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类别和流派 12页

  • 60.00 KB
  • 2022-08-23 发布

语言学类别和流派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部分语言学的类别   语言学类别是教学大纲增补的内容,学习上要注意几个基本的概念问题。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的各个学科的总称,它的内部还有很多的分支学科,所以语言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这主要是因为语言本身的结构非常复杂,语言的种类繁多,语言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角度、方法多种多样,于是就形成了语言学的各种类别和流派。  语言学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类。关于语言学的类别,要注意以下几个分类角度:一是功能角度,二是研究对象,三是从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分类。一般主要是从功能角度给语言学分类。从功能看,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其余角度的分类,我们这里综合在一起介绍。由于分类角度不通,一门语言学科可以划分在不同的类别中。例如现代汉语从功能看属于理论语言学,从对象看是专语语言学,从研究的时间范围看是共时语言学。一、理论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主体部分,是所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对具体的、个别的语言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可分为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两大类。  (一)普通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也叫一般语言学,它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的理论部分,是在人们对各种具体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对专语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与运用。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的性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变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在学科体系的地位等。通常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普通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再细分,可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词汇学、普通语法学、语义学等,我们的课程就属于普通语言学性质。  (二)专语语言学  专语语言学也叫具体语言学、个别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为普通语言学提供丰富目的材料,要吸收应用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接受普通语言学的指导,与普通语言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专语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它可以研究某种具体的语言,如研究汉语,叫汉语语言学,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叫英语语言学。它也可以以几种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发展规律特点,如我国的壮语、布衣语、傣语、土语等是来源于侗傣语支的亲属语言,以这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叫侗傣语言学。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来源于日尔曼语,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日尔曼语言学。同学们在专科阶段学过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就是专语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是在专语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取决于对具体语言进行研究的成果。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越多,材料越丰富,那么就越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目前对具体语言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世界上一些大的语种,还有很多语言,比如一些边远、落后民族的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甚至可能还有不为人知的语言。所以目前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只综合反应了一部分语言的研究成果,随着语言学家对各种语言研究的范围不断深入,不断扩大,语言学理论还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二、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横向结构的一面,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它纵向发展的一面,历史的一面。研究分析语言,既需要看它在当代的状态,认识它的现状,也要看发展的特点,找出演变的规律。因此,专语语言学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语言,它可以研究一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的状况,据此可把专语语言学分为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两大类。  (一)历时语言学\n  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涉及到一种语言的,叫做历史语言学,如历史语音学、历史词汇学、历史语法学等;涉及到多种语言和方言的,叫做历史比较语言学。  (二)共时语言学  共时语言学是以同时的、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是从横的方面进行断代研究,比如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或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汉语,就属于共时语言学。又可分为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两类。其中描写语言学是我们最熟悉的,它对语言进行的是断代似的研究,对语言在某一个时代状况作客观的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以期反映出这种语言的基本面貌。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语法等都属于描写语言学。又可分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对比语言学是在描写几种语言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二者的异同。我们虽然没有系统学习对比语言学,但学习外语,实际上或多或少要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如学习英语比较英汉语音、语法、句子结构的差别等。比如英语单词vine(藤)、wine(酒),是第一个音素的区别使词义区别开来,而汉语中音素v没有w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伟、王、无、文、外”等,其中的w(u)读为v一点也不影响对意义的理解,听话人不计较你这里的发音,细心的人或许会稍微感到有点异样,如此而已。  当然,共时与历时的划分我们是在专语语言学中重点介绍,但要注意,并非只有专语语言学才能进行这种划分,普通语言学也可以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以上各种语言学,因为是围绕语言结构本身进行研究的,所以又被称为微观语言学,与此相对应的,综合多门学科形成的应用语言学的各个类别,都是宏观语言学。  综上,理论语言学我们归纳如下:  三、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所创立的新的语言学科,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来研究语言,从而建立新的学科。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指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比如研究语言习得心理,对比不同语言的差别等。我们这里的应用语言学是广义的,主要指语言学与其它学科交叉所创立的一些边缘性学科。  (一)社会语言学\n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顾名思义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也吸收运用了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研究学科。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尤其关注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也即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因为语言总是在某个言语社团中使用的,因此社会语言学就特别注意语言变体与社会因素的联系,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差异,具体地说,像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与混合、语言规划等。  社会语言学这个名词是美国语言学家H?丘里(一译柯里)1952年在其论文《社会语言学的设计:语言和社会阶层的关系》中首先使用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法国的社会学派和布拉格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却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兴起的。1964年5月,布赖特主持召开了首次社会语言学研讨会,会后布赖特主编出版了会议论文集《社会语言学》。同年夏天,在费格森主持的美国语言学会语言学讲习班上,各路专家一致同意以社会语言学命名这门交叉学科,是年秋季,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组成社会语言学委员会。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诞生的标志。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而言,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dialect或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是1)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并且联系社会因素来探讨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常常使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这又被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会语言学”;2)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双语、语言接触、双方言,语言规范化问题等,这又被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3)研究人们怎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不同的社会、社团使用语言的差别,如某一社会阶层使用语言的不同习惯(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这被称为语言的社会变异),又如不同的性别、年龄、行业和经济地位等对个人言语的影响(这被称为个人语言变异)。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那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异质的(orderlyheterogeneous)的语言,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语言的结构。这是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特征。  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1)交际民族志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区的社会语言学资源、实际言谈活动中上述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等等;2)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具体差异;3)交际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一个种族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种族内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影响,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交际策略;4)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把语言的本质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5)会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CA来替代),主要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6)语言变异研究则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表了《纽约城英语的社会分层》(ThesocialstratificationofEnglishinNewYorkCity,Washington,D.C:CenterforAppliedLinguistics)一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包含fourth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他发现,不同的r\n发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得发r音,有人发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发。经过统计,他发现,上层和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比较高(分别为62%和51%),而下层的职员发的比例则相对低得多(只为20%)。通过这个变异调查,拉波夫断定,不发r音是下层口音的标志,下层职员出于向上中层靠拢的心理,经常在顾客面前发r音。此后,变异研究不仅以语言变异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而且发展出了一整套调查语言社团、搜集语言素材并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虽然早期变异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语音方面,但目前已逐渐扩展到语法、语义、话语分析等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1)对语言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同时又更为广阔的概念,打破了索绪尔以来只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局限;2)对语言研究进行计量统计的分析;3)通过语言变异的研究在共时和历时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解决了共时和历时的矛盾。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法、数学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实验分析法。  社会语言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最近引起语言学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与重视的网络语言现象的讨论研究,就属于社会语言学。网络文化在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具统计截至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8700万,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网络语言在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对社会现实语言影响越来越大,比如网络词汇使用“:-)、:-D、:-(、^O^、~^o^~”分别表示微笑、大笑、生气、笑脸、笑得甩辫子这样的意思,既生动形象,又新奇别致,别有意趣,甚至有些词语已经进入现实运用,例如“美眉、灌水、板猪、恐龙(丑女)、青蛙(丑男)”等等。网络人口的构成状况(年龄、性别、地域、阶层等)、网络语言的构成、使用价值、使用者的心理、对社会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及规范都值得进一步研究,这既是社会学家的事,又是语言学家的事,当然更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二)心理语言学  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结合形成的学科。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而就个人来说,语言与心理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个人心理的一种反映,观察一个人的语言,有助于认识他的心理认知活动。所以心理语言学着重观察语言和个人的关系,研究类似于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的过程、语法的心理现实等。比如有的语言学家提出“核心句”问题就是具有简单句、肯定句、主动句和陈述句性质的句子,心理语言学对此进行过实验,结果发现,陈述句转换为否定句比否定句转换为肯定的被动句(被动语态)的时间短,说明核心句是符合心理现实的。  (三)神经语言学: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问题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人脑重量大约为1450克,黑猩猩头部重量与人类差不多,但大脑只有500克左右。人的大脑皮层具有语言中枢,黑猩猩没有语言中枢。人的大脑皮层仅有4毫米厚,但分布的神经细胞却达10的11次方之多。大脑皮层虽然很薄,但消耗氧气的份量却占全身吸入氧气的1/5。大脑对血液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从心脏压出的动脉血,有1/5是供大脑使用的。  神经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语言活动主要与大脑左半球的某些部位相联系,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主管理性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通过对大脑的解剖可以看到,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的有关部位比右半球相应部位体积要大,结构更加复杂,连婴儿也不例外。有些十岁以下的儿童,因为患脑瘤而需要切除大脑左半球皮层,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语言能力,这表明儿童的大脑心理过程可以从左半球转移到右半球。但是对于成年人,若将大脑左半球切除,则将完全丧失语言能力。  目前关于人的大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远远不能彻底解释大脑的语言机理。关于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失语症来观察。失语症是大脑机制受到损伤而造成人的言语能力的丧失或言语障碍的病症。神经语言学家正在寻找失语症和大脑某一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目前的研究表明大脑有三个区域与失语症有关:一是布洛卡区,这一部分的损伤引起的失语症是说话十分困难,发音极差,一般失去功能词,如英语中的a.in.for等;二是维尔尼克区,这一部分的损伤造成的失语症表现为病人语言仍然流畅,发音也没有困难,但言语缺少内容,言语重复,包含许多虚词,让人不知所云;三是海希尔区,这个区域受损造成“词聋症”\n,患者听不懂别人所说的话,他能听见声音,但是不能理解,不过通过书面语可以理解。神经语言学家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人的左脑是主管语言的,左脑受损,就丧失或部分丧失语言能力,而右脑受损,则丧失形象思维能力。当左脑受损伤时,病人可以感知相关事物的形象,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当右脑受伤时,病人能够说出事物的名称,但是由于缺乏形象思维,摆在他面前的东西他也认不出来。  现在语言学家们开始运用“脑血流”和“脑波图”研究语言与大脑的关系。比如塞音p与吹蜡烛时的嘴唇动作十分相似,肌肉动作是一样的,那么在大脑的行为是否也相同呢,萨丕尔猜测(那时不具备研究条件)两者有本质区别。最近的脑波图实验证实了这一猜测,人在吹蜡烛时,大脑左右半球的波形没有区别,而在发p时,大脑左半球的平均电压明显增高,而右半球没有变化。还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就是比较同样的话语在说出来和在脑子中默念血流有没有区别,试验结果证明二者没有区别。目前刑侦人员使用的测谎仪,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语言学的这种研究成果。因为被测试人员在听到与案件有关的一些词语时,脑子下意识会产生反映,这样其脑波、脉搏都会有异于平常的地方。  实验表明,人在大脑中的语言机制是特有的,其它动物不具备这样的机制。人的语言机制主要是在大脑,大脑和人类的语言的内在联系现在认识研究还很不够。语言的起源问题,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至今难有突破,关键就在于我们对人脑的机制研究不足以回答上述问题。如果真正把语言与人脑的关系研究透彻,破解其间的秘密,可以想见,语言及语言学史都将写下崭新的一页。  (四)其它应用语言学科  应用语言学除了前面介绍的一些综合性学科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等。像统计语言学,通过某一作家用词频率的统计研究,可以为探索作家的语言风格提供有力的佐证。如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据统计代词“我”出现频率是25个词出现一次。统计成果还可以为编撰辞典提供依据,例如有人统计英语文献用词,结果表明736个最常用的词占全部所调查的文献所用词的75%,掌握这些词可看懂文献的3/4,掌握一千个常用词可以读懂文学作品的80%,听懂口语的90%。统计还可以确定语言中借词的比重,比如,朝鲜语中汉语借词占75%,现代英语中有55-75%的词借自法语、拉丁语或其它罗曼语。汉语常用的前20个词是:的一是我了有国不在他人大十二来们上三这中。又如汉字总数有数万个,如何从中筛选出常用的汉字,就需要对文献进行分析统计。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现在得出的结论是:2000个常用汉字的出现率是90%,3700个汉字占一般文献的99.9%,其它数万个汉字仅占0.1%,这些成果,为编撰字典辞典、编制教科书、计算机存储汉字提供了依据。我国公布的最新的语言规范文件《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在确立338组异形词规范的推荐词形,就是以词频统计作为依据的,可以说是统计语言学成果运用的范例。比如“人才”和“人材”,那种词形更符合使用的实际情况呢?根据词频统计,“人才”是10867次,而“人材”只有35次,社会使用频率悬殊很大,很明显应该以“人才”作为规范形式,这样与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保持一致,符合实际需要。这里词形的选择确定,统计数字就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单靠专家评定选择词形,那么很可能莫衷一是,争论不休。  有人用统计语言学原理分析《红楼梦》,结果发现该书前80回和后40回在语言风格方面、用词方面、句式方面不一致,从一个方面证明这本书不是曹雪琴一个人完成的,高鹗续后40回的说法就有了一个比较有力的证据。不过,据华夏时报2003年12月13日报道,兰州商学院教授夏和等人研究发现,该书通篇是用南京话写的,如“烫伤”的烫字是下面一个皿,音dang,“都来了”说成“多来了”,符合曹雪琴世代居住在南京的实际情况,而高鹗作为东北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这两个相反的情况似乎自相矛盾,我们这里引用,不是要辩明是非曲直,而是要告诉大家,它们从一个侧面说明,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文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数理语言学开始既不为数学界承认,也不被语言学界承认,不承认其独立性,只认为它是自己学科的附属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侧面,而现在再也没有人否认它的存在价值了。\n  由应用语言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在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与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神经学等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过去,语言学是向别的学科学习,学习它们的观点和方法,而现在,语言学成为方法与观点输出的学科,像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都充分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尤其是现在的计算机科学,完全接受了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最充分地加以利用,比如计算机字库、词库的建立,计算机自动处理自然语言,都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比如下面的单位,人类识别非常容易,计算机识别就有一定难度。  1.a.买了一本书b.买了一趟书  2.a.砍苹果树的刀b.砍苹果树的枝  第一例a中的“一本”的意义是指向书的,而b例同样位置的“一趟”是指向买的。第二例第一层结构是定中偏正关系,而b例第一层结构是动宾关系,表面看,这两组句子没有什么差别。  计算机学科利用语言学成果,一方面使计算机作为人的大脑的延伸功能更加扩大,效用更加提高,另一方面使语言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口语(有声语言)、书面语(文字记录)之外,获得了第三种形式――人机对话(计算机语言)形式。当然,人机对话还有许多具体问题亟待处理,如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人类的大脑有此功能,计算机则是比较机械的,还不能像人脑那样灵活自如。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言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产生了很多边沿性学科,展示了语言学学科的领先性与极其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可以说,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只有一百来年),而且更是一门领先的科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支先锋力量。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这样评价语言学:“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它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第二部分语言学流派  语言学流派我们教材没有介绍,是本课程教学大纲增补的内容,学生要注意通过网上资料了解有关内容要求。介绍语言学流派的目的不在于死记几个概念,这样没有任何意义,而是给大家指出一个学习研究的方向,提供一个深入研究的线索,知道语言学史上还有这样一些观点,还有这样的成就,或者说还有这样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大家如有兴趣,可以深入钻研,我们在课件中还提供了语言学名家名著,介绍给大家,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在教学要求上,我们定的标准是相当的低的,了解一些基本的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不是要在这里给大家系统讲语言学史,只是一个引导。  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更加详细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在网上本课程课程端参考《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中“望远镜?语言学流派”。一、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欧洲商贸业和航海业的发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语言学者们通过才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的语言,从而进行比较研究。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n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Law)。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德国语言学家保罗比较起其它语言学家来又有了一大进步:他以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侧重于词法,保罗除了词法外还讲句法,这样就扩大了语言的研究范围。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历史语言学开始,人们才认识到,研究语言还可以跨出本民族语言的圈子,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研究语言,寻找语言的亲属,通过亲属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找出语言发展的规律特点。  历史比较语言学在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一般称之为语文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只是别的学科的附庸。语文学缺乏独立性,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  语文学时期的学者,对语言的研究多是主观的规定和臆测,缺少客观的描述和检验,研究对象往往仅限于书面语,目的是校勘古书,给政治、哲学、宗教、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解释传统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籍,不准违背古人的说法,忽视语言本身的结构与发展,更不理解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社会功能。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研究,主要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不重视口语的研究。语文学时期,不重视活的口语研究,对于当前口语视而不见,今天的语言学非常重视口语,而且往往以口语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因为国家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标准都要依据口语研究的成果。\n  历史语言学建立了比较的方法,既注意语言古今的对比,又注意现代不同语言的对比,重视当代活的语言的研究,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考察语言的的历史来源和亲属关系,为语言建立了谱系,对各种语言作出了谱系分类,后来又建立了语言学的各个部门,语言研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是语言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历时比较语言学所采用的比较方法,给其它学科以很大的影响。过去,语言学是向别的学科学习,学习它们的观点和方法,而现在,语言学成为方法与观点输出的学科,像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音乐学、法学等都充分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尤其是历史比较方法对这些学科产生了很大影响,建立起了比较文学、比较法学、比较宗教学等新的学科。这可以说是语言学对社会科学的一大贡献。同其它学科相比,语言学还非常年轻,但它一经产生,就以其研究方法的先进性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对别的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方面,别的学科学习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起了新的学科,另一方面,语言学与别的学科相互结合,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历史语言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总的来说过分偏重于语言的历史即纵向的研究,注重语言的历时性,忽视语言的共时性研究,也即语言的横断面的系统性研究。当然,从把语言学引向独立学科看,历史比较语言学是非常有贡献的。  归纳起来,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以后,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语言学具有了独立性,创造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分析语言的结构,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第三,语言学重视当代口语研究,注重语言的现实分析描写,目的是指导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第四,语言学对别的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五,语言学和别的学科结合,产生了许多新兴的边沿学科。二、结构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是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的主要论点扼要地说有两个方面:第一,认为每种语言都有一套独特的关系结构;第二,每种语言的个别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跟其它单位的区别、对立中存在的。其鼻祖索绪尔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语言结构类似于象棋,每个棋子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动作范围,以若干个区别特征与其它单位对立,按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离开了象棋的结构关系,这些单位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木块或石子。语言中的词或语素,都可比拟为这样的棋子。  结构主义强调不能孤立地从事物的个别性去认识它,而要同时从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从结构的分层符号系统的整体性去认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死胡同,过于追求抽象形式,而忽视语句的具体内容,显得比较片面。  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一)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的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n  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论纲》写得很明确:从功能观点出发,语言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根据语言行为与超语言现实的关系,语言的功能可区分为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前者是针对表达对象而言的,后者是针对表达本身而言的。德国语言学家布勒曾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卷上发表过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年代提到过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针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而言),表达(从说话者角度出发),召唤(针对交谈的另一方面而言)。雅科布逊以后又根据信息论的模式把三功能说发展成为六功能说:所指(referential)或指示(denotative),表情(emotive),意动(conative),沟通(phatic),后语言(metalinguistic),诗歌(poetic)。  建立了音位学说。反映布拉格派音位观的代表作是特鲁贝茨柯伊的《音位学原理》。在此书中音位体系被定义为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此作对世界各国音位学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以后,雅科布逊又通过实验和对历时音位学的研究,对布拉格语言学会早期的音位理论进行了某些补充和发展。  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雅科布逊、特伦卡、斯卡利奇卡认为语法平面的基本单位是形位(morpheme),形位在一定场合下也会出现中和的现象。形位学上的对立也有偶项特征,但不对称,一个强(有标记项),一个弱(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来分析语法意义。  提出“语言联盟”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  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实际切分的主要成分是“表达出发点”和“表述核心”,即现在通用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论纲》第十章就提出了这一见解。  战后,布拉格学派认为:正确理解语音外壳和意义的关系,语言功能特征与结构特征的关系,以及语言体系开放性特征等问题,至今仍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应该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地运用于本族语的分析,以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他们在语言研究中还发现了语言存在着中心区和边缘区,结构规则在中心区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边缘区则显得模糊。当前布拉格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间的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主张在语言学研究中运用电子技术,因而,在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散居于世界各地,影响衰落。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何拉莱克担任第一任会长。这个新的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传统,因此其成员被称为“当代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二)哥本哈根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叶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轮》和《普通语法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该学派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质”“语言是价值系统”\n的论断,主张把语言从物理方面的声音和心理方面的语义抽象出来,并且排除语言对社会的依存和语言历史演变因素的制约,以便集中研究语言的内在结构。叶尔姆斯列夫主张以经验主义原则和演绎法看待语言,一方面认为语言理论要经得起语言事实的检验,另一方面又认为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是互补的,可以进行单纯的理论研究。它特别注重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看成一个“纯演绎系统”,采用“假设—推理”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小。  哥本哈根学派试图通过成素和关系来说明语言的内在结构,对语言的表达平面和内容平面以及这两大平面之间各个形式要素的依存关系和网络作出理论的解释。语符学十分抽象,试图实现人文学科和精密科学的结合。该学派的理论为韩礼德所欣赏,在70年代后期的著作中,韩礼德曾多次引用叶尔姆斯列夫的观点。叶尔姆斯列夫逝世以后,该学派逐渐衰落。  (三)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阿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前者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从事人类学的语言学家对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特别强调了语言描写的一条原则,即对语言事实要做客观的描写,不要用其他语言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而应当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后者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二人都强调要尊重语言事实,主张记录口语作为研究素材,然后对他们的结构做客观的共时的描写。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阿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这可以看成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摇篮,1925年出版会刊《语言》。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他们把语言看成是一系列代替实际的刺激和反应的行为,在语言的分析中着眼于可以观察到的言语素材,主张依靠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反对用非语言学的标准(特别是心理因素)来分析语言,在共时描写中完全排除了历史因素,这些论点影响巨大,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  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霍盖特1958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对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1951年,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制定了一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  总的看来,这个学派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1、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这是这一学派的传统,因而他跟欧洲传统的语言学主要着眼于书面语,以及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以历时为主的研究有明显的不同。2、注重形式的分析,回避意义问题。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这一学派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根据可以观察到的语言形式,不考虑语言以外的事实。由于忽视意义,这就使他们对一些同形异构的歧义现象难以解释。3、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以便从一堆言语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并加以归类。4、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这是分布和替换的方法在句法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并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的分析法,即把句子或词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5、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这是在语法和语音结合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新的单位。它是由出现于某个语素变体的一组音位所组成的语音单位(如英语名词复数的词尾-s,-z,iz是由不同的音位组成的同一个语素音位)。6、强调验证。这一学派认为语言研究必须根据话语的素材,采用严格规定的步骤对这些素材做形式的分类,而且分析的结果必须经受验证。因此,它也被称为“操作主义”和“分类主义”。五十年代末,随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新起,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主导地位,影响减弱。\n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都接受了索绪尔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在语言中又区分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中的成分依据成分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话语中切分出来,并加以分类归并,而后从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的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三、转换-生成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出现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乔姆斯基为代表,运用转换-生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其活动中心是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在欧洲有一个专门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学术组织,称为“旧大陆生成语言学协会”,它是一个国际性的生成学派的组织,于1975年秋成立于荷兰。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它完全不同于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美国结构主义,因此,它的出现是对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挑战,被人称作“乔姆斯基革命”。  乔姆斯基受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影响,最初曾经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的语法,他发现以分布和替代的原则和方法对语言素材进行切分和分类的“分类主义”的方法,虽然对语言结构的表面现象作了一定分析,但对于语言结构内在的联系却解释不了,比如某些“同形异构”的现象,主动句和被动句之间的关系。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结构主义分析的不足:  Flyingplanescanbedangerous.  按结构主义的分析是:Flying||planes|can|||be||dangerous.而其中的Flyingplanes可以有两种结构关系:一是动/宾“驾驶飞机”,一是形/名“正在飞行的飞机”,这在结构主义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分析中是无法显示出来的,这种意义是在语言的深层而不在表层。也就是说,结构主义只分析了表层结构,而没有分析也无法分析深层结构,实际上上面的句子就含有两个不同的深层结构,是两个深层结构转换来的,其中一个深层结构中的planes是受事,一个深层结构中的planes是施事。  又如下面两个句子:  1〕Johniseasytoplease.  2〕Johniseagertoplease.  这两个句子,按结构主义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其语法结构完全是一样的,不能发现二者的本质区别,而实际上它们的意思根本不同。前一句的意思是“约翰很容易被讨好”(直译是“人们容易使约翰高兴”),后一句的意思是“约翰急于讨好别人”(直译是“约翰急于使别人高兴)。这是因为第一个句子可以转换为:ItiseasytopleaseJohn.第二个句子不能,如果转换为“ItiseagertopleaseJohn”,意思就完全错了。  这就促使乔姆斯基和其他一些语言学家积极思索,另辟语言分析的蹊径,于是产生了转换生存语言学,这就是该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转换-生成语法从提出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它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从1957年到1965年,《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第二阶段是“标准理论”时期,从1965年到1971年,代表作是《句法理论要略》,其语法包括四部分规则,即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标准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正是把语义纳入到语法中来,提出语法结构有深层和表层之别,深层结构决定语义,他通过转换规则而转化为表层结构。这一修正使它跟古典理论有了原则区别。  第三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n时期,从1972年到1979年,1972年出版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以1977年出版的《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为代表,则对这一时期的理论又作了一些修正,因而也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1972年的主要变化在于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而在1977年的理论中,语义解释则被全部放到了表层。此外,这一阶段还提出了“虚迹”的理论。  第四阶段是从1979年至今,以《支配和约束论集》为代表。这本书是根据乔姆斯基1979年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约束”理论整理成的。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在原来的规则系统之外增加了原则系统,二是提出了“虚范畴”。目前,支配和约束理论仍然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中。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对人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而不是仅仅描写语言行为,它要研究的是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个概念是从语法中派生出来的,只有语法才是实际存在的,因此,转换-生成语法研究的对象是语法而不是语言。另外,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的公理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用演绎的方法生成无限的句子,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所以说,转换-生成语法无论是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和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原则的区别。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使语言学以新的面貌呈现于世。它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简单、主动、肯定、陈述句是核心句,其它形式,如否定句、疑问句、被动句等等,都是从核心句转换来的。实验证明:这有一定道理,因为给受实验者几十个各种类型的句子,让他们回忆,结果是核心句被正确回忆起来的最多,其它形式的句子,都有被回忆成核心句的倾向。这说明,每经过一次转换,句子就复杂一些,理解和记忆的心理过程也就复杂一些,所以在大脑存储系统的深层,基本结构还是核心句的完形。  现在这一理论还被用于心理测试研究方面:西方一些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的方法是给出一些材料,让被测试的人员写出句子,这些句子可以是主动句可以是被动句,在表义上没有什么差别,但实际上往往是以使用主动句居多的人被录用的概率要大一些,因为主动句的大量使用反映在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是具有主动性,具有积极性,进一步分析,这样的人往往都富有进取精神。  转换-生成学派的研究还包括生成音系学,它是生成语法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研究人头脑中的音系知识。生成音系学从酝酿、形成到标准理论,直至现在的非线性理论,一共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有雅科布逊、哈勒、乔姆斯基等。1952年,雅科布逊、哈勒等人合写的《言语分析初探》、1956年乔姆斯基、哈勒等合写的《英语的重音与音渡》以及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共同撰写的《英语语音模式》分别是前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作。《英语语音模式》中提出的标准理论使生成音系学在60年代的美国音系学中居于主流地位。1975年以后,生成音系学进入非线性理论时期,演化出各种名目的音系学,如自主音段音系学、节律音系学、词汇音系学等。在这一时期,乔姆斯基退出了音系学领域的研究而专攻句法,哈勒则仍是这一领域的旗手。  生成形态学也是转换-生成学派的一个研究范畴。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首先确定了形态学在生成语法中的特定作用,哈勒于1973年进一步提出了生成形态学的第一个明晰的模式,继而西格尔、杰肯道夫、阿罗诺夫等人跟进,又对生成形态学的模式作了一些改进。  在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认知心理学派,表明去影响已经超出了语言学界。  转换-生成学派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学方面,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认知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乔姆斯基认为,转换生成语法将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并把语言学的研究和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共同为探索人脑的奥秘作出贡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