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49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导论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的特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二)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固定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和分类: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分类:(1)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2)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水利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3)未利用地(水域和自然保留地)土地经济学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第二章:土地资源概论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现代土地利用最基本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地租、地价、人口数量及密度、居民收入水平行政因素:土地管理体制、政策、规划社会因素:除自然、经济、行政因素外,包括人文景观、传统风俗习惯等。土地利用的目标:取得“产品”:取得物质产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取得服务、效用:提供生产、生活场所、空间等。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生态目标:保护土地的良好生态系统,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社会目标:现代人生活所要求一个重要目标。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简答)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所谓农业优先,是指首先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中国人多地少,耕地日渐稀缺,因此,土地利用中必须坚持集约利用的原则,逐步加大对土地的投入。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既是指图的利用的必然趋势,又是土地利用所应遵守的原则。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现在要改变人们的观念,消除人地对立局面,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在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大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n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区位理论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几个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2、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集聚因素相互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理想区位。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内容:仅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排除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原材料费用及其他区位差异,纳入运费,价格贵的原材料可理解为运输距离远些。工业区位选择涉及因素:运费、劳动成本、集聚韦伯区位论基本原则:原材料系数<1工业,该类工厂应设在产品中心消费区。如酒厂、砖瓦、水泥厂…原材料系数>1工业,工厂应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如金属冶炼业、食品加工业…原材料系数=1工业,工厂可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3、中心地理论———城市区论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等主要职能角度,论述城镇居民点结构及形成过程—中心地理论。假设条件:研究区域是一块均质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完全一致;有一个统一交通系统,对同一等级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和距离成正比;厂商和消费者都是经济人;平原上货物可以完全自由地向各方向流动,不受任何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限制。\n基本内容:任一级别中心地提供的某级产品(服务),有大致确定的经济距离和范围;中心地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建立关系;高级中心其所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种类愈齐全;同一等级中心的市场区全等,相邻的同一等级中心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中心愈近。4、市场区位论假设条件:①均质平原,运输条件相同;②原料充足,并且均等分布;③农业人口均等分布,且消费行为相同;④居民具相同技术知识,农民均可生产;⑤仅考虑经济方面因素作用。特点:从工业配置要寻求最大市场角度,得出与城市区位论模型相似六边形区位模型。将生产区位与市场结合,以利润来判明企业配置方向,并将利润同产品的销售范围联系。提出区域集聚和点集聚,从理论上剖析经济区形成的内部机制。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多中心与多核心的区别:多中心与多核心的布局设想不同,多中心的设想没有自然的基础,它基本上是根据城市迅速发展和扩张的要求由人们采取的主观规划措施。\n第四章: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利用形式:单位土地面积投入的资本较多时,称为资本集约型;单位土地面积投入的劳动较多时,称为劳动集约型。报酬公式:\n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分析第四章:土地规模利用土地利用(经营)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情况:(1)土地规模扩大幅度<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递增土地规模报酬。(2)土地规模扩大幅度=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固定土地规模报酬。(3)土地规模扩大幅度>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递减土地规模报酬。论述:扩大农业土地经营模式的经济动因和条件,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的途径?经济动因: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看,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经济动因:(1)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2)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的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3)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经济动因:(1)为了在相对不利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业始终面临着扩大规模或者提升组织化程度的压力。(2)为了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要求农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条件:一般而言,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具备了一下基本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以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n(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2)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提高。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不仅仅是书上这些,要与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动因和条件相联系)扩大农业土地经营模式,重点实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1、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时,可以把土地的家庭承包制看作是一个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的过程;2、农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市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主体是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农户转出或者转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意愿和行为,直接影响着能否有效地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第四章土地可持续利用人地关系及其发展:1、依赖大自然恩赐的渔猎阶段;2、利用土地的初始阶段;3、较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的阶段;4、开发利用土地与保护土地相结合的阶段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实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多因素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核心在于研究维持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粮食(包括饲料)的生产用地的潜力。农业生态区法: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协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为进行土地适应性评价、计算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推算土地生产潜力而创建的一种方法。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1)人口总量、劳动适龄人口、老龄人口的三大高峰期的重叠出现将给中国资源、环境和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2)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少、粮食供给压力压力增大;(3)北方地区和沿海城市发展受到水资源的严重制约;(4)森林资源缺口很大;(5)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保证率下降;(6)工业生产的污染负荷日趋增加,二氧化硫污染和酸雨危害日趋严重;(7)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目标:土地资源的基本内涵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又要保证今后长远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具体讲就是,土地资源要高效持续利用,同时由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持久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以下基本目标:(1)土地资源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2)土地资源的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3)土地资源利用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供给的时序性相协调;(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的差异与特点,诱发各地区的发展活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目标: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要有长远性;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1)按照时间跨度划分:目前,中国土地利用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构成。(2)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国家级、省(区、市)级、市(地)级、县(市)级和乡(镇)级五级,实行自上而下逐级控制。\n(1)按照规划任务划分:根据规划任务的不同,将土地利用规划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本特点:(1)土地利用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规划是由长期的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3)土地利用规划按地域实行分级管理;(4)土地利用规划是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相结合的规划体系。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土地制度: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土地财产制度包括土地经济制度和土地法权制度;土地经济制度又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土地经济制度的是指使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法权制度是人们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经济关系的法律体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形态中,土地经济制度是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土地经济制度决定土地法权制度;但土地法权制度反过来又具有反映、确认、保护、规范和强化土地经济制度的功能。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这种权利可以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是一个“权利束”。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并取得部分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1)土地权属管理:指国家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2)土地利用管理: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保证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世界各国和地区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分类分级管理模式;二是垂直同一管理模式。中国是半垂直管理(省以下管理)模式。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完全性、排他性、恒久性、归一性、社会性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需要把握以下要点:(1)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全民所有制,二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强制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的区别?征收和征用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不同之处在于,征收主要是所有权的改变,是国家将集体土地强制地征归国有,不存在返还的问题;征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是国家强制地使用集体土地,被征用的集体土地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n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实行土地征收应当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公共利益需要的原则;二是依照法定程序的原则;三是依法给与补偿的原则。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中国现行农地使用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1)土地权能范围受限制、权利内涵不明晰;(2)土地承包期不十分稳定;(3)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农地农用。现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制的特征:(1)无偿无限期;(2)安排的随意性;(3)流转无依据,隐形市场普遍。现行宅基地使用制的特征:(1)无偿无限期使用,农户拥有继承权;(2)宅基地不能流转、不能买卖、不能转移非农户。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基本特征: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基本内容: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终止。第十一章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中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条块关系: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内部从上至下的垂直关系,以及涉及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第十四章土地市场概论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是土地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市场主体是土地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市场客体是土地权利。土地市场的功能与运行条件?土地市场的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3、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利益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1、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2、明晰的土地产权:建立土地市场基本条件;3、发达的土地金融;4、优质的中介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模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即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和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两种模式的共同特点:1、土地市场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2、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3、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市场供给与需求决定;4、土地市场的进出自由;5、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干预。不同特点:土地所有制不同;市场客体不同;市场竞争程度不同。土地需求: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是一种引致需求)中国土地市场特点: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2、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3、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垄断竞争型市场:\n在土地出让市场也就是土地一级市场上,土地的供给者只有国家,即国家对一级土地市场的供给实行垄断。每个城市每年出让土地的数量、结构、布局和用途等,都由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来确定。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1.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2.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3.土地使用权租赁市场;4.土地使用权抵押市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市场:1.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3.农村集体“四荒地”使用权市场;土地市场管理:是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影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在宏观上对土地市场进行调控与管理,以促进土地市场正常运行,更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1、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原则;2、符合中国国情原则;3、实现土地资源最佳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最高目标。第十五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自然供给制约因素:(1)具有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3)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5)具有最基本的交通条件。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联系与区别:(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范围内变动。(2)土地自然供给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需要而言,土地经济供给主要针对土地具体不同用途而言。(3)土地自然供给相当长时间一定、无弹性的,而土地经济供给变化、有弹性的,不同用途土地经济供给弹性不同。(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自然供给,但可在自然供给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基础和前提、限定;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3、社会需求:土地利用方向变化;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保护土地资源。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等。为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战略目标,必须采取的对策:(1)教育农民自觉珍惜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2)解决好粮林争地矛盾;(3)鼓励开荒增加耕地;(4)搞好废弃土地复垦;(5)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6)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7)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地租:出租土地获得的经济报酬,或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索取的经济代价。地租的分类:从实用角度,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契约地租也成为商业地租,经济地租也称为理论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价格与社会价格的差异。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n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条件:(1)土地肥力的差异;(2)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的差异。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条件:实行集约化经营产生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从历史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从一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Ⅰ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并转化为绝对地租。资本主义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土地某些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稀缺产品;其价格由购买者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权垄断,转化为垄断地租,归土地所有者。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地租范畴是社会主义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理论基础;2、地租成为强化土地管理的有力杠杆;3、地租是制定土地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4、地租范畴是调控土地价格的客观标准。第十七章地价理论及其应用土地价格: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内涵: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在未来年期所提供的纯收益的资本化价值。土地价格的特点: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2、地价不是土地成本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3、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城镇土地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的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标定地价:是政府根据地价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第十八章土地金融土地金融: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以信用为核心)第十九章土地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的效率与公平兼顾是当代税收的基本原则。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区别:产生的前提不同;存在的基础不同;分配的层次不同。\n土地使用税采用分类定级的幅度定额税率,或称为分等级幅度税额。具体地说,按城市大小分为四个档次,每平方米的年幅度税额分别为:大城市0.5~10元;中等城市0.4~8元;小城市0.3~6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2~4元。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税法规定,下列情况的免征土地增值税:(1)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宅出售,其增值税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的20%的;(2)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此处容易包含在计算题里,作为题目的隐含条件,应注意)土地增值税税率算法:(用简便算法即可)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适用税额一次性征收;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规定如下:•人均耕地≤1亩地区,10-50元/m2;•1亩<人均耕地≤2亩地区,8-40元/m2;•2亩<人均耕地≤3亩地区,6-30元/m2;•人均耕地>3亩地区,5-25元/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