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课件 40页

  • 1.17 MB
  • 2022-08-22 发布

《政府经济学》课件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经济学\n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主要内容: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第二节货币的形式第三节货币流通量\n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的产生、发展过程,把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规律以及纸币流通规律;培养和提高运用货币流通规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规律以及纸币流通规律\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一、货币的层次二、货币乘数三、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一、货币的层次1、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范围不断扩展,货币的边界变得宽泛起来。M0=现金(纸币和硬币)M1=M0+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M0=现金(纸币和硬币)、高流动性M1=现金+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和其他可开支票的存款)流动性:M1狭义货币;区别:流动性的程度不同\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量: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M0主要是指货币流通量。M3,M4是一国货币供应总量,即货币供应量。M0货币流通量:市场上实际流通的货币总量,流通中的现金量,通常又称之为市场货币供应量。\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现金投入与回笼分别指银行将现金从业务库投放到市场上和现金从市场回到银行业务库的数量。投放货币就增加了货币流通量,反之,回笼货币就减少了货币流通量。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影响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增长。\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也称货币存量)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在某一个时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它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当货币供应不足时,市场商品价格下跌,生产减少,投资乏力,经济紧缩;当货币供应过量时,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扩大,投资强劲,经济繁荣。不足或过量,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超出了一定限度,那么货币供应量极易成为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的源泉。货币量100元苹果10个苹果20个货币量300元苹果单价15元\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2、货币划分的意义: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径货币的特点、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宏观调节,不同流动性的货币层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央银行选择流动性强、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层次作为控制重点,从而便于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的实施。\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二、货币乘数(注:关联课程《货币银行学》)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率BANCO——“借鸡下蛋”——存款准备金\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存款准备金(DepositReserve):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从银行所有存款中抽取的,放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赋予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100万元存款,向央行缴存存款准备金为?发放贷款数额为?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相应缩减,中央银行会回收部分货币,对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一定的作用。\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1、货币乘数定义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或收缩关系,它反映了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投资)创造派生存款的扩张(或收缩)倍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存量×货币乘数D=R×K以K代表货币乘数,D为货币存量,R为基础货币存量,r为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2、货币乘数的创造过程货币乘数创造过程三个假定条件:第一,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为零。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实际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之间的差额。第二,公众均利用活期存款签发的支票进行交易。第三,商业银行仅仅开设了活期存款的储种,而定期存款等其他储种尚未开设。基于这些假设情况考察存款创造过程,从而说明货币乘数。\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表3-1存款货币创造过程银行名称存款增加数准备金派生存款A银行B银行C银行D银行……10000800064005120……2000160012501024……8000640051204096……500001000040000\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为10%,数字的排列将变为:10000元、9000元、8100元、7290元……,后一个数字是前一个数字的90%。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40%,数字排列又会变成:10000元、6000元、3600元、2160元、1940元……,后一个数字是前一个数字的60%。可见,每一家银行的存款增加数排列成如下几何级数:R,R(1-r),R(1-r)2,R(1-r)3,…\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其中R为第一家银行所吸收的10000元活期存款(即原始存款),r为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假设所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数之和为D,则:D=R+R(1-r)+R(1-r)2+R(1-r)3+…=R[1+(1-r)+(1-r)2+(1-r)3+…]0纸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保证宏观经济顺利运转。违背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2、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与货币相关的经济现象,而与社会制度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实行货币流通,就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发生的可能。\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案例内容:历史上几个典型的通货膨胀案例(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铸币成色下降的恶果公元138-301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166倍,自2世纪中叶至3世纪末,小麦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涨了200倍。这一次通货膨胀,无论如何也不能归罪于纸币,因为纸币要到其后1000年才出现。\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二)黑死病与价格行为14世纪中叶,欧洲普遍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在3年的时间里,物价至少翻了一番。作为通货膨胀,这一时期并不引人注目,值得重视的是它的背景——黑死病。(三)西班牙:白银与价格革命16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4倍多,年上涨率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1700万公斤纯银和18.1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四)德国:经典的通货膨胀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德国在一战败北之后,丧失了1/7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各种商行及工业产品均减少,同时按1921年金马克赔偿1320亿赔款。在操作中,德国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度过难关,结果是陷入灾难的深渊。\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五)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通货膨胀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就已走上了通货膨胀之路。革命后,为了保障政权,必须控制国家资源。因此,前苏联印发纸币,维持庞大的预算开支。在1918-1920年间,反动力量很快聚集,发起反扑,此时前苏联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产品总量短缺,再加上连年战争,使生产得不到恢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物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于是黑市猖獗,物价飞涨。\n第三节货币流通量案例讨论:1、从历史上通货膨胀的案例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含义以及发生的原因?2、结合“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背景资料,分析通货膨胀的实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