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00 KB
  • 2022-08-23 发布

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2)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2)(对外汉语学院)一、培养目标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对中外学生有所区别。对中国学生的要求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具有本学科比较全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对其中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运用第二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具有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对外国学生的要求是:培养尊师守纪、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本学科比较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对其中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研究的专门人才。熟练掌握汉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具有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一)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结合专业需要,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或跨校选课,也可与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协作培养研究生。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二)修读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课程学习应修满30学分以上。可根据情况适当提前或延长,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三、主要研究方向1.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翻译理论与实践3.第二语言习得4.对外汉语本体研究5.跨文化交际6.汉外对比7.华文教育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n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2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8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7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修满6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2学分。(二)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中英文名称学分开课时间任课教师学位公共课(必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TheoryandPractice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2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arxismandMethodologyofSocialScience1第一学期外国语ForeignLanguage4第一学年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DisciplineandEthicsinAcademicResearch///公共选修课I*OptionalCourseI2第一、二学年学位基础课(必修)对外汉语教学论Theoriesof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3第一学期吴勇毅徐子亮应用语言学AppliedLinguistic3第二学期张建民第二语言研究方法SecondLanguageResearchMethods2第二学期吴勇毅圣经基督教史的社会学阐释ASociologicalStudyofTheBibleandTheHistoryofChristianity3第一学期傅惠生翻译理论实践TranslationTheoryandPractice3第二学期陆钰明学位专业课(必修)专业论著选读SelectedReadingsofClassics3第三学期导师自定对外汉语认知理论ACognitiveTheoryof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3第二学期徐子亮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因素研究StudyofIndividualDifferencesinL2LearnersWithinSLAResearch3第三学期吴勇毅汉语教学技术TeachingChineseWithTechnology3第二学期张建民汉语语音习得TeachingPronunciation3第二学期叶军\n语法教学与研究GrammarTeachingandResearch3第三学期金红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StudyofVocabularyTeachingfor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3第三学期高艳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TeachingCultureinCSL3第三学期华霄颖希腊罗马神话及希腊悲剧GreekandRomanMythologyandGreekTragedy3第二学期傅惠生翻译原著阅读ReadingsinTranslationTheory3第二学期陆钰明学位专业课(选修)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Researchof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3第三学期肖路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3第三学期傅惠生译文比较AComparativeStudyofTranslations3第三学期陆钰明专业前沿(全院指选)354学时学院统一安排注*:“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五、科研成果要求(一)科研训练与能力培养要求。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聆听学术报告,撰写有关摘要、笔记或报告。(二)科研成果数量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与科研工作,要求至少具有以下一项科研成果:1.公开发表(含录用)专业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2.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至少1项科研课题(须有课题结题证明);3.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至少1本学术著作或教材(须有参与编撰证明及出版证明);方能提出学位申请。六、中期考核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后,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个学期末之前,参加各院系组织的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内容包括对每个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科研能力训练和开题报告的准备进行全面审核。建立筛选机制,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七、学位论文要求(一)论文选题。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问题要有新的见解。(二)论文开题。在中期考核结束后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核心观点、创新环节、工作计划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目录等。院系组织专家和指导小组进行考核,根据①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和使用方法的创新程度,②对相关学科领域当前国内外研究动态的把握程度,③研究总体方案的可行程度,④\n对拟解决问题和预期成果的学术及应用价值等四个方面按照等级做出评价。第一次开题不通过的研究生,允许其根据考核小组的意见进行修改,在1-2个月后再进行一次。(三)论文撰写。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研究生和导师应对论文的最终质量共同负责。要增强论文的质量观念和精品意识,保证用于论文撰写的时间。(四)论文评阅和答辩。严格执行评阅与答辩程序,评阅与答辩均进行单项评分。完善对论文指导、评阅、预答辩、答辩等工作的监控措施,排除各种非学术因素对论文审查、评阅和答辩工作的干扰,确保学位授予工作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严肃性。八、基本文献阅读书目1.陈申著.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2.陈申著.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3.龚亚夫,罗少茜著.任务型语言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桂诗春著.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桂诗春,宁春岩著.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6.李泉著.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吕必松著.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潘文国著.英汉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9.吴勇毅著.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学林出版社,2004.10.徐子亮,吴仁甫著.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徐子亮著.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12.邓守信著.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10.13.孙德金等著.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14.屈承熙著.汉语篇章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15.周小兵等著.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6.孙常叙著.汉语词汇.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17.葛本仪著.现代汉语词汇学(修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8.刘叔新著.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19.潘文国著.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武占坤,王勤著.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21.冯胜利著.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2.任学良著.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3.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4.董秀芳著.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5.刘润清等.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6.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7.杨成凯著.汉语语法理论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28.张斌著.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杨连瑞等著.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0.周思源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31.李晓琪主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32.胡文仲,高一虹著.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33.AdeleE&Goldberg著.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n1.R.M.Gagne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R.M.Gagne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美]罗伯特·J,马扎诺等著.贺红,曾白云译.有效的课堂管理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美]莫兰(Moran.P.R.)著.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圣智学习出版公司,2009.5.皮特.科德著.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6.[英]EilHinkel.第二语言教与学的文化因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YipPo-Ching,TheChineseLexicon:AComprehensiveSurvey,Routledge,2000.8.SecondLanguageReadingIssuesandStrategie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杨建华编.西方译学理论辑要.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0.马会娟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1.DouglasRobinson,WesternTranslationTheory,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6.12.杨自俭编.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3.EdwinGentzler,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14.谭载喜著.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15.SusanBassnett,TranslationStudies,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88.16.PeterNewmark,ApproachestoTranslation,OxfordandLondon,1988.17.GeorgeSteiner,AfterBabel,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18.AndreLefevere,Translation,Histry,Culture,LondonandNewYork,1992.19.TheBible,KingJamesVersion,1611.20.GeoffreyBarraclough,TheChristianWorld—ASocialandCulturalHistoryofChristianity,ThamesandHudson,1981.21.JohnBowker,TheCompleteBibleHandbook,FireflyBooks,Ltd.1998.22.WayneA.Meeksed.,TheHarperCollinsStudyBible,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3.23.TheNewOxfordAnnotatedBible(RevisedStandardVers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24.StephenHarris&GloriaPlatzner,ClassicalMythologyImagesandInsights,MayfieldPublishingCompany,2001.25.ThomasBulfinch,Bulfinch’sMythology,NewYork:RandomHouse.Inc.,1993.26.Ovid,Metamorphoses,providedbyTheInternetClassicsArchive.27.http://classics.mit.edu//Ovid/metam.html,etc.28.OhnBowker,TheCompleteBibleHandbook,FireflyBooks,Ltd.,1998.29.WayneA.Meeksed.,TheHarperCollinsStudyBible,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3.30.TheNewOxfordAnnotatedBible(RevisedStandardVers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31.单继刚.翻译的哲学方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2.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JeremyMunday.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7.34.GeorgeSteiner.通天塔之后—语言翻译面面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5.FrankAustermuhl.译者的电子工具[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6.EdwinGentzler.当代翻译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7.Ernst-AugustGutt.翻译与关联[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