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0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杂谈经济学原理 如果你是经济学爱好者,关心诸如人民币国内贬值、国际升值,个体的微观决策如何影响宏观结果;货币如何影响财富分配之类的问题,那么请继续往下看。 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我将讨论以下的话题。有些观点是现代经济学原理所教授的,有些观点会来自我的个人体会,甚至和现代经济学原理完全不同。 商品的价值 价格与价值 价值分配与边际分析 客观判断与价值判断 经济学与人权 宏观与微观的差别 看不见的手如何失灵 资源的垄断与界限 汇率 人民币升值 信用货币与黄金 金融作用于弊端 挖坑创造GDP的本质 经济泡沫 投机与投资 A股B股H股估值差异 上述话题在以后的论述中可能会有所调整。 一、价值 价值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由于太抽象了,以至于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理解。由于人们在概念上就有出入,因此价值的讨论就很容易造成争论。 抛开A价值B价值等等各种价值之后,经济生活中最本质的价值只有两个: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所有的经济学现象也只需要这两个概念作为基础就可以了,其他的价值都是多余的。经济运作中最重要的活动交易是一个交换价值等价交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n先说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对个体而言的,同样的商品对不同的个体其使用价值也是不同的,这也是交易能够增加交易双方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方式可以是效用,即个人在消费商品时产生的满足感;也可以是作用,即作为中间工具用于商品的生产。 再说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对群体而言的,同样的商品对不同的个体而言其交换价值是相同的,这也是交易是等价交换的原因。交换价值根源产生于系统中商品的使用价值,说的玄乎一点,那就是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在系统中的集中体现。(具体谈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太枯燥太琐碎,就不再展开) 交换价值的实现方式就是价格。马克思说: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由于这句话说的太废话、太通俗导致大家都没有去好好思考一下价格和价值的本质关系。其实,当我们在讨论某商品的价值的时候不同的人指代的概念是不同的,有些人指该商品现在可以实现的价值,有些人指该商品1年后预期可以实现的价值,有些人指该商品3年后预期可以实现的价值。例如某房产现在卖100万,预期1年之后可卖150万,请问该房产的价值是多少?答案是100万也好,150万也好都正确,前提是你要从玄外之音中判断问问题的人在问哪个价值。此价值非彼价值也。所以,价格和价值存在差异本质是由于未来预期的价格同现在的价格存在差异。(价格如何决定以后再讨论) 二、价格与价值 现代经济学原理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价格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供求关系中的供给主要受到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以及心理状况所决定。自然法则的唯一要求就是商品的价格不能低于商品的制造成本,否则商品的生产无法长期维持。最特殊的商品是人的劳动力,维持人的劳动力最低的成本就是维持一个社会最基本家庭的繁衍生息。一个社会如果主流家庭生育多个子女同只生育一个子女相比,前者为了养育更多的子女,其劳动力成本要比后者高。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主流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人口红利体现在劳动力成本的降低上,但这种红利的收益者并不是劳动者本身。 供求关系的需求即受到消费者的客观需求,也受到消费者主管喜好的影响。所谓的客观需求,例如人对事物的需要,人对住宿的需要,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所谓主观需求,一方面体现在对具体客观需求的个性化,例如对食物的具体需要,南方人需要大米,北方人需要大麦。另一方面体现在个人精神追求的物质化,例如对足球的喜爱会产生巨大的市场。 实际上,我注意到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深入思考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真正意味着什么。 第一,使用价值的大小同商品的价格没有必然联系。 因为使用价值大,只影响供求曲线中的需求曲线,却并不能影响供给曲线,所以最终决定的价格同使用价值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亚当斯米在《国富论》中提到:“具有最大的使用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交换价值;反之,具有最大交换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使用价值。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不能用它购买任何东西,也不会拿任何东西去和它交换。反之,钻石没有任何用途,但常常能用它购买到大量的其他物品。” 空气对人而言具有莫大的使用价值,不负责任的讲,人对空气的需求是比住房还要刚上百倍的刚需。但由于供给的成本为零,并且并不为任何人所垄断,因此空气的价格为零。类似的,人对水的需求也是极大的,但由于水资源并不为任何人说垄断,因此供给的人只能赚取供给成本之上的合理理论,一旦利润升高,自由的手就会调节。(自由的手什么时候能起调节作用,什么时候无法起到调节作用,以后再讨论) \n相反的,奢侈品对人而言其使用价值远比水、空气之类的必需品要低很多,但其价格缺远高于后者。需求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受到边际效用递减的特性支配的。对于普通人而言,购买奢侈品的钱有替代作用,能够用来购买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从而获得更大的使用价值。但对于富人而言,购买奢侈品的钱是不具有替代作用的,他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已经由其他的钱全部满足了,多于的钱即使花费在使用价值很小的奢侈品上也是值得的。供给方面,奢侈品往往是生产成本高昂或者资源稀缺的东西。两者相结合,最终决定了奢侈品的高价格。 第二,价格决定交换价值,而非交换价值决定价格。 很多人都根深蒂固的人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影响价格,但事实是他们弄反了。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根本不需要考虑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前面已经论述过了,现在再强调一下。商品的价格有现在的价格,未来的预期价格,所谓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人们预期商品未来的一个稳定价格,未来有多远,稳定到底怎么个稳定,这完全是一个模糊数学的概念,根本不可能很精确。例如,一间住房现在的价格是100万,预计一年后是150万,预计100年后是1000万,那么这件房子的交换价值是多少呢?一般人们即不会将100年后的价格作为考虑依据,也不回仅仅按照现在的价格作为标准,而是结合对今后一段时期内房价的预期走势作为考虑依据,最终得到的交换价值实际上是表达这样一个意思:这套房子交换价值150万,理由是这套房子在未来数年内能以150万的价格卖掉。看懂了上面的例子,你也就动了,为什么价格看上去貌似是围绕交换价值变动的,因为交换价值明明就是对未来价格的一个预期,由于现在的价格和未来的价格存在差异,预期与实际存在差异,当然交换价值和价格存在差异了。 三、价值分配与边际分析 大家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只右鞋,一只左鞋,当只有其中一只的时候他们即没有交换价值也没有使用价值;当两只鞋子放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组合就具有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了将问题进一步简单化,我们假设一双鞋子的交换价值是100元,那么请问左鞋创造了多少价值,右鞋创造了多少价值? 其实,上述的故事我在提问时就已经犯错误了,因为A+B=C,C的价值是A和B共同创造的,根本就是不可分的。这一点有如夫妻共同财产不可分割那样。 看到这一,一定有人会不服气。原因我也知道,因为价值分配和创造多少价值并非线性的直观联系,但大多数人会将价值分配和创造价值等同起来。例如,有人说右鞋创造的价值是20元,左鞋创造的价值是80元,所以一双鞋子卖掉之后,提供右鞋的人要分得20元,提供左鞋的人要分得80元。这种分析方法其实完全错误了。价值的分配是按照侃价能力来分配的。 价值如何分配\n 侃价能力根人的谈判技巧、心态都是有关系的,但是决定侃价能力最关键的是下述两个原则:(1)成本;(2)稀缺性。所谓成本,就是长期而言,任何资源的提供都不能低于其成本,否则无法持续。例如,如果右鞋的制造成本为20元,那么长期而言右鞋分配的价值就不能少于20元,否则右鞋的持续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当然,短期的行为或者一笔头的买卖这样的情况下,右鞋分配到的价值是可以低于其成本的。所谓稀缺性实际上就是影响了资源的可替代性。如果市面上右鞋多,左鞋少,那么左鞋就具有更强的侃价能力,因为左鞋难找替代的,右鞋好找替代的。 进一步具体讲几种情况,加深大家的了解: 情况一、左鞋右鞋都只有一只,都是零成本,组成的鞋子卖掉后获得的100元怎么分配?答案是纯粹看个人的谈判技巧了。 情况二、左鞋成本为90块,右鞋成本为1块,组成的鞋子卖掉后获得的100元怎么分配?答案是左鞋和右鞋的成本先要获得补偿,多出来的9块钱看市面上左鞋右鞋的稀缺程度来决定。 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经济学中用于分析投入产出的。大白话就是说多投入1块钱的成本,会多产出多少的产品。这个分析方法本不是用来分析价值分配的,不过经常被人错误的用于价值分配。 例如,如果将边际分配用于价值分配,上面的故事就会变成这样。拿着左鞋的人对右鞋的人说,你看你的右鞋一点价值都没有,我的左鞋配上去就能卖100元了,所以这一百元的价值都是我左鞋创造的。而拿右鞋的人也会说类似的话。其实,他们都是用错了方法,边际分析正确的运用是用于分析投入产出,而投入产出的主体都是一个整体,如一个企业,其内部怎么分这个企业是不会关心的。 可替代性的宏观运用与微观运用之间的差异 上面谈到了边际分析的常见错误运用,那么我就不得不谈论一下另一个常见的错误分析方法。我们已经知道了资源的稀缺性影响价值的分配,其作用方式就是影响该种资源的可替代性来实现的。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种稀缺性决定的可替代性是微观层面的,而非宏观层面,一旦用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还是以那双鞋子为例。假设市场上左鞋稀缺,右鞋丰富。从微观层面而言,当你想配一双鞋子的时候,有与左鞋稀缺,你不用这双左鞋而想用另外的左鞋来替代是比较困难的,而右鞋相对容易。但是如果将微观的概念偷换成宏观的概念,那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无论是拿右鞋还是左鞋的人口可以说,右鞋和左鞋是不可替换的。 我在这里谈论价值的产生,价值的分配以及价值分配中两种常见的错误。我想聪明的人已经知道哪种理论经常犯上述的错误了。 从“遛狗理论”看价值与价格 马克思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这是一句代价高昂的废话。因为波动的范围和弹性是如此之大,足以使你的个人财富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震荡!著名的“遛狗理论”是对这一现象最为形象的说明: 公司股价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其“内在价值”(假如它存在的话),这就像宠物狗(代表价格)总是追随于主人(代表“价值”)左右,忽而超前忽而落后,但一般不会离主人过远(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当两方超过一定距离时,必定有一方将会缩短这个距离,不是狗找到主人,就是主人找到狗。假设狗和主人的距离通常保持在200米以内,狗主人对这一现象会慢慢“习惯”(好比股价在某个箱体内运动,投资人开始“高抛低吸”)。可是有一天,狗忽然因为不甚清楚的原因(也许它玩性大发吧),突然超前或落后主人2公里\n开外(这并不罕见),而且迟迟没有回到主人身边(就此走失也完全可能),试问狗主人对它还有控制力吗?那些在这条狗身上押宝的“价值投资者”们又会是怎样的下场呢? 以上的话引述自『股市论谈』[股市论谈]投资家1973零八年解盘与实战专栏!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stocks/1/482936.shtml “遛狗理论”是一种价值决定价格的思维方式,我已经在前面阐述过了,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价值,价值是人们对未来价格的一种模糊判断。 入果要我重新阐述“遛狗理论”,那么就是一个动物爱好者很喜欢观察某条狗,每天为了能够观察到这条狗,他会猜测狗的游逛路径,然后提前一点到相应的位置去等狗的出现。 狗的游逛路径并不是由观察者所决定的,而是由其他因素所决定,就如同价格由供求关系所决定。 在供求关系中我们知道有时候市场会出现大量的投机需求,这会在短期极大的影响价格的波动。但是投机需求是不稳定的,短时间的影响只后又会回到真实需求为主导。这就仿佛观察者通过以往的经验分析知道狗每天都会在一根电线杆子上撒尿,所以他提前会到那根电线杆子那边去等,但是某次狗被路过的顽皮孩子给惊吓了而到处逛奔,但是观察者知道顽皮孩子的惊吓只是一时的,他只需要耐心的在电线杆那边等,过一段时间狗又会乖乖的跑道电线杆撒尿了。 如果你还不认同“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交换价值”(当然不是现在的价格简单的决定交换价值),那么你应该仔细观察一下那些经济界的研究人员,他们如何研究国际上大宗商品的价值,如果研究股票的价值?其实说穿了,他们都是在分析供求关系,然后预测将来稳定的价格是什么,然后告诉你这个就是价值。 客观判断与价值判断 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是聪明的中国人认为黑格尔说过的名言。从此便成了任何既成事实的免罪牌。其实黑格尔说过类似的话,“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法哲学原理》,1821年出版的序言,11页,1961年6月,商务印书馆,范扬、张企泰译;)。只不过此理非彼理,黑格尔的理是“绝对理念”之理,也可以通俗化理解为符合客观规律,是一种客观判断。中国人的理是道理之理,是一种基于人类主观道德伦理的主观判断。黑格尔的话如果按照意义,更确切的因该翻译为“存在必有其原因。” 经济中的效率和效果\n 效率是用客观数据衡量的客观判断;效果有时候是客观的,有时候又是主观的。特别是牵涉到社会效果时,效果基本就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公平公正的社会呢?贫富差距多大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呢?主观性太强。 经济问题最终的问题就是一个效率和效果问题。我们需要一个生产能力发达的社会,这是看效率,是客观判断。我们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看效果,是主观判断。当效率和效果冲突时,就需要人们做出抉择和牺牲。当经济学家以片面的经济学规律来支持某些不合理现象的时候,那就是为了效率牺牲效果(当然很多时候,中国的经济学家又牺牲效率,又牺牲效果)。 此外,由于效果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因此每个人的评价会有所差异,由于利益群体的不同,判断甚至是相反的。 客观判断无法代替价值判断 人有道德,有价值观是人区别于动物之一,价值判断是人所特有的。客观判断是无法用来代替价值判断的。 社会经济中财富的现实分配必然有其经济规律(客观判断),但并不证明结果是合理的(价值判断)。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试图以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来证明以资本分配为主,劳动分配为副是合理的,那就是犯了以客观判断代替价值判断的错误。 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以劳动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证明劳动分配为主是合理的,那同样也犯了了以客观判断代替价值判断的错误。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经济规律设计不同的制度完全能够改变财富的分配。财富分配的目标在于人们的主观判断。 经济学与人权 经济学家茅于轼说:“如果经济学家不懂人权,这是一个遗憾。什么原因呢?现在我们讲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背后是人权。全世界凡是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是人权国家。”虽然我觉得他发表的很多言论和观点都很没有人权的观念,不过上述的话我是十分赞同的。我认为处理好经济学与人权最关键的方面有三个:民生稀缺资源的分配、主流社会生活标准、社会福利。 民生稀缺资源的分配\n 我将资源分成四种。一、对于诸如空气、饮用水之类的丰富的资源,即使这些资源是民生必须的,富人过多的消费也不会挤占穷人的需求,自然不会引起民生问题。二、对于诸如钻石、奢侈品之类的非民生必须的稀缺资源,即使消费为富人所垄断,也同样不会导致民生问题。三、对于既非民生必须,又不稀缺的资源,根本不用去操行。四、民生稀缺的资源是最值得注意的。因为民生稀缺的资源如果放任市场自由分配,那会导致极严重的后果,因为富人们的消费会挤占穷人的消费,更可怕的是富人通过投机先占有着部分资源,然后再以高价卖给穷人赚取暴利。这样的情况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这是对人权和民生的严重侵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制订各种法律法规限制对民生必须的稀缺资源的炒作。例如通过房产税或者高增值税约束富人过多占用房产或者投机者对房产的投机。 民生稀缺资源是剥削人民最好的方式,即隐蔽又有效。民生必须、稀缺资源、垄断、差别定价,只要你掌握了上述四个要素,那么你就能奴役所有人。打个比方,空气是人必须的资源,如果忽然有个集团垄断了空气,并可以很容易的控制向谁提供空气,不向谁提供空气。那么这个集团就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经济实力开出空气的销售价格。如果你是百万富翁,他们就会开价说99万保你一生呼吸新鲜空气;如果你刚毕业,他们呢就可以让你贷款30年来购买一生呼吸新鲜空气。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人的财富都将会被这个集团所掠夺。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差不过情况如此。首先,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以及禁止市民自行建造住房的规定使得中国人对住房的需求要远远强于国外。其次,土地的国有垄断很容易让市场的供给方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再次,房地产虽然还无法实现针对每个人的差别定价,但房地产已经具有了不同城市不同地段极强的差别定价能力。最后,房地产市场已经存在大量投机,通过先霸占资源的方式推高房价,然后逼迫刚需接盘。 如果继续任由中国房地产如此发展下去,那么唯一的后果就是大部分主流家庭今后需要向银行贷款30年来购买一小间栖身之所,因为房价再贵他们也就贷不到钱了,房子再小他们也就住不下了,这是刚需们接盘的最高极限。 主流社会生活标准 主流社会的生活标准决定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在价值分配中已近指出,任何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到的价值不能低于其成本,劳动力自然也不能低于其成本——生活延续。 劳动效率的提高能够支付更高的劳动工资,但并非劳动效率提高了劳动者就会得到更高的报酬,劳动者的报酬主要是劳动者通过团结,改变供给曲线,为自己争取得到的。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其劳动效率高只不过为他们获得高工资提供了可能的空间,而要达到如此高的工资是西方工会不停斗争的结果,天上是不会有掉下来的面包的。主流社会的生活标准的提高是需要国家强制权力参与或工会争取的,原因在于劳动者作为个体往往缺乏团结,因此易于被替换,侃价能力自然不高。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劳动力工资往往会由于激烈的竞争而停留在生存线上。在中国,提高劳动者待遇自然是无法指望工会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所幸新劳动法的出台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有主流经济学家说新劳动法会破坏经济,那只不过是主流经济学家寓于书本,不知思考的结果。对于国内而严,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一同提高,何来竞争力下降之说?对于国际而言,外汇储备丰富,继续廉价贩卖劳动力等于补贴全球。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的重要性实在没什么好说。中国目前的二元社会下农民既接受这经济的剥削,同时却无法享受到社会福利,这是人权的一大悲哀。美国经常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但是我觉得他们常常指责的不是重点,民族不平等,农民待遇是中国人权最大的两个问题。前者是政治问题,后者是经济问题。再谈稀缺资源 对于稀缺资源,我们必须将其分成两种,一种是民生必须的稀缺资源,另一种是非民生必须的稀缺资源。 对于非民生必须的稀缺资源,例如珠宝钻石,奢侈品等等,这些因该鼓励富人们去享受,因为这些是对富人们的奖励。(假设富人的财富是通过正当手段赚得的,因此富人们富有也就是他们已经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对于民生必须的稀缺资源,基于人权的理由,必须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加以限制以下两个方面:(一)富人们过多的消费挤占穷人的消费;(二)投机者的占位劫持占穷人的消费。 民生必须的稀缺资源一旦形成垄断市场,并且市场投机需求活跃,那么将是人权的一场灾难,因为百姓必然成为毫无抵抗力被剪羊毛的绵羊。这种市场可以吸干百姓所有的富裕财富。\n 中美分配制度比较 美国是一个讲究市场竞争的国家,弱肉强食的市场竞争下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但美国的制度有个好处,那就是市场垄断的企业,无论是微软还是美孚都是自然竞争产生的,这些企业都是通过提高生产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或提供独特的产品服务获得垄断地位的,也就是说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因此,虽然这些企业在形成垄断后会伤害到社会,但其形成垄断的过程却创造了极大的贡献,而形成垄断之后也会为美国的反垄断法所制约。 另一方面,西方人具有两个对社会极其有益的观念:(一)富贵中死去就是耻辱;(二)孩子就该靠自己奋斗。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美国会有大批富翁捐出自己的家产用于慈善事业,这是社会的贫富差距调解的方式之一。 可以说,美国的分配制度是一种以资本和能力为主导的分配制度,虽然这种分配制度不如北欧那种福利国家的分配制度更和谐,但可以说美国的财富分配同社会贡献是相匹配的。 中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权力分配为主导,资本分配为辅助,按劳分配位补充的分配制度。 为什么我说中国按劳分配为补充呢,大家看以下的统计数据就知道了 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从1994年的15%持续下跌到了2006年的10%。而西方发达国家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在50-60%。从下表可以看出,美国无论是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或是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都远高于中国。 劳动者报酬和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 中国美国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例 199451%15%N/AN/A 200541%10%82%56% 200641%10%82%5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U.S.Census\nBureau数据统计 为什么我说中国是权力分配为主体呢?这是一个中国历史遗留的制度惯性,先不说官员们用权力分配了多少财富,先说企业经营。在中国凡是想把企业经营好的必须要得到权力的照顾,否则很难成功,这是因为权力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其次,官员们通过权力寻租积累了不为人知的大量财富。几年前高层中的一些人针对有人要求领导干部公开财产制度化而提出的不同意见, (一)这一提案一旦付诸实施,大多数干部思想将承受很大冲击; (二)社会上会发生混乱,文革式的「攻击、诽谤、诬衅、造谣」会卷土重来,社会很快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三)党政机关、公安、金融系统会首当其冲处于瘫痪,社会分化为各种派系、山头林立,甚至会发生内讧、内战; (四)届时局势失控;国内敌对势力、境外敌对势力势必渗入,插手演变为政治动乱; (五)干部和家属也应有隐私权、私有财产权的保障问题。 可想而知,在中国掌管权利的人聚集了多少的资产,这戏资产多到一旦公布社会将会动乱的程度。 从1993到200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从0.407扩大到0.473。同比,国际警戒线为0.4,西方发达国家基尼系数平均0.32,拉美国家基尼系数平均0.52。实际上如果考虑那些高官们的隐形资产以及那些所谓国有,但实际为部分特权集团所享有的资产,那么中国的贫富差距早已拉美化。 美国按能力按资本的分配方式下,人们要想富有必然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的经济体发展靠的是大家一起努力工作。 在中国按权力分配的方式下,富有同对社会的贡献是并不一致的,掌握财富的人并没有对社会做出贡献却要消耗大量的产品和资源,这是一种缺乏效率的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发展靠的是百姓努力工作,说的更深刻点就是靠剥削。 宏观与微观的差别 前面谈边际分析的时候提到过,微观的边际分析不能用到宏观去,否则会出问题。再例如货币,微观上个人持有的货币是一种财富,而宏观上整个社会持有的货币,那就不是财富了,只不过是几张纸。(这个问题后面再谈)这里我主要要讨论的是微观的有效性如何导致宏观的无效。 现代经济学的假设是理性人假设,也就是人的经济活动是出于利己行为,并且具有完全的理性判断什么行为利己,什么行为不利己。当然,现实中也存在一部分人,或人们的一部分行为具有利他主义,或者理性不足,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热门词汇叫非理性人。 理性人的利己行为会促进社会效率和效果的改善,这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大为赞赏的。我可以说,亚当斯密发现微观上人的自私行为在宏观上有利于社会这样一种规律是十分伟大的。而之后的经济学发展,又让我们看到了微观上人的最优化行为如何导致宏观上的失效。 我上面的表述有一点十分有趣,那就是人的自私行为和人的最优化行为,其实两者指的是一回事,感情色彩不同而已。 现代经济学原理提高的关于微观最优化导致宏观失效的现象有如下几种: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囚徒博弈,还有一种是我在身活中观察到的,我称之为电梯效应。 外部效应 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考虑经济行为时必然比较其付出与获得,但他仅仅会考虑与其相关的付出与获得,而忽略了他的行为导致了外部的付出与获得,也就是他的行为产生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可以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比如吸烟者吸烟,其周围的人会因此付出痛苦的成本;再比如化工厂生产,化工厂周围的百姓会因此而遭受环境污染的危害;还有,中国所盛产的贪官渎职行为,贪官们的获得是以社会的付出为代价的,但贪官们的付出成本是相当小的。负外部效应会导致消费或生产过多。相反,正的外部效应会导致消费或生产过少。例如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其本质原因就是外部效应导致搭便车行为,而导致产品——\n水的生产的不充分。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不具有排他性的,也就是说你消费了我也能消费,如果你购买了某样东西,那等你用好了我就可以借用。这样就可能导致搭便车行为,也就是我不去买,就等你买了我一起用。 公共产品是正外部效应的一种极端特例。这是因为普通的正外部效应的产品,消费者消费数量不足是由于没有考虑正外部效应。而公共产品消费不足是由于大家连自身的需要也指望通过搭便车的方式获得,结果是没有人去付出。这种情况下,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也就不能指望从消费者手中收回投资的成本,必须依靠政府的税收来维持公共产品。 囚徒博弈 这个就不说了,google一下就知道了。 电梯效应 电梯效应的故事是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有一座写字楼,这座楼很高,因此没到下班的时候电梯就特别的拥挤。这个电梯有个特点,那就是当电梯里面达到10个人之后就会认为人员已满,中途就不再停顿而直接到达目的地。但是如果电梯中不足10人,那么电梯就会受到经过楼层的按钮的影响,在需要停的地方停下来。 现在又到了下班时间。电梯先在49F停了下来,然后等待着的人一拥而入,一共拥入了8个人,他们为了自己站立舒适一点都尽量保持自己的周围有一点空间。此时,49F楼下的其他楼层都按了电梯按钮,希望能够到坐电梯到地搂去。由于电梯没有装满10个人,所以电梯在下降过程中会在没个按按钮的楼层停留,但是又由于电梯中的人站立位置的角度,电梯每次停下之后都无法挤进新的人。就这样电梯每下一层,停一次,很久以后才到达底楼。 事实上,电梯在49F停留的时候,如果电梯中的人能够挤一点,那么电梯就会直接到地搂,对大家都有利。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做出了一个宏观上效率低下的决定呢? 实际上,电梯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采取了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那就是周围留出点空间,让自己站立舒服一点。因为他们这么做的回报是肯定的,如果他们放弃这么做是否会换来电梯直接下到地搂缺是未知的,须要其他人的合作才能实现。 大家刚开始的时候都做出一点牺牲,最后大家都能获利。但是如果只是以部分人开始的时候做出牺牲,另一部分人或某个不配合,而获利的是不配合的人,那么往往就会导致这样的合作无法进行,从而导致宏观上的无效。 电梯效应的这种特征和蜈蚣博弈是十分相似的,区别只是在于电梯效应讲究的是空间上的广度,也就是人多,蜈蚣博弈讲究的是时间上的广度,也就是步骤多。、 无论是电梯效应还是蜈蚣博弈,说的都是一个系统中,如果不合作者或者破坏者会得到实惠,而合作者或者牺牲者却到承担成本的话,系统就无法达到最优的现象。如果要映射到现实社会中去,那就是当不干活,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分配的财富要多于做出贡献,干活的人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最终的效果就不是最好的。\n 再谈宏观与微观的差异 很久以前,也许人们从经验中总结出人的自私行为(即个体最优化)会伤害整体的利益,后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人的自私行为通过看不见手的作用,最后是有益于整体利益的。在此之后,人们就将人的自私行为称为个体最优化,然后接受了个体最优化即为整体最优化的概念。之后学者们又找到了囚徒博弈、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等等个体最优导致整体失效的情况。所以现在我们知道,微观的有效于宏观的有效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微观和宏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信奉看不见手的自由市场适合于微观和宏观相一致的经济情况;信奉国家宏观调控适用于微观和宏观相违背的经济情况。由于微观和宏观存在可能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当从整个社会的福利考虑的时候,宏观调控就成为一种必须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市场和计划经济对抗这么多年之后,世界走向了两者的中间点,大家都即采用自由市场,又采用计划经济,实在是因为经济现象不能一刀切,要分别对待。我们注重的是目标,而不是调节经济现象的手段,又何必为了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本身而争论不休呢。还是邓小平说的好,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嘛。 在此,我要再终结一下微观的个体行为如何导致宏观整体的无效。我将问题的根本归结为三个方面:外部性,不合作、信息不对称 外部性导致个人只考虑个人相关的付出与获得,而忽略了对外界的影响。不合作的现象如囚徒博弈,蜈蚣博弈,电梯效应主要是由于不合作者能够获益,而合作者反而会被伤害。说的通俗一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好人要被欺负的,做坏人才能占得便宜,结果人人都是坏人的时候,大家境况就更差了。囚徒博弈,蜈蚣博弈,电梯效应实际上是讲本质都是一回事,囚徒博弈是两人的单次博弈,蜈蚣博弈是在次数的纬度上延长了,电梯效应是在人数的纬度上增加了,而现实的社会必然是在次数上和人数上都要增加。信息不对称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欺骗,也就是不让你知道你该知道的信息。如果你连基本信息都掌握的不充分,那么理性人即使再理性,最终的决策当然不可能是最好的了。信息不对称导致宏观整体无效的现象常见的有柠檬市场,就是假货把真货给挤出了市场。还有中国的股市,也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有权有势的人通过作弊的手段圈散户的钱,就仿佛赌场中庄家抽老签是一样的。 看不见的手如何失灵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的后继者们以均衡理论的形式完成了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的精确分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是小规模的,一切企业由企业主经营,单独的生产者对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发生影响,消费者用货币作为“选票”\n,决定着产量和质量。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价格自由地反映供求的变化,其功能一是配置稀缺资源,二是分配商品和劳务。通过看不见的手,企业家获得利润,工人获得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决定的工资,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供给自动地创造需求,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通过自由竞争,整个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在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时,遵循自由放任原则。政府不对外贸进行管制。“看不见的手”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现实。 以上的解释摘自MBA智库解释,如果你看不懂看不见的手怎么运作,那我就替亚当•斯密在讲的通俗一点。 看不见的手是这样运作的,市场上的人都是自私的,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果某件商品价格上升了,利润变高了,那么生产者都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去生产,而消费者就会减少消费。这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商品的价格就会下降,利润减少到一定程度,大家也就不再增加产能了。相反,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下降了,利润变低了,那么就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最后的结果就是谁也赚取不了超额利润,市场的经济要素被合理分配。 人的自私行为通过看不见的手造福社会,最关键的原因是交换是使用价值的增值过程。唯有这样才能让你个人自私自利的行为变成对别人有益的行为。 禅宗有一句名言:依文解字,三世佛怨。也就是说,文字的字面表达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实际上很多潜台词都没有写在文字里面,要靠自己领会的。对看不见的手解释也是如此。看不见的手实际上要起作用,就必须要满足以下潜在的条件: 一、资源是无限的,并且不为人所垄断;商品的生产技术门槛很低,大家通过努力都可以生产。唯有这样,那么当某样商品价格上升,利润提高的时候,大家才能随意的去扩大生产,去分一杯羹。如果上述条件不满足,那就不可能任意的扩大生产。先说资源的有限性,以铁矿石为例,最近中国今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又涨了一倍,铁矿石的利润必然丰厚,中国有这么多人,难道你说想生产铁矿石就可以吗?中国根本没有澳大利亚那么丰富的铁矿石资源,铁矿石利润再高中国也不可能去赚。再说资源的垄断,以中国的房地产为例,虽然白痴都知道造房子能赚暴利,远比生产些衣服鞋子出口要赚钱的多,但土地是受到国家垄断的,不是你想造房子就造的,所以房子的暴利你是分不到的,除非你靠近权利中心。最后说生产技术,也就是技术专利或者技术秘密。不要眼红高科技产品利润高,你没有技术,即使给你资源,给你厂房,你也造不出来,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赚大钱。 二、需求是可以调节的。也就是价格高了,大家的需求就会少点,因为花同样多的钱部分人能够找到替代品,获得更多的效用。但这个条件是不能运用于民生必需的产品的,因为民生必需的产品是一种刚性需求,不是那么容易找替代品的。 我在前面提到过,民生必需的稀缺资源一旦被垄断,必然导致灾难。看不见的手是不可能调节民生必需的稀缺资源的。千万不要相信那些主流经济学家所为的让市场来调节房市的言论,他们是在把你们往火坑里推。住房问题处理的好的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政府不出台各种限制政策,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的。\n 中国的股市是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中国的楼市是民生稀缺资源被垄断的市场 都不是有效的市场 讨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时候我漏掉了一点,现在补充一下 使用价值是微观的,针对的是个体,交换价值是宏观的针对的是系统。 一般的商品是非公共产品,使用的时候是排他性的,但是公共产品使用的时候是不具有排他性的,也就是你用我也可以用。例如一个公共的广场,使用价值是多少呢?还是先要从微观的角度考虑,考虑这个广场针对不同的人的使用价值是多少,然后宏观上表现为简单的算术叠加。但是交换价值是宏观的,不可能表现为简单的算术叠加。资源的垄断与界限 资源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谈资源,首先要讨论的就是资源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显然,人类有能力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世界的资源是无限的,地球没有可以向宇宙要嘛。 参照物的选择与科斯第一定理 在谈资源的分配之前先要讨论一下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 通常将科斯第一定律解释为只要明确产权,就能改进效率。很多人就衍生出来很多荒谬的解释,例如化工厂生产会污染环境,无论是把污染环境的权利给化工厂还是把生活在健康环境的权利给周围的居民都是能够改善效率的。 科斯第一定理和大家的利益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到底政府有强拆的权利,还是你有居住的权利。只要明确了谁具有了权利就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再如,国有资产最大的毛病就是产权不清晰,所以就出现了“冰棍理论”,说一些国企的资产就像是冰棍,在慢慢地融化,如果不赶紧卖掉,它就会越变越小,最终化为乌有。所谓卖掉就是私有化,明确了产权经济效率就提高。 我要说的是上面的话一派胡言,他们的解释利用了参照物的相对性进行了混淆是非的解释。科斯所谓的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也就是自动优化只不过说:产权清晰的时候优于\n产权不清晰的时候。但是产权清晰的时候也未必是好事。 以土地为例,如果土地的产权不清晰,就会有很多纠纷。如果把土地的产权国有化或者私有化,甚至全部判给张三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经济效率。问题是如果把土地全部判给了张三是极其不公平的。我们最求得目标是土地让所有的人公正合理的享用,现在判给了张三,所谓的改进只不过是基于土地所有权不清楚地比较,离我们期望的目标还差的很远。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改进改进,如果明明可以改进的更好,为什么不改进的更好呢? 所以要给科斯第一定理打一个补丁: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在此安排基础上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但是合理的产权安排能够比任意的产权安排更加有效。 资源的分配——国有化与私有化 在中国,资源是国有化的。马克思主义将资源国有化的目的是资源的公平分配。但是资本主义市场认为资源的私有化能够导致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就是微观个体的有效活动就是宏观结果的有效。社会主义则认为,微观个体的有效活动导致宏观结果的无效,所以要宏观调控。 用科斯第一定理来解释,那就是无论是产权私有还是产权国有,相对于产权不明晰的情况而言都会达到帕雷托最优。但问题是产权私有好还是产权国有好呢? 其实我在前面分析微观和宏观的关系的时候已经为这个问题作好了准备。微观有效同宏观有效相一致的,适用于产权私有,也就是由个体的最优化决策来决定宏观市场。当微观有效同宏观有效相互违背时,需要宏观调控,而产权国有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资源的垄断 中国的土地资源是垄断的。土地作为一种民生必需的稀缺资源是需要宏观调控的。西方调控的手段是土地私有化,但是对住房、土地的交易制定各种限制性的法律法规。中国的调控手段是土地国有化。但为什么中国土地住房方面的宏观调控是效率低下的呢?答案很简单,国有化可以实现宏观调控,但你未必有这个本事或有这个意愿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 中国所谓的土地国有化,土地国有化所获得利益往往为地方政府的部分利益集团所占有,其考虑问题的角度并非从宏观整体,而仅仅从利益集团本身出发。中国名义上的资源国有化导致的结果实际上是资源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占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有化。 资源国有化出发点是资源的公平分配,也就是资源带来的利益要由所有公民合理分配。 但是中国的资源国有化是以国有化之名行利益集团的垄断化之实。由于是利益集团所垄断,资源的开发是不会惠及资源所在地的人民的,最近贵州的“foWoCheng”\n事件,官方在总结的是有由一条就是指当地资源开发,而没有惠及到百姓导致矛盾的激化。 同时,由于名不符实,带来的另一个副效应是所有权的产权不清晰。地方政府可以任意贱卖资源,而无所监督。例如四川的金矿、黄冈的原生态林都贱卖给了外资,但当地人民却没有监督的权利。 关于合理分配同贡献大小不存在必然关系的进一步说明 我在价值分配中认为分配与创造的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只同侃价能力有关,理由是 1.不同要素共同创造的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不能说某要素创造了多少 2.价格的合理分配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为了有助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可以举一例。例如对于社会上无劳动能力了弱者,是否因该给与一定的福利,保障其生活。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无劳动能力的人没有参与生产,必然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但是如果因此而不分配资源给他,那么就不符合人类的道德。按照人类的道德,社会因该给这些没有创造价值的群体分配资源。创造价值和分配价值是两个不同的命题,没有必要等同起来 你还是没看懂我的第一条,请问哪些是你创造的价值,如何计算? A+B产生C,C的价值是AB共同创造的,不可分割,你不可能说C的价值40%是A创造的,60%是B创造的。这个就如同夫妻共有财产,法律上定义就是共同拥有,不可分割。 详细的可以看我上面“价值分配与边际分析” 关于价值分配的进一步说明 价值分配有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外部交易和内部分配 外部交易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交换价值(当然不是简单的决定,如何确定前面已经论述过了)。 内部分配中侃价能力决定分配比例。 外部交易和内部分配不是必然没有联系的,外部交易也可能直接影响内部分配中的侃价能力。例如,工厂从市场上招募工人,按照的是外部交易的方式获得劳动力。工人使用劳动资料工作,产出产品,产品被销售出去后实现的交换价值,工人只能按照之前的工资来获得回报。这里,外部交易的合同已经限制了工人的侃价能力。 外部价值分配即交易由供求关系决定 内部价值分配由侃价能力决定 供求关系是影响侃价能力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知道大家看这个一定会很困惑。不过大家想想目前国际市场上铁矿石、石油涨价,就知道外部的价值分配供求关系是绝对因素。 大家再想想,国内以前为了维持电价的稳定对煤炭价格限制,就知道内部(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只是内部在分配价值)价值分配是侃价能力决定的。但是,这几年煤炭还是涨价了,因为煤炭的供求关系在不停的影响侃价能力,煤炭供给的紧张导致了煤炭企业侃假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放开煤炭价格,让市场的供给关系决定煤炭价格,发电厂的成本肯定还好高。 汇率\n 谈汇率必然要谈两个概念,一个是购买力平价概念,一个是利率倒挂概念。 购买力平价的概念耳熟能详,不多做解释。这里要指出,购买力平价是一个空间维度的指标,也就是只是衡量此时的货币在不同国家(即空间)的购买力对比。\n 利率倒挂是从时间纬度来衡量的,也就是考虑不同货币在银行的无风险利率。最简单的方式讲,那就是如果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是稳定的,那么你现在拿着人民币存在银行,一年后你就拿到了本利。如果你现在把人民币换美元存在银行,一年后你拿到本利再换成人民币,和你前面一种做法得到的钱是一样多的。否则就会存在套利机会。 实际上,购买力平价水平只有在各各国家所组成的市场没有边际障碍的时候才可能存在,否则是不可能成立的。(市场的边界于隔离我将另作一章讲述)。世界银行每年按照购买力水平对各国重新估计的GDP数据已经证明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 打一个比喻。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具有在同一平面的趋势,称之为水平面。但我们只需要观察,就可以发现在同一水平面的只不过是那些在同一个整体中的水,类似于同一个市场。而不同的湖泊就不大可能在同一个水平面。同时,即使海洋是同一个整体的,但是如果距离相差远了,海面的高度也就不再是精确的在同一个水平面了,这就如同市场的运输成本导致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区物价也是不同的。另外,我们可以看见长江每天都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大海流淌,想要达到水平面趋同的结果,但是从来没有达到过。这是因为长江之水是有源头的,水的流淌也是有流量限制的,流量小雨水源的产生自然永远达不到水平面趋同的结果。这就如同在古代,中国的丝绸,陶瓷价格总是远远低于欧洲,这种差价已经不是运输费能个解释的了。原因在于中国的丝绸陶瓷确实在按照购买力等价的经济规律尽量的往欧洲运,但是运输量太小,而中国在源源不断的生产,购买力等价的结果还只能是一个遥远的目标。 另外,汇率平价问题还面临如下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两个国家看作两个整体的巨人,那么汇率就是这两个巨人之间产品的交换比例。以中国和美国为例,首先中国和美国的文化、消费习惯不同,生产力也不同,所以其内部对各种商品的偏爱程度也不同,这自然导致中国内部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和美国内部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是不同的。比如,在中国一辆小汽车可能交换10万个苹果,但是在美国1辆小汽车可能只交换1万个苹果。既然中国和美国内部各种产品的交换比例不同,人民币和美元的购买力等价又如何衡量呢?经济学家想出了一篮子商品来衡量,问题是中国人选的一篮子商品和美国人选的一篮子不是同一篮子,中国的那篮子商品汇率平价了,美国人的那篮子可未必汇率平价。 既然汇率不是按照购买力等价来确定的,那么我必然要给大家一个新的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汇率是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意志来决定的。这一点我也是赞同的,因为汇率实际上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波动空间的,这个空间之内完全可以由政治来操纵。 其实,汇率如何决定很简单,就如同两个人之间的交换。还是来以中国和美国两个巨人为例。叫中国的巨人只会生产苹果,叫美国的巨人只会生产电脑,中国的巨人觉得一个电脑带来的使用价值值得用10万个苹果去换,美国巨人决定1万个苹果的价值值得用1个电脑去换。那么一个电脑换10万个苹果到一个电脑换1万个苹果这个区间是中国和美国都能够接受的,这个时候就要靠政治来影响了。美国巨人霸道点,他知道中国巨人的底线,然后可能就直接把交换的比例定在10万个苹果换1个电脑这个比例上了。 谈完了上面汇率的故事,不得不再根据当天中美之间的情况再讲一个故事。那就是中美两个巨人把苹果和电脑交换的比例定在了10万个苹果换1台电脑后,美国巨人对中国巨人说,以后每10万个苹果我给你1000美元,你可以凭这1000美元购买一台电脑。中国巨人一想,这主意不错,于是就大量出口苹果,囤积了大量的美元。但是中国巨人忘记了消费有一条定律,那就是边际效率递减。本来贸易平衡的时候,10万个苹果换回来的一台电脑让我们享受到的价值是物有所值,但是如果我们把囤积的美元都花掉了买回了大把大把的电脑,那电脑对中国巨人对的效用就降低了,可能降低到一台电脑的效用和5万个苹果差不多,这样中国巨人就亏了。进一步考虑,由于美国巨人对外欠债太多,导致其通货膨胀,电脑变成2000美元一台,那中国就亏上加亏。(美元贬值的危害路人皆知,我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过多的囤积外汇也会导致无效的对外贸易) 人民币升值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在升值,但国内却在通货膨胀。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人民币到底是在升值还是贬值。其实要分清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区分你持有货币的目的。 如果你拿的钱是准备在中国境内消费的,中国如此高的通货膨胀率告诉大家人民币是在贬值,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如果你是准备在国外消费的,那就要换一种考虑方式了。现假设国外没有发生通货膨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那也是一种真实的升值。理论上是可能产生这种情况的,因为我上面讲的故事,汇率在一定范围的变动是国际政治较量决定的。另一种情况是国际上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即使名以上的货币汇率看人民币是在升值,但是人民币换成美元之后实际购买力还不如未升值之前。这种情况是美元在相对于实物贬值,人民币也在相对于实物贬值,汇率上的一点升值根本就不能抵消实际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 据我观察,现实世界要比上面两种情况更复杂一些。美元和人民币都在相对于实物贬值;由于政治因素,人民币在相对于美元升值,但是其升值的幅度不足以抵消实物贬值的损失。 \n很多人说过冀热钱涌入中国是因为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导致。其实我说这是不正确的。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确实在名义上升值了,但是由于美元也在大幅度的相对实物贬值,热钱涌入中国靠汇率升值没有什么投资价值。例如,如果某个美国人拿了100美元换成人民币,1年后等人民币升值之后又换回110美元,但是他发现这110美元的购买力还不如1年前的100美元,你说他会怎么办?他可以有很多方法。既然通货膨胀这么厉害,那就是说明某些实物资产在涨价,他可以投资这些实物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如果这个美国人运气不好,美国政府突然限制了各种投资渠道,只留下了股票和房产,而股票房产都在跌,那他也有其他的考虑。他需要考虑机会成本,例如人民币相对于欧元在贬值,那他换成欧元的收益就要高于人民币,又何必往中国涌入呢?更何况,中国是外汇管制国,热钱通过地下渠道涌入中国多交的手续费成本肯定也不少;以后热钱再出去,也是件麻烦的事情。所以,吸引热钱进入中国的不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导致,而是由于其他的诱惑,这个诱惑就是股市和楼市的投机活动。 总结一下:人民币实际在贬值,名义上再对美元升值。热钱涌入中国不在于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升值,而在于投机。 信用货币与黄金 货币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货币作为一种交易的道具促进了交易的形成,就如同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一样。 如何衡量一个社会的财富 如果你是一个个体,那么货币本身对你而言就是一种财富,因为你很容易就可以用货币换取等价的财富。但如果你衡量整个社会的财富,那么你就需要将货币减去,因为这些货币换来的商品也已经被你统计在整个社会的财富之中。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却并不完全这么认为,他认为货币还是一种财富,虽然不是按期账面价值来衡量。我理解亚当斯密想说什么,他想说货币由于促进了社会交易的形成,在社会中发挥着使用价值。如果整个社会没有充足的货币作为中介物,那么情况要糟糕很多,所以也是一种形式的财富。不过我还是要说,统计整个社会财富的时候因该去掉货币本身。在分析交换价值时已经知道,交换价值是对未来预期价值的一种体现。那么我们在统计商品本身价值的时候就是对该商品未来预期价格的一种体现,而这种预期价格未来的实现必然已经考虑了货币作为中介物在未来的交易中发生的作用。所以,虽然财富的统计中去掉了货币,但实际上已经考虑了货币发挥的作用在其中了。 货币如何流入社会 如果你读过《货币战争》,那么你一定抱着一个极大的问号:美国政府向联邦储蓄委员会的债务能还清吗?答案当然是不能,这个债务只会一直拖欠到美国灭亡。 当政府印制货币的时候,货币有两种渠道流入市场: \n第一种是政府直接花费掉。这种形式表示这政府什么都没干,就从社会索取了商品,也就等同于政府向大家征税了,学术上称之为货币税。(货币税起源是古代欧洲各国,人民可以拿贵金属去货币厂要求做成金币银币,但是货币厂会扣掉部分贵金属,这种费用称为货币税。)货币税的征收是如此隐蔽,所以大家都很难感觉到。 第二种是通过银行信贷贷款给社会。这种情况下,我们先假设没有坏帐,也就是这个银行很能干,贷出去的贷款都能够收回。(当然,如果世界上真的有这种银行,那么只能是两个极端,一种是人民的福份,银行太能干了,能识别所有有价值的商业行为并贷款,促进经济繁荣。还有一种那就是人民的极大痛苦,银行太霸道,像方高利贷的一样有强大的背景支撑,还不起也能让你还得起)。这种情况下,那么显然社会上永远滚动的向银行借款,银行显然是最赚钱的。如果大家都还清了银行借款,社会上就没有货币流通了,除非第一种情况中留出了足够多的货币,让大家还了银行的钱还有足够的货币流通。 第二种情况中最现实的就是会出现坏帐。银行一旦出现坏帐(我指终极银行,即央行出现坏账无法收回贷款,这种无法收回有很多情况,例如坏帐注销,例如干脆当作投资注入商业银行)那么实际买单的还是整个社会。因为就相当于那个产生坏帐的人没有做出真正的贡献就向社会索取了商品。和第一种情况的差别仅仅在于主体从政府变成了个人。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中国的那些国有银行了。中国国有银行的效率是极其低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坏帐多,2005年的时候国家就动用了印钞机对这些国有银行就行了注资来冲销坏帐。国有银行的坏账其本质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抽税,类似于货币税。所以,当建设银行将以极低价格行权价的期权送给美国银行导致美国银行套利的时候,我就不得不说,当初要卖也卖股票阿,送期权干什么啊?卖就卖了,用印钞机冲销坏帐干什么啊?这和直接送美国银行钱没什么区别。 货币与信用 货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因为它具有信用,被大家承认。人民币被中国承认,那么中国的信用就是人民币的信用;美元被世界承认,那么世界的信用就是美元的信用。这种信用将大家联系在一起,即使你我远隔千里,但是由于我们却彼此联系,通过货币的信用相互联系。 目前,美元大幅度贬值,就是由于美元代表了全世界的信用,所以掌握美元印钞机的人可以借此搜刮全世界人民的财富。 货币的投放量 货币的投放量多时才是适合,用学术点的话讲:货币的投放量要同实体经济相匹配。当然,这是一句真确的大废话,真确是正确,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衡量什么才是和实体经济相匹配。发行的少了,不能调动所有的经济潜能;发行的多了,经济潜能都已经发挥了,还有这么多钱,那只能产生通货膨胀。所以,央行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一个不但试错的调节过程。 纸币之外的其他信用货币形式 \n纸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信用方式发挥了货币的功能,票据、信用证等等,只要能凭借此凭证实现交易的,都发挥了货币的职能。这些信用凭证的使用本质上形成了纸币之外的货币来源,发挥的作用同货币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货币的信用是一个国家的信用,而这些信用凭证的信用是认同这些信用的圈内的信用。所以后果也显而易见,货币发行出现了问题,那么由这个国家来承担,而这些信用凭证出现了问题,那么就是由承担这个凭证的圈子承担。简单的举一个例子,例如某村村干部喜欢打白条,在村里没人不认这白条,出了村其他村子的人确不收这白条。村长经常在村里吃了喝了然后打白条。终于有一天,村里人相互交易都开始使用白条,但是由于白条实在太多了,村长又不积极兑现现金,只是偶尔兑现一部分,白条的价值在村里开始打折。本来10元现金的商品用白条买就是20元了。这种情况下,白条的滥发导致的危害就要由这个村子承担,但不会殃及到其他村子。 黄金 看《货币战争》的人都知道作者有一个理念,那就是黄金是货币之王,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现代经济学认为只有不把黄金作为货币,那么黄金只不过是一种不同的金属。其实这两个观点都对。货币本来就是一种信用,所以信用就需要人去认同它。货币的价值关键就在于人的认同。索罗斯在《金融练金术》中提出了市场是一个自反身性函数。也就是你没有办法用y=f(x)的函数来解释市场,市场本质是一个y=f(x,y)的函数。你的观念和行为本身就影响着市场,黄金的货币地位也是如此。大家认为黄金是无冕之王,那么黄金就真的是无冕之王。如果大家都不这么认为,那么黄金就真的是和铜一样的普通金属了。(黄金的讨论待续) 黄金并非天生的具有交换价值,在远古人们还利用其他物质作为交换中介,比如贝克。罗马共和国时代,罗马人用铜作为交换中介。蒙古帝国极盛的时代,有个法国使者去见蒙古可汗,蒙古可汗就问他,法国有多少牛羊啊。其实牛羊就是蒙古人衡量财富的标准,蒙古可汗是要问问法国是否足够富裕,值得去征服。亚当斯密说:“鞑靼人看来财富是有牲畜构成的。这就像西班牙人看来财富是由金银构成的。其中鞑靼人的观点可能更接近真理。”呵呵,这是实话,至少牛羊还有最终使用价值,金银如果换不到东西,就什么都不是了。 如果有人惊讶金子怎么不可能具有交换价值,其实不用这么惊讶,这种情况在世界上存在过。《国富论》中记载:“古巴和圣多明各的贫穷居民在被西班牙人最初发现时,常常在头发和衣服的其他部分上戴上小块黄金作为装饰。他们对小块黄金的重视,似乎就像我们对比一般水平略微漂亮的小圆石的重视,认为他们值得去拾取,但如有任何人想要则不值得拒绝。新来的客人第一次提出请求,他们就把黄金送给客人。似乎并不认为他们送给客人什么贵重的礼物。”也就是说,在古代的美洲,金子并没有被赋予交换价值,所以金子唯一的价值就是装饰作用。在那个时代那个世界,金子真的就如同现代经济学家说的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金属。 \n西班牙人发现美洲,从美洲人那里抢掠了很多金银到欧洲,看起来好像是掠夺了美洲人大量的财富,其实不然。本质上来说,西班牙人掠夺的只不过是美洲人手里一些普通的金属,美洲人并不看重这些金属(当然西班牙人对美洲人的伤害是另一回事)。但是西班牙人将黄金运回欧洲之后就不一样,西班牙人真真切切的得到了一大笔财富,而这笔财富的源泉就是欧洲人认同黄金的交换价值。实际上可以这样说,西班牙人掠夺的不是美洲人,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因为他们认同黄金的交换价值,而西班牙人就用这些黄金交换到了其需要的商品。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金子,就仿佛他们找到了一种印刷其他国家承认的货币而以。 黄金之所以能经过历史沉淀成为货币的无冕之王,除了这种金属在可携带性、可分割性方面具有方便的特征之外,最主要的是黄金矿产不多,也就是说没有哪个人,哪个国家可以任意的生产大量的黄金来扰乱货币市场。历史上唯一一次黄金作为交换货币受到扰乱的就是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了过多的黄金,就仿佛现在的政府滥发货币一样,导致了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 就目前的世界而言,显而易见,黄金的储量已经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规模对货币的需求,所以黄金注定无法成为世界货币而流通。但是由于历史因素的沉淀,黄金的交换价值在世界人民心中长久存在,所以其必然具有交换价值,特别是作为世界信用货币的美国滥发美元导致美元贬值,世界更加怀念黄金了,因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滥发黄金,导致贬值。但是,我认为世界注定无法再回到金本位,但是黄金的交换价值还是可以炒作的,即使美元崩溃了,黄金也不会崩溃。货币的使用价值 货币和商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商品会被消费者最终消费掉,给消费者带来效用,但是货币无法被最终消费掉,只能不停的流转。但是并不是说货币没有使用价值,其实货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那就是促进交易的形成。没有货币作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将变的十分麻烦。 货币的使用价值就是帮组商品实现交易,然后被人消费掉,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 我在前面说,统计社会的财富时不能把货币统计在内,那是因为当我们考虑实体商品的价值的时候已经考虑的货币发挥的作用了。没有货币发挥的作用,交易无法实现,商品的定价也就无从谈起,定价无从谈起也就自然无法衡量社会的财富了。通货膨胀 目前世界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在讲现在的通货膨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那些有趣的通货膨胀。 我注意到古代的通货膨胀可以分三大类:货币不足量导致的货币贬值、货币过量导致的货币贬值、产品不足导致的通货膨胀 货币不足量导致的货币贬值 古代的货币是用金银铸造的,但是在欧洲那些君主由于借债过度,他们就想出了一个逃离税务的办法,那就是降低金币的含金量。比如本来一个金币是十足的重量,后来偷偷的减去了1个金币,然后又偷偷的渐去一地,日积月累,金币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多,那些\n君主也乘机逃避了很多债务。我想说,这种通货膨胀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是一种假通货膨胀。假设,开始的时候一头牛值一个金币,但是后来金币的含金量下降到原来的50%,现在一头牛就值2个金币了。这看起来仿佛是通货膨胀了,其实本质上没有通货膨胀,因为此金币非彼金币。原来的金币可没有贬值,而且原来那个金币的价值变成了现在这个金币的2倍价值。不过这种情况在信用货币时代是不可能发生了,因为信用货币的含金量本来就是零。 货币过量导致的货币贬值 西班牙从南美运来大量黄金导致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非信用货币时代难得看到的非信用货币过量导致的贬值。 产品不足导致的货币贬值 古代,遇到饥荒之年,粮价上涨就是产品不足导致的通货膨胀。 除了上述三种通货膨胀形式外,我还在《论法的精神》里看到了另外一种特殊的通货膨胀,讲的是罗马共和国在与迦太基的布匿战争中最艰难的时刻,如何通过调整货币单位之间的比例达到减免部分债务,解决财政危机的。(具体的故事等我查了书贴出来,现在大概讲讲)。比如,本来债务是用元做记账单位的,本来1个金币可以换100元。现在罗马人通过政府宣布一个金币可以换200元,然后用金币还债,这样就可以逃离一半的债务。但是为了尽量少的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罗马人又调节的其他几个单位之间的货币比例。结构性通货膨胀 首先,我要申明我要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和政府宣称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毫无关系。我要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以下情况导致的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由于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提高,那么劳动成本为主要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上升,对应的这类产品的价额就会逐渐上涨。除非是发生了技术更新,劳动效率提高,虽然劳动单位成本上升了,但总的劳动力成本没有上升,或者发生了显著的规模效益,否则此类产品的价格上升是劳动者生活水平提高相伴是不可避免的。(发现自己很废话,如果产品价格不上生,劳动者怎么获得更高的工资,怎么提高生活水平阿)。 当然,既然我说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那么必然有产品的价格是在下降的。那就是那些技术类产品,比如电脑、手机等等,诸如此类的产品生产技术在不断的提高,规模效益也很明显,所以性能越来越好,价格却越来越低。 这种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好事,让所有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技术进步的好处。最后的后果就是像发达国家那样,劳动力成本贵,劳动力秘密生产的产品也贵。 说到结构性通货膨胀,不得不插一句话。在二元化经济下,中国的农民是在太苦了,粮食几个早该涨价了。长久以来,政府通过垄断的手段把粮食价格限制在极低的水平,剥削农民,称之为农业补贴工业。以前的不说,今天工业化已经完成,还搞这一套,农民实在是太痛苦了,根本没有办法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如果有人说粮食价格上涨会导致民生问题,其实我可以肯定的说,根本不可能。一个人一个月才吃多少米呢?即使翻一倍又能是多少钱?绝大部分城里人是不会有什么民生问题的,而少部分困难户完全可以发放补贴的形式解决民生问题。而且,由于粮食涨价,政府可以不用继续执行对农民的补贴行为,省下的这点行政资源用于对城市低收入户口的补贴也不见得需要花费更多的行政资源。\n 经济流、物质流、货币流 经济流可以拆分成货币流和物质流。交易是经济的最基本单位,在货币产生之前的以物易物时代,每次交易都是封闭式的物质流,完成了一次完整的交易循环。交易双方都获得了商品,都获得了使用价值的增值。但是缺乏货币作为中介物的交换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任意一本经济学入门的书都能指出缺乏货币的实物交换不利于货物的分割,不利于多人之间的交换,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也就是说,没有货币作为中介物,社会的交易无法充分进行,无法充分调动社会的经济潜力。 之后货币被引井了交易之中,用来促进交易的形成。当货币产生之后,物质流和货币流就共同组成了经济流。从微观上单一的一次交易而言,是半个非封闭的物质流和半个非封闭的货币流替代了一个封闭式的物质流。每次交易都是原本以物易物封闭循环中的一半,即只满足了一方的使用价值需求。从宏观上看,非封闭的物质流和非封闭的货币流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一个非封闭的经济流。而在以物易物时代,经济是无数个很小的经济循环组成。 看经济流我们必须从宏观上看,看货币的源头,看货币的终结。如果你仅仅站在个人的角度看,看到你付出了劳动,获得了报酬,然后用报酬购买了你需要的东西,你会认为你自己完成了一个封闭的经济循环。其实不是,你只不过是在经济流中把货币传递给了下家,你只不过是经济流中的一小段而已。对货币的源头和货币的终结的思考大家可以在《货币战争》中看到。有不少人眼红《货币战争》,攻击《货币战争》散布阴谋论,不够专业。其实《货币战争》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阴谋论,而是提出了一个很本质的问题:货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理想情况下的封闭经济流 在继续讨论现实的经济流之前,我要先讨论一种理想情况,那就是货币都可以兑现实物。由于货币本身就是一种信用,就仿佛一种白条,要求货币兑换成实物那是合情合理的,谁第一次拿出货币来使用,谁就有义务承担最终的兑换责任。理想假设中,货币从源头流入时就有对应的产品作为抵押(暂且不去讨论是什么产品,就认为是一种抽象的产品吧。)。这有点类似于金本位体制下,所有的美元都可以按固定的比率兑换成金子。在上述的理想情况下,通货膨胀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可以由货币发行人最终兑换成产品的货币可以让经济实现一个封闭的经济流。一旦市场上货币出现了贬值,那么人们会发现,拿着手里的钱去市场上买商品不合算,倒不如直接向政府要求兑换商品。所以,在这种理想情况下,发生了通货膨胀的唯一结果就是完成一个循环的经济流,货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并且按照未贬值的比例从政府手里兑换了商品。 \n上述的封闭式经济流在实践中是存在的,因为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具有货币功能的信用凭证,这些信用凭证在某个小圈子中流转,完成一次封闭的经济流。但如果这种信用凭证的基础还是货币,那么这些小经济流就只能是大经济流中的一支分支了。 现实中的经济流 让我们回到现实。现实中的经济流是货币的源头根本不负责将货币兑换成产品。货币的源头由以下几类: 1)央行直接印钱交给政府消费。 2)央行直接注资入商业银行。 3)贷款给商业银行。 4)外币管制体制下外汇储备增加导致货币发行。 1和2是直接将钱注入社会经济的行为,消耗了社会资源,但不承担任何的最终兑换义务。3理论上都是需要收回的,但是实践中贷款是循环不断的,而且一旦产生坏账所起到的作用和直接将钱注入社会没有什么区别。4本质上不是最终货币源头,最终货币源头因该是美元的发放。 中国政府发行货币是不需要任何抵押的,美国政府发行货币是需要用美国未来的税收向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作抵押的。其实找一本80年代最简单的金融课本你都能看到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私有的这样一句话。但是这件事情被《货币战争》重提之后确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甚至出现了很多专业人士从专业角度极力否认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私有这样一个事实。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金融教材太差了,从来没有解释过私有的中央银行意味着什么,而《货币战争》去探讨了这个问题,让大家看见了货币的源头中存在着多么大的风险。话题再转回来,其实我个人认为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个怪胎,因该是公私共同控制着,维护者某个神秘利益集团的利益。至于美国政府为了发行货币而欠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债务根本是不需要还的,只需要数字上不停的纪录就可以了。当这个数字达到骇人听闻的天文数字之后,结局如何我也不知道。唯一肯定的是美国联邦储备体如果真想所有的美国人履行这笔巨额债务,唯一的后果就是革命,因为美国人根本还不起,而且根本不因该还。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式的货币发行和美国式的货币发行从经济流角度而言是一样的,美国所谓的税收抵押不可能实现货币发行人承担货币最终的兑换义务这样一种理想情况,虽然看上去有点像。两种货币发行不同之处仅在于货币发行获得的好处是掌握在不同人手中。 既然政府发行货币时不承担货币最终的兑换义务,那么要不发生通货膨胀唯一的可能就是有足够的物质流了承接货币流,使之在不封闭的经济流中持续的流下去,如果一旦发生货币流过多,而物质流过少的情况,那么过多的物质流就会挤入物质流中引起通货膨胀。用大家常见的表达方式表述,那就是货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 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n货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这句话太笼统,有必要更进一步讨论。这里我继续用我的经济流视角来讨论货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经济流中我称为物质流无法承接货币流)。解决货币流和物质流不匹配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调节货币流适应经济流(即将货币发行量调节至经济实体匹配的程度),另一种是调节物质流适应货币流(即将经济实体调节至货币发行量匹配的程度)。 调节货币流 调节货币流量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央行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但这些业务都有个特点,都是暂时的禁锢市场上的货币,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降低了市场货币的流动性。而我认为,政府作为货币的源头应该负有更多的责任,既然政府可以通过零成本的发行货币获得产品,那么政府在市场上货币过多的时候就有义务注销货币,即注销一部分税收获得的货币。注销货币并非一种浪费财富的做法,因为我前面已经提过了,一个人的财富可以包括货币,一个社会的财富不能包括货币。政府注销货币只不过是一种对货币的调节手段,对政府唯一的不利就是注销货币后产生的财富再分配中政府少分了。但一个政府存在的目的本身就不因该与民争利。注销货币本质上同我前面提到过的,货币发行人承担货币最终兑换责任是一样的。货币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了。很可惜,至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过哪国政府敢于这么做的。 调节实体经济的潜力 这个问题现在谈还太复杂,但是现在又不得不谈。(谈财富、GDP之间的区别,金融的本质中会进一步深入谈这个问题) 现时消费同生产性交易之间的平衡——如果把这个社会的交易分成两种最基本的类型,那一种就是消费性的交易,这种交易产生的是现时的使用效果;另外一种就是生产性的交易,这种交易是为了增强未来的生产能力,实现未来的使用效果的。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两种类型的交易之间的平衡。过多的现时消费,过少的生产性交易会导致这样一个后果:未来的经济潜力下降,导致物质流无法承接现在的货币流(现在消费旺盛,货币流流量大,而政府又不会收回货币,因此大规模的货币流必然继续随着时间奔流直下)。 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n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试想,如果在经济流中任意一个微观的交易环节都是有效的,也就是说用货币购买的买方获得这些货币的时候都是做出相应的贡献的(除了货币的初始发行之外),那么这个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就仅仅是货币初始发行无法被最终兑现的压力了。因为在经济流中间的交易环节大家兑现了货币,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社会上存在不合理的交易,例如某人由于权势,不用干活就能获得大量货币。那么,从经济流看就等同于经济流中又出现了一次货币无法被兑现的初始投入。这种人没有做出贡献,却消耗了社会财富,破坏了经济流的连续性,等同于新出现了货币的初始投入(不需要作任何贡献,却可以获得产品)。社会财富分配越不合理,通货膨胀的压力越大。 关于经济流的一点说明 也许有人要说我用经济流的方法分析通货膨胀,本质上没有逃脱货币发行过量的老套路,这一点我要进行一些说明。 首先,我觉得货币发行过量导致通货膨胀这句话是从静态的节点看问题,只看某个节点的货币存量;而经济流是从动态的过程看问题,并且追溯了货币的源头,看到了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不能由其发行人最终兑换成产品导致。 其次,货币发行过渡往往误导人们只关注货币的发行量,而忽视了经济实体对货币的承接能力,很多时候,通货膨胀的问题关键不是经济实体出现了问题,需要解决的是经济实体的问题。 再次,货币存量其实本质上说未必是经济流,货币存量大未必是经济流大。因为货币的流转速度的加快能够弥补货币存量的不足,产生更大的经济流。 最后,经济流的观点不但是要用在通货膨胀中的,我还将在“挖坑创造GDP的本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