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7.96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专业2014年讲授:匡鹏飞整理:梁述中国语言学史零导言0.1课程含义:中古语言学史,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古代汉语研究史。它不同于中国文学史,后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研究对象是文学本身;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不是古代汉语,二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就是说它是对研究的研究。0.2西方学者的语言学史一般不包括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内容,这是为何。一般来说,他们认为,语言学史的源头在古印度、古希腊与罗马。主要因为:1)“欧洲中心论”与“印欧语系中心语”的影响,反映在语言研究中则认为印欧语才是语言研究的主流,西方学者发现现代印度语与欧洲语同源,才建立起了比较语言学。2)古代汉语文献难读。3)主观方面:中国自身的重视不够,自古以来对语言研究的重视不足。(例如扬雄入选《汉书》并不是因为他的《方言》等语言学著作,而是因为他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许慎入选《后汉书》不是因为他的《说文》,而是因为他在经学方面的呃成就)0.3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特点:中国小学西方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语音学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注: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西方一开始就立足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本身,他们不研究A、B、C、D这些字母,而中国注重文字形体)0.3.1注重实用性:经世致用的观念决定了古代学者们的研究不重理论而重实用。《说文叙》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可见古人推重文字。《切韵》有:“凡有文藻,即须明音韵。”可见古人是极推重声韵的。清代顾炎武又说:“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0.3.2重视材料:《诗·七月》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里的“行”\n如何解释,从音韵的角度出发,诗经是韵文,应当押韵,因此“行”与“筐、桑”押韵,读作hang,是“道路”的意思,“微行”就是小路。现代汉语的研究也重视材料,这个可以参看我们邢福义老师说“很淑女”的论文。0.3.3以文字为中心:古人不区分文字与语言,而文字较语言而言多出了“形”这个部分。0.3.4厚古薄今:这主要表现在,以文字为中心,注重实用,重视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材料。比如,清代的学者们研究语言不研究清代当时的语言,反而搞上古汉语。0.4中国古代语言研究的学科地位:学术定性: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中指出:“中国语言学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是语文学。”而语文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字或者书面语言,它不研究人们的口头语言,也就是说其研究对象不是语言本身。而现代的语言学,也就是linguistics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是对活的语言(如口语)的研究。因此,中国古代语言学1)没有明确的语言研究的意识,认为语言就等于文字;2)不成体系,没有系统的语言学著作,古人强调“述而不作”(《论语·述而》);3)对语言的很多认识是不正确的,其研究方法也多不科学。而中国的语文学(中国古代语言学)与语言学以19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界点,它我国第一部用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0.5小学与经学的关系:“小学”最初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说文·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段玉裁注云:“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教之,保氏养之,而世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后来,小学就是音韵、文字、训诂的总称。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和文化的主体。(文史哲不分家)小学是经学的根柢之学而不是附庸,它有其独立性。表现在:1)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识字教育,汉代才开始为解经服务;2)音韵学的产生、发展与经学的关系不大,但它是小学的重要部分;3)小学的研究成果除了注疏(注释经典)还有一些专著(如说文、尔雅、方言),因此有独立性。0.6分期(略)附参考书目: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n壹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名实的理论探究(丹麦)威廉·汤姆逊的《十九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史》说:“古希腊人走上语言研究的道路,就是从哲学家们讨论词和物的关系开始的。”而西方语言学史上,有所谓的自然派与约定俗成派,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可以参看《西方语言学史》。诸子时代,社会大变革,在语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术语、概念,此时儒家的“正名”指的是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即要求人们按照名分来使用词语,这主要是源自孔子对等级制度的维护,例如《论语》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韩诗外传》卷五记载著孔子的一段故事:“孔子侍坐于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来,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这里的“假”与“取”的辩论,可以孔子对正名的重视。其实,《论语》里还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顶真)的论述,也是“正名”思想的体现。再如孔子“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感叹。名家(如尹文、公孙龙)及法家(如尸子、申子)均强调“正名”,且都十分推重其社会政治效用。墨家也讲“正名”,但大大地淡化了其政治色彩:“正名者,彼此。”(《墨子·经说下》)这里的“彼此”强调把事物分开就可以了,并无政治色彩。名实问题:1)正名:着眼于外,意在摆正名称与名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2)名实:着眼于内,意在分清名称与事物(指称)之间的关系。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认为,名称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老子的“无名”论,一方面它是合理的,因为他承认名称与所指没有必然联系;但一方面他又低估了语言的功能与作用,这与其一贯的消极思想有关,此不赘述。墨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子·经说》有:“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这里我们要对其所以谓、所谓进行区分,其实前者正是索绪尔所说的能指,后者是所指,他不仅区分了“名”与“实”,能指是名,所指是实;还认识到“实”(事物)是第一位的,“名”(名称)是第二位的。还进一步说“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这些都是墨家对名实的观点,是很合理的,只可惜只是只言片语,不成理论,惜哉!名家对墨家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也者,天下所无;物也者,天下有也。”《尹文子·大道上》:“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n无。无名,故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它说明:1)事物客观存在,有了事物才给它命名,但物与名之间没关系。2)物第一性,名第二性。荀子的“约定俗成”论:荀子在《正名》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对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名称、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2)名称如何成为事物的语言符号——约定俗成(这是荀子超越前人的地方);3)语言具有社会性。第二节先秦语言研究概论1.训诂学的萌芽刘师培(1884—1919)《中国文学教科书》指出: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如《尔雅》夏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孟子》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是同一事物而历代之称名殊,则生于后代,必有不能识古文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同一名义而四方之称名殊,则生于此地必有不能识彼地之言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正方言。且语言既与文字分离,凡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文有雅俗)现在通行的观点认为训诂学始于西周初年。1.1词语的解释:主要有义训、形训、声训。1)义训,又称为直训(同义词法)、义界(下定义法),而直训又有同训、递训、互训。直训,例如:《尸子·广泽》有:“天、帝、皇、后、辟、公、弘、廓、宏、溥、介、纯、夏、怃、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同训,用通语“大”释其他)《庄子·齐物论》有:“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递训)义界,例如《左传·文公七年》有:“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2)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夫文,止戈为武。”3)声训:本字以训,同音以训,音近以训。(例略)1.2语法说明1)语序: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桓公元年)一般来说,数词在前的话,则作定语;数词在后的话,则作补语。2)虚词:《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矣,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n刘勰(465—520)《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经传古籍中的虚词160个,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力作。2.语言研究的其他方面2.1文字:先秦时人,还研究了汉字产生的问题,有童蒙识字课本,对汉字形体结构进行分析。2.2方言与民族语:北方方言为夏语,南方为楚语。《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荀子·儒效》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同时,周代还有专门掌管翻译的职官,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2.3民族共同语:当时的“普通话”被称为雅言。《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当时中国所通行的语言,以今陕西地区的语音为官话,孔子用规范的言语来诵读诗书礼仪。2.4语言学习:“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大意为: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他们长大后却习俗不同,这是后天的教育使得这样的)这点,可以结合Chomsky的普遍语法。此外,还有语言环境的因素,例如:《大戴礼记·保傅》云: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孟子·滕文公下》云: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n贰两汉时期的语言研究学习汉代语言学,先说其兴盛的原因:1)语文和文字本身的原因。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汉人可能已经不懂先秦文献,例如,司马迁引用先秦经典时,有的将其转化为汉代语,是化用,不是直接引用。读不懂,就须要训诂;同时,秦朝焚书,使得汉人不得不回忆先秦文献,但记忆—转写与原文有差距。2)经学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研究。董仲舒独尊儒术后,当时的官学是今文经学;然而在孔墙里发现了古文(六国文字)经学,形成了今文、古文的对立。3)当时政府对小学的重视:秦汉之际文化出现断层;说文序有记载。第一节传注里的语言分析传注主要是对经书的注释,两汉时传注作品很多,训诂学者如扬雄、刘熙、马融、许慎、郑玄、高诱、河上公等。重要作品有“四大名著”:《尔雅》《方言》《释名》《说文》,以及《老子注》《楚辞章句》《论语集解》等。这时的训诂体式趋于完备,有注、笺、音义、传、章句等。1.关于词类例如《毛诗故训传》(故,通诂)与三大实词有关的:与名词有关,毛传:倌人,主骂者;玖,石次玉者。(用“者”来标志名词)毛传:有作,有所作也;园,所以种树。(“所”为代词)与动词有关,毛传:服,思之也。(加“之”更能体现被释词的动词性)毛传:种之曰稼,敛之曰穑。与形容词有关,毛传:迟迟,舒行貌。(貌、然:XXX的样子)毛传:咥,咥然笑。(此句中出现了被释词,不好)现代汉语词类,我么关注其语法特征:形态、组合能力、造句功能。对《毛传》上述现象的评价:1)首先要肯定,它已经有一些词性分类的意识。2)然后看它分类正确与否,该如何分:者,是形态的一个标志;V+O是组合能力;貌、然,是描写意义的。毛传没有涉及句法功能的问题,也就是这些词能够充当什么句子成分。3)传注的目的只是把经典中的词解释清楚,还没有自觉分析词类问题。2.关于虚词《毛传》开始用“辞”表示助词,用“叹辞”表示各种感叹词。东汉时期,“辞”也写作“词”(注意与现代汉语的“词”不同)。对此,我们的评价是:此时有了表示虚词的专业术语,也就是“辞/词”,但其归纳还不完善,只注意到了虚词中的助词、叹词,但还有其他的虚词;在解释虚词(助、叹)只是指出了它是一个虚词,没有给出具体的用法。\n3.关于句读《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东汉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这里所说的“离经”,就是断句的意思,只有正确断句才能“辨志”。再如: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诗·墙有茨》云:“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毛传:于君丑也。(省略)《诗·柏舟》云:“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毛传:中河,河中。(语序)《诗·桃夭》云:“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毛传:家室犹室家。(本应用室家,但为了押韵,故用家室)《毛诗》秦朝焚书后,汉代传有三家诗,鲁人申培公的《鲁诗》、燕人韩婴的《韩诗》以及齐人辕固生的《齐诗》(注意:鲁诗、齐诗为国名,韩诗为姓氏),这三家诗均为今文诗。而毛亨有古文《毛诗》与《毛传》,以其更可靠,逐渐取代了三家诗。毛亨应该是赵国人,他是荀子的学生,而毛苌是毛亨的传人,赵国人。《毛诗》的训诂方法:1)释词义,2)释句义,3)释诗旨,如《毛诗序》称《关雎》为“后妃之德也”,而刘氏《文心雕龙·比兴》云:“毛公述传,独标兴体。”4)释背景,5)释表现方法,6)离章析句,如:关雎五章,章四句。(这对古籍的流传是十分有利的)郑玄的《郑笺》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来自百度)马融(79—166)降纱设帐,尝言:“得我学之秘者,惟郑玄一人耳!”现存的郑玄的作品只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为“三礼注”)《毛诗笺》。《说文》对“笺”的注释为:“笺,表识书也。”郑玄写作《毛诗笺》的目的正在于:1)阐明、补充《毛传》中隐晦、简略或者省略的地方;2)为提出与《毛传》不同的见解。如对“寤寐思服”的注释,毛传为“服,思之也。”郑玄笺为:“服,事也。”\n《毛传》与《郑笺》的学术价值:1)毛传我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传注,具有古老性、完整性、可信性三个特点。2)毛传中的“同训”对后代的学者很有启发价值,清陈焕著有《毛诗传义类》。3)郑笺比毛传的训诂更为丰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4)郑笺部分保存了“三家诗”的训诂材料。此外,它们分别代表了西汉初与东汉末的语言情况,本身具有语料价值。第二节我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1.《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关于书名,尔雅:尔,通迩,意为接近;雅,雅言,雅者,正也。《尔雅》即针对方言,又针对古语。三国魏·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东汉·郑玄认为是春秋末战国初的孔子门人作。何九盈等,认为是战国齐鲁一带儒生作。宋·欧阳修认为成书于西汉初年,是时人汇集的。1)周祖谟先生认为是成书于西汉中后期。《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尔雅注》。(百度)因此,我们认为《尔雅》初稿大致成于战国末、秦初,在前255—前213之间,西汉初经增补完善,文帝设博士基本定稿。2.《尔雅》的编撰目的1)正名:辨名物,释方言。(迎合先秦时期就有的“正名”的思想)2)为解经服务。3.《尔雅》的篇目及内容19篇(原本有1篇序,现已佚),释诂、言、训表示人的语言,释亲表示人的亲属,释宫、器、乐表示人的生活,释天、地、丘、山、水表示人所处的自然环境,释草、木、虫、鱼、鸟、兽、畜表示人所接触的生物。这十分符合《周易》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想,又反映了秦汉时人的知识、文化结构。图示如下:\n普通词语:诂、言、训(其语言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此)人的社会关系:亲尔雅社会生活专名人的日常生活:宫、器、乐百科知识天文:天自然万物专名地理:地、丘、山、水植物:草、木动物:虫、鱼、鸟、兽、畜《尔雅》的主要内容释“诂、言、训”三篇表示一般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而名词很少。具体说来:1)“释诂”解释古代的语言,体例多是罗列一群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见的词来释义,例如:“适、之、嫁、殂、逝,往也。”(从这一条也可以看出,释诂是古语、方言均释)2)“释言”主要是解释古代经籍中的常用词和一代古代方言词,与“释诂”相近,区别只在于“释言”不是罗列一大群词来释;它多释表示状态、情叠的双声词,例如:“肃肃、翼翼,恭也。”后十六篇(亲—畜)可以说是各种名词的分类词典,须要注意的是释词与被释词之间的位置关系,新信息一般出现在宾语位置。例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用父、母释考妣)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互训)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释乐:大琴谓之离。释天:苍穹,苍天也。(A,B也,这是最常用的格式)释地:汉南曰荆州。(用汉南释荆州)4.《尔雅》的释词方式4.1义训、声训(音同或音近、意义相同),例如:“鬼之为言归也。”4.2义界:“父之考为王父,夫之妣为王母”(释亲)。在这类训释中,《尔雅》很重视同义词的辨析,例如:“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注意,这并不是兄、弟的完全、正式的释义,只是用来区别兄、弟,这是二者的最大的区别,我们称之为区别性特征。然后,《尔雅》中还有描写式的释义,例如:“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释畜)《尔雅》主要的训诂格式与术语(A为被释词,B为用来释A的词):第一类:A,B(也)。A之为言B。第二类:B为A,B谓之A,B曰A。\n这种注释的局限性在于:1)用B释A,若B是一个多多义词,那么它用的是B的哪一个义项呢?不确。2)一组被释的词并非同义关系,他们只是分别与释词的不同义项相对应(二义不嫌同条),比如“林、烝”用“君”来解释其实是用的君的假借义“群”(表示大)。3)释词与被释词不是同义关系,它们只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声训的A与B并非同义)4)有时被释词不是词二是句子,如:“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5.《尔雅》的价值与影响价值:1)训诂学方面:我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为解经服务,具有实用性。2)词典学方面:它以释词为目的,按义类来编排,对词典编排有指导意义。3)词汇学方面:保存了先秦时期的大部分词汇。4)还具有自然科学和文化(释亲)价值。影响:1)西汉文帝时期立为官学,设置博士,后为十三经之一。2)成书之后不断被研究,为它做注,比如晋郭璞的《尔雅注》、宋代邢昺的《尔雅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以及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有“雅学’之称。3)首创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这是尔雅派辞书的先河。第三节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方言》扬雄(公元前53—18年),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杨赋》《甘泉赋》《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等,以文学闻名。其《方言》时人称之为:“悬日月不刊之书。”(《扬雄答刘歆书》)1.关于书名《方言》的全称是《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值得注意的有三点:1)輏轩使者,意在说明书中材料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古代有采风的传统,比如;《华阳国志》中说:“以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全书包含的内容。2)绝代指先代,意为绝代语的释义。3)别国方言,是地域上的词的变体。2.《方言》的体例《方言》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流传至今,今本《方言》计13卷(应该说只是一本未定稿),大体轮廓可能仿《尔雅》体例,但在词语的释义上有重要的发展。表现在:1)大多注明了方言词使用的地域范围。卷一有:“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这里的“楚谓之党”是“知,楚谓之党”的省略,“之’也就是“知”,它是用“党dang”的音来表示“懂”这个意思,因为当时还没有“懂”这个词。2)有时还指出方言词语的历史传承情况。例如:“敦、丰、奘、将,大也。皆古今\n语也,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出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卷一)3.《方言》的重要术语3.1通语,或称凡语、凡通语、总语、通名,分为三个层次。1)在汉代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例如:“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通语也。”(卷十)这条释义,也说明当时的通语以长安话为基础。2)两个或以上地区的通用词语。“凡饴谓之饧,自关而东,陈楚宋卫之间之通语也。”(卷十三)3)某地区内的通用词语。例如:大袴谓之倒顿,小袴谓之[衤+交][衤+尞],楚通语也。”(卷四)3.2转语:音方言的音变而形成的词语,变化过程称为“语之转”,例如:“火果(一个字),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尾(一个字,hui),火也。”蠾蝓者,侏儒,语之转也。”(卷十一)4.《方言》的成就1)以语言为研究对象,而非以文字为对象。也就是说,更加关注词语的这个音为什么表示这个义;词条还有一些复音词,也不是单纯的字。2)注意到了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和地域上的转移。3)提出了汉语方言分区的问题。《方言》中的地名,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方言分区的意见:A.大方言区,以关、山、江、河为标志,如“自关而东,自山而西”等;B.次方言区,以古国(秦晋楚等)为标志,或以州郡为标志;C.小方言区,以河流区域为标志,如淮、湘、汉水等。4)注意到了同义词的差别。卷六:“物无耦曰特,兽无耦曰介。”(耦,偶)5)在搜集方言材料方面采用了调查的方法,中国古代庶几扬子一人而已。5.《方言》的价值与局限价值:1)为我们了解汉代的方言与通语情况提供了依据(以秦晋为通语基础)。2)在词汇研究方面的价值,请看:《尔雅·释诂》:“佥、咸、胥,皆也。”《方言》:“佥、胥,皆也,自山而东五国之郊曰佥,东齐曰胥。”(卷七)《方言》:“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卷十)从这三条语料可以看出,《方言》较之稍早的《尔雅》,其注释更为详细,价值更大。3)在训诂学上的价值,请看:《诗·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鸳鸯》:“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方言》:“台、胎、陶、鞠,养也。晋卫燕魏曰台,陈楚韩郑之间曰鞠,秦或曰陶,汝颍梁宋之间曰胎,或曰艾。”4)在语音研究方面的价值。这一点较难,不须掌握。\n局限:1)记音工具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同音字并不准确;有时会误导借字有某某义,如借“党”表示“懂”,其实前者并没有后者的意思。再比如武汉话中的“哪里克”,很容易误导人以为“克”有“到XX去”的意思。2)研究工作有较大的缺漏。有些方言词没有记录下来;某些词的通行区域可能有错或者遗漏;它只是针对汉语词汇,很少涉及语音、语法。6.《方言》的影响扬雄的《方言》问世后,刘歆的《七略》没有言及它,而许慎的《说文》则有引用。后代,有许多相关的著作,例如,清杭世骏有《续方言》,但它是从古书中找材料,而不是从实际调查得来,价值不大。有一些零碎的笔记体方言记录,如颜师古的《匡谬正俗》以及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璐》等。明清时期,产生了专门的笔记体方言著作,比如李实的《蜀语》以及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等。此外,有考证一般方言俗语的著作,如钱大昕的《恒言录》以及翟灏的《通俗编》等。此外,须要注意的是《方言》的注疏,著名的有晋代郭璞的《方言注》,周祖谟的《方言校笺》,华学成的《扬雄方言校释汇证》。第四节我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许慎(58一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师事贾逵(东汉经学大师),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性情淳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精文字训诂,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四卷,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宋代徐铠有《说文解字系传》,是为小徐本;徐铉奉诏校订《说文》,是为大徐本。主要特点在于:1)在每字之下加上反切注音(许慎时代反切还没广泛应用);2)补充注释,皆注以“臣铉等曰”;3)增加“新附字”在每部之最后。1.内容与体例原书分为14篇,分540部首,收文9353,重文1163,说解字133441个。1.1部首及同部字的排列部首:分别部居,不相杂厕。(说文序)按字形结构分析出540个基本部件,称之为部首。部首以“一”始而以“亥”终。其他538部的次序:1)共理相贯,即意义相关的排在一起,如:木、東、林;2)据形系联,形体相近的排在一起,如卷一:一、上、示、王、玉、钰。同部字:以类相从,意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如“言”部:讥、诬、诽、谤。如果出现东汉皇帝名字的字,则不注,放在一部的前面,如:秀,上讳。表吉祥之类的字在前,凶在后;尊在前,卑在后;部首列在第一个,并在该字的最后注明:凡某之属皆从某。1.2三种字体\n小篆是正体,被列在字头。古文、籀文大部分作为“重文”附在说解之后,仅有少数作为部首或者字头。汉根本不知道有甲骨文、金文,只知有小篆,以为是最古老的文字;古文,指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字;籀文,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又称大篆,斯翁的小篆由此而来。宋代金石学兴起,(如欧阳修、赵明诚等)对金文颇有研究。1.3释字体例1.3.1说解字义:有直训、义界、描写、譬况、声训等。例如: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雖:似蜥蜴而大。(这是形声字,从虫,唯声。这叫“形占一角”)熊:兽似豕,山居,冬蛰。(描写、譬况)户:护也,半门曰户。(声训)1.3.2说解字形: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如下:1)象形字:术语有象形、象X(之)形,象X,从X象XX之形。例如:自:鼻也,象鼻形。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合体象形)2)指事字:本: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是指事符号)3)会意字:术语有从XX从XX(会意)、从XX从XX省。例如: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喬:高而曲也。从乔从高省。4)形声字:术语有从X,X声。例如:吞:咽也,从口,天声。(天与吞音相近)泰:滑也,从卄从水,大声。注:亦声,主要是会意兼形声字,例如: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省声,表示省略了声符的一部分形体,例如:梳,理发也,从木,疏省声。(木疏)1.3.3说解字音一般用形声字的声符表示(约占80%),若不是形声字,则主要表示方法有:1)读若:用同音字直接注明读音,如:A凭:依几也。读若冯。(读若引同音字)注:古无轻唇音,“冯”读重唇音ping.B惢:心疑也。读若《易》旅琐琐。(读若引经)C卸:舍车解马也。读若汝南人书写之写。(读若引方言)D有的读若是注音兼释义,如:夫夫,并行也。读若伴侣之伴。2)读同:读与X同、读若X通,前者只注音,后者有时兼释义。例如:雀:依人小鸟也。读与爵同。走圭:半步也。读若跬同。(“走圭”与“跬”音义均相同,注音兼释义)3)声训:提示语源、读音,如:士,事也。4)引用书证,(《说文》中只有一些字引用过书证)例如:\n湎:沉于酒也。周书曰:罔敢湎于酒。(按:《周书》是《尚书》的一部分)所:伐木声也。诗曰:伐木所所。1.3.4释字的义项1)《说文》一般只释字本义,偶用“一曰、又曰、或云”等指出该字的其他说法。胜:犬膏臭也。从肉生声;一曰不孰也。桑经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按:chi阴平)2)“一曰”有时也用来交代字形结构和读音上的不同意见。如: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一曰焚省声。(会意)(象形)2.《说文》贡献的1)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创立;2)为汉语词典的编写树立了范式;(比如,引用书证)3)在词汇学、训诂学上的价值:4)在上古音研究上的价值;(比如,形符对研究上古声部有益)5)提供了语言文字研究的方法;(比如,音形义相结合)6)对当时的文字起了统一规范的作用。3.《说文》的不足之处1)释义的不足。如:示,天垂象,示凶吉,所以示人也。2)部首的划分和一些字的归部不合理。如将“恒”归二部。3)检索不变。部首不易查找,同部中的字也不易查找。第五节我国第一部词源学著作《释名》1.刘熙与《释名》刘熙(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60年左右),或称刘熹,字成国,东汉末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刘熙是郑玄门徒,又据陈寿《三国志》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著有《释名》和《孟子注》,其中《释名》是我国重要的训诂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刘熙的《孟子注》,今已不传。(以上百度)他在《释名·序》中说: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由此可知:1)本书探讨词语的得来之由。(主要用声训的方法,可谓纯语言学探讨)2)日称:说明是以常用词为研究对象。3)以类求之:说明刘氏之书只是确立相关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2.内容与训释体例《释名》凡八卷,二十七篇。其27篇依次是:\n卷一: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卷二:释州国,释形体。卷三: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卷四: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卷五:释衣服,释宫室。卷六: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卷七: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卷八:释疾病,释丧制。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训释体例:2.1用声训说明词源,这是最基本的。例如释天:日:实也,光明盛实也。月:阙也,满则阙也。2.2有的声训词兼释义与词源,分两种:1)先声训,再补充说明:画,绘也,以五色绘物象也。(释书契)2)只有声训词:败,溃。(释言语)2.3义训+声训,说明词源: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释水)2.4用叙述的方式说明词源:河南,在河之南也。(释州国)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释床帐)2.5兼有义训、声训及形训: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傍作山也。(释长幼)(义训)(声训)(形训)2.6先义训,再补充说明:不得埋曰弃,谓弃之于野也。(释丧制)注:《释名》释义的变例1)同字为训:弟,弟也,相次弟而生。(释亲属)(按:后两个弟应该为“第”)易,易也,言变易也。(释典艺)(按:前面一个易指的是《易经》)2)递训:多是先声训再义训,如:姿,资也。资,取也。形貌之禀,取为资本也。(释姿容)3)歧训:也就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这多与语言演变及方言有关,如:车,古者曰车,声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车舍也,行者所处若居舍也。(释车)3.《释名》声训评述3.1声训的语言学依据: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及约定性的特色。\n新词与旧词之间,在音义上可能存在联系。与最初的词汇相比,新词的音义关系由任意性变成了可论证性。也就是说,新词的创造一般不是任意的,是在旧词的基础上造的。比如“间”是个较早的词,用jian表示“间”是任意的,但是后起的“涧”却不是任意的,它是在“间”的音义基础上制造的。3.2《释名》声训的规律1)同音:在汉代同音。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释宫室)棺,关也,关闭也。(释丧制)2)同韵:在汉代同韵部。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释言语)鱼部3)同声:在汉代声母相同。星,散也,列位布散也。(释天)心母4)阴、阳、入声相训。滕,伸也,可屈伸也。(释形体)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释言语)5)阴、阳相训。水,准也,准平物也。(释天)癣,徙也,移徙处自广也。故靑徐谓癣为徙也。(释疾病)3.3《释名》声训的局限:《释名》声训存在一些错误的地方,原因有:1)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一般是无法声训的,如:土,吐也,吐生万物也。(释地)2)胡乱地选择音同或音近的词来附会另一个词,缺乏科学性,如: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释水)3)受阴阳五行与封建礼教的影响,如:诸侯之妃曰夫人,夫,扶也,扶助其君也。(释长幼)又如: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释天)4)夹杂了民族偏见,如:荆州,取名于荆山也。必取荆为名者,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其民,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常警备之也。(释州国)5)对连绵词或双音借词望文生义,拆开来解释,如: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又曰辟历。辟,折也。所历皆破折也。(释天)4.《释名》的语言学价值1)它是我国第一部词汇学著作,对词汇特别是同源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冬,终也,物终天也。(释天)《说文》云:冬,四时尽也。2)在训诂学上的价值:《陌上桑》有:“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绡头:绡,纱也,钞发使上从也,或曰陌头。(释首饰)3)对语音研究的价值:敏:闵也,进叙无否滞之言,故汝、颍、言敏曰闵也。《书·大禹谟》黎民敏德。又《说命》惟学逊志务时敏。《诗·大雅》殷士肤敏。(释言语)5.《释名》的整理与注释《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释名》的明刻本缺误较多,清人对它进行补证疏解,最重要的著作是毕沅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以及张金吾的《广释名》。\n叁魏晋至隋唐五代的语言研究第一节音韵学的产生与发展1.魏晋以后音韵学研究兴起的原因:1)人口迁移、民族融合造成的语言接触;2)文学发展的须要,这时的赋、四六骈文重视语音;3)语音分析的知识日趋完善;(内因)4)佛教的传入以及印度语言学知识的影响。(外因)2.反切的产生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就是反切。它是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例如:两个谜语:吃+耦=丑鸽+吻=滚东,德红切。(按:东为阴平,红为阳平,这是古音评分阴阳的结果)在唐代以前,反切用语就是XX反、XX翻,后来避讳“反”这个词,改用为XX切,现代统称为反切,这个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大致分清有关材料的时代。关于反切产生的具体时间,历来争论不已,且看: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按:孙炎,字叔然)唐代的陆德明、张守节,近人黄侃均认为反切始于孙炎。章太炎认为东汉应劭(字仲远,153—196,有《集解汉书音义》等)的注释已有反切。现在,我们认为,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但在曹魏以后才得以推广。反切的产生,有外来与土生两种观点。外来说认为反切来自西域,主要是今天的印度,比如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云:“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而土生说一般把反切的创立推得很早,比如清顾炎武认为,古代的和音字即是反切之始,如“叵、盍、诸”等(其实,今天看来这些诗连读变音现象)。俞正燮认为反切起源于造字之初,如“跡,足亦;風,凡虫”(这些字无疑具有偶然性,且较少)反切产生的内因: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1)汉字音节大体可以分为声、韵两部分,因此可以利用双声叠韵的原理,用两个字合起来拼合另一个字。2)当时人们已能熟练地分析汉字的语音结构,并加以重新拼合。比如,双反语:东,颠童切。田,童颠切。外因:印度凡语拼音原理的启发,因为反切产生之时,正是佛教传入中国之时。反切的创立,在语言学上的意义:1)说明时人已能正确地分析汉字的语音结构。2)提供了当时最先进的注音方法。3)为韵书与字母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4)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n3.四声的发现(按:四声不能说是“发明”,只能是“发现”,因为它本来就存在)汉语的声调是一种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时位、重位)。在汉代注家的譬况注释中已有长言、短言、急言、缓言的说法。南北朝齐梁之际的周顒与沈约,发现了汉语的四声。且看:南史·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研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梁书·沈约传: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陈寅恪认为,平上去三声是受到摹拟转读佛经的影响,入声由于有三种塞音韵尾,读音短促,在声调上可自成一类,故与平上去三声并列而成为四声。四声之说正式提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由周、沈等人创立。四声建立的意义:1)标志汉语音节由二分到三分(声韵调);2)是后来韵书编排以声调为纲的基础。4.《声类》与南北朝韵书李登,中国三国时期音韵学家,作过左校令。根据隋代潘徽《韵纂·序》记载,李登编的《声类》是最早的古代韵书。《声类》已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可知:1)分为十卷,11520字;2)按五声编排,大致每声分两卷,清马国瀚(道光年间进士,著名学者和)《玉函山房辑佚书》(这是一部规模巨大的丛书)辑录了《声类》200多条。3)用反切注音,并有词的释义。4)据晋吕静《韵集》知《声类》在每一个声调下面再划分出若干个韵。第二节《切韵》与唐代韵书1.陆法言与《切韵》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临漳人。隋文帝开皇初年,与刘臻、萧该、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等八人讨论音韵学,评议古今是非。他们认为,自西晋吕静《韵集》以下所成韵书,定韵缺乏标准,各有错误。陆法言根据议论的要点,经过认真斟酌,于仁寿元年(601年)编成《切韵》五卷。陆氏家族不见容于隋朝,因此陆法言的著作只是私家著述。但是到唐以下却大为流行,因为他的书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均逐渐消亡。《切韵》成为考订古音及作诗文的根据,研究汉语的中古音韵的主要资料,也是重要的语文工具书。唐孙愐《唐韵》、宋陈彭年《广韵》及其他韵书\n均以《切韵》为基础修改演变而成。《切韵》一书可追上古汉语,下启唐宋汉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按:以上百度)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切须归本母,韵须归本等。切归本母,谓之音和,如德红为东之类,德与东同一母也。”(切:分割,切分字音。韵:同“音”,字音之义。故切韵者,切音也。)据《闻见记》知《切韵》收字12158,长孙讷言笺注本序云:“又加六百字,用补阙遗。”那么原书共11558字。又据《刊谬补缺切韵》可知,《切韵》原书分为五卷193韵:平54韵,上51韵,去56韵,入32韵。平声字最多,分为平上、平下两卷。每一韵下面还有若干小韵,如“混”韵下面还有“鲧、忖、本、损、稳”等小韵。请看:鲧:禹父。古本反。四。(小韵的第一个字,先注音,再标明该小韵有几个字)再看《切韵》的目的、原则、标准:1)编写目的:审音辨韵。“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2)编写原则:细致严密,重分不重合。“剖析毫厘,分别黍累。”3)分韵标准:参校古今,折衷南北。2.《切韵》的价值1)反映了汉语中古音系统的面貌;2)对于研究上古音有帮助;3)对于了解现代汉语方言方面的语音对应关系有价值。唐代对《切韵》的增订。各家修订工作大致包括:1)增字加注;2)增损韵部,改易韵部的次序。例如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开元本《唐韵》五卷195韵。天宝本《唐韵》五卷204韵,作者孙愐,相当于《切韵》的增订本。宋代范镇《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唐韵》,诸书遂废。”附录:切韵序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语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舒缓。颜外史、萧国子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官,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反初服,私训诸子弟,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累。何烦泣玉,未可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辄,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n第三节字母与等韵学的产生1.字母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这三十六字母是: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晓匣影喻、日来。相传为唐末和尚守温创制,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声母的系统。示图: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唇音重唇(双唇音)帮滂并明轻唇(唇齿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舌尖音)端透定泥舌上(舌面前)知彻澄娘齿音齿头(舌尖前)精清从心邪正齿(舌叶音)照穿床审禅牙音(舌面后音)见溪群疑喉音(舌根音、半元音)影喻晓匣半舌音(舌尖边音)来半齿音(鼻齿音)日元刊本《玉篇》卷首有“切字要法”,有此可知:1)没有按五音排列;2)用两个字做声母的标母,若只取一字就成为字母;3)它是用于反切时加强声母的,还不能看成是字母。守温的贡献:1)为每类声母规定一个固定的代表字;2)首次按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分类,分出了五音,还进一步区分了小类;3)开始按发音方法区分字母。字母的创造是佛教文化的影响:1)字母这个词是从梵文中来的;2)字母的产生受《涅槃经》的影响;3)字母是由佛教徒制定的。2.等韵学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读音,说明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一门学科,其课题范围和研究方式都类似于西方的音韵学。中国的音韵学实质上是汉语历史语言学的语音门类,而等韵学则是研究具体某一时段、某一地区汉语音系的的断代音韵学(共时语音学)。传统等韵学主要以等韵图作为音系的描述方法,以字母表明声母系统(如三十六字母),以七音、五音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以清浊解释声母的发音方法,以等、呼、内外转来揭示韵母的结构,以转、摄来概括韵类。由于等是该学科中最复杂的概念,也是核心概念,其内含涉及到声母、韵部、介音等语音系统的诸多方面,而且古人的音韵学研究往往侧重于韵,所以该学科就被称作等韵学。(按:这一点本人笔记不全。百度)\n第四节魏晋至唐代的训诂学1.此时是训诂学深入发展的时期,有对两汉训诂学的沿袭,但更为发达,表现在:1)扩大了古书的注解范围:汉代的注释以儒家经典为主,魏晋至隋唐五代对道家著作注释增多,并扩大到史、子、集。例如:史部有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子部有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杨倞的《荀子注》等。集部有薛综的《二京赋注》、李善的《文选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2)训释重点的转移:汉代偏重字义的解释,此时转向重视义理的阐发、说明典故出处、解释人名地名、考核与增补史实。3)出现了新的注释体式:义疏、集解。“义疏”作为一种训诂体式初见于六朝时期,又称为“疏、正义”,“疏”要比“注”更加详细,它既要注经本身,又要注解汉人的注,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汉郑玄的《毛诗笺》是其最早的雏形。“集解”就是把前人的注释经过一番整理、选择后汇集到一起,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又称“集注、集说、集释”等。需要注意的是,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名为集解,实为他个人的注。4)涌现了大量的训诂学专著:除了传注外,还有一些字典、辞书及汇编性质之作。2.郭璞的《尔雅注》与《方言注》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汉族,河东闻喜人。从小就对《尔雅》感兴趣,他认为旧注“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于是“缀集异闻,会粹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并参考樊光、孙炎等旧注,对《尔雅》作了新的注解。两注的共同特点:2.1.用晋代的口语来注释古代的词语,这是其显著特点,有三点:1)用晋代通语作训释,如:尔雅·释诂:朕余躬,身也。郭注:今人亦自呼为身。(今人)方言·卷九:车枸篓。南楚之外谓之蓬。郭注:今亦通呼蓬。(今)2)用晋代某一地区的方言来训诂,如:尔雅·释草:果臝之实栝楼。郭注:今齐人呼之为天瓜。(齐)方言·卷十:拌,弃也,楚凡挥弃物谓之拌。郭注:今汝颖间语依然。(汝颖)3)用晋代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词作训释语,如:尔雅·释诂:契灭殄,绝也。郭注:今江东呼刻物为栔。按古经多作契。(江东)方言·卷十:昲晒,乾物也。扬楚通语也。郭注:亦北方通语,或云曝。(北方)2.2以实证为据,着重描写事物的特征。2.3对原书进行补充或解释。尔雅·释言:泳,游也。郭注:潜行游水底。\n2.4用晋代双音词注古代单音词。尔雅·释训:晏晏、温温,柔也。郭注:皆和柔。2.5阐明语转,他用“语转”理论纠正了前人的一些疏忽之处,如:方言·卷十一:蝇,东齐谓之羊。郭注:此亦语转耳。今江东人呼羊声如蝇。凡此之类皆不宜别立名也。3.《五经正义》与《文选注》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文理乖错,且师说多门,章句杂乱,为适应科举取士和维护全国政治统一的需要,《五经正义》应时而出。《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唐太宗命孔颖达、贾公彦、杨士勋等人全面注释儒家经典,其中以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最为重要。其中包括《周易正义》14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40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前后历时30余年,参与者约50余位著名学者。其中《周易》用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为梅赜本汉孔安国传;《诗经》用汉毛亨传、郑玄笺;《礼记》用郑玄注;《左传》用晋杜预注。各经大多依据自古以来,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多家注释整理删定而成,“事必以仲尼为宗”,试图“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编成。后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增损,于高宗永徽四年(653)颁行。其主要优点,在于内容丰富,解释详尽细致。孔颖达还对前人的传注进行解释。李善(630—689)《文选注》使得“文选学”发言广大。梁萧该的《文选音义》是文选学的第一部著作,唐代后成为“选学”。《文学注》引证广博,取材丰富,很大一部分是说明典故来源的,也有字、词的释义。4.其他著作张揖(三国清河人)的《广雅》模仿《尔雅》作,篇目与体例与《尔雅》完全一致,字按意义分类相聚,释义多用同义相释的方法,目的就在于增补《尔雅》。清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八岁读完十三经)有《广雅疏证》。陆德明(550—630)有《经典释文》30卷。慧苑有《严华经音义》。玄应、慧琳各有《一切经音义》,前者25卷,后者100卷。第五节魏晋至唐代的文字学1.《字林》与《玉篇》晋吕忱的《字林》是上承《说文》而下启《玉篇》的字书,其分部与《说文》相同,分540部,比《说文》多3471字,字体用隶书。顾野王(519—581)历仕梁、陈梁朝,其《玉篇》33卷完成于543年,是我国第一部楷书字体的字典。宋代陈彭年对此有较大的改动,更名为《大广益会玉篇》。近人黎庶昌(1837—1898)、罗振玉(1866—1940)有《原本玉篇残卷》。日僧空海(774—835)在唐代撰有《篆隶万象名义》,其部首次第、收字完全按原本《玉篇》,由此可知《玉篇》的体例:1)先用反切或直音法注明音读,再引大量例证阐明字义与用法,开近代词典先河。\n2)仿照《说文》分542部,其中529部与之相同,但顺序不尽一致。3)注意辨析文字。如:刀刁,上都劳反,刀斧;下的聊反,人姓。因此,《玉篇》的优点在于注重实用性:1)收字多,2)使用同行的楷书作为正式书体,3)字义解释完备,常用义、引申义均注,例证材料丰富。2.唐代的正字法著作颜元孙(—714)的《干禄字书》主要收录唐代的俗体字,为士人读书、应举之用。李阳冰(李善的五十孙,李白从叔)因替李白辑成了最早的诗文集《草堂集》十卷,并为之作序而闻名于诗坛。其小篆书法,被称为“唐三百年,以篆称者,唯公独步”。对《说文》进行了勘定、整理,表现在:1)补篆,2)改篆,3)改注。\n肆宋元明时期的语言研究第一节《广韵》与宋代韵书《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陈彭年(961—1017)字永年,江西省南城县人。《广韵》的学术价值在于:1)现在最古老的完整的韵书,代表《切韵》的语音系统。2)既是同音字典,又是具有百科词典性质的著作。3)我国第一部由政府出面组织修订并颁行的官韵。《广韵》中的“通用”与“独用”:独用,表示不能和其他韵通用;同用,表示可以和其他韵同韵的韵,如上平声的二冬、三钟同用。丁度(990—1053)等人奉召修订《广韵》,是为《集韵》,收字53525个,仍为206韵,10卷,特点在于:1)改动反切,它是改良反切的第一部韵书,如东韵,《广韵》为德红切,《集韵》为都笼切。2)小韵编排按声母类别,增加了“又”音。3)韵母名称、次序以及一些字的归韵有所不同。4)同用、独用的规定也有所不同。5)释义既有增补,也有删减。时丘雍《韵略》与丁度《礼部韵略》影响极大。金代平水(今临汾)人王文郁(1229)有《新刊平水韵略》,将《广韵》206韵改为106韵,称为“平水韵”或者“诗韵”。随后平水人刘渊(1552)将其修编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这些韵书(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诗韵)均为今音韵书。第二节《中原音韵》与元明韵书1.周德清与《中原音韵》北音韵书与今音韵书的主要区别在于:北音韵书根据当时北方方言某个地区的语音系统编成;体例上,韵部与四声的安排不同。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江西)人。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六世孙。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其《中原音韵》(1324)是一部曲韵专著,主要包括两部分:1)正文,又称韵谱,周氏提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2)正语作词起例: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n全书收字5866个,分为19个韵部(按:分韵只论主要元音、韵尾,不论声调,因此较《广韵》206韵大为减少,当然也还有其他原因),用两个字来给韵命名,如:一东钟、二江阳。体例:1)每个韵部之下再分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2)不用反切注音,也不释义,可以说是一部纯粹的韵书。3)韵部、声调都相同的,再按照“每空是一音,以易字为头”的原则分析出同音字组,来安排小韵。对于《中原音韵》时代声母的考订,各家不尽一致,比如罗常培20、赵荫棠的25、陆志伟的24以及杨耐思的21等。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全浊声母的消失,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古知、照两系的分合。(我们认为,《中原音韵》时代二者已经合为一组,但读音还不是今天的zhi)2)见系声母是否分化。大多认为,在《中原音韵》时g、k、h还没有分化出j、q、x,那么z、c、s就更加没有了。3)疑母是否已经独立。关于入声,周氏《正语作词起例》云: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没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中原音韵》的价值:1)它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的最重要的资料。2)开创了北音韵书的新派别。3)在戏曲发展史上有巨大的影响。4)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汉语语音的规范化都起了不小的作用。2.元明时期的其他韵书明代兰茂(1397—1476,云南人)的《韵略易通》20韵,主要是把“鱼模”分为“居鱼”与“呼模”两韵,说明当时云南话中已有韵母[y]。它不分平声阴阳,仍保留入声,有《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dfpzmhn/zhkbsvrgchctsl(/为零声母,没有jqx)明毕拱辰(—1644,山东人)的《韵略汇通》16韵反映的大概是明末山东方言语音。此外,元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是由黄公绍(宋元之际人,入元不仕)的《古今韵会》删改而成,凡30卷,以平、上、去、入四声分类,用反切注音,韵母使用刘渊的107韵。\n明乐韶凤(—1380,安徽人)、宋濂(1310—1381,浙江人)奉召敕编的《洪武正韵》是一部官韵,分为16卷76韵。语音基础是当时的北京话,最大特点是全浊声母仍然保留。注:《古今韵会举要》与《洪武正韵》是元明时期的另一类韵书,它们沿袭了传统韵书的分韵体例,价值稍次于《中原音韵》等今音韵书。第三节宋元明时期等韵学的发展注:这一节很难,也不怎么考,记住几个基础知识就可以了。1.南宋张麟之校正刊行的《韵境》是现存最早的等韵图,这是声、韵、调配合表性质的书。《韵境》用23个横行位置安排三十六字母;用《广韵》206韵代表韵母,纵向排列,每图安排平、上、去、入相配的若干韵;纵横交叉点表示音节,填入韵书小韵(同音字组)的代表字。全书四十三转(图),共3695字。注意的是:1)用开、合分图来区分ua、a与ia.2)同图的字都是同呼的字,但同呼字的韵母还是可能不同,则以“等”来区分。A.如果是同韵字,还有[i-]介音有无的不同,如麻韵[a][ia]分别为二、三等韵。B.为节省篇幅,作者有时把几个相近的韵安排在同一张图里,如豪、肴、宵、萧4韵就安排在同一图的同一格中,其韵母[ɑu][au][iu][ieu]分别为一、二、三、四等。2.《七音略》是南宋学者郑樵(1104—1162)依据《七音韵鉴》修订而成的音韵学著作,与《韵镜》在开合、内外、归等方面互有正误。3.宋代的等韵图有《四声等子》以及《切韵指掌图》等。第四节宋元明时期的古音学研究1.古音学的萌芽古音指上古汉语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指的是周秦时代的汉语语音。吴棫(1110—1154)字才老,舒州人,南宋音韵学家。有《毛诗叶韵补音》《韵补》等,他试图用《广韵》的206韵去查考韵部之间在上古的“叶韵”关系,这在古音研究上是一个进步。其影响在于:1)确定了《广韵》各韵在古代的远近关系,这对清代学者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2)汇集了大量的韵文材料,在材料范围的确定与选择上有所贡献。3)后来的古音学家对《韵补》多有引用。《韵补》的产生可以说是中国古音学的萌芽之作,但它也存在根本性的缺点:1)有的材料不区分时代;2)有些材料根本就是错误的;3)没有明确树立起语音发展的历史观点,因而没有完全放弃(错误的)叶音说,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归纳上古韵部。2.古音学的创建\n陈第(1541—1617)字季立,福建连江人,明代杰出的音韵学家、藏书家。他性无它嗜,唯书是癖。自称虽承家世藏书,珍本颇多,仍不足以广见闻。自少至老,足迹遍天下,遇书辄买,亦不择其善本。听说金陵焦竑(1540—1620)家富藏书,在其64岁时,亲自到弱侯家,读抄未见之书,阅读其大量藏书,在南京搜访图书5年,归家时装书2大车。先后积书至1900余种,1万余册,藏书家赵昱(1689—1747)考证其有300余种为珍稀善本。积至多年,遂有书数万卷。主要著作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等。他明确反对叶音说,提出语音发展的理论,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注意以下四点:1)古音研究的目的:存古而不复古,主张“以今音读今,以古音读古”。2)研究方法:演绎、归纳相结合,又以归纳为主。这种踏实学风→清代朴学。3)处理与使用材料:明确区分了不同价值的材料,以《诗经》(韵文)为本证,其他材料作为辅证。还指出了《说文》谐声材料的重要性,揭示了谐声与《诗经》语音的密切关系。4)首次论述上古的声调,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可以异调相押。第五节宋元明时期的文字学和雅学1.文字学1.1二徐的《说文研究》1.2宋明的字典:1)辽僧行均通小学,997年著有《龙龛手鉴》(原名镜),注意收集当时的俗体字,每字详列各种异体,分别注明正、俗、古、今、同、通、或作、变体,还附有少数籀文和古文,字后用反切或直音注音,并作简单的音义注释,对异读也加以说明,并详列出处。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的《类篇》(本书经多人修撰,最终由司马光定稿,故非其一人之作)。3)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正文二十卷,以十二地支为标目,主要特点是注重实用,将《说文》的540部合为240部,部首下按笔画排列文字;卷首有“检字”;有“古代字典体例的开创者”之誉。4)张自烈(1597—1673)《正字通》十二卷是《字汇》的补充。1.3戴侗(1200—1285)字仲达,浙江永嘉人。其《六书故》33卷是一部用六书理论来研究汉字的文字学著作,颇多创见,其特点在于:不立部首,按义类分为9部,立479目,包括文189、疑文45、字245,字头用金文,没有金文的字用小篆补充。贡献有:1)对语言文字的产生于发展问题的论述。2)最早提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3)关于假借问题的论述。2.雅学北宋陆佃(1042—1102,陆游祖父)的《埤雅》、南宋罗愿(1136—1184)的《尔雅翼》不收一般的词语,专收动植物名,然后对其进行注释。明代朱谋玮(1564—1624)\n的《骈雅》专收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其中连绵词占很大比重。方以智(1611—1671)《通雅》正文52卷,分为200多个义类,共70多万字。主要贡献在于:1)搜罗了从唐至明各个时期新出现的词语。2)使用大量当时的方言词来考察古训古义,如有《谚原》。3)在词义研究方面大量使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如:山歧曰岔,水歧曰汊,二音同。其研究方法与特色:1)他认为一切结论都应该建立在材料事实的基础上。2)既重视书面材料,也重视实地调查。3)重视事物的发展过程,详细查考其源流。4)反对执古废今,主张今之胜昔。第六节宋元明时期的语法研究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最早的虚词专著,主要成就在于:1)摆脱随文释义的传统,确立语助的范围,将其与非语助区别开来。2)说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与语法作用。例如:第1条:也矣焉,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第26条:“夫”字在句末者,为句绝之余声,亦意婉而声衍。第62条:“兮”字有在句中者,有在句束者,皆咏歌之助声。3)注意相近虚词的联系与差异。例如:第12条:亦,是俗语“也”字之意。“不亦说乎”谓“莫不也有喜悦处么。”但“也”意缓,“亦”意颇切。古文中的“于”与“於”同时存在,一般说来,前者多跟地点有关,后者多接人。关于《语助》,可以参看何九盈的《<语助>述评》(辞书研究,198年第10期)。宋元明时期的语法研究这一节,本人的笔记做得不认真,只有这么点。\n伍清代的语言研究第一节清代的古音学1.顾炎武的古音研究顾炎武(1613—1682)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是清代古音学的创始人。主要音韵著作《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其最大贡献在于首次划分了上古韵部,在《古音表》中将古韵分为10部,分别是:东冬第一脂之第二鱼虞第三真淳第四萧宵第五哥戈第六阳唐第六耕清第八蒸登第九侵覃第十顾氏的研究特点:1)处理材料的方法比较科学:以韵文《诗经》为依据,以《易》音作为参考,其他均为次要材料。2)考虑到了形声字谐声偏旁的作用,把《广韵》一个韵的字分为两个韵部。对此,江永《古韵标准》评顾说:“顾氏此说甚善,以字偏旁别声音尤得要领。九麻、十二庚、十八尤皆用此例析一韵为二,以辨古音之通否。”段玉裁也在《六书音韵表》中说:“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不同部,同声必同部。”(按:这里的“声”指的是形声字的声符,“部”指的是上古的韵部)2.江永的古音研究江永(1681—1762)古音研究的代表作是《古韵标准》。顾炎武古音学偏重考证,而江永侧重从音理上分析古音,并能考虑到今音的因素,他批评顾氏说:“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他以等韵学中不同的等发音时开口度大小为依据,把古韵分为13部。3.段玉裁的古音研究段玉裁(1735—1815,龚自珍的外公),字若膺,金坛人。史书记载他:乾隆二十五年举人。至京师,见休宁戴震,好其学,遂师事之。玉裁於周秦、两汉书,无所不读,诸家小学,皆别择其是非。於是积数十年精力,专说说文,著说文解字注三十卷。初,玉裁与念孙俱师震,故戴氏有段、王两家之学,玉裁卒后,王念孙谓其弟子长洲陈奂曰:“若膺死,天下遂无读书人矣!”段氏是清代音韵学承前启后的人物,代表作《六书音韵表》将古韵分为17部。此外,他根据古音的相近关系来排列韵部,打破了传统韵书的排列顺序。王力分古韵30部,阴9、阳10、入11,如果排除入声11韵,则为19韵,段氏17韵与此已很接近了。顾、段研究古音,主要依据对古代语音材料的客观归纳,还包括王念孙、孔广森等,被称为考古派。在“考古”的基础上,结合等韵学音理研究古音的是为审音派,以戴震为代表,还有江永。其最大贡献在于将入声独立出来,结论按阴、阳、入排列。王力先生早年在法学习实验语音学,自认为是审音派。4.戴震的古音研究\n戴震(1724—1777)字东源、慎修。史书记载:“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因此,清代有“戴段二王”之说。他曾借鉴过其学生段玉裁的成果,其古音学著作有《声韵考》《声类表》等,把古韵分为9类25部,最大特点是入声独立。其进步之处在于:1)韵部系统阴、阳、入三分,入声从阴声中分立,并与阴、阳相配。2)从段玉裁脂部分出一个霭(祭)部,对后世有启发意义。不足在于:没有段的幽、文二部,走了回头路。5.孔广森的古音研究孔广森(1753—1787,孔子七十代孙)的代表《诗声类》取名于李登的《声类》,将古韵分为18部。最大贡献在于把东、冬分为两部。(这对王力的30部很有启发:诗经时代东冬为一部,楚辞时代分化为东、冬两部)18部分阴、阳两类,且对应的阴、阳声韵之间可以对转,这是“阴阳对转”理论的发源。这里,回顾一下阴阳对转理论: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者无韵尾。阳声韵:以鼻音[m][n][η]收尾。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音韵学上,把阴、阳、入三类韵尾相互转化的现象称为阴阳对转(名为阴阳对转,实为阴阳入对转)。之所以不叫“阴阳入对转”是因为古人把入声韵归为阴声韵。阴阳对转的条件是:同类对转,即主要元音(韵腹)相同。例如:[tan]——[ta]鼻音韵尾脱落,这是阳声韵转为阴声韵。[pat]——[pa]塞音韵尾脱落,这是入声韵转为阴声韵。[nan]——[nat]鼻音韵尾变成[-t]塞音韵尾,这是阳声韵转为入声韵。注:上面三个对转的主要元音是相同的,均为a.再看旁转:指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了变化。条件是:主要元音(韵腹)相近。方式是:韵尾不变,主要元音向邻近的元音转变。例如:上海话将“山”[san]读为[sε],从[san]到[sε]的转变可能有两条路径:1)[san]——[sa]——[sε]这是先从阳声韵转为阴声韵,再旁转。2)[san]——[sεn]——[sε]这是先旁转,再从阳声韵转为阴声韵。6.王念孙与江有诰的古音研究王念孙(1744—1832)分古韵21部:从段的真部分出至()部,这时其最大贡献。江有诰(——851)的古音学著作合称为《音学十书》,分古韵为21部,将“祭、叶、缉”三部分立,加上孔广森分出的“冬”部,凡21部。7.清代的声类与声调研究钱大昕(1728—1804)在古声类研究上有开创之功,他认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无舌上音,比如现在台湾、闽南有的地方骂人为CD,意为“死猪”。\n第二节清代今音学、等韵学与韵书1清代的《广韵》研究1.1陈澧以前的《广韵》研究。清代的《广韵》研究始于顾炎武,其方法是“借今音离合以求古音”,也就是:分广韵→上古音合他主要1)考察《广韵》(韵部)的来源,2)探索《广韵》的音系性质,他主张《广韵》具有综合音系(古今、南北),尤其反映在《广韵》的异读字上。“异读”指有一些字在《广韵》中有多个读音,分属于不同的韵,这该如何看待,顾氏认为体现为两个来源:1)古书中的反切:“广韵之中,或一字而各韵至三收四收五收,又或一字而本韵中至两收三收,或各义,或同义,盖古人之音必有所本。”(《音学五书·音论》)2)顾氏之后,江永也认为《广韵》中有古音、方音。“韵书流传至今者,虽非原本,其大致自是周颙、沈约、陆法言之旧。分部列音,剖析毫厘,,审定音切,细寻脉络,曲有条理,其源自先儒经传子史音切诸书来。”(《古韵标准·例言》)戴震从整个韵部的系统出发,提出《广韵》的部兼有古本音、今变音。“隋唐二百六韵,据当时之音,撰为定本,虽未考古音,不无合于今,大戾于古。然别立四江,以次东冬钟后,殆有见于古用韵之文,江归东冬钟,不入阳唐。故特表一目,不附东冬钟韵内者,今音显然不同,不可没今音,且不可使今音古音相杂成一韵也。不次阳唐后者,撰韵时以可通用时附近,不以今音之近似而紊淆古音也。”他在研究《广韵》上的最大成绩是其《考订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段玉裁接受戴震之观点,“四江一韵,东冬钟转入阳唐之音也。酌古沿今者是也。”(《六书音均表一·古十七部本音说》)段玉裁区分了《广韵》中的正音(古音)与变音(今音)。1.2陈澧(1810-1882)字兰甫、兰浦,号东塾,著有《切韵考》《东塾读书记》等。《切韵考》有内篇六卷、外篇三卷,其序云:“东同中虫四字在一东韵之首,此四字切语已尽备切语之法,其体例精约如此盖陆氏之旧也,今考切语之法皆由此而明之。”陈澧的研究方法是反切系联法:通过系联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便可得到《广韵》的声类与韵类。有三个条例:1)基本条例:凡反切中的同用、互用、递用必属同一音类。原理在于“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例如:同用者,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同用都字也。互用者,如当,都郎切;都,当孤切。都当二字互用也。递用者,如当,都宗切;都,当孤切。冬字用都字,都字用当字。韵类类推,只不过运用的是叠韵的原理。\n2)分析条例:如果两个反切的下字同类,上字必不同类,反之亦然。原理在于《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例如:虹,户公切。烘,呼东切。公、东韵同类(东韵),则户、呼声不同类。公,古红切。弓,居戎切。古、居声同类(见纽),则红、戎韵不同类。3)补充条例:实际上同类而又不能直接系联,只得借助其他方法。这主要是由于材料的局限,ABCD可能同类,但AB互切,CD互切,没有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中介材料,故有补充条例。例如:多,得何切;得,多则切。都,当孤切;当,都郎切。朱,章俱切;俱,举朱切。无,武夫切;夫,甫无切。由此,陈氏的结论是,《广韵》有40声类,将206韵分为311韵。但据后人研究,可能是35声母,142个韵母。其贡献在于,首次从内部解释了《广韵》的声韵系统,创造了新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反切系联法。《切韵考》的缺点在于对补充条例没有贯彻到底,正如罗常培批评的:“以今考之,其为例犹未能尽纯也。陈氏于其所欲合者,未免自乱其例矣。”(《中国音韵沿革讲义》)2.清代的等韵学潘耒(1646—1708)的《类音》八卷,首次依据唇形与舌位确定了四呼的名称。李汝珍(约1763—约1830)的《音鉴》基本反映了18C末北京大兴的语音系统。江永的《音学辨微》阐述的是宋元时期的等韵学原理,《四声切韵表》是一部反映《广韵》音系的等韵图。3.清代的韵书樊腾凤(1601—1664)以创著《五方元音》闻名全国。是一部北音韵书。李地光(1642-1718)、王兰生(1679—1737)的《音学阐微》最大特点是对反切的改进,反切上字与下字在四呼上尽量保持一致,上字取开口音节的字。张玉书(1642—1711)、陈廷敬(1639—1712)以及李地光等人的《佩文韵府》以单字为字头,每韵之下依字的难易排列。《佩文诗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分上下),共106韵10235字,后来的“十三辙”出于此。第三节清代的训诂学清代训诂学的主要内容是古汉语词义。著作如:黄生《字诂》《义府》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n1.因声求义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云: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爲古则汉爲今,汉魏晋爲古则唐宋以下爲今。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周官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形也;转注、假借二者,驭形者也,音与义也。三代小学之书不传,今之存者,形书,说文爲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书,广韵爲之首,集韵以下次之;义书,尔雅爲之首,方言、释名、广雅以下次之。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者,转注、假借之条目也。义属于形,是爲转注;义属于声,是爲假借。稚让爲魏博士,作广雅,盖魏以前经传谣俗之形音义汇綷于是,不孰于古形、古音、古义,则其说之存者,无由甄综;其说之已亾者,无由比例推测。形失,则谓说文之外,字皆可废;音失,则惑于字母七音,犹治丝棼之;义失,则梏于说文所说之本意,而废其假借。又或言假借,而昧其古音。是皆无与于小学者也。怀祖氏(按:王念孙的字)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葢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广雅以证其所得,其注之精粹,再有子云,必能知之。敢以是质于怀祖氏,竝质诸天下后世言小学者。乾隆辛亥八月,金坛段玉裁序。王念孙自序云:“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苟可以发明前训,斯凌杂之讥妙,亦所不辞。”王引之《经义述闻·序》云:“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1.1破假借王引之《经义述闻》云:“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错字读之,则以文害辞。”1)双声通假,这一类很多。例如对“為”字的解释。《说文》:蜼:如母猴。为,母猴也。段注:母猴乃此兽名,非为牝者,沐猴、猕猴皆语之转、字之讹也。王念孙疏证:猕,声之转而为母,又转而为沐。章炳麟《新方言·释动物》:沐猴,母猴;母猴,猕猴;今人谓之马猴,皆一音之转。现在我们知道《说文》对“為”字的解释是依据小篆字形的,但小篆较之甲骨文、金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看不出造字本义,因此许慎的解释是不准确的。从其甲骨文字形看,它像人牵着大象劳作,因此“為”的本义是动词(V)。今天河南的别称“豫”字,本义就是大象。\n2)叠韵通假。俞樾(1821—1907,俞陛云(1868—1950)的祖父、俞平伯(1900—1990)的曾祖父)《古书疑义举例》卷三释《书·微子》天毒降灾荒殷国。俞氏说:《史记·宋微子世家》作“天笃下灾亡殷国”。笃者,厚也,言天厚降灾咎亡殷国也。“笃”与“毒”,“亡”与“荒”皆叠韵,此以叠韵字代本字也。1.2明连语戴震:“是故凿空之弊有二,其一缘词生训也,其一守讹传谬也。缘词生训者,所释之义非其本义。守讹传谬者,所据者非其本经。”因此,古人错误有二:1)把通假字当本字来解释。2)把连绵词拆开来解释。例如:犹豫。《礼》云:“定犹豫,决嫌疑。”《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曰:“五尺大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第十七》)对此,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卷十六》云:“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旨。”又说:“大抵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又如:狐疑。“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第十七》)2.以例求义阮元(1764—1849):“稽古之学,必确得古人之义例,执其正,穷其变,而后其说之也不诬。”(《周礼汉读考序》)他说的“义例”即规律性的东西,“执其正”是指掌握一般规律,“穷其变”是指掌握特殊规律。段玉裁训诂研究的特色:1)正确揭示了汉人注经的义例他在《周礼汉读考·序》指出“读如、读若”只是表音,“读为、读曰”表示通假关系,“当曰”表示改正古人的错误读音。2)明确提出了词义的系统性质及掌握其系统性的方法他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之义,有假借之义。”《说文》释“初”曰:衣之始。释“释”曰:女之初。他认为“女之初”的“初”并不是初的本义,不是“衣之始”的意思,它是“初”的引申义。3)依文例推求词义襄公三十一年有:莒人弑其君密州。《左传》说:书曰,莒人弑其君密州买朱鉏。\n杜云:买朱鉏,密州之字。按:此语必误,买密双声,朱州叠韵,弑君未有书字者,亦未有圣经书其名,传易之以字而冠以“书曰”者。《谷梁》曰:“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盖买朱鉏,者从主人;密州者,从中国与?3.归纳汇证《诗·斯干》有:“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毛传:苞,本也。陈奂传疏:传云“苞,本也”者,竹本义喻本根深固也。王念孙《与邵二云书》分析认为,“苞”就是后面“茂”的意思。4.指明“同义连用”《后汉书·南匈奴转》云:“不可殚尽。”(殚尽,二字是一个意思,为凑足四字格音节而同义连用)王引之指出,“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两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两义,反失其指。”俞樾则说,“古书中两字一义者,往往有之。”清代训诂学的缺点:1)在范围方面仅局限于汉魏以前。主要受“非先秦两汉之书不敢观”思想的影响。2)因声求义的方法有时用得过于随意,以至于滥用。\n说明1.根据匡鹏飞老师2013-14学年(1)学期在250课堂的授课笔记整理。2.人名以下划线提示。补充古人生卒年、字号等。3.有的须要重点强调的地方或下划线,或加粗。4.补充相关材料,如《切韵序》《广雅疏证序》等。有的来自网络,或有误。5.可以与训诂学(曹海东)、音韵学、古代汉语2的笔记配合使用。6.还差最后一次课的笔记。2014年,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