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35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言学的基本任务:要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及结构,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语文学:语文学是一门研究古文献和书面语的学问。语文学的发源地:印度、古希腊与罗马、中国印度:公元前4世纪,印度学者巴尼尼在整理、注释《吠陀》时《梵语语法》。古印度语言研究的突出贡献:(1)形态:把词分解成词干和词尾两个部分。(2)词类:巴尼尼把词分为名词、动词、介词、和小品词4类。(3)语音:古印度语言学家细致地描写了梵语语音的发音动作,根据生理原则和物理原则对语音作了分类,区分出元音和辅音,塞音和擦音,半元音,长音和短音以及音节等。希腊、罗马: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塔尔库斯对荷马史诗进行编辑与整理,他的学生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出了第一本“语法最伟大的权威”《希腊语法》。古罗马学者借鉴希腊人的经验研究拉丁语,代表人物是瓦罗和多纳图斯。瓦罗《论拉丁语》一直被公认为权威著作。多纳图斯《语法术》,长期被当做标准课本。古希腊两次大论战:第一场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第二场在“变则派”和“类推派”之间展开,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中国:自秦代以来,虽然方言纷杂,但文字基本保持同一。要研究古文献,必须围绕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来进行,于是便产生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通称为“小学”;出现了《说文解字》、《广韵》、《尔雅》等大批不朽文献。但其目的是为了读懂古代典籍,没有把语言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n小学: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称为经学的附庸。古代的语言研究(语文学)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包不包括口语)第二,研究目的不同。(阅读和传授、探索规律)第三,地位不同。(附属与独立)历史比较语言学:又称比较语法,起源于18和19世纪的欧洲,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历史发展。标志着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一门学科。德国施来赫尔提出谱系树理论,法国梅耶将谱系树理论和波浪说纳入历史比较研究。谱系树理论是历史比较法的理论基础,它以语言的不断分化为理论前提,假定一种原始语言分化成几门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又以同样方式继续分化。波浪说假定原始共同语内部本来就存在方言歧异,这些方言像波浪一样向四周扩散,使不同语言具有某些相同特点。\n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是符号系统,将语言对象进行了明确的切分,为形成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理论是: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语言的系统性,组合和聚合,共时和历时。他认为存在两种语言学: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应主要研究语言的语言学。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理论语言学要点:1、明确语言学的任务。使语言学从历史语言学走向结构语言学。2、区分了语言和言语。3、区分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4、主张将共时性的研究与历时性的研究区分开来。5、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部分。6、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转换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句法结构》:(1)研究体现在人脑中的认知系统和普遍语法。(2)人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大脑能自动创造和理解句子。(3)语法是生成和描写句子的规则系统。(4)采用现代数理逻辑的形式化方法,根据有限规则演绎无限句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功能语法概要》\n对于语言学的认识: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伴随着人类一起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很早就注意研究语言,所以语言学是古老的;但语言学直到18世纪下半叶,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后来又建立了语言学的各个部门,语言研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语言学的确是十分年轻的。语言是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而语言的发生又与物理、生理、心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语言与语言的信息处理(如机器翻译、语码转换等)又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科学,所以语言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随着语言学与别的学科的交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话语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宇宙语言学等等,这些也体现了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什么是语言:\n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交际工具(社会功能):交际功能(1)传递客观信息(2)传递主观信息(表达态度及情感)标记功能(1)使用地域方言标记(2)使用社会方言标记文化录传功能(1)记录历史(2)记录当下思维工具(思维功能):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规则系统:每个人说话(言语),都要遵循这个规则系统,说话(言语)是对规则系统的运用。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自然的必然联系。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和义的结合时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它是就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相互关系来说。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具体体现:1.相同的事物或意义,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语音来指称。2.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n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系统的二层性):语言系统是多层级系统,包含着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根据语言单位性质的不同,语言系统首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层次——下层和上层。下层和上层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语言的下层(音系层):语言层级系统的下层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层即语音层。下层语言单位都是只有形式没有意义的。语音层包括的语音单位:音位。音位是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语言的上层(语法层):语言层级系统的上层是语音和语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组合层。上层语言单位都是既有形式又有意义的。一般认为上层包括三个级别的基本语言单位: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最小的语言交际单位。特点:第一,从语言的下层到语言的上层有一个质的变化。第二,从下一级语言单位到上一级语言单位。第三,上一级语言单位都是由下一级语言单位按一定的规则构成的,下一级语言单位都是上一级语言单位的构成成分。语言和言语的联系:\n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模式,可以从说话中找语言。抽象的语言是不存在的,都以个体语言的形式存在着。从历史上看,言语事实在先,规则在后,通过言语反映存在。言语第一性,语言第二性。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语言对言语起强制性的规范作用。2、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所产生的结果:语言模式被人们从具体言语中概括出来之后,又会被运用来重新组合成新的言语。1.语言——社会共有——相对静止;言语——个人使用——自由运动。2.语言——社会因素;言语——社会因素、个人因素。3.语言系统——结构成分有限;言语内容——无限句子。语言和思维的联系:语言与思维(抽象思维)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的。1、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的形成过程和成果都离不开语言,形成思维需要语言,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成果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记录下来。2、语言离不开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运用中才有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无所谓交际。语言中词和句子的意义是思维赋予的,语言所具有的层级关系,组合、聚合关系与逻辑思维的活动模式相契合。如汉语中的“树”这个词的意义,概括了全部的木本植物。\n语言的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思维作为人脑的活动,具有大脑神经生理的基础。1、神经生理学依据:人类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区别,左半球掌管着人类的语言活动。2、大脑两半球的专业化与学话的过程一致。组合关系: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组合关系也就是结构关系,有相同组合关系的语言单位构成的类,就是结构类。聚合关系: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作用,它们自然聚合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具有相同聚合关系的语言单位,就构成某种聚合类,即功能类。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语言能力:广义的“语言能力”是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即要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发音的能力。狭义的“语言能力”是从人类与动物\n相区别的角度讲的,指的是人类大脑天生就具有的语言装置、语言习得机制、语言器官。意义:扩大了语言的研究范围。语言符号是如何增进我们人认识客观的能力的: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的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当语言产生之后,人们就可以利用语言从他人那里接收间接的经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的心理现实。当我们向他人传达这些信息时,就可以运用已有语言符号,对心理现实进行再编码,用语音发送出去。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与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它与二者存在一种互动:一是,借助心理现实的中介,人类将认知得到的客观现实用语言符号固化下来。二是,借助心理现实的中介,离散化、物质化的语言符号使人类能推导出新的概念和判断、构建各种理论,进而发明新的具有延长性的感知工具,进一步提高对客观现实(包括人自身的心理现实)的认知。\n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功能。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声音和语言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语言虽然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区别。音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音节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1)音位总是属于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2)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直接)(3)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间接)(4)最小语音单位的集合体音(质)段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来分析的音位。根据音质特征所构成的功能差别来考虑,从音质辨义的角度归纳出来的音位。音质音位主要指元音、辅音音位。非音(质)段音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区别特征:一个音同其他音区别开来的语音特征就是区别特征。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用区别特征这一标准对语音进行音位的划分归纳,首先应从总体考虑意义的有无,其次再从具体考虑意义的有无,最后,才能从具体考虑意义的区别。音位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因此构成它的区别性特征同样受到系统的规定和制约。音位是若干个区别特征的集合。音位的区别特征一般都是按照二元的偶分法(是/否)来确定的。音位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形式。\n自由变体是指那些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可以无条件地变读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可以自由替换,它们的差别不会造成意义的改变。条件变体:一个音位里包含很多音质相似,出现环境互补的的音素,它们互为音位变体,因为有语音环境这个条件的制约。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的对象:语音学:自然界的一种声音——自然属性。语音自身的自然属性或听觉反映,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是间接联系。音系学:负载社会约定的信息——社会属性。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音位和音素的区别: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二者存在区别。A.划分的依据不同:音素是根据语音的物理、生理等自然属性划分出来的,音位主要是根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看两个语音形式是不是同一个音素,只须看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是否相同,而看两个语音形式是否属于同一个音位,除了看它们的自然属性,更主要的是看它们的社会属性,看它们是否能区分不同的语言符号。B.音素是属于所有语言的,音位是属于个别语言或方言的。音素是从自然属性出发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不同的语言中的同一个音素,其自然属性都是相同的。而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按社会习惯划分出来的能区别意义的最小的单位,因而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C.数量上不同。一般来讲,一个语言的音素的数量要比音位的数量大得多。一个语言的音位,经过归纳,一般都在几十个。而一个语言里实际所包含的音素是很多的,其数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二者也存在着联系。一般来讲,音位和音素有着集体和个体的关系。一个音位往往包括几个不同的音素。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音位/a/就包括[a][A][A][Q]四个不同的音素。\n音位的性质以及归纳音位的原则:音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归纳出来的。归纳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具体语言或方言中不同音素之间的互相关系。1.对立原则(区别特征的辨义功能):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这几个音素就形成一种对立关系。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2.互补、相似原则:同一语言或方言中,几个相似或相近的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但出现环境各有分工,分布状况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这些音素都可以作为同一音位的变体归并起来。3.语音相似原则: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不但能互补,而且在说这种语言的人的听感上必须音质相似。聚合群:具有同一区别特征的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双向聚合:某些音位分属两个聚合中,呈平行对称分布;有的音位彼此依靠多项特征相互区别。平行、对称是音位系统的重要特点。单向聚合:有的音位只靠一项对立特征与别的音位区别。特点是部分不平行、不对称。区别特征与语音系统平行对称性特点的关系:\n区别特征与音位的聚合关系密切相关。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不同的区别特征互相区别开来,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聚合成群。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音位:ABCD1/p//p‘//m/2/t//t‘//n//l/1行是双唇聚合群,2行是舌尖前聚合群,A列是不送气清塞音聚合群,B列是送气清塞音聚合群,C列是浊鼻音聚合群,D列是虽然只有一个音位,但在这个矩阵中自成一个聚合群。在这个矩阵中,A,B,C三列音位之间呈现出平行、对称的关系,我们称为双向聚合,同一个聚合群中的几个音位往往具有共同的语音规则。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p‘/,/m/都不能和撮口呼组合。和双向聚合群的音位结构相比,像/l/的这样的音位就显得很孤单,就只能与/t/,/t‘/,/n/构成舌尖前聚合群,因而我们将其称为单向聚合。区分双向的聚合和单向的聚合,有利于分析音位的系统性,也有利于说明语音的演变。一般说来,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发生演变时会引起同一聚合群中其他音位的演变,而处于单向聚合中的音位的变化一般不会波及其他的音位。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临近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多数情况下,语流音变是音位范围内条件变体的替换。有时也会超出了音位的范围。1.同化现象是指一个音位受到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同化现象是为了使发音顺口而产生的。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1)顺同化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2)逆同化后面的音影响前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2.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与临近的音不相同或不相近,这种变化叫异化。异化现象都是为了避免发音上的拗口而产生的。\n3.弱化是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的现象。词法、句法:词以上的规则叫做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做词法。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n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前缀、中缀、后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所以又称为前加成分,中加成分,后加成分。派生词缀黏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也即屈折词缀增加的是表示句法范畴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句子:按语法规则组成的带有特定语调(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的能够独立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大的语法单位/最小的交际单位。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语法意义是从词的变化和组合中体现出来的各种关系意义。并列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主谓结构、述补结构分别表示联合关系、修饰关系、支配关系、陈述关系、补足关系。语法中的任何部分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叫语法意义,形式叫语法形式。语法意义是概括出来的;任何语法意义都是通过语法形式体现出来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必须通过语法形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二者以对方为存在条件。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名词:性(性别特征)、数\n(数量特征)、格(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动词:时(动作发生的时间)、体(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态(动作和主体的关系)、人称(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1)音义结合体;(2)最小结构单位;(3)构词备用单位(不能独用)。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可分成词根和词缀两种语素。根据构词能力分:成词语素(独立成词)和不成词语素。根据出现位置分:定位语素(构词时位置固定的语素)和不定位语素。词形变化(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1.附加屈折词缀:这是最常见的词形变化。例如英语:名词+s(复数)动词+ing(进行体)动词+s(人称)动词+ed(过去时)形容词+er(比较级)形容词+est(最高级)2.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根的语音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元音替换:man——men(复数)get——got(过去时)辅音替换:send——sentbuild——built3.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英语:we(主格)——us(宾格)good-better-best\n语法结构类型:根据词法(词形变化)的区别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a.缺乏词形变化,复合词多,派生词少。b.词序严格c.虚词十分重要屈折语:a.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的结构关系主要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词序的不同只用来表示些微的语用含义的差别。词形变化的方式:内部屈折(语音交替)、外部屈折(附加屈折词缀)、异根。b.一个屈折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范畴义:works单数、第三人称、现在时c.词干(词根+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结合紧密,脱离后,词干在句中不能独立存在。黏着语:a.没有词的内部屈折,只有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b.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有一个黏附语素来表示,而一个黏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义。c.词根和表示语法意义的黏附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界限分明,独立性强复综语:分不出词和句子。一个词的构成成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成分互相编插组合,连缀成句子。动词含有多种复杂成分→通过这些成分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印第安语、古亚细亚语系的某些语言都是复综语。主谓结构的意义——“陈述”,偏正结构的意义——“修饰”,述宾结构的意义——“支配”,述补结构的意义——“补足(述语)”,联合结构的意义——“并列”或者“选择”。\n句子的递归性: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律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弹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句子的层次性: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组成的。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句子以下词以上的各级组成成分都是大小不同的词组。递归性和句法结构的层次性有什么关系?“递归性”是数学和数理逻辑的一个基本术语。它被引入到语言学中,指的是“重复使用同一条规则以便生成无限的新语句和无限长(在理论上可能的)的句子”的功能。也有人解释为“有限规则的无限应用”。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递归性两种表现形式:表现1:套合:从初始结构开始,自始至终重复运用同一条语法规则。例如:(玫瑰)花————(院子里的)玫瑰花——(张三)院子里的玫瑰花——(在化工厂工作的)张三院子里的玫瑰花Thisisthedog.——Thisisthedogthatchasedthecat.——Thisisthedogthatchasedthecatthatkilledtherat.表现2:联合:同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上间隔的重复使用。例如:你去,我去,还是他去?组合的层次性从表面上看,句子是一个接一个的词组成的线性符号序列,实际上,它的内部组织是有层次的。\n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的组成的。递归性可以是同样的语法结构层层嵌套,造成的是成分的扩展,层次的增多,而同一规则的的重复使用,并不能增加语言结构的层次,只是使同一层次的并列成分增多了。句子的聚合规则:具有相同语法特征的单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语法的聚合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遍的是词类和词形变化。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成一类。语法的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的分类和变化的规则。划分词类的依据: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的类。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分出的类。划分词类的标准有三个,1、形态标准2、意义标准3、句法功能标准。形态标准包括构形形态(例如重叠)和构词形态(例如词缀)印欧语系的语言形态变化丰富,具有相同形态变化的词功能往往也相同,可以以形态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如可以加-ed的都是动词。意义标准把语法意义相同的词划成一类。语法意义是指词所具有的抽象、概括的意义,如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归为名词。不管是印欧语系的语言还是汉语都可以从意义上进行归类,只不过意义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因为有些词汇意义接近的词语法功能却并不相同。如“忽然”和“突然”,两个都可以作状语,但“突然”除作状语外还可以作谓语作定语,是形容词,“忽然”则只能作状语是副词。句法功能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包括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2)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n划分词类最根本的标准是分布,就是指语法单位所能出现、不能出现的所有组合位置的总和,具体说指,能够充当什么句法成分,能与什么性质的词组合等。这种“活动能力”就叫做语法分布。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为一类。汉语名词不能从形态上进行归类,分布上名词都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少数名词如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还可以直接作状语,一般的名词前不能加“不”或者“很”(不人不鬼、不男不女除外)一般名词都可以接受物量词的修饰,不接受动量词的修饰。给名词分类主要依据的是意义,可分类如下:①人的名称:人厂长大夫作家儿童老人教师②处所名称:上海故宫沈阳亚洲③时间名词:夏天今天早晨上午基本词汇:\n人们自古至今常用的,用来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并成为构成新词基础的那一部分词。基本词汇里的词是语言词汇的核心。如:自然现象、家畜名称、人的肢体和器官、亲属、方位时令等。a.全民常用性b.稳固性c.能产性(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多义词:一个词有多个意义,它们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本义: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基本义(中心意义):词在现代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转义(派生义):与“本义”相对,指由词的原始意义或主要意义派生出来的意义。一般分成引申义和比喻义两类。引申义:通过推演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通过比喻用法而产生的固定下来的意义。多义词与同音词:相同点:多个词义内容共一个语音形式。不同点:多义词是一个词,同音词是几个词。汉字简化中同音替代字所记录的语言单位间是同音词关系。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受事: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到影响的事物。与事: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而受益或受损者。焦点: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语义特征:\n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中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语义场: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就叫做语义场。语义结构:稳定的、空间上离散的“物体”(体词)和依附于物体上的、时间上有连续性的可变的“动程”(谓词)构成的结构。动程包括动作、性质状态、使动蕴涵: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涵乙:“他买了一篮子萝卜”与“他买了一篮子蔬菜”。句义的蕴涵关系同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或整体与局部关系有关。下位的、局部的涵盖上位的、整体的,而不是相反。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①句子a为真,句子b就一定为真;②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③句子a为假,句子b既可为真也可为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预设:和蕴涵一样,也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但蕴涵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而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之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与“他有哥哥”。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①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②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③句子a为假,句子b也仍然为真;那么,b句义是a句义的预设。言语行为:\n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像打人、吃饭等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说话”这种社会行为也有对行为者之外的事物(特别是受话者)或行为者自身产生某种效力的目标,也有因行为而引发实际变化的效果。简而言之,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是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从这一视角对语言意义的关注称为言语行为研究。1.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言外行为: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3.言后行为:指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效果。直接言语行为通常为字面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间接言语行为是非字面的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这两个方面的意义都是听话者所能把握的,但后者为言语的真正目的。词义:词的概念意义是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其次,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最后,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一般性——在词义的概括中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舍去了许多细节。模糊性——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大致有一个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全民性——使用同一种语言,词的意义就是共同的。自源文字: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甲骨文、苏美尔文、玛雅文、古埃及文他源文字:部分或全部、借用或参考其他民族文字的字形,再根据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做或多或少的改动而形成的文字。\n成为文字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第三,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小图形排列的顺序不同,所反映的语言单位的排列次序也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既然所有文字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为什么还有表音文字、意音文字的区别:语言有大大小小的单位: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它们都是大小不同的音义结合体。语言的语音层面也有大大小小的单位:音位、音节、音步等等,它们是大小不同的语音片段。文字是形体符号的系统,它也有大小不同的单位―大小不同的形体单元。任何文字系统都有一级单位对应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比如汉文中的“方块字”和英文中的“(文字)词”。汉文中的“字”以一个方块的形体出现,几乎都对应于汉语中的音义结合体―语素。英文中的一个“词”,以前后有空格的一串字母的形体出现,对应于英语的音义结合体―词。从这一级文字单位来看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是无所谓表音文字或意音文字的区别的,因为这一级单位都是既表音又表意的。与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相对应的那一级文字单位\n(字或文字词),还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形体单元。比如,英文的词可拆分为“字母”,汉文的方块字可拆分为“字元”(传统称为“偏旁”、“部首”),我们把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统称为“字符”。从字符的层级上看它们所对应的语言项,不同的文字的差异十分明显。英文的字符只与英语的音有关系,而与英语语词的意义无关。汉文的字符则有的与语素的意义有关,有的与语素的音有关。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把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什么是书面语,书面语跟口语是什么关系,书面语跟文字是什么关系: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书面语和口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书面语来源于口语,依存于口语。二者有共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1、口语是“耳治、口治”的,而书面语是“手治、目治”的,即口语是说的和听的,而书面语是写的和看的。2.口语用词范围比较窄,句子比较简单,可以有重复、脱节、颠倒等现象;书面语用词的范围大,句子结构比较复杂,讲究简洁、结构紧凑、连贯照应等。3.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口语随社会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书面语并不即时地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固性。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文字是记录书面语的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书面语和文字虽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书面语也不是文字。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上应该和口语一致。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产生书面语和口语脱节的现象。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1)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讲话,难以听到早一时期的人讲话。这样就促进了口语的演变。而书面语则不同,人们不仅能够看到同时代的书面语,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书面语,因此,口语中已经消失的词语和句式,往往在书面语中可以继续保留。(\n2)宗教经典、法律条文的权威性让人不敢轻易改动其中的字句,文、史、哲名著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因此,在书面语的保守力量比较强的条件下,容易造成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汉字的体系能不能改实现拼音化:首先,文字是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它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语言中的同音语素特别多。一旦实现拼音化,这些原来用字形来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其次,从文字本身的特点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如:沟通方言,贯穿古今方面。再次,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都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如果废弃汉字,实现拼音化,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就很难广泛地传承。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地域方言:又称方言。同一个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在汉语中俗称“话”,如“江浙话”“福建话”“广东话”就是指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原始汉藏语———汉语/藏语。\n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语言演变的原因: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演变,社会的分化、接触和统一推动语言的演变,人际交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会使语言变化和调整。1.语言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干扰,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2.语言某一要素内部的局部变化,往往会引起语言系统内部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的连锁反应。语言演变的特点: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个特点,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新的交际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渐变性: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不平衡性:外部——语言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不同: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变化速度和方向可以不一样。内部——语言各要素的变化速度不均衡:语音、词汇、语法各系统内部的变化也是不平衡的。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内部由于社会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各种变异,社会方言的差异是有限的,它们共用语言系统,语法框架和主要的词汇材料,差异主要在词汇上。地域方言是某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域上的变体,简称方言,地理因素可以造成变化密度上的差异。“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形象地说明方言之间的差异。社会方言的不同,一般的前提是这些社会方言处在同一地域上,而地域方言主要是强调由于地域的不同造成的差别,而不考虑社会方言上的一些区分。\n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虽有差别,但仍属于同一种语言,它从历史的角度讲,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亲属语言的产生。例如原本说同一语言的人群,由于战争、在灾害等因素分割开来,由于交际联系隔断,各自发展,最后形成了不同语言。而很多都到了不能互相通话的程度,因此亲属语言的社会分化在历史过程中造成的结果,强调的是语言在历史上的同源。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语言接触造成的一种状态,是指地域相邻的语言之间因相互影响而造成众多相似性的情形。语言替换:斯大林称为语言融合。是指一个社会集团不再使用原来的语言,而换用其他的语言。语言底层:在语言替换过程中,由于长期的接触和弱势语言母语习惯的干扰,换用的强势语言会留下被替换语言的痕迹,这类痕迹通常称为语言底层。共同语:共同语是在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后的一种高级形式。共同语分为两种,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共同语不仅包括书面形式,还包括口语形式。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其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n克里奥尔语:也叫“混合语”。指在特殊的社会共同体里,经过洋泾浜化后扎下根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被下一代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的语言。语言接触与语言分化的差异与联系:差异:二者成因不同。语言接触是不同社会的接触造成的。语言分化则是同一社会的分化造成的。二者过程相反。接触的过程是增加接触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分化则是造成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二者的类型不同。语言接触有五种主要类型有: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洋泾浜和混合语。语言分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联系:语言接触与语言分化都是语言的演变,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是语言演变的基本动力,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也影响语言的演变。社会的接触或分化造成语言的接触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较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类推作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其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带的条理性。语法化是指这样一类变化:词汇性成分逐渐变为语法性成分,非语法范畴变为语法范畴,语法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语法性较高的成分。\n结构的重新分析: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样,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和关系却发生了变化了。语言替换: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语言演变过程中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的相互影响:以语法的演变为例,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例如拉丁语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关系可以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词序不占重要地位。比方“女孩儿爱母亲”这样一句话可以有各种词序(matrem—母亲,宾格;puella—女孩儿,主格;amat—爱):(1)Matrempuellaamat.(2)Matremamatpuella.(3)Amatpuellamatrem.(4)Amatmatrempuella.(5)Puellamatremamat.(6)Puellaamatmatrem.由于音变的结果,拉丁语中原来表示格的变化的词尾在法语里由弱化而脱落,原来由聚合规则表示的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改由词序、虚词等组合手段来表示。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在现代法语中的词序只有一种:\nLafilleaimelamère.这是语音变化引起聚合类与组合规则变化的一个典型例子。何以知道语音的演变:语音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历史音变,一种是非历史音变。语音演变的三个依据: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语音遗存);二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文字的读音变化和音节的拼写);三是古代借词(借词的读音)。1.从地域的差异探索语音的发展2.利用文字的保守性探索过去的语音面貌和演变线索:1)拼音文字。2)从诗文的用韵中考察古音的痕迹。3.从古代借词中去考察。如佛教借词、日语借词。语言演变规律性的特点是怎么体现的: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浊音清化。中古汉语声母中有一整套全浊声母:并、定、群、澄、从、邪、匣等。浊音清化过程总体上是一个合并过程:(1)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2)平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送气清音合并,仄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不送气清音合并。但是由声调的平仄变为同部位的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清音又可说是音位的分化。\n语音演变规律的特点:1.条件的制约——条件性:语音演变有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浊音清化的条件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更与元音无关。2.时间的制约——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3.地域的制约——地区性: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从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谈谈语言演变的规律性问题:(一)语音方面研究语音演变的凭借主要有三个,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一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一是古代借词。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从而形成了方言或亲属语言,它们之间的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比如,汉语方言中尖团分合的不同表现这种地区性差异就证明了语音的演变。1.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2.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必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所有具备该特征的音位;3.语音演变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地区性;4.语音演变的规律性使方言或亲属语言间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n语音演变有高度的齐整性,如果处在某种条件下的甲音变成乙音,那么所有处在同样条件下的甲音都会变成乙音。正因为这样,语音的演变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有共同区别特征的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音位的演变是以区别特征为单位进行的。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到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例如:“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在语音演变过程中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许多方言中消失了。影响所及,中古汉语音系中所有使用浊音区别特征与同发音部位相区别的音位在这些方言中都消失了。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第二,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第三,地区性。语音的演变是象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使得方言或亲属语言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为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二)语法方面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也具有巨大的稳固性。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在表达的要求、语音的演变、语法的类推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处在逐渐的演变之中。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两个方面来考察。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这两个互相有联系的方面。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则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等。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语法聚合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语法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互有联系,一类的演变可能引起另一类的演变。\n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类推作用就是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很多语法演变的事实可以从类推中得到解释。结构的重新分析改变了一个语言形式的底层结构,但不改变其表层显示。语法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单向性。词汇性成分逐渐变为语法性成分,非语法范畴变为语法范畴,语法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语法性较高的成分。(三)词汇方面词汇和词义的演变,从演变结果看,有新词产生和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词义无非是扩大、缩小和转移。从演变原因看,词汇和词义的演变都与社会的变化有关,与系统内的聚合或组合关系有关,也与一个语言内部语音语法等其他子系统有关系。词义演变的方式和途径则主要与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关,具体说主要就是隐喻和转喻。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演变结果的两个重要方面。总的看来,基本词汇是稳固的,变动小,一般词汇则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词汇演变的总的趋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丰富。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词汇的演变要受到语言系统的制约。词语的替换要受到词汇聚合关系的制约。词语的替换往往不是孤立地发生的,有不少替换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词语的替换有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时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制新词的方式与语音、句法等其他子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有关系。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不管是哪种结果,新义和旧义之间总是有联系的。语法类推的特点:1.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2.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n3.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词语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4.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词义演变的原因:1)现实现象的变化2)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如:快:愉快—迅速—锋利4)组合关系的变化:词义大多在语义组合中获得自己明确的意义。组合关系的变化也会引起词义的改变。例如,“赴”的古代的基本意义是“奔赴”或“趋向”(凶险之地),如“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等,后来和“赴”组合的不限于表示凶险之地的词语,因而扩大了“赴”这个词所指的实际意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