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63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导论一、制度何以重要二、制度分析的渊源三、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一、制度何以重要?►...我明白,我为自己所启动的是一个商务诚实方面的巨大信托网。它使我忐忑不安地意识到,那么多被我们在商务交流中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竟然是悬垂在一副如此脆弱的网上。——雅各布斯《生存的系统》人类的相互交往,包括经济生活屮的相互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一种秩序为基础。而要维护这种秩序,就要依靠各种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我们称这些规则为制度。►在正常情况下为防止各类源于人的投机主义本性的混乱、失序和不确定出现的制度就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的安全感和共同体的真正基础。►“如果产权使人们值得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就会出现经济增长...”(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制度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至少诺斯是这样认为的。►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的例子,当属“李约瑟之谜”:力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源于屮国?为什么学习制度经济学?►——增加理解真实世界的兴趣。►——了解制度约束的基本概念。►——增加经济解释的能力。►——巾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二、制度分析的渊源►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利用科学和逻辑工具,对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形式化和精确化的改造,使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屮最具科学外观的学科。►马克思、恩格斯。►诺斯(1981)明确指出:“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巾,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美国制度学派(InstitutionSchool)包括以凡勃伦、康芝斯及米契Y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和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lionalism),他们强调制度因素(如法律、社会文化、历史传统、习惯和伦理因素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着重对现实世界的各类问题进行理论和经验分析。其中,凡勃伦的影响最大。►在凡勃伦看來,制度不是组织结构,而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一些“固定的思维习惯”,B|J“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科斯(1994)曾尖刻地指出,新制度经济学与美国制度学派没有任何理论上的渊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在理论上还是对立的。三、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基本框架(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宂对象新制度经济学不仅拓展了经济学的研宄范围,而且还促使人们思考经济学的研究范闱是什么。用科斯的话来说,“当代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本来就应该的那种经济学。”\n►科斯(1990):“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因此,要研宄现实世界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研宄现实屮的制度。►诺斯(1992):“制度经济学的目标是研究制度演进背景下人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作出决定和这些决定又如何改变世界。”►他们都强调经济学应该研宂人、现实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解释行为到解释制度►关怀问题:①协调大规模分工和市场活动的基础;②经济行为产生的复杂的相互影响;③现实世界里的产权和和约安排。►简单地说,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正统)经济学的方法(包括古典经济理论)研究制度(与现实M题)的经济学。►现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文献普遍把制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宂对象,试图通过新古典理论的一般化的运用,研究不同制度结构对激励行为的不同影响,并确定“最有效率的”制度框架的“解”。►经济理论的三大柱石是偏好、技术和资源(实际上是天赋要素),新制度经济学家以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制度是经济理论的第网柱石。2、交易费用概念的一般化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屮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思想:①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边界?②如果说用企业体制来组织经济活动比用市场体制来组织更好,那么为什么不把所有经济活动都组织到一个企业屮去?为此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此概念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科斯1937年《企业的性质》►在《制度经济学》中,康芒斯将“市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①买卖市场,即平等人之间的交换关系;②管理的市场,即上下之间的交换关系:③限额的交换,主要指政府对个人的关系。这三种交换关系类型覆盖了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活动。►任何经济学流派的产生都与概念革命有关。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就是始于科斯进行的概念革命。这里的概念革命并不仅仅是指提出某些新概念,而更主要的是这类概念是否具有一般化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交易费用”概念一般化过程也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体系形成或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还是在此意义上,尽管新制度经济学仍然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但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从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走向交易费用为正的世界,使经济学获得了对现实问题新的解释力。3、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定►社会科学的所有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对人们行为的界定。►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个新的流派,不仅包括概念革命(如交易费川等概念的提出),而且还对经济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前提——人的行为特征——做了重新界定。►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人们总是意欲理性,却只有有限理性。•其原因在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人们对环境与信息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机会主义的倾向(oppertunism)o即人们“欺诈性地追求自我利益的倾向”。这种机会主义倾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机会主义动机或行为往往与冒风险、寻找机遇、创新等现象有一定联系,机会主义的对立而就是保持现状。另一方而,机会主义又会\n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危害,从这方面看,机会主义行为也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4、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第一章、制度的维度►一、制度的概念►二、制度的起源►三、制度的构成►四、制度的功能一、制度的概念人们在H常交谈屮所涉及的制度,通常是指重要的组织结构,有时甚至直接等同于博弈的特定参与者,诸如“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大学、法庭、政府结构、司法等等。”(Nelson,1994)►将制度定义为行为规则,是一种通行的定义。►T.W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V.W拉坦也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对制度进行了经典性的分类:①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等;②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合作社、公司、保险、公共社会安全计划等;③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交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如财产、资源、资历和劳动者其它权利等;④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的框架的制度,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学校和农业试验场等。►诺斯(1990)认为:“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用经济学的术语说,制度定义和限制了个人的决策集合►青本昌彦(2001)提出了新的角度:“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系系统。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敁著和固定特征的-•种浓缩性特征,该表征被相关域几乎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认为是与他们的策略决策相关的。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來又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制度的博弈均衡观)►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里,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有着丰富的闪涵。►——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从深层次看,历史上任何制度,都是当时人的利益及其选择的结果。或可说:制度是人的制度,人是制度的人。►_制度是一种“公共品”。►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又与其他“公共品”有一定区别:①一般“公共品”都是有形的,但制度是无形的:②一般“公共品”不具有排它性,但制度有的可能具有排它性。►_制度与组织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制度是游戏的规则,组织就是游戏的玩家。制度是“创造”出来的,还是弈的?►在诺斯看来,制度是“设计”、“创造”出来的,是“第三方”的结果。►而在哈耶克看来,制度是“自发”的。这种思想的遗泽就是如青本昌彦之类的博弈论经济学家。青本吕彦(2001)说:“均衡状态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现实,因而它必然内生于域之屮。......基于均衡分析,我们能够理解制度的双重性质——闪生性和客观性。”“制度”与“制度安排”►后者可能是最接近“制度”一词的最通常使用的含义了,或者说,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一种“安排”,一套“规则”......\n►“制度”与“契约”、“契约关系”。二、制度的构成►对制度的构成或制度结构的剖析,是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前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朿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个部分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非正式约束(InformalCoustraints),主要包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的因素。其屮,意识形态处于核心的地位。►17、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在现代社会,正式约束也只占整个约束很少的一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仍然由非正式规则约朿。一般来说,非正式约朿包括对正式约束的扩展、细化和限制,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但是,非正式约束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复杂的交换对正式约束比较依赖。►意识形态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们倾向于从道德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为什么意识形态具有上述功能?意识形态可视为能产生极大的外部效应的人力资本。因此,任何政府都通过向意识形态教育投资来对个人意识形态资本积累进行补贴。►非正式约束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习惯。习惯可以被理解为由文化过程和个人在某时刻以前所积累的经验所决定的标准行为。►恰恰是由于交易成本的普遍存在,“习惯”对于“正式的规则”而言就占着极大的优势。►“习惯”(Habits)和“习俗”(Customs)。►正式约朿(FormalCoustrains),也称正式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规则,它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界定两人在分工中的“责任’’的规则。►——界定每个人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的规则。►——关于惩罚的规则。►——“度量衡”规则。►社会越复杂,越能提高正式约束形成的收益率。►政治规则的有效性是产权有效的关键。实施机制►人们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以外,更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实施机制,那么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建立实施机制的原因:①交换的复杂度。②人的有限理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动机。③合作者双方信息不对称,这就客观导致对契约的偏离。►强制性的实施机制是任何契约能够实施的基础前提。检验一种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有效(或是否具有强制性),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三.制度的起源1.制度是一种稀缺的资源\n如果“制度”不稀缺,就没有所谓新制度经济学了.人类社会之所以难以达到“W累托最佳境界”,关键在于制度的稀缺.如何定义制度的“稀缺性”?①一般资源的稀缺性通常与“匮乏性”有联系,而制度的稀缺性则源于制度供给的有关约束条件.②被诺斯和托马斯制度需求压力的资源稀缺性,即与经济技术因素相关的自然禀赋和物质资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导致制度稀缺.③第三类资源稀缺性根源于制度安排的非专利特性.制度创新上的外??性和“搭便车”的结果是,制度创新的密度和频率,将会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最佳需求量.这类稀缺可视之为利益制约下的制度稀缺.制度是一种“合作解”“叫徒|木|境”不坦白坦白不坦白A1年B23个月1年1◦年C10年D45年坦白3个月5年“囚徒困境”实际上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可以把个人的自利行为自发转为某种社会最大福利的论断提出了质疑.“这种看不见的手的幸运结果,不大可能在所有社会环境里出现.”“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萨缪尔森)1.制度是一种“合作解”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互相作用是,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自博弈论进入主流经济学,经济学开始注意到理性人的个人理行为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在传统经济学里,价格可以使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达成一致.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个人理性,而是设计一种机制(或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是制度起源(或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在新制度经济学看來,个人效用函数既有利己主义,也有利他主义.人们倾向于那种“主义”受制度因素的影响.2.科斯制度起源理论: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作乂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实质上是分析制度(企业制度)起源的经典之作.“科斯定理”一一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巾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科斯屮性定理”)一一如果交易费用为正,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配置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斯定理”)一一在不同的经济、法律环境下,外部性问题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案.如何进行制度选择?\n在科斯看来.一个层次是比较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制度类型的交易费用,另一个层次是比较制度变迁、操作的成本与其带来的收益.1.诺斯制度起源理论:从简单的交换形式到非个人的交换形式从简单的交换形式到非个人的交换形式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分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费用K降,也使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加,交易费用的增加有时会抵消专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好处.生产费用交易费用“共识”是合作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而为合作提供“共识”就是制度的基本功能.它告诉人们在什么条件下面能做什么,违约所付出的代价等“共识”.2.公共制度的起源:一个思想实验(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一个有人、土地、农耕技术和武力但没有政府和法院的世界.个人效率和社会效率的关键,在于每个私人单独用武力保障土地所有权不可能达到规模经济.新的产权制度费用或代价,应该少与每个私人单独用武力保障土地所有权的成本总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国家在建立产权保护体系方面是最具有优势的组织.5.财产制度的起源――如何“自然状态”(Stateofnature)或“无政府状态”?一一如何“市民社会”(CivilSociety)或“有政府状态”?一一如何分配“社会剩余”或“合作剩余”?从“自然状态”到“市民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起源与制度创新的过程.从无规则到有规则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A然状态”转变到“市民社会”的关键所在.“合作剩余”的大小是我们衡量制度效率的重要指标.6.制度是人为设计的还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制度是多次博弈的结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社会的制度意识很重要.所谓社会制度意识就是人们对制度的看法、对规则的认同及其对规则的尊重等.第三章制度变迁1.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与路径依赖2.制度变迁的框架3.制度变迁的模型及其比较一.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即所谓“目标模式”)与另一种制度(即所谓“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在此过程中,实际制度需求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替代成本(即机会\n成本).②可以被理解为对一种更为有效的制度的生产过程.在此过程屮,实际制度供给约來条件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等于制度的边际收益.③还可以被理解为制度的交易过程.实际的制度交易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交易成本.研宄制度变迁的基本方法就是由科斯所开创的边际替代分析法.例如《论企业的性质》.任何制度变迁都包括制度变迁的主体(组织、个人或国家),制度变迁的源泉以及适应效率等诸多因素.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源泉为什么?第一,在稀缺经济和竞争环境下,制度和组织的连续的交互作用是制度边迁的关键之点.第二,组织和企业家的最大化活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第三,制度与组织有着特殊的内在联系.组织不仅是制度约束,而且也是其他约束(如技术、收入和偏好)的函数.作为制度变迁关键的组织必须是有效组织.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具有实现组织最大化0标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学习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在组织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家的作用又至关重要.任何人,当他在创新时熊彼得意义上的企业家,当他退出创新活动时就不成为企业家.在熊彼得看来,不管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都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唯一力量.②制度变迁的来源是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为什么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根源?这其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价格的变化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激励结构,而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导致了重新缔约的努力.技术的变化也是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偏好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另一个来源.是不是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必然导致制度变迁?从深层次讲,制度变迁是社会利益格局的重要调整.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外部条件制度变迁内在机制的另一构成要素是适应效率何谓适应效率?适应效率不同于配置效率,它涉及到那些决定经济长期演变的途径,还涉及-个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以及解决社会长期“瓶颈”和问题的愿望.如何使组织具有适应效率呢?根本的举措有►竞争;分散决策;有效产权•,破产法.制度是在组织相互作用中逐渐演进的,具有最人化行为的组织,既可以在现有的饿制度约束下实现其目标,也可以通过改变其现有制度提供报酬机会的饿主观认识,在制度提供了适应效率的情况下,有效组织能够反过來推动制度朝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演进.“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诺斯关于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性质的论述是他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大贡献.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人们过去做山的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作山的选择.”(道格拉斯•诺斯)二.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与原因1.制度变迁分析的基本概念:①制度环境.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其中,宪法和法律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新制度经济学一般把制度环境视为制度创新模型的外生变量\n①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和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在新制度经济学\n屮,制度安排可能最接近“制度”一词的最通常的含义了.制度安排一般在制度环境的框架里进行.一项新制度安排的评价标准是帕累拖改进和卡尔多一希克斯改进.①初级行动团体,是一个决策单位,他们的决策支配了制度安排创新的进程,这一单位可能是单个人或者由个人组成的团体.这些行动团体认识到存在一些收入(这些收入是他们的成员现在不能获得的),只要他们能改变制度安排的结构,这些收入就可能增加.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任何一个初级行动团体的成员至少是一个熊彼得意义上的企业家.次级行动团体,也是一个决策单位,是用于帮助初级行动团体获得收入所进行的一些制度安排变迁.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都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的创新者、策划者、推动者,而次级行动团体足制度变迁的实施者;初级行动团体能通过制度变迁创造收入,而次级行动团体不能创造收入,它只参加收入的再分配过程.⑤制度装置,是行动团体所利用的手段.这些装置被用于新的制度安排结构吋,行动团体就利用他们來获得外在于现有制度安排结构的收入.1.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模型诺斯制度变迁模型的基木假定是:制度变迁的诱变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润.所谓“潜在利润”就是“外在利润”,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得的利润.外部利润内在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制度供求制度供求的框架分析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制度均衡与非均衡外部利润的来源: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内部化;对风险的分散和克服;交易费用转移和降低.第二单四.没有潜在利润,就不可能有制度变迁;担有了潜在利润,制度变迁也未必发生.只有当通过制度创新可能获得的潜在利润大于为获得这种利润而支付的成本时,制度创新才可能发生.影响潜在收益和成本的因素:①市场规模;②技术;③知识的积累和教育体制的发展;④一个社会屮各种团体收入预期的改变;⑤组织费用;⑥政府权力的稳固上升以及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三.制度变迁模型的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先行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是巾一个人或一群(个)人,再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否发生,主要取决于个别创新者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比较.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巾政府法令]I起的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n①为什么国家要推进强制性制度变迁?②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品,而公共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③弥补制度供给不足.然而,在制度变迁问题上,竞争性组织的成本-收益计算与国家的成本-收益计算是有区别的.国家预期效用函数不同于个人预期效用函数,国家的成本-收益计算比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更复杂.更深层的问题是:国家能建立社会需要的制度安排吗?或者说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能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吗?对此作肯定或是否定的回答,都是不切实际的.两类制度变迁的比较:①两类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②两类制度变迁的优势不同;③两类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诱致性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就是外部效应和“搭便车问题”.而强制性制度变迁而临着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局限等问题的困扰.产权一.产权的定义二.产权的起源三.产权的功能四.产权的界定五.“共有产权”和“私人产权”和“混合产权”*鱼的故事*滥捕鱼的和养鱼的是同一人:普通人(commonpeople)*为什么有“生产性极其不同”的经济行为一道德一制度、权利安排及其执行*最基本的权利,所有权”和“产权”(它们是一回事吗?)*罗马法关于“所有权”*法兰西《民法》关于所有权*阿尔钦的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因此,对共同体中通行的产权制度可以描述为:它是一系列用來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社会关系。*产权屯(rightsorasetofrights)_使用的占有一收益(所得)一交易和处置*排他性、可交易性和可分割性二.产权的起源德姆塞茨:加拿大北部印地安部落土地所有权的产生。亨利•勒帕日:公地问题。科斯:火车与稻田、噪音的困扰。在产权经济学家看來,产权形成实质上是一个外部性内在化的过程。新的产权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一成本的可能预期进行调整的回应。产权形成的内在机制在于:当IA)在化的所得大于IA)在化的成本时,产权的发展(或形成)是\n为了使外部性内在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权及其制度的产生、演变、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建立排他的产权制度;►建立可转让性的产权制度;►建立与各种组织形式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产权制度。产权的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技术;②人口压力;③资源的稀缺程度;④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和长期变动。二.产权的功能*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德姆塞茨)二.产权的安排*要使额外内的自利倾向有利于社会,关键是建立约束。而“私人产权”是限制人的自利倾向危害社会的最基础的制度安排。“根据著名的比较利益原则,在一个信息扩展的社会里,要使生产专业化的分散协调得以顺利进行,人们就必须得到有保障的可转让的私有产权,即以双方同意的价格,用较低的交易成本对生产资源和可交易场所进行转让的权利。”(阿尔钦)一协调专业化分工、对应“信息扩散(diffusedimformation)”的社会。一在一个互相合意的、代表低成本的价格水平,完成交易。二.产权的界定*产权界定要耗费资源一发现产权问题、谈判和和约成本一执行成本*界定产权的社会环境:传统、习俗、法律和意识形态*产权界定和制度变迁特别资源的产权问题*无线频道*人力资源:天赋、能力和知识。——天然属于个人——特别的保护方法——积极利用和消极“利用”“共有产权”和“私人产权”和“混合产权”——“公地的悲剧”有解吗?一为什么私有产权租耕较少?一为什么“中间状态”?“公地的悲剧”(Tragedyofthecommon)——许多个人利用公共的(openatall)稀缺资源——个人从公共资源的利用屮受益,但仅仅分担一部分资源的成本——悲剧:每一个理性的人都有动力来过度使用公共资源,直至公共资源的生产能力被完全破坏。“公地的悲剧”有解吗?囚犯的困境(Prisoner'sDilemma)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冲突——集体行动的逻辑(Olson,1965):在一定条件下,个人理性可能与集体理性一致。*小集团\n*存在某种胁迫(coercion)机制怪兽(Laviathan):国家控制与大政府——私有化:将全部公共资源私有化共有产权的经济学分析•共有产权(common-propertyrights):关于资源利用在个人之间没有排他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推测;共有产权下资源的命运一在共有产权下使用公共资源不可能获得净收入,因为租金将完全消散(rentdissipation)_在真实世界里,共有产权下必有一些租金消散了,但租金完全消散是非常少见的。——当事人为了避免租金消散的结果,采取种种努力保护租金不被消散。为什么共有产权?•一些资源采用共有产权的制度安排,是因为它可以获得的租金低于实施排他性私人产权的成本。•如果上述条件严格成立,那么在这种共有产权下租金消散就不是一种浪费。•共有产权的实例•但是,为什么说“共有产权=租金消散”还是非常少见的?为什么私人产权?•私人产权:一其使用权按照资源本身同有的特性划分给个人专有一由上述私人使用权获得的收入不能通过法律来减少,也不受其约束和侵犯一可以自由转让•价格管制、征税和对产权转让的限制,都是对私人产权的侵犯(所谓”祌圣不可侵犯“)•还有完整意义上的私人产权吗?•为什么私人产权为什么”中间状态”?•竞争性的利用稀缺资源一对共有产权下租金的竞争,个人支付努力来实际界定共有产权下的公共领域一对私人产权下资源利用的竞争,产生“外部影响”,个人支付努力来实际界定私有产权下的公共领域一很少纯粹的产权形式•产权:竞争或竞争标准•产权界定,一个受技术、法律、规制、习俗和传统影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