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50 KB
  • 2022-08-23 发布

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学专业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学专业【一】:语言学流派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但这一时期是欧洲人学习、翻译“外语”(阿拉伯文、拉丁文、希腊文)的时期,换言之,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化和理论基础是从希腊语和拉丁语那里借来的。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它包括两种伟大的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因此,可以说,没有希腊语和拉丁语,就没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萌芽。拉丁语(LatinaLingua)与希腊语同为影响欧美学术与宗教最深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是一种已灭亡的语言,在9世纪,通俗拉丁语发展为多种罗曼语言。\n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意大利语为Lazio)的方言,后来则因为发源于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并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基督教普遍流传于欧洲后,拉丁语更加深其影响力,从欧洲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罗马天主教为公用语,学术上论文也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现在虽然只有梵蒂冈尚在使用拉丁语,但是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等尚使用拉丁语。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使用的文言文称为“古典拉丁语”(ClassicLatin),而2-6世纪民众所使用的白话文则称为“通俗拉丁语”(VulgarLatin)。而通俗拉丁文在中世纪又衍生出一些“罗曼语族”(Romance),包括中部罗曼语:法语(French)、意大利语(Italian)、萨丁岛(Sardinia)方言、加泰罗尼亚(Catalonia);西部罗曼语:西班牙语(Spanish)、葡萄牙语(Portugese);与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Romanian)。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LatinAmerica)。罗曼语和拉丁语的区别在于,罗曼语都失去了很多单词的语法变化词尾、特别是名词的变格词尾,已经完全丧失(一些代词除外)。(名词变格在罗马尼亚语中仍然有所保留)。德国雅各·格林(JakobGrimm)提出,属于印欧语的语言不仅有共同的词汇和共同的形态,语音的变化很有规律。例如:印欧语“带”*bher和“兄弟”:梵文bhar-\nāmi–bhratar拉丁文fer-o–frater希腊文phér-ō-phrátēr俄文бр-ать(бер-у,бер-ёшь)–брат日耳曼语-英文bear–brother对应规律从上面的例子可见,在共同的词汇里(来自原始印欧语的词汇,即同源词)梵文bh-对应拉丁语f-对应希腊文ph-。这种规律叫对应规律。当不同语言中几个单词(这里:带,兄弟,但是有很多相同的例子)显示出同样的对应规律时,这些语言之间有对应关系。分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对应规律以後,历史语言学的任务乃是设想原始语的哪种音演变成对应规律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例如,格里姆认为,bh-:f-:ph-这种对应规律是原始印欧语*bh-的不同表现:梵文的发音与原始语最相近。语音对应规则格里姆定律是印欧语的一个重要的语音对应规则,可简略介绍如下:梵文的浊送气塞音(bh-,dh-,gh-),对应希腊文的清送气塞音(ph-,th-,kh-),对应拉丁文的擦音(f-,f-,h-),对应日耳曼语的浊塞音(英文的b-,d-,g-)。\n梵文,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浊塞音(b-,d-,g-),对应日耳曼语的清塞音(英文的p-,t-,k-)。梵文,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清塞音(p-,t-,k-),对应日耳曼语的擦音(英文的f-,th-,h-)。格里姆定律指出,原始印欧语原来有三套塞音:清不送气塞音(相当于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全清)浊不送气塞音(相当于全浊)浊送气塞音在这种构拟系统中,没有清送气塞音(次清),因为这些塞音只出现在梵文里,而大部分是拟声词,借词或者某种特殊音变(例如:*st->sth-)而来的,原来没有这套塞音。格里姆对各种语言经过的语言演变提出了下列规则:梵文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希腊文的浊送气塞音清化了,变成清送气塞音,不送气塞音不变拉丁文的浊送气塞音变成擦音,不送气塞音不变维尔纳定律(Verner'slac)中的一次历史音变,指出了,出现在非重读音节的末尾的清擦音*f,*thorn;,*s和*x,经过浊化转变成了*b,*d,*z和*g。发现了格林定律以后,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规则现象。原始印欧语(PIE)的清塞音*p,*t,*k按照格林定律本应该在原始日尔曼语中分别转变成*f,*thorn;(齿间擦音)和\n*x(舌根擦音),通常情况下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在一大批的同源词中,以其在拉丁语、古希腊语、梵语、和波罗的语中的形态可断定其PIE音素是*p,*t,*k,在日尔曼语中却表现为浊塞音*b,*đ,*g。起先,少许的「异常」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学者们更热心于发现更多「规则」的实例。然而,终究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不再满足于这些「听话」子集,而是决心要构建出普遍适用的「无例外」的音变规则体系。一个由PIE的*t到PGmc的*d的典型例子是*ph₂tēr(「父」,*h₂表示喉音,e上的一横是长音记号)与*fađēr的对映(而不是预期的*fathorn;ēr)。有趣的是,同为亲属称谓且结构也相似的PIE:*bʰreh₂tēr(「兄弟」)所对映的PGmc:brōthorn;ēr则完全符合格林定律。更有意思的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与PIE:*t对映的*thorn;和*đ还可以分别出现在同一词根的不同形态中,如*p;thorn;-(「转」)字的单数第三人称过去时为*p;thorn;,而复数型和过去分词却作*p;thorn;-和*c.*tiux-|*tug-<PIE*déuk-|*dukacute;-(「引」).维尔纳定律还有一个伴随产物:即在此规则下,PIE中的s在PGmc的某些词中转变成了z。继而,在斯堪的纳维亚语和西部日尔曼语支的德语、荷兰语、英语和弗里斯兰语中,z又转变成了r\n,维尔纳定律解释了某些屈折变化中/s/和/r/的交替。比如,古英语动词ceosan(「选」,现代英语作「choose」),复数过去时为curon过去分词为(ge)coren<*kius-|*kuz-<*ǵéus-|*ǵus-(「尝,试」)。假如声母未发生转变的话,coren的词形可能会一直保存在英语中(cf.kiesen:gekoren(choose,古语))。但是维尔纳的/r/在「c.*edererstenLautverschiebung(「一个音变特例」)论文中阐述了他的发现。但是早在一年前在他写给VilhelmThomsen(维尔纳的朋友和导师)的一封私信中他就已经简要地讲述了这一理论。维尔纳的发现在年青一代比较语言学家——所谓新语法学家——中间激起了极大的热情。因为它为新语法学家们所追求的无例外的音变规则(dieAusnahmslosigkeitderLautgesetze)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元音大推移(英文:GreatVoake”中的“a”)。古英语的ā到了中古时期就转变成了[ɔː],跟现代英语的双元音/eɪ/没有对映关系。中古英语的/ɛː/先是高化作[eː]随之继续高化成现代英语的[iː](如“beak”的元音)。在一些以复辅音开头词中,元音未完全高化成[iː]而是作[eɪ](如“break”\n的元音)。中古英语的/eː/高化作现代英语的[iː](如“feet”的元音)。中古英语的/iː/先是复化成[ɪi],接着可能经历了一个过渡阶段的[əɪ],最终转化成了现代英语的[aɪ](如“mice”中的“i”)。中古英语的/ɔː/首先是高化作[oː],19世纪时又发生复化,最终转变成了当今现代英语的[oʊ]或[əʊ](如“boat”的元音)。中古英语的/oː/高化成现代英语的[uː](如“boot”的元音)。中古英语的/uː/大多数情况下先复化作[uʊ],随后是[əʊ],最终于17世纪变成现代英语的[aʊ](如“mouse”中的“ou”)。在双唇辅音前转变没有发生,[uː]音仍然保留(如“soup”中的“ou”)。[1]也就是说,make的元音本来与现代英语father中a的发音相同;feet的元音原本读如拉丁语的长音e;mice\n中的i原本与feet中ee的现代音相同;boot的元音原本读如拉丁语的的长音o;mouse本来与moose的现代音相同。大推移在英语圈内的影响是不均匀的,在各地方言的口语和书面与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推移现象,比如大多数苏格兰人所讲的口语。元音大推移舌位变化示意图(闭)i:→[eɪ]([əʊ]←)[oʊ]←u:↑(→[aɪ])([aʊ]←)↑e:o:↑↑ε:ɔ:↑a:\n(开)大推移中各元音的音值转变是同时发生的,这种现象在语言学术语中被称作“链推”。简单的讲,比方说有A、B两个音位,如果A的音值发生了转变,以至与B的音值相同或十分接近,这将导致音位B发生相应的转变,改变其原来的音值以保持与A区别。比如在元音大推移中,/oː/取代了/u:/的位置,/u:/就相应地转变成了[aʊ]。成因大推移的发生,其确切的原因和它那惊人的速度一直是语言学和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但是有一些理论将它归因于黑死病后英格兰东南部大量涌入的移民:操各种方言的人群汇聚于在一起,出于交流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调整各自的发音习惯,中间的调和型的发音在伦敦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规范继而向各地扩散。其他语言中的类似现象\n与英语同语族的德语、冰岛语和荷兰语也经历过类似元音大推移初级阶段的语音转变:长音i变成了/ai/(德语)和/ɛi/(荷兰语)(比如德、荷、英的同源词“冰”:Eis,ijs,ice),长音u变作/au/(德)和/ɶy/(荷)(比如德、荷、英的同源词“房子”:Haus,huis,house)。这就是为什么德文会以“ei”来拼写/ai/的发音,荷兰文对应发音/ɛi/的拼写竟然是“ij”,而在其他情况下这两种文字拼写则更接近实际的发音。第二章语音1.什么是语音?语音与一般声音有什么区别?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声音。与一般声音的本质区别是: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这种声音负载着一定的意义,并且是作为语言符号系统载体的,而一般的声音不具备这些特点。2.什么是音高?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如何?\n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振动的频率。作用:在汉语等声调语言中,音节内的音高变化构成能够区别意义的声调。在任何语言中,音高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要素。3.什么是音强?音强在语言中有什么作用?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振幅的大小。音强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英语、俄语等语言的词重音,汉语的轻声都与音强的变化有关。比如英语中的content['kntent]是名词,意思是“内容”;content[kn'tent]是形容词,意思是“满意的”。北京话中的“地道”的第二个字如果读成轻声,是形容词,意思是“纯正的”;如果不读轻声,是名词,意思是“地下坑道”。4.什么是音长?音长在语言中有什么作用?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振动持续的时间。音长变化在许多语言和一些汉语方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英语中的pool[pu:l](水池)与pull[pul](拖、拉)、汉语广州话中的[sa:m55](三)与[sam55](心)都是利用长短音的对立来区别意义的。5.\n什么是音质?从声音的产生来看,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因素?语言中的音质的不同具体有哪些因素决定?音质在语言中的作用如何?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个性或特色,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从声音的产生来看,音质的不同取决于下列因素: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语音中的音质也由这三个因素决定。具体来说,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1)声带振动不振动,这是发音体。(2)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这是发音方法。(3)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作用:对人类语言而言,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它对区别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而区别不同的意义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汉语普通话“湖”(hú)与“河”(hé)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就是靠u和e之间的音质差别来区别的。英语里的fat(肥胖的)和vat(大桶)这两个不同的意义就是靠f和v之间的音质差别来区别的。6.为什么说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n语音虽然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等自然属性,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就是“语音的社会属性”,这是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首先并主要体现为:语音是和语言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其次体现为语音的民族性。任何民族语言在语音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这种系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形成的,都是特定社会独特选择的结果。不同的语言会使用不同的语音,如英语中使用的[?,?,?,?]四个辅音,汉语普通话就不用。即使相同的音,在不同语言中也会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如[p]和[p?]在汉语普通话里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都是独立的语言单位;在英语中,没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只是同一个语言单位的两个变化形式。还体现为语音的地域性,即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不同的语言系统,使用不同的语音,赋予语音不同的功能和价值。汉语北京话和苏州话就具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语音的这种地域特征同样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生理条件决定的。7.元音和辅音的区别。\n(1)发元音时,声道完全开放,气流在整个声道内顺利通行而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声道的某一部位封闭起来而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这种阻碍才能通过,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紧张程度是均衡的;发辅音时,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3)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较强。(4)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发辅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8.舌面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哪些因素?舌面元音音质的不同取决于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9.掌握大纲规定的16个元音:[i][y][e][?][?][a][u][?][o][?][?][ɑ][?][A][?][?]。这些元音的发音特征的描写是:[i]舌面前、高、不圆唇[y]舌面前、高、圆唇[e]舌面前、半高、不圆唇\n[?]舌面前、半低、不圆唇[?]舌面前、次低、不圆唇[a]舌面前、低、不圆唇[u]舌面后、高、圆唇[?]舌面后、半高、不圆唇[o]舌面后、半高、圆唇[?]舌面后、半低、不圆唇[?]舌面后、半低、圆唇[ɑ]舌面后、低、不圆唇[?]舌面央、中、不圆唇[A]舌面央、低、不圆唇\n[?]舌尖前、高、不圆唇[?]舌尖后、高、不圆唇10.什么是音位?如何理解音位的概念?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这个定义包含了四层意思:第一,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这叫做“辨义功能”。例如汉语[pa35]【二】:语言学概论英语的魅力(一队二班商务英语王明喆201120402)摘要:英语在过去40年中的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是非凡的。使用者数量的飞快增长,在社会里的深入渗透,大范围的使用。全世界有1.4亿人生活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现在有超过1亿的人在学习英语,世界超过\n70%的科学家在攻读英语,85%的世界邮件是由英语写的,90%世界检索系统的信息以英语存储着,到2010年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将超过英语为母语的人。用语言学的眼光来审视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我们会发现英语语言上的魅力。关键词:英语的发展、语音、语流音变、词汇、句法结构\n刚接触英语这门语言时,是在小学三年级,到现在大学二年级都已经十几年了。可以说英语伴随了我的成长,除了汉语我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英语了。从我个人来说,对英语可以说是由不喜欢,到逐渐开始改变态度,再到爱上英语。特别是上大学主修英语的这一年多以来,越来越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记得当上大一时一位老师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把英语当成是一门语言,还是一种工具来学?最后老师说要我们把英语当成是语言,应为你一旦将它当成工具,就会变得功利化,目的性的学习是不会感受到一门语言的真正魅力的。但是你如果将它当成是一门你想要真正掌握的语言,那你就会将自己沉浸在其中,真正感受到英语的语言的优美。每一门语言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学好英语,你不仅可以用它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而且可以感受到英美国家文化的魅力。人生于世,历经数十寒暑,除了虚名浮利,挚爱真情也不可缺少;除了增加自己的物质财富,也必然要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各地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各国文化背景的不同,往往造成世间许多不必要的隔阂与误解,而要化解这种隔阂,要彼此沟通,互相了解,不能单靠强权,不可纯依厚利,而往往需借助语言与文字的媒介。.fz173._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学专业。了解一门语言就要了解它的起源于发展,英语(English)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英语的形成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它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曲折”变为“少曲折”\n,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的语言。它是世界上第二大或第四大语言(1999年统计为380,000,000人使用英语),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的。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也是与计算机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与英语最接近的无疑是弗里西语,这种语言现在仍然在荷兰北部弗里斯兰省中使用,有50万个使用者。一些人认为低地苏格兰语是与英语接近的一个独立语言,而一些人则认为它是英语的一个方言。苏格兰语、荷兰东部和德国北部的低地撒克逊语与英语也很接近。其他相关的语言包括荷兰语、南非荷兰语和德语。诺曼人于11世纪征服英国,带来大量法语词汇,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英语词汇。英语的词序比较固定,并且只有三种句子结构,即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早期日耳曼人四支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449年左右,大不列颠群岛国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请“盎格鲁亲戚们”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于是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作为回报。随\n后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便纷纷前来。《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了七个王国。日尔曼人入侵后,统治了当地的凯尔特语民族。本地语言主要于苏格兰、威尔士、康瓦耳与爱尔兰存活了下来。这些入侵者的语言逐渐形成了“古英语”,与近代弗里西语极为相像。English(英格兰人、英语)、England(英格兰)和EastAnglia(东盎格利亚)这三个词是分别从描绘盎格鲁族的词汇发展而来:Englisc、Angelcynn、Englaland。公元九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大规模侵入英国北部。九世纪末,入侵者几乎占领了整个英国的东半部。斯堪的纳维亚人说的是北日尔曼语。北日尔曼语和西日尔曼语的差别不是很悬殊。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的结果使大量斯堪的纳维亚语(以古诺斯语OldNorse为代表)的词汇进入了古英语的词汇。古诺斯语和古英语有很多同义词汇,结果古诺斯语词在英语词汇里往往取古英语词而代之。\n大英帝国全盛时期1066年诺曼征服后三百年内,英格兰的国王只讲法语。因此一大批法语词汇进入了古英语,古英语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变化,形成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将中古英语变形为近代英语。古英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武夫》,中古英语则是《坎特伯里故事集》。近代英语在威廉·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开始繁荣,一些学者将之分为早期近代英语与后期近代英语,分界线为1800年左右。随着大英帝国对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当地语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发展。包括JohnodernEnglish,ModE.)时期——公元1500年至今;现代英语时期又细分为:(1)早期现代英语时期EarlyModernEnglishperiod——\n公元1500年至1700年;(2)后期现代英语时期LateModernEnglishperiod——公元1700年至当前。英语日常用语,尤其是单音节的,例如do、e、go、take、some、right等,大半是古英文;丘吉尔说过:只要善用八百字的单音节古英语,演讲就能简洁有力。反之,音节越多的字,就越深奥难懂。例如地中海(MediterraneanSea)之名,就是medi(中间)加上terra(陆地);又如血亲(consanguinity),也是con(汇合)加上sanguine(血液)组成。英文从七世纪初发展到十七世纪初一千年\n来从日耳曼的蛮族与先进的希腊、拉丁文化吸收了许多养分。但从移民新大陆以来,又从北美的生态与印第安文化汲取了更多的词汇,同时对于祖国母语的文法也逐渐加以简化,尤其是在拼音方面。美国国力日强,二战后美式英语逐渐抢藩夺主,开始影响全世界,美式英语为了扩大词汇,植物方面如eggplant、squash、se。注意不要把[entarydistributiuon指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出现的两个音并不形成对照或对比,或者说,如果将其中一个代替另一个并为产生新词或新义,那么我们说这两个音处于”自由变异”的地位。众所周知,英语的爆破音有时可以失去爆破(如处于爆破音或鼻音之间时)。到底爆破还是不爆破,并不产生新词或新义。它们的区别可以用严式标音法标示出来,如果有此必要。这些爆破音与他们的未爆破的饿变体就是一种自由变异的关系。处于自由变异的两个音应该被当作同一个音位看待。例如,在英语中,单词direct可以有两种发音方式:/di`rekt/and/dai`rekt/,这两个不同的语音/i/and/ai/处于”自由变异”。同样的单词有economics,either,dance等。至于音变,英语音变音变主要有连读、失音、弱化、浊化、同化、重音、缩读等形式。这些形式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则,即“Economy”—“经济”原则或称为“省力”原则。连读,在同一意群中,前一词以辅音音素结尾,后一词以元音音素开头,在\n说话或朗读句子时,习惯上很自然地将这两个音素合拼在一起读出来,这种语音现象叫连读。连读条件:相邻两词在意义上必须密切相关,同属一个意群。连读所构成的音节一般都不重度,只需顺其自然的一带而过。说到英语,就要说说英语的构词法,英语的构词法主要有:合成法,转化法,派生法,混成法,截短法和词首字母缩略法.转化法英语中,有的名词可作动词,有的形容词可作副词或动词,这种把一种词性用作另一种词性而词形不变的方法叫作转化法。动词转化为名词很多动词可以转化为名词,大多意思没有多大的变化(如下①);有时意思有一定变化(如下②);有的与一个动词和不定冠词构成短语,表示一个动作(如下③)。例如:①Let'sgooutfora28多语现象JasoneCenozandDurkGorter简介\n多语现象可以理解为一种个人或社会现象。它可以指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个人或语言社区对几种语言的习得,知识获得或使用。多语现象和应用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Auer和Li(2007)指出,多语现象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传统的单语观点将多种语视为一个问题。在本章中,我们认为,多种语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强大的资源。多种语不是一种新现象,因为不同语言的人在贸易、战争、移民相关领域内一直有接触。多语种的个体,比如大概会讲40种语言的CardinalGiuseppeCasparMezzofanti(1774-1849)被众人羡慕,口语历来都与高教育水平相关。如今,全球化使得英语在世界各地使用,其推广程度比以往的任何语言都大。英语和多种其他语言被用作一种通用语言,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地方都热衷于维护和开发其他语言,如南美或巴斯克的克丘亚语或艾马拉语,欧洲的威尔士语或弗里斯兰语。Franceschini(2009)指出,“多种语”这一术语越来越多地用在解决不同形式的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研究中,这是过去二十年中的一个重要发展。\n多语现象与应用语言学的许多领域、本卷其他许多章节都密切相关。本章将关注多语现象的不同方面,包括认知问题,如多种语的成果、语言加工,多语现象和年龄,其他语言的习得。它还包括社会教育问题,如语言规划和教育,多语现象的标识,多语现象的练习,语言景观和多语现象研究中的多元模式。多语现象的观点术语“多种语”并不总以同种方式在应用语言学中使用。不同方式“多种语”的使用至少有三个多样性的个人与社会层面、所涉及的语言数量和不同语言的熟练程度。多种语有个人与社会层面。这种广泛的范围在一些定义中被人们认可,例如,欧盟委员会:“协会、机构、团体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定期使用一种以上语言的能力”(Europeanmission2007:6)。术语“多种语”\n在某些情况下指个人的多种语,但无论是对个人和社会层面,最常用的词是多种语。个人和社会的多种语在世界范围内是广泛应用的,因为现有的语言数量比独立国家的数量要多得多。个人和社区团体因不同原因需要说一种以上语言。某些情况下,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如在美国的纳瓦霍人、在新西兰的毛利人、在英国的威尔士人,他们需要学习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语言。在其他情况下,多种语涉及到移民,因为移民说他们的母语和所在国的语言。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学习语言,因为它们在国际上广泛应用。而且人们认为,语言能为更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打开大门和提供机会。这是今天英语的使用情况,它是流传最广的语言,是世界上常见的学校科目、学校和大学的教学语言。关于所涉及的语言数量时,术语“多语种”意味着多个的语言,它通常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的语言。术语“双语”是指使用“两种语言”(希腊语中,前缀“bi”是“二”的意思)的能力,并广为流传,因为许多研究都集中在两种语言上。因此,“双语”有时也代替“多种语”来代表更多的语言。如今,涉及到两种或更多语言时,使用“多种语”的趋势更明显,有时也用'双语/多语'(见Skutnabb-Kangas和McCarthy2008)。在这一章中,按照欧盟委员会给出的定义,“多种语”将被用作综合术语,将“双语”看作“多种语”的变体。“双语”具体指两种语言。术语“第二语言习得”(SLA)中包括的单词“第二”\n明确地指第二语言,而不是第三或第四,但一些研究者把它看作是除母语外对其他语言习得的一个综合词汇(见Ortega,本卷)。Saville-Troike这样使用SLA:“其他语言被称为第二语言(L2),即使它实际上可能是第三,第四或第十种要习得的语言“(2006:2)。这种用法有时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其他语言习得”的具体特点。在本章中,我们将区别以下两个概念:“第二语言习得”指第二种语言,“其他语言习得”指所有的其他语言(第三,第四,第五,等)。除了术语区分,在讨论多语现象时,理解多种语是一个重要问题。Baker(2006)指出,许多不同相互作用的和重叠的概念使得下定义“最终是不可能的”(2006:16)。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对不同语言的精通程度。涉及到两种以上语言时,布龙菲尔德(1933)提出,双语现象是“两种语言的本土控制”\n,这种观点极其苛刻又非常罕见。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欧盟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没有提到多种语中每一种语言的掌握程度,而指的是语言的定期使用。爱德华(2004)强调将语言的使用能力和它的使用语境联系起来。一种语言的沟通能力包括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如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此外,这些方面与其他方面相互作用,如正式语境和非正式语境,口头语与书面语、生成的和接受的多种语言。以“理想的本地人”水平来平衡多种语言,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正如上文指出的,双语/多种语“并不总是意味着对几种相关语言有同等程度的熟练水平”(Skutnabb-KangasandMcCarthy2008:5)。多语现象的一个有趣的方面是生成能力和接受能力之间的区别。接受的多种语言的根据是语言距离,它指“交流中谈话者利用各自的母语进行谈话的语言集合。”(ZeevaertandtenThije2007:1)。接受的多种语言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着浓厚的传统,如瑞典人、丹麦人或挪威人用各自的母语跟他人进行交流,因为他们可以理解对方的语言。接受的多种语言不是一种新现象,但它已成为多语现象的研究领域之一,并有欧盟委员会(见tenThijeandZeevaert2007)的支持。TheEuro-centre(,在罗马语、日耳曼语和斯拉夫语言的基础上,可能开发能力接受。为了教授以迁移为基础的教育策略,Euro-centre提供了学习不同语言的获得接受能力的在线课程。读取在线课程中的一个文本时,一个字可以与其他语言中该字的意思相联系。例如,在西班牙句子中,单词seguridad的下面是法语sécurité\n,英语security,西班牙语seguro(确定),法语sûr,意大利语sicuro,加泰罗尼亚语segur,葡萄牙语seguro,罗马尼亚语sigur,西班牙语中与该词相同的后缀-dad以及其他罗曼语(Porrazonesdeseguridadyparaevitarposiblesproblemas…社会和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附加的和扣除的多语现象。在附加的多语现象中,语言被加入到说话者的语言库中,而母语继续发展。相反,扣除的多语现象是指习得一种新语言后,它替换了母语。附加的多语现象的例子可以是强化训练课程,它针对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大部分语言使用者。在这些课程中,第二语言,如母语为英语的加拿大人所说的法语、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加泰罗尼亚人所说的加泰罗尼亚语、母语为英语的威尔士人所说的威尔士语,它们都被用教学语言,而且没有损害母语。扣除的多语现象往往与移民情况有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西班牙人在美国时,他们只能在英语环境中接受教育,而没有机会讲自己的母语。\n多语现象的研究在不同角度都有涉及,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教育。多种语的不同方面或多或少得到学科的关注。心理语言学的基本主题是双语认知的结果,研究不同语言系统并存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语言同时或连续习得的方式(另见Li2008)。多语现象在社会语言学中的研究关注不同语言的使用及它们在具体情况下相互作用,语言使用和识别之间的关系,不同语言的状态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教育方面的研究专注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教学语言、多边性的发展、二语和其他语言在学校情景中的学习(见Cenoz2009)。在本章中,我们将主要侧重于心理语言学及社会语言学方面,但也包括一些教育的发展。多语现象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本节中,我们关注一些已经在多语现象中涉及的问题,它们不仅仅与多种语相关,因为它们涉及应用语言学的很多方面,如语言学习,教育语言和社会语言等诸多领域。1、双语和多种语的结果\n截至20世纪60年代,多种语普遍与认知能力的负面结果有关(见Baker2006年,审查)。多种语学校的学生得分比单语学校学生得分低,尤其是在语言智力方面,但这些试验往往有严重的方法问题。贝克(2006)指出,智能的定义和测量是复杂的,所使用的简单测试只能测量智力的某些方面,而且通常检测的是双语性弱的语言。这些研究中接受测试的多语种孩子生活在消极负面的环境中,因为他们的母语在社会中不被广泛认可,这不是学校方面的原因,而是双语儿童往往来自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家庭。在认知能力下产生的将多种语和不利影响相联系想法在随后几十年发生了改变。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是皮尔和兰伯特在1962年发现的研究。这项研究证明,双语儿童在认知能力的一些口语和非口语测试中得分更高。虽然这项研究的一些方法受到质疑,但是它引发了大量的关于双语方法论的研究。与20世纪20至60年代的研究相反,近几十年来所开展的研究普遍关注双语在元语言意识和第三语言习得方面的认知优势。元语言意识指的是反思和操作语言的能力。双语在元语言意识的某些方面有强于单语的优势,元语言意识对注意力控制水平要求较高(Bialystok2001;也见Jessner2006)。Bialystoketal.(2004)也发现终身双语可能减缓认知能力下降的过程(见deBotandvanderHoeven,本卷)。双语和多语在习得其他语言方面(见Cenoz\n2009复审)有可能的优势。其基本思想是,单语和多语在习得其他语言的任务时所发挥的作用不是同等的。多种语已经至少获得两个语言系统,包括它们的词汇、句法、语音、语用和语篇特性。此外,除了早期的双语或多语,多语种学习者已经拥有第二或第三语言的习得经验,并培养成一定的学习策略,它们可以影响其他语言的习得。双语和多语在沟通练习上也有所不同,因为后者需要根据情况或对话者而切换语言。双语对习得其他语言的积极效果不是很明显,尤其对于移民而言,因为他们的母语在学校或社会中不被教育和重视。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在消减多种语言的情况下,在学校里没有接触母语的机会,也没有从与多种语有关的增强元语言技能中受益的机会。此外,在许多情况下,移民子女通常来自社会经济和社会教育较弱的家庭,这种家庭的成就同样较低。2、多种语的语言加工尝试识别多种语的语言加工特性时,这个广受关注的领域已经成了多种语词汇的的组织(也见Barcroftet\nal.,此卷)。来自不同的语言的词汇能否被同时激活或者有没有一种机制能阻止未使用的语言?多种语词汇的研究似乎表明未使用的语言不能被阻止,并且不同语言的词汇之间有竞争(例如,见Dijkstra2007;vanHeuvenetal.2008)。然而,并非所有的语言都有相等的被选中的机会。可以影响活性的其它因素有:语音的相似性,语言的灵活运用,任务要求或输入/输出方式(参见deBot2004)。\n辛格尔顿(2003)分析了心理词汇操作的分离和整合,并得出结论,母语的心理词汇和其他语言的心理词汇之间有高度的连通性和动态的相互作用(辛格尔顿2003:169)。这种连通性在跨语言的影响研究很容易看到。这些研究都试图识别能让多种语者从他们了解的其他语言中迁移条目的条件。说话者往往从与其母语的语言类型更密切的其他语言中迁移(例如,从法语到西班牙语或德语到荷兰语,而不是从日语到法语)。然而,林邦(2007)指出,有大量的因素可以确定从母语或说话者已知的其他语言中确定跨语言影响。事实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熟悉水平,习得语言的顺序或相互作用的具体语境可以影响迁移量。其他研究指的是“外语效应”,也就是使用除了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作为跨语言影响的源语言(例如见,DeAngelis2007)。3、多语现象和年龄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广受关注的有争议区域(Singleton和Ryan2004;DeKeyser和Larson-Hall2005)。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支持“越早越好”的想法,也就是,越早接触目标语言,语言熟练掌握程度越高。多种语的年龄因素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习得几种语言过程中有很大的多样性,还涉及大量的个体差异。自然语境和正式语境中的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是其中一个因素,大多数同意敏感期的研究都发生在自然语境中,在这种语境下,语言语言的广泛接触结合了正规学习。在正式语境中进行的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这有益于年龄稍大的学习者。而在课堂学习中,对目的语的自然接触是有限的(Muñoz2006;Cenoz2009)。\n神经影像学技术给分析双语提供了机会,使得双语分析更准确,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参见Ahlsén,本卷)。然而,Paradis(2005)指出,解释神经影像学研究的结果时需要谨慎,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没有理论基础。同样需要考虑的是,有限刺激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结果并不一定反映语言在真正沟通中的使用。4、多语现象,语言规划和教育语言规划是对语言主体、状态、习得的介入和干预(参见artin2003;Blackledge2008)。基于人类学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研究,这种方法严格审查并解释交际行为,它们与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中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一些研究已经发生在教育领域内;他们严格分析了语篇实践,并界定了在课程和学校情境中不同语言使用的社会政治意义(见,例如,Heller和Martin-Jones2001;Creese和Martin2003;Heller2007)。LoBianco(2008:47)指出,多语教育跟它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联系在一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历来与教育或其他有特性的语境中的语言实践相联系,但这种固定关系已经受到了挑战。后结构主义观认特性是多重的、动态的、主观的协商(见avlenko和Blackledge2004;Norton,本卷)。\n多语现象研究的新趋势在本节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多语现象发展的两个新研究领域:习得其他语言和语言景观。1、习得其他语言最新发展的一个领域是习得和使用三种或更多的语言。尽管其他语言的习得在世界许多地方是常见的,但是直到最近,这种研究才受到些许的关注。现在有越来越多关于多语现象的研究,其他语言的习得已经反映在这个领域的最新出版物,如特定期刊(多种语的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和越来越多的出版物主题中。本研究满足了界定某些具体特点的需要,从二语习得和双语中区分第三语言习得和多语现象,并涵盖了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教育问题。以前,孩子从一出生就学习三种语言的现象很罕见,但也有特殊情况。当父母是不同语言的母语者,而这些语言并不在他们生活的社区中使用,他们会使用“一个家长一种语言”策略,孩子通过其他护理人员接触第三种语言。早期的三语研究专注于代码混合和代码转换(见,例如,Maneva\n2004),语言选择和交际策略(见,例如,Quay2008)。一些早期的三语研究认为,双语儿童遵循单语儿童语言习得的方法。例如,巴恩斯(2006)分析了三语孩子(巴斯克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并指出,不同类型问题的习得类似于对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