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学40128 23页

  • 175.76 KB
  • 2022-08-22 发布

旅游经济学40128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旅游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经济学的产生的背景和基础:(一)背景: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国际性产业部门。(二)基础:全世界行业组织、政府、专家、学者专门研究。二、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Ø旅游业的性质和旅游经济活动运行的特点;Ø旅游供给关系与市场营销;Ø旅游业的经济效益;Ø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第四节旅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多学科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第二章旅游产品第一节概念一、旅游产品的定义*从需求方:一次经历*从供给方:提供服务要素总和侧重经济学的定义:满足旅游者需要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广义的旅游产品*从全社会角度考察的旅游产品,即以接待地社会为供方,以一定时间内(如一年内)所接待的全部外来游客为需方,以接待地社会有关的各类资源、因素和条件构成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生活和心理的全部需要。广义的旅游产品在接待地社会各方面的协作下形成,并且体现了接待地社会的风貌、情趣和素养。狭义的旅游产品*它指的是旅游服务行业在旅游过程中为游客实现旅游目的分别提供的专项服务。从结构上来看,狭义的旅游产品的总和组成了广义的旅游产品。二、旅游产品的构成(一)一般说法1。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2。旅游设施3。可进入性4。旅游服务5。旅游地形象和价格二)营销学的说法核心产品(使用价值)形式产品(成品)延伸产品(附加产品)(三)旅游产品吸引力三层次说*主体吸引力:旅游景区(primaryproducts)*辅助吸引力:其他设施及服务secondaryproducts*整体吸引力:形成几个推断三、旅游产品关系\n*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该目的地在所在区域的旅游需求分享格局中之位置。(一)互补关系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地间(二)互代关系同一类型的旅游产品地间(三)关系转化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转化?四、旅游产品的特征1.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是由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和旅游者的需求所决定的2.旅游产品的无形性——旅游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不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劳动产品,而主要是以多种服务表现出来的无形产品。3.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第一,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第二,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4.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不可储存性包括以下内容:首先表现在旅游产品的销售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其次,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还体现在对旅游设施设备以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影响上。5.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的同一性旅游产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却是在同一时空条件下进行的。6.旅游产品的脆弱性旅游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五、旅游产品开发内容1.旅游地产品的开发v旅游地产品开发内容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建设上,旅游吸引物的开发主要包括三方面:自然性吸引物的开发、人文性吸引物的开发和社会性吸引物的开发。2.旅游线路的开发v旅游线路的开发内容主要可分为:一是交通线路的开发,二是游览线路的开发。六、旅游产品开发策略1.旅游地产品的策略v(1)保护性开发策略。对于罕见的、具有垄断性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珍贵历史遗产,必须进行保护性或维护性开发,绝对完整地保护或维持其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v(2)拓展性开发策略。在旅游地原有旅游产品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开发,进一步扩大和增加新的游览项目和活动内容,突出旅游产品特色,丰富旅游产品内容。v(3)创造性开发策略。主要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满足旅游需求的前提下,利用一些文献史料、神话传说、异地的景观景点或基于对未来的想象作为蓝本,再结合自身的环境条件和设施条件,创造出融观光、游览、娱乐、刺激于一体全新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资源--是一种原生状态,没有为旅游加工。产品--对资源的加工(广义的加工)。*在生命周期理论中出现悖论*人们通常把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吸引游客的东西称之为旅游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就会很容易地被混同起来。两者性质区别旅游资源是\n一种构成旅游产品的基本因素,其中的吸引物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主要来源,但是单纯的吸引物资源在没有同其他的社会资源和因素结合并进入流通领域之前,它仍旧是一种单纯的吸引物资源而不是旅游产品。*从现代旅游现象的涵义来说,旅游活动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因此旅游产品也必然是包括旅游资源在内的社会诸因素,在流通渠道中相互凝聚形成特定效用从而成为综合性的社会商品(由于这种特定效用只能在流通渠道中形成,在消费时被体现出来,因此习惯上仍称为旅游产品)。*在现实的旅游活动中不容易看到广义的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人们只能通过与狭义产品的接触而体验它的存在。*对广义的旅游产品的认识常常陷于抽象而忽略了它存在的重要意义。*关于旅游产品战略的讨论*旅游发展规划的核心问题是旅游产品,于是旅游产品问题应该放到和市场问题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这样,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探索旅游现象中各种关系的新变化,揭示它们的新涵义,以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宏观管理。*广义的旅游产品可以被视作为一种概念,作为考察旅游现象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旅游现象中较深层次间的各种关系,从理论上为狭义产品的形成和运行作出机理和性质上的解释。因此,广义的旅游产品就成为制订旅游发展规划的核心问题。第二节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一、定义:旅游产品从进入市场经过流通渠道,经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进入衰退阶段,直至退出市场,这个过程称之为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因产品吸引力不断下降而存在,因此保持和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就成为延长其生命周期的唯一途径。*保持或强化其吸引力主要依靠对产品定期改建或更新来实现。*当一个新产品(这里简化为一个具体的产品项目或一个景点)投入市场时,也就是下一轮旅游发展规划开始进行工作的时候。规划旅游地的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活动,而是一个连续的、永不停止的行动过程。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Butler的六阶段说(1)探索阶段*没什么销售渠道,少量旅游者,naturelover,喜冒险\n*被自然、文化或历史所自然吸引,没专门的设施,旅游相关供给厂商很少,基本无竞争,旅游者更喜贴近自然和原始风味,多为非正式部门(2)参与阶段*近冒险型旅游者、希望保持自然,并享受好的饭店等设施;*饭店、餐馆、娱乐设施等开始出现,市场范围基本确定,季节性开始出现;政府改善交通,强化了促销、拓展其分销渠道、使潜在旅游者获得目的地信息,(3)发展阶段*消费能力下降,人数仍上升;旺季超过当地居民,中间型旅游者成主流*可进入性显著改善,迎合旅游者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出现粗制滥造的纪念品;外来资本控制了供给(4)巩固阶段*旅游者增长速度下降但仍在增长*外来资本进一步控制供给,目的地对旅游依赖度很高(5)停滞阶段*到访者多为低阶层,重访率高,停留时间短,花费少,目的地成本压力很大*几乎无新商机,供给厂商数量稳定,竞争非常激烈(6)后停滞阶段*维持复兴衰败旅游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1.政府干预和立法机构影响2.旅游代替品发展3.现有产品竞争4.新产品开发5.交通供给厂商、旅行社等影响6.游客的需要、期望和价格敏感度7.反对旅游开发的团体(如环境保护主义者)异议第三节旅游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的定义使用价值的定义问题:旅游资源有无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是什么?旅游资源的价格是什么?旅游资源耗费的收益权是谁的?怎样操作?第四节旅游产品的特性应用研究:标准与标准化的经济学解说*旅游产品的标准化与个性化是一对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从旅游产品的历史进程还是逻辑进程来看,个性化服务都是以标准化为前题的,标准化服务又是以个性化为归宿的。*只有在对标准化有了科学的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产业供给的角度来谈论个性化服务的生产与管理,也才有可能寻求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均衡发展,从而推进旅游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n*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标准化的内涵、演进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在旅游科学、特别是旅游企业管理科学的研究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一、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的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化--则是指在标准意识的指导下,管理者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项目、程序与预定目标的设计与培训,向消费者提供统一的、可追溯和可检验的重复服务。二、功能1。减少质量信息在供求双方的不对称2。激励厂商之间的市场竞争从最初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非价格竞争3。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变迁*标准化是推动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也是增加旅游者对产品的预期效用的有力工具。三、服务标准化的发展进程研究*对工业社会“用机器生产机器”的大生产方式的一次成功模仿。*只有当市场上有效需求数量足够大,采用机械化大生产方式来形成标准化的有效供给才是必要的。*在大众旅游时代,众多旅游者需求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制造业领域的标准化、程序化生产方式的技术与管理创新使得服务标准化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1.旅游者的需求导向是服务标准化的第一拉动力量*服务质量无法通过常规的理化手段进行事先的检验。所以在没有实现标准化的服务市场上,旅游者总是面临着服务质量的非确定性,和饭店企业针对不同旅游者实行价格歧视的可能性,结果就是旅游效用的不可预期。2。服务市场上是企业的推动*旅游产品的核心是以员工活劳动形式存在的,即人的行为构成了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在饭店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机器对人的替代程度和产品的物化水平都比较低。(戴斌,1998)而在一个分工与专业化主导的市场上,机器的采用和产品的物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极其重要的推动力量。于是旅游企业将努力通过对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的规范与标准来替代服务产品生产中的“机器”。3。标准化进程的第三个变迁主体是政府*第一,规范市场*第二,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第三,提高民族旅游业的整体竞争能力*第四,为自己的管理权力寻求更大的“寻租”基础的动机\n第三章旅游需求与供给需求:多变性、发展性、指向性、多样性供给:稳定性、固定性、单一性、关联性一、旅游需求的概念与特点(一)、概念:是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和余暇时间的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某一旅游产品的数量。(二)、特点:1、需求的发展性:社会进步、观念变化2、需求的指向性:时间指向、地点指向3、需求的敏感性:社会条件、金融条件4、需求的多样性:产品构成、需求动机二、旅游需求的产生条件旅游动机(激励性因素)——旅游产品类别的选择支付能力(限制性因素)——旅游形式和旅游消费的选择余暇时间(限制与激励)——旅游产品结构的转换三、旅游需求的分解四、旅游需求规律(一)、一般规律1、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负相关。2、旅游需求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正相关。3、旅游需求量与闲暇时间正相关。(二)、两点补充1、旅游需求的“凡勃伦”效应。2、旅游需求的替代效应。六、旅游需求弹性(一)、价格需求弹性: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1、价格弹性系数:弧弹性(中点公式法或平均公式法)Q2-Q1P2-P1Edp=──────╱──────(Q1+Q2)/2(P1+P2)/2实践意义Ep>1,即弹性大,提价会引起需求量的锐减从而减少总受益;降价测刺激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总收益;宜采取降价策略。Ep=1,即单位弹性,Q随P同比例上升下降,价格变化对总收益没影响;宜采取稳定价格策略。Ep<1,即弹性小,适度提价可增加总受益;适度减价则减少总收益;宜采取提价策略。(二)收入弹性:需求量对可支配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意义: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预测有关客源市对其旅游产品需求的变化。七、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以国际旅游为例)(一)客源地(国):1、经济因素:1) 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个人收入水平;2) 消费者消费模式与结构,习惯;\n3) 一国外贸收入情况。2、 人口因素:1) 总人口:人口规模与需求规模正相关。2) 人口结构:①年龄结构②职业结构③性别结构④家庭结构⑤社会结构3、国家(地区)政策因素:1)、消费限制与鼓励:出入境征税,严格护照申领,规定换汇及携带,旅行社特许经营等。2)、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二)目的地(国)因素:1、供给水平:由经济发展决定,有时超前或滞后。2、社会稳定状况。3、通货膨胀程度。(三)  双方相关因素1、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经济距离:时间、金钱的合成关系。2、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文化距离:包括语言、生活习惯、社会文化差异等,形成旅游需求的阻碍或推动因素。3、双方信息互动程度(促销努力)。4、外汇汇率:通过影响物价水平而影响需求。5、国际关系。6、特殊情况(恐怖袭击,疫情,会议和赛事等)。第二节旅游供给一、旅游供给的概念与内容(一)、概念:是旅游目的地在一定时期内愿意以一定的价格并且能够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1、旅游资源:自然存在、人文历史、人造景观2、旅游设施:交通设施、住宿设施、娱乐设施、购物设施3、旅游服务:商业性与非商业性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联结部分。4、旅游基础设施二、旅游供给的特征1、稳定性:供给数量一旦形成在短期内无法随需求而改变,只能通过价格调整来识别需求变化,无法在数量上给与改善。2、固定性:空间固定性:不能实现产品转移。–增加了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区位选择的重要性时间固定性:不能实现生产储存。3、单一性:旅游供给是单一产品面向多样游客,有整体观看不同感受的特征。4、关联性:旅游产品由六部分构成且存在互补关系,每部分超前或滞后都影响整体供给能力的实现程度三、旅游供给规律1、供给量随价格变化而同向变化。2、供给量的相对稳定性:即供给短边实现后,无论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只停留在最大数量。3、供给曲线的移动:有利影响右移,不利影响左移。\n四、旅游供给弹性(一)、旅游供给弹性:旅游供给量随旅游产品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二)、供给弹性系数:Q2-Q1P2-P1Esp=──────╱──────(Q1+Q2)/2(P1+P2)/2(三)旅游供给弹性的特点:1、旅游供给短期弹性较小(的原因)较短期时间内,旅游供给涉及的资源开发、设施建设、人员补充等无法立即实现,有时还受到环境容量及社会合作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即使价格上升,供给量也无法扩大;而价格下降时,由于其设施的较强资产专用性和退出壁垒的较高性,使供给无法立即减少(成为削价竞争的根源之一)。2、旅游供给长期弹性较大。较长时间内,政府及企业在旅游价格发展趋势的引导下增加或减少供给量,使长期供给表现弹性较大。五、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科技发展水平3、自然和社会环境容量4、支持或限制性政策5、管理和服务因素6、供给厂商的预期进入或退出第三节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机制一、旅游供求矛盾的运动规律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过于求——供求平衡(由不平衡趋向平衡的往复运动)二、旅游供求矛盾的具体表现1、数量上的矛盾: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总人次(人天数)之间的总矛盾。2、质量上的矛盾:游客心理预期与实际的差距,影响旅游地形象。3、结构上的矛盾:供求结构档次上的失衡不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4、时间上的矛盾:出现淡、旺季,淡季供过于求,旺季供不应求。5、空间上的矛盾:出现冷、热点,热点地区供应不足,冷点地区供给过剩。三、旅游供求矛盾的成因分析(一)技术性成因:是所有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生产力水平下所共有的一般性矛盾。旅游需求多样性与供给主体指向性间存在矛盾。旅游需求多变性、发展性与旅游供给相对稳定性间存在矛盾。旅游需求的时间、地域性与供给的时间、地域性间存在矛盾。(二)制度性原因: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体制政策及发展战略所导致的供求矛盾,又称为个性的供求矛盾。(三)与我国特定的旅游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与我国机制转轨以及特定的产权制度安排密切关系。与我国闲暇制度的安排密切相关。四、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一)供求静态均衡(价格均衡、理想均衡)(二)动态均衡(需求、供给受到影响而增加或减少)\n第四章旅游市场第一节旅游市场概述一、旅游市场的概念:(一)、市场的涵义:1交换关系: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和交换关系的总和。2交换空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具体场所。3购买能力: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二)、旅游市场的涵义和研究内容1涵义:广义上是指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现实和潜在的购买者。2研究内容:广义: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风险机制狭义:购买力、旅游者、购买欲望(三)旅游市场分类:按地域划分、按国际划分、按消费水平划分、按旅游目的划分、按旅游组织形式划分(四)旅游市场特点:异地性、多样性、波动性、全球性、季节性、(脆弱性)一、旅游市场的价格机制(一)、旅游价格的决定因素和种类1、旅游价格的决定因素旅游产品的成本、旅游市场供求情况、汇率及通货膨胀、政府政策、产品质量与特色2、旅游价格的种类按需求程度划分。按购买方式划分。按出入境旅游划分。按具体实现形式划分。(二)、旅游企业定价的目标和策略1、旅游企业的定价目标以反映产品质量为目标。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维持或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符合市场行情为目标。以有助于市场营销为目标。2、旅游企业的定价策略新产品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捆绑定价策略。理解定价策略。(渗透定价——低价,撇指定价——高价)(三)、旅游价格的最后实现1、旅游差价a地区差价b季节差价c批零差价d质量差价2、旅游优惠价a同业优惠b销售量优惠c老客户优惠d协议优惠二、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一)旅游市场竞争的目标争夺游客——争夺旅游中间者——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旅游市场竞争的策略价格策略——高质量策略——专营化策略——新产品策略——引导需求策略\n(三)、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1、我国旅游产品的供应链日趋完善。2、大力发展入境游的政策还将继续并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3、我国旅游的安全性成为重要因素。4、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入境旅游提供了经济支持。5、我国外交频繁,国际形象得到树立和宣传。6、区域旅游合作给入境旅游带来机遇。(四)、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不利因素1、人民币汇率改革引起的汇率浮动可能对入境旅游造成不利影响2、中日关系前景不明朗,可能会影响到日本来华旅游3、周边国家争夺客源的竞争会对我国的优势地位提出挑战。二、出境旅游市场(一)、我国出境旅游的构成出国旅游边境旅游港澳游(二)、我国出境旅游现状1、出境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处于增长的初期。2、出境目的地快速扩展,亚太地区为主,香港、澳门占主导。3、境外花费总体偏高。4、出境旅游市场的管理仍不成熟,一些国家谨慎对待。(三)、我国出境旅游的有利因素1、国家旅游政策的调整不再限制出境旅游。2、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出境旅游。3、国际社会对中国旅游市场日益关注。(四)、我国出境游出现的几个问题旅游文明滞留不归花费偏大三国内旅游市场(一)、近五年国内旅游发展特征稳定且较大幅度的增长黄金周旅游热度依旧乡村游逐渐升温旅游需求更加多样: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短程旅游及散客旅游并存。(二)、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意识不断增强消费档次不断提升消费方式不断改变需求模式不断变化\n第五章旅游消费一、旅游者消费与旅游消费的界定(一)、旅游者消费1、概念:人们在旅行游览过程中为满足个人发展和享受需要而对各种产品、劳务使用和消耗的行为与过程。2、意义:“旅游者消费”强调消费者社会角色的变换,广义经济意义较小,但个体消费模式对旅游供给的调整参考价值较大。(二)、旅游消费1、概念:旅游行为前后因旅游而发生消费的归属,涵盖更广的旅游者消费,强调对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共同影响。2、意义:检验供给有效性;检验供给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检验旅游经济体系健康运行状况;创造新的旅游需求。二、旅游消费的分类:按消费形态分类:实物消费、劳务消费按消费层次分类:物质消费、精神消费按消费重要性分类:基本消费、非基本消费按消费主体特征分类:动机、年龄、职业等三、旅游消费的特征:服务性、综合性、时代性、个体差异性、具有互补性和替代性、不具重要性、弹性大刚性明显第二节旅游消费水平及其衡量一、旅游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为旅游消费创造条件。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增加居民闲暇时间3、促进交通运输与通讯进步4、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二)、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1、发展速度快,收益明显2、创汇能力强3、扩大就业4、平衡经济二、旅游消费水平测定的指标(一)旅游消费总额(二)人均旅游消费额(三)旅游消费率(四)旅游消费构成二、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因素1、客源地及目的地总体经济水平和城市化程度2、旅游者角度:收入水平、游客构成、旅游方式、消费技术、消费心理3、目的地角度:目的地类型、协同程度影响、旅游产品质量、旅游产品价格三、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1、基本旅游支出逐渐减少,非基本支出逐渐增加2、物质类支出逐渐减少,精神类支出逐渐增加。3、观光旅游支出逐渐减少,文化旅游支出逐渐增加。4、旅游购物与娱乐支出会逐渐增加。\n四、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一)旅游消费结构合理化应满足的要求1、在旅游消费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结构优化。2、要有利于旅游市场的供需平衡。3、要有利于旅游环境的保护。4、要有利于引导旅游消费观念的正确树立。(二)、实现旅游消费结构优化的途径引导旅游者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念。大力开发文化类旅游产品和旅游购物商品。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重视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消费主要不是对象物本身,而是附加其上的服务、文化及对它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加强景区解说系统的建设要重视文化创新、文化包装与文化外化黄鹤楼的文化内涵楼阁选址观:临山登水以显山水意识时空观:登高望远以抒空间之博大与时间之亘古审美观:以一统万、以小见大、与自然合一木结构:为中国人务实求本、扎根大地、注重整体和谐的一种表象第四节旅游消费方式及其发展一、旅游消费方式的类型(一)、按照旅游消费主体划分。1、大众型消费2、散客消费3、特色型消费(二)、按照旅游消费支出分类。1、奢侈享受型消费2、舒适实惠型消费3、经济节俭型消费二、旅游消费方式的发展1、大众型消费逐渐缩小散客消费逐渐增加。2、休闲度假及特色型消费逐渐增加3、享受型消费逐渐增加第五节旅游消费效果及评价一、旅游消费效果(一)、公式:消费效果=消费活动的成果/消费支出(二)、影响旅游消费效果的因素1、旅游者角度:个性特征、所处阶层、生活方式、旅游阅历、消费技术2、目的地角度:目的地供给总体水平、景区解说系统的安排、旅游服务的质量(三)、提高旅游消费效果的途径1、提高旅游产品尤其服务的质量,减少服务缺口。2、优化旅游消费的宏观和微观结构。3、加强国民消费教育,提高消费理性和消费技术。4、注意对消费对象物的宣传,及时纠正过时及负面信息。5、重视并加强景区的解说系统建设。第五节旅游消费效果及评价二、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一)、评价原则1、宏观消费效果和微观消费效果的统一。\n2、直接旅游消费效果和间接旅游消费效果的统一。3、即期旅游消费效果和长期旅游消费效果的统一。4、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二)、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方法——旅游者最大效用均衡1、旅游者最大效用均衡的概念是指游客在支出一定的时间和费用的条件下,通过合理的比例搭配购买旅游产品,而获得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最佳感受,达到消费效用最大2、旅游者最大效用均衡的评价方法1、边际效用分析法-基数效用论结论:旅游目的地数量与效用高低不必然正相关2、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序数效用论在一定货币支出(I)与时间(T)约束条件下,通过旅游活动或旅游活动中的不同组合所获得的最大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最佳感受。第六章旅游收入与分配第一节旅游消费概述一、旅游收入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是指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向旅游者销售旅游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2、分类按收入性质分类:基本、非基本旅游收入按收入来源分类:国内、国际旅游收入按收入构成分类:商品、劳务旅游收入二、旅游收入指标——反映旅游经济活动的水平、规模、速度及结构等。1、旅游收入总量指标旅游总收入--反映旅游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发达程度旅游外汇总收入——反映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和旅游创汇能力国内旅游总收入-反映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程度2、旅游收入水平指标人均旅游(外汇)收入、人均日旅游创汇率、旅游收汇率、旅游创汇收入、旅游换汇率三、影响旅游收入的因素1、接待旅游者人数。2、旅游者支付能力与平均消费水平。3、旅游产品的质量和资源的吸引力。4、旅游者的停留时间。5、旅游价格水平。6、汇率变化。7、通货膨胀。8、旅游统计因素(遗漏统计、重复统计、统计技术限制)四、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一)、反映旅游业对国家或地区的贡献。1、提高政府与居民收入水平2、促进货币回笼3、平衡外汇收支4、平衡地区间经济(二)、反映旅游业经济活动的成果。1、反映旅游产品的质量2、反映旅游协作程度3、反映资金运转速度\n第二节旅游乘数效应一、有关乘数的基本概念1、乘数(K):即指某一经济量与由其引起的其他经济量变化的最终量之间的关系。2、边际消费倾向(MPC):即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3、边际储蓄倾向(MPS):即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4、边际进口倾向(MPM):即旅游业在经营过程中漏损掉的外汇占旅游外汇收入的比例。二、旅游乘数效应1、概念及公式旅游乘数是用以测定外来游客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接待地区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系数。11 K=————=———-1-MPCMPS+MPM2、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直接影响阶段—资金注入旅游企业间接影响阶段—资金注入旅游企业的供应商及政府税收扩大影响阶段--资金从直、间接旅游从业人员工资中再次流出到国民经济各部门。3、旅游乘数的种类营业收入乘数、居民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政府收入乘数、进口额乘数第四节旅游外汇漏损一、旅游外汇漏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一)、概念:旅游漏损是指目的地国家、地区、旅游社团和企业为发展旅游业,需要购入外地商品、劳务或贷款等原因而导致的旅游收入或外汇的流失现象。(二)、影响旅游外汇漏损的因素1、目的地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的自给能力。2、目的地国有关进口及外汇管理的政策法规。3、目的地国的人口规模。4、目的地国的旅游业发展规模。5、目的地国对外旅游促销工作量的大小。二、旅游外汇漏损的类型1.直接漏损:开发与运转旅游业而进口的物资与劳务、外资借款的利息、外资经营的利润、国外促销的费用本国居民出境旅游2.间接漏损:旅游企业供应商进行的进口、发展旅游业引起的旅游基础设施进口的增多3.无形漏损: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的修复引起的进口、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破损引起的进口、治理环境污染引起的进口4.黑市漏损:旅游企业直接接受外币、入境旅游者经外汇、黑市非法套汇5.后续漏损:旅游从业人员利用工资、购买进口产品引起的漏损三、减少旅游外汇漏损的对策1、发展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增强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实力。2、积极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学习现代管理方法。3、加强外汇监督和管理,避免黑市漏损。4、适当鼓励居民的出境旅游。\n第七章旅游产业第一节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一、旅游产业的界定旅游产业:是指构成旅游经济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饭店业、旅行社业、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交通和景点景区。二、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形成:20世纪50年代成长: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成熟:20世纪80年代至今第二节旅游产业结构一、旅游产业结构的分类1旅游产业的部门结构2旅游产业的地域结构3旅游产业的组织结构4旅游产业的产品结构5旅游产业的所有制结构旅游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供求关系及旅游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旅游业内部各大行业之间的经济技术比例关系,是旅游业的资源配置结构、生产能力结构和产出结构等的总和。二、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要点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旅游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比例,保证旅游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旅游产业内部协调发展前提下,新兴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迅速发展,比重加大,传统旅游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革新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加大。第三节旅游产业政策一、产业政策概述(一)、产业政策的性质1、产业政策是政府协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2、经济结构多元化客观上要求通过产业政策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协调发展。3、产业政策是多层次的,包括全国性的产业政策,也包括地区性的和部门、行业性的。4、产业政策在主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稳定的前提下其具体内容随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二)、产业政策的特征导向性、系统系、动态性、稳定性、针对性(三)、产业政策的作用1、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2、利于实现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结合。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旅游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1、旅游产业结构政策:利用资金、技术、宣传等手段促进旅游产业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间以及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2、旅游产业组织政策:利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维护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旅游产业组织健康发展。3、旅游产业布局政策:利用资金、技术、人才、宣传等手段促进旅游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合理化。\n第八章旅游经济效益及其评价第一节旅游经济效益及其评价内容一、旅游经济效益的涵义(一)、概念:旅游经济活动中所费(投入)与所得(产出)之间的比较。(二)、涵义1、旅游经济净收益:旅游经济所得与所费之间的差额。2、旅游经济效率:旅游经济所费与所得之间的比值。二、旅游经济效益的特点1、旅游经济效益具有宏观和微观的统一性2、旅游经济效益具有衡量标准的多方面性(人均停留天数、国际旅游收入(外汇收入)、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力、人均实现利税、利润率)3、旅游经济效益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三、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内容1、旅游微观经济效益2、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四、研究旅游经济效益应注意的问题(一)、旅游增加值—避免重复计算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消耗(二)、旅游附加成本—旅游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1、直接附加成本(有形成本)2、间接附加成本(无形成本)*旅游卫星账户是指在国民账户之外设立一个虚拟账户,将所有涉及旅游的部门中由于旅游而引致的产出部分分离出来单列入这一虚拟账户,以便准确地测度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并和国民账户中的其他经济部门进行比较。第三节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及其评价一、旅游宏观成本旅游宏观成本包括:私人成本和附加成本(财政成本):有形成本(直接成本)、无形成本(间接成本)二、旅游宏观收益——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三、旅游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指标*主要指标:旅游投资效果系数、旅游投资回收期、旅游收入、旅游就业人数、旅游带动系数四、旅游宏观经济效益评价的内容(简答)1、对旅游产业自身经济效益的评价2、对旅游产业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3、对旅游产业的社会非经济效益的评价五、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意义(简答)1、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2、是政府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3、是旅游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四节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途径一、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一)微观因素旅游者数量和构成旅游物质技术基础和利用\n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旅游业的科学管理(二)宏观因素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阶段旅游经济体制人员素质和宏观决策旅游经济发展的类型有速度型与效益型速度型旅游产业注重规模的扩张以及增长速度,表现为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比例,重接待人次、轻接待人天,重外汇收人、轻旅游结汇等。并且由于过分强调速度与规模,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致使旅游投入较大而经济效益较小。效益型注重旅游经济协调的比例、适度的速度和恰当的规模,并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不能尽快实现向效益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会对未来的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二、提高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1、加强市场调研2、降低劳动成本3、加强经济核算4、提高服务质量5、改善经营管理三、提高旅游宏观经济效益的途径1、保证科学宏观决策2、不断完善产业政策3、改革旅游经济体制4、加速旅游法规制定5、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第九章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第一节旅游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类型一、超前型与滞后型发展模式—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比(一)、超前型发展模式概念:是指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超越了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一定阶段,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中与其相关的产业或地区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条件:1)、拥有足够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内部条件)2)、境外存在相应需要。(外部条件)3)、政府的政策扶持及启动资金的注入。(连接条件)(二)、滞后型发展模式概念:又称自然型发展模式,它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旅游产业自然产生并发展的一种模式。条件:1)、社会经济发达,居民有旅游需求。2)、市场产生相应供给。二、延伸型与推进型发展模式—旅游业发展的先后顺序(一)、延伸型发展模式概念:是指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国内旅游的发展为基础,再此基础上实现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方位发展模式。*特点:1)、入境旅游及出境旅游的发展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延伸。2)、三种旅游类型的发展都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上自然形成的。\n(二)、推进型发展模式概念:是指先以发展入境游为主,在形成旅游产业基础的条件下,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发展国内旅游,最终实现入境、国内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模式。特点:1)、国内和出境旅游的发展是在入境旅游发展的基础上逐推进的。2)、政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主要调节机制(一)、市场主导型概念:是指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的一种模式。特点:1)、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靠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来推动和调节。2)、政府的作用是间接的、宏观的。3)、国家产业政策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侧重于市场需求,包括政府营销、税收政策等。(二)、政府主导型概念:是指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各时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或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推进其发展的一种模式。特点:1)、旅游业的发展主要靠政府推动。2)、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比,市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处于辅导地位。3)、国家产业政策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侧重于旅游供给。第二节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一、美国模式—经济发达国家模式1、旅游经济发展采用的是“先内后外”的延伸型发展模式。2、旅游管理体制是“小政府、大社会”,以半官方旅游机构为主,从事海外促销、国际交往和政策协调等。3、发展目标以稳定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国家声誉为主。4、旅游经营以私营的大企业为主、小企业为辅二、西班牙模式—旅游业发达国家模式1、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邻国经济发展水平高,成为其重要大众市场。3、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发展旅游业成为国家的主导政策之一。4、旅游发展速度快,效益高。三、印度模式—经济欠发达国家模式1、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但发展旅游业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2、一般采用政府主导型旅游产业发展模式。3、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发展速度快但效益低。4、旅游经营中国有企业为主导,私营规模小,竞争力弱。四、马尔大夫模式—面积小经济欠发达岛国模式1、旅游资源独特,靠近主要客源国。2、经济单一,以旅游业为主体。3、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地位高,权利大。4、旅游经营中外国企业占有重要地位,致使本国旅游漏损严重。第三节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一、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条件分析(一)、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1、旅游资源丰富2、海内外客源市场广阔3、旅游设施逐步完善4、国家对旅游业重视\n(二)、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1、经济实力与旅游资源禀赋不匹配2、资源开发水平不高3、旅游供求矛盾突出4、缺乏发展旅游的经验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一)、适度超前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1、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外汇、旅游经济的拉动和联动作用)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二)推进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1、我国旅游业起步晚,没办法自然同国际接轨2、国内旅游需求不能自然产生*(三)政府主导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1、政府主导的原因发展之初旅游业是新事物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市场调节的空白点较多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设施需要政府投资我国发展旅游业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2、政府主导的主要领域维护旅游市场交易秩序提供包括目的地形象建设为主的公共产品解决外部性以对旅游相关供给厂商提供创新保护改善信息不对称以保护旅游者权益3、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误区维护旅游市场交易秩序“国家及其代理人是唯一可以合法地强制他人做什么的组织”(斯蒂格利茨,2002)转轨时期特点:市场机制不完善下的秩序混乱——进入资格和程序不规范、竞争规则缺乏、竞争不公平等。*提供公共产品1、公共产品具有消费非排他性和供给的非选择性2、个别企业很难对公共产品生产起决定性作用(除非个别企业生产规模可达到寡占地位或者公共产品自身生产规模很小,从而供给成本很低,所以个别厂商无法独立完成“做蛋糕”的任务,而且即便做了也无法获得“切蛋糕”的优先权,并且存在小企业“剥削”大企业现象。)*提供创新保护1、突出表现在旅行社行业2、“先锋企业”与“跟进企业”供给同类产品的时滞——信息化缩短了这个时滞——“跟进企业”可以轻松获得“生产、销售、经营什么可以获得成功”、“改善哪里可以生产更好的产品”等方面的信息。——获得更多的后进成本优势和质量优势*改善信息不对称保护旅游者1、买者对卖者信息发布中的欺骗性信息缺乏完备的判断能力\n2、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中的“逆淘汰”。由于信息不对称,使旅游者降低对市场质量的判断只愿意支付平均价格从而使优质产品退出市场,降低整个旅游市场的质量,导致市场需求萎缩,结果不是真正优胜劣汰的逆淘汰。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误区1.误把政府主导理解为政府主宰。2.误把政府主导理解为政府主财。3.误把政府主导理解为政府主干.第四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笔记没有)一、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概念以分析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条件为基础,从关系全局各方面出发,制定在较长时期旅游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重点及措施的总称。二、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原则1.阶段性原则(非常规、过渡、常规竞争性阶段)2.城市中心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中国特色原则(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三、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1.战略目标增长速度、规模、地位、效益目标2.战略重点交通特别航空港建设、区域布局等3.战略布局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等4.战略措施中心内容是旅游产业政策基础阶段(2000-2005)目标到2005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2亿人次,年均增长6%-%;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4380-4800万人次,年均增长7%-9%;国际旅游业创汇240-260亿美元,年均增长8%-10%;国内旅游者11-11.5亿人次,年均增长8%-9%;国内旅游收入5350-5850亿元,年均增长11%-13%;旅游业总体产出为7340—800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5.5-6.0%。提升阶段(2006-2010)目标到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4300-17200万人次,年均增长5%-7%,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5860-7000万人次,年均增长6%-8%,国际旅游业创汇320-380亿美元,年均增长6%-8%,国内旅游者15-17亿人次,年均增长7%-8%,国内旅游收入8600-10300亿元,年均增长10%-12%,旅游业总产出为11250-1345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6.1-7.3%。强化阶段(2011-2015)目标•到2015年,接待入境旅游这17400-23000万人次,年均增长4%-6%;•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7500-9900万人次,年均增长5%-7%。•国际旅游创汇430-560亿美元,年均增长6%-8%。•国内旅游者21-25亿人次,年均增长7%-8%。•国内旅游收入13900-18300亿元,年均增长10%-12%。•旅游业总产出为17500-2300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6.6%-8.9%。完善阶段(2016-2020)目标•到2020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1000-30000万人次,年均增长4%-6%;•其中入境过夜旅游者9500-13900万人次,年均增长5%-7%,\n•国际旅游业创汇580-820亿美元,年均增长6%-8%,•国内旅游者29-36亿人次,年均增长7%-8%,•国内旅游收入20400-293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8%-10%,•旅游业总产出为25000-36000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7.9%-11.4%。第十章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概述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演进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性发展”这一表述。“可持续性”为“在不牺牲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2.198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其发表的《保护地球》的文件中,对可持续发展又进行解释和强调。“可持续性”为“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3.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推向行动。发表了“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正式作为一种发展概念流传。“可持续性”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把可持续发展推向行动。“可持续性”是摒弃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选择了经济、环境和生态系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1996年,中国政府领导人江泽民也对可持续发展观发表了指导性言论。“可持续发展”提倡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有机的统一起来。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不是不要发展,更非反对发展,而是作为一种发展的新观念,其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和指导发展的实现。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必须坚决放弃和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即要减少和消除不能使发展持续下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意义深远4.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将人类自己作为自然界大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看待,对此,人类“需要发展新思想、新方法,建立新道德和价值标准,当然也需要建立新的行为方式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填空)1、公平性原则一是本代人、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三是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第二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1989年4月,荷兰海牙会议第一次明确而正式地提出了“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口号。\n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90国际大会上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框架和目标。1993年,专门以可持续旅游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可持续旅游》(JournalSustainableTourism)在英国问世,标志旅游可持续研究进入新的起点。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及《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行动准则和操作程序。1997年,“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世界领导人会议”在菲律宾召开。会议发表了《关于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1998年10月“亚太议员环发会议第6届年会”通过的《桂林宣言》进一步强调了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满足需要环境限制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发展战略的共同性三、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内容)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原生态旅游的性格:天人合一;次生旅游性格:情景合一;文化旅游:强调客体;自然旅游:人用文化的情操其感观旅游,达到情景合一;主体:人;客体:物;介体:开发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四、我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一)、我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1、有限的旅游资源难以承受巨大的旅游者数量2、总体国民环境意识淡薄3、旅游资源开发盲目4、旅游技术水平落后(二)、我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2、建立合理的旅游投资机制3、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4、培养高素质人才第三节生态旅游—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一、生态旅游的内涵(一)、概念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二)、内涵⑴作为旅游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⑵作为旅游产品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从旅游业的角度提出的,认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就是要将旅游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n(3)作为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生态旅游。从旅游者角度提出来的。认为旅游者应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以生态学原则指导自身行为,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不良影响。二、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一)、被动发展型1、产生的原因: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掠夺式利用。2、代表性国家:非洲肯尼亚、坦桑尼亚等。(二)、主动发展型1、产生的原因:(1)实现人与自然近距离亲近;(2)进行乡土遗产保护;(3)构建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4)注重自然、文化、环境、发展有机统一。2、代表性国家:美国、加拿大等。三、生态旅游的四大功能旅游功能经济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环境教育功能四、生态旅游的六大特性自然性保护性参与性普及型高品位性专业性与计划性五、生态旅游的主要类型认知型野生动植物观察户外天象观察科考旅游文化考察旅游户外艺术创作体验型探险旅游特种交通旅游户外运动观光型文化生态观光自然生态观光享乐型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