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档案本质的语言学阐释摘要:档案是人们用言语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人类历史活动、思想感情、思维过程与结果而保持下来的具有原始性、历史性、价值性的各种原始记录。其本质可以从语言学方面得以阐释,通过对档案本质的多元化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更好地开展档案工作。关键词:档案;本质;语言学档案是什么,这是档案工作的元论问题,深刻理解档案的本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档案理论和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档案的本质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得以阐释。一、什么是档案笔者认为从语言学方面来看,“档案”的本质是人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用言语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人类历史活动、思想感情、思维过程与结果而保持下来的具有原始性、历史性、价值性的各种原始记录。二、档案的语言学渊源就概念使用而言,“档案”一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纷繁复杂,常与“原始材料”、“原始记录”、“历史记录”、“信息载体”、“文书”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比较混乱。拯待进行梳理,笔者认为这些混乱,主要发源于没有区别开“档案”与相关概念的语义特征。第4页共4页\n“档案”一词古已有之。只不过古人在早期常把“档”与“案”两字分开使用。探析“档案”一词,我们可以从语义学和训诂学两个角度来入手。第一,从语义学角度探析,我们不得不从两字的本义着手,新编《辞海》中“档”的本义是存放公文、案卷的框架,而引申为案卷。《说文解字》中,对“案”的解释是“几属,从木,安声”它的本义是一种木制相当于现在桌子一类的用具,而引申为案卷,这两种案卷虽然指同一物,但“档”是指办理完毕,积聚后被储存起来的文书,而“案”则是指在办理形成阶段的文书。第二,从训诂学角度来看,考据“档”字渊源,我们又不得不提到“当”字,在古代,“当”不仅仅是一个多义字,而且还是一个多音字。“当”字有两读音:一读都朗切,党,平声(dāng);一读丁浪切,当,去声(dàng)。根据辞书对“当”第4页共4页\n字平声项(dāng)释义:(一)偶也;(二)犹合也,与“档案”、“文书”并没有什么联系。不过我们研究去声项下的“当”义倒与“档案”、“文书”之义有一定关系。“当”:底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一载:“予按唐故事,中书合人职掌语昭,皆写二本,一本为底,一本为宣。”这个“底”就是作为档案保存的。清人也有把档案称作“底案”或者“底薄”的。《柳边记略》中其卷一记载出入山海关的时,有“记档”、“销档”的手续,是说出入山海关时,先要记档,再返回时则销档,这种“记档”不就是登记留底吗?在古代“当”与“档”既是同音字又是同义字,当是异体字,“当”是“档”的初字,在汉字还没有完全规范的情况下,行文中既可以当作“当”,也可以当作“档”,只是在不断交往发展中“档”字逐渐替代了“当”字。而作为“档案”一词较早出现是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起居注》中载有:“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皆殁于阵,本身亦有功牌,其罪何有?’大学士明珠奏曰:‘马哈喇之父与叔皆殁于阵,皆系松山等处事,部中无档案,故控告时部议不准。’”(《康熙起居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30页。》)这是正式文献记载中,较早出现“档案”一词。根据对“档案”两字渊源的考据,我们可以看出“档”与“案”两字本于现实人生,从置物泻水,缝衣制领的生活中来,经过历代演变才发展成为后来的专业术语。三、档案与其它概念的区别1992年1月,山东大学历史考古实习队在邹平县苑城乡丁乡公村发现刻有5行11字的陶片,被专家判定为比甲骨文档案还早800多年的档案,据此把档案定义为“原始材料”、“原始记录”、“历史记录”等概念,显然是混淆了语义学中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区别。龙兆佛在1940年出版的《档案管理法》中称:“单一的文件,正在办理运行,尚未完成而未归档的称为文书,而办理结束,汇集同案的文件才能叫档案。”由龙兆佛先生对文书与档案的界定,我们也不能把档案定义成文书。不管是“原始记录”、“历史记录”、“原始载体”还是文书、文件材料等概念,都仅仅只是“档案概念的属概念之一,无一例外其外延较窄,显然不能与“档案”放在同一个层面上去并例使用的,而另一方面非属概念中所属概念也有很多与档案有关,比如声像、音箱制品等。所以,从语义学角度来看,把属概念作为种概念来看待,显然是混淆了种属概念的逻辑关系。第4页共4页\n因此,从语言学方面来看,“档案”的本质是人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用言语或其他形式来表达人类历史活动、思想感情、思维过程与结果而保持下来的具有原始性、历史性、价值性的各种原始记录。参考文献[1]瞿瑶.档案的本质属性研究[J].兰台世界,2007(12).[2]韩宝华.论档案定义与档案本质属性[J].山西档案,1995(5).[3]查启森.当子·档子·档案[J].北京档案,1996(7).[4]陈秀珍.档案的定义及含义[J].天中学刊,1995(11).[5]张仕君.论档案之美[J].川东学刊,1994(10).[6]沈涛.美学理论与档案工作[J].档案学通讯,2000(1).[7]纵浩.档案馆美育功能探析[J].档案与建设,2003(10).[8]李碧华.浅谈档案美[J].经济与发展,2005(8).[9]胡健.论档案信息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5).[10]史江,李金峰.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7(3).作者简介陈超(1982—),男,土家,重庆三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档案实践与理论方向研究。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