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1 KB
- 2022-08-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的语言学派2008年6月\n本章主要内容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三、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四、交际理论派与奈达和威尔斯五、德国功能派与诺德\n总论西方翻译的两大翻译学派——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贯穿了整个西方翻译史。翻译的语言学派又被称作“翻译科学派”。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西方译论的一大特点即与语言学同步发展。\n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成立: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语方学会(TheLinguisticCircleofPrague)召开第一次会议,布拉格卡罗林大学的英语语言和文学教授维伦·马泰休斯宣布了该学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布拉格语言学派的诞生。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其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由于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所以又常被称作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n对语言的基本观点(一)历时语言研究和共时语言研究两者都十分重视,强调用分析比较方法去研究当代语言。(二)分析语言成分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评价一个成分。(三)研究分析各种功能的语体,如: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际需要。(四)从语言功能入手,去研究语言形成。\n对翻译的主要论点(一)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二)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体裁方面的比较。\nOnLinguisticAspectsofTranslationRomanJacobson(1896-1982),afamouslinguist,wasoneofthefoundersofPragueSchoolandoneofthemostinfluentialtranslationtheorist.HecarriedonanddevelopedSaussure’ssemiotictheory.“OnLinguisticAspectsofTranslation”(publishedin1959)isaclassicoftranslationtheorywrittenbyJacobson.\nFiveaspectsofthisessay1.Therearethreewaysofinterpretingaverbalsigns:(1)IntralingualtranslationorRewording,aninterpretationofverbalsignsbymeansofothersignsofthesamelanguage语内翻译是指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上些语言符号,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2)InterlingualtranslationorTranslationproper,aninterpretationofverbalsignsbymeansofsomeotherlanguage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另一种语言的语义的翻符来解释一种语言的语符,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严格意译。\n(3)IntersemiotictranslationorTransmutation,aninterpretationofverbalsignsbymeansofsignsofnonverbalsignsystems.符际翻译(亦称跨类翻译),就是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学或音乐来表达。\n(二)对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三)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他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四)所有语言都有同等表达能力。(五)语法范畴(词法和句法)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有时态、性、数等语法的形式变化的语言来论,更是一样。\n《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的意义从符号的观点,探讨了翻译中可译与不可译这一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一方面,各种语言都有同等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如果语言形式也表达意义,如诗歌和双关语等,可译性就受到了限制。\n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一)伦敦学派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创始人为弗斯(J.R.Firth1890-1960)该派的语言观点: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thesocialcontextofsituation)所决定的,语义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n该派的翻译观: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弗斯在《语言学翻译》中谈了3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要在语法、词汇、语的配和言语的使用场合等4个层次上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翻译。(3)在任何语际的翻译中,一种语言中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翻译成完全一种语言中。\n卡特福德的简介卡特福德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是伦敦语言学派中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人。其著名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是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作,称为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他的理论称为“描写性”翻译理论。\n《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主要的内容(一)翻译的界底翻译属于比较语言学的范围。绝对翻译是不可能的,翻译总是存在着某种可译性限度。(二)翻译的分类(1)程度(extent):a.全文翻译(fulltranslation):原语文本的每一部分都要用译语文本的材料来替代。\nb.部分翻译(partialtranslation):原语文本的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是来翻译的,只需把它们简单的转移并掺和到译语文本中即可,部分翻译并非“节译”。(2)层次(levels):a.完全翻译(totaltranslation):原语从语法结构到词汇都有译文的等值形式;b.有限翻译(restrictedtranslation):反映原语的文本材料仅仅在一个层次(如语音翻译、词形翻译、语法翻译和词汇翻译)上被等值的译语文本材料所替换。\n(3)等级(ranks):a.逐词翻译(word-for-wordtranslation):建立在单词“级上”的等值关系b.意译(freetranslation):不受限制……可以在上下级阶变动,总是趋于向较高级的等级变动……甚至比句子更大;c.直译(literaltranslation):介于逐字翻译和意译之间\n(三)翻译的等值问题(1)文本等值指特定的语境中的任何译语文本成部分文本成为一定原语文本或部分文本的等值成分。(2)形式对应关系是指任何译语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的“机体”中尽可能占有与该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占有同等地位。\n(3)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两个最重要关系就是形式关系和语境关系:a.形式关系(formalrelations)是指“同一语言中一种形式条目与其他形式条目之间的关系……而种种形式关系构成形式意义”。b.语境关系(contextualrelations)是指“语法或词条与这些条目所处的文本语境的语言上的相关成分之间的关系”。\n翻译与转移的区别,前者是用译语的意义来代替原语的意义;后者是将原语的意义移植到译语文本中。(四)翻译等值的条件(1)音位翻译等值关系的基础是原语和译语的音位单肯有同一语音实体;(2)字形翻译的等值关系的基础是原语与译语有相同的字形实体;(3)语法、词汇翻译等值关系的基础同样也是“同一语境实体”。\n(五)翻译的转换(1)翻译等值关系的两个限度:a.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b.无论是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形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次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即不能把原语音位译语语法,或把原语词汇译成译语字形等等)\n(2)转换(shifts)主要有两种类型: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a.层次转换(levelshifts)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即指在语法层次和词汇层次之间转换。b.范畴转换(categoryshifts)是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背离,即指翻译偏离两种语言的形式对应,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或级转换、系统内部转换。\n(六)翻译的限度可译性的绝对限度:媒介层次之间不能翻译以及媒介层次与语法同词汇层次之间不能翻译之外。可译性的相对限度包括:(1)语言不可译是指译语没有与原语文本对应的语言形式特征。语言的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a.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一个语言形式;\nb.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例:有双关语特征的词在翻译时就很难译出。(2)文化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是“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卡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没必要区分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因为有些文化上不可译的词语也归于语言不可译性。\n卡的“等值”翻译理论的意义(一)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确立“等值”关系;(二)等值关系确立并非静态地而是动态地把握;(三)对于从翻译学角度探讨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具有借鉴作用;(四)区别了翻译和转换两个概念。\n纽马克简介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1916-)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纽马克的作品:论文《翻译问题探讨》《交际性和语义性翻译》《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经与方法的某些问题》《专业翻译教学》《著作:翻译问题探索》《翻译教程》《论翻译》《翻译短译》\n纽马克的主要翻译观点(一)语言意义(1)翻译定义: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断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行为。(语言意义角度,纽马克)(2)意义的三种类型:a.认知意义b.交际意义c.联想意义\n(3)影响语义的诸多因素:1.TEXTj.Thetranslatori.Themoralandfactualtrutha.SLwriterb.SLnormsc.SLcultured.SLsettingandtraditione.TLreadershipf.TLnormsg.TLcultureh.TLsettingandtradition\na.文本所体现出的作者个人的风格和个人习语;b.f.题材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原语言文本和目的语言文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c.g.表达原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的文化特有内容的词汇;d.h.受原语言和目的语言的文风时尚和传统所制约的特定的文体形式(书籍、期刊、杂志等);e.作者对假定的读者或听众对该学科知识或语言文体的了解所作的预测;i.原语言文本描述报道、证实或确定的内容;j.译者的观念偏见,及其所反映的民族、政治、道德、宗教、社会以及性别倾向等。\n(4)语意走失的四个方面:a.原文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意思就必然走失;b.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证明音、语法、词汇体系和运用方式,各种语言对世界上各种事物和概念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各种语言的词句很难在文体、感情色彩、抽象程度、评价尺度等四个方面完全对应;\nc.译者和原语作者在语言的运用方式上有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惯用的词句和写作风格;d.译者和原作者具有不同的语义理论和价值观念。此外,原作有时晦涩难懂,意思不清;译者翻译水平不高,理解有限。\n(二)翻译的性质(1)纽马克对翻译性质的认识:a.1981年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是技巧。b.1988年他又认为翻译部分是科学,部分是技巧,部分是艺术,部分是个人品位的问题。\n(2)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a.译者在本国语方面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句型,并能运用母语写出优美、活泼、简练的文章;b.精通外语,能够分辨常见的说法的原著的立鄣创新之处;c.能够顺利地把自己理解的原文意义准确地用母语表达出来。\n(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语义翻译: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n(1)两者的区别:a.语义翻译比较客观;交际翻译较主观;b.两者在表达形式上也有差异;c.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两者的侧重不同;d.两者长度不同。e.两者效果不同。\n(2)两者的共同点:a.都必须服从译入语的语法结构和某些固定的文体特征;b.都必须采取逐词翻译的具体方法;c.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不带文化特征,用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都会产生相似的效果;d.二者互为补充。\n(3)不同的文本类型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表达功能(expressivefunction):以语义翻译为主。信息功能(informativefunction):以交际翻译为主。呼唤功能(vocativefunction):以交际翻译为主。\n(四)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1)所谓“紧贴翻译”就是最贴近字字对译的翻译,它要保持词的外延和内涵意义。一篇译作的紧贴程度可以从文本、词汇、语法和文本三个角度来加以概括:a.从从词汇上说,最常见的紧贴切翻译是字对字的翻译,可采用转化、归化、直译和释义的方法达到对等。\nb.从语法上说,翻译中的贴切程度依换置的类型而定。c.从文本的贴切程度看,词汇和语法贴切切之和,加上文本的衔接和连贯,就构成了文本的贴切程度。\n(2)为了做到紧贴翻译,纽马克提出了七种方法:成分分析法,调整译法,描写对等,功能对等,文化对等,同义(近义)和释义。紧贴程度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紧贴程度最低的是释义法。\n(3)关联译法:a.文本的语言越重要,翻译就越紧贴原;b.原文的语言或任何一个层次的语法单位越不重要,就越无需紧贴原文翻译;c.原文文本的意义细微差别越不重要,其信息就显得越发重要,越有理由欠译,以达到译文流畅的目的;d.原文文本写得越好,越需要紧贴翻译,不论其语言的重要性如何;\ne.普通的信息性文本要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f.根据原文的正规程度及译文读者的水平来决定加注或者增删等方法;g.意识形态的成分越少,译文越容易贴切近;意译的程度越大,说明意识形态的成分越大;h.原文文本越复杂,这就越有赖于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文本文化性越少,译文越易于表达。\n关联译法与四个优先原则的区别,前者是从原文的角度出发的,后者是从译文的角度出发的。(4)纽马克提出“关联翻译法”有两种目的:a.是为了缩小译者同“意译派”以反“直译派”的分歧。b.关联翻译法消附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间界限分明的区分,将二者糅合在一起。\n(五)翻译批评(1)翻译批评有五大目的:a.提高翻译质量;b.为翻译教学提供实例;c.阐明特定时期特定领域内的翻译观念;d.帮助理解名家名作和名家译作;e.比较原语和译语在语法上的异同。\n(2)五种有资格评判译文的批评者:翻译公司聘请的校对;公司主管;翻译委托人;翻译批评家和翻译教师;译文读者。(3)一篇译作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评价:a.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作者;b.是否忠实于译语规范;c.把译著文作为独立的作品来评价,兼顾上述两种方法。\n(4)两种批评方法:a.功能批评法(functionalapproach):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批评方法,多侧重于思想内容。这是一种比较主观的批评方法,“印象分”的成分比较重。b.分析批评法(analyticalapproach):是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具有显著的相对客观性。\n(5)纽马克理论的不足之处:a.首先,他把翻译理论归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尤其是语义学的一个分支,这有一定的片面性。b.其次,他的理论仍然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翻译实践中主要还是以原文为中心。c.最后,他的理论反应的主要是印欧语系之间的转换规律,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还须有适当的取舍,更须进一步进行检验和修正,特别是他对“贴近”和语义翻译的论述。\n三、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一)布龙菲尔德: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种行为主义的证明法分析法,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产生和理解过程。此理论到了20世纪50年代,布龙菲尔德的体系显得落后了。\n(二)乔姆斯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的三个观点:(1)人类先天具有语言能力;(2)语言是由规则支配的;(3)语言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是:由“短语结构规则”构成的基础成分生成深层结构,这一结构通过转换规则转换成表层结构。乔姆斯基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论述。\n(三)沃吉林沃吉林(C.F.Voegelin,1906-)是一位人类语言学家,主要从事印第语的调查以及印第安语和英语的比较研究。他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最大贡献是明确提出了一种五个步骤的多步翻译法,或称为“循序渐进翻译法:a.第一步,逐词对译。译文往往不符合译语规则,因此不成文,无意义可言。\nb.第二步,将逐词对译的译文处理成符合译语规范的句子。c.第三步,删减多余的或不与句中其他词语搭配的语言成分。d.第四步,增添原文所无但为译文所需的语言成分。e.第五步,作进一步的语言加工处理,以使译文文从字顺,能为读者接受。\n(四)奎因的简介:美国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受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观的影响,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指称的不可测知性,本体结论的相对性等重要论题,语言哲学领域和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n其主要作品及论点:(1)作品:《语义与翻译》和《词语与对象》(2)观点:a.翻译是通过检验人的行为来寻求语言意思结构的过程,翻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译者能否正确地解释他所观察到的刺激物并作出正确的反映。b.语义就是刺激物接爱者对于现实所作出的反应。这种意义论的行为主义导致了翻译的不确定性(theindeterminacyoftranslation)思想。\n(3)翻译的不确定性:a.定义为:“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建立翻译的规范;它们全部与总体的语言倾向相容,但彼此却又不相容。”b.关于意义的基本观点:意义必须根据行为来解释;意义必须根据经验来证实;只有相对句子的整个体系,才能确定一个句子的意义。c.事实上,翻译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就包含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指称的不确定性。归根到底,是意义的不确定性。\n(4)奎因的不确定理论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a.积极的一面,他开阔了翻译研究的思路,使我们对翻译采取一种更为宽容的态度,可以为不同的翻译目的确立不同的翻译规范或标准;b.消极的一面,其不确定理论易被误解为翻译无客观标准可循,这是走向了极端,应予以否定。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一理论与翻译实践似乎距离太远,对翻译实践并无多大帮助。\n四、交际理论派与奈达和威尔斯语言交际理论翻译法:重点放在尽量以信息接受者所能理解和欣赏的形式来传译原文的意思。即突出信息接受者的作用,把它作为语言交际过程的目的。\n尤金奈达简介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是20世纪60年代最富于开拓精神、成果颇丰的翻译理论家。他是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同时也是西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理论最大的贡献: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n奈达主要的翻译思想(一)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发展及其整个学术活动的第一个主要阶段。时间从1943年写出博士论文《英文句法概要》到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为止。主要代表作:《论词法》、《描写句法概要》、《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习俗与文化》、《是翻译还是释义?》、《语义成分的描写方法》等。\n主要研究:集中于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问题的描写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是奈达翻译思想和整个学术活动的初创期。主要特点:明显受美国结构主义派布龙菲尔德和人类学萨丕尔的影响。\n(2)交际理论阶段:时间: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起到1969年出版《翻译理论与实践》止。主要成就: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奈达出版了《翻译科学探索》一书,这是他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n这一时期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可归纳为以下四点:a.明确提出翻译的科学概念,主张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后来,奈达修正了自己的这一观点,认为翻译不是科学,翻译学才是一门科学。b.提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认为翻译就是交际。c.提出动态对等翻译观,这是奈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d.提出了四步式翻译过程,即分析、转换(传译)、重组与检验。\n(3)社会符号学阶段: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奈达创建了这一新的理论模式。主要成就:1986年出版的新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集中反映了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以前的观点有所改变和发展。\n这一时期的主要观点:a.形式具有意义;b.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c.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使含义更加清楚;d.将意义重新细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各分为指称意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次;e.阐述了意义与大脑、意义与心理的关系,提出了意义产生过程中的“同构”(Isomorph)概念。\n(二)对等概念(1)翻译定义: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翻译的方法“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a.传达信息;b.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c.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d.读者反应类似。\n(2)四个优先原则:a.上下文等同优先于词汇等同;b.动态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判断译文质量的最终标准基于三个方面:能使读者(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形式恰当,吸引读者(接受者)。c.语言的口头形式优先于书面形式;d.听众及读者通用、接受的形式优先于传统的享有威望的形式。\n五个改变形式的条件:a.直译对导致意义上的错误;b.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上的空白(semanticzero),读者有可能自己填入错误的意义;c.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义不明;d.形式对应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e.形式对应会引译文语法错误,语体不合。\n奈达后来在《语言、文化和翻译》和《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书中专章详细论述了功能对等,标志着他本人的这一中心翻译思想渐趋成熟。在《语言、文化和翻译》一书中,他认为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语文本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n(三)逆转换理论为了取得动态对等,奈达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非核心句与转换等概念,提出了著名的逆转换翻译理论。这个曲折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分析、转换、重组和检验。图示如下:甲(原文)(检验)乙(译文)(分析) (重组)X(转换)Y\n具体地说,就是在对原文进行语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从表层结构逆转换为深层结构,然后传译到译文深层结构,最后再从译文深层结构转换为译文表层结构。最后对译文进行比较和检验。\n(1)分析阶段将原文各成分间的关系用最清晰最少歧义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下一步的转换提供基础。包括三个阶段:a.分析词和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b.分析语义单位(词和特定词组)的外延(所指)意义;c.分析语法结构和语义单位的内涵(联想意义)。\n(2)转换阶段这是分析阶段之后也是整个翻译过程最为关键的一步。(3)重组阶段重组过程包括两个范畴:a.形式范畴:第一种形式范畴涉及译者在重组过程中要采用的文体风格。一般有三种选择技术性文体、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第二种形式范畴包括不同的文学体裁,如史诗、谚语、寓言、历史故事、私人信件等等。\nb.功能范畴:它在重组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与译文的效果相联系。在这一范畴中,译文接受者是关键,他们对译文的反应被视为评判译文成功与否的标准。著名的逆转换翻译模式—三段式转换,即:a.追溯原文句子结构最简单、语义最清楚的核心句;b.将核心句从原语中译出;c.按照译出的核心句生成译语中的表层句子。\n奈达的逆转换翻译模式的优劣:以“形式最简单”、“关系最明确”的核心句来“明晰表达所有信息”,似乎一下子把复杂的信息转换过程公式化,简单化了;总的来说,奈达的逆转换翻译模式是不够完善的,不能用来全面指导翻译实践。(4)检验阶段这是检验的过程,即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我们检验的不是文字或语法上的对应,而是对比原文的意译和译文的疑义是否对等。\n奈达翻译思想总结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是译意;为译意必须改变语言形式。(一)贡献:(1)将翻译的重心转移到了翻译的功用上,保证了接受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2)借用了乔姆斯基的模式,其中包括人脑的固有结构概念、转换“生成”规则以及将表层符号认做一种次要的表象的观点等。他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n(二)奈达的理论在中国的影响:(1)他不断进取,勇于对自己的理论进行改进,而且博采众长,善于将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应用于翻译研究,其勇气、学术上的敏感性和能力给译界树立了楷模;(2)他的“动态对等”或“功能”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中国译界长期的“意译—直译”争端;(3)丰富了中国译界的视野,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道路,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n(三)读者同等反应: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映是否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最高标准。(四)归化与异化:功能对等的原则应主要处理语言差异,即以归化为主;而处理文化差异,则主要以洋化(或“异化”)为主。王东风先生还明确指出,可给洋化法“辅以必要的注释”,而且“两种方法应相畏相成,而不应盲目地厚此薄彼。此外,根据体裁、交际目的选择翻译策略也很重要”。\n威尔斯的简介威尔斯是西德萨尔州大学专门从事语言学和翻译教学的教授,成为德国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77年出版的德文版并于1982年经修订的英文本《翻译学的问题与方法》一文中阐述自己的译论观点。《认知与翻译》、《翻译行为多面概念探索》、《何为技艺性翻译?》、《翻译:过程与方法》、《译者行为中的知识与技能》等翻译理论著作陆续出版,标志着威尔斯翻译理论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并在翻译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n(一)威尔斯的翻译思想:(1)翻译是可能的也是有限的;(2)翻译是一门科学;(3)翻译是交际过程;(4)翻译应以话语为基本单位。(二)威尔斯理论的不足之处:带有“明显的德国理想主义色彩”,“其研究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其体系仍不完善”,缺少语言实例。\n德国功能派与诺德(一)功能派(目的学派)的发展:(1)创始人:赖斯(2)发展:弗米尔发展了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重要的理论。所有翻译应遵循三个法则:a.目的法则;b.连贯性法则;c.忠实性法则。(3)进一步发展: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n(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三个核心内容:(1)阐释翻译的定义及实质;(2)分析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3)提出了功能原则。\n(三)诺德的主要翻译思想:(1)翻译的基本概念及实质a.定义: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它与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翻译使得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无法进行的产际行为得以顺利进行。b.翻译的性质: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行为性、加工性和人际性。\n(2)翻译过程的参与者及扮演的角色发起者(initiator)原文生产者(source-textproducer)译者(translator):最重要的一环译文使用者(target-textuser)译文接收者(target-textreceiver)\n(3)翻译原则a.普遍原则:适用于所有翻译过程的,包括目的法则、忠诚原则,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两大支柱。b.特殊原则:适用于特殊翻译的,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特殊原则的运用由译者掌握,根据翻译的特殊情况而定。\n文本类型的四种分类:指代功能(referentialfunction)表达功能(expressivefunction)移情功能(appellativefunction)交感功能(phaticfunction)为标准功能派对翻译准则的看法是: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贯穿所有的翻译过程,而其他法则或原则则视具体情况而定。\n(四)功能学派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的意义和贡献:(1)提出了译文是否忠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对局部的不删减,增益有合理解释;(2)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3)功能派为中国译学界从文本的交际功能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4)功能派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一来说有助于人们开展翻译批评。\n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