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课件 76页

  • 762.01 KB
  • 2022-08-22 发布

《公共经济学》课件

  • 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公共经济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鹤副教授Email:ch1797@sina.com\n洪银兴,刘建平.公共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刘玲玲.公共财政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教材:\n高培勇,崔军.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PA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安东尼·B·阿特金森,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黄有光.福利经济学.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杰克逊(Jackson,P.).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参考书目:\n内容提要:一、什么是公共经济学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四、与公共经济学相关的学科\n一、什么是公共经济学?\n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大致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掀开了公共经济学核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的新一页。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著作《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出版,这是现代公共经济学诞生的标志。1964年,法国人科姆写了第一本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著作《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经济作用导论》。随后,以公共经济学命名的著作逐渐增多。\n1、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经济学的逻辑是效率。公共经济学的逻辑除了效率,还有公平。\n什么是效率?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um)。是经济所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在至少不使另一个人处境不变得更坏的基础上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好。也就是说,要让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必须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得更坏。这种状态也被称为帕累托效率。如果一个人的处境变好了,而同时没有使任何其他人的处境变坏,则实现了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帕累托改进是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n村民A村民B村民C全村修路前的福利水平100100100300修路后的福利水平(1)20080100380修路后的福利水平(2)11080105295修路给三位村民带来的福利改变\n第一种修路方案是帕累托改进吗?卡尔多-希克斯改进(KALDOR-HICKSIMPROVEMENT)指如果某种变革使得一些人受益而另一些人受损,但那些受益的人获得的利益足够补偿那些受损的人的损失,那么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还是有效率的。如果实际进行了补偿,这种变革就是一个现实的帕累托改进;如果没有进行实际的补偿,那么,这种变革就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或潜在的帕累托改进。\n第二种修路方案是帕累托改进吗?在投票民主制度下面,这种修路方案能够得以通过吗?这种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n什么是公平?从哲学上讲,公平(英文中有Equity,Justice和Fair,翻译为中文相应于公平、公正和正义),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1)程序正义(ProcedureJustice)。它要求类似情况、类似状态的人应类似对待。公正的意义在于人们尊重按照某种合理而公正的规则所产生的结果。\n(2)分配正义(DistributionJustice)。或称结果正义,它涉及到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分配正义有以下几种解释:均等(Parity)。即要求义务和利益在个体之间平均分配,是一种不考虑个体差异的平均主义(Egalitarian)。比例原则(ProportionalPrinciple)。它要求根据参与分配者的贡献大小按比例分配义务和权利。它广泛用于经济学中的费用分摊和收益共享问题,又称受益原则(BenefitPrinciple)。\n优先原则(PriorityPrinciple)。它要求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应该得到优先满足。古典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又称边沁主义。它是指当一个社会的制度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净满足时,这个社会就是安排恰当的。最大最小原则(MaximinPrinciple)。它由哲学家卢梭和康德所倡导。1971年罗尔斯在其轰动一时的《正义论》中提出,在机会均等的原则之上,应追求“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n=0,绝对公平=1,绝对不公平洛伦兹曲线\n2、公共经济学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即是以公共部门经济行为、政府职能及其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影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科。公共部门不仅是政府,还包括非政府非盈利部门。但政府是最重要的公共部门,因此有人把公共经济学称为政府经济学。\n3、公共经济学的前身是财政学传统的财政学研究政府如何集资与花费。但在现代社会,能否将财政收入的高低作为政府业绩的评价标准?国富与民富的关系?\n现代的公共财政学,除了研究传统财政学所研究的政府收支活动外,还包括传统财政学难以囊括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政府规制(例如金融监管、环境保护、公用事业定价)等内容。公共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一致,都是研究政府如何配合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n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n公共经济学除了包括作为财政学研究对象的政府收支活动的全部内容,还包括传统财政学难以囊括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社会保障、公共选择、政府规制(例如金融监管、环境保护、公用事业定价)等内容。它所指的公共部门除了传统财政学所关注的政府,还包括非盈利性组织、公共企业、民间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公共部门的全部经济活动都是其研究对象。\n政府企业家庭提供生产要素提供产品和服务征税补贴征税转移支付公共部门收益、成本和公平正义私人部门收益最大化社会的经济运行图\n1、国家及政府为什么需要国家及政府。界定产权。维护交易秩序,打击不合作行为。国家的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nB不偷窃偷窃A不偷窃10,97,11偷窃12,68,8偷窃的囚徒困境——集体理性却加总为个人非理性\n市场的缺陷(失灵)垄断信息不对称竞争带来的不公平外部性\n国家及政府的缺陷(失灵)组织成本高昂信息不完备(计划经济对信息的要求过高)委托-代理问题\n国家是以个人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并且要反映这种共同利益的契约性组织。宪法的产生。宪法作为社会契约的基本思路是: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通过一组契约产生的。人和社会先于国家存在,国家则是人类理性的有目的与有意识的后天产物。它表明,国家权力是由人产生的。它的行使必须符合某种社会目的(而不是统治者自己的目的)。宪法作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首先要明确的是在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相互关系中,个人权利构成了国家权力的基础。\n怎样才能使我们建立的政府不至成为一个会毁灭我们的无法控制的怪物?公民的持枪权\n2、企业。企业是一种契约。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信息不对称下的监督问题,或委托-代理问题。\n3、个人。经济学对人的假设是“理性的经济人”。人是自私的吗?性善论与性恶论。孟子与荀子。傻瓜、骗子与小气鬼的博弈。唯利是图。司马迁“熙熙攘攘”。江上真的只有“两条船”吗?是否存在动机的多元性?\n理性的人。什么是理性?完全理性:拥有做出决策所需要的一切信息,选择的对象也是完全的,因此不会出错,也不会后悔,选择是一致的。例如:婚姻抉择——不如惜取眼前人。\n案例:为何现代都市人不愿意结婚?这是理性的选择吗?\n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婚姻的“四大收益”:一是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二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仕途;三是可分享家庭共有品,如与子女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还可产生规模效应。此外还有彼此的知识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所以人们常发现,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四是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n社会学家潘绥铭教授在最近的一次中国人婚姻状况调查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城镇居民中,男方收入是女方的两倍,性生活最满意,婚姻也最稳定。夫妻婚姻生活能不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交换"价值上能不能保持平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婚姻生活就是"交换",即双方的付出和得到的"交换"。如果有一方付出和得到极不平衡,心理很容易倾斜,久而久之,婚姻就会出现裂痕。\n经济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解释:面子消费——面子是一种精神产品。“久病床前无孝子”——人们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也遵循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人穷志短”——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替代现象。“卧薪尝胆”——对精神产品的消费,也存在时间配置问题。\n三、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n1、公共产品的提供。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公共产品。私人缺乏充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供公共产品,因而提供公共产品是公共部门的天然职责。\n用博弈论解释公共品为什么必须由公共部门来提供。什么是博弈?博弈规则有助于发现信息(赌徒博弈,飞机舱位)。囚徒困境(个人理性并不能推导出集体理性),智猪博弈(搭便车),斗鸡博弈。\nB坦白抵赖A坦白-8,-80,-10抵赖-10,01,1小猪按等待大猪按5,14,4等待9,-10,0B进退A进-3,-32,0退0,20,0\n2、税收理论与税制设计。税收原则课税带来的效率损失税种的选择、税率的确定、逃避税和税收征管因素对税制设计的影响。\n3、社会保障。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以及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人们担心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持续,因而最优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其中,焦点问题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孰优孰劣。许多研究表明,基金制能够用更少的社会保障缴款带来更多的社会保障收益,是更有效率的制度。实践中,很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向基金制过渡,建立各种各样的个人账户制度。\n4、公共规制。行业垄断问题、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需要公共规制。规制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行业进出规制、标准规制、价格规制、征税规制等。近年来,公共规制研究的重点是激励和信息约束下规制政策的选择问题。研究者关注规制者在与被规制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被规制者,以达到激励相容。如,公共事业服务的价格过去通常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方式,较少考虑对企业节约成本的激励,结果往往导致成本不断攀高、价格因而不断上调而侵害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公共规制研究者主张区分不同的激励强度,以改进公共定价。\n四、与公共经济学相关的学科\n1、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研究各种经济状况的社会合意性的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学科。英国人庇古是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于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被视为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他把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n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n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n边际效用基数论边际单位商品的价格,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就是作为该消费者所购商品的边际效用的计量单位。以这种方式计量出来的效用,意味着效用是可以用1、2、3元等基数计量的。这就是所谓边际效用基数论。边际效用基数论认为,个人的效用是可以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的,并且不同人的效用可以加总。\n(1)(2)(3)#ofCookiesTotalUtility(utils)MarginalUtility(utils)0012424242183541246065600654-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n边际效用递减。因此,转移富人的货币给穷人,会扩大社会总福利。但前提是转移过程中没有漏损,也不会影响富人的工作积极性。\n举例:以基数论为基础的消费者行为理论\nTheoryofConsumerBehavior:MajorElements(1)RationalBehavior--theconsumerwillmaximizeTotalutilitygivenhisorherlimitedbudget,or“money”income.(2)Preferences--theconsumer’spreferencesareknown,andcan,atleast,beranked.(3)BudgetConstraint--theconsumer’s“money”islimited,orscarcerelativetotheirwants.Thiswillberepresentedas:I=PXX+PYYwhereIistheconsumer’smoneyincomeandXandYarethequantitiesofGoodsXandY,PXmultiplyXmeansthemoneyspentonGoodX.(4)Prices--theconsumerisassumedtobea“pricetaker”notapricemaker.\nConsumer’sObjectiveLetTUX=TotalUtilityofGoodXTUY=TotalUtilityofGoodYMUX=MarginalUtilityofGoodXMUY=MarginalUtilityofGoodYPX=PriceofGoodXPY=PriceofGoodY(1)TotalApproach--allocatealloftheconsumer’sincomesoastomaximizetheconsumer’sTotalutility.Consumerchoosesquantitiesofgoodsandservicessothatthisconditionismet.ThusthequantitiesofGoodsXandYarechosensoastoMax.TUX+TUY\n(2)MarginalApproach--allocatealloftheconsumer’sincomesothatwhenthelast$isspentoneachgood,itwillyieldthesamemarginalutilityperdollar.Consumerchoosesquantitiesofgoodsandservicessothatthisconditionismet.Thisconditionguaranteesthattheconsumer’sTotalutilitywillbemaximized.ThusthequantitiesofGoodsXandYarechosensothatMUX/PX=MUY/PY,(marginalutilitydividedbyprice)TheconsumerismaximizingTotalutilityifthisconditionissatisfied.Atthispoint,theutility/$forGoodXisequaltotheutility/$forGoodY.Thisisastableequilibriumsothereisnoincentivefortheconsumertoalterhis/herquantitiesofthetwogoods.\nConsumerTheoryExampleLet:I=Income=$12(thisistheconsumer’s“money”incomeorbudget)PX=PriceofGoodX=$3PY=PriceofGoodY=$1\n(1)(2)(3)(4)(5)(6)(7)(8)UnitofProductMUXTUXMUX/PxMUYTUYMUY/PY160202222245151616333111111424888518666615555\nNOWlet:I=Income=$12(sameasbefore)PX=PriceofGoodX=$3(sameasbefore)PY′∙=PriceofGoodY=$2(priceincrease)\n(1)(2)(3)(4)(5)(6)(7)(8)UnitofProductMUXTUXMUX/PxMUYTUYMUY/PY1602022112451516833311115.5424884518663615552.5\n边际效用序数论无差异曲线小孩吃零食时的比较\n无差异曲线\n\n如果偏好不能用数量表示,只能比较大小,那么,就需要采用某种方式将个人偏好转换成集体偏好。简单多数投票规则是一种好的转换方式吗?孔多塞悖论。个体的偏好是传递的,但按照简单多数原则对候选方案进行两两比较,得出的群体的偏好却是循环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孔多塞悖论(paradoxofCondorcet)。\n例:设60个成员对三种方案的偏好分别为:23个人认为:a>b>c17个人认为:b>c>a2个人认为:b>a>c8个人认为:c>b>a10个人认为:c>a>b对这些方案两两比较,遵循简单多数规则,有:N(a>b)=33,N(b>a)=27,结果是a>bN(b>c)=42,N(c>b)=18,结果是b>cN(a>c)=25,N(c>a)=35,结果是c>a出现投票结果的循环性问题。\n福利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评价公共政策的系统框架,每当一项政府活动被提出时,福利经济学就要求回答下列三个重要问题:它能产生合意的分配结果吗?它能提高效率吗?它能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让市场自发地发挥作用。从而为政府决策过程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制度结构。\n2、心理学传统经济学一直以“理性人”为前提假设,构建出很多精美的数学模型,搭建出公理化的理论体系。然而,这恰恰也是传统经济学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结果偏差很大、经常失真的原因。\n2002年诺贝尔心理学奖获得者卡尼曼独辟蹊径地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现象。卡尼曼发现:人们在作决策时,往往并不是去严格计算所获得的真正收益,而是用比较容易与快速的评价方法去判断优劣。\n案例1:假设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流行病的爆发作准备,预计这种病会使600人死亡。现在有两个方案供人们选择,采用不同的描述方法,人们的选择会前后一致吗?第一种描述方法:有AB两个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1/3的可能救600人,2/3的可能一个也救不活。实证结果是:人们更愿意选择A方案。第二种描述方法:有AB两个方案,采用A方案,会使400人死亡;而B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实证结果是:人们更愿意选择B方案。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参照点:一个以死亡为参照点,另一个以存活作为参照点。\n案例2: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猝死,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0,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如果你身体很健康,突然有家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在经济学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n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其一,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也就是说是小心谨慎、不愿冒风险的;其二,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也就说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其三,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远远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觉。\n“心理账户”钱和钱是一样的吗?钱和钱是不一样的。虽说同样是100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这种经济上的心理现象也给精明的商家带来了商机。有些银行推出了帮助顾客制订理财计划的服务。比如一家单位的员工,主要收入由工资——用银行卡发放、奖金——现金发放构成,偶尔还有炒股、中彩等外快收入。银行的理财服务为他作如下划分:把银行卡中的工资转入零存整取账户作为固定储蓄,奖金用于日常开销,外快则用来旅游休闲。由于事先把这些钱一一归入了不同的账户,储户一般就不会产生挪用的念头。\n3、伦理学从经济的角度来讨论道德问题是有丰富内容的,历来研究经济的许多人最终被伦理问题所吸引,如亚当·斯密、马克思、恩格斯、阿罗、布坎南、弗里德曼、西蒙等。\n茅于轼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即已出现的道德观,它以约束个人的自利为特征,对建立以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起了阻碍作用,因为交换是以自利为前提的。”“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时道德观念必须作相应的调整,要承认人追求自身的利益是正当的,合乎道德的。这种道德观与传统道德观(德行必须是克制自利)相比,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历史越悠久,传统文化的根底越深厚,完成这个转折也越困难。而且在转折中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私欲膨胀,把传统道德中应继承和发扬的部分统统反掉了。”\n从《镜花缘》中的君子国想到:“双方让利和双方争利都会引起争论。”但是,“以自利为目的的谈判具有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都同意的均衡点。由于君子国内不能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均衡,从动态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成‘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宜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n把人的行为后果分为利人利己、损人利己、利人损己和损人不利己四种,分别进行道德评价。\n自利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商业活动是既符合于道德又符合于利益的行为,是最值得提倡的善行。\n讨论:利人损己的行为是道德的吗?茅于轼认为这是典型的道德行为,但在逻辑上不能成立(如君子国),此种原则不可能成为一种社会的制度性原则。但他又指出:“但是当当事人处于不对称的地位时,牺牲自己帮助别人非但行得通,而且成为必要。一个不识水性的人落水遭到危险,他需要别人甘愿冒险来救助;一个路遇歹徒的少女,急盼有人拔拳相助。此时的舍己利人就成为必要而且可行的道德行为。不对称的地位并不仅仅发生在上述这些偶然的情况里,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正因为在一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处境、条件不对称,舍己为人、先人后己才成为一个普遍的道德要求。”\n他的结论是:“在制度设计中,处理具有平等对称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害关系时,公平是唯一合理可行的道德原则,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人既不可取,又不可行。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普遍存在着的人和人地位、条件和处境的不对称,舍己为人成为协调社会活动的高尚的而且是必要的道德原则。”\n我认为,公平利己行为才是道德行为,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其含义是:首先,承认人的行为动机是自利的,但自利可以以利他为桥梁,不存在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次,损人不利己是绝对不道德的,利人利己是绝对道德的;再次,公平利己之所以比损人利己更道德,是因为人人都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如此只有公平才符合每个人的长远利益,正如约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veilofignorance)”理论所言;其四,损己利人行为是公平利己的特殊表现形式,但仅当这种损己利人行为能促进社会公正并最终利己时方为道德,此处“公正”的定义仍然是“无知之幕(veilofignorance)”;最后,为公共利益抑制自己的部分利益乃公平利己的日常表现,是为公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