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提纲 29页

  • 444.90 KB
  • 2022-08-22 发布

公共经济学提纲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财政学复习提要(2018)各位同学,提纲只是帮助大家复习的辅助工具,重要的是大家要认真阅读教材,全面复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一、名词解释(4分*4题)1、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主要研究政府收入、支出等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相关联系的活动,因此以往更多地被称为财政学。2、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目的是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会怎样”以及“为什么”3、规范分析:规范分析的目的是分清是非,它回答的问题是“该怎样”。4、公共部门:一个社会中属于政府所有、使用公共资产和公共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的实体都属于政府的组织体系,人们通常将这一组织体系总称为公共部门。5、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指公共部门中不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主要依靠税收取得收入,免费或部分免费地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单位的总称。6、公共企业部门:公共企业部门是指公共部门中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依靠销售取得收入来源,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单位的总称。7、税收:税收是政府依据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地取得收入的方式。8、公债:公债(publicdebt)是政府通过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9、经常性支出:经常性支出(currentexpenditure)是维持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支出,这类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只对本期产生影响。10、资本性支出:支出只是价值形式的转换,形成了某种形式的资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发挥其功能,这类支出被称之为资本支出(capitalexpenditure)。11、转移支出:转移支出(transferpayment)是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12、隐性支出:不表现为收入或支出,或者有些政府收支并不反映在收支账户上的收支称为隐性收支。包括税式支出、公共定价、政府担保、公共管制和预算外收支和体制外收支。13、税式支出:是指以税收优惠的方式进行的支出。14、公共定价:是指政府通过其权利规定交易价格。15、政府担保:就是政府正式承诺,再被担保的经济实体不能履行偿还责任的时候替它承担这一责任。16、公共管制:公共管制是指政府依靠行政权利对经济实体的行为作出约束性规定。17、公共提供:政府免费的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可以不受个人经济约束,无偿取得产品消费权或享受这一产品带来的好处。18、市场提供:消费者用自己个人的收入通过购买的方式来取得消费品。19、混合提供:由公共提供和市场提供两种方式混合来供给某些产品或服务的消费。20、公共生产:以政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生产,其组织形式是政府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21、初次分配:市场是一种自发的分配机制,每个人用自己拥有的生产要素去换取生产的成果,从而形成一种收入格局。人们通常把这种分配称为初次分配。22、收入再分配:是指政府通过其活动,对市场所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它是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所从事的活动。23、资源配置:是指社会使用现有资源的方式。资源配置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关注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的社会产品结构。24、收入分配:指社会产品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以及各经济实体之间的归属。收入分配反映了社会经济中人\n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关注在社会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各人的收入份额。25、帕累托效率: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是的调整之后一些人的情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情况至少不变坏,我们就把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或者帕累托效率。26、帕累托改进:如果某种资源状态在经过调整之后,社会中的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余人的境况至少没有变坏,那么我们就认为调整后的资源配置状态优于调整前的资源配置状态。我们把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称为帕累托改进。27、公平: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规则公平、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28、贫困指数:是指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9、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E与三角形OAD的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它用来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30、功利主义: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水平就是社会总效用,它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之和,一个社会应追求社会总效用的最大化。31、罗尔斯主义:社会福利水平不应该是各社会成员的效用的简单加总,在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富者的一单位效用与穷者的一单位效用不是等价的,一个社会应重视增加穷人的效用。32、折中主义: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对富人和穷人的效用的权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它们可以被视为两个极端。这种主义介于两者之间。无知的面纱33、福利经济学的两条基本定理:(1)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2)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配置状态都能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34、市场缺陷: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称为市场缺陷。分为两类:第一类:指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那些方面;第二类: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35、政府缺陷:政府的不完善之处被称为政府缺陷。包括(1)信息失灵;(2)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3)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36、有机论整个社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个人的利益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联系,因此,个人的愿望、要求和利益是无关紧要的,他只有听从政府的支配,并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才是有意义的。这个观点被称为有机论。37、机械论个人是社会活动的真正主体,他有自身的愿望、要求和利益,并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去实现这一切;政府只是众多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创立的社会工具,它是由众多个人的行为所操纵的机械装置。这观点被称为机械论。38、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39、外部效应: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所产生的影响。分为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两种情况。40、优值品: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41、劣值品: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42、私人产品: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43、混合产品:是兼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某些性质的产品。44、非竞争性: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45、非排斥性: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46、“免费搭车”问题: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意味着消费者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以消费这类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产生期望他人承担成本,而自己坐享其成的心理和相应的行为。47、公共提供: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方式。48、市场提供:消费者用自己的收入,通过市场购买获得产品消费权的方式。\n49、垄断:是指整个行业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垄断条件主要有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惟一的一个厂商;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容易。50、价格管制:政府根据垄断企业的边际成本规定产品的价格,企业只能按照这一价格出售产品。51、自然垄断:是指因平均成本递减而形成的垄断。52、科斯定理: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在消除外部成本方面,价格机制就可以发挥作用,资源就能够实现有效配置。53、庇古税:是指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税收,又称矫正税。54、信息不对称:我们将当事一方具有较多的信息,而另一方信息较少的情形称为信息不对称。55、黑尔机制:黑尔机制又称替代投票,在这样的机制下,个体以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方式对手有候选对象作出排序。然后,将被最少人置于首位的备选对象淘汰掉,直到备选对象所获得的票数超过一半,该备选对象直接当选56、孔多塞准则:在这样的机制下,备选议案或候选人需要在两两对比中都能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则胜出。57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58相反选择:是指为保险某类人设定一个保险费用,那些愿意买保险的人往往比同类人有更高的风险(易得病),所以风险较小者(身体健康)便不愿意购买保险(因为健康者补贴易患病者)。59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社会保障计划。60社会保险:是国家按照保险原则举办的一种社会保障计划,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61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安置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优抚的对象主要包括社会有功人员、退役军人、残疾军人、烈军属等。62现收现付式:是指社会保险的计划依据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即当年的缴费收入仅能够满足当年的保险计划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储备资金。63完全基金式:是一种以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64部分基金式:是指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据以确定收费率。65基础设施:是为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提供的“共同生产条件”和“共同流通条件”。66基础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的上游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农业。67税收要素:是指构成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首先是指构成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课税环节、税基、税率、附加、加成和减免等。68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69负税人:实际承担税负的主体。70课税对象:即法律上的税基,指由税法明确规定的具体税种的课税基础。71税目:课税对象在课征范围上的具体界定和分类细目。72税率: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说明征多少税的问题。73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级距,并且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渐递增的税率。74全额累进税:是将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作为计税依据,按最高边际税率计算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75超额累进税:是将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作为计税依据,但是分别按课税对象各等级所适用的相应税率计算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76比例税率:是指不论课税对象数额多少,均按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它一般适用于对流转税的课税。77定额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税额,而不采取百分比的形式。\n78边际税率:是指最后一个课税对象所适用的税率。79平均税率:是指全部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80名义税率:是税法所规定的税率。81实际税率:是指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额占课税对象的比例,它反映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税。82课税环节:是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环节,它规定了征纳行为在什么阶段发生,以及是单一环节课征还是多环节课征。83直接税:凡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不易发生转嫁关系的税成为直接税,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为直接税。84间接税:凡纳税人有可能将税负转嫁于他人,发生转嫁关系的税为间接税,一般认为流转税为间接税。85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如服务业的营业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统称。86周转税:周转税是按商品生产或销售量的流转额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在商品流转过程中一次课征的税收。87增值税: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88一般商品税:是对所有商品课征的流转税。89特定商品税:是对某一类商品进行课征的流转税。90所得税:以收益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统称。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可分为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91财产税:财产税是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的数量或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统称,根据财产的数量或价值课征的税收。对财产的课征可分为两类:(1)对财产持有的课税,即对一定时期内个人、家庭、企业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数量或价值进行课征。这类税收还可视其课税对象范围的大小分为一般财产税与特殊财产税。(2)对财产转让的课税,即在财产所有权发生变更时,对转让财产的数量或价值进行的课征。对财产转让的课征有两种税收形式1)赠予税以及2)遗产税或继承税92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自然单位为计税依据的税类。93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类94价内税:是指税金包含在商品或劳务价格中的税,故其计税价格被称为含税价格。95价外税:是指税金附加在商品或劳务价格之外的税,故其计税价格被称为不含税价格。96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是整个税收制度的总体结构,它表明各类税收在整个税收中的相对地位。以课税对象的分类来考察税制结构,可以分为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两个基本类型。97主体税种:所谓主体税种,是指在一国税收中所占比重最大、在政府调节经济中发挥着首要作用的税种,它决定一国税制的基本特征。98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通过变动价格的方式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部分或全部转由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99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100前转嫁:亦称“顺转”或“向前转嫁”。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的一种形式。101后转嫁:亦称“逆转”或“向后转嫁”。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的一种形式。102税收资本化:是指在具有长期收益的资产交易中,买主将购入资产在以后年度所必须支付的税款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在购入资产的价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从而降低资产的交易价格。103税收超额负担PPT:由税收的替代效应引起的纳税人福利的减少称为税收的超额负担。在中性税收和扭曲性税收取得相同的税收收入的情况下,前者的税后福利与后者的税后福利的差额就是扭曲性税收所造成的税收差额负担。104收入效应:指课税使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从而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导致的购买量变动。105替代效应:指在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更多购买变得便宜的商品,而减少\n购买变得相对较贵的商品。106中性税收:指不改变市场中的各种相对价格,从而不干扰私人部门的经济决策,不会导致超额负担的税收。107补偿需求曲线PPT:补偿的需求曲线与通常所说的需求曲线的区别在于,它将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收入效应排除掉,单独地考虑替代效应的影响。它假定给予消费者一笔收入以补偿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收入的减少,或从消费者收入中拿走一定数额的收入来抵消价格下降时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这样,不管价格怎样变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既定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仅仅表现为替代效应所产生的影响。108哈伯格三角形P170通过计算哈伯格三角形的面积即可计量税收的超额负担。计算公式为S=1/2(T*△Q)该公式中,T为单位产品的税额,△Q为因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额。如果用r来代替需求曲线的斜率T/△Q,则上式可改写为S=T2/2r109生产型增值税:又称毛所得型增值税或GNP型增值税,是指对购进固定资产价值不允许做任何扣除,其折旧作为增值额的一部分据以课税。110收入型增值税:又称净所得型增值税,是指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只允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这就部分。111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对当期购进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允许从当期增值额中一次扣除。112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113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那会随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114关税:是由国家海关对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115关境:是指执行一个国家统一海关法令的领域。116进口税:是进入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水泽对本国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117出口税:是出口国家的海关对本国产品输往国外时,对出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118财政关税:又称收入关税,它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119保护关税:是以保护本国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120自由贸易关税:是以促进国家自由贸易为目的征收的关税。121总额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称为总额税122滑动税:是指依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升降税率的关税,即当物价上升时,适用较低的税率,物价下降时,适用较高的税率123选择税:是指对于同一种商品,订有从量与从价两种税率,课征时选择课税较多者124混合税:即从量税与从价税合并课征的关税。125协定关税:是两个或若干个国家,通过缔结关税、贸易协定而制定的关税。126保护关税:以保护本国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127自由贸易关税:以促进国家自由贸易为目的征收的关税128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对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按实际占用土地面积和规定的土地等级征收的一种税。129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取得增值性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一种税130资源税:以各种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为了调节资源极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利用而征收的一种税131公共定价:政府凭借行政权力规定产品的价格。132、专卖: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对某些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实行强制性独占经营。133、政府性收费:政府部门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时按照规定的标\n准收取的费用。134、规费:政府部门为自然人和法人提供特定许可性服务时所收取的费用。135、使用费:政府部门向特定公共设施或公共服务的使用者收取的费用。136、公债:政府依据借债原则,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公司企业、社会事业单位以及国际社会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137、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138、上市公债:指能在证券市场上自由转让、自由买卖的公债、一般不记名,有期限、利率和票面价值的规定。139、非上市公债:指债权人不能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交易,只能持有到期并获取本金和利息的公债。140、公债依存度: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141、公债负担率:一定时期的公债累积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42、公债偿债率:当年公债的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143、国债市场:国债市场是国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总称。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144、发行市场:国债发行市场是国债发行与推销的市场,是国债交易的初始环节,也是中央财政代表政府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总和145、流通市场:流通市场是已发国债买卖、转让的场所,通常也称为二级市场146、平价发行:按政府债劵票面值出售,认购者按票面值支付认购金,政府按票面值取得收入,到期按票面值还本147、溢价发行:政府债券以超过票面的价格发行,认购者按高于票面值支付认购金,政府按这一溢价取得收入,到期按票面值还本148、折价发行:政府债券以低于票面值的价格出售,认购者按低于票面值支付认购金,政府按这一折价取得收入,到期仍按票面值还本149、承购包销:指大宗机构投资者组成承购包销团,按一定条件向财政部承购包销国债,并由其负责在市场上转售,任何未能售出的余额均由承销者包购。150、场内交易市场:主要是指证券交易所交易,它是国债流通市场最基本、最规范的形式之一,是国债流通市场的中心。151、店头市场:是指证券经纪商和证券自营商不通过证券交易所,而是在证券商之间或证券商与客户之间直接进行的证券分散买卖市场。152、现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即时进行清算交割其债券和价款的方式。153、回购交易:国债回购交易是指在卖出(或买入)国债的时候,事先约定到一定期限后按规定的价格或收益率再买回(或卖出)同一牌名的国债的一种交易方式。(P337)154、期货交易:是指国债券买卖双方成交以后按契约中规定的价格、数量,进行远期交割的一种国债券交易方式。(P336)155、期权交易:是指国债交易双方为限制损失或保障利益而签订,同意在约定时间内,按协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契约中指定的债券,也可以放弃买进或卖出这种债券的交易方式。156、地方性公共产品:地方的环境,社会基础设施,治安,行政管理等。157、分税制:“分税制”是一种以分税为主要特征,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为实质,并同时配套实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管理体制。158、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即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事权、支出范围和收入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相互转移。160、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161、财政集权与分权:指在一个多级政府体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财政集权就是财政职能集中由中央政府行使,而财政分权就是财政职能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配行使\n二、简答题(8分*3题)1、公共经济学研究哪些课题?答: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主要研究政府收入、支出等与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相关联系的活动,因此以往更多地被称为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国民经济中“公”与“私”的分工。它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整个经济中,那些事该让政府去做,那些事该让私人去做。换言之,它研究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运行方式。2、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有哪些区别?政府部门与公共企业部门有哪些区别?答:1.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权基础不同。(2)动机和约束机制不同。(3)决策方式不同。(4)交易方式不同。2.政府部门与公共企业部门的区别:(1)前者不以营利为目的,后者营利为主要目的。(2)前者一般不从事销售,后者要从事销售。(3)前世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后者以销售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4)前者很大程度上依据政府的指令行事,后者则具有相对独立性。(5)前者主要从事社会消费活动,一般不生产物质产品,后者主要从事物质产品以及各项服务的生产活动。3、举例说明我国产品和服务采用哪一种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组合以医疗服务为例。公共生产,公共提供:由政府建立医院,免费的向消费者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所发生的成本全部由政府拨款来补偿的组合。私人生产,公共提供:医院是私人办的,病人看病的医药费由政府替他支付,对消费者个人而言是免费的。公共生产,市场提供:医院是公立的,但医院为病人看病要收取能补偿医疗服务成本的医疗费,医疗费由消费者自己支付。私人生产、市场提供:医院由私人办,病人看病自己掏钱,医院就像一般的私人企业一样将自己所生产的医疗服务出售给消费者。4、生产效率、交换效率和产品组合效率分别要满足哪些理论标准?(复习用埃奇沃斯图形解释)生产效率的理论标准:要使给定的资源在不同产品之间的配置实现帕累托效率,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一种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等于任何一种其他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交换效率的理论标准:交换效率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n产品组合效率的理论标准:产品组合效率的条件是要满足的条件是: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5、起点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之间有什么区别?起点公平,不仅竞争过程中规则要公平,而且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竞争的起点也应是公平的。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起点公平主张消除由天然禀赋所造成的分配结果差别,但承认和肯定因偏好和选择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差别。规则公平又被称为经济公平,主张规则公平的人认为,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的竞争,竞争的规则必须公平。这种规则对于各社会成员来说应是统一的、一视同仁的,所有人都遵循统一规则参与经济活动。各人的收入份额与其生产的贡献份额相一致。结果公平又被称为社会公平。它强调生产成果在不同个人之间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关系:起点公平试图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的条件下的规则公平,起点公平似乎介于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之间,但从实际上来看,只能归于结果公平。从某一单独的过程来看,起点公平似乎是对规则公平的一个补充,但若从一个连续的过程看,起点公平则是对规则公平的否定。从某一意义来说,起点公平最终导致结果公平。6、第一类市场缺陷与第二类市场缺陷有什么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类市场缺陷是指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第二类市场缺陷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或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第一类:1、竞争失灵2、公共产品3、外部效应4、信息失灵5、 交易成本6、宏观经济失调第二类:1、偏好不合理2、收入分配不公7、理想的政府应当是什么样?政府有什么缺陷?理想政府:(一)政府必须具有充分信息。它必须事前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所有因素。(1)、现有一切资源的种类以及各种资源的数量。(2)、所有不同产品的生产技术。(3)、所有不同个人的偏好。(二)政府的行为目标是谋求全社会的福利,满足人们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n(1)、计划的制定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2)、计划的执行者毫无私心杂念。政府缺陷:(1)、信息失灵(2)、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3)、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8、政府应当如何履行职能弥补市场缺陷?(1)、如果所强调的主要缺陷是政府的信息失灵,那么,改革的重点就会是强化政府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完善信息传递中的管理,提高计划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提高计划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如果认为强调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是现实社会中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的事实,并且认为公共决策程序具有不可客服的缺陷,政府不会具有一贯的、合乎逻辑的,同时又符合所有公共愿望和要求的偏好体系,那么,改革的重点就不单纯是强化政府的管理技术手段,而且是考虑如何限制政府机制的作用范围(3)、在那些可以用市场机制去代替政府机制的领域中,用私人决策去代替公共决策以及改革政治决策程序,以便将公共决策中追求私人利益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的程度。9、公共产品的消费为何通常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1)公共产品性质:非竞争性、非排斥性。(2)非竞争性意味着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这表明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因此增加该产品的成本。换言之,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于是,按照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不应该向消费者收费。但是,这种产品的提供是有代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将不愿意为市场提供这种产品。(3)非排斥性则意味着消费者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以消费产品,消费者不会因为付了费而比他人获得更多利益,也不会因为没付费而比他人获得更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会产生一种期望他人承担成本而自己坐享其成的心理,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为“免费搭车心理”。(4)公共产品市场提供会造成极大效率损失。10、作图说明公共提供的最适合规模,它与私人产品有什么不同?公共产品的提供:私人产品的提供:\n1社会边际效益应该等于给定数量水平上所有消费者所愿支付的价格之和,即社会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如:当公共产品的数量为OQ时,社会边际效益是OP,它等于OPa+OPb2公共产品有效配置需满足的条件:社会边际效用等于每一个消费者边际效用之和,且等于边际成本。3在公共产品有效配置的条件下,所有人都消费的产品数量相同,但得到的边际效用各不相同。如当产品数量为OQ时,分摊给消费者A的单位成本应该是OPa,而分摊给消费者B的成本应该是OPb。消费者A和消费者B各自支付的边际成本等于他们各自从产品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益,整个社会的边际效益等于各个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之和,而且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由此,在每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社会利益也实现了最大化。与私人产品的不同:私人产品的有效配置:1)在私人产品的情况下,产品的社会边际效用曲线是个人边际效用曲线的横向相加。2)私人产品有效配置需满足的条件:社会边际效用等于每一消费者边际效用,且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3)在私人产品有效配置的条件下,每个人消费的产品数量不同,但每个人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相同的。11、私人产品应如何消费?政府不应干预私人产品的消费吗?答:(1)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私人产品应该由市场来提供,一般是基于市场提供的可性和必要性两方面的考虑。就可能性而言,私人产品的竞争性和排斥性使得它可以通过出价竞争的方式来排斥一部分的消费者,这就意味着私人产品具备了市场提供的条件。就必要性而言,由于私人产品市场提供,使得消费者在产品消费中既有利益又有代价,因此,消费者必然要权衡付款代价与消费利益之间的关系。因此,私人产品一般应该由市场来提供。(2)在消费者偏好合理的假设下,市场机制能够对私人产品进行有效的配置,无需政府干预。现实生活中,政府对某些私人产品的消费进行干预通常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a)纠正不合理的消费偏好。(在优值品的情况下,由于消费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品给其带来的利益,使得他对产品的效用评价过低,若任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购买的话,市场提供的优值品数量就会低于资源配置的最佳水平,从而造成资源配置不足的效率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争睹必须对优值品的消费进行干预。可行的方法是:采取一定的公共管制措施。)(b)对公平的关注。(按贡献分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他强调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中,由市场按照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收入分配。现实中总存在如残疾、年老、疾病、失业、意外灾害等一些情况,使得一些人缺乏得以谋生的生产要素时,市场对其而言就不存在平等竞争的环境,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没有。竞争性市场会使收入分配的结果不为社会所接受。市场分配可能会导致诸如贫困、富裕阶层的浪费、社会冲突、低收入阶层得不到发展与改善自己出境的机会等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为了保护社会上承受能力差的阶层,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12、举例说明拥挤产品如何消费?拥挤产品是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产品的一种特例。为了避免或减少拥挤,一般会对该类产品的消费实行收费。以桥梁为例,这类产品一般是由市场提供,但同时需要政府干预。这包括为了弥补外部效益而进行的区域规划,为了解决垄断问题而实行的价格管制,以及为了补偿交易成本而提供的融资政策扶持等。同时,这类产品的消费在边界内的消费者直接带来利益的同时,还会有一部分的利益溢出边界给他人间接带来利益。\n因此就产品消费中溢出边界的这部分外部效益而言,政府有必要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13、政府为何要反垄断?如何治理垄断?答案:1、为什么——作为市场缺陷的一种,垄断会造成效率损失,政府反垄断对于维护市场竞争能够起到积极作用;2、如何治理——(1)向垄断企业征收超额的税收;此方法虽能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却不能改进效率,因而用税收方法难以纠正垄断所造成的对产品组合效率的偏离;(2)公共定价;这是公共管制的一种形式,关键在于政府是否能够准确地了解垄断企业的边际成本;(3)反垄断立法;通过政府立法来保证每一个产品市场都有足够多的生产者,从而铲除垄断的根源以维护市场的竞争性。14、自然垄断有什么特征?如何治理自然垄断?答案:1特征——1)产品成本中固定成本所占比重非常大,变动成本的比重很小。2)自然垄断通常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异地的同类企业难以同本地的企业展开竞争。3)自然垄断的特点决定了这种垄断不易受到竞争的压力。垄断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行为会造成的效率损失。2如何治理——1)反垄断立法不是治理自然垄断问题的良策。用分割企业或限制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方式来来抑制垄断会使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从而偏离生产效率。2)公共定价是治理自然垄断的常用方法,公共定价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已在前面作了讨论,与公共生产相比,采用公共定价办法的主要好处是不需要政府进行投资,政府不必承担监护资产的责任,除了规定企业产品的价格之外,政府无需承担经营管理上的责任,政府干预所花费的成本较小。3)对于自然垄断实行公共生产也是可供选择的一种办法,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直接投资于自然垄断行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的一个普遍趋势是将自然垄断行业更多地让私人企业来从事生产,同时用公共定价来规范其的行为。15、政府如何干预外部成本?答:(1).庇古税1)向每一单位产品征收一个给定的税额,这个税额根据边际外部成本的价值里来制定。2)直接向外部成本本身征税。(2).公共管制。即对生产者的行为作出某些限制。限制的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例如限制排污的数量。16、政府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1).信息管制(2).质量管制(3).资格管制17、政府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影响收入分配?答:(1)公共生产、公共提供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成为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方式。(2)公共提供是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筹集资金,并以免费或部分免费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这一过程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可以对政府税收以及支出两个方面分析。(3)公共生产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可以从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公共生产两个方面来分析。(4)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不仅涉及不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还涉及到代际之间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调节不同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社会救济、强迫储蓄、社会保险三种形式实现的;社会保障引起代际之间的分配主要与养老基金是采取现收现付制还是采取完全基金制相关。18、公共产品的消费为何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答:因为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意味着增加一个消费者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于是按照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不应该向消费者收费。但是又因为提供这些产品是需要代价的,理性的生产者不会自愿向市场提供这类产品。其次,非排斥性意味着无论消费者付费与否,都可以无差异地消费产品。这就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搭便车”的心理,从而理性的消费者便不愿通过购买手段显示自己的偏好。于是,市场无法提供这种产品。即使有少数生产者提供,资源配置也无法达到最佳状态,即造成不小的效率损失。只有通过政府征税,并将所得资金用于补偿公共产品生产,免费向公众提供消费,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斥性决定了公共产品要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n19、现实生活中,一些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产品采用部分公共提供消费方式,有什么理论上的依据?答: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产品是混合产品的一种形式。由于这种混合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特征,故除产品消费带来的内部效益(竞争性、排斥性)以外,还具有显著的外部效益(非竞争性、非排斥性)。如果产品具有外部效益,个人的需求曲线就会与社会需求曲线相分离。前者仅反映购买者本人从该产品中的得益,而后者还包括通过购买者外溢给社会的利益。此时,如果采用市场提供的方式,会导致资源配置不足的效率损失。如果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又会导致消费者过度消费的效率损失。所以只能根据最佳产量上产品的外部效益,对购买者进行补贴,以鼓励购买者扩大购买量,从而扩大社会净效益。这种方式即为部分公共提供。20、公共产品的最适规模是如何决定的?与私人产品比较有什么异同点?答:(1)从效率的角度看,整个社会公共品的最优配置,是建立在每个消费者效用极大化的基础之上的,当社会边际效益等与社会边际成本、个人边际效益等于个人边际成本时,公共品提供的数量最佳。(2)与私人产品比较的异同点:同:二者在决定其适用规模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使社会边际效益等与社会边际成本,个人边际效益等于个人边际成本。异:从性质上看,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性质,而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从消费方式上看,公共品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而私人产品是市场提供。从均衡上看,公共品的均衡在于消费者面临的消费数量相同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同,私人产品的均衡在于市场提供的价格相同,消费者意愿消费的数量不同。21、社会救济制度、社会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分别针对哪些市场缺陷?这三种方式在政策上有什么特点?答:社会救济、强迫储蓄以及社会保险分别针对的是收入分配不公、偏好不合理以及信息失灵三类市场缺陷。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政府强制性和无偿性地向高收入者征收社会保障费,高收入者必须按政府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不然就会受到法律的惩处;低收入者可以不付任何代价取得一笔收入。其缴款与得益完全没有联系。强迫储蓄政策的特点:政府强制性地要求社会成员将其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与社会救济不同,强迫储蓄保障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低收入者的生活。其缴款与得益是完全对等的。社会保险政策的特点:政府强制规定迫使风险较低的那部分人加入社会保险,实质是让风险低的人去补贴风险高的人。其缴款与得益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完全对称。22、为什么在税收是累进的情况下,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仍然可能是中性的,或者是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答:公共产品能否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的福利差距,取决于税收的累进性与公共产品的收入边际效用弹性之间的关系。当公共产品的收入边际效用弹性小于或等于1时,累进税收在收入分配方面提供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再分配效应。当公共产品的收入边际效用弹性大于1,那么即使税收是累进的,在收入分配方面仍可能是中性的或者可能是有利于高收入者的。因为已经达到一定的收入水平,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即高收入水平的人对公共物品有较强的需求。这种需求随个人或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低收入的人最需要的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这些都是私人物品,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相对有限。如果按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效用评价来收税,公共物品的公共提供过程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中性的。\n这样看来,由于各人对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随收入水平而递增,即使税收是累进的,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仍可能不足。如果公共产品的收入边际效用弹性大于1,那么累进税收在收入分配方面仍可能是中性的或者可能是有利于高收入者的。23、社会救济制度、社会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分别针对的是哪些市场缺陷?这三种方式在政策上有什么特点?答:(1)社会救济制度,针对由于各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而导致的收入差距,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向高收入者征收社会保障费,再将这一收入无偿转让给低收入者。社会养老制度,针对由于个人偏好不同,选择不同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运用强迫储蓄的方式强制要求社会成员为自己丧失劳动能力时储蓄养老资金,有助于实现公平。社会保险制度,针对由于不可预见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贫困,政府强制地要求社会成员将现在的一部分收入存入政府的社会保险帐户,并为之管理这笔资金以供未来使用。(2)特点:社会救济:社会救济对高收入者的缴款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高收入者必须按政府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不然会受到法律惩处社会救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取决于征收的社会保障费的累进程度和对低收入者的保障水平;其缴款与得益完全没有关系,实质是让高收入者去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社会养老制度:储蓄被认为是一种优值品,具有强制性,政府强制要求社会成员将其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其缴款与得益完全对等,实质是让每个人去保障自己的未来生活。社会保险制度:保险被认为是优值品;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政府强制规定迫使风险较低那部分人加入社会保险;其缴款与得益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对称,实质是让低风险的人去补贴高风险的人。24、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决策与市场决策有什么不同?公共选择理论是有关政府机制(即公共政策产生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带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内容,同时又抱有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舞台。25、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和异同是什么?答: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1)明确各种备选计划或项目的内容;(2)确立各种方案所需的投入要素数量和将会实现的产出数量;(3)对各种投入与产出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评估;(4)加总所有的成本和收益并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相同点:①无论私人投资还是公共投资,在进行成本和效益比较分析时,步骤是相似的。②成本和效益都是通过货币(价格)形式来计量的。③时间跨度长,成本、效益的发生通常都处于不同的时期,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投资项目的成本和效益,都会形成一系列由若干年的成本和若干年的效益构成的“成本流”和“效益流”。不同点:(与私人项目投资运用的成本收益分析相比,公共支出成本效益分析的明显特点)首先,公共支出成本效益分析的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但由于“公共”范围的确定以及“公共利益”的衡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公共支出成本效益分析的政治判断经常会左右其技术分析。其次,由于公共支出中,许多项目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在市场上交易,也就不存在市场价格;或者由于市场缺陷存在,许多公共支出所涉及的要素或产品价格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边际社会成本或效益,因此,在进行公共支出项目的成本效益比较分析时,往往要利用各种间接的方法来推测真实的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26、净效益现值标准、内部报酬率、效益成本比如何判断或评价公共支出决策,应用它们应注意什么事项?(1)净效益现值标准:适合使用年限长,利润总额比较大的投资项目(2)内部报酬率:适合使用年限短,赚快钱的投资项目净效益现值法和内部报酬率法的结果会有相反的投资决策,需要决策者判断。\n(3)效益成本比:在比较规模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时,效益成本比标准常常是有用的,但在规模不同的项目之间采用这一标准来判断则可能有点偏差,还有它具有不确定性27、国防支出有什么经济效益?(详见课本)国防支出除了达到一国的政治、军事目的之外,作为一项纯公共产品,它还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一些特殊的“外部效应”(1)国防支出的效应之一是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2)国防支出的效应之二是拉动一国的需求刺激经济发展28、简述政府干预教育的理论依据。答:1.教育的效益外溢。教育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内在推动力,教育会使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社会秩序稳定。教育对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可见,许多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高于对受教育者个人投资的经济效益。2.教育是一种优值品。即由于消费者的偏好不合理,大大低估了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有些消费者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不愿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因此在优值品的情况下,纯粹的市场提供会造成巨大的效率牺牲,现实的选择是由政府出面来纠正由于消费者偏好不合理而导致的市场缺陷。3.教育的间接性和迟效性要求政府承担一定的责任。间接性是指,它的收益不易为人们所直接感知;迟效性是指教育投资具有长期性,它的投资周期很长,超过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由于这两个性质,出于急于追求经济效益的考虑,个人往往注重见效快、投资效果好的经济建设性投资,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入教育事业。4.处于对公平的考虑。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显然要受到每个家庭预算的制约。贫困家庭缺少这种投资来源。结果可能造成“穷人家的孩子永远是穷人”的状况。为了使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论是贫者还是富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5.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在将来是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的,但教育投资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其收益率的大小受个人的性格、机遇、健康、能力、家庭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投资对象是没有担保品的。基于以上两个原因,私营信贷机构一般不愿意冒险对人进行投资,只能是政府出面干预。29、简述政府干预科学研究事业的理由。答:1、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内在因素。2、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具有高风险、投资规模大和投资周期长的特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过程具有很大的风险性,需要的资金规模大,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有些科学研究可能只有耕耘,而无收获。因此,若纯粹从经济收益角度出发,企业就不愿介入基础科学研究,因此需要政府介入。3、许多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科学研究的外部性是指,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该成果给生产者个人带来的效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这些外部效益很强的科研项目往往是政府直接投资的对象。一旦政府投资的研究取得成果,政府可将成果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造福人民;相反,纯粹的私人研究成果一般会利用专利保护,其社会效益便十分有限。4、市场无法对科研人员的付出和努力做出合理的价值评价。在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投入和产出关系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很难衡量,这就决定了监督者对科研人员的劳动监督和激励是非常困难的。科学发现的优先权报酬系统往往只垂青一流的科学家,会造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风险太大,很可能导致科研人才的大量流失。所以,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激励科学知识生产的机制,一种最为自然的选择方法就是政府介入科学知识的生产区域,用财政支出为每个科研人员提供一份基本的报酬系统、一份不低于同类人员在市场上所获得的报酬。30、医疗卫生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医疗卫生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医生掌握的信息要比病人掌握的多,医生既掌握着病情的信息,又负责决定治疗的方案,病人患了何种疾病、采用何种治疗方法,病人一无所知,完全由医生来诊治和决定。正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医生的随意性,因此会出现为了牟利而提供过多的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为此,政府有必要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管制以保护患者的利益。\n(2)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产品,有一些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例如,大范围的疾病控制和卫生健康宣传等,几乎是纯公共产品,个人在使用中受益时,并不限制其他人的消费和获益。只有政府才能保证这些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又有一些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虽然它们不是纯粹的公共产品,比如为一名儿童实行免疫接种可以延缓麻疹和其他疾病的传播,不仅对病人有利,同时也保护其他未患病者,从而产生正外部效应。但是反过来,对感染者不及时治疗,不仅对其个人有生命危险,而且对社会其他人也不利。因此,需要政府鼓励能带来正外部效应的行为,制止带来负外部效应的行为。(3)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由于疾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一个人难以预知何时会得病,再加上大部分人对自己健康的预期都是较乐观的,因而不可能预先准备大量金钱用于治疗疾病。一旦得了重病,就可能严重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和就业,甚至使一个家庭倾家荡产,陷人贫困。虽然,在私人市场上,人们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化解疾病的风险,但商业保险的趋利性使得保险公司往往进行“相反选择”,导致保险市场的失灵。出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准以及减少贫困的目的,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直接提供或用补贴医疗保险的办法来减少个人的风险。31、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社会保障市场?答:1、私人保险面临的“相反选择”问题。所谓“相反选择”是指为保险某类人设定一个保险费用,那些愿意买保险的人往往比同类人有更高的风险(易得病),所以风险较小者(身体健康)便不愿意购买保险(因为健康者补贴易患病者)。由于愿意购买保险的人中高风险者的比例很大,保险公司被迫提高保险费,结果是越来越少的人买得起保险,使保险市场萎缩。与私人保险不同的是,政府可以强制所有人购买保险,以避免相反选择问题的副作用。2、私人保险公司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个人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风险是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保险的,如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私人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在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方面低于政府,这在通货膨胀和战争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大大增强社会抗风险的能力。这是因为,政府可通过征税来实现对社会风险的保险政府能使几代人共同承担风险。3、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降低决策成本。保险市场是十分复杂的,个人可能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选购恰当的保险单。如果公共决策者可以为每一个人选择一项恰当的计划,个人就不必在决策上浪费资源了。当然也有人对这种观点持批评态度,因为没有理由相信,政府一定能为每个人选择恰当的保险单,毕竟不同的人需求不同。4、家长主义。通常的看法是,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是一种优值品,由于个人缺乏远见,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购买足够的保险,因此,实行家长作风的政府强制个人购买,以防止社会成员在现在与未来的安排上选择不当而造成贫困现象。5、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市场是以各人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包括劳动和资本)大小来分配收入的。由于各人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天赋和资本不同,因此根据市场规则进行的分配必然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来纠正和弥补市场机制下收人分配的缺陷。32、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答:1、社会救济。社会救济的特征:受保人不需缴费,财政资金单方面转移;受益人是有选择性的;低层次,以维持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为原则。社会救济的对象:城镇居民中孤、老、残、幼和收入过低的贫困户:突发性灾害造成的生活一时拮据的居民:农村中的部分“五保户”。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的特征:是国家强制而非自愿的;保险金数额取决于个人过去对项目的贡献;享受资格取决于某些特定的条件;享受资格与收入水平无关;资金来源于独立的社保资金。\n社会保险的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工伤保险;疾病、生育保险;丧葬补助;失业保险。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类型:根据社会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来分类分为:普遍保险制度、自助型保险制度;还可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的体现、管理体制等来分类。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国家、集体和社会兴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和服务性物质帮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4、社会优抚。是国家和社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安置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33、谈谈应如何为基础设施筹集资金。1、财政支持财政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财政的直接支持主要是指财政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拨款,包括无偿拨款和有偿拨款。由于财政收入的有限,使得财政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无偿拨款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对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实行无偿拨款,而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则主要采用有偿转让资金的形式。2、金融机构贷款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进行筹资,主要通过向政策性银行和普通长期信用银行进行贷款。向政策性银行进行贷款也是财政间接支持的一种表现,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贷款利率一般都低于市场利率。设立普通长期信用银行,为基础设施发展提供长期商业贷款,有部分基础设施是商业经营性的,完全可以也应该从长期贷款机构获得建设资金。普通长期信用银行面以其纯商业性而区别于政策性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又以其长期贷款特点而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3、设立专用基金基础设施可设立各自的专用基金,如邮电基金、通讯基金、铁路基金等。专用资金有中央设立的,也有地方设立的,其资金来源也有四种:一是财政拨款;二是个人捐助;三是专项收取税费;四是发行债券。4、利用外资和民营资金筹资,具体形式有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政府间优惠贷款、BOT方式、融资租赁、在境外上市、组建海外共同基金、ABS和TOT等。还可以接受外商和民间个人的直接投资,也可以利用股份制方式向外商和民营企业融资等。34、农业部门的特殊性是什么?农业中的哪些部门应是政府重点干预的部门?答:(1)农业的特殊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表现在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提供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的四大作用。2、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使得农业成为一个需要政府有效支持和保护的弱势产业;农产品在供给与需求方面有特殊性,在需求方面弹性较低,但在供给方面受自然条件影响,有很大的波动性;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一来非农业的收入需求弹性大于农业,对增加资本投入的需求本身要强一些,加上农业生产存在投资效益低、回收周期长、经营风险大等产业特点,各生产要素投于农业往往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因此农业资源的配置极其不利。(2)政府应当重点干预的是:1、农业基础设施。它们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很难有个别企业独立投资完成,是政府投资的重点。2、农业科技教育及推广。由于自然风险,农业科技投资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相对风险也较大,加上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外部性强的特点,使其在与工商业之间以及其他农业生产性投资效益的比较中处于劣势,因此需要政府从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对农业技术商品的供给者提供支持。35、一国主体税种的选择应根据哪些标准?答: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税收政策目标(是以效率目标为主,还是以公平目标为主);一国的经济管理水平(企业的会计水平、政府的征管水平)。根据主体税种的不同,各国的税制结构大体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模式(发展\n中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模式(发达国家),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税的税制结构模式。36、税收如何贯彻效率的原则?(1)、充分且有弹性;充分就是指税收在为公共提供筹集资金过程中,要使资源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配置达到最优,符合产品组合效率。有弹性是指税制设计应能使税收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2)、节约与便利;即是要求在税收设计中将税收的征收成本降到最低限度。(3)、中性与校正性。所谓税收中性,就是指不会因征税而改变产品、服务以及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不影响纳税人经济决策,能够维护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状态的税收。37、税收如何贯彻公平的原则?(1)、平等竞争原则;平等竞争原则所遵循的公平原则是规则公平和起点公平。该原则着眼于通过税收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企业与个人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2)、受益原则;受益原则所遵循的公平原则也是规则公平。该原则认为应根据市场经济所确立的等价交换的规则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及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提供中的受益相一致。(3)、能力原则。能力原则所遵循的公平准则是结果公平。该原则认为应根据个人的纳税能力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用来衡量个人纳税能力的标准:1)客观说:收入、消费、财产;2)主观说:均等牺牲说、比例牺牲说、最小牺牲说。38、影响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因素有哪些?答:(1)产品、服务和要素的供求弹性一般来说,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呈反向运动,即供给曲线越平坦,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越是趋向由购买方负担,反之则反是。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也是呈反向运动,即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曲线越平坦,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越是趋向由卖方负担,反之则反是。(2)价格决定模式由于税负转嫁主要是由税收如何影响产品服务和要素的既定价格而产生的,因此不同的价格决定模式对税负的转嫁有重要影响。供给与需求弹性相同的情况下,两种定价模式所形成的均衡价格也是不同的,从而征税对价格的影响也不一样,税负的转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计划价格下,税收难以通过变动商品价格而发生税负转嫁。(3)税收的具体形式①税种:不同税种对税负转嫁与归宿有着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直接税不易转嫁,间接税纳税人可通过提高或降低商品价格将税负转移给他人。但严格讲,直接税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发生转嫁。②课税对象:由于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弹性不同,选择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作为课税对象,就会对税负的转嫁与归宿产生不同影响。如果选择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小的产品或服务作为课税对象,则税负主要由生产者承担;反之,如果选择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的产品或服务作为课税对象,则税负主要由消费者承担。③课税范围:在同类商品中如果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课税对象,那么对生产者而言,税负转嫁就比较困难。反之,若对同类商品普遍征税,消费者就会因无替代品而不得不接受因征税而提高的价格(如果该类商品对消费者而言是必需品),从而使生产者实现税负转嫁。39、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如何描述税负的转嫁规律(作图及代数解释)?\n一、图示法(1)无关性定理:税收对价格和产出量的影响与买方或卖方纳税无关,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税负的转嫁主要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弹性。(2)在供求弹性相等的情况下,无论买方纳税还是卖方纳税,税负都是供求双方各负担一半:若供求弹性不等,则弹性相对小或无弹性的一方负担较多或全部税负: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需求方负担较大的税负;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供给方负担较大的税负;需求无弹性,供给弹性大,需求方负担全部的税负;\n供给无弹性,需求弹性大,供给方负担全部的税负;需求弹性无限,供给弹性大,卖方负担全部的税负;供给弹性无限,需求弹性大,买方负担全部的税负;竞争市场中征收从价税情况下的税负转嫁与归宿\n40、税收的超额负担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怎么设计税制才有助于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理论和现实有什么不同?答:(一)需求曲线的斜率。斜率小,需求弹性大,超额负担重斜率大,需求弹性小,超额负担轻(二)税率高低的影响在需求曲线既定的条件下,税率越高,哈伯格三角形的面积就越大,并呈几何级数增长。一般而言,税率提高意味着税收收入的增加;但是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税率的提高会因税收超额负担急剧上升,或者说税收扭曲效应扩大,损害税基,从而不但不会增加税收收入,反而会使税收收入减少。拉弗曲线:税率要适中。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的关键:1)尽可能地采用中性的税收政策,避免对相对价格的干扰。2)要谨慎地控制税率和税收收入的规模,将它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3)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小或无弹性的商品征税。(三)理论与现实的不同1)所有的商品都实行一个税率是不可能的,总额税不存在。2)需求弹性小和无弹性的商品都是必须品,对必需品征税不符合公平原则。41、简述流转税的特点以商品的生产、交换和商业性劳务的提供为征税前提,征税范围非常广泛,税源充足,可以保证国家取得足额的财政收入。以商品、劳务的销售额和营业收入作为计税依据,只要有业务发生就产生了相应的纳税义务,一般不受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变化的影响,确保国家能够及时、稳定的取得财政收入。流转税在计算征收上相对较为简便易行,对纳税人的会计水平和政府的征管水平要求不高,征纳成本相对较低,容易为纳税人接受。便于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对流转税的税率进行总量和结构上的调整,来影响宏观税负和产业结构,充分体现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流转税具有转嫁性和税负的隐蔽性。纳税人容易通过抬高售价或压低进价将税负转嫁出去。流转税是对物税。与所得税、财产税等对人税相比,就消费者而言,流转税具有相对中性,因为其税收制度的设计不考虑纳税人的能力因素。42、如何理解增值税的含义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销售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实现增值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对增值税概念的理解主要是对增值额含义的把握。增值额可以从下个方面来理解:从理论上讲,增值额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即商品价值(C+V+M)扣除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之后的余额(V+M)。也就是说,增值额的内容应该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在我国,\n这部分价值相当于净产值或国民收入。所以,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增值税是一种介于全值流转税(以C+V+M为征税范围)和所得税(以M为征税对象)之间的一种税。从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来看,增值额就是该单位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余额。从商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来看,一个商品经历的生产和流通各经营环节所创造的增值额之和,相当于该商品的最终销售额。43、简述增值税的类型和计税的方法类型:按照各国增值税制对固定资产的不同处理办法,可以将增值税划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又称毛所得增值税或GNP增值税,是指对购进固定资产价值不允许做任何扣除,其折旧作为增值额的一部分据以课税。收入型增值税又称净所得型增值税,是对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只允许抵扣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扣部分。消费型增值税是指对当期购进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允许从当期增值额中一次扣除。计税方法:增值额可以从两个角度计算:(1)加法公式:增值额=工资、薪金+租金+利息+利润+其他增值项目(2)减法公式:增值额=销售收入总额-法定外购扣除项目从理论上看,增值税以上述增值额的计算方法为基础有4种计税方法:(1)直接相加法:应纳增值税额=(工资、薪金+租金+利息+利润+其他增值项目)*税率(2)间接相加法:应纳增值税额=工资、薪金*税率+租金*税率+利息*税率+利润*税率+其他增值项目*税率(3)直接减除法:应纳增值税额=(本期销售收入额-法定外购扣除项目)*税率(4)间接减除法:应纳增值税额=本期销售收入额*税率-法定外购扣除项目*税率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44、简述所得税的特点和类型(不详细,详见课本)所得税与其他税类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税负不易转嫁一般不存在重复课税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计税较复杂,稽征管理难度较大所得税依据纳税人的不同,可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一)企业所得税由于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有不同类型的企业所得税。按照投资者承担的责任形式的不同及企业组织形式的特点,可以把企业分为公司、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三种类型。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按课税范围不同,企业所得税可分为企业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两种类型。1.企业所得税型。它的基本特点是不分企业类型,把各种类型的企业都纳入企业所得税的课税范围。2.公司所得税型。它的特点是区别企业的性质和组织形式,仅对公司所得征收公司所得税,而非公司的企业所得不征收公司所得税,一般只征收个人所得税。(二)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所得为课税对象征收的所得税。由于个人所得形式多种多样,个人所得税在计征方式上可能会有不同地选择,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个人所得税。1.个人综合所得税。个人综合所得税是把个人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和各种不同形式的所得合在一起,不分类型,采用一种方法征收所得税。个人综合所得税一般按累进税率征收。2.个人分类所得税。个人分类所得税是把个人收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个人收入分别课征所得税。个人分类所得税一般按比例税率课征。3.个人混合所得税。个人混合所得税是对个人收入按不同的收入类型分别实行分类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n45、如何判断所得税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1.法律标准:企业看是否为法人及按该国的法律注册成立。个人主要看国籍(国际上少用)。2.户籍标准:企业取决于其管理机构设立在哪个国家(不管按哪国的法律)。个人取决于住所和居所,分为非居民个人、非长期居民个人和长期居民个人,只要居住达到规定的时间就要交税,不管国籍(国际多采用)。46、如何判断所得税境内所得和境外所得1.企业境内所得和境外所得的确定企业所得可以分为营业所得和股利、利息、特权使用费等其他所得。对于不同地所得,在确定为境内所得和境外所得上有不同的标准。按国际惯例,判定一个企业的营业所得是境内还是境外所得,以该企业所得来源地是否设有常设机构为标准。具体来讲,只有在一个国家境内设有常设机构并取得营业所得,这种营业所得才被确认为来源于该国境内的所得;否则,即使一国境内取得营业所得,但在该国境内无常设机构,也不能被确认为来源于该国境内所得。对于其他所得,按国际惯例,应以股利支付机构所在地,以及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负担者所在地为标准。2.个人境内所得确定个人所得分为独立、非独立劳动所得,股利、利息、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其他所得。独立劳动是非雇佣劳动,标准是看在一个国家设有固定基地,或在一个国家时间的长短。非独立劳动是雇佣、或受聘劳动,标准是看所得的支付地,或在一个国家时间的长短。股利以支付机构所在地为标准确定,利息、特许权使用费以负担者所在地为标准确定交纳所得税收。主权国家遵循属地和属人两种原则。本国公民就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合并收税。非本国居民只对其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收入征税。47、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税率,为什么?如何计算?企业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而且一般是单一比例税率。对企业所得采用比例税率而不是累进税率的主要依据如下:累进税的能力负担原则不适宜于企业所得税大小并不反映企业负担能力强弱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的应纳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应纳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公式中“应纳所得额”即纳税人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基本公式是:应纳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项目-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收入:生产、财产转让、利息、租赁、股息、特许使用费不征收入:财政拨款、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扣除项目:成本、费用、税金、折旧、亏损税收优惠:小微、高新、民族、残疾人、创业、环保等企业可享受优惠征收管理:按年计征、分期预缴、年终汇算,多退少补48、自然垄断条件下,公共定价为何经常偏离最优的边际成本定价法?由于自然垄断条件下厂商是在平均成本下降阶段进行生产。根据边际成本下降拉动平均成本下降,边际成本上升促使平均成本上升理论,此时,边际成本一定位于平均成本的下方。也就是说,按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一定小于平均成本。因此,厂商此时是亏损的,会退出生产。49、二部定价法与平均成本定价法的基本思想有何差异?请比较它们的效率状况。二部定价就是将价格分为固定费和从量费两个部分的定价方法。固定费按通常情况下消费者人数计算的平均固定成本来决定;从量费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的原则来规定。二部定价可以使企业保本,政府不需补贴,企业可以在财务上独立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消费者因收取固定费而退出消费的话,二部定价满足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相等,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平均成本定价(P=AC)即按照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效用的原则来规定价格。在平均成本定价情况下,产出量\n未能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因而存在着效率损失。平均成本定价可以让企业保本,不需要政府给予补贴,企业在经济上可以独立运行。二部定价法是平均定价法的变形,是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谋求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一种定价方法。它较之平均定价法能使社会获得更多的经济福利。与均成本定价相比,二者都可让企业保本,无需政府补贴,但前者在消费上没有效率损失,而后者则相反。50、试述政府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理论依据及其基本对策。理论依据:蛛网市场上价格在各个时期围绕着均衡点上下波动,在供给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对比关系中,形成了收敛性蛛网、发散性蛛网、封闭性蛛网。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发散性蛛网,这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密不可分。农产品本期的产量决定了本期的价格,本期的价格又决定下期的产量,农产品供给受天气影响很大。容易造成价格的剧烈波动。农业部门处于国民经济的上游地位,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会影响下游产品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基本对策: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市政府稳定农产品价格的一种行之有效。政府通过变动库存产品来消除市场上的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将农产品的价格稳定在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的均衡水平上,从而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51、产品实行专卖有何利弊?答:优点:1增进财政收入;2防止私人垄断;3可使财政收入富有弹性;4调节供给与需求。缺点:排斥了同业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就妨碍了经济的进步;另外,立法机关监督专卖不如税收严格。52、比较政府性收费与税收的异同。答:共同点:1收费与税收的主体均为政府或其授权单位;2都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收入的性质上来说都属于财政性资金;3收费与税收的征收都有一定的“规制”,即两者征收方面的规章制度都是通过政治程序制定的;4从收入的基本用途来看,收费收入与税收收入均用于履行政府的职能。不同点:1税收具有无偿性,而收费具有有偿性;2税收与收费在具体用途上有所不同;3税收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而收费具有特殊性和自愿性;4税收的征收具有固定性,而收费的征收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53、公债筹资与税收筹资有什么区别?公债筹资把公共产品的受益与成本负担分割成两个不同时期,使受益者与成本负担者变得不致,现在的社会成员免费享用了公共产品所带来的效益,而未来的社会成员则要承担以往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这实际上是把公债负担推向未来,公债的期限越长,这种受益者与成本负担者的不一致性就越明显。公债筹资缺乏资源配置效率的约束,不利于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54、政府公债筹资的效率界限是什么?(1)、政府部门的经常性支出应由税收筹资。(2)、政府部门的资本性支出中应由本期承担的部分原则上就采用税收方式来筹资,并通过公债筹资的方式将成本分摊到今后的各个受益期。(3)、当政府本期税收不足以支付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中本期的分摊额时,政府不应以公债筹资方式去弥补收支缺口,而应选择另外两种方式解决:一是增加税收来弥补收支差额;二是消减政府部门支出。55、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有哪些?其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公债的绝对指标是:(1)公债总额:也称公债余额,是指政府现存而尚未清偿的债务总额。(2)公债发行额:是指公债在某一年度的发行额(3)公债还本付息额:公债还本付息额一般是指在某一年度内政府对公债的偿还额。公债的相对指标是:(1)公债负担率:表明公债累积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国际警戒线为60%作用;这一指标是从国民经济的总体而不是仅从财政收支上来考察和把握公债的数量界限,是反映国民经济总体应债能力和公债规模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公债依存度: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国际上对债务依存度有一个较为模糊的界限,即国家债务依存度15%-20%,中央债务依存度为25%-30%作用:反映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公债来实现的。(3)公债偿债率:指当年公债的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国际公认安全范围为8%-10%作用:该项指标越高,说明债务偿还还越集中,公债结构越不合理,从而偿债能力越弱。\n(4)其他指标a.赤字率: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国际警戒线为3%.b.国家借债率:当年发行的公债与GDP的比率。国际警戒线为10%c.居民应债率:国内债务发行量与居民存款余额的比率公债绝对指标衡量公债的规模,公债的相对指标用于控制公债的风险,避免债务违约,出现债务危机。56、简述公债对经济的影响。(1)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无论政府是以征税还是举债来增加财政收入,两者在宏观经济效应上都是相同的,政府支出的特定的融资手段与其最终效应无关(2)公债的资产效应。公债的资产效应是指公债作为持有者的一种资产,其发行量的变化将影响持有者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3)公债的需求效应。公债供给增加,在货币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会使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利率上升,对收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公债的流动性效应。公债的流动性是指公债在运行中,使流通的货币供给增加的效果,并由此产生影响经济活动的效应。这种效应贯穿公债发行、流通以及偿还过程中,并且对通货膨胀、利率以及总需求产生影响。57、政府在发行公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答:景气原则、稳定原则和最小发行成本原则。58、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分工的理论依据。答:财政的三大职能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现代财政联邦制理论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财政的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职能由中央政府行使,而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行使。一个地方政府的作用难以大到影响整个经济活动的程度,惟有中央政府才能做到;而中央政府难以有效地配置一切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所有的公共产品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这种资源配置职能应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行使。59、简述“分税制”的主要内容。“分税制”是一种以分税为主要特征,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为实质,并同时配套实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管理体制。(1)分税: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体系。(2)分权:各级政府有税收的立法权、征管权和减免权(3)分征:设立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4)分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各自税款。60、简述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措施(即财政转移支付的种类)。理论依据:(1)、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2)、实现政府间纵向财政平衡(3)、实现政府间横向财政平衡(4)、外部效益(5)、规模经济(6)、实现中央政府特殊目的政策措施:(一)无条件拨款(二)有条件非配套拨款(三)有条件配套不封顶的拨款(四)有条件配套封顶拨款(五)分类拨款与分项拨款四、计算题(10分*1题)1、应用净效益现值标准、内部报酬率、效益成本比三种方法对公共支出决策判断或评价\n题目:现有一公共工程项目需要政府部门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已知该项目的预期收益和成本如下(单位:元)预期成本(现值):9000预期收益(终值):第1年1200第2年6000第3年6000如果利率为10%,则计算该项目的净效益现值、内部报酬率、效益-成本比。答:年份BiCi009000112000260000360000由题意,r=10%求净效益现值:=-9000+1200/(1+10%)+6000/(1+10%)^2+6000/(1+10%)^3=1557.4756求内部报酬率:即求-9000+1200/(1+p)+6000/(1+p)^2+6000/(1+p)^3=0化简,得15p^3+43p^2+31p-7=0求得p=17.9%求效益—成本比:B=0+1200/1.1+6000/1.1^2+6000/1.1^3=10557.4756C=9000B/C=1.1732、实际计算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税负转稼题目:用代数方法证明在垄断市场上,商品税采用定额税与采用比例税方式,在使税收价格和产量相同的\n情况下,后者比前者可使政府得到更多的税收收入。答:参考P204假设MU=-aQ+bMC=c∴TR=-aQ²+bQ∴MR=-2aQ+b税前∵MR=MC∴-2aQ+b=c∴Qo=(b-c)/2aPo=-aQo+b=(b+c)/2定额税:税后MC=c+TMC=MR∴c+T=-2aQ+b∴Qt=(b-c-T)/2aPb=(b+c+T)/2比例税:假设比例税的比例为k(k>0)则比例税下政府可得税收收入为kTR∴税后TC=cQ+kTR=cQ+kPQ=cQ+k(-aQ+b)Q=cQ-akQ²+bkQ∴MC=-2akQ+bk+cMR=MC-2aQ+b=-2akQ+bk+cQt’=(b-bk-c)/(2a-2ak)Pb’=-aQt’+b=(b-bk+c)/(2-2k)令Qt’=Qt(或Pb’=Pb)则(b-bk-c)/(2a-2ak)=(b-c-T)/2a∴T=ck/(1-k)要证比例税税收收入大于定额税即证kTR>TQt即k*[(b-bk+c)/(2-2k)]*[(b-bk-c)/(2a-2ak)]>[ck/(1-k)]*[(b-c-ck/(1-k))/2a]即(b-bk+c)(b-bk-c)k/(4a(1-k)²)>(b-bk-c)ck/(2a(1-k)²)∵(b-bk-c)ck/(2a(1-k)²)>0且a,b,c,k>0∴b-bk-c>0两边同除以(b-bk-c)k/(2a(1-k)²),则只要证(b-bk+c)/2>c即b-bk+c>2c即b-bk-c>0该式由上可知显然成立∴kTR>TQt得证∴在垄断市场上,在使税后产量价格相等时,采用比例税使政府税收收入大于定额税假定某种产品处于垄断市场中,它的需求曲线为P=-aQ+b,边际成本曲线为P=cQ+d,式中P为价格,Q为产量,a、b、c、d都为大于0的常数。求垄断的效率损失。如果政府打算通过价格管制的方式来消除这一损失,规定的价格应为多少?\nPQP2P0P1Q0Q1MCDMR需求曲线:P=-aQ+b所以R=PQ=(-aQ+b)*Q可得:MR=-2aQ+b由题干可知边际成本曲线MC为:P=cQ+d垄断厂商定价:MC=MR则P=-2aQ+b=cQ+d得出Q0=(b-d)/(c+2a)将Q0代入需求曲线得P2=a(d-b)c+2a+b将Q0代入边际收益曲线得P1=2a(d-b)c+2a+b厂商处于竞争市场中,则当MC=D时:P=-aQ+b=cQ+d得出Q1=(b-a)/(c+a)P0=(bc+ad)/(c+a)效率损失为阴影部分面积:S=12(P2-P1)(Q1-Q0)=a2b-a2d2c+2a2(c+a)为了消除这一效率损失,政府应规定的管制价格为:P0=(bc+ad)/(c+a)假定某产品市场的边际效用曲线为P=-0.5Q+100,边际成本曲线为P=2.0Q+5,现象该产品征收金额为1元的定额税,分别计算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条件下政府能取得的税收收入以及消费者与生产者所承担的税负比例。(1)竞争市场下1)税前∵MU=MC∴P=-0.5Q+100①P=2.0Q+5②由①,②得P=81Q=382)税后∵P=-0.5Q+100P=2.0Q+6∴P=81.2Q=37.63)所以:竞争市场条件下,政府税收为37.6×1=37.6消费者承担的每单位税收为81.2-81=0.2生产者承担的每单位税收为1-0.2=0.8消费者与生产者所承担的税负比例为0.2:0.8=1:4(2)垄断条件下1)税前∵MU:P=-0.5Q+100∴TR=(-0.5Q+100)Q=-0.5Q²+100Q∴MR=-Q+100∵MR=MC∴-Q+100=2.0Q+5∴Q=95/3\n代入MU:P=-0.5Q+100中得P=505/62)税后∵-Q+100=2Q+6∴Q=94/3代入MU:P=-0.5Q+100中得P=253/33)垄断市场条件下,政府税收为94/3×1=94/3消费者承担的每单位税收为253/3-505/6=1/6生产者承担的每单位税收为1-1/6=5/6消费者与生产者所承担的税负比例为1/6:(5/6)=1:5假定某种产品处于竞争的市场中,该产品的需求曲线为P=-aQ+b,边际成本曲线为P=cQ+d,外部边际成本为E=eQ,式中,P为价格,Q为产量,a、b、c、d、e都为大于0的常数。求外部成本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如果政府打算通过向每一单位产品征收一个给定的税额的方式来使外部成本内部化,这一税额为多少?需求曲线D:P=-aQ+b外部边际成本MD:E=eQ内部边际成本MPC:P=cQ+d由MSC=MPC+MD可得出:社会边际总成本MSC:P=(c+e)Q+d生产者提供产量满足D=MPC即P=-aQ+b=cQ+d得出Q2=b-dc+a将Q2代入MPC得出P0=c(b-d)c+a+d将Q2代入MSC得出P1=(c+e)(b-d)c+a+d又根据MSC=D得出P=(c+e)Q+d=-aQ+b得出Q1=b-dc+a+e将Q1代入MPC得出P2=c(b-d)c+a+e+d将Q1代入MSC得出P3=(c+e)(b-d)c+a+e+d\n外部成本造成的效率损失为:S=12(Q2-Q1)(P1-P0)=e2(b-d)2a+c2(a+c+e)税额应为:T=(P3-P2)Q1=e(b-d)2(a+c+e)2计算全额累进税和超额累进税,并比较它们的特点,哪种计算方法更合理,为什么?.政府规定工资所得及相应的税率如下表所示。假设某人工资为4000元请分别计算此人应缴纳的全额累进税和超额累进税,并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特点,哪种计算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工资所得500以下500~20002001~5000税率5%10%15%设某人月薪4000元(1)全额累进税=4000ˣ15%=600元(2)超额累进税=500ˣ5%+(2000-500)ˣ10%+(4000-2000)ˣ15%=475元全额累进税与超额累进税的比较(1)全额累进税的税负重于超额累进税(2)超额累进税不会在所得额级距临界点出现不合理的税收增加现象(3)计算上全额累进税简单,超额累进税复杂总体比较超额累进税具有较大优越性五.案例分析题(15分*1题)案例分析源于每周小组讨论题主要有1.鸿茅药酒案,政府如何管理医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2.中兴案,政府为什么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如何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3.中美贸易战,关税有什么类型,关税保护的利与弊。4.社会保障体系有什么作用,如何运作,如何精准扶贫。5.从政府破产,看如何防范地方债务危机。6.营改增如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7.个人所得税改革如何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8.征收资源税如何更好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9.碳交易如何抑制企业生产的外部性,保护环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