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8 M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言学概论韩宝育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2版\n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分类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是人类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都生活在语言当中。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语言像饮食起居一样不可或缺,每个正常人都会说话,就像每个人都用两条腿走路,都用两只手做事一样,极其平常。然而,平凡的现象中往往隐含着深邃的哲理。语言现象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有关语言的理性思考始于各个古典文明形成的时期,如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n古希腊的哲学家、古印度的思想家等,都有对语言的看法与认识的记录,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许多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都出现了语文学研究,即19世纪以前,开始了语言的系统研究。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2.学科性质具体来讲,语言学是教人理性地认识语言现象,有效地把握语言规律,全面地分析语言事实,正确地揭示语言与人的关系,有效地指导人们运用语言的科学。语言学概论属于普通语言学或一般语言学的范畴,其任务在于: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也为日后学习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作为学习者或入门者,能学到的有三方面(见书P3)。\n二、语言学的学科分类(见书P4)语言本身的构造很复杂,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研究。通常,语言系统大致分语音、词汇、语法等几个子系统。共时语言学:描写语言每个子系统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共时状态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每个子系统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理论语言学(普通、一般语言学):旨在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其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语言的研究成果。因此,语言研究可具体到某种语言,也可比较多种语言,以探求所有人类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n语言既有自身结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也与人类自身及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语言学除了关注语言本体的结构性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要探究语言系统与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新的语言学分支,以及关于语言功能、语言认知基础、逻辑和语义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总之,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过程可看出,语言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现象的研究之一,对语言性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人类对于自身和周围世界的一些基本理念。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语言学像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一样,是一项基础研究。\n第二节前科学状态下的语言研究语言科学的建立是19世纪开始二十五年的事,之前所有的语言研究,都统称为前科学状态的语言研究(因为当时的学者未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即前面提及的世界语言研究的三个发源地的语言研究。一、古中国的语言研究大致分语言神话期、随文表现期和典籍训释期等三个阶段。1.语言神话期探讨的是语言的起源。综合世界其他语言(古印度、希腊-罗马)研究成果来说,语言的起源也大致分神授说、人创说(人造论)和劳动创造说(进化论)三种。(1)神授说(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实质:限于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生产力等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将语言这种奇妙现象的产生归于神的恩赐。\n(2)人创说(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a摹声说:语言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这种解释只能说明摹声词的产生,仍不能说明语言的起源问题。b社会契约说:语言源于人们之间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却无法解释在无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c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一个手势语言的阶段。这种观点无法说明手势语言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d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而来。这种观点只能说明叹词的产生,却无法解释叹词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e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产生和劳动的关系,却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怎么成为语言。\n(3)劳动创造说(进化论)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a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水平。人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b人类要具备一定的生理条件。人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c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的……”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上的条件;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n2.随文表现期——联系先秦思想家的语言观从商周到秦,中国人对语言的认识,通过对哲学、社会、文学、政治、经济、民生等现象的表述和观察中随文表现出来。这些观点,散见于这个期间完成的典籍和文献之中。以老子、孔子、荀子的名实论为例:(1)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译文:作为客观普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自然之道,是可以言说的,但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的道,已不是原来永恒自在的道了。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名”就不是恒久的“名”。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确定下来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也即,“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基础,是本体,无法用言语表述。而“名”则是人的理解能力,没有人类就没有“名”。能够说一句话,\n制造一个概念,是因为有人可以理解。人类出现以前,说某样东西是恐龙、熊猫或老虎,毫无意义,它就是个生物,按照自然规律和食物链维持平衡就好,无所谓名不名,只因人有了理解能力,“名”才有了出现的必要。(2)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虎对待的。)”——《论语子路篇十三》“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篇十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六》(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的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文采配合恰当,方为君子)\n(3)荀子“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宜,约之以名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正名》:这强调了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强调了语言具有民族性。译文:加在万事万物上面的各种名称,是根据中原地区已有的风俗共同约定的。边远地区不同风俗的地方,就根据已有的风俗约定名称,互相沟通。“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强调了语言的稳固性和发展性。总之,“名实论”到荀子这里发展到了极致。\n3.训释典籍期(语文学时期)中国传统的语文学:由于汉语书面语使用的文字——汉字的特点,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以汉字研究为主,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由此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二、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总体上分两方面进行:对语言神话的研究;为正确的传承宗教经典语言所作的详尽分析和研究。印度的文化经典主要是宗教典籍,所用语言是古代梵语,所以其语言研究主要是对这些经典的解读。#梵语有广狭义之分。#公元前4世纪:《波尼尼(潘尼尼)语法》#美国语言学家新语法学派惠特尼《梵语语法》(1879年)#梵语的发现促成了印欧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n三、古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语言研究的传统是对语言做哲学上的辩论。√公元前5世纪,“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争。√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读写技巧》√瓦罗《论拉丁语》#文艺复兴之后,16世纪末开始有了语言的比较研究#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逐步形成#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n第三节语言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中国乾嘉学者将传统语文学研究(小学)推向顶峰,欧洲一些学者在广泛收集世界语言标本的基础上,通过与梵语材料的对照比较,在寻求各语言的来源和亲属关系的探究中,建立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建立与发展(Historicalcomparativelinguiatics)(一)形成、建立(12世纪-18世纪末)\n18世纪末,英国学者W·琼斯(1746-1794)1786年宣读的论文(揭示了梵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同源),揭开了语言学史新的一页。(二)发展(19世纪)#德国学者施勒格尔(1772-1829)在1808年的学术论文《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中,首次使用“比较语法”这一术语。#丹麦学者拉斯克(Rask1787-1832)首次使用语音对应关系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词源形式。#德国学者格里木(Grimn1785-1863):在其《德语语法》(1822年第二版)中发现的语音对应规律,被称作“格里木定律”。#德国学者葆朴(Bopp1791-1867):在其《比较语法》中探索语言的原始语法结构。#德国学者施莱歇尔(AugustSchleicher):在其1861年出版的《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中,用谱系树型图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n(三)青年语法学派(新语法学派)——19世纪末1.名称的由来原指莱比锡大学里一批跟古尔替乌斯(Gurtius:德国勃鲁格曼的老师)的观点有分歧的学生所用的诨号。1878年,勃鲁格曼(K.Brugmann1849-1919)用来称呼由他和其他几位青年学者(雷斯琴A.Leskien1840-1916、奥斯特霍夫H.Osthoff1847-1909、丹麦维尔纳K.Verner1846-1896、德尔勃吕克B.Delbuck1842-1922)发动的一场学术运动,从此就正式成了一个学派的名称。1885年,意大利语言学家阿斯戈里把它译成Neogrammatici。后来,别的语言大多由这一译法转译。因此,青年语法学派又称为新语法学派。另,因其是以莱比锡的一批青年学者为中心形成的,所以又称为“莱比锡语言学派”。\n2.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前,自拉斯克、葆朴开始的比较研究,虽确定了不少语音对应关系,也发现了某些语音规律,然而直至施莱歇尔,对语言发展过程的性质仍未得出明确的认识。1870年前后,出现新转机。一些青年学者在语音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如阿斯戈里对印欧语K问题(舌后音)的新解释、维尔纳定律的确立、勃鲁格曼、索绪尔等对印欧语系语言元音原始系统的阐述。3.正式产生的标志《形态学研究》杂志的创刊(1878年由勃鲁格曼和奥斯特霍夫创办)标志着青年语法学派的正式成立。4.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见书P19)5.有关方言地理学该学派注意研究活的民间语言和方言,这里简述方言地理学的有关知识。\n#H.舒哈特:波纹说#J.吉耶龙、埃德蒙:法国语言地图#温克:温克地图#李荣、徐通锵:每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贺登崧:汉语方言地理学#曹植耘:汉语方言地图集(2008,三卷本)#岩田礼:汉语方言解释地图(2009、2012两卷本)二、结构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比较语言学经过日内瓦学派的演化,产生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是鼻祖。主要研究音义之间在特定位置中构成的关联。分布拉格功能学派、哥本哈根语符学派(glossematics)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一)索绪尔(F.De.Soussure1857-1913)“现代语言学之父”。其《普通语言学教程》是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同事结合他上课时学生所做的笔记和他的遗稿的整理。\n了解索绪尔的主要观点(六个方面,见书P20)(二)布拉格学派有广狭义之分,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主要观点先驱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三)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主要观点何为“语符学”?(四)美国描写语言学先驱主要观点(显著特点)\n三、转换生成理论与形式语言学(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活动中心转换生成语法经历的四个阶段生成音系学、生成形态学四、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宗旨代表系统语法、功能语法及系统功能语法的六个核心思想(二)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定义及对其的理解研究范围(五个方面)、研究对象(三个方面)、各学派的产生(六个)、理论价值(三个方面)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homogeneous)的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异质(orderlyheterogeneous)的语言。\n第四节语言科学对周边学科的影响在人类的科学体系中,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此意义上,有人将语言学称为20世纪诸学科的带头科学。一、语言学与文学(一)本体语言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的“文本”摒弃了非语言因素(二)语言学中的音位与文学理论中的“原型”二、语言学与符号学三、语言学与哲学哲学在语言中表述,语言在哲学中被研究。四、语言学与信息科学“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涵盖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语言学关心的核心是\n码和解码,涉及到语言结构本体(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研究,这是语言研究最根本的问题。五、语言学与人工智能总之,无论从语言现象的特征看,还是从语言学的历史看,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语言既存在于社会,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承载着人类已有文明的成果,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工具。语言是联系人类主观认知和外在客观世界的中介,是认识人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必要途径。语言学需要并正在成为一门领先的科学。(叶蜚声2012:P5)\n第五节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一、语义研究日趋受到重视二、语言研究对象日趋扩大三、描写—构建四、语言研究需多学科协同作战五、语言成果被多方面应用社会需求是任何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1.历史上,曾为解读古代经典、继承传统文化提供基本保证。2.语言文字教学(本族语和外语教学、古代书面语教学等)是传统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教学需建立在对语言的理性认识之上。3.不同语言之间的口语、书面语的翻译工作需语言研究成果为其提供帮助。\n4.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人文学科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自然学科中(如神经生理学、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使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5.在民族语文政策的制定、普通话的推广等工作中都需要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总之,语言学既有作为基础学科的魅力和学术价值,又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既有悠久历史又具有科学前沿性的充满活力的科学。\n第二章语言的形成、性质和功能第一节语言的形成(语言的起源)一、语言起源的假说总体上分神授论(远古时期)、人造论和进化论三种。实际上,进化论也并未解决语言发生的具体过程,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解释还不到位。二、当今人们关于语言起源问题的认识考古学家通过测量古人类化石的脑容量判断人的思维发展的水平,从而推断语言起源的相对年代:旧时器时代晚期的智人,人类语言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语言有动物似的叫唤声进化而来,并非主观拟测,而是依据现代科学提供的新资料做出的有关语言起源问题的新构想。三、如何看待和思考语言起源问题(见书P47-48)\n第二节语言与言语过程一、言语(语言学意义上的言语)“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第一个区分开了语言和言语,从而界定了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基本范围,同时,也为后来的语言学及其各个相关和分支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语言”:狭义层面的语言指的是,人们嘴里说出来的话中所包含的语音的材料、词汇及这些材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语言”和“言语”相比较的过程中,易作出概念性的解释)→→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的语言学,主要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言语”:人们形成话语的全部过程和所说的话语。→→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言语现象日益受到重视。广义的“语言”包括狭义的“语言”和“言语”所指称的内容。\n语言与言语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语言是全民的、概括的、有限的、静态的系统(知识),言语是个人的、具体的、无限的、动态的现象(话语)。具体说来:1.语言具有全民性,言语具有个人性语言既然是存在于全体社会成员之中的相对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那它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是全民的。这种全民性在语言的创造者、使用者、语言本身等方面都有体现。而言语则具有个人性,每个人说话都带有自身的特点,如地域、性别、年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等。即言语是个人对语言形式和规则的具体运用。2.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对同一集团所有人所说的话的抽象概括,排除了一切个体差异,它只有作为语言而存在的共性。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人们能直接观察到言语(外部言语),语言学家只有\n对大量的言语素材进行抽象概括,才会从中发现语言的各种单位和规则。3.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一样话百样说”,世界上没有说话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也没有一个人能脱离共同的语言规则与对方达到交流沟通。言语是一种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一个人一生说多少话,写多少东西,无法计算。任何一种语言的句子是无限的,每个人根据交际需要说出的话纷繁芜杂、各种各样。但是就某一种语言而言,资以辨别的语音、词的数量和构词规则、组词造句的规则都是有限的。因此,可以说,我们人类每天面对的这些具体的无限的说话和说出来的话就是言语,一定的社会集团从中概括抽绎出来的抽象的、有限的系统,就是语言。4.语言是静态的,言语是动态的语言的规则是现存的、约定的,不允许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这是言语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人类就无法交际、无法\n组着社会。因而,语言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静止状态。不过,语言的这种静止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也会出现适应性变化,即具有稳定性和渐变性。言语活动总是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展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充当信息传递的代码,经历“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等几个连续衔接的环节。*联系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源于言语,语言的生命在于社会成员的运用,存在于我们大家的话语中。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言语,我们只有通过言语,才能认识语言和学会语言。同时,研究、讲授和学习语言,都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2.言语依赖于语言。言语要为人所理解,并产生它的一切效果,就必须有全社会共同的语言为基础,达成语言的共识,才能进行交际。即语言对言语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但是我们要知道,促使语言演变的是言语。\n总之,语言和言语互相依存,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换个角度来说,语言以许多储存于每个人脑子里的印迹的形式存在于集体中,有点像把同样的词典发给每个人使用。所以,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东西,同时对任何人又都是共同的,且储存于人的意志之外的。用公式表示为:1+1+1+1+……=1言语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包括: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组合;实现这些组合所必需的同样是与意志有关的发音行为。言语的表现是个人的和暂时的。用公式表示为:1+1'+1"+1"'+……言语也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言语即人类的一切言语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狭义的言语即人类的言语行为及通过这个行为所产生的言语作品,包括说和说出来的话。\n二、言语过程及相关因素说写(言语发出者)——听读(言语接收者):话语(言语作品)说写者说写行为话语听读行为听读者说写者说写内容说写行为话语听读行为听读内容听读者说写者说写动机(言语动机)说写内容说写行为话语听读行为听读内容听读动机(言语动机)听读者∆陈望道的“六何”观(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揭示了言语环境与言语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言语环境(社会、时代、民族、地点、场合、情景、气氛等)→说写者→说写动机→说写内容→说写行为→话语→听读行为→听读内容→听读动机→听读者说写者→说写动机→说写内容→内容筛选→说写角度→说写行为→话语→听读行为→听读内容→听读角度→内容筛选→听读动机→听读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n*人→说写者→言语动机→言语内容→内容筛选→说写角度→说写行为→话语→听读行为→听读角度→内容筛选→听读动机→听读者→人(言以人重,人微言轻。)总之,人类的言语交际过程即信息交换的过程,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利用语言(代码)发送和接收特定信息的过程。人类的言语过程与机器进行信息交换有别。即,人可以对整个发送环节和接收环节进行预测、反馈和监控,并把想要获得的交际效果与实际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参照,从而实现整个言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修正与调整。三、人类言语交际的模型(见书P56)\n第三节语言研究的范围一、言语活动的范围人类的言语交际过程非常复杂,牵扯到心理、生理、物理和社会等过程,这使得语言研究也可在多个层面上进行。但传统语言学关注的是狭义的语言,即包含在人类言语行为所产生的话语之中的抽象的结构系统,这形成了语言离人们很近而语言学离人们较远的事实。二、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研究理应在语言存在和活动的领域内进行,但事实并非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言研究的目的只有两个:语言教学和释读经典。19世纪开始,语言研究的整体方向和研究范围,随着特定时期的关注焦点的转移而转移。如:语言的历史变化→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材料内部的关联与联系→结构主义语言学\n语言的生成和转换→转换生成语言学语言表达的环境和场合→功能语言学语言在不同社会团体及人群中的变体→社会语言学发现和治疗与语言有关的大脑神经现象→病理语言学语言心理机制→心理语言学语言认知→认知语言学21世纪,人—机对话是本世纪语言学的任务。∆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说:这种对象并不存在于说话的过程中(即言语行为中),而是存在于人通过特定的言语行为所产生和形成的话语作品之中。但是人类言语作品(话语),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在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层面上展开的。如“马来了,请你靠边站一下。”传统语言学研究言语作品中稳定不变的东西:音位、词的抽象意义、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三、语言研究的价值(见书P60)\n第四节语言的性质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和全民性。一、关于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语言是一种与物理、生理、心理现象有关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经济基础,而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斯大林作了详细的解释(见书P62-63):1.语言是千百年来社会历史全部进程的产物,生命长久,它不是由某一特定的经济基础所产生的。2.语言是为整个人类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所服务的。3.语言与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都有着直接联系。二、语言、阶级和社团之间的关系狭义的语言具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可从以下三方面认识:1.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是人人可以得以用之的工具。\n人人都有自由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语言本身不具备阶级性质或阶级色彩。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2.从语言自身的构成材料看,语言具有抽象性,没有阶级性。如音素、音位、元音、辅音、语法单位、结构规则等都无阶级性可言。3.从语言的产生时间看,它是在人类还没有形成阶级的社会中就存在了。即使进入阶级社会中,语言也同样没有阶级性。因为如果语言存在阶级性,那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地主,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资本家,就会拥有各自的语言,那他们之间就不可能进行交际,又何谈阶级斗争?因此,确切地说,“工人的语言、农民的语言、资本家的语言、地主的语言、我和他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等中的“语言”属于广义的语言,即语言中的“言语”部分,这些说法体现了每个言语社团的说话习惯。总之,可以说,狭义的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广义的语言却是有阶级性的。\n三、语言为人类独有?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但语言并不专属于人类。动物也能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摄取外部信息,并利用自己的思维器官做出推理与判断。动物界也存在着意识活动过程,且可能通过某种介质来传递这个过程(交流交换内部与外部信息)。但是其他物类所具有的语言,其符号化的程度、形式进化的程度、表达内容的广度,都不可与人的语言相提并论。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叫喊、舞蹈等)有本质的区别,两者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n第五节语言的特点一、构成材料的有限性语音:声母、韵母、声调词汇:基本词汇语法:构成方式、句型、句式、句类→→不同的人所用的语汇材料和造句的规则基本相同,我们只要掌握两三千个常用的语汇材料就可以造出大量通用的句子,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二、结构规则的有限性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说话,却不能杜撰语汇,违反一定的结构规则。即说话只能在这种有限和无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n三、生成能力的无限性狭义的语言具有无限的生成能力,主要体现在:只要愿意,在理论上,一句话的长度是无限的;人们可以用有限的材料说出各种各样的话,从而构成并产生无限种不用的话语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1.狭义语言的层次性音素→音位→音节→语素/词→词/短语→句子→话语作品:越是靠近初级的层面,所用的语言材料越少,层次越高,形成的语言单位越多,最后以至于无数。2.材料与规则的反复运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3.语境的增生与调制作用及语境对语言的制约作用如:这件衣服你洗一下。去公园。鸡不吃了。\n第六节语言的功能功能既是语言的属性,也是我们认识语言的一个视角。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这里的“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靠语言维持,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一)语言的社会功能一、信息传递功能(内容的表达)信息的传递是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通过信息的交流,人们方可在社会中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感知,更好地分工协作。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没有穷尽,信息内容可跨越时空。人类社会能建立起如此辉煌的文明,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为基础的。\n信息的传递,可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但要明确的是,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已经存在。旗语、电报代码等信息传递的形式,大多是对语言或文字的再编码,是更为后起的,它们离开语言或文字,便不能独立存在。面部表情、手势及躯体姿态等也可帮助语言传递某种信息。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脱离语言传递信息,具有民族性。如:鼓掌、举手、挥手、伸舌头、摊手耸肩、手指刮脸皮、点头、摇头、数字“9”、数字“8”等。佤族人摇头表同意,马来半岛的塞孟人(Semang)头往前冲表同意,安哥拉的奥文本杜人(Ovimbundu)伸出食指在脸前晃动表不同意。总之,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多半是辅助语言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等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只有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n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互动”包括: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蕴含主观性);这些信息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如:甲:快到时间了,小王肯定不会来了。乙:还有五分钟,他一定会来的。甲:早啊!乙:早!寒暄问候语的主要目的不是传递客观的信息,而只是达到人际互动的目的。书籍、报刊上的话语似乎只有说话者,但阅读者都是话语的接收者。写作者在用语言传递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以说话人的身份向阅读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使阅读者有所回应。口语中,有些情况下,只有说话者独自一人自言自语,但实际上也有受话者。如:被石头绊倒、堵车、飞机延误等情况中。\n(二)语言的思维功能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思维先于语言。1.思维不同于思想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2.思维在传统上是哲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在现代科学中,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对象。其中,逻辑学关注思维的基本形式,心理学关注思维的心理过程,认知神经科学关注思维的生理机制。哲学上的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3.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可分离。思维时需要用语言。\n思维是理性认识,以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借助一定的知识、经验,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如:这是苹果。这是衬衫。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动因和载体,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概念、判断和推理都离不开语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知识的认知、获取和运用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的生成、理解过程是心理的思维过程,在人脑中进行。即:(认知)客观现实→→→→主观化信息(使用符号)符号的使用又使主观信息具有了客观存在的物质载体。如:图形、图像、身体动作等视觉符号。不过,最基本最重要的符号还是语言。\n二、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1.人脑人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脑桥”(神经纤维)连接,使两个半球互相沟通。左半球→→右半身的动作,控制语言功能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右半球→→左半身的动作,在音乐等艺术感知、人的面貌识别、立体图形的识别、整体把握能力、内在想像力等方面起作用,掌管感性直观思维。2.语言功能区人脑有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1)说话中枢(布洛卡区)→左半球前部。19世纪60年代,由法国神经解剖学家PaulBroca(保罗·布洛卡)发现。该区如受损伤,会得失语症,但基本能听懂别人的话。\n(2)书写中枢→左半球前部。如受损伤,会得失写症,但其他运动能力尚好。(3)视觉性语言中枢→左半球后部,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如受损伤,会无法理解文字的意思,得失读症,但视觉上无障碍。(4)听觉性语言中枢(韦尼克区)→左半球后部。1874年,由德国神经学家CarlWernicke(卡尔·韦尼克)发现。该区如受损伤,会得感觉性失语症,可听到别人说话,却无法理解,且自己表达也有问题。羊痫风患者的治疗,是通过外科手术切断联系左右两半球的“脑桥”。动过这种手术的人,如被蒙上眼睛,把他平日用的铅笔、纸烟等放在他的左手上,信息传入右脑,他可以正确地使用它们,但说不出它们的名称;如被放在右手,信息直达左脑,就能立即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n另将阿米妥钠药物注入病人的一侧颈内动脉,使同侧大脑半球的功能暂时发生故障。如是左脑,那病人就不会说话,反之,说话能力正常。对于正常人而言,像“苹果、香蕉”之类的语言性质的词或无意义的音节等,右耳的反应较准确;而像笑声、哭声、喷嚏声等非语言性质的,左耳的反应较准确。总之,人脑的功能分区是人类进化的奇迹。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人类特有的。科学史眼证明,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的密切联系是有生理基础的。初生婴儿的左右两半球无专业的分工,五六岁前的孩子若左脑受到损伤,右脑可部分地代替左脑的功能,十二三岁的孩子,丧失的语言能力很难得到恢复。可见,左右两半球的专业分工与学话的过程一致,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一致。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n咿咿呀呀→单个词→两个词→说话:自由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句,(一岁左右)(五六岁)包括对母语语音系统的掌握。儿童学话的过程实际上是认识世界、思维发展的过程。1.词汇的掌握和词汇量的发展。词汇的掌握既是语言掌握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指标。如:猫māo、狗gŏu,促使孩子去注意猫狗的区别。同时,在大人连带示指的言语形式和纠正中,也促使孩子去注意不同的猫的个性。词是一类事物的名称,孩子经过对大人言语行为的观察,经过自己的失误和被纠正,学会一个词,就能将词与词所表示的那类事物联系起来。词汇量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般一到六岁的孩子,词汇量增长很快,反映了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概念认知的发展。2.语法掌握。一岁到一岁半,是独词句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n能力主要表现为词和某类事物或某种行为挂钩,初步学会了概括,表明他掌握了某类概念,也包含着对于概念的运用,用掌握的知识对现实作出判断。3.合成词(双词句)阶段。如白猫、花猫、白花、红花等,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注意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而且注意到不同事物中共同的东西,抽象出事物的属性,同时,也会把统一的事物分析成不同的要素。如:猫跳、狗叫等。总之,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选择所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格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孩子已注意到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从实词句到虚词运用,孩子逐步摆脱事物的具体形象的影响,越来越注意语言本身的事实。当孩子能熟练使用语言时,外界的现象就越来越多地被概念范畴化了。\n孩子在学话的过程中,从大人那里学来的现成的句子是有限的,而他们却能理解从没听说过的句子,也能说出从来没说过的句子。可见,他学到的是语言中的规则,而后根据这些规则造出自己想说的句子。儿童学习语言一定具有先天的生理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正常的语言环境。此外,还有时间的限制。如:1920年,印度发现七八岁大的女性狼孩,取名卡玛拉,虽经多年的训练和教育,她才勉强掌握几十个词,能说几句话。去世时16岁左右,智力水平只相当于正常三四岁的孩子。可见,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心智的发展是同步的,有所谓的临界期。四、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聋哑人能够思维,这一点毋庸置疑。\n1.只聋不哑:这类聋哑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他们是因为耳聋听不见别人说话,才学不会语言,一旦恢复或获得了听觉,也可以逐步学会说话。2.又聋又哑:虽有健全的大脑,但无健全的发音器官,所以即使恢复或获得了听觉,也不可说话。大脑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由它统一指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聋哑人以视觉符号传递和接收信息。如:手语、手指语(用约定的手指动作拼写语言中的词语,传递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和“看话”(读唇语)可见,抽象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形式为依托,最方便灵活的就是声音。其次是视觉、触觉符号也可。\n五、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思维是大脑的功能,没有民族性。因此,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相同的事物,同一部著作或电影可译成多种语言,不同国家的人可了解同一场球赛的经过和结果。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人类思维能力的普遍性与语言能力的普遍性一致。语言的普遍性质是语言最根本的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民族想问题的方式都一样,而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语言。思维的过程伴随着语言的运用,语言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世界上的几千种语言,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所以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所不同。\n词汇反映该语言社团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分类。面对同样的客观世界,各民族具有同样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但当需要利用一套符号编码系统进行思维运作时,不同语言就反映出了不同民族的语言社团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分类的不同,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如:(1)七色彩虹:红橙黄绿青蓝紫(汉语、英语)(2)亲属称谓(汉语、英语、日语)(3)语序、量词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不同语言在表达思想时语法方面的特点。如:(1)英语定冠词、不定冠词、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动词与人称的一致性。(2)日语的动词变化另如:我去买书。(数)我去见朋友。(性)\n第三章语言符号(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的符号性质一、语言与符号从语言的内部结构看,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概括了语言本身的性质和特点。1.符号(标记性、约定性)符号是人们约定的代表某种事物的标记,指可表达某种内容的形式,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形式即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如信号灯、旗语、上课的铃声、盲文等,这些形式都具有专门的意义。<注>一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它的符号功能的取得及具有什么样的符号意义,全在于符号使用者的约定,而不在于符号形式载体的自然属性。符号是社会的产物,需经约定,赋以一定的价值,方可起到符号的作用。如:烽火。\n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不可分离,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如:信号灯若用于照明,便不再具有指示交通的功能,电报代码若发生改变,所发出的信号便不再为人所理解。符号的形式和意义具有一般性。仍以信号灯为例,虽具体的信号灯的大小可能有不同,所在的道路和遇到的车辆也各不相同,但分别代表停、行和警示的意义。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无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它与隐含某种信息的自然的征候不同。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传递的某种信息,可通过它自身的物质属性来推断。如:中医诊断病情,需“望、闻、问、切”四个步骤;袅袅炊烟升起,说明那里有可歇脚或投宿的人家;公安人员侦察案情,需收集指纹、脚印,并记录、拍摄现场;云、风、朝晚霞、眼睛里有血丝、脸色、唇色、舌苔、发烧等。\n2.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比较复杂,是语言学、哲学和符号学等多个学科仍不断探讨的问题。(1)心理现实——客观现实心理现实是客观现实经过人的认知贮存在人脑中的各种知识信息。客观现实是四维时空中外在于人的所有存在:当下和历史上所有的人物、事物、现象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这些信息的来源大致有两方面:人对客观现实的直接感知,被大脑接收处理并贮存起来,我们通过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及身体各部位的触觉而得到的各种知觉、各种情绪感知,经脑神经的综合处理,转化为不同的记忆信息;人对语言文字的接收处理,人脑中知识信息有很多是通过听话和阅读得到的。心理现实要受到人的生理心理机制、生存环境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如:人的听力不及动物;人无法自然感知到地球围绕太阳转等。\n这些心理现实要经大脑的进一步“概括”,并经社会的约定,与特定的语音形式相联系,归类并切分成一个个离散的意义。即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人们通过感知接收到的具体多样的心理现实现象的概括。(2)语言符号——心理现实——客观现实#从编码的角度看,语言符号和心理现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语言的表达是对心理现实的编码,心理现实是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对象。人们所能认知到的心理现实决定语言符号所要表达的对象。另一方面,心理现实中的很大一部分通过语言获得,语言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为心理现实的大脑信息的贮存。从解码的角度看,语言符号“指称”离散化了的小块的心理现实,所以会有“言不能尽意”的遗憾。#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以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及其他延长的感知工具)为中介而彼此联系。\n一方面,客观现实的存在是心理现实的基础,客观现实必须为人类所认知,才能成为心理现实。另一方面,已得到认知的心理现实,特别是心理现实有了语言编码,又会反过来提高人的认知水平,从而可把更多的客观现实转化为可认知的心理现实。从解码的角度看,语言符号的意义在指称心理现实的同时,也反映了人所观察到的客观世界。总之,心理现实是存在于语言符号和客观现实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它与两者互动。通过心理现实这个中介,人类已认知到的客观现实得以用离散化的、有物质载体的语言符号固化下来;通过心理现实这个中介,离散化的、有物质载体的语言符号又使人们得以推导出新的概念、判断,构建各种理论,更发明出新的、延长性的感知工具,使人类认知客观现实的能力不断提高。\n简化为公式:客观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为语言编码提供材料→人的认知水平提高→客观现实更多地转化为心理现实→为语言编码提供新材料→人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二、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能指”即符号中的表达形式,“所指”即符号所表达的内容。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假定和任意的关系。进一步,“能指”指介质层的语音形式,“所指”指内容层的语义内容。如:“桌子”:zhuōzi(能指)一种家具,由若干个支撑点支起来的可放置物体的平面。(所指)以“词义表达的层级与系统”说明符号表达呈现出的复杂的状况,参看《论语言中概念义与语符义的差异》,韩宝育,陕西师大学报,2002:6)\n三、符号的类型从感知的角度,分听觉、视觉、触觉三种符号。四、符号分析的价值和意义符号具有透义性的特点,通过能指层面可看到所指层面,符号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由此及彼的桥梁。\n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线条性、约定性/设定性、系统性的特点。一、语言符号的特点1.任意性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一种假设、约定关系,这就决定了同一符号形式表A义还是表B义没有道理,完全是根据使用者之间的主管选择而共同规定。即,如前所述,符号具有社会性,其符号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红色”表喜庆、革命、停、通电、电源不足、光波、危险等义。相近或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其语音形式差异很大。如“书”、“水”、“我”(英、日、汉语等)。\n其实,不仅不同的语言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语音形式和意义的联系也会发生变化。如:汉语中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现象。英语中rise读音的改变。这再次说明,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为符号使用者共同认可,一定的语音形式就可与一定的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有改变的余地。但也正是这种社会约定性,使每个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现成的语言符号的网子里,只能被动接受,没有随意更改的权利。2.线条性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以符号序列的形式出现。符号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而不能在空间的纬度上铺开。在语言使用中,不仅要了解单个符号的音义关系,还要了解符号序列中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个符号和符号序列整体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完整意义的表达或理解的目的。\n且这些关系的表达都是有一般规则的,主要体现为不同种类符号的线性组合方式上。如:“香”、“菜”、“肠”、“瓜”、“油”等的组合,种花、植树、种树、种植花草等。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系统分析的基础。符号序列不同,结构关系可能不同,词义可能不同。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有很多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同音色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anna;dog-god;eat-tea;book-hook;this-shit;right-light;thus-shut(2)不同音长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it][i:t],固定(こてい)肯定(こうてい),户外(こがい)公害(こうがい),湖水(こすい)香水(こうすい),空港(くうこう)枸杞(くこ)(3)不同音强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想起来、地道\n(4)不同音高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边、扁、变(5)不同停顿的使用及不同的排列顺序: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英语中不同介词的使用。如:Intime、ontime、puton、putdown、putoff、putup、comeon、comefor、comeat3.设定性、约定性、社团性、共时性社团性:语言符号通常只能在一个语言共同体中发挥作用,且有时效的限制。共时性: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有效性是共时的。由于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没有制约关系,所以两者之间的分离与游移,成了正常而自然的、合乎规律的现象。如:词义的扩大、缩小与转移,指称同一事物的形式不同(同物异名)等。4.系统性一个语言中的众多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共同构成了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这种装置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n(1)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语言是一种经济有效而又富于弹性和灵活性的装置,其特点就是分层和不同层面上分为大大小小不同的单位。如:学校的图书馆晚上十点闭馆。底层——音位(形式)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上层词(音义)词组/短语句子音位+音位→音系层:音位→音节→音步→语调段语素+语素→语法层: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音步:音节之上的韵律单元。)语言系统两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音义层的最小单位:音位只有几十个,语素则至少几千个。这种分层结构可将有限的材料组合为一个无限的表达系统。\n(2)语言层级体系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组合即语言单位在同一层次进行排列,包括什么样的内容及按什么顺序排列。语言单位在组合中依循的规则为组合规则,在组合中发生的关系为组合关系。替换即对组合项目中每一项内容据表意需要按照组合规则进行替换。语言单位在替换中发生的关系为聚合关系,所依循的规则为聚合规则。如:我看书。→大眼睛。→聚合类让我们看到了组合关系的一般性。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不仅语素、词处于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音位和意义也处于这两种关系之中。\n二、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区别语言符号系统为人类所特有,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有根本性的区别。1.语言符号介质的多样性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是两套平行的、有互补关系的介质,二者有很高的对应关系,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发展这种对应关系。2.任意性3.单位的明晰性说出来的话是有界限清晰的单位的。如:他想吃苹果。而动物的语言,无论是借助声音还是形体,总体上都是不可分的,以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舞蹈动作表某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装。4.结构的二层性\n5.能产性(创造性/开放性)人们能够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组合和替换创造出新的话语来。而动物语言只能表达有限的信息,且所传递的是固定的信息,受刺激限定。6.传授性动物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7.超越时空的交际性人类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翱翔于丰富的想像。而动物语言是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景的感性反映,不能回顾过去发生的,也不能设想未来。8.表达内容的丰富性9.使用范围的广阔性\n第四章语音第一节语音的性质一、语音学和音系学语音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有同有异。同:从自然属性看,声音都是因某些物体的周期性震振动而引起的空气粒子的振动。异:语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性。自然界的声音是连续的、无结构的、无组织的,语音则是由可离散的单位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由此,语音学的研究: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音系学的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n因语音有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其生理—物理—心理三方面的属性,故语音学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约2000年前始于印度)、声学语音学(17世纪起步于欧洲,把声音与物体的周期性振动联系起来)和听觉语音学。19世纪中期以后,以科学仪器为研究手段,明确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现代语音学及各个分支,才发展起来。即,一百多年前建立了发音语音学,通过X光,弄清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随着电子声学技术的出现,抓住音波,准确揭示了语音的种种物理表现,于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声学语音学;20世纪50年代,开始向听觉语音学进军,试图搞清大脑处理语音的机制,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总之,语音学和音系学是有着各自独立研究领域又彼此有交叉的两个学科:前者的出发点在于语音自身的自然属性或听觉反映,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间接联系;后者的出发点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n两者的研究无法截然分开:前者的研究必然要关注语音自然属性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后者的研究需搞清语音的自然属性。语音研究的起点在发音人的脑中。即人们凭借自身头脑中已存在的心理音响并依据这个音响发出一个个的音。——索绪尔二、语音的性质(生理性、物理性、社会性)1.生理性发音体(声带)、肺和气管、共鸣腔(口腔、鼻腔和咽腔)元音(纯乐音)和浊辅音(带乐音成分的辅音):声带振动,声门关闭。清辅音和不说话时:声带不颤动,声门张开。2.物理性音高(振频)、音强(振幅)、音长(振时)和音色(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腔的形状)\n3.社会性(1)人类的口腔器官及发音原理相同或相似,其语音却千差万别。如不同国家的语言及各种语言的方言;(2)每个语音系列在每个语言或言语集团的价值不一样。如/p//p/在汉英语中的不同;(3)语音在人的口中流动,语义在人脑中流动。音义关系在这两种运动中变化着,这种流动和变化都在同一个语言和同一言语集团中实现并发展。\n第二节语音的认知一、语音单位的感知人们对语言语音单位的感知,是从对语言的语义单位有感知开始的。这个语音单位通常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语义单位,即句子。比句子更小的语义单位是词或短语,但句子中的词在语音上是连续的,相当一部分词语在句子中无明显的分界线。二、语音单位的切分从连续的语流中将一个个的词分开,是人类文明标志性的进步,其标志性成果是人类自源文字的产生。不依傍其他文字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文字叫自源文字。相对应的叫借源文字(他源文字),即指依傍着其他文字而创设的文字,如日语,其中的假名就是借源于汉字的草书。\n自源文字包括古中国的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居住在古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还有中国彝族的彝文。人们对一个词的语音单位的进一步认识,有一个必然原因和一个偶然原因。必然性在于:人们说出一个词时发音器官的变化及同这种变化相联系的语音听觉的变化。→说明一个词通常不是由一个单纯的语音构成的,而是由不同的语音组合而成的,这使人类有可能按照同质性原则对一个词中的语音构成成分进行分类,从而展开对语音的分析。偶然性在于:人们用一个图形将一个词记录下来后,这个图形便和该词的语义发生了对应关系,关系稳固后,该图形也和该词的语音形式发生了固定联系。\n→→这种偶然性的发现直接产生两个结果:(1)自源文字形成不久,出现了大量的同音假借现象;(2)这种具有固定音值的记音符号经改造成了借源文字的母体。国际音标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借源文字发生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得到了音素这个概念,且用特定的记音符号将其记录下来。三、语音单位的认知语音单位:音素、音位、音节、词和句子1.句子(真正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语音单位)句子是研究人类语言的语音时最为重要的起点。它在语义、语法结构的约束下,不管其语音构成有何变化,不同类型的句子通常有着不同的心理模型,用嘴说出来后,就变成一种固定的语流模型。2.词(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大部分词可单独发出,即单音节词占多数。不过,东汉以前,一直没有对一个词(汉字)包含一些什么样的语音成分有过确切的感\n知和描写。东汉后,受印度梵语的影响,才有了反切,大致将词中的语音成分分为三个部分(声、韵、调)。但要注意,词与音节并无对应关系。3.音节具有辅音、元音交替出现的规律。即肌肉紧张一次便是一个音节,所以给出的定义—“音节是人们能够自然感知的最小语音片断”。4.音素—音位(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语音、音系研究的最早一步,就是把连续的语音流离散为小的单元,并用见诸纸面的书写符号表示出来。语音单位和音系单位有本质性的区别,前者是针对所有人类语言而言的,后者是针对某一具体语言来说的。音素:以语音的自然属性和人类语音共性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称“audh”之类的为“音素”。从音流在时间维向上的线性切分来看,无论是发音还是听音,音素都不能再切分为更小的单元。\n音位:以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音系学,称根据语言交际需要而必须区别的最小语音单位为“音位”。目前,国际语音学会把语音区分归纳为120多和基本的小单元和30多个附加特征,这些语音单元和特征足以将所有人类语言必须要表达的语音对立都表示出来,根据这种目的找出的语音小单元,便是“音素”。四、语音的发出过程在发音之前,每个人心里就有一种与某种语义内容相联系的语音形式,并且一种交际内容将同多种语音形式相联系:同一交际内容在同一语言里具有多种变化形式(一样话百样说),同一交际内容在不同语言里具有多种形式(如:我去)。这些心理的语音形式(多个)与言语发出者的交际内容(通常是一个)相联系,不过,在实际话语说出时,人们可据表意需要在其中选择一个。\n五、语音的感知过程对语言接受者而言,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语音感知的过程。语言发出者(实际的语音信息)→发送→传递→语言接受者(心理形式)接受语音信息(实际的)→检索与之相联系的语义内容→语义内容+实际语音信息→语义信息六、语音的发展变化语音在共时环境中有微小的变化:1.语音的发出必须经过两个环节:发音人脑中预存的语音心理模型;发音人利用自身的发音器官发音(有一定的变化)。2.人脑中的精神与意识内容也不断丰富、发展着→语音心理模型改变。\n第三节音响的分析(语图分析)一、语音发生的一般理论语音是发音器官各部分协同动作产生的。人类的发音器官的整个装置像一架乐器,分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和共鸣腔(口、鼻、咽腔)三大部分。人的发音体是两片狭长的带子,有一束气流推动整个声带振动。故整个发音器官是任何乐器都望尘莫及的非常复杂的装置。二、语音形成的实际情况实验语音学通过声谱仪发现,人类在发一个语音时,哪怕是一个在人听来是很单纯的语音,实际上也是无数个质点振动后合成的声音。声谱仪告诉我们,人类在发音时,声带50-1000赫兹的频段内部都有质点在振动。其振动的能量与质点振动的频率成反比,即一个质点振动的频率越高,振幅越小,频率越低,振幅越大。\n语音是一发即逝、捉摸不住的,不好进行比较分析,仪器的使用使之变成了可视图像:浪纹计→语图仪(20世纪40年代)→Praat等语音分析软件(20世纪80年代)→人工合成、修改语音明确的几个概念:1.共振峰:元音或浊辅音的谐波所组成的频谱包络曲线上有一系列的峰,它是由声腔(声门到唇)的传递特性所决定的。共振峰是用来描述声学共振现象的一种概念。频率最低的是f1,依次是f2、f3、f4。f1和f2结合,可描述元音的开/闭、前/后两个维度。元音几乎都有四个以上的共振峰。开元音的f1较高,闭元音的较低,前元音的f2较高,后元音的较低。2.基频:说话时声带颤动,产生基音的频率通常叫基频,用f0表示,它决定整个音的音高。3.基音与陪音:在复合音中,频率最低的就是基音,它的强度最大。基音以外的音是陪音,陪音的频率都是基音的整数倍,它的强度最弱。\n三、语图中的语音四要素通过语图分析,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人的语音的音高、音长、音强与音色的变化。纵向:频率,横向:音长不同频段的黑色深浅不同,表明每个频段上质点振动的音强不同;不同的语音,其共振峰的相对位置与辅音图形不同。举例:[][][]等不送气闭塞音:表现为一束窄而密集的直线条(冲直条)。[][]等擦音:表现为乱纹,乱纹较密集的区域是强频区。[][]等送气闭塞音:表现为直线条后紧跟一束乱纹。鼻音、浊音等。四、语音分析和记音符号——国际音标音标即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1888年,国际语音协会制定并开始使用国际音标。“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国际音标有宽、严之分。\n第四节元音的发音元音是气流在口腔内不受任何租碍而形成的音素;辅音是气流在口腔内受阻而形成的音素。一、发音特点与辅音相比,元音的发音特点如下:1.声带振动2.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3.气流较弱4.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除此之外,元辅音的区别在于:从功能上讲,元音往往能自成音节,辅音一般不能独立构成音节;从物理属性看,元音基本由乐音构成,辅音则有一定的噪音;从听觉上看,元音较响亮。\n二、形成条件元音的不同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口腔改变形状,不外乎三种办法:嘴张大或放小、舌高点的位置(舌尖、舌面或舌根与上腭距离最大的点)、嘴唇的撮起或展平。同时,舌头和下腭相连,嘴张大,舌位低,嘴放小,舌位高。故舌位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圆展结合起来决定了元音的不同。英国语音学家D.琼斯制作了标准元音图。如:beat、red、fair、fly、room、book、all、half、but、波、女、干(吴语)、靴(粤语)、好(吴语)、哥。三、分类1.口元音和鼻元音(鼻化元音)据共鸣腔体的情况分口元音和鼻元音两大类。从理论上讲,任何口元音都可以有它的鼻化元音,但实际上各语言或方言中鼻元音的情况不尽一致。\n有的一个也没有,如:北京话、广州话、英语、俄语等;有的部分有鼻化元音,如:厦门话、上海话、晋语、德语等;有的有丰富的鼻化元音,如:贵州话、昆明话、法语、葡萄牙语等。2.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据舌头的部位和状态,口元音分舌面、舌尖和卷舌元音三大类。3.长元音、短元音4.松元音(即普通元音)、紧元音(又称“紧喉元音”:喉头略微紧缩时构成的元音,音标下加“-”表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傈僳语、哈尼语、拉祜语、白语、景颇语、载瓦语和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语等,元音皆有松紧之分,并表示不同的词义。\n第五节辅音的发音一、形成过程辅音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一定部位受到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而发出音来。发音部位:成阻的部位;发音方法:形成和冲破阻碍的方式。辅音形成的三个阶段:成阻、持阻和除阻。二、发音部位1.上下唇2.上齿下唇3.舌尖上下齿4.舌尖上齿背(舌尖前音)5.舌尖上齿龈(舌尖中音)6.舌尖硬腭(舌尖后音)7.舌面上齿(舌叶音)8.舌面前硬腭(舌面前音)9.舌面中硬腭(舌面中音)10.舌面后软腭(舌面后音)11.小舌咽壁12.咽壁喉管(喉音、入声、喉塞尾等)\n三、发音方法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从三方面阐述:声带振动与否、气流强弱和成阻的方式。1.清—浊清辅音:发音时,声门大开,气流冲出来后声带不颤动的辅音。浊辅音:发音时,声门微闭,气流冲出来后声带颤动的辅音。2.送气—不送气送气音:喉头同时带有像英语h那样的摩擦,所以国际音标标写时,右上角加个小“h”。3.塞(爆)、擦塞/爆: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完全堵住气流通路,气流堵在口腔,对口腔形成很大的压力。闭塞之后突然打开,让压力很大的气流冲出而发出声音。先闭塞后爆破,所以塞音又称“爆音”或“爆破音”。\n擦:摩擦。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只是靠近,留下一个狭窄的缝隙,气流从这个缝隙中挤出来。<注>某些音是先塞后擦,发出塞擦音,这是部位相同、清浊一致的一个塞音和一个擦音紧密结合在一个发音过程中发出来的音,听来并不比单独的擦音长。4.口-鼻音是口音还是鼻音,由软腭(连带小舌)起作用决定。软腭低垂,堵住口腔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软腭上升,堵住鼻腔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就产生口音。5.颤音、闪音(或搭音)、边音、近音和半元音颤音:舌尖、小舌这两个柔软的尖状物处在十分放松并有气流冲击状态下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闪音:舌头颤动一次发出的音。如:very\n边音:舌头中间位置堵住气流出路,让气流从舌头两边流出的发音方式。近音、半元音:介乎擦音和高元音之间。近音的舌头姿态与辅音近似,半元音的与元音相似。如:red、yes、walk、日、烟、元、温(声母)、蛙(广州话)<补充>1.腭化辅音:发音时,舌面向硬腭抬起,扩大舌面与硬腭接触的部位。如:dew。标写时,在原来辅音右下角加上“j”。如普通话舌尖中音与齐齿呼相拼时,就带有腭化色彩。2.唇化辅音:发音时,双唇前伸,拢圆/撮起。标写时在原辅音右上方加“w”。多见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各语言里。另,汉语普通话中,大多数辅音与合口呼、撮口呼韵母相拼时,带有唇化色彩。3.清鼻音与清边音:在贵州省荔波县水庆水语和瑶语勉话中有一套清鼻音、清边音,发这些音时,声带不颤动。标写时,在原辅音下方加“。”。\n第六节音位的概念及性质一、音位的定义音位即由一簇音素(内部不区别意义,音质上彼此有区别但相似)构成的语音聚合体,是同一语言或方言中可以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如:[]-[:];[p]-[p]等。音素与音位的区别与联系: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即研究音素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入手;音位可以从语音的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来划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着重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入手。不同的音素不一定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音位变体),而不同的音位一定能区别意义。分析音素只涉及某一个具体的发音,而分析音位则涉及到某一类的发音。即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没有音素就谈不\n上有音位。音素是个别的,音位是一般的。音素是现实的语音系统中的具体的客观存在,而音位是对语音系统中客观存在的抽象的概括。音素存在于所有语言的语音系统中,音位存在于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中,没有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如汉语音位、英语音位)。音素之间有两种关系:互补和对立。互补时,就可能归纳为同一个音位,即音位是对发音近似且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数个音素的概括,所有,有的音位包含着好几个音素。二、音位的构成处在互补关系中的音质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如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这些音素就被称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称之“音位变体”。\n音位变体:典型变体(众多变体中好写好发的音素,可代表整个音位的音素)和一般变体;条件变体(出现条件受环境的制约)和自由变体(相互之间可替换,没有条件的限制)。汉语英语日语[iu]pillはた[iu]billかた[iu]tillまた[iu]dill(莳萝)うた[iu]killいた[iu]gill(鱼腮)みた[iu]另,重庆、武汉、南京等地的[][]不分,东北等地的平翘舌音不同,这些音素在当地都是同一音位的自由变体。\n<注>实际上,音位所起的是区分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的作用:音位序列相同的是语言中的同音语素或同音词,音位序列不同的是语言中不同音的语素或词。因为语素、词都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音位区别了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通常同时也就区别了语素和词的意义。但严格地说,“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与“区别意义”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如:普通话中“轻、青、氢、倾”等语素的意义并不相同,但语音形式相同,即音位并不能把这四个语素的意义区分开来。三、音位的区别性特征区别性特征是可以将音位相互区别开来的发音特征与音响特征。以汉语为例:清浊、送气与否、塞、擦、鼻、边音等。就英语而言,长短与否、塞、擦音等。日语方面,清浊、长短与否、促音等。区别性特征的确立要充分考虑语音的社会属性。\n四、音位的性质1.别义性确切地说,是具有区分词或语素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注>音位的作用是别义,而非表义。如:[]、[],分别表“波、坡”,但抽开元音o,它们就无法表义,也就无法独立表示词的语音形式。2.针对性音位的归纳,是就某一种语言或方言而言的,不能跨语言和方言进行。样一个音素,就其自然属性来说,对各种语言都是一样的,但在不同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却可以很不一样。正如一棵树锯出的木料在这家做了床板,在那家打了衣柜。如[]-[]在汉语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但在英语中却不是。\n两个音素在周围的音都相同的环境下独立承担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关系”。英语中,[]只出现在[]之后,[]只出现在词的开头和其他位置,这些音素的出现环境互相补充,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互补关系”。互补关系的两个音不一定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音素在一个语言中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为组合条件的不同,特别是音节中的语音组合条件。如:汉语中的“唉、安、啊、熬、昂”等五个语素中的“a”音,日语中的“人、旗、船”等词中的“h”,英语中的sky、school、scot、cock、kill等。第三个原则是“语音相似”。即音位的条件变体还需在语音上相似,彼此的差别能够用出现的环境来解释。如:北京化里,绝大多数辅音只出现在音节开头,而[]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它们出现的环境虽是互补的,但像[][]在语音上差别很大,所以不能将之归并为一个音位,而要分别单独设立。3.共时性(音位的归纳需在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同一个时段进行,否则,将是没有意义的。)\n第七节音位的组合和聚合一、音位的类型从语音的物理性质看,音位分音质音位(音段音位)→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非音质音位(超音段/音质音位)→重位、时位和调位。二、音位的聚合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性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由于一个音位常常有多个区别特征,所以同一个音位也就常常同时处于多个聚合群。发音方法发ptk音pt部mn位\n横行与横行平行、对称,纵行与纵行平行、对称。聚合群之间的这种平行、对称的系列,是音位系统性的具体表现。双向聚合是音位系统的主流,因而平行、对称就成了音位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注>音位系统中还有一小部分音位,只和某些同部位的音位聚合,而在发音方法上离群索居,说明它只有单向的聚合。如:[][]。经研究表明,这些单向聚合的音位的确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们是语言习得中最晚习得的音,是历史演变中最不稳定且变化方向多变的音。如:方言中,“热”类字的声母可能有多种。三、音位的组合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根据音位的系统性特点,应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如:舌根后音只拼开合,不拼齐撮。但也常会有一些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如:/mn/三个音位,和元音相拼时,有下列组合:mvnvvnv\n联系其它方言,对这种不对称的现象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原因:这是语言演变处于某个阶段的表现。在古代(隋唐时期),它们之间在结构上是平行、对称的。即:mvnvvvmvnv随着语言的发展,古代收/-m/尾的“南、参、感、粘、今”等现在都以/-n/收尾,但还在广州话中有所保留。/-/作声母的,在济南、西安、宁波、广州、山西等地还有保留。四、语音单位的组合1.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汉语里,一个音节通常就是一个语素的语音形式,而在文字上也通常用一个汉字来相对应。一个音节由一个音位构成:一个音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位构成:\n(1)音节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从发音的角度看,肌肉紧张一次即一个音节。肌肉紧张的最高点对应着音节的中心,叫“音峰”,肌肉紧张逐渐减弱的最低点对应着音节的分界处,叫“音谷”。如:“飘”、“党”、“地”等。从声学的角度看,一个音强的增减过程即一个音节。从听感的角度看,当语言中的音节界限分明时,人们能在自然条件下感知到这种语音片断的存在。<注>为何音峰总是落在元音上?因为它前面的辅音是从休息状态或音谷处开始发音的,发音器官的肌肉紧张程度由弱而强,突然上升(特别是塞音),而元音正是紧接着前面辅音的紧张最高点开始发音的,由此开始渐次减弱,因而在元音上显出音峰。但由单元音构成的音节,如“饿”、“阿”、“衣”等,发音开始时也有一个渐增的紧张,只是较为缓慢。\n元音前的辅音的紧张总是迅速增强的,而元音后的辅音,是接着元音由强而弱的势头出现,往往发不满一个全过程,甚至只是发音器官接触一下就过去了,其紧张总是逐渐减弱的。复元音:复辅音:另,少数辅音可自成音节,我们称其“音节辅音”,标写时在音标的上面或下面加一个小直杠“”。这时音峰落在这个辅音上。(2)音节结构A现代语音学的角度,音节分四种构成成分:领音、起首音、收尾音、过渡音。每个音节必须有且只有一个领音。B传统语音教学的角度,音节结构可从三方面去考察:①音节最多可以有几个组合位置②组合位置按什么样的组合层次组合③每个组合位置上可出现哪些聚合类的成员\n以北京话的“快”为例:→→→北京话音节的组合位置最多是四个音质音位和一个调位。能出现在声母位置上的只有辅音([]除外),能出现在韵腹位置上的只有元音,能作介音的只有/Iuy/三个音位,能作韵尾的只有/Iun/四个音位。声调51(去声)声母韵母介音韵腹韵尾[][u][a][i]\n北京话的音节中,韵腹、声调是必有成分,其他的都可有可无。此外,据不同组合位置上的音位或区别特征,大小不同的语音单位又形成更大的聚合分类(参看王洪君1995:1《普通话韵母的分类》)。如:据介音位置上的成员可知:开齐合撮四呼是北京话音位组合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据韵尾位置上的成员,可分:元音韵尾、鼻尾韵、开尾韵三类。据韵尾前后的区别特征,分前韵尾韵(/in/)、后韵尾韵(/u/)和开尾韵(无尾韵)三类,这在儿化时各有自己的规律。总之,音节的组合结构和每个位置上的聚合类构成一个语言音系特殊的组织方式,语言中的音只能在各自语言的这种特殊的组织方式中活动。\n2.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某些语音成分受言语环境(说话快慢、高低、强弱、邻音)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临时性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语流音变”。(1)语流音变不同于音位变体#音位变体的分布条件一般只限于语素或词音形的内部,语流音变可跨语素或词发生;#音位变体是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一定出现的不同,语流音变是可能出现的变化:语速快时变,不强调时变,有的人变;#音位变体只能是音位内部的几个成员,语流音变可能是一个音位变成另一个音位。\n(2)语流音变类型a.同化(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北京话:面包、棉袍北京土话:榆钱儿/ytyanr/英语:Don’tyou?[uu]Wanttogo.[wanngo]b.异化(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异化现象不及同化现象那么频繁,但也较常见。如:北京话:上声连读(调位的异化)海选、土改、本领→→同化、异化的音位通常都是同部位的。\nc.弱化(这种音变现象通常发生在轻声(汉语)或弱读(重音型语言)音节中)弱化有程度上的不同,表现也是多种多样。汉语中,以元音为例,弱化常见于:复元音单化和单元音(高元音/iuy/除外)央化。如:木头(/muto/)、妈妈(/mam/)汉语的“着、了、的、得、么(什么、怎么、为什么)”等,现在的韵母都是单个央元音[],而历史文献表明,它们的古韵母各不相同。除“么”外都是复元音韵或有塞尾的入声韵。由此,可推测,它们曾经历过类似英语那样的强弱两式并存的阶段,只是最后留下了弱式。英语中,专门表语法意义的词通常弱读。冠词aanthe强式发音/ei////i:/弱式发音[][n][]\n以辅音为例,弱化常表现为发音阻碍的减少,常见的有:汉语中,清→浊,塞擦→塞(或擦),塞/擦→边/近音。如:“爸爸”/paba/,“搁在桌子上”[]/[](有的方言中进一步弱化为[l])。英语中处于两个元音之间的、弱读音节中的首音“t”常弱化为闪音/搭音。如:latter、better汉语声调的弱化为轻声。d.脱落随着弱化程度的加深,还往往会进一步造成某些音位脱落,且有可能进一步造成音节分界的变动,或两个音节合并为一个音节(即“合音”)。如:北京话:你们[nim214]豆腐[tou51f]英语:Iamcoming.He’snotwell.Notatall.\ne.增音为发音方便等,语流中增加某种原本没有的语音成分,是增音。如:汉语语气词“啊”的音变。英语不定冠词a,anapple;表复数、所有格或动词单数第三人称的后缀-s,在接[sz]等音时,要读成[iz];dream、dreamt等。<注>语流音变一般是临时性的共时音变,不太会固定下来成为语素或词的固定读音,但也有少数例外。如果语法上总是出现于轻读的位置,或一个语素或词在某个构词搭配中的出现频率特别高,语流音变也可能固定下来成为该语素或词的唯一形式。如:“婿”,中古时期与“细”同音,但由于长期出现于“女婿”一词中,它受前一音节韵母圆唇的影响,也同化为[y]韵母。语流音变固定为历史音变的往往是个例,跟语法或构词位置及出现频率密切相关。\n五、韵律层级语音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质四要素。前三者统称为超音质音素,超音质音素有区分语素和词的语音形式的音位功能,还有构件一个语言独特的节奏,组建比音节更大的韵律单元的作用。这些韵律单元一般跟大于语素或词的语法单元或语用义有关联。(详见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版)》,2008,北大出版社)汉日两种语言的节奏明显不同。语言的节奏是狭义的节奏,大致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是音流中某些超音段要素在时间上等距离地、周期性地交替出现,可以等时地打拍子。语言的节奏分两大类:“有板无眼”式(流水板)—音节(或韵素)型节奏,如:法、日、韩、粤方言等。“一板一眼”式(或“一板多眼”式)—音步型节奏,如:汉、英等。→→戏曲中用打一下板表节拍中的强拍,不打板仅以鼓签击鼓的称作“眼”,表节拍中的弱拍。\n具体来讲,日语短元音韵的音节长度全都一样,长元音和鼻尾韵音节的长度相当于两个短元音音节,韵中的每个音位叫“韵素”(mora),日语中每个韵素都大致等长等重,在时间上等距离地出现,没有强弱拍的区别。北京话或英语中,语流是大致每隔两个音节就有一次小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交替,形成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两音节的节奏单元。这种节奏单元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音节的,但一个音节自成一个节奏单元的一定有音节的拖长,三个音节成一个节奏单元的一定有音节的缩短。这种节奏单元即“音步”。如:买了桃五斤,其中蟠桃两斤,水蜜桃三斤。(王晶、王理嘉1993:2)10.730.66音节、音步等韵律上的小单元,与语言的词法、句法关系密切。如:汉语中的单、双音节词在组词造句成篇等方面的作用各不相同。(详见王洪君2008)\n租汽车煤商店种植蒜禁止说出租汽车煤炭店种蒜禁止说话煤店种植大蒜停延段:比音步更大的韵律单元。“停延”即“停顿”和“延宕”两种情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语调段:比停延段更大的韵律单元。语调段由一个或多个停延段组成,其特点是语调段的末尾部分要有承担语气的语调曲线。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注>音步、停延段的边界与语法单位的边界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如: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儿。(语法分界)来了一位|白胡子老头儿。(韵律分界)\n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和语法研究一、语法与语法规则1.语法语法即语言的结构规则。在词语的组合中,哪些词语可以相互组合,哪些词语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组合,哪些词语的形式要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都有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就是语法。如:张三找李四。李四找张三。张三找的李四。李四找的张三。张三找李四的。李四找张三的。\n2.语法规则语法规则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而是人们说话时必须遵守的规则。语言学家的任务只是归纳、整理客观存在的规则,并选择恰当的方式将之描写出来。语法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使用者必须共同遵守。否则,会使听话者感到别扭,甚至产生误会。下面以还未学好汉语的留学生易出错的例子进行说明:其实对这一点我也以前不十分清楚。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我看书的入神时,不时门开了,好几个同学进来。用词造句的语法规则潜存在每个人的脑子里,但多数人对其都只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却未必能从理性上加以认识。语法分析就是要把人们心知其意而难以言状的规则整理出来,好让人们自觉地运用。\n3.语法规则的特性(1)抽象性和概括性好大的飞机!今天周四。油得发腻。甜美的笑容。我请你。走得很累。安逸的晚年。房子腾不出来。高兴得手舞足蹈。(2)可以重复使用我请你吃饭。一位德高望重的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导师(3)系统性不同语法规则是紧密联系着的,且各有各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在使用一条语法规则的同时,不能违反其他语法规则。如:Doesyoulikereading?Iwrotenmyreportyesterday.(4)规约性(5)生成性\n二、语法研究的内容传统的语法研究包括词法研究(又称“形态学”)和句法研究。前者分构词法、构形法和词类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词的结构、功能、形态变化和语法范畴。后者主要研究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功能及句法变换。<注>词法和句法研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如:名词的语法范畴“性、数、格”,不仅涉及词形变化的问题,还涉及名词与动词、名词与形容词的组合,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等一系列句法问题。如:I’llbuyabook.I’llbuysomebooks.Heworeafullmoustache.Sheworeherhairinalongbraid.Bringinformalcasualwear.Ican’tmakemymindupwhattowear.\n<回顾>语法学: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语法事实本身没有分歧,但由于语法学者占有的材料、观察角度、分析方法不一致,所以语法学又有如下分类:普通语法学—具体语法学;历时语法学—共时语法学;理论语法学—应用语法学。三、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听一种陌生的语言,我们往往会用“叽里咕噜”、“叽叽呱呱”描述,但只要听到自己懂得的语言时,就像收音机一下子从噪音调到了正在播音的电台,一切都变得明白且亲切起来。听懂一句话,意味着能那一句话切分成一个个有明确界限的片断,把句子划分成一个个片断,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复杂的替换过程。如:—话—饭看—快—\n通过替换,一方面可以从语流中切分出语法单位,一方面可以确定语法单位活动的位置。以此为立足点,可逐步找出语法规则。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结构的两种根本关系。语法规则就体现在这两种基本的结构关系中。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相互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断的规则。组合规则是抽象概括的,针对一系列同类结构的概括,即要管一大片句子。聚合规则:是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语法上能够出现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词形成一个聚合。→→组合规则的实现依托于聚合,而聚合类的归并也是源于具体的组合。语法的聚合犹如一座仓库,把能重复使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按照组合中的功用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仓库中,只要交际需要,就可以到这个仓库中去选用合适的单位。从聚合中选出的单位如何组成句子,需要服从组合的规则。换言之,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它\n储存于人的脑子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说话时,组合规则提出要求,聚合规则提供可能。四、语言递归的性质1.递归性指组合结构中的某个单位,可不断地被一个功能相同的短语替换,从而使基本结构里的某个结构扩展为非常复杂的结构,但其作用仍等于原始项。即语言的整体机构与基本框架不变。如:花红了。玫瑰花红了。围栏里的玫瑰花红了。那个围栏里的玫瑰花红了。左边那个围栏里的玫瑰花红了。院子里左边那个围栏里的玫瑰花红了。钱冠连《语言的递归性及其根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3)\n钱文指出:递归性不仅是转换生成语法中的一种语法属性,而且它与任意性、线条性、层次性一样,是语言的根本性制之一。作者由此给出定义:语言递归性(recursiveness,又译作“循环性”或“回归性”)指语言结构层次和言语生成中相同结构成分的重复或相套。如:Themanwhokickedtheballscoredthegoalthatwonthegame.IknowthatyouknowthatIknow.Wesawhimcome.我请你来。上头命令他办理。他嗓子疼。我身体不好。你看见老师来了?他喝了刚沏的江南的新茶。宝鸡文理学院。\n递归性是语言的根本性质之一,这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在起作用,反映了人的求简天性。事实上,一个人绝对没有能力在一个语篇中说一句话变换一个新的句式且无穷地变换下去,他只能大量地重复相同的句式,即无限的句子只需有限的手段。“因为语言是大脑的一种能力,讲话人才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Robins1982:74-78,刘润清1997:56)递归性使语言富有组合上的弹性,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n第二节语法形式、语法手段和语法意义文学院刘艳\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确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之间的关联,牢记词法、句法中出现的语法手段,掌握语法意义的概念及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关联。能力目标:弄清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这两个不同但有关联的概念,在不同语言的比较中了解并辨别不同的语法手段,体会“声调、重叠、语序和语法词”等语法手段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情感目标:结合学生所掌握和熟悉的实际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例证来巩固所学的概念知识,达到融会贯通。\n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掌握语法形式、语法手段和语法意义的概念及其关联。(2)主要以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和古代汉语)、英语和日语三者之间的比较为例,分别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考察语法手段的多样性。教学难点(1)语序的界定。(2)结合少量的方言例和古代汉语例,考察句法中语序的具体表现。(3)掌握的外语数量有限,语言之间的比较只限于英语、日语和汉语的比较。\n导课将下列例句译成英语。下着雨。→→→吃着饭。→→→下了雨。→→→吃了饭。→→→下过雨。→→→吃过饭。→→→另如:学习材料。他和母亲的朋友。Thisbookismine.Thesebooksaremine.わかりますか。——わかった。/わからない。わかっていますか。——わかっています。\n(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一、定义语法形式指表达语法意义的方式与材料。语法意义是语言单位在组合与聚合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结构意义和关系意义。它既可体现在词法范畴中,也可体现在句法范畴中,包括词的语法属性、词与词的语法关系及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等多方面的意义。它与词汇意义有别。沈开木(1991)给出定义:“语法形式是词、词组组合时的形式。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表示的意义。”二、关联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互依存、相互关联,语法形式离不开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也离不开语法形式。不过,两者并非一一对应。一种语法形式可表示多种语法意义,不同的语法形式也可以表示相同的语法意义。如:\n红烧茄子安排好工作进出口商品我朋友—我的朋友你和我—我和你(“和”为连词)<注>有些语法意义在某些语言中,需要使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时,才能称其为语法意义。如:汉语中只有数的概念,却没有“数”的语法意义。另外,实词一般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三、语法形式的类型分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包括语序、虚词、重叠、词缀及各种语音手段。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如:我笑—笑我西瓜甜—甜西瓜班长和副班长—班长或副班长鸭蛋大—什么大—鸭蛋很大(主谓)鸭蛋大—多大—像鸭蛋那么大(偏正)\n◆语法意义的类型大致分结构意义、功能意义、范畴意义和情态意义四类。(1)结构意义反映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且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如:定中|状中→→偏正;动补|形补→→中补(2)功能意义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包括与某类词语组合的功能,充当某种结构成分的功能。如:#名词不受“不”、“很”等副词的修饰,可充当主、宾、定语。#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名词),可充当定、谓语。#动词不受副词修饰,充当谓语。(3)范畴意义反映语法类别与所指事物现象的关系。这是从词语的词汇意义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意义,也指性、数、人称、时、体等意义。(4)情态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说话人的感情态度及表述意图的关系,包括句子的各种语气及语式、语态范畴等。\n(二)语法手段定义从形式方面对语法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概括与分类。可以分别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的关联语法形式是具体的,语法手段具有归纳概括性。语法形式不同,语法手段不一定不同;语法手段不同,语法形式肯定不同。类型一、词法中使用的语法手段二、句法中使用的语法手段\n词法中1.语音交替(音位交替、内部屈折)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形式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英语中的不规则动词、名词,大多是用语音交替表形态变化。如:buildsendpaysaydrinksinkringbringthinkbuyfoottooth2.附加(词缀或词尾)词缀与词尾是定位黏着语素,其作用是附着在词根上构成派生词,或构成词的形态变化。如:画—画儿眼—眼儿尖—尖儿booksworkerfinallyteachingdislikeunknowkindness\n(1)许多词缀与词尾都有标明词类的作用。-老、-者、-子、-头、-化、-性、-然、可-……-er、-ist、-ism、-ly……(2)词缀在许多语言中都是语法范畴的主要表现手段。如:-(e)s、-ed、-’s、-er/-est……3.重音移动重音指多音节词中的重读位置,又称词重音。重音的变化常引起音位的改变。在某些语言中,重音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如:'record-re'cord;'content-con'tent;'import-im'port;'insult-in'sult;'perfect-per'fect;'permit-per'mit……4.声调(1)陕西商县方言:[55](你,单数)→[21](你们,复数),[53](他,单数)→[21](他们,复数)。(沈开木:1991)\n(2)陕西:《岐山方言人称代词的数与格》(韩宝育,《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P255-265)见下表。(3)陕西:《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侯小丽,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提要集,福建师大文学院)\n5.增补(又称错根/异根)与零形式(1)增补是用不同的词根来表不同的语法意义。如:good-betterbad-worseI-mewe-usgo-wentdo-did异根式不同于附加词缀,也不同于内部屈折。异根式并未增加另一词缀,也未保留原形中的成分,而是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词根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这些异根式与同类范畴的其他语法形式具有相同的组合功能,是语法形式的辅助手段,作为不规则的词形变化形式而存在。(2)零形式指不改变词形,直接用词的原形表示与变化形式不同的语法意义。如:汉语中带“们”与否、英语中名词的单复数等。他们是工人。*他们是工人们。Theyareworkers.<注>如果没有变化形式的存在,零形式也不能成立。如:英语中单复数相同的deer、sheep等。\n6.重叠指用重复整个词或词的一部分的方式表某种语法意义。以汉语为例,如:个—个个;每—每每;好—好好;慢—慢慢等。(1)部分V的重叠表短暂、尝试:AA、AABB、ABAB等。(2)部分Adj的重叠表程度高:AA、AABB、ABB、ABAB、A里AB。(3)量词、少数名词的重叠:表遍指,有“每一”的意思。如:村村、家家、人人、山山、年年等。<注>重叠部分的语音形式(尤其是声调)有时会发生一些变化。以日语为例,如:人々、口々、様々、日々、堂堂正々、ねばねば、ばらばら、ぼちぼち、ぎりぎり、うろうろ、かさかさ、がぶがぶ(咕咚咕咚)、ガチャガチャ、からから、がらがら、きらきら、こそこそ、こつこつ、ぼろぼろ、ごちゃごちゃ、ごろごろ……\n句法中1.词语选择这是句法中一种很重要的隐性语法手段。一个词语组合,语序相同,为何结构关系不同?为何会有不同的地位与功能?这主要取决于词语选择或词项控制。如:大人—大干;纸张—纸人;子孙—孙子;李老—老李……2.*语序语序有广狭两义。狭义语序一般指各种语法单位的排列次序,简称“单位序”(如语素序、词序、词组序、句子序),广义语序通常指各个层面、各种长度的语言单位和结构成分的排列次序。其中,各种结构成分的出现顺序,简称“成分序”,如构词成分(词干、词缀)序、句子成分(主、谓、述、宾、定、状、补、中心语)序等。这里着重讨论广义的。\n语序不同于词序。范晓(2001:5)指出:“‘词序’有广狭义之别,狭义的词序是指语法结构中词的排序,广义的词序是指语法结构中语素、词、短语、分句的排序(即‘单位序’或‘词语的排序’)”;语序是指语法结构内部的结构成分的排序(即‘成分序’)。具体来讲:◆汉语普通话中的语序(1)语序变,句义变,句法结构也变。如:他笑→笑他红花→花红人民革命→革命人民我姐姐→姐姐我辣不怕→不怕辣→怕不辣老李→李老客人来了。→来客人了。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n(2)语序变,句义变,句法结构不变。如:狗咬猫。→猫咬狗。蚊子咬了妞妞。→妞妞咬了蚊子。我喜欢他。→他喜欢我。传统语法。→语法传统。你是不好。→是你不好。不很好。→很不好。都不去。→不都去。牛奶→奶牛蜜蜂→蜂蜜(3)语序变,句义不变,句法结构变。如:天气好。→好天气。吃饭了。→饭吃了。(4)语序变,句义、句法结构均不变。如:他是昨天进的城。→他是昨天进城的。张三找的李四。→张三找李四的。我看过这部电影了。→我这部电影看过了。→这部电影我看过了。另如,转引自张振兴(2013:P34):①一个偏见太深的人啊——我这不是说你,啊!——没法子跟他说理的。\n②这么大的光圈——别动!——我得把远近对准了。③他跟他太太——你可别告送人啊!——昨儿吵了一架。④你简直没规矩,越来越。⑤钱甭存了——要是就要用的话。张振兴(2013:P33)将④归结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话题和语序的关系,一种是语序排列中的“后续”或“追补”现象。并指出两者均属于语用层面的分析。此外,当中心语前面的修饰限定成分不止一个的时候,要认真考虑定语、状语、补语套叠的情形。以英语为例,其修饰语基本遵循如下一个顺序:前位限定词+冠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指示代词+基数词/序数词+一般描述性形容词及以-ed/-ing/-y/-ful/-ous等结尾的形容词或分词+大小+形状+年龄+颜色+表明国籍和宗教信仰的形容词,或以-ic/-al/-y等结尾的形容词+名词修饰语/动名词+中心语\n①aweepingtinyroundoldgray-hairedFrenchlady.哭泣着的这一位法国老太太,个头不高、身体微胖、白发苍苍。②herthreelovelylittleslendernew-borngrayPersiancats.她那三只刚出生的白色波斯猫,真是可爱的,但还比较柔弱。③hersmallroundpinkface.她那张小小的、圆圆的、粉红色的脸。④aprettypurplesilkdress.一条漂亮的紫色真丝裙。◆汉语方言中的语序(材料转引自张振兴2013:P35-44)徐州:家走吧小李儿!(=小李儿回家吧!)青海西宁:好东西吃了吧你?(=你吃了好东西吧?)青海西宁:你茶喝,馍馍吃。(=你喝茶,吃馍馍。)甘肃临夏:他他的成绩知道了。(=他知道他的成绩了。)宁夏同心:你他跟前问给些。(=你问一问他。)\n浙江义乌:阿拉午饭食过罢。(=我们吃过午饭了。)广州:买件衫我。(=给我买一件衣服。)湖南益阳:把本书我。(=给我一本书。)内蒙古呼和浩特:你试一试和他。(=你和他试一试。)南昌:叫得门开,叫门不开。(=叫得开门,叫不开门。)柳州:吃多一碗饭|穿多两件衣裳|带多几个人去|喝少一点酒宁夏同心:今儿天气很不热。(=今儿天气不很热。)湖南衡阳:二路车开到那边河去咯!(=二路车开到河那边去了!)◆古代汉语中的语序(1)疑问代词作宾语。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何以战?臣实不才,又谁敢怨?(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父母之不我爱。\n(3)修饰语后置。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求人可使报秦者。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修辞中的语序目前,修辞学界对语序变化构成的辞格的类型,描写得比较充分、细致,如“回环”:①手拿士的坐的士,驶往士多买多士。②保不褪色,色褪不保。(广告词)③康必得,得必康。(广告词)④权中有钱,钱中有权。⑤柯亭是厂里没有职称也还称职的技术员。(刘富道《南湖月》)\n◆与英语、日语的比较①我吃了一个苹果。Iateanapple.リンゴを一個食べました。②他们正在图书馆看书。Theyarereadinginthelibrary.彼たちは図書館で本を読んでいます。③从家去学校我需要坐公交车。Frommyhometoourschool,Ineedtotakeabus.家から学校までバスを乗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です。3.语法词是专门或主要表语法意义的词,主要包括虚词、助动词。\n(1)虚词包括前置介词、后置词(如日语中的は、が、に、で)、连词、助词、冠词、语气词等,主要有四种作用:a.标明词语的结构关系汉语:和、与、或、跟、因为、但是……英语:onthetable、underthetree、intheroom……b.表某种语法范畴汉语:着、了、过、的、被英语:I’mwritingmyhousework.Hedislikeslisteningtothissong.日语:は、が、に、で等格助词,主要接在体词或相当于体词的词语或短语之后,标明该成分在句中的地位。如:俺は君のことが好きだ。山田さんは料理が上手です。リンゴを食べませんか。\n行く前にこの手紙を読んだ方がいいです。先生に報告しましょう。そこで何をしていますか。金で買えない物ならこの世にいくらでもありますよ。c.标明某种功能类型汉语:“的”字、“所”字短语英语:theold、therich、thepoor……d.表示某种语气汉语:吗、吧、呢、啊……英语:oh、wow、Eh、Uh-oh、Mm、Mhm……(2)助动词本身是动词。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助动词也有动词的形态变化,但它主要表语法意义,单独或与其他形式一起表某种语法范畴。如:英语中的shall、should、would等。\n4.形态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词形变化,或叫形态。以英语为例,如:Thereportwasgood.Thereportsweregood.→→英语的词形变化比较简单,动词最多有五个形式,如give。名词最多有四个形式,如man。代词有四个形式,如:I。形容词有三个形式,如slow。be例外,有八个形式。→→俄语的词形变化要复杂得多。普通名词有单复数的区别,单复数名词有六个格的变化,名词又有阴阳中三种性的区别,且不同性的名词有不同的变格规则。形容词有长短尾的区别,各自又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的各种变化形式加起来不下一百种。\n总之,词形变化是词进入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可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但如果形态不充分,或和句法功能发生矛盾,词类还得按照句法功能来决定。5.语调(又称“句调”)是句子的音高及音强、音长形式。作用:区别不同句类,表各种语气和情态。如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有的语言只用语调表各种语气,如汉语。有的语言语调要与其他形式一起表某种语气,如英语。英语疑问语气一般还要加助动词或改变主语和谓语动词的语序。\n第三节语法范畴一、定义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都表一定的语法意义。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规则就是“语法范畴”(《语言学纲要》叶)语法范畴通常是对各种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法意义的概括和分类。(韩)简言之,语法范畴即词形变化所表达的语法意义的类。二、常见类型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数、性、格、时、体、人称、态、式、级等。1.数(用不同的形态反映词语的数量概念的语法范畴。一般包括单复数两种。)\n我国景颇语、佤语的人称代词有单、双和复数的区别。阿拉伯语、斯洛文尼亚语等的名词有但、双和复数的区别。甚至还有的语言有单、双、三和复数的区别。如:Thisbookismine.Thesebooksareming.2.性通常是某些语言中名词的分类,但也会在与之句法上相关的其他词上反映出来。名词具有的性范畴是词在入句前就确定的。许多有屈折变化的语言都有性范畴。如:俄语和德育的名词、形容词等阴、中和阳性三种。不同性的词有不同的变格形式。法语只分阴和阳两性。如:unpaysan(男农民)、unepaysanne(女农民)等。<注>德语和法语都是用冠词的词形变化来区别名词的性,而名词本身没有性的变化。\n<强调>“性”是一个语法的概念,它和生物学的性别的概念不一定一致。如德语的“dasWeib”(妇女)、“dasMädchen”(少女)和“Fraulein”(年轻女士)在语法上是中性。至于表人、动物以外的事物的名词也分成各种性,就更找不到依据了。如:法语中的“太阳”是阳性,德语中的是阴性,俄语中的是中性。可见,这些都是语言习惯,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3.格表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其意义直接和句法相关。有格范畴的各种语言,格的数目有多有少。如:英语的名词只有通格(普通格:名词的原形,在句中用作主、宾、表语时,词形不发生变化)和所有格之分。匈牙利语名词的格变化多达20多种。芬兰语有14/15/16个格。4.时表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现在、过去和未来。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语法中通常说的“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一般进行时”等实际上包括时、体两个方面。\n5.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不同语言,体的范畴的表现各不一样。常见的有普通体、完成体、持续体(进行体)等。如:Shelikesbooks/him.Heisateacher.Wearehavinglunch.Thedogisrunningafteracat.Youwereastudentoneyearago.Ihavealreadyreadthenovelwrittenbytheworldfamouswriter.ShehaswatchedthatTV.Theplaneleavesattenthisevening.Mysisterwillbetennextyear.We’regoingtohaveapartytonight.Whilewewerehavingdinner,myfatherwaswatchingTV.TheyhadsoldthecarbeforeIaskertheprice.Shesaidthatshewouldgoherethenextmorning.\n6.人称表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俄语、法语都有三种人称,英语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的时候有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的对立。7.态(又称语态)表动作和主体的关系。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前者表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后者表主体是动作的承受者,谓语动词会有相应的变化。如:Johnissingingalovesong.AletterisbeingwirttenbyJohn.有些语言中还有反身态(主语既是施事,也是受事,如自杀、自责)、相互态(行为动作是由主语相互实施的,如相爱、相遇)。8.式(也称“语式、语气、情态”)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陈述、命令、虚拟、愿望式等。如:\nIfTwereyou,Iwouldnotgo.IwishIhadalotofmoneyandtime.(与现在事实相反)Ifyouhadtakenmysuggestion,youwouldnothavefailedinthetest.IfIhadleftalittleearlier,Iwouldhavecaughttheflight.(与过去事实相反)Ifyoucametomorrow,wewouldhavethemeeting.Ifitweretoraintomorrow,themeetingwouldbeputoff.(与将来事实相反)Heishonest.(陈述)Don’tbelatenexttime.(祈使)英语的动词有三种语气形式:陈述、祈使和虚拟。代词的人称一般不属于语法范畴,汉语的被动句一般不看成态范畴。如果只是通过句子的语调或虚词等表语气或情态,一般不看成式范畴。\n9.级表性质状态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以英语为例,一般用词尾变化来区分这三种级:big-bigger-biggest、small、fast、tall、long……多音节则一般用前加虚词more、less、better、worse等表比较级,most、least等表最高级。小结一般说来,“性、数、格”是名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形容词因为要随着名词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也有这些范畴。“时、体、人称、态”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每种语法范畴都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是共同意义领域中的不同意义。如:\n数→→单数、复数;时→→现在、过去、完成、将来时;性→→中、阴、阳性2.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在组合时,选择甲就排斥选择乙或丙。有的选择决定于意义,有的决定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如:Thereportwasgood.3.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自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某个项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其他项的意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项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引起其他项的意义的变化。如:古俄语有单、双和复数之别,而现代俄语只有单复数之分。双数的消失影响到复数的意义。即古俄语的复数多于二,而现代俄语的复数多于一。可见,语法范畴的意义与主谓宾补等语法成分所具有的意义有区别有联系。有些语法范畴涉及语义上的强制表达,如性、数、体等,\n有些语法范畴直接和语言运用中的说话者、说话时间、说话者选择的观察角度相关,如人称、时、态等。但这些语法范畴的表达也同时体现了语法结构关系。如性、数、格要求主谓一致和定语中心语一致,动词和名词间的支配关系由名词的宾格表示,等等。语法范畴的语言个性很强,不能用一种语言的语法范畴去硬套另一种语言。且同一语言中,语法范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以英语为例:古英语的名词、形容词都有性的语法范畴,而现代英语中没有;古英语名词的格有四种:主、宾、与、属格,而现代英语中前三者合并为通格,最后一个改称所有格。如son-son‘s。值得注意的是,语法范畴必须有词形变化的形式体现。汉语没有形态,严格地说,也就没有如上所述的语法范畴。\n第四节语法单位和结构的变换一、语法单位语法单位存在于具体的语句中,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断都是语法单位。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是句子,依次是词组/短语、词、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1.语素#汉语从以下四个角度分类:(1)音节数量;(2)成词与否;(3)定位与否;(4)意义虚实。#英语中的语素表现为不可再分割的有意义组合的字母。一个语素与音系单位的对应有不同的情形。一个语素可以是一个音节(如book),也可以是大于一个音节(如mother)或不足一个音节(如books的s)。如:taller、walking、mother、book、books、table、girls、clock、teacher、man、watched……\n<注>同一个语素在组合时可能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如:英语表复数的语素有多种形式/s/、/z/(dogs)、/iz/(benches)、/n/(oxen)等。使用哪一种形式,有些取决于语音条件,如前三种。有些则取决于具体是哪个词。关于语素的不同语音形式的研究,属于形态音系学(或称“词法音系学”)。#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又可分为词根和词缀(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分前缀、中缀和后缀;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分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其中,词根和派生词缀为构词语素,可构成一个词的词干,屈折词缀又称变词语素。具体来讲:(1)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有月毫主要由它体现出来,可单独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也可以和词缀一起构成词。(2)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上的语素,本身不能单独成词。汉语总的绝大多数词都由词根构成。如:桃、蟠桃、桃子。\n(3)前缀(黏附在词根前面的):老、第、初、un-、en-、im-…中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较少见(如稀里糊涂、古里古怪、昂里肮脏)。只见于马来语、加利福尼亚的一种美洲印第安语中。后缀(黏附在词根后面的):子、儿、头、-er、-less、-s(4)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的区别派生词缀黏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增加了新的词汇意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如:work-worker,kind-kindness。屈折词缀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增加的是表句法范畴的意义,且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如:write-writing-wrote,kid-kids。派生词缀可以与哪些词根搭配,无法用语法条件说明,只能用收录词典的方式一一列举。如:“鸡”后不能加后缀“-子”,而“鸭”后可以。\n屈折词缀可以搭配哪些词根,基本可以用语法条件说明。如:与-ing、-ed、-er搭配的一般是动词,与-ness搭配的一般是形容词。如果一个词既有派生词缀又有屈折词缀,则屈折词缀一定出现在派生词缀之后。如work-worker-workers。(5)词干:词根+派生词缀词干:词-屈折词缀如:unhappinesses、killers强调:汉语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词根语素,构词词缀不多,没有屈折词缀。2.词“自由运用”有两层含义:一、独立成句。即加上适当的句调便可成句。如:好、倾听、桌子、自来水、馒头。二、虽不能单独成句,却在造句中可以与许许多多不同的词或词组搭配的虚词,与\n它们搭配的成分在造句中又总是可以自由地拆卸下来并换上另一个词或词组。之所以是不是“最小”的,可以用“扩展法”来测试。即词的内部不能插入别的成分。如:老好人、新大衣。这里要注意“离合词(短语词)”(1)从词的意义和作用看,可分实词、虚词两大类。实词:有实在的意义,储存着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成果,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有许多能够单说,能够单独回答问题。虚词:意义较虚,一般不能单说,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为数不多,但出现频率却极高。(2)从成词的语素数量看,可分单纯词、合成词两大类。单纯词:联绵、叠音、象声、感叹、音译词合成词: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又如英语:snowwhite、motherland、friendship、makeblieve、makefile、earthfall、writer、return、import、export……\n3.短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词的组合)短语是句子中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句子里的绝大部分词组都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作出的组合,我们称之“自由短语(词组)”。语言中也有不少必须完整记住的词的固定组合,我们称之“固定短语”,如:成语、惯用语等。(1)根据短语的结构方式,常见的短语结构类型主要有五种:主谓:老师来了|苹果吃了|Botterboughtsomebutte|Teachingforeignersisverydifferentfromteachingnatives|Ihaven’treadthatbookyet述宾:切西瓜|吹风|学习开车|ご飯を食べる|お茶を入れる偏正:人民的力量|高水平|加倍努力|马上出发|木头房子|runfast/quickly|speakwell联合: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人类的智慧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必须重视并且办好小学教育|Whenhereturned,Sheand\nSimonhadalreadygone|Teaorcoffee?述补:急哭了|站不稳|搬出去还有一些短语是由特定虚词和实词构成的,如介词短语、比况短语、“的”字短语等。(2)根据短语的语法功能不同,短语又分三种功能类型:体词性短语(名词性、名词短语):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包括以体词为中心的偏正、联合、数量(表物量的)、“的”字短语。如:红花、一头牛、我家、老师和学生、我和你、十几个、那一个、看戏的谓词性短语:总体上可分为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两大类。主要作谓语,包括述宾、述补、主谓短语和以谓词为中心的偏正、联合短语。如:看小说、说清楚、好得很、个子高、一定去、非常快、美丽大方、调查研究等。\n饰词性短语(修饰性短语):一般只作修饰语或补语,包括介词短语、数量短语(表动量的)以及一些特殊的习用短语。如:向前面、对大家、走一回、三番五次、按道理、飞一样、有史以来、挨家挨户、说来说去等。4.句子句子是自然的语言结构单位和最基本的表述单位,也是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是最大的语法单位。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时至少得说一句话,才能那说话者的一个交际诉求表达出来,在句子末尾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句调。根据句子表达的语气,可分为陈述、祈使、疑问和感叹等句型。从语音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一般前后都有停顿并有一个完整的语调。一般地,除了疑问的语调在句末上升外,其他的都是下降的。语序或虚词等也可以用来表不同语气的句型。如:英语:汉语中的“吗”是专用于疑问句的语气词。\n(1)句子的判定一个词或短语,只要在句末具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句调),就是一个句子。句子的特殊成分:独立语(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词)。如:这条裙子,照我看,值五十多块钱。啊呀,老孙,想不到是你来了。哎呦,哎呦,痛死我了。噗,噗,两口气就吹灭了。<注>并不室所有的短语加上句调就都能成为句子。如:介词短语(被小王)、表动量的联合短语(一次又一次)等都不能成句。英语中的不定式动词短语(todosth)也不能独立成句。(2)句型归纳句型时,一般不考虑修饰语、补语和独立成分,只看主、谓、述、宾语。并且句型也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层级。\n二、结构变换1.变换我们从语法单位的组合和聚合总结出来的句子格式并不是孤立的,句子格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变换就是不同的句子结构之间根据不同的转换规则互相转换。变换可以揭示句型之间的关联。以肯-否、主-被动之间的转换为例:这衣服干净。这衣服不干净。我洗衣服。我不洗衣服。我洗了衣服。我没洗衣服。我会洗衣服,过去洗过。我不会洗衣服,过去没洗过。Johniswritingaletter.Jameswillcometomorrow.Ruthwasabeautifulgirl.Hisfatherwalkedhome.Thetreegrowswell.\n→→汉语肯变否时,要加“不”或“没”。英语中,如果肯定句的动词为“be”,或前面有助动词时,否定的时候直接在其后加“not”;如果肯定句的动词不是“be”,或前面没有助动词,则否定时要在其前加don’t/donot的相应变化形式,动词本身变为不定式。→→“看见、听见、碰到”等类动词,一般只用于被动句,不能用于把字句。有这些动词充当谓语的被动句不能转换为把字句。如:我们的谈话被他们听见了。→→部分“为/被……所”结构的被动句不能转换为把字句。如:有些人常为钱所累。→→施事成分不明的被动句,如果不能补出施事成分,也不能变为把字句。如:腊玛古猿被确认为人类最早的祖先。他欺骗了我的感情。猫逮住了耗子。Hegavemeadictionary.SheteachesusEnglish.\n此外,陈述句与疑问句、陈述句与祈使句之间都可以相互转换。如:他昨天到天津去了。他昨天到天津去了?他昨天到天津去了吗?他昨天是不是到天津去了?谁昨天到天津去了?他什么时候到天津去了?他昨天到哪儿去了?Askyourself!→→Youaskyou.→→Youaskyourself.请坐!→→你请坐。2.变换的原因/目的(消除歧义)(1)变换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句法多义现象。句法多义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如:鸡不吃了。通知的人还没有来。\nTheshootingofthehunterswasterrible.→→Thehuntersshotterribly.→→Thehunterswereshotterribly.但是,另如“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Thepurchasingofthequartermasterwassuccessful.”这样的,是没有歧义的。可见,变换揭示了动词“通知(类似的如:培养、关心、请、约、要、骂……)、shoot”等类动词与“采购(类似的如:设计、编辑、买、卖、煮……)、purchase”等类动词分属两个小类。(2)变换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台上唱着戏。→→台上正在唱戏。台上摆着酒席。→→台上正在摆酒席。→→酒席摆在台上。名1+动+着+名2:“V着”有两种语法意义:表静止状态的持续;表动作行为的持续。\n对照上述三个例句,我们可得知,与“坐”同类的动词,如:躺(着病人)、结(着果实)、挂(着画儿)、点(着蜡烛)、盖(着被子)、裹(着头巾)、贴(着邮票)、写(着地址)……。与“唱”同类的动词,如:开(着会)、下(着雨)、想(着孩子)、吃(着东西)、算(着账)……。与“摆”同类的动词较少,如:架(着炮)、生(着火)……。3.变换的规则例句:我打破了杯子。→→杯子被我打破了。→→杯子我打破了。→→我把杯子打破了。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动-名语义关系,称为句法同义。处在句法同义关系中的格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通常有移位、添加、删减、替代和复写等几种手法。具体如下:\n移位:XY→YX(youarehappy→areyouhappy?)添加:X→XY(youknowhim→Doyouknowhim?)删减:X→(请坐下→坐下)替代:X→Y(Yourbikeisoutside,isn’tit?)复写:X→XX(他去北京→他去不去北京?Youhavenoclassestoday,haveyou?)变换把动-名语义关系相同的句式联系在一起,打破了孤立地研究一个个句式的局限,开阔了研究句法的视野,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者可利用它扩大练习造句的范围,掌握成套的句式;用者便于在有变换关系的句式中挑选合适的句式,提高表达的效能。如:他们去过钟楼了。→钟楼他们去过了。|他们钟楼去过了。小王用这个瓶子装醋。→水在小河里流着。→我把我的作业本忘在家里了。→\n4.变换的意义(1)对每一句式可能产生的变换进行穷尽性地研究,为人机对话建立数据库。(2)寻求句法同义关系,为同一意义的表达寻求不同的句式和表达手段。(3)区别句法多义现象。(4)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n第五节语言类型及其普遍性质一、语言形态分类世界上正在被使用的语言,据统计有六千多种,每一种语言豆油自己的语法结构,根据其语言形态的有无及其变化,世界上的语言有以下几种分类:(一)词法形态1.孤立语(词根语)主要特征是缺乏词形变化,所有的词几乎都由词根语素构成。孤立语中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汉语以虚词和语序(词序)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语法结构。如:我和爱人去了一趟三亚。我的爱人去了一趟三亚。\n那是我书。那是我的书。我真是讨厌你。你真是讨厌我。除了汉语以外,越南语是最典型的孤立语。另,壮语、苗语、彝语、缅甸语、马来语等也是。2.黏着语(胶着语)主要特征是没有词内部的屈折(即语音替换的语法手段),通过添加多种黏附语素来表形态变化,表不同的语法范畴义。通常,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由一个黏附语素来表示。一个黏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义(黏附语素具有单义性)因此,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增加三个表语法意义的黏附语素。此外,黏着语的词根和表语法意义的黏附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虽然在接口处会有一定的词形变化,但两者的分界大致清楚,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表语法义的专用语素像是黏附在词根上似的,可以与多个词根发生关系。\n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芬兰语、日语、朝鲜语、蒙古语等都属于黏着语。以日语为例:雨が降らない。朝食を支度しよう。行こうか。頑張ろう。頑張ります。先日スーパでパンを買いました。テレビを見ています。リンゴを食べてはいけません。一銭なんていらない。3.屈折语主要特征是广泛使用形态变化来表各种语法意义。即该语言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俄语、德语、法语、英语等原来都是典型的屈折语,但英语、法语的词形变化在历史演变中已大大简化。内部屈折(语音交替),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屈折外部屈折(附加词缀),一个词缀可同时表几种语法范畴义\n分别如:foot-feettooth-teethgoose-geesewrite-wrote-written-s:boys、comes、goes此外,俄语中的屈折语的词根和屈折词缀结合得很紧密,脱离屈折词缀,词根一般就不能独立存在。4.复综语(多式综合语、编插语)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黏着语,以动词词根为中心,在词根的前后附加上各种表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缀,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组成一个很复杂的词,而一个词一般就是一个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第安语、爱斯基摩人的一些语言中。如:美诺米尼语(Menomini)。→→→以上四种类型是19世纪时西方人提出的,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实际上,纯属于某一种类型的语言是很少的,大多数语言都只是大体上属于某一种类型,如俄语是一种典型的屈折语,但也用\n语序和虚词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汉语是一种典型的孤立语,但也有黏着成分,如动态助词“着、了、过”。英语中也有黏着语、编插语形式。如:ungodliness(无信心、不虔诚)、antidisestablishmentarrianisms(反政教分离派)等。(二)句法形态据语言的句法形态变化的丰富程度,世界语言分为两大类:分析语(Analytic:缺乏形态变化):汉语和综合语(Synthetic:词形变化十分丰富):拉丁语、德语、古英语。现代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二、语言结构分类据句法上主谓宾的次序,世界语言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SVO英语、法语、俄语、汉语等属于此类。如: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从家去学校。→\n(二)SOV日语、拉丁语、土耳其语、蒙古语等属于此类。如:私は手紙を書いています。水を飲まないですか。電話を出てください。(三)VSO阿拉伯语、威尔斯语、古诺尔斯语等属于此类。威尔斯语:英国威尔斯(Wales)的传统语言,属于凯尔特语族,接近布列塔倪语和康沃尔语。古诺尔斯语(OldNorse):日耳曼语族的一个分支,发展自8世纪时更古老的原始诺尔斯语,在维京时期至公元1300年左右,通行于斯堪地纳维亚居民及海外殖民地。此外,还有两种不常见的类型:VOS(马尔加什语:Malagasysubregion,马尔加什亚区,包括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及附近岛屿的区域):马达加斯加人使用的语言,又称马尔加什人。\nOVS(赫克斯卡里亚纳语)与语言的形态分类一样,上述几种句法类型,也只是大体上的划分。如:汉语中也有SOV的句式。他谁都不认识。我什么东西也不想吃。三、语言谱系分类(语系、语族、语支)语系分布、使用人口、包括语族汉臧汉、苗瑶、壮侗、藏缅印欧(最大的)印度、伊朗、斯拉夫、罗曼、日耳曼、波罗的、凯尔特等七个语族阿尔泰突厥、蒙古、通古斯-满洲闪-含(亚非语系)闪语族、含语族乌拉尔芬兰-乌戈尔、撒莫狄伊比利亚-高加索卡尔特维里、达格斯坦、巴茨比-启斯梯、阿布哈兹-阿第盖马来-玻里尼西亚(南岛语系)印尼、密克罗、美拉、玻里尼西亚南亚孟-高棉、蒙达达罗毗荼(南印度语系)泰米尔、马拉亚兰、卡纳雷、泰卢固语等其他\n此外,还有一些系属不明的语言,如日语、朝鲜语、越南语、巴斯克语等。四、语言的普遍性质世界各国语言有个性,也有共性。最一般的共同特点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原理:即语言的两层性和分为两层的组合、聚合关系。人类语言都用声音作为语言符号的物质载体,几十个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分级组合起来构成音步、停延段、语调段等音系层面上由小到大的单位。他们为音义结合的语法层面提供了表达形式。语法层面上,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分级组合起来构成词、词组/短语、句子等语法层面由小到大的单位。除了语言结构的基本原理外,人类语言还有一些较为具体的共同特点,这叫做语言的“普遍特征”。如:1.一切语言都有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的基本区分,尽管不一定有形态的标记。\n2.一切语言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马儿跑、鸟儿叫)。3.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小鸟儿),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很小)的词组。4.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的全部或一部分转成名词性词语(调查农村→农村调查,跳→跳的,写→所写的);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fly→aflyingbrid,speak→spokenlanguage)5.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鸟儿和虫子),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适应并改造环境)。6.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马儿不跑了)和疑问句(马儿还能跑吗?),都能那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快飞吧!)7.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鸟儿飞(自动),鸟儿吃虫子(他动))。\n此外,还有一些特征在诸多语言中能见到,但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切语言中。如:1.主语在宾语的前面。2.有些名词性词语可转为动词性词语(汉语:脸谱—脸谱化;英语:type-typify)3.用虚设的成分进行替代(汉语:鸟儿会飞。虫儿也是。英语:Helikestodance,sodoI.)4.施受关系可以转换(汉语:鸟儿吃了虫子。→虫子被鸟儿吃了。)\n第六章语义第一节语义与语义系统语言是有意义的,语言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1.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语义学研究的内容;2.涉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语用学研究的内容。如:“天气真热。”→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不同,所处的交际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可能不同。一、语义的形式和内容关于声音、意义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国心理学家、语义学家奥格登(C.K.Ogden)和李查兹(I.A.Richards)有过很好的论述。他们在《Meaningofmeaning》(《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语义三角”(semantictriangle)理论。\n(《参看《词义三角与语言思维的类型》,孙维张,《吉林大学社科学报》,1985:6)。词是反映客观对象的符号。B概念A词C客观对象说话人:C→B→A听话人:A→B→C※几类特殊词的语义(1)专名(专用名称):缺失了B,A与C之间是直接对应关系。定义:不表概念,只指称客观对象,具有指称义。如普通人名,只有A-C,而著名人物(具有某种特征特质)的人名,A-B-C均有。如:雷锋、葛郎台、堂吉柯德等。\n(2)没有具体所指对象的词:缺失了C,只有A-B如:上帝、龙、土地爷、阎罗、年等。(3)不表概念也不指称客观对象即没有指称义的词。如:叹词、语气词、功能词(语法词)等(4)意义和客观对象存在,而暂时缺失声音的词:无A,只有B-C如:新产生的事物或者刚引进的外来词等。chocolate:巧克力、朱古力、句古力、查古力、朱古律sandwich:三文治、三明治icecream:冰激凌、冰淇淋\n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将语义认作是词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所表达的事物,如“房子、牛、马、狗、树”等。对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都有类似的认识。但经研究表明,人类在用词语标定事物和思想观念时,其过程要复杂得多。词所标定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与意识器官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感觉与意识内容,而不是物自体本身(P201,存在于人们感觉和认识之外的客观实体)。参看下列简图:(1)名称、符号东西、物体(2)想法、意义(中介)名称符号东西、物体(语音词)(客观事物或现象)\n语音词y(3)事物的形象事物的本质反映k1概括k2人脑客观事物如:苹果、柿子、牛等。词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进入到人脑之中,并在人脑中形成关联。可见,人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联系(4)实际语音语音形象=事物印象客观事物人的内部世界→→词的形式有两种表述:外部形式→客观的:实际语音内部形式→主观的:语音形象词的内容/意义有两种表述:印象内容→事物印象客观内容→物自体\n(5)语音词y固化固化k1k2体验感受分析理解人脑客观事物(6)语音词y形象意义理性意义人脑客观事物\n词义:与人脑中的词的语音形象相联系并被这种语音形象所唤起的全部意识与精神内容。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类。其中,词汇意义又可以从概念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象征功能等四方面去考察。概念意义: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印象,是认知的成果。具体说来,概念义是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对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而言是共同的,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词义的性质: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共通性的统一模糊性(犹如气候带)与确切性的统一发展性与稳固性的统一。\n民族性主要体现在:词义的中心地带在不同语言中或不同方言中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如:(1)汉语中的“早晨、傍晚”与英语中的“morning、evening”、日语中的おはよう、こんにちは、こんばんは等分界线的不同。(2)汉语中的穿衣、戴帽、围围巾是三个不同的动词,分别搭配不同的名词,但在英语中却可以用一个动词短语puton。putonacoatputonahatputonmyscarf(3)肥-胖,在粤语中,用“肥”修饰人时并无贬义色彩,恰恰相反,而带有喜爱、可爱的色彩。\n词义之间有着各种关系,细分以下几类:(1)一词多义(多义词):本义、基本义、派生义(2)同义AB重合部分重合A是B的一部分(3)反义黑-白冷-热大-小男-女有-无生-死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语义都具有离散性,这根源于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半死不活、不男不女、若有若无等。(4)上下位词义的语义特征(义素表示)、语义场\n二、语义系统的特点1.每种语言的语义系统都是用属于自己的语音系统来表现的。对不同的语言来说,语汇中某些词的声音可能是相同,但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mei]、[dai];对于另外一些词来说,声音可能不同,但可能有大略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如apple-苹果。2.对于一般人来说,满足日常的语言交际所需的语汇量,通常表现为一个恒定的数量。据统计,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种语言的5000个常用词(汉字3000多个),就可以解决交际过程中99%以上的问题,这是非常奇妙的一个规则。3.一个人所能理解的语汇量与其所使用的语汇量是一个不对等的数目。前者量大而后者量小。一个人所习惯使用的语汇量,则更小。同时,一个人语汇量的大小,与其交际的范围、方面、深度等有关系,与一个人阅读范围也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以母语作为交际\n工具的人来说,语汇量的大小通常会随着交际范围和阅读范围的扩大,有一个自然的扩大过程。4.当我们使用一个相对恒定的语汇量组成动态的语言来表达我们感受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时,这些表面上看似静态的语言单位的内容与形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语汇中的每个词在精致状态下所承载的是与其指称对象范围相关的义簇,一旦进入动态的语言系统,义簇中的意义将迅速被限定并被准确定位。当语汇中没有这个词或一个词中没有该意义时,人们会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将该词或该义增生出来,以适应表达的要求与需要。三、语义网络的形成将一个个词语连结起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与人类的思想与意识的表达联系起来观察,不难发现,人类在利用一个个词语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反过来用这些语汇编织出一个人类思想精神文化的语义网络。\n由一种语言的语汇所构造的语义网络,是立体的、有层次的:1.一种语言所构建的语义网络诚然代表着人类思想文化行进的足迹。然而,这足迹在网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中国古人对马的观察及其语汇表现。因马的肤色、年龄、公母不同,称呼也有所不同。如:骘(公马)、騇(母马)踦(前左脚白的)、馵(后左脚白的)啓(前右脚白的)、驤(后右脚白的)騱(前两脚都白的)、翑(后两脚都白的)騚(四只蹄子都白的)、驈(身子黑而胯下白的)驓(四条腿膝下都白的)、骊(纯黑色的)骆(白毛黑鬃的)、皇(黄白相间的)、騂(红黑色的)\n2.人类的思想文化所关注的焦点具有游走的性质,从而决定了反映人类思想文化的关注焦点的词语也具有游走的性质。历时地看语言中的语汇现象,人类关注焦点的游移恰好反映出人类精神与意识的发展演化的轨迹,体现出丰富的人类文化意义。3.每种语言用词语切分自己所认识的世界,构筑语义网络时,语义的切分点不同,具有民族性。如:颜色词、亲属称谓语等。4.词语编织的语义网络的每一部分在不同民族心目中的价值不同。语言符号既用不同的语义单位切分并指代世界的每个部分,也负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世界这个部分的价值观念。如:汉族→龙:伊斯兰民族→猪:印度人→牛:“牛是印度千百万人的母亲。古代的圣贤,不论是谁,都来自牛”——甘地\n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是说话者对真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语义学关心句子的真值,但不是要把每个句子都拿到真实世界中去检验,而是要发现语义上有联系的句子、短语、词汇的真值是否存在可推导的关系。目前,用类似逻辑符号的形式研究句子真值的演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真值条件语义学(也叫逻辑语义学、形式语义学)。这里仅简单介绍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蕴涵和预设。\n一、蕴涵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准确地说,设有a、b两个句子,如果:句子a为真,句子b就一定为真;句子b为假,句子a就一定为假;句子a为假,句子b既可为真,也可为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如:ab李明买了猕猴桃。李明买了水果。李明感冒了。李明病了。李明批评了张三。张三挨批评了。\n二、预设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准确地说,设有a、b两个句子,如果: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句子a为假,句子b也仍然为真;那么,b句义是a句义的预设。a.他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b.他有哥哥。预设是蕴涵的一种特例。两者的不同在于:作为预设的句子b的真值只有“真”一种可能,而作为蕴涵的句子b的真值却有“真”和“假”两种可能。预设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共享的知识背景,这在言语交际中有重要的作用。如:这样行,明天就过去吧。\n第二节语义的生成过程一、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条件语言的音、义之间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是语言符号的性质所决定的。如:狗—gǒu,你是一个好人(hǎorén)。但在语音冲击我们耳膜的那一瞬间(语音稍纵即逝),我们就把它转化成语义了。国外语言学家称之为语音符号的“透义性”(符号的透义性)。语音透义性产生的原因如下:1.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关注焦点的移动(音→义)2.语音不易在时间与空间中留存。3.语言单位的经常性和高频率的使用。(与生僻词相比)不过,语音符号的“透义性”的表现是有条件的:必须是熟悉的语言。因为我们在接触一种陌生的语言时,便无法透过语音捕捉语义,所听到的,只是一连串干巴巴的语音。语义有物质化的要求,语音具备满足语义物质化的条件。\n二、语音与语义结合的过程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如:狼、虎、茄子、番茄(明朝传入中国)等事物的命名。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开始时的随意、个人性到区分不同的事物、动物、集团性名称与实物联系的固化这个阶段。最后,特定的语音形式与特定的语义内容结合起来,即使没有实物,两者也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这便完成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三、语义对交际环境的依存语言产生之后,正是在人类行为交际系统与交际环境中发生作用的。否则,语言的作用也就部分地甚至是全部消失了。这是由于语言意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抽象性、概括性及其表义手段缺乏独立性造成的。\n1.语言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产物。这由语言的意义及其各种意义与现实联结的性质决定的,也反映了人脑认识世界的一个特点:抽象与概括。否则,世界上具体的东西这么多,人脑根本盛不下。如:niú、láng等语音所凝结的,原本不过是一个具体事物的架子,是被人脑加工过的抽象事物。2.语法意义更是用一种抽象的方式来表示各意义单位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如:我来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学生正在上课。3.语言本身的约略性。人类生活的领域很广阔,人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而人类具有的语言表达形式贫乏,所以,语言本身不可能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系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不能脱离人类整个行为系统与交际环境的存在而存在。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进行的常常是一种“只需意会,不必言传”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活动。\n第三节语义环境的作用一、语义环境的构成语境即言语环境,包括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换句话说,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话语的物理语境(言谈现场)、话语语境(上下文)、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的,他区分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情景语境即语言性语境,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上下文、前言后语。文化语境即非语言性语境,指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时间、地点、场合、话题、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姿势、手势等。\n冯广艺在其《语境适应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中,将语境细分如下:(1)从范围看,分广狭义两种语境。广义的语境中不包含上下文因素。(2)从内容看,分题旨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3)从表现形式看,分内显性(隐性)语境和外显性(显性)语境两种。前者指没有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客观语义环境;后者指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客观或主观的语义环境。(4)从情绪的角度看,分情绪语境和理智语境两种。如果两者表现一致,这种环境会被强化,从而使相关的语义得到强调,否则,会被削弱。(5)从语种来分,分单语语境和双语语境。(6)从其运用来看,分伴随语境和虚拟/模拟语境两种。\n二、语义环境的作用(一)促成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如前所述,语音与语义的结合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与交际环境中完成的。在前语言阶段,如果人类在行为交际中伴随着一定的人声出现,如果这个人声逐渐地与这种交际行为产生某种对应性—某种确定性的联系,如果这种联系不再是个别人,而是一个社团的集体行为,如果这个人声跟某个具体的行为和环境联系的时间足够长,对应的频率足够高,那么就会有奇迹出现。换言之,这个从人口中发出来的声音具有代表和表示行为交际的作用。至此,语义物质化的要求实现了,语音与语义就这样结合起来了。(二)制约和限定词义(词义有共时性—同化)无论过去的语言环境赋予某个词什么样的意义,一旦进入特定的交际环境,则这个词所具有的意义将会同化到与其相统一、相协调、相一致的状态。\n因此,我们切忌用某个词的现代共时意义去解读古代典籍。在阅读一个历时言语作用和话语形式的时候,首先要建立起一个与其相适应的话语环境。如:《六十年的变迁》中,季交:“你知道这个消息吗?”方维夏:“什么消息?”季:“蒋介石开刀啦!”方:“什么病开刀?”季:“你还睡觉!杀人!”1.上下文(1)今天,你真运气。(2)你真牛。(3)好牛气。(4)家属:切了吗?医生:切了。\n(5)大伙:切了吗?医生:切了,大家都一样,到了退休年龄,谁还能例外?(6)医生:切了吗?女儿:早就切好了。2.语言交际的情境(1)具体交际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如:《智取威虎山》剧中,坐山雕拿到杨子荣献上的联络图狂喜,杨子荣压着怒火,对行将覆灭的众匪说:“联络图一到手,牡丹江就是我们的了。”(2)时代、社会、种族、宗教信仰等。以“文革”用语为例:红卫兵、全国山河一片红、一月风暴、破四旧立四新、大串连、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文攻武卫、牛棚、红五类、斗批改、工农兵学员\n(3)言语双方的知识、意识结构与意识焦点问题(4)在一个特定的知识与意识结构中,言语主体与言语受体瞬时的意识焦点。“此一时,彼一时”。随着个人经验的逐渐丰富,随着个人知识的不断扩充,不同时间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三)使词与其固有意义产生偏离—异化同化、异化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现实的言语环境将词义向自己指定的方向推动的时候,相对于言语环境来说是同化,而相对于一个具有既定意义的词来说,就是异化。(四)使词义增生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在旧有的语言形式上添加新义。如:站:站立、停靠点。开放: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解放思想、打开禁区。文明:与“野蛮”相对,思想建设。\n牵头:贬—褒。同志:褒—贬。(2)创造新的词语形式负载新义。(五)补充、表达—诗歌鉴赏有些文艺作品,整篇只有一个场景。这种场景具有的意义,所能引起的感受,则是靠言语接收者在自己的内心体验中完成的。见景生情,触景生情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透过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去深入理解。如:今天可真冷啊!(情景:天冷,家里还开着窗,客人对此而言)\n会话合作原则指交际双方为使会话、合作顺利进行,以达到共同的沟通目的而必须相互配合,共同遵循的某些准则。会话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理论(thetheoryof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的具体要求,由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提出。上世纪50年代初期,格赖斯就有了该理论的初步设想。1967年,格赖斯于哈佛大学的WilliamJames讲座作了三次演讲。第二讲《逻辑与会话》(LogicandConversation)中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和“会话含义”理论。\n(1)数量准则(Themaximofquantity):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①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②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2)质量准则(Themaximofquality):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①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②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ThemaximofRelevance):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4)方式准则(ThemaximofManner):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①避免含混不清;②避免歧义;③要简短(避免冗长);④要有序。\n第七章文字第一节文字的性质与作用一、文字的含义“文字”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一个的字,一是指语言的视觉符号体系(这是该章所讲的文字)。换言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文字的样式、数量与记录语言的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由此,语言有两种形式:口语(以语音为表现形式)和书面语(以文字为表现形式)。<注>人类运用的视觉符号不一定都是文字。如:♂◆△等指示性的符号,由于和语言没有发生确定的联系,所以还不能称其为文字。语言的产生早于文字。文字的出现要晚得多。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不过几千年的历史,但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几乎可以与语言相媲美。\n二、文字的作用1.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2.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从历史流传和创新知识两方面考察:在没有文字之间,人类的历史主要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诵。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讲传说的人,但如果他们去世了,那历史的记录也就中断了。同样,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各种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只是靠父子或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一旦传承者遇难,这些曾已创新的知识和经验就会泯灭。文字的出现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手段。3.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好像一个人不识字。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非常大。文字使思维有了在时、空两维空间中分布的形体表象,并且可以在时空中留\n存,多次反复地琢磨。有了文字,古今中外的人类实践的各种经验都可以成为大脑在异时异地、多次反复地、立体化加工的原料。这对人脑的思维能力是一种不断进行的再训练,有利于不断提高脑力的素质和潜力。4.对语言本身的反作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是朴素的,也是次草的。有了文字以后,语言的锤炼、加工和整理成为了可能,书面语由此出现。之后,又在书面语的基础上出现了文学语言。5.间接记录了造字时的时代思想与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社会的生活、历史,通过文字记载得以保存。同时我们又可以透过文字本身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情况。如:形旁为贝的——货、贷、资、财、贡、账、贩、费等。\n总之,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人类不同于动物。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三、文字的基本性质文字是用书写或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正义》)“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东塾读书记》卷十一陈澧)因此,文字的基本性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2.文字是一种系统。文字有大小不同的各级形体单位,有文字单位的聚合类和组合规则。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文字的组合规则与语言的组合规则有系统的对应关系。book(形)[buk](音)书(义)Wǒ(音)我(字)语素/词\n四、文字的形制(形状)分三种:图形样式(图画文字,最为古老)语符样式(表意文字或音义文字):与语言的某种语义单位发生关系字母样式(拼音文字):表构成一个语义单位的若干个语音。五、形符的来源自源文字:无所旁依的自我发展而来。如汉字。借源文字:通过各种方式借用其他民族或国家已有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改造并加工它,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自源文字通常直接由图画文字发展迩来,借源文字直接在语符阶段或字母阶段借用他种语言的文字作为自己的文字。如汉语拼音。\n(一)字母的起源据考证,最早的字母脱胎于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到了后期,由于广泛使用同音假借,某些图形逐渐摆脱了意义的束缚,直接表某个声音。人类拼音文字的字母,起源最早的是塞姆字母(约产生于公元前17世纪前后,诞生地:古代西亚地区。)地中海东岸商业发达,使用塞姆字母的腓尼基人,四处经商,这种字母随之四处传播,后主要分化为三个分支:卡那安字母(迎南):腓尼基字母和早期的希伯来字母希腊字母→向西流传→非、西欧等文字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阿拉米)→向东流传,成为中亚、中南亚等文字字母的来源。\n◆阿拉米语(亚兰、阿兰、阿拉姆、亚拉姆、阿拉美语)是旧约圣经后期书写时所用的语言,以及被认为是耶稣基督时代犹太人的日常用语,它属于闪米特语系,与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相近。(二)常用的几种字母拉丁、斯拉夫、阿拉伯字母均是北方闪语字母的“后裔”。1.拉丁字母(罗马字母)闪语字母→音位文字字母→厄特鲁斯字母→拉丁字母(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西欧、美洲、澳洲、非洲的大部分民族,东欧、亚洲的一些国家。2.斯拉夫字母(基立尔字母)希腊字母→拜占庭字母→斯拉夫字母(东部斯拉夫地区)→俄文字母:前苏联境内的各斯拉夫民族、东南欧一些斯拉夫民族及非斯拉夫民族。\n3.阿拉伯字母阿拉米亚字母→阿拉伯字母→老维吾尔文: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沙特、也门、约旦、阿尔及利亚、伊朗等。(三)字母的民族化问题一种字母,分化为多种民族的字母文字,必须适应本民族语言的语音系统的特点,所以要加以修补和调整。六、汉字和汉语文字以自己的“形”表达语言的“音”和“义”。这种关系在采用拼音文字的民族中不会引起疑问,但在我国,却由于方块汉字的构造特点,而有好些复杂的情况。1.如象形文字,看似字形本身就能跟意思直接挂钩,不一定表达语言的“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汉字不仅跟特定的语素义相连,也跟特定的语音形式相连。汉字表示的意义,是通过语\n言的音义结合而切分开的意义,包括后来的引申义。如:“日”除了表“太阳”义外,还表“一天”、“白天”、“某天”、“某些时候”等义。2.写作或阅读时,即使不读出汉字的音,它也与心理的语音映像联系着,反映的也是与特定语言的音相联系的意义。“一目十行”或“横排竖看”等,实际是抓住语篇中某些关键的“点”信息来重建语篇中“成片”的信息。3.一般来说,拼音文字是人们按照字母的拼写阅读,所以语音变了,拼写法一般也跟着改变。如:古拉丁语→今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汉字的字形不限于和一种读音挂钩,音变了,字形可以不变。“篆书—隶书—楷书”属于书写形体本身的变化,但写的还是同一个字。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的人都认识,但读音可以很不一样(方音)。\n可见,汉字念出来听得懂听不懂无关大体,只要写出来看得懂就可以了。几千年来,汉字和汉语的关系大体上保持着这样一种状况:汉字不仅是“看”的,而且也是“读”的,只不过它可以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音来读。文字可以借用,但借用文字并不等同于借用语言。文字改革不等于语言改革,改进或改革文字的目的,恰恰是要使文字能更好地反映语言,而不是改变语言。\n第二节文字的发生和发展一、文字的起源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有一段漫长的岁月,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度过的。在口头语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时,人们便苦苦寻求记事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1.实物记事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较普遍的实物记事法是结绳。《易经·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秘鲁人、琉球人、台湾的少数民族都采用过这种方法。讯木:在一根大棒上刻上各种花纹或插进各种东西,用来帮助记忆和传达命令。《北史·魏本纪》记载,魏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唐会要·吐蕃》:“无文字,刻木结绳以为约。征兵用金箭,寇至举烽。”《五代会要》:“契丹本无文记,惟刻木为信。”\n<注>现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还保留着这种做法。(1)瑶族:禾杆记录一年的收成,用木板刻点和玉米来记工分。(2)景颇族:实物代替信息。如果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他就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梗、辣椒,再用线精巧地爆炸好送给对方。(树叶:表好多话要说。树根:表想念。大蒜:表要姑娘考虑两个人的事。火柴梗:包南方态度坚决。辣椒:表炽烈的爱。)→→→女方收到后,如果同意,就将原物退回。如果不同意,便在原物上附加火炭,表反感。或还要考虑,便加上奶浆菜。2.图画记事如:印第安人奥基布娃(Ojibwa)部落的一个女子的情书:熊(女子的图腾)+++(天主教徒)(帐篷,表聚会的地方)泥鳅(男子的图腾)(三个湖沼,指示帐篷的位置)(曲线表应走的路)\n这种图画把事情作为一个整体描绘,是否看得懂,取决于看画的人和画画的人生活经历上的联系或其他条件,跟他们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无关。上述两种记事方法相比,后者表达的信息更丰富。前者只能表达静态的事物或事件整体的大小或数量,而后者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记录有发展过程的事件,事件内部的各个要素及其空间关系,可以表达心理的意愿和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记事图画常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图形来表特定的名物,如:表天主教的十字架形,表部落图腾的熊形、泥鳅形;也常用一些与现实事物外形相似的简单图形表事物,如:三角形表帐篷。因此,图画记事一般被认为是文字产生的前身。不过,记事图画还不是文字,图画表达信息的方式是以形体直接描画现实,而文字是通过以形体对应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成分和排列的方式来表达信息。\n3.刻画符号原始社会末期大多已开始使用类似文字的某些个体化符号。如:中国半坡、大汶口、良渚等文化遗址出土的不少陶器、玉器,有一些刻画有族徽、图绘、文饰、陶符、图案、记号等形体,其中不少与甲骨文的形体相似。世界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共和国、美索不达米亚)出土了大量用黏土做的体积很小的算符。研究者认为,这些算符的不同造型和上面的刻划符号,是作为计算的工具来使用的,且其中不少刻划形体与后来的苏美尔(苏末)早期文字很相似。刻划符号是数量相对有限,所表达意义或与符号有相似性联系,或局限在很少的几个领域,与数学符号、象征性图形的性质更加近似的符号。但是不能确定这些刻划符号已较完备地对应语言符号,也不能确定这些符号已有固定的排列次序与语言中音义结合体的排列次序相对应,不能说当时已产生了文字系统。\n4.早期文字、原始的图画文字判定文字系统已经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1)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2)这些小图形可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音义不变。(3)这些小图形的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原始的图画文字基本满足,但还不能全部地、严格地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如:中国的纳西族:“东巴经”《白蝙蝠取经纪》(傅懋勣《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纪>研究》(上册),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81)记事图画与原始的图画文字,关键性的一个区别在于:是否用借音扩大文字所能记录的语词的范围。即只有用借音表意法才可能表达“类”、“处”等表抽象概念的语词,只有用借音做声符的方法才能区分开并表示出语言中若干同义词的具体读音。\n原始文字的形体没有完全定型,字形和语词的对应关系也没有完全固定,而且有些语词(特别是虚词)还没有造出字来表示。这样的文字工具只能粗略地记录语句,还不是成熟的文字系统。总之,世界上文字的发源地不止一个。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中美洲。二、文字的发展分三个阶段:象形、表意、表音。1.象形文字世界上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献的自源文字有四种: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古文字、埃及地区的埃及古文字、中国中原地区的甲骨文和美洲的玛雅文字。早期苏美尔文、古埃及文、中国甲骨文中都有很多跟实物形体相像的图形,来表现实中某些常见的事物。这几种古文字都有大量的描摹外物形象的小图形,形体与语言音义结合的方式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形声等五种。如:\n苏美尔古文字:人头形与水形合在一起,表“喝”意。(会意字)汉字:灶、尘、比、武、休等为会意字。苏美尔古文字:人头形嘴的位置上加一些竖道,表“说”意。(指事字)汉字:一、二、三、十、上、下、本、末、刃、甘等为指事字。→→→象形、会意和指事字虽可以从形体上猜出它所表示的意思,但作为文字,它们已与语素、词等单位的声音挂上了钩。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人们认识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之后,就可借用象形表意的形体来表示语言中另一个与之同音的音义结合体,即“假借”。不过,埃及古文字的假借是只借图形所联系的音义结合体的辅音,而汉语的假借是借用图形所联系音义结合体的整体字音。如:代词“其”借用簸箕状的“”,语气词“唯”借用鸟形的“隹”。\n古埃及语属闪—含语系的一支,其特点是词中的辅音表实在的词根义,元音表较虚的形态义。汉语则是“一个音节对应一个语素义”。假借方法的运用使一个字可以代表几个同音的或音近的词,这是文字的一种早期表音法,造成了不同意义的同音语素或词无法区分。为避免混淆,人们就在同音字的旁边加上表意义类别的标志,即“形旁”或“义符”。另一方面,语言中也有同义不同音的语素或词,为识别它们,也可在象形表意的图形旁边加上另一个图形专门表音,即“声旁”或“声符”。→→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的结合,产生了形声字。如:情(心情)、箕-其等。左形右声:钱材消熔;右形左声:放鸭刎颈;上形下声:茅简空室;下形上声:柴酱盆甕;内形外声:闻问闽;外形内声:辟匪匐固。\n2.表意文字表意文字不是直接地把客观事物描画出来,而是通过由图画演变而成的固定的图形组合作为一个书写单位。如汉字。以此来记录语素或词意义的文字体系。特点:字多、量大、字形结构复杂并含有明显的表意成分。历史上存在国,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的表意文字有汉字、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克里特(米诺)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其中,除了汉字以外,有的已失传,有的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在汉字的基础上或影响下,创造处一些类似汉字的表意文字,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我国的壮、瑶、侗、苗、布依族等,或取汉字的音、形,表其民族的语义,或仿照汉字创造新的方块字,表其民族的音、义。另,日、朝、越等都曾借用过汉字。\n汉字通过形声的手段,大致达到了一个方块的形体只对应当时汉语中的一个单音节词的目的。但声符表示的是音节不是辅音,表示的是语音相近而不是语音相同,如表语音相同,同时有的还兼表词族的归属。汉语文字独特的发展方向与汉语的词根都是单音节的、同音语素较多、古代常用改变音节的某一个成分来孳生意义相关的新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补充>古埃及文逐渐发展出与辅音有严格对应关系的固定的表音字符。古埃及语是一种以辅音表词根义、元音表形态范畴的多音节语。苏美尔古文字使用的时间约有1000多年。这一千多前中苏美尔古文字一直停留在不完善的意音文字阶段,直至两河流域为其他民族所侵占。据研究,苏美尔语属黏着语,有不少单音节的词。\n3.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是标记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的文字体系。文字个体符号以语言中的音节或音素(音位)为书写单位,相同的音节或音素(音位),用同一符号书写,而不管音节或音素(音位)表达的意义如何。简言之,表音文字是利用一套字母来拼写语言中的语词的,因而也叫“拼音文字”,它是文字演变后后期的产物。据符号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可分为音节文字和音素(音位)文字两小类。(1)音节文字以音节为最小的书写单位,一个符号表一个音节。典型的代表是日语的“假名”(音读:汉字音、训读:日语音,取汉字义)。如:音读:青年、技术、恋爱、翡翠、幸福、世界训读:青い、恋、好き、読む、風、風邪気味、幸せ\n引进汉字并同时引进大量汉语借词的还有朝鲜、韩国、越南等地的文字。所引进的汉字既用来书写汉语借词,也用来书写他们自己语言的语词,两套语词的语音完全不同。日、韩、朝鲜语属多音节黏着语,在实义词干之后有丰富的结尾成分,且词干与结尾成分结合时要发生音变。越南语则是跟汉语一样属单音节孤立语,词形变化少。现在,朝鲜完全弃用汉字换用表音谚文,越南则在法国统治后换用为表音的拉丁字母,日、韩仍是兼用汉字和表音的假名、谚文。(2)音素文字引进苏美尔文、古埃及文的他源文字系列,主要是向表音文字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参看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a.声符多、义符少的意音表词文字苏美尔人生活的两河流域后来先后为阿卡德人(公元前2350-前2000年)、巴比伦人(公元前19世纪-前18世纪)、亚述人(公元\n前14世纪-前6世纪,中间有过衰落)所统治,他们都集成了与苏美尔后期文字相似的形体(钉头字、楔形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这一系统的文字后来又为不同的国家、民族所使用。如埃兰人、赫梯人、波斯人、迦兰人等。特点:声符对应辅音,同时在词末位置上再加一个义符。b.辅音文字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处于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交界处,在苏美尔文、埃及两系文字的影响下,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创立了北闪米特字母。特点:用22个字符表示语言中所有的单个辅音,弃用了表义字符和双辅音声符,大大减少了字符的数量,也更好地达到了字符与辅音的一一对应。腓尼基语属于北闪米特语,也是辅音表词根义的多音节语。腓尼基人是经商的民族,其文字主要在种种商业活动中使用,自然是越简单易学越好。\n现代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属于辅音文字,但增加了一些加在辅音字母上的附加符号来表元音。(3)音位文字约公元前1100年左右,希腊人从腓尼基借来北闪米特字母记录自己的语言。希腊语是多音节语,但词根义由元、辅音的序列来表示。特点:字母逐一标写语流中元辅音音位的出现次序,由此与语言中的词相对应。希腊字母沿用至今。英、法、德、西班牙等现代语言使用的拉丁字母体系,是对希腊字母进行了一些形体改造而形成的。\n第三节文字的演变和改革一、文字的改革与改进1.改革不同时期,对文字的改革方式不同:或整体变更,或局部改换。文字体系的更换,如表意文字变为拼音文字;字母体系中字母形式的改换,整套字母换为另一套字母。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增减字母的数量,改变部分字词或字母的写法,改变字母拼写方式及改变文字书写的顺序和书写方向等。具体表现如下:1.象形文字→表意文字,通常可通过文字体系自然演进的方式更替,阻力较小。2.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拼音文字),通常需要政治、行政等的干预。如越南、朝鲜都曾使用过汉字,后都改成了拼音文字。\n3.表音文字(拼音文字)之间的转换和改革,受制于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字是否走拼音化道路,有两种观点:(1)同意:汉字笔画繁、字数多、表音功能差、识记书写困难,应用不便。(2)反对: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不能也不必实行拼音化。具体说来:◆汉字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相关。古代汉语的语词以单音节占优势,无形态变化,缺乏词缀等附加语素,方块汉字利于保持一音节一词根一形的书写体系。如同音语素从字形上的区分;◆汉族居住地区幅员辽阔,方言分歧大,有的不能通话;◆汉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大量用汉字记载的文献典籍。超低于、超时代的汉字既可贯通古今,也可联系各地区的人们的思想交流,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便利各地区人民的往来都起着重要作用。\n汉族:文字改革的先驱者卢戆章于1892年主张汉语拼音化。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五四前后汉语拼音方案:1958维吾尔族:字母体系的转换(突厥字母→回鹘字母→阿拉伯字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维文1959年)印度尼西亚:印度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土耳其: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2.改进汉字: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小篆改为正字。朝鲜谚文:公元15世纪创造,16世纪由崔世珍在《训民正音》中,减少了字母,改变了字形顺序,规定了字母的名称,1954年,重排字形顺序,重订字母名称。\n总结:文字既有适应语言特点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语言要求文字正确地记录它,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但文字和语言不是一回事,用什么形体记录语言,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同的语言可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如英、法、德、西班牙语等都采用拉丁字母;同一种语言也可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如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文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种拼写法。另,朝鲜、越南等国家换用了表音文字。二、语言文字和书面语1.文字和语言文字和语言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P235-236)(1)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先于文字产生。(2)语言是社会必需的交际工具,而文字只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n(3)文字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文字的发展变化要比语言慢得多,常发生文字与语言脱节的现象,形成文字的书写形式与语言的实际发音相悖。如:light、sight、right、who、where(4)文字可以改革、借用,语言则不能。(5)文字对语言有促进作用,如十字街、丁字尺、八字脚(6)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推动。2.书面语和口语书面语不是文字问题,而是语言问题。文字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没有文字,也就没有书面语。口语是凭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口语的加工形式,两者的基本系统一致。◆口语是听的,听和说连在一起,要求快,因而说话是随想随\n说,甚至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口语的用词范围比较窄,句子比较短,结构比较简单,还可以重复、脱节、颠倒、补说,还有起填空作用的“呃,呃”、“这个”、“那个”之类的废话。◆书面语是看的,看和写连在一起,可从容推敲,仔细。书面语可扩大用词范围,使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汉字的特点给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带来一些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具体体现如下:(1)在表音文字的语言中,拼音要反映现代的读音,古今分野较分明,书面语不易直接引用古代的说法,所以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比较强。汉语不同。词语的读音虽然古今有别,但文字的写法却一样(繁简字除外)。这在客观上便于沟通古今。另,口语中早就不用的旧词语仍可以在书面语中通行无阻。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居心叵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n(2)在表音文字的语言中,文字反映的是共同语的发音,书面语可通过阅读、教育等途径对口语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书面语中的词语穿着共同语的语音外衣进入方言区,起着推广普通话的作用。汉语不同。汉字不与统一的读音相联系,书面语就不易把共同语的语音形式推广到方言区。因为书面语的词语是通过“看”的方式进入不同方言区的。反例:书面语见于口头的,会用“掉书袋”、“文绉绉”、“学生腔”、“字儿话”等来性同,而通俗读物要求口语化。法庭上的供词、证言也要尽可能地记录原话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前“重文轻语”的倾向稍有改观,以前必须由书面语来完成的交际任务也能用口语来代替。录音、摄像、通信、广播、电视等的普及,口头信息可伴随说话在顷刻间传递到千里之外。音档的复制、保存和书籍的一样。可见,口语也逐渐扩大了自身的使用范围。\n3.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口语易变,书面语较保守,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书面语会落后于口语的发展,产生言文脱节的局面。现实中,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却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这种情况促进口语的演变。而人们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书面语,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书面语,能模仿早一时期的书面语写文章,因而口语中已消失的词语和句式,往往在书面语中继续保留。这种现象在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古罗马等地都出现过。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的“五四”运动,在语文方面来说,都是一次改革书面语的运动。4.书面语的规范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P12)→→→“(书面语)通过印刷物在文化的发展上起着极其广大的作用,它领导整个语言,包括日常口语,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n“约定俗成”的原则在规范化的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晒太阳”之类的说法不合逻辑,却因群众普遍接受,而继续留存。另如:“好得要死”、“甜得要命”等。语言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应岁语言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如“分子”,原只用于贬义,现在中性化了。被动句原来大都指主语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好的遭遇,现在也已没有这种限制。网络语言需如何规范或加以引导,为汉语的规范提出了新课题。如:88、1314、MM、GG、JJ、LZ、大虾、稀饭、酱子、灌水、御姐、偶等。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P237)\n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变化第一节语言的发展演变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运用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知识变化的速度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到罢了。不过,时间一长,细微的变化日积月累,就反映出语言在不同时代的明显差异。不再被人们运用的语言是死语言,如果没有文字保存它的遗迹,那它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1.社会的发展变化、人际交流的需要(基本条件)(1)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事物、生活方式和观念,都推动语言中的词汇逐渐更替,语法逐步改进。同一个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社团或社会,不同的社团或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又有可能彼此接触以致统一;社会的分化、接触、统一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接触和统一。\n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P514-515(2)不同社会、国家的联系、交往和接触必然促进语言的发展。如:中日两国的长期交往,使日语中有不少汉语词,汉语中有不少日语词。如:日语词:达人、职场、放松、完败、完胜、点滴、健康、人格、时间、同情、统计、牵引、弱视、化妆品……汉语词:爱人、家族、结局、放心、不良、差别、成就、境界、苍白、勉强、手纸……\n汉族同西方各国人民的交往中,借自英语的词不少:咖啡、沙发、尼龙、尼古丁、可可、白兰地、哔叽(serge)、的确良等。英国11世纪被法国的诺曼贵族政府,受法语影响不少。中国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南染吴越、北杂夷虏”的语言接触局面:南方→南渡的北方人把北方话带到江南,和当地的汉语方言相互影响;北方→匈奴、鲜卑族人学习、使用汉语,同时给汉语带来影响。(3)人们在用语言交际时,为引起对方更多的注意,常换用一些“新鲜”说法,由此而引发词汇或用法的变化。如:聊天—侃大山、真棒—盖了巨震撼另,发音省力是引发语音变化的重要动因,如总是挨在一起出现的音会同化,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虚词在语音上会弱化等。2.人类思维方式及思维状况语言在语言使用者思维方式及状况的影响和制约中发展变化。\n(1)先民们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并不发达,故其语言具有较浓的具象色彩。如爱斯基摩语中用15个名词表不同形态或下落到不同地点上的雪,却没有“雪”这个概括性的词。(2)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惯性。如先秦汉语中,动宾关系的一般语序:动+宾,但在疑问、否定句中,宾语如为代词,则要置于动词之前。到现代汉语中,置于动词之后,与一般的动宾语序保持一致。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吾谁欺?欺天乎?(3)汉族人的语言心理中有一种强烈倾向:希望每个音节(即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由此,总力图赋予连绵词的各个音节以意义。如:凤凰、狼狈,从而使这些音节变为成词语素。3.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语言发生怎样的变化,最终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n(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因其他原因而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如:a.中国古代以“宇宙”表时空,东汉以后佛教语“世界”的传入,发生了同义冲突。语言内部调整与平衡的结果:词义分担。“宇宙”表外部时空,“世界”表内部人世间的时空。b.远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语音系统较复杂,声、韵母中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方式多样,因而单音节词互有区别。如/mnng/的音节结构组合中存在复辅音声母。复辅音声母消失,辅音韵尾合流,声调因此产生。两汉之后,音节结构进一步简化,双音节词占主导地位。语言的变化一环扣一\n环,双音节词的产生使一个词内部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进而促成了词缀的产生,出现了新的派生词规则。(2)语言中语音、词义和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例字中古音北京话汾阳话戈*kua姑*kuo二、语言发展的特点主要特点:不平衡性、渐变性、系统性和规律性。1.不平衡性(1)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与社会和交际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灵敏,变化较快。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ndeepspace(外层空间)sit-in(静坐抗议)moonwalk(月面行走)Perilune(近月点)apolune(远月点)sexism(性别歧视)blackstudies(黑人学)Blackpanthers(黑豹党)chairperson(主席)◆词汇变化虽灵敏,但基础仍非常稳固,表现在两个方面:a.基本词汇反映交际中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不易起变化。b.除了从外语借入的成分以外,构造新词所用的材料(词根、词缀等)几乎都是语言中古已有之的成分,构成新词的格式也是语言中现成的格式,所以绝大部分新词都是原有材料按原有格式的重新组合。◆即使词汇发生急剧的演变,也不会对音位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或不会很快给音位系统带来影响。◆语法是组织语言材料的结构规则。旧词的消失不会对结构规则带来影响。如果没有外来的影响,语法自身演变的速度很缓慢。\n(2)各子系统内部的不同方面的变化速度也不平衡。词汇:一般词汇变化快,基本词汇和构词法变化慢。语音:音值的变化相对快一些,音位及其聚合群的变化很慢,相对稳固。如:/k/、/ts/两组,在齐撮两呼前变成了/t/,在开合两呼前保持不变。(3)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接触较为频繁时,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较慢。(4)地域上的不平衡。同一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变化方向,在不同地区往往不一样。如:/i//y/前的/k/和/ts/,在北京变成/t/,在广州却保持不变,在苏州则是/k/变成/t/,/ts/不变。总体上看,南方方言存古的成分较多,北方尤其是官话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快。\n2.渐变性与社会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不能多数成分总是花样翻新,更不能一夜之间变得面目全非,即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突变,而是渐变。“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旧质的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P519)现代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了”由古代汉语的动词“了”虚化迩来,中间经历了约上千年的时间;结构助词“的、地、得”在五四前没有严格的分别,到五四之后才确定下来。3.系统性(P121)语言是符号系统,各种语言单位和各项语言规则,都以各种各\n样的方式相互关联着。某一语言单位或某一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都会引发与之相关的语言单位或语言规则发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相应的发展变化。如:轻声的出现(12世纪前后),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元音发生央化、脱落,结构助词“的、得”在语音上合流。4.规律性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不过,不排除个别例外字。如:北京上海福州广州担谈蓝耳朵儿子二热饿\n三、语言的发展变化(一)语言的分化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的分化,现代社会中每个人与每个人的交际密度总是不均匀的。因此,语言的创新总是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中或区域内有限传播,这便造成了语言的分化。语言分化即同一语言分化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互有分歧的语言变体或亲属语言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情况:1.社会方言指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相互的联系较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之间的交际则相会稀疏。交\n际密度的不同影响语言创新的传播:社团内部的交际密度高,语言创新能及时地在社团内部推广,反之,则不能及时地传播到另一个社团,从而,各个社团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特点。一个人掌握社会方言的数量,决定于他社会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即使同一言语社团的人,也不是固定地使用一种语言形式的,会随着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言的风格变体。如侯宝林《普通话与方言》。根据社会因素而区分的社团与语言特点相关。这些社会社团又被称为“言语社团”。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有各自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如:行业语(包括专业术语)、隐语(黑话)、社会方言(阶层语言《官场现形记》、法国贵族的“沙龙/闺秀语言”、某一方言中的新老读音、日韩语中的男女用词不同)。\n2.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地域分支,如果处于不完全分化的社会条件和同一语言的心理认同之下,就叫“地域方言”,简称“方言”,俗称“话”。凡使用人口较多,地域分布较广,历史较悠久的语言,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异。如:现代英语在英国本土有15种左右的方言。汉语是世界上方言分歧最大的语种,可分区、分片、分点。确定是语言还是方言,要看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语言本身的差异。(2)使用语言地域分支的人是否属于同一个民族,是否长期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中。(3)各个地域分支是否有共同的文字书面语。(4)说话人的语言认同感。\n可以说,社会条件往往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条件,但语言认同感却是确定方言或语言身份的最终根据。如英美说英语,而西班牙、巴西以外的南美洲等国家说西班牙语。可见,地域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社会生产力有了特别的进步,通常会伴随着人口的激增和疆域的日益扩大。(2)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居民可能大规模地集体迁徙到很远的一个地方。(3)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如调类的数目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北方方言常同阿尔泰语言(无声调)接触,使得调类减少,而南方方言常同南亚语系(有声调)的诸语言接触,调类数目较多。\n(1)(2)两种情况都会造成一个社会出现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相对独立和交际上的不均匀,进而引起交际阻隔(社会割据、人口迁徙、自然地理屏障等)。如:194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一部分说西班牙语的人来到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与西班牙隔着大西洋,两岸交往减少,时间久了,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就同欧洲的西班牙语有了差异。客家方言的形成:东晋到明初,原来住在中原一带的居民三次向南方大迁徙。总结:如果扩张后的地域仍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中,仍使用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各地在政治、经济相对独立的同时就仍会保持一定的联系,虽不完全统一却也不完全分化。在社会不完全分化的条件下,语言的地域分支就会一方面保持或增加各自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某些方面服从自己所从属语言的演变趋势,各地的人就会保持归属同一语言的语言认同。\n3.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的就是亲属语言,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的条件下。在地域上未完全分化的社会,由于战争或政治事件而完全分化、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国家,并创制各自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在不同地域已完全分化为不同社会的条件下,各地说话人的语言认同感一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不再认为各地说的仍是同一种语言。如: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解体,拉丁语的各个方言就发展为今天的法语、意语、西语、葡语、罗马尼亚语等几种独立的语言。日耳曼语又发展为今天的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等;古斯拉夫语又发展为今天的俄语、保加利亚语、捷克斯洛伐克语、波斯语、塞尔维亚语等。拉丁语、日耳曼语、古斯拉夫语、梵语又都来自原始印欧语。\n据语言间的亲疏关系,可以建立亲属语言的谱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种),如世界语言的九大语系分类。语言谱系上的“母子”(原始共同语/原始语/祖语/母语——后代语/子语)是演化关系,子语出现时,母语一般不复存在。同一语言的分化是有母无父。谱系分类: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可用“谱系树”表示。◆方言-亲属语言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差别主要是由语言外的因素决定的。如果只着眼于语言内的表现,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历史上的同一祖语在地域上的分化,性质上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n(二)语言的统一主要有语言融合(替代、替换)、语言混合和语言联盟等三种形式。1.语言替代(替换)“语言融合”极易被误解为两种语言的成分有机地混合起来并产生出一种新的语言,故这一术语已被废弃,改称“语言替换”或“语言替代”。“在融合的时候,通常是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另一种语言则逐渐失去自己的本质而逐渐死亡。”——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P250)\n(1)定义语言替换是更深度的语言接触,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即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深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文化上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而其他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据对北美印第安部落联盟的人类学研究,文化上占优势的部落联盟不断扩张的过程就是其语言不断替换其他部落语言的过程。如:我国春秋战国开始,就有关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记载,它们各有自己的语言,“我(子驹支)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左传•襄公十四年》)\n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却是一个民族大融合、语言逐渐统一的时期。两汉以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没年兆微和汉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隋唐以后,契丹、西夏、女真等民族也和汉族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最终,汉语都是胜利者。(2)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222)“本国的哪种语言有利于多数人的商业往来,经济流通的需要自然会作出决定的。”——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全集》第20卷,P3)\n可见,两个或几个民族密切地接触,需要一种共同的交际工具,哪种语言能够充当这个角色,是由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反映了经济、文化上处于先进地位的汉族人使用的汉语,在语言接触中总是成为胜利者。但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而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能决定其语言能否成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如:蒙古族在建立政权后,继续保持和汉族相对聚居的局面,且对于在汉族地区居住的蒙古人,统治者常“诏迁其久任者”,加上元蒙王朝的统治时间不长,所以最终蒙古族也没有换用汉语。(3)语言替换的类型(以汉语为例)◆自愿替换: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自觉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n如:魏晋南北朝的鲜卑族。◆被迫替换:保持本民族的语言并为之进行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如:女真族建立王朝以前没有与汉族杂居,建立王朝后反对学习汉语,总想采取一些相应措施阻止语言的替换,但最终失败了。自愿或被迫,是就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而言,而不是说“被迫”中没有客观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自愿”中没有斗争。(4)语言替换的过程双语或多语现象→→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完成语言的替换双语、多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替换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语言替换过程中必经的过渡阶段。\n弱势语言母语者所说的第二语言(优势语言)越来越好,优势语言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完全替换弱势语言。参看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P30-45)双语、多语现象是否终致语言替换,还要看社会历史的条件:如果两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完全失去了聚居人口,则这个民族就会逐渐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替换。如果两民族仍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或向分离的方向发展,各民族都一直保持相当数量的聚居人口,那么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双语现象时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在文字中找到一些线索。如:满文源自蒙文,随着满汉两族关\n系的日益密切,满蒙语的关系逐渐疏远,满文在改进自己的书写形式时,考虑到了和汉语的对音。清初的满文中只有[s],罪记作[sui],蝎子记作[xiyse],于是新造字母表,加上[s],以转写来自汉语的借词。另如:站:站立、停靠点(5)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这是双语阶段所产生的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像“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的情形。◆“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具体音值、具体发音生理上的区别),如浙、沪(郊区)、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一种气流由口外吸向口内的浊塞音(浊内爆音)圣母,这是壮侗语留在汉语中的底层。\n地名。如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萨其马等是满语的残留。2.语言混合两个语言接触而发生两种语言的混合并新生出一种新的语言。如洋泾浜、混合语(克里奥尔语)。非洲某些地区的种植园,不但欧洲殖民者和非洲劳工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是非洲劳工之间,由于来自不同的部落,也不能通话。唯一通用的交际工具只能是洋泾浜化(非正规学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外语)的殖民者的语言。随着不同种族、部落的人互相通婚,克里奥尔语就在家庭里扎根,被下一代作为母语来学习使用。此外,海地:以法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牙买加:以英语为基础的克里奥尔语;美国佐治亚、南卡罗来纳州沿海岛屿上非洲人后裔使用的Gullah语(以英语为基础)。\n◆混合语的特点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在那里落户生根,或作为特殊语言使用于有限的范围。是语言“远征”的结果,是语言随着殖民者深入异域的产物,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只是在老家以其经济、文化、技术上的优势遥为支持,使它在异乡有一临时的立足之地,或在当地缺乏有效通用语的情况下逐步替代当地各语言。◆中国多民族混合地区,发现了为数不多的混合语。据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语言》(意西微萨•阿措,商务印书馆,2007),中国境内研究较充分的混合语主要有以下四种:*广西融水县的“五色话”(又称“诶话”),使用人口5000人左右,是壮侗-汉混合语。*青海同仁县的“五屯话”,使用人口2000人左右,为藏-保安-汉混合语。\n*甘肃东乡县的“唐汪话”,使用人口2000人左右,为汉-东乡混合语。*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倒话”,使用人口2600余人,为汉-藏(康方言)混合语。(说“倒话”的居民是两百年前清朝的汉族军队、船夫进驻雅江河口镇并与当地藏族长期联姻的后代,有藏、汉两个民族的血缘成分。)3.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相互之间不仅在词汇上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等方面也十分相似,不过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它们的相似是因后期的彼此接触所致。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相对平衡:经济、文化上相对平衡,各民族人口比例相差不是很悬殊,各民族至少有部分人口相对聚居。)\n典例1: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主要有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罗马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和希腊语。这些亲属语言在音系和形态上十分接近,与社会历史的情况相应:历史上这一片区域内动乱频仍,各个民族你兴我衰更迭不断,政治、经济上的联盟变幻不定,各民族有错综复杂的密切接触,但没有一个民族有长时期的绝对权威或人口上的绝对优势。典例2: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主要有汉语、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部分语言和境外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语、老挝、泰语等。\n◆“系统感染”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等方面逐渐趋同,但仍保持着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了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贷。经济、文化水平低的一方主要向高的一方借用政治、文化方面的词汇,而经济、文化水平高的一方主要向低的一方借用当地事物、风俗或观念的名称。如:南岛语系:多音节语。南岛语系与侗台语族有亲缘关系,但与汉族聚居或曾经聚居过的侗台诸语族语言是单音节语。来自南岛语系祖语的多音节核心词根,在侗台诸语言中只保留了最后一个音节。马来语mata(眼睛)壮语[ta1](阴平)另,受汉语影响,属于南亚语系的越南语、佤语、德昂语、布郎语等也是单音节语为主。\n第二节语言的接触历史上原本没有接触的不同社会,后来可能会开始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会因迁徙、战争征服、海外殖民地造成地域上的邻居或杂居。不同社会之间有了接触,其使用的语言也随之有了接触。社会接触有接触方式的不同,接触深度的不同。与之相应,语言接触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自然性接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地域上不一定相互接壤的语言交流的过程,是语言在自然状态下的接触。自然性接触(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通常导致双方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词汇),主要是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n借词,也叫外来词。指音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不同于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如:英语借词意译词microphone麦克风扩音器cement士敏土、水门汀水泥、洋灰piano披亚诺钢琴ink因克墨水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把其意义、内部构成形式(语素和组合方式)也移植过来。如:blackboardfootballcocktailmachinegunrailwayOxfordsupermanmoneylaunderingcrocodiletearsostrichpolicydominofeetofclaywalkatightropeTrojanhorsehotpotatothedustsetlles\n汉族自古和其他民族交往,从外族语中借入词语,有些词一直流传下来,使用年代久远。如:来自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来自印度的: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来自蒙古的:胡同、站、蘑菇“五四”以来,我国和外国在政、经、文、科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新事物、新概念从欧美大量输入。其中,日常词汇中的借词数量不多,而是主要集中在化学元素、化合物、药物、理化单位、货币名称等专门的领域。如:sofatankcocoabrandypokerjeepradarNazicurrynyloncopyfascisti音译+意译:beerbarcardcarflannel\n音译兼意译:借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与外语原词相近,但完全用本族语的材料和规则,且不要求内部形式相同。如:cool<注>意译词是重新创造的命名,与外语词一般没有直接关系,通常采取“音译+功能-事物式”关联的意译方式。如:genecocacolalibrillm(拉)vitaminTOEFLdeeis(英)marathon(距离为42km195m的竞技赛跑)——马拉松(即使马拉着跑也该松软了),这三个字符合汉语者的语言心理,每个音节都应有自己的意义。◆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的方向。如:汉语→西域:丝;汉语→俄:茶、菽;汉语→蒙古:百姓◆词语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如:汉语→日语:吴音、汉音\n日语→汉语:思想、具体、资本、政治、演绎、政府、侵略劳动、理性、想像、现象、垄断、悲观、乐观储蓄、节约、自由、警察、选举、民法、间谍交涉、列车、理论、助教、学士、硕士、博士封建、卫生、反对日语从汉语中借去后表达新概念,汉语又从日语中借回来。如:哲学、主管、共产、归纳、观念、经验、政党、方针谈判、战线、领土、汽船、地质、分子、原子、反应纤维、资料、学位、体操、批评、反动、支部另,汉语原用“驿”表车站之意,日语现在还在使用。南宋时,汉语借入蒙语的“站”,“驿”和“站”两词并用,后随着元蒙政权的建立,“站”取代了“驿”。元朝灭亡之后,汉人虽屡次改“站”为“驿”,但最终没有胜利。“站”在现代汉语中已进入基本词汇。可见,只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借词就会在语言中扎根。\n二、强制性接触在一个社会空前集中的时候,不管语言使用者的意愿如何,两种以上的语言必须共居一体。由此,语言间便产生一种强制性的接触。这种接触可能会导致语言的替换(或替代)。三、特殊性接触以上两种接触的结果虽都是在一种语言的系统中增加了一些外系统的要素,但都保持了原系统的本质。而特殊性接触,却会使两种语言混合并新生出一种新的语言。表现为:1.语言远征(两个互不接壤的语言跳跃式的接触)(1)洋泾浜(又称皮钦语,Pidgin)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所特有。国外语言学界对中的“洋泾浜”发生了兴趣,根据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时的讹音,给这种语言现象起了学名“Pidgin”。\n“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1)成因一方面,外来者为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常在语言上做出让步,简化自己的语言,夹入一些当地语言的成分,于是,这种变了形的外语就成了当地人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当地人在掌握这种语言时,受到母语语音、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干扰,又对它进行相应的改变。同时,这些改变为外来者所接受。可见,双方在语言上达成协议,产生了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交际工具。“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出现的变种。\n(2)特点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量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洋泾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口头形式,用于和外国人交往的特殊场合中,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3)中国的“洋泾浜”(YangKingPangEnglish)洋泾浜实际上是上海外滩的一段,位于叫洋泾浜河流(早已填没)和黄浦江的汇合处。鸦战后,上海辟为商埠,洋泾浜一带成了外国商人聚焦的地方,他们和当地人接触,就用这种支离破碎的外语通话。于是,“洋泾浜”成了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如:康白渡(comprador,买办),拉司卡(lastcar,末班车)伍洛山姆(allsame,全部),温淘箩(onedollar,一美元)\n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一洋元钿温得拉(ONEDOLLAR),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TEA),雪堂雪堂请侬坐(SITDOWN),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爷叫泼茶娘卖茶(FATHER/MOTHER),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INLAW)。\n据前人的零散记载,它的特点如下:(18世纪中叶,对中国的洋泾浜英语有所记载)a.语音上,用l代替r,以辅音收尾的词被加上元音。如:rule,room,right,make(makee),much(muchee),catch(catchee)b.用词干造句,英语中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变化都消失了。c.汉语有量词,致使英语piecee(piece)的使用范围很广,如:twopieceebook(twobooks)d.side、time(读如tim)分别表空间和时间。如:Top-side(above),farside(beyond),bottom-side(below)Allo-side(around),what-tim(when),nother-tim(again)belong(belongey)的语法作用极其广泛,尤其是代替系词。如:HebelongeyChina-sidenow(heisinChina)Youbelongcleverin-side(youareintelligent)Howmuchbelong?(howmuchitis)\ne.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有个别例外(chin-chin,chow-chow)夹杂英国人从印度等地带来的词,如:chit(信,账单),godown(货栈)。有些动词性词语后面加-lo,可能是汉语的“啦、啰”,如:die-lo,buy-lo,say-lo,pay-lo,away-lo/wailo(走开)numpaone(numberone),plopa(proper):youbelongplopa?(areyouwell?)threepieceebamboo,twopieceepuff-puff,walkalonginside,nocansee.(三根竹竿,两个吐烟管,走路的家伙在里面,看不见。——双烟三桅汽船)(4)TokPisin世界上现存的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新几内亚的TokPisin,它已经成型,有自己的文字、文学、报纸、广播,且曾在联合国的大会上作为发言词。\nTokPisin的主体是英语,有简单而明确的音位和语法规则。总结:“洋泾浜”的产生与17世纪以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有联系,是语言接触中的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其使用范围较窄,前途不外乎如下两个:a.随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如中国的“洋泾浜”在新中国成立后便停止通行。b.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2.混合语混合语和洋泾浜的异同:同: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或者作为特殊语言使用于有限的范围,或者在那里落户生根。在这个过程中,它必定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的关系,吸收对方的一些成分,放弃自身的一些特点,结果在基本保持原有素质的条件下使自己增加一种变体。\n异:洋泾浜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混合语是洋泾浜进一步发展的形式,即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3.中国境内类似洋泾浜的语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与洋泾浜类似的语言与殖民远征无关。我国从宁夏经陇东、青海、川西到云南、贵州,是汉语和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相互接触的一个集中地区,学界称之为“语言走廊”。在这一区域内流行着一种洋泾浜式的、未作为母语传递的土汉语。川西北的阿坝藏族自治州是汉、藏、嘉戎、羌、回等民族的杂居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相互往来而采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各族人民由于受自己母语的干扰,他们所掌握的汉语与汉语的世纪状况有很大区别,形成一种“似汉非汉”的土汉语。而汉族的干部、工人、教师等为了让当地族人听懂自己的话,也跟着学说这种土汉语,自编自创,推波助澜,促进了这种土汉语的使用。如:\n(1)土汉语中没有声调,错别字很多。如:老师—老四/老死;保卫—包围;天华板;高矮不异……(2)掺杂了自己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复辅音,只有单元音,韵母中的介音和韵尾在土汉语中不见了,却有了更多类型的辅音韵尾。如:成都[]、担保[]、萝卜[]、桌子[]、帕子[]、灯盏[]、粉条—桃、光了—钢罗、幼儿园—约日烟、扁豆—板(3)语法结构混杂。如:头发剃没有。(=没有理发)牙齿洗没有。(=没有刷牙)张三同意常委的请举手。(=同意张三为常委的请举手)本来,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动词前,能愿动词在主动词后(如“能说”说成“说能”),修饰语在中心语后(如“白马”说成“马白”),但使用语言的人往往是“兼收并蓄”不同语言的结构特点,使语言现象复杂化。当地的汉族人所说的“矫枉过正”。如:我饭吃→饭吃我。我他打→打我他。\n(4)词汇差异我心里不来(=我想不起来了)老乡饭吃一个没有?(=老乡吃饭没有?)尿动身(=想撒尿)他(的)耳朵里不去(=他听不进去)3.国际辅助语的创制(P254)随着世界各族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为打破语言隔阂,人们希望能有一种大家都接受的世界语,作为各族人民往来的交际工具。17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世界语的方案,比较成功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于1887年创造的Esperanto: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部分取自日耳曼语、希腊语;语法规则16条,没有例外。世界语的优缺点:\n第三节语言系统的变化一、语音系统的变化(一)语音演变的考证材料在留声机、录音机发明以前,语音一发即逝,无影无踪,但我们还是有办法知道语音在变,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知道怎样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条线索:1.方言和亲属语言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可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以尖、团音合流的轨迹为例:\n苏州上海宁波基祭旗齐老,新/权全老,新/→→可见,古清音、过浊塞擦音先合流,古浊擦音合流晚。另,陕西:堡有[][][][]等读音。2.记录了语言的过去时态的文字文字具有保守性,语言发生了变化,文字往往还是老样子。我们可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言面貌和它的盐边县所。这主要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行之有效。如:(1)fightlightnightheight\n(2)长元音的演变a/a:e/e:i/i:如:name、play、detail、wine、mice、nine、geese、mediate3.诗文的用韵中查看古音的痕迹(押韵的韵脚)《诗经》代表先秦时代的上古音。唐诗代表中古音。4.从古代的借词去探索佛陀buddha(梵语):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变的线索。隋唐时,汉民族的文化对日、朝、越等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从汉语中借去大量的词语,这些词语的读音仍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如:日译吴音日译汉音朝鲜译音越南译音鸡kaikeikieike饥kikikIki吴音是从东南沿海一带的方言借去的,汉音是从华北借去的。\n(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从整体上讲,语音演变具有系统性和严整性的特点。这是由于每个音位都处于系统之中,是音系的平行对称性制约了音系演变的方式和结果。语音系统中一个音位的变化常常对双向组合中的相邻音位产生影响,以至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如:1.清—浊隋唐后,浊音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引起一系列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的消失。其演变规律是: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在与相应的清音合并时,又依声调的平仄而分为:平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送气清音合并,仄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不送气清音合并。2.尖-团音的分合(/i//y/前的/k//ts/)[k]→[k]/[];[k]→[k]/[];[]→[]/[][]→[]/[];[]→[]/[];[]→[]/[]\n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如下:1.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如上述/k//ts/两组变为//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的前面。浊音清化的条件限于辅音中的口音,不涉及鼻音、边音和元音。2.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所以,宁波话中,“基、鸡”读//,而“甘、干、敢”读/ki/,“看”读/ki/等是腭化规律起作用的时期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3.地区性。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三)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从一种语言分化而来的方言或亲属语言,虽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而使各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语音呈现出种种差异,但语音的发展有严整的规律性,这使差异之中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如:\n《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北京上海广州刀、高ou波、磨多、搓歌、俄◆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二、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演变可从演变结果、演变方式或途径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中,演变结果包括组合规则的演变和聚合规则的演变,演变方式或途径包括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1.组合规则的演变语法的组合柜则表现为一套结构格式,这些格式可互相套合,格式中的成分可由有关聚合中的成员自由替换,无数的句子就是在少数语法规则的支配下造出来的。\n(1)词序的改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君美甚。忌不自信。thestudent’sbook——thebookofthestudent“自救、自治、自杀、自责、自肥、自封、自夸、自卫、自问、自信”等是古代句法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痕迹。汉魏以后,尤其是南北朝之后,代词宾语的位置逐步移到动词后,和“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2)小名、大名顺序的改变(偏正结构中)史前汉语:丘商、丘雷、城濮、城隶、鱼鲔、禽犊、鸟乌现代汉语:桑树、北京市、衣服口袋、裤脚\n2.聚合规则的发展(1)形态的改变(2)语法范畴的消长(3)词类的增减原始印欧语富裕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而到了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痕迹。如所有格和人称代词的各种格的变化。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相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晰,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2)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和表类似体的意义的专用语法词(着、了、过)。语法词是隋唐以后发展起来的,量词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两汉时星期,到南北朝时大量使用。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构词法又增加了一种派生构词法,人们可据其创造新词。如:\n个性化、实用性、积极性Europeanizegeneralizestandardizematerializemilitarizepossbilityprobabilitypotentialityimportanceclearnessmechanizeidealizeexactnessseriousness3.类推与反类推语言是既有规则、有条例,又到处存在着例外的系统。因此,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类推作用”,后者叫“反类推作用”。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的效度:推不倒根基深厚的旧山头,语言中的演变到处都在发生,总是达不到井然有序的境界。如:(1)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swell-swollen/swelled(2)be/have的变化不规则:类推作用难以触动(3)I、he、she、we、they、who这六个词还保留着主格和宾格的对立。\n4.结构的重新分析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致,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和(或)关系却改变了。如:妻子、结构的重新分析,往往造成如前所述的语法范畴的消长或新的词类、新的虚词、新的结构的出现。如:“把”、“被”、“着”、“了”、“过”、“得”等在上古汉语中是动词,中古后才成为虚词的。5.语法化大致相当于“实词虚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语法意义的成分。汉语的语法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动词虚化为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连词(2)名词虚化为派生性词缀。\n三、词汇系统的变化(一)词汇系统的发展词汇和社会的反战、人们对现实现象的认识的联系最为紧密,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中打上自己的印记。具体表现如下:1.新词的产生(1)利用原有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如:导弹、核弹、登月、污染、集装箱、电饼铛、气垫船、纳米、课件(2)借用外来词,如:柯达、瓦斯、克隆、沙发、博客、bleep、zap2.旧词的消亡(1)旧事物的消失(2)词汇系统的变动和认识的深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文字记录的语言里,代表已消失事物的词还可能保存在文献中,甚至有复活的可能。如:皇帝、马褂、顶戴、黄包车、杠房、霾等。\n※在汉语的发展中,先秦是词汇系统发生变动的一个重要时期。上古,汉人对某些现实现象的划分很细,如据马的毛色、年龄、公母的不同,称呼也会不同。见《尔雅·释畜第十九》骘、馵、騚、翑、踦、驈、骊、骆、騇、驓、騱、啓、驤、皇、騂另,表“行走”义的,走的场合和方式稍有不同,说法也不同。如:踌(在室内慢步走)步(在堂下举足徐行)走(在中庭快走)行(在堂上小步走)趋(在门外快走)奔(在大路上疾行)跋(在草丛、山林中走)涉(在水中走)另,形容不同事物的白,说法也不同。如:月白:皎鸟白:草、花白:皅人白:皙玉石白:皦霜、雪白:皑上述具体的这些词大部分已经消失或作为语素保留,符合经济、简易、明确的要求,减轻了使用者的记忆负担。\n3.词语的替换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较频繁,这都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如:(1)三十年为“一世”,唐初为避李世民的讳,改“世”为“代”。(2)俸米、俸银、俸禄→薪水→工资(3)司令官→司令员,百姓→人民,社员→村民,厨子→厨师,车夫→司机,信差→邮递员,手民→排字员,发饷→发薪,当差→工作,伙夫→炊事员(4)足→脚,面→脸,目→眼睛,赤→红,行→走,嗅→闻,见→看见,齿→牙齿(5)颠→顶,莫(暮)→晚,踶→踢替换后的词或是与原先意义相近的词,或是双音节词,被替换的词大都成了构词语素,如“面目、颠倒、口齿、手足”等。\n(二)词义的发展变化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可从演变的原因、结果、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来探讨。1.词义变化的原因(1)现实现象的变化。如:“坐”,古代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随着凳子、椅子之类坐具的出现,“坐”的姿势也发生了变化,意义随之改变。故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战国策》)中的“坐行”是“膝行”的意思。“钟”,原指古代的一种乐器,后指早晚用来报时的钟鼓,再后来指打点报时的时钟,现在即使不打点报时的工具也叫“钟”。“皂”,本是一种树(皂荚树),从前人们将其果实捣烂,用其洗涤(洗头),现在的肥皂用油脂和碱制成,因两者都有油脂,所以继续用“皂”表“肥皂”义。\n(2)主观认识的变化:小姐、红卫兵、同志(3)词义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意义相反的词之间,词义的同步产生。如:快—慢(刀、速度)熟—生(食物、植物、熟习、熟悉)清—浊(水、声音、清高/恶浊)冷—热(温度、冷静、冷淡)(4)组合关系的变化“赴”,原指奔赴或趋向凶险之地,如“赴汤蹈火、舍身赴国难”,现在与之组合的词逐渐增多,如“赴京、赴宴”等。“美”,古今均表“美丽”之意,但在古代的适用范围宽泛,既可用于人(男性或女性),也可用于物,而现在多用于物(尤其是风景),多用于女性。当然,“美酒佳肴”、“美男子”的说法因为是固定说法,所以不能随便替换为其他成分。\n(5)词义的引申(隐喻和转喻等方式)“隐喻”指两现象之间有“相似”关系,包括外形、性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相似等。如:耳(耳朵)→木耳、帽耳、罐耳“转喻”(又叫“换喻”)指两现象之间有“相关”关系。如:兵(兵器)→士兵笔(书写工具)→写字画画或作文的笔法→书写下来的作品pen(羽毛)→笔商标成为商品的名称(6)词义吞并指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成分的意义吞并了其他成分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这细分两种情况:\n复合词或固定词组是偏正结构,失去意义的成分是中心语并因此后来被省略,则词义吞并会使留下来的成分产生新义。如:dailypaper(每天出版的报纸)→daily(日报):修饰成分不可省略,但中心语省略了。由此,“人民日报”就译为“ThePeople’sDaily”。复合词或固定词组是并列结构,则词义吞并只会使得原形式中某个成分的意义失去作用,而不会造成新的词义产生。如:世界市井士兵考试牙齿气味眼睛皮肤羽毛诗歌国家忘记干净2.词义变化的结果(1)词义的深化。如:水、鬼火(2)词义的扩大。如:河、江、菜、皮、网(渔网)、网络(网状物)toarrive、place\n(3)词义的缩小。如:瓦:古义指一切烧过的土器。“弄璋弄瓦”,“璋”指好的玉石,如是生了儿子就是“弄璋之喜”,给儿子璋玩,一方面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希望他能光宗耀祖。如是生了女儿,便是“弄瓦”,“瓦”是纺车上的零件,希望女儿能胜任女红。今义只指屋顶上盖的那种烧过的片状土器。丈人:古义指年长的人的通称;今义指岳父。臭:古义指一切气味;今义指臭味。谷:古义指谷类的总名;今义指稻谷/粟。国家妻子meat:古义指任何种类的菜肴;今义指荤菜。deer:古义指所有的动物;今义只指鹿。\n(4)词义的转移,如:步:行走(徒步,安步当车)→脚步(原是跨出两脚的距离,现在是跨出一步的距离)听:用耳闻声→用鼻闻味儿(方言中)book(山毛榉)→书值得注意的是,词义转移后,如果原来的意义仍保留,则这些词义之间是有关联的,该词成了一个多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