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学的若干思考 7页

  • 53.50 KB
  • 2022-08-23 发布

关于语言学的若干思考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语言学的若干思考◎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但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不能把"失去生命"这意思说成"(活)",这是为什么?思考:虽然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有一点可是大家都要遵守的,那就是运用词语组成句子,必须遵循全社会统一的规则,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代表某个意义,也得全社会约定俗成,不能个人任意更改。否则语言就不成其为交际工具了,别人也无法听懂你的话,社会将乱成一锅粥。只要想象一下,一个不会外语的人到国外生活所遇到的窘迫尴尬,就知道遵循规则的重要性了。“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与语义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比如我们平时说话的语序、语义及语法也是由社会”约定俗成”\n的。虽然我们说语言具有任意性,这种任意性原则又是不可动摇的,但是任意性并不意味着语音形式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更不是指人们对语义内容可以随意理解。语言的任意性它只是身我们表明,语音形式和语音内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一个符号在语言体系中确立之后,个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它对使用者来说是强制接受的。如果不经过重新约定而擅自更改,异会使符号失效,使语言难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何况符号本来异是约定的,语言也是如此,只要大家认可,异无所谓好坏,因而也就没有随意变更的必要,更不能依自己的意愿而改之。事实上任何社会的现在或过去,都只知道语言是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产物而照样加以接受。我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改变像语序、语义、语法、语音等这些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道理,我们是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也不能把“失去生命”这意思说成“活”,假如我们把语言的任意性理解成可以随个人意志而改变的话,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把“失去生命”说成“活”,就会造成交际上的大混乱,难以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 ◎\n两个人在争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个人说先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无法思维;一个人说是先有思维,因为语句是思维的成果,没有思维,人们就无法把散沙一样的词语组合成句。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我认为这两个人的观点都不正确。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起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未免太抽象,有人会问:聋哑人不会语言,但他没有思维吗?我们说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水乳交融,无法分割开来,如果我们结合语言和思维的紧密关系来认识,对于这个问题就不难作出正确的解释。两个人的话看似有理,但由于割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所以都是无理的,都是片面的。首先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存的,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间的交流就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的意义。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相互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而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n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翼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具有思维活动,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n人类不仅在相互交际时需要语言,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维。即使是思维的时候,在形成思想的时侯,在沉思默想的时候,也需要语言,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人类思维的过程需要语言,思维的成果也需要运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把它固定下来,展示出来,没有语言,没有句子,概念也就无所依托,推理也难以进行,思维恐怕也不存在。所以语言在思维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既参与形成思想,又参与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面思维则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语言,思维活动不能进行,思维成果也无法表达。总之,思维和语言没有什么先后的问题,是同步发展的,是互相适应的。语言的思维形影相随,互相依存: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我们可以说,语言是观察思维方式的窗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唯一的窗口。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的。最后我用古人的一句话来形容二者的关系: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人类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的形式,同其它形式相比,语音形式有什么优点?\n思考:第一,因为语音形式使用方便,人人都具备发音器官,可以随时随地发出表示各种意义的音来,而不必借助身体以外的东西做形式,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快捷;第二,语音形式的容量大,它的各个单位通过排列组合,可以组成不同的音节,表示各种各样的意义,无论是简单的意义还是复杂的意义,语音都能表达。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汉字能否改革为拼音文字?思考:汉字目前还不能改革为拼音文字,这是因为:第一,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汉语音节结构简单,词形简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汉字在书面上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词,而用拼音文字无法区别,例如《新华字典》中“至、质、置、志、致、智、稚、痔、掷、峙、滞”等四十多个字形差异很大的汉字,读音完全相同,假如用拼音文字来记录这些语素,只能拼成zhi或加上声调写成第四声的,仍然没有字形上的差别,混同的可能性异增大了,例如“公式-公事-工事-攻势”\n四个词读音一模一样,用汉字记录,字形上很容易区别开,用拼音异都是一样,无法区虽,将会给阅读带来很多的麻烦;汉语方言分歧,差别很大,而由于汉字同语音联系不是很紧密,记录汉语,那么各个方言按方音近近拼写,词形上区别非常大,别的方言区的人根本异看不懂,文字无法以起到沟通交际的作用,拼音文字无法适应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第二,汉语语素数量比音节数多,汉字能区别同音语素。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用汉字记录汉语正好,比如汉语语素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一个语素一个音节,而汉字也是表示音节的,一个汉字一个音节,这正好同语素的特点相适应;汉语是孤立语,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没有词形变化,而写法上固定的汉字也是适应汉语的这个特点。第三,汉民族文化是汉字的根,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记录汉语,还有许多独特的功能,比如书法、篆刻、对联、回文诗等,都同汉字的特点密切相关,保留汉字,异是保留汉文化,异是继承汉民族文化,而将汉字改革为拼音文字,就将割断汉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其结果是毁灭了汉民族文化。废除汉字,推行拼音文字,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目前,普通话还不普及,汉字能起到沟通各方言地区交际的重要作用。因此,汉字不能改革为拼音汉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