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6 KB
- 2022-08-2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知乎:试想一下如果存款保险制度来了,该怎么办。要是我有点闲钱,该怎么规划呢。1存银行:其实全国这十几家股份制银行现阶段还是靠得住的,只是在新环境下会怎么发展谁也不好说,本着分散风险的前提下,要多几种选择了。2基金:其实一直以来大众都很轻视这种投资方式,存款保险制后分散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老的思路都是存银行最安全,现在新环境就逼得老百姓多思考了,而且基金在众多投资工具里风险算小的了。还有就是说句违背当前工作的话,买的话直接去基金公司买能更好的分散风险♤3保险:风险低,有保障,一直都是资产配置必选!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后,保险行业肯定会有许多应景的产品,而且最重要的是法律上保险公司的破产对个人客户几乎是没有影响的。以后老百姓的金融生活就没有现在这么依赖银行了。同基金,最好直接去保险公司买。4房产:目前来看在一线城市还是很保值的,当然是在现行政策下,就怕以后发生变化。5各种财富管理公司:p2p信托等等等,以后机会就更多了,其实现在有很多公司做的不错,只是大家只认银行把风控交给银行,失去了了解新事物的兴趣。好多聪明的投资者已经自己做风险控制,选择项目分散投资,甚至一个p2p只做5万最低起点,一下做多个不同的产品,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提高收益。6股票:以后会越来越热,新政策让你不得不投资,不得不分散,就是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总的来说,以后保值的需求更大,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许多产品都可以达到以前银行存款的效果。对大小银行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对大银行是大利好,对中小银行是利空。想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商业银行怎么赚钱,我们仅以从事最简单的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为例来分析。1.商业银行从储户手里吸收存款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商业银行的负债,而发放出的贷款体现为资产,商业银行对储户每年付息而对贷款每年收取利息,存贷利差就是商业银行盈利的源泉。利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利差越大,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2.理论上讲,存贷款利率都应是浮动的。其中每个银行的存款利率差异的背后主要是银行综合实力的差异(比如服务、便利性等等,但最主要的是这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风险水平较高的银行,储户会要求额外的利率作为风险补偿。而贷款利率则是由贷款人的综合风险水平所决定的。3.在我国,贷款利率实际上是放开的,但存款利率却受到限制。这其中了隐含的一个事实,既所有银行的风险水平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政府为所有银行进行背书。(当年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后也是工行接盘,个人储户没有任何损失。)4.现在回到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就是在商业银行破产后对储户的保障(50w以下)。也就是说政府不再为商业银行进行背书,这时存款利率也就可以放开了,存款利率差异则体现了每个银行不同的风险水平。当然,存款保险不是白给的,肯定需要保费,这个保费是保险机构根据每个银行不同的风险水平向银行收取的。从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所有银行在50万限额以下的存款面临的风险相同,存款利率相同。这时商业银行所能获得的利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费。5.现在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对外放贷的贷款利率是根据贷款人情况决定,存款利率基本相同,差异就在保费上了。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银行不想办法贷给能给高利率的贷款人?其实高\n的贷款利率体现了贷款人的风险水平,贷款利率越高,风险越高,银行资产的质量越差,其风险水平越高,保费越高,很可能保费提高的幅度高过了贷款利率提高的幅度,所以贷款给低质量贷款人是得不偿失的。6.饶了这么一大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说存款保险制度对大银行是大利好,对中小银行是利空?我们从存款保险制度后的利差说起,利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费。大银行风险小,保费低,中小银行风险大,保费高。所以大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的盈利能力会显著高于中小银行。7.我们现在考虑一下限额以上的存款,假如想获得全部的保障,那么只能每50万存一个银行,100万就要存两个不同的银行,200万4个,以此类推,有1000万的话就需要20个不同的银行!这对存款人会造成极大的不便,这时存款人会倾向于只存于少数几个银行以方便自己使用。存款人的风险偏好是较低的,属于风险厌恶型。这时大银行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虽说允许商业银行破产,但系统性商业银行的破产在短时间内仍是不可能的(你敢想象宇宙行破产后的情形吗?),所以工农中建交、邮政储蓄、中信、光大、招商、民生这些你经常听说的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很安全的。大额储户也会倾向于将存款存于这些银行而不是中小银行。商业银行需要存款派生出贷款进而获利,没有存款便没有盈利的来源,所以这时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会受到极大的挤压,盈利水平下降。(对于大额储户,上述分析我们假设存款利率不变,在现实中可能会有适当上浮,但不会很多,因为大额储户不是看上了那一点利息,而是大银行背后隐含的国家信用;对于极度风险厌恶的存款人,甚至为了得到国家的隐性担保会接受较低的存款利率。)8.我们简单考虑一下贷款市场的情形,由于大银行的存款成本较低,所以其在贷款上可以给予的优惠力度相较中小银行也会大(贷款利率适度下降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是政府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措施之一。9.综上所述,存款保险制度对大银行是大利好,对中小银行是利空。===================分割线==========================以下是14.12.1补充首先明确一点,我的分析角度是站在二级市场投资者或者说商业银行股东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分析对象就是各个银行的股票,核心指标就是ROE,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下差额费率对大银行和中小银行ROE的不同影响。假设A、B两家银行,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其均只从事最简单的存贷款业务,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全部为贷款,负债为一般性存款且均在保护范围内,两银行面临的存贷款市场利率相同,存款利率1%,贷款2%,A银行保费每年10bp,B银行保费每年20bpA、B两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A银行:A:1000D:900E:100B银行:A:100D:90E:10所以A、B银行的杠杆率相同,资产负债质量相同,保费差异仅体现在银行的规模上,大银行的优势就是toobigtofail,这也是很合理的,特别是在中国,就像上面提到的,我们无法想象宇宙行倒闭时的情形。在08年,就连FED都给金融机构注资了,更别说出事时候的我国央行了。所以说这10bp就体现出了当局对系统性风险的容忍程度较低导致大银行很难破产,所需要的保费较低。开始计算ROEROE(A)=(1000*2%-900*1.1%)/100=10.1%ROE(B)=(100*2%-90*1.2%)/10=9.2%\n可以发现,虽然保费相差10bp,但通过杠杆放大后ROE差了90bp。以上只是简化分析,但也能清晰的体现出大银行的优势。更别说我们再考虑一下同业存款、理财资金、还有50万以上的一般存款账户的资金流向大银行后中小银行的存款流失问题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只是说覆盖99%以上存款人,考虑到我国的贫富差距和工商企业在银行的一般性存款后,这99%以上的存款人到底占一般性存款的多大一部分也是我们要打个问号的。虽然说占比越小对不同银行的业绩影响越小,但也说明未受保护的资金越多,这些资金流向大银行的倾向就越强。1、存款保险制度为中小银行、民营银行的发展弥补了先天不足。中小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在吸引存款方面先天上不如大银行。由于民营银行不是国有资产、也没有系统重要性,所以出了问题不会有国家的帮助。这时,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就算民营银行给的存款利率高,存款人也不会把钱放在民营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所有存款性机构必须参保,存款人就不必担心存款的银行没有参保了。存款保险能够全额赔付50万以内的账户,这是由存款保险机构以其存款保险基金作为保证的,毋庸置疑的。所以,50万以内的账户,不论存在工行,还是一个连名字都记不住的小银行,都是完全无风险的。大银行不会倒,存款安全,小银行倒了,有存款保险全额赔付,存款也安全。所以对于小额存款,大银行和小银行的风险完全一样,而小银行的存款利率高,存款人有可能愿意把钱存在中小银行、民营银行。所以,存款保险制度能增强存款人对民营银行、中小银行的信心,增强民营银行、中小银行吸收存款尤其是小额存款的能力。2、存款保险制度将间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中小银行、民营银行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主要对接银行。中小银行由于资金上的不足,在大企业客户上竞争不过大银行,而且大企业议价能力强,贷款利率较低,对于存款成本高的中小银行也未必是最佳选择。而中小企业想要获得大银行的贷款也比较困难,因为大银行手上握有大量优质企业客户。所以从资金、风险角度,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较为匹配。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增强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也就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资金总供给。3、存款保险制度将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有钱或许不能再任性了,至少不能任性地存银行了。如果还想任性,只能任性的买国债。国债是无风险的。有钱人、单位存款的金额很大,分散到多个银行很不方便打理。这时,购买相应期限的国债就是最佳的选择。原来存银行存款国家背书,现在不同了,大资金去买国债很好理解。进一步地,银行的理财产品的火爆发售可能不再了。银行的存款都是有风险的,需要”保险“的,何况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呢。更重要的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在存款保险参保范围内。所以,长期来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吸引更多资金购买真正无风险/低风险的金融资产,如国债。国债的收益率与同期限存款利率差额有望拉大,即国债收益率相对降低。而原来愿意接受一点风险、以期获得更高收益的人,可能会更多地配置一些高信用债券。所以,高信用的债券收益率会降低。这会促进高信用等级的发债人发行债券筹资,而不是贷款。这时,高股息低波动的股票应该比现在更受欢迎。所以投行应该要成长吧。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上升。4、无风险收益率将会下降。\n更多资金匹配国债,国债利率下行。银行理财产品将成为风险产品。利好债市。以下是我的YY。如果经历过几次大银行破产,大家的消费、储蓄甚至人生观都会变化:变得及时行乐,不太多地存钱。有钱也不是存着,放进递延缴税的养老金账户购买基金是更好的选择。买个商业保险,也不会觉得是浪费钱,毕竟存钱也不保险呀。加上注册制,中小股票一地鸡毛,那时,实现混合制的蓝筹股将更加透明、开放和高效,估值应该会有所提高吧。总体而言,存款保险制度让人们真正直面金融系统的风险,将改变金融行业中有国家背书的银行业独大的局面,深刻改变家庭和企业的资产配置,进而影响企业部门的融资途径,推动金融脱媒,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隐形制度弊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弊端众多。所谓的隐形存保说白了就是央行会为银行的危机买单,这样的保险制度驱使了国有银行长期肆意从事高风险业务,加大道德风险,而一旦形成银行危机,最终还是由国家财政买单。其次,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让银行是否“国有”成为储户存款配置的唯一指标,弱化市场竞争,不利于中小银行发展。并且损害货币政策独立性。当央行选择再贷款为危机银行注资,会造成基础货币增加,在经济过热和银行过度风险时,反而加剧流动性过剩。一方面,存款保险能给储户信心保证,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在防止银行挤兑和金融风险蔓延上作用显著。首先,存款保险不是单纯的“付款箱”,而是一种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政策措施,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增强储户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夯实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其次,银行机构一旦发生倒闭,存款保险制度的存款清偿机制可以增强储户资产的安全性,防止部分银行危机肆意蔓延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转变,将隐性存款保险的财政负责的稳定成本转化为商业银行自身负责,纠正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但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加剧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反而有可能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在显性存款保险体制下,由于储户存款保险受到保护,储户不必根据银行资质来选择存款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保证了其存款的安全性,存款利率高低就成为储户选择银行的唯一标准。经营更冒险的银行自然愿意提供更高利率,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而稳健经营的银行反而会被市场淘汰。其次道德风险同样存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银行几乎不会受到储户的监督,因而将大量信贷资产配置于高风险投资之中,以获取高额的回报。一旦经济出现较大波动,这些高风险行业容易演变为大量的不良贷款,进而导致金融体系陷入到危机之中。从国际经验看,存款保险制度在防范银行危机上也并无显著地影响。可见,存款保险制度,不一定能够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虽然存款保险制度具有许多好处,但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完善的银行治理结构、审慎的银行监管、普遍的存款保险理念、配套的宏观政策、有效的监管协调等。尽管如此,银行危机频发和政\n治家的青睐,仍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存款保险制度”正加速建立,截至目前为止,全球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总之此项政策的推出是大势所趋,但是金融体系制度的完善还是一项百年工程,还须再接再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以下条件:有效的银行监管;适应市场竞争的银行体系;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可靠的金融基础设施(如健全的法律体系,标准的会计制度和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随着银监会的建立,我国对银行业有了针对性有效的监管;随着大型国有银行的股份制市场化改造,整个银行业业已适应了市场经济的环境,银行间的竞争加大;随着股票市场、债卷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法律体系和会计制度的健全以及银行上市后信息披露的充分,使得我国金融基础设施更加可靠。因此,虽然还面临着一些障碍,但是当前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已经建立,可以在金融业改革的同时推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中国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与跟踪课题组近日发布《201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5年展望》报告。该研究报告显示,今年1至10月份,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基本平稳,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与亮点。但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融资瓶颈约束明显、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 展望2015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国内基本面和改革因素仍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但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要把2015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实施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改革和各类政策的合力。 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与亮点 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在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经济运行中不乏亮点。 一是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均出现积极变化。在产业结构方面,前3季度,第三产业增速高出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7%,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速,比重不断提高。且服务业增长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减弱,独立增长\n能力增强。工业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工业整体增速。在需求结构方面,今年前3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6个百分点,也比同期投资的贡献率高7.2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的首要拉动因素。 二是就业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今年前3季度,尽管经济减速,但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就业与居民收入指标表现良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出向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倾斜的态势。至9月末,已实现新增就业1082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前3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0.5%,实际增长8.2%,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0.8个百分点,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近2个百分点。 三是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 网络零售保持旺盛,通讯器材销售加快、绿色消费增长显著。前3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4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4.8%。在4G网络建设及新产品更新加快的带动下,前3季度限额以上企业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31.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近8个百分点。 四是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通过扩大国内市场等方式,一度严重过剩的光伏等行业供需已趋正常。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如河北省削减钢铁产能达数千万吨。在节能减排方面,前3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高于今年的预定目标。 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在充分肯定今年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投资增长乏力是拖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下行风险的主要来源。各主要投资领域和投资主体都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一是受制造业持续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影响,民间投资意愿减弱,今年1至10\n月民间投资增长18%,虽高于整体投资增速,但比上年同期低了5.4个百分点,降幅大于整体投资。二是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带动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今年1至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2.4%,比上年末回落了7.6个百分点。三是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偿债进入高峰期,地方政府投资能力受限,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难度加大,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1至10月中央投资项目增速提高了2.3个百分点,而地方投资项目增速下降了4.6个百分点。四是受预期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商企业投资步伐放慢。五是新开工项目减少,目前新开工项目增速低于近10年20%左右的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且调研中还发现,部分地区在建项目和储备项目接续不好,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投产后,项目的补充跟进出现了较严重的“断档”,将直接影响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是融资瓶颈约束凸显。 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大幅回落,凸显资金面紧张。尤其是下半年以来,7至10月份社会融资总量共计3.03万亿元,仅为去年同期的60%。除了普遍存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贷款利率上浮等问题外,由于企业盈利能力减弱,银行基于违约风险考虑,惜贷、限贷现象增加,甚至还进行抽贷,加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有所增多,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和比例也呈上升之势。 三是企业经营依然困难。 一方面,由于主要工业品价格下降影响,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持续回升且大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同时库存周转率下降,企业去库存压力加大,经营效益普遍下降。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资金、用工、土地、运输成本上升外,当前企业在结构调整升级如环保、技改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增加,在一些财政增收压力较大的地方还存在着收过头税等加重企业负担的现象。此外,一些企业出于业绩考核和融资的需要,有意人为调高利润,因而企业实际的经营困难程度比数据反映的还要严重。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及政策建议 今年前3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月度间出现一些波动,但季度指标基本平稳,预计今年四季度主要指标仍将保持平稳,四季度与全年经济都将增长7.4%左右。\n 2015年尚无重大因素出现改变经济平缓下滑的局面,预计2015年全年经济将可保持在7.0%以上,略低于今年的增长水平;全年CPI涨幅将在2.2%左右,远低于调控目标。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各类政策,及早发挥政策效力。对已出台的各项政策,特别是棚户区改造、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城市管网、新能源环保和信息消费等重点建设领域尽快制订工作方案,做好投资规模测算和分解,制订切实可行的融资方案,使政策能够落在实处,要尽量集中资金完成在建续建项目,早建成早见效。同时,要以破解制约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导向,强化政策的协调配套,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和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及细则。 积极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更有作为。一是适当扩大中央财政支出与赤字规模,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中央财政应承担更大的支出责任,加大对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改善民生的支持,建议明年中央政府预算赤字率扩大至2.5%。二是通过改革加快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置换资源用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具体措施有加快推进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策体系等。三是实现地方政府债务与融资体制平稳转换,避免出现政策空窗期,以保障地方公共服务的合理投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定。 适时适度微调货币金融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的同时,要及时微调预调货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适时扩大定向降准范围或实施全面降准,运用各类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提高金融机构的放贷能力,适度扩大抵押物范围和放宽标准,满足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适时调整基准利率水平,尽快形成新的贷款利率引导机制,指导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各类贷款利率,有效缓解融资贵这一突出问题。\n 适当扩大公共投资,防止投资大幅滑坡。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围绕中西部铁路、城市基础设施、通用航空机场、水利工程环保等方面,实施和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计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及“两化融合”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政策落实,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在房地产下滑严重城市可以考虑政府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用房,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正常运行。再推出一批重大改善民生项目。 挖掘消费增长潜力,促进消费平稳增长。结合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尽快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施细则,加快建立合理的公务员工资增长机制,加快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适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加大对首次购房者的信贷与税收优惠,适当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促进合理的住房消费;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缩小高档消费品境内外价差,促进海外奢侈消费品消费回流国内市场;以支持鼓励创新为重点,加快推动电子信息消费、农村服务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新型消费的推广。 完善政策体系,更为有效地化解产能过剩。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上,政府要履行好自身应有的职责,同时要尽量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干预。一是要规范好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制售假冒伪劣等行为,切实改变钢铁等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常现象。二是改进需求市场,如提升建筑质量标准、推广钢结构替代钢混结构等。三是尽快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制与排放配额交易制度。 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尽快释放改革红利。统筹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和国企等多方面的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一是继续推进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扩大负面清单管理的实施范围;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疏导审批通道,全面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和加强服务。加快建立政府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规范性。二是把推进改革和盘活存量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深化土地、资源和金融等重要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要素生产效率,挖掘增长潜力。 2015年经济运行环境与条件分析 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国际环境总体趋好,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国外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国内基本面和\n改革因素仍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但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仍面临很多挑战。 有利因素与条件在于: 世界经济将持续复苏但难以有大的改善。虽然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弱于预期,但是下半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持续复苏,虽然欧元区和日本经济有所回落,但是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各机构普遍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增速较今年有所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8%,较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同时也要看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较为疲软,短期内难以真正走出低谷,一些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和金融条件的收紧对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因而明年世界经济仍只是边际上的改善。 政策效应逐步释放。一方面,为应对今年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措施。内容涵盖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以及在近期实施的全面降息和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PPP)等。这些政策多需跨年度操作,政策效应将在明年继续释放。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的财政状况和通胀形势下,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政府可能继续围绕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力度更大的新政策,政策效应也将会集中体现为通过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依然较好。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良好,内需增长具备有利条件。供给方面,虽然我国面临劳动力人口绝对量减少、储蓄率下降等趋势性变化,但是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等要素供给的质量在提高,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消费方面,目前就业形势良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为消费持续增长和提升消费占比创造了有利条件。投资方面,“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一些规划尚未完工的在建工程和尚未动工的大项目,建设进度将有所加快,出口回暖也将带动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明年投资增长。 改革红利将逐步显现。2014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允许民间资本创办金融机构,放宽市场主体准入,\n以及以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核心的价格改革等,2015年还将实施一批重大改革。这些改革对经济增长潜力的提高作用将在未来一段时期逐步显现出来,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具有正面作用。 不利因素和风险隐患在于: 一是世界经济中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首先,全球经济总体未恢复到危机前增长水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以及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上升造成我国出口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这些因素仍持续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分化和转换带来的冲击。第三,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动荡。 二是房地产市场短期难以出现强劲回升。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不断下降,虽然已出台了解除限购、放宽首套房贷款认定标准和降息等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在边际上改善房地产市场形势,但受房地产市场阶段性过剩严重、房价下行预期强等因素影响难以很快扭转低迷态势。房地产行业前后向产业关联度高,与钢铁、建材、家电、装饰材料等多个行业紧密相关,且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四分之一,房地产市场低迷将严重掣肘投资及相关行业的增长。 三是环保指标造成的强约束。“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显示,环保指标完成进度滞后,规划中4个节能环保的约束性指标都未能达标。为了确保节能环保指标在“十二五”后两年达标,国家将“实施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有些地方为完成环保指标,可能会采取强制措施。 四是供给因素约束不断加强。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供给因素进一步趋紧,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