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3.0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公共经济学(第一版)第一章公共经济学绪论一、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经济学?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经济政策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资源的非市场化配置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分配。从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角度出发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所以可以将公共经济学理解为是关注经济化的政治、政治化的经济以及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公共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特殊规律的分支学科,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科。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的经济行为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谓政府,就是国民经济中唯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政府除对特定区域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以外,还参与非市场性的资源配置、社会财富再分配和稳定经济的活动。特征?3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有哪些关系?(2004辨析题)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关联度表现在两个关联点上。第一个关联点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制、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公平化等政府的微观经济行为。第二个关联点是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也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应用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对政府经济行为是否实现最大化准则进行分析与判断。公共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是一个双重角色,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它本身需要解决最大化的问题。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在公共经济学中也广泛借鉴和使用了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均衡理论等。公共经济学与宏远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一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公共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中,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府干预市场)的盛行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在两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中,都始终离不开政府的角色与作用。公共经济学中所研究的政府职能问题与宏观经济学的国家调控密切相关。福利经济学为考察政府的经济行为提供了理论启示,同时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已经成为公共经济学理论的重要价值判断原则之一。4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和法学有哪些联系与区别?政治因素对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影响力的存在使得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政府的许多经济行为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所以政府的许多经济行为必须借助政治学的框架进行分析。此外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公共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一些基本的政治过程,使之成为了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桥梁。法学与公共经济学的关系,法学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法理基础,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问题都应当通过法学的探讨来研究,通过法律来规范。另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是按照法律赋予的职权,多是通过法律手段实施的。这些都表明公共经济学与法学是密不可分的。二、知识点归纳1社会经济体系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经济主体,一类是私人部门,即企业与家庭;一类是公共部门,即政府及其附属物。2在不考虑国际市场因素的前提下,一国国民经济取决于政府、企业、家庭这三类角色的经济活动。①家庭→企业:家庭向企业提供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才能等各种生产要素。②企业→家庭:企业向家庭支付相应报酬,并向家庭提供各种商品和劳务。③政府→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参与国民经济经济要保持正常运行:(企业投资=家庭储蓄)∪(政府税收=企业支出+家庭支出)3企业和居民→私人部门→收益或效用最大化为基本目标(2005填空题)61\n政府及其附属物→公共部门→在其经济活动收益与成本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社会秩序的公正与公平4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包括什么?一般来说,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有三类要素构成:一、用于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基本假设以及分析工具。其中最为核心的基本假设是最大化假设,最核心的分析工具是各种各样的均衡分析。二、经济分析的价值观,涉及到经济分析的基本价值判断。其中最核心的判断标准是帕累托最优准则。均衡分析与帕累托最优准则是一致的。三、政府治道的问题。其核心的问题是政府职能的界定和运作、政府具体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等。5民主政体下的政府(公共部门)的涵义界定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中央政府或中央最高行政机关。这是涵盖范围最狭小的公共部门。是公共部门的最核心层次。第二个层次:广义政府。除了中央政府还包括立法、司法机构。第三个层次:除了广义的中央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和公共行政组织。第四个层次:被称为统一公共部门。在广义政府之上加上公共性企事业部门。此外政府兴办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可以界定为公共部门。我们在讨论中国的公共经济问题时,只研究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和经营的按公共经济规则行事的政策性金融企业。6政府及其附属物有三大经济功能:①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②社会资源配置功能③经济稳定功能7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三个层次的内涵是?第一层次是研究财政收支。即根据法律征收的税金和根据政治程序决定的预算支出各项费用。财政收支是政府经济行为的核心。第二层次是研究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财政收支的总量和结构进行研究,以确定科学合理的规模和分配比例,控制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第三层次是研究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公共财政收支也应该有收益与成本的比较。8公共经济学的研究特征?1公共经济学是以政府以及政府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2公共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及政府行为的。3公共经济学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公共经济学都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政府在处理经济方面的问题而进行分析研究的。9公共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①公共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前身,公共经济学把其研究范围扩大到了更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上来。公共经济学②旧公共经济学:财政学→研究范围局限于财政收支,特别是税收新公共经济学:由财政学发展而来→研究财政收支及财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③旧公共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即公共经济学的起源)a经济学的诞生:与政府治理国家的需要有密切联系。公共财政学是由经济学发展演变出来的一个分支。b萌芽状态:公元16世纪欧洲已经出现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的一些专著,而公共财政学正式公共经济学的起点。c初露端倪:1662年威廉·配第发表了《赋税论》把国家经费分为6个项目,开创了公共财政学之先河。d学术体系确立: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用来大量篇幅讨论了国家财政问题。亚当·斯密的理论贡献极大地丰富了公共财政学,也使公共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上学术舞台,旧的公共经济学也就此诞生。61\n④新公共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a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使经济学发生重大变革。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利息、就业与货币通论》中主张国家对经济实施干预。b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推行,证实了凯恩斯的国家干预论的正确。c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日益显现和扩大,给公共财政学带来了大量新问题,于是新的理论需求导致了公共经济学从公共财政学中脱离出来。d1959年美国公共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出版了《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首次提出了“公共经济”这一概念。10现代公共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基本问题:①政府或公共部门究竟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如何组织这些活动?②如何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影响?③如何评价政府的各种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影响?11新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的区别?(2004填空题)①相对与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扩展了其研究空间,增加了两个开创性的研究领域:一是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政治范畴,提出了关于公共选择和公共决策的理论二是深入的研究了公共政策对经济的影响②公共财政学在方法论上基本是一实证为主的,而公共经济学在继承了财政学实证分析方法的同时,又借鉴了经济学体系中基本的规范分析方法。12公共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①实证分析方法:通过量化分析来验证命题和假设,是弄清“已经发生了什么”②规范分析方法:从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出发研究“应该怎么办”在公共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主要用于考察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各种政策的结果,规范分析则用于评价各种将要付诸实施的政策和政府形式的选择。真题:1.下面哪一个问题不是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D)A垄断产品的定价问题B财政部制定税收政策C中央银行制定利率政策D教育部制定教育政策2.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A)A二者都研究政府财政问题B二者都关注社会公平问题C二者都由凯恩斯理论发展而来D二者都以帕累托最优原则为基本分析工具3.判断:公共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分支(×)4.填空:在国民经济运行体系过程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公共部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社会秩序的公正与公平5.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章资源配置一、思考题1什么是资源配置方式?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狭义的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指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等要素应用来生产生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知识点归纳3)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要求解决的问题包括效率、公平和稳定三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对于资源配置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①习惯与传统。这种惯例通常具有法律或道德的约束力,成为传统社会中人们用来处理社会基本经济问题、进行资源配置时的一种方法和制度性约束。②政府的计划命令机制。计划或命令机制主要是由政府来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策。③市场机制。主要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制度来决定的。帕累托状最优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61\n①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以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即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是一部分人收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有效”。②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解释为: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做到了这一点,资源的配置就可以说是具有效率的。2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社会边际收益是指人们对该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的增加。社会边际效益可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消费量而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一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收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这是符合最一般边际递减规律的。社会边际成本是指每多一个单位该种产品所导致的资源消耗的价值增量。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弥补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一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增加。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即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任何一种产品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即为MSR=MSC。(净边际收益MNS=0)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一种具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可使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满足这样一种条件,即每一种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3市场机制是如何配置资源的?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作用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着经济的运行。①价格机制是价格形成、价格变动及其作用的内在因素的有机联系和过程,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随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或同价值一致,或同价值背离,以灵敏的调节社会生产与需求,价格的这种运行机理就是价格机制。②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商品的市场价值既定的条件下,供求关系的变动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变动,反过来市场价格的变动又影响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这种关系和运动过程就是市场机制的运转过程。③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竞争会引起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而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竞争。总之,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在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调节社会经济运行,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4如何界定市场的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它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经济效果、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分配不均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它主要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引起的。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①信息的不完全性失灵:一是交易中双方对于市场信息无法完全掌握出现“信息不完整”现象,这种现象导致消费者不能达到理论上的理性人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二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的不完全性会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的“优胜劣汰”的作用,社会资源无法最优配置。②外溢性失灵:当某些市场主体的行为给社会或其他主体带来经济损失时,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也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纠正,从而破坏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③公共产品问题: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市场本身无力解决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问题。④垄断性失灵:垄断影响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经济的作用,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61\n⑤社会公平分配的失灵:在分配领域,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如果没有外力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社会的贫富差距将会变得严重起来,直至危及社会稳定。此外,市场机制在宏观经济调控、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功能不足。5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职能有哪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一般被概括为三个方面:(1)消除市场失灵:政府通过强制性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补充性的资源配置,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供公共产品。政府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用以保证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②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政府应当适当用法律手段干预垄断,必要时天然垄断性产品应由政府统一组织生产。③纠正外部性。通过税收、罚款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对市场机制解决的不了的外部性问题进行纠正。④产业政策。政府可通过调整税率、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措施来鼓励或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从而有效地鼓励高效率产业发展,限制低效率产业。(2)合理分配收入:政府为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而采取的财政措施有:①税收——转移支付制度。包括按照支付能力原则设计的税收制度和按照受益能力原则设计的转移支付制度。②政府可以将征收累进所得税筹集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以利于低收入阶层。③政府可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常用品进行补贴,借以加重高收入阶层的负担,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当前讨论的具体问题只要是防止贫穷,而不是限制高收入。(3)稳定经济:在政府所才用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中,财政政策在影响总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①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这是指通过调整预算收支来调节社会总需求。②自动稳定器。这是指通过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来发挥对经济的“自动”的稳定作用。支出方面累进所得税具有这种功能。支出方面失业救济金也可以发挥类似功能。6政府为什么会失灵?政府失灵有哪些表现?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灵的原因有两个:(金镝版)——(P38政府失灵七个来源)①政府也是经济人,有自己的私欲,他们一样也会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的准则。政府官员也有经济人的另一面,也可能在经济活动中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此政府决策不一定实现帕累托最优。②作为一般人,政治家和公务人员他们的理性、知识和才干也是有限的,他们拥有人类共同的弱点。政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事与愿违的情况,最终导致政府失灵现象。政府失灵的表现有:①政府的政策偏差。②政府政策的低效率。第一,是指政府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好的政策,即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第二,指政府作出决策的时限和效率的限制。③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④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政府导致公共物品提供过剩或者成本增加,从而造成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⑤寻租活动。寻租活动会使政府决策和运作受到利益集团或个人所摆布。二、知识点归纳1资源的稀缺性规律表明对于任何一种资源相对于人们无止境的需求而言都是不足的。2政府或公共部门应该在资源优化配置中扮演什么角色——公共经济学基本问题3生产什么——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更符合人们的偏好如何生产——怎样用有限的要素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为谁生产——61\n在消费者的收入一定情况下这些产品应该在消费者之间怎样交换才能使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以上是狭义的资源配置问题即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又即效率问题4评价社会经济活动的三条基本原则:效率公平稳定——广义资源配置要解决的问题5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政治经济学讲义》首先提出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问题6福利边界(曲线)外部点代表的福利水平组合——当前无法实现;内部的点和线上点代表的福利水平组合——可能的社会福利水平;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满足效率的定义,即最优7帕累托最效率准则的意义:为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提供了一种最合理配置资源的理想状态和价值取向。8帕累托最优状态(效率原则):经济学意义上的/实际含义/实现条件(思考题1)9①MSR>MSC→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持续生产行为所带来的效用或者社会福利的增加是正的,应该有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生产中去。②MSR生产者获得的福利增量(R)于是存在福利损失(R+L)-R=L即为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塔洛克三角形”寻租活动讲给社会带来多种不良后果:(金镝,陈树文版在知识点归纳中)第一,扭曲资源配置,浪费资源,降低效率。61\n第二,寻租者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进行寻租活动,这部分资源未给社会创造,却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道德观念。第三,寻租活动促使形成特殊的利益集团,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恶化;而且这些利益集团会阻止社会变革,以维持其既得的租金收益。第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随着行贿受贿和小集团活动的日益流行,交易费用必然普遍提高,进而导致成本增加。这必然降低经济系统的投资收益并损害社会的资本累积。9解释官僚机构模型P105(一)预算与公共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政府首脑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进行预算的分配,通过立法机构审批后执行。官僚能够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决定政府首脑可以提供的预算规模,即在其他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算是公共产品产量的函数。(预算取决于官僚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预算规模函数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在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1(1)(2)政治家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产量较少的时候需求偏高,产量增大时需求下降。因此政治家对单位产品的定价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图2(二)尼斯卡宁的官僚模型假设前提:官僚组织内部的成员不会将年收入和支出费用的差额纳入私囊。官僚对预算规模扩大化的追求给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社会福利带来重大影响。函数:①预算函数:尼斯卡宁假设官僚机构获得的预算是该官僚机构可见的公共产品产出函数,这一函数可以看作是一种公共收益或公共效用函数。这里假定公共效用随着产出增长而增长,但以递减率增长。(向右下方倾斜,是预算函数,也是公共效用函数)B=B(Q),B’>0,B’’>0②成本函数:该机构的成本函数只有官僚机构内部成员知道。C=C(Q),C’>0,C’’>0③官僚机构的目标函数是:QB=B(Q)+[B(Q)-C(Q)]一阶条件为:B’(Q)=C’(Q);B(Q)=C(Q)分析:(1)官僚机构的目标函数受预算约束扩大的边际效用()的影响,(约束官僚机构预算扩大的边际效用,其值为正——官僚总是希望扩大和膨胀)。如果预算约束边际效用为零(导致B’(Q)=C’(Q)),表明该官僚机构并不关心预算水平,而是关心使社会福利最大化,那么帕累托效率条件将得到满足。对政治家而言,追加一个单位公共产品的产出带来的边际利益要等于给官僚机构带来的边际成本。(B’(Q)=C’(Q))B’和C’的交点表示=0,并且B’(Q)=C’(Q),即官僚关心的是如何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帕累托效率的条件得到了满足。这时候决定的公共产品的产量是最佳产量,即Q0。此时在最佳产量条件下,B’>C’,消费者剩余为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的差额,即图中E的面积。61\n(2)约束官僚机构约束扩大的边际效用,的值为正。(因为在实际情况中官僚总会想要扩大预算,扩大预算的边际效用总是为正的)因此官僚机构进行选择时往往是B’总供给→紧缩某些预算支出→减少社会需求→缓和供求矛盾3公共预算的原则统一性原则:①全国性的财政预算方针政策应由中央统一制定,地方各级政权机构和各级财政部门必须贯彻执行。(各级政府的计算和编制应采取统一的方法和程序,以便于对全国的预算收支状况进行统计分析。——金镝)②统一性原则还体现在各级政府只能编制一个统一的预算,不应当以临时预算或特种预算基金的名义另立预算。完整性原则:预算完整性要求政府的预算应包括政府的全部预算收支项目,完整的反映以政府为主体的全部财政收支活动,不允许有政府预算之外的财政资金活动。作用:有利于政府控制调节各类财政性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完善财政的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也便于立法机关审议批准和广大群众了解,起着一种监督和控制公共预算收支的作用。公开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是全体公民利益的体现,公民对此具有知情权和监督权,用功预算各项收支的安排必须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以便于公众了解和监督。年度性原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决定预算年度性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这就决定了公共预算必须具有年度性,每年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编制一次。4公共预算的收支范围(思考题2)复式预算:是把国家同一预算年度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预算收支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公共预算收入的范围分类(作用)①61\n按收入来源所在地的经济部门分类:不仅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为国家提供收入的情况,还可以通过预算收入反映各经济部门间的比例关系,便于国家分析研究和掌握各部门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通过收入政策来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优化国民经济结构。②按预算的性质分类③按预算的性质分类③按预算收入的形式分类④按预算级次分类公共预算支出的范围分类(作用)①按支出的性质分类:A1992年前:优点:这种分类方法设置预算科目,可以综合反映各类支出的经济性质,全面反映一定时期内政府的活动范围和职能的概貌,便于各项支出的归口管理。缺点:不能直接反映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不便于国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分析,也不便于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分析和研究积累和消费的比例。B1992年后:优点:能够更好的体现国家的财政职能,增加分配的透明度,更好的反映国家财政分配活动的全貌。②按支出的用途分类:优点:可以明确的反映出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有利于对各项预算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另外这类方法使预算指标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一致,便于正确安排各项支出,及时供应财政资金。③按支出的使用部门分类:优点:有助于分析各部门的支出比例关系,便于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调整支出结构,保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④按支出的形式分类:作用:为了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有收入并有盈利的部门实行的预算资金有偿使用方式。⑤安支出是否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为标准分类。5公共预算的结构各国预算机构和形式多种多样的原因:①由于每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同,公共预算的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②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由于政府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政府活动的预算包括的业务也日趋复杂③预算收支经常不能平衡,为了便于政府进行经济分析和适应预算经常出现赤字的状况,预算也需要采取多种形式④西方国家政府为了应付经济周期的波动,在预算制度上相应需要采取一些新的结构和形式主要结构形式(思考题3)绩效预算制与PPBS区别与联系:联系:绩效预算制和PPBS是较好的预算制度,都是在以成本-效益为均衡支出标准提高资金使用成效上做文章,其构想和想要达到的目的都是可取的。区别:两者实施的范围和重点各有不同,具体地说:绩效预算的基本构想重点放在一个预算年度上,而PPBS则是把政府活动的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所包括的各项活动规划结合起来考虑,属于滚动式预算的一种类型。两者比较,如果人员素质和技术条件都具备,在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加强预算宏观调控及管理上,PPBS比绩效预算制的构想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前进了一步,有些构想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6我国现行的公共预算结构1991年确定,1992年开始实行复式预算形式编制。意义:复式预算制对于有效的实现公共财政职能,合理处理国民收入中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构建完善的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预算管理水平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复式预算制还有利于预算资金运行信息的公开,有利于控制举债规模,便于对债款使用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分类:复式预算的具体模式是将各项预算收支按照来源和资金的性质,划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具体情况是:(1)经常性预算:是指以管理者身份取得的一般收入和61\n用于维护政府活动的经常费用,保障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科学教育卫生各项事业以及用于人民生活方面的支出。①经常性收入②经常性支出(2)建设性预算:是指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政府特定用于建设方面的某些收入和直接用于国家建设方面的支出。①建设性收入②建设性支出7我国公共预算结构的改革方向(思考题5补充回答)不断完善我国的复式预算制,必须广泛借鉴先进的预算管理思想和方法,对现有预算结构进行改革。从目前看来,我国复式预算制的完善应着重向以下几个目标努力:①面向绩效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十分重视对预算支出效益的考核,要以成本-效益为衡量支出的标准,这对监督和控制支出,提高支出效益,防止资源浪费有积极作用。②基于项目的预算管理。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往往无法适应复杂的预算内容,甚至造成财政效率的下降和财政资源的浪费。在这种状况下,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构建基于项目的预算管理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③吸取零基预算的优点。按照轻重缓急确定优先项目,使预算管理工作更符合节约和效率原则,达到有效地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大大加强主管部门的预算执行单位的责任感和成本意识,另外也可以解决滚动式编制预算的程序问题。8公共预算管理体制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是公共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划分政府间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公共预算管理体制规定公共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定各级政权在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权限、财力和收支范围,正确处理公共财政分配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实现公共财政管理和公共财政监督。公共预算管理体制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即财力、财权、财政责任。①财力:是指公共财政收支能力,体现了公共财政收支的规模和数量②财权,是指公共财政收支的决定权力合公共财政立法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权。③公共财政责任,是指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部门担负的职责,包括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A公共财政责任是财力和财权分配的前提;财权是完成公共财政责任的保证;财力是实现财权和公共财政责任的基础。B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整个公共财政分配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预算管理体制:广义: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我们要讨论的公共预算管理体制,包括:公共预算组成体系、公共预算的收支划分、地方预算的权限等内容。9公共预算的权限划分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就是确定各级财政以及同级财政各管理部门之间在财政分配和管理上,各自拥有哪些权限,多大的权限,应该负责哪些事物,承担哪些责任。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划分——按行为目标的差异性(为基础和前提)划分行为目标的差异性——由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导致(公共需要的范围宽窄程度不同)10公共预算的收支划分——公共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预算收支划分主要原则:①事权和财权相一致原则②保证中央宏观调控需要的原则③收支挂钩,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④保证各级政府都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原则公共预算权限划分是公共预算收入划分的重要前提:政府间的公共财政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的划分以地方政府为主61\n——称为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非对称性安排的原因/意义:P128上面11公共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公共预算编制的依据:①法律依据——公共预算体制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基本依据,公共预算必须参照的准则②现实依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一致。③历史依据——体现一定的历史连续性公共预算编制的程序:①预算草案的编制②预算草案的核定我国公共预算编制一般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上下集合,逐级汇总的程序。12公共预算的审查和批准公共预算的审批机构是国家立法机关。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立法机构对公共预算进行审批。13公共预算的执行与调整——关键性环节/将公共财政计划变为现实的基本过程公共预算的执行:公共预算的执行包括组织预算收入、拨付预算资金、预算调整等内容公共预算的执行分为预算收入的执行和预算支出的执行两个部分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管理机关国家金库——具体经办预算收入的收纳及库款出纳的机关(中央银行代理)预算支出执行主体——各有关部门、单位指导和监督具体执行收支预算——公共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一是由国家行政首脑领导的预算管理机构进行监督——财政监督二是由立法机构或对立法机构负责的专门监督机构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审计监督公共预算执行机构有三个层次:①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公共财政部门②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及所属各预算单位③政府专门设立的预算管理机构公共预算的调整:就是为了弥补原定预算收支指标与预算在执行中收支的实际需要量之间的差距而对预算收支的改变。14公共财政决算是对一个时期内公共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也是预算程序段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预算程序的总结。从本质上讲,公共财政决算是一种事后监督。内容:由预算执行机构编制反映预算年度内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经审计机构审核,国家立法机构批准后即告正式决算成立。——标志着该预算年度的预算程序的结束公共财政决算也需要经过法定程序批准我国公共财政决算包括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两个层次15发达国家的公共预算管理(思考题4)16中国的公共预算改革中国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发展变化一建国初期的统收统支管理体制内容P135~136意义/作用: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衡了预算收支稳定了物价,保证了军事上消灭残敌,经济上重点恢复的需要。二1951~1957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61\n内容P136意义/作用:实行三级管理,扩大了地方财政管理的权限,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同时也减少了中央繁杂的财政事务,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三20世纪50年代末期~70年代末期四1980年预算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公共预算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从1980年起实行特点/原则/内容P137五80年代的预算制度改革1985年制度的缺陷P1381988~1990年间,在“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的基础上,对包干办法进行改进,即实行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17分税制分税制:是指在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为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模式。分税制的内涵与内容:①分税——分税制的核心问题,是指税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通常是按税种或税源,讲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体系。分税有两种形式:A完全型分税:全部税种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B不完全型分税:在完全型分税基础上另设置中央与地方共享税②分权:是指税收的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包括税收的立法权、税法的解释权、征管权、调整权及减免权等。③分征:是指分别建立中央税与地方税格子独立的征收系统。中央设置国家税务局,地方设置地方税务局。④分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分级预算,分别管理各自收入。分税制的优点:分税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方面比较规范化、制度化其他国家的分税制:A美国——完全分税制B日本——适度分税制18中国分税制改革(思考题5)真题:1.填空:公共预算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004第六章公共收入一、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收入,公共收入有哪些形式?公共收入是公共财政分配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政府为履行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即以货币表现的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共收入也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是政府将私人部门的部分资源转移到公共部门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特定的分配关系。狭义:政府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财政收入,如税收61\n广义:政府取得的全部资金和实物,即狭义的公共收入加上债务收入、国有资产收入等。公共收入的形式是指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具体途径,即政府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获得公共收入。公共收入的形式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①税收收入: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凭借法定的权力,按照特定标准,强制、无偿的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②公共债务收入: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从公民、私人组织或国外举债的各项债款。公共债务收入是公共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必须偿还。因此公共债务收入实际上是对未来公共收入的一种透支或提前使用。③国有资产收益:是国有资产通过投资、转让、租借、授权使用等途径获得的资产增值。主要包括:A国有独资企业缴纳所得税后应上缴国家的利润;B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家应分得的利息和红利;C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家作为出资者按照出资比例应分取的红利;D国有财产与国有股权转让收入E国有资产的租赁收入F过偶资产的授权使用收费G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④其他收入形式:除了上述三种,比较常见的有公共部门收费、罚没收入、政府获得的捐赠、货币创造等。2公共税收应遵循哪些原则?①税收公平原则:(首要原则)就是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有两种观点:受益原则和负担能力原则受益原则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福利的多少,来判断其应缴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获得福利多者应多纳税。负担能力原则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来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②税收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构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机关的税收征管效率。可以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意味着税收应该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机制的良性运行有利,从而有利于提高经济系统的效率。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体现了对于税收成本(包括税务行政成本和纳税过程成本)方面的基本要求。检验税收本身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应当以最低的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入。③税收稳定原则:是指在经济发生波动的情况下,能够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促使经济趋于稳定。具体来说通过“内在稳定器”作用和“相机抉择”作用来提高经济的稳定性。④税收财政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应当确保取得必不可少的财政收入的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税收的充分性,二是税收的弹性。(③、④金镝版)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共税收的转嫁与归宿(一)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所谓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替代品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产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决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从量税的效应主要有一下两个基本规律1.税收对价格和产出的效应与对谁征税无关税后均衡价格(需求方支付的价格)比税前均衡价格提高的部分就是需求方承担的税收,税收的其余部分必须由供给方向后转嫁或自行承担,也就是供给方实际得到的价格比税前均衡价格降低的部分。购买者为单位产品支付的价格永远比销售者实际得到的价格多出一个单位税额。2.供求弹性决定了税收转嫁方式和最终归宿61\n某种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供给弹性越小,则税收负担向前转嫁的难度越大。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小、供给弹性越大,则税收负担越容易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向前转嫁给买方。总的来说,买卖双方在价格变化时产量的调整能力越强,越容易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可以承担较少的税负。结论:①在产品供给完全有弹性或需求完全无弹性的情况下,税收负担将全部被需求方承担;相反,如果产品供给完全无弹性或需求完全有弹性,则卖方将承担全部税负。②对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如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缺乏替代品的产品来说,消费者将在税收的转嫁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税收会大部分被消费者承担。反之,需求弹性较大,消费者在税收的转嫁中处于有利地位,税收会更多的落在生产要素攻击者或销售者身上。③如果课税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这类产品生产规模调节难度大,相应的供给弹性较小,税收难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政府所征税收会更多的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或由生产者自行承担。反之,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供给弹性较大,生产者将在税收的转嫁中处于有利地位,政府所征税收会更多的向前转嫁而落在购买者身上。④短期来看,产品的供给弹性远低于需求弹性,故在短期的情况下,税负归宿有利于买方;但长期来看,供给也富有弹性,故长期税负归宿需要参考其他因素予以确定。⑤当征收从价税时,产品价格成为决定税收额大小的一个因素,价格越高付税越多,但上文所述无关性定理仍然成立,而且供求弹性仍是决定买卖双方税收分担份额的关键因素。(二)税收的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对某一种产品或生产要素的征税行为可能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谓一般均衡分析,就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产品、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等变量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分析所有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状态和特征。表现为税收的溢出和反馈效应:对一商品征收从量税,会使其供给曲线上移,该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其替代产品的消费量(增加),因此对替代品市场产生“溢出效应”;而溢出效应的出现又会反过来对原来商品市场产生“反馈效应”,这种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直到最后两个市场都收敛到一种新的均衡状态,这就是一般均衡过程。(+知识点14中补充)4什么是公债收入,公债收入有哪些特点和基本功能?公债政府是依据信用原则,从社会上有偿吸收资金,即发行公债。公债是政府举借的债务,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依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的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公债收入的特点:①公债的发行或认购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当政府决定发行公债时,公民是否购买完全由其对公债投资价值的判断和购买能力决定。另一方面,政府发行公债所依托的是信用而不是政治权利。②公债是有偿收入:通过发行公债取得的公共收入政府必须按期偿还,此外还要按事先约定标准支付一定数额利息。③公债收入形式灵活:是否发行公债以及具体的发行量和发行方式,完全由政府通过对公共支出的需求状况、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分析灵活的确定。公债收入的基本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是公债最基本的功能:用公债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对于经济体系的消极影响很小,只是对社会储蓄资资金流向的一种重新分配,既不会招致纳税人的不满,又不会过度的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造成无毒的通货膨胀,还可以迅速取得所需资金。②公债还具有调节宏观经济的功能,是政府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调节手段之一。通过公债发行与回购,财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流通货币总量,从而实现相关调控目标。5简述公债与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关系公债在很多情况下是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根据大型公共项目或公共设施建设的需要而发行的,而不是为了被动的弥补财政赤字。61\n用发行公债的方式为资本性支出开辟财源,是有其经济和理性的,这主要是基于公平和受益原则的考虑。采用公债形式可在项目建设期间的税收负担不会急剧增加,而且随着公共设施的使用,受益人也可以通过纳税或缴费来偿还为项目建设而举借的债务。于是,公共设施的建设成本可以在其有效使用期限的几代受益人中分摊。6比较规费收入与税收的异同点定义比较:规费收入是指国家在提供某种特殊服务或实施社会管理时,按国家规定向有关对象收取一定费用所形成的财政收入。规费收入与税收都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但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①规费是对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少数人或部分人的征收;税收是对税法规定范围内纳税人的普遍征收。②规费征收一般是为了补偿政府机关提供服务的耗费,有时规定某项规费收入就用于抵充某项行政经费支出;而税收则用于一般性财政开支,不具有专款专用性质。③规费一般是一次缴纳而无延续性;税收则是一种经常、延续的缴纳。④规费的收费标准一般都是政府行政机关审定;而税收的税率等规定皆需通过立法程序才能确定。二、知识点归纳1公共收入是国家各项职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对确保公共支出,进行社会再分配,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公共经济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之一2公共收入的内涵(思考题1)3公共收入的原则公共收入的基本问题是:如何把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分摊给各个社会成员来负担。——提出了公共收入的基本原则:①受益原则: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要达到这样一种要求——即每个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成本费用的分担,要与其从公共产品中所得到的效益相联系。受益原则是不可能被严格遵守的,因为客观上很难描述和界定每一位社会成员边际收益②支付能力原则:即根据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决定他所应该分摊的公共产品成本。支付能力原则体现了这样一个好处,如果它能得到遵循,则个公共产品成本费用的分摊使社会成员的处境向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改变。③效率原则:指公共收入的获得过程应当注重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既要考虑公共收入获得成本问题。A从资源配置角度——要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B从经济机制角度——要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C从行政效率角度——要尽量降低公共收入获得的直接成本或行政成本4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思考题1)是指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具体途径,即政府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获得共收入。公共收入的基本形式包括:税收、公债收入、国有资产收益、规费收入和其他收入5税收收入税收的特定标准(固定性):税收的主体、客体和税收的比率由法律确定,时间上是连续的,数量上是有限的。税收强制性:纳税是纳税人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纳税与否和纳税多少是不以纳税人意志而改变的,如果纳税人不履行义务就会受到相应制裁。税收无偿性:税收作为一种社会财富的转移方式,是不对等的,纳税人不会因为多纳税而得到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国家征税后也不直接偿还给纳税人,而是通过特定渠道按一定规则进行转移支付。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原因:①公共产品的特性所决定:每个社会成员究竟应该分摊多少数量的公共产品成本是难以确定的,只能通过具有无偿性的特征的税收手段来筹集。②税收是公共收入的可靠来源:税收是强制性、无偿性征收的,使得其可以及时、稳定、可靠、足额的保证公共收入。③税收是政府实现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纠正市场失灵,调节分配关系,税收手段已经成为调节宏观经济,使之运行于平稳轨迹的“调节器”之一。6公共债务收入61\n发行公债的动因:用来弥补现有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不足或为了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性专有项目建设以及国防需要等原因,动员筹集公共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公债的特点:①具有偿还性,而且必须基于债权人的主观意志,即公债必须符合自愿性原则;②它的作用机理在于调节宏观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同时可以增强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有利于财政政策实施;③公债依靠的是政府的信誉注意问题:发行公债必须考虑以后年度的偿债能力以及公债的使用方向、收益率等问题7国有资产收益(特点):其获得是通过是市场体系完成的,从这一点上看国有资产收益与私人部门的生产要素收益没有本质区别。8其他收入形式公共部门收费:政府行政机关或公共事业机构为公民提供特定服务、设施设备,或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使用权而想特定对象收取的费用。罚没收入:行政机关在执法和执行行政公务过程中,根据法律规定对违法者或违章者处以的罚款、罚金。作用:弥补社会损失、稳定社会秩序对政府捐赠:某些特定支出项目来自国内外个人或组织的捐赠。货币创造:增发货币用以弥补财政赤字,但是容易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税)9税收收入是公共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公共财政之本税收定义: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性的,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公共税收的要素:围绕三方面展开:①向谁课税——课税主体(纳税人、纳税义务人)是财富的转出方,税制构成的一项最基本要素。义务是缴费。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P148——纳税人与负税人②对什么课税——课税客体(课税的目的物或目的行为)为什么课税,是税制核心要素,规定了征税范围,是确定税种的主要依据。课税客体与税源的不同P148计税依据分类:从量计征——按财产或商品的自然数量衡量从价计征——按价值的货币单位来衡量③课多少税——税率(课征税额与课征对象数额之间数量关系或比例)税收负担程度和政府税收收入的多少与税率成正比。分类:比例税率,累进税率,累退税率。10税收原则理论的演变①税收原则最早由(英)威廉配第提出,“公平”、“简便”、“节省”三条标准。特别强调税收的经济效果,反对重税负,主张根据税收经济效果的优劣相应决定税制结构的取舍。②(德)攸士第征税六大原则:自愿交纳、不得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平等课税、依法征收、降低赋税的征收费用、纳税手续简便。③(英)亚当斯密——第一次将税收原则提到理论高度,并对其进行明确而系统的阐述提出税收的四项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原则④(德)阿道夫瓦格纳——集前人税收原则理论值大成者主张运用宝硕税收在内的一切政治权利调节社会生活。将税收原则归纳为四大方面:财政政策原则(公共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务行政原则。11税收原则(思考题2)(一)税收公平原则:定义、地位/重要性: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维系税收公平是保证征收目的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A受益原则(该原则不能推广到所有场合,因为对公平标准的判断有很大局限性。)B负担能力原则——关于如何测定纳税能力:①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为测度纳税能力的标准。②主观说: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到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尺度61\n而牺牲程度的测定,又以纳税人纳税前后从其财富得到满足(效用)的差量为准。(二)税收效率原则效率原则可从多方面理解:从经济运行机制有效性——有利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效运作从资源配置——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税务行政角度——税收过程本身要提高效率一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A额外负担minB额外收益max①额外负担:如果征税引起的纳税人社会福利损失大于以这部分税收为成本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带来的社会福利增量,税收就造成了资源配置的额外负担。额外负担的形成说明这种税收制度无效率或低效率。额外负担越大带给社会消极影响越大。金镝版:SACDF=税收=OH×TSABEF(消费者剩余损失)+SBCDE(生产者剩余损失)=SACEDF(社会总损失)SACEDF-SACDF=社会净损失,即超额负担=SDEF结论:税收额外负担对于经济体系的消极作用很大,因此必须将其控制在合理程度。降低税收额外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作用。所谓“中性”就是指不会对社会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然而绝大多数税收并不能完全满足中性标准,故现实中的税收制度只能是次优税制,效率原则要求的也只是尽可能减少效率损失,而不能消除额外负担。②额外收益:(主要体现在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上)政府一方面可以取得公共收入,弥补公共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政府的经济意图通过税收制度和政策表达,实现稳定经济的职能。注意: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会产生税收的额外收益。二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体现了税收成本方面的基本要求,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分为税务行政成本和纳税过程成本两方面。A税务行政成本(税收行政成本)专指税务机关,核算简单——占总税收比重B纳税过程成本专指纳税人,核算复杂——以税务行政效率为依据12税收转嫁与归宿概念税收的转嫁: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调整市场交易价格的方法将税收负担转移给其他人的过程。税收归宿:是税收负担经过专家后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13税收转嫁可分为四种类型:61\n前转:(顺转)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产品或生产要素价格,将纳税款向前转移给产品、生产要素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即由卖方向买方转嫁。——最典型的、最普遍的形式后转:(逆转)纳税人通过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来弥补税收带来的成本增加,将税负沿价值链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的一种形式。当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产品价格弹性较大时,生产者往往会后转。消转: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措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税收负担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不归任何人承担。实现消转的条件:生产成本递减、产品销量或价格有提高的趋势、生产技术方法有发展改进的余地、税负不重等。税收的资本化:(资本还原)具有后转的性质特征是向资产的收益征税。14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思考题3)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从量税的效应有以下基本规律1.税收对价格和产出的效应与对谁征税无关2供求弹性决定了税收转嫁的方式和最终归宿①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交易数量减少的程度越低,买方承担的税收比例越大②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交易数量减少的程度越高,卖方承担的税收比例越大一般来说,需求价格弹性越大,通过高卖价将税负向前转嫁给买方的难度越大,因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很敏感,价格上升一点就会引起需求量的大幅下降;相反,需求价格弹性越小,通过提高卖价将税负向前转嫁给买方的难度越小。③供给的价格弹性越大,买方承担的税收比例越大④供给的价格弹性越小,买方承担的税收比例越小综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就供给和需求度相对弹性来说,哪方弹性较小,税负就倾向于向哪方转嫁;而当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税负有买卖双方平均分摊。局部均衡分析的逻辑缺陷:①他没有考虑政府征税行为对非直接相关产品市场的影响与作用61\n②也没有将生产要素是可以自由流动这样一个市场实际情况纳入到假设体系中来税收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弥补局部均衡分析的不足)一般均衡的表现:税收的益处和反馈效应(补充)尽管政府的本意是对某一部门的某一种生产要素征税,但税收的实际影响却要波及到整个经济体系,不仅该应税的经济主体或应税要素的所有者要承担税负,其他经济主体也要间接地分摊税负。结构图15税制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单一税制复合税制)税制结构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在税收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解决三个问题:①税种的设置——按照税收原则的要求来进行要以某一种或几种居于主导地位的税种为骨干框架,多个税种合理设置相互补充,形成一个能在总体效果上满足税收原则要求的税收体系。所得税类课税是最为主体税种的最佳选择,因为:A所得税对经济的损害程度小很多,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对消费者的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干扰相对要小B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可以利用所得税有针对性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调节C所得税作为一种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可以起到较好的稳定经济的作用②税源的选择——重要环节——处理好税源与税基的关系(主题、关键)税基、税源、税收之间的关系:税基是形成税收来源资源基础或经济活动;税源是由税基产生的受益;税收则是从税源中按照相关规则转化为公共财政收入的部分。有税基才有税源,有税源才有税收。所以税源的选择问题实际上研究的是如何选择税源才能不是税收损害税基——税源选择的实质作为税源的一般是工资、地租、利润几种基本的收益形态③税率的确定——决定征税额度对于获得充足的共收入同时避免纳税人负担过重的意义重大确定税率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税率总体水平的确定,二是税率形式的确定(1)税率总体水平的确定——拉佛尔曲线模型拉佛尔曲线原理:在一定范围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增加而提高,当税率超过某个临界值后,税率的持续提高将会导致税收收入的不断下降(图)(2)税率形式的确定——税率形式主要有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累退税率比例税率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累进税率更有助于收入的分配公平所以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的选择本质上是效率和公平的选择商品税比较适合比例税率,所得税比较适合累进税率为了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应当适当降低税制的累进度16税种的分类最基本的分类是按课税对象性质的不同来划分。以课税对象的性质为标准一般可将税收安课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所得课税、财产课税、商品服务课税重视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的原因: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课税对象,是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只有按课税对象分类,才能充分体现税收的具体作用;现实各国的税制基本上就是以课税对象最为分类标准的。目前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税种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A经合组织的税种分类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税种分类17我国现行主要税种五大类: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行为课税、资源课税、农业课税占税收总额比例较大的几个税种: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18公债收入的概念和特点、功能(思考题4)61\n注意:公债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对未来公共财政收入的透支,因此公债发行的规模与频度要受到公共财政收入增长潜力的限制,如果不考虑财政的潜在增长能力而过度发债,同样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19公债的结构债权主体结构:实际上就是公债资金来源的结构国债期限结构:代表了未来公共财政偿债支出的时间表20公债的种类1按举债的形式分: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2借债主体不同: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3偿还周期不同:长期、中期和短期4变现方式不同: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21公债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思考题5)22公共部门收费包括行政收入和公共事业收入,是政府行政机关或公共事业机构为公民提供特定服务、设施设备,或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使用权,或为行政管理的需要,向特定对象收取的费用。分类:规费收入、特许金收入、罚款收入、公共工程受益费收入和①规费收入(思考题6)征收规费的目的:一是便于对政府管理的某一特定事项进行统计管理二是可为提供服务的政府机构的耗费进行适当补偿狭义:仅指行政规费与司法规费,与我国的规费收入的口径基本相同广义:狭义之外还包括社会公共事业所提供服务的收费和提供公共设施收区的使用费与税收的区别(思考题6)②特许金收入:政府行政机关给予公民个人以某种行为或营业活动的特别权力所征收的费用。我国特许进列入公安部门规费收入中。③罚款收入:(罚没和追回赃款赃物收入)国家机关按有关法规实施处罚、惩戒所形成的财政收入。④公共工程受益:一种特别的课征形式,即政府为了公共目的新建公共设施或是改造原有公共设施,对受益区域内的受益者所得利益大小按比例征收费用,用以部分或全部冲抵该项公共设施的投资。特点:强制地、固定地课征与税收的区别:P175标准P175真题:1.填空:税收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20042.税收公平原则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20043.辨析:“拉佛尔曲线”表明税率越高,则税收收入就越大20044.计算:请结合图形说明,当对某一种产品的供给方征收从量税时,税收是如何转嫁的2004答:思考题3+知识点归纳145.填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制度,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采用行为类课税为主的税制。20056.税收成本可以分为税务行政成本和纳税过程成本两个部分20057.简述题:什么是税收的逆转?请举例说明2005P1558.计算: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种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4,供给函数为P=2+Q/5,现在政府要对每单位产品向生产者征收一个单位的产品税,政府可以获得多少税收,税收负担是如何归宿的?20059.计算:说明产品的供求弹性是如何影响税收转嫁与归宿的2005——思考题3+知识点1410.分析论述题:相对于税收来说,国债有什么优势和特点?以国债方式解决政府财政赤字有何好处?11.选择:在(B)情况下,税收全部向前转嫁,落在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身上2009A需求完全无弹性B需求完全有弹性C需求富有弹性D需求缺乏弹性12.选择:相对来说,虾米那个最适合于中央政府征收()2009A房产税B屠宰税C土地税D个人所得税61\n13.判断:税收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200914.简述题:税收转嫁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200915.分析论述题:如何理解税收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2009第七章公共支出概述一、思考题1简述公共支出的概念和性质公共支出定义: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公共财政的事权为依据,以公共服务为目的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活动。公共支出的性质:一公共服务性质作为公共支出,都是政府为弥补市场失效,即为市场提供服务而安排的支出,因而都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政府公共服给所有的市场活动参与者都带来了利益,所以政府的支出完全是公共服务性质的“公共”支出。从公共设施投资上看,有公共投资建成的项目是直接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并不因社会成员的贫富之差而有差异,因此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从事业性质的公共支出看,它实际上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一定费用,因而也是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服务的,当然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从社会保障的公共投资来看,它保障者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这些公共财政支出更具有比较直观的公共服务性质。二非市场营利性政府作为政权组织,只活动在市场失效领域内,不直接介入具有市场盈利能力的领域,不能在盈利的动机引导下安排支出活动,所以公共支出是非市场性活动,不能索取市场价格,不能追求市场盈利。三计划性公共支出作为生产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资源配置活动,它是国家借助于国家预算这种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将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需要,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服务的活动。2公共支出的目的是什么,它需要遵循哪些原则?一政治目的:公共支出的政治目的就是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保障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国家的安全。二社会目的:公共支出的社会目的就是满足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公共需要。三经济目的:公共支出的经济目的就是利用财政支出调节国家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公共支出的原则公共支出原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系统化一服务于国家职能的原则:公共支出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该原则是公共支出的首要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公共支出就必须满足国家基本职能的需要,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要满足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要,满足政府对社会管理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二量入为出原则: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公共支出的总量限定在财政收入总量许可的范围内,以财政收入来控制公共支出。三公平原则:更多的是政府通过公共支出结构和对象的调整来修正或改善社会成员、社会集团对物质财富的占有份额,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四效益原则:一是使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微观经济主体之间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使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取得的各种效益大于因为政府课税,或用其他方式累积财富的过程中使社会付出的代价或成本,即要取得净效益;二是要运用成本效益分析等一系列技术方法对政府的每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预测,比较每一方案的经济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以此作为是否安排这项支出或安排多少支出的决策参考依据,保证以最少的财政支出获得最大社会效益。61\n讲求公共支出的效益,还必须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基点,通过公共支出的安排,为私人经济的市场运营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条件,以保证私人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必须合理却定各种以公共支出形成的产品的价格,并通过有偿方式来实现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控制。五社会利益原则:政府的公共支出应以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即应该追求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最大化,而不能仅仅考虑某些特殊个人、集团或阶层的利益。(金镝版)六法定原则:这是实现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所谓法定原则是指公共支出的投向和投量一经法律确定之后,必须依法执行不得随意更改。综上:借鉴西方公共支出原则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变通,此外为了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公共支出原则的选择必须根据国家近、远期的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公共支出原则绝对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创新。3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差别是什么?按照公共支出能否得到相应的直接的商品和劳务补偿为划分标准,公共支出有两种类型:消耗性公共支出和转移性公共支出①消耗性公共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府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作用范围:公共消耗性支出可分为公共消费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特点:公共消耗性支出项目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实都是以换回等价商品和劳动为条件,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即政府之处获得了等价性补偿,政府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的购得了商品和劳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劳务来实现国家职能。作用:作为实现反经济周期、稳定物价、合理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②转移性公共支出:也叫政府转移支付,是通过“公共收入——国库——政府支付”过程将资金从收入方转移到支付方。转移性公共支出是一种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无常支付,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的转移。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作用范围:转移支付性资金一般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和公共财政补贴支出费用上。4阐述影响公共支出结构的因素决定公共支出的因素很多,有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技术与人口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和社会因素等。重点分析影响共支出结构的经济因素如下:一公共收入总量:影响公共支出的经济因素与公共支出直接联系的是公共收入总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共收入总量增多,更多的公共支出项目才能得到保障。二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常用的指标,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加上来自国外的本国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所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公共支出影响一方面是通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反映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公共收支都会因此增加;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公共收入的影响来反映的,国民生产总量可以支持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大,并为公共支出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创造条件。三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公共收入及其供给水平,另一方面也影响和制约公共支出的结构。因为经济决定财政,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当时的财政供给水平和可支配能力。5什么是瓦格纳法则?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阿道夫瓦格纳提出瓦格纳法则,解释了公共支出增长的规律。——1882年提出了“政府活动扩张法则”该法则阐明: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要求行使这些只能的物质基础——公共支出不断增加,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趋势。政府职能的扩大来源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政治因素就是国家的活动不断增加,经济因素就是市场缺陷和外部性问题。61\n他把教育、文化、娱乐、保健与福利等方面政府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度收入弹性,即归因于实际收入的上升。瓦格纳法则为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局限性:它是基于经验分析得出的结论,而不是利用公共选择理论来研究公共支出的增长。这就不能全面的反应政府公共支出情况和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6怎样对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进行衡量?定义:成本—收益分析就是针对确定的投资建设项目,提出若干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通过比较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选择出最优的投资项目方案。程序:公共部门进行成本—收益的程序与私人经济部门是一样的。首先确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然后根据一定的计算方式确定每种方案的最终结果,再对每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比值进行比较,最后加总每个项目的所有成本和收益,以估计项目总的获利能力。对成本收益的衡量公共部门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影子价格、社会贴现率评估投资项目的成本与收益1消费者剩余:反映的是某一产品最终消费者的净收益。消费者从某一种产品或服务中得到的受益,大于他为得到该产品收益的支出,即既得收益和消费者的支出只差,就是消费者剩余。在具体评估一个建设项目时,如果消费者的剩余之和大于建设这一项目的总成本,则这项建设计划就是可行的。2影子价格:就是针对没有市场价格或虽有市场价格但不能反映出边际成本或社会收益的商品或劳务所规定的较合理的替代价格。它是一种真正的社会价格。影子价格一般运用在垄断市场、税收、经济租金、未使用的资源和发展中的经济等领域和场合3社会贴现率:把未来金额换算成现值的过程称为贴现。关于对公共支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所采用的贴现率,有三种主张:①社会贴现率等于私人投资的资本边际生产率②社会贴现率等于社会时间偏好率,即为诱导消费者抑制现实消费而需付给的补偿③以政府的借款利息率作为社会贴现率作用机理:在同一时间基础上,将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成本和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换算成同一时点上的成本与收益,然后再相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市场利息率是最适当的社会贴现率、一般采用国债率7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进行决策的指标有哪些?1净现值(NPV):是收益现值总额与成本现值总额之差。净现值等于零说明收益现值总额与成本总额现值相等,该项目投资的获利水平刚好达到临界点;净现值大于零,收益现值总额大于成本现值总额,差额越大,该项目投资的获利水平就越高;净现值小于零,收益现值总额小于成本现值总额,该项目不宜采用。2收益成本比率(BCR):是收益现值总额与成本现值总额之比。收益成本比率大于或等于1,投资项目就可采用,收益成本比值越高,投资越有利;若收益成本比率小于1,投资项目就不可取。3内在报酬率(IRR):是使收益现值和成本现值相等的贴现率。当IRR大于贴现率时,NPV大于零,表明该项目投资又比这个贴现率更高的获利能力;当IRR低于贴现率时,NPV小于零,表明该项目投资的获利能力还没有贴现率高,只有使NPV等于零时那个贴现率,才是该项目的内在报酬率。内在投资率越高,该项目的投资经济效益越高。二、知识点归纳1公共支出是国家的重要职能活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资源配置活动。2公共支出概念和性质(思考题1)公共支出集中反映了政府为履行自己的职能所必须支付的活动成本公共支出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政,府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方式来实现这些职能的现代社会政府具有的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文化职能公共支出也是政府配置社会资源、弥补市场缺陷的重要途径61\n3公共支出与政府履行职能的关系:公共支出的数额、范围实际反应的是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深度和广度。公共支出行为与政府职能行为二者之间的关联度,既体现了公共支出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是科学界定公共支出范围的理论依据。4公共支出的目的和原则(思考题2)5公共支出的结构消耗性公共支出:消耗性支出中:政府从事等价交换活动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是财政对经济资源一种重新配置公共消耗性支出包含内容:公共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卫生支出、科技事业支出、公共投资支出①公共管理支出: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是公共支出的一项最基本支出。公共管理支出纯粹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支出,具有纯公共产品的性质。②国防支出:国家用于海陆空三军及国防建设的各项费用。作用/意义:是保证国家独立、领土完整和安全、主权不受侵犯,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性。国防支出水平的变化要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国家地域的范围、国际政治形势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③公共教育支出: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教育支出的资金应由政府和受教育个人共同承担。按照不同的教育类别采取不同的负担方式。④公共卫生支出:卫生与健康事业,是一类混合型公共物品,政府有责任对卫生保健事业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公共医疗保健支出的形式:P186⑤科技事业支出:主要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国防科研事业费、其他部门事业费、科研基建投资等。⑥公共投资支出:包括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要经济部门,特别是基础产业部门的支出。除此之外,还有政府职能在实现过程中由政府直接出面接入的国内外资金,发行的各类债券的本金和利息支出。转移性公共支出:①社会保障支出:就是国家通过对高收入阶层征收消费税、所得税、赠与税和遗产税等形成的公共收入,作为一个注入量,以社会福利的形式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社会保障支出是政府转移性支出的总要部分。②公共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为了调节社会供求和安定人民生活而向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一定的补助或津贴。是一种无偿的支出。特点:公共财政补贴同社会保障支出相比,是直接提供财政援助和以减少应上交的公共收入的间接提供财政援助的方式,实现转移性支付的。分类: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优点:具有直接针对具体对象,选择不同的补贴方式和补贴金额,更直接、迅速的进行调节的特点。6瓦格纳法则(思考题5)7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实用性经济决策方法)61\n公共部门成本收益分析与私人经济部门具有两个明显不同点:一私人部门进行决策的目标是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通过技术选择来确定的;公部门进行经济学测是在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驱动下,通过公共选择来确定的。二很多政府项目的投入和产出不能直接用市场价格来估计,这是因为一是许多政府项目分析相联系的市场价格根本不存在;二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许多场合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相关产品的真实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成本和收益的类型:①真实的与货币的:只有项目的真是的成本与收益才是应评估的内容②直接的与间接的③有形的和无形的④内部的与外部的P193对成本收益的衡量(思考题6)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进行决策的指标(思考题7)真题:1.填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转移性支出与消耗性支出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没有增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二是没有减少企业部门和个人部门所支配的那部分商品和劳务20042.分析论述题:现阶段,我国公共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如何改革?20043.分析论述题: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体系会产生哪些主要的影响?20054.选择:公共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履行(A)强2009A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B资源配置的职能C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D保障社会安定第八章消耗性公共支出一、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管理支出,公共管理支出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定义:公共管理支出就是公共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公共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经费,是维持国家政权存在、保障各级国家管理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费用。公共管理支出的构成:考察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公共管理支出可分为行政支出、公安司法部门支出和外交支出一行政支出:是维持政府机构及其附属组织正常运行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公务人员薪资。这是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的人力成本。②政府自身建设经费。这是政府机构及其附属组织保持必要的服务能力和技术先进性而进行的固定资产投入。③政府办公经费。这类开支用于支付政府机构日常办公所需费用。④公务人员培训经费。这类开支用于政府机构人力资源的分开发与培训。⑤其他行政经费。二公安司法部门支出:①司法检察支出②公安、安全支出三外交之出:①驻外机构经费②各级政府机构、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外交或外事访问经费③61\n对外国代表团的招待费,我国应缴国际组织会费,向国外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捐赠支出,以及其他外事经费等。2分析公共管理支出与政府效率的关系政府的效率也可以用收益与成本的比值来衡量。在耗费相等的社会资源条件下,政府能提供的服务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则其行政效率越高;相反,政府提供的服务数量很少,质量低劣,却有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则其行政效率必定低下。公共管理支出的的成本是决定政府效率的重要因素。3论述我国公共教育支出配置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现状:我国目前教育支出现状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无论是与规范理论的要求相比较,还是与其他国家的一般支出水平相比较,均显得不尽人意。①财政性教育投资不足: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与经济发达的国家不可相提并论,与世界平均水平也相距甚远,甚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历史比较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也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原因: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企业和个人倾斜,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由此引起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降,造成财政性教育支出严重不足。②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这首先突出的表现为三级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应在基础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而在高等教育中期辅助、推动、引导作用。但是我国三级教育经费上的分配却并非如此。长期以来政府几乎包办了高等教育,而我国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与许多国家相比显得相对不足。不仅如此,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效益低下问题。③现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由政府包办,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中国公共教育支出改革的政策方向:一改进预算管理体制:考虑单独设置“教育经费类”级科目,汇总目前分散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教育经费,以便真实而又清晰的反映教育经费的支出状况。在此基础上,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将所有学校及其各类教育经费拨款统一归科技政府教育部门管理。二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政府应转换职能,调整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此外政府教育基建投资属于资本性支出,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产生效率。本着成本收益相对应的原则,教育基建投资可通过教育公债来筹集资金,将成本分摊到它所产生效益的各个时期中去。三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一是优化三级教育投入结构,政府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则应该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全社会参与战略,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学办法。二是优化地区教育投入结构,中央政府应该通过平衡各地区之间教育条件特别是义务教育条件,来保证所有国民享有基本教育机会与权力。四教育投资多元化:依靠多渠道筹集资金,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已是必然趋势。可供政府选择的政策取向是,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上应推行多元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只能由政府独家经营的观念,积极引导社会各方投资于教育,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更协调、更健康的方向发展。4政府对科技投入重点应该是什么?政府科学技术支出现状:①科技活动主体错位:一方面导致了市场机制无法再科学技术的创造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产业部门的扩散与利用,从而给社会效率造成损失。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到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资金是有限的,由于介入的领域过多,资金集中度下降,在一些重要的或必要的项目上的投入会显得严重不足,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②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导致科技活动效率低下:不同机构间许多业务内容重叠、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建设,科研机构形成一种“小而全、大而全”的架构,造成科研设备利用率低、科学研究活动蜕变为低水平重复劳动的不良局面。61\n③科技投入不足: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财政支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科研经费需要。需要重新界定支出,增加企业科技投入。科技支出的改革方向:①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与方式首先要合理界定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支持范围其次要建立并规范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系。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完善科研机构自我投资和发展的机制。二是加大财政对非政府科研机构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使其科研水平得到强化,从而逐步形成为社会科技投入的主体。第三应当在科技支出环节中大力推行政府采购。采用政府采购方式在科技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上给予一种间接支持,以促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显得十分必要。②改进科技预算管理体制财政的科技投入应该由面向组织和个人的模式转变为面向项目的模式,并集中财力重点支持大项目或项目群;政府财政与科技管理部门应根据科研发展计划,确定各级科技预算支持的重点,要加强统筹协调与监督,以避免资金流失、挪用或阻滞;此外在科技资金管理上要改变单一使用行政手段的做法,采用政府管理和专家管理有机结合的方式;最后政府的科技预算体制还必须对高等学校科技投入提供大力支持。5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有哪些?政府介入卫生市场的途径是多样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公共卫生支出也是通过这些渠道进行的:①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防疫与疾病控制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最低卫生需求保障体系、特殊卫生服务与保障体系、卫生宣传教育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体系等多个子系统。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中,一定要循序公共性原则,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现的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目标是弥补和纠正市场不足的,满足公共卫生需求。②医疗补贴:医疗补贴是使政府从社会公平的原则出发,消除卫生服务的不平等性的一个基本途径。医疗补贴是由政府直接支付给受补贴者的,政府并没有直接将这部分财政资金消耗掉所以医疗补贴属于一种转移性支出。常见的医疗补贴有以下几种方式:对老年人或低收入阶层进行医疗补助、对某些特殊医疗项目进行价格补贴、对退伍军人的医疗补贴、对医学研究和试制新医疗技术的资助。③对卫生市场实施监管:政府对私人卫生产品市场的监管是必需的,这也是由于私人卫生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的。政府部门对卫生市场的监督,有赖于完整的行政体系、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备的信息资源,这些条件的满足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的,因此,需要共财政提供专门的支出保障。6如何确定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确定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和结构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国防支出的各种因素和国防支出的效果,使国防支出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从而实现国防的最佳供给。合理的国防支出结构的确定通常要处理好一下几个问题:①人力投入和技术装备投入的合理比例人力因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技术装备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在另一个方面,未来高技术战争也是一种技术与智力密集型的战争,高素质的军事指挥人员和技术化的士兵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持人员训练费用于技术装备采购费用的的平衡关系。②国防科研投入和生产投入之间的合理比例国防科研投入和国防生产的投入从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矛盾反应了国防远期利益和近期利益之间的矛盾,如果其中的比例关系不当,就会造成现有国防力量不足或国防体系缺乏发展后劲的不利局面。③作战系统投入和后勤保障系统投入的合理比例61\n现代战争的高技术性和复杂性,对于后勤保障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后勤保障系统的运作往往对于军事行动的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国防投入中,如果只重视作战系统的建设而忽视了后勤保障系统,则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水平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而必须注意调整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二、知识点归纳1消耗性公共支出是政府活动在公共财政中的直接体现,对于实现政府职能有关键意义2.公共管理支出——定义(思考题1)政府的行政机构和权力机关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并不参与社会生产,所以公共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本质上只是社会财富的一种分割和转移,不能像生产过程那样带来直接的财富增量。共管理支出的作用:优点:由政府所创造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与公共秩会对社会生产有间接地促进作用,因此公共管理支出是政府的一项基本支出。缺点:如果比要的公共管理经费供给不足,就会影响政府机构职能的有效实现,甚至会危害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综述:保持公共管理支出合理的规模和稳定的增长速度,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政府职能的需要是完全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支出不切实际的过度扩张,会给公共财政形成沉重负担,并容易形成资源和效率上的浪费,损害社会福利。国家能将多少社会财富用于公共管理,不是决定于实现共管理的需求,二是决定于社会生产能够创造多少物质财富来满足公共管理的经费要求。公共管理支出是一种纯粹的消费性支出,其使用不会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反而会消耗积累,因此使公共管理的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一种必要的选择。3共管理支出的构成(思考题1)4共管理支出与政府行政效率(思考题2)从本质上看,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是一种产出造成共管理支出的超常规增长的原因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政府机构过于庞大:一方面,大量的公务人员薪资和所需经费给公共财政形成了极其沉重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机构的臃肿重叠,职能交叉,使组织活动能力下降,造成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对策:精简机构,合理的设置政府各部门职能,所见公务员队伍规模,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压缩公共管理支出,使公共部门焕发活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现阶段我过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②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成因:外部对政府所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信息了解是极其有限的,很容易造成政府本身活动的资源消耗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下。表现为:一是预算分配不统一、职能肢解严重、管理严重缺位;二是预算管理乏力,支出约束力不强;三是缺乏财务预算约束机制以及事后的成本收益评价体系。对策:必须消除阻碍行政效率提高的诸多因素,进行大规模的机构调整,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使之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5公共教育支出定义:所谓教育支出就是政府用于各类发展教育事业的经费支出公共教育支出的必要性:首先,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效益。一方面,它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个人或家庭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教育利益;另一方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育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给了社会,因而他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消费中的这种外部效应使得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配置往往不足,因此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提供,而应该将市场收费与政府拨款结合起来。其次,收入的不均导致了人力资本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显然要受到每个家庭预算的约束;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会使原由的收入分配差距继续下去甚至进一步扩大,这与公平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同样也是有悖于效率要求的,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61\n第三,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6公共教育支出的配置教育支出配置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效率二是增进公平政府对不同家庭提供教育资助有三种基本选择:①面向贫困家庭提供教育资助。这种配置显然是有助于公平的,并且效率也不是最低。②面向所有家庭均等的提供教育支出。这种配置不仅没有改善公平状况,而且还产生了效率问题。原因是:第一,得到政府教育资助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人;第二,均等配置高等教育支出还可能造成高等教育中“消费过度”与“消费不足”并存的现象。③兼顾效率与公平目标提供教育支出。含义:政府影响所有家庭均等地提供最低标准的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资助只给与贫困的、有能力的个人,这样便可兼顾公平与效率,既保证了所有社会成员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力,又使那些贫困、有才能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为社会创造更高的生产率。7关于政府教育支出配置理论的分析启示第一,教育产品的外部性、公平性和市场的不完善要求政府积极介入该产品的消费和分配领域,以使社会最大范围内、最大程度上从教育这种产品的消费中获利;第二,政府应面向所有家庭均等地免费提供最低标准的义务教育,以保证全面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在高等教育阶段政府可通过教育补贴等方式侧重资助那些贫困的、有才能的学生,侧重资助那些需要重点发展的学科,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资源的配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兴办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第四,政府可面向学生尤其是家境困难学生提供教育贷款,这样既能为年轻人提供求学机会,又能赋予他们成本与效益的权衡机制,以便他们做出有效率的决定。8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现状与改革的政策方向(思考题3)9政府科学技术支出的范围科技支出的范围是由科技活动的内容决定的。科技活动按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①研究与发展:是指为增加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性的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部分组成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指为将研究与发展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应用进行的系统性的技术活动。包括三个阶段:A设计与试制B小批量试制C工业适应性试验③科技服务: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有关的,有助于科技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的活动,具体来讲,它既为研究与发展活动服务,也为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10基础科学的性质科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这一点在基础科学的研究上尤为明显①一方面,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为全人类共同享有,体现了共同消费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无法实现排他,因此基础科学研究属于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②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基础科学研究也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即某些科学研究成果由于理论艰深或应用领域不够广泛,使其受益范围变窄,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专利制度的出现使排他成为可能。综上所述,基础科学研究在严格意义上应属于混合型公共产品,必然是企业和政府共同生产的。私人部门对这些技术研究领域的投入,是为了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提高核心竞争力,获取市场优势地位,实现超额利润;政府在这些领域活动则是考虑到国家安全、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经济与社会稳定等因素。11我国政府科学技术支出的现状与改革方向(思考题4)12公共部门介入卫生市场的必要性一卫生产品的混合性:卫生产品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卫生产品的混合属性导致了它的供给必然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完成的。61\n二卫生产品市场的失灵现象:①相对于其他具有市场失灵特征的产品来说,卫生产品市场失灵最显著的特征是由特殊的供求关系所导致的患者成本与收益的脱节。这种失灵现象导致卫生产品市场的低效率和患者福利的巨大损失。②患者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也是卫生产品市场失灵的重要方面。这些信息劣势的扭转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和高昂的成本,病人往往承担不起,因此只能索性接受这一不利地位。③外部性问题是卫生产品市场失灵的第三个特点。既然存在外部效应,市场机制自然不会发挥正常效应,故政府应对这类疾病的预防给予支付,以纠正外部性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3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思考题5)14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支出体制与改革方向(一)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支出体制的问题1公共卫生支出模式单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提供公共卫生产品采取的主要方式由公共财政根据计划向公共卫生机构拨款,然后由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各种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直接投资支出模式,是计划经济产物。这种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体系,作为依靠政府公共权力而运行的垄断性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要求。2公共卫生支出总量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公共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偏低。3公共卫生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公共卫生支出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大量的资源消耗在编辑公共效益较低的私人医疗部门,而对于公众健康利益意义重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却得不到足够财力支持。(二)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体制的改革方向1公共卫生支出适当的向政府采购模式转变:将目前政府对卫生的财政投入,改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不失为一个解决与救济公共卫生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合理严格的评价机制和自由选购权,使政府可以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上,好中选优的运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产品,达到让纳税人满意的使用这些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得到物美价廉的卫生服务供给的目的。2积极调整公共卫生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公共财政部门应大力开拓财源,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使公共卫生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要优化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卫生效益最高的领域里去,使资源配置合理化。主要应该处理好一下几个问题:预防投入与治疗投入的关系、商业性医疗服务投入与公共卫生普遍服务体系投入的关系、人员投入与技术投入的关系、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的关系。15国防支出的内容与决定因素定义:国防支出是公共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费用,是国家一项基本支出。分类:国防支出可以划分为维持费用和投资费用两大类决定一国国防支出水平因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国家安全战略:进攻型、全球防御型、地域防御型和本土防御型。二国家安全形式:对国防水平影响是直接的。一个国家自身安全形势的估计,应该基于对长期国际环境和局势变化可能性的考察与理解。三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财政能力: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因此而形成的公共财政能力是决定国防支出水平的充分条件和国防体系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强,用于国防方面的支出就可以越大,经济实力越弱,国防开支就会受到很大限制。16国防支出的性质和提供方式国防支出属于一种典型的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具有纯粹的社会消费性质,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一般来说国防具有纯粹公共产品性质并且难以实现排他。世界各国国防提供模式可以分为两类:政府主办型和政府主导型我国是政府主办国防的国家美国是政府主导型国家61\nA政府主板的国防提供往往应用于战争时期以及国家安全收到严重威胁的紧急状态下。优点:反应灵敏迅速,能够及时提供国家所需要的军事科研成果和装备,以及各类具有军事技术的人员,同时还具有保密性很强的特点。缺点:由于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唯一性,容易产生类似公共选择理论中提到的垄断现象,导致国防支出的使用率下降。B政府主导型——优点:通过引入国防资源供给企业间竞争,有效的降低国防成本,提高预算使用效率。可以降低政府采购成本,还可促使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先进可靠的武器与装备。缺点:招标周期与企业产品的研发周期不同所引起的资源浪费和招标过程中的寻租。注意:一个国家往往是根据形势的需要或具体国防项目的特点来决定采用什么模式17国防支出的增长——公共财政国防支出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增长的,当然,由于受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形势等各种因素变化影响,国防支出的波动也十分明显。18国防支出的合理结构(思考题6)真题:1判断:以公共财政手段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就意味着公共部门直接生产公共产品或服务(×)20052分析论述题:请分析政府介入卫生市场的必要性,并说明政府如何介入卫生市场2009答:知识点归纳12+思考题53现阶段,我国公共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支出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如何改革?2004答:思考题3第九章转移性公共支出一、思考题1简述转移性公共支出与消耗性公共支出的主要区别无论是从支出目的、支出方式还是从对经济的影响角度考察,转移性公共支出都与消耗性公共支出有很大不同。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财政资金无偿的单向的转移,它的目的不是通过消费经济资源来执行政府职能,而是经过公共财政途径,对部分社会收入进行转移分配,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或实现其它相关的目标。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个类型的补贴、社会保障支出、资本转移等。都具有一下特点:一是非直接消耗性,因而这类支出对于经济的影响方式更为复杂二是无偿性,是资源的一种单向流动2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定义: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动员全社会力量,用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办法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社会的贫困群体实行社会救助,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的社会成员,或者在其收入无法维持必要的生活水平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保障其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社会保障的功能:①保障与补偿功能:既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也是其最基本、最直接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在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两个方面。社会救济具有鲜明的扶贫特征,社会保险是一种事后补救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事前预防措施,能有效地分散风险。②社会稳定功能:为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有必要通过政府的干预,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支出,保证劳动者乃至全体国民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③经济调节功能:从宏观上看,社会保障被称为调节经济的“减震器”61\n,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使其均衡协调,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微观上看,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资金的来源与使用在时序上的分布,使其协调均衡,也可以调节各方对社会利益的分享。总之,社会保障基金在国家的财政运用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④收入再分配功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的是在于缩小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这种对市场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分配不公平进行纠正的功能有两种方式:一是垂直性再分配,二是水平性再分配。3在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方面,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各有哪些优势和缺陷?一现收现付制定义:就是以养老基金“横向平衡”为依据,先按当年(或近年内)养老保险所需支出的保险费用加以测算,然后在“以支定收”的原则下,将这笔费用按提取一定的比例分摊到参加保险的各个单位或个人。特点:①通常是以工资税(费)进行筹资,按“社会统筹”的方式管理资金,按收支平衡原则支付待遇;②具有代际间的转移支付功能;③不易受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影响;优点:操作简单,运行管理的难度小,社会共济性强,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可以有效的避免基金制面临的主要问题。缺点:在人口数量增长幅度较大或年龄结构偏向老龄化的情况下,会引起“代际不公平”;而且个人缴费与其养老保险金并不完全相关,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就可能出现逃避缴费、提前退休、“动力真空”等现象,使社会经济效率下降;在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现收现付制面临无法维持的危机。二基金制模式定义:以实现长期“纵向平衡”为依据采用预筹积累的原则来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的模式。特点:①同代自我养老,不需要代际转移收入;②强调受保个人的个人积累,实质是一种强制储蓄;③采用个人账户,根本思想是事前提留、逐年积累、到期使用;④费率高、对应性强、能形成一定的积累资金,对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缺点:基金收入的历史性分布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矛盾。另外,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个人账户的方式进行预筹积累,必然依赖大量信息,这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系本身有较高要求。4社会救济过程中的“贫困陷阱”是如何形成的?所谓“贫困陷阱”就是指,在存在社会救济的情况下,当工资水平低于一定程度时,劳动者将选择放弃工作或减少工作时间,依靠社会救济维持生活。一般来说劳动者为了获取工资收入而牺牲闲暇时间去工作,在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意味着闲暇的减少,收入和闲暇的关系可以表现如图(1)社会救济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确定一个救济保障标准,也就是一个最低收入线W0,当劳动者低于最低收入线时,就有资格享受救济,领取使其收入水平达到W0的救济金W0-m,如图(2),此时劳动者不需要增加工作时间减少闲暇,就可以维持W0的收入量。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劳动者自然会放弃工作,从而尽可能享受闲暇,使效用最大化(图中效用曲线U向上平移,效用提高了)。5简述公共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公共财政补贴主要有以下功能和效应:一影响社会资源配置61\n:需要政府利用与相对价格体系密切相关的财政补贴对价格进行调整。财政补贴对价格分配的调整及其对社会资源配置作用可从三个不同层面上表现出来:1财政补贴可以对要素的价格分配进行纠正当生产要素的价格未能反映其对生产所做的贡献时,会使国民收入在要素的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发生价格分配。公共财政补贴通过改变要素价格分配状况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的投资结构,从而使产业或行业的结构发生变动,达到符合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2财政补贴可以对产品的价格分配进行纠正由于市场失灵或政府政策原因,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往往会出在不合理的水平上,因此需要政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扭转。对于市场缺陷,政府补贴将起到弥补市场机制不足,使产品实际价格尽可能接近其价值的作用;对于政府政策造成的价格扭曲,更是有必要由政府出面承担因价格扭曲而引起的消费者或生产者的损失。3财政补贴对于国际间价格分配的作用也是明显的国际间的价格分配是由于汇率偏离合理水平带来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由汇率不同引起的价格分配发生在国与国之间、进口部门与消费者之间以及进、出口部门之间。可以采用进口补贴或出口补贴的形式对国际价格分配进行合理的调整。进口补贴使外币升值,出口补贴使本币贬值,两者对汇率的影响是一致的。二影响总需求总需求=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根据前面分析,公共财政补贴对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有一定程度影响,因此财政补贴对总需求起到了一个刺激其扩张的作用。三有利于社会公平与安定公共财政补贴的作用可以使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必需品的价格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因此有利于社会安定。总之,适当、高效的公共财政补贴对于市场价格体系的完善、社会收入分配的协调、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和社会秩序的安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缺陷: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财政补贴更容易扭曲价格,甚至可能完全排斥市场价格,控制市场上的资源配置;过度的财政补贴也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将缺乏竞争力,并且会给公共财政带来巨大的支付压力。因此公共财政补贴的实施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适时而变,适度开展,这样才能使这一公共财政手段扬长避短,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二、知识点归纳1社会保障支出概念与功能(思考题2)定义(思考题2)对象:针对那些因疾病、生育、工伤、事业、残疾、年老等中断或丧失收入,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实质:以政府为主体,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再分配基本功能:维持弱势群体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是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力。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核心内容:定义/运行机制社会救助:定义/特点×4社会福利:定义社会优抚:定义61\n社会保障功能(思考题2)2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来源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一是公共财政针对社会保障事业的专项支出;二是社会保险税。①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是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保障基金红最重要和稳定的来源,它是指政府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事业方面的开支,对稳定社会保障给付和弥补赤字等有着明显的作用。②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是由企业和个人根据法律规定按照收入水平缴纳的专门用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税收形式。企业和个人通过缴纳社会保险税或类似于社会保险税形式的社会保险金来提供社会保障基金,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事业共同负担的特点。借助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来筹集社会保险资金,使其具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具有税率调整灵活、社会供给性强、易于操作、资金不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影响的优点,有利于统一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社会保险税有利于实现有收入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和效率——原因:P232社会保险税的作用:实际上强制面临风险较小的社会成员参与到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过程中来,避免了高风险但非高收入的社会成员承担高额保险费。这个过程是一种将收入在面临不同风险的社会成员中进行再分配,维护社会公平的过程。社会保险税与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较,优点:具有更高透明度与权利义务对等性,是高收入的社会成员在缴纳加多的保险税后取得较多的保险收入,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又不会明显降低高收入者劳动积极性,考虑了商业保险的效率性与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平性。缺陷:首先,社会保险税税率不稳定,很难避免“代际转嫁”的问题。其次,对于收入低或没有收入的社会成员,因其没有可以用作投保的资金,无法参与社会保险从而难以享有必要的社会保障。所以,公共财政支出作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对社会保障的部分项目是十分有效的。3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模式(思考题3)①现收现付制②基金制模式③部分基金积累制模式:根据“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的原则,一部分采用现收现付制的方式,将当期筹集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支付现已退休的养老金;资金的筹集一部分采用基金制方式,为现在的就业者预留下来用于今后的养老。特点/优点/缺点P234~2344社会保障支出的经济影响一对宏观经济影响正面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和调节作用,被称作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器”,能够比较有效的避免因基本生活需要无法满足而导致的社会动荡。除了能提供稳定的经济环境外,还具有一直经济波动的作用。负面影响:社会投资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过多的社会保障支出必然要抑制投资规模,影响社会资源的均衡分布,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只有保持一个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规模才能有效的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则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二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其显著的微观经济效应表现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上:1对均衡就业量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均衡就业量,从企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的事实要求为其雇员支付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基金,直接造成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使均衡就业量下降。2对就业人口退休年龄的影响:养老保险往往会造成就业人口提前退休,从而减少就业人口。在衰退行业或效益不佳的行业,再有社会保障的前提下,劳动者将更倾向于提前退休。3对社会救济造成“贫困陷阱”(思考题4)4有利于劳动力资源流动:其运作与发放同劳动者所处的企业关系不大,由此解除了劳动者调换就职单位的有关个人保障问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流动与合理分配。61\n5公共财政补贴的含义是政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通过将部分财政收入直接分配给生产者或消费者,对经济体系进行干预的行为手段。从本质上讲,公共财政补贴是一种相对价格变化驱动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公共财政补贴通过对不同企业及居民的物质利益的调节,影响资源配置结构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6公共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区别联系联系:从政府角度看,都无法获得直接的回报,这些支付都是无偿的;从补贴受益者角度看,其名义收入都会有所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都有所改善。区别:主要体现在相对价格体系的关系上。公共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而社会保障支出则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发生直接联系。此外与相对价格结构之间直接的联系,使公共财政补贴在调节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等微观经济系统时有所作为,而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影响了微观经济。7公共财政补贴支出的分类1按照补贴对象上的差异,我国的公共财政补贴可以分为:价格补贴、企业补贴、财政贴息、外貌补贴、职工生活补贴、公共事业补贴等。2根据补贴方式的差异,公共财政补贴可以分为明补和暗补两类。明补可以参照两种标准执行:一是希克斯标准,二是斯拉茨基标准。8公共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思考题5)真题:1.分析论述题:社会保障支出汇兑经济体系产生哪些主要影响?2005答:知识点归纳4第十章地方公共经济一、思考题1如何理解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内涵的界定和职能的发挥要受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制约,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体制。目前各国政府体制主要采取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中央政府可根据需要想地方政府授权,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在各地的代表,是政府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在地方的延伸。联邦制:参加联邦的地区政府成为地方政府,而联邦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相对于单一制地方政府有较大权力,尤其在立法、财政、税收和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从公共经济学研究角度看——管辖范围——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地方政府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实现地方利益2地方政府主要的经济职能是什么?①为市场乃至社会发展提供政策法规等无形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等有形公共产品一方面是中央政策法规制在落实上一以贯之,另一方面根据本地情况出台一些具体的地方性法规,此外,还必须为社会提供一些共同消费性、非排他性的有形公共产品。②纠正市场失灵并培育市场,以推动社会转型在市场失灵而政府显然有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积极行使其干预经济的功能。稳定——宏观经济稳定、配置——微观经济方面协调资源配置、分配——再分配。通过行使这些经济职能纠正市场失灵。③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并以各种手段确保再分配的公平有序④进行地方社会经济事务的综合协调管理61\n地方政府应鼓励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地参与社会管理,将那些竞争性、营利性的社会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去做。而政府将那些社会中介组织不愿承担的非营利性事务承担起来,为地方社会的综合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宏观环境。3简述地方公共产品特征P252~253讨论排他与共同消费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所决定的,或者公共产品的空间限制。即受益范围的界限限制。4简述俱乐部理论的基本思想一个自愿地同意提供公共产品并且只用于她们自己消费的个体团体,我们将其定义为俱乐部。在俱乐部中,从新成员那获得的额外收益,即其他成员从进一步分摊固定成本中获得的节省,随俱乐部规模扩大而持续下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地方政府的规模问题。在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之内,人口的最佳数量和该地区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最优水平应该同时被确定。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应该遵循公共产品的提供原则是:人均分摊的公共产品产生成本等于新迁入居民引起的边际拥挤成本。这里地方政府类似一个俱乐部。5蒂博特模型的主要缺陷是什么?一个非实践性的理论模型。假设条件在现实条件下很难满足。6怎样理解地方政府税收原则?一般来讲,税收的基本原则是公平与效率,但地方公共税收的原则除了要注意公平与效率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处理好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税收“四不原则”:第一,地方政府不应征收高额累进税。高额累进税制是具有再分配功能的税收制度,再分配恰恰不是地方政府的职能,而是中央政府的职能。第二,地方政府不应征收税基流动性很大的税。第三,地方政府不应征收可将全部归宿转嫁给非本地居民的税种,这样明显违反公平。第四,地方政府不应征收不直接为本地居民所察觉的税。二、知识点归纳1分析地方政府经公共经济的必要性单独依靠中央政府来管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势必会造成政府规模急剧扩张,使单位人口所负担的预算大大增加。在这样一种现实适当的设置具有层次的地方政府体系,并使之发挥应有效能,对于减少资源浪费,增进社会福利水平是十分必要的。2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思考题1)3地方分权的必要性这些权利包括:宪法框架内的区域公共政策制定权、地方财政与税收权、地方公共服务提供的决策权。地方权力的增加,实际上是对中央政府权力进行的分割和转移。必要性:①分权市政府的公共政策更加符合居民偏好②分权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信息优势③分权会推动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④分权有利于缩小政府规模地方政府分权的有效实施还需要一些基本约束条件:首先,分权的层次和范围要合理。其次,居民在国家内部各地区间可以自由迁居,以保证居民对于地方政府有选择的权力。否则势必造成地方政府垄断的局面。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分工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三大方面①资源配置: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来进行的,而公共产品的层次性是十分明显的,涉及全国性利益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来生产和提供,或者说是中央政府参与了宏观上的资源配置。地方政府则应当负责提供本地区内的地方性公共产品,从而实现地方政府的微观资源配置职能。②稳定经济:宏观上,中央政府依靠货币和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微观上,地方政府通过执法和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来纠正市场失灵和外部效应,进而减少了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③收入分配:P2505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分析(思考题2)61\n6地方公共物品特征(思考题3)7俱乐部理论(思考题4)8蒂博特模型(思考题5)蒂博特提出用脚投票的理论证明能够使整个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公共产品提供过程。蒂博特模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推动了各地方政府在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上的竞争;二是居民的自由流动使人们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对某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成为可能。9地方政府税收原则(思考题6)10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税收划分一般来说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划分应满足一下条件:①以支付能力为基础的税种由中央政府征收②税基流动性大的税种由中央政府征收③税基分布不平衡的税应为中央税④周期性税应由中央政府征收⑤易转嫁型税种应由中央政府征收⑥在税收体系中比重较大的税种应归中央政府来征收按上述原则标准,中央政府应征收税种:个人所得税和法人税、增值税、资源税、关税地方政府征税原则以应是地方公共产品受益者公平负担,征收对象应是非再分配性的、非流动性的、不可转嫁性的、非周期性和税基分布均衡性的税种。地方税种来源:①土地税、房产税、人头税等②选择性货物及零售税1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分工现状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仍然把大量经济建设事务及相应支出包揽下来,计划经济残存的成分相当大。另外在税收的征收上,仍按行政隶属关系执行,中央企业税收归中央,地方企业税收归地方,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最后在税种的划分上也不尽合理。12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收支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税收返还、体制补贴、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专项补助、年终结算补助13中国地方公共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就经济行为而言,存在扩张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速度上求快,规模上求大。这样各地方政府因投资行为而争夺稀缺资源,必然引起区域性通货膨胀,进而波及中央,威胁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②就地方利益而言,存在垄断化倾向。对地方而言,地方保护主义强化了企业短期行为和重复投资,势必增加宏观调控中的成本。对中央而言,地方保护主义制约了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③就行政权力而言,存在市场化倾向。市场权力化使稀缺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也为社会生产增加额外成本,因而造成社会性资源浪费,同时权力市场化还会削弱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引起政治不稳定。④就运行质量而言,存在低效化倾向。表现为: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机构重叠,层次过多,增加行政成本,制定执行决策水平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普遍。原因×3P268真题: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应当承担什么样经济职能?2005/20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