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语言学》PPT课件 113页

  • 3.39 MB
  • 2022-08-23 发布

《隋唐宋语言学》PPT课件

  • 1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n一、陆法言的《切韵》陆法言,隋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世。临漳(今属河北省)人,官承奉郎。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写成《切韵》五卷。自《切韵》一书出,六朝诸家韵书渐亡,唐宋时代的韵书,多以此书为蓝本。\n1、《切韵》的内容和体例《隋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新旧《唐志》上皆有“陆慈《切韵》五卷”的记录,丁度《集韵》、韩道昭《五音集韵》:“陆词《切韵》”清代毛奇龄在《古今通韵序例》中指出陆词即法言。王国维:法言就是陆词,新旧《唐志》中的陆慈也就是陆词。\n《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三种唐写本,王三本,宋濂跋本,《切韵》一书共收字一万一千五百字,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切韵》一书共收字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敦煌本残卷有长孙纳言序云“加字六百,用补阙遗”王国维认为封氏所记字数,为加上长孙纳言序中所说“加字六百”合并计算的。\n《切韵》的内容和体例:(1)以平、上、去、入分卷,因平声字数过多分为两卷,共计是五卷。(2)平声上卷分26韵,平声下卷分28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共计193韵。(3)所收字数在12000左右。(4)韵字的注释简单。(5)《切韵》不正字形。\n唐长孙纳言在序中提到《切韵》“传之已久,多失本原,差之一画,讵唯千里。”从木从扌,从彳从亻,从殳从攴。\n2、《切韵》音系其他韵书(1)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刊正谬误以及加字及训”王仁昫,字德温,唐代中宗时人,曾任衡州信安县尉,。大约于唐龙兴二年(公元706年)完成此书。他在序中说:“谨依《切韵》增加,亦各随韵注训”,。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分出上声广韵和去声严韵,成为195韵。\n孙愐,唐代音韵学家,天宝时为陈州司马,撰《唐韵》五卷,为陆法言《切韵》增字加注而作,原书已失传。《唐韵》残卷有两种,一种成于唐开元年间,为初撰之本,一种成于唐天宝年间,为天宝十载重定之本,195韵,上声为俨韵,去声作酽韵。注意正字形,主要是依据《说文解字》、《玉篇》等古代字书辨证形体。还多了有关事物名称,姓氏原委,州县名号等的说明,一些异闻传说也被写近注解中。已经具有字典的性质“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随废。”\n(3)李舟《切韵》李舟,唐代音韵学家,曾据孙愐《唐韵》加以订正,撰《切韵》十卷,使韵部的排列,各以类相从,又使四声的次序相配不乱,奠定《广韵》二百六韵次序的基础。该书已失传。王国维:“宋韵之始祖”\n(4)陈彭年等《大宋重修广韵》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和现存最古的完整韵书。研究古音是从《广韵》向上推求,今音则是从《广韵》向下推求。宋代于景德四年和祥符元年两次修订,所谓“广”则是根据《切韵》而增广的意思。\n内容和体例:共分5卷,收字26000余,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去入各一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计206韵。该书分韵的条例:古同今变者,据今而分,今同古异者,据古而分,南同北异者,据北而分,北同南异者,据南而分\n同用或独用东韵下注明独用,冬韵下注明“钟同用”,支下注明“脂之同用”。黄侃:“音韵之学,必以《广韵》为宗,其与《说文》之在字书,轻重略等。”\n(4)宋丁度等《集韵》《集韵》为宋代丁度等封敕修订的一部官修韵书,始撰于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完成于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该书共十卷,平声四卷,上去入声各二卷。收字53525,韵部仍为206韵,内容注重文字形体和训诂,在同用独用方面也有所改并,并参考当时读音,更订反切。该书收字“务求该广”,不管是正体,或体,古体还是俗体,只要有所根据都一一收集进来,所以《集韵》中所收的字,一般都有二体,三体,甚至八体,九体。\n该书对《广韵》的反切也有所改进:“凡字之翻切,旧以武代某,以亡代芒,谓之类隔,今皆用本字。”《广韵》《集韵》悲府眉切逋眉切丕敷悲切攀悲切眉武悲切旻悲切\n3、《切韵》音系的讨论第一派以戴震为代表,他认为《切韵》分韵过细,其中有些韵都是陆法言等人主观地分出来的。第二派以陈澧为代表,他认为206韵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平声:别谆zhun1于真,别桓于寒,别戈于歌;上声:别准于轸,别缓于旱,别果于哿ge3,去声:别禾享于震,别换于翰,别过于箇,入声:别术于质,别末于曷。\n第三派以章炳麟为代表,他认为《广韵》兼有古音成分和方音成分。\n一、《切字要法》现存元刊本《玉篇》卷首的《切字要法》,具体产生年代待考,舌上音尚未从舌头分化出来,轻唇尚未从重唇分化出来,它是用两个双声字表示一个声母,共分30类,\n《切字要法》特点1、在排列方面,并未有意按照五音(唇舌齿牙喉)来排列次序,证明当时还没有出现以五音编排字母的方法。2、《切字要法》不是选择一个字作为字母的标目,而是以双声字标目,这还是取反切的方式。有可能是某一实际方音声母系统的反映。3、《切字要法》的字母系统不同于上古音,也不同于《切韵》系统,也不同于唐代的三十字母。\n二、字母之学《归三十字母例》,每一条为一个字母,前面为字母代表字,后面为举的例字:端:丁当颠敁透:汀汤天添定:亭唐田甜泥:宁囊年拈审:昇伤申深穿:称昌嗔(甚见)(充针切)禅:乘常神谌日:仍禳忎(仁)忍…………\n三、守温三十字母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知澈澄日是舌上音牙音见君溪群来疑等字是也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是正齿音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n守温三十字母和唐人三十字母的不同点1、排列次序不同。2、守温字母已经明确对声母的发音部位进行了分析,分出了唇、舌(舌头、舌上)、牙、齿(齿头、正齿)、喉等五音。3、守温字母还有了发音方法的分析,即喉音有清浊之别。\n守温字母的错误来母为舌音,心邪是齿音,影母是清音,见与君是同一个声母。\n四、等韵学的兴起等韵学的意义:1、等韵学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汉语音系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古人有关声类的区别,发音部位、方法的分析,韵类的分析,声调的辨别等方面的知识,在等韵学中得到全面反映。等韵学实际上就是以声韵调配合的拼音表,把每一个字的音节结构用图表的方式全面展示出来。等韵图的出现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音的分析已经达到了相当精密的程度。\n等韵学的意义:2、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但这个分支却具有整体上的指导作用。不管是研究上古音还是中古音,都要求具有等韵学方面的知识。3、等韵图作为一种音节表,在古代也是帮助人们查检字音的工具,对普及汉字语音知识以及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好的作用。4、等韵学与现代方言调查、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乃至辞书注音、审音,均有直接关系。\n五、古音学的萌芽所谓古音学就是研究上古音的一门学科。六朝时候人们是用叶音或协韵的办法,临时改变音读,来求得协韵,到了唐代,则用合韵来注明。\n《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叶卢谷反)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叶音谷)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n《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叶五红反)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叶各空反)何以速我讼(叶祥容反)虽速我讼亦女不从\n吴棫功过吴棫,吴棫字才老。古音学著作有《毛诗叶韵补音》、《楚辞释音》和《韵补》等。其功过如下:1、后人用“六书谐声”、先秦韵文“以求古音”是吴棫启其先。2、已经知道“依声寓义”的道理。3、不再拘泥于现有的韵部,已经具有离析今音的倾向。\n4、“通”“转”过宽,不具有条理性。5、对材料未进行仔细区分,没有注意到各种材料的时代性,不具有历史的发展观。\n徐蒇和项安世徐蒇,是第一位明确提出谐声同韵原则的人。项安世,是首位尝试用系联的办法来研究语音的人\n六、唐宋文字学正字形之学: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张参的《五经文字》,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宋代郭忠恕的《佩觽》和张有的《复古编》。\n俗字俗字:所谓俗字,是指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n俗字的特点1、俗字存在于汉字史上的各个时期。2、它是与正字相对而言的,颜元孙说过正字是“有凭据”的可以施之以高文大典的官方用字。而俗字则是一种不合法的字体,其字形往往无理据可言,不能等大雅之堂。\n俗字的特点3、俗字具有时代性。一定时期的俗字是相对于一定时期的正字而言的。正俗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的。4、俗字是一种通俗字体,一般字形浅近,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书。\n“俗字”出处俗字”一词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书证》篇云:“虙,字从虍,宓字从宀,下俱为必。末世传写,遂误以虙为宓。……孔子弟子虙子贱为单父宰,即虙羲之后,俗字以为宓,或复加山。”\n李商隐《无题》;“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曹植《洛神赋·序》:“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n别字《汉书·艺文志》载无名氏之《别字》十三篇《后汉书·光武十王传》亦称东平献王刘苍有《别字》之撰《颜氏家训·书证》篇称,王羲之《小学章》“陈”字“别字”阜傍作车,由此可以推知,这些所谓的“别字”,不过是“俗字”的另一名称。\n误字误字包括形误字和音误字,是指因形近或因近而误读误书的字。明冯梦龙《笑府》卷上云:“二蒙师死,见冥王,一系读别字者……勘毕,别字者罚为狗……别字者曰:‘请为母狗。’王曰:‘何也?’曰:‘《礼记》云:“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n俗字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秦汉时期,俗字的数量以及流行的程度都十分有限。\n汉字楷化后俗字流行的原因1、因为楷书源于隶书,而隶书对篆文字形进行了很大的改造。草书、行书古文、奇字、缪篆、虫书2、书写材料的改进,也为俗字的滋生提供了温床。3、加上书未刊刻,人们书写无定体可循,手写之体,势不能出于一致,授受既异,俗体随之滋生。\n《东观记》:“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n魏晋:俗字流行的高峰魏晋六朝,国家的分裂,造成了各地区间语言文字的隔阂,更加速了俗字泛滥的势头,并形成了一个俗字流行的高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神虫为蚕,更生为苏,先人为老,百念为忧,言反为变等等。”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文字之不同,而人心之好异,莫甚于魏齐周隋之世。”\n颜元孙的《干禄字书》该书是按四声韵编排,列举同一个字的俗,通,正三种写法,通体是书信,判状,表,奏中大家相沿使用的文字。而正体是有凭据的文字。《干禄字书》中包括对异体字的辨析外和对形体近似而意义不同的字的辨析。\n张参《五经文字》张参的《五经文字》,这是一本为了读经和参加科举考试的需要而编写的一本书,主要是根据《说文》、《字林》等字书以及石经残本等资料来考订字形,找出正字。全书共收字3235个。主要是收集经典中的异体字,有的还有简要的释义。\n郭忠恕《佩觽》该名出自于《诗经·卫风》“童子佩觽”一句,暗指此书为童子之学。该书在卷上通论部分主要讲解了汉字形音义三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则把形近义别的字按声调编为十类进行辨析。\n张有《复古编》该书拘泥于《说文》字形,所正有三千余字。\n《说文》学大徐本:,主要是对《说文》进行了校定,另外对《说文》正文补充了十九个字,正文之后还新附了402字。小徐本:《说文解字系传》四十篇,是对《说文》进行注释,后面三十一到四十篇为部叙,通论,祛妄,类聚,错综,疑义和系传等篇。徐锴注重发明许书的义例。注重引古书以证古义,注重词义的辨析。\n二徐本的差异1、正文字数有多寡之别。如示部,小徐有65字,大徐只有63字。2、说解的文字有异。如玉部“球”字的释义,大大徐本作“玉声也”,小徐本作“玉也”。小徐是正确的。3、两书所用反切不同,大徐本用的是孙愐的《唐韵》反切,小徐本用的是朱翱的反切。\n出土的唐写本和大徐本区别1、个别字的排列次序不同。2、篆书的体势有别。3、声旁用字不同。4、字形结构的分析不同。5、释义有别。6、释义用字不同。7、反切不同。\n金石之学金石之学:郭忠恕的《漢簡》。\n\n\n\n\n《方言》著作真伪反复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n《方言》卷数今本《方言》十三卷,《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卷数相同。郭璞的《方言注序》“三五之篇”,\n《方言》内容今本《方言》卷一,二、三、六、七、十、十二、十三释词语,卷四释服制,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兽,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虫。\n《方言》术语通语: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四方之通名。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n《方言》例证嫁、逝、徂、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卷一)\n《方言》术语某地、某地之间通语逢、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卷一)\n《方言》术语方言:范围大,包括汉语各地的方言,也包括汉语意外的其他种语言,四邻方国之音。\n輶轩使者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大行人”、“小行人”、“行夫”。\n輶轩使者的目的岁遍存,三岁遍覜,五岁遍省。大夫衆來曰覜,寡來曰聘。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令诸侯春入贡,秋献功。\n礼和俗礼俗以驭其民。礼: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五种。俗:各方土地所生民情风俗,是与礼制不同而不必变革的久行成法。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制。\n礼和俗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守其法而审行之。\n輶轩使者的工作一、。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二、巡游万国,采览异言,车轨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毕载\n作用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n奇字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卷一)好曰釥。(俏)狯曰姡。(猾)甖谓之(亢瓦)。(缸)久熟曰酋。\n奇字产生的原因杨雄选用形音义相统一的字即表义字共1101个,占64.59%;音同音近的记音字619个,占35.41%\n奇字的价值扬雄既重视口语,研究方言口语而不为文字符号所囿;又重视文字,有本字可用则尽量选用形音义相统一的本字记录语言。\n扬雄在语言学上的贡献第一,注意到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地域上的转移。第二,提出了当时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第三,提出了转语的概念。第四,在收集方言词语方面采用了口头调查的方法。\n《方言》的价值首先,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官婢女厮谓之娠。儓……农夫之丑称也。南楚凡骂庸贼谓之田儓。\n《方言》的价值其次,对后人阅读和研究古代史籍及文学作品都有帮助,《方言》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逸周书•王会》:“鲛瞂利剑为献。”\n《方言》的价值第三:《方言》是记载古代不同地区的不同语汇,对我们研究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方言的糅合、祖国各方言区语言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帮助。\n《方言》的价值第四:从《方言》全书中还可以发现,今天的某些方言土语有很多是依古代某地区方言土语沿用下来的,是我们今天编撰当代的方言词典所必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怂\n《方言》的价值第五:“即异求同,条分缕析”的研究方法,在今天看来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从横的方面说,他是罗列了同时代的许多地区性的方言;但从纵的方面看,扬雄也并没有忽略语言的时代特征。\n《方言》的价值第六:《方言》中的语言材料,不是从书面到书面,而都是经过实地调查所积累起来的。扬雄《答刘歆书》:“常把三寸弱翰,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n《方言》的缺点(1)在词的分类上缺乏严格的界限。(2)错误多。有的是前后错乱,有的地方有讹字衍字,也有脱落和倒置。(3)编排体例不够科学。\n《方言序》盖闻方言之作,出乎輶轩之使,所以巡游万国,采览异言。车轨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毕载,以为奏籍。周秦之季,其业遂废,莫有存者。暨乎扬生,沈淡其志,历载构缀,乃就斯文。是以三五之篇著,而独览之功显。故可不出户庭,而坐照四表;不劳疇咨,而物来能名。考九服之异言,标六代之绝语,类离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n《方言序》辨章风谣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真洽见之奇书,不刊之硕记也。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复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n漢代文字學许慎(公元58-148)字叔重,汝南郡召陵人(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后汉书》“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五经异义》,《说文解字》十四篇,《淮南子注》。\n壁中书:《古文尚书》,《礼》,《论语》,《孝敬》。\n许慎的贡献首先是有发展的观点。一、从书写方式上看,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文字使用上,一字多形(或体,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慢慢趋向固定。“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n许慎的贡献二、许慎认识到了语义的发展。文字的意义有本义,有变义。本义指从早期文字形体上所反映出来的取像及其所代表的词义。变义指使用文字在表意方面所起的发展变化。\n许慎的贡献其次是有系统性的思维。看到了汉字内部结构是有严密的系统性的。许慎是第一个对六书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并使用六书对汉字经行形体分析的人。据形系联540个部首,和检字法部首有所不同,是按义类划分的部首。\n许慎的贡献许冲《上〈说文〉表》曰:“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n许慎的贡献再次是重视材料等证据。许慎当时在收集古文字材料和例证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记载了丰富的古代词汇,保存了大量词的古义。“毕,田网也。”“自,鼻也。”“须,面毛也。”\n许慎的贡献《段注》云:“许君博采通人,载孔子说、楚庄王说、韩非说、司马相如说、淮南王说、董仲舒说、刘歆说、扬雄说、爰礼说、尹彤说、逯安说、王育说、庄都说、欧阳乔说、黄颢说、谭长说、周盛说、官溥说、张彻说、宁严说、桑钦说、杜林说、卫宏说、徐巡说、班固说、傅毅说,皆所谓通人也。”未知其审\n许慎的贡献在字义确定方面,许慎严格遵守据形分析的原则,追求形义统一。章葬,藏也。从死在草中。\n许慎的贡献《说文·口部》:“唉,譍也。从口矣聲。讀若埃。”《说文·女部》:“妸,女字也。从女可聲。讀若阿。”《说文·隹部》:“雀,依人小鳥也。从小、隹。讀與爵同。”《说文·木部》:“橎,木也。从木番聲。讀若樊。”《说文·见部》:“?,从見樊聲。讀若幡。”\n同训和递训《說文·疒部》:“疾,病也。”又“病,疾加也。”《說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朱骏声的《说文解字定声》和王筠的《说文句读》。\n同训和递训《說文·口部》:“呻,吟也。”又“吟,呻也。”段注: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說文·耳部》:“声,音也。”《言部》:“音,声也。”段注: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音也。知声不知音者,禽兽也。\n同训和递训《说文·言部》:“课,试也。”《说文·言部》:“试,用也。”《说文·人部》:“伪,诈也。”《说文·言部》:“诈,欺也。”《说文·欠部》:“欺,诈欺也。”\n《说文》编排体例一、部首的次序。《说文》以形体相近者依次系联,同时兼顾意义相近的排列。二、部首与部内文字的关系及部里文字的次序。部首一般是部里字的形旁,只有少数是部里字的声旁。\n部里文字的次序:①专名在前,后列其他。②先列实物名,后列其他方面的词。名词之外的形容词、动词在最后。③意义相近的字比次在一起。④好的意义的词在前,不好意义的词在后。首先,古人专名在前,动词、形容词在后。其次,把好的意义的词和坏的意义的词分开,表明古人对词义的理解。\n\n\n\n\n\n漢代詞源學词源学也叫语源学,属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这门学科主要研究词的形式以及意义的来源和演变的历史。\n声训声训,也被称为谐声训诂,就是用和被解释的词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说明这个词的来源,也就是用词的语音形式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个词之间的语源关系。\n一、刘熙和《释名》刘熙,东汉人,字成国,青州北海(郡治在今山东潍坊西南)人。《释名》共二十七篇,分八卷。体例仿《尔雅》。\n《释名》注本最早的注本是毕阮的《释名疏证》,后有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成蓉镜的《释名补证》和吴翊寅的《释名疏证校议》。\n《释名》作者《后汉书·文苑传》:“刘珍……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毕阮,钱大昕,郝懿行。\n二、《释名》体例《释名》八卷二十七篇,内容如下:卷一: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卷二:释州国释形体卷三: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卷四: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卷五:释衣服释宫室卷六: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卷七: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卷八:释疾病释丧制\n声训体例杨树达,同音、双声、叠韵三种以同音字为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释天》)楣,眉也;近前各两,若面之有眉也。(《释宫室》)以双声字为训:公,广也;可广施也。(《释言语》)含,合也;合口停之也;衔亦然也。(《释饮食》)以叠韵字为训:月,阙也;满则阙也。(《释天》)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释典艺》)\n注意问题男,任也。(《释长幼》)入,内也。(《释言语》)\n三、《释名》的贡献对语言来说,文字是外在的因素,只是记录的符号,语音才是语言的真正的物质外壳。戴震:“故训声音,相为表里”。阮元:“义以音生,字从音造”。王念孙:“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n《诗经》:“终风且暴”。《小雅》:“终和且平”。《诗经·燕燕》:“终温且惠”。\n《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塺\n方言词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释天》)吾,我,卬(人涉卬否),俺,俄。\n四、《释名》的不足首先《释名》中采用了一些汉代流行谶纬之说,宣扬了封建迷信思想。其次,声训的随意性和主观任意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