技术创新;同时在产业成长趋于成熟时,市场容量也趋于饱和,但此时的技术创新活动仍未停止。第四,从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看,“传染模型”固然指出了技术扩散在某一产业内的快捷性,但它忽视了国际间技术扩散与转移的缓慢性与阻断机制。国际经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在技术贸易(扩散和转移)领域内远未展开,这是由于现代国际竞争已经主要不是价格竞争,而是主要表现为对技术优势的获得、控制和垄断。二、垄断性市场具有动态效率的根源是技术创新经济垄断自然有着重要的负面效应,这一效应在只通过价格手段来展开竞争的市场空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垄断体现为控制价格(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和限制产出。但现代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手段日益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技术创新是非价格竞争手段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带来较高的动态效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垄断性在前提条件和创新结果两方面都获得了体现。三、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分化,并以此缓解就业矛盾马克思主义早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将不断提高的规律性趋势。从一般经济运行过程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对超额利润的追求,超额利润的获得需要以转换效率为基础,转换效率是劳动生产率的集中反映,是以在单位时间内劳动力操纵更多物质资源为前提的。上述简单的分析逻辑地表明了从微观来看的技术创新的确是有偏向的。但是,从宏观层次看,普遍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在长期内并未加重社会的就业压力。长期内,技术创新机制越是强劲,就业压力就越轻,而越是缺乏技术创新,就业问题就越严重。四、应充分重视技术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效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成为“第一要素”的技术创新,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n第一,技术创新与可供资源量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可以相对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相对地节约了资源使用量。但是,既有的技术创新历程表明,现代经济增长正日益绝对地扩大人类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的数量和规模,使地球的可利用资源存量,特别重要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存量,呈加速递减态势。发达国家是技术领先者,它们的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数量的23%,但它们却控制着世界资源总量的80%。第二,技术创新的“效率偏好”。在既有的技术体系中,满足于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转换效率”的技术偏好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技术偏好带来了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同时,在现实的庞大技术体系中,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而满足“环境保护”偏好的技术显得非常薄弱。“转换效率”的技术偏好似乎满足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欲。但由于对“环境保护”的技术偏好的漠视,使人类社会面临着日益深刻的环境危机,遭受着来自于养育了人类的大自然的无情的报复。第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面临窘境。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为了构建技术创新与经济进步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其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就必须遵循追求“转换效率”的技术创新取向,与此同时,它们就极可能牺牲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综上所述,我们在追求以技术革新来推动整个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人类社会的内部公平以及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