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硕、博士研究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愿意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2.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有创新,在深度、广度上达到学校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新动态,能够胜任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工作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在语言、内容、形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3.熟练掌握一门工作外语,具有在较高层次上应用该语言的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英、法、德、日、俄),可以阅读一般的文章及所学专业相关的文献。4.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具备从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二、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1)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学、外语测试学、外语教学法、跨文化交流、语料库语言学等;2)理论语言学:基本理论、流派及其发展、语言分析的基本研究方法等;3)翻译理论研究:翻译理论与流派的发展,汉英语言的对比,翻译方法、翻译的文化历史等;4)双语辞典学:双语辞典学理论,辞典编撰实践,双语辞典批评,语料库词典学等;5)德语语言研究:德语语言学,德语修辞学,德语篇章语言学,德语配介理论研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1)—5)同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6)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多媒体外语教学、网络外语教学和计算机远程教学研究等。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复试合格者。2.博土研究生:本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已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口试)合格者。四、学习期限硕士研究生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学习时间一般为两年半,其中第一学年为课程学习阶段,通过中期考核后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博士研究生学习时间三年,其中课程学习阶段至少一学年,特殊情况下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A、B、C、D四大类。A类为全校公共学位课程;B类为外国语学院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程;C类为二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位课程;D类为本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5\n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学生总学分数不得低于32学分。A、B、C类及跨一级学科选课的总学分不得超过23学分。本专业硕士生主要课程如下:A类:马列原著选读(3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二外(英法德日俄)(4学分)B类:(外国语文通论必选,其它三门中任选一门)外国语文通论(2学分)翻译通论(2学分)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综述(2学分)外国语言学(2学分)C类(英语):语言学导论(2学分)西方文化思想史(2学分)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3学分)C类(德语):德语修辞学(3学分)德语语言学导论(3学分)德语文学导论(3学分)D类:句法学(2学分)语义学(2学分)音位学(2学分)语用学(2学分)认知语言学(2学分)应用语言学(2学分)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2学分)第二语言习得学(2学分)英语教学法(2学分)社会语言学(2学分)心理语言学(2学分)话语分析(2学分)英语学习心理(2学分)汉英对比语言学(2学分)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2学分)网络课件制作和应用(2学分)语言统计学(2学分)语言测试学(2学分)英语口语研究(2学分)英语写作研究(2学分)英语阅读研究(2学分)语言与文化研究(2学分)英语语言史(2学分)5\n翻译导论(2学分)语言翻译与信息技术(2学分)翻译理论与实践(2学分)翻译文化史(2学分)双语词典学导论(2学分)英语与英语词典(2学分)双语词典编纂实践研究(2学分)双语词典批评(2学分)语料库词典学(2学分)近现代语言学流派(德语)(2学分)德语篇章语言学(2学分)配介理论与德语教学(2学分)德国文化(2学分)外国语言学专题(2学分)外国应用语言学专题(2学分)独立研究(1-3学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在A、B类课程上与其它方向硕士生相同,C类课程至少6学分,D类课程必须另选修计箅机专业课程2至3门(6-9学分);由于该方向属于边缘学科,不要求跨一级学科选课。注:双语词典学研究方向硕士生修课要求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该方向相同。(二)博士阶段博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规定的全校学位课程和本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主要课程如下:全校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第二外语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现代西方语言学流派第二语言学习理论选读研究方法与评价语言哲学语用学理论与应用论文研讨与写作翻译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导论语言翻译与技术双语词典学方向:双语词典学词典编纂方法与评价德语语言学方向:外国语言学专题研究篇章与修辞认知语言学5\n隐喻研究德语修辞学德语语法理论注:每个博士生至少修三门博士阶段专业课程,包括其他导师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六、培养方式1)硕士生在第一学期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博士生录取后由导师成立指导小组,负责专业培养工作。2)课程采取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讲座、实验操作、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着重注意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理论结合实际,在掌握本领域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学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要求研究生拓宽视野,鼓励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进行研究。4)鼓励研究生参加本系、院及国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参加中外教师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学术新动态。5)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当参加政治学习和时事教育,关心集体,提高综合素质。七、考核方式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任课教师负责。2.专业课或进行笔试,或写课程论文,论文篇数由任课教师确定。3.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在学位课程基本完成之后进行,一般在第三学期举行。中期考核的目的是对研究生的学习做全面评估,其内容包括检查学位课程学习情况、专业及方向书目阅读情况、论文开题计划、基础外语(语音语调、口语表达)等。中期考核按照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进行,考核组成员由研究生导师组成。考核结果分“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种,“暂缓通过”的须参加补考,“不通过”的将终止学业,按南京大学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八、论文写作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全面训练和考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之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必须有自己的见解,文字和格式必须符合系里制定的规范。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论文用本专业外语撰写,非外语专业的可用汉语撰写。硕士生必须参加论文写作与研讨课,并在课上完成论文开题报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必须完成一项以上本方向的课件,论文必须包括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特点、预期教学效果的论述以及反馈的调查内容。博士生在论文选题完成后要举行开题报告会,接受指导小组的审查,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定期作阶段性报告。九、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论文应在答辩前至少请2位,博士论文应请3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书面评阅,其中博士论文评阅人中要有两位外单位本方向的教授。评阅意见上要写明通过还是不通过。凡是英文撰写的论文由英语系就其内容、文字、格式作“匿名评审”。有两名评阅人不通过或者“匿名评审”不合格的论文必须修改,不得提交答辩。南京大学对文科研究生在论文发表方面提出了量化标准,发表刊物参照“南京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期刊目录一览表”。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5\n博士论文必须通过预答辩、并且根据预答辩中提出的修改意见做出修改以后,才能进行正式答辩。预答辩与正式答辩之间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个半月。预答辩一般由本系同专业博、硕士导师参加,人数4至6人(包括博士生本人导师)。预答辩不通过的不得参加正式答辩。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其中教授不少于2人),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博导不少于3人、校外专家不少于2人),研究生本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但可以列席答辩)。硕、博士论文答辩结果分“通过”、“有条件通过”、“不通过”三种,“有条件通过”的论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分为一、三、六个月)完成修改,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评阅,决定是否通过。论文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后,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获得通过后授予硕、博士学位。十、主要参考书目1.Berge,Z.,&Colins,M.(1995).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andtheOnlineClassroominDistanceLearning.N.J.:HamptonPress.2.Ellis,R.(1994).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3.Kelly,L.G.(1979).TheTrueInterpreter:AHistoryofTranslationTheoryandPracticeintheWest.Oxford:UK:BasilBlackWell.4.Nunan,D.(1992).ResearchMethodsinLanguage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LanguageTeachingLibrary.5.Seliger,H.W.,&Shohamy,E.(1989).SecondLanguageResearchMethod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6.Skehan,P.(1998).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7.Fischer,H.D.&Uerpmann,H.EinfuehrungindieSprchwissenschaft.Muenchen,1992.8.Flaemig,W.GrammatikdesDeutschen:EinfuenhrungindieStruktur-undWirkungszusammenhaenge.Berlin,1991.9.Schoenke,E.:DidaktikdessprachlichenHandelns.Bremen,1991.10.Sowinski,B.:Textlinguistik.Berlin,1983.11.Vater,H.:EinfuehrungindieTextlinguistik.Muenchen,1992.12.张柏然、许钧主编:《译学论集》,译林出版社,1997。13.何自然、陈新仁编著:《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14.文秋芳著:《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5.丁言仁著:《语篇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6.丁言仁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7.柯平著:《对比语言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8.乐眉云著:《应用语言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9.王京平编著:《德语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20.钱敏汝著:《篇章语用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