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0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为什么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答:1、自然语言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甚至直到消亡,都取决于社会意志和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语言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⑴自然语言系统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①语言符号是由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的。某个人最初或者临时用某种语音代表某种语义,如果得到了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可,并且加以效仿,才能进入语言系统,称为语言符号。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不能成为语言符号。②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则也是由社会群体共同约定的,哪些符号能与哪些符号组合,不能与哪些符号组合,能够以什么方式组合,不能以什么方式组合,都取决于社会团体使用语言的惯例。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共同认可,任何人或少数人都无法制定或改变语言的组合规则。⑵语言的发展变化也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无论是语音的变化,还是语义、语法的变化,都是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且语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取决于社会的集体意志,任何个人意志都不能决定语言的发展变化。⑶一种语言如果不再为社会交际所需要,不再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就会消亡。如古拉丁语的消亡,中国满语的趋近消亡,就是典型例子。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都取决于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些副语言都只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因为⑴语言是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是第一性的,而文字等依附性副语言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第二性的。⑵与体态语等独立性副语言相比,语言的表达功能最强,体态语、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等表达功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表意也不如语言明确。⑶语言的使用范围最广,而副语言一般使用范围有限。电报代码等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即使是文字、体态语等使用范围较广的副语言,也不如语言适用范围那么宽广。例如世界上有很多语言没有文字,很多人不会使用文字,可是除了婴儿和少数残疾人之外,一般人都会使用语言。所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什么是符号?语言符号有什么特点?答:1、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2、语言符号的特点有:⑴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如多义词、同音词;不同的语音形式又可以代表相同的语义内容,如同义词。不同的语言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代表相同的语义内容,如汉语的“马”[ma]和英语的horse都可以指马;也可以用相同的语音形式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如汉语的“爱”和英语的“I”。⑵语言符号的稳固性。虽然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但语音和语义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不可随意改变。因为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如果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关系随意改变,人们的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语言也就起不到交际工具的作用。⑶语言符号的渐变性。语言符号具有稳固性特征,但并不是说语言符号完全不能发生变化。因为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而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语言符号完全不变,就不能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语言符号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比较缓慢,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如古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音和义发展到现代汉语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语言符号的变化一般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而不能采取突变的方式,否则就会破坏语言符号的稳固性,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际。⑷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因为人的发音器官只能依次发出一串音素、音节或词语。也就是说,语言符号只能有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而不能有空间上的上下相叠的关系。三、语言的系统性表现在那些方面?\n答:1、由于一种语言系统中的语言符号是相互联系的,一个语言符号的价值和作用,取决于该符号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取决于该符号与其他相关符号之间的关系。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脂肪多少的词有三个:“肥、胖、瘦”,其中“肥”一般表示动物脂肪多,“胖”一般表示人脂肪多,“瘦”表示人或动物脂肪少。而粤方言中只有“肥”和“瘦”两个词,没有“胖”这样的词,因此粤方言中的“肥”既可以指动物脂肪多,也可以指人脂肪多,与普通话中的“肥”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又如英语的mutton一词来源于法语的mouton,但是法语的mouton既指羊肉,又指羊,而英语的mutton只指羊肉,不指羊,因为英语有sheep一词指羊。法语没有sheep这种专门指羊的词,所以法语的mouton一词和英语的mutton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2、由于语言具有系统性,一个语言符号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相关语言符号的变化。例如,在古代汉语中,“行”是走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但后来汉语中出现了“跑”这个词,取代了古汉语“走”的意思,而“走”便取代了古汉语“行”的意义,而古汉语中表示“行走”的“行”在现代汉语中就不在单独成词了。四、语言的民族性表现在那些方面。答: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民族性。比如,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中塞音和塞擦音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而英语没有,但英语语音系统中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而汉语普通话没有;汉语中的“伯伯、叔叔、姑父、姨夫”等,英语只用uncle一个词表示;汉语在语法上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而德语、俄语等语言却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五、语言和言语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主要区别在于:⑴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语言系统中的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东西,它们潜存于人们的头脑中或者记录在词典和语法书里。言语则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人们说话就是根据具体的交际需要,将抽象的语汇材料按照抽象的语法规则组织起来,表现为具体的话语。⑵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系统属于全社会,言语则是属于个人的。因为言语是个人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和个人意志对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的选择。虽然这种个人选择要受到语言系统的制约,但是,语言系统只对个人的选择的可能性有制约,具体的选择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人。⑶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在人们进行言语交际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人们头脑中如果没有某种现成的语言系统,就不可能进行言语交际。言语则是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临时构成的。⑷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一种语言的语汇材料虽然很多,但毕竟是有限的,语法规则更是有限的,而言语则是无限的。⑸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语言系统的元素都是相对稳定的,其中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都非常稳定,几十年都看不出明显的变化,语汇系统虽然不如语音和语法那么稳定,但与言语相比,仍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言语的形式和意义都是随时变化的。2、语言和言语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互相依存。一方面,语言来自于言语,依存于言语。语言系统是从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个人头脑中所掌握的语言系统,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或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也是来自对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的观察和概括。因此,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就像没有具体的苹果、梨、香蕉等等,就没有抽象的水果一样。另一方面,语言又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进行言语实践。语言系统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一句。因为语言系统是一套社会惯例,个人用语言进行交际,必须符合这种社会惯例。违反这种社会惯例,说出来的话就有可能不成话。如“我看电影”、“我吃苹果”都成话,而“电影看我”、“我吃梦想”就都不成话。六、口语和书面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区别?答:1、区别:⑴口语体用词通俗,句子简短,结构松散;书面语体用词文雅,句子较长,结构严谨。⑵\n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人类的口语历史比书面语的历史长得多。世界上有很多语言只有口语,没有书面语。另一方面,书面又是口语的发展和提高。与口语相比,书面语语汇更丰富,语法更严密,书面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扩展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原因: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形式。因为这两种语言形式的载体不同,形成了口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不同的表达风格。七、什么是副语言和人工语言?二者有什么关系?答:1、语言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以外,人类还有其他辅助性交际工具,例如文字、体态等等。这类辅助性交际工具有时也称为“语言”,为了跟真正的语言相区别,可以把它们成为副语言或准语言。人工语言是个别人人工设计出来的语言(严格的说是副语言)。2、二者关系:人工语言是副语言中的一种。八、语言层级的特点。答:1、从语言的上层到语言的下层有一个质的变化。下层语言符号都是只有形式没有意义的,都只是语言符号的形式而不是语言符号。上层语言单位都是既有形式又有意义的,都是语言符号和符号的组合。2、从下一级语言单位到上一级语言单位,都有量的扩充。人类语言的音位数目都是很少的,例如汉语普通话只有32个音位,英语有44个音位。由这些有限的音位可以构成几百上千个音节,再构成几千上万个语素,再构成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词,到了句子这一级,数量就是无限的了。3、上一级语言单位都是由下一级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下一级语言单位都是上一级语言单位的构成成分。如音位是音节的构成成分,音节是语素(形式)的构成成分,语素是词的构成成分,词又是句子的构成成分。这种构成关系类似于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九、句子应该算是语言单位还是言语单位?为什么?答:1、句子应该算是言语单位。因为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2、因为⑴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在人们进行言语交际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言语则是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临时构成的。这是区分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的主要标准,因此句子属于言语单位。⑵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一种语言的语汇材料虽然很多,但毕竟是有限的,语法规则更是有限的,而言语则是无限的,这也是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的主要区别,所以句子属于言语单位。十、举例说明汉语语音、语义、语法、语汇四个子系统的特点。答:1、语音系统。语音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音位之间的对立和音节内部的组合两个方面。⑴一种语言的音位之间往往构成系统的对立。如汉语普通话辅音系统中就有送气和不送气的系统对立。如/p/—/p‘/、/t/—/t‘/、/k/—/k’/、/ʨ/—/ʨ’/、/ʦ/—/ʦ’/,但没有清音和浊音的对立。英语辅音系统中有清音和浊音的系统对立如/p/—/b/、/t/—/d/、/k/—/g/、/f/—/v/、/ʦ/—/ʣ/、/ʧ/—/ʤ/,但没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汉语普通话有调位的系统对立,没有时位的对立,英语则更好相反。⑵语音的系统性还体现在音位组合规则上。不同语言的音节构成规则是不同的。如汉语普通话的21个辅音音位中,19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有一个/ŋ/只能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一个/n/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和结尾。汉语有丰富的复元音,但没有复辅音。再如汉语普通话的/k/、/k’/、/x/后面不能跟[i]、[y],而/ʨ/、/ʨ’/、/ɕ/后面只能跟[i]、[y]。英语的多数辅音既可以出现在音节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末尾。英语既有复元音,也有复辅音。2、语义系统。语义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义项的聚合关系和句义的组合规则两方面。⑴一种语言系统中语言符号(词语)的意义是十分复杂的,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存在着系统的联系。词语的义项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聚合成纵横交错的语义网络。这种语义网络就是语义场。处于语义网络中的词语的义项之间存在着纵横两种聚合关系。纵聚合关系包括上下义关系和总分关系,横聚合关系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和类义关系。如“丈夫”和“妻子”就构成一个语义场,二者构成横向类义关系。它们和“配偶”又构成纵向上下一关系。⑵\n义项和义项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就构成句子的意义。作为句义构成成分之间的义项与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语义关系。如“小王骂小李”这个句子的语义结构就是“施事-行为-受事”。小王是行为“骂”的施事,“小李”是“骂”的受事。3、语汇系统。一种语言的语汇系统中的词语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系统联系的。语汇系统中的词语有各种聚合关系。语汇系统中的词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词语在语汇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出不同类别,如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通用语汇和专用语汇、传承语汇和非传承语汇等。正因为语汇系统中包含了各种不同地位、作用的词语,才构成了语汇的丰富性,使语汇系统能适应各种不同的交际需要。4、语法系统。语法系统就是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则系统。⑴语言符号的规则和系统主要体现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由较小的语言片段组合成较大的语言片段以后,较小的语言片段之间就发生了结构关系。例如“买”和“西瓜”是两个词,组合成短语“买西瓜”。“买”和“西瓜”之间就构成动宾结构关系。词语构成某种结构关系是有规则的,这种规则就是结构规则。哪些词语能跟哪些词语组合,不能跟哪些词语组合,组合起来能够构成什么结构关系,不能构成什么结构关系,这些都是结构规则。可是两个词语能否构成某种结构关系,是由词语的功能决定的,例如“大”和“西瓜”组成“大西瓜”,就不能构成动宾关系,只能构成偏正关系。这是因为,“大”和“买”的功能不同。因此,语法规则包括词语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⑵另一方面,词语的结构和功能,都包括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例如“大西瓜”是偏正关系,可是“西瓜大”则是主谓关系,就是因为语序的不同。“买西瓜”是动宾关系,可是“买的西瓜”却是偏正关系,就是有无虚词“的”的区别。语序、虚词等等就是语法形式,而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等,都属于语法意义。十一、举例说明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答:1、语音的组合关系:语音的聚合关系:如b、p、m、f、d、t、n、l…….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2、语义的组合关系“如小王打破了杯子。”打破时动作,小王是施事,杯子是受事。施事—动作—受事就是语义上的组合关系。语义的聚合关系:语义场中的上下义词。3、语法的组合关系:语法的聚合关系:如小王打碎了杯子、小猫打翻了花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从语句的结构层面来说,这里有三个结构单位的位置,每个位置上有一个结构单位,彼此前后相继组成一个句子,这是汉语语法上的一条组合规则,一般称之为“主—谓—宾”,每个位置上的结构单位都可以用别的单位来替换,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句子,在同一位置上能相互进行替换的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例如将句首主语位置和第三个宾语位置上的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名词,将第二个位于谓语位置上的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动词。十二、语言类型的词法分类和句法分类各有哪几种?它们有什么特点?答:1、语言的词法分类一般分为四种:⑴词根语,又称孤立语,其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汉语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词根语,例如“我看书“中的”“我”之所以是主要,是因为它在动词前面,“书”之所以是宾语,是因为它在动词后面,词序是汉语的一种主要语法手段。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一个名词性词语无论是作句子的主语还是宾语,词形都不发生变化,一个动词性词语无论是作句子的谓语或其他成分,词形也不发生变化。⑵屈折语。屈折语的特点是通过各种曲折方式表示语法意义。屈折语可以分为内部屈折和外部屈折两种。①内部屈折是通过此词的语音交替(改变部分词的语音)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的foot(脚,单数),feet(脚,复数),sing(唱,原形),sang(唱,过去时)。②\n外部屈折是通过附加各种词缀的方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的book(单数,书)在后面加上后缀-s,就表示复数意义books(复数,书)。③屈折语的一个构形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如英语的-s在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在动词后面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的现在时,如works(工作,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同样的语法意义在不同的词里也可以用不同的词缀来表示。屈折语的词根和构形词缀结合得很紧,如果去掉构形词缀,词根一般就不能成词了。⑶粘着语。粘着语又称胶着语。其特点是通过附加多种词缀来表示语法意义。和屈折语一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但二者又有不同:一是粘着语没有内部屈折;二是粘着语的一个词缀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只用一个词缀表示,要表示多个不同的语法意义就附加上多个不同的词缀;三是粘着语的词缀一般自成音节,而且词根和词缀以及词缀和词缀之间结合不紧密,有相当大的独立性。⑷编插语。由叫多式综合语或复综语。其特点是以动词词根为中心,在词根的前后可以附加上各种词缀,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汇意义。编插语的词根和词缀都不能独立,而词根语的词根很多都可以独立成词。编插语的词缀既可以表示语法意义也可以表示语汇意义,而粘着语的词缀只能表示语法意义。2、还可以根据形态是否丰富分为三类:综合语、分析语、综合—分析语。综合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如德语。分析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综合—分析语是介于综合语和分析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既有综合语的特点,有一定的形态变化,又有分析语的特点,词序和虚词的作用也比较重要,如英语。3、从句发角度给语言分类:⑴SOV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式是按照“主语—动词—宾语”的顺序排列。⑵SOV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式是按照“主语—宾语—动词”的顺序排列的。⑶VSO型语言。句子的基本格式是按照“动词—主语—宾语”顺序排列的。十三、为什么说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基础。答:语言虽然有很多功能,但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是其他功能的基础,其他功能都是由社会功能派生出来的。因为语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离开了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的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如果没有社会交际的功能,就不可能有其他功能。十四、文化的性质与类型。答:1、我们把文化看作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并拥有的所有事物现象。具体的说文化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超自然性和超个人性。⑴所谓超自然性,就是说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认为创造的。野生的动物植物、天然的山川河流等等,都不是文化现象。但是经过人们养殖栽种的动植物,经过人们改造的山川河流,就都属于文化现象。⑵所谓超个人性,就是说文化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2、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类型。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智能文化石人们拥有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制度文化是制约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各种制度规范、风俗习惯等等。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等。十五、语言的文化功能。答: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特殊性就在于语言具有文化镜像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会通过语言记录下来,语言就成为反映文化面貌的一面镜子。1、语言对文化的反映首先表现在言语作品的内容上。2、其次语言系统本身也记录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面貌。3、通过语言还可以揭示没有被言语作品记录下来文化。4、语言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十六、语言的认知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n答:首先,语言在信息输入的环节中起主要作用。因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就是语言,在一般人的知识结构中,通过语言获得的知识比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知识多得多,几乎所有的历史知识和其他非亲历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语言输入的。即使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没有相应的语言信息的帮助,也很难得到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其次,语言在信息匹配的环节也起主要作用。因为信息匹配需要预先储存的知识系统与新输入的信息及其特征分析结果相互比较,而预先储存的知识系统主要是通过语言分类储存的,例如,人们对事物性状、颜色的认识,对时间、空间的认识等等,一般都是通过语言分类储存的。正是因为如此,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对世界事物的分类就很不一样。人接受了一种语言,也就接受了对世界的一种分类系统。此外,语言在对输入信息进行特征分析的环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十七、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主要观点。答:1、主张行为主义,反对心灵主义。他们认为语言就是可以观察到的言语行为和话语,语言研究应该客观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和话语,反对用内省的方法研究语言。2、重视形式分析,忽视意义问题,他们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是根据可以观察到的语言形式,尽量回避意义问题,也不考虑语言以外的事实,如心理过程文化因素。3、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法和结构分析法。他们运用分布和替代的理论方法从话语中切分出音位、语素和词,然后归纳出若干形式类,并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语言的结构。4、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跟欧洲的传统语言学注重书面语,以及历史比较语言学注重历时研究形成明显的区别。十八、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观点。答:1、从研究对象上看,转换生成语言学以人的语言能力为研究对象。乔姆斯基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语言能力表现为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知识,另一部分是个别的语言知识,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知识。语言运用或言语行为只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2、从研究目的来看,转换生成语言学试图建立一种人类语言共同的普遍原则—普遍语法,并且试图解释人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3、从研究方法上看,转换生成语言学使用演绎法研究语言,并且用形式化的方法来分析语言结构规则,提出转换生成法。十九、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答:韩礼德认为语言系统是一个由多项选择构成的网络,人们所说的语句就是在这一系统网络中作出某种选择的结果,语言的共性首先表现在语言所实现的功能上,其次才体现在各种结构上,因此,语法描写应从意义入手,对该语言的意义潜势做出说明。韩礼德把语言看做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用语表达意义的资源,它在内部结构上课分为三个层次:语义层、语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它们构成上下衔接的三个系统。语义层包括语言所有的潜在的意义、交际手段和话语构造等信息,它由一个庞大的网络构成。这一网络由三部分组成: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汇—语法层包括单位、类别、结构、系统四个范畴和级别、精度及标示三个阶,这些范畴和阶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对语法结构的描写。音系层主要描写语音结构。二十、综合性语言学大批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一方面是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受20世纪科学发展总趋势的影响,受其他学科发展影响的结果。1、从语言学自身发展过程来看,传统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重视历时研究,重视书面语言研究,重视言语研究,重视语言的个性研究,重视规范性研究。现代语言学看到了它们的局限性,纠正了它们的偏向,重视共时、口语、语言系统、语言共性的研究,重视客观描写。当了当代语言学时期,人们又发现了现代语言学的局限性,转换生成语言学用“语言能力“取代“语言行为”,用“动态解释”取代“静态描写”,用演绎法取代归纳法。后来,人们又发现了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局限性,提出“交际能力”\n比语言能力更重要。而交际能力就绝不是语言问题,必然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其他血库。所以说,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是语言学不断克服自身局限性的必然结果。2、另一方面,20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各门学科不断从分化走向综合。各门学科在各自的研究中都发现了大量的边缘现象,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研究,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自然出现了科学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的趋势。就语言而论,语言问题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其他学科从自身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也要研究语言问题。这些学科对语言的研究,一方面必然受语言学影响,另一方面也必然影响语言学。所以说新兴交叉性语言学科的大量产生,也是科学发展的综合性趋势影响的结果。3、此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促使这些新兴学科产生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发展不断提出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一般难以靠一门学科解决,而必须靠多种学科的结合与合作才能解决。二十一、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答:1、区分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把潜存于语言集团的头脑中的语言系统同实际的语言现象区别开来,分别称为语言和言语。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语言是主要的,言语是从属的。同时他也认为语言和言语是紧密联系而且互为前提的。要使语言为人理解,必须有语言;但要使语言能够建立,也必须有言语。2、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构成的系统。他论证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说明了语言符号的价值取决于符号之间的系统联系,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语言中每个要素都由于同其他各项要素对立才有价值。他还把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两种基本关系: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即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3、区分共时研究与历史研究。索绪尔认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共时研究是把语言作为在特定时期的交际系统进行研究;历史研究则是对语言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两个方面有各自的研究方法和原则,但他更强调共时研究的重要性4、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语言的内部因素指的是构成语言符号系统的结构要素。语言的外部因素指的是语言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的合了尔语cccccccccccc 二十二、举例说明语音的社会性。答:语音的社会性表现在很多方面。1、首先,语音传递意义的功能是社会赋予的。语音是语言符号的形式,它本身没有意义,但有传递意义的功能。这种功能只有当语音与一定的意义结合成为语素、词语时才有可能体现出来。而用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是由社会群体共同约定的。比如普通话用[u214]来表示“五”的意思,而英语用five[faiv],苏州话则用[ŋ214]来表示,这完全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操该种语言或方言的人们约定俗成的。2、其次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个音的发音能力和听辨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人们对母语中没有的音就常常发不准或听辨不清。比如俄语的舌尖颤音[r],法语的小舌颤音[r],中国人学起来就比较困难。同样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其实人类发音器官的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音的发音能力和听辨能力会有差异,其原因只能归结为不同民汉族、不同地域人们的语言习惯。3、最后,不同民族的语言或方言都有各自不同的语音系统。⑴不同的语音系统包含的音位及其数目都是各不相同的。汉语普通话有舌尖元音[ɿ]、[ʅ],舌面音[ʨ]、[ʨ]、[ɕ],英语、俄语里就没有。英语和汉语广州话里有舌叶音[ʧ、ʃ],这些音汉语普通话都没有。⑵有些音在几种语言里都有,但是它们在各自的语音系统里的作用和地位却不一样。例如汉语bu[pu51](布)和pu[pu51](铺)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是不能相混的,因为它们有区别词形和词义的作用,这两组音英语和俄语里也有,然而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却并不重要,因为它们不起区别词形和词义的作用。又如汉语普通话“南”和“蓝”声母不同,可是有些方言区的人却听不出这种区别,认为它们读音相同。可见音素在不同语音系统里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也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二十三、语音的音质形式和非音质形式有何区别与联系。答:音长、音高和音强的特征合称为非音质形式,又叫音律形式。它们各自变化的绝对数值对于语音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各自变化的相对关系。非音质特征是依附于音质特征来表现的。人们每次发音除了具有特定的音质之外,也都具有一定的音高、音强和音长。没有高低轻重长短的赤裸裸的音质是不存在的。二十四、语音学的任务是什么?语音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n答:1、语音学的任务是研究语音在“发音→传递→感知”过程中的生理、物理和心理特性,分析语音各种要素的社会功能,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语音系统的构成和发展演变规律等。2、分支学科有:⑴声学语音学,研究说话人说话的声音传到听话人那里时语音的物理属性。⑵发音语音学,主要是根据发音器官及其活动来研究发音过程中的生理特征,也称生理语音学。⑶感知语音学,研究语音感知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也就是人耳是怎么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大脑又是怎么样理解这些声音的。⑷音系学,是对语言的语音系统的研究。⑸实验语音学,使用实验仪器或电子计算机对语音的各种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二十五、如何区别元音和辅音?答:我们一般从气流是否受阻、肌肉紧张状态、呼出气流强弱这三方面来区分元音和辅音。1、发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中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是元音;气流在发音器官中受到阻碍而发出的音是辅音。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除声带以外的各个器官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3、元音时声带振动减低了气流的速度,声腔中又没有阻碍,所以呼出的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能发出声音,呼出的气流较强。二十六、举例说明音位的各种类型。答:音位可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大类:1、一般把从音素的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因为它占有一个时段,所以也叫音段音位。如汉语的[]和[]。2、语流中音高、音强、音长这些非音质特征也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由这些音律形式构成的音位叫做非音质音位。⑴调位。主要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位叫调位,又叫声调。调位是汉藏语系诸语言中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汉语普通话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位。⑵重位。主要由音强特征构成的音位叫重位。重音在英语、俄语等语言里是一种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词义的重要手段。例如英语的instinct[in‘stiŋkt](活跃的),[‘instiŋkt](本能)。⑶时位。由音长特征构成的音位叫时位。长短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元音上,在我国广州话和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里,时位都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例如汉语广州话[ka:i55]街、[kai55]鸡。二十七、举例说明什么是音位变体?条件变体的自由变体有什么区别?答:1、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形式,就是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对于音质音位来说,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音质形式(音素),就是这个音质音位的因为变体。对于非音质音位来说,属于同一个调位的不同音高形式就是这个调位的音位变体。如汉语的上声一般音高形式是214,但两个上声音节连读时,前一个上声音节的音高形式就变为35;在非上声前连读时,就变为21。这三种音高形式就是上声的三个音位变体。2、条件变体是指那些出现条件受环境限制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只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如北京话的/a/音位的四个变体[a]、[A]、[]、[]是条件变体。3、自由变体是指那些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可以无条件变读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可以自由替换,它们的差别不会造成意义的改变。北京话的/w/在完全相同的语音环境[ən35]中可以自由变读为双唇半元音[w]和唇齿半元音[v]。[w][v]是/w/的两个自由变体。二十八、举例说明音节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答:音位可以分为四种构成成分:领音、起始音、收尾音、过渡音。1、根据音节构成成分的情况,音节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⑴开首开尾音节:无起首音和收尾音。如汉语[a]、[e]、[i]。⑵开首闭尾音节:无起首音而有收尾音。如汉语[ei]、[in]。⑶闭首开尾音节:有起首音而无首尾音。如汉语[pa]、[ti]。⑷闭首闭尾音节:有起首音和收尾音的音节。如汉语[tuei]。2、从元音和辅音的角度分析,也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⑴开首开尾音节:音节开头和收尾都是元音。如[i]、[ie]。⑵\n开首闭尾音节:以元音开头,以辅音收尾。如[iz]、[in]。⑶闭首开尾音节:以辅音开头,以元音收尾,如[ti]、[la]。⑷闭首闭尾音节:以辅音开头,以辅音结尾。如[tin]、[fan]。二十九、复元音不同于复辅音的特点是什么?答:复元音里的几个元音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统一的发音过程。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几个元音由一连串的过渡音串联结在一起,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它们各有自己的发音过程,复辅音的音质变化是突变式的,彼此之间没有过渡音来联结,中间有明确的界限。三十、简述韵律特征的特点及其在不同语音层次上的表现。答:1、特点:一是它们永远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自身不能单独占据一个时间段;二是它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韵律特征而言,重要的不是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绝对值,而是这些方面的相对值,也就是通过与同类特征的对比而存在的音高、音长和音强的变化形式和幅度。2、表现:从音位层次上看,音长的变化可以构成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长短音”;从音节层次上看,音高的变化可以构成“声调”;从音节组合层次上看,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轻重音;从语句层次上看,音高、音强、音长等可以构成语调。三十一、举例说明各种语流音变。答:1、同化就是一个音位影响另外一个音位,使它变成跟自己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汉语普通话中“难”[nan35]在“免”[miɛn214]前面时,韵尾变为[m],成为“难免”[nam35miɛn214],就是被后面的声母/m/同化为相同的音位。2、异化就是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位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音位变成为不相同或不相似的音位。如汉语普通话中两个上声相连在一起时,前一个字由上声调变为阳平调。3、弱化就是在连续发音时,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的现象。如棉花[xua]→[xuə]。4、脱落就是在连续发音时,有的音位减少的现象。元音和辅音都可以发生脱落。如汉语普通话的“五个”[ukə]→[uʏə]是辅音的脱落,“豆腐”[təufu]→[təufə]是元音的脱落。5、增音为了发音方便,在语流中增加某种原本没有的语音成分,就是增音。如汉语普通话的语气词“啊”一般随着前面音节的不同而读成[na](哪)、[ia](呀)、[ua](哇)、[ŋa]。三十二、举例说明什么是历史音变。答:1、音位的合并。例如中古汉语疑母字的声母//和零声母本来是两个音位,到现代普通话中都读成零声母。这就是//声母音位合并到零声母音位中。2、音位的分化。如古汉语中声调本来是平上去入四声,后来在很多方言中又各分化为阴阳两调,成为8个声调。3、音位的转换。如原始日耳曼语在发展过程中,原来的清塞音(p、t、k)变成清擦音(f、θ、h);原来的送气音(bʰ、dʰ、gʰ)变为浊塞音(b、d、g);原来的浊塞音变为清塞音。4、音位的补偿。例如古代汉语越南语中本来是没有声调的,后来由于韵尾辅音的失落,出现了音高的升降区别,产生了三个不同的声调。三十三、主要的意义理论有哪几种?各种理论存在哪些问题?答:1、指称论。是把词语的意义与词语指称的对象等同起来(朴素指称论)。或者认为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与其所指事物的关系(精致指称论)。缺陷:⑴词语的意义不具备词语所指对象的性质。⑵并非所有的词语都有所指对象。⑶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指称不同的对象,但意义显然不同。⑷不同的词语可以指称相同的对象,但词语的意义并不因此而不同。2、概念论。词语的功用就在于能明晰地标记出各种观念,并且它们所代表的那些观念便是它们所固有的和直接的意义。缺陷:⑴许多词语无法在说话人或听话人心中产生什么意象。⑵即使是那些能够引起意象的词语,不同的人在心中引起的意象很不相同,是否意味着词语的意义因人而异?⑶意义很不相同的词语,在人们头脑中可能引起相同的意象,是否意味着词语的意义相同。⑷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主观精神世界的东西,如果不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别人是无法了解的。3、用法论。一个词在语言中的用法就是它的意义。缺陷:⑴\n首先用法是什么,需要进一步说明。所谓词语的用法就是指词语的使用规则。但是他在其他地方又把词语的使用规则说成是语法。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不需要通过实在(客观世界)或思维(主观世界)来解释,只需要在语言内部世界解释,即所谓语言是自足的。⑵其次,用法或使用规则是否能和意义划等号,很值得怀疑。词语的用法或使用规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音节的多少会影响词语的用法。例如“姐姐(和)妹妹”、“妹妹(和)“姐姐”都可以说,但只能说“姐妹”,不能说“妹姐”,但很难说“姐姐”与“姐”、“妹妹”与“妹”的意义不同。三十四、简述语义的性质。答、1、语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⑴语义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最终来源于客观事物现象,因此语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⑵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而属于主观世界。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角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完全同一,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语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⑶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语义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语义存在于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时,是客观存在物;语义贮存在人们头脑中时,是主观存在物,言语交际活动就是语义由主观变成客观(表达)和由客观变成主观(理解)的循环过程。2、语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⑴语义所反映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概括的认识,词语的意义概括了它所指的各个具对象的共同特征。⑵语义作为人们言语交际的内容,在具体的话语中,又是比较具体的。⑶人们在理解和运用词语时,往往也要经历从具体到概括,又从概括到具体的转化过程。3、语义的稳固性和变异性。为了保证交际顺利进行,语义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但是另一方面,语义又必然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人们为了提高交际效果吗,往往会运用比喻、借贷等修辞手法,有意临时改变词语的意义。三十五、举例说明什么是评价意义。答:评价意义可分为两种:1、显性评价意义,又称感情意义或感情色彩,反映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明显褒贬态度,大体上分为褒义和贬义两种。凡是表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赞扬、喜爱、尊重、亲切等感情态度的,就是褒义。如“聪明、顽强”。凡是表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贬抑、厌恶、轻蔑、疏远等感情态度的,就是贬义。如“狡猾、顽固”。2、隐形评价意义,又称含蓄意义或内涵意义,是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委婉含蓄的评价,也反映人们对所指对象的非本质的偶有性质的主观认识。如“男人”常常意味着坚强、勇敢、有气度、有主见等。显性评价意义的褒贬态度十分明显,如说某人“笨”,任何人都知道是贬义。隐形评价意义的褒贬态度比较委婉含蓄,常常含有多义性,往往依赖于语境。三十六、举例说明各级语义单位及其相互关系。答:1、义项是由语汇形式表示的,独立的、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2、义素是构成义项的语义成分,是从一组相关的词语中抽象出来的区别性语义特征。义项是由义素构成的。3、义丛是由一般短语表示语义单位,是由若干义项组合而成的。义丛是由义项按照一定的组合关系组合起来的。4、表述是由句子表示的语义单位三十七、义素分析的原则、步骤及方法。答:1、原则:⑴对等性原则。义素分析的结果必须与义项的意义相等,所指范围不能过宽或过窄。⑵系统性原则。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语义系统中进行。⑶简明性原则。义素分析应力求简明,在明确的前提下,应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词语的语义特征。2、步骤和方法:⑴确定范围。义素分析的第一步就是找出一组相关的词语,确定比较的范围。⑵比较异同。义素分析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比较词语的异同,抽象出彼此相互区别的特征。⑶简化义素。一是用符号来揭示彼此间的异同。二是删去冗余义素。最后就可列出各个义项的义素结构式。三十八、举例说明义素分析的几种模式。答:1、名词的义素分析模式可以概括为:{义项}=[属性1、属性2…属性n、类属]“类属”\n就是各个义项共属的类别,一般只有一项。2、动词模式可以概括为:{义项}=[主体、方式、动作、客体、因果]。其中“主体、方式、动作”是一般动词共有的,“客体、因果”则不是每个动词都有的。3、形容词模式可以概括为:{义项}=[范围、方面、程度、形状]。其中“程度”只是少数形容词才有的义素,“方面”义素一般是一组形容词共有的。三十九、语义场的性质和类型。答:1、性质:⑴层次性。由于失误现象的分类可粗可细,类别可大可小,因此语义场可大可小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汇集为较大的语义场。较大的语义场又可汇集为更大的语义场,直至一个语言系统中最大的语义场。这样,语义场就有不同的层级,较小的语义场就是它所属的较大的语义场的下级语义场,或称为“子语义场”或“子场”;较大的语义场就是其上级语义场,或称为“母语义场”或“母场”。⑵系统性。属于同一级语义场的词语,其语义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如“丈夫”与“妻子”相互依存,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语义场的系统系还表现为一个词语的意义,取决于这个词跟哪些词语构成一个语义场。如“孩子”跟“大人”构成语义场时,其意义为[-成年、+人],“孩子”跟“父母”构成语义场时,其意义为[←生育关系、+亲属]。由于语义场具有系统性,而不同的语言系统、不同的方言以及不同的时代,其语义场的构成情况会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词或相当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语义价值。如汉语的“沙发”来源于英语的sofa,但语义价值有所不同。“沙发”与“椅子、凳子“等构成语义场,包括单人的、多人的及坐卧两用的;英语的sofa则不包括单人沙发,单人沙发称chair(椅子)。⑶相对性。语义场的构成是以义项为单位的,因此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义项,就分属几个不同的义场。另一方面,一个较大的语义场,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的较小语义场。所以一个词语属于哪个语义场,哪些词语构成一个语义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2、类型:可以分为二元义场和多元义场。二元义场又可分为关系型二元义场和异质型二元义场。多元义场又可分为有序型多元义场和无序型多元义场。四十、举例说明上下义关系与总分关系的异同。答:1、相同点:⑴都可以进入“甲包括乙”的格式。⑵都具有相对性和传递性。2、相同点:⑴上下义词都可进入“乙是甲”的格式,总分词不能进入。⑵由于不同的事物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构成部分,因此同一个词可能是表示几个不同事物的,没有上下义关系或总分关系的词的分义词。四十一、举例说明多义词词语的引申义与比喻义的区别。答:引申义是通过事物现象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通过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如“心脏”的本意是“人和高等动物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比喻义是“事物的中心”。这些比喻义与其本义之间在性状、作用、部位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四十二、举例说明句子的三种意义。答:1、句子的逻辑意义反映语句与现实的关系。句子的逻辑意义是由句子中,实词本身的意义和相互间的语义关系构成的,不涉及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形式。如:⑴小王打破了杯子。⑵小王把杯子打破了。⑶杯子被小王打破了。这三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各不相同,但这三个句子中实词的意义相同,语义关系也相同,“打破”是动作,“小王”是施事,“杯子”是受事。“施事—动作—受事”等语义关系就是逻辑意义。2、句子的语法意义是由实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主要由词语的语法形态、虚词或语序等表示。如上面三个句子中,“小王”有时属于主语,有时属于状语;“杯子”有时属于宾语,有时属于状语。“主语”等就事语法意义。3、句子的语用意义是说话人说出该句子时的交际意图和交际价值。交际意图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来,可能有不同的交际意图。如“今天是星期天“这个句子,说话人在不同场合说出来,可能是想提醒听话人应该休息,或该去逛公园,或该多睡一会儿等等。这种种交际意图就是句子的语用意义。又如“客人来了”\n和“来了客人”这两个句子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前者客人处于话题位置,表示客人是已知的,定指的;后者则表示客人是位置的,不定指的。这种种不同的交际价值也是语用意义。四十三、举例说明述谓结构的各种类型。答:1、简单述谓结构,是由一个谓词和若干谓项构成,谓项与谓词都有直接语义关系。如:王老师教英语。2、复合述谓结构,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复合而成的。如:我叫刘冰,是中文系学生。3、从属述谓结构,当一个述谓结构的某个谓项本身包含一个述谓结构时,被包含的部分就是从属述谓结构,前者称为主干述谓结构。如:我希望小王明天来。4、降格述谓结构,当一个述谓结构的某个名词性谓项在语义上包含一个述谓结构时,被包含的部分就是降格述谓结构,前者称为主干述谓结构。如:他把我借给他的笔弄断了。四十四、举例说明什么是语义指向?语义指向分析有什么作用。答:语义指向分析是对述谓结构分析的一种必要的补充。述谓结构分析只分析谓词和谓项之间的语义关系,不管其他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是实际上句子中其他词语之间也有各种语义关系,搞清楚这种语义指向,对于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消除歧义以及说明句式转换的规律都有重要的意义。如“他在火车上写标语。”如果只分析这个句子的述谓结构,“他”都是施事,“火车上”都是处所,“写”是谓词,“标语”是结果。可是这个句子时有歧义的。一种雨丝是“火车上”语义指向“标语”,即:“他在火车上,他写标语。”另一种意思是“火车上”语义指向“标语”,即:“他写标语,标语在火车上。”通过语义指向分析可以合理的解释句子的歧义。词语之间的语义指向往往是句子的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但是可以通过句式转换,变成连续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所以语义指向分析可以说明句式变换的规律。四十五、举例说明谓词的类型、谓项的格。答:1、谓词可分为:⑴一元谓词:必须带一个谓项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一元谓词,如“跑、去”等等。⑵二元谓词:必须带有两个谓项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是二元谓词,如“听、吃”等等。⑶三元谓词:必须带三个谓项的动词(必须同时带施事、受事和与事的及物动词)是三元谓词。如“买、教”等等。此外还有很少的零元谓词。如英语的动词rain。2、常见的格有:施事格(A)、受事格(O)、与事格(D)、结果格(F)、时间格(T)、处所格(L)、工具格(I)等。四十六、举例说明文化意义。答:第一类是人名、地名、机构名、店名、品牌等专有名词。如“猪八戒、香港、清华大学、同仁堂、娃哈哈”。这些专有名词充分反映了命名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和情趣格调。第二类是成语典故之类的词语。如“破釜沉舟、守株待兔”等。这类此负载着历史文化信息,能引起人们对有关历史文化背景的联想。第三类是外来词语,如“沙龙、咖啡”等。这类音译或半音译的外来词语,带有异域文化色彩,通俗地说带点洋味儿。四十七、举例说明语法具有哪些重要的性质。答:1、语法的归约性首先是指语法对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有制约性。语法规则制约着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人们说话写文章都必须遵守语法规则,否则就会妨碍交际或受到指责。语法的归约性的另一个含义是指语法规则的社会约定性。自然语言的语法规则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制定的,而是由说这种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2、语法的抽象性。语法是不能直接感知的抽象存在物,它潜存于具体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语法知识,或者语法学者对语法的描述,都是从具体的话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任何一条语法规则,都概括了大量具体话语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其间的差异。3、语法的生成性。语法规则不仅是对已经存在的话语的概括,而且还指导人们生成无限多的从未听说过的新话语,这就是语法的生成性。\n根据少量的语法规则,就可以生成无限多的从未听说过的话语,同样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我们也可以理解无限多的从未听说过的话语。语法的生成性主要体现为类推性和递归性。类推性就是指可以用同类词语替换。递归性就是指同样的结构规则可以反复运用。四十八、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法形式。答:1、语序就是词语排列的先后顺序,是区别不同语法意义的重要语法形式。如“他笑”和“笑他”是不同的语法结构,前者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动宾结构,区别全在于语序不同。2、辅助词。是专门或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形式,主要是虚词和助动词。⑴虚词主要有四种作用:一是标明词语的结构关系,如汉语连词“和”是并列结构的标志,英语的介词往往是状语的标志。二是表示某种语法范畴。如汉语助词“着、了、过”就是表示时体范畴的标志。三是标明某种功能类型。如汉语助词“的”附在其他词语后面,构成名词性短语,如买菜的。四是表示某种语气。如各种语言的语气词都是表示语气的。⑵助动词主要表示语法意义,单独或与其他形式一起表示某种语法范畴。如英语shall等表示将来时,be与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ing一起构成进行体,与过去分词形式-ed一起构成被动语态,have与过去分词形式一起构成完成体,do构成疑问句式。3、词缀是定位粘着语素,其作用是附着在词根上构成派生词或构成词的形态变化。许多词缀都有标明词类的作用。如汉语词缀“老、者、子”,英语的词缀“-er、-ist、-ism”都是名词的标志。汉语的“然”,英语的“-ly”都是形容词或副词的标志。词缀在许多语言里都是语法范畴的主要表现手段。如英语用-(e)s表示名词的复数或动词的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用-s表示所有格,用-ed表示过去分词,用-er、-est表示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4、内部屈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形式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如“bend-bent、build-built”。5、重叠,是用重复整个词或词的一部分的方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汉语动词、形容词、量词和少数名词,都是用重叠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动词重叠表示短暂、尝试等,如“问问、散散心”。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高或适中,如“大大,高兴高兴”。量词和少数名词重叠表示遍指,如“各个、年年”。6、语调和重音。⑴语调是句子的音高及音强、音长形式,又称句调。句调的主要作用是区别不同句类,表示各种语气和情态,如陈述、疑问等。有的语言可只用语调表示各种语气,有的语言要与其他形式一起表示某种语气。前者如汉语,后者如英语。英语疑问句语气一般还要加助动词do或改变谓语动词的语序。⑵重音是指多音节词中的重读位置,又称词重音。有些语言用不同的重音位置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英语用重音区别词类。如export(输出,名词)—export(输出,动词)。7、异根式和零形式。⑴异根式是用不同的词根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good-better、bad-worse等。⑵零形式是不改变词形,直接用词的原形表示与变化形式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名词复数用词缀-(e)s,单数则用原形。四十九、举例说明语法意义的各种类型。答:1、结构意义。结构意义反映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等。2、功能意义。功能意义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组合功能包括充当某种结构成分的功能,如充当主语、谓语,能带宾语等,也包括与某类词语组合的功能,如能加冠词、能加副词等。3、范畴意义。范畴意义反映语法类别与所指事物现象的关系,是从词语的语汇意义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意义。如说名词是表示事物的,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的等等。4、情态意义。情态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说话人的感情态度及表述意图的关系。句子的各种语气及语式、语态范畴,都属于这种情态意义。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也与说话人要强调什么的表示意图相关。五十、举例说明常见的语法范畴。答:1、性。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有的语言形容词和冠词也有性的分别。如俄语名词分阴性、阳性、中性三类。2、\n数。也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名词(或代词)的词形变化区别单数和复数或单数、双数和复数。有些语言中动词、形容词或冠词也有数的形态变化,与名词的数在形式上保持一致。3、格。是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名词和代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各种不同的格,有些语言中的形容词和数词也有与名词相应的格。如英语中名词只有属格(加后缀-s)和通格(不加后缀)之分。4、时和体。时和体都是与动词相关的语法范畴,表示时间的时间关系和过程状态。时表示事件时间、参照时间、说话时间之间的时序关系,一般分为过去式、现在时和将来时。体表示事件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时和体的关系非常密切,往往互相配合,甚至融为一体,如英语有三种时和三种体(一般体、进行体和完成体),可以配合成十六种格式。5、态。又称语态,是表示主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主动态和被动态。如英语就有主动态和被动态之分,主动态的动词形式不变,被动态则用助动词be和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表示。6、式。又称语气、情态,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陈述式、命令式、愿望式、虚拟式等。7、人称。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英语一般动词的现在时单数有第三人称的形式变化:加后缀-(e)s,动词be的现在时单数则有三种人称形式:am、are、is。8、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英语单音节形容词和一部分副词一般用词尾变化来区分这三种级,如fast(快,原级),faster(比较快,比较级),fastest(最快,最高级)。五十一、简述划分词类的三种标准。答:一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划分,二是根据词的形态划分,三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1、根据词的语法意义来划分词类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词的语法意义比较抽象,不容易把握,如“喜欢、担心、担忧”很难说清是表示行为动作还是表示性质状态的。意义相近的词可能有不同的用法,而意义毫无共同之处的词可能有相同的用法。如“突然”与“忽然”意义非常相近,但用法有很大差别,可以说“很突然”、“突然事件”,但不能说“很忽然”、“忽然事件”。又如“存在、可以、属于”等都是动词,有共同的用法,但是它们的意义毫无共同之处,也都不表示行为动作。2、根据词的形态变化来划分词类,在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是划分词类的主要方法。可是对像汉语这样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这种分类方法就没有多大作用了。即使是在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中,也并非所有的词都有形态变化。3、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是普遍有效的分类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看词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看词语能否跟某些词语组合,组合起来发生什么样的关系,起什么语法作用。如汉语名词能作主语、宾语,但一般不能作谓语。这种分类方法不仅对汉语这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有效,对于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也是有效的。五十二、举例说明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答:1、结构类型:⑴主谓短语。如“个子高,我们去”。⑵述宾短语。如“看小说、洗衣服”。⑶偏正短语。如“优秀的作品,思想水平”。⑷联合短语。如“爸爸妈妈,调查研究”。⑸述补短语。如“跑得快、洗干净”。2、功能类型:⑴体词性短语。如“红花,一头牛”。⑵谓词性短语。如“说清楚,看小说”。⑶饰词性短语。如“向前面,对大家”。五十三、句子的结构类型与短语的结构类型有哪些不同之处?答:一方面,有些短语是不能成句的粘着短语,如介词短语。另一方面,句子还有特殊的独立成分,是短语所没有的。如插入语、呼语。五十四、举例说明句式变换的各种方式。大:1、省略,是去掉句子的某些成分,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变换方式,又称删除。如你去买菜还是我去(买菜)。2、移位,是改变词语的先后位置,也是很常用的变换方式,又称易位。如“你怎么了?→怎么了,你?”3、插入,是在句式变换时添加某些词语,一般是添加虚词或助动词、副词等。如“小王骑走了自行车。→小王把自行车骑走了。”4、替代,是用代词替换某些词语。如“我请了老张,可老张不肯来。→我请了老张,可他不肯来。”\n5、复写,是在句式变换时重复某些词语或词语的一部分。如“他去北京。→他去不去北京。”五十五、举例说明句式变换的作用。答:句法变换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一是用于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句法变换是学习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的一种有效手段。2、二是用于语言研究。在语言研究中,句法变换是语法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⑴句法变换常常可以解释某些同形异义的歧义现象。如“鸡不吃了”有两种意思,可是不管用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还是层次分析法都无法解释产生歧义的原因。而用句法变换分析,就很容易解释。“鸡不吃了。”是由下面两个句子变换而来的:A某人不吃鸡了。B鸡不吃东西了。A通过省略某人和将鸡移位至句首变成了鸡不吃了。B通过省略东西也变成鸡不吃了。于是产生了这个歧义句。⑵句法变换还可以分化某些结构相同而语义关系不同的同构异义现象。如他卖了一头猪和他死了一头猪。用句法变换分析可以发现这两个句子的内部语义关系是不同的。五十六、举例说明语段的基本性质。答:1、语段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句子构成的。2、语段中的各个句子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没有语义联系的句子不能构成语段。3、一个语段有一个语义中心,各个句子都是围绕这个语义中心组织起来的。此外语段还具有层次性。五十七、举例说明各种关联手段。答:1、关联词语是语段中专门或主要用来连接各句,标明各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词语,是最重要的关联手段之一。⑴顺承型关联词语:最初、而且、同样、或者、总之、比如。⑵转折型关联词语:但是、虽然、反之。⑶因果型关联词语:因为、为此、无论、不管。2、同指,是语段中不同的句子包含所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语,是语段中的一种重要关联手段。3、省略,是话语中某些语义上不可缺少的词语隐而不现,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般可以明确地补出来。4、同现,是某些词语与另一些词语经常在话语中同时出现。经常同现的词语,其语义必然有密切的联系。5、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式,也能在语段中起关联作用,人们经常有意用相同或相近的句式来显示和强调语句之间的密切联系。6、语序,是语段句子的先后顺序,是语段的基本关联手段之一。五十八、文字对语言的影响。答:1、首先,文字将语言的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扩展了语言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使语言除了原有的口语形式之外,又有了书面语形式,语言的声音信息一发即逝,难以保存,不能远距离传送,也不易传给后世。文字弥补了语言时地的局限性,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虽然如今人类也可以用其他物质手段来保存和传送语言,但文字仍然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仍然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辅助工具。2、其次,文字不只是记录语言,还能积极促进语言的发展,用文字写成的书面语是经过推敲、提炼、加工的,书面语一般比口头语更严密简洁,语汇更丰富,语法更规范。另外书面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或减少方言间的语音障碍,使口语不易沟通的方言通过书面语得以沟通,并且促进了民族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增强了语言的社会功能,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范围。五十九、文字形体演变的因素。\n答:1、首先是书写材料、工具,对文字形体的演变有重要影响甲骨文与金文,书写材料工具不同,字形就有较大差别。甲骨文是用龟甲兽骨为书写材料,用刀在坚硬的甲骨上刻画出来的,因此字形线条化,笔画多方折,多以方形代表圆形。而金文是先在泥范上刻好字,再用青铜浇铸而成的,所以文字经过仔细的修饰加工,不像甲骨文一刻而就。字形多肥笔,圆笔,比甲骨文更接近于图画,笔画相对减少。2、文字形体的演变,与书写的文化内容、使用场合也密切相关。在早期古文中,反映占卜、祭祀、葬仪等严肃内容占主要地位,这些内容有利于保留图画性质。如汉字甲骨文、金文多记录占卜、祭祀、征战等国家大事,书写都很深重严肃,不能草率,这就阻碍了文字抽象化和简化的进程。直到后来秦汉之际篆隶并行时,较形象复杂的篆书与较抽象简单的隶书在书写内容上也有分别。篆书是当时的法定文字,用于庄重典雅的场合,而隶书则是民间俗体,只用于记录一般文书、官狱事务及日常文书。3、书写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文字形体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上层文化集团比较尊重原有文字传统,爱用正规字体,而下层文化集团往往追求书写简便,爱用简化俗体。汉字形体的一次重大演变,就是首先在下层官吏狱卒中开始的。六十、文字规范的内容。答:文字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1、字形规范。是规定标准字形,废除异体字。意音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大量异体字,民间也会不断产生一些俗体字、简化字、方言字。这些异体字的存在造成字形混乱,不利于语言交际,所以必须加以整理,规定标准字形,淘汰非标准字形。2、字音规范。是规定字的标准读音,消除异读字。由于语言的发展、方言的影响会产生一些异读字。这种字有不同的读音,可是没有不同的意义,突然造成字音的分歧和混乱,也不利于语言交际,需要加以规范。3、字序规范。是规定字的排列顺序,主要涉及汉字。确定字的笔画、笔顺和部首。4、用字规范。是规定字的使用范围。对于汉字来说,主要包括规定繁体字的使用范围,确定人名、地名、译名的用字规范以及数字使用规则等。5、字符组合规范。主要涉及拼音文字,包括大小写规范、分词书写,换行规则等。六十一、如何准确理解语言运用的变异性和规律性。答:1、语用的变异性:人们的语言运用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由言语交际的各种相关因素组合而成的动态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例如一个当教师的人,作为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跟学生交谈,与他在家庭里作为一个丈夫、作为一个父亲对妻子、对子女的语言是会有较大差异的。又如同样是“你要干什么?“这句话,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会产生不同意义或者说有不同的理解。2、语用的规律性:人们的语言运用虽然是动态可变的,但同时也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运用是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说话人怎么样使自己的话语适应特定的语境,听话人怎阳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思,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上例中说话人在不同场合为了不同目的说“你要干什么?”会选择不同的语气。而听话人也会利用语言环境努力去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如果听话人产生了误解,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误解,也是有原因的,有规律的。可能是因为说话人的语气不对,即说话人没有使自己的表达方式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也可能是因为听话人对语言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语言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都是在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循的。这些交际原则就是语言运用的规律。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会按照一定的交际原则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人也会也会按照一定的交际原则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如果说话人故意或被迫违反某些交际原则,听话人也会根据交际原则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三是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交际价值和交际效果。例如说“小王已经30岁了”与说“小王30岁”相比,前者显然含有小王年纪不小了的意思,而后者则没有这种含义。又如说“小王又来了”与说“小王来了”相比,前者显然有小王来得太多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种意思。说话人如果不了解不同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语用意义,就不能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听话人如果不了解这种语用意义,也不能准确的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就会影响交际效果。六十二、如何正确理解句法、语义、语用三者的相互关系?答:句法、语义、语用构成语言的三个基本方面。句法学研究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它研究的是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下如何运用语言。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句法学回答的问题是: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语义学回答的问题是: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语用学回答的问题是: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从以上分析可见,语用分析是着眼于“现用状态”\n的活的动态的语言,而语法分析(包括句法和语义分析)是着眼于“备用状态”的静态的语言,前者看重的是要素和过程,后者看重的是部件和结构。六十三、简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基本内容。答:1、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⑴真实准则。真实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应当是真实的,不能说假话或缺乏根据的话。⑵适量准则。适量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应当含有与当前交谈目的相关的信息内容,并且所说的话不多不少,既不使人感到信息量不足,又不使人感到重复啰嗦。⑶关联准则。关联准则要求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既要切题。⑷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具体而言就是: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啰嗦;有条理,避免杂乱。2、礼貌原则可分为以下六条准则:⑴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使别人少吃亏多收益。⑵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使自己多吃亏少收益。⑶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对别人少贬低多赞誉。⑷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对自己多贬低少赞誉。⑸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分歧增加一致。⑹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同情减少反感。六十四、什么是会话含义?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有什么关系?答:会话含义是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是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或某一原则而暗含的信息。1、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需要进行语用推导的会话含义,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要特殊的语境,只需根据一般交际原则就能推导出来。如:下班时突然下雨了,小李说:“坏了。我忘了带伞。”小王说:“我有两把伞。”从小王的话可以推导出“我有一把多余的伞,可以借给你”之类的会话含义。又如一般表示客气、谦逊的话,听话人都可以推导其会话含义。这类会话含义称为一般性会话含义。另一种是需要特殊的语境才能获得的,这类回话含义表现为违反合作原则中某个准则。2、礼貌原则和会话含义。礼貌原则的核心是场合、关系和方式。在会话中遵从礼貌原则可以推导出一致、同情、赞誉等含义。六十五、如何认识和处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相互关系?答:在多数场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并不能完全兼顾。常会发生维护合作原则而违反礼貌原则或维护礼貌原则而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也有说话人和听话人由于交际目的的不同,各自遵循和违背的原则正好相反的情形。六十六、言语行为的类型。答:1、述事行为。述事行为就是说出所要说的话。例如说话人说出“抽烟对你的健康不利。”或是:“能帮我把钢琴抬过去吗?”这样的句子,他就是在进行述事,就是在完成述事行为。2、行事行为。行事行为是说话人要用他的话干什么事。可以分为五类:⑴断定式。实施这种行事行为的句子所表述的命题是有真假值的,而说话人有责任保证所述命题的真实性,如陈述、断定、坚信等等就属此类。如说出“我断言:明天肯定是晴天”。在形式上,这种实施断定性行事行为的句子一般可以在前面加上“我告诉你”或“我断言”之类的词语。⑵指令式。这种行事行为是说话人企图使听话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可以是温和的请求、建议或劝阻,也可能是强烈、坚决地命令或禁止,如请求、哀求、命令、指使等等都属此类。例如“这件是交给他去办。”“马上出发。”在形式上,这种实施指令性行事行为的句子一般可以在前面加上“我请求”、“我命令”之类的词语。此外,询问可以看做是指令式中的一个特殊次类,因为它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回答问题。⑶承诺式。这种行事行为是说话人保证自己将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如保证、许诺、宣誓等等就属此类。从某种意义上讲,承诺式可以看作是说话人对自己的请求或指使,但又不同于上一类指令式,指令式是说话人企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而听话人却不一定有责任或义务去做这件事。如“我年底一定完成任务”。从形式上看,这种承诺句的前面可以加上“我保证”、“我答应”之类的词语。⑷\n表情式。这种行事行为是表现说话人对于句子的命题内容中所述事情的一种感情态度状态,如感谢、祝贺、悔恨等等都属此类。如:“谢谢你救了我!”⑸宣告式。这种行事行为是通过以言行事的力量促使某一事态得以存在或实现,或引起事态的变化,如宣告、审判、通知等等就属此类。例如“我宣布晚会到此结束。”3、成事行为。当说话人说出话语并实施了某种行事行为之后,就会给听话人或其他人带来某种影响,从而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或作出某种行动,收到言后的效果。成事行为时带有听话人的一定的主观性的,因此它有可能是多变的,施行同样的一种行事行为,有时可能会收到不同的言后之果。例如,向听话人发出邀请,听话人可能愉快接受,如期赴约,也可能不给面子,拒绝邀请。六十七、举例说明什么是间接言语行为。答: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行事行为的形式表示另一种行事行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这个概念,先得接受“字面用意”的概念,“字面用意”是句子形式所固有的意思,间接言语行为就是从“字面用意”推断出来的间接用意。例如:①A、请给我一点墨水。B、我的笔没有墨水了。②A、请你说话小声点。B、你说话能小声点吗?以上两例,A句都是直接向听话人提出一种请求。B句说话人的用意同样也是向听话人提出一种请求,但在表达形式上,①B却是陈述句,②B是疑问句,也就是说,它们用一种断定、询问的行为间接地实施了一种请求的行为。这种间接言语行为就是从两句的“字面用意”推断出来的。间接言语行为又分为两种:⑴所谓间接性言语行为,就是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所谓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实际上就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按习惯可立即推断出间接的“言外之意”。使用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往往是出于礼貌的需要,或是为了求得表达上的委婉。例如在汉族社会里,熟人见面,习惯上问一句“吃了没有”,听话人一般是不会按其字面用意(“询问”)去理解的,而会很自然地从其字面用意推断出它的间接用意—打招呼或致问候。2、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依据交际双方共知的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推断出来的间接言语行为。例如:甲:能告诉我你的电话号码吗?乙:对不起,我记不清了。乙的答语就字面用意而言。是一种告知行为,但实际上是间接地拒绝甲的请求,这一间接用意就是依据双方共知的信息和语境通过推断实现的。六十八、话题转换有哪些方式。答:1、件接转换:发话人提出话题,受话人迎合话题进入交际,持续几个回合后,抛开原话题而转换出新话题,从而使自己由受话人囿于原话题转换为发话人引出新话题。2、直接转换:受话人在答语中对发话人提出的话题不是迎合,而是直接避开原话题,再提出新话题,从而使对方失去“制话“优势。直接转换与间接转换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回答话题的答语中以新话题直接取代原话题,是原话题不能展开,后者是在原话题展开几个回合之后再转换出新话题。3、强制转换:当参加者在三人以上的场合时,间接受话人(即不是正在与发话人直接交谈的那个受话人)中的一个强行取得发话人身份,以强制转换话题介入直接交际。4、自然转换:交际双方都有强烈的交谈意向,关系融洽,角色分配得当,使得话题得以在双方之间自然转换。5、主动转换:发话人积极引发话题,以保证自己始终立于主动地位。6、被动转换:发话人提出的话题使受话人无从合作或不愿合作,从而使发话人自己陷入尴尬、困窘、难堪的被动境地,于是转换话题以摆脱被动,重新争取主动,维持交际。7、无意转换:发话人提出话题后,受话人不是正面迎合或否决,而是以哼哼哈哈之类的语言作答,以致发话人在无意中失落原话题而转换话题。被动转换中受话人对于原话题明确地表示出不愿意合作的态度,发话人是在心理进程突然停顿的状态下谨慎转换话题的,而无意转换中的受话人采取的是似是而非的“合作”态度,发话人是在自身强烈的发表意欲中无意转换话题的。六十九、预设的特征。\n答:预设具有特定的逻辑特征,可以用真假条件来描述:A预设B,当且仅当:A真则B真,A假则B真;B真则A或真或假,B假则A非真非假。预设最基本的语用特征是,当预设是假的时,包含该预设的语句就是不合适的。从语用角度看,预设具有已知性,是已知信息。七十、举例说明是什么是指示语。简述指示语的两个基本特征。答:1、是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也就是说涉及到话语所谈论的事物、事件以及他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等问题。知识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⑴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表现为第一、二、三人称。⑵时间空间指示语。这类指示语表示话语中关于时间或者空间的信息⑶社交指示语。社交指示语是用来指明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或发话人和所谈及的人(第三方)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交指示语体现在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形式之中,凡是能表明发话人和受话人或第三方之间社会关系的语言形式,都是社交指示语。2、指示语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示语的具体所指随语境变化,在不知其语境时是无从确定其所指的,包含指示语的命题,只有确定了指示语的具体所指,才能断定其真假。二是指示语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参照点,当没有参照点或参照点为假时,指示语就没有意义了。七十一、关于语言起源问题由哪些主要的假说?试加以评价。答:1、各种声音论:⑴摹声论。即“汪汪说”(bow-wowtheory)或“叮咚说”(ding-dongtheory),这种理论认为我们所加于事物,尤其是动物的名称,多半是由于模拟这事物或动物的声音而来的。如模仿狗叫而有bow-wow这个词,模仿猫叫有了“猫”这个词,听到泉水声,听到器物敲击声,而创造了ding-dong之类的词语。⑵感叹论。即“呸呸说”(pooh-poohtheory)。这种理论认为语言起源于情感激发的自然喊叫,如对某人某事不高兴,甚至讨厌时就会发出pooh-pooh(呸!呸!)之类的声音。法国启蒙思想家继承了古希腊伊壁鸠鲁的语言起源于感情冲顶的观点,试图从人的感情表露来说明语言的起源。⑶劳动叫喊论。即“咳哟说”(yo-he-hotheary)。诺瓦雷提出劳动叫喊论(labourshouttheory),主张从原始人类在生活劳动中伴随发生的劳动号子来说明语言的起源。例如在抬重物时为了谐调步伐而喊“咳哟咳哟”或“yo-he-ho”,这种声音反复多次,就成了词语。英语的“heave”或“haul”就是这样产生的。上诉各种理论都有一定道理,因为各种语言里都有一些摹声词和感叹词等,但任何语言里这类词占得比例都很小,绝大多数的词都无法用这类理论来解释。2、社会契约论。主张社会契约论的学者是从人类交际的需要来考虑语言的起源的。原来没有语言很不方便,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商议,规定事物的名称,于是产生了语言。但这种理论不合乎逻辑,既然没有语言,没有交际工具,彼此之间又凭什么来讨论商议呢?不过这种理论看到了语言的一个本质特点—语言的社会性。3、手势论。手势论是以身体姿态的表达来解释语言的起源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冯特和苏联学者马尔。语言是从人类一些有表达性的身体姿势发展而来的。人们可以用手去摹仿和指示客观世界,渐渐由实际动作演变为空灵表达,再产生语言。手势论只能说明人类在产生声语言之前,主要是用手势、体态等进行交际,但不能说明有声语言是由手势等变来的。因为手势等不具备有声语言所必须的声音材料,不可能变成声音。4、劳动创造论。劳动创造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语言、思维、人、人类社会会是同时产生的;第二,语言是在人们的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三,人类的语言从产生时起就是有声语言。语言的产生有其必备条件,即生理条件、心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生理条件指发音器官,语言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能发出各种语音的发音器官。心理条件指能进行抽象思维的大脑,靠充分发达的思维器官将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建立一种对应关系,使符号组合能表达一串一串完整的意思。社会条件指人类社会的形成,只有社会中的人才需要交际,需要交际工具来交流思想、谐调相互之间的关系,语言产生的过程就是上述条件的产生和成熟的过程。劳动创造说也只是一种思辨的产物,虽然借鉴了前人以及当时的科学成果,毕竟不是建立在实证实验基础上,更没有解决语言产生的具体过程。七十二、试述现代科学对语言起源的看法。\n答:有声语言产生于距今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时期。在人类产生有声语言之前,主要以手势、身体姿态等方面进行交际,而以各种简单的叫喊声作为辅助交际手段。随着发音器官的不断完善和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各种声音逐渐清晰,并可以分解为更小的单位,依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语流,这样,真正的语言也就产生了。七十三、简述语音、语汇、语法的发展变化。答:1、语音的发展:⑴语音区别性特征的变化。语音的发展变化首先表现在区别性特征的变化上。比如上古汉语在发音部位上没有唇齿这一区别性特征。大约在10世纪前后,汉语发音部位中才出现唇齿这一区别性特征。语音区别性特征的变化不仅表现为某一区别性特征的出现,而且也表现为某一区别性特征的消失。中古汉语中有一套浊塞音,如/b/、/d/、/g/等,后来这些浊音消失了,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也就没有“浊音”这一区别性特征了。⑵音位系统的变化。音位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新音位的出现、原有音位的消失和音位组合关系的变化三个方面。中古汉语中,没有//、//、//这三个音位,到了大约15世纪这三个音位才出现。音位组合规律的改变也是常见的。如古代的/p/、/t/、/k/既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能出现在音节的末尾,因此以鼻音收尾的阳声韵和以塞音收尾的入声韵相配合得很整齐:/m-p/、/n-t/、/-k/。如果一个音位可以出现在/m/之前,也就同样可以出现在/p/之前。/n-t/、/-k/的情况亦然。自从/p/、/t/、/k/从音节末尾消亡后,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的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2、语汇的发展。⑴新词的产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断地创造或发现了一系列新事物、新现象。于是就导致了新词的产生。如“电脑、软件、光盘”。产生新词的方式主要有构词、借词、仿造词。⑵旧词的消亡。词的消亡往往与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的消亡有关。比如“太监、嫔妃、科举制”等等,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已不复存在了,所以这些词也就消亡了,只在特定的场合下还可使用。由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改变,也使许多旧词消亡,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等词成为历史词。3、词语的替换。词语的替换是事物现象本身依然如固,只是对它们的称谓由甲换成为乙。比如由于汉语语汇发展的双音化,“目、颈、耳、鼻”这些词被“眼睛、脖子、耳朵、鼻子”等词语替换了,原来的词就成为古词语了,或由词变成了语素。这些词代表的事物或现象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出于观念和习惯用新词语替换了原有的旧词。4、词义的变化。⑴词义内涵的变化。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有些词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其内涵古今不同,比如“心”古人长期认为是思维器官,现在人们知道心事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⑵词义外延的变化是指词义所指对象及其范围。可以分为①词义的扩大,就是词义所表达的概念外延扩大,内涵缩小。如“嘴”原指鸟的口,现在“嘴”则泛指一切动物的口。②词义的缩小,就是词义概括的范围由小变大,词义所表示的概念外延缩小,内涵增加。如“禽”,各代是鸟兽的总称,现在仅指鸟类。③词义的转移,就是一个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如“脚”在古代指的是小腿,踝骨以下走路着地的部位则叫“足”,后来“脚”指走路时着地的部位,词义发生了转移。⑶义项的增减。义项的增加或减少也是词义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充电”,过去只有一个义项“蓄电池获得放电能力”,而现在又增加了一个义项“通过学习增加知识”。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某些义项会消亡。如“亲戚”这个词,原先有两个义项,一个义项是“父母”,另一个义项是“内外亲属”,现在“父母”这一义项基本消失,只保留了“内外亲属”这一义项。⑷评价意义的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的扬升和词义的贬降。词义的扬升指词义的褒义色彩产生或加强,词义的贬降指词义的变异色彩产生或加强,前者如英语“knight”最初指“仆人”,后指“青年战士”,后又指“骑士”和“勇敢而高尚的人”,“knave”本意是“那孩子”、“仆人”后降为“无赖、流氓”。4、语法的发展。⑴旧语法要素的消亡。在上古汉语,曾有一个类似词头性质的“有”加在国名、地名、部落名等之前。例如“有虞”、“有殷”、“有仍”等等,甚至在普通名词前,也有加“有”这个前加成分的。但到了战国以后,除了仿古,就不再加“有”表示国名、地名、部落名了。⑵\n新语法要素的产生。上古汉语中,诸如“一苇、二茅、三人”这样的数词与名词直接组合的例子比比皆是,音位那时还没有表示天然单位的量词,有的只是一些表示度量衡的单位的词,到了汉代才逐渐产生了“颗、株、朵”之类的表示天然单位的量词。⑶语法系统的发展。语法系统随着原有语法成分的演变和消亡、新的语法成分的产生而逐渐缓慢地发展。当这种发展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使语法系统发生质的变化。七十四、语言发展的原因。答:1、社会原因。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利用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谐调共同活动的目的。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和各种社会经验,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语言的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⑵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例如汉语对中国周围的一些国家的语言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都有大量的汉语借词。2、心理原因。语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而语言的意义并不是直接与客观事物现象相联系,而是通过人们的思维认知活动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因此语言的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人们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影响。⑴世界上各种语言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都是由表示空间的词语发展而来的,例如汉语的“目前、眼下”等等,英语的“nextday、lastday”等等。这种现象就反映了思维发展对语言的影响。因为空间是比较具体的,比较容易认知地,时间则是比较抽象的,不太容易认知地,而且时间与空间具有某些相似性,所以人类语言普遍先产生表示空间的词语,然后借用某些表示空间的词语表示时间。又如汉语表示比较抽象的语法意义的虚词一般也是由表示比较具体的语汇意义的实词虚化而来的。⑵在词义的演变中,虽然从具体到抽象与从抽象到具体的现象都有,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现象显然更多一些。大多数词的本义都比派生意义具体一些。⑶类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类推对语言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由类推产生新词就是常用的现象。如汉语由“文盲”类推出不少新词:“法盲、电脑盲、股盲”等。类推也是造成词义演变的重要因素。如“工程”原来只指具体的建筑项目,后来通过类推扩大使用范围,使“工程”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如“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等等。3、语言的发展变化还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在因素。比如,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子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⑴语言是制约人们言语活动的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人对语言的具体运用。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系统必须相对稳定,而为了适应交际内容的需要,言语又要随着语言环境不断变化。人们会根据交际的具体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新义和新的表达方式,如“热”原来只是一个形容词,后来逐步出现了“出国热、经商热、文凭热”等新说法,“热”就有了新的名词意义“热潮”。这些新现象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的临时现象,而有些则会流行开来,进入到语言系统中,从而带来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语言的社会性和稳定性与言语的个人性和多变性的矛盾运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⑵口语书面语的相互影响,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口语形式由于用语现场交际,可以利用很多现场因素,如体态、场景和声音形式等等帮助人们表达和理解话语的意义,因此语言形式可以简省一些,意义可以灵活一些。但是书面语形式失去了现场因素的帮助,为了使思想内容交流成功,保证交际效果,就必须使语言形式完整一些,严密一些。因此,书面语与口语必然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造成语言的发展变化。⑶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形式的有限性、稳定性与语言意义的无限性、多变性时刻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维认识的发展要求有限的、稳定的语言形式表达无限、灵活多变的意义,这样意义必然对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是语言形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语言形式反过来又对意义产生制约作用,造成语言意义的变化。\n七十五、语言发展的规律。答:1、渐变律。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功能决定的。⑴旧的事物现象消失,新的事物现象产生,人的思想认识改变,都会造成语言的变化。但是语言变化具有保守性和滞后性。旧的事物现象消失,相应的词语不会马上消失,还会在语言中保留相当场的时间,因为语言不仅要反映现实,还要记录历史。例如中国的封建社会早已结束,可是表示封建社会的事物现象的词语还会长期存在。新的事物现象和思想观念的产生,也不会导致语言系统的迅速改变,因为新词、新义、新用法要经受长时间的考验,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进入语言系统,造成语言系统的变化。⑵至于语音和语法的变化就更为缓慢了,一般人在短时间内几乎感觉不到它们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着”,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着”虚化而来,其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2、不平衡律。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表现在:⑴语言个子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其中语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比较快,语法系统和语音系统发展变化比较慢。而语汇系统中,一般语汇发展变化较快,基本语汇发展变化较慢。这是因为语汇,特别是一般语汇与社会发展变化关系非常密切,而语音、语法和基本语汇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比较疏远。⑵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语言发展变化速度和幅度与社会的发展变化速度和幅度密切相关。社会变化中频繁的战乱、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制度体制的巨大变革,对语言的发展变化影响较大。如中国先秦时期的长期战乱等,都使汉语的发展变化加快。⑶语言系统中的各种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如不同地域的方言发展变化不平衡。例如在汉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慢。北方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南方方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都比北方方言更接近古代汉语。又如书面语的变化一般比口语的变化要慢。3、相关律。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以及每个子系统的各个单位都处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子系统或某子系统中的某一单位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矛盾,破坏了原有的平衡,语言系统内部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以达到新的平衡。例如汉语从中古到现代语音系统大为简化,中古汉语有36个声母,有三个塞音韵尾和三个鼻音韵尾,现代汉语声母只有21个,6个辅音韵尾只保留了两个鼻音韵尾。语音系统的简化造成同音词大大增加,为了减少歧义,汉语的语汇就发生了双音节化的变化。而语汇的双音节化又与语法上的动补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七十六、地域方言的成因。答:1、交际的阻碍。造成交际阻碍的因素很多,如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社会割据、地理屏障等。⑴汉语方言格局在历史上的基础重大变化都是因为人口迁徙造成的。历史上我国北方中原居民大规模地向南迁移,南迁的中原人和没有南迁的中原人几乎断绝了交往,语言出现了差异,形成了汉语客家方言。⑵汉语方言的形成与社会会割据也有关系。封建社会诸侯割据,人们的交际受到了人为地限制,各地区的语言就逐步出现了分歧,形成了带有地域特色的方言。⑶地理屏障常常阻隔交通,妨碍人们的交际。因此高山大河往往成为方言的分界线。如广西的十万大山是粤方言和西南官话的分界线。长江下游把江淮方言和吴方言分隔开了。不过河流对方言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珠江流域的西江是两广的交通要到,它对中下游的语言起到了沟通的作用。一般来说,交通闭塞的地区方言差异较大,而平原地区交通发达,方言差异要小一些。例如浙江省北部是平原,方言差异较小,西部、南部山区方言差异较大。2、异族语言的影响。不同语言的接触也会造成方言的差异。例如我国南方方言的调类大都在6个以上,多的有10个左右,南方方言常同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接触,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绝大多数都是声调比较复杂的语言,受其影响汉语南方方言的调类数目也就较多。3、有时语言的统一会产生新的方言。如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在放弃自己母语改用汉语的过程中,把本民族的一些语言特点带进了汉语,形成了汉语新的方言。七十七、地域方言的差异。\n答:地域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因此人们进行方言分区的时候通常把语音上的差异作为主要的依据。方言间在语汇和词义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有不同的名称。如普通话里的“鸡蛋”,在北京话人称“鸡子儿”,福州人称“鸡卵”,广州人称“鸡春”。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方言里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例如“蚊子”这个词,在长沙话里可以兼指苍蝇。Corn在英国英语里泛指谷物庄稼或指小麦,在美国英语里指玉米。方言间在语法方面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的形态变化、虚词和用法、语序,句式等方面。例如汉语普通话单音节形容词一般按AA式重叠一次,闽方言厦门话的单音节形容词可以重叠一次或两次。如“红—红红—红红红”。第一次重叠表示比较级,第二次重叠表示最高级,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重叠五次。七十八、地域方言的发展。答:方言的发展取决于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力。1、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力的强弱与社会的统一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统一的程度越高,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作用越强,方言分歧会逐渐缩小,直到最终消失。2、社会的统一程度不高,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力减弱,方言分歧就会继续存在或加大。我国历史上,社会的统一经常受到破会,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力不强,方言分歧严重,如果社会进一步分裂为几个完全独立的社会,一种语言的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变成独立的语言。七十九、语言融合的主要原因。语言融合的方式。答:1、族群杂居,长期共存。几个族群或社会群体因为种种原因较长时期内在同一地区共存共处,彼此保持各种密切联系,有的还涉及族际通婚等,因而发生语言融合。2、经济文化,优势失衡。如果不同的语言族群彼此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是“势均力敌”的,语言融合的情况一般不可能发生。一个语言族群在经济、文化诸方面越先进,优势表现越突出,与其他语言族群深入接触时可能具有的融合力就越强。3、人口影响,以少胜多。人口数量也是影响语言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情况是人口数量多的语言族群,其成为胜方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语言融合的方式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八十、简述什么是语言混用。混合语的类型。答:一种语言被其他民族借用并且加以改造,形成一种“拼凑”起来的新语言,这种现象就是语言混用,这种语言就是混合语。混合语常常表现为一种语言远离本土,在异域他方与另一种语言进行混合。作为外来的语言在混合过程中会“入乡随俗”,在语言的某些方面做出让步;而作为本土方的语言在混合过程中对外来语言的改造也会“适可而止”,能为外来人接受。混合语是彼此妥协的一个结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临时混合语—皮钦语,一种是正式混合语—克里奥尔语。八十一、简述语言要素的借用。答:1、语言要素的借用最常见的是借用语汇成分。如汉语从上古到现代,历史上的很多时期都有不同民族语言的词语借入:汉朝以前如“单于、胭脂”,汉唐时期随佛教传播出现的借词如“菩萨、罗刹”等。汉语也有借出的情况。英语一批与茶有关词是从汉语南方方言借入的,如tea(茶)、oolong(乌龙)。回借和转借是借入和借出的两种比较特殊的表现。回借是指有的词本来是借出的,后来又从其他语言再借回来。如汉语“大风”借入英语,译为typhoon,再回借,则成了“台风”。转借是指甲语言的词语借给乙语言,又由乙语言再借给丙语言。2、除了借用语汇成分之外,也可能借用语音成分和语法成分。如裕固语从汉语借入大量词语后,增加了[]、[]两个辅音,还增加了[]、[]等16个复元音。白语原来的语序是“主语+宾语+动词”,后来借入了汉语的“主语+动词+宾语”的语序。八十二、简述词语借用。答:1、借音。是指借用外族词语的读音形成借词。又可分为几个小类:⑴音译。是指把源语言词语的读音转写下来。例如汉语“柠檬”、“克隆”、“槟榔”,它们的源词语是“lemon”、\n“clone”、“pinang”音译时,借出方词语的读音常常要受到借入方语音系统的改造,如汉语中的音译会自觉带上源词语所没有的声调。⑵半音译半意译。这是指对源语言的词义,一半用音译,一半用意译。如把“icecream”译成“冰激凌”。⑶音译加义类。这是指借入方在撰写源词语的读音之后再加上本族语的表示意义类别的语素。如把sardine译成“沙丁鱼”。2、借形。是指直接借用源语言的书写形式形成借词。汉语中来自日语的借形词不少,如“标本、北京、理事”等,如“AA制”。八十三、简述心理语言学形成发展的过程和主要流派。答:1、发展过程:⑴乔姆斯基创立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极大地促进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应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他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是要解释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思想的心理过程。他对行为主义、结构主义的批判,他提出“先天的语言能力”等观点,开拓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紧密结合,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⑵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心理语言学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皮亚杰根据其对人类认知能力的长期观察研究,认为人类没有先天的语言能力,只有先天的认知能力。先天的认知能力和后天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语言能力。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与乔姆斯基的先天论展开激烈的论证,促使心理语言学走向成熟。⑶此外,以维戈茨基为代表的前苏联一批心理学家,提出了“内部语言”学说,建立了神经语言学,也对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⑷信息科学的发展,也是促进心理语言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创建了一套处理信息的数学方法。从信息论角度的观点看,语言是信息的重要载体,而是用语言的心理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因此,可以用信息论的原理、方法来研究处理信息的心理过程。2、主要流派:⑴后天论。是建立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后天的成人语言的刺激和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强化而形成的。⑵先天论⑶认知论。认知论又叫相互作用论。这种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说为代表。认知论认为语言能力士人类普遍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能力产生于个体认知发展的一定阶段,儿童并没有独立于认知能力之外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语言能力。皮亚杰的认知论不同于先天论,因为先天论只强调环境的因素和外在的言语行为,否认内部心理过程。认知论和先天论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虽然二者都不同程度地承认遗传的作用及语言活动的内部过程,都研究语言能力,但对遗传的作用和语言能力的认识却不相同。八十四、先天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第一,认为人类有一种语言天赋,这种语言天赋是人类长期以来生物进化和遗传而形成的学习语言的先天机制。第二、认为人的语法知识有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为全人类所共有的普遍语法知识;另一部分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个别语法知识。普遍语法知识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是一套原则和参数,个别语法知识是人们在出生后通过学习所掌握的。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将普遍语法的参数赋上具体的值,赋上汉语的值,他就学会汉语,赋上英语的值,他就学会英语。八十五、结合你观察到的语言现象和自己的语言实践的体会谈谈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理解。答:第一,语言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产生及变化都离不开思维的支持。语音的产生和感知是在思维的控制下实现的,语义本身就是表达思维结果的,语法也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结果。第二,思维认知是语言习得的基础。例如儿童对时态范畴、人称代词等的习得都必须在建立了相应的时间概念、人称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所以认知难度较大的语言习得的时间比较晚。第三,在言语活动,包括言语的选择、组织和表达的过程中,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八十六、你认为句子理解是如何实现的?请举例说明句法理解和语义理解的作用。\n答:句子意义理解的主要表现是建立命题。这个理解过程不是等到一个句子听完之后才进行的,而是一开始听到句子时就不断对后面出现的内容进行假设、预测、试误并最终完成组块修正达到理解句子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用相应的一些句法策略和语义策略才知道一个句子的某几个成分是否可以形成以个组块,就句法策略而言,虚词和实词尤其是动词都可以为句子理解提供句法线索,如在听到英语语流中出现a、an、the就可以知道它一定和后面的成分组成一个名词短语的组块。语义策略对句子理解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词义及各个词之间的意义的联系上。如有时听到一些结巴、重复、颠倒或因语速快发生了某些成分的脱落,听话者可以根据词之间可能存在的语义关系对句子意义作出预测。八十七、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各是什么。答:1、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原因:⑴首先,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联系社会文化来研究语言,这本来就是从古希腊时代就延续下来的学术传统,只不过古代的研究不成系统。这一学术传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了一个高潮,起主要标志就是人类语言学的兴起。⑵其次,20世纪60年代社会的发展促使社会语言学的兴起。60年代的西方各国,特别是在美国,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种族歧视问题、民族冲突问题与民族和解问题、阶级偏见问题、就业平等问题、男女平等问题都涉及语言问题,涉及语言与社会文化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就必须联系社会来研究语言,联系语言来研究社会。⑶此外,当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不同学科及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语言学内部其他分支学科的相互影响,也都是促使社会语言学兴起的重要原因。2、文化语言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⑴第一,我国有悠久的语文学传统,一般称为“小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小学一直是为经学服务的,音韵、文字、训诂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释古代的经典文献,传承传统文化。因此,中国的传统语言学一直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甚至可以说今天的文化语言学也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继承和发展。⑵第二,中国现代语言学一开始就深受西方语言学影响,特别是语法学,更是深受西方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西方语法比较重视形式,汉语语法不重形式而重意义,用西方的形式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不能很好的解释汉语。有人主张摆脱西方形式主义理论方法的束缚,恢复人文主义的传统,从文化的角度解释汉语。这是种中国文化语言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⑶第三,20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语言学反对形式主义、提倡人文主义的学术思潮逐渐兴起,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影响越来越大。八十八、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有哪些异同?答:1、共同性: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文化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可是社会和文化密不可分,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是完全重合的,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所有的文化现象也都是社会现象。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关系就像是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的关系一样。所以与其说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不如说二者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2、差异性:文化语言学的内容更为广泛,几乎可以包容语言学的全部内容,而文化语言学难以包容文化语言学的全部内容。⑴首先,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发达的复杂社会的语言状况的,而不大涉及文明前的简单社会的语言状况。⑵第二,社会语言学一般是以一个社会内部的言语共同体的语言状况为研究对象,而不大关心不同社会的语言状况的系统比较。⑶第三,社会语言学主要关心社会语言的现状,只是在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的前因后果时,才涉及它们的历史。⑷第四,社会语言学主要关心的是言语交际方式的选择及其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而不大关心语言结构体系本身。⑸第五,社会语言学把言语交际活动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重点研究言语行为规范与其他社会行为规范的关系,对于文化语言学来说,这些内容都属于语言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八十九、什么是语言规划?语言规划包括那些具体内容?\n答:语言规划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应用进行各种干预的统称。语言规划主要包括三方面被容:第一,共同语的确立;第二,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第三,共同语的规范化和推广。1、共同语的确立:一定范围内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共同语。共同语是在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规范的高级语言变体。作为民族共同语的赖以建立的方言,称为基础方言。基础方言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方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使用人口的数量。基础方言只能决定共同语的基本面貌,并不等同于共同语。作为共同语,它要舍弃基础方言中过于土俗而难以为其他方言区学习和接受的语言现象,要科学地解决基础方言中分歧较大的问题,同时还要从其他方言、古代语言、外国外族语言中吸取有用的语言成分,并不断发展处一些新的语言现象。2、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各个民族,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利用、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规划中还应注意“语言专用”问题。根据语言转用对象,可以把语言转用分为三种类型:⑴少数民族转用汉语⑵一少数民族转用另一少数民族语言⑶汉族转用少数民族语言。根据语言转用的程度和范围,又可以把语言转用分为三种:⑴整体转用⑵主体转用⑶局部转用。不同民族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区的统一民族,语言转用的情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规划时,应注意各民族语言转用的具体情况,根据语言转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3、共同语的规范化和推广:共同语的规范是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语言的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确立明确的、一直的标准,并加以推广,在书面语种,还包括文字规范、各种书写规范。共同语的语音要以基础方言的代表方言的语音作为规范的标准。共同语语汇的规范建立在基础方言的语汇之上。共同语语法的规范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的一般用例为标准。共同语规范化的目的是便于人们使用语言来交际,是使语言更健康地发展,而不是认为地武断地制订一套僵死的教条,甚至不是语言的“逻辑化”、“合理化”。九十、什么是共同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应具备什么条件?答:1、一定范围内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共同语。2、基础方言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方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使用人口的数量。九十一、试述语言规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答:语言规划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应用进行各种干预的统称。九十二、说明歧义切分字段的两种类型。答:歧义切分字段的两种基本类型:1、交集型歧义切分字段。在字段ABJ中,AJ是词并且JB也是词,则称AJB为交集型歧义切分字段。例如,“领导地位的确定”和“的确定不下来”中的“的确定”可能切分为“的/确定”或“的确/定”等。2、组合型歧义切分字段。在字段AB中,A和B分开都是词,组合起来也是词,则称AB为组合型歧义切分字段。如“她将来有出息”中的“将来”不用该切分,而“她将来武汉”中的“将来”却应该切分为“将/来”。九十三、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内容。\n答:社会语言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大部分。1、微观研究主要研究语言的社会变异,即各种社会群体使用语言的差异,包括不同社会区域、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社会关系,家庭环境等等的人在不同交际场合使用语言的差异,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这些语言变异的交际作用和社会意义。微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三种语言变异: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和功能变体,而以社会变体为核心。早期的社会语言学主要进行微观的研究,被称为城市方言学派,它们主要研究大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语言差异,以美国的拉波夫为主要代表。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有重合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研究语言变异的。不过历史语言学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语言变异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重点是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社会语言学主要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变体,研究各种语言变体的使用规律及其在语言交际中的不同作用,重点是社会变体和功能变体。2、宏观语言学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语言问题,又称为语言社会学,以美国费希曼为主要代表。其主要的内容有,语言接触、双语(多语)现象、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等问题。语码转换是和会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重点。说话人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首先是因为不同的语码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说话人试图通过语码转换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如显示自己的身份,突出交际双方的某种社会关系等。九十四、文化语言学的主要内容。答: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第二是从语言看文化,第三是从文化看语言。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人类的语言和人类文化的一般关系;二是一种类型的语言文化和另一种类型的语言文化的关系。三是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的关系。2、从语言看文化:一是通过言语作品来看文化,二是通过语言系统来看文化,三是通过语言变化来看文化,四是通过语言运用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