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经济学常识 5页

  • 44.50 KB
  • 2022-08-22 发布

模块--经济学常识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经济学常识1.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1)斯密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斯密的二元价值理论A、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B、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此时社会利益(国民财富)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行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和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双方均可从中获得好处。评价:他在论述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时,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各国多获得的利益是由国际分工带来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而且各国的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不可能用来生产任意的产品。从根本上看斯密的观点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的迫切愿望。(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继承了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批判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的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李嘉图将劳动价值论推到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极大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学说的中心)主要内容:李嘉图认为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并提出了相对工资理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评价:①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提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②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表明他对此问题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李嘉图关于经济自由和政府职能的认识他与斯密一样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的振兴教育上。▲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n主要内容: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评价:①积极—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局限—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启示: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二因素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①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源泉是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②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抽象劳动)④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评价: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同经济生活(略)作用:①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私有制条件下容易形成技术垄断而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③实现优胜劣汰。(一方面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剩余价值)▲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①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②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①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是相对过剩。\n②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的两个具体表现是: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理论和模式(1)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倒闭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在经济危机时,实行传统的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只能使有效需求进一步减少)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摆脱危机。▲凯恩斯主义的实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他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2)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①一般都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②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③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④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新自由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进行了批判,并从不同的角度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过一定影响。但它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却带来了另一些新问题,再加上它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左,进入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属于这一模式。②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欧洲大陆与北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一模式。③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诚实感。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也属于这一模式。▲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和评价比较:评价: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n②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来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③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面,但易于形成商官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综合评价:这三种市场经济模式各具特点,它们的基本点却是相同的。①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③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三种市场经济模式,既体现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在要求,也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一般要求。对各种模式,都应认真研究、认真分析,既要认清它们的阶级实质,决不能照搬,又要剥离出反映一般规律的东西,从我国国情出发吸收学习。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①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②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局限性: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造成国民经济条块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③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三个最重要的环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①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②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证。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②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③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④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⑤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n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我们的整体竞争力。 基本观点斯密(1)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2)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3)二元劳动价值理论——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交换价值决定价值)李嘉图(1)纠正了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认识中的错误方面,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2)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的观点。(3)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马克思(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2)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3)商品的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古典学派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价值等看成是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从而科学揭示了它们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是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所作的变革,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