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经济学讲义 17页

  • 104.00 KB
  • 2022-08-22 发布

贫困经济学讲义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序—1.关于贫困的概念贫困:就是指由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使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种生存状态。2.关于贫困的特征主体:是指贫困人口,客体:是指贫困地区。3.对贫困类型的界定中国的贫困分为制度性贫困和非制度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包括:体制性贫困和观念性贫困;非制度性贫困包括:资源匮乏贫困,生态恶劣型贫困,灾害导致型贫困,人口膨胀型贫困和能力衰弱型贫困。   本书根据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提出消除对应的物质贫困、文化贫困和政治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   序二“三P”问题:人口,贫困,污染。“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经济学家指出:人们决不能忽视创造全球经济增长的机会和减少贫困的需要,因为贫困是滋生一切罪恶的温床。                     引  言一.贫困经济学究的现状综述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美)舒尔茨(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一代大师)1965.5发表文章《贫困经济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经济学家应将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建立专门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性学科——贫困经济学。(瑞典)冈纳.缪尔达 20世纪60年代里程碑巨著《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富国和穷国:70年代的发展战略》(印度)阿玛蒂亚.森 90年代末因对福利经济学和贫困问题研究获偌贝尔经济学奖阿玛蒂亚.森在谈到“9.11”时,也言及恐怖活动和贫困问题有关联的两点,第一,不惜生命投身于恐怖活动的志愿者中许多人抱着有一种对世界的不公平的反抗情绪,而贫困却是不公平的最大问题;第二,恐怖分子有必要制造一种理由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对不公正宣战是一种制造正当化的理由。\n                    第一编贫困的一般理论研究第一章.  贫困的基本概念:贫困和贫困线贫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和地域的概念,它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关于贫困论述的共性:第一:贫困呈现动态性,历史性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第二:成因和表现表现为复合性,多元性经济贫困____人文贫困第三:衡量标准,界定客观性,社会普遍认可第四:实质核心是能力欠缺性(能力贫困)总之:贫困1.2贫困的外延P7按程度和范围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狭义贫困,广义贫困一、绝对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又叫生存贫困)特征:   生产方面:缺乏扩大再生产物质基础,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消费方面:难以满足衣食住行等人类基本生存需要,劳动力本身的再生产难以维持。范围 :  发达国家:政府,社会救济——绝对贫困是暂时的。       不发达国家:缺少政府,社会救济——绝对贫困是长期的。 相对贫困:是比较而言的贫困。特征   第一:是相对的       第二:是动态的。       第三:是不平等的。       第四:主观性。二,狭义贫困:只包括物质生活的贫困,不包括精神生活的贫困。特征:第一:直观\n       第二:绝对与相对复合。       第三:可用经济指标衡量。广义贫困:指除狭义贫困之外的包括社会方面,环境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贫困,即贫困者享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应享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特征:第一.双重贫困  物质贫困:可量化           精神贫困:难以具体量化。       第二.动态,相对。       第三.是继发性。       第四.精神贫困有较大的隐蔽性。“温饱”实际也是一种贫困状态。“温饱” 以上:已解决温饱,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基本解决:属基本贫困。         以下:未解决温饱,处于绝对贫困。所以:反贫困应有针对性。贫困的外延  隐蔽贫困:即贫困人口,贫困现象,贫困问题。1.3测定贫困的一般理论和方法P18一.贫困标准(贫困线)衡量个人,家庭或某一地区贫困与否的界定标志或测定体系,称为贫困标准或贫困线。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贫困问题:标准,信息和政策的七个指标:1.    人均收入2.家庭消费,人均消费3.人均食品消费4.食品比率5.热量6.医学数据7.基本需求。多数国家以,人均收入用来作为测定贫困线的主要指标。二.贫困线制度是围绕贫困线而制定的的社会救济制度,也称“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其核心内容是由政府向低收入者提供在金额上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救济金以及其他帮助。三.方法1.洛伦茨曲线:描绘分配的平等和不平等。P23.2.基尼系数G:反映收入差距。G=A/A﹢B    G=0完全均等G=1完全不均等       0<G<1<0.2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基本合理\n0.4为临界点0.4—0.5差距较大>0.5收入差距悬殊3.恩格尔系数: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100%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n>59%贫困,50—59%温饱,40—50%小康,30—40%富裕。<30%富有第二编贫困的发展理论P25——贫困与反贫困的基本理论与战略模型 第二章   贫困原因的基本理论阐释人们虽然能够减轻、治理贫困,但是无法根本消灭。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相对于富裕或不贫困而言,即贫困实际上用什么是不贫困来衡量的,只有当相当一部分人不贫困时,才存在贫困问题。2.1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贫困理论一.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最早对贫困问题进行探讨。其代表作《人口论》理论要点3点P28结论:贫民自身是贫困的原因,社会制度没有任何责任,他们除了承受自身人口增加太快而带来的贫困和罪恶的惩罚之外,别无出路。二.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最早从制度层次上揭示贫困根源的。理论要点2点结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是“剥夺者被剥夺”。2.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的贫困理论一.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P29(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得出一个著名的“一国穷是因为它穷”的命题。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P31(美)经济学家“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为人均收入处于维持生命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即所谓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结论: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n三.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P32(一)理论(美)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Leibenstein)1957年提出该理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以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难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二)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1.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的内在不经济。2.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3.当一个国家处于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将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却反而有所上升,其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无提高,所以,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这个障碍。4.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挥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三)实现临界最小努力的其他因素P331.观念的更新。2.追求利润的风险意识。3.适宜企业及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四.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P33——(瑞典)冈纳.缪尔达尔(Gunnar.Myrdar)是世界著名的贫困问题研究专家,获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试图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广泛的层面上研究欠发达国家贫困的原因。他研究贫困问题的经典之作有:《富国与贫国》(1957年)、《亚洲的戏剧:对南亚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1968年)、《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1970年)研究方法P34首先:反对套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和研究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传统。其次:突出强调制度分析。再次:他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发展,提出著名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结论:收入水平低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他认为:产生低收入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n他主张: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可以促进资本形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他指出:人均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低收入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从而形成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该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强调通过制度上的一系列改革来提高资本形成和收入增长。还主张采取“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即通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形成“扩散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五 .森的权利贫困理论(印度)阿玛蒂亚.森获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贫困与饥荒》、《以自由看待发展》,森理论的独特魅力在于深刻分析了隐藏在贫困背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以及贫困的实质。他认为:要理解普遍存在的贫困,频繁出现的饥饿或饥荒,我们不仅要关注所有权模式和交换权利,还要关注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生产方式、经济等级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森主要研究的是贫困的特殊形态——饥饿P37他认为:一个人避免饥饿的能力依赖于他的所有权(所有权是权利关系之一),以及他所面临的交换权利映射(exchangeentitlementmapping简称“E——映射”),而饥饿的直接原因是个人交换权利的下降,一个人具有的交换权利就其本质而言取决于“他在社会经济等级结构中的地位,以及经济中的生产方式”,但同时也依赖于“市场交换”以及“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森贫困理论的另一主要特点是突破传统流行的将贫困等同于低收入的狭隘界限,提出用能力和能力来衡量贫困的新思维,拓宽了对贫困理解的视野。森认为:第一,贫穷是基本能力的剥夺和机会的丧失,而不仅仅是低收入;第二,收入是获得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力的提高会使个人获得更多的收入;第三,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身体不仅能直接地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能提高个人获得更多收入及摆脱贫困的能力;第四,提出用人们能够获得的生活和人们能够得到的自由来理解贫困和剥夺。森贫困理论的落脚点在于:通过重建个人能力来避免和消除贫困。\n贫困经济学①    对贫困多元性的衡量,世界银行以及一些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特别关注穷人对贫困的定义,穷人对贫困的特征的刻画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贫困是由相互关联的许多方面组成,不是一种物质的缺乏;其二,贫困包含重要的心里范畴,如无权利、无发言权、依附性、羞耻和屈辱;其三,穷人缺少利用基础设施的权利,如公路(特别是农村地区)、交通和清洁水;其四,尽管大多数的人们都渴望获得知识,但他们却很少提到学校教育的作用,社会各阶层对学校的正面评论也很少;其五,身体不健康和疾病作为贫困的一个根源,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令人恐惧;最后,穷人很少谈及收入,他们更关注其所能支配的财产(物质的、人力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并把这些财产作为克服其脆弱性的手段。——迪帕·纳拉扬等著:《谁倾听我们的声音》,“世界银行发展丛书”,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②    人文贫困(hunmanpoverty)是联合国开发计划属(UNDP)在1997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新的贫困概念,也是贫困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主要包括收入贫困、权利贫困、人力贫困和知识贫困。收入贫困是指最低收入和支出水平的贫困;权利贫困是指缺少本应享有的公民权、政治权、文化权和基本的人权;人力贫困是指缺乏基本的人类能力,包括知识水平、足够营养、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知识贫困是指获取、交流、创造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匮乏。③    森所说的权力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trade——basedentitlement):一个人有权拥有通过自愿交易所得到的东西;二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权利(production-basedentitlement);一个人有权拥有自己的资源或在自愿的基础上使用雇用资源所生产出来的东西;三是自己劳动力的权利(own-labourentitlement):一个人有权拥有自己的劳动能力,并进而有权拥有与自己的劳动能力有关的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及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权利;四是继承和转移权力(inheri-tanceandtransferentitlement):一个人有权拥有他人自愿赠与的东西第三章               反贫困战略的主要模型P40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及对反贫困实践的反思历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注重单纯物质资本投入       七八十年代:向人力资本倾斜             现代:综合反贫困战略3.1促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战略模型\n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等要素中,资本最为稀缺。所以: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强调资本匮乏与普遍贫困之间的必然联系。一.  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模型P4020世纪40年代初,(英)伦敦大学教授。1943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文章《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平衡增长理论模型,提出了著名的《大推进理论》P41、42。二.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模型(美)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罗.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动态的方法研究了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阶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经济起飞理论。罗斯托在其代表作《经济成长的阶段》(1969年)和以后的一系列著作中,力图构建一个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相抗衡的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型。他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1.    传统社会2.    为起飞创建前提3.    起飞: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始阶段4.    成熟5.    高额消费6.    追求生活质量“起飞”就是要突破经济的传统停滞状态,实现在短时期内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剧烈转变,使国民经济走上迅速发展的坦途。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三 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理论简评P43麦迪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资源三大类。纳迪利: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小于发达国家,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展中国家大于发达国家。中国: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1952—1982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与麦迪森和纳迪利一致的结论。结果表明,在工业总产值增长因素中,资本增长的作用为50%—57%,劳动增长的作用约为27%—31\n%,技术进步的作用为16%—19.%。说明资本增长是支撑中国1952—1982年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2促进机构转换的反贫困战略模型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美)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Lewis)1954年在论文《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他的二元经济模型。他认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有两个异质的部门所构成,一个是传统的人数众多或人口过剩的、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生产部门,其显著特点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另一个是城市中的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模型重点关注:一是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二是现代部门的产量和就业的增长。P473-1刘易斯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MPl:代表实际工资和劳动边际产品.L:代表劳动力数量OA:代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仅能维持生存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OW:代表现代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                 OS:在这种工资水平下,农村的劳动力的供给曲线被假定具有无限弹性 结论:二元经济机构理论是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和精华,已成为分析发展中国家机构变迁、城乡关系、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转移、人口增长、收入分配、资本积累、储蓄行为、技术选择及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论框架。二. 钱纳里的发展模型(美)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发展模型也称:发展格局经验分析。该模型研究了1950—1970年20年间,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从积累过程、资源配置和人口分配过程这三个方面列出十项指标,观察它们如何随人均收入变化而变化。研究既从横向的某一个时点上,也从纵向的时间序列上观察处于不同人均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最后得出了一个经济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正常”变动模型。这种变动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消费者需求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要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的变化;由于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增长和城市工业化的变化;以及随着家长逐步重视孩子的质而不是量,孩子的经济价值下降,家庭大小和总的人口增长的变化等。结论: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n3.3不平衡增长的反贫困战略模型一.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模型P51(美)经济学家艾仁特.O.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1958年出版《经济发展战略》一书,观点是:发展战略的路程好比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到其他部门,从一个产业到另一个产业,经济发展常常采取踩跷板的推进形式,从一种不均衡走向新的不均衡。评价:该模型以其独特的,比较合乎实际的理论构想,阐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格局,对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二.佩鲁的发展极理论P53(法国)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提出了发展极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不平衡增长理论模式的内涵。发展极:就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能够产生吸引力和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理论核心:P543.4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反贫困战略模型P55(美)经济学家,荣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学会上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的著名演说,并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3.5缪尔达尔的综合反贫困战略模型”P61(瑞典)缪尔达尔因对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的精确分析而荣获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提出的世界反贫困纲领是:“发展需要更多的、在许多方面更为彻底的努力;不发达国家更快、更为有效的大规模改革和发达国家更多的关心与更实质性的奉献。”3.6非主流经济学的贫困理论P65一.八个方面P65—67二.对中国反贫困有如下几方面的借鉴意义P681.中国的贫困是区域贫困,实质上是西部地区的贫困。2.中国的贫困主要是农民的贫困,而农民的贫困实质上是制度性贫困3.人口过快增长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4.过分倚重计划和市场都不能解决贫困。5.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进程,还应加强贫困人口对政策进程和地方决策的参与。\n刘易斯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纵轴MPl代表实际工资和劳动边际产品(假定它与完全竞争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相等)横轴L代表劳动力数量。OA代表传统的(即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定价都是非竞争性的)农业部门中仅能维持生存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OW代表现代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在这种工资水平下,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曲线被假定具有无限弹性,用WS表示。换句话说,刘易斯假定,在比农村平均收入OA高的OW城市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吸收所需任何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不必担心工资水平会提高。假定现代工业部门增长的最初阶段所确定的资本供给量是K1,D1(K1)表示由递减的劳动边际产品所决定的劳动的需求曲线。由于假定现代工业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与实际工资相等(即劳动需求和供给曲线的交点F),因此整个现代部门的就业量与OL1相等。整个现代工业部门的产量由OD1FL1所示面积来表示,整个产量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部分由矩形OWFL1来表示。剩余部分WD1F则是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由于刘易斯假定这些利润都用来再投资,因而现代工业部门所用的资本总额将从K1增加到K2。投入资本的增加使现代工业部门总产量曲线上升,它同样也使劳动边际产品需求曲线上升。在图中,劳动需求曲线由D1上升到D2(K2)。现代工业部门雇佣OL2的工人,从而现代工业部门在点G处建立起一个新的均衡就业水平。在工资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增加到OWGL2和WD2G的同时,总产出也增长到OD2GL2。这部分更多的利润(WD2G)再一次重新投资,投入的资本增加到K3,劳动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到D3(K3),现代工业部门的就业水平也就相应提高到OL3。第三编贫困的国别理论(1)P7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第4章 发达国家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实践4.1发达国家贫困的特征与反贫困的措施一.发达国家贫困状况概述二.发达国家贫困的一般特征第一,从贫困的程度和范围看,属“贫困的岛屿”。第二,从贫困类型看,以相对贫困为主。第三,消除贫困的重点,放在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n三.发达国家的反贫困措施P72反贫困对策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贫困人口;二是针对贫困人口相对聚集的落后地区或贫困地区。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2.  反贫困计划,直接“向贫困挑战”。3.  区域政策4.  2美国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一.  美国的贫困状况P73二.  美国的反贫困措施P751. 针对贫困人口的反贫困措施(1)反贫困计划标志是美国总统约翰逊1964年在联邦政府致辞中宣布的“向贫困挑战”计划。该计划由10个具体计划组成,包括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授权计划,另一类是直接计划。(2)政府的对策一是学费的分期偿还制,二是平等的收入政策;三是负所得税方案。(3)针对贫困的公共政策(4)公共福利方案。2.开发落后地区的区域援助发展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后持续百余年的“西进”运动。(1)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委员会”(TVA)(2)美国政府于1961.5第一次宣布了将失业和经济落后问题列为全国性问题的法案——“地区再开发法”(3)1965年美国政府又连续颁布了两个具有重要区域指向的法规。A.“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B“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4)1993年8月里根总统签署了《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并获得国会通过,这是美国第一个比较系统解决不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法案。4.3英国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P82一 英国贫困状况简述英国的贫困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社会贫困,二是地区贫困。英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反贫困行动的国家之一。二英国的反贫困措施1.社会福利政策2.区域开发政策P844.4 意大利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P87一  意大利的贫困状况贫困问题在意大利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问题,因而对南方的开发就成为意大利反贫困的主要内容。二  意大利的反贫困措施:对南方落后地区的开发意大利政府开发南方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P884.5日本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P94一   日本的贫困状况二   日本的反贫困措施:振兴后进地区第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财政、金融政策。\n第二,组织进行北海道地区的专门开发。第三,积极鼓励建立各种经济开发服务组织。第四,鼓励后进地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并实时组织劳务输出。三 日本开发后进地区的若干启示1.通过立法来保障和促进后进地区的开发。2.对后进地区的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缩小地区差异。3.对后进地区的开发,以建设基础设施为重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并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进入参与经济开发。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实践P1005.1 发展中国家贫困状况概述一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基本特征界定:发展中国家中的一般不发达国家,是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界于“发达”和“最不发达”之间,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财富处于中等水平的一类国家。特征:1.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但以绝对贫困为主。2. 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并存,但以乡村贫困为主二.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基本举措共同举措有:1.实施特别计划,主要以国家计划这种强有力形式推动本国贫困问题的解决步伐。2.区域开发政策,主要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力度,使之早日脱贫致富。3.传递系统的建设,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传统权力结构三方面传递系统的建设。4.开展职业培训活动。5.宏观倾斜政策,大多数国家均在财政、金融、税收、行政、产业发展、投资、法规法令等宏观调控措施方面,对部分地区与部分人的脱贫及整个国家的消除贫困行动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三   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模型1.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战略;2.发展极战略;3.人力资本战略。5.2印度的反贫困实践: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战略P103一.印度的贫困特征二.印度的反贫困实践: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战略三.印度反贫困经验的几点启示P1085.3巴西的反贫困实践:发展极战略P109\n5.4孟加拉的小额信贷扶贫#小额信贷最早是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系教授穆罕默德.尤纳斯博士在1976年发起的一个研究实验项目——“乡村银行项目”。第四编 贫困的国别理论(Ⅱ)——中国贫困问题研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第六章      中国贫困的内涵及特征p1216.1中国贫困的内涵一 中国贫困内涵1.中国贫困是从双重意义上界定贫困的。一方面是指贫困主体——人,另一方面是指贫困地区。(贫困县、市)2.中国的贫困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贫困,主要是指绝对贫困。3.中国的贫困主要是指农村、农民的贫困。4.中国的贫困是一个含有浓重政治色彩的经济学概念。二.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P1231.世界银行的估计2.中国政府和学者的估计(1)对农村人口规模的估测(2)对城镇贫困人口规模的估计P127(3)对地区贫困的测定P128(4)90年代的调整P1313.对现阶段中国贫困人口的两点补充说明(1)关于富裕地区的贫困人口(2)库区移民与流动人口三  中国贫困的基本特征P1321.宏观特征p132---p138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是区域性,其次是民族性,三是阶层性,四是制度性,五是长期性和复杂性。2.中观特征p138---p141即从贫困地区自身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 社区特征(2) 经济结构特征(3) 社会特征(4) 体制特征(5) 民族经济的多层次性3.微观特征p141---p142\n一是对农村现阶段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而言,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由于个体原因而导致的贫困。第二,由于恶劣生存环境而导致的贫困。第三,拥有的资产单一。第四,他们承受冲击的能力弱。二是对城市贫困人口而言,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主要是由于个人和家庭因素。第二,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就是失业人员。第三,城市贫困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成为被裁减的主体。四  .对中国现行贫困线的评价及设想p142贫困线细化为以下:生存线——基本贫困的下限,是满足最起码的生理需求的最低费用,低于此线则会陷入绝对贫困状态,甚至威胁生命。温饱线——相对贫困的下限,是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最低费用。低于此线则会陷入基本贫困状态,不能解决温饱。发展线——脱离贫困的下限,是达到基本上能自给有余的最低费用,高于此线则有可能获得发展机会,有望脱离贫困。6.2 中国贫困的类型P148一  贫困类型研究的文献综述二.本文对贫困类型的划分以及中国贫困的类型P1511.从动态角度进行的分类(1)古典贫困(老式贫困)。(2)稀缺中的贫困或者经济不发展而导致的贫困。(3)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贫困。(4)富裕中的贫困。2.从静态角度进行的分类(1)制度性贫困A.体制性贫困B.观念性贫困(2)非制度性贫困A.资源匮乏型B.生态恶劣型贫困C.资源富饶型贫困D.灾害导致型贫困E.人口膨胀型贫困F.能力衰弱型贫困#第7章      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致因P1547.1 贫困致因的一般经济学分析一   贫困致因的宏观因素1.劳动力质量低下2.资本存量少,资本积累低。\n3.技术水平低下。4.资源利用的无效率。5.人口增长率过快。二  贫困致因的微观因素1.个人或家庭拥有的资源数量以及价格。2.资源所有权分配格局。3.劳动力资源所有权差异。4.资本所有权差异。7.2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致因P157一  宏观因素1——7二  微观因素1——2#第八章  中国反贫困对策的设计P1708.1  中国反贫困战略的形成8.2  反贫困面临的其他问题P1768.3中国反贫困对策P179一  宏观对策1.调整现行反贫困战略第一,重组扶贫主体,实现扶贫主体由政府主导一元化向政府、企业和非政府多元化的格局转化。第二,动态调整扶贫客体,使扶贫政策更加微观化,实现扶贫目标从贫困地区向贫困村进而向最贫困人转化,提高瞄准的精确度。第三,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第四,规范扶贫政策。第五,拓宽视野,进行异地开发。2.尽快制定《反贫困法》,明确反贫困事宜。3.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4.促进西部老企业再生。5.组织跨地区生态改良工程。6.异地扶贫开发。7增加地区参与中央决策的机会,充分表达他们的要求和意见。二  中观对策P1831.坚持以农业开发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2.加强非农业开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扶贫与扶人,脱贫与脱愚并举,把推进文教事业作为文化扶贫的内容。4.强制控制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提高贫困地区人口质量。5严禁对贫困地区农民增加负担。6.把城市贫困人口和流民贫困人口纳入反贫困计划。7.进行制度创新。\n三   微观对策P1871.帮助城市失业人员和贫困人口转变就业观念。2.向个人提供再就业培训和专门技术培训。3.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侧重于帮助贫困乡村培养“造血功能”而不是“输血”救贫。第九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力推进反贫困进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