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之人名学 83页

  • 669.81 KB
  • 2022-08-23 发布

社会语言学之人名学

  • 8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名学lesson11\n一、姓名和姓名研究的历史人人都有名字。每个人一生下来,甚至在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长辈就会给他起名字。就汉族而言,人们往往不仅有一个名字,而且可能有好几个名字,比如小名、学名、字、号等等。不同的名字都有不同的意义和用途,它们构成了汉语复杂的人名系统。一个人不仅有名,还有姓。姓代表着一个人的家族的一种标记,它反映了中华民族重宗族、重血缘的文化传统。\n人名学是研究人名系统的起源、发展、结构及其内涵的一门学科。人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与人类的语言、历史、文化、社会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人名学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n中国姓名的研究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世本》。《世本》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的帝王卿大夫的世系、传谱等,不过原书已经散佚。《尚书》、《春秋》、《左传》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姓氏的记载,其中《左传》提出了姓氏的6种来源,还记载了大夫申缟的一套命名理论。现存较早的姓氏著作是西汉史涝所撰的《急就篇》,该书共罗列姓氏130个。\n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行,与此相适应,以谱牒学为主的姓氏学也发达起来。代表作有东晋贾弼的《姓氏簿状》,该书有700多卷,划分18州、116郡的世家大族的姓氏等第。宋代是姓氏研究的重要时期,代表论著有郑樵的《通志·氏族略》、邓名世父子的《古今姓氏辩证》和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郑樵对我国的姓氏起源、演变及其研究的发展作了精辟的阐述,考察了27种姓氏的来源,并涉及了2255个姓的源流,他对于姓氏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影响。综观19世纪以前的人名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从研究的对象上来看,偏重于姓氏的渊源考释;从方法上说,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单一地采取语言学的方法,缺少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n进入20世纪,姓名研究出现了新气象。王国维的《殷商制度论》,把考古学、历史学和人名学结合了起来,否定了中国姓氏制度始于远古时代的结论,认为周代才建立了“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制度。从30年代开始,一批民族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联名制展开调查,开了综合研究人名的先河。比如罗常培的《论藏缅族的父子连名制》、杨希牧的《联名与姓氏制度的研究》等论著。80年代后,出版了一系列人名学著作,王泉根的《华夏姓名面面观》、萧遥天的《中国人名的研究》、袁玉骝的《中国姓名学》、张联芳主编的《外国人的姓名》和《中国人的姓名》、纳日碧力戈的《姓名论》\n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随着信息化的来临,时代向人名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人名的规范化、标准化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网络时代的来临,也给人们对人名的理解、制定和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相信人名学一定会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n二、姓、氏、名、字、号等的来源(一)、姓氏在现代社会,姓和氏没有什么区别,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但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两回事,含义不同,作用也不一样。那么,姓、氏的本来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现代的姓氏是怎么形成的呢?\n1、什么是姓氏传说中远古帝王的姓都是女字旁,比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古姓多从女字旁,说明了姓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了“知母不知父”的事实。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人类按照母系血缘分成不同的氏族,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姓”也变为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主,不再从“女”旁了。相传黄帝为姬姓,轩辕氏,他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为十二姓:姬、姑、酉、祁、己、滕、箴、笱、仟、僖、儇、依。\n氏的产生晚于姓,先有姓,后有氏。随着属于同一氏族的子孙的繁衍,同一母族往往分出若干支族,每个氏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支族的名称,这个称就是“氏”。所以《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也。”进入夏商周三代后,姓氏逐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和宗法色彩,《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意思是说,周天子分封有德的人为诸侯,根据他们始祖出生的情况给他们赐姓,赏赐给他们土地。并因此而确定他们的氏。就是说,这时的姓氏都是天子赏赐的,是非同一般的,姓氏已经成了贵族的标记。\n到了秦汉时代,维系周王室宗法制度的姓、氏制度土崩瓦解,姓、氏合二为一。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又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从此之后,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不仅贵族有姓,普通老百姓也有了姓。\n2、姓氏的来历及种类我们现代的姓,绝大多数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可谓源远流长。姓氏的来历,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形:第一,来源于远古母系氏族的族号。姓本来是族属标记,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这类姓氏多为女字旁,主要有:姚、妫、姜、姬、姒、等。第二,以国名为氏。以此命氏的都是受封的诸侯国国君及其后裔。以周王室同姓封国的国名为氏的有鲁、晋、曹、郑、滕、虢、管、卫、吴等48氏,以周王室异姓封国的国名为氏的有齐、楚、宋、陈、赵、杞、邓、薛、徐、曾等60氏。\n第三,以邑名为氏。邑是各诸侯国分给卿、大夫的封地,卿、大夫就以邑名为氏,例如刘、白、崔、卢、鲍、费、范等。第四,以乡亭之名为氏。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5种,相应的封地为国、邑、关、乡、亭5等,以乡亭为氏的有裴、陆、庞、郝、麋、采、欧阳等。第五,以居住地为氏,例如傅、桥、东郭、南宫、西闾、北丘、百里等。第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而以祖父的字为氏。如果祖父没有字,就以名为氏。\n第七,以官职为氏,例如:司马、司徒。史、帅、钱、校、军等。第八,以次第为氏,例如:伯、仲、叔、季、丁、癸、第二、第八等。第九,以技艺为氏,例如:巫、屠、卜、陶、匠第十,以谥为氏,例如:敬、庄、康、武、文、幽、昭、厉等。第十一,以事为氏,例如汉武帝的丞相田千秋因年老体弱,武帝特许他乘车出入朝廷,时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氏,第十二、来自少数民族,如尉迟、慕容。中国回族有和汉族相同的张、王、刘、杨、金等,也有他们特有的回、哈、海、虎、赛、黑、纳、鲜等,也有马、麻、白、满、蓝等准回姓。\n3、姓氏的历史和现状北宋初年编成的《百家姓》共收单姓、复姓共有438个,南宋郑樵编的《通志·氏族略》共收姓氏2259个,明代陈士元编的《姓?》收姓氏3625个,清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增至4657个。自古至今共有多少姓氏?前不久台湾省有关部门统计结果认为有9180个姓氏。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袁义达认为汉族的姓氏总数达万余个。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北京、上海、沈阳、武汉、成都、重庆六大城市户籍资料调查,共有2587个姓,其中单姓2490个,复姓97个。几乎日常所用的3000多个汉字都是姓氏。\n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和袁义达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干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调查,研究表明,全国汉族姓氏中李姓最多,其次为王姓和张姓。占汉族人口1%以上的大姓共有19个,除了李、王、张外还有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大姓占汉族人口的55.60%。\n汉族姓氏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研究表明,最常见的100个姓氏总计约占汉族人口的87%,它们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n古人幼有名,长有字,死有谥,姓名制度远比现在复杂,一个人有若干个称号是很正常的。比如杜甫,字子美,又称杜陵、杜少陵。又自号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又称杜拾遗。又称杜工部。那么,我们的姓名制度是怎样的?都有哪些种类?名、字、号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n(二)、名1、小名小名,也叫乳名、奶名。小名古已有之。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司马相如小名犬子,陶渊明小名溪狗。有的以产次命名,如阿四、小三子有的以动物命名,如小狗、小熊、大猫、虎子、牛牛等,有的以花卉命名,如小花、蕾蕾,类别难以尽举。小名的一个特点是取名粗鄙。\n2、大名与字小名不登大雅之堂,长大后大多要更换一个正式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大名。大名和小名有明显的区别,小名是昵称,所以随便、亲切,大名是一个人正式的名字,所以比较庄重、严肃,具有丰富的含义。大名的命取丰富多彩。有的寄托着父母长辈的希望,比如自立、有为、昌乐、昌来、维贤、慎行、崇理、理嘉、福义、世英、祥明、瑞敏、瑞民、建华、志伟、克勤、达仁、贤纯、英哲、行健等,这一类占绝大多数。\n有的是纪念某一时刻、某个地方,比如“迎年”、周海婴、关牧村。还有的是以父母的原籍命名的,比如秦晋。有的父母就用两人的姓氏给孩子取名,以作纪念,比如王武丽(父姓王,母姓武)、周徐才(父姓周,母姓徐)、杨柳(父姓杨,母姓柳)。有的父母文学修养比较高,往往从古典诗词中摘选字词,给孩子取一个隽美的名字,比如谢白羽,“白羽”取自卢纶《塞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还有的是以抓周的习俗来给孩子命名的,比如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就是在抓周的时候因为抓了一本书而得到“钟书”这个名字的。\n当然,有些大名是自己改动而成的。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溶、胡适原名洪驿。\n(三)、字古人不仅有姓有名,而且还有字。现在所说的名字,对应于古代的名,古人除了有一个正式的名之外,还要有一个字。字是由名演化而来的,因而现在统称名字。在古代,称名用字大有讲究。《礼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名幼年就有了,用来分别彼此;字是成年后加上去的,以示尊重。在古代,名用于自称,表示谦虚。只有尊长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才可直呼其名。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平辈称对方尊长,都要称字,表示敬重;平辈之间也可以彼此称字,表示礼貌。\n名和字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文解字》:“字,乳也。”总括而言,名和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1、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屈原本名平,原是字;诸葛亮字孔明;张辽字文远。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司空曙字文明2、名与字意义相反。韩愈字退之,公孙黑字子皙,晏殊字同叔。3、名与字意义相关。孔丘字仲尼。周瑜字公瑾。赵云字子龙,苏轼字子瞻\n4、名、字取自古语、成语。钱谦益字受之,取自“谦受益”;高明字则诚,取自“明则诚”;薛玉壶字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5、以伯、仲、叔、季为字。晋苟林父字伯,鲁公子庆父字仲,秦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伯仲叔季还常常加在一言字之前构成二言字,比如鲁孔鲤字伯鱼,孙权字仲谋,晋张翰字季鹰,班固字孟坚。6、拆名为字。宋玫字文玉,明刘侗字同人,清舒位字立人,其他如姚椿字春木,蒋伊字尹人,毛奇龄字大可。7、表示仰慕。颜之推字介,字和名合起来就是介之推,表示对介之推操守的敬仰,\n(四)、号古人在名、字之外的往往又自命一个别号,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如果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话,那么号就是寄托心声,是古人用来抒发自由意志的一种方式。号起源很早,春秋时已经有了称号的现象,但直到唐宋以后,号才开始流行,明清时达到鼎盛,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爱取号。古人取号,形式自由,少的有两字,多的可达十几字,不过以两字、三字和四字最为常见。用字也很自由,不过也并非无迹可循,萧遥天把取号的用字分别归类,可见古人取号的大端。举要如下:\n1、表示称谓的有叟、老、翁、子、生、人、民、客、土、主、公、君、长、友、夫、臣、郎、史、父、徒、先生等。例如晋陶潜号五柳先生;唐陆希声号君阳遁叟,杜甫号杜陵野老,韩僵号云山樵人,郗纯号伊川渔父,张志和号烟波钓徒;宋陆九渊号象山翁,陈抟号扶摇子,杨璞号东野遗民,黄升号花庵词客,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椿年号逍遥公,陈翥号桐竹君,邓林号四清社友,柳开号东郊野夫,米芾号海岳外史;明王世贞号五湖长,左光斗号浮丘生;清罗振玉号楚雨楼主,高翔号山林外臣,金农号金二十六郎。\n2、表示身份的有布衣、僧、和尚、仙、道、隐、逸等。例如唐杜甫号杜陵布衣、贾岛号浪仙,宋胡仔号苕溪渔隐,元赵孟频号松雪道人,明陈洪绶号云门僧,明李贞号大呆和尚,清钱万里号南村诗逸。3、表示百业的有渔、农、耕、樵等。例如清樊曙江号东溪老渔,清吴非号古牛耕者,清潘荫东号五山寄樵,宋陈世昌号大田农。\n4、表示居处的有斋、堂、庵、阁、庄、室、屋、舍、庐、房、馆等。例如宋杨万里号诚斋,宋韩琦号昼锦堂,宋朱熹号晦庵,唐刘禹锡号陋室,明王冕号梅花屋。5、表示山川河海的有山、峰、谷、溪、池等。例如宋陈师道号后山,宋黄庭坚号山谷,明徐渭号天池,元黄公望号乙峰。6、表示园林的有园、林、墅、榭等。例如元虞集号道园,胡梦昱号竹林;清胡湄号松风别墅,黄安涛号枕山榭。7、表示器物的有轩、窗、船、舟、衣、瓢等。例如宋辛弃疾号稼轩,清王夫之号一瓢。\n(五)、地望名、宦地名和官爵名1、地望名是用出生地称人的一种名号,比如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称李合肥;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世人称之为王临川。地望名大致始于唐宋,首先在知识分子中使用,一般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地望名的格式为“姓+地名”,略举数例:唐柳宗元是山西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人称柳河东,他的作品集也叫做《柳河东集》;清张之洞是直隶南皮人,世称张南皮;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今广州)人,人称康南海,作品集也称为《康南海先生诗集》。\n2、宦地名足以某人的任职地相称的一种名号,格式也是“姓+地名”。宦地名中的地名,一般来说,是对一个人来说比较重要的地点。比如西汉贾谊才能出众,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世人称之为贾长沙;东晋的陶潜虽然担任彭泽(今江西彭泽)令只有80多天,但这正是他喜爱自然、性喜自由的体现,所以世人称他为陶彭泽。唐柳宗元长期被贬柳州,在柳州大兴善政,造福一方,世人称为柳柳州。\n3、官爵名是指以某人的官衔、爵位称呼的一种名号,格式是“姓+官衔”或“姓+爵位”。比如杜甫曾经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嵇康宫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汉班超出征西域,功盖当时,被封为定远侯,人称班定远;魏徵封郑国公,世人称为魏郑公;王安石被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n六)、谥号谥号是封建时代在帝王公卿诸侯死后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而给予的评定褒贬的一种称号。谥号起源于周代。上古有号无谥,到了周朝,生有名,死有谥,帝王死了之后,一定要避讳他的名号,所以谥号产生之初,主要是用来避讳的。因为是死后加的名,所以谥号又是盖棺定论,总结一个人生前的行为,用一两个字评定褒贬。比如姬昌谥为文王,姬发谥为武王。“经纬天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刚强里直曰武,威疆睿德曰武”,以文、武颂扬他们的功绩;姬胡谥为厉王,姬宫谥为幽王,“杀戮无辜曰厉”,“动祭乱常为幽”,以厉、幽贬斥他们的作为。\n除了秦朝短暂地废除了谥法外,从周代产生到清代退出历史舞台,谥法一直延续了3000多年,谥法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评定一个人的行为,比如表彰有德的有恭(尊贤敬让曰恭)、定(纯行不二曰定)、德(谏争不威曰德)、襄(甲胄有劳曰襄)、成(安民立政曰成)等。贬斥失德的有缪(名与实爽曰缪)、戾(不悔前过曰戾)、丑(怙威肆行曰丑)、夸(华言无实曰夸)、炀(好内怠政曰炀)等。第二,评定一个人的际遇,比如际遇好的有夷(安心好静曰夷)、静(宽乐令终曰静)、康(丰年号乐曰康)等;际遇坏的有怀(慈仁短折曰怀)、愍(在国逢难曰愍)、悼(恐惧从处曰悼)等。\n上面讲的都是公谥,除了公谥之外,还有私谥。所谓私谥就是不经过朝廷的议定而由乡里亲属或门人好友所定的谥号。私谥起源很早,春秋时展禽死后由妻子定谥为惠(爱民好与日惠,柔质慈民日惠),因为居于柳下,所以展禽被称为柳下惠。再比如陶渊明去世后由好友颜延之定谥为“靖节征士”。\n(七)、笔名所谓笔名,就是发表文章时所署的别名。笔名大约起源于元末明初。从明代开始,话本小说等通俗文学样式开始兴起,这些作品被看作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所以文人们在署名时就不愿意签署真实的姓名,而是另外取一个化名来刊行。“五四运动”后,使用笔名蔚然成风,取代了古代的字号别名,发展为现代知识分子主要是作家的习用别名。现代作家的笔名形形色色、丰富多彩。比如鲁迅,据考证一共用过140多个笔名,比如越客、越丁、越侨,孺牛、“巴人”、“不堂”、“尊古”“庚辰”。\n三、中国人名的基本特点中国人名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概而言之,中国人名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汉语讲究韵律的和谐。这些特点使得汉语人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双声、叠韵的人名,如胡亥、扶苏,后代就更多了,比如扬雄、曹操、杜甫、杜牧等。现代更有许多叠音的人名,比如方芳、魏巍、杨阳。汉语人名的长度也受汉语语音特点的制约。双音步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因而汉语人名以两个和3个字为最多,最多4个,即使是3个字的人名,人们也喜欢用两个音节来称呼,如果是单姓,就称双名;如果是复姓,就乐于用姓来称呼。\n第二,多名制度。在当代社会,中国姓名制度大大简化了,一个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但是,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多名制度。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人名,所谓幼有名,长有字,死有谥。除了名和字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为自己所取,体现了不同的追求和个性。进入社会后,由于社会地位的原因,又有了地望名、官爵名;由于所从事的职业,艺人又有了艺名,僧道也有法名和道号。此外,封建帝王还有庙号、年号、尊号等称呼。所以,古代中国的人名制度相当复杂。\n第三,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人名具有浓厚的礼教色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封建礼教渗透到人名系统的各个角落,重姓轻名,讲究辈分,为尊亲避讳等等人名现象都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人名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n第四,从时代特征上来看,人名往往带有厚重的时代烙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取名用字多是建设国家、振兴中华之义。所以在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多用“建、国、中、华、振、兴、强、耀、昌、盛、光、荣、富、立”等字命名。“文革”时期则突出红色,一切“革旧立新”,这时期出生的人取名多用“红、东、卫、新、军”等字。例如:志红、卫红、永红、晓红、亚红、继红、向红、红兵、红志、卫东、继东、晓东、向东、忠东、卫青、学锋、学红、学军、革新、立新、永新、志新、更新、文革、永革等。这些带有政治色彩的名字成为“文革”时期的时代特色。\n四、汉语人名的语言学特征人名是一个音形义的结合体。人名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许慎《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许慎的这段话,不仅说明了名的起源,还告诉人们名最初是以口相传的,点明了原始人名的口语性。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产生后,人名相应的也可以书写,于是人名又有了书面形式。人名的书面形式记载和传播着人类的文化,表现了一定的语义特征。\n(一)、人名的意义只要是人,就一定有名称,人名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指称一个个特定的人。“名者,实之宾也”,人名首先是一个人特定的符号标记,这一点是认识人名意义的基础。同时,人名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人名又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标记。所以,只有把人名的符号性和文化性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人名的意义,我们把人名的意义分为指称意义、符号意义、美名意义和泛化意义4种类型,下面分别讨论。\n1、指称意义人名的指称意义就是指人名的特指性。例如,曹雪芹就是指称《红楼梦》的作者,曹操就是指称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1)、人名和所指称的对象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名称可以指称若干人,这属于同名现象。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同名的绝对数量虽然较大,但在一定的交际环境当中,同名几率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引起大的误会。\n(2)、一人多名的情况比较复杂。比如一个人有小名、学名,小名指在小时候使用,若非亲朋好友,长大后别人大多不知道,这种情况就不存在误会的问题。再如一个人可能会有绰号,宋江绰号及时雨,李逵绰号黑旋风,吴用绰号智多星,这些名称不但不会混淆名实,反而加深了人们对宋江、李逵和吴用的认识,使人过目不忘。但有时也会引起混淆,比如鲁迅有许多笔名,有的笔名如张承禄、赵土仪、安子掌等等,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线,以避国民党书报检察官的耳目。\n(3)、人名所指称的对象,不仅可以是现实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还可以指称人们想像创造出来的虚幻人物。《西游记》创造了神话世界,也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等指称虚幻人物的人名世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等不朽的艺术形象,也使他们的名字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n2、符号意义人名的基本功能是指称,指称意义是人名的核心意义。与此相适应,人名所使用的语言材料的固有意义,在人名中逐渐虚化,成了单纯的指别符号。比如“高”本来和“低”相对,是形容词,指从底部到顶部的距离大,但是作为姓氏,“高’’并没有“距离大”的意思。“熊”是“熊科动物的统称”,但用作姓氏时,“熊’’姓和“熊”的词义没有必然的关系。\n姓是如此,名也一样。所以无意义的助词可以入名。春秋战国多有在姓名中间加一个“不”字的现象,比如韩有申不害,秦有吕不韦,晋有韩不信,楚有任不齐,鲁有宓不齐。还有的在姓名之间用一个“之”字,比如《左传》中有烛之武、介之推;到魏晋南北朝时,“之”的使用更是盛极一时,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一家三代都用“之”,王羲之子辈有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辈有祯之、静之。\n实词也有类似情况。宋代名字中喜欢用“老”、“叟”、“翁”,比如“胡唐老”、“王国老”、“孟唐老”、“王廷老”、“刘羲叟”、“徐清叟”、“刘辰翁”、“王积翁”,等等。所以,名字所用的字词,不宜都从理性意义上去理解,否则就会闹笑话。“宰予昼寝”\n3、文化意义人名的指称意义和符号意义体现了人名的专名性质,是人名基本功能的体现。但是,人名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有的名字以姓连名,突破了姓名的符号意义,使姓名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涵义。比如“碧野”,姓“碧”名“野”,姓名连义,取义“碧绿的原野”。“马识途”取义“老马识途”,“周而复”取义“周而复始”,“路遥”取义“路遥知马力”有的名字用字隽永,或者取自古言,比如“王利器”,“王朝闻”、“冰心”、“张恨水”。有一类“盼子型”,如招弟、跟弟、爱弟、领弟、引弟(弟也作娣)\n六朝时期,佛道盛行,不少佛教徒喜欢用梵语取名或字,有的并非信佛,也喜欢用梵语取名,信佛者取名多用“僧、佛、昙、智、净”等字。据日本《东详史研究》3卷6期,4卷12期载,六朝人名中所见佛教语,计有带“僧”字者122人,带“昙”字者39人,带“佛”字者24人。信奉道教的取名多带“道、祖、玄、德、灵”等。如郦道元,檀道济、萧道成(齐高祖)等。这种取名法一直影响到后代,如唐朝诗人王维,字摩洁,即由梵语“维摩洁”(意为无垢称[尘])三字组成。元朝时期的人名用字常用梵语:沙弥、达摩、悉达、那罗、须跋等。反映了一种宗教文化色彩。\n4、泛化意义一般情况下,人名只能指称个体,而不能指称个体具有的内涵特征。但是,有时候因为个体所具有鲜明的特征或者巨大的影响,从而使人名也具备了所指称人物的内涵特征,发生了专有名词向普通名词转化的现象。“孙猴子”、“雷锋”、“诸葛亮”。\n(二)、人名的读音1、古人姓名的读音在阅读古籍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古人的名字。古人名字的读音,大多数可以依照现在的读音来读,需要注意的有两种情况:第一,古名文字可以假借,但是读音是固定的。人名最初是用来呼喊的,人名的书写形式是文字产生之后的事,人首先有固定的声音符号,然后才有固定的书写符号。比如伏羲也写作疱羲、包牺、宓羲,皋陶也写作咎繇,伯益也写作伯翳、后益、化益,孟轲字子舆,还写作子车、子居,苟况人称苟卿,也作孙卿。直到秦汉以后,人名的音形义才逐渐定型。\n第二,古人的姓名往往有约定俗成的读音,不能想当然地按照习惯的读音去读。下面是一些常见人名的读音:皋陶(yao2)、傅说(yue4)、伍员(yun2)、赵衰(cui1)、乐(yue4)毅、句(gou1)践、墨翟(di4)、范蠡(li3)、李适(kuo4)、李悝(gui1)、景差(jie2)、米芾(fu2)、樊於期(wu1ji1)、共(gong1)叔段、郦食其(yi4ji1)、曹大家(tai4gu1)、高渐(jian1)离。\n2、姓氏的读音大多数姓氏的读音和这个字的非姓氏用法读音一致,如樊篱的樊和樊哙的樊都读fan2,树林的林和林黛玉的林都读lin2。但是,也有许多姓氏有自己独特的读音,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姓氏专用字,只有一种读音。这些字一般比较生僻,例如:厍(She4)、乜(Nie4)、逯(Lu4)、迮(Ze2)、芈(Mi3)、郝(Hao3)、邰(Tai2)、鄢(Yan1)。\n第二,姓氏读音是某个多音字的一个读音,例如:葛字有两个读音,当“纠葛”讲时读作ge2,当作姓氏时读作ge3;盖字也有两个读音,分别读作gai4和ge3,作姓氏用时,读为ge3。类似的如纪字作姓氏用时读为ji3,不读ji4;仇字作姓氏用时读作Qiu2,不读chou2。第三、某个姓氏用字是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姓氏。例如:“乐”分别读作Yue4和Le4,是不同的姓氏。类似的还有相(Xiang1)和相(Xiang4),柏(bo2)和柏(bai3)。、\n(三)、人名的用字1、崇祖观念。汉族人自古有崇拜祖先的传统,形成了崇祖观念,这也体现在人名用字上。由于“华夏”“中华”均为汉族的原始祖称,后来汉、唐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因而人名常用“华、夏、中、汉、唐”等字。汉族人常以“炎黄子孙”自称,“炎”指炎帝即神农氏,“黄”指蕾帝轩辕氏。又有伏羲氏与女娲氏相婚而生华夏族的传说,唐尧、虞舜、夏禹等是贤德的首领,后代为了崇拜纪念他们,人名常取“炎、黄、羲、虞、舜、禹”等字,反映了汉民族崇尚贤明、不忘祖先的民族精神。近代还有光宗、耀祖、显祖、祖英、祖荣、宗英等名。\n因为尊祖敬宗,中国还存在特有的避讳现象。对帝王的名字要避讳,比如“正月”的“正”读平声,不读去声,这是因为秦始皇名赢政,和“政”同音的“正”就改读阴平。汉明帝名庄,为了避讳,把庄姓改为严姓,《庄子》也就成了《严子》。对长亲的名字也要避讳。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史记》中就把“赵谈”改为“赵同”,“张孟谈”改为了“张孟同”。大诗人杜甫的母亲名字叫做“海棠”,所以杜甫的近3000多首诗歌中没有一处提到海棠,正如苏轼所说:“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n2、崇儒观念。汉民族长期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伦理道德观念,所以人们命名取字也多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温、良、恭、俭、让、敬、正、恩、德、贤、明、慈、善、悌、惠、谦、廉、勤、敏、奉,慕、贞、操、守、训,光、宗、耀、祖等。\n3、建功立业观念。汉族自古提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前句意思是功绩伟大是由于有志向,事业成功是由于勤奋工作。后句是大丈夫都有远大的志向,必将看到功勋的建立。所以男子取名多用勇、武、胜、功、刚、强、志、荣、远、高、英、雄、文、武、殿、臣、卿、品、第、俊、杰、威、豪、剑、超、卓、越、广、才、伟、业、勋、建、立、飞、治、世、天、章、浩、波、涛。雷、猛、震、昂、扬、奋、进、虎、彪、炳、炎、昭、龙等。\n4、汉民族自古崇尚纯洁、典雅、坚毅、公正、光明等品格和情操,也反映在人名用字上。多用具有这样品性的事物或形容词命名。如坚、毅、清、洁、白、光、明、亮、石、山、川、峰、岩、松、柏、梅、菊、兰、鹰、翔、辉、鹏、云,素、彦等。女子则多用贤、淑、静、慧、贞、凤、鸾、娥、婷、娜、婵、娟、云、秀、婉、妙、娇、婕、燕,晴、霞、倩、素、雅、雪、巧、佳、芳、芝、兰、莲、菊、花、华、芬、馨、娴、媛、丽、英、莉、香、芷、雯、月、艳、彩、绮、绵、美、晔、曼、浩、惠、怡、颖、梅、蓉、薇、玫、瑰、妍、嫦、娉、姝、姗、珍、琼、玉等。\n5、吉祥观念。汉民族自古向往吉祥、福寿、安康、兴旺发达等理想,因此人的命名取字也多用吉、祥、庆、福、禄、祯、裕、兴、隆、泰、昌、盛、茂、嘉、祝、赞、禧、景、旺、发、达、春、秋、太、平、健、康、安、寿、长、祺、吉、利、永、鹤、松、玄等。\n6、崇玉观念。因“玉”性质晶莹坚硬,出产稀少,价值昂贵,玉成为古代统治阶级重要佩饰物。玉又是古代政治权力的象征,如玉玺是传国之宝。因此历来人们视玉为珍宝。自古人们喜用“玉,,字及带“玉”旁的字命名就顺理成章了。《说文解字》收有“玉”旁字多达200多个,其中相当部分曾用于人名。《红楼梦》中,和贾宝玉同辈的兄弟取名都从“玉”字旁,如:琏、珍、珠、环、瑞、琮、璜、珩、磷、琛、琼等。\n7、爱马的观念。汉民族自古也爱马。因为马有跑得快、跑得远的特性,人们称这种跑得快的好马为“骏马”,更有一日千里之称的“千里马”千里驹”。因此,历来人们常用“马”来象征人的“前程远大”。曹操《龟虽寿》诗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名句。人们在取名时也喜用从“马”旁的字。例如:“骏、驹、骥、骅、驷、骊、驰、骐”等字,均为历代人名常用之字。\n8、名字中的宗族观念。姓是宗族的标志,在名字中也体现宗族观念。首先表现在名字排行字辈上.,一个大的宗族不同辈分的宗亲的名字,用不同的汉字来区别,这个汉字便称为字辈。最有代表性的是孔氏。孔子之后,各代都有排行字辈。如元代时孔子的54代孙都用“思”字,55代孙用“克”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又赐给孔氏宗族30个辈分用字,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子的第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又在以上30字后续了20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n五.名字现状周秦以来,汉族人名逐渐形成了一个包括名、小名、字、号、地望名、官爵名、谥号、笔名等在内的复杂系统,可以说,汉族人名系统是漫长的封建文化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这个系统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而,这个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消亡或者萎缩了,笔名在现当代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大部分孩子都有小名,\n1、风行一时的单名开始减少,双名重又增多,也不乏取三名者(非复姓)。西汉以前,我国的人名以单名居多,西汉末年,取双名的人逐渐增加,直至明清已成习惯。可是到了建国后,取单名者急剧增加,蔚成风气。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上海一地来说,单名竟是建国前的十倍。还开始出现了三字的名字。王陈芙蓉女13岁白雪清音女8岁彭北贝子女5岁\n2、父姓母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即随父亲之姓,取母亲之姓或母亲名中之字为名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取名的多为70年代以后出生的,近来又常有耳闻。例如:张奚俪 女29岁 母姓奚取父母二人结为伉俪之意陈佳康 男 4岁  母姓康取父母二人相加之意罗尹琛 女7岁 母姓尹取父母二人的宝贝之意何思陈 男5岁 母姓陈取父想念母亲之意\n3、生僻字使用占有一定比例,较80年代以前有增多趋势。有人曾撰文对人名用字中生僻字使用情况的调查作过分析,调查显示共有323人的名字使用了生僻字,男性162人,女性161人,平均比例2.5。调查还显示1978年之前只有0.8%,自1981年升到2%后,一直呈上升趋势,1982年、1984年、1988年、1993年均达4%,1991年达5.5%。\n4、叠音连缀起名。叠音词是具有汉语民族特征的语言艺术形式之一,70年代以后,用此法取名日益增多,因其有亲呢的感情色彩,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据有关人员于1993年7月调查宿迁市蔡集乡闸口村人名显示,叠音取名占总数的4%,多为八九十年代所取,男女之比约1:5。例如范潞潞、卞莹莹、夏郁郁(均为女性),高漫漫、朱楠楠、戴兢兢(均为男性)等。5、名字或连姓带名直接取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汇(包括谐音),含蓄地表达父母的意愿,听起来也顺耳。例如:霍然(豁然)、钱静(前进)、杨帆(扬帆)、李智(理智)、卞迁(变迁)、殷悦(音乐)。\n6、姓名或其谐音采取的是用典的方式:岳不群:鸷鸟之不群兮《离骚》任盈盈:盈盈一水间《迢迢牵牛星》何红药:念桥边红药《扬州慢》苗若兰:含辞未吐,气若幽兰《洛神赋》李秋水:《庄子·秋水篇》逍遥子:采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是为逍遥《庄子·逍遥游》余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程灵素:《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康广陵:嵇康奏《广陵散》\n7、利用姓分合形成的名字第一,姓和名使用同一个偏旁,例如江淹、流沙河、沙汀、艾芜第二,名为姓的分文。例如:老舍原名舒舍予、张长弓、李木子、杨木易。第三、名取姓的一部分,比如:陈东、盛成、聂耳、张弓;第四、名是姓的增益,例如:魏巍、方芳、韦苇;第五、名是姓的叠加,例如:牛犇、石磊、林森。\n8、同时,当代人名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重名现象。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百万人口人名的抽样统计的结果,重名率高达25%(同名不同姓)。首先是因为单名比例过高。据1984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174900人的统计,单名的比例是12.2%,有21400人;据1989年对570822人的统计,单名的比例是8.7%,有49405人。单名的变化有限,重名率一定会很高,据北京市公安局统计,叫张力的有4500多人,叫张颖的有4000多人。其次,重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选用的常用字过于集中。\n六、人名的规范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语言文字的标准化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人名是指称个体的专有名词,数量巨大,如果取名没有一定的规范,就会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就会给信息处理、户籍管理、出版印刷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困难。可以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语言文字计算机标准化处理的普及,汉语人名中的不规范现象越来越突出,给公安、邮电、人事等部门的工作和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许多麻烦,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人名实现规范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人名使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n第一,人名中使用异体字、生僻字。这类用字妨碍交际,降低了文字信息处理的效率。第二,名字格式随意,有的使用四字格,有的使用五字格,甚至自创复姓、仿效洋名,如“齐田美惠子”、“沈芳娟子”等,这些都违反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不利于人们交流。\n第三、中文人名的拼写存在一定的混乱状况。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01-22批准、发布 1996-07-01实施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国家标准)》,规定了姓名的拼音书写方式:1)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笔名、别名等,按姓名写法处理。Lǐ Huá(李华)Wáng Jiànguó(王建国)Dōngfāng Shuò(东方朔)Zhūgě Kǒngmíng(诸葛孔明)Lǔ Xùn(鲁迅)Méi Lánfāng(梅兰芳)Zhāng Sān(张三)Wáng Mázi(王麻子)\n2)姓名和职务、称呼等分开写;职务、称呼等开头小写。Wáng bùzhǎng(王部长)Tián zhǔrèn(田主任)Lǐ xiānsheng(李先生)Zhào tóngzhì(赵同志) 3)“老”、“小”、“大”、“阿”等称呼开头大写。Xiǎo Liú(小刘)Lǎo Qián(老钱)Dà Lǐ(大李)ā Sān(阿三) 4)已经专名化的称呼,连写,开头大写。Kǒngzǐ(孔子)Bāogōng(包公)Xīshī(西施)Mèngchángjūn(孟尝君)\n但是在对外交往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混乱的状况。由于汉语拼音方案本身的一些不足之处,没有专门学过汉语拼音的外国人(包括中国人),是很难完全正确拼读中国人的姓名的。有位总工程师姓何,外国同行总称他“Mr.He[hi]”,“何先生”变成了“他先生”。经几次纠正仍改不过来后,只好默认了。有位项目经理姓李,一些外国人总将“Li”拼写成“Lee"(韩国人姓氏“李”拼为“Lee")。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外经贸部部长李克随李先念率领的代表团访问赞比亚时,赞方许多官员将“LiKe',读成“[laik]",等等。\n这一规定由于没有明确姓和名的先后次序,没有对姓给予特殊的表达形式,没有考虑双名读音和缩写的需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产生了许多混乱,特别是不能适应文献著录。例如:刘汉鹗LiuHan’e Liuh’e\n实现人名的规范化,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第一,少用生僻字,不用异体字,实现用字规范化。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局对从1977~1982年间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13800万字的材料中抽样1108万字进行的计算机统计,前3 000个高频度汉字的累计出现频率是9.15%。如果累计汉语常用的6000多汉字的出现频率,基本上接近100%。如果我们把人名用字限制常用到6000多字的范围之内,就可以规范取名的用字问题,这样,无论对人们之间的交流还是对信息处理都会带来很大的方便。\n异体字:曹霑,赵孟頫。怎么处理?\n第二,规范取名字格,提倡使用双字格。中国人称呼姓名经常用两个字或3个字,偶尔有4个字,超过5个字就拗口,这是汉语韵律的体现。另外,在中国的姓氏中,前100个大姓占汉族总人口的87%,如果多用单名,重名率过高}如果绝大部分人起双名,再加上单名,重名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应该提倡起双名,尤其是大姓更要起双名。但如果是复姓,应该提倡起单名,因为汉语人名趋向于三字格,而且复姓基本都是小姓,所以起名时即使用单名,重名率也不会太高。\n第三,人名不仅要有规范的形式,做到易读、易认、易写,而且还要注重命名的语言文字规律和名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努力命取美名。有些名字不注重声韵调的配合,读起来像绕口令一样。例如王广光这个名字,韵母都是ang,3个字叠韵,广和光还是双声,王是平声,广是上声,光又是平声,读起来十分拗口。汉语里同音字很多,所以在选择取名用字时一定要注意谐音,以免引起不雅的联想。例如朱与猪、奋与粪是同音字,如果取名朱奋,光看字的话,是个不错的名字,但是读出来就不太雅;又如有个姓吴的朋友给女儿取命“吴欣”,谐音“无心”,又有一对姓肖、姓任的夫妇,为了表示相爱情深,给孩子取名为肖任晶,谐音“小人精”\n第四,要避免字眼的搭配意义过于肤浅,比如钱勤来、王来福、马干乘、房常有等诸如此类的名字就十分俗气;要避免时代、政治色彩浓厚的字眼,比如“文革”当中卫红、保彪、跃进、反帝等名字现在看来就十分不适时宜;在取名问题上,要注意性别差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