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学内容 64页

  • 296.50 KB
  • 2022-08-23 发布

语言学概论教学内容

  • 6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 语言与语言研究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认识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了解语言符号由音和义构成,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认识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初步了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流派。重要名词概念 语言言语交际工具思维社会社会现象符号语言符号任意性线条性二层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要弄清楚“什么是语言”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语言与说话不是一回事儿。语言不等于说话,也不等于说出来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但是,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又必须以说话为前提,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孤岛上,没有说话的需要,不跟人交谈,他就会失去语言能力。那么,什么是语言?它在哪儿?回答是:语言存在于说话和所说的话之中,人们可以从所说的话中找出语言来。人类从古到今,所说的话,造出的句子,多得无法计数,但是,只要我们对这种无穷无尽的话进行一些具体的考察,就会发现同一社会中不同的人所用的语汇材料和造句的规则都是相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一种语言的语汇材料大致有几十万条,数量尽管庞大,但终有一个限度;而常用的语汇材料,数量还要少得多,如以汉语的字数计算,有二三千个左右就可以造出常用的句子,大致就能满足日常说话的需要。计算机上使用的国标汉字是7700多个,现在通行的字库也只有2万多个字,人们用这些字就能造出说话时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词,说出无穷无尽的话语。如果说,这种有一定限度的语汇材料还有几千几万的话,那么组织这些材料、造出句子的语法规则的数量就要少得多了。先请比较下面几句话:小王打碎了杯子。小猫撞翻了花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这是几句不同的话,但它们使用的规则是一样的,都是陈述“小王”“小猫”“中国人民”这些有生命的事物“做”了什么事情。不仅如此,它们的变化规则也是一样的。请比较:小王打碎了杯子。          小猫撞翻了花盆。         \n杯子打碎了。                  花盆撞翻了。               小王把杯子打碎了。        小猫把花盆撞翻了。       杯子被小王打碎了。        花盆被小猫撞翻了。       完全不同的几句话使用了完全相同的规则,说明语言中的规则是很有限的。这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是有限的,语汇材料也是有限的,而说的话却是无限的。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说话,但是不能杜撰语汇,违反规则,所以在自由中又有不自由,说话只能在这种有限和无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就是说,每个人说话是自由的,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是不自由的,必须服从社会的习惯。语言、说话、说出来的话是不同的事情: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语言规则支配着说话,说话则是对语言规则的具体运用,语言就存在于无数的说话之中。二、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人们想到的一般都是手拿脚踩的物件,如锄、枪、车之类,不会把语言列入工具一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工具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锄、枪、车等固然是器具,语言何尝不是?只不过它不是手拿脚踩的器具,而是口说的“器具”;不是进行生产劳动的器具,而是协调人们生产劳动的“器具”。它比任何器具都简便有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语言,生活在一个共同地域中的人群能不能组织成一个生产和生活相互协调的社会?人类认识现实的成果能不能代代相传?教学有没有可能进行?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调动千军万马、协调各军种的一致行动?等等,等等,都没有可能。可以这样说,语言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少数没有自己语言的民族,如我国境内的回族、满族等,他们使用的不是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是汉语,那是由特殊社会条件造成的,与语言的相互影响有关,需要另做具体的分析。语言是组成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一个民族内部,人们还可以分成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相互之间还有可能形成尖锐的对立、进行殊死的斗争,但相互使用的语言是一样的。就语言的性质来说,它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见,都可以自由地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跟其他人交流;至于不同的人群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例如知识分子说话的时候较多地带有文绉绉的书面腔,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老百姓说“大白话”,不会“咬文嚼字”,那是使用语言的人因社会生活条件、文化素养等的差异而带来的特点,与语言可以一视同仁地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服务的性质无关。\n所以,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全民的交际工具,不管是帝王将相、公子王孙,还是平民百姓、小偷瘪三,他们在语言面前都是平等的,谁都没有垄断语言和改造语言的特权。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最重要”三个字?重要还是次要,这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自然也都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其重要性就要差得多了。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与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语言在文字产生以前早已存在,估计已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适应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旗语、电报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无法与语言、文字的作用相比拟。它们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参加进来。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或动作。孩子学话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可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有些时候,离开某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不如身势等非语言的交际手段。例如,鼓掌欢迎,举手为礼,挥手送别,伸舌表示惊讶,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就显得非常笨拙,甚至难以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这就是说,这种伴随动作也是一种交际工具,不过使用的范围非常有限,只能起辅助性的交际作用,以补充语言交际的某些不足。它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方才能领会。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当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四、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是全民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世界上所有现象,可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大类。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要么是自然现象,要么是社会现象,而语言就是属于社会现象。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与此密切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所谓社会现象就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n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是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桥梁,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经济基础就是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就是在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等的总和。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比如属于上层建筑的法律、政治制度等,是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色彩,而语言则不属于哪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如果说语言有阶级性,那就等于说农民有农民的语言,地主有地主的语言,工人有工人的语言,资本家有资本家的语言,互相之间根本不可能交际,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语言的语音形式和语法结构也是没有阶级性的。当然,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是有阶级性的。作为大众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功能。同样是工具,语言又不同于社会中的其它工具,比如生产工具,它可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个刀耕火种的社会,。显然不如机械化耕种的社会发达,而语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没有关系,虽然经济、文化、政治发达的社会,其词汇会丰富一些,但那与语言的先进、落后无关,从这个角度看,语言也有其特殊性。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与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运用大脑机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成果,而思维则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人类面对自然界的现实是相同的,大脑的生理构造也一样,因而具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任何复杂的现象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它。这一点不应该有任何怀疑,宣扬民族有高低优劣之分的言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是,不同民族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不等于他们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能力指能不能认识现实,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没有什么差异,即思维能力是全人类相同的,而思维方式是指如何实现这种能力,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即思维方式具有民族的特点。怎么知道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回答是:靠语言。每一个学过外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果外语没有学习好,不能用外语来思维,需要把想说的话先用母语想好,而后再翻译成外语说出来,那肯定说得结结巴巴,别人听起来就像是用外语发音的汉语(假定说他的母语是汉语)\n;只有能用外语来思维的人,他才能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另一种思维的方法。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互相依赖: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这种道理从儿童学话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明确的启示: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与他的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当他只会说“妈妈”之类独词句的时候,他的思维是混沌一团,无法表示一种确切的意思,如“妈妈”可能表示“我要吃奶”,也可能是要妈妈抱,或者是要什么玩具……,只有和他生活在一起、熟悉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人才能知道他的独词句的确切意思;一旦熟练地掌握了一种语言,能清楚、准确地表达一种意思,他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能自由地运用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他的智力所及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说,语言是观察思维方式的窗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惟一的窗口。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明。二、语言是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得用语言进行思维。这是不是说,没有语言就不能进行思维?那也不是,因为依靠其他的行为方式也能表达一些清楚的意思,例如鞠躬、敬礼之类的行为可以表示感谢或敬意。最突出的是聋哑人,他不会语言,但无疑能进行思维,并用手势表达相关的意思。我们只要把会说话的正常人与聋哑人进行比较,就不难理解语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聋哑人由于不会语言,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比较抽象的意思无法得到准确的表达,也无法自如地表示以往喜怒哀乐的经历,更难展望今后的畅想。掌握了语言的正常人的思维就不受这种限制,既可以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翱翔于丰富的想像,思想驰骋到哪里,语言就能如影随形地跟随到那里。任何其他的非语言的交际工具都无法实现这种回忆与想象。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三、怎样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不可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思维需要概念,而概念又必须有一种具体的物质的东西固定下来,人类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记录概念,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语。思维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思维活动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就是句子。所以,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成果的传递表达也离不开语言。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的活动。当然,语言和思维并不对等,不能混为一谈。思维能力是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却具有民族性特点。一种思维内容,在同一种语言中,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往往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例如“太阳”,在汉语不同地方就有“日头”、“老爷儿”、“火神爷”之类的称呼,“玉米’’有“苞谷”、“苞米”、“珍珠米”、“玉蜀黍”、“玉茭”、“棒子”等称呼;汉语中的“婶婶”、“舅妈”、“姑姑”、“姨母”、“伯母”等,英语却只用一个单词“aunt”表示,汉语“早晨”与“上午”的时间界限非常清楚,而英语只有“moming”(早晨)一词,以至于上午十点钟见面还说“goodmornin旷,让说汉语的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不同的形式。、但不管思维形式同哪种语言形式相联系,它总要同一种语言形式联系起来,不能脱离开语言。比如“玉米”这个概念,…有人说“玉茭”,有人说“棒子”,有人说\n“maize”,但它总是与一种具体的语言形式联系在一起的,不能脱离开语言。正是因为思维可以与不同的语言形式相联系,人类的语言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的语言才可以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际才有可能。第三节 语言是符号系统一、符号及符号的构成符号,甲能代表乙或指称乙,甲就有条件成为乙的符号。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这种记号要有一定的外在形式,比如是属于听觉的声音形式,或属于视觉的色彩、线条形式等等,这样才能让人知道它的存在。同时符号还要代表一定的意义,这样它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符号没有任何内容和含义,它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符号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许多使用符号的例子。比如,在大街十字路口,红灯亮了,奔驰的汽车应灯而停,一会儿,绿灯亮了,停止的汽车又开始前进,而另一个方向的汽车则停止了前进。这里的红绿灯,就是表示交通规则的符号,它用红灯表示停止,用绿灯表示前进。又如军营中的熄灯号,战斗中的冲锋号等,都通过不同的信号来表达不同的内容。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社会约定的,而不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司机开车遇见红灯就停,并非是红灯天生就是表示停止这一活动,司机也不是根据红灯色彩本身就能推导出停止的意义,而是掌握了由社会约定的红灯与停止意义的联系罢了。符号一般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三种。任何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符号相对地存在着。比如交通信号灯是以红灯、绿灯、黄灯构成的一个系统,如果只有一个红灯,就难以指挥车辆行驶。二、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比方说,词就是一种能代表和指称某一种现实现象的符号,我们一听到“人”这个词就知道它指的是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因而成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离开词,我们就无法造句,自然也就无法指称现实现象,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例如“人”这个符号,ren是它的语音形式,“会说话、用两条腿走路、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是和这个音结合在一起的意义,构成符号的内容。又如我们说“电视”,不必真抬出一台电视来比划,用大家共知的记号“山dnshl”来表示,别人就明白了,如果你非要把电视说成“视电”或别的什么,别人就无法理解。音与义是语言符号的两个“面”\n,彼此依存,犹如一张纸有正反两面,我们不能只要正面而不要反面,也不能只要反面而不要正面;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与此一样,只有和特定意义相结合的声音才能叫做语音,由特定语音表达出来的意义才能成为交际所需要的语义。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符号的意义是现实现象的反映,如果“人”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那么“人”的意义中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内容。正确理解音、义、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掌握语言符号性质和特点的关键。人们就是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认识现实的。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一种符号,只是它比其它任何符号都要复杂而已。三、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比方说“人”,汉语说re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1)。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或约定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人们都非常推崇荀子“约定俗成”的学说,认为这一认识比西方语言学家还要早二千多年。任意性或约定俗成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绝不能随意更改;即使是那些“一言九鼎”的权威,如皇帝、总统等等也不例外,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我们整理词语,规范语言,推广民族共同语,制定有关语言运用法规,既是语言作为全民交际工具的必然要求,也是语言强制性的具体体现。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如仍以前面说过的“小王打碎了杯子”为例,每一个字只能顺着时间的先后一个跟着一个说出来,绝不能在同一时点中同时蹦出两个字来。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这就是说,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比如汉语“我吃饭”不能说成“饭吃我”,“我刷牙”不能说成“牙刷我”。这种规则,不同的语言是不一样的。例如汉语“我爱北京天安门”,宾语在动词后,日语说成“我北京天安门爱”,宾语在动词前。这两种组合,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是符合语言规则的,但如对调过来,就是不符合规则的了。\n语言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变性特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物质形式的语言也是如此。这种变化,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也即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是规定性的,而不是天然的、本质的联系。四、语言符号的系统性1,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符号看起来零零散散,好像是一堆乱糟糟的材料,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犹如笑声哭声、虎啸狼嚎,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的情况也是如此,混沌、模糊,分不出意义的界限。但是,只要这两者经社会的约定而相结合,我们既能分出音的结构成分,也能分出义的界限。例如汉语“钢”的音是gang,“帮”的音是bang,比较这两个字音的差异,只有最前面的那个音不同,“钢”是g-,“帮”是b—,这就是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这种结构成分一般称之为音位(这个问题后面再具体讨论)。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如上述的gang,bang之类),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表达的。用来表达意义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图示如下:音位=>语素—→词—→句子这是语言系统结构二层性的缩影。这个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三四十个音位可以组成五六千个语素的语音表达形式,五六千个语素可以组成几十万个词(大型英语词典大致收词四十余万条),而这几十万条词则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2、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n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是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而每一层、每一级的结构单位如何运转?什么是组合规则?就是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就是说,语言符号的单位互相组合为一个更大单位的规则。语言结构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组成上一层或上一级的一个结构单位,好像一个个连接在一起的链圈,一环扣一环,组成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聚合规则与这种组合规则有紧密的联系,这就是每一个结构单位在这一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卸下来,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某一个环可以被另一个环替换掉而成为一根新链条一样。所以,什么是聚合规则?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 语法的组合和聚合规则我们可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小王打碎了杯子。小猫撞翻了花盆。从语句的结构层面来说,这里有三个结构单位的位置,每一个位置上有一个结构单位,彼此前后相续,组成一个句子。这是汉语语法的一条组合规则,一般称之为“主——谓——宾”。每一个位置上的结构单位都可以用别的单位来替换,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句子,例如句首位置的“小王”换之以“小猫”、或其他什么结构单位,就构成了不同的句子。在同一位置上能进行相互替换的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可以将它们归为一类,例如将句首主语位置和第三个宾语位置上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名词,将第二个位于谓语位置上能相互替换的单位归为一类,称为动词,等等。抓住这样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大体上就能分析语句的语法结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条规则。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所以他们犹如纵、横两轴,每一个结构单位都可以在纵、横两轴的交叉点上找到它的位置;我们如果能把握住这种交叉点,也就不难了解一个结构单位的性质和特点。第四节 语言学一、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就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语言学概论”课程重点讨论语言的性质、语言与社会的联系、语言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的发展等。对语言的研究,从传统的语文学到全面研究语言的现代语言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语言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人们一般称之为语文学。中国、印度、希腊—罗马都有很悠久的语言研究传统。语文学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今天的语言学。一方面,古代研究语言,多以经典著作,也即古代的书面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古代的学者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阐释经典中的“微言大义”\n,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例如古印度的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和阅读古代印度的宗教颂歌《吠陀经》,古希腊的语言学则从哲学的角度研究语言,语言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哲学家来承担的。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更是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的,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所以中国的“小学”被人们称之为经学的附庸。语言学的历史虽悠久,但由于其研究的局限性,在古代语言学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的事。随着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往来,欧洲人发现印度的梵语的结构与远在欧洲的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等相似。这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兴趣。另一方面,生物学蓬勃发展,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物种变异的比较研究方法为很多学科所仿效。语言学家吸收和使用这种比较方法来研究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日耳曼语等的关系,创造了历史比较法,用来研究和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这时语言学家的视野扩大了,他们不但研究书面语,也研究口语;不但研究本国语,也研究其它语言,对多种语言的结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历史的眼光去研究语言。这样,语言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语言,同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从而使语言学摆脱了过去的附庸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今天的语言学,除了研究本身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之外,还与很多其他的科学发生了密切关系。它的研究已经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从而诞生了一些边缘性的、与多门学科交叉的科学,在此基础上,又诞生了许多新的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计量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语言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桥梁,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而且还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现在十分热门尖端的语言文字处理的机械化、自动化,语言文字在计算机中的运用,人机对话工程等,都离不开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需要语言学的理论与语言研究成果的支持。学习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对于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相当重大。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分类语言学是一个总称,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加之人类语言种类的繁多,现代语言学形成了众多的门类,它包括了许多分支学科。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可以称为专语语言学。它可以从一个横断面,描写研究语言在某一个时期的状态,例如现代汉语,就以当代汉语普通话为研究对象。由于它是从一个静止的时段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因而通常又把这类语言学称之为共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也可以从纵的方面,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其演变轨迹,例如汉语史、英语史等。由于它从一个较长的时段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的发展动态,因此又叫历时语言学。总之,专语语言学只研究某一种语言。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格、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属于普通语言学的性质,重点讲授语言结构的一般原理。\n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称为应用语言学,它实际上是一种交叉性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例如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产生了社会语言学,同心理学结合产生丁心理语言学,同人类学结合产生了人类语言学,其它如数理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也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性学科。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到语言学何以成为重要的学科,何以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语言学对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第二章 语音系统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音的属性,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及区别;掌握音位及音位的组合规则,能划分音位;能用国际音标标注普通话语音。重要名词概念 语音元音辅音舌位音素音位音节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音位变体音质音位非音质音位区别特征一、语音的性质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交际功能。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gaoyuan”这两个音节可以和“高原”这个词的意义相联系,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通过发出或接收这个语音形式,就可以表达或理解“高原”这个词的意义。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声音和语言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语音虽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的声音,不能表示语言的意义,不属于语音。比如说咳嗽声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但这种声音或只是感冒的征候,不表示什么意义,或只是在有些情况下经过约定表示一定的非语言意义,但仍然不属于语音,因为在语音系统中没有它的位置,从而不能成为语言符号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任何表达信息的符号都要以物质的材料作为载体,使它本身能得以发出、传递和被感知。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不例外。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自然语言都是有声语言。语言必须凭借声音这种可感知的物质形态,把语言成分物质化,以此来传递、接收、分辨和理解无形的意义。在具体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借助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把某种信息传递给听话人,听话人则凭借听觉器官接收到的这些声音来认知和理解对方的意思,语言依靠声音把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大脑联结起来,从而实现和完成交际任务。离开语音这个物质外壳,语言就无法发挥其社会交际工具的作用。\n语音是声音的一种,其发音原理同一般声音一样,也是因为外力撞击发音体,发音体振动空气,产生了音波,传到人们耳中,就听到了声音。所以语音具有一般声音的一些特点,具有物理属性,可以从物理角度研究其发音特色。语音又是从人体发音器官里发出来的声音,因而还具有生理属性。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是语音的自然属性,此外语音还具有社会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是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交际中执行不同的功能。例如[p]和[p'],在汉语中是有严格区别的,pa55是“巴”,p‘a55是“趴”,而在英语中就没有这种区别作用,sport中的“p”应念[p],但念成[p‘]也不会误解为别的词。语音的这种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一、语音的物理属性——音高、音重、音质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男子、妇女、儿童的声音差别,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同一个人的发音也可以有高低的差异。字的音高变化的对比可以用来区别意义。例如汉语的声调就是由音高变化形成的,由相同的几个音素构成的音节,只要声调不同,音高变化形式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例如ma,标上不同的声调,可以代表“妈”、“麻”、“马”、“骂”的意思。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而振幅的大小与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用力大,呼出气流强,声音就强,用力小,呼出气流弱,声音相应就弱。音重在语言中也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词的语音中,音重的有无和位置的不同,都影响到意义的表达。音高和音重不是一回事。声音高,那是因为发音体振动频率大的缘故;声音强,那是因为用力大的缘故。声音高不一定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强不一定声音就高。例如我们固定发出中音5(梭),我们可以用大力发得十分响亮,也可以发得很轻,可是它的音高仍然是5,不会发生变化。同样道理,我们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力度发1和5两个音,我们无论怎样保持均衡用力;这两个音的音高仍然不同,即使发1用力大,发5用力小,仍然不能改变1和5各自的音高特质。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在音高、音强、音长都相同的情况下,声音之间的差异就是音质的差异。例如,钢琴和手风琴即使用同样的音高、旋律和音强来演奏,人们仍然能够分辨出它们声音的不同品质。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这三个发音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产生不同音质的声音。语音中音质的不同也是由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1)发音体,要看声带振动不振动。例如英语bin(仓)中的b和pin(别针)中的p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前者(b)用了声带这个发音体,而后(p)者没有用。(2)发音方法,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例如汉语普通话bu(布)中的b和fei(飞)中的f声音不同,就是因为二者的发音方法不同。发b时双唇闭拢,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f时使上齿靠近下唇形成缝隙,然后让气流从缝隙中摩擦而出。(3)共鸣器的形状,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例如汉语普通话1u(路)中的u和1a(拉)中的a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发这两个音时口腔这个共鸣腔的形状不同。音质在语音中的表现就是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素代表一个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音素是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二、语音的生理属性\n1、语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这三方面的发音原理落实到语音的发音,简单地说,就是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音部位由发音器官的协同配合构成。发音器官是人的生理构造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有,主要的发音器官有肺、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肺是发音的原动力,大多用呼气发音,但也有少数语言的某些音用吸气发音。声带是发音体,位于由软骨组成的喉头;声带的两端黏附在软骨上。两片声带之间的通路叫做“声门”。软骨可以开合启闭,因而声门也可以打开或关闭。发不同类型的音时,声门状态不同。例如,发f,s等音时,声门大开,气流可自由通过,声带不振动,发出清音。a,i,u,u等元音(纯粹的乐音)在发音时,声门闭合,气流冲击声带,使之发生振动;m,n,ng,l这一类音的发音,声带也是震动的,其与a,i等元音的区别只在于气流通过口腔时有阻碍;因声带震动而发出的音称为浊音。清与浊是一种重要的发音方法。口腔、鼻腔和咽腔在语音发音时的作用主要是利用不同部位的协同配合,使之形成不同的共鸣腔。口腔由上下唇、上下齿、上下腭、舌头和小舌组成。这些发音器官,有些如唇、舌头、软腭、小舌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的发音器官”;有些如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被动的发音器官”。发音时,常由主动的发音器官去接触或靠近被动的发音器官,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要了解发音的原理,大家一定要按照教材指引的思路,仔细捉摸每一个发音部位的确切位置和不同部位协同配合的机理。光有发音部位仍旧发不出音来,还得有相应的发音方法与之配合。发音方法主要有清与浊、塞与擦、送气与不送气。要充分认识塞与擦这两种发音方法的重要地位,因为其他如塞擦音、边音、颤音、闪音等发音方法都是从这两种发音方法中“化”出来的。2、元音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发音的方法都是让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一般元音音质的不同主要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而口腔的形状又与舌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语言中的元音绝大多数是舌面元音。舌面元音的音质差别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改变口腔形状的方式有三种:1)舌位的高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舌位越高,开口度越小;舌位越低,开口度越大;例如汉语普通话里“一i”和“啊a”之所以听上去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发“i”时舌位高,发“a”时舌位低。2)舌位的前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例如“y”(迂)和“u”(乌)之所以听上去不同,就是因为发“y”时舌位在前,发“u”时舌位在后。3)嘴唇的圆展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比如“i”(一)和“y”(迂)之所以听上去不同,就是因为发“i”嘴唇是平展的,发“y”时嘴唇是撮圆的。从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就可以在发音原理上确定每一个舌面元音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对舌面元音进行分类。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一个舌面元音的音质,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改变元音的音质,我们需要同时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和把握舌面元音的特征。例如,[i](一)这个元音的特征是前高不圆唇,[y](迂)\n这个元音的特征是前高圆唇。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某个元音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就能确定这是哪个元音。例如根据前、高、不圆唇这三个条件,就可以知道这是元音“[i](一)。3、辅音辅音是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音。辅音的发音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成阻是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阶段。持阻是发音器官保持成阻状态,使阻碍持续的阶段。除阻是发音器官解除阻碍恢复原状的阶段。例如发辅音[p]时,双唇先紧闭形成阻碍堵住气流,经过极短暂的持阻,突然打开,消除阻碍,让气流冲出,完成发音。辅音的发音部位指的是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辅音的发音方法指的是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或方法。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这两个方面入手,就可以从发音原理上确定一个辅音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对辅音进行分类。例如[p]从发音部位看是双唇音,从发音方法看是不送气的清塞音。从发音部位上给辅音分类,辅音可分以下一些类别: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叶音、舌面前音、舌面后音。从发音方法看,辅音有三对重要的发音方法:一是清辅音和浊辅音;二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三是口音和鼻音。从发音方法上给辅音分类,辅音可分以下一些类别: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颤音、半元音(发音的持阻阶段口腔通道只形成很小的阻碍,气流通‘过时只有极轻微的摩擦,就产生半元音。半元音在性质上接近于元音。如英语wait里的w和year里的y都是半元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犹如语音发音的纵、横两轴。掌握两轴的交叉点,再补之以一个其他的发音方法,就可以确切地知道某一个音素的发音。例如唇齿(部位)、摩擦(方法),这个音不是f,就是v;如果在交叉点上再补充一个发音方法“清”,这个音就只能是f。其他类推,不一一列举。二、音素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我们平时说话或听别人讲话,听到的是一连串的语流,其实语流并非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它也是由不同的单位组合成的。认识和研究语音,首先就要认识和研究构成语音的单位。从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是音节。比如我们说“新世纪”,很自然地能辨别出这是由xinshiji这样三个音节构成的。音节还可以往下切分,比如音节xin,还可以切分为x和in两个部分,x只有一个发音动作,不能再切分;in是一个还是两个语音单位呢?我们可以通过发音比较来体会:in是“音、因、阴、殷……”的字音,与读i的“医、依、衣、伊……”不同,区别就在于“音”等字带有鼻音,是i加一个鼻音n构成的。就是说,“衣”的i只有一个发音动作,而“音”的in由两个发音动作联合而成,可以切分为i和n两个音。所以音节xin是由x、i、n三个单位构成的。这三个单位每个音只有一个发音动作,已经是最小的了,不能再切分了。这些按一定规则组合成音节的最小单位,便是音素。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一个音素只有一个发音动作,发音动作改变了,发音器官的形状改变了,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例如我们发“衣”音的i时,双唇微启,呈自然状态展开,呼出气流振动声带即可。如果将嘴唇撮圆,就变成了“迂”的音u了。i和u由于发音时唇的圆扁有差异,是两个发音动作,因而是两个音素。\n为了记录音素,人们又创造了记录音素的符号,这就是音标。音标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音标是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不够用就用希腊字母等补充。要注意的是音标和字母不是一对一的,由于人类语音音素数量繁多,而字母数量又十分有限,因此人们用字母制定音标时不得不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最常见的是用双字母表示一个音标,有些是双字母连成一体,如Q、¿,有些是两个字母并列,如ts、ts‘、t§、t§‘、tS、tS‘等,不能把这些音标看成是两个音素。汉语拼音中也有这种情况,例如zh、ch、sh、er都是双字母表示的音素。三、音位(一)什么是音位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例如汉语普通话里的[p]和[p‘]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拔”[pA35]和“爬”[p‘A35]等不同词就是靠这两个辅音的差别来区别的,因此它们分立为汉语普通话里的两个辅音音位,分别标写为/p/和/p‘/两个音位(斜线//中的音标表示音位)。1.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每种语言中都使用相当数量的音素。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p]和[p‘]这两个音素,在不同语言中所起的作用就不同。在英语里,[p]和[p‘]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假如把它们混淆起来,把port(港口)里的[p‘]念成[p],只会使人感到发音不地道,却不会使人误解为另一个词。这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没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因而不能分立为不同的音位,只能是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2.音位是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所谓“最小的”是指不能从音位中再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比如汉语普通话里的[1ai]和[tsan]是两个音节,可以区别“赖”和“站”等一系列不同的词及词义,但它们不是具有区别词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因为通过对比替换还可以从它们当中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1ai]。门可以切分出[1]和[ai],[tsan)可以切分出[ts][Ian].其中[ai]和[an]也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可以区别“爱”和“岸”等一系列不同词及词义,但它们仍然不是音位,因为从它们当中还可以切分出更小的语音单位,[ai]可以切分出[a]和[i],[an]可以切分出“[a]和[n]。切分的最后结果是[1][ts][a][i][n],它们都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而且都不能再加以切分。3.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具体语言或方言的,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处于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中的音位各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语音系统各有不同的音素,因而具有不同的音位表现形式。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表面上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对等。(二)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的原则音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归纳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具体语言或方言中不同音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音位归纳有关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可以依据下列这些原则进行音位的归纳:1.对立原则: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判定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例如英语存在“[_in]”这样一个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p]、[b]、[t]、[d]等音素填充替换,可以得到pin(别针)、bin(仓)、tin(\n罐头)、din(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这说明[p]、[b]、[t]、[d]等音素能够区别意义,处于对立关系中,应定为不同的音位。汉语普通话的[p][p‘)[t][t‘][k][k']等同样也有对立关系。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一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替换测试时,若干音素的互相替换应该在音节的同一层次的同一位置上进行,汉语普通话的音节可以分为声、韵、调三部分,而韵中还可以分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不同音素的替换只能在其中的某一层次上进行。例如在[-i]环境下,[t]、[n]和[1]互相替换是成立的,可以构成“敌”、“泥”、“离”的字音,因为它们都处于同一层次的声母位置上。[ai](哀)中的[i]和[i](衣)就不能相互替换,因为两个[i]不处于同一层次上,前一个[i]处于韵尾位置,而后一个[i]是单元音韵,处于韵腹位置。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例如汉语普通话[a][A][a]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是各不相同的:音素出现环境例字[y-]与[-n)之间远[a][—i][-n]之前百[pai]、喊[xan)。[A]零韵尾大[tA]、加[a)[—u]之前高[kau]、帮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地方不会出现其他三个元音,[a]、[A]和[a]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四个元音音素的出现环境互相补充,不会有对立现象。因此我们有可能把它们归入同一个/a/,让它们成为/a/的四个条件变体。3.语音相似原则: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语音上相差太远,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音,那么几个音素即使是互补的,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例如汉语普通话的[k]和也是互补的,[k]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但这两个辅音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音位。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个音素相似,例如英语里的[p]和[p‘],虽然在汉族人听来这两个音差别很大,但英美人听为两个自由变体。(三)音位是从具体音素中概括出来的抽象的语音类别,音位变体则是音位在各种语音环境里的实际发音或具体代表。同属一个音位的变体没有主次之分,但需要从中选出一个放在//中作为这个音位的代表,理论上选哪一个都可以,但是选择音位符号通常要考虑哪个比较常用和易于书写,是否便于说明各个变体出现的条件。例如汉语普通话里为同一个音位的变体,多数人选择常用的“a”作为代表,但也有人选择“a”。选定音位符号后,属于同一个音位的所有变体在音位标音(宽式标音)中应使用同一个符号来标写。如汉语普通话/a/音位的四个变体在音位标音中就可以统一用“a”来标写。(四)音位和音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音位和音素是两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质不同,音素也就不同。而音位则是从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角度确立的语音单位,这种确立只注意那些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语音差别,而对那些与意义的区别无关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音位和音素的关系表述为:音位在音素的基础上形成,是某一语言社团借助于音素的差异来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一个音位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一组音素构成(即由不同的变体构成的一个音位),因而音位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音类,是由彼此的差别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而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素着眼于语音的自然属性(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n,音位着眼于语音的社会属性,着重分析它的区别功能。四、音位的聚合一、区别特征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音位的辨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担负的。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和/p/这两个音位靠“送气/不送气”这对区别特征来区别。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p/通过“不送气”与/p‘/相区别,通过“双唇”与/t//k/等相区别,通过“闭塞”与/f/相区别,通过“口音”与/m/相区别,“双唇”、“口音”、“闭塞”和“不送气”这四个语音特征可以使汉语普通话的/p/和其他所有的音位区别开来。要确定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就需要考察它在特定语言或方言的音位系统中各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例如汉语普通话的辅音音位/t//t//s//p//k/:音位发音特征/t/舌尖前闭塞不送气/t‘/舌尖前闭塞送气/s/舌尖前擦音/p/双唇闭塞不送气/k/舌根闭塞不送气/t/通过“不送气"与/t‘/相区别,通过“闭塞”与/s/相区别,通过“舌尖前”与/p//k/相区别。“舌尖前”、“闭塞”和“不送气”三个语音特征可以使汉语普通话的/t/和其他的音位区别开来。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于是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因此,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集合。英语音位系统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音位系统,英语/t/和它周围的音位与汉语普通话/t/的情况不同,所以二者的区别特征也就有所不同。英语的/t/以“舌尖前”和/k/、/p/相区别,以“闭塞”和/s/相区别,以“清”和/d/相区别,但并不需要具备“不送气”这个特征,因为英语里没有和/t/同部位的送气塞音音位。换言之,“送气/不送气”这对区别特征在汉语普通话的音位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同理,“清音/浊音”这对区别特征在英语音位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相反的情况并不存在。由此可见,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由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二、区别特征和音位的聚合关系区别特征与音位的聚合关系密切相关。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不同的区别特征互相区别开来,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聚合成群。例如汉语普通话的/k/,一方面以特征“不送气”和“闭塞音”与/k//x/相对立,一方面又以特征“舌根”与/k‘//x/构成一个聚合群/kk‘x/,还可以凭特征“不送气”和“闭塞音”与/t/k/构成一个聚合群/ptk/。根据不同的区别特征可以将音位排列成一个行列式的矩阵,例如:A列是不送气塞擦音聚合群,B列是送气塞擦音聚合群,C列是(清)擦音聚合群,D列虽然只有一个音位,但在这个矩阵中自成一个聚合群;1行是舌尖前聚合群,2是舌尖后聚合群,3是舌面中聚合群。聚合群之间呈现出一种平行、对称的关系,是音位系统性的具体表现;即使是孤零零的一个,也可以着眼于系统进行分析。在这个矩阵中,A、B、C三行音位之间呈现出平行、对称的关系,我们称为双向聚合,同一个聚合群中的几个音位往往具有共同的语音组合规则。例如汉语普通话里都只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组合,而中的各个音位则正好相反,只能与齐、撮二呼组合,不能与开、合二呼组合。它们在聚合结构上呈平\n行、对称的关系,为什么在组合关系上不合规律,没有完全平行、对称?这与语言的演变有关,因为和在齐、撮二呼前都变为为什么也只能与开、合二呼组合,同样与语言的演变有关,只是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这里不再具体讨论。所以在音位聚合群的平行、对称的结构中,即使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现象,往往也是可以找出它的具体原因的。和双向聚合群的音位结构相比,像这样的音位就显得很孤单,只能与构成舌尖后聚合群,因而我们将它称为单向聚合。这样的音位在系统中很特殊,受系统制约的力量比较弱,因而在组合上或演变上都颇具自己的“个性”,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音位的聚合群是分析语音系统的基础。五、音位的组合一、音节及其形成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例如汉语youxian·dianshi(有线电视)这样一串声音,可以划分成四个音节。大多数音节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位组合而成的,如汉语普通话的“线”英语的cup/kAp/(杯子)等。一个音节也可以由一个音位构成,如汉语普通话的“阿”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音节的特性以及音节的分界,可以依据发音时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来解释。“肌肉紧张度说”理论认为,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交替地一紧一松,因而在人们的’听觉上形成一个个语音片段,这就是音节。或者说,每发一个音节,肌肉就要紧张一次。音节以元音为核心,是紧张的最高点,称为音峰。音峰前的音素紧张渐次增强,而音峰后的音素紧张渐次减弱,它和下一次紧张的渐次增强阶段的交界之处,紧张程度最低,叫做“音谷”。音谷所在的地方就是音节之间的分界处。比如汉语普通话这串音,如果发音时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þian55],听上去是(先),音峰在[a]处形成;如果发音时肌肉紧张两次,就形成两个音节,听上去像[þi55+an55](西安),两个音节有两个音峰,即i和a。二、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的主要特点声调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tian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普通话“电”[tian]里的[t]。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整个部分,如[tian]里的[ian]。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腹是韵母中开口度最大或听起来最响亮的那个元音,它是韵母的核心。例如在[a]、[ia]、[an]、等韵母中,韵腹都是[a]。韵头又叫介音,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前的成分。韵尾是韵母中位于韵腹之后的收尾成分。比如在“ian”这个韵母里,[i]是韵头,[n]是韵尾。每一个韵母都必须有韵腹,但可以没有韵头和韵尾。声调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最简单的一个音节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但必须有韵腹和声调。汉语音节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声母和“四呼”的配合有很强的规律性。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主要是由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开头元音的性质决定。例如,普通话的舌尖前音声母ts’ts‘,s、舌尖后音声母和舌根音声母k,k‘,x可以和开口呼、合口呼配合组成音节,而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配合;舌面前音声母可以和齐齿呼、撮口呼配合组成音节,而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配合。\n第三章 语法系统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法的结构单位,掌握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基本精神;能运用已学的语法理论分析和.阐释常见的语法现象,如语法结构的层次关系,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语法手段与语法范畴、句子的多义、同义与句式变换的关系等;认识不同语言语法结构的特点。重要名词概念语法语素词词组句子单纯词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语法意义语法形式直接成分词类形态语法范畴语法手段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一、语法规则的特性语法是有规则的,说话必须符合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用词造句的规则潜存在每个人的脑子里,可以通过说话表现出来。语法规则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第一,语法规则具有概括性,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对数量巨大的具体词语进行分类,例如“电影、计算机、飞机、铅笔、苹果、衬衫”等不同的词都是名词,而“看、买、坐、削、吃、穿”等不同的词都是动词;二是可以从无限多的具体的语法组合中抽象出语法结构格式,例如“看电影、买计算机、坐飞机、削铅笔、吃苹果、穿衬衫”等都是“动+名”结构,一般称之为述宾结构或动宾结构。语法规则主要关心的是语法类和语法结构格式,而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法规则来说则是次要的。第二,语法规则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例如上述“看电影、买计算机……”是重复使用同一条规则“动宾结构”而造出来的词语;即使在同一个句子或词语内,同一条规则也可以反复使用,例如“一本书”是用一种人们称之为偏正结构规则造出来的词语,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反复使用这条偏正结构规则,造成愈来愈复杂的结构,例如“一本新书”、“一本刚买的新书”、“一本刚买的有趣的新书”等等。凭借这样简单的有限的语法规则我们可以对无限多的语法组合进行概括描写。第三,语法规则具有系统性,不同语法规则是紧密联系着的,而且各有各的使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使用一条语法规则的同时,不能违反其他语法规则。例如英语Heoftenplayfootball.是一个错误的句子,虽然它符合“主语+谓语动词+宾语”这条语法规则,但是它不符合英语动词和主语在人称和数上要一致这条规则,如果改成Heoftenplaysfootball.就对了。二、语法单位1,句子\n句子是最大的语法单位,是最小的表达单位。句子以上是段落和整篇文章。语法分析一般到句子为止。交际中用来对话的片断最短的可以是一个词,如“谁?”“我。”理论上句子的长度可以是无限的。句子最大的特点是有完整的语调。可以按语气给句子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等。2,词组词组是由词组成,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一个句子里的词组必须属于句子的一个分段,跨段的词不能组成词组。绝大部分词组是根据表达需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临时组合起来的,属于自由词组。语言里还有一部分词组使用中逐渐固定下来,必须作为整体使用,这一类词组叫作固定词组,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协商会议”。成语、俗语、警句等也属于固定词组,在语法结构中作用和词相当。3,词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这个定义强调“独立运用”和“最小”两层意思,用意是要把词既同小于它的语素分开,又同大于它的词组分开。所谓独立运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分割和扩展,或者通俗地说,就是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比方现代汉语中的“蔬菜”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自由地挪来挪去,组成“蔬菜很新鲜”、“去买蔬菜”、“水果和蔬菜”等等,符合独立运用的条件,而且“蔬”和“菜”之间不能插进任何成分,因此“蔬菜”是词。但是“蔬菜”里面的“蔬”不能独立运用,就不符合这个条件,它是语素。另一方面,“新鲜蔬菜”也能独立运用,组成“买了许多新鲜蔬菜”、“新鲜蔬菜很贵”、“新鲜蔬菜的价格”等等。但是“新鲜蔬菜”不是最小的单位,我们可以在“新鲜”和“蔬菜”中间插进一个成分去,比方说“的”,变成“新鲜的蔬菜”,而且“新鲜的蔬菜”和“新鲜蔬菜”意义上有联系,这说明“新鲜蔬菜”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是词组,不是词。而“白菜”如果扩展为“白的菜”,前后意义差别太大,说明“白菜”是词,不是词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办法用于确定实词是有效的,但用于虚词的确定则存在着局限。虚词的特点是使用的时候位置较固定,不能自由地挪来挪去,例如助词“的”和语气词“吗”。这里需要一种补充办法,即可以使用“剩余法”,例如在“这是我的桌子”这一片段中,可以先把“这”、“是”、“我”和“桌子”等词提取出来,剩余的“的”就是词。4,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其中词根和词缀是构词语素,词尾是变词语素。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词缀可以处于词根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根据这种所处位置的差异可以把词缀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三类。前缀、后缀、中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构成新的词。\n除词根、词缀以外还有一种语素叫词尾。它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如英语的worker加上s以后成为worker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这些都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一个词除去词尾,就是它的词干。例如英语的worker,walk都是词干,它们没有词尾也能单独出现。要注意的是,词缀不同于词尾。从位置看,词缀在词中既可以在前,如汉语的“老乡”中的“老”,英语unlike中的un;也可以在词的后面,如汉语中“棍子、作者”中后一个语素,英语reader中的er;也可以在词的前后都加上词缀,如英语unhappiness中的un和ness;词尾只能附加在词的末尾,不可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从功能看,词缀可以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成分,固定在词的结构之中,所以是构词语素;词尾不能构成新词,不是词的构成成分,只是改变词的形式,所以是变词语素,例如英语动词go加上词尾可以变成goes、going。而且词尾只是在具体的句子中才出现,单纯一个词,没有语境,没有与具体的语法意义相联系,也就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和手段,词尾也就无所依附了。三、组合规则一、合成词及其构造(一)合成词及类型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例如“高兴”、“研究”、“想像”、“chairman”、“notebook”、“headache”等。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类别的不同,一般把合成词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词是复合词,例如“白菜”、“电脑”、“支持”、“themselves'’、“wavelength”、“waterfall"。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是派生词。例如“老乡”、“读者”、“瓶子”、“sell—er”、“impossible'’、“national”。(二)汉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汉语的合成词可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由词根语素构成的合成词,根据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现在一般分为五类:1.并列式:例如“途径”、“关闭”、“寒冷”、“血肉”、“尺寸”、“国家”、“忘记”等。2.偏正式:例如“铁路”、“飞机”、“卷烟”、“拖鞋”、“雪白”、“金黄”、“龟缩”等。3.补充式:例如“扩大”、“证明”、“推翻”、“打倒”、“压缩”、“船只”、“纸张”等。4.支配式:例如“司令”、“叹气”、“挂钩”、“吹牛”、“跳舞”、“站岗”、“鞠躬”等。5.陈述式:例如“月亮”、“脸红”、“眼热”、“胆怯”、“民主”、“肉麻”、“口吃”等。此外还有一些较特殊的复合词,如“爸爸”、“姐姐”、“仅仅”、“渐渐”等。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根据词缀的位置,一般可分两类:1.前附式:例如“老板”、“老婆”、“非法”、“阿哥”、“第五”等。2.后附式:例如“凳子”、“记者”、“作家”、“鼓手”、“氧化”、“弹性”、“喜洋洋”等。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结构类型 \n最常见、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可以归纳为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这五种基本结构类型体现了词的五种基本的组合关系。现举例如下:1.主谓结构 这种结构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可加“是不是”转换为问句形式,例如:小张/学会了——小张是不是学会了?今天/星期六——今天是不是星期六?斜线前面是主语,后面是谓语。2.述宾结构 这种结构的意义比较复杂,大抵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汉语中的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可加“了、着”。例如:看/电影——看了电影读/小说——读着小说斜线前面的是述语,后面的是宾语。3.述补结构 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做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汉语的述补结构是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可加“得”或“不”,例如:讲/清楚——讲得清楚飞/起来——飞不起来斜线前面的是述语,后面的是补语。4.偏正结构 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用“的”或“什么”、“怎样”来提问。例如:铁/柜子——铁的柜子蓝色的/衬衫——什么样的衬衫?努力/工作——怎样工作?斜线前面的是修饰语,后面的是中心语。这种由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的结构叫偏正结构。汉语的偏正结构都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在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这两个成分在结构地位上不平等,一偏一正,所以把这种结构叫做偏正结构,整个结构的作用和中心语大致相同。5.联合结构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结构的地位上是平等的,中间可加“和”、\n“与”、“或”等成分,例如:工厂、学校、机关——工厂、学校和机关调查研究——调查和研究三、语法意义及其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1.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法意义,首先需要把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区别开来。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而词组合成结构以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总是大于个别词的意义的总和,这里增加了语法意义。例如,“大”和“眼睛”这两个词各有自己的意义,组合成偏正结构“大眼睛”以后指明这是“大”的“眼睛”,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眼睛?”这些都是组合所带来的语法意义。如果把同样的两个词.组合成主谓结构“眼睛大”,“大”就不再是修饰“眼睛”,而是说明“眼睛”具有“大”的属性,回答的问题也相应地变成了“眼睛怎么样?”这是主谓结构给这两个词增加的语法意义。就某一结构组合中的某一个词而言,它同时具有词义和语法意义,例如在“眼睛大”中,眼睛具有“被说明的对象”这样的语法意义。五种基本语法结构是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而这种语法意义是很宽泛的,是高度概括的。大致说来,主谓结构的意义是“陈述”,偏正结构的意义是“修饰”,述宾结构的意义是“支配”,述补结构的意义是“补足(述语)”,联合结构的意义是“并列”或者“选择”。在确定了五种基本语法结构以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某一基本语法结构的小类以及相应的语法意义的小类。各种基本语法结构在自己所概括的范围内所能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复杂多样的,例如汉语的述宾结构,语法意义在“支配与被支配”这一总的名目下有“动作+受事”、“动作+工具”、“动作+处所”、“动作+施事”等次一级的名目。这些次一级的语法结构及相应的语法意义也同样可以根据相关的表达式加以鉴别,例如(1)动作十受事:吃苹果——把苹果吃了/关电视——把电视关了;(2)动作+工具:写毛笔——用毛笔写/抽烟斗——用烟斗抽;(3)动作+处所:来上海——来到上海/经过十字路口——从十字路口经过;(4)动作+施事:出来了一个人——一个人出来了/开花了——花开了。2.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反过来讲,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在研究语法结构时,需要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和词形变化等几种,它们都为基本结构提供了必要的语法形式,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语法形式来判定一个组合属于哪种结构。四、句法组合的层次性及层次分析1.从表面上看,语法组合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一串词,是线性的,其实,它的内部组织是具有层次性的,线性和层次性并不矛盾,是两个不同分析层面的问题。\n2.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例如,“看/电影”这个组合中“看”和“电影”就是两个直接组成成分,而在“看/一部//电影”中,“看”和“一部电影”是第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而“一部”和“电影”则是第二层次上的组成成分。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可以先找出它是由哪两个最大的部分直接组成的,确定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结构类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逐一分析这两大部分,找出它们各由哪两个部分组成,又分别是什么关系,这样一层层分下去,直到全部都是单个的词为止。3.层次分析对于揭示和辨析歧义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找到了他的老师”是一个歧义结构,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找到了老师”,对应的结构层次是“找到了/他的//老师”;另一个意思是“老师找到了他”,对应的结构层次是“找到了///他//的/老师”。上述例子说明同一个线性组合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层次,而不同的结构层次可以对应于不同的意义。这样通过层次分析,就可以把歧义揭示出来并加以辨析,从而更好地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五、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和层次性的关系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借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在句法组合中,递归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从初始结构开始,自始至终重复运用同一条语法规则。例如“计算机/我//喜欢”这个句子是主谓结构,它们的谓语(/以后的部分)本身又是主谓结构,这里,“主语+谓语”这条语法规则不间断地使用了两次;另外一种表现是,同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上间隔地重复使用,例如在“我/看///过//他/////写////的///散文”中,第一层使用了“主语+谓语”规则,造成了“我/看过他写的散文”这个主谓结构,第五层又使用了一次“主语+谓语”规则,造成了“他写”这个主谓结构。语法规则的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递归性造成的,反过来讲,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也为语法规则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结构中某个单位(例如词)可以不断地被一个同功能的词组去替换,结果可以使基本结构里面的项扩展成层次非常复杂的结构,但作用仍等于原先的那个项。比如“他喝了茶”是主谓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偏正结构的递归把其中的宾语“茶”扩展成“新茶”、“江南的新茶”、“刚沏的江南的新茶”、“太太刚沏的江南的新茶”、“太太为他刚沏的江南的新茶”等等。结构规则的递归从理论上讲可以是无穷尽的,上面的例子不管扩展到什么地步,它的作用还是等于“他喝了茶”里面的“茶”。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变化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语言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无法让人类用有限的手段来表达无限的思想。四、聚合规则一、词类的划分(一)词类及其划分标准\n我们讲组合规则的时候给句子立出了主、谓、宾、定、状、补等成分,它们是句子结构里的组合位置。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关联的,每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要到有关的聚合里去选择。这种聚合就是词类。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我们只能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给词进行分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成一类。词的句法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类体系,需要分别归纳。在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中,根据词形变化,比较容易分辨词类,例如俄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各有自己的一套变化形式,根据词形变化即可确定词类;英语的词形变化虽然没有俄语那样丰富,但仍然保持着一些主要的变化,特别是动词,变化还相当复杂。这些变化仍可以为词类的划分提供一些重要的根据。当然,词的词形变化仍然是以词的句法功能为基础的。汉语缺少词形变化,只能凭词的功能来分类,这就给汉语词类的划分带来了复杂性。在汉语中鉴别一个词所属的词类,除了要考察该词能否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外,还需要考察该词在一些关键位置上的分布情况,而这些关键位置同样是词酌句法功能的重要表现。(二)划分词类应注意的问题在词类划分上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注意:(1)在鉴别词类时可以参照词的意义,但不能完全根据意义,而需要有句法功能和形式上的实证。(2)在同一个词类当中,具体的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例如“前面能加数量词”是汉语名词的一个重要特征,“笔、桌子、围巾、眼镜”等前面都可以加数量词,无疑是名词类当中的典型成员,而“体育、表面、颐和园”等词前面极少加数量词,但我们承认它们也是名词,与前一组名词相比,它们是名词类中的非典型成员。(3)一个词可以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例如英语中的water可以是名词(水),也可以是动词(浇水)。又如汉语中的“教育”、“调查”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等等。汉语的实词缺少形态变化,同一个词的句法功能往往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因而跨类的现象比较多,这是汉语词类系统的一个特点,也是划分汉语词类的一个难点。(三)划分词类对句法描写的意义划分词类是概括句法格式、发现组合规则的基础。词类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语法聚合,不把它弄清楚就无法说明语法的组合规则。句子的数量是无穷的,句子的结构格式却是有限的。从具体的句子入手,凭借词类我们可以从具体句子里抽象出句法结构的格式。例如“名词十动词十名词”就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句法格式。词类之于句法描写的重要性还表现为,给词分小类可以大大深化句法描写。语言的词类是一种由粗到细,一层层细分的体系。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最大的类。每一类中的词“大同小异”,相互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可以在大类里面再按组合的特性分成各级小类。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动词的分类研究很重要。例如在汉语中有的学者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类,自主动词如“看、听、买、学习、分析”等都可以进入“来/去+动词+宾语十来/去”这一格式,而非自主动词如“病、懂、怕、漏、淋”等都不可以进入上述格式。与此相关的是,自主动词能带上宾语构成祈使句,而非自主动词不能构成祈使句。\n二、形态变化的主要形式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又叫词形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词的形态变化是词的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可以表示多方面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必须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否则就不能进入组合结构。这样就对词形变化提出了要求,非变不可。英语动词be(原形)一共有八种形式:be、am、is、are、was、were、beingbeen。具有相同词形变化的词形成一个聚合,可以划分为同一词类。词形变化是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附加词尾:这是最常见的词形变化。例如英语名词加上s表示复数,动词加上ing表示进行体,动词加上ed表示过去时,形容词加上盯表示比较级,形容词加上est表示最高级。 2.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例如英语中man(男人)表示单数,表示复数不是通常的那样加s,而是改变内部的音素,变为men,又如swear(宣誓),表示过去时变为swore,表示完成体变为sworn。 3.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例如英语中,we是主格,us是宾格,he是主格,him是宾格。又如形容词good的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也是用异根方式构成的。三、语法范畴语法范畴与词的形态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由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范畴”。例如英语单词book表示单数的语法意义,books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虽然单数和复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即都表示“数”这样的含义,于是就把单数和复数概括为数这样的范畴。这种在同一语法意义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类别就是语法范畴。所以,语法范畴是对语法意义的概括,同类的语法意义与一定的语法范畴相对应,包含在一定的语法范畴之中。如:语法意义语法范畴1、单数数2、复数1、普通体2、进行体3、完成体体\n从上面这个关系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语法范畴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且互相对立的语法意义构成,也就是说只有表示共同的意义领域才能构成语法范畴;并且只有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才能进一步综合概括为语法意义。例如单数与普通体不能构成数或体的范畴,“百”、“十”、“千”、“万”这些词表示同一性质的词汇意义,也不能构成语法范畴。一种语法范畴所代表的语法意义是同一意义领域,但这些语法意义是对立的,在运用中,只能选择同一范畴中的某一项意义,比如选择了单数,就不能是复数,结构内部也要调整与之相适应。例如Theteacherteachsus(这个老师教我们),由于主语是单数,谓语动词也相应地加上了词尾s,使人称与数保持一致,“我们”因为是宾语,所以用代词的宾格形式us,不能使用主语形式的we。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等。这些概念除了“性”比较陌生外,其余的稍有英语知识都不难理解。因此,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应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并能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五、语法分析句法结构的一般性特点主要是线条性和层次性,这是句法结构普遍具有的特点。线条性是指任何句法结构都是语言符号的线性排列,具体而言,就是指句法结构都是由词按线性原则组合而成的。层次性是说词在句法结构中的组合虽然在外在形式(语音、文字)上是线性的,但从词与词的结构关系上我们又能看出,词在句法结构中的组合是有紧有疏、有先有后的。除非这个句法结构是由简单成分构成的。如“太高”、“起航”等,其他句法结构都具有层次性。理解了句法结构的特点,我们就能对句法结构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句法结构形式与句法结构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语义与句法结构形式的关系。常见的句法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变化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一、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称“中心词分析法”,是传统语法学使用的句子分析方法。(1)基本原则①句子分析就是分析一个句子(单句)的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②词与句子成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短语中只有联合短语和主谓短语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③主语和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和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和状语是附加成分。④偏正短语要先找出其中的中心语,述宾短语或述补短语要先找出其中的谓语中心词。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将句子分为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找出全句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再看谓语由哪种动词充当,以及后面跟着的宾语和补语;在主语部分找出附加在主语前面的定语,在谓语部分找出附加在谓语前的状语。例如分析“未来几十年里,地球能源将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第一步:找出主要成分:能源(主语)      面临(谓语)\n第二步:找出次要成分:问题(宾语)第三步:找出附加成分:[未来几十年里],(我们生活)的地球能源[将]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3)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作用:①显示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②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和掌握;③有利于句型归纳。(4)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①应用范围有限,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只能用来分析句子成分,无法分析合成词的内部构造;只能用来分析单句,无法分析复句。②忽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使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出来的只是平面上的结构,并非句法结构的真正层次。例如:A坑 挖浅了。B坑 挖深了。 |主||_谓___| |述<补_||主||__谓__||述<补_|两个句子都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从句子成分来看,都是“主语+谓语+补语”的结构,但是:A句表示动作完成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B句既可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达到预期目的(坑的深度达到了事先的要求),也可以表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坑的深度超出了事先的要求)。因此,按照句子成分分析法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构,但却表示不同的意义,原因就在于内部构造层次的差别。③缺乏“关系”观念,在句子中,每个词语虽然都按照六大成分对号入座,但是都是孤立的个体,不讲究词语之间的关系,致使多个定语、宾语或补语出现在一个层面上。④语义理解容易偏差,句子成分分析法强调中心词,把修饰成分看作附加成分,使得语义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例如以下各句去掉附加成分或者表义不清或者意思相反或者意思不明确:她把衣服洗干净了。——她洗了——表意不清她不同意这样做。——她同意做——意思相反问题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自尊心问题。——核心归结为问题——意思不明确二、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1)基本分析原则\n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2)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1,切分结构层次,2,确定结构关系。例如:     他 去年去了一趟美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关系       |___||______________| 状中关系           |________||___| 述宾关系          |___||___|          述宾关系    切分过程中应注意:①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②为避免切分过程中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3)层次分析法的图解表示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①切分法,切分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一个整体,从大到小,逐层切分。例如:         申奥成功有助于中国的改革与开放。       |_主__||______谓_______________|   |主||谓||_述_|______宾__________|             |__定_)_中_______|                |联|+|合|②组合法,组合法是把所要分析的短语或句子切分到单词,然后从小到大,依次组合起来。例如:  他 弟弟 在 北京 念 大学|__定中__||__介宾__||__述宾__|             |______状中_______|  |__________主  谓___________|③树形图,树形图是把有关的结构分析用竖线和斜线连接起来,从而显示出句法单位内部的结构关系。例如:        S       /  \   主语    谓语    / \   / \    偏 正  述 宾   | |   |  |   取暖设备 出现故障  \n(4)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层次分析法能够揭示句法单位组合的层次关系,符合语言结构的客观规律,从而有效地分化某些歧义结构。例如:  A 衣服 洗干净了。     B坑 挖浅了。   |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   C1坑 挖深了。      C2坑  挖 深了。     |_||______|        |_| |_______|       |___||_|           |_||____|  上述由“名词+动词+形容词”组合成的三个句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分清其内部的不同的结构层次,并且有效地分化类似“坑挖深了”的歧义结构。(5)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层次分析法无法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深层语义关系。例如: 鸡不吃了      |_||_____(_)|主谓关系    |_||_|状中关系  “鸡不吃了”的内部层次关系只有一种,但既可以理解为“鸡不吃食了”,也可以理解为“不吃鸡肉了”。又如“鲁迅的书”既可以指“鲁迅的藏书”、也可以指“鲁迅的著作”。这些歧义结构的内部层次关系相同,但隐性的深层语义关系不同,使用层次分析法无法有效地化解这些歧义。三、变换分析方法变化分析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考察两种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变换规则的分析方法。变换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考察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例如:    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演着梆子戏两个例句包含的词类相同(处所名词+动词+助词+名词),排列顺序相同,内部层次关系相同,但是A句表示静态意义(台上有主席团)、B句表示动态意义(梆子戏正在上演)。A句可以变换为“主席团坐在台上”。类似的例子如:    门口站着人—→人站在门口   床上躺着人—→人躺在床上    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B句可以变换为“台上正在演梆子戏”。类似的例子如:    外面下着大雨—→外面正在下大雨  操场上放着电影—→操场上正在放电影    教室里上着课—→教室里正在上课  隔壁打着电话—→隔壁正在打电话通过变换分析,内部层次关系相同的“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演着梆子戏”就被区别开来,四、语义特征分析\n语义特征分析是分析和概括同一句式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方法。例如:  A类:    他赠了幅国画给我—→他赠给了我一幅国画    学校奖了三千元给他—→学校奖给了他三千元  B类:    我买了斤香蕉给他—→*我买给了他一斤香蕉    我要了个名额给他—→*我要给了他一个名额A类句子与B类句子都是连谓句,内部层次结构相同,但表达的语义不同:A类句子包含两个动作,但说的是同一件事情(“赠国画”和“给我”是国画由他转移到我的过程)。B类句子也包含两个动作,但说的彼此分离的两件事情(“我买了斤香蕉”和“给他”互相分离的两个过程)。A类句子与B类句子的不同关键在于动词语义特征上的差别。A类句子中的“赠、奖”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而没有“取得”的语义特征。B类句子中的动词“买、要”具有“取得”的语义特征,而没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六、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人类语言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形态学分类法根据语法结构特点把人类语言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复综语四类。1.孤立语 孤立语也叫词根语,以汉语为突出的代表。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序严格。由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或者说词形变化极不丰富,一个词在句子中属于什么成分没有形态上的标志,完全是根据语序来确定,因此词序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你看我”,改变词序成为“我看你”,意思就相反了。第二,虚词十分重要。孤立语中词与词的关系,常常通过虚词这一重要的语法手段来体现。比如“父亲和母亲”、“父亲的母亲”、“父亲或母亲”等,仅虚词不同,意义就大不相同。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大部分合成词是由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这些词不带有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帽子(前缀)和尾巴(后缀和词尾),词的结构比较简单,往往是一个孤立的词干。所谓孤立语的称呼就与这个特点有关。2.屈折语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诸语言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例如“他”在英语中居于王格的位置是he,处于宾格的位置是him,“鹅”的单数形式是goose,复数形式是geese。所谓屈折,就是指这类语言的词的内部语音发生了屈折的变化。第二,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动词works,其中的词尾s,在这里表明了单数、第三人称、普通体、现在时四个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表示。比如数的范畴,可以通过外部屈折的方式即加词尾s表示,而有些词则是内部屈折,例如man(男人、单数),men(男人们、复数)。第三,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3.黏着语 黏着语也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土耳其语、日语、维吾尔语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黏着语词的前面和中间不发生变化,只是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第二,变词语素的每一种变化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多种语法意义就要用多个变词语素来表示。第三,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故名黏着语。\n4.复综语 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其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没有一个能独立使用的词,只能连缀成句子使用。比如汉语动词“吃”可以独立运用,但在美洲印第安语中,根本就不能独立说出“吃”来,必须同时把谁发出吃的动作说出来,还必须把吃的对象说出来,所以一个词带出来的就是一个句子。第二节 语义系统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词义的特点;了解义素和义素分析法;认识句义的构成和句义的特点,了解句义的分析方法。重要名词概念 词义词义的概括性义素义场句义单义句多义句歧义句重复句一、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词义的概括性:1.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现实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人们要达到认知现实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实现象进行切分,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为一类,然后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加以命名,从而把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词或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它有一个所指的范围,另一方面是它所指称的东西具有共同的特征。在分类过程中,人们所着眼的是一类事物内部所具有的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征,而把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个性忽略掉了。具体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如果名称相同,它们就是一种东西。比方说,现实世界里的鸟没有两只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可能在种类、颜色、形状、大小、习性、野生还是家养等方面存在差别,而汉语统统用“鸟’’这个名词来概括表示。“鸟”这个词的意义可以不管这种动物的种类、颜色、形状、大小、习性、野生还是家养等种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只概括地反映所有鸟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以便把它和虫、鱼、兽等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鸟”的解释是“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鸟都会飞,也有的两肢退化,不能飞行。麻雀、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关于词义的一般性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1)强调词义具有一般性,并不否认语言有必要的手段表达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或个性的认识,比方说,语言可以用复合词或词组来表示对事物的进一步分类或直指某一个体,例如汉语有“黄鸟、害鸟、海鸟、蜂鸟、鸵鸟”等,如有必要,我们还可以说“南美洲的蜂鸟”、“那一只蜂鸟”等。(2)在某一具体词的词义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内,有典型的样本和非典型的样本之分。例如对理解汉语“鸟”的词义来说,“麻雀”无疑是一个典型,而“鸵鸟”则不是一个典型。(3)词义的概括可以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在复合词所表示的意义中看得更加清楚。许多复合词可以对一个活动或一个场景做出概括。例如“挂失”这个词概括了一种活动,<现代汉语词典)\n对它的解释是:“遗失票据或证件时,到原发的单位去登记,声明作废。”2.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所谓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为什么词义具有模糊性呢?原因在于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做到丁是丁,卯是卯。例如我们通过“鸟”和“兽”这两个词,可以把两类不同的动物区分开来,但是遇到“蝙蝠”这种既像鸟又像兽的动物,就知道语言区分“鸟”和“兽”是有一定局限的。再例如人的年龄可以划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五个阶段,在汉语中可以用这五个词来表达,但每个词所指的具体年龄段界限是模糊的,比如58岁算中年还是算老年呢?38岁算青年还是算中年呢?语言无法为我们划分具体的年龄段。有、时汉语为了表达的方便,还可以重新概括,于是就有了“少年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等说法。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例如我们不会怀疑20岁属于青年,80岁属于老年。从交际的角度看,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不仅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且还隐含有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这两点对交际的正常进行是重要的。在交际中,语义表达需要既明确而又有弹性。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语义表达就会产生混淆。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比如年满六十才能说“老”,五十九岁就不能说“老”,那么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3.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社会中的人群由于阶层、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使语言社团产生不同的分支,这就允许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的词义有各自独特的理解。然而词义里面往往保留全社团认可的普遍的东西,而舍掉了某一社会分支或个人对词义的特殊的个别的看法。例如对“原子”、“分子”、“光子”等词的词义的认识,全社团可以有一个共同的通俗的解释,但同时不排除物理学专家对这些词的词义有自己深刻独特的看法。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二、词义1.词义的内涵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内容。如“人”的意义就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等动物。”2.词义类型词义类型有指称意义、理性意义、附加意义三种(1)指称意义,指称意义是用特定语音形式所指称的词义内容。这类词义包括起名称作用的“名称意义”和起指称作用的“指示意义”。\n(2)理性意义,理性意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一类型的词义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这类词义基本上就是概念,所以可称之为概念意义。理性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和生活意义。科学意义是人们在科学实验和研究基础上产生的概念意义。生活意义是人们在日常对事物的不断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概念意义。(3)附加意义,附加意义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存在的那部分词义内容,主要包括词的感情意义和语体意义。词的感情意义反映的是人对词所和的客观事物的态度,最常见的感情意义分为褒义和贬义两种。语体意义是指词经常在特定场合和文体中使用所产生的情味和格调。最常见的语体意义是口语语体意义和书面语体意义。3.词义的构成词义的内容由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个部分组成。(1)词汇意义,词汇意义是词所表示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及其关系的意义。因为词汇意义是与概念相对应的部分,所以也称概念意义。(2)色彩意义,色彩意义是词所表示的某种倾向或情调的意义。因色彩意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次要属性而形成,所以又称之为附属意义。因具有相当突出的修辞价值,所以又称之为修辞意义。对客观对象不同侧面的次要属性的概括性形成了色彩意义的不同类聚。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地方色彩、民族色彩等。(3)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这种意义只有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中才能表达出来。4.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词义上具有类属关系的词集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聚合体即是语义场。在同一语义场中,根据词义上的类属关系,词义可分为上位意义和下位意义(简称上位义和下位义),如A是B的一种,则B是A的上位词,B词义是A词义的上位义;A是B的下位词,A词义是B词义的下位义。语义场根据上、下位意义关系形成层次结构,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根据词义的类属关系,可划分出若干个大语义场,每个场下面可以再分出若干个“子场”,“子场”下面可再分出“次子场”等等。这样就可以使词汇体系及词义系统有次序地展现出来。运用语义场理论,可以对词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有次序地展现语言的词汇系统。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对语义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为语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义素分析提供了确定对比词群的依据。(3)为研究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对应关系提供了理 论依据。(4)有助于编著类义词典。5.词义分析(1)义位\n义位是词的语义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与单个的词义相联系的一级语义单位。正因为如此,它既不同于“义项”,因“义项”中有的是语素意义;也不同于“词义”,因“词义”可以是多项的意义。如“暮”有两个义项:①傍晚。②(时间)将近;晚。但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都已经成为语素意义,所以都构不成义位。再如“漂”,包含两个义项: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树叶在水面上漂着。②顺着风向、液体流动的方向移动:远远飘过来一只小船。两个义项都是词义,应该说该词的“词义”包含了两个义位。所以可以说“义位”是与“义项”和“词义”都有某种对应性而又不完全等同的语义概念。(2)义素与义素分析法a.义素。义素是构成义位的最小意义单位,即义位的区别性特征。它是由分解义位得到的比义位低一级的语义单位。在语义体系中它是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属于语义的微观层次。如分解义位“姐姐”,可以得到如下义素:[亲属][同胞][年长][女性]。分解义位“胜利”,可以得到如下义素:[竞争][打败对方]。b.义素分析法义素分析法指从义素的角度分析义位的方法。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分析方法和重要范畴。它借助于结构语言学的对比性原则,将一组义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共性义素和互有差别的义素,这样既可以看到同组义位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这种方法类似于数学中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也类似于音位学中寻找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方法。如:哥哥[+直系亲属][+同胞关系][+年长][+男性]  姐姐[+直系亲属][+同胞关系][+年长][-男性]  弟弟[+直系亲属][+同胞关系][-年长][+男性]  妹妹[+直系亲属][+同胞关系][-年长][-男性]c.义素分析法的步骤第一,确定对比分析的义位。什么样的义位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限制的。如“电灯”和“英明”,“天”和“跑”等就不可以进行义素的对比分析,因为毫无联系的义位之间缺乏可比性。应该说属于同一语义场之内的义位,因为义位之间的某种联系性,具备义素分析的基本条件。也可以说语义场是义素分析的依据。无论何种类型的语义场,如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都为义素分析提供可供对比的义位。确定义位,这是义素分析的第一步。义素分析法将义位的内容加以分解、形式化,使语义分析在摆脱传统释义法某种随意性的同时,增加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实体化、形式化的依据,这些都是义素分析法的价值表现。但是,该种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某种主观性,如义素的选择在数量和构成方面可能会出现因人而异、因分析目的而异的情形;另一方面,义素分析法目前还停留于几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分析中,还无法普及到所有类型词的分析,这是义素分析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n三、句义1.句义的内涵句义就是句子的意义。但这里所讲的“句子的意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而是从语义学角度抽象概括成千上万个句子的意义内容而得出的句义结构和句义关系。一个句子的句义可分为两部分――主题意义、述题意义。主题意义是句子话题表达的意义,述题意义是说明话题部分表达的意义。2.句义结构的类型表述中的谓词和多少个述项发生联系,决定句义结构的不同类型:谓词只和一个述项相联系,叫“一位表述”。一位表述中的谓词大多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谓词和两个述项相联系的,叫“二位表述”。二位表述中的谓词大多是及物动词。3.句义的构成根据不同句义结构单位在句义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划分出句义的结构成分:谓词和述项。它们是由语义中的义丛充当。述项是句主中的话题和说明话题部分中所涉及的对象。这种成分的功能大致相当于句法中的主和宾语。谓词是把两个述项联系起来的成分。它的功能大致相当于句法中的谓语。4.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1)同义关系:如果两个表述共有一个语义内容,这两个表述就具有同义关系。(2)歧义关系:如果一个表述有一个以上的语义解释,句义就存在歧义关系。(3)蕴含关系:在两个表述中,如果一个表述的谓词或述项是另一个谓词或述项的下位义,这两个表述就具有蕴含关系。(4)矛盾关系:在两个表述中,如果一个表述的谓词或述项与另一个表述的谓词或述项在句义上不相容,这两个表述就存在矛盾关系。5.句义分析依据语句的语义性质区分,有单义句、歧义句、重复句、矛盾句等。(1)单义句一个语句所蕴涵的语句相互独立并可以组合成完整语义,此句为单义句。“相互独立”是指蕴涵语句之间不重复、不交叉。“可以组合成完整语义”是指不含有语义相抵的不可组合情况。源语句S:甲的1号赛车荣获了本届越野赛的冠军。\n可以蕴涵下列语句:S1:甲是赛车手。S2:甲驾的是1号车。S3:曾举行越野赛。S4:甲参加了本届越野赛。S5:1号车荣获了冠军。S1—S5各有自己不同的语义,相互独立,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源语句的语义,彼此可以进行组合、还原成源语句的完整语义,因此源语句为单义句。(2)歧义句一个语句同时蕴涵多组语句,其间含有“异己”语句而无法进行组合、还原,此句为歧义句。如源语句S:我们见到了刚刚返回北京的小王的哥哥。此语句可以蕴涵A、B两组不同的语句。A组:B组:A—S1:小王有个哥哥。B—S1:小王有个哥哥。A—S2:哥哥刚刚返回北京。B—S2:小王刚刚返回北京。A—S3:我们见到了哥哥。B—S3:我们见到了哥哥。A、B两组语句都是S所蕴涵的,并且都是可以成立的,而其中A—S2“哥哥刚刚返回北京”与B—S2“小王刚刚返回北京”是两组之间的“异己”语句,由于两者的存在,两组不可重新进行组合、还原,因此可说源语句S是个歧义句。歧义句的语义有如下特征:任一个语句组(A或B组)中引入另一组所含异己语句的否定式后,非但不会出现矛盾,反而能组合成更为完整、更为明确的语义。如A组S2的否定式为“哥哥不是刚刚返回北京”,试将其引入B组:B—S1:小王有个哥哥。B—S2:小王刚刚返回北京。A—S2哥哥不是刚刚返回北京。B—S3:我们见到了哥哥。新组成的这组语句,不但可以进行组合,组合后反而避免了歧义现象。同理,B组中S2的否定式引入A组是如此。(3)重复句一个语句蕴涵着语义同一的语句,此句为重复句。如源语句S:处女之作《泪痕》是小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n蕴涵语句:S1:小李写了一部《泪痕》。S2:《泪痕》是处女之作。S3:《泪痕》是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显然,S2与S3的语义是同一的。重复句大都是由于句中含有语义同一的语词所造成,如“处女之作”与“第一部作品”。这里说的“同一”是指语义同一,即概念同一,并非语词形式同一,形式同一,语义未必同一。又如:源语句S:那个老运动员很老。蕴涵语句:S1:那是个运动员。S2:他是老运动员。S3:他很老。这组蕴涵语句中,S2与S3都用了“老”这一语词,但语义并不同一。S2中的“老”是时间久长,S3中的“老”是年岁高迈,因此源语句S不为重复句。(4)矛盾句一个语句蕴涵着语义不可共存的语句,此句为矛盾句。如:源语句S: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历来是统一的,分裂只是暂时的。蕴涵语句:S1: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S2:我国历来是统一的。S3:我国曾有过分裂。显然,S2(历来是统一的)与S3(并非历来是统一的)是不可共存的。“悖论”是一种特殊的矛盾句。此类语句包含有“预设语义”,“预设”的语义与“显现”的语义形成自我否定,因此“悖论”的矛盾语义是极其隐含的,运用解释蕴涵进行分析可以将其揭示出来。如:源语句S:真实的判断是不存在的。蕴涵语句:S1:真实判断不存在。S2:存在着一个真实判断(该判断)。S2是言者默认的预设语义,S1是语句所显现的语义,两者不可共存。\n四、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1.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的关系语言是一个结构体,一个句子有句法结构,也有语义结构。句法结构是表层结构,语义结构是深层结构,两者可以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表里关系,或者说是显层和隐层的关系。实词和实词组成的结构体从句法平面可分析出句法结构,从语义平面可分析出语义结构。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指的是对词组(短语)和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子中词语与词语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传统语法分析词组(短语)和句子得出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法成分,都是着眼于句法结构分析出来的。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都是偏重从结构关系出发,这是句法平面进行句法分析的基本特点。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指的是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子中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人们分析一个句子,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找出句子中词语在句法结构中分别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可以了解句子的层次构造,也可以得出句子的句型等等。但分析句子并不到此为止,如果不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了解句子中的语义关系,即通过句法平面深入到语义平面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那还不算完成了析句的任务。要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单靠句法分析还不够,还要弄清句子内部名个词语之间语义关系。2.现代句法语义研究的发展情况层次分析法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显性语法关系”即句法关系,不能揭示和句法结构相关的“隐性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及其成分间的关系,不能用来分化歧义结构。于是有人提出了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是语法研究中一种有潜力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因此,“语义特征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按词的次范畴给词进行再分类,着眼于分析处于关键位置上的词的语义特征及其所特有的某些语法特点,能够很好地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这在分析上显然是更加细密了。\n第四章 语义系统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词义的特点;了解义素和义素分析法;认识句义的构成和句义的特点,了解句义的分析方法。重要名词概念 词义词义的概括性义素义场句义单义句多义句歧义句重复句第一节 词义一、词义的概括性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词义的概括性:1.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现实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人们要达到认知现实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实现象进行切分,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为一类,然后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加以命名,从而把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词或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它有一个所指的范围,另一方面是它所指称的东西具有共同的特征。在分类过程中,人们所着眼的是一类事物内部所具有的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征,而把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个性忽略掉了。具体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如果名称相同,它们就是一种东西。比方说,现实世界里的鸟没有两只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可能在种类、颜色、形状、大小、习性、野生还是家养等方面存在差别,而汉语统统用“鸟’’这个名词来概括表示。“鸟”这个词的意义可以不管这种动物的种类、颜色、形状、大小、习性、野生还是家养等种种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只概括地反映所有鸟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以便把它和虫、鱼、兽等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鸟”的解释是“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一般鸟都会飞,也有的两肢退化,不能飞行。麻雀、燕、鹰、鸡、鸭、鸵鸟等都属于鸟类。”关于词义的一般性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1)强调词义具有一般性,并不否认语言有必要的手段表达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或个性的认识,比方说,语言可以用复合词或词组来表示对事物的进一步分类或直指某一个体,例如汉语有“黄鸟、害鸟、海鸟、蜂鸟、鸵鸟”等,如有必要,我们还可以说“南美洲的蜂鸟”、“那一只蜂鸟”等。(2)在某一具体词的词义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内,有典型的样本和非典型的样本之分。例如对理解汉语“鸟”的词义来说,“麻雀”无疑是一个典型,而“鸵鸟”则不是一个典型。(3)词义的概括可以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在复合词所表示的意义中看得更加清楚。许多复合词可以对一个活动或一个场景做出概括。例如“挂失”这个词概括了一种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遗失票据或证件时,到原发的单位去登记,声明作废。”2.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n所谓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为什么词义具有模糊性呢?原因在于现实现象是复杂的而且往往是连续的,用离散的语言单位“词”对这种现实现象的切分也只能是大致的,不可能做到丁是丁,卯是卯。例如我们通过“鸟”和“兽”这两个词,可以把两类不同的动物区分开来,但是遇到“蝙蝠”这种既像鸟又像兽的动物,就知道语言区分“鸟”和“兽”是有一定局限的。再例如人的年龄可以划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五个阶段,在汉语中可以用这五个词来表达,但每个词所指的具体年龄段界限是模糊的,比如58岁算中年还是算老年呢?38岁算青年还是算中年呢?语言无法为我们划分具体的年龄段。有、时汉语为了表达的方便,还可以重新概括,于是就有了“少年儿童、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等说法。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例如我们不会怀疑20岁属于青年,80岁属于老年。从交际的角度看,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不仅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且还隐含有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这两点对交际的正常进行是重要的。在交际中,语义表达需要既明确而又有弹性。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能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特征,就不能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语义表达就会产生混淆。可是如果要求词义非得像术语那样丁是丁、卯是卯,比如年满六十才能说“老”,五十九岁就不能说“老”,那么交际也就难以进行了。3.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社会中的人群由于阶层、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使语言社团产生不同的分支,这就允许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的词义有各自独特的理解。然而词义里面往往保留全社团认可的普遍的东西,而舍掉了某一社会分支或个人对词义的特殊的个别的看法。例如对“原子”、“分子”、“光子”等词的词义的认识,全社团可以有一个共同的通俗的解释,但同时不排除物理学专家对这些词的词义有自己深刻独特的看法。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二、词义1.词义的内涵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内容。如“人”的意义就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等动物。”2.词义类型词义类型有指称意义、理性意义、附加意义三种(1)指称意义,指称意义是用特定语音形式所指称的词义内容。这类词义包括起名称作用的“名称意义”和起指称作用的“指示意义”。(2)理性意义,理性意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一类型的词义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这类词义基本上就是概念,所以可称之为概念意义。理性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和生活意义。科学意义是人们在科学实验和研究基础上产生的概念意义。生活意义是人们在日常对事物的不断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概念意义。(3\n)附加意义,附加意义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而存在的那部分词义内容,主要包括词的感情意义和语体意义。词的感情意义反映的是人对词所和的客观事物的态度,最常见的感情意义分为褒义和贬义两种。语体意义是指词经常在特定场合和文体中使用所产生的情味和格调。最常见的语体意义是口语语体意义和书面语体意义。3.词义的构成词义的内容由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个部分组成。(1)词汇意义,词汇意义是词所表示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及其关系的意义。因为词汇意义是与概念相对应的部分,所以也称概念意义。(2)色彩意义,色彩意义是词所表示的某种倾向或情调的意义。因色彩意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次要属性而形成,所以又称之为附属意义。因具有相当突出的修辞价值,所以又称之为修辞意义。对客观对象不同侧面的次要属性的概括性形成了色彩意义的不同类聚。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地方色彩、民族色彩等。(3)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这种意义只有在语法单位的组合中才能表达出来。4.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在词义上具有类属关系的词集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聚合体即是语义场。在同一语义场中,根据词义上的类属关系,词义可分为上位意义和下位意义(简称上位义和下位义),如A是B的一种,则B是A的上位词,B词义是A词义的上位义;A是B的下位词,A词义是B词义的下位义。语义场根据上、下位意义关系形成层次结构,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根据词义的类属关系,可划分出若干个大语义场,每个场下面可以再分出若干个“子场”,“子场”下面可再分出“次子场”等等。这样就可以使词汇体系及词义系统有次序地展现出来。运用语义场理论,可以对词汇体系进行分析研究,有次序地展现语言的词汇系统。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对语义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为语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2)为义素分析提供了确定对比词群的依据。(3)为研究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对应关系提供了理 论依据。(4)有助于编著类义词典。5.词义分析(1)义位义位是词的语义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与单个的词义相联系的一级语义单位。正因为如此,它既不同于“义项”,因“义项”中有的是语素意义;也不同于“词义”,因“词义”可以是多项的意义。如“暮”有两个义项:①傍晚。②(时间)将近;晚。但两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都已经成为语素意义,所以都构不成义位。再如“漂”,包含两个义项:①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树叶在水面上漂着。②顺着风向、液体流动的方向移动:远远飘过来一只小船。两个义项都是词义,应该说该词的“词义”包含了两个义位。所以可以说“义位”是与“义项”和“词义”都有某种对应性而又不完全等同的语义概念。(2)义素与义素分析法a.义素。义素是构成义位的最小意义单位,即义位的区别性特征。它是由分解义位得到的比义位低一级的语义单位。在语义体系中它是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属于语义的微观层次。如分解义位“姐姐”,可以得到如下义素:[亲属][同胞][年长][女性]。分解义位“胜利”,可以得到如下义素:[竞争][打败对方]。b.义素分析法\n义素分析法指从义素的角度分析义位的方法。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分析方法和重要范畴。它借助于结构语言学的对比性原则,将一组义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共性义素和互有差别的义素,这样既可以看到同组义位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这种方法类似于数学中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也类似于音位学中寻找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方法。如:哥哥[+直系亲属][+同胞关系][+年长][+男性]  姐姐[+直系亲属][+同胞关系][+年长][-男性]  弟弟[+直系亲属][+同胞关系][-年长][+男性]  妹妹[+直系亲属][+同胞关系][-年长][-男性]c.义素分析法的步骤第一,确定对比分析的义位。什么样的义位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条件限制的。如“电灯”和“英明”,“天”和“跑”等就不可以进行义素的对比分析,因为毫无联系的义位之间缺乏可比性。应该说属于同一语义场之内的义位,因为义位之间的某种联系性,具备义素分析的基本条件。也可以说语义场是义素分析的依据。无论何种类型的语义场,如类属义场、关系义场、顺序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都为义素分析提供可供对比的义位。确定义位,这是义素分析的第一步。义素分析法将义位的内容加以分解、形式化,使语义分析在摆脱传统释义法某种随意性的同时,增加一定的科学性,而且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提供实体化、形式化的依据,这些都是义素分析法的价值表现。但是,该种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难以避免某种主观性,如义素的选择在数量和构成方面可能会出现因人而异、因分析目的而异的情形;另一方面,义素分析法目前还停留于几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分析中,还无法普及到所有类型词的分析,这是义素分析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第二节 句义一、句义的内涵句义就是句子的意义。但这里所讲的“句子的意义”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而是从语义学角度抽象概括成千上万个句子的意义内容而得出的句义结构和句义关系。一个句子的句义可分为两部分――主题意义、述题意义。主题意义是句子话题表达的意义,述题意义是说明话题部分表达的意义。二、句义结构的类型表述中的谓词和多少个述项发生联系,决定句义结构的不同类型:谓词只和一个述项相联系,叫“一位表述”。一位表述中的谓词大多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谓词和两个述项相联系的,叫“二位表述”。二位表述中的谓词大多是及物动词。三、句义的构成根据不同句义结构单位在句义中的不同功能,可以划分出句义的结构成分:谓词和述项。它们是由语义中的义丛充当。述项是句主中的话题和说明话题部分中所涉及的对象。这种成分的功能大致相当于句法中的主和宾语。谓词是把两个述项联系起来的成分。它的功能大致相当于句法中的谓语。四、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n(1)同义关系:如果两个表述共有一个语义内容,这两个表述就具有同义关系。(2)歧义关系:如果一个表述有一个以上的语义解释,句义就存在歧义关系。(3)蕴含关系:在两个表述中,如果一个表述的谓词或述项是另一个谓词或述项的下位义,这两个表述就具有蕴含关系。(4)矛盾关系:在两个表述中,如果一个表述的谓词或述项与另一个表述的谓词或述项在句义上不相容,这两个表述就存在矛盾关系。五、句义分析依据语句的语义性质区分,有单义句、歧义句、重复句、矛盾句等。(1)单义句一个语句所蕴涵的语句相互独立并可以组合成完整语义,此句为单义句。“相互独立”是指蕴涵语句之间不重复、不交叉。“可以组合成完整语义”是指不含有语义相抵的不可组合情况。源语句S:甲的1号赛车荣获了本届越野赛的冠军。可以蕴涵下列语句:S1:甲是赛车手。S2:甲驾的是1号车。S3:曾举行越野赛。S4:甲参加了本届越野赛。S5:1号车荣获了冠军。S1—S5各有自己不同的语义,相互独立,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源语句的语义,彼此可以进行组合、还原成源语句的完整语义,因此源语句为单义句。(2)歧义句一个语句同时蕴涵多组语句,其间含有“异己”语句而无法进行组合、还原,此句为歧义句。如源语句S:我们见到了刚刚返回北京的小王的哥哥。此语句可以蕴涵A、B两组不同的语句。A组:B组:A—S1:小王有个哥哥。B—S1:小王有个哥哥。A—S2:哥哥刚刚返回北京。B—S2:小王刚刚返回北京。A—S3:我们见到了哥哥。B—S3:我们见到了哥哥。A、B两组语句都是S所蕴涵的,并且都是可以成立的,而其中A—S2“哥哥刚刚返回北京”与B—S2“小王刚刚返回北京”是两组之间的“异己”语句,由于两者的存在,两组不可重新进行组合、还原,因此可说源语句S是个歧义句。歧义句的语义有如下特征:任一个语句组(A或B组)中引入另一组所含异己语句的否定式后,非但不会出现矛盾,反而能组合成更为完整、更为明确的语义。如A组S2的否定式为“哥哥不是刚刚返回北京”,试将其引入B组:B—S1:小王有个哥哥。B—S2:小王刚刚返回北京。A—S2哥哥不是刚刚返回北京。B—S3:我们见到了哥哥。\n新组成的这组语句,不但可以进行组合,组合后反而避免了歧义现象。同理,B组中S2的否定式引入A组是如此。(3)重复句一个语句蕴涵着语义同一的语句,此句为重复句。如源语句S:处女之作《泪痕》是小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蕴涵语句:S1:小李写了一部《泪痕》。S2:《泪痕》是处女之作。S3:《泪痕》是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显然,S2与S3的语义是同一的。重复句大都是由于句中含有语义同一的语词所造成,如“处女之作”与“第一部作品”。这里说的“同一”是指语义同一,即概念同一,并非语词形式同一,形式同一,语义未必同一。又如:源语句S:那个老运动员很老。蕴涵语句:S1:那是个运动员。S2:他是老运动员。S3:他很老。这组蕴涵语句中,S2与S3都用了“老”这一语词,但语义并不同一。S2中的“老”是时间久长,S3中的“老”是年岁高迈,因此源语句S不为重复句。(4)矛盾句一个语句蕴涵着语义不可共存的语句,此句为矛盾句。如:源语句S: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历来是统一的,分裂只是暂时的。蕴涵语句:S1: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S2:我国历来是统一的。S3:我国曾有过分裂。显然,S2(历来是统一的)与S3(并非历来是统一的)是不可共存的。“悖论”是一种特殊的矛盾句。此类语句包含有“预设语义”,“预设”的语义与“显现”的语义形成自我否定,因此“悖论”的矛盾语义是极其隐含的,运用解释蕴涵进行分析可以将其揭示出来。如:源语句S:真实的判断是不存在的。蕴涵语句:S1:真实判断不存在。S2:存在着一个真实判断(该判断)。S2是言者默认的预设语义,S1是语句所显现的语义,两者不可共存。四、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1.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的关系语言是一个结构体,一个句子有句法结构,也有语义结构。句法结构是表层结构,语义结构是深层结构,两者可以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表里关系,或者说是显层和隐层的关系。实词和实词组成的结构体从句法平面可分析出句法结构,从语义平面可分析出语义结构。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指的是对词组(短语)和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句子中词语与词语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n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传统语法分析词组(短语)和句子得出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法成分,都是着眼于句法结构分析出来的。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都是偏重从结构关系出发,这是句法平面进行句法分析的基本特点。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指的是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句子中词语与客观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人们分析一个句子,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找出句子中词语在句法结构中分别充当什么句法成分,可以了解句子的层次构造,也可以得出句子的句型等等。但分析句子并不到此为止,如果不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了解句子中的语义关系,即通过句法平面深入到语义平面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那还不算完成了析句的任务。要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单靠句法分析还不够,还要弄清句子内部名个词语之间语义关系。2.现代句法语义研究的发展情况层次分析法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构造层次和“显性语法关系”即句法关系,不能揭示和句法结构相关的“隐性语法关系”即语义结构及其成分间的关系,不能用来分化歧义结构。于是有人提出了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是语法研究中一种有潜力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因此,“语义特征分析”作为一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按词的次范畴给词进行再分类,着眼于分析处于关键位置上的词的语义特征及其所特有的某些语法特点,能够很好地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这在分析上显然是更加细密了。第五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文字起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与基本方向;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正确使用文字。重要名词概念 文字笔画偏旁字母拼音文字表意字意音文字口语书面语第一节文字和语言一、文字的作用是什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其作用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相互交际。\n第二,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在没有文字以前,人类的文化活动过程主要是通过传说和史诗来传诵的,那时每一个文化群体或部落都有一些专门唱史诗和讲传说的人。如果会唱史诗的人都去世了,文化记录也就中断了。如果某一民族的语言不再使用了,这个民族的民族史也因此消失了。文字的出现为记录人类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如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类由原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第三,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一种文化如果没有文字,就如一个人不识字。识字的人和文盲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我们把有文字的社会称为文明社会,把没有文字的社会称为原始社会。文明社会的人群和原始社会的人群在思维上的区别也相当大。有了文字,人类不仅通过表音符号思维,而且可以通过表形表意文字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表象。设想不用文字符号来完成一个简单的方程运算是多么困难。调查证明,文盲不能充分借助表象展开复杂的思维活动。文明社会靠口语和文字文本来交流和传承文化,原始社会仅仅靠口语来交流和传承文化。文字的出现,人类不仅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大容量地传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可以说,在人类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语言的出现是第一个里程碑,它使非洲猿人取得了人类祖先的地位。文字是第二个里程碑,它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或者说从史前时期进入有史时期。二、文字同语言的关系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中的语素、词这些单位包括音和义两个方面,记录语言的文字要通过“形”记录语言的音、义两个方面,所以文字有形、音、义三个部分。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或者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关系的,这是文字的关键。不同的文字就在于“形、音、义”的关系不同。换句话说,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字体系。——般来说,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成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顾名思义,意音文字是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而拼音文字是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文字,每一个字必须能够读出音来,每一个字的读音都和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相联系,这是文字的本质,这样就可以通过音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联系。语言是一种系统,文字也是一种系统,不过它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符号系统要求有一定的书写要素和书写规则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从文字起源的过程看,一种文字通常要适应它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汉字长期维持在方块字的阶段,或者说汉字长期维持在语素音节文字的阶段,和汉语的特点是有关系的。首先,汉语方言的差别很大,形成的时间也比较早,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这使汉字容易和语素直接联系起来,即在一般情况下采取一个汉字对应一个语素。其次,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居多,或者说汉语的语素的语音形式很少小于音节或大于音节,像英语中语音形式大于音节的money或语音形式小于音节的s\n,在汉语中很少,古代汉语尤其如此,这又使汉语的字往往代表一个音节。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好些形态变化的形式是用音位来表示的,为了记录这些形态变化,需要有小于音节的字母,所以印欧语言的书写系统一般都是拼音文字系统。日语借用汉字体现书写日语的过程特别能说明不同的文字对不同语言的适应过程。由于日语是黏着语,有丰富的附加语素,因此日本人在借用汉字的过程中,造出了假名来书写日语的附加语素。由于日语的音节结构简单,同时日语的语素的语音形式没有小于音节的,所以日语的假名是一种以音节为字母的音节拼音文字。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这只是从文字自发起源的角度说的。从现代制定文字的角度看,文字和语言是不同的,用什么文字体系去记录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和语言的结构虽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伺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比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都采用了拉丁字母。同一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体系,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文字有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两种拼写法,韩语、越南语曾经采用过汉字的书写体系,后来都实现了拼音化。三、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拼音文字可以通过字母的拼写反映语言中符号的语音面貌,即通过字母和字母拼写规则了解读音,但拼音文字无法通过字母和字母的拼写规则所提供的有关读音直接了解语素、词的意义。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有几点特别的地方:1.汉字尽管每一个字都有一个明确的读音,但从字形上一般不能判定一个字的具体读音,有些字可以通过声旁确定音类或大致的读音,如“张、帐、怅、苌、伥”。一个字中可以确定大致读音的部分通常被称为声旁。“长”就是上述这些字的声旁。2.汉字往往可以通过字形确定义类。如“姐、姑、姨、她”都因为字形中有一个“女”而可以断定这些字和女性有关。字形中可以确定义类的部分被称为形旁。不要因为有些汉字可以通过字形断定义类而认为汉字可以独立于汉语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交际工具。汉字和其他拼音文字一样,每个汉字必须有确定的读音,并通过这种读音确定是语言中的哪一个语素或词,其字义才能确定下来。3.拼音文字是按照字母的拼写阅读,用字母拼写起来的字的读音原则上要和语素或词的实际读音一致,拼音文字原则上要求一个字母一个读音,所以由字母拼写成的字的读音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实际读音距离比较近,如果实际语言中的语音变了,拼音字母和拼写规则也要跟着变。比如一个字母如果在语音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读音,就要求把这个字母所体现的不同读音用不同字母来表示。如果几个字母的读音都变得相同了:也要求把这几个字母所体现的读音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古代的拉丁语发展到现代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这些语言的读音和古代的拉丁语的读音有了很大的差异,记录拉丁语的拉丁文字母和拼写规则也随之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读音,因此形成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的字母系统和拼写规则。汉字在这方面有所不同,汉字的字形和权语的读音不是直接联系的,或者说不能从汉字的字形中严格地确定一个字的读音,所以读音尽管变化了,字形可以不变。这种读音改变而字形不变可以从古今差异和方言差异两个方面去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角度看,现代汉语尽管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记录语素或词的方块汉字并没有变,只是在字体上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所以现代人尽管不懂古代汉语的读音,通过汉字仍然能了解古文大致的意义。从方言的差异看,尽管方言之间在语音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汉字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同一个汉字,各地人尽管读音不一样,但都知道它所代表的是汉语中的哪一个语素或哪一个词。方言之间的人经常相互听不懂对方的话,但通过汉字书信可以相互了解。一本南方人写的著作,北方人基本上也能够看懂。\n尽管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比一般拼音文字的关系特殊,但并不违背文字和语言的根本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不要以为汉字是可以独立于汉语,是能够“看”的符号系统。汉字之所以能够“看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每个汉字和汉语中的语素或词有直接的联系,汉字的排列顺序和汉语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一一对应。四、口语与书面语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文字是因为记录语言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类的有声语言,文字的创造也就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有书面语的产生。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足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与人们日常交际紧密相连,社会生活的每一微小的变化,都首先通过口语反映出来,因此,口语的变化总要先于书面浯的变化。口浯不断为书面浯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浯向前发展,不致与口浯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因此,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浯的发展。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口语和书面语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总的来看,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相应地,有一些词语由于长期使用场合上的分上,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地有’了差别,例如“父亲”、“母亲”、“夫人”多用于书面语,与此对应的“爸爸”、“妈妈”、“妻子”则用于口语。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比如新闻、外交辞令上常用的“总统夫人”,就不能说成“总统妻子”,“干杯”就不能说“喝——杯”,“会谈”、“磋商”就不能说“聊天”、“商量”。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一、文字的产生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学家专门为某一语言制定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是拼音文字。语言学家创制的文字都是以语言学家对该语言的语音结构有了充分的理解为前提的。文字的另一种创造过程是在人类还没有浯言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地形成的,文字的起源指的是文字的后一种创造过程。在人类掌握了语言学知识以后,创造文字的过程并不是很复杂,但在人类掌握语言学知识以前,人类为创造文字曾经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原始社会没有文字,主要通过史诗和传说来记录本氏族或部落的人口、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以及内部发生的大事。但由于有声浯言在记录上受到限制,通过长期的摸索,人们找到了口语记事以外的两种主要方法: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实物记事最常见的办法是结绳和刻木。现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结绳的方法有的还保留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如我国独龙族出门远行时,用结绳计算日子,每打一个结算一天。刻木是在木头上刻上各种花纹或图案,也包括在器物上刻花纹或图案。这种方法不仅古代有,现在无文字的民族有的还使用这种方法。\n图画记事是通过图画来记录各种事件,表达各种思想。这种方式和现代人看到的各种绘画作品中表达事件和思想的方式是一样的。现在能了解到的图画记事首先体现在无文字部落的活生生的图画中,印第安人奥基布娃部落的图画记事。现在能了解到的原始人图画记事的另一种方式是岩画。处于早期文化发展阶段的人类往往在岩石上凿刻图画,或用矿物颜料在岩石上绘图画,包括线条、浮雕、彩画等。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许多地方都有发现。在中国北方,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和西伯利亚的岩画有较多的相似处,表现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岩画除了动物、狩猎外,还有采集、房屋、村落、农作物;宗教仪式等内容。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比较方便地记录事件的过程。图画记事的这种性质更接近自然语言记事的性质,在自然语言中不仅要有记录事物的词,也要有描述事件的句子,图画记事正是文字产生的前身。二、文字的发展文字的发展,从造字的方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音、表意兼表音(意音)三个阶段。从文字的体系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下面结合造字的方法来看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的象形的表意字,可以分成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情况。象形字是用和事物相似的图画来指称与该事物相关的语素或词,比如“日、月、鱼、龟、鹿、牛、门、山”等,其字形都是这些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象形,在古文字中其象形特点很突出,现在这些字都不同程度的简化了,但大致也能看出象形的特点。会意字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图画或指示符号来表达某个词,比如“休”,用“人”和“木’’两个象形符号加在一起表示人靠在树旁,表示休息的意思。第二个阶段是表音字的出现。由象形字和会意字构成的表意字尽管可以通过形体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有两个弱点:一是这种由形知义的过程往往不是很准确的,有时候人们不一定知道象形字和表意字代表的是哪一个语素或词;二是语言中有很多虚词和意义抽象的词是很难象形会意的。表意字必须和语言中的语素、词等对应,有明确的读音,才能真正表达浯言中的单位。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步。当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音之间的联系后,就可以借用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另一个同音词,比如用“之”(去)来记录表示偏正关系的虚词“之”。这就出现了单纯的表音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表音字称为假借字。假借字都是由早期的表意字转变过来的,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中国古代的汉字、中国云南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和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彝文,都能证明这一点。单纯的表音字或假借字的出现表明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字可以通过声音直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不必依赖表意。于是人们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就可以造出更多的字。中国传统文字学把这样的意音文字叫作形声字。文字发展到这一步,形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表意字、单纯表音字、形声字。这3种不同类型的字形共同构成了意音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而又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古代汉字。表意文字是古代意音文字的基础。但只靠表意字不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因为很多抽象的词和虚词是不可能通过表意字来记录的,表音字的出现以及由表音字和表意字的结合而形成的意音字解决了这个困难。因此,在表意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表音字是文字能够完整而全面地记录语言的关键一步,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展。表音字的出现使形声字成为可能,大大丰富了字的数量,形声字细分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一个纯表音的字,这是表意的形旁先出现而表音的声旁后出现。另一种情况是表音的假借字先出现,表意的形旁后出现。比如“其”,本来指簸箕,后来假借为代词,代词“其”的使用场合远远超过了“簸箕”的“其”\n,为加以区别,人们在簸箕的“其”上加上象形表意的竹字头,形成另一个形声字“箕”,这样的形声字往往又叫:“后起字”。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字造字方式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记事图画→表意字一纯表音字→意音字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记事图画→意音文字体系→纯表音文字体系(音节文字体系、舌位文字体系)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从根本上说,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两种,意音文字不过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同样,从根本上说,完整记录语音的文字体系只有两种,就是意音文字和纯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能够完整记录语音的纯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语言都有大量不可象形会意的语素或词。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有差异。拼音文字只通过字母记录一个语言的音节或音位。不同的语素或词,只要读音相同,字形都相同。比如英语的book,代表了“书”’和“预定”两个词,由于这两个词的语音形式相同,都写成相同的字。意音文字也必须记录语言的语音,不过意音文字除了记录语音,还要通过象形和会意等表意方式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即使两个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一样,只要是不同的语素或词,通常都必须通过形体区别开来,比如“长、常、场、尝、肠、偿”等不同的语素或词,尽管语音形式相同,但通常不把它们写成相同的字,而是要保留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以便说明它们是不同的语素或词,所以意音文字的字数很多。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字的数量很大。有人把汉字说成是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都是一种比喻或形象的说法,严格说来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这种说法使人误以为汉字只和表形表意有关系,和语音没有关系。这种说法的产生是因为汉字最早形成时普遍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前面我们反复提到完整的文字系统必须完整地记录一个语言的读音,汉字和所有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一样,也必须完整地记录汉语的读音。汉字作为意音文字,除了表意,还表音。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音节,所以汉字是通过字形记录汉语音节的文字。汉字的这种性质可以概括成两点:1.一个汉字一个音节。2,不同的语素往往用不同的字表示。也有人把汉字称为语素音节文字或语词音节文字,这些名称是为了反映汉字既表音又表义的意音文字性质。语素音节文字的提出还反映了字体变化对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影响。汉字在早期的造字过程中广泛使用了象形和会意的方法,当时这些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形体上体现出语素或词的意义,但随着文字字体的演化,人们已经很难从象形字和会意字中看出语素或词的意义,继续把这些字称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也不太合适。不过尽管字体变化了,象形和会意已经看不出来了,但在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中,这些汉字仍然能把这些语素或词区别开,所以可以称为语素音节文字。通过对汉语这种活生生的意音文字的分析可以看出,意音文字在记录语言时提供的信息量和表音文字相比是不一样的,因为对于具有相同语音形式的一组不同的语素或词来说,表音文字所用的字都一样,但意音文字还要从字形上把这些语素区别开来。从这个角度看,意音文字有助于区分同音语素或同音词。也正是由于意音文字通常能够把同音语素或同音词区分开来,它就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字一个音形的原则来造字。四、几种重要的字母\n字母是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目前世界上表音文字所采用的字母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等。腓尼基字母的发源地大体上在今天的叙利亚一带。这里处于欧亚之间的连接点,腓尼基字母向东向西发展,分成两支,东支产生了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等,西支产生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所以,腓尼基字母是现代大部分拼音文字字母产生的基础。学习提示与建议本节学习主要是要了解人类文字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汉字的发展历史,以及教材对汉字体系不能改革为拼音文字的理论探讨。通过本节的学习,既要认识到各种文字类型的不同特点,又要结合汉语的特点弄清汉字的长处和不足,不盲目崇拜西方的拼音文字,也不夸大汉字的优越性。汉字和汉语的关系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弄清楚这种关系的特点。第三节 文字改进和改革文字有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种体系。文字的改进是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由于语音的变化,有些拼音文字字母不完全能够反映实际读音,需要局部改进拼写方法,这是属于文字的改进。汉字的简化也是属于文字的改进。文字改革通常是指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想把汉字改变成拼音文字就是文字改革。汉字体系能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从目前的条件来说还不可能。原因是:1.汉字有区别同音语素或同音词的功能。如dan55这个音节所表达的语素多达13个(丹单担耽……),通过不同的汉字可以把这13个语素区别开,这有利于在书面语中减少歧义。2.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空间的功能,或者说超方言功能。汉语方言众多,分歧很大,在这些方言没有统一以前,用音节文字或音位文字来作各种方言的统一文字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拼音文字要求用某地的方言作标准音,其他方言地E的人学习的不仅是文字,还包括权威方言的语音。比如现代中国人要学会以北京话为语音基础的音位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学会拼音方案的问题,而且得学会北京话语音。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所以方言区会普通话的人往往限于一定文化阶层,如记者、广播电视工作者、社交工作者、服务行业工作者、教师等等。在语言内部方言分歧很大的情况下,拼音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汉字能长期保持在意音文字的地位,和汉语的这种特点是有关系的。正是因为汉字的超空间功能,汉字对汉文化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汉字是意音文字,同一个字尽管在不同的方言区读音不一样,但都代表同一个同源语素,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借助汉字,越过方言语音差异,通过本地读音把同一个字跟同一个语素或词联系起来,获得其本源的意义。对于《红楼梦》、《水浒》、《西游记》、《阿Q正传》、《围城》等作品来说,不管它们出自哪千方言区作者之手,七大方言区的读者都可以通过本地读音顺利地阅读。历代王朝政府的政令和思想观念都可以借助汉字迅速推行到汉语各方言区的每个角落。任何一个方言区的文化因子都可以迅速波及到其他方言区。中国纵横几千里,虽然方言的语音千差万别,却能书同文。我们说汉字是一种超空间性或超方言性很强的文字,在这方面拼音文字是远不及汉字这种意音文字的。3.和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就像不同汉\n语方言区的人可以越过方音直接阅读不同方言区的文化资料一样,现代人常常可以借助汉字直接阅读先哲的思想。只要学会了汉字,便可读懂一些古文,这是因为学会了汉字就等于掌握了很多语素和词。下面是中国宋话本《碾玉观音》中的一段:崔宁听得说浑家是鬼,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相觑,走出门,看看清湖河里扑通地都跳下水去了。当下叫救人.打捞,便不见尸首。原来当时打杀秀秀时,两个老的听得说,便跳在河里,已自死了。这两个也是鬼。这段文字是用口语写的,离现在有近千年的历史。正因为它是意音文字构成的文本,现代人基本上能理解其基本意义。在音节或音位文字中,文字的字母和音节或音位对应,语音形式相同的几个不同语素无法在语音上区别开来,因此很难直接通过字形的差异来获得语素或词的信息。对于一千年前的英语文本来说,现代说英语的人要读懂是不太容易的。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有利于对传统文本的理解。4.汉字已经记录了丰富的文本,汉字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必不可少的。汉字作为意音文字比古埃及意音文字、赫梯意音文字、苏美尔意音文字有更长的历史,有更多的文献资料,记录了更多的文化。没有哪一种意音文字在进入音节或音位文字时发展到汉字这样一种完善的程度、记录了这样多的文本。意音文字发展得越完善,体系越繁杂精密,延续的时间越长,记录的文本越多,就越不容易迈入音节或音位文字。汉朝人如果创造一种崭新的拼音文字,在继承文化遗产上就要遇到障碍。必须有大批人把汉字文献译成拼音文字,以后的人再也看不懂先哲的经典。汉字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成熟地步,已经走入一种超稳定状态,而汉语方言又有着这样大的分歧,不借助于汉字,我们便不能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从继承文化的角度看,汉语拼音方案并不能取代汉字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拼音文字有它的优势,它易于学习和书写,易于形式处理,易于输入计算机。但这种优势也正是它在统一方言差异和继承古代文本方面无能为力的劣势。借助汉字,我们能充分继承文化遗产,能使方言区的人相互理解。当然,汉语拼音文字的设想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至于前景如何,那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第六章 语言与社会 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语言;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认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分化与统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是语言接触的两种结果,了解语言融合的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重要名词概念社会方言风格变体地域方言亲属语言谱系分类共同语基础方言国语语言的规范化借词意译词仿译词语言的融合双语洋泾浜皮钦语混合语国际辅助语\n第一节 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影响语言演变发展的重要因素语言是人类社会从无到有地产生发展起来的,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语言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有两种因素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一是外部因素,二是内部因素。语言的发展演变既跟语言外部的社会因素有关,也与语言内部的诸多成分的相互关系的调整有关。因此,“语言外—语言内”构成了观察浯言演变的两个基本视角,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而语言具体如何变则决定于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这样就把制约语言演变的因素分为了语言外的社会条件和语言内的系统状况两个方面,而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语言的发展变化问题,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人手。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工具,同一般工具一样,它必须与人类的需要保持协调和一致,这样才能充分地为人类服务。语言的惟一目的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社会发展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语言也必须变化,与社会交际需要相适应,这样才能与社会保持一致,不致与社会脱节。因此,可以这样说,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一种语言,其内部的演变也是有规律的。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个要素,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语音的变化,词汇的变化和语法的变化虽各有特点,表面上各不相干,但实际上相互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子”、“儿”在古代汉语中都是意义十分实在的词,如“立子亮为太子”、“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在现代汉语中,“子”、“儿”已趋向于成为构词词缀,很少能独立使用了。例如“柿子、棍子、碾子、刀子、骗子”、“画儿、孩儿、花儿、盖儿、弯儿”等。功能的变化,使其位置趋向于固定,读音趋向于弱化,都读轻声,其中的“儿”甚至失去了代表独立音节的资格,仅表示一个卷舌的动作,语法上,这两个要素成为名词的标志。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语言要素的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比喻一点也不夸张。2、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在语言系统内表现为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词汇部分:词汇具体成员的更迭变化最快。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新的事物、新观念不断出现和旧事物、旧观念的不断淘汰,构成词汇的语词也在不断的更替。如近几十年来,汉语中每年都出现大量的新词,如“空调、暖风机、抽油烟机、寻呼机、手机、IP电话、影碟、纳米、艾滋病、疯牛病”等。在社会生活变动激烈的时期,变动的词汇可以在总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在法国贵族统治英国的后半期(1250年至1400年)的150年间,有大约一个法语单词进入英语,在当时著名的作家乔叟的诗著中,新进入英语的法语单词大约占总用词的50%。但是,组成词语的最小成员,如词根语素,特别是与人类世世代代日常生活都相关的基本词根(如汉语的“天、地、人、山、水、树、太阳、月亮、风、雨、雪、冰、气、手;头、脚、口、眼、马、牛、狗”等),它们的更迭是很慢的。语音的变化比较缓慢,在同一地区同一社团中生活的人们一般觉察不出上一代和下一代的语音有什么变化。但是语音的确在缓慢地变化,对比一下(诗经)\n、唐诗、宋词、元曲和现代儿歌押韵上的差异,就可以发现语音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了。语言中属于规则或模式化的部分变化也比较慢。如语法上有无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范畴,成句有无主谓一致的要求,有无量词词类,宾语在动词前还是在动词后,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还是在中心语后等;词法上,一个词尾表示的语法范畴义是一个还是多.个,词尾与词根间是否有比较明晰的界线,常用派生构词法还是复合构词法等,都是变化较慢的部分。语音上音位的聚合系统格局、音节结构模式也比具体音值的变化慢。这些规则或模式的变化往往要经过较长时期若干具体变化的积累才能实现。语言的各个部分处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所以某个部分的变化往往引起其他部分的调整。比如,一般认为,英语近千年来形态变化不断衰败是由词末弱读音节的语音混同而造成的词尾读音大量趋同而激发的;而汉语语词在中古时期的双音化则是由于音节结构的简化而造成大量原来不同音的单音节词变为同音而激发的。3、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的关系语言演变的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另一个特点。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而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正适应了语言渐变性的需要:词汇虽然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而旧有词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部分,可以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新词中蕴涵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渐变性质。说到底,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都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二、语言的分化1、语言分化的原因     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内进一步的分工或社团居民在地域上的向外扩展,这样,原来内部交际密度均匀的单一社会就分化为若干个社团,社团内成员的交际比较密切,不同社团的成员交际较稀疏。这样,在某一个社团内出现的语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是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衡。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区居住的居民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等的社会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小社团语言差异。社会方言最常见的显著差异在词汇方面,有时也有发音色彩(如北京的“女国音”)或音位分合上的差异。一般来说,社会方言的差别较小,自由通话不成问题(“黑话”除外)。地域方言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地域方言的差别一般大于社会方言,汉语的不同大方言之间往往无法自由通话。地域方言最显著的区别一般在语音方面,但语法和词汇也可有不少区别。地域方言是方言中最重要的类型,因此泛称“方言”就指地域方言。2、现代汉语方言的基本情况现代汉语的方言,根据其特点大致可分七种。七种方言基本情况如下:(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70%以上,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非常广阔,主要包括长江以北汉族居住的地区(华北、东北、西北)\n和西南各省,以及长江中下游武汉至镇江的沿江地带,湖北、湖南的西北部。(2)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大部分地区。(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2.4%,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北沿江地带和南部地区除外)和湖北省东南地区。由于赣方言四面受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的影响,因此其方言界限不如其它方言突出。(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4%,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客家人原是从中原向南迁移的,居住分散,但方言内自成系统,内部差异不大。(6)闽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4.2%,主要分布在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内部又可分三个次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7)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5%,主要分布在广东和广西两省,香港和澳门特区也主要使用粤方言。     要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方言习惯上是以地区名称来命名的,但方言的划分与行政区划分所包括的地域不是对等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由于方言是汉语的地方变体,又主要在一定区域内使用,因此也就习惯性地以地区来指称。比如闽方言,并非只在福建省,我国台湾省、海南省也使用闽方言,又如粤方言,并非广东省使用,广西也通行。3、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这是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共同点。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比如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各地一直处于经济上相对独立而政治、文化上由中央集权统治的既不完全分化也不完全统一的局面。由于政治上受共同政令的管辖,文化上有共同的汉字、文言书面语和韵书,有共同的科举取士标准等,使得分布在各地的语言在分化发展的同时又受到一定的约束,各地新产生的词、语法格式、字的同音关系等会有相当的比例是相同的,所以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于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欧洲中南部广大地区原来都属于罗马帝国,都说拉丁语(也叫“罗曼语”),因地域分布广而分化为若干方言。罗马帝国灭亡后,各地不仅经济上彼此隔离各自独立,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文化上各地民间使用自己的文字;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各地新生的词语、语法格式等急剧增多,并且向不同的方向加速分化发展,形成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罗马尼亚语等不同语言。这些由同一语言分化而来的诸语言是亲属语言关系。4、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n判断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主要依据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如果各地居民都认为彼此所说的是同一种语言,那么这些地方分支语就是方言关系。如果各地居民认为彼此所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那么这些地方分支语就是亲属语言的关系。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属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同彼此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方言关系),而分属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亲属语言关系)。也就是说,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往往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比如汉语的官话方言与闽方言的差异相当大,根本无法通话;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差异比较小,可勉强通话;但前者是方言关系,后者是亲属语言关系。但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惟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大部分地区)与英国现在分属不同的国家,社会已经完全分化为彼此独立的社会,但他们仍认为彼此说的都是英语。这种语言认同心理—方面足因为这些国家或脱离英联邦的时间不长或现在仍属于英联邦,占土导地位的居民是英国移民,另—方面也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差异不大,仍可以用同—种文字表达。另外,当今世界逐渐形成厂全球性的大市场,各种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地域间交际的距离大大缩短,也是维持语言不完全分化、维持语言认同心理的重要原因。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讨论的是原来的单一语言在地域上分化后的语言认同问题,不包括原来分属不同语言的居民在地域上发生接触后的语言认同问题。比如宁夏回族的语是足独立语言还是汉语方言,广西壮族的语言是独立的语言还是汉语方言等问题。5、语言的谱系分类语言谱系分类的依据是语言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即哪些语言最初是从一个单一的语言分化出来的。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所有后代语在谱系分类中都归为一类,叫做“语系”。同语系的语言相互间有亲属关系,因而成为亲属语言。语系之下还要根据语言的分化层次(也即亲属关系的远近)再分为“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土语”等下级类。研究语言谱系关系和语言分化规律的语言学分支是历史比较语言学。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世界上的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可以分为十几个或二十几个语系,其中比较知名的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南岛语系(又叫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等。有—些语言,如朝鲜语、日语等,语言学界至今对它们的系属有不同看法。谱系分类是基于历史同源关系的发生学分类,类型分类是基于语言结构共时同构关系的结构分类,两者的分类依据不同,分出的类就有可能有交叉。也就是说属于同一语系的各个现代语言在语言类型上不一定相同。比如,汉藏语系中现代藏语的动词有较丰富的形态变化,基本词序是宾语在动词的前面,比较接近类型分类中的黏着语;而现代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是较典型的孤立语。确定不同语言是否属于同一语系(即有同源关系)的根据,主要是看语言的基本词根有无语音对应关系;如果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形态变化成分的语音对应也是很好的证据。三、语言的统一1、社会的统一与语言的发展变化一个地方割据的社会趋向统一时,原来分歧的方言就不便于全社会范围内的交际,妨碍社会完全统一或统一的巩固。因此,与社会的分化引起语言分化的过程相应,社会的统一也会引发各地已分化的方言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的方向发展。\n例如封建时期的汉语社会,一方面,经济上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各地的相对独立和落后的交通使得各地方言继续分化。另一方面,它又多次出现政治上集权力量很强、地域辖域很广的中央政权。如秦汉唐宋元明清等。这些政权不仅发布全国统一的政令,而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选拔派遣官员、统一税收。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就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政治上的统一程度相当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还要求选择一种当代方言作为官场和方言间交际的工具,以消除方言隔阂。在政治高度统一的汉语社会,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地区)的口语成为共同交际语是最自然的选择。历史上的“雅言”、“通语”、“四方通语”、“官话”等就是这样产生的。我国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国语”和50年代出现的“普通话”,分别是在社会有打破封建割据经济的强烈愿望和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它们都有严格的文字、辅助标音符号、具体发音和词汇语法等多方面的规范,具有汉民族共同语(标准语)和国家共同语的性质。但“国语”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和外族的入侵持续不断,“国语”在社会上的推行未取得大的成效,各地的学校教育大多还是用方言。而“普通话”时期国家统一,人民高度团结,经济发展和文化普及的速度很快,同时国家制定的文字新规范简体字和汉语拼音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文化的普及,社会因素与语言因素互动,大大地加速了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方言区这一时期接受学校教育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地成为普通话和方言的双语者。在封建社会的欧洲,社会的主流倾向是分化,所以语言的主流倾向也是分化。不仅原来的方言进一步分化成了不同语言,而且各语言内的方言分歧也很严重,与当时口语一致的、方言之上的共同交际语即使有也只是临时性的,没有统一的文字语音规范。12世纪以后,欧洲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与当时口语基本一致的“民族共同语”,并以它们作为新的书面语规范,逐步废除了沿用上千年的旧书面语(古拉丁语)。语言统一演变的特点与语言分化十分不同。语言统一演变中首先是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地位高于方言的共同交际语,然后是共同交际语影响方言的发展,并通过共同语的推广、双语并存直至替代,完成语言的统一。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其规范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语言的规划是一个国家十分重视69问题。从世界各国民族共同语建立的情况看,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民族共同语不是凭空建立的,不是在一种民族语言之外重新建立一种语言,而是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基础之上建立民族共同语。抛开了原有的语言基础,民族共同语的建立就是一句空话。无论是英语、意大利语还是日语,其共同语的建立无不如此。同时,选择什么样的语言或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语言基础,也并非是一个任意的行为,具体选择哪一种方言作为基础方言,要充分考虑这种方言的社会影响。汉民族共同语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之所以选择北方方言而不是其它方言,主要是因为几千年来,北方方言区域一直是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全国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北方方言通行地域广阔.使用人口众多,这些优势条件都是其它方言所不具备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词汇基础,但也不是全盘吸收所有的词汇,而是选择其中比较通行的,影响大的,例如取“土豆”,不取“洋芋”、“山药蛋”,取“玉米”,不取“玉茭”、“包谷”、“珍珠米”,等等。同时,以北方方言作为词汇基础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方言中的有用成分,例如粤方言中的“炒鱿鱼”、“电饭煲”,香港话中的“写字楼”,台湾话中的“认同”、“心态”一类词语,近年来使用非常广,普通话有吸收趋势。\n语音是不能泛泛地以某一方言语音为标准,因为一种方言内部语音的差别还是相当大的,例如北方方言,内部可分四个次方言区,语音差别也相当大,这样拿来作为语音标准就等于没有标准。因此,一种共同语的语音标准通常都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一般都是以一个中心城市的语音为标准。当然,这个城市必须是所处方言区中有相当大影响的。以北京语音作为普通话语音标准就是依据这样的原则确立的。不过北京语音也需要规范,并不是完全照搬,所以北京话语音不等于普通话语音。语法的标准相对语音和词汇而言是最空泛、最难把握的。普通话的语法是以书面语为标准的,因为书面语—方面比较规范,另一方面比较稳定,而口语是活的语言,处于不稳定状态,处于变化之中。当然,作为语法标准的书面语是有所限定的,那就是必须是典范的,是现代的,是白话文作品。《水浒传》、《红楼梦》等著作是典范的,也是白话文性质的,但不能作为语法规范的标准,因为它们不是现代白话文。汉语规范化的语法标准只能以现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准。第二节 语言的接触一、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都是不同的语言因社会的接触而产生的几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特别是借词,对丰富语言的词汇,增强语言的表达力都有重要作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同数量的借词。什么是借词?借词就是指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如“沙发”引自英语的sofa,它不仅引入了汉语社会原不曾有的“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两边有扶手的坐具”新概念,而且还引入了以两音节"shaf6"与“某种坐具”的意义相结合的音义结合关系,这是汉语中原来没有的。意译词指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但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来表达它。有的意译词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与意译词所源出的外语完全没有关系,如汉语词“水泥”的构词材料是词根语素“水”和“泥”,以“修饰+中心语”次序的定中关系组织起来,而它所源自的外语词是英语的cement,是个单纯词,既不含有英语中“水”(water)的音和义,也不含有英语中“泥”(mud)的音和义。还有一类意译词叫做“仿译词”。它的特点是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分别与所源出的外语词有对应关系。如汉语词“黑板”的构词材料是“黑”(形容词性,表颜色)和“板”(名词性,表厚度小而面积大的较硬的事物),以“修饰十中心语”次序的定中关系组织起来,而它所源自的外语词是英语的blackboard,含有的构词材料也是两个:black(形容词性,表黑颜色),board(名词性,表厚度小而面积大的较硬的事物),两成分的关系也是“修饰+中心语”次序的定中。也就是说,仿译词是分别将外语中的构词材料按外语中的次序依次译成本族语,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规则的选择与外语词一一对应。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规则的选择也叫做“词的内部形式”,词的具体读音也叫做“词的外部形式”。因此也可以说:仿译词是借入词的内部形式而不借入词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它是意译词的一个特类。一般意译词既不借入词的内部形式也不借入词的外部形式,只借入外来概念。借词则是借入词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意译词(含仿译词)所用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都是本族语中原有的。仅从语言的角度看,意译词与构词成分的选择和用构词法构成的新词并无差别。而借词则由于借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所以从语言角度看,它常常与本族语的新词有明显的差别。如汉语本族语的新词基本都是用“一音节一义”的语素构成(如“包产到户”),而汉语借词则大多是“多音节一义”的(如“巧克力”、“沙发”、“马达”)\n。因此,一般把借词称为外来词,把意译词称为本族词,如果是新翻译的,也把它归入新词之列。二、语言融合1,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长期密切接触以致渐渐趋向融合,由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常见的语言变化是“语言融合”。语言融合并不是指产生“混合语”,而是指相互接触中的一种语言排挤替代了其他语言,即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他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语言融合也称为“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消亡的语言通常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痕迹,如某些发音方式的特点,当地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产的名称等。消亡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这些痕迹称为该语言的“底层”。例如拉丁语的音位/u/在法语中变成了/y/,是由于拉丁语与高卢语(属凯尔特语族)发生融合的时候,高卢人放弃了自己的语言,但把自己的发音习惯带进拉丁语,使后高圆唇元音/u/变成了后来法语的前高圆唇元音/y/。这就是失败的高卢语留在胜利的拉丁语(后来的法语)中的底层。2,发生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不在同——地区生活的民族,或虽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融合。如南北朝以来前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北魏)、契丹(西夏)、女真(金)、满族(清)诸族,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因而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而蒙古族则在漠北地区一直保有民族独居的大本营,进入汉族地区的也基本保持相对聚居,所以除少数后来没有北归而与汉族杂居的蒙古人换用了汉语外,蒙古语没有融入汉语。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政治地位的高低并不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交际的需求决定的。如前述鲜卑、契丹、女真、满等族在与汉族密切接触时都是政治地位高的统治者,但他们的语言却都成为被替代的一方。3,语言融合的过程,语言融合必定经过较长时期的双语阶段,即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当不同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交际的需要必然会使他们各自学习对方的语言,许多人成为双语者。经过长期并存的双语,各自的使用范围会逐渐此长彼消,经济、文化发达一方的语言使用场合逐渐增多,而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一方的使用场合逐渐萎缩,到只在家庭中使用,再到无人使用而消亡。学习提示与建议语言融合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因为只要民族间有接触,有融合,语言的融合现象就不可避免,二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学习本节,不能抛开民族的接触空谈语言的融合,也就是说,仍然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来认识语言的融合问题。三、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洋泾浜和克里奥耳语不同语言密切接触的结果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高的一种语言经过双语共存而逐渐替代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低的语言(即“语言融合”),但在有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语言混合,甚至出现混合语。目前研究较充分的语言混合是在殖民条件下产生的洋泾浜和克里奥耳语,后者已是混合语。洋泾浜(Pidgin,又译“皮钦语”)\n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上具。各地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只用这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比喻描画方式、用词组甚至句子来表达,如把“胡子”叫做grassbelonegface(“属于脸的草”)。可以说,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殖民者的语言,是殖民者语言在异域的有限交际范围内使用的一种特殊变体。洋泾浜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代。—但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所以一般不被看作正式的语言,还算不上“混合语”。克里奥耳语最初的语言形态与洋泾浜完全相同(基本取自殖民者语言的数量很小的词汇和经大幅改造的音系、极简单的语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的交际语。克里奥耳语的产生也与十七世纪后的殖民主义有关。它主要出现在非洲、美洲某些地区殖民统治者的种植园里。但与洋泾浜的社会条件不同的是,种植园的劳工来自彼此不能通话的不同部落,不仅他们与殖民统治者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是他们之间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通话。因此,洋泾浜化的殖民者语言就成了当地惟一共同交际的工具。这样,随着来自不同部落的劳工相互通婚,这种语言就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洋泾浜就发展成为厂克里奥耳语。尽管克里奥耳语最初的语言形态与洋泾浜相同,但日后的发展完全不同。—但作为母语传递,成为一个社会惟一的交际语,它就开始逐步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发展丰富起来。可以看出,洋泾浜和克里奥耳是—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接触。殖民统治者语言的一方只有极少数的成员远渡重洋涉足异域,其他绝大多数成员与异域人民在地域上并不连续,不发生接触。也就是说,双方社会的接触不是全方位的,不会发生两个社会融合为一的情况。因此,少数殖民者尽管有强大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优势,深入异域后也不能以自己完整的语言系统完全替代异域语言,只可能产生一种走了形的语言混合形式。第三节 语言系统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以尖音和团音为例:语音是会变的,方言中老少两代的语音差异就是语音变化的具体表现。经年累月,时间长了,这种变化会显得相当显著。现在需要了解的是,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回答是肯定的:语音变化有规律,而且规律性还很强.要了解“尖团合流”是怎么回事,首先要了解“尖团音”在汉语中古音系(以隋代韵书(切韵)音系为代表)和现代汉语音系(以北京话音系为代表)中的不同表现,此外最好还要了解它们在汉语方言中的一些不同表现。尖团音:这一概念涉及现代北京话中读舌面前声母(即、声母)的所有字,这一组声母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在汉语的中古音系统中分别属于两组不同的声母,传统音韵学中称为“精组”和“见组”。属精组的中古时是舌尖前塞擦音,与现在的“栽猜赛”(ts、ts‘、s)的声母同组。属见组的中古时是舌面后塞音,与现在的“该开孩”(k、k‘、x)的声母同组。下面是一些例子:精(ts)组:挤妻西取须酒尖煎钱仙先千全旋选接节绝雪心进亲信旬集习七将枪想雀削井清静性积席见(k)组:鸡欺希去虚九检肩乾掀件牵拳权圈结劫掘血今斤勤欣均急吸吉姜强香脚却京轻敬形击激可以看出,这些字的韵母在北京话中有相同之处:都是以i或y\n起头的。这样的韵母叫做“细音”或“齐齿呼(以i起头的)”和“撮口呼(以y起头)”韵母。尖团音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尖团音指细音前精组声母和见组声母有区别,来自精组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的称为“团音”。广义的“分尖团”强调的是精组和见组在细音的前面仍保持声母的两类对立(如“西≠希”),没有合流为同声母字。狭义的尖团音只指与广义尖团音有关的一种音值表现:来自精组细音的字像中古音那样以ts、ts‘、s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尖音”;来自见组字细音的字像现北京音一样以舌面前声母声母配细音的,称为“团音”。由于京剧等戏曲以这种音值为标准,所以狭义尖团音的概念在戏剧界非常流行,它强调的是这两类字声母具体音值的不同。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如“西:希、酒=九、全=权”等等。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i、y)的发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的结果:原来见组的舌面后k类向前移而精组的舌尖前ts类向后移,都向i、y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现代汉语还有许多方言存有尖团对立,各地的具体音值不尽相同。如见组细音在广州话中仍保持中古时的舌面后音(k组),在客家话中比广州的k偏前而比北京的偏后,山东胶东等地则跟京剧发音一样见组细音已前移至,但精组仍保持舌尖音ts。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 第一,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如在尖团合流的变化中,只要符合声母是精组和见组、韵母是细音的语音条件,都合流为舌面前声母;不论含有这些声母的字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不管它们表达了什么语义。)第二,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如尖团合流中同属于舌尖前音的ts、ts‘、s等音一起变化,同属于舌面后音的k、k‘、x等音也一起变化。第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把上述音变规律的特点概括起来,简单地说,就是: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语音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有个别不符合“要变一起变”特点的词形,或是同一语言语法层面的“类推”变化(详见下)造成的,或是与其他语言或已分化方言接触带来的(如借词)。 “语音对应关系”和历史比较法:语音对应关系是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如上面提到的“婆袍盘平’’等许多字在吴语中都是浊塞音b声母阳平调,而在北京话中都是清送气塞音声母p‘阳平调,形成吴语和北京话一系列同义词根在阳平调条件下声母b(吴语)对p‘(北京)的对应关系。语音对应关系主要是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基本词根中存在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来考察。要注意的是语音对应并不等于语音近似。上面提到的b与p’\n的对应是语音相似的对应,下面举一个语音不相似的对应。北京话的Sr音节字中的口语常用字有“儿耳二”,它们在吴语(如绍兴话)的口语词(如“儿子、耳朵、阿二”)中读音是虽然与语音上相距甚远,但这些同出一源的字在语音上的对应却很整齐,说明语音相似和语音对应关系是不同的两回事。方言和亲属语言间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是语音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因为这些差异反映了历史变化的不同阶段,即:由于语音演变在时空上的不平衡性,现代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实际上可以看做是语音演变已变、未变、向同一方向变化的各个阶段或不同方向变化的反映。把这些成系统的差异收集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复原语言未分化时早期的语音面貌,复原语言分化时语音变化各个阶段的面貌。历史比较语言学就是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在历史比较法之前,没有历史文献的语言就没有语言史可言,而历史比较法为这些语言利用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重建语言史提供了可能。对于有历史文献的语言,千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也有重要价值。比如,汉语虽然有许多历史文献,但由于汉字的读音具有超时间、超空间的特点,所以汉字文献只能反映古时的音类分合关系(如哪些字同韵、同声、同调),而不能反映这些音类的具体音值是什么,而通过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的比较,就可以拟测出这些音类在古时候的音值。著名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研究方言和亲属语言的成系统的语音差异,找出差异的对应规律,对于现代社会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正如教材上所说,我们可以自觉地利用方言的语音对应规律很快地学会另一种方言或更好地掌握普通话。在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的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许多问题,如汉字键盘拼音输入的模糊输入、语音输入、语音识别、人机对话等,也必须建立在方言语音对应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比较有效的解决。学习提示与建议本节涉及到一些概念如“尖音”、“团音”、“浊音”、“清音”等,虽然有难度,但因为与有关内容密切关联,因此要注意结合教材的内容很好地理解。本节重点在于认识语音演变的基本理论,领会音变规律的基本精神,而不是进行具体操作。二、语法的发展语法的发展主要包括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在词序的改变。如古代汉语里有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如《诗经》里“君子是识”,《左传》里“寡人是问”,《论语》“吾谁欺?欺天乎?“不吾知也”。但自汉魏以后,特别是南北朝以后,代词宾语位置逐步移动到动词后面,和“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聚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形态的变化往往引起语法范畴的消长。如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但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已经基本消失了。如名词没有性的范畴,只有单数、复数两个数的范畴,格只在生物名词中有属格形式。词类的发展如古代汉语没有量词,如先秦汉语“一茅”、“三人”的用法消失,新产生量词位于数词和名词中间,如“一个人”,名量词之外还有动量词,如“一次”“千遍”等。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程,所以称做“类推”。语法总的来看是有规则、有条理的,但又常存有规则的例外。某些语法意义,可以由几种不同的句法格式或形态变化的模式表达。如,现代英语动词的形态变化(指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有强式(主要表现为元音交替)和弱式(主要体现为加词尾—ed)\n两种模式;疑问句句首表动作对象的表人疑问代词,可用宾格也可用主格。如表示“你看见谁了?”的意思,既可以用“Whomdidyousee?”,也可以用“Whodidyousee?”。语法类推变化的特点是:1.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将新的规则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比如,古英语时英语大多数动词的过去分词是取元音交替的强式规则,但也有一些动词的过去分词是加—ed的弱式模式。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弱式的规则推广运用于强式动词,使强式动词按照弱式动词的变化规则变化。这就产生了语法演变中的类推。这可以用比例式来表达。例如。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是swollen,按弱式动词shell、fell则等的变化规则类推,就可以用这样的比例式来表示:fell:felled=shell:shelled=swell:x根据格式类推很容易解出答案:x=swelled2.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比如古英语中动词词根(只计担负词形变化的主要词根,如do和undo只计do)取强式变化的大约有300多个,到中古英语早期(12、13世纪),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出现了弱式变化,如helpd,stepped,published等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到现代英语早期(16世纪)又有bide,crow,crowd,flay,dread,sprout,wade等一批词由强式变为弱式;到现在,英语动词词根取强式变化的还剩60余个。3.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如中古英语早期许多动词都是强式和弱式变化两种形式共存。在现代英语仍取强式的60余个动词中有10余个是强式和弱式并存。如light—lit_lit与light_lighted—lighted共存。4.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如英语动词弱式替代强式的类推已进行了千余年,至今仍有60余个词根取强式变化。类推变化推不动的山头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如isdo,go等。三、词汇和词义的发展词汇的发展主要包括: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词语的替换和词义的演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与词语替换相混淆。旧词消亡和新词产生与社会的演变息息相关,是旧事物的消亡、旧概念的废弃和新事物的产生、新概念的运用在语言中的反映,因此我们需要着眼于社会的变化去把握这种新旧词语的交替。至于词语的替换,它着眼于事物名称的改变,是换一个说法,而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现象是原来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词义的系统性替换,例如汉语口语中的:脚一足,脸一面,眼一目,嘴一口,走一行,闻一嗅……每一对后面的那个词都是在词语运用的竞争中被替换下来的词,现在一般都只能成为复合词的词素,不能独立运用。每种语言中都会产生这一类的替换。这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而产生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