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end3 17页

  • 322.00 KB
  • 2022-08-23 发布

语言学概论end3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什么是语言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交际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涉及:1)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2)心理生理问题。3)物理问题的非常复杂的过程。有人从通讯理论的角度把这样一个过程称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从说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编码过程,从听话人的一方来说是一个解码过程,这些活动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主观认识并不完全等同。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所以语言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地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接近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真相的过程。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1)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客观存在形式。口语是语言的口头存在形式,书面语是语言的书面存在形式。2)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也存在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书面语的情况。3)两者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是一致的。严重的言文脱节现象在现代社会是维持不下去的。4)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书面语一般不记录口语交际时的辅助手段,如表情、手势、体态、口气等,但要补上一些省略以后就会影响理解的成分。因此,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5)书面语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由于书面语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词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促进口语向前发展。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历史意义。1)它克服了口语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点,使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速度大大加快,范围也不断扩大。2)书面语的产生被世界各国视为文明史的开端。研究语言应首先研究口语,不能因重视书面语而忽视口语,更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的惟一对象或主要对象。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1)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绝对化。在现代社会,同一个民族使用不同语言,或几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很多,所以,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定义已经不再适用。2)确定“民族”根本的标准是“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为什么不能单凭“相互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把“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方言和语言的惟一标准的观点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是某些西方语言学家大国主义、实用主义的表现。为何语言和种族有无必然联系,1)人类从生理学的角度能确定的种族为数不多,如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等,但人类的语言却有很多种。从语言和种族的对应关系上看,同一种族的人可能说不同的语言,不同种族的人也可以说同一种语言。因此语言和种族无必然联系。2)就语言的本质来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尽管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主要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后天获得的,不是先天遗传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语言和文化的关系:1)一方面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决定了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又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2)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可以帮助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就是文化语言学。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上最明显。如相同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示,相同词语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适当举例)。3)从语言到文化这头看,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了解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方面的研究就是语言文化学。这对于了了解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民族文化和早期历史及史前史,都很有用处。适当举例。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语言研究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因而语言研究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2.但要形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首先必须要明确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语言和言语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科学。语言和言语的概念是由索绪尔提出的。1)他认为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2)言语是具有个人特色的,异质的,是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语言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很难在言语中找到规律。3)因此,语言学的对象应限于有内在一致规律并且成系统的语言,而排除无规律可循的言语因素。索绪尔严格区分语言、言语的目的是要纯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这在一门科学发展的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完全合理和必要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区别二者对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研究的意义:1)“语言”和“言语”是从口头交际活动或者说从言语活动这样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的两个因素。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2)“语言”是社会的,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抽象的均质的系统。“言语”是个人的,是言语活动中具有个人特色的部分,不是全社会共同使用的,因此是异质的。3)“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从属的和偶然的。语言学应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而“言语”问题可以另行研究。4)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就纯化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把研究对象限制在一个内部均质的系统范围内,这就使语言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科学。区分“语言”和“言语”对现代汉语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要求研究者从相对均质的语料中支寻找具体语言的内部一致规律。找出下划线上的词,哪些是语言学术语中的“语言”,哪些是“言语”:1)这部作品的语言很美。(言)2)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言)3)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语)4)亚洲语言研究。(语)5)须向人民学习语言。(言)6)言语必须接近民众。(言)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包括声音实体和约定俗成的意义两方面,它们好像一张纸的正反面一样。是无法分开的。必须贯彻语言符号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2.索绪尔给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创制的术语叫能指;给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的术语叫所指。语言符号的特点有: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离散性、线条性。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性。1)任意性:①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体。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②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是就其单纯的初始符号而言的,是就绝大多数的符号的特性而言的。极少数的符号,如拟声词,可以说不完全是任意的。至于复合符号,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复合符号是由单纯的初始符号人为地根据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所以原则上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有道理可讲的。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说人人可以任意给事物或现象命名,可以任意使用或创制语言符号,或语言符号都是任意的,都是没有理据的,而应该理解为单纯的初始的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2)线性。指在交际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决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1)强制性:语言符号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2)可变性: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语言符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在十分缓慢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人不易觉察,甚至根本觉察不到。所有的书写符号都是文字吗?文字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意义,也不是文字。如红绿灯不直接与哪个语言单位对应,所以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符号,因而也不是文字。旗语、莫尔斯电报代码则不同,它们直接代表文字符号,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所以是语言的符号。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及对语言的作用:1)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是指:话语并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可以分解成大小不等的组成成分。如“我写信”这句话可分解成“我”和“写信”两个组成部分;“写信”又可进一步分解成“写”和“信”两个组成部分。2)语言的线性特征是指:人们说话时,语言符号只能依时间的先后成线性排列,正是在这种线性的排列中,语言符号才得以形成各种组合关系,产生各种不同的语法结构。如“我”和“找”这两个语言符号只能线性排列为“我找”和“找我”,前者形成主谓关系,后者形成动宾关系。3)正是因为语言符号是离散的,才有可能依靠线性排列对这些语言符号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使数量有限的语言符号通过这种反复的重新组合,可表达无限的意义内容。说明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1)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2)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组合单位的成员之间,整个语流的各个部分之间就有可能形成各种关系,产生各种相互影响。因此,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在供人们使用时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将音义结合稳定的词语组合成长短不等的任何单位,用来传达任何信息和思想感情,对语言系统的结构特点有重大意义。3)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使人类有可能用有限的符号传递和表达无限多的思想和情感。语言的系统性:1)语言不是一堆互相之间没有联系,互不相干的独立存在的符号,而是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根据严密的组织规律,分层次组织起来的,不同单位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系统”。2)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等于系统组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下又有不同层次的更小的子系统。3)语言系统各个子系统的系统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其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语言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相对自主性:相对性指整个语言系统是在封闭状态下运转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索绪尔严格区分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而特别强调内部语言学研究。相对自主性就是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语言系统本身来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向外界去寻找解释的理由。语言系统的层次性:语言系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小的语言单位是与语素;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词;最小的交际单位是句子;最大的交际单位是语篇。组合关系的含义: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又叫句段关系。以词类和音位为例说明什么是聚合关系:1)聚合关系:在相同组合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即~,又叫联想关系。2)词类就是一种典型的聚合类型。如“散文”“小说”“诗歌”等名词都可以出现在“看”“写”等动词之后,可以互相替换,属于名词聚合类。3)在一个语言的音位系统内部,不同的音位可以凭借相同的组合关系和区别特征聚合成群。如汉普话中\te\\te‘\\e\(e倒转如6)三个音位都具有“舌面前”的特征,都可以跟齐齿呼、嘬口呼韵母组成音节,而不能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配合,它们自然形成聚合关系。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1)聚~系是在组~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在组~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系又体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所以组~系和聚~系是有机地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2)组~系和聚~系好像几何学中的横轴和纵轴,我们可以用这两个轴来说明词在语言结构中的地位。组合关系  ④我们⑤爱⑥祖国①我们爱祖国  大家讲卫生②大家讲卫生  他学英语③他学英语①②③三个句子中的每个词依次出现,各自形成横向的组~系,④⑤⑥三栏内的词,分别可以在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上互相替换,各自形成纵向的聚~系。为什么语言是客观存在的,而语言学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1)尽管“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学者对“语言”的主观认识可以不同甚至大不相同。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却只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当然有客观依据,不过也掺杂了各种主观因素,并且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等,因此两者完全是两回事。2)客观语言现象本身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并且还跟参与交际的各方、周围的社会环境等分不开。语言学家为了研究这种社会现象不得不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现有的研究手段对研究对象加以切割分析,然后再进行综合。3)语言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历史性和民族性,客观上是不同质的,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语言学家捕捉到的现象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4)同样的客观事物或客观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论和学说。不能简单地认为不同的学说中只有一种是惟一正确的。简要叙述到目前为止,语言学家进行研究的角度。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角度:1)着眼于语言的“本体”,也就是重点研究语音、语汇、语法等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规律。2)着眼于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就是重点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功能以及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3)重点研究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上三方面是语言学界最主要的研究角度。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如汉语史、英语史。普通语言学:从理论上研究人类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有结构上的共同特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也叫一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1)概念: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可分为狭义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和广义应用语言学。2)应用语言学要把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具体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必须首先是把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具体成果转化为结合社会生活某一种特定领域的具体需要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方法,因此任何一门应用语言学也都有自己的理论,不过这些理论都是依据一定的语言学理论结合具体应用领域的需要而形成的。应用语言学最早指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后来又指实验语音学。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语言学应用于刑侦破案,新的应用语言学又在产生,而且可以断定,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二、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1.人类创制了文字来记录口头说出来的“话”,这就出现了跟“口语”相对而言的“书面语”。要学会书面语就要依靠专门的学习。这样一来,掌握这种能力就成了一门学问,因此,有人开始研究“语言”这种现象,特别是研究书写和认读各种书面语,研究怎样去教别人掌握这种能力。古代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中外古代哲学家早就认识到人们“说话”和通过书面的文字形式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社会现象。跟这些现象有关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是跟语言有关的问题。那时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对“语言”下的定义也比较笼统,如“言为心声”等。“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等等,这些定义都不对,太笼统,涉及和范畴太广泛。语言问题的“名”和“实”之争?名实之争自古就有。古代哲学家都把对语言的哲学思辨作为语言研究的重点。他们的兴趣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所谓“名”和“实”之间的关系上,即语言中的“名”(名称)和客观世界中的“实”(事物或现象)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实”决定了“名”,还是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派认为是“实”决定了“名”,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一派则认为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我国哲学家荀子。古代的语言本体研究:古代不少研究的教授古代典籍的人出于实际需要,对语言的本体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如公元前后的印度人、希腊人,就已经奠定了后世语法研究的基础;中国人则对语义、文字、音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那时的语言学并不是什么学问,连一个专门的学科名称都没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1.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跟社会的需求分不开,社会的需求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就是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传统语言学就是由于研读古典文献和语言教学的需要而兴起的,所以重点放在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等方面。2.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密切。3.历史比较语言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而历史比较语言学又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4.普通语言学的诞生和民族语言规范化的需求又推动语言学家去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从而使语言学家在普及基础教育、民族语言规范化以及制定语言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二战后语言学受到冷落,后来由于大量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急需改进其语言现状,语言学又受到重视。6.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言学与计算机的联系日益紧密,代表人物有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索绪尔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语言学的实用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中的广泛运用。2)在普及基础教育,民族语言规范化以及制订语言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语言学的发展对信息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4)跟生理学和物理学的结合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长期以来是语言学的研究素材。2)语言学中的诗律学、修辞学、文章学更是跟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分不开的。3)二者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学在语言规划中有哪些作用?确定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实现民族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制定文字和书面语规范等方面。语言学研究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何影响?1)计算机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成为发展经济、政治、国防、科技、文化的头等大事,而信息处理说到底是对语言文字资料的处理,语言学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创立了高度形式化的生成语法,而计算机科学则运用这种形式化的方法全面革新了计算机程序制度的方式,从而大大推动了计算机科学的发展。2)计算机专家在计算机的研究中确定的与语言有关的设计思想必须符合语言学的一般原理,否则就会使研究受到严重的阻碍。3)另外,如果现有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计算机科学提出的要求,也会极大地影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语音的性质一、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1.语音在语言中的作用:1)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物质外壳。2)..\n.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借助声音这种可以被感知的物质形态,才能使语言成分物质化,无形的意义才能够被传递,接受、辨别和理解。3)语言借助声音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大脑联结起来。4)离开语音这个物质外壳,语言就无法发挥其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2.语音与-般声音的区别:1)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2)并且这种声音能负载-定的意义3)并且是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而-般的声音不具备这些特点。语音学的性质和任务: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它研究语音在“发音→传递→感知”过程中的生理、物理和心理特征,分析语音的各种要素和社会功能,彼此之间的结合关系,以及语音系统的构成和发展演变规律等。语音物理属性的含义:指物体受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振动,并推动周围的空气形成声波,声波传到人的耳朵里,引起鼓膜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而使人产生声音的感觉。语音四要素:指音高、音强、音长、音质,任何一种声音都具有这四方面的物理属性。音高决定于频率,音强决定于振幅,音长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质决定于音波的形式。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的大小决定的,频率同音高成正比。音高同发音体的形状和质地的关系:相对而言,大的、长的、粗的、厚的发音体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也低;而小的、短的,细的、薄的、紧的发音体振动快、频率高,音也高。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1)音高在一些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2)音高在任何语言中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语调则可以表达各种语气以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情绪等。音强与使发音体振动的外力的关系:1)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音波振幅的大小。2)振幅的大小决定于使发音体振动的外力的大小。3)语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时用力的程度和气流量的大小音强和响度的关系:二者关系密切,但并非一回事。实验证明,一个强度较大的音听起来并不一定比一个强度较小的音更响亮,这是因为除了音强之外,音高等因素也会对声音的响度产生影响。比如说话时如果把嗓门压得很低,即使用很大的声音来发音,听上去仍不怎么响亮;相反,如果提高嗓门,即使不用那么大的力气,发出的声音也会响亮得多。☆音强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长:(1)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2)音长变化在许多语言和一些汉语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对语言来说,重要的、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是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事实上,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就可以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从而满足我们的需要。如在发汉语普通话中阴平调时,男子和妇女,老人和小孩的绝对音高是不一样的,但只要相对是一个高而平的调子,就不会使人听成其他的调子。语音中的音强、音长也是如此。因此,对语言来说,重要的、能起区别意义作用的是相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是声音高低、强弱、长短变化之间的对比,而不是绝对的音高、音强和音长。音质: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基本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1)音质及其决定因素、基音、陪音的含义:音质就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特征,它决定于声波的形式。我们平常听到的大多数是由若干个单纯音组成的复合音,频率最小,振幅最大的单纯音叫基音,其余的叫陪音。2)乐音,噪音及其区别:乐音即基音与陪音的频率之间保持整倍数的比例关系的具有周期性重复的复合波形的声音;噪音即基音与陪音之间不具有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只有杂乱凑合起来的不规则波形的声音。3)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它对区别不同的语音形式和不同的意义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语音中的不同音质是如何形成的,即决定音质的不同条件: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以下三个发音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产生不同音质的声音:(1)发音体不同,音质就不同。(2)发音方法不同,音质就不同。(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音质就不同。语音的生理属性的含义: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协同动作而产生的,人的发音器官及其运动是“语音的生理基础”,决定着语音的生理特性。人类发音器官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功能:人的发音器官由三部分组成:发音的动力源、发音体、共鸣腔、肺是发音的动力源;声带是语音中乐音的发音体,嗓音的发音体则是参与发音的有关部位;声带以上的咽腔、口腔和鼻腔是发音的共鸣腔。语音的心理属性: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对语音的发音和声波的感知是语音的心理属性的重要方面,而听觉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语音的心理素质:1)语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语音的心理属性。2)人类的发音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发音固然需要生理基础,但各种发音器官在瞬间能协同合作,发出所需的音来,需要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协同,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3)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对语音的发音和声波的感知是语音心理属性的重要方面。实验证明,人的主观听觉和语音的客观声学效果之间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关系,语音声学要素的变化并非都能在听觉上得到对等的感知;而且,听觉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概括性。语音的社会属性1、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其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采的本质属性。2、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语音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2)语音的民族性。任何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3)语音的地域性。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采的本质属性。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其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2)语音的民族性。任何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3)语音的地域性。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如汉普话的dianshi(电视)可以切分为d-i-a-n-sh-i六个单位,它们已不能从音质角度继续进行切分,所以它们都是因素。音标是标写语音的书写符号。国际音标的制订及其优点:1)它是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订的,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2)它的符号以世界上很多民族通用的拉丁字母为基础,或直接采用了拉丁字母。3)它的符号比较完备,不仅可以标写各种音素,而且还有一套附加符号,可用来标写语音在音高、音强、音长以及各种特殊色彩方面的特征。使用国际音标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要将国际音标与字母区分开来。一个字母可以有大写和小写的区别,还可以有手写体和印刷体的不同,国际音标则没有这些区别。2)要将形体相似的音标区别开来。国际音标中有些音标符号是对同一个字母进行不同的变形而产生的,应注意加以区分。3)要了解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与严式的区别。元音和辅音的区别:要点:气流有无受到阻碍,发音器官是否均衡紧张、气流的强弱、声带是否振动。1)发元音的时候,声道完全放开,呼出的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2)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时,要形成阻碍不让气流外出,因而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3)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的气流必须冲破阻碍才能通过,因而气流较强。4)发元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辅音时,有的振动声带有的不振动声带。三、元音的分类决定元音音质的差别因素:1)决定元音音质的差别因素有三个: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的形成。2)所有元音的发音体和发音方法都是相同的。3)因此,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改变口腔形状三种方式:1)舌位的高低。2)舌位的前后。3)嘴唇的圆展。舌尖元音:由舌尖起主要作用于发出的元音,它有前与后、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卷舌元音:由舌面和舌尖同时起作用发出的元音。有两种标写方式。口元音、鼻化元音:单纯利用口腔作为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叫“口元音”;利用口腔和鼻腔两个共鸣腔发出的元音叫“鼻化元音”。辅音的分类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音。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如发辅音[p]时,上下唇形成对气流的阻碍,因此双唇就是[p]人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辅音的发音部位:发辅音时,由主动的发音器官接触或靠近被动的发音器官,就形成对气流的阻碍。根据形成阻碍的十一个部位将辅音分为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叶音、舌面前音、舌面中音、舌面后音、小舌音和喉音。辅音的发音方法:1)狭义只指辅音发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广义的发音方法还包括声带振动不振动、送气不送气等发音特征。2)辅音发音过程的三个阶段:成阻、持阻、除阻。3)按阻碍方式将辅音分为八大类。4)发辅音时声带的两种状态:清辅音、浊辅音。5)发辅音时的送气与不送气。6)辅音表: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去分析和把握辅音的特征。音位与音素的区别: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音位,音质不同便是不同的音素;音位是从辨义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音位,几个音即使音质不同,但如果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汉语普通话的[a][A][α]彼此间的音质差别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而可以归并在一个\a\音位里。2)音素是具体的发音,音位则是由一组彼此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抽象音类。如从音素角度看,汉语普通话的[a][A][α]就三个不同音素,但从音位角度看,它们都属于同一个音位。3)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而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却可能具有相同的音素。如汉语普通话和法语都有[a]他[α],但二者的\a\音位却具有不同的内容。音位的性质:可从以下四点说明:1)音位的辨义功能。2)音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3)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4)音位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的辨义功能: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语音单位。音位的这种区别意义的作用叫做“辨义功能”。音位是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所谓“最小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辨义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而概括成的音类;音位是从辨义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这种划分只关注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有关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细微差别则可以忽略不计。音位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1)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的,总是特定的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2)每种语言或方言的音位都形成-个具有自己特点而不同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系统。3)处于不同系统中的音位是各不相同的。①不同的系统里有不同的音素,因而具有不同的音位。②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表面上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能对等。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根据是否具有辨义功能,可将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数目繁多的语素归纳为一套为数有限的音位,从而使语音系统的结构特征得以呈现。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区别: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又叫做“音段音位”。而非音质音位是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音位的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音位区别特征的表现:二项对立。☆判断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需要把它放到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去考察,即由特定的音位系统,由其周围所有的其他音位决定的。如何设计音位的区别特征的音位图?我们可将一种语言或方言的部分或全部音位横向排列,把分析归纳出来的区别特征纵向排列,用“+”表示具有二元偶分组的前一项特征,用“-”表示具有后一项特征,即不具有前一项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互相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划分音节时应考虑的因素:音节在发音机制上的特性、语音社会性的影响。音节(以元音为核心的)基本结构类型:V,C—V、V—C、C—V—C.(V元音;C辅音)☆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在音节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的含义及两者的区别、联系:1)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把音节结构分为V、C-V、V-C、C-V-C四种基本类型。其中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2)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更关注音节内容的结构层次。按照这种分析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整个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如汉普话“挑”[t‘iau55]里的[t‘]是声母,[iau]是韵母,[55]是声调。在韵母里,[i]是韵头,[a]是韵腹,[u]是韵尾。声韵调分析法能比较好地揭示汉语音节内部的组合规律和整个语音系统的面貌,是汉语音节分析最基本的方法。3)“声法”和“元法”并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可看作是音节结构分析的两个层面。如果从元音和辅音出发进行音节结构分析,仍要考虑它们处于音节结构的位置和层次;如果从声韵组合出发进行音节结构分析,也要考虑它们由哪些元音、辅音来具体实现。如汉普话的声母都是由单个辅音构成的,韵母是由元音或元音和元音、元音和辅音的组合构成的。复元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元音的组合。复元音和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不同的:(1)复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几个相连的单元音发音时有几次肌肉紧张。(2)复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中间会产生一连贯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发音时,中间没有过渡音。二合元音:由两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三合元音:由三个元音组合而成的复元音。前响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前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后响二合元音:在二合元音中,后一个元音听起来比较响的叫“~”。复辅音: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复辅音和两个相连的单辅音是不同的。复元音和复辅音的不同:复元音里的几个元音是一个统一的发音过程,而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则各有自己的发音过程。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的现象叫弱化。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阻力变小,元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的用力程度减弱。脱落、增音:语流中有些原有的音消失的现象叫脱落;有时加进了原来没有的音的现象叫增音。韵律特征:语音中除音质特征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从音位层次上看,音长的变化可以构成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长短音;从音节层次上看,音高的变化可以构成声调;从音节组合层次上看,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轻重音;从语句层次上看,音高、音强、音长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语调。☆韵律特征在音位层次、音节层次、音节组合层次以及语句层次上都有表现。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的两个特点:(1)只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自身不能独占一个时间段落。(2)是一种对比特征。长短音主要表现为发音经历的时间的长短。声调1、音节的音高变化在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中的作用各不相同。2、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决定调值的或调值所反映的是相对音高而不是绝对音高。目前标写声调调值的最通用的方法是五度的标调法。节拍群、节律重音、强调重音:以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叫“节拍群”;一个节拍群中作为节拍群中心的词语要读的重些,这种重读的词语的重音是节律重音;为突出句中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词语的重音,这种重音就是强调重音。长短:发音时,句中音节的缩短和拉长。高低:全句音高的高低升降变化。6、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在语调高低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并不完全相同。语汇: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包括“词”和“语”两部分。“词”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语”是由两个以上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又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使用的固定词组或熟语性的语言片段。语汇和词有何不同:语汇也可以叫做词汇,但说词汇容易被误解为只是指“词”,而词在语法上有专门的定义。语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它是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和语的整体,或者指特定范围的词语的集合体,而不能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或词语。怎样理解语汇的含义: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汇,是语言建筑材料。一种语言可以包含成千上万个词或几百个固定词组,如“天、地、山、水”“胸有成竹、一箭双雕”“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但是这些具体的词和固定词组不叫语汇,只能叫词或语。2)语汇也可以指-个人或一部著作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如“鲁迅的语汇”“莎士比亚的语汇”“《红楼梦》的语汇”等等。语汇的作用:1)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语汇,“语言”这座大厦将无从建起。2)使用语言必须使用语汇,语音就是词语的发音,语法是关于词语组合的规则,语文的基础是词语的意义。3)一种语言语汇越丰富,表现能力就越强;个人掌握的语汇越多,越有利于表达思想。语汇的性质和特点:1)语汇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2)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3)语汇在发展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为什么说语汇在产生时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1)任意性是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2)理据性是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3)语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词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手段。为什么说语汇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1)普遍性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语言中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如客观事物中有山、河、日、月,各民族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来表现。2)民族性指各民族语言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不同语言的词语不一定反映完全相同的概念,因而可能在对象、范围、褒贬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3)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普遍性使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民族性使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n.为什么说语汇在变化中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1)活跃性是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说,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2)稳定性是指词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3)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语汇和语汇学1、语汇作为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也有自己的内部系统和使用规则,也可以建立某些关系类别,研究语汇背后这种规律性和系统性以及语汇的结构关系和类别的学科就是语汇学。2、传统语言学将语言结构系统分成语音、语汇、语法三个要素,现代语言学将其分成语音、语法和语义三个要素。本书将其分成语音、语汇、语义、语法四部分。语汇系统的不同类聚关系语汇既包括“词”,也包括“语”。因为二者都是意义凝固、形式固定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但“语”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所以二者又必须分开。语汇的类聚系统首先应分成“词”和“语”两大类。词的语法学分类和语汇学分类1)词的语法学分类根据的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即分布),如分成动词、名词,形容词等。2)词的语汇学分类根据的主要是词的构造形式、语音形式及地位和用途等,这些分类是相互交叉的,如“一朵花”的“花”,同时是名词、单音节词、单纯词、基本词和常用词。☆“词”既是语汇单位,又是语法单位。“语”只是语汇单位,不是语法单位。词的分类除开词的意义关系类,词主要可以根据以下几种不同标准进行分类:(1)根据词的音节数量分类。就是看一个词由几个音节构成。各种语言的词都包含不同数量的音节,汉语的词根据音节的数量一般分成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三类。不过英语等语言中词的音节多少跟词的用法和构造关系不大。(2)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看一个词由几个语素构成,这是词最重要的一种构造分类。任何语言中都有语素这种“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这样根据一个词中包含多少个语素,就可以把词分成“单纯词”、“合成词”这两类。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从音义结合的角度不能再分解;合成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可以分成更小的各自有意义的几个语素。(3)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这种分类就是看一个词的语音或语形(拼法或写法)是否相同。其中语音相同的就可以叫做“同音词”,语形相同的就可以叫做“同形词”。(4)根据词的地位用途分类。这种分类主要是看某些词在语汇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或使用特点是怎么样的。各种语言的语汇都有这样一些分类。首先从词的重要程度,可以先分出“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一般语汇)”两大类。这种分类对于研究词的产生、构造和来源都有重要作用。①基本语汇是整个语汇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基本语汇的特点:产生的历史长、使用的范围广、构词能力强。②非基本语汇中词的数量比基本语汇的词要多得多,但相对来说产生的历史短,使用范围较窄,构词能力较弱。根据词的不同来源可分为“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等。③语汇的任意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往往是基本语汇的特点;而语汇的理据性、民族性、活跃性常常由一般语汇体现。(从词的用途和特点看,还可以分成“常用词汇、非常用语汇(罕用语汇)”和“通用语汇、非通用语汇(专用语汇)”等不同类别。汉语的词的双音节化倾向及其作用:1)现代汉语的词有明显的双音节化倾向,这是语言系统演变调整的结果。2)双音节化倾向的重要作用:①同音词少了。如yi这个音节,文言有“一、医、衣、依”等好多词,改成双音节的“医疗、衣服、依靠”等词,就都不是同音词了。②多义词少了。如文言“道”这个词,有“道路、道理、道义、道学、道德”等许多意思,改成双音节词,它们的意义也就分开了。③可能还有韵律的作用。有的词语组合变成双音节后读起来比较顺口。如制/电影片变成:电影/制片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多音节词的区别和联系:1)单纯词、合成词是根据词所包含语素的数量划分的;单音节词、多音节词是根据词所包含音节的数量划分的。2)合成词一定是多音节词,但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节词。3)合成词是多音节词的例子,如“飞机”。单纯词是单音节词的例子,如“书”。单纯词是多音节的例子,如音译词“沙发”,拟声词“轰隆”,连绵词“逍遥”等。☆单纯词和单音节词,合成词和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统称多音节词)之间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相同的概念,特别是汉语,但音节词中除极个别的如“俩、仨、卅”等几个合音词外,基本上都是单纯词,但单纯词却不仅限于单音节词,也就是说,单纯词既包括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也包括由一个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反过来说,即汉语中的合成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但多音节词却不一定是合成词。汉语中多音节但又不是合成词的情况主要指拟声词、连绵词、译音词等。其他语言也有这种情况。常用语汇和非常用语汇是从词的使用频率上说的。通用语汇与专用语汇是从词的使用范围上说的。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语就是通用语汇,而只在某些领域或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语就是专用语汇。所谓“专用语汇”主要指“科技术语”和“行业语”这两类。☆单纯词、合成词与单音节词、多音节词的关系:1)划分角度不同。单纯词、合成词是从包含的语素的数量上划分的;单音节词、多音节词是从音节数的多少划分的。2)单纯词不-定就是单音节词,也可能是多音节词,如拟声词、连绵词、译音词、叠音词等。单纯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单音节词除极个别的合音词外,基本上都是单纯词。3)合成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但多音节词却不-定是合成词。例如“盘尼西林”即多音节的单纯词。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分为同音词、同形词。看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语音或语形(拼法或写法)是否相同。1)语音相同的叫做“同音词”,语形相同的叫做“同形词”。各种语言都有同音词和同形词。2)根据音形关系,汉语的词可分为三种: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又同音又同形。3)汉语同音词多的原因:语音偶合;历史音变;词义分化。何为方言词,汉语方言词有哪些主要类别:方言词是指只在某一地域方言中使用的词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汉语中的方言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广义的汉语方言词。一方面既包括官话方言以外方言地区的词语,也包括官话方言或北京话本身使用的词语;另一方面既包括方言词语中进入共同语语汇的词语,也包括只在方言地区通行的词语。2)狭义的汉语方言词是指相对已经成为全民通用语汇的词语来说,那些本来只在方言地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比较广泛使用的词。比如吴方言中的“名堂”,方言中的“看好”“亮丽”等。3)仅在方言地区通行,或者偶尔在共同语交际场合或媒体上使用,还没有固定下来的词不能算作方言词。4)来自方言但是进入共同语时间很长并已经固定下来的词就不再是方言词了;进入共同语时间很长但是没有取得通用语汇地区的词是一种有特定作用的方言词。5)不是来自方言的词语也可能是方言词。如北京话中的“压根儿”“抠门儿”。基本语汇、常用语汇、通用语汇三者之间的关系:基本语汇是根据词的重要程度分出来的,常用语汇是根据词的使用频率分出来的。通用语汇是根据词的使用范围分出来的。1)基本语汇和常用语汇的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基本语汇根据的是词的产生历史、使用的范围和构词的能力,常用语汇只是根据词在一定语料中的出现的频率。二者又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如果把来自各种综合性语料包括口语语料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叫做常用语汇,那么实际上排在最前面的那些词与基本语汇的范围就应该是差不多的。2)基本语汇和通用语汇之间的关系。因为通用语汇是全社会普遍使用的词语,因此基本语汇肯定是通用语汇(甚至一般语汇中的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的绝大部分也是通用词汇)。通用语汇的范围大于基本词汇。3)常用语汇和通用语汇的关系。常用语汇是语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那部分词语,通用语汇是全社会普遍使用的词语,因而常用语汇肯定属于通用语汇。通用语汇的范围也是大于常用语汇的。语的分类:语即固定词语或熟语。大致可分为“专有名词”“惯用语(习语、俚语)”“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和“简缩词语”等。语素定义理解: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1)所谓有意义,一是指有具体的所指,如“爸”指一个具体的人;二是指能够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如汉语的“的”无具体所指,但是加在动词后,这个动词就变为表事物的名词,“的”所表现的就是语法意义。2)语素、音节、字是不同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①汉语的语素多数是与一个音节和一个汉字相对应的,也有少数其他情况。②汉语中的音节数较少,所以一个音节对应几个汉字、几个语素的情况非常普遍。③“同形词”也有一字一音两个语素的情况,如“花”对应着“hua”和词“花儿”以及动词“花费”两个语素。④汉语中的多音字是一个字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和语素。语素与音节和字符的关系:关系密切。汉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式,一般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但语素、音节、汉字又属于不同范畴。语素是语汇单位,音节是语言单位,字是文字单位,因此将三者结合起来就不能简单对应了,如音节形式为mi,汉字记录为“米”的,它是一素一音一字,同音节、汉字是一种对应关系,但和别的语素结合就不对了。汉字“米”还表示长度单位,音节mi还可以用汉字“弭、脒、靡”等来表示。语素分类即语素的类别系统:语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一种分类就是把语素分成“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成词语素是指在某些情形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不成词语素则是指不能单独成词,即不能单用的语素。再一种分类是把语素分成“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自由语素指的是某种语素既可以单独形成词(可以单用),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简称“单说”)。而不自由语素虽然有些也能成词,但因为是虚词,所以又永远不能单独说出来,即黏着语素;有的根本不能成词,也都是黏着语素。还一种分类是把语素分成“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定位语素指的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词结构或词组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是前置,或者总是后置。而不定位语素就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能前置,也可能后置。最后一种分类是把语素分成“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实义语素就是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者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而虚义语素就是一般不具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语素,或者说语素本身不直接负载意义,但当与其它成分组合成词或更大单位时,才能使词或更大单位获得某种新的意义。词的构造:1)直接成词:由一个语素直接形成单纯词。2)转化成词:由一个或多个语素转化为另一个语素形式再形成单纯词。大致有变形成词和变性成词两种情况。3)语汇构词(或直接称“构词”):由两个以上语素组合而产生一个合成词。语汇构词分复合构词、附加构词和重叠构词三种情况。a)复合词可以分为陈述式(主谓式)如“手生”;偏正式如“书包”;支配式(动宾式)如“整容”;并列式如“打击”四种。另外,汉语还有一种补充式合成词如“提高”。b)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按照词缀在词中的位置,派生词可分为前缀式如“阿姨”;后缀式如“作家”;中缀式如“啄木鸟”三种;多重派生词如“可行性”、“不友好的”。c)重叠构词就是词根据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语法构词(构形):是形态丰富的语言中附加词尾而使词产生变化的一种语法现象。广义的语法构词还包括附加表示词类特征的后缀形式。语的构造的特点:第一,语的总体的结构特点是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包括:一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一般不能替换原有成分。第二,语的结构基本上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但又有各自的特殊格式。理解复合词中“语素的组合和语素义的并不完全对应”和“语素的组合和语素类的组合也不对应”:1)一般说,语素和语素的组合应该是语素义和语素义的组合,即词义等于组成成分的语素义。大量复合词的词义差不多都等于语素义的组合。但也是语素的组合和语素义的并不完全对应的情况,大致有三类:①有些词中的语素的意义比较模糊,如“马虎”“江米”。②有些词意义的理解要结合历史典故,或者有词义引申的情况,如“问鼎”“推敲”。③有些词中的一部分语素义脱落,如“忘记”“国家”。(2)一般说,复合词的词类与组成成分的语素的功能类应该一致。如“电脑”的中心语素是名词性的,复合词也是名词。“清楚”的两个语素都是形容词性的,整个复合词也是形容词。但汉语中也有大量复合词的词类与组成成分的语素的功能类不一致的情况,如“开关”“教学”,语素都是动词性的,复合词却是名词。又比如陈述式复合词“手生”“心疼”是形容词,而“海啸”“口吃”为名词。形态丰富的语言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词语和词组的区别词语是形式上像词组而在意义和用法上更接近词的一种语言单位,即结构固定、意义凝固;而词组往往是临时的组合形式,不具有结构固定和意义凝固的特点。词和词组怎样划分:最常用的办法是插入法,又称扩展法或隔离法。即如果一个语言片断中插入别的成分,扩展之后仍然不改变它原来的意义,这个语言片断就是词组。如在“大浪”“吃饱”这两个语言片断中插入“的”成为“大的浪”“吃的饱”,扩展后的意义基本不变,说明它们是词组;在“海带”中插入“的”成为“海的带”就不能成立,说明它是词而不是词组。运用插入法鉴别词与词组有哪些条件限制:在汉语的某些组合成分中插入“的、得、不”等成分后,整个组合的意义并不改变,有的组合不仅可以扩展,而且扩展形式还非常自由,如:写字、写大字、写了一个漂亮的字等。所以这些成词自由实义语素的组合有相当于一般词组的特征。由于在没有插入和扩展的情况下它们跟一般双音节词的长度差不多,因此这时还可以把它们看作词,这就是所谓的离合词(可插入某些成分)和词组词(可以进行较大扩展的词),只有在插入和扩展之后它们才成为词组。离合词和词组词形式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词组,是特殊语汇单位。变形成词包括哪些类别?有两种情况:1)逆序成词。把原来只有合成词形式没有单纯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的构词方式。2)简缩成词。把词组进行简缩并且定型为典型的单纯词。☆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语法: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语法规则本质上说是人们说话时的一种约定习惯,它强制性地要求说一种语言就必须按照这种语言的标准去说,否则别人不能接受,你自己也感到别扭。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高度的抽象性、强大的递归性、严密的系统性、相对的稳定性。语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谓“抽象”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所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关系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你可以不必去管一个一个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只需要处理一类一类的现象。有了抽象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才可能由此及彼,以类相从,在各种类别构建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框架同造出一句一句“合格”的话来。语法具有强大的递归性:“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你只需要重复使用有限的几条规则就能管住大量的现象。有了递归的语法规则,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才可以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用有限的规则手段造出一句一句无限多的话来。语法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是指语法规则具有指导性和解释性。每一条语法规则都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往往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所有的语法规则都是互相联系着共同起作用的。遵照系统的语法规则说出的话才能形散神聚,变而不乱,才能造出一句一句复杂多样但又严密有序的话。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小,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正是因为语法规则的稳定性,才能使相当时期内人们的说话心照不宣,运用自如,造出一句一句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和相互理解的话来。语法和其他一些现象的关系,即语法与语言、语汇、修辞、语境、逻辑的关系语法和语音。语音指语言的声音,包括字词的发音、音节的轻重、句子末尾的语调等。语音形式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或者说语法现象也表现为语音差别。比如“想起来了”有两个意思(回想起/打算起床),也是两种结构(动补/动宾),这种区别在语音上就表现为“起来”要分别轻读和重读。其他语音形式如停顿、句子末尾的语调也会影响到语法。语法和语汇。语汇是指语言中使用的词语。包括词语的意义、用法和类别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会影响到语法,因为某些特定词语会造成语法上的差异。比如“长2米”和“短2米”,前句是两个意思两种结构(主谓:长度是2米/动宾:长出了2米),而后一句只是-个意思和一种结构(动宾:短少了2米)。这种意义和结构区别就是因为“长、短”这对词语只要“长”才具有“长度”的意思造成的。语法和修辞。修辞是对语言中表达的要求,包括词语选用,辞格运用和句式调整等。修辞现象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即为了修辞需要有时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选择。比如在“太阿Q”、“很女性”这样的句子里,名词就活用为形容词而做了谓语。语法和语境。语境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的上下文等。语境对语法的影响有时也很大,即在特定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比如“一张动物园”,看起来是量词误用,其实是“我要买一张去动物园的票”这句话的成分省略现象。语法和逻辑。逻辑是语言表现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二者的关系非常紧密。逻辑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从基本要求看,一般人们说话不但要合语法,也要合逻辑。个别不合逻辑的,只要大家都这么说,都懂得是什么意思,就不能完全用逻辑来苛求了,如“好热闹”和“好不热闹”意思一样,即这种情况。“语法”这个术语在使用时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种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这时的“语法”指语法规律;另一种是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于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出的归纳和说明,这就是“语法规则”。语法规律只有一种,而语法规则可以多种多样:因为语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因此对于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语法规律只有一种。而语法规则是主观认识的语法,是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的关于语法的一些规则。由于受不同的语言学家在认识,归纳和说明语法时主观认识上的局限,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法体系的差异、研究范围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同的,因而语法规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语法研究的内容:语言学家研究语法,首先必须限定某个范围,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的内容不同,语法规则就会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最重要的有: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区分(即怎样区别)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历时语法指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共时语法指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历时和共时是相对的。以方言语法现象为例,方言语法实际上是共时语法现象反映历时语法现象。根据语法研究的用途区分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n.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信息处理的语法特点是精确可靠,定义和规则具有可推导性和可验证性,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计算机的特点。根据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区分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个别语法指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一种语言中与其他语言不同的语法特点,这类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言独特的语法现象。何曰方言语法实际上是共时语法现象反映历史语法现象:共时语法现象与历史语法现象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有联系的,因而把语法分为共时语法和历史语法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方法。以方言语法现象为例:从共时的角度看,一种语言的各种方言都是从这种语言的古代形式发展演变而来的,而各方言发展演变的过程有快有慢,有的保留古代语言的语法现象少些,古今差异大些;有的保留古代语言的语法现象多些,古今差异小些,这样,一种语言各方言在语法上的共同差异,就恰恰反映出这种语言的历时语法变化。语法研究中对语法现象的划分主要有:1)传统语法学提出把语法分成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也称作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包括构形、构词、词类等。像俄语的名词有单、复数区别,有阳性、阴性和中性等性的区别,还有主格、宾格和属格等格的区别;句法又称作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传统语法的研究主要是印欧语,所以传统语法讲词法的内容很复杂,剩下的句法部分则很简单。2)结构语法学提出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一种叫组合规则,另一种叫聚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小到语素和词,大到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这就是组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的关系,这就是聚合规则。组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3)现代形式语法学把语法分成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两个层面,核心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外国语法规则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主义知识和语音知识,比如词语的搭配、成分之间的主义关系和语音的实现等。何曰每个语法成分都既处在组合关系之中,又处在聚合关系之中:1)组合规则指的是就线性的不同位置看,语法成分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聚合规则指的是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语法成分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2)组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即哪个成分在前哪个成分在后。句子的组合是这样,词和词的组合也是这样。可见组合不是一个一个成分的组合,而是一类一类成分的组合,即什么样的成分出现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这是语法成分的归类,也就是聚合规则。3)每个语法成分既可能跟别的成分替换(聚合),又可能跟别的成分联结(组合),故每个语法成分都是既处在组合关系中,又处在聚合关系中。怎样区别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核心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外围语法则包括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是一种较新的语法分类观点,在理论和方法上有重要意义,也适用于各种语言。语法单位通常分成四级或四种,即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如果句组也算语法单位,就应该是五级或五种语法单位。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和语素的区别看是否能“独立运用”。词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跟词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独立使用。区别在于词组肯定要比词大一些(不是“最小”),或者说凡是由词和词组结合起来的语言片断就是词组。词组可以由两个词组成,也可以由许多词即若干个词组组成。句子:由若干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句子和词组的本质区别不在结构的长短,而在于是不是独立说出来并用于交际。句组(句群、句段和篇章):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句组的共同特点是包含多个独立的句子,其中句群、语段和篇章没有截然区别。语法单位之间的组成关系:各种语法单位之间实际上具有不同的语法关系。一种是量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只是所含成分数量的增减,性质和作用不变,如词和词组之间就是这种关系;一种是质变关系,即语法单位之间表现为所起作用的差异,但成分数量未必发生变化,如汉语词和词组与句子之间就是这种关系。根据语法单位的特点,可以把语法单位表示为以下三级五种(由于单个语素和语素的组合都可能成为词,也可以增加“语素组”这个概念,这样就有三级六种单位):  第一级:1a.语素→(1b.语素组)  第二级:2.词→3.词组  第三级:4、句子→5.句组  图解:同组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数量性的,即彼此有不同的长度。第一级中语素组是由语素组成的,第二级中词组是由词组成的,第三级中句组是由句子组成的。不同级的语法单位之间的差别是功能性的;即各自有不同的作用。第一级语素和语素组功能是用来构词,第二级词和词组功能是用来造句;第三级句子和句组功能是用来表达。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量变关系也可以叫形成关系,不同级之间的语法单位之间的质变关系也可以叫形成关系。语言中某个语言片断到底属于哪种语法单位,既要看它们的长度,更要看它们的功能。语法单位的形成关系:1)指同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功能性差别。即语素和语素组获得造句功能就成为词,词和词组获得表达功能就成为句子,但各级语法单位所含成分的数量不一定增加。2)汉语“好”,既是语素,也是词,还可能直接成为句子,即反映了这种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一、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法首先是关于语言形式的规则。比如词的形态变化,词与词的排列组合,结构中的虚词等都是某种形式,语素、词、词组和句子等语言单位也是某种形式。语言除了形式还有意义。1)语法形式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也可以说,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2)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也可以这样说,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3)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可以说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即抓住一种形式的时候要问这种形式有什么用处,发现一种意义的时候要问这种意义是怎么来的。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都有不同的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所归并的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叫做“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可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即词法手段,也叫综合性手段,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和词的重叠;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即句法手段,也叫分析性手段,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语调。2、词法手段的类别:词法手段主要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和词的重叠三小类。1)词形变化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词形变化,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情况。①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②屈折: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③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④零形式:相对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2)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意义的形式。一般说轻重音中重音形式更重要,也可以叫做重音移动。重音移动一方面强调移动,另一方面更强调重音。3)词的重叠是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的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的重叠的作用:词的重叠是通过词中的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的重叠可以产生一定的语法意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复数或“逐个”的意思。如马来语名词重叠表复数,汉语中名词或量词重叠表“逐个”的意思。如“人/人人”“个/个个”等。2)表短时和尝试的意思。如汉语中的“想/想想”“体验/体验体验”等。3)表程度增加的意思。如“雪白雪白”等。词的轻重音作用: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的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有的语言中重音或轻音可产生一定的语法意义,一般,重音的形式更为重要。有的语言中轻音也有语法作用,比如汉语较多运动轻声的形式,如汉语有些语素相同的组合形式,既可能是词组也可能是词,意义也不同,还可能是不同的词性,往往就可以利用是否包含轻声的成分来区别,如“东西(词组)/东8226;西(词)”“地道(名词)/地8226;道(形容词)”等。句法手段的区别及作用: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语调四小类。1)虚词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言中凡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就是虚词。虚词可分为辅助词和功能词两小类。辅助词指多多少少与另一个词的变化还有些关系的虚词,或者说只要有别的词就同时出现的词,如俄语、德语中的助动词、冠词等;功能词指不由别的词决定而决定别的词的关系和意义的一种词,如各种语言中都有的介词、连词和语气词。2)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从词对结构的要求上说是看什么类的词能进入某个位置;从结构对词的要求上说是哪些词类的组合能够成立。3)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4)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实际上已经是表达层面上的一种语法手段了。根据语法手段的不同可把人类语言分为两大类:主要使用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等语法手段的语言叫综合性语言,如俄语、德语;主要使用虚词、语序等语法形式的语言叫分析性语言,如汉语、英语。语法意义的几个主要范畴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别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大致分成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凡是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凡是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句法范畴,句法范畴也可以叫做类别和关系范畴。词法范畴主要有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大类。1)体词属性范畴。这是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综合性语言中的名词都有词形变化。2)谓词属性范畴。这主要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综合性语言中的动词也都有词形变化。体词性范畴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示四种范畴意义,即性、数、格和有定无定。1)性范畴即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如俄、德语名词都分阴性、中性和阳性;俄语用词尾表示,德语用冠词表示。动物词语的性往往跟动物本身的雌雄有关,但其他词语可能与事物的性属不一致。如德语“DasSofa(沙发)”是中性,法语“Lefauteuil(沙发)”是阳性。“太阳”一词在德语、法语和俄语中分别是阴、阳、中性。2)数范畴即表示事物量的一种特征。与词汇上表示事物具体数量的数量词不同,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复数,大多用在词缀表示。如英语“house/houses(房子)”,前者是单数名词,后者是复数名词。3)格范畴即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如英语“我”主格形式“I”,宾格形式“me”,属格形式“my”等。4)有定和无定范畴即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在印欧语的很多语言中都用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和无定意义,如英语“thebook”是有定的,“abook”是无定的。汉语中要用“这本书”或“一本书”等形式来表示名词的有定或无定。谓词性范畴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示的意义范畴有时、体、态和人称。1)时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的时间的关系的一组特征,一般可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如英语现在时“Heworks”,过去时“Heworked”。2)体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常见的有进行体、完成体和未完成体。如英语“Ihavewrittenthebook”是完成体。汉语在动词后加“了、着、过”等助词表示相应的意义。3)态范畴即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如英语“ThecupwasbrokenbyMary”是被动态。4)人称范畴即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如英语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加“—s”,将来时主语是第一人称用助动词“shell”,其他人称用“will”。句法范畴可分为类别范畴和关系范畴两类。1)类别范畴,这是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从词的类别看,各种语言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比如建立名词的类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从词与词的类别选择看,各种语言也都要求某类词与某类词组合的意义,比如名词与动词就产生人或事物被陈述的意义。2)关系范畴,主要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有些缺少形态变化的分析性语言中词与词的组合构成句法结构时,由于语类意义不是单一的,语类组合也比较灵活,因此就必须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意义。一般来说,主要使用形态变化等综合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词法范畴就比较丰富,或者是用词法范畴覆盖了在另一种语言中属于句法范畴的意义;而主要使用虚词和语序等分析性手段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句法范畴的内容就比较丰富,或者是用句法范畴覆盖了在另一些语言中属于词法范畴的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综合性语言和分析性语言在语法范畴方面的差异。为何词和句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词和句子都既是基本单位又是最终单位,它们可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严格地说,语素只是构词的基本单位,而词则是造句的基本单位,句子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从另一角度说,语素或语素组可以形成词,所以词又是构词的最终单位;词或词组又可以形成句子,所以句子又是造句的最终单位;从造句和表达看,句子既是造句的最终单位,同时又是表达的基本单位何曰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应用于词和句子的规则:因为词和句子都同时可以建立聚合类和组合类,它们可以把两种语法规则联系起来。词是造句层级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单位,句子是表达层级聚合类和组合类的核心单位。何曰语素是最小的一种语法单位,但它在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特别重要?因为,从形式角度说,语素是构词单位,本身很难建立聚合类和组合类;从意义角度说语法分析也不太需要语素这个单位。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词类定义,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怎样才能得到词的类是词类划分的标准问题,即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哪-种标准具有普遍性:1)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意见是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这就是形态标准。这个标准不大适用于汉语;第二种是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这就是意义标准。但用意义标准确定汉语的词类还有很多无法克服的困难;第三种就是根据词的聚合位置确定词类,这就是分布标准。不同的语法单位分布状况不同,具有相同分布特征的语法单位可以归为一类——功能的类。按照这个标准,词类就是根据一类词的所有聚合位置的总和即分布来确定的。这种标准适合汉语的词类划分。2)在这三种分类标准中,功能分布的标准最具普遍性,而且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是词类的本质属性。因为仅从词的意义标准来划分词类,有些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却分属不同的词类的现象就不能得到解释。而以形态标准来区分词类,对那些形态较发达的语言比较可行,但在那些缺少形态或根本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面前又无能为力了。因此分布标准最可行,只是在具体区别词类时,形态和意义也可以作为参考。词类划分结果的特点:1)各种语言都有-些共同词类,也有一些特殊的词类。2)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3)各种语言中都有-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词则可能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词的组合和词组广义地说,只要是词与词的组合,即两个词合乎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简单词组。简单词组可分为两大类:利用语序的语法手段的叫做基本词组;利用虚词的语法手段的叫做特殊词组。基本词组包括五类:1)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被说明成分是主语,说明成分是谓语。2)动宾词组,又叫述宾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所支配事物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被支配成分是宾语。3)偏正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限制关系的词组,有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两种类型。4)动补词组,又叫述补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行为和补充说明关系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补充成分是补语。5)联合词组。两个成分之间有并列的或互不从属关系的词组,一般都需用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而意义基本不变。汉语中比较重要的三种特殊词组:1)介词词组。由“介词十名词”构成,如:在墙上(写字)。2)数量词组。由“数词+量词”构成,如:(买了)三本,(3)“的”字词组。由“X+的”构成,如:吃的。词组的聚合类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分为“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另一种是分为“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木头房子”等于“房子”,“仔细看”等于“看”,就是向心词组。还有动宾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也是向心词组。“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实际是词的组合的层次关系。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为止,这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划分词组的层次的2条原则:一是“成结构”,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必须能互相组合成词组结构;二是“有意义”,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句子的聚合和聚类句子的句型类,即句子的基本结构分类。根据主谓词组的形式给句子结构进行分类,就是句型类,有完全主谓句和不完全主谓句两种。从不同角度句子可以划分为: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等四种。句子的句式类,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各种语言都可以归纳出相对于“基本句”的一些特殊的句式,叫做句式类。其实它们都是基本句式的变换形式,或者说是通过主谓结构中句法成分的位置变化或删略增加等来构造的。句子的功能类,即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从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给句子分类,就是句子的功能类,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简繁类,即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从一个句子包含的结构是否比较多,表达的意思是否比较复杂的角度看,句子可以分成单句和复句两大类,这就是句子的简繁类。什么叫复句,复句的判断标准是什么:1)复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主谓结构组成,表达多个相互关联的较完整的意义,并且中间有较小停顿,或有特定的联接词联接,句子前后有较大停顿的句子。2)复句的判断标准:一是句中的停顿和关联词,二是复句只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句末只有一个语调。复句根据所包含的分句与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单句或复句的组合形式在语法上叫做句组。..\n.句组可以再细分为句群、语段和篇章。句组也是表达层级的一种语法单位,而且从所包含成分的性质和数量看,也是语法单位中最大的一种单位。多重复句和句组的区别:区别有三点:1)构成多重复句的几个句子,说的是关系密切的一件事;构成句组的几个句子,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2)构成多重复句的几个句子之间有相互关联的连接词,构成句组的几个句子中间没有特定的连接词。3)多重复句的末尾只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一个句末标点符号),句组的中间含有多个较大停顿(书面上分别用几个句末标点符号)。句组的主要意义关系类型有哪些:句组的主要意义关系类型有三种:1)后句主题重复前句的主题,即句组中一个主题连续平行发展,可用“主题1——主题2”来表示。2)后句主题紧前句中的某个内容,即句组中主题、述题首尾相继发展。可用“主题1——主题2”来表示。3)后句改成另一个新主题,也可以看作句组中前句主题和述题共同发展出新的主题,可用“主题1+述题1→——主题2”来表示。句组的分析需要采用另一种方法,即把句组看作为复杂的表达单位,即话语的单位,因此句组分析也叫做话语结构分析,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从外部对句组进行切分,即找出构成句组的一个个组成部分;二是从内部对句组进行连接,即发现句组的一个个组成成分的衔接形式。语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一、语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语义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语义包含两方面内容:1)一是思想,即理性意义;一是情感,即非理性意义。2)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词语平面上,它是与概念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在句子平面上,它是与判断和推理相联系的那一部分语义。3)理性意义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为什么说同语言形式的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1)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还可以利用语言以外的方式(如手势、面部表情等)来传递意义,这些方式都不是语言形式,他们所表达的内容就不算语义。2)语义是同语言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同语言形式结合是语义的基本特征。语言形式包括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两类,由语汇形式表达的语义叫词汇意义,由语法形式表达的语义叫语法意义。4、在各级语言单位中,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人们在用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时至少要使用一个句子,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句义是更大单位意义的基础。语言意义与语境意义有何不同,为何要区分二者:1)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般与个别、稳定与临时的分别。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通常称做语言意义;而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表达的意义,通常叫做语境意义。2)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是因为以意义为研究对象的语义学只研究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即语言意义,而不研究那些个别的、临时的语境意义。语义的概括性何曰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概括的、一般的: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意都是概括的。1)词义是一定的语言社会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词义反映的对象既可以是客观世界的,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除专有名词外,每个词语都标志一类事物,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这样人们就可以把一类事物归并在一起,用一个词去指称它们,使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词是概括的,人们才可能用有限的词语去指称它们。2)专有名词虽然用来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而不是指称整类的事物,但它们的词义也是概括的。3)由词组成的词组和句子的意义也具有概括性。2、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概括的、一般的,而在平常的交际活动中人们谈论的对象却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表达概括意义的语言形式要同个别的对象联系在一起,就需要依靠上下文和交际环境对语言形式所指称的限定作用。语义的模糊性: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线。例如“中午”的意义是指“白天十二点左右的一段时间”,没有一个精确的时间上的限定。又如“冷”的一项意义是“温度低”,而对“冷”的具体温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所以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而词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即词义的模糊性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否则,一切都模糊了,人们就无法借助词语来区分不同的事物了。另外,并非所有的的意义都具有模糊性,像一些数词的意义、度量单位词的意义以及科学术语的所指一般都是精确的。可以说,语义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对人们的交际都是不可缺少的。语义具有模糊与精确的二重性。为什么说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答: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时、事事都像科学家实验那样,对谈论的对象做出精确的测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语义的模糊性,而是对所有的语义都做出严格的、精确的规定,那么社会的交际活动将难以进行。比如,在谈论一个人的身高时,由于语义的模糊,我们才可能在不知道他的身高的确切尺寸的情况下,说他个子高或者不高。如果“高”的词义是精确规定的,身高1.85米以上才可以算高,1.84米就不行,那么我们只好先问问他的身高究竟是多少,或者找尺子给他量一量,然后才能说话,更何况许多现象根本就无法做出严格的、精确的规定,如“好”和“坏”,因此,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词组和句子都是由词组合而成的,语义模糊的词语会把模糊性带入这些更大的语言单位,因而由语义模糊的词语构成的词组和句子也具有语义的模糊性。☆语义既有模糊的一面,也有精确的一面。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但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只要模糊不要精确,应该根据交际的不同要求。尽可能地做到该模糊时模糊,该精确时精确。何为语义的民族性,它有何表现:1)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2)无论在词语的理性意义或是非理性意义方面,不同的民族语言都会有所不同。一个词语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到多个意义,这种词语多义化的过程也会受民族特点的制约。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受其影响,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就可能经历不同的多义化过程。词义:是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除此之外,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他附加色彩。词的理性意义因概括深度程度上的差异而分为两类: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的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的词的理性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一组非本质特征的总和可以起到使不同的事物相互区别的作用。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关系:1)词的通~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词的科~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词典给出的“鸟”的解释是科学意义,而一般人对“鸟”的理解是通俗意义。2)尽管通~不太科学、准确,但一组非本质特征的总和也可以起到使不同的事物互相区别的作用,因而是日常生活中(专业活动除外),只要掌握了词语的通俗意义,就足以使人们正确地使用词语来指称不同的事物。3)词语的科~一般只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都是按通俗意义来理解和使用词语的。理性意义在词义中处于什么地位:词的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和核心部分,没有它,词语就会丧失指称和区别事物的功能,表示人的主观态度等的附加色彩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因而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词的非理性意义主要表现为:1)感情色彩。即反映现实现象时表现出的主观态度给词义所带来的附加色彩。感情色彩中最主要的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没有感情色彩的词是中性的。2)语体色彩。由交际环境不同而导致的语言的变体即语体。如果一个词语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之中,就会带上这种语体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种基本类型。3)形象色彩。是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用摹状、拟声方法构造的词语大都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词语的意义在词典中是以义项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如果一个词只反映一个类或某一个对象,这个词就只有一个义项;如果反映的对象不止一个,这个词就有多个义项。义项既包括词的理性意义,也包括附着在理性意义上面的附加色彩。为什么义项具有概括性(义项的特征):语义具有概括性,义项作为词义的单位也同样是概括的。义项是从词语的各种用例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不包括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里所显现的个别、具体的、临时的意义。一个词可有几个义项,这几个义项尽管反映的对象不同,但它应该有一般人可以感觉到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它们就不能算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而只能属于不同的词。词义是以义项为单位的,义项不同,词所反映的对象也就不同,附加色彩也可能不同,甚至语义组合关系也会存在差异。义素和义项之间的关系:一个词可以同时有几个理性意义,其中一个意义在语言学上叫一个义项。传统词义研究都是分析到义项为止。现代语义学把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原理用于词义分析,把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就是义素。如“父亲”这个词的词义可分析出三个义素:男性、直系亲属、长一辈。“文字”含有那些义项: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义素: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如“哥哥”的词义结过与同类的其它词(“弟弟、姐姐”等)对比,可以得出它的义素:[同胞][男性][年长]。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所以义素在语言中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它只有以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才能得出。义素分析即将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义素分析的方法及其步骤(程序):1)义素分析基本方法是对比方法,即把有某种关联的一组词放在一起,在意义上进行比较,提取可以使同义词互相区别的语义成分。2)义素分析通常可按三个步骤进行:①先确定对比的范围。找出一组相关的词语,确定对比分析的范围。②再比较词义异同。确定范围之后就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词义在语义成分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即提取它们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③最后是整理和描写。找出不同词语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后以一定的方式加以整理,使最后的分析结果能够简明地反映词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还需要以一定的方式描写和记录义素分析的结果。义素分析结果的整理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进某些符号表示分析的结果;二是如果某对义项具有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应只取其中一个义素,并在前面加上正、负号来表示这对义素,不必把两个对立义素都列出来。义素分析结果的描写和记录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矩阵图,一是横排结构式。义素分析的要求:力求做到准确、简明,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分析、揭示词义的特征。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披广泛利用,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义素分析可清楚简明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揭示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的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2)义素分析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还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3)目前义素分析的方法还不完善,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语义特征分析法和义素分析法的区别:语~是在语法领域进行义素分析手段而形成的分析方法。它和义~的联系在于二者都是把词的义项分解为更小的语义构成(义素)。二者的区别在于语义特征分析法属于语法领域,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和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特别关注那些对词语组合有影响的语义成分。义~属于语义学领域,义素分析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目的是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单义词:单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一类现象,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多义词:多义词即一个词的意义可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几类对象,也就是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为什么多义词在交际中一般不会造成歧义:一个词虽然可以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歧义。(1)词语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使用的,特定的上下文会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2)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环境中发生的,特定的交际环境也可以使多义词只体现一个意义。派生义: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采的派生义,也叫引申义。词的派生义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基本途径:1)客观对象之间的各种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其中主要有相关性联系和相似性联系两类。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人们有可能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某种关联,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的词义有联系的新的意义。2)派生义产生的一个基本途径是借代。借代是指甲、乙两灰对象之间没有相似性,但存在比较稳定的联系。如汉语从“锯子”的“锯”引申出“锯东西”的“锯”的意义,就是这种借代途径。3)派生义产生的另一个基本途径是比喻。比喻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如汉语的“顶峰”由“山的最高处”衍生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最高点”这个意义,就是通过比喻途径。多义词多义和本义可能-致,也可能不一致: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生”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一种哺乳动物,它的本义和基本义一致:“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基本义却是兵士,它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不一致的。派生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一般都是沿着客观对象间的相关性联系或相似性联系这两个方向进行的,前者的引申方式是借代,后者的引申方式是比喻。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关系:共同处在于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区别:1)多~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的童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原来有联系,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经感受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2)多~是一个词兼有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而同~则是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没有直接的关系。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特点:1)同义词是就词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孤立的词语无所谓同义词。2)不同词语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对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是基本相同的。3)同义词是就特定语言或方言的词汇系统而言的,不能跨越语言或方言来讨论同义词。同义词可以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等义词指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在内的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近义词指理性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近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1)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所指范围并不完全重合;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却有所不同。近义词在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往往会影响到词语的搭配习惯,使近义词在用法上往往有所不同。2)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上。如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或形象色彩不同。近义词在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上的差异会影响这些词的使用范围,使它们各有自己的运用领域。5、如一个词是多义词,那么它就有可能在不同的义项上与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反义词的特点;1)反映同类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或对立的方面,具有共同的意义领域是构成词语间反义关系的基础。2)两个词的意义相反是以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为基础的。3)词的理性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以及附加色彩的对立都可能成为近义词之间的反义因素,但不能构成反义词。4)不能跨越语言或方言来讨论反义词。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区别:绝对反义词指两个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须否定另一方,二者之间没有非此即彼的中间状态存在。如死——活、拒绝——接受;相对反义词是指两个反义词处于反对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着非此慧彼的中间状态,如多——少、热情——冷淡。反义词在语言中的积极作用:1)帮助人们在编纂词典时确定多义词的义项,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2)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以用来揭示矛盾,突出对立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语义场与语义中的上下位词有密切的关系。有些词代表的事物范围大,有些词代表的事物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范畴之内,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代表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代表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句义的构成:句子的语言意义可以依据表达形式的不同大致分为词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三个主要部分。词汇意义: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部分,句子中词的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首先要懂得句中词语的词汇意义。关系意义:句子通常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词汇意义和关系意义的区别:词汇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个词语即使孤立存在,也会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而关系意义则是词语进入组合之中才产生的意义,它只存在于一定的句法结构之中,孤立的词语是没有关系意义的。语法关系意义:词语在一定语法结构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法关系意义语义关系意义:语义结构关系是指词语在组合中产生的语义上的关系,它是一定的现实关系的概括反映,由这种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语义关系意义。如“猴子吃桃子”所包含的语法关系意义有“猴子”和“吃桃子”之间的“陈述”的意义和“吃”与“桃子”之间的“涉及”的意义,而这句话所包含的语义关系意义有:“吃”和“猴子”之间存在的“动作”和“施事”的意义和“吃”和“桃子”之间的“动作”和“受事”的意义。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即~。~包括陈述、疑..\n.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可以通过语调、虚词和语气副词等形式表达。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组成,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部分,一般就是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变元”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主义成分。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规定的。变元:又称题元、项等,是与谓词有直接语义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的不同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为若干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为语义角色。常见的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结果、处所等。从语义上看,一个变元在述谓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首先取决于谓词的语义,谓词的语义规定着谓词与变元之间可能具有的语义关系。此外一个变元在述谓结构中属于哪一种语义角色也同变元自身的语义有关。从属述谓结构和降级述谓结构有什么不同?(下题的3、4:从属述谓结构和降级述谓结构概念)有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而降级述谓结构指的是充当变元的修饰或限定成分的述谓结构。如:“我希望你来”中的“你来”本身是一个述谓结构,但在这里它充当的是谓词“希望”的变元,所以是一个从属述谓结构;“个子高的男生站后边”中的“个子高”是一个述谓结构,但在这里它充当的是“男生”这个变元的修饰成分,所以“个子高”是一个降级的述谓结构。述谓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简单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其中所有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而不是述谓结构,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简单述谓结构。如:“他给我一张票”是由一个谓词和三个变元构成的简单述谓结构,其中的变元“他”“我”“一张票”都是名词性成分。2)复合述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这样的述谓结构就是复合述谓结构。如:“他去买东西”是由“他去”和“买东西”两个述谓结构组成的复合述谓结构,后一个述谓结构是前一个述谓结构的目的。3)从属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如:“我希望他去”中“他去”是一个从属述谓结构,充当谓词“希望”的变元。4)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限定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如:“他在看我写的文章”中,“我写”是一个降级述谓结构,充当变元“文章”的限定成分,其作用相当于变元的一个语义特征,又被称作“特征化了的述谓结构”。何曰连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部分: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决定的。比如“睡觉”的意思是“进入睡眠状态”,在这种行为中,只有行为发出者而不会有另外的涉及对象,因而“睡觉”作为谓词就只能带一个表示行为发出者的变元。而“喝”作为谓词就可以带两个变元,即行为的发出者和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客体。因为谓词语义规定了述谓结构的内容,从而也就规定了句子的语义框架,有了这个语义框架,再用符号谓词语义要求的变元把这个框架填满,就产生了句子的命题。因此,我们说,在述谓结构中,谓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句中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可以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也可以不一致。蕴含:是句义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在一般情况下,蕴含的规律是含有下位概念或局部概念的句义蕴含有上位概念或整体概念的句义,而不是相反。这种蕴含关系通常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以来特殊的背景关系。用公式表示为:甲→乙。预设:预设是句义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就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有句义甲就必有句义乙。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研究蕴含关系的意义语义学研究的蕴含关系是指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的蕴含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句子本身的意义推知而不必依赖特殊的背景知识。预设和蕴含的区别:1)预设和蕴含一样,也是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不同的是,蕴含包含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2)同蕴含一样,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通过预设关系与其他句义联系在一起,使这些句义成为这个句子潜在的意义。歧义性质。1)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2)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3)歧义与语义的模糊性质和笼统性质都不同。4)歧义在理解上有难易程度的区别。举例说明歧义的类型:歧义包括两大类:1)词汇歧义。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常见的词汇歧义有三种成因:①同音歧义。如“这件事没有yiyi”。yiyi可以表示“意义”,也可以表示“异议”。②同形异义。如“你别上”,“别”既可以理解为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副词。③一词多义。如“他的包袱很重”,“包袱”既可以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指某种负担。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2)组合歧义。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类。①语法结构歧义。如“出租汽车”,既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②语义结构歧义。如“鸡不吃了”,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了”,也可理解为“不吃鸡了”。③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或不同的层次构造,就有可能造成语法结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语义结构歧义。文字的性质:一、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字符: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字符可分为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两种。单纯字符: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每一个拉丁字母都是一个单纯字符。复合字符:复合字符是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字符与一般图形符号的异同:1)字符即文字符号,是文字最基本的单位,它与一般图形符号一样,本身也是一种视觉图形。2)字符跟一定的语言单位(如音位、音节、语素或词语)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并且有一定的组合规则和书写规则。3)一般的图形符号只是采用特定的图形来表示某种特定意义的符号,不直接与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它不能用来书写语言单位,因而不是文字符号。如常用的符号“+、-”,在数学中既可表示“加减”,也可表示“正负”。它们与语言单位没有直接联系,不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因此人们在演算和书写时,只是把它们用作一对数学符号,而不是文字符号。字符的类型:可归纳为三类:意符、音符和记号。1)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2)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是音符。3)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是记号。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称做~。他源文字:指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他源文字不同于自源文字的特点:他源文字的音符是较纯粹的音符,多数跟一定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汉语字符的组合规则:由单纯字符组合成为复合字符的一定规则。汉字的字符组合规则很复杂,在汉字字符中,两个或几个单纯字符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不固定,左右、上下、内嵌、外包都可以,如左右结构“位”,上下结构“家”,内嵌结构“裹”,外包结构“囚”等等,而且同样的组合的顺序有时候还是不固定的,如“够”是左右结构,但在汉字规范化以前“句”和“多”在左在右都可以,汉字规范化以后就不能随便挪动了。字符书写规则:书写字符时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分音节书写还是分词书写,这些就是字符的书写规则。文字类型的分类:1)根据字符可以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理论上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四种。①语词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②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语素相联系的文字。③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如日文的假名每一个字符代表一个确定的日语中的音节,而且每一个音节只由一个只由一个假名字符来表示,是典型的音节文字④音位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单位相联系的文字是音位文字,可分为“辅音音位的文字”和“全音位文字”,后者也常简称音位文字。如古腓尼基文字就是只表示辅音音位的音位文字;古希腊文字既有表示辅音的字符,又有表示元音的字符,是全音位文字。2)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意音文字。①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②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③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3、字符和音节的对应:一个字符并不只代表一个音节。4、意音文字的含义: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5、表音文字的含义: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6、汉字的类型:汉字根据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归类,是一种词语文字;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归类的,是一种意音文字。第二节文字和语言一、语言和文字的关系1、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两者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文字不等于语言,在文字和语言之间不能画等号。2、书面语的含义: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3、将文字和书面语等同起来的三种错误认识:1)汉语比西方语言精炼。2)汉语与西方语言比十分贫乏。3)文字可使语言更丰富。4、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含有哪三个义项:1)书写或记录评议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等。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3)文章(多指形式方面)。为什么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1)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2)“语言的特点制约了文字的特点”和“什么样的语言只能使用什么样的文字系统”的观点将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绝对化了,是缺乏证据的。3)文字对语言也产生一定的影响。4)将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无限夸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1、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字起源于结绳,其实结绳只是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使用过的一种记数、帮助记忆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2、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的说法更为可信3、文字系统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4、古苏美尔文字的情况:楔形文字。5、古埃及文字的情况:碑铭体、僧侣体、平民体。6、已知的所有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词语文字。7、腓尼基人借用古埃及文字创造了辅音文字。8、文字演变的一种趋势:线条化、简化。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版上“压印”出来的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就叫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二、汉字的起源和演变1、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和汉字起源的时间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含义:传统学称简化了的实物的图形为象形字。用点画来表示要指出来的意思的这一类字是指事字。有些属于行为动作的词语只得用某些已有的字的复合图形来表示,传统文学称这些为会意字。许慎的“六书”说:一日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独体字、偏旁、形旁、声旁的含义:汉字文字学传统上把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把合体字中的独体字称为偏旁,把表意的偏旁称为形旁,把表音的偏旁称为声旁。由于汉字字形的变化和简化,声旁和形旁的作用已经不那么明显了。5、汉字的偏旁实际上是不严格意义上的意符和音符,至少是跟用作独体字的意符和音符不完全相同。汉字中合体字的形旁与独体字的表意字符是不是一回事:汉字合体字里面的“形旁”是表意字符,跟独体字中的表意字符不完全相同。由意符构成的独体字是跟语言中确定的词语相联系的,如“人”指的就是语言中的ren,“水”指的就是语言中的shui等等。而合体字中的形旁只表示某个语义类别,不跟语言中的具体词语相联系,如“江、河、湖”等合体字中的“水”旁只是表示这些词语都跟“水”有关。何曰汉字的声旁跟表音字符不完全相同:汉字合体字中的“声旁”是表音字符,但是跟用作独体字的音符不完全相同,有两种情况:1)一部分在合体字里只表音,不表意。2)一部分声旁作为独体字的时候就是一个表音字符,是通过语音上的联系来表示某个词语的字符,因此是有相应的语义内容的,而在合体字里面加上去的形旁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承担合体字所代表的词语的语义内容。字体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几个不同阶段。文字的创制:1、指现代社会里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语言学家为还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2、为原来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3、非洲一些国家独立后,创制了文字。4、新中国为少数民族语言创制了文字。5、创制文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解决以哪一方言为基础方言的问题,要综合衡量人口、经济以及本民族人士的意见。若一种语言的方言分歧过大,也可为不同的方言创制不同的文字,但必须十分慎重。文字改革有三种类型:1)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如我国在1956年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英语、法文在19世纪进行的正字法改革;俄文在十月革命以后取消了某些字母和对正字法的改革。2)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如1928年土耳其进行的文字改革,废弃了阿拉伯字母,使用拉丁字母。改革前后两种文字类型没有变,都是表音文字,但字符类型变了。3)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如从一咱意音文字改成一咱表音文字。越南的文字改革就是将在汉字基础上创制的意音文字——字喃,改成拉丁字母拼写的表音文字。文字改革三种类型的实施情况:第一种类型涉及面不广,不影响整个文字系统,也不严重影响阅读和书写,比较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文字改革第二种情况影响深远,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如1928年土耳其文字改革;第三种情况的改革难度较大,但也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如越南文字改革。语言的起源1、研究语言起源问题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类是怎样在其进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是如何实现从没有语言到能够开口说话的历史性跨越的。研究语言起源问题包含两个不同问题:1)语言产生的条件问题,即语言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2)人类语言的前身问题,即人类语言是从什么交际手段发展而来的。关于语言的起源,大致可分为神授说和人创说两种。“神授说”的内容及评价:1)概念:认为语言是上帝或神赐予人类的学说。2)代表观点:①印度婆罗门教《吠陀》中:语言是神赐予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②基督教《圣经》中:耶和华创造了亚当,亚当创造了语言。③我国苗族传说:山神创造了人,并传授了语言。3)实质:在当时科学文化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人创说”内容及评价:1)概念:认为语言是人自己创造的,不是上帝或神赐予的。2)代表观点:①摹声说: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摹仿。此观点只能解释摹声词的产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②社会契约说:语言起源于人们的彼此约定。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但无法解释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彼此约定的。③手势说:在人类使用有声语言之前曾经历过-个手势语言阶段,此观点无法解释手势语言是如何发展为有声语言的。④感叹说:人类的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叫喊声演变来的。此观点无法解释叹词是如何发展成具有理性意义的其他词语的。⑤劳动叫喊说:人类的有声语言从人的劳动叫喊声发展而来。此观点注意到语言起源和劳动的关系,但无法解释劳动号子是如何发展为语言的。3)实质都是主观思辨的产生,缺乏科学的依据。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观点:他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起产生的……”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为什么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劳动使得语言的产生成为一种社会需要;2)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同时劳动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有声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与语言起源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研究的领域涉及动物学、古人类学、心理学等方面,在这些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对语言起源问题的新认识。●经实验,黑猩猩没有像人类一样的喉头和大脑结构,因此它不能像人一样的说话。●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晚期智人已经具备了产生语言的能力。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起源的学说,以及现代科学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人们认为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①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②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③社会条件。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了相互交往的迫切需要,即“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人类社会有了产生语言的必要。●声音不受距离、光线的限制,不妨碍肢体劳作的优点使人类最终选择了有声语言。语言的起源为什么必须具备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条件:1)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2)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3)社会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语言起源的这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的劳动。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从严格意义上说,发展和演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n.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演变只是一个单纯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并不一定是从简单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语言的发展演变体现在: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内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缓慢地进行着。语言演变例子:1)语言演变使英文单词的拼写法和实际读音发生了偏差。2)用现代语音读中国古诗,有韵律不合的现象。3)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存在语音差异。语汇、语义和语法的发展演变通过古今语言及不同时期语言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1)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活跃使词汇日益丰富。2)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指称范围的扩大、缩小上表现明显。3)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语法的发展演变。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1)语言依存于社会,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社会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4)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5)根本上讲,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但并不意味着一种语言中的每一项具体演变和发展都有其直接的社会根源。有些语言的演变现象要从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去寻找原因。语言发展演变两大特点:1)渐变性:语言中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有突飞猛进的变化。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语言的发展演变为什么只能是渐变的: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语言的急剧变化会使社会的交际活动难以顺利进行,这一性质要求语言必须有一定的稳固性。如汉语中“山、水、日、月、人、手”这些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没有变化,一直没用至今。2)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社会交际活动的内容也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网吧、网虫”就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出现的新词汇。3)稳固和发展这两个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一方面又不能突变,因此,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只能以渐变的方式进行。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的分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这可以叫做“社会的地域分化”;二是一个统一的社会内部,因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等社会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又叫“社群”),这可以叫做“社会的社群分化”。在社会分化和语言发展演变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统一的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还可能使一种语言的方言成为不同“亲属语言”;社会的社群分化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语言的亲属关系:1)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这种关系称作~。2)~是语言谱系分类的基础。具有亲属关系(历史同源关系)的各个语言就是亲属语言,归属为同一语系。3)如汉语和藏语都来自原始的汉藏语,它们之间有亲属关系,是亲属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语言分化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分化而分化。当一个社会集团由于某种原因而分化为几个社会集团时,语言也会出现分化。同时,社会分化程度的深浅也直接决定着语言分化的程度。1)语言的分化首先表现为地域方言,即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的产生上。地域方言是与社会的半分化状态相适应的。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封建割据,交通阻隔等原因,有时分化为若干半独立的社会单位,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多,关系疏远,交际减少,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完全解体。这种社会分化导致语言社会功能的变化,从而引起语言体系中差别的扩大,一种语言分化为不同的方言。如汉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2)其次,语言的分化表现在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上。一个统一的社会,由于国家的解体、分治等原因,有时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单位。语言便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继续分化为几种独立的亲属语言。例如,蒙古帝国瓦解后,原来的蒙古语便分化为许多独立的语言:蒙古语、东乡语、土语、达翰尔语、保安语以及苏联的希里亚特语等。3)同一种语言还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呈现出种种特色,这就是社会方言。语言随社会分化为两种类型:1)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2)社会方言。亲属语言: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凡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语言都是亲属语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1)概念: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叫地域方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方言。2)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3)方言下又可分为次方言、土语。4)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语汇、语义、语法上也有一些差异。5)方言间总会有些共同点,比如语音对应关系涉及的就是成批的词语,因而证明方言间有共同的历史渊源。6)亲属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叫做亲属关系,它的重要标是语音对应现象。语音对应关系:1)是指方言之间或亲属语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如上海话以[p]为声母的字,在北京话里也以[p]原来声母;上海话以[p‘]为声母的字,北京话亦然;上海话以[b]为声母的字,在北京话里仄声字是[p],平声字是[p‘]。2)这种有规律的的语音对应关系不可能是偶然的,而只能用历史同源来解释,因此,语音对应关系是语言间亲属关系的重要标志。为什么说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地域方言是怎样产生的):地域方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形成的。1)居住和活动的地点分散,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他们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就会不断减少,不同点将不断增多,久而久之,不同的方言就会形成。2)一个疆域较大的封建社会,因生产、贸易不发达,交通、通讯不便利,很难保持完全统一的局面而处于不完全分化状态,这也会促使方言的产生。3)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也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分化,而使-种语言内部出现方言分歧。语言的谱系分类:可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四个层次。语系:语系是根据语言间有无历史同源关系(亲属关系)划分出来的语言类别,是语言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如汉语与藏语、壮语、苗语有历史同源关系,都属于汉藏语系;英语与德语、法语有历史同源关系,都属于印欧语系。世界上的语言按亲属关系可分为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量多的两个语系。社会方言: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在结构系统上的不同: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大到互相不能理解的程度,而社会方言没有独立的语言系统,不会妨碍交际。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①阶级和阶层的差别。②职业的差别。③年龄的差别。④性别的差别。⑤文化程度的差别。⑥宗教信仰的差别。产生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社会的社群分化。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一种语言的变体,都是社会不完全分化和语言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汉语存在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等不同的地域方言,在同一个地域方言内部还存在不同的社会方言,如老年人的话和年轻人的话、知识分子的话和体力劳动者的话。2)从形成条件上看,社会方言是因社会的社群分化而导致的语言社群分化,地域方言是因为社会地域分化而导致的语言地域分化。造成语言社群地域分化的因素则主要是地理环境对交际活动的阻隔。3)从结构系统上看,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的独立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系统,它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基本上都是全民语言或当地方言所共有的,不同社群的语言特点一般不会妨碍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如北京话“女国音”的存在,并不妨碍男女北京人之间的言语交际。地域方言有自己独立的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系统,它们之间的差别可以大到不能通话的程度,在这一点上,地域方言与独立的语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北京话和广州话在语音、语汇、语法上差异很大,以致北京人很难听懂广州话。社会的地域分化对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社会的地域分化指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部分。2)在社会的地域分化和语言发展演变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统一的语言会随着社会的地域分化而产生分化。3)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导致一种语言内部出现差异,形成不同的“地域变体”,即地域方言。如汉语中的湘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都是社会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的产物。4)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社会在地域上分化出来的若干部分可能会完全独立,这样,所属方言的社会政治地位就可能随之产生变化,成为独立的语言,即“亲属语言“。如罗马帝国分裂后,拉丁语的各个方言发展为今天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独立的语言。文化局限词语:1)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往往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词语。2)对这种词语的意义非本族人只有在知道了这些事物是什么或者引进这些事物之后才能真正理解。3)如外国人把中国的“窝头”“京剧”说成“steamedbread(气蒸的面包)”“PekingOpera(北京歌剧)”等;中国人也找不到现成词语来翻译外国的“热狗(hotdog)”“沙拉(salad)”“芭蕾(ballet)”等,所以只能音译。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原来被割据的社会可以统-起来,几个原来完全独立的社会也会统一为一个社会,社会的统一迫切地要求语言的统一,语言就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步统一。语言的统一不能采用消灭现有方言的方法,只能用推广民族共同语逐步取代方言的方式来实现。通用语和共同语的区别:共同语和通用语的性质不同。共同语是-种高级形式,旨在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并最后取代方言。基础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的共同语产生基础的某一方言叫做~。共同语的语音、语汇、语法系统都来自~。~的确定并不由人们的意愿决定,而由客观社会条件决定。如意大利共同语的~是多斯岗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是北方方言。普及民族共同语的实质和特点:1)民族共同语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对方言而言,是一种高级形式。2)语言的统一不可能采取消灭方言的方式来实现,只能通过推广共同语,逐步用共同语来取代方言这种方式来实现,因而,从实质上说,推广普及共同语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缩小方言差别使语言趋于统一的过程。如我国方言分歧严重,但方言作为特定人群的交际工具,不可能简单的加以消灭,而只能通过推广普通话,使其逐步取代方言,最后在全社会达到语言的统一。3)在普及的过程中,共同语可以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如新中国建立以来,汉语各个方言都出现了向普通话靠拢的明显趋势。4)在普及过程中,共同语会逐步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方言的使用范围则相应地不断缩小。如过去不少方言区的都是使用当地方言教学,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方言区教师开始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5)共同语的推广和普及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对我国来说,推广普通话,缩小方言差别,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从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即意译词的词义来自外语,而词的语音形式和构词方式都是本族语言的。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汉语在吸收外采词汇方面有何特点:1)不同的语言对借词的接受程度可能有所同。这种接受程度除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外,同本族语言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人们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关系。2)由于在汉语中语素、音节、汉字基本是一致的,使得说汉语的人在习惯上认定汉语的每个音节和每个汉字都是有意义的,因而在吸收外来词汇成分时,不习惯只把汉语的音节和汉字当作没有意义的记音符号来使用,也就是不习惯完全借音的形式,而总是喜欢用意译词和仿译词的形式来吸收外来成分。具体表现有:①音译词被后来的意译词取代。如“电话”取代“德律风”;②音译时想方设法带上意译成分,例如,音译加义类,如“啤酒”(beer);③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字,如“基因”(gene),等等。举例说明语言接触会造成哪些成果:1)语言接触会造成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是词语借用。借词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语,如汉语中的“吉普”“沙发”即从英语借入的借词。语音方面的借用包括音位和音位组合形式的借用。语法方面的借用包括词缀、虚词、语法规则的借用。2)语言接触会造成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如我国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中都有一部分成员除了讲本民族的语言之外,还会说汉语。3)语言接触会造成语言转用。语言转用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改用另一民族的语言。如我国回族的先民放弃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而改用汉语。4)语言接触会造成语言混合。语言混合指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语言混合的形式有“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几种手段:1)音译,直接借用外语词的音,如“咖啡”。2)半音译半意译,即一半音译一半注释如“卡车”。3)音译兼意译,即虽是意译,但能从汉字的意义获得跟外来词词义相关的某种提示,如“基因”。☆由于社会、文化以及汉语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关系,汉语对外来词有较大的抗拒性,致使许多汉语外来词都最终向着意译词的方向发展。☆在词语的借用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借词的历史层次是民族交往和语言接触历史的反映☆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一般都要顺应借入语言的结构规则。☆除词语的借用现象外,还有语音和语法的借用。语音的借用包括音位的借用和音位组合形式的借用;语法的借用包括词缀的借用、虚词的借用和语法规则的借用。语音和语法的借用一般不及词语借用常见,且这些借用成分在产生之初只在借词的范围内使用,而后才可能逐渐将使用范围扩大到本族语言的词语上。如何理解双语现象的含义:1)概念: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2)双语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指个人使用双语的现象。个人双语只是社会双语现象的具体体现。3)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双语制指一种以法律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从实际看,双语制和一个社会的双语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4)产生双语现象的社会原因:①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杂居。②外语教育。何为语言转用?语言转用如何实现1)语言转用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或: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的交际工具)。2)语言转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两个民族发生融合,哪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寡,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而不一定依靠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如汉族历史上曾先后被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统治者所征服,但汉语始终是胜利的一方,就在于汉民族人口众多,经济、科技、文化水平也较其它民族占优势。3)语言转用要经过双语阶段,这是一个两种语文密切接触的过程,因而在双语阶段,语言间会发生远大于单语情况下的影响,于是,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的语言中留下自己的历史印记。4)一般情况下,胜利的那一种语言往往保存着自己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继续按其内部规律发展,但同时也从失败的那一种语言里吸收一些成分丰富自己。如汉语在历史上曾与蒙语、满语等语言发生融合,其结果是汉语成为胜利者,而“萨其玛”、“邋遢”、“哈尔滨”等词语则作为蒙、满语的“遗迹”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如何理解语言转用的含义:1)语言转用的概念: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叫语言替换。2)语言转用不是指两种语言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最后混合成一种新语言,而是指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语言转用的两种形式:1)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2)一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换用另一种民族的语言。语言转用与哪些社会条件有关:1)与民族融合密切相关,但语言的融合并不等于民族的融合。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语言转用是-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单语的相当漫长的过程。语言转用必然会经过一个双语阶段,但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语言混合概念: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各种语言成分混合在一起产生的交际工具的现象。语言混合的形式:(1)洋泾浜语。(2)克里奥耳语。洋泾浜语~是汉语对混杂语言的称呼。指母语不同的人在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洋泾浜语是如何产生的:1)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它是在某一外语基础上进行简化,并经过当地语言的适当改造而形成的产物。2)特点:①从语言功能上看,只有口头形式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没有人把它作为母语。②从语言系统上看,语音结构经过当地语音系统的改造;语汇成分有限;语法也是不同语言的混合,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程度。3)发展前途: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消亡。②发展为克里奥耳语。克里奥耳语:1)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实际上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2)克里奥耳语在结构、功能上较洋泾浜语完备,使用范围上也比洋泾浜语宽,因此在得到充分发展后,最终会变得和其他语言同样完备。3)非克里奥耳化: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甚至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语言规划:1)概念: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是一种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实施。如我国有关机构进行的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汉语规范化等工作。2)主要内容:确定官方语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等。3)特点:是对语言的人为干预,同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关系密切。语言政策:具有法律、法令或政令形式的语言规划。官方语言的选择:1、官方语言的选择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2、官方语言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国、本民族或本国各民族的长远利益,应该选用国内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或者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也可以同时选用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n.语言规范化: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共同语在使用和推广的过程中,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变化,会经常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就是要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来并加以推广,对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且又难以被社会公众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则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从而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去引导人们的语言使用。语言规范化的目的:向全社会推广一种标准语,消除由种种语言变异造成的分歧混乱现象,保障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语言规范化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和标准:语言规范化应该在认识了解语言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从语言社会功能的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变化的利弊,而且还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语言规范化一般不是或主要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倡导、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的过程。民族语言政策:1、民族语言政策是多民族国家语言规划中的重要内容。2、概念:主要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语言、如何规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政治地位的政策。3、内容: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他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1)功能上说,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2)范畴上说,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不完全一一对应。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何曰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和心理的联系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思维和思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广义的思维既包括想的过程,又包括想的结果。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工具,思维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语言。关于思维先于语言的三方面证据:一是从人类的系统发生学;二是从人类的个体发生学;三是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或思维能力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语言和思维是否相互对应1、思维的分类: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直观思维,广义的包括表象思维)、抽象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一定需要语言参与,其他两种类型的活动不一定借助语言来进行2、思维和语言在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上不应绝对化:一是除了肯定抽象思维需要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外,应承认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语言参与的;二是既要肯定抽象需要语言作为工具,也不能绝对地说语言就是抽象思维惟一的工具;三是即使说抽象思维就是使用语言进行曲的思维,也要承认语言和思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不能完全等同。语言与抽象思维的区别: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范畴,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1)从功能上说二者不同。思维和语言之间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思维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维。二者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它们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而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2)从范畴上看二者也不同。思维要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概念和词语、判断与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并不是完全一一对应,如“人失去生命”这个概念,汉语中就是“死”“逝世”“牺牲”“夭折”“一命呜呼”等几十个词来表达。句子中有些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也不一定就对应判断,同样有些复句并不表示推理,例如“他放了学,就回家了”。3)语言是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毕竟是两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属于不同范畴的现象。何曰思维决定语言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为什么说思维决定语言呢?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多数互相听不懂,不能通话,可是通过翻译都能交流思想感情,尽管不同语言其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不同,但这些语言符号的不同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表达的思维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因为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正是思维决定了语言,所以不同语言才能可能通过翻译,超越了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上的差异和语言符号组织方式下的差异,可以互相沟通。语言与思维有什么不同:1)功能不同:语言和思维都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语言的形式是语言的声音和词、词组、句子等。而且,思维除了语言作为工具外,还可能有其他的物质载体;语言除了作为思维的工具外,还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这方面,语言和思维各自功能的外延也不完全等同。2)范畴上,概念和词语、判断和句子、推理和复句等,也不一一对应。虚词不表达任何具体概念。多义词可能是一个词对应多个概念,同义词可能是多个词对应一个概念。句子中的疑问句、祈使句也不表达任何判断。语言获得:1)儿童会说话虽然不是完全不需要学习,但更是一种自然而然发展过程,甚至是一种创造过程。儿童不可能先把词语和句子都模仿下来放在脑子里以后再说出来,也不可能在说出新的句子时先去学习规则,而完全可能说出许多从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2)儿童说话能力的这种发展和创造过程叫做~。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可分几个阶段:1)非自控阶段(前6个月,不能区别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但可分辨表示不同感情的声音)。2)咿呀学语阶段(六个月到一岁左右,已能分辨主要元音和辅音)。3)单词阶段(一岁左右开始,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4)双词阶段(一岁半到两岁,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5)简单句阶段(两岁到两岁半开始,能正确地掌握语序,层次等基本的句法结构形式)。6)复杂句阶段(能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说明什么是儿童语言获得的“模仿说”和“强化说”:1)“模仿说”和“强化说”都是偏重于外部条件的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2)“模”认为儿童只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来掌握语言的。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语言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与语言环境隔绝的儿童,如聋哑儿童,就不可能学会语言。3)“强”认为儿童学会语言除了模仿,还需要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如父母对儿童说出的话进行夸奖可纠正就是一种外界的刺激。儿童获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包括模仿说和强化说;一类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包括天赋说和认知说。语言遗传机制:1)又称“语言获得机制“,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早提出的,指人出生时大脑的构造就已经决定的、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获得的知识。2)这咱知识主要指语类、层次等最基本的句法原则。如人们说话都需使用句子,句子的基本构造形式“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就属于这类知识。语言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大到体现一种民族精神,建立一种思想理论,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小到表现个人素养,表达一种情感,表述一件事情等,语言都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都会在其中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其中大家讨论比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二是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语言和人的认知活动:1)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2)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3)语言可以发展人的认知能力。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才决定了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这种“决定”关系不能颠倒,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又确定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这种“反映”不能夸大。具体来说,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认识:1)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精神。2)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文化。我们既可以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又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特点研究有关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何曰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有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1)客观现实对各个民族来说都是基本相同的,思维上形成的概念、判断等也是基本一致的,各民族都有能力去认识相同的事物,所以说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2)对于同一个事物,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却有可能不同,无论是语汇、语法,还是语义表达上,不同民族语言都可能有其特点。怎样从语言的特点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语言的特点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民族文化,对于研究没有文献或是很少文献的资料可资参考的早期历史乃至史前史,都很有用处。比如就可以通过现存的语言材料分析研究文献记载很少的汉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例如商代“诸父”“诸母”的称呼去研究古代的婚姻制度。也可以通过语言材料研究少有文献的中国许多民族历史的历史。例如,通过纳西族西部方言复合词中保留的“女(母)为大,男(父)为小”特征,反映出古代纳西族经历过以母系为中心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为何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思维这种心理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感性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活动等,语言在不同的思维活动中起作用的程度并不相同,如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能大些,在其他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能小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需要注意语言在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而并不需要研究语言在非抽象思维活动中的作用。相反,人的很多思维活动,包括非抽象思维活动,也都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即使非抽象思维活动或这种思维活动的结果,都既可能有意识地借助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能无意识地通过语言形式反映出来。从语言学的角度,还要重视研究语言对人的非抽象思维活动所具有作用的一面,而体现这种作用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与民族社会心理的关系,所以要研究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的作用。语言学的应用研究有别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又是密不可分的:1)语言的理论与语言学的应用应该分开。专家研究的语言语义规则跟中小学生学的语法、语汇知识相去甚远;而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不需要太专门的理论。2)二者又密不可分。语言学的本体研究与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始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有时甚至很难区分哪些是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哪些是语言学的应用研究。一方面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也不存在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语言学作为理论是根据语言应用的扩大而生产的,作为应用又一定需要能够解决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某种理论虽然先有语言学研究后才有语言学的应用,但应用的结果实际上也能推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是指把语言学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当然是要走在应用前面的。语言学的应用有赖于语言研究的成果,但反过来可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动因。事实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应用上的需求,才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朝这个方向更深入迅速发展。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前面,而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比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了紧迫要求,而语言学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研究却很不充分。语言学的应用当然有特定的学科范围,但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实际上又是十分广阔的。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教学为主,还应该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言语矫正学等。1、本体语言学或理论语言学是指只涉及语言本体现象的研究,而所有跟语言本体以外的现象沾边的研究叫做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1)~是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广义的~包括面向人的和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如语言信息处理研究。3)狭义的~仅指语言教学研究。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大致可分两大类:一是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人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化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二是语言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还可包括语言学与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符号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关系:1、人们掌握一种语言,特别是自己的母语,是“获得”的。从另一角度讲,语言教学不论是对学的人还是对教的人来说,确实不需要懂得太多语言理论和语言本体知识,但这并不能说明语言教学完全用不着语言学知识,不能简单地把语言教学跟语言学研究划等号。语言教学与语言学研究有很多联系,教和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研究的知识,而且语言学研究的其他成果也可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于语言教学。2、人们掌握或学会一种语言的途径有两种,一是“获得(或习得)”;一是“学习(或学得)”,这两者很不相同。“获得”和“学习”这两种掌握和学习语言的途径和过程不能完全按照儿童或成年、母语或外语截然分开。儿童掌握母语的“获得”过程中不能说就没有人教和不去学,成人掌握外语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说没有环境影响和语感习惯的作用。儿童掌握母语的前期主要靠“获得”,后期需要靠“学习”;成人掌握外语的前期主要靠“学习”,后期也需要某种程度的“获得”。3、语言教学主要指儿童和成人掌握语言这两种“学习”的过程。由于“学习”对于母语和外语的作用毕竟很不相同,所以一般讲语言教学都要把母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分开,前者又称“第一语言教学”,后者又称“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1)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需要更多借助语言学知识的帮助。2)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既需要依赖母语的基础,也需要排除母语的干扰。3)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应在学习中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包括两类:一是非系统的零星知识,即必须一点一点点记住的语言现象;二是系统的理论知识,即可以一类一类掌握的语言规则。交叉性是指在掌握了一种语言又要学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原有的语言知识跟要学习的语言知识会交叉重叠一起,原有的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学习外语,也可能干扰对外语的学习。母语知识可能有利于外语教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就语言的内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使学习外语的人能够利用母语的基础很快接受这些现象或规则。2)就语言外部知识来说,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学习者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够很快地理解外语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形式。母语知识可能干扰外语教学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语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二是外语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多元性”是指学习外语的人有年龄大小、文化高低、时间长短和环境好坏等的差别,也有教师、教材、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差别。外语教学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要求,既要在复杂多样的现象里发现在规律性的特殊现象,也要在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方法中找出有针对性的有效方法。中介语:1)~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所学外语的语言系统。2)~是不断地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在学习初期发展较快,越到后期发展越慢。3)~是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举例:印欧语系语言的使用者在学习汉语时往往把第二声的字读成第三声。从外语教学的特殊现象看,“中介语现象”和“语言迁移现象”最值得注意。语言迁移:1)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叫做~。2)~包括语言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3)~还包括语言之外的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中介语的错误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1)系统前错误,即由不会造成的错误。2)系统错误,即因“记错”造成的错误。3)系统后错误,即因“忘记”造成错误。外语教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翻译法”;二是“听说法”。除此之外还有对比法、强化法、沉浸法等。第一语言教学就是母语语言教学,实际上指完成了语言获得,能够顺利地听或说-种语言以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也就是语文教学。汉语的语言教学任务:培养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推广使用普通话,实行简化汉字,纯洁语言、健康文明地使用语言等,以及与此相关的审定读音、规范用字、编纂词典、推行汉语国家标准等。母语教学跟外语教学相比有不同的要求:1)母语语言教学首先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2)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使具备了基础语言知识的人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3)母语语言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也就是使具有自如运用母语知识和较高读写水平的人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高度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甚至包括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词典: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如《永乐大典》《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另一类是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新英汉词典》等。也有的词典兼具以上两种词典的功能。如《辞海》,既有词语释义又有百科知识。语言词典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释义重点或使用目的分成不同的小类,如描写词典、历史词典,专用词典等。词典中的义项是指某个词的“一个意思”;词条就是包括了一组义项的“一个词”。释义有广狭两种,狭义的释义就是解释词条、义项和词例的意义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广义的释义还包括说明词的各种变化和用法,如词的形态、词类、历史来源等。常见的释义方法有:1)用同义词或近义词释义。2)用反义词或否定形式释义。3)用定义释义。4)用具体的描写和说明释义。5)用“形容……”和“比喻……”等形式释义。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1、人类的语言叫自然语言,用计算机处理语言或达成人和计算机之间的“语言”沟通叫做语言信息处理。语言的信息处理跟语言学的研究有密切关系,是语言学的应用或现代意义上的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预先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处理有不同看法,主要围绕两个问题:1)..\n.哪些语言学的知识可用于信息处理技术。因认识的不同而产生两种研究方向:一种是基于经验的信息处理研究,相关的语言学叫语料库语言学或工程语言学;另一种是基于规则的信息处理研究,相关的语言学叫做理论语言学或科学语言学。2)语言学知识可用于哪些信息处理技术。不同的信息处理技术需要不同的语言学知识。有的只需要或主要依赖语料统计知识,如文本检索、语句统计、词语频率、词语搭配、图书查询等;有的信息处理工作必须部分或全部依靠语言规则知识,如文字编码、语音识别、自动校对、词语分类、言语生成、语义分析等;还有的信息处理工作只靠现有的语言学知识远远不够,如机器翻译等。语言学和已实现的语言信息处理技术:1、汉字编码和汉字处理。2、文本检索和数据统计。3、语料库和语料分析。4、语音实验和语音的识别与合成。5、文本的自动校对和摘要。语言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前景:1、机器翻译: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的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语言信息处理技术。2、人机对话:较低级目标是通过预先编制的程序来控制计算机跟人“对话”;更高级的目标是使“人”和“机”真正做到像“人”和“人”那样对话。3、人工智能:能自动翻译、回答问题、执行人的语言指令,还能根据现实情况随时进行判断和推理,并做出文字形式或语音形式的报告。举例说明语法与语音、语汇、修辞、语境、逻辑之间的联系:语言现象是一个整体,语法规则一方面不同于语音、语汇等规则,但另一方面也与其他现象有联系,或者说语法规则与其他语言要素之间可以相互作用。1)语法与语音。语音中的轻重、停顿、语调等可能影响到语法。如“想起来了”“你今天怎么来呢”“我们两个一组”“你能解决这个问题”等。2)语法与语汇。某些特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造成语法上的差异。如“长2米”和“短2米”,“过意不去”,“差点摔倒”和“差点没摔倒”。3)语法与修辞。为了修辞需要有时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限制。如“别这么近视眼”“太阿Q”“很女性”“多美啊,黄山”“两个红领巾走过来”“花儿绽开了笑脸”等。4)语法与语境。特定语境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一张动物园”“上课了,已经”“干干净净的,洗得。”5)语法与逻辑。句子既要合语法也要合逻辑,但个别例子也不能完全用逻辑来苛求。如“好热闹”和“好不热闹”“来北京以前”和“没来北京以前”“打扫卫生”“救火”等。名词解释口语: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书面语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相对于口语是第二性的,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语言学:1)~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2)从方法上分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描写~;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和普通~;3)19世纪初的历史比较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说话)和结果(所说的话)。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指语言符号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普通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个别语言学研究个别语言学的结构体系和结构规律的语言学叫~。如汉(或日、英等)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以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一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可分为狭义应用语言学和广义应用语言学。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指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它旨在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语音的生理属性:指发音器官发音动作、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语音的物理属性:指物体受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震荡,形成一种音波。音波传到人的耳朵里,使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可从音高、音长、音强、音质四个方面分析。音位: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语音特征。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按照这种分析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同化、顺同化,逆同化、异化:1)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叫同化。2)由前面的音影响后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顺同化。3)由后面的音影响前面的音而产生的同化叫逆同化。4)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叫异化。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的现象。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连续变调: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的现象。音位变体: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叫做~。如汉语普通话\a\音位的~[a][A][ɑ]等。音位的条件变体:1)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2)划分和归并音位的对立原则、互补原则和相似原则。3)音位条件音体在语音规范上有着重要意义。音位的自由变体:1)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2)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音节: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肌肉紧张说”: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松弛和紧张相替的,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音蜂、音谷:肌肉紧张过程分为渐强、最强、渐弱三个阶段,最强阶段叫“音峰”,渐弱阶段和下一次紧张的渐强阶段的交界处,紧张程度最低,叫“音谷”。音渡:即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因自身性质不同所采取的不同过渡和联接方式。音渡可帮助我们分辨音节的界线。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声调的类别。调类根据调值来划分,但是调类的名称不一定由调值决定。连续变调:即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的现象。连续变调有的涉及整个调类,有的只涉及个别的词。调位:利用音节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轻重音:人们说话时,相连的音节的轻重并不完全相等,听上去有的重有的轻。轻重音现象只能出现在音节的组合之中。重音:(1)重音是音节组合中某个或某些音节听上去较突出的现象。标写方法:在重音音节左上角加一个小竖“'”。(2)重音通常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来表现的,而不仅同音强的增加有关。(3)重音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重位:从音位分析角度看,能区别不同意义的重音也可看作是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做“重位”。时位: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音渡: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联接方式,这些方式叫做音渡,又叫音联。轻音:1)轻音即音节组合中某个音节听上去较微弱的现象。标写方法:在轻音音节前加一个小圆点“。”。2)轻音是由音强、音高、音长、音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表现的,而不仅同音强的减弱有关。3)轻音可以同非轻音构成对比,形成对立,因而可以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普话中[ia55t‘ou35](鸭头)[ia55tou2](丫头)语调:是与全句的意思及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相关的全句的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句重音、长短、高低。句重音:即出现在句子中的重音。分为“节律重音”或“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或“逻辑重音”。在一个句子里,关系密切的音节要一口气说出,中间一般不能有停顿;关系不太密切的音节之间则可以有停顿,即把—句话分成若干段落。句中以这种停顿来划分的语音段落叫“节拍群”。一般情况下,作为节拍群中心的那个词语要读得略重些,这种重音就是节律重音。比如汉语北京话:我们学校来了一位语文教师。这句话有三个节拍群:我们'学校/'来了一位/'语文教师。每个节拍群里有一个节律重音,分别落在“学校”“来”和“语文”三个词上。  有时说话人为了突出句子某个需要强调的地方,有意识地特别加重某个词语的读音,这种重音就是强调重音。比如汉语北京话:'他说他想学汉语。(不是我说他想学汉语)他说'他想学汉语。(不是别人想学汉语)他说他想学'汉语。(不是想学别的语言)语汇的任意性: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如汉语管某一种东西叫“书”(shu),英语管书叫“book”这都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语汇的理据性: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同源词如“帐”“涨”“胀”等与“张”不但语音近似,且意义有某种联系。复合词如汉语的“雨衣”是“下雨时穿的衣服”,英语的“raincoat”就是“rain”“coat”组合的意义。它们都是可以论证的。语汇的普遍性: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语言中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它,这是所有的语言都具有的。如客观事物中有山、河等,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来表现。语汇的民族性:指各民族语言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不同。词语往往反映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不同语言的词语不一定反映完全相同的概念,因而可能在对象、范围、褒贬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语汇的活跃性: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如汉语在若干年前使用的频率极高的一些词语像“人民公社”,现在已消失殆尽;而像“下海”“上网”等词却是最近才产生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语汇的稳定性:指语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社会约定的制约指的是很多词语的声音、意义和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语汇系统的制约指的是某些系统性强的基本词语一般都处在一定的语义集合关系即语义场中,不能随意去破坏。新造词:又称新词,指过去没有而新创造出来的词。新事物不断涌现,会通过新造词表现出来。各个历史时期、每种语言都会有新造词。如汉语“苏区”在某个特定时期是新造词,“下海”是这个时期的新造词。古造词:是指古代就已经产生,但又不算基本语汇,现在偶尔还使用的词,也是一般语汇的一部分。古语词包含两小类:一类是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事物或现象的名称如汉语“状元”;另一类是古代的事物或现象还存在,但已经由别的词语替代,如“余”(我)。常用语汇:指使用频率高的语汇,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被称为“最常用词”。非常用语汇:指使用频率低的语汇。通用语汇: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语。基本语汇、常用语汇都是通用语汇,一般语汇中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的绝大部分也是通用语汇。专用语汇:指只在某些领域或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语,主要指“科技术语”和“行业语”这两类。除此之外,某个帮派使用的“隐语”、特定阶级的习惯语和禁忌语也都可以算作某种专用的语汇。隐语: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之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也叫“隐语”。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有明显的排他性。简缩词语:简缩名词是由比较长的专有名词或一般词组简缩而成的一种很像词的结构。各种语言都有大量的简缩词语,如汉语的“北大(北京大学)”等。有些简缩词久而久之成为凝固形式,就成了词。成词语素:指在某些情形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如“他走了”中的“走”就是一个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指不能单独成词,即不能单用的语素。如“一子(剪子)”就是不成词语素。自由语素:指的是既可以单独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的某种语素如“他最近好吗?—好”,答句中的“好”就是单说形式的自由语素。虚义语素:指一般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或者说语素本身不直接负载意义,但与其他成分组合成词或者更大的单位时,才能使词或者更大的单位获得某种新的意义。如“的(吃一吃的)”。词根语素:有实在意义,既可直接形成名词、动词等实词,又可作为位置不固定的主干成分构成别的词的成词语素。如英语“BLUE”。构词语素:即在词中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成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新词的词缀性语素。如英语“ANTIBODY”KR“ANTI—”。词缀性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但不如词根语素实在,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构形语素:即在词中位置固定,但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的词尾性语素。直接成词:就是由一个语素直接形成单纯词。当这种成分没有独立使用的时候是语素,独立使用的时候是词。能够直接成词的语素必须是成词语素。自由不定位实义语素形成实词,黏着定位虚义语素形成虚词。转化成词:就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转化为另一个语素形式再形成单纯词,大致分“变性成词”和“变形成词”两种情况。变性成词:就是语素转变词性而成另一类词。比如一个成词语素本来表示动作行为,即语法功能上是动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不但形成动词,也可以形成名词。语法构词:是形态丰富的语言中附加词尾而使词产生变化的一种语法现象,如英语的“一S(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这些语素附着在词的后面并不产生新词,也不改变词类,只起某种语法作用,广义的语法构词还包括附加表示词类特征的后缀形式。离合词:就是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接近词组的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语汇单位。词组词:就是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接近词组的中间可以进行较大扩展并且插入成分后整个组合的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语汇单位。词的理性意义: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此外,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他附加色彩。词的通俗意义:指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发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词的科学意义:指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发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词的非理性意义主要指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指人们在反映现象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上对该现象的主观态度,从而在词的理发意义上增添了一层附加色彩,这种词义所带的对现实现象的主观态度就是“感情色彩”。词的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语法形式: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的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93、屈折: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94、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零形式:相对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96、虚词:即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言中凡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就是虚词。因为虚词不依附于某个词,其语法意义又不是通过虚词本身表示的,而是在它与别的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所以使用不同的虚词就是一种句法手段。语类选择: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实际上已经是表达层面上的一种语法手段了。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如“木头房子”等于“房子”就是向心词组。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如汉语的“的”字词组的功能既不等于“的”前的成分,也不等于“的”。关系意义:句子通常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关系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个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语言的谱系分类:..\n.指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方言:方言通常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社会方言: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共同语:共同语是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形式。通用语: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会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这种语言就叫“通用语”。标准语: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有明确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就叫“民族标准语”。国语: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维系整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有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人把这种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国语”。语言转用: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语言混用:有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非克里奥耳化: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的基础的那种语言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时,如果基础语言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说克里奥耳语的人就可能根据基础语言来不断调整、校正自己的语言,使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结果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就叫“非克里奥耳化”。语言规范化: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或者说是人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大致说来,思维分为三大类:感性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语言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工具。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还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抽象思维,也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者统称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语言相关论: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语言学家活尔夫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由于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被称为“语言相关论”。这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指出了语言对思维活动存在一定的影响。但过于极端。文化语言学: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可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种研究就是所谓的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从语言文化这头看,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做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叫做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只指语言教学,这既凶手学校时进行的母语教学,也包括儿童语言教学、民族地区的共同语教学、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盲聋哑人的特殊语言教学;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则还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言语矫正学等。中介语现象: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建立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中介语”。“中介语”有点类似儿童在某些阶段的语言,是不断地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学习者最初接受一种新的语言,就开始产生最初级的中介语,这时更多地受母语的影响;随着学习的深入中介语就进入较高级的阶段,这时更多地受外语的影响。从自主教学角度看,虽然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大致相同,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内在大纲:从外语教学角度看,虽然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大致相同,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据研究证实,外语学习的内在大纲与儿童语言的获得过程有某些相似之处。语言迁移现象:是指母语对于要学习的外语会产生影响。原有的母语可以叫做“来源语”,要学习的外语可以叫做“目标语”。来源语会对目标语产生影响,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这种迁移既包括语言本身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也包括在语言之外的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引导迁移:在外语教学中注意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主动利用正迁移;同时又注意两种语言的不同点,尽量避免负迁移。这一教学过程被称“引导迁移”。第一语言教学:就是母语语言教学,母语语言教学实际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和说一种语言以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也就是“语文教学”。它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反映社会文明程度有密切联系。第二语言教学:指母语教学之外的外语教学,包括第二外语、第三外语等的教学。如我国学校教育中英语教学,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普通话教学。第二语言教学除外语教学外,还应该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地区的标准语教学。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理性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非理性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语言意义: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语境意义: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词义的模糊性:指词义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语义的民族性:指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临界期:指不管是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还是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是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些潜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能起作用,否则大脑的语言功能就会失效。简答与论述题: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关系?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发音人人不同,一个词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不同。例如,“说话”一词,不同的人可以在中间加入不同的助词“了、着、过”等;还可以加入不同的语气词“呢、啊、嗯”等。而把这一词记录为“说话”已经是一种主观的概括。语言学家研究的只是经过语言学家主观概括和不同程度上理想化和简单化了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就是要拉近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的距离。书面语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口语是转瞬即逝的,在没有书面语的社会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的交际范围极其有限,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极其缓慢。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这种局限,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速度和传播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现代生物考古学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书面语产生后大大地加快了。因此,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论述口语和书面语的联系和区别?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而且大多数语言在其存在的历史上只有口语而没有相应的书面语。任何一种书面语又都只能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并且或迟或早总是要随着口语的演变而演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口头存在形式,但是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书面语。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但是,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品。口头交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没有记录这些成分,而只记录了词语,即口语传递信息和思想感情的关键成分,同时,书面语是经过推敲的,因此更简练、精确。另一方面,书面语为了补充口语交际时的语境等非语言成分,又不得不添加一些成分。确切地说,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书面语和口语在多数情况下一般是基本一致的。即指基本的语言成分是一致的。如果书面语和口语严重脱节,那么,或迟或早最终还是要适应口语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因为口语是第一性的,因此,研究语言首先应研究口语,并且当书面语和口语发生严重分歧时,应以口语为准。决不能由于重视书面语的研究而忽视口语的研究,更不能认为书面语是语言研究唯一的对象或主要对象。为什么说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民族”和“语言”的关系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绝对化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同一民族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是到处客观存在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该民族的人民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的融合而使用同一种语言等。所以,语言虽然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在分析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时,西方有的语言学家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请分析此种观点并指出实质?运用“相互理解程度”作为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是由新兴的民族国家的语言和社会历史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在那些国家里“语言”、“民族”、“国家”几乎是同义词,虽然不同地区“口音”不同,但相互理解不成问题。因此,所谓“相互理解程度”是指:相互能理解的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同时也指:相互能理解的各个方言从属于同一民族的语言,使用同一语言的人属于同一民族;相互不能理解的是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属于不同民族。但是,这种观点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单纯依据“相互理解程度”,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差异的程度,来确定几种身份未定的“话”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还是不同的“语言”,从而确定有关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民族”,还是几个不同“民族”,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而且很可能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而且坚持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是持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的:对弱国坚持自己的主张,强调“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不惜割裂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各个相互通话有困难的群体,拒绝承认他们使用的口头交际语言是同一语言的方言,而坚持认为是不同的“语言”,从而认定这些原本属于同一民族的社会群体是不同的民族。而他们在处理自己国家和强国的民族问题时却放弃了“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转而充分尊重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历史,尊重这些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感情了。由此可见,“相互理解程度”的原则并非区分“语言”和“方言”的唯一标准,它不具有普遍性,而且还成为了某些强权主义者和种族歧视者的工具。语言和种族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没有。因为,语言能力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论述语言符号的基本特点:语言符号有以下几个最基本的特点:1)任意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能误解为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是指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的符号时,用什么音和什么义相结合的情形而言的。既单个符号的音义结合具有不可论证的性质。例如,说汉语的人为什么最初把“照明的器具”与deng这个语音结合在一块儿,代表“灯”这个事物,完全是主观规定的,说不出必然的道理。至于有些复合词,如“电”为什么要与“灯”结合构成“电灯”,与“扇”结合构成“电扇”……属于研究造词理据时所涉及的问题,与我们这里说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不在同一个层面上。2)语言符号还具有强制性和可变性。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的,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因为如果个人可以任意改变,那就互相听不懂了邮局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但是,又正因为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还是语言符号的意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3)语言符号还具有离散性和线性特征。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一张嘴不能同时说出两个字、两句话,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组合单位的成员之间,整个语流的各部分之间就有可能形成各种关系,产生各种相互影响,这是语言符号的另一个基本特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每种语言中都有的同音词现象和世界语言多样性的原因;线条性则可以为语言符号的组合创造条件。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是任意性和线条性。1)任意性。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体。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们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2)线条性。指在交际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决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和线性特征?我们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是可以分解的,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形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形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人类语言的奇妙之处在于:传递不同信息和不同感情的一串串跟不同意义相结合的不同的声音,可以分解成有限数量的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相对稳定地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单位,而这些有限的语言单位是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律再重新排列组合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人们就能用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表达方式了。“钢笔”、“粉笔”、“铁路”、“铁塔”,“益--溢”、“幕--墓”等词的音义联系是否具有任意性?这些词的音义联系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就“钢笔”来说,为什么用“gang”同“铁和碳的合金”结合,为什么用“bi”同“书写的工具”结合,都说不出道理,故具有任意性,但是“钢笔”两个复合词又具有理据性了,因为这种笔的笔尖含有钢。再看粉笔为什么用“fen”和面、末结合,说不出理由,但一种笔是用“粉”做的,叫粉笔就具有理据性了。铁路铁塔也是如此。益和溢是一对同源词,至于为什么用“yi”同增加相结合,完全是任意的,但为什么充满而流出来要同“yi”相结合,恐怕就与益有关了。二者都有增加的意义,因此溢的音义结合就具有了可论证性。幕和墓同音,而又都有被覆盖的意义,所以它们的意义结合就有了理据性。这也可能是一对同源词。以上例证可以告诉我们:有些复合词,同源词的音义结合有些特殊,它们不像大部分单音节的词那样,具有任意的性质。另外,拟声词显然也带有理据性。什么是语言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相对自主性?相对封闭性是指整个语言系统是在封闭状态下运转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依赖外界因素的支撑,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自主性就是语言系统内部的现象和现象之间的规律都可以通过语言系统本身来加以解释,而不需要向外界去寻找解释的理由。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并说明区分这两者的意义?这两个概念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索绪尔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在口头交际活动或者说从语言活动这样的社会现象中区分出两个因素,也就是“语言”和“言语”;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每个人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个人的特色,而且每个人每一次说话都是不同的,这些都是言语现象和言语要素,不属于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简单的说,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抽象的实体,是从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全社会约定俗成的均质系统,而在抽象过程中,就必须把所有的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全排除出去。但,言语是很难找到规律的。它们的联系在于:一方面,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另一方面,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和结果。也就是说,言语总是以语言为活动基础的,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作用。区分语言和言语有重大历史意义。正如索绪尔所说: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1)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2)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开了。因此,语言、言语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这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大行其道的阶段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语言学的对象应该限于有内在一致规律并且成系统的语言,而排除无规律可循的言语因素。这样,语言学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至于跟言语活动有关部分的其他各种因素,不是不重要,也不是不需要研究,只是不属于语言的本体部分,可以另行研究。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因为语言符号在时间上是线性展开的,反映口语的局面语同样也是线性展开的,因此语言单位和语言单位的组合也只能采用线性的序列形式。不同长度语言单位的组合可以称为“句段”,所以组合关系也可以称为“..\n.句段关系”。如“鸟儿能飞。”、“别烦我!”。参与组合关系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词”“短语”“句子”,只要这些单位都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模式组合而成的,就都属于语言。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因为整体并不就是部分之间的简单相加,部分跟整体之间的关系和部分跟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例如,“胡说”一词,在这一组合中两个词是相互制约的。“胡”受到后面“说”的制约,只能是个副词。语言单位在线性语链中总处于一定位置。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出现的语言单位处在共同的组合关系之中,具有共同的语法功能。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类。这种关系叫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在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而组合关系有体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为什么说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但语言学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虽然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学者对语言的主观认识可以不同,甚至大不相同。把人和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以及在口头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一句句具体的话概括为抽象的言语行为和言语,把某一社会群体使用的这种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交际工具概括为语言,这已经是主观的抽象概括。客观事物和客观现象固然是客观存在,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却只能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当然是有客观依据,不过也掺杂了各种主观因素,并且还可以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等。因此,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多种多样,这些现象和语言学家的理论不是一回事;再加上语言的问题关系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种问题,语言又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语言学的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进行初步观察和内省思辩,然后是分清对象并加深观察和描写,最后才找出规律并形成理论体系。从16世纪到18世纪,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对外部世界的视野大大开阔了,懂得的语言和了解到的语言也大大增多了。17世纪和18世纪不少人对各种不同语言的词语发生兴趣,纷纷搜集和编纂多语种的对照词表。这时候有人发现欧洲和亚洲的有些语言之间有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就开始加以比较研究,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对欧洲和亚洲的一些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最初的研究可以说直觉和猜想多于科学成分。后来语言学吸取了控竽学和声学研究的成果,建立了科学的语音学,运用科学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发现这些语言相互之间有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而每一种语言本身自古以来的语音演变也有严格的语音演变规律,从而证明这些语言来源于相同的原始母语。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经过众多学者的几十年的努力,新兴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起来,并且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一来语言学就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名义在大学里争得了一席之地。正因为如此,不少撰写语言学史的人就说语言学是从19世纪起才正式建立起来的。至于语法成为语言学科中的显学就要等到20世纪了,尽管语法在西方应该说最早具备成为一门语言学学科的各种条件的一门分支学科。所以,说语言学只是19世纪才成为一门科学,而把这以前的语言研究一概称为含有一些贬义的“语文学”,是不恰当的。应该承认前人对语言的研究都是语言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语言学一般就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到了20世纪,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一改昔日语言学研究注重语言外部的习惯,将着眼点放在语言符号本身,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摆脱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20世纪的语言学在索绪尔的影响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到20世纪50年代,单纯研究语言本体内部的结构系统的路子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主性,企图摆脱语言跟人和社会之间客观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语义研究,而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因此,又兴起了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语言本体而更重视跟语言有关但属于语言的结构系统以外的问题的新学派。但是,语言学的侧重仍然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不管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语言本体的研究将始终是语言学的主题。简论索绪尔及其以后的语言学?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地限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科学的道路。20世纪的语言学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集中主要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得到了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甚至超越了语言学领域,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到20世纪50年代,单纯研究语言本体内部的结构系统的路子尽管在分析语言结构的方法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过分强调语言的“自主性”,企图摆脱语言跟人和社会之间客观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语义研究,而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因此,又兴起了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语言本体而更重视跟语言有关但属于语言的结构系统以外的问题的新学派。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信息时代的逐步到来,对语言学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研究语言的结构系统,也就是研究语言本体的社会需求仍然在不断加强,因此生成语言学等新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由于信息时代社会的需求和支持,仍然充满了生机,可以预见,语言本体的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语音学的任务是?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语音在“发音—传递—感知”过程中的竽、物理和心理特性,分析语音的各种要素的社会功能,彼此之间的结合关系,以及语音系统的构成和发展演变规律等。15、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语音音质不同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答: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语音音质的不同是由以下三方面音素决定的。(1)发音体不同,音质就不同。声带振动发出的音和声带不振动发出的音音质不同,而且不同人不同质地的声带发出的音也各有自己的特色。(2)发音方法不同,音质也不同。同一把小提琴的同一根弦,用弓拉和用手指弹拨,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3)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音质就不同。把同样的弦安在二胡和京胡上,再用同样的弓支拉,发出的声音仍不相同。为什么说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这个工具的物质载体,因此,任何语音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同一定的意义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联系。语音的这种表义功能是社会赋予的,是社会的交际需要使人发出的声音成为意义的载体,又是社会习惯使特定的音同特定的意义结合在一起。因此离开了社会的交际需要,离开了社会的约定俗成,就没有语言的产生,也就没有语音的存在。(2)任何民族语言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不同的语言会使用不同的语音。(3)语音的地域性同语音的民族性有相似之处,即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比如汉语中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和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就具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语音的这种地域性特征同样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如何理解语音的心理属性?语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语音的心理属性”。人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听觉中枢对语音的发音和声波的感知是语音心理属性的重要方面。实验证明:人的听觉虽然是由客观的声音引起的,但作为心理现象的主观听觉和语音的客观声学效果之间并不总是一对一的关系,语音声学要素的变化并非都能在听觉上得到对等的感知。我们知道,一个音在听觉上的高低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但主观听觉上对音高的感知与客观的声波频率并不一致。对于一个400Hz的声音,只需提高1Hz,人们就可以感觉到音高的变化,而对于一个3000Hz的声音,只有当提高幅度达到9Hz以上时,人们才能分辨出声音的高低变化。主观听觉上对音强、音长的感知与客观的音强、音长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实验还证明:听觉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和概括性。我们知道,人的声道的形状同人的相貌一样,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音色,特有的声波特点。但是,不管这种个人特点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声学的效果多么不同,都不会影响人们对语音的正确感知。即使同一个人连续发同一个音,这些音的声波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人们一般感觉不到其中的变化,而把它们听成同一个音。这些都说明大脑听觉中枢在进行语音识别时,显然对听觉器官传送过来的声波进行了一定的过滤与筛选,只选择并提取与识别语音有关的特征,而舍弃其他信息。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国际音标的优点以及学习和运用国际音标需要注意几点?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它有很多优点。首先,它是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订的,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其次,它的符号以世界上很多民族通用的拉丁字母为基础,或直接采用拉丁字母,或将两个拉丁字母合为一体,或将拉丁字母倒写,或对拉丁字母稍加变形。只有当拉丁字母不够用的时候,才采用一些希腊和别的符号。因此它的符号不仅形体简单清晰,而且接触过拉丁字母体系的人学习和应用起来也比较容易。最后,它的符号比较完备,不仅可以标写各种音素,而且还有一套附加符号,可用来标写语音在音高、音强、音长以及各种特殊色彩方面的特征,因此它能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学习和运用国际音标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将国际音标与字母区分开来。一个字母可以有大小写以及手写体和印刷体的不同,而国际音标则没有。在国际中,一个字母不同的形体就是不同的音标,代表不同的音素。第二,要注意将形体相似的音标区别开来。国际音标中有些音标符号是对同一个字母进行不同的变形而产生的,应注意区分。第三,要了解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与严式的区别。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元音和辅音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1)发元音的时候,声道完全开放,呼出的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的时候,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2)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的时候,要形成阻碍不让气流外出,因而形成阻碍的部位就会特别紧张。(3)发元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发辅音的时候,呼出的气流必须冲破阻碍才能通过,因而气流较强。(4)发元音的时候,声带振动。发辅音的时候,有的振动声带,有的不振动声带。音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其中“音位是……的最小的……”应如何理解?所谓“最小的”是指从中不能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比如汉语普通话里的[pai]和[p'an]具有辩义功能,可以区别“败”和“盼”等一系列不同的词义,但它们不是音位,因为从它们当中还可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pai]可以切分出[p]和[ai],[p'an]可以切分出[p']和[an]其中[ai]和[an]也具有辩义功能,可以区别“爱”和“岸”等一系列不同的词义,但它们仍然不是音位,因为从它们当中也可以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ai]可以切分出[a]和,[an]可以切分出[a]和[n]。[p]、[p']、[a]、、[n]不但具有辩义功能,而且都不能再加以切分,所以它们都是汉语普通话里的音位。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音质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因为说话时产生的连续语流总占据一定的时间,音质单位在语音组合的线性序列中都各自占有一个时间段落。所以音质音位又叫做“音段音位”。而非音质音位是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因为它所依附的并不局限于一个音段音位,而且常常依附在音段音位的组合序列上,因此非音质音位又叫做“超音段音位”。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音位理论对具体语言或方言里的所有音素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它们在语言中的作用区分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凡是具有辨义功能的,就是重要的,不论它们之间的音质差别多么细微,都必须设立为不同的音位,以便严加区分,凡是没有辨义功能的,就是不重要的,对它们就不必严格区分,而可以归并在同一个音位里。这样,具体语言或方言里数目繁多的音素就可以归纳为一套为数有限的音位,从而使语音系统的结构特征得以呈现出来。这就是音位理论的基本原理。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音位是用来概括反映一组音素的辨义作用的功能单位,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同属一个音位的变体无主次之分,但需从中选出一个放在//中作为该音位的代表,被选中作为音位符号的通常是较常用的变体,或者是便于说明各变体出现条件的变体。如汉语普通话里[A,a,A,B]位的变体,多数人选择常用的“a”为代表,但也有人先“B”,以便能说明各变体出现的规律。音位符号选定后,属同一个音位的所有变体在音位标音中应用同一个符号标写。如汉语普通话|a|音位的四个变体[A,a,A,B]在音位标音中可统一用“a”来标写。举例说明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它有什么优越性?音位的区别特征是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相互区别,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联系在一起,聚合成群。如汉语普通话的|tc|,一方面以发音方法的特征“不送气”和“塞擦音”与|tc'|、|c|相对立,一方面又以发音部位的共同特征“舌面前”与|tc'|、|c|构成一个聚合群。音位的聚合群不仅仅反映了音位之间的相关性,而且同属一个聚合群的各个音位往往涉及共同的语音规则。比如汉语普通话里|tc,tc',c|都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组合,而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组合,而|ts,ts',s|、|ts,ts',s|、|k,k',x|中的各个音位则正好相反。举例说明什么是音位的自由变体?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或者觉得它们的差别并不重要,总把它们当作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如汉语兰州话里的[n]和[l]可自由变读,而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在这种话里,“脑”和“老”同音,都可以读做[lC42]也可以读做[nC42];“泥”和“犁”同音,都可以读做[li31],也可以读做[ni31]。[n]和[l]就是兰州话|n|的两个自由变体。例说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别的音位系统决定的?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这需要把它放到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去考察,放到与其他所有音位的对立关系中去分析才能确定。因为一个音位需要而且只需要与本语言或方言的所有音位区别开来。如,汉语普通话的/p/,如前所述,以“双唇”和/t/相区别,以“闭塞”和/m/相区别,以“不送气”和/p'/相区别,但并不通过“清音”这个特征与其他音位相对立,因为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和/p/同部位的浊塞音音位。总括起来,汉语普通话/p/的区别特征是:双唇,闭塞,不送气。通过这三个区别特征,/p/就可以与汉语普通话辅音音位系统中的所有音位区别开。英语里也有/p/音位,但英语辅音音位系统的内容不同于汉语普通话,英语/p/周围的音位与汉语普通话/p/周围的音位也不尽相同,所以二者的区别特征也就有所不同。英语的/p/以“双唇”和/t//k/相区别,以“闭音”和/m/相区别,以“清”和/b/相区别,但并不通过“不送气”这个特征与其他音位相对立,因为英语里没有和/p/同部位的送气塞音音位。可见,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语音特征是由其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决定的,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则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由其周围所有的其他音位决定的。如何理解归纳音位应遵循的三个原则,请举例说明?归纳音位首先应根据具体语言或方言中音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分属不同的音位。从归纳音位上说,这叫“对立原则”。如将汉语普通话的[p]、[p']、[m]、[f]、[t]、[t']、[n]、[l]分立为不同的音位,实际上就是依据的这一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是互相排斥的,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它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从归纳音位上说,这叫“互补原则”。如汉语普通话[A]、[A]、[a]、[B]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是各不相同的,[A]出现在[i-]、[y-]与[-n]之间,[a]出现在[-i]、[-n]之前,[A]的出现环境是无韵尾,[B]出现在[-u]、[-N]之前,在正常情况下,出现[..\n.A]的地方不会出现其他三个元音,[a]、[A]和[B]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四个元音音素的出现环境互相补充,不会出现对立现象,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入同一个/a/,它们就是/a/的四个条件变体。互补关系是归纳音位条件变体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把几个不同的音素归并为一个音位,除了要考虑它们是否处于互补关系之中,还要看它们在语音上是否相似,看它们的音质差异是否可以从各自出现的语音环境中得到解释。只有在不但互补而且说这种语言的人听起来又差别不大的条件下,才可以把几个不同的音素归入同一个音位。如果语音相差太远,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音,那么几个音素即使是互补的,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这是归纳音位的“语音相似原则”。比如汉语普通适里的[p]和[-N]也是互补的,[p]只出现在音节开头,[-N]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但这两个辅音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只能让它们分属不同的音位,而不能归入同一个音位。如何理解音素和音位的区别?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质不同便可以看作不同的音素。音位则是从辨义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这种划分只关注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有关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细微差别则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划分角度和关注焦点不同,功能方面的语音单位与音质方面的语音单位也就不会一一对应。因此若干音质略有不同的音素,只要彼此之间的差别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为一个音位,当作一个功能单位来使用。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的[A]、[a]、[B],它们都不能从音质角度继续进行切分,所以它们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同时,它们与其他元音的差别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从功能角度看,这些差别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并归在同一个/a/里举例说明音节的划分要受语音的社会性的影响?音节的划分除了要根据音节在发音机制上的特性之外,还要考虑到语音社会性的影响,要受到特定社会语言习惯的制约。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有的音节结构,不同的音节结构会使音节划分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听到[peid]这样一串音,说英语的人会认为是paid(付清的),是一个音节,因为英语的音节结构允许塞音出现在一个音节出现在一个音节的末尾,说汉语普通话的人会听成“配的”,是两个音节,因为普通话的音节结构不允许塞音出现在一个音节的末尾。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在音节结构有何明显区别?汉语普通话和英语在音节结构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别。普通话虽然同英语一样,也具备V、C一V、V一C、C一V一C这四种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如“衣”是V型,“比”[pi]是C一V型,“音”[in]是V一C型,“民”[min]、是C一V一C型,但是其中的辅音C都不能扩展,也就是说普通话的音节中不允许出现两个或几个辅音相连的辅音群,而英语没有这样的限制,音节中可以出现辅音群,如strays[strei](走离)里有辅音群[str],ask[a:sk](询问)里有辅音群[sk],sprints[sprints](疾跑)里有[spr]和[nts]两个辅音群,普通话闭音节中的收尾辅音一C只能是鼻音,而英语没有这样的限制,除了鼻音之外,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也都可以做闭音节的收尾辅音,如gate[geit](大门)life[laif](生命)。普通话音节中的元辅音最多不能超过四个,英语的音节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如上面的sprints就是由七个成分构成的音节。复元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的区别?复无音与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不同的。第一,复元音的几个成分同属于一个音节,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肌肉紧张,相连的单元音则各自分属于不同的音节,发音时有几个元音就有几次肌肉紧张。第二,复元音是一个整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连续滑动的,元音的音质是不间断地逐渐变化的,中间会产生一连串的过渡音;几个相连的单元音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是跳跃式的,元音的音质是突变的,中间没有过渡音。比如发复元音[ai]时,是由发[a]的状态逐渐向发的方向滑动,元音下音质逐渐变化,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不是发完[a]以后再发一个。复辅音不同于复元音的特点?同复元音一样,复辅音也是一个音节内部的音位组合,但复辅音也有不同于复元音的特点,复元音里的几个元音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统一的发音过程。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几个元音由一连串的过渡音串联结在一起,中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复辅音则不同。复辅音里的几个辅音并没有像复元音那样一体化,它们各有自己的发音过程。复辅音的音质变化是突变式的,彼此之间没有过渡音来联结,中间有明确的界限,正是因为复辅音与复元音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有人主张不用“复辅音”这个名称,而改称为“辅音丛”或“辅音群”。语音流变的含义及其类型?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等。韵律特征的特点及其在不同语音层次上的表现?韵律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高强方面的变化。它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永远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自身不能单独占据一个时间段落;二是它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对韵律特征而言,重要的不是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绝对值,而是这些方面的相对值,也就是通过与同类特征的对比而存在的音高、音长和音强的变化形式和幅度。韵律特征在不同语音层次上表现为:从音位层次上看,音长的变化可以构成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长短音”;从音节层次上看,音高的变化可以构成“声调”从音节组合层次上,音强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轻重音;从语句层次上看,音高、音强、音长等因素的变化可以构成语调。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但不是相同的概念。特别是对汉语来说,单音节词除极个别的如“俩”“仨”等几个合音词外,基本上都是单纯词;但单纯词却不限于单音节词,也就是说单纯词既包括由一个单音节语素构成的词,也包括一个多音节语素构成的词。反过来说,汉语的合成词绝大多数是多音节词,但多音节词却不一定是合成词。汉语中多音节而又不是合成词的主要指拟声词、连绵词、叠音词、译音词等。词的语汇学分类角度有哪些?据词的音节分类,看一个词由几个音节构成。汉语的词根据音节的数量一般分成单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三类。根据词的语素数量分类,看一个词由几个语素构成,一个词中只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词”,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则是“合成词”。根据词的音形关系分类,看一个词的语音或语形是否相同。语音相同的叫做“同音词”,语形相同的叫做“同形词”。从词的重要程度,可以先分出“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从词的用途和特点看,词还可以分成“常用语汇、非常用语汇”和“通用语汇、非通用语汇”等。基本语汇的特点和主要类别有哪些?特点是:一是产生的历史长,二是使用的范围广,三是构词能力强。汉语的基本语汇包括那些表示自然现象和事物的词,如“天、地、人、火”等;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词,如“刀、车、船”等;表示基本的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的词,如“走、谁、吃”等;表示时令、方位、数量、指代、亲属关系的词,如“年、月、南、上、下、我、父”等;此外很多虚词,如汉语“了、着、的、吗”等,也属于基本语汇。通用语汇和专用语汇是什么关系?首先,二者的使用范围是不同的,通用语汇在全社会都普遍使用,而专用语汇只在某些领域被一部分人使用;但是,二者之间也并非截然对立,一方面所有专业、行业中也都要使用通用语汇,另一方面有很多科技术语或行业语也往往有可能转化为通用语汇。常用语汇与基本语汇的关系?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因为基本语汇根据的是词产生的历史、使用范围和构词能力,常用语汇只是根据词在一定语言中出现的频率。然而,这两个概念也有很大的一致性;这两者涵盖的范围差不多。换言之,一个词如果是最常用语汇,那也就一定有资格称为基本语汇,反之基本语汇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应该是最常用的语汇。汉语的词为什么有双音节倾向,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有什么作用?汉语的双音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词和同音语素。现代汉语的音节,如果考虑到声调,大约有1300个左右。这些音节与语素的对应关系,从一音一素到一音二十素以上,各种情况都有,其中一音一素的约占全部音节的25%。也就是说,有75%的音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同音语素。同音会产生歧义,也给汉语信息处理带来困难。双音节化就是社会自觉地对这种现象进行调整的结果。双音节化对汉语来说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减少同音词,如yi这个音节,文言有“一、医、衣、依”等,改成“医疗、衣服、依靠”等双音节词就不是同音词了;其次是将多义词的意义分化,如文言“道”有“道路、道理、道义、道学、道德”等许多意思,改成双音节词后,意义就分开了。这两项事实上为减少汉语的歧义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双音节化还有韵律的作用,如本来是“制/电影片”要变成“电影/制片”,使表达变得合乎韵律。语素的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语素的意义?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需要充分考虑“最小”和“有意义”两个因素。语素必须是最小的,但这种“最小”要从音和义结合的角度来看。比如“姐”是一个语素,而“j”“ie”和“姐姐”都不是。语素的意义有两种:一是指有具体的所指,如“爸”指向一个具体的人,“吃”指向一个动作;二是指能够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如汉语的“的”本身并无具体的所指,但如将其加在动词后该动词就变为表事物的名词,英语“books”中的s具有表名词复数的意义,这里的“的”和“s”所表现的就是语法意义。词缀语素作用的异同?词缀语素的作用有一致的地方,它们本身都没有太实在的词汇意义,但又能表示某种抽象的构词意义。比如英语“一er,一ist”本身没有什么词汇意义,但附加在其他实义语素后面可以使整个词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的意义,如“writer,pianist”。不同的词缀的作用也有差异:一般说前缀在构词中通常只改变词的抽象意义,不改变词类。如英语possible是形容词,加上前缀im一后的impossible只增加否定义,但仍是形容词;后缀则除了改变词的抽象意义,也往往改变词类,如英语real本来是形容词或名词,加上后缀一ize后的realize,就不但改变了意义,而且也变成了动词。语在构造上的特点,如何理解这些特点?第一,语的总体结构特点是结构的固定性和整体性。结构的固定性是说语的结构是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大多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变,否则改变后的形式即使成立也不再是语的格式了。包括:一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如“乱七八糟”不能说“乱八七糟”;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远见卓识”不能说“远见和卓识”。一般不能替换原有成分,如“拍案叫绝”不能改成“拍桌叫绝”。结构的整体性是说语表达的意义不一定就是词语的搭配结果,大多不能简单地像一般词组那样根据组成成分来分析整体的意义。比如“风声鹤唳”是形容惊慌和恐惧的情形,“听到风的声音、鹤叫的声音都会害怕”,而不是“风的声音和鹤叫的声音”;第二,语的结构基本上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但又有各自的特殊格式。语由词构成,且比词长,一般就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形式。如:专有名词多是偏正词组,如“中国人民大学”语的结构又有别于一般词组的特殊形式,如汉语成语一般是四字格,惯用语一般是三四字格,惯用语中的比况语通常必须由并列的两项成分组成。成语结构限制严格,组成成分不能变动也不能拆开。惯用语的组成成分不能变动却可以拆开。汉语歇后语实际上是一种省略了后一分句的复句形式。汉语的简缩词语则是截取词组中的成分并进行概括。外语的语素类型与汉语的语素类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外语的语素分类与汉语的语素分类大体一致,如任何语言的语素都有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的区别。外语语素与汉语语素也有不对应的地方。比如英语中像“—ly,—ful,—able”这样专门构成词的语法类别的语素很多,而汉语除个别词后面能加“子、儿、头”构成名词、个别词后面能加“化”构成动词外,几乎没有这类语素;汉语的实义不成词语素如“民、友”等在古汉语中都是词,而英语的“anti—,dis—,—ist”等从来不是词,只是构词词缀,意义也不特别实在;英语等语言中大量表动词时态的成分是词尾形式,而汉语对应的“了、着、过”等则是独立的虚词。语素的组合与语素义的组合是否对应?二者并不完全对应。首先,一般说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就是语素义与语素义的组合,即词义等于组成成分的语素义,如“性急”就是“性子急”。但也有些情况是词义并不等于语素义的组合。第一种是语素义比较模糊,如“江米、麻利”中的“江”和“麻”;第二种是词义引申,如“鱼肉”非“鱼和肉”或“鱼的肉”,而是“像对付菜板上的鱼和肉那样欺凌残害人民”;第三种是语素义脱落,好“忘记、妻子”等词中,一部分语素义脱落消失。外语中的情况跟汉语大致相同。语素的组合与语素类的组合是否对应?答:语素的组合与语素类的组合不完全对应。一般复合词的词类与组成成分的语素的功能大体一致,比如作为组成成分的语素都是名词性的,或者中心语素是名词性的,组合后很可能是名词。比如汉语的“电灯、宿舍”等,中心语素是名词性的,复合词也是名词;支配式如“留神”,补充式如“推广”,中心语素是动词性的,复合词也是动词。但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复合词的词类与语素的功能类组合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并列式的“开关”的语素都是动词性的,复合词是名词;偏正式的“速写”中心语素是动词性的,复合词是名词;支配式和陈述式的不对应现象更加普遍。形态丰富的语言中不对应现象较少,但也存在。重叠词与叠音式单纯词和重叠式词组(语法的重叠形式)有何区别?重叠词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的一个新词,如“爸爸”。它有两个特点,首先它是词,第二是由词根重叠构成。叠音式单纯词的意义不能分解,只是一个语素,如“猩猩”;而重叠式词组则未定型为词,如“个个”。怎样分析复杂的合成词?复杂的合成词可以是多个词根语素的组合,也可以是多个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的组合。无论是哪种组合,其内部都一定按组合的先后顺序形成不同的层次,而每一层也就是不同类型的简单的合成词的多次组合。找到这些层次,逐层分析即可。如“资产阶级化”,第一层是“资产阶级/化”,第二层是“资产/阶级”,第三层是“资/产”和“阶级”。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1)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谓“抽象”指的是对具体东西进行类的概括。语言词语和句子无限多,不可能每个词语和句子都去建立一条规则,这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加以归类。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所说的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比如“桌子、书包”等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根据某种共同特点,比如大都能受数量词修饰,就可以建立“名词”这个类,这就是从词的用法对语法单位类别的抽象。2)语法规则具有强大的递归性。所谓“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格式和长度各种各样,即使抽象也不可能不断增加新的规则,这时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反复使用的规则。3)语法规则具有严密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语言中的每一条语法规则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往往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所有的语法规则都是互相联系着共同起作用的。4)语法规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小,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什么是语法规律?什么是语法规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语法”这个术语有两种内涵:一种是指语法规律,另一种是语法规则。语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对于说本族语的人来说,语法规律只有一种,只要能正常说话的人都具有运用这种规律的能力,或者说共同受到这种语法规律的制约。语法规则是主观认识的语法,即语言学家对于人们组词造句时的语感或习惯进行研究后作出的归纳和说明,这种意义上的语法又可以称作“语法学”。人们平时所说的“语法”一般是指后者,即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的关于语法的一些规则。不过大家通常说语法时,并不特别区别上述两个概念。这是因为语言学家说的语法虽然指的是某种主观认识,但又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尽可能一致,即最大限度地去描写各种语法现象,提示客观的语法规律。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的区别?根据语法研究的不同材料区分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比如研究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等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全部消失,并发展为“的、了、呢、吗”等语气词的原因及过程。这就是历时语法要研究的。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比如现代汉语的研究就是共时语法研究的内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区别?结构语法学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即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就所有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这就是组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的关系,这就是聚合规则。组合规则管辖着哪个语法成分在前,哪个语法成分在后的问题,所以组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管辖着什么样的成分能替换某个组合位置的问题,所以聚合规则实际上就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组合规则是现实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语法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就像是语法这一张白纸的两面,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可以说语法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即抓住一种形式的时候要问这种形式有什么用处,发现一种意义的时候要问这种意义是怎么来的。当然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又有不同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比如同样表现动作发生在过去的意义,英语用动词加词缀“—ed”..\n.的词形变化形式,汉语就用动词后面加虚词“了、过”的形式。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有的是一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还有的是多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划分词类有哪些标准?第一种意见是说可以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这就是形态标准。这种标准对形态丰富的印欧语言比较管用,但对汉语不太适用。第二种意见是说可以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这就是意义标准。这种标准对印欧语言还可以,但对于汉语的词类确定,仍有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第三种意见就是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这就是分布标准,这条标准不仅适用于印欧语言,也适用于汉语。各种语言词类划分结果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的词类,也有一些特殊的词类。比如已知的人类语言中无一例外地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连词等,这就是各种语言共同具有的一些词类。但不同的语言也往往有一些特有的词类。比如汉语的量词、助词等就是其他语言很少或没有的词类。第二个特点是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比如一般语言中的词类都首先可以分成两大类,或者说各种词类都可以向上归为两类,即实词和虚词。实词和虚词都可以再往下分成次一级的大类,如实词一般可以分成分布性质对立的体词和谓词两类。体词主要指名词、代词等,常作主宾词,不能作谓语;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等,主要作谓语,一般不能作主宾语。很显然体词和谓词还可以再往下分成刚刚说到的名词、动词等词类。第三个特点是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词是典型的某类词,也有一些词可能是边缘的或跨类的词。怎样看待语素的语法地位?语素是最小的一种语法单位,但它在语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特别重要。一方面从形式角度说它只是用来构词的单位,本身很难建立聚合类和组合类。另一方面从意义角度说语法分析也不太需要语素这个单位。比如汉语“大家学哲学”这个结构,它包括“大家”、“学”、“哲学”三个词。一般只要知道这三个词的聚合关系,如分别是名词或动词,进一步知道这三个词的组合关系,如先后是“主谓/动宾”结构。语法分析到这一步就足够了。而且整个结构的意思也就清楚了。如果再要分析到语素,那不但聚合和组合关系都很复杂,而且语素义与整个结构的意义的关系反而不容易说清楚了。句子变换形式有哪些情况?语言中的特殊句式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基本句的变换形式,或者说是通过主谓结构中句法成分的位置变化或删略添加等形式构造的。句子的变换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XY—YX变换”即成分移位造成的句式。例如“我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我认识”(宾语前移)。二是“XY—X变换”,即成分删略造成的句式。三是“X—XY变换”,即成分添加造成的句式。四是“X—X'变换”,即成分替换造成的句式。汉语“你去上海—你去不去上海”中“去—去不去”就是一种成分替换。这些变换也可以综合运用。为什么说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在语言里,语素、词、词组、句子等各级单位都有意义,它们的意义都是语义。其中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人们在用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时至少要使用一个句子,句子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句义是更大单位意义的基础。要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又必须了解句中词语的意义,然后还要知道句中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如施受关系意义,而正确把握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也离不开对词义的了解,因此说句子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举例说明什么是语言意义?什么是语境意义?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通常称做语言意义。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通常称做语境意义。比如“今天有点冷”这句话表示“今天气温比较低”,这是它的一般的和稳定的系统;在不同的情况下它还可能表示客人请主人关上开着的窗户,或是母亲提醒孩子多空一点衣服,这些同特定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意义是难以穷尽列举的,它们是这句话的个别的和临时的意义。为什么说专有名词的词义也是概括的?专有名词虽然用来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而不是指称整类的事物,但它的词义也是概括的。比如“鲁迅”专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人物,在他生活的不同时期里,这个人物的外貌、衣着、举止、性格、思想、社会关系等等都不尽相同,这就像是许多“不同的鲁迅”,然而在这些“不同的鲁迅”中,总有其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将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就是“鲁迅”这一词的词义。举例说明民族性的含义和表现?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意义的民族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在词义上。在词语的理性意义方面,不同的民族语言会有所不同,以至于两种语言中,词义上完全对应的词语不是很多。语义的民族特点也体现在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比如汉语的“狗”似乎和英语的“DOG”意义相同,但在汉语里的“狗”这个字眼常用于贬义,可以英语里“DOG”这个字眼常用于褒义。一个词语由最初只有一个意义,发展为具有多个意义,这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词语多义化的过程也会受到民族特点的制约。词的理性意义的产生?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对一定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认识就是词的理性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在社会实践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人们通过大脑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分类,然后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足以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征,并用一定的语音形式把这种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比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河,没有哪两条河是完全一样的,但不管这些河多么不同,它们都具有“比较大的水道”这一共同特征,这一特征使“河”这一类事物的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汉语中把这一区别性特征用语音形式来表示。就产生的“河”这个词,“比较大的水道”就成为这个词的理性意义。语体色彩的含义及主要类型?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人与人交往的一切环境之中。为了保证语言表达同交际环境相适应,人们会根据不同交际环境的特点,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使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显现出不同的状态,产生与特定交际环境相关联的变体,这种由交际环境达到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变体就是“语体”。口语体和书面语体是语言中两种最基本的语体,如果一个词语只用于或经常用于某种语体之中,就会带上这种语体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词的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局面语色彩两种类型。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日常交谈,也经常用于比较口语化的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学用品的对话描写中;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经常用于书面写作和比较庄重、正式的交际场合。不带任何语体色彩的词语是通用词语,它们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为什么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语言中的语素、词、词组、句子都是音义结合的单位,它们一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一方面又有一定的语音形式。义素则与之不同,它没有语音表现形式,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形式,比如“哥哥”的义素“同胞、男性、年长”就与“哥哥”的语音形式毫无关联,正因为如此,义素在语言中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它只有以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才能得出。所以说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义素分析的要求?应力求做到准确。义素分析的结果必须准确反映词语的所指范围,应能包容而且只包容词义所反映的那类对象,不能过宽,不能过窄,在准确的前提下,义素分析还应力求简明。义素分析的设想是要以一套数量有限的语义成分来描写整个词义系统,因而在分析过程中,应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词义的特征。义素分析的作用?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其次,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限制。比如,在汉语普通话里,可以说“男孩在笑”、但不是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段,就不能说“石头在笑”。其原因就在于“笑”这个动词要求动作发出者的词语必须具备这样[+人]这个义素,而“石头”却不具备这样的义素。另外,义素分析还可以使语义的描写形式化,这种形式化的语义知识便于用计算机来处理,因而对包括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等在内的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义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义素分析的方法还不完善,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义素分析与语音分析或语法分析不同,语音分析以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作为客观依据,语法分析以语法形式作为客观依据,义素分析因涉及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认识,至今尚未有客观的分析标准和依据,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其次,义素分析的最初设想是要仿照音位的区别性特征分析,用一套数量不多的语义成分来描写和说明整个词义系统,但这一设想的实现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种语言中的音位不过几十个,用来分析这些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数量也是有限的,但一种语言中的词义的数量却庞大的多,而且词义系统是开放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认识的深化,新的词语及其词义层出不穷,分析和描写这些词义到底需要多少义素,是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研究语义场的意义:语义场研究对词义研究和语言间语义对应关系的研究都有一定意义。1)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语言中词汇意义,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词义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词义的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清楚地看到语言内部因素对词义形成和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深入地认识词义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原因。2)为义素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基础。3)为词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和途径。4)为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对应关系提供一种可利用的手段和框架。词为什么会由单义发展为多义?词由单义发展为多义是具有其各方面的根源的,首先,客观对象之间的各种相关性和相似性联系是词语多义化的现实基础。由于客观事物间具有这种相关性或相似性,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就有可能根据客观对象之间的某种关联,用指称甲类对象的词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产生出与原来的词义有联系的新的意义。比如英语的“pen”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写字,羽毛便和书写工具联系在一起,人们用同一贯词去指称这两个虽不同但又有联系的事物,就使“pen”增加了“笔”的意思。其次,词语的多义化是语言经济原则的必然产物。语言中的语音形式总是有限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又总是不断增加的,用数量有限的语言形式去表达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意义,就必然会出现一个语音形式表达多个意义的多义化现象。如何看待语义场的层次性:语义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层次性。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之间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如何看待语义场的系统性?语义场最重要的是它的系统性。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词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素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成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在意义领域恒定或封闭的情况下,一个词义占据的地盘大了,其他词义的地盘势必就会缩小;一个词义占据的地盘小了,其他词义的地盘必然就会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中某个词语的意义会受到系统中其他词的制约,系统中某个词义的变化或词语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意义领域的重新划分和分配,从而引起系统中其他词义的变化。如在先秦时代,“牙”和“齿”指中间的牙齿,后来“齿”退出了口语交际领域,“牙”便扩大了自己的意义范围,指所有有牙齿。词汇意义和关系意义的区别?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成分,句子中词的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首先要懂得句中词语的词汇意义。句子通常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关系意义和词汇意义不同,词汇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个词即使孤立存在,也会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关系意义只存在于一定的句法结构中,孤立的词语是没有这种意义的。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既要懂得句中词语的词汇意义,还要知道词语的关系意义。语气意义的内容及其表达形式?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语气意义一般都是通过语调形式来表达的,在有些语言中,一向虚词和语气副词也有表达语气意义的作用,如汉语普通话里的语气词“吗”就可以独立表达疑问语气,语气副词“竟然”、“居然”都可以表示惊诧语气。歧义与模糊有什么区别?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语义学所谓的“模糊”,是指语言形式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边界是,是指一个意义分别与别的意义难以绝对划分清楚,歧义则是指同形的语言符号序列可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义。在言语交际中,歧义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来消除,而模糊则始终是模糊的,除非能以量化的方法来定义他们。比如“新”是模糊的,它与“旧”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新汽车牌照”是歧义的,如果换个说法,说成“新的汽车牌照”和“新汽车的牌照”,歧义就消除了,但“新”依旧是模糊的。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形式不同,就无所谓有歧义,有歧义则语言符号序列必然形式相同。所谓形式相同,韵律特征也相同;从书面表达上说,则要求书写符号及其排列形式相同。由于口头和局面的同形条件不一样,口头同形和书面同形并不总是一致的。口头同形的,书面不一定同形;书面同形的,口头也不一定同形。进一步说,口头上有歧义的,书面上不一定有歧义。书面上有歧义的,口头上不一定有歧义。又如“北京人多”在局面上是有歧义的,但在口头上说出来,一个是“北京/人多”,停顿在“北京”和“人多”之间,一个是“北京人/多”,停顿在“北京人”和“多”之间,二者不同形,歧义当然也就不存在了。如何理解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说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那就是说文字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如果不是用来书写某一种语言单位的符号,即使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浊文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表示一定的意义:可以通行,或不可以通行。但是红绿灯不直接跟哪个语言单位挂钩,所以是一种符号,但不是语言的符号,因而不是文字。旗语和莫尔斯电码直接代表文字符号,可以说是文字的符号,是语言的符号的符号。说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那就是说文字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孤立的符号,而是互相有联系,有一定规则制约的。文字系统由一定数量的“字符”以及字符的组合规则和书写规则组成。简要说明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意符就是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也就是表意的字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就是音符,也就是表音的字符。但是语音没法由图形来表示,因此音符最初都是由已有的意符转化而来的,例如古汉字的“其”原来是“簸箕”的意思,原本是一个意符,后来采用这个字的字音去记录同音的虚词“其”,“簸箕”的意思就抛开了不管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就是成了只在语音上跟有关的语言单位有联系的音符。简要说明文字类型的分类标准及其分类情况?文字的类型可以根据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标准来分类:一种是根据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另一种是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根据字符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在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词语文字”、“语素文字”、“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音位文字还可以细分为“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是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素相联系的文字是语素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是音节文字。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辅音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车间2文字。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是全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音位文字。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分类,在理论上各种文字可以分为“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是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习惯上又称为拼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如何正确认识汉字的类型?关于汉字的类型,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汉字根据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样联系的标准来归类,是一种词语文字;而根据字符跟语言单位的语义还是语音相联系的标准来归类,是一种意音文字。但是社会上还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仅仅是分类角度稍有不同,有的则是误解,甚至是有意曲解。有人认为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那是“现代”的情况,因为在创制汉字的时代,汉语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现代的语素在当时绝大多数还是地地道道的“词语”..\n.。不过,说汉语是词语文字还是语素文字仅仅是立足点和着重点不同而已。从汉字创制时期来看,汉字字符代表的绝大多数是词语,但是从今天来看,也可以说多数汉字代表的是语素,因为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语在绝对数量上已经占多数。还有人说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那是因为,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词语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已经多数是双音节和多音节的,所以在这些词语中汉字代表的只是语素而不是整个词语,另一方面每一个汉字只代表一个音节。不过,一般说“音节文字”是指一个字符代表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由一个字符来代表的表音文字,可汉字说不上是表音文字,有些汉字往往不止代表一个音节,而同一个音节又常由很多不同的汉字来代表,因此,说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至少是不确切的。而认为现代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象形”是只指制定原始字符图形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造字法”,例如要表示“日”的意思就画一个像太阳的圆圈。象形字符最初直接表意,但是同时也间接表音。至多很多虚词、语法形态和抽象的概念则是根本无法用任何“象形”的方法来表示的,只能假借意符的读者来表示。因此,全部字符都只表意的文字是难以存在的。至于说现代汉字还是“象形文字”就没有任何根据了。也有人认为汉字是一种典型的表意文字,说汉字能够直接“表意”,似乎任何一个民族的人见到一个汉字就可以懂得那是什么意思,因此说汉字是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最神妙的文字。这种说法是完全把汉字神话了,同样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简要说明不少人将文字和书面语等同起来进而把文字和语言等同起来的原因?书面语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书面语和文字的关系十分密切。正由于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混淆文字和书面语,甚至混淆文字和语言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在现代汉语中“文字”有三个不同的义项:1)书写或记录语言的符号,也说“字”或“字母”,如汉字、英文字母等,2)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如中文、英文等;3)文章,如“文字通顺”。正因为现代汉语中“文字”不仅有“书写或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意思,也有“语言的书面形式或书面语”的意思,而书面语也是语言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不少人就把文字和书面语等同起来,进一步就把文字和语言等同起来。如何理解“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但不能将这种影响绝对化。”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应该说文字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是有一定联系的,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跟不同语言固有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汉字在语音上代表一个音节,这跟汉字产生初期汉语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单音节的特点显然是不分开的。闪含语系的语言的词根一般包含三个辅音音位,在不同的地方加进不同的元音表示不同的形态变化。不过掌握这种语言的人完全知道要表示什么意思,应该在什么地方加进什么元音,因此没有表示元音的字母也没关系,只写出辅音字母就够了。相反,如果要写出元音字母反而太麻烦了。但是到了后世,语言本身发生了变化,后人已经不能完全掌握在什么地方加进什么元音的规则,所以就在必要的地方增加表示元音的附加符号。但是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语的情况跟阿拉伯语不同,词根是由辅音和元音组合而成的,如果字母不表示元音就无法正确表示词语的语音形式,也就无法阅读,所以希腊人在借用腓尼基字母的时候就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对某些字母加以变化来表示元音,通过这种方法增加了元音字母,从而创制了既表示辅音又表示元音的音位文字。这些事实都说明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是有影响的。但是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也不能绝对化。说语言的特点制约了文字的特点,什么样的语言只能使用什么样的文字系统,这种绝对化的观点至少目前还缺乏证据,因为同一系属、同一类型的语言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以及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的实例并不少见。同属汉藏语系的汉语和藏语就采用不同的文字系统,一种是意音文字,一种是音位文字;越南语在过去几百年内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可是过去使用的是在汉字基础上形成的属于意音文字系统“字喃”,现在则改用拉丁字母的表音文字系统。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明。文字的作用:可从三方面来认识:1)从交际层次看,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克服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扩大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2)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层次来看,文字是人们积累文化遗产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3)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看,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如何理解“文字也会影响语言,但无限夸大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是没有根据的。”文字也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文字对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帮助语言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语言的功能大大加强和扩展了。其次,文字的类型会影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在现代社会里语言之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书面语进行的,文字类型相同会促进这种影响,而文字类型不同会在不同程度上阻碍这种影响。不过,总的说来,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是有限的。无限夸大文字对语言的影响是没有根据的。有人说文字怎么怎么影响了语言,是根本不区分文字和书面语,甚至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了。如果语言中没有“种”“众”和“重”这三个不同的词语,文字怎么能强行区别?现代汉语经常利用古汉语的词语来创制新词,这跟西方语言经常利用古希腊拉丁语词根来创制新词一样,这是利用古代语言的实例来创制新词的实例,不能说是文字本身能创制语言中的新词新语。总之,现在说的文字的种种神奇作用,归根到底都是语言本身,包括口语和书面语的作用,并不是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的文字的作用。简要说明结绳跟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文字起源为“结绳”,但从谈到结绳的种种资料来看,结绳都只能起一种记数的作用,或者起一种帮助记忆和提示的作用,并没有跟任何一种语言单位结合,而且现在已知的任何一种文字也都没有迹象表明脱胎于结绳,因此,结绳只是在文字诞生以前人类使用过的一种记数、帮助记忆和起提示作用的工具,跟文字的起源没有直接关系。如何看待“文字发展三阶段论”的观点?文字发展三阶段论认为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阶段、音节文字阶段和音位文字阶段。从现有文字史的资料来看,最早出现的字符就造字的方法而言的确大都是“象形”的,就其跟语言单位的语义和语音的关系而言也的确大都是“表意”的字符都是后起的,而就表音文字而言,大致先有音节文字,后有音位文字。从使用字符的多寡和学习的难易而言,的确音位文字使用的字符是最小的,是最经济、最容易学的,音节文字次之,意音文字或词语文字使用的字符最多,最不经济,因而也最复杂,最难学。但是,一个符号系统的优劣首先应该就其功能而言。就服务于语言的功能来说,以上各种文字似乎都能很好地为有关的语言服务,难分高低,似乎说不上哪个高级,哪个低级。这个问题可以暂时不做结论。简述汉字字体演变?汉字众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在字形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字体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么几个不同字体的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可能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形成的不同的字体。小篆是经过规范化了的,但是菜体太繁,在简化趋势的冲击下,很快就让位于隶书和楷书。隶书出现得比小篆还早,可是成为一种通行的字体比小篆晚。甲骨文和金文象形程度还比较高,还没有完全线条化。隶书和小篆都已经完全线条化了。楷书最早在魏晋之际就出现了,但不久就出现了印刷术,从此汉字的字体也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但是字形简化的趋势始终没有停止。至于行书和草书不是普遍通行的规范字体,可以看作一种别体。“已知的所有自源文字都是意音文字,词语文字”,如何理解?古老的独立发展起来的“自源文字”总是选择词语作为制定字符的依据,这大概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大都认为最明确的语言单位是词语。如果一种语言的词语绝大多数是多音节的,并且音节的界限不那么明确,那么选择词语作为制定字符的依据,就是十分自然的。例如古埃及文字的字符,不论是单纯的字符,还是复合的字符,代表的语言单位都是词语,不管这些词语是单音节的还是多音节的。因为这样的文字以词语作为字符代表的单位,所以后人称之为“词语文字”。从已知最古老的自源文字来看,最初的字符都是表意的,不论字符的图形结构是“象形”是“会意”的,还是“指事”的。但是语言中有些词语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一些虚词和语法形态更是没法用图形来表示的,只能用表音的办法来记录。自源文字最原始的字符图形同有直接表音的,这大概是没法用图形来直接表示语音的原故。不过表意的字符直接表意,也间接表音。所以自源文字都是利用原来有的意符间接表音的作用,假借某些意符来作为表音的字符,也就是音符。因此,这些文字就既有意符又有音符,所以这些文字又都是意音文字。为什么说“汉字的偏旁跟用做独体字的意符和音符不完全相同”?汉字合体字里面的“形旁”是表意字符,但是跟独体字中的表意字符不完全相同。由意符构成的独体字是跟语言中确定的词语相联系的,但是合体字中的形旁只表示某个语义类别,不跟语言中的具体词语相联系,如“江,河,湖”等合体字中的“水”旁就只表示这些词语都跟“水”有关,只是起一种语义分类的区别作用。汉字合体字里面的“声旁”是表音字符,但是情况比较复杂。一部分声旁在合体字里面的确只表音,不表意,如“花朵”的“花”里面的“化”。可是另一部分声旁作为独体字的时候原来就是一个表音字符,是通过语音上的联系来表示某个词语的字符,因此是有相应的语义内容的,而在合体字里面加上去的形旁只起区别作用,并不承担合体字所代表的词语的语义内容。因此有人认为这些偏旁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意符或音符,至少跟用作独体字的意符和音符是不完全相同的。简述劳动在语言起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人类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哪三方面的条件?首先,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其次,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最后,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这三个条件都是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三者缺一不可,而创造这三个条件的是人类劳动。举例说明语言的发展演变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义和语法等语言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都是存在的,只不由于这些发展演变通常是缓慢的,因而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到。先来看语音的演变。当人们用现代的语音读古人的诗时,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斜、家、花”三个字应该是押韵的,但用今天的普通话读,“斜”与后两个字并不押韵,这是因为古今汉语的语音已发生了变化。语汇、语义和语法的发展演变通过古今语言以及不同时期的语言的比较,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劳模”、“德育”“电脑”等一大批新的语汇大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语汇库。像“探花、榜眼”等词现在一般只有在讲述历史时才可能被使用,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人们一般是不会用到它们的。“脸”原来指两颊上部,北宋词人晏殊的词中有“轻红淡白匀双脸”的句子,其中的“脸”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脸”的指称范围扩大了,用来指整个面部。“臭”本来指气味、香味,臭味以及别的什么气味都可以说是“臭”,因此《易经》中才有“其臭如兰”的廉洁,后来“臭”的指称范围缩小了,指不好闻的与“香”相对的气味。语法的发展演变虽然非常缓慢,但通过对比,仍不难发现古今语言在语法上的差异。除了语言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发展演变之外,在一定的条件下,一种语言的内部会分化出不同的方言,有些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还可能成为不同的语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也可能消除方言分歧,走向统一,不同的语言也可能通过各种方式统一为一种语言,这些现象也都是语言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特点有二: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推动下,语言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又不得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不能满足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日益增长和变化的交际需要。所以除了已经退出社会交际领域的死语言之外,不处在演变发展之中的语言是没有的。稳固和发展都是由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一语言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一方面又不能变得过于急剧。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但这种演变和发展不能以突变的方式而只能以渐变的方式来进行。“不平衡性”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变化发展的联系紧密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语汇。语汇必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社会生活中新事物、新概念出现、旧事物的消失、人的观念的更新都是经常发生,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社会生活就会不断地提出新的交际需求,语汇必须随时对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变化作出反应,才能使语言满足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交际需求,因而与语音和语法相比,语汇的新陈代谢最快。语言中虽然有成千上万的词语,但是表达这些词语的语音形式却极其有限,几十个音位的排列组合就可以完全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新词语的产生只能使用已有的语音形式,否则就不会被社会接受;旧词语的消失一般也不会造成某个语音形式的消失,因为这个语音形式还会保留在其他词语里。可见,语言中的语汇即使迅速发展,也不会立即引起语音系统的演变。所以,语言中的语音系统是比较稳定的,它的演变速度是缓慢的。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社会的进步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人们的思维成果也越来越复杂、精密,这些都会不断地对语言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汇。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在一个社会内部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产生社群分化。这些不同的社会集团所使用的语言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各具特点的社会方言。如果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各个处于分化状态的部分走向统一,它们之间的交际势必逐渐增多,但不同语言或方文豪裼差异会妨碍甚至阻断人们之间的交际,进而影响社会的统一或统一的巩固,影响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就需要有一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的交际工具,以适应社会统一的需要,于是通行于全社会的共同语就会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统一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语言就会在共同语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从根本上讲,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社会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语言中的每一项具体演变和发展都有其直接的社会根源。这些演变现象都难以从社会的发展方面找到直接的原因,而需要从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去寻找原因。简述语言分化的过程并归纳方言产生的条件?语言自产生之是起,它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各组成部分就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些变化总是开始于某一人群,然后借助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向四方扩展。在远古时代,由于受食物资源的限制,人类社会的规模不可能很大,社会成员也很少。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长,人们不得不分成不同的人群而分开居住,并且一分再分,越走越远,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对这些原先住在一起后又分开的人们来说,如果彼此居住和活动的地点越来越分散,相距越来越遥远,相互之间的效也就会越来越少,原本统一的社会就会逐渐发生不完全分化,在地域上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频率很低,甚至难以发生,一个地区内的语言发展演变也就难以借助言语交际的力量扩散到其他地区,各地区使用的原本相同的语言共同点就会不断增多,时间一长,不同地区的语言就会各自形成一系列自己的特点,不同的方言就形成了。由此可见,社会的不完全分化是一种语言内部产生方言分岐的必要社会条件,可以说,没有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就没有方言的产生;但如果只有社会的分化,而没有语言的发展演变,一种语言内部的方言分歧也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方言的产生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方言在语汇和语义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在:首先,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方言里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如北京话的“家具”,广州话叫“家私”。其次,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方言里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如长沙话的“蚊子”包含了“苍蝇”的意思,但北京话的“蚊子”就无此义。简要说明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谱系分类首先根据语言间亲属关系的有无,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世界上的诸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分,大致可分为九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之下又可以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程度,把语言分为若干个语族,比如英语和德语有比较直接的亲属关系,它们同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同一个语族之下还可以分为不同的语支,有时甚至还能在语支下分出语群。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这种谱系分类的层次体系,反映了原始基础语随着社会的分化而不断分化的历史过程和结果。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的关系..\n.:社会方言是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它和地域方言都属于全民语言的分支,但二者也有区别:(1)地域方言是以地域上的分布划定范围的,而社会方言是依据社会上的阶级、阶层、集团、职业、文化教养等因素进行划分的。(2)地域方言的特点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社会方言的特点基本上表现在一般词汇方面。(3)地域方言由于其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与共同语不同,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发展为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只在一般词汇上有某些特点,没有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因此,它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发展成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有何异同?同:1)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2)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3)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异:1)形成的原因不同。地域方言是语言因为地域上的差异形成的,所以从语言分布看,方言处于某一语言的某个平面区域,可以在地图上标出某种地域方言通行的地域,而社会方言的形成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有关,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其民族、籍贯、性别、职业、爱好、学识、信仰、所处环境等方面的特征,与他周围的人形成或松或紧的社会网络,这些特征反映在语言使用上,往往具有群体性,都可以形成语言特色,这些语言特色的共性,就形成了社会方言,例如老师有一套教学术语,戏曲有自己的程式语言。旧时候生意人特创了一套表示数字的词语,利用汉字结构的特殊性,通过分析拆解汉字的方法表示数字,形成表示数目的隐语词,例如“旦底、空工、横川、侧目、缺丑、断大、皂底、分头、旭边、田心”分别表示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比如“旦底”就是“旦”字的底下的笔划,就是“一”。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说“酷”,而老年人很少使用这个词,这都是社会方言的反映。文学创作中恰当运用社会方言词语,给角色定位,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使用对象不同。地域方言是属于某一地区的全民语言,是当地人交际使用的“共同语”。而社会方言不具有这种全民性,只属于某个特定的阶层使用,比如木匠有木匠的专用语,绝对不会使用炼钢工人使用的语言;农民使用的打场、保墒、灌溉,城里人也不会使用甚至可能口头上永远都不使用。这是因为社会方言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使用上也要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制约的缘故。由于这个特点,社会方言又有跨越地域方言、超越地域方言的特性,比如医疗术语,在行业中是相同的,不受地域方言的影响。3)内部差异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表现在各行各业各有一套行业语,这些词语的语音形式、语法结构与全民语言没有太大的差别。地域方言的差异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方面面,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有一套独立的语音系统。4)发展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例如前面举的欧洲一些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引起语言地位的变化就是例子。社会方言随着发展,其影响扩大,那么其中有些词语可能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例如医学行业语“瘫痪”用来比喻机构涣散、不能正常进行工作;计算机学科术语“软件”现在又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硬件”又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机器设备、物质材料等基础设施。像行业语“白脸、红脸、亮相、上台”现在都引申出新的意义,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但社会方言无论怎样发展,无论影响有多大,都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社群分化给语言的分化带来了哪两个直接后果?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群分化会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会在不同的社群之间造成程度不同的社会距离,社会距离又会在不同的社群之间造成交际障碍,甚至有可能使一些不同的社群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结果社群内部的交际活动要比社群之间的交际活动频繁得多,最后各社群就会在语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特点,产生不同的社会方言。二是会在社会上或特定的社群内形成与特定社群相关联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影响人们的言语行为。有些学者将“共同语”和“通用语”合称为“共同语”,它们的实质一样吗?“共同语”和“通用语”有本质上的区别。“通用语”是指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而选择的一种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的方言。比如我国古代所谓的“雅言”、“通语”以及后来的“官话”就是当时人们给这种通用语起的名称。但是在社会处于半统一半分化的条件下,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来往很不普遍,频率也很低,通用语的使用者就可能只局限于一些官员、商人和读书人,人数势必不多。这样一来,通用语也就难以对广大民众所使用的方言产生大的影响,对消除方言分歧也不会起多大的作用。而共同语则不同,它是社会打破地域封闭状态走向完全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对方言来说,共同语是一种高级形式,它能够积极地影响方言,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并准备最后取代方言。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但我们仍应看到二者在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在语言统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的重要差别。现代汉民族为什么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这主要是由政治上的原因决定的。北方方言区的代表点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近千年来一直是一个政治中心;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几百年来被用作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管理的工具,被称作“官话”;加之近千年来,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宋人话本、元曲和明清的白话小说等,大多是用北方方言或者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而且使用北方方言的人也最多。这些因素使北方方言在汉语众多方言中地位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因而它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简述共同语在其普及过程中对方言的影响?影响有二:首先,引导方言的发展方向,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如上海方言中的大批语汇已经或正在被普通话语汇所替代,像“影戏”被“电影”替代等。其次,共同语会逐渐扩大自己的使用范围,而方言的使用范围将随之不断缩小。比如现在很多方言区的中小学都逐渐开始使用普通话教学。造成语言差异的因素有哪些?阶级和阶层的差别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如在一项著名的社会语言学调查中表明,纽约社会中高阶层的人在发[r]音时会特别强调地发出卷舌音,而低阶层的人则不。职业的差别也会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这种与不同职业集团相关的语言差异突出地表现为不同的行业由于工作的需要而各有一些自己特殊的用语,即通常说的行话。如教师把讲课前的准备的教学方案叫做“教案”。大多数行话用语只在内行的人中使用,外行人一般不懂,也不使用,因而行话的使用往往可以起到显示说话人内行身份的作用。但行话中的有些用语也会向全民语言中转化。年龄的差异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其实在我们周围有不少话是只限于一个年龄阶段的人说的。性别的差异也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从而造成语言的差异。如北京的“女国音”现象,就是指当时的女学生爱发“尖音”。由于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按性别分化为两个相对隔绝的社群,因此性别差异不大可能导致形成有严重差别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方言。不同性别的人虽然有各自惯用的语言项目,但是不影响交际的。文化程度也是影响语言的一个社会因素。不过这一因素往往同阶级、阶层、职业等其他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并共同对语言产生影响。一般地说,文化程度高的人一般使用民族标准语,文化程度低的人一般使用方言或土语。不同的宗教信仰也有可能阁下不同的社群,如果相互之间的交往不那么频繁,就有可能形成因宗教因素而产生的社会方言。印度语和乌尔都语的形成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根本上说,任何社会方言都是随着社会的社群分化而产生的,社会的社群分化是语言产生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语言规划的特点?其一,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实施。其二,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它并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什么要进行语言规划?因为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共同语在推广的过程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会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成分和用法。这些新鲜事物有些是符合规范的,有些则不然。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现象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它们的存在只会造成共同语内部的分歧和混乱,只会妨碍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进行语言规范化。其目的就是要向全社会推广一种标准语,消除由种种语言变异造成的分歧混乱现象,保障社会交际的正常进行,维护民族共同语的统一性,使其更好的这社会的发展服务。简述思维和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思维和思想不完全相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而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侧重于用何种方法想问题,想得多少,是否想得到;而思想侧重于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不同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并不是一回事。但思维和思想又有联系:因为不管怎么想总会得到某种结果;反过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更进一步说,想的过程有深有浅,在深入去想的过程中也要利用以前想出来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事实上又分不开。所以广义的“思维”,既包括不同程度呀不同阶段想的过程,也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要真正搞清楚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需要从以下三个具体问题入手:一个问题是,从起源和发生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出现的,还是有先有后,甚至各有各的产生过程?再一个问题是,从范围和功能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始终对应的,还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或者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还有一个问题是,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还是思维决定语言或语言决定思维?语言和思维产生的先后问题,历史上曾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分别列举出两个代表人物?第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语言有各自的发展过程,二者不是一回事,也没有多少关系,甚至认为语言出现后还干扰了纯正的思维,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第二种意见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而且由于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那么甚至应该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思维,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第三种意见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发生,虽然语言出现后成了思维的主要工具,但语言出现前人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语言出现后也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洛克和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简述思维的分类?思维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叫做“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也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也称为表象思维。第二类叫“抽象思维”它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第三类叫“发散思维”,它是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例如感情、意志、美感等。语言和思维相互对应表现在哪些方面?语言与思维的对应主要表现在抽象思维上,抽象思维肯定需要语言的参与。要表达概念、就得使用词语;要作出判断或推理,就得用到句子或复句;逻辑思维中的公式代码,也是语言的转化符号。所以抽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或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只有人才有语言,因此只有人才能进行抽象思维,反之,人之所以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因为人有语言。语言和思维相互不对应表现在哪些方面?相对于抽象思维,其他两种思维活动不一定须借助语言来进行,或者说即使其中与语言有关,语言的作用也远比不上在抽象思维中那么大,这是语言与思维不对应的地方。感性思维,特别是直观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古籍,这种思维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它不借助语言进行,只有在语言参加以后,才可能上升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发散思维,特别是表现为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时,是思维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产生的影响,但语言与发散思维活动的关系比较疏远,可以说此时的语言不但已不是思维的工具,而且也成了受其影响的对象了。简述语言和非抽象思维的关系?:抽象思维以外的思维,特别是感性思维,叫做非语言思维,文化意识和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叫做形象思维,这二者统称为非抽象思维,非抽象思维虽不一定需要语言,但非抽象思维也不是完全没有或不需要语言参与。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察,儿童在手势思维和直觉思维阶段,不但逐步把手势和直觉与词语联系起来,而且词语也帮助儿童发展了这一个阶段的思维活动。至于发散思维,无论是人的情感、美感还是文化意识,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或者反映到语言文字上面。简述儿童的思维活动与儿童语言的关系?儿童在掌握语言以前更多的是利用直觉,而不是用语言来思维的,儿童的思维还算不上抽象思维。虽然这时语言不但是儿童学习的对象,而且在培养儿童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皮亚杰曾观察到儿童在手势思维和直觉思维阶段,不但逐步把这些手势和直觉与词语联系起来,而且词语也帮助儿童发展了这一阶段的思维活动。简述发散思维和语言形式的关系?发散思维包括人的情感、美感以及深层的文化意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或者反映到语言文字上面。文学家、艺术家进行创作时,主要是运用属于发散思维范畴和形象思维,而这种形象思维恰恰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手段。小说、戏剧本身即需要语言进行创作,而音乐、绘画的创作也需要语言的参与,甚至它们的意义、内涵,最终也得靠语言来说明和阐释。简述语言和思维在地位、作用上的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就是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包括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结果,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语言学家沃尔夫,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相关论”。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语言确实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更主要的是思维决定语言。这种观点目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目前,在思维和语言的地位作用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什么?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可能无限度地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语言和思维谁是主导?语言和思维在地位作用上到底谁更重要,谁决定谁,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思维,这是一种较极端的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语言学家沃尔夫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又称“语言相关论”。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语言确实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更主要的是思维决定语言。因为一方面从整个对思维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看,即使承认语言影响思维,也并不是只有语言才影响思维。另一方面从整个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的现象看,即使承认思维受语言的影响,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受到语言的影响,世界上使用不同语言的人通过翻译可以相互理解就是因为尽管不同语言其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思维内容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因此,应该说目前在语言和思维地位作用问题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抽象思维是否必须以语言为工具?抽象思维活动肯定需要语言参与。因为表达概念,就得使用词语,而要作出判断或推理,就得用到句子或复句。因此可以说抽象思维实际上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或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只有人才有语言,因此只有人才能进行这种抽象的思维;反过来说,人之所以有高度抽象的思维能力,就是因人有语言。不过即使如此,即抽象思维与语言是对应的,在思维和语言在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上也仍然不能绝对化。有时抽象思维活动只借助于语言还不够,不能绝对地说语言就是抽象思维的惟一工具。实验还部分证明人脑的神经元并不是单通道线性排列的,而似乎是一种多通道的全息装置,可以进行所谓“跨越式思维”。所以,复杂的思维活动也并不是完全凭借线性的语言来进行的。什么是语言能力问题?人要说话,当然就得利用说话的器官。人的身体器官跟语言有关的除了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外,还有就是大脑。但发音听觉器官是纯粹的生理功能器官,大脑才是支配发音和听觉的器官,具有心理的功能。大脑与人类语言的关系最为密切。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就必须研究人的大脑,研究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这就是语言能力的问题。什么是语言获得问题?人类语言十分复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都有一大堆规则,但儿童差不多都能在五岁左右基本掌握这个复杂的系统。儿童语言的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获得过程,甚至是一种创造过程,心理学上把儿童学会自己母语的过程叫做“语言获得”。要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也就必须研究儿童是怎样获得语言的,这就是语言获得问题。儿童语言获得的研究包括哪些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儿童学会说话和理解别人说话经过了哪些阶段和步骤,这就是所谓“语言获得过程”的问题;另一个是儿童学会说话和理解别人说话是由什么原因和条件决定的,这就是所谓“语言获得原因”的过程;前者多的是一种对“其名”的观察,后者则主要是一种对“其所以然”的解释。儿童语言能力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主要有: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语音能力,语义能力,语法能力;儿童听的能力往往要早于说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要早于构造句子的能力。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n.1)非自控阶段,也叫语言前阶段,幼童对语音产生的感性。2)咿呀学语阶段,幼童在这时出现听觉的语言化。3)单词阶段,儿童具备了综合句语言或以词代句语言能力,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4)双词阶段,儿童掌握了两个实词的连接,具备了双词句语言能力,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5)简单句阶段,儿童掌握了多个实词的连接,具备了简单句语言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结构。6)复杂句阶段,儿童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形态变化,句子具备了成人句语言的基本特点。语言学习和语言获得有什么区别?语言学习称做“LanguageLearning”;语言获得在心理学上称做“langugeacquisition”前者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语言的过程,而后者是特指儿童学会说话,特别是学会自己母语的过程,“获得”并不单是自然而然的模仿过程,更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过程。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就有的?现代科学实验证明,人类的大脑具有“遗传机制”,其中有一部分肯定是后天才获得的非本能的知识,如词语、发音等个别的语言现象,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能的知识,如语类、层次等最基本的句法原则。美国当代语言学家乔姆斯最早提出这样一种假设。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储存的语言知识应分作两类,一类叫做“语言能力的知识”或“普通语法”,这是全人类语言所共有的,另一类叫做“语言运用知识”或“个别语法”,这是各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前者是一种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获得的知识,后者则是人出生以后在一定环境下通过学习掌握的。人出生时大脑的构造已经决定了人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这部分能力人人都有,人人都一样。根据这种假设,人以大脑中的普通语法为内因基础,以所处的语言环境为外因条件,最终才获得完整的语言知识和具有完备的语言能力。当然“语言遗传机制”到底是什么东西目前还不能肯定,若能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最终证明人类语言是否合格和各种变化的现象都是受到普遍原则限制的结果,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儿童在短短丙三年内就能学会复杂的语言,因为这一部分普通原则是不必学的,是人与生俱来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本来就储存在大脑的某个部位中的。语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不同民族文化意识才决定了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这种“决定”的关系不能颠倒;另一方面不同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又确实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这种“反映”关系不能夸大。具体来说,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关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通常说的认知活动主要就是指抽象思维活动。具体来说,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语言可以帮助人完成人的认知过程。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思考简单的事情或者是表达复杂的想法或意见时,都得使用语言。例如学习外语时,得先用本族语把要表达的意思组织好,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在听外语的时候,也得先把外语的词句变成本族语想一想,才能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可见人们思维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运用语言。二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人们经过想的过程,得到一些结果,比如得到一些概念、判断和比较复杂的结论等,要把它们保存起来,或者让别人也能理解和应用这些思维结果,也得靠语言,即必须使用一些词语、句子甚至篇章来把它们“包装”起来,否则这些东西就失去了物质载体。三语言可以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人的思维认知能力,包括思索问题的能力和得出结果的能力,都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发达和完备。在这种能力的发展中语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思维认知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语言能力的强弱。举例说明语言如何反映民族文化?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是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客观现实对各个民族来说是基本相同的,思维上形成的概念、判断也是基本一致的,但对同一事物,各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却可能有所不同,无论是在词汇、语法上,还是在语义和表达上,不同民族的语言都不能不有自己的特点。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的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种研究就是所谓的文化语言学。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汉英两种语言中对同一些亲属使用称谓词语的区别以及光高产田划分颜色词语的区别。再如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往往都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词语。例如汉语里的“窝头”、“筷子”是中国特有的仪器餐具。再如有些词义色彩不同,如汉语的“狗”和英语的“DOG”在褒贬上有差异。从语言到文化这头看,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做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这种方法对于研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可资参考的早期历史乃至史前史,都很有好处。如商代称父亲的兄弟为“诸父”,反映了在商以前的远古社会时期也曾经实行过一个氏族的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姐妹共同互为夫妻的制度。通过语言材料研究古代的历史,研究民族的历史,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何曰语言学应用的结果也能推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有赖于语言研究的成果,但反过来可以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动因。事实上常是先有了某种应用上的需求,才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朝这个方向更深入迅速发展。一方面就语言学研究的整体情况看,几乎所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都是随着语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才产生的。比如前面提过的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就是因为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在应用中扩大了,才推动了这些语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就语言学的某些领域看,还存在着语言的应用已经走在前面,而语言学研究却迟迟跟不上的情况。计算机处理是个典型的例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成了紧迫要求,而语言学的理论准备和相关研究却很不充分。为什么说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阔?语言学的应用或应用语言学当然有特定的学科范围,但语言学的应用领域实际上又是十分广阔的。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教学为主,既包括学校里进行的母语教学,也包括儿童语言教学、民族地区的共同语教学、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盲聋哑人的特殊语言教学。除些之外,还应该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等。最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块:一是语言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人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语言规范化有关的直接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哲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二是语言这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即面向机器的语言这应用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跟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应用研究,还可以包括语言学与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符号学、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遗传学、神经病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为什么说语言教学也需要语言学的知识?人们掌握一种语言,特别是母语,在很大程度上是“获得”的,语言教学不一定要懂得太多的语言理论或语言本体的知识,比如记住一个字的发音,不必非要知道音节构造或音位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学的某些知识,对于特定的对象和目的来说,或者确实教不了,或者确实不用教。但这并不能说语言教学完全用不着语言学知识。因为从一方面看,上面说的掌握语言或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需要语言学的知识,实际上最多只能理解为不需要语言学的“某一些”知识,如语言理论知识或语言本体知识。但其实这种掌握和学会某种语言过程的现象本身,也正是语言学知识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语言学的“另一些”知识。从另一方面看,上面说的掌握语言或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需要语言学的知识,实际上最多只能理解为“不一定”需要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或语言本体知识。但其实即使是这方面的知识,对于语言教学也还是有用处的,或者说不能认为在语言教学中“一定不”需要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或语言本体知识。母语语言教学跟外语教学相比有哪些不同要求?一是从初步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首先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从具备听说能力发展到具备读写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既巩固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又补充新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二是从稍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使具备了基础语言知识的人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一是使学生从具有认字看书能力发展到阅读欣赏的能力,从写字造句的能力发展到写作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把语言仅仅作为生活交际的工具发展为作为逻辑思维的工具,或者说通过提高语言的水平来发展思维的能力。三是从更高的要法语看,母语语言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也就是使具有自如运用母语知识和较高读写水平的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高度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序,甚至包括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外语教学有哪些特点?1)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基础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就需要更多借助语言学知识的帮助。2)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既需要依赖母语的基础,也需要排除母语的干扰。3)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是一种多元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学习中要发现特殊的客观现象,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词典”可分哪两大类?“词典”是解释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工具书。可分两大类:一类词典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的知识,即所谓百科知识,这种词典叫做知识词典或百科词典;另一类主要解释某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词语的语言知识,这种词典就叫做语言词典或语文词典。前者如我国明代编纂的《永乐大典》后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英汉词典》。另外,也有的词典兼具以上两种词典的功能,如《辞海》就既有词语释义,又有百科知识。试论是否所有的语言教学都需要或都用得上同样的一些语言知识?不是,人们掌握或者学会一种语言,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获得”,一种是“学习”这两者很不相同。从一个角度说,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成的;而语言学习则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的练习等来完成的。这两者需要的语言学知识当然就不同。从另一个角度说,语言获得主要是指学习一种外语,特别是成人学习外族语言的过程。这两者需要的语言学知识当然也不同。语言获得并没有太多“教”和“学”的问题,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并不直接,也不需要太多通常说的语言学知识。而“语言学习”才较多涉及“教”和“学”的问题,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并不直接,也不需要太多通常说的语言学知识。而“语言学习”才较多涉及“教”和“学”的问题,这也就是狭义的语言教学,或者说语言教学指的主要是语言的“学习”,这其中需要更多的通常说的语言学知识。试述分布分析法的特点:分布在“语法”这章中指的是一个语法单位所能出现的语法环境的总和。简单说来,就是某语法单位能够分布在哪些语法环境中。分布分析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适应于一切语言的词划分的方法。它的具体操作程序是:寻找一系列语法环境,把所要考查的词依次放进这些环境,看其能否在这些环境中存在,即看它们能否跟作为环境的语法单位发生组合关系,凡能结合的就应当归为一类。在选择语法环境时要从具体语言的具体条件出发,选择那些足以把分析对象区分开来的标准。例如:“很()”这个语法环境是可以把形容词与副词、名词区分开来的,我们就选择这个语法环境,然后把要考查的词,例如:“电灯”“墙壁”“忽然”“突然”“好”“坏”等依次放进这个语境,进而发现“突然、好、坏”可以与“很”组合:“很突然”、“很好”、“很坏”,但“电灯”“墙壁”“忽然”不可以与“很”组合:“很电灯”“很墙壁”“很忽然”,依靠“很()”这个语法环境只把形容词同名词、副词分开了,要区分名词、副词还要另找其他语法环境。很显然,分布分析法实质上是一咱替换法,语法单位具有哪些分布环境,就意味着它具有在这些环境中有进行替换的可能性。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词同属一类,就是因为它们都能在或都不能在某些语法环境中相互替换。简述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语言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汉族使用汉语,这是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但是,回族、满族和汉族又都使用汉语,这是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多使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语言,这又是同一种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的典型。离开一定的语境,“真高”中的“高”即可以指一个人的身高,也可以指某个人办法高明。这是否就是词的模糊性的表现?否,这是词的多义性。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即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是模糊的,但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词的多义性都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可以指称不同的对象。当语境对这个词的多个义项无法限制时,词语指称什么对象就不明确了。显然,这里的“高”既可以指一个身材高大,以可……这是词的多义性的表现。不少词是多义的,但在人们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究竟是哪一个义项却又很明确,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语境的作用。语言中的词义是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千变万化的,其中一种变化的模式就是限制义。在语境的参与下,词义在语言表达中所显示的就不再是语言体系中一般的、抽象的意义,而是某种具体的意义。同时,一些多义词在语境的作用下,所显示的也只是它多个义项中的某一个义项。如“青”这个词就有多个义项,既有“年轻”又有“青草或没成熟的庄稼”这个义项。但在“他是一位青年教师”中,由于小语境——上下文的限制,我们可以确知:在此“青”用的是“年轻”这个义项。同样,在“明天去踏青”中,由于小语境的改变,我们又可确知,此处的“青”用的是“青草”这个义项。不同语言的中的成语,它们意思基本相同,为什么却用了不同的比喻词?不同的国家或民族都有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不同的生活习俗心理素质和地理条件,这些不同都可能在语言中有所反映。结合欧洲民族的生存地理条件,雨后多生蘑菇,因此以此比喻事物产生之速。而汉民族的地理情况是雨后多生竹笋,因而多以竹笋比喻事物出现之快。在一些民族语言里以“狗”为喻,但喻义不同甚至相反,这说明什么道理?用语言中的词语表示的动物,有褒有贬,有的是不褒不贬,这在不少传说和寓言中均有所体现。但不同民族的语言是不尽相同的,对同一事物,其感情、评价可以相去甚远。汉民族对狗这一动物的传统心理是贬,因而,凶恶、无德等品行多以狗作喻;而英语中的“狗”多用于褒义或中性义,这同使用英语的民族对狗这一动物抱有好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这些语言现象恰恰反映了语言的民族性,即语言体现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对某些动物的传统看法,反映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在“老师批评了他”这个句子中,“老师”与“他”谁是主事?这种结论是凭什么来表达的?“老师”是施事,“他”是受事。表达施受关系的主要是句中词语的排列顺序,即语序。它表达的是语法关系意义。相同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所表达的几个意思就是同一个词的几个义项么?相同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所表达的几个意思不一定就是同一个词的几个义项,因为它们有可能是一个词的几个义项,也有可能是几个不同的词——同形同音词。这实际上涉及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问题。多义词的各个词义之间有着一种内在联系性,而同音词诸意义之间毫无联系。如果一个语音形式的几个意义具有某种共同性,即可由一个中心意义联系着,可以在听者和说者的意识中引起彼此有联系的感觉,那就是一词多义。如汉语中“沙”包含三个主要意义:1)非常细碎的石粒;2)像沙子的东西;3)声音不清不响亮。这几个意义虽然不同,但各意义间是有一定联系的,故“沙”是个多义词。如各意义间毫无联系,就是纯粹的同音词。如汉语中的“出”(出来)与“出”(一出戏)、“杜鹃”(鸟名)与“杜鹃”(花名)就各自构成一对同音词。“汽车”“思想”这些词和拟声词也具有任意性吗?应该说,“汽”和“车”的结合,“思”和“想”的结合在结构和语义上是可以讲出道理的,不是任意的。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的是音和义之间的关系,“qiche”这个音与“用内燃机做动力在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这个意义之间,“sixiang”这个音与“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这个意义之间仍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但为什么用“qiche”而不用“cheqi”,为什么用“sixiang”而不用“xiangsi”来分别表示上述意义呢?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汽”和“车”,“思”和“想”的组合在结构语义上受汉语规则的限制。只有考虑到结构和语义上的非任意性,才可以说汽车和思想具有相对的非任意性。由于汽车思想这些构词材料的音义结合关系是任意性的。因此,从本质上说,汽车和思想这两个符号的音义结合仍然是具有任意性的。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拟声词,这些词是由模拟自然界的声音而创造的,如汉语中的乒乓,轰隆,砰砰等,这些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不完全是任意性的,但也不完全是非任意性的。不同语言或方言对同样的事物所拟的声音可以不同。例如“布谷鸟”的叫声,汉语叫bugu,英语叫cuckoo;同样是汽车喇叭,有的叫didi,有的叫dudu,还有的叫benrbenr,各不相同。另外,拟声词在所有语言中的数量都非常有限。所以,总的说来,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关系本质上是任意性的。为什么说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音位和词语以及有限的语法规则就可以说出无限的“话”?语言符号具有离散性和线性,同时每个语言符号都同时处于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当中,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组合单位的成员之间、整个语流的各部分之间就可能形成各种关系,产生各种相互影响,例如“大”和“房子”这两个语言单位,可以组成“大房子”,也可以组成“房子大”,又可以与“好”组成“大房子好”,组合的词不同或者组合的先后顺序不同都可以形成语言结构及话的意义的千差万别;而“大房子”中的大可以用小、新、旧、老、红、白等去替换,每替换一个成员,原语言单位的意义就有所改变,所以,聚合关系也是形成话多样化的基础。由于语言中的每个符号都同时处于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之中,所以,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音位和词语以及有限的语法规则就可以说出无限的话来了。声音大,音高就高吗?..\n.音高的概念容易和音强混淆,关键要记住二者的区别: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它与发音体的粗细、长短等质地有关,而跟发音人用力的大小无关;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幅度,而振幅的大小跟发音时用力的程度以及呼出气流量的大小成正比。所以,一个人的声音大并不风得音就高;同理,一个人的声音低也不一定嗓门就小。平时我们根据熟人说话的声音就能判断出哪是张三,哪是李四,听到不熟悉的说话声,也能辨别出哪个是男,哪个是女,哪个老,哪个小,请从语音的物理属性的角度说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答:根据熟人的声音就能分辨出张三李四,这是因为各人语音的音质是不同的。造成音质不同的原因之一是各人的发音体——声带的质地略有差异。听到陌生的声音也能分辨出男女老少,主要是因为他们声音的音高和音质各有不同。国际音标与音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例简要说明:国际音标是由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用来标写世界上各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的符号。它是制定原则是“一个间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可见,它与音素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例如:汉语普通话里有[p']这个音素,国际音标就用在[p]的右上方加一个附加符号“‘”来标记,从而把[p](不送气塞音)和[p'](送气塞音)区别开来。简述元音分类的依据:元音的分类情况如下:首先,可将元音按舌头起作用的部位的不同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三类。其次,在舌面元音内部又依舌位的高低或口腔的开闭分为:高元音,如[i];半高元音,如[e];半低元音,如[ε];低元音,如[α]。依舌位的前后分出前元音,如[a];央元音,如[A];后元音,如[α]。依唇形的圆展分为圆唇元音,如[y]和不圆唇元音,如[i]两类。另外,在舌尖元音内部又按舌尖的不同状态分为舌尖前元音和舌尖后元音。此外,元音内部又可根据利用口腔或口腔和鼻腔发音把它们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划分音位的原则有哪些?:对立原则、互补原则和语音相似原则。举例说明音位变体的性质:音位变体即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由于音位是一种最小的语音集合体,这就意味着每一个音位都包含不止一个音,而是几个存在着细微差别但又不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这几个同属于一个音位却又并不起区别意义的音就叫音位的音位变体。例如:[a][A][ɑ]这三个音在舌面的前后位置是不同的,[a]是舌面前音,[A]是舌面中音,[ɑ]是舌面后音,即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差别。但是,在汉语普通话里,这三个音的差别却又不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即当我们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置于同一语言环境时,都不会使原来的意义发生变化,所以,它们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三个音位变体。[k]和[g]在汉语普通话中属于同一个音位吗?答:[k]和[g]的不同在于清音和浊音的不同,在汉语普通话里,除了[s]和[z]之间靠清、浊来区别意义外,其他音素均不再仅仅依清浊来构成对立,故而,[k]和[g]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且语音相似,所以,它们是同一个音位/k/的两个条件变体。古语词在现代语言中有哪些积极作用?答:古词语是指古代书籍中所流传下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在现代虽只作为一种遗存物,但在现代语言中却能起一定作用。它们中有一部分是表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而今天已经消失的事物;还有一类古词语,它所指称的事物至今还存在,但已被现代语言中的另一些所代替,如尔--你等,但这些古词语在现代的书面语或某些特定场合有时还会用到,并起一定的作用。由于古诗词比较凝练又富有民族色彩,在一些外交场合,重要文告中适当地使用,可以显示庄重、严肃的态度和感情,如“阁下”“拜会”等,用现代汉语代替是不合适的。另有一部分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能单独使用,却可以成为构造新词的材料,如“惧”可以构成畏惧、恐惧、惧怕等。义素与语素之间的区别:义素语素不是同一个概念。尽管二者都是“最小的单位”,都涉及“意义”,但它们却是两种性质上根本不同的单位。义素是对一个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最小语义单位;语素则是最小的意义结合体。显然义素既然是词义的最小构成单位,即一种从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就不是一种自然语言单位,即我们在语言中是不能直接找到义素的。因为义素不直接与语音结合,只有当若干个义素结合在一起后,才构成某个词的词义,体现出自然的意义。而语素则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它不仅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有一定的读音,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的自然语言的单位。如“瞪着他”中的“瞪”,就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它在我们说话时或听话时都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可是“用眼”、“视线凝聚”、“用力”这三个构成“瞪”这个词义的义素在我人的言语中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词与语素、词组如何区别?答:我们把词定义为: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这个定义里强调“独立运用”和“最小”这样两点。而这正是确定词与非词界限的重要根据。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和语素的区别看是否能“独立运用”。词组是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跟词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独立使用。区别在于词组肯定要比词大一些(不是“最小”),或者说凡是由词和词组结合起来的语言片断就是词组。词组可以由两个词组成,也可以由许多词即若干个词组组成。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有何不同?答:后缀语素与词尾语素有共同点,例如它们都不能单独成词。但二者又有所区别:第一,从表义功能的角度看,后缀一般可以表示附加性的词汇意义,例如lend的意义是领导,加了后缀er就是领导者、领袖,因为er是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意义。词尾表示语法意义,例如英语books中的S就仅表示复数这种语法意义,而不表示什么词汇意义。一个词如果加上一个词尾是否就改变了它原来的结构类型?答:没有改变。词的结构类型都是根据一个词的词干的组成情况来定的。而大家已经知道,词干就是一个词除掉词尾剩余的部分,也就是说,词尾是不包括在词干里的。因此,任何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尾都不改变它原属的结构类型。例如book是一个单纯词,加上表示复数的词尾s成为books也仍然是一个单纯词。[pbp']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几个单位?为什么?答:[p]和[b]是清音与浊音的区别,[p]与[p']是不送气音与送气音的区别;在这里必须运用替换法加以鉴定;分析出正确结果:[pbp']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两个音位,因为[p]与[b]之间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只是一个音位的两个条件变体;[p]与[p']之间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应该划分为两个音位——/p/与/p'/。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哪些是语言学中的“语言”,哪些是“言语”?哪些是其他说法的代名词?(1)杨朔散文的语言真美。此“语言”实际上是我们语言学中的言语,确切地说,是写出来的话或运用语言的结果。(2)你真不会说话。“说话”属于言语,因为它是运用语言的动作或行为。(3)他会说好几国的话。“话”实指语言,因为每一个国家几乎都有一种公认的、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语言。(4)熟了,也就有共同语言了。“语言”既非语言也非言语,而是观点、话题的代名词。(5)用得着我的的时候,你就言语一声。“言语”是言语,意思是“告诉”。(6)写工人,就要用工人的语言。“语言”是言语,即符合工人身份及文化水平的话语。4.分析下列复合词的构词方式。解放:并列地震:陈述司令:支配火热:偏正捐躯:支配新闻:偏正多少:并列老人:偏正自爱:陈述好歹:并列明显:偏正证明:补充人口:补充性急:陈述布鞋:偏正道路:并列一、填空题口语和书面语包括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口头交际活动有两个因素:语言和言语。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组成。在任何语言中,音调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因素。音强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质是由声波的形式决定的。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人体的发音器官包括发音的动力源、发音体、共鸣腔。口腔、鼻腔和咽腔是人类共鸣腔。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是语音的自然属性。[e][ε][a][u][o][][ɑ]八个音被称作定位元音或标准元音。辅音的音质决定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音素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韵母分成韵头、韵腹、韵尾。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脱落、弱化、增音。同化又可分顺同化和逆同化。从音位理论的角度看,最小的音段是音位。音位的组合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音节、音节组合、语句。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语、苗语。印欧语系一般都是非声调语言,包括英语、法语、俄语等。声调可从调值和调位两方面来分析。重音可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语汇学包括语汇的类聚系统和语汇的构造形式。根据音节的数量将词分成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根据包含语素的数量将词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古语词包括历史词语和文言词语。根据词的不同来源分成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语法分为词法部分和句法部分。语法单位通常分成语素、词、词组和句子。语法手段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语法范畴分成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句子的类型包括: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语言形式包括:语汇形式和语法形式。词义由7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组成。同义词可分等义词和近义词。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歧义包括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文字的字符包括意符、音符和记号三大类。文字起源于图画、契刻、结绳。语言的起源说包括神创说和人创说。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普通话是汉民族标准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