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00 KB
  • 2022-08-25 发布

《生活与哲学》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复习提纲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活与哲学》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复习提纲说明该复习提纲涵盖了《生活与哲学》主要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主要知识点,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性很强,是复习《生活与哲学》的一份珍贵的资料,请妥善保管、仔细研读、认真领会、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包括四个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答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答题要层次清楚,以后无论在作业还是在考试中,讲不同层意思的请用(1)……(2)……(3)……(4)……区分开来。讲同一层意思不要分成几点,要善于合并同类项。如果要你运用唯物论分析材料,你首先要清楚唯物论有哪些哲学原理,然后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一个在头脑里过一下,看材料适用其中的哪些原理。答题是不应急于下笔,想清楚我答题要用几个原理,形成几层意思,然后着笔用(1)……(2)……(3)……(4)……区分开来分层表述。在答哲学题目时,应该最先呈现哲学原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这是解答哲学题普遍适用的方法。特别要重视第一部分即哲学原理的表述,该部分在一道题目的分数中占大头。下面给出一道典型的哲学试题,请以后答题以此为典范。某乡政府根据县有关部门的意见,要将该乡各村的部分跟耕地和果园挖成养殖水产的鱼塘,以增加水产养殖,但大多数村的农民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该乡离市区近,蔬菜、柑桔销路好,又有种植蔬菜和柑桔的经验。乡政府通过进一步论证后,决定根据该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农民培育蔬菜的技术指导,并指导农民对橘园进行“三荒一改”,从而使农民种菜植橘经济效益可观。问:上述材料包含了唯物论的什么哲理?(10分)参考答案:(1)上述材料包含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最先呈现哲学原理)(3分)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1分)该乡政府具体分析了该乡的实际情况,即离市区近,蔬菜、柑橘销路好,又有种植经验,对农民加强种植技术指导和服务,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1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最先呈现哲学原理)(3分)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然后书写该原理的方法论)(1分)该乡正确决策并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民种菜植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指导作用。(最后联系材料结合哲理分析说明。)(1分)15\n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应该把握这样一些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请你自查你有没有掌握这些概念和范畴。)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现象)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统一于物质,先有物质世界然后才产生人的意识。),反对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复习注意:⑴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2、意识论(意识现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意识。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人脑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意识只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不管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复习注意:⑴15\n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能够帮助人们做许多事情,如电脑刻字、电脑操作机器、电脑模拟核试验,甚至围棋的人机大战等等。人们开始担心有一天电脑将会取代人脑,你认为这种担心有无必要?(电脑即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功能部分的近似的模拟。正因为电脑与人的思维具有相似性,所以电脑可以部分取代和提升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但电脑不是人脑思维本身,更不会超过人脑甚至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电脑与人脑思维有着本质区别。电脑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它只是执行指令,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没有创造性,撇开了意识的社会性。)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现象,没有意识现象。物质现象相对于意识现象具有本原性、独立性;意识现象相对于物质现象具有派生性、依赖性。意识现象依赖于物质现象,意识现象是对物质现象的反映,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现象,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是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表现。教条主义,又称本本主义,它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经验主义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把个性当做了共性,把偶然性当做必然性。二者的共同错误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复习注意:⑴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但不能用它直接改造客观事物。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地告诉人们,应该去做什么,怎样去做。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或者说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辩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区别:15\n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使我们全部的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两者相互联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反映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事物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导致不可知论。6、物质世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是有条件的: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7、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复习注意:⑴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⑵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本身。因此人们利用规律15\n并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而是改变或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1、实践及其基本特点、基本形式(实践观)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真理观)1)真理客观性原理。2)从真理本身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15\n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3)从人们认识的发展看——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7、认识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深度上认识要不断深化,广度上认识要不断扩展,进程上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总之,认识要不断向前发展。方法论:要求深化、扩展、推移认识(发展认识),实现理论创新。复习注意:⑴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他们都是实践的产物。⑵真理是客观的。因为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⑶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⑷真理与认识的关系:区别——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联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也是一个发展过程。真理和认识的内容都来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真理和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15\n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彗星是扫把星”、“喜鹊报喜,乌鸦叫丧”等这些所谓的“联系”离开事物真实的联系,抓住事物表面相似之处。这些所谓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尽管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因此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联系是多样的。事物的直接联系、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间接联系、外部联系、非本质联系、偶然联系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着不用的作用。这要求我们注意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不能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具体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通过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区别:①在同一个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③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15\n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发展的实质(普遍性)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复习注意:⑴分清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 运动变化发展区别含义不同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状态或性质的改变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特点不同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侧重于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既有上升、向前、进步的,也有下降、向后、退步的。指明事物中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联系: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的;运动引起变化,发展是运动、是变化,但只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爱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同时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6、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形式)两者相互区别:15\n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两者相互联系:①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里的“循环往复”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求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求坚持适度原则。7、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同时存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片面强调外因或只讲内因的错误观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坚持矛盾分析法就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这里的“二”、“两”包括丰富的内容。既要看到一对矛盾中矛盾着的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着的另一方;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既要看到矛盾普遍存在,也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在复杂事物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同一矛盾中,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这样矛盾着的双方。)1、对立统一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本身包含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属性即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统一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始终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之一。矛盾双方是互相贯通的,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两者相互联系: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能够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把同一的事物区分开来。15\n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把矛盾双方的转化看作是虚幻的、任意的,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是错误的。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反对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具体事物的个性。两者相互联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区别: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存在的条件是在一个复杂事物中存在多种矛盾。主、次矛盾表现的是诸多矛盾之间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关系,它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情形之一。两者相互联系: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与发展。次要矛盾虽然对主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但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②15\n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7、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存在的条件是在同一矛盾中。矛盾的主、次方面表现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关系,它也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情形之一。两者相互联系: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单一矛盾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复杂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矛盾次要方面解决的好坏对矛盾主要方面的解决也有重要影响。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时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复习注意:【1】、明确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1)深刻理解含义: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2)把握关键性词语: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3)明确命题旨意:——方法论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2】、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5\n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因此,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而不是不分主次的均衡论,认为两点论是均衡论是错误的。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各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因此,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论,而不是离开两点的一点论,认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是错误的。8、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9、辩证法的精神实质——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方面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对现存事物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辩证法的这种精神实质要求我们具有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1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不承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所在)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反对形而上学。注意: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基础,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①唯物论与和辩证法尽管都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存在着区别:唯物论主要揭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不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辩证法主要揭示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充满矛盾的世界。②坚持唯物论与坚持辩证法是有机统一的。坚持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基础,只有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前提下,去研究世界的状态,才是唯物的辩证法。坚持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15\n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两者相互区别: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两者相互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6、如何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5\n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7、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8、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者缺一不可。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和可靠标志,也充分体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方法论:既要认识到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又要认识到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反对割裂贡献与索取的关系。9、人生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10、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理想源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方法论:要树立崇高理想,又不能脱离实现;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心无大志、眼高手低、脱离实际。1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它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进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也是人生精神支柱。15\n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要在奋斗中实现理想。一个树立了崇高理想的人,就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之时,都能矢志不移,勇往直前。12、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个人结成社会而存在、发展。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根本、起决定作用。个人与社会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过分夸大个人的需要、个人意志,把个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错误的。1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