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2-08-22 发布

经济学经济学理论毕业论文 论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经济学理论论文题目:论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批判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n  摘要:劳动价值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是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批判中产生的。在对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吸取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在对庸俗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剔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糟粕。正确认识马克思创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过程,对于我们坚持、运用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辩证对待现代西方经济学有着深刻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庸俗经济学;批判    1庸俗经济学价值理论的表现    1.1否认商品二因素  马克思从商品出发,指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并指出这二者之间既统一又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是指它们共存于一个商品体内,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价值便无法存在。说二者之间是对立的,一方面指它们是商品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是指二者相互排斥,“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n  然而庸俗经济学家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认识却是十分混乱的。例如萨伊就提出了商品的价值由效用决定的观点,他认为,生产活动不仅创造效用,而且也创造价值。因为人们只有对有用的东西才会给予其价值,所以效用就构成了物品价值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在这里,萨伊显然是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混成一谈了。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绝不会有价值,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并非都有价值。  1.2无视劳动二重性原理  劳动二重性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首先由马克思批判地证明。马克思在揭示了商品二因素之后,指出了决定商品二因素的是劳动二重性。具体有用劳动是指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进行的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包括一切无用劳动的免除;抽象人类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共同的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具体有用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人类劳动创造价值。  由于庸俗经济学家混淆商品二因素,因此也无从分析隐藏于商品二因素背后的劳动二重性。不仅如此,他们甚至否定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人类劳动创造的。例如,马尔萨斯剽窃了斯密一种错误的价值规定,即认为商品的价值等于该商品所换得或支配的劳动;萨伊则用使用价值来决定商品的价值;而庸俗经济学的集大成者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他的价值论是由供求论、生产成本论、工资决定论、边际最高费用等综合在一起的大杂烩,他在研究方法上陷入了混乱。  1.3价值量决定上的混乱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大小成反比。\n  反观庸俗经济学家,他们否认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继而也否认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詹姆斯穆勒以保存在商人酒窖中的葡萄酒为例,把葡萄酒的生产价格超过其价值的现象,解释为葡萄酒的价值本身在窖藏期间有所增加。这实际上就否认了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原则。  1.4价值形式上的混淆  商品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它们作为商品这以事实的内容,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它们又具有二重的表现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所谓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关系中,人们只能从商品的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上,才能看到价值的存在。  庸俗经济学家麦克库洛赫是混淆交换价值概念的典型。李嘉图在谈到交换价值时,始终是指除劳动之外的其他商品,他明确区分了商品价值决定于商品可以买到的劳动量。但是麦克库洛赫却从李嘉图那里倒退了,他歪曲了李嘉图学说,认为与实际价值相区别的交换价值,不仅指一种商品可换得的其他商品,而且也指一种商品所换得的劳动。  1.5对价值规律的歪曲  从一般商品生产流通来说,价值规律的规定性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规律,然后是它在交换过程的展开,再次是它在流通过程的进一步展开。  约翰穆勒把商品分成三类,其中第一类是数量绝对有限、供给不能任意增加的商品,如古代雕刻和古代绘画等。对于这一类商品的价值,约翰穆勒照搬供求价值论,认为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n约翰穆勒只看到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却只是盲人摸象,竟然完全忽视了商品价格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原理,这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对价值规律的歪曲。    2庸俗经济学的荒谬性、辩护性    (1)庸俗经济学家们只关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表,以为现象形态可以说明问题,于是,现象就被当作本质来把握。什么对他们有利,他们就说什么是真理。正如约翰穆勒对于古代艺术品,认为它们的价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实际上艺术品的价值是由创作它们的抽象人类劳动决定的。商品按价值交换,但这并不意味着价格和价值绝对一致,供求关系的变动使得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个商品的价格高,并不能断言该商品的价值一定大。  (2)庸俗经济学极力反对劳动价值论。庸俗经济学家们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从古典经济学家那里,他们抛弃了合理成分,却剽窃了其错误观点,并不遗余力地加以“继承”和“发展”。例如对于斯密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定,李嘉图曾经指出,斯密把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工资)混为一谈,认为二者都决定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李嘉图还指出,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劳动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而马尔萨斯却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他沿袭了斯密的混淆劳动的价值和劳动量的错误。庸俗经济学家否认劳动创造价值,在商品二因素理论上陷入混乱,极力否认劳动二重性原理,混淆了价值形式,歪曲了价值规律。\n  (3)庸俗经济学断然否认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在他们眼里,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呈现的是一派歌舞升平的场景。譬如对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他们宣称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收入,而企业主收入则是所谓管理工资的劳动收入,似乎只能资本家并没有剥削雇佣工人;而在另一些场合,他们则狡辩利息是“节欲”的结果,资本家既然节制享受,那么他也就有权要求“赔偿”,那就是利息。像工人得到工资一样,资本家得到利润和利息,是合情合理的。事实上资本家获得的企业主收入,在数额上远远超过管理指挥劳动应得的报酬,而包含着大量的剥削性质收入即剩余价值;而利息,则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货币资本所有权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得。    3马克思对待庸俗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态度对我们的启示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指出如何看待人的本质时所声明的:“我决不用玫瑰色描述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马克思在对待古典经济学家、庸俗经济学家的问题上,也是一贯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的。马克思对经济思想史上的人物并没有主观成见,而是依据他们在人类科学的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进行甄别。对于某一个人的正确的、错误的观点,甚至用错误的概念表达的正确思想萌芽,马克思都会在科学经济思想史上为它们找到合适的位置。譬如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虽然他一直摇摆于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定之间,但在研究剩余价值问题时他坚持了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这一正确规定,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这个观点的地位;但是斯密将价值全部分解为收入,而丢掉了不变资本∑C,即至今仍然被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沿袭的“斯密教条”,马克思毫不留情地对其进行了批判。  4马克思的批判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的启发  \n  马克思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坚持唯物史观,客观地、辩证地看待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流通过程,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大厦。马克思的科学严谨治学态度,对于我们认识当代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西方经济学经历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不乏一些合理成分,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方法。但是纵观西方经济理论,其中还是渗透着传统的拜物教观念和私有制意识形态,承袭了从古典经济学甚至庸俗经济学以来的一些极不合理成分。例如,斯密把工资当作商品的价值尺度;马尔萨斯极力想证明货币工资的提高,必然引起商品的货币价格普遍提高。这一错误,马克思早已深刻揭露了其荒谬性,然而在当代资产阶级主流经济学中仍能寻见它的踪迹:西方经济学者关于通货膨胀提出了一系列解释,其中一个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生产力增长率,工资的提高就导致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西方经济学家进而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提高。这样,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形成了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n再如萨伊“三位一体”公式,无耻鼓吹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其荒谬性和辩护性显而易见,但该理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仍颇有市场。在系统阐述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经典教材、哈佛大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一书中就提到:“我们把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以及生产技术作为经济产出,从而也就是总收入的源泉。这样,收入差别必然产生于资本、劳动和技术的差别。”很明显,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仍将马克思早已深刻批判过的萨伊“三位一体”公式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张薰华.资本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易风,顾海良,张雷声,黄泰岩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