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 MB
  • 2022-08-25 发布

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变革——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学阐释

  • 4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变革--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发生学阐释姓名:张桂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康渝生20110302\n中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的追溯j揭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和意义之所在,其重点是通过哲学的历史沿革,探讨马克思哲学变革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渊源关系,作出一种对马克思哲学变革之发生学意义上的阐释。文章首先论述了课题研究的源起和目的意义,说明德国古典哲学对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意义所在,然后探讨了国内学术界对于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突出肯定了国内学者对于本论题做出的可观的并卓有成效的贡献。第一章,首先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进行了界定,然后历史的探究了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包括马克思本人都对其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和说明,他们都无一例外的给予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充分的肯定,断言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并指出马克思哲学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之所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文章的重点,着重论述了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发生学关系。指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唯物史观皆与德国古典哲学有着深刻的继承和超越关系。第二章从主体性问题引发的德国古典哲学革命谈起,指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对主体性的继承并且也是对主体性问题的真正解决。第三章论述了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念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对历史的理解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灵感和来源。最后得出了两个结论,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和马克思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传人,暂时完成了马克思哲学变革和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两者关系的探索一文,提供了一条发生学意义上的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阐释之路。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康德;主体;历史\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aimofthisthesisistorevealtheessenceandthesignificanceofKarlMarx'srevolutioninphilosophy,basedonaliteraturereviewingonthetraditionof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theory.Thebasicmethodistodiscuss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KarlMarx’srevolutioninphilosophyand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byreviewingonbistor7oftherevolutioninphilosophy,inordertodemonstratethesignificanceofKarlMarx’SrevolutioninohilosophyinaGeneticPhilosophymanner.Firstly,thisthesisdiscussestheoriginsandthepurposeofthisthesisandhow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influencesontheKarlMarx’SRevolutioninPhilosophy.Secondlyitreviewstheacademicachievementofdomesticresearcherwhocontributesmuchtothistopic.Thechapter1,Wedemarcatethetraditionof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theory,and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KarlMarx’srevolutioninphilosophyand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ClassicalMarxist,WestemMarxistandKarlMarxhimselfhavealldemonstrate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hilosophyand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andⅡleyallapprovedof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especiallytheHegelianphilosophy,thenaff'trraedthattheKarlMarx’SRevolutioninPhilosophyisrelativemuchto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andgavethekeyrelationbetweenthesetwo.Chapter2and3arcthekeysofthethesis,whichdiscussthegenericevolutionfrom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totheMarxistPhilosophy.ThediscussionshowsthattheMarx'sPracticalPhilosophyandHistoricalMaterialismistheinheritorandtranseenderof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Chapter2startswiththediscussionabouthowtheQuestionofSubjectivitycaused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revolution,andthenpointsoutthattheMarx’Spractical.Ⅱ.\n’Abstract.‘philosophyistheinheritoroftheSubjectivityandthetrueanswertoit.Chapter3reviewstheGermanclassicalhistoriographyandMarx’HistoricalMaterialism,andthenpointoutthat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especiallytheHegelianphilosophy,inspiredthefoundationoftheMarx’SHistoricalMaterialismandprovideSourceofthematerial.Finally,tosummarythisthesis,wereachaconclusionthattheHistoricalMaterialismistheessenceoftheKarlMarx’SrevolutioninphilosophyandtheKarlMarxPhilosophyisthetranscenderof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Definitelythisthesisabou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KarlMarx’SRevolutioninPhilosophyandtheGermanclassicalphilosophyprovidesagenericphilosophywaytodemonstrateKarlMarx’SRevolutioninPhilosophy.Keywords:Marx;Hegel;Subject;History;Revolutioninphilosophy-m-\n’绪论IllII绪论一、课题研究的缘起和目的意义马克思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不仅武装了人类的大脑,而且促使理论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武器,使20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对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新考量是国内乃至世界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目前,国内的马克思哲学界虽然在传统解读模式下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诠释也把握到了其重要特征和精神本质,但由于在认识马克思哲学的产生时,即马克思哲学是如何从德国古典哲学超脱出来时过于偏重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突出强调了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而相对忽视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继承的重要性。早在19世纪60、70年代,当整个哲学界乃至德国思想界把黑格尔看作一条“死狗"的时候,马克思却以大无畏的、坦诚的精神写N-“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①。可见,马克思除了批判黑格尔之外,还充分肯定了他的思想成就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或许这样的评价是一种过分崇拜,但是,即使是这样一个过分的评价也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样一个过分的评价实际地伴随着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前进运动。毫无疑问,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当然是德国古典哲学,所以德国古典哲学的性质和地位在多大程度上被错估或者低估,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就将在多大程度上归于消失。所以正确看待德国古典哲学及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才有感而发,决心重新梳理两者的关系,探究马克思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里真正吸收了哪些合理因素,以此来呈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理论意蕴和深层旨归。以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向导。o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4页.·l·\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围绕本论题学界的研究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哲学界在针对把马克思哲学简单化和教条化地解读所带来的危害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重点把马克思哲学革命作为重要议题来考察,很客观地说在该研究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像孙伯镤教授的《走进马克思》、《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高清海教授的《高清海哲学文存》、孙正聿教授的《:思想中的时代》、孙利天教授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陈先达教授的《走向历史的深处》、俞吾金教授的{:从康德到马克思》、{:问题域的转换》、‘实践与自由》、《重新理解马克思》、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l: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张奎良教授的《马克思的哲学历程》、‘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衣俊卿教授的《:衣俊卿集》、康渝生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李楠明教授的《价值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蕴及其现实意义》、马天俊教授的《从生存的观点看》、隽鸿飞教授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理性及其回响》、郭艳君教授的《历史与人的生成》、王南浞教授的<追寻哲学的精神》、杨耕教授的《为马克思辩护》、赵敦华教授的《回到思想的本源》、吴晓明教授生的《思入时代的深处》、《形而上学的没落》、<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陈学明教授的《情系马克思》、丰子义教授的<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郭湛教授的l:面向实践的反思》、张盾教授的《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等一大批有影响的研究论著和大量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或直接以马克思哲学革命为论题展开,或在论述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把该论题直接呈现出来,抑或研究论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一方面。这些卓有成效的成果无疑大大开阔了马克思哲学研究视野,从而从各个不同侧面深化了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性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活跃了经济,也活跃了思想界,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研究所形成的代表性观点可作简要归纳如下。第一,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张一兵教授指出,青年马克思思想的第一次转变,是从唯心主义(青年黑格尔派)转向一般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第二次转变则是本质上的转变,即超越费尔巴哈走\n绪论[31向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正实现。张奎良教授则把马克思哲学革命分为四个时期即孕育时期、确立时期、扩展时期和升华时期。这样的分期大致上是和张一兵教授的历史分期是一致的。历史分期的任务就是从马克思的各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出发,描绘马克思一生的思想进程,把握其哲学发展的主线。第二,从生成论的视角和哲学思维方式的人学转换分析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邹广文教授指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范式转换,即从现成论转向了生成论”①。郭艳君教授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揭示了历史和人本质上是不断生成的过程。康渝生教授则认为马克思对于传统哲学的理论超越,其真实的理论意蕴并非在于确立了不同于以往的哲学体系,更不表现为进行了与众不同的哲学诠释,而是“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正是将哲学的视野从天国转向尘世,聚焦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马克思才在实践的基础上生成了新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考一o。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实现了哲学的人学转向。从而使哲学走向了现代。第三,从阐发马克思哲学自身鲜明的无产阶级阶级性和哲学立场的唯物主义实践特性来揭示其哲学革命实质。黄楠森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者,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继承者和新哲学的开创者,在其创立和丰富过程中,马克思哲学以其唯物主义的实践性、鲜明的无产阶级阶级性、科学的实证性、客观性以及群众性和人民性,辟出了一条无产阶级哲学新世界,走出了一条人民哲学之路。第四,从马克思哲学对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的否定来阐发其哲学革命的实质和意义。高清海教授指出,“传统本体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它的最高形态,同时也暴露出严重问题。对此,马克思没有采取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仅仅改变‘本体论哲学’的某种理论形态的做法,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基本思想原则和思维方式,使哲学找。邹广文.从现成到生成一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清华大学学报,2003(2).第1.6页.·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h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22页.-3-\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回了具有双重生命本性的现实的人和由人参与开拓的现实生活世界"①孙伯绥等教授则立足于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特别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指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实质是反对一切旧形而上学的,由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旧形而上学转向对人的现实关怀的现代哲学。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意义并不在由现代本体论替代近代认识论,而是主要体现在实践哲学上。马克思哲学基于现实生活和主客体相统一的实践,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马克思哲学“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不可能是教人内在性的哲学沉思,而是为人们提供一条走向自由的使现实革命化的道路。俞吾金教授认为虽然不能只从认识论、辩证法等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问题,而更应该从本体论领域解读马克思哲学革命,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在社会关系本体论场域内发生的根本变革,仍然强调并坚持从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接受和改造关系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更加突出了马克思对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并非对这一传统的全盘抛弃和否定,而且认为马克思哲学是西方哲学传统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的继承者、改造者和扬弃者。坚持认为必须恢复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创造性对话和批判性吸收上,认为马克思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创新,更是对本体论哲学的创新。指出,马克思哲学与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继承关系,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康德的实践哲学是优先于理论哲学的。这也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继承康德的所在。以上即为本文的文献综述。当然上述解读视角的划分仅仅具有相对的和狭隘的意义,在实际的论述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多交叉重合的地方,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成果无疑是可观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究,为我们更为准确,全面、客观地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理论参考坐标。。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J】.现代哲学,2002(2).第1-5页.o孙伯缓.刘怀玉。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02(5).第14-24页..4一\n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历史探究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历史探究第一节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的界定一、作为“厮杀的战场”的哲学史“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地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呵见,哲学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通识整个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每个称得上是哲学家人都自认为发现了哲学的终极真理,也就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说的“庙里的神";与此同时,这种对哲学的理解和阐释会遭到其他反对者的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所以哲学家们总是相互批判,相互攻讦,哲学的历史也就是各种思想互相征战,攻讦与反驳的历史。在这种相互攻讦与辩护中,哲学自生发展了,于是展示出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形成了哲学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各种思想的攻讦与辩护中,黑格尔看到了这种现象,并且窥探到了哲学的发展理路,所以,他把哲学史比喻为一个“厮杀的战场"。但是他又认为,如果只是看到这样的厮杀,“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了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一。“这样的情形当然就发生了;一种新的哲学出现了。这哲学断言所有别的一切哲学都是毫无价值的。诚然,每一个哲学出现时,都自诩为:有了它,前此的一切哲学不仅是被驳倒了,而且他们的缺点也被补救了。正确的哲学最后被发现了。但根据一切的许多经验,倒足以表明新约里的另一些话同样地可以说这样的哲学,——使徒彼得对安纳尼亚说:‘看吧l将要抬你出去的人的脚,已经站在门口。’且看那要驳倒你并且代替你的哲学也不会很久不来,正如它。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嗍.杨之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页.-5·\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于其他的哲学也并不会很久不去一样。"①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黑格尔首先承认了这样的事实,即哲学史充满了哲学思想的相互批判和攻讦,而且这种“战争”永远不会终结。但是,黑格尔认为,如果把哲学史只是看成“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的过程,那哲学史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意义。我们更愿意把哲学家们这种相互批判理解为一种继承和发展,即黑格尔所说的“扬弃’’,一种“果实"否定“花蕾”并且保存“花蕾’’的有机统一体。在时代性的召唤中,一种种哲学交替扮演了它那个时代的主角,也就是说哲学的自我否定本质上是哲学的自我肯定,是在时代的召唤中应运而生的,它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所以我们说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的时代,新的哲学携带着新时代的基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战胜了旧哲学。马克思哲学对于德国古典哲学也是一样,他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应新时代的号召,在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中诞生。二,德国古典哲学范围的界定恩格斯既是马克思的忠实战友,又是马克思的得力理论助手,所以在本文中我们也沿用恩格斯的界定。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的全部论述都是围绕“究竟什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一展开的。尽管恩格斯把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整个哲学运动理解为德国古典哲学,但在《终结》中,他几乎很少论述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哲学思想,却用大量的篇幅评述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这是为什么昵?这样的阐述有他的理由。即恩格斯把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归结到黑格尔这个集大成者的哲学上。正如恩格斯在谈到对辩证法的认识时所指出的那样,“就获得这种认识来说,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比黑格尔本人对我们的帮助更大修。o实际上,在这一归结中已经蕴含着这样的意思,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也就是黑格尔哲学的遗产。在本文中我们只是粗略的提到康德,费希特和谢林,那是因为我们强调的是一种理论的传承关系。。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l卷)fM】.贺蘑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1-22页.·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嗍.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6·\n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历史探究大家会注意到,恩格斯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真实意思即为“出路“的意思。终结只是针对黑格尔于德国古典哲学而言的,但是对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则是出路。至于费尔巴哈,只是继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一条哲学新路径罢了,他已经不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范围之内了。也就是说,当费尔巴哈离开黑格尔哲学阵地继而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属于他的对哲学的新看法,新理解。所以在《终结》中,恩格斯事实上也已经把费尔巴哈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家来看待。所以,按照“终结"的真实意思——“出路"来看,费尔巴哈不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场域。我们所认为的德国古典哲学即指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但是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他对马克思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德国古典哲学家,因此,黑格尔哲学是我们重点考察和研究的方面。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传统概述正如前一节黑格尔所说,那些真正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思想是不会消亡的,或许它们会被后世的哲学家否定,发展进而扬弃,但它们蕴含的真理性认识并不会随着哲学家本身的消亡而被打入思想的冷宫。在哲学史这个“厮杀的战场"上有没有一个德国古典哲学一以贯之的理论传统或者说最根本的问题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认为,贯穿于德国古典哲学的首要的主题仍旧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说的“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o但是这个基本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又有它的变式,即主客体的矛盾问题,更进一步说就是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斗争以其逻辑的必然性,把所要追求的出发点一个推翻一个而同时又一个传承一个地向前推进——从有某种能动性的主体和不可知的客体(康~德)出发,到绝对能动的自我(费希特),到主体和客体绝对同一的精神(谢林),o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嗍.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7-\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到具有能动地产生主客区别和克服这种区别而回复到自身的精神(黑格尔),最后到在历史中实践着、劳动着现实的人(马克思)。这一问题围绕人及其人的活动的过程展开,而人的活动的过程则表现为人类历史。这样就有两个路线,即对主客体矛盾的解决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其实两者是一个问题,都是关于“人”问题。人的活动构成人类历史。关于历史的探讨是对主体性问题的延伸和发展,是谈论人就不得不谈论的话题。正如高清海先生给我们的警示那样,德国古典哲学给我们的教益更多的应该是在对人的认识的根本转变上,而非其他。四、作为现象学描述的辩证法大家或许会疑问,作为推动性和创造性原则的辩证法为什么会被排除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传统之外呢。辩证法古已有之,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开始,人们已经把辩证法作为一种思J想的运动和过程,现实世界本身就是世界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而辩证法只是我们思维的一种形式或者方法。黑格尔之前,辩证法只是观念的辩证法,是一种正反合的探索和论证真理的论证技能,而没有涉及真理所揭示的现实世界。但是在科耶夫的《黑格尔导读》中,他得出了惊人的研究结论:辩证法不是黑格尔的哲学方法,他的方法只是直观的和描述的。现实世界和历史本身就是这种辩证的运动,即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所以辩证法只是一种实在的运动。黑格尔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并没有辩证的东西,他的任务只是把现实和历史中的这种辩证否定如实的描述出来。黑格尔自己也说“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的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弦①。可见,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观察和陈述对象的内在必然性,是对现实世界本身之辩证性的一种揭示。存在的这种辩证的否定又通过主客体的同一被保存在主体之内。可见,辩证法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学的描述,是对事物本身的如实反映,而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或理论传统之一。o黑格尔.小逻辑口旧.贺麟译.上午印书馆,1986年.第铂页..8-\n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历史探究第二节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一、恩格斯的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不单是马克思的忠实战友,更为关键的是他的思想曾对马克思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恩格斯的理解,我们不得不加以研究。青年时期的恩格斯曾经因为自己能成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而十分欣喜。当谢林在黑格尔逝世10周年后到柏林大学开课以清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时,恩格斯曾经充满激情的出来为他心目中的哲学大师——黑格尔辩护。在《谢林论黑格尔》一文中,恩格斯这样写道:“无论谢林怎么说,他对黑格尔的评价是一种侮辱,尽管其形式仿佛是科学的"。①“我们的任务是注意他(指谢林——引者)的思路,保卫大师(指黑格尔——引者)的茔墓不受侮辱"。o可见,当时的恩格斯不但已经成为一个坚实的黑格尔主义者,而且自觉地把维护黑格尔理论形象的工作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后来在‘神圣家族》中,尽管恩格斯用词严厉,但只要一有可能,他就会不遗余力地赞扬黑格尔。虽然成熟时期的恩格斯经常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但是字里行间仍能看出他对黑格尔哲学丰富内涵的敬仰和赞叹。在l: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除了指责黑格尔是一个头脚倒置的唯心主义者外,剩下的几乎都是赞誉之言。恩格斯最后在谈到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也越来越多地加进唯物主义的内容时,也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哲学。他对整个黑格尔哲学的实质作出了如下说明:“归根到底,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o按照这样的观点,就其实质而言,黑格尔哲学既有唯心主义哲学的长处,又兼有唯物主义的潜在优势。尽管恩格斯意识到,黑格尔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和他所主张的认识的无止境的辩证运动之间必然产生冲突。但他还是确信:“一旦我们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l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2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04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6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获得这种认识来说,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比黑格尔本人对我们的帮助更大)⋯⋯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认识世界的道路"。o这段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当恩格斯说就获得这种认识来说,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比黑格尔本人对我们的帮助更大的时候,他已经把黑格尔哲学理解为马克思哲学的最重要理论来源。第二,当恩格斯在肯定黑格尔哲学以不自觉地方式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认识世界的道路时,他已经把黑格尔哲学理解为马克思哲学的路标。可见,恩格斯是为我们指出理解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道路的第一人。二、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解读列宁阅读了恩格斯的几乎所有著作,他从其著作出发,其中主要是从<反杜林论》和《终结》出发去理解并阐释马克思哲学的a_他把这两部著作连同《共产党宣言》一起看做是每个要求上进和觉悟的工人的必读书目。为纪念马克思辞世三十周年,列宁专门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书。在书中他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它们分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但没有滞留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水平上,而且把哲学向前推进了。马克思灵活的运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尤其是用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充实了自己的哲学。在列宁看来,马克思是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把哲学向前推进了。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开宗明义地强调,他是按照恩格斯的阅读方法来理解黑格尔哲学的。他把黑格尔哲学作为“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来阅读:“我总是竭力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读黑格尔的著作:黑格尔的学说是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这就是说,我大抵抛弃神、绝对、o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嗍.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6页..10-\n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历史探究■宣iiii宣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宣iiiiiiiiii薯I纯粹观念等等"。①那么,列宁为什么会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读黑格尔哲学呢?在我们看来,列宁显然认为黑格尔哲学中有一种潜在的唯物主义倾向或者因素,或者可以直截了当的说黑格尔哲学就是一种潜在的唯物主义哲学。在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概念论”的阅读中,列宁也强烈的表达了这样的想法。他这样写道:“如果黑格尔力求——有时候甚至极力和竭尽全力——把人的合目的性的活动纳入逻辑的范畴,说这种活动是‘推理’,说主体(人)在逻辑的‘推理’的‘格’中起着某一‘项’的作用等等,——那么这不全是牵强附会,不全是游戏。在这里有非常深刻的、纯粹唯物主义的内容’’。④在列宁看来,尽管黑格尔在进行概念的逻辑推理时,表达地十分晦涩,但其中却蕴含着纯粹唯物主义的内容,即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反复,在人的意识中不断地去模仿和重现各式各样的按照格的形式排列的逻辑,从而使这些格获得真理的意义。在读到黑格尔<逻辑学》的最后一页时,列宁也极力认同和赞扬恩格斯的说法(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头脚倒置的唯物主义)并认为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唯物主义离我们已经很近了,唯物主义的因素远远超过唯心主义因素。这两种形态的思想虽然是对立的,水火不容的,但在他那里却比较合理的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个不容质疑的事实。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列宁甚至认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部分直截了当地就是唯物主义了。他写道:“客观(尤其是绝对)唯心主义拐弯抹角地(而且还翻筋斗似地)紧密地接近了唯物主义,甚至部分地变成了唯物主义"。o从此可以看出,列宁不仅像恩格斯一样认为应该运用唯物主义的方式阅读黑格尔哲学,而且特别强调了黑格尔哲学实际上就是颠倒的或者潜在的唯物主义学说。列宁不但没有像恩格斯一样就此止步,而且还进一步指出,黑格尔哲学实际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萌芽。在同一部书中,列宁称赞黑格尔批判和攻击一切学派,唯独对辩证唯物主义情有独钟。并且进一步写到“黑格尔反对绝对lo列宁.哲学笔-记[MI.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4页.童列宁.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03页.·列宁.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08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辩证唯物主义的萌芽就在这里!"。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列宁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叫黑格尔辩证唯物主义之友协会。这表明列宁从来没有把黑格尔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学派之外的学者,在他的潜意识里己经把黑格尔列为唯物主义者了。不仅如此,列宁还试图把黑格尔哲学理解为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哲学。在阅读《逻辑学》的“概念论一时,他说道:“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黑格尔那里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才思想——种子——的一种应用和发展”。圆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当谈到黑格尔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列宁称黑格尔在这里应经就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了。关于列宁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和论述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综上可以看出,列宁在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理解中,非常认同和欣赏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明显地把黑格尔作为马克思的导师和其哲学的奠基者。他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可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固所以在恩格斯死后,竟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理解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流行于哲学界的名言,足以道出列宁对两者关系的理解,即理解黑格尔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一把密钥或者是一条必经的进路。第三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两者关系的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中,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解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卢卡奇和柯尔施。卢卡奇和柯尔施强调马克思哲学同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内在关联并非指黑格尔哲学中的某些范畴为马克思直接采纳或者运用,也并非为马克思提供直接的理论素材。相反,他们认为马克思哲学从黑格尔哲学那里吸收的主要是理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这即是柯尔施所强调的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关于哲学和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则。。列宁.哲学笔记【M1.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35页.。列宁.哲学笔记嗍.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02页.·列宁.哲学笔记嗍.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91页.\n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历史探究一、卢卡奇之重返黑格尔主义的基地作为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潮的创始人,卢卡奇在其哲学中竭力追求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渊源,即黑格尔哲学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在理论兴趣的驱使下卢卡奇很早就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起初他只把马克思理解为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但是从青年时代起,他开始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从而再度对马克思哲学产生了兴趣。他在自传中描述了自己通过黑格尔哲学来看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过程。虽然他开始意识到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全面的思想家,但那时他只达到了运用黑格尔哲学的内容先于形式的观察方法来看待马克思哲学,并且已经着手把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结合建立在历史视域的框架之内,并且他认识到历史哲学是两者的理论结合点和生长点。可以看出卢卡奇的基本主张,即在黑格尔哲学中寻找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起源和基础。给卢卡奇带来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于1923年春在德国柏林出版,此书被看做是“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在书中,卢卡奇高度称赞了黑格尔哲学,并且认为黑格尔哲学最精彩的部分便是《精神现象学》,其中提到的哲学方法论有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双重维度,马克思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方面。黑格尔把主体与客体辩证的统一起来,主体与客体关系是双向的,相互的,主体的观念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客体也把自身展现给主体,而最终把两者的统一理解为过程的统一和总体。这正是历史哲学的本质。在这里,卢卡奇和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认为马克思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里继承下来的正是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在过程中的统一和贯穿于这种统一中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卢卡奇在本书中提出了具体的总体性概念,试图把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综合起来。具体的总体概念,这个概念本来来源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把这个思想概括为真理是全体。卢卡奇则认为,这个思想后来被马克思做了唯物主义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不能单靠纯粹的不加人为干涉的自然要素来分析和把握,更主要的应该从人与人,人与\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然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应该从人对自然的改造和自然对人的反作用的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理解人类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黑格尔的思想不谋而合。卢卡奇对历史的理解也是如此,他认为人类的行动构成历史,而人类的行动即是历史中的现实。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认为,黑格尔之所以没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黑格尔一个人的原因,而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即资本主义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产生历史唯物主义的阶段——无产阶级的壮大和觉醒。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并加以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也是历史的产物。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社会对人来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现实一。①“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形式的、客观的可能,只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无产阶级⋯oeo。’’o’从卢卡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马克思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里继承下来的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在过程中的统一和贯穿于这种统一中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启示和灵感,可以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二、柯尔施的黑格尔主义阐释定位在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危机与哲学性的丧失的局面下,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于1923年同卢卡奇的l:历史与阶级意识》同时发表了,书中阐述了一种以总体性原则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新观点,这使他同卢卡奇并列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认为,在第二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几十年中,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深刻的危机或者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其危机的根源则在于哲学性的丧失。在书中柯尔施不仅批判了当时理论界普遍不重视马克思哲学思想,从而把他仅仅理解为社会学或者经济学家,而且也批判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哲学史家特别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1.社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70页.。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咖.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弘页.-14-\n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历史探究|ii置暑暑昔苗崔昔昌宣';ii;iiiiiiiii———I—iIiiiiiiii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史家完全无视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错误倾向。他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顺应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的要求,人们更多的看重经济因素,而刻意掩盖或者无视黑格尔哲学和他的辩证法,这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时代的辛苦使很多优秀的人才陷入碌碌无为地为生活忙碌当中,最终在时代的潮流中被泯灭。从而“这种方法使得它几乎不可能从像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的想象中得出任何‘哲学的’东西来"。回可以看出,他所指出的方法即是运用黑格尔哲学来武装马克思主义。他同时指出,无产阶级的壮大及其革命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一个必要前提,按照“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思想的完美融合则是另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和马克思哲学革命作为历史中的不同阶段和统一整体来看待。这也是卢卡奇倡导的具体的总体性所要求的。在这里,柯尔施明确的表示,他试图从“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出发来看待四种不同的历史潮流之间的关系,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对这一整体的历史过程的完成。在他的<卡尔·马克思》一书中,柯尔施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了。虽然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黑格尔有很大的分歧,并且马克思在很多地方曾明确的批判和反对他的老师,但是毕竟在马克思最富有创造力的年纪上被黑格尔哲学所吸引,所陶醉。柯尔施确信,马克思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黑格尔在法哲学研究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出发点的。同样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的揭示也是从黑格尔那里获得的灵感的。第四节马克思本人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的解读由于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完成和终结,而黑格尔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又主要体现在黑格尔身上。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也很少提及其他哲学家。o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IMI.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l页.·15.\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与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是特别重视的,马克思在不到20岁的时候已经阅读过黑格尔的一些著作,那时,尽管他不欣赏黑格尔的晦涩难懂的行文风格,但他仍然想“再钻到大海里一次"o,对黑格尔哲学进行系统的阅读和研究。并且在马克思卧病期问,曾经通篇阅读了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的几乎全部著作,这说明他对黑格尔哲学高度重视。还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注意,马克思在博士论文选题时,为什么把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定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呢。我们认为,他是受黑格尔的哲学史观的影响的。大家知道,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提到希腊时期的哲学派别时曾经指出自我意识是这几个派别的主要原则,人们最直接意识到的就是最单纯的自我意思,并且思想以确凿的自我意识为形式把握自我和世界。所以,马克思按照黑格尔的观点,选择了哲学史上最能体现“自我意识"的哲学派别——伊壁鸠鲁派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高度肯定和赞扬了“自我意识一哲学。尽管马克思一生没有来得及写出一本专门的关于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著作,但是马克思还是在很多著作中引证了黑格尔的思想,显露出两者密切的思想联系。比如,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留下了评价黑格尔国家理论的片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黑格尔现象学的结构》等等。在马克思完成历史唯物主义创造之后,尽管不像以前一样频繁的接触、阅读黑格尔的著作,但是在他的手稿、论文、著作中仍然不断的引用黑格尔的相关思想。即便马克思在写<资本论》之前,还重新阅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并表示只要有空闲,就一定要写一本关于辩证法的著作,总结黑格尔对辩证法的巨大贡献及其局限性。在1873年‘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当整个德国思想界把黑格尔看做一条死狗的时候,马克思竟然勇敢的站出来,公然宣称他是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学生,而且在关于价值论的论述中,o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嗍.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页..16-\n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历史探究很多时候频繁使用黑格尔的术语和方法。“有些地方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o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马克思跟黑格尔之间有着密切的思想联系,并且是一种不可抹杀的传承关系。二、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的解读上文中提到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一种传承关系,那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里,马克思到底继承了什么东西呢?首先,我们认为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这个话题体现在马克思的身上则是人(主体)的问题,主要是人的自由问题。认真研究过德国古典哲学的人都知道,主体性问题是贯穿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主线。康德就曾高声振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些命题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康德哲学极力提升人的主体性,从而肯定了人作为理性存在的尊严,但是康德这种实践理性只是以道德命令的方式解决,而没有真正解决人的问题。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评论黑格尔哲学时认为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是斯宾诺莎哲学的实体和费希特哲学的自我意识的矛盾结合体。斯宾诺莎的实体实际上是以形而上学的形式改造了的去除了人的活动干预的纯粹自然,而纯粹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对人来说就是无。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则是以形而上学的形式改造了的,脱离了自然的人类精神,纯粹的人类精神如果没有使之转化为主体的对象,也是虚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则是两者的统一,也就是“现实的人和人类社会”。。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哲学遗产之一,也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人"。o即使后来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感兴趣甚至极力称赞他,也是基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而非他的抽象的唯物主义。到后来,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M1.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4页.o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杜,1957年.第177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I.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0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1I--IIII(马克思哲学的旨归)中,也提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在这种意义上说,马克思哲学实际上是一种解放全人类和人类全面解放的理论。这就深刻地揭示出,人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哲学所关注的中心,也是马克思所认为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遗产之一。其次,马克思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个宝贵遗产无疑是历史意识或者叫做历史感。他说道,“我们仅仅知道--17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一。噬充分表明,马克思对这一遗产的强调和重视,马克思正是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了这一遗产。西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嗍.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0页注①..18-\n第二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IL--第二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第一节主体性问题引发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一、主体性问题的源起主体性问题由来已久,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崇推动了基督教内部的加速变革,把人们对虚无缥缈的梦想天国的追寻重新转到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思考。哲学研究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从神转向了人,为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和自由原则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源泉,我们将这一转变称为“人的发现一。近代哲学的特点即是把客体纳入到主体的理解范围之内,突出了主体的自决性,但又使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陷入到难以统一的境地。众所周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由于近代哲学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开始通过主体与客体相分离方法的从而树立起主体性原则,这象征着主体性的觉醒,而且注重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这就使近代哲学在思想的深入、知识的丰富和体系的构件上取得了全所未有的成就,但是这也使它始终难以摆脱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在认识论主客二元框架下,近代哲学的问题表现为理性与经验的矛盾,最终表现为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纷争。但是这一矛盾最终也没有得到解决,在休谟怀疑论哲学的质疑下双双陷入困境。二、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主体性原则的建立和失落康德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所面临的问题——主客体如何统一的问题,这是形而上学问题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康德为解决认识论论域内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在哲学领域内发动\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II了伟大的认识论变革,即哥白尼革命。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如果只是沿袭以前的方法,让主体的认识去附和对象的属性或者认为主体的认识完全来于客体,显然这样的方法是无法证实或者证伪知识的真实必然性的,这也正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哲学前辈们屡试屡败的事实。这是由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异质性决定的。那么,康德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在天文学领域内发生的哥白尼推翻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从而建立日心说的创举被康德所关注,他认为这首先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既然这场在天文学领域的革命是成功的,那么为什么不把主体与客体,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倒转过来考察呢。这样一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首先因为康德首先是个经验论者,他确认了主体的认识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可信度。其次,他认为在人类的头脑中本来就具备一整套先天的认识范式,这些认识范式是在经验之先的,而且是经验产生的前提条件。对象进入人类大脑并且与先天的认识范式相符合,于是产生了人类知识。由此,人类知识的可靠必然性便得到了证实。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人类认识的真理性,提升了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主体性哲学,挽回了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自决性和尊严。这种自我与世界的颠倒,标志着近代哲学的一个伟大转折,即对存在的反思转为对主体的反思,一种关于人的自我的哲学代替了关于世界的旧哲学。康德哲学从主体的内在性出发,拒绝接受任何外在性的东西,唤醒了主体性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从“自然的发现"到“人的发现一,从培根的“向自然学习疗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口号,可谓是根本的转变。康德的所有努力似乎已经达到了他的哲学目的——重新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使主客体的二元对立绝对化。因为自我只能认识事物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即“物自体办,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认识世界的本质而只能认识其现象。这样,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是建立起来了,但是这种绝对的自主性割裂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形式取代了内容,从而使人陷入到纯粹自我之中。康德在建立主体性原则的同时,本质上又失去了主体性,最终不得不在“自\n第二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由即自律"的绝对道德命令中去找寻主体的尊严和价值。三、从费希特的自我设定非我到谢林的同一哲学康德的难题,他自身没有解决,即使到了后来的费希特和谢林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费希特耶拿时期的知识学虽然消解了康德的自在之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学本身就不存在问题了。实际上,自我与非我的矛盾在知识学中是不可能最终得到解决的,因为自我的目的是实现自己,认识自己。然而,它要实现和认识自己,就必须产生出某种限制性的东西,这样一来,知识学就陷入了矛盾之中:没有限制性,自我就永远无法成为自己,而有了限制性,自我就不再是绝对自我,而成了有限的自我,仍然不能实现其自身。更为致命的问题是,当费希特坚持从自我出发构建哲学体系的时候,这个给一切知识和对象提供实在性根据的绝对自我的真实可靠性却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在他哲学的开端处它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设定。.谢林的先验哲学则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看做是绝对同一。谢林把费希特的哲学看做是主观的,因为作为知识学终极原理的自我是主观的主客同一体,自然哲学的出发点则是客观的主客同一体。此时,谢林则把两者的分离综合到一个更高的统一体中,即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这里绝对的同一性也就是世界的始基、本体,类似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谢林坚持认为绝对是超越于有差别的、有条件的东西之外的,亦即超越于主客体之外的。因而这种绝对的同一性是不需要通过任何有限的规定性或中介达到的,它只能是一种直观。这样一来,原来曾经出现在斯宾诺莎哲学中的问题又出现在谢林的哲学中了,这就是无差别的实体与有差别的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是绝对无差别的同一性如何产生有差别的世界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我们究竟如何认识这个无差别的同一性。这就使他不得不陷入山穷水尽之窘境,最终只能遗憾的求助于“启示”。黑格尔批判这种无差别的绝对同一为“空洞的无底深渊",浪漫而神秘的理智直观在黑格尔看来也不过是像手枪发射一样的突如其来的灵感。\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黑格尔对康德的超越和对马克思的影响行文进展到这里,也到了最为艰难的阶段。黑格尔是如何进展到对康德的批判进而实现主客体的统一?马克思又是如何批判和继承黑格尔的呢?这将是我们重点探讨的问题。康德的历史功绩是在主体与客体二分的框架之内重新确认了主体的深刻力量和内在性的广阔领域,但又重新陷入了困境之中。黑格尔认为,造成这种困境的内在根源在于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分。黑格尔哲学则致力于克服这种现象与物自体、理性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和矛盾,重建主体性的整体性哲学。众所周知,客体是由主体来揭示的,黑格尔认为,在被揭示者(康德的物自体)不在场或者即使在场也不可能被认识的情况下,理性的认识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康德最坚固也是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就是他所设定的自我和物自体是一对相互独立的自在物,它们不依赖于主体的经验,并且在经验之先已经作为固定的范式规定了主体的认识方向。结果自我作为先验统觉,只是一种脱离内容的空洞的统一体,纯粹的认识形式,而物自体作为不可认识的实体只是永远存在在彼岸世界的子虚乌有。其结果是由于康德设定的物自体超出理性的认识能力,使得康德只关心形式而“害怕客体’’,害怕内容。黑格尔的逻辑学正是对康德的颠倒,理性的逻辑本来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是以逻辑的形式表现的世界图景。它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并且在自身中包含了所有概念的抽象规定性环节,是真实的抽象与具体的同一。在这样的场景下,康德哲学也没有能力关照现实世界本身,而只限于从事对主体自身的纯粹形式的批判。黑格尔主张研究现实的东西,在现实基础上的主客体统一,而康德哲学在实践范畴内只能为我们提供在纯粹自我之内的“应当存在",这种统一性是一种虚幻的统一性。在黑格尔看来,“应当一仅仅表明对理论本身的空洞的承认,而承认不不属于真理的范畴,充其量只能算作理性的无能或无奈。黑格尔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把主客体的关系交给“应当一,他指出了自己对哲学研究的任务理解。“理解\n第二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EIIIIIIIII现在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提供某种彼岸的东西”。①马克思对哲学任务的理解没有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主张哲学应该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武器和力量,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接着黑格尔又提出了他关于哲学和时代的独特解读。认为“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o。这一理解,也被马克思接受了下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显然,黑格尔的理解正是马克思思想的原型,这一思想也正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哲学正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来研究人及其历史,最终创立了他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可见,黑格尔诚然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诚然他的唯心主义的体系窒息了革命的方法,但是在他的哲学中充满了巨大的现实感,甚至像列宁所说的“唯物主义胗。黑格尔哲学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而是立足于人类现实和真实历史,探究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这也是他的哲学为什么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看重的原因所在。黑格尔哲学是如何超越康德的呢?黑格尔的方法就是在主体性哲学内部突破主体性哲学,让理性与现实在哲学中达成和解。黑格尔所理解的概念,已经不是康德所理解的思想的纯粹形式,而是理解为思想所把握的对象的存在方式,这样的思想本质上来源于对象或者就是对象本身;他所理解的真理,也不是旧哲学所谓的思想与对象的附和,而是指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即真理就是现实,是对象自身本质的展现;他所理解的主体,也不是康德的纯粹形式,而是指对象的特殊存在形式,即事物在自身运动中的自我展开和过程,而且黑格尔认为不能仅仅把真实的东西(真理)理解为实体,而且同样应理解为主体,实体与主体是同一的。这就是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思想。这一思想要求从僵死的物中看到活动中的人,从而终结了无人的旧哲学。这一独到的见解不仅消解了自康德以来一直被困扰德国古典哲学的主客体矛盾的问题而且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酵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表述了同样的思想,对事物,现实,感性,我们不应该不仅仅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考察,而更应该看到在其。黑格尔.法哲学原理p川.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页.。黑格尔.法哲学原理【l叼.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lO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1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后活动着的人,当我们转变思维,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区考察的时候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当时的时代精神已经不满足于哲学仅仅作为一种内省的学问,而要求哲学走出自身,重新恢复干预社会现实的能力。这样哲学批判就必须与内省决裂,与认识的自我批判决裂,成为一种批判不合理现实的学说。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现实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它是“理性与现实同一“原则的逻辑延伸。这种同一性绝非是普遍认为的神秘的同一性,而是指关于真理的表述一定是合理的现实的表现,抑或是对不合理现实的批判和干预现实的改造,达到真理与现实的一致化,达到现实的合理化。黑格尔的理性不仅仅表现为现实世界的纯粹逻辑形式,而是理性谋求与现实世界的一致化,而且它事实上就是现实的真理性映照。但是他认为谋求真理的可靠性要远远比改造现实重要的多,这和中国哲学中孙中山先生主张的“知先行后厅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一思想更是激发了马克思的创作热情,进而更进一步地提出了著名命题——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当哲学与世界相矛盾,相分离时,哲学应该走出自身,成为一种实践的力量,成为一种批判的或行动的哲学,从而通过彻底的革命来恢复哲学的尊严和世界的和谐。这正是马克思创立实践哲学的理论动力之所在,理性与现实相同一的原则,也是马克思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来源。洛维特富有洞察力的指出,其实马克思的原则与黑格尔的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竭力主张和谋求理性与现实的同一,在这一原则上,马克思和黑格尔几乎默契的无懈可击。第二节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立——主客体矛盾的真正解决依上可见,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不仅为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很多极其重要的原则,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关于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消解为马克思在主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立实践哲学铺平了道路。黑格尔哲学的伟大成就不仅是在纯理论问题上的集大成即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而且他又作为哲学进程中从理论到现实过渡的中间环节,是马克思哲学的先导。但是马克恩并未在黑格尔哲学中止步,他只是停留了一小会儿,以览尽其秀丽景色。-24-\n’第二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一、哲学研究的出发点——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正如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目标就是理解现实社会和社会现实,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飘渺的天国的歌颂和赋予。黑格尔哲学是首先在纯粹思想领域内谈论社会现实的,他通过对主观意识的分析和批判,提供了一条人们理解社会现实的道路,这正是马克思的哲学起点。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全面批判,但这并不针对社会现实在哲学中的重现,而是针对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体系对这一现实的遮蔽。马克思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①马克思的社会现实即是人的现实的社会,即现实的人及其在历史中的活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发现经历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的问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很显然,这个时期的马克思还没有彻底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框架中脱离出来。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就有了本质的提升,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这时的人,不再是单纯地受动于自然的人,而是和社会,自然交相互动的社会人,在其中入的自主能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的观点已经远远非费尔巴哈所能的了。但是这时马克思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费尔巴哈解释模式。因为作为哲学出发点的人的本质依旧不具有具体性,历史性,劳动依旧不是现实的人的劳动,没有对劳动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具体的剖析,因而具有高度抽象的特性。现实的劳动则被理解为异化劳动,是对人的本质的侵占和剥夺,共产主义被理解为对资本家私有财产的剥夺即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从而达到人的本质的占有和复归,这显然还没有达到从生产实践出发来阐释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的理论觉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对事物,现实,感性,我们不应该不仅仅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考察,而更应该看到在其后活动着的人,当我们转变思维,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区。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1.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25-\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考察的时候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这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由此,马克思确定了作为现实基础的实践及其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没有人及其生存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人的实践,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和由之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现,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活动着的个体的存在。马克思说,唯物史观的“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扫o。可见,马克思已经找到了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或前提—一具体的历史的人及其实践。马克思哲学的起点,摆脱了前哲学中抽象的虚幻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坚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及其实践之上,是创立崭新的哲学的开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即为了满足人类需要而必须进行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它是人类不可避免且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活动。当马克思抛弃抽象的异化劳动概念而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和承载载体时,他所理解的实践已经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抽象的实践了,而是人的具体的历史的活动。它是人以自己的思想为指导能动的改造自然并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期间,人们为了生存或生产的需要结成一定的帮扶抑或对立的社会关系,并进行劳动成果的分配。人与人物的交换,本质上是劳动的交换,因为物是人的活劳动的转移,只有在他物身上,个人的价值才得到确证和体现。更为重要的是,物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与人们进行生产之前的谋划是统一的,这体现了人类生产实践的目的性自觉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人与人之间劳动的交换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概念交换三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IMI.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26-\n第=覃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如此一来,马克思便找到了把主体的能动性和客体的实在性相统一起来的基础——实践。马克思从主体和实践去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既达到了近代哲学所提出的要求,即哲学应走出自身,重新恢复干预社会现实的能力(这样便达到了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哲学的任务,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阐释世界,而他的哲学在于改造世界的目的。),又真正实质上解决了一直困扰德国古典哲学的难题——主体与客体不可调和,相互对立的难题。哲学在干预社会现实上的有效性和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同一性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功绩之。。’一O从词义上讲,实践就是行动,是指人们为实现某种主观目的而采取的行动。难怪卢卡奇把历史理解为人的行动,而实际上,历史就是人们的实践过程。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即是理性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的物质过程,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是人类独有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理解,至少包含着如下两层含义。第一,实践具有主观指向性,即实践的对象性。其中,对象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实践是主体以自己的方式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它具有确定的主观指向性,是理性自决性和能动性的真实体现,即使在不受肉体需求的驱使下依然能够按照任何种的形式和审美维度去生产,而且只有在脱离肉体需求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生产,这与动物的为满足肉体需求而进行的本能活动天壤之别。在创造性生产的过程中,主体既得到了有利于主体占有和使用的成果,又通过与他人的劳动交换确认了自己的价值。实践在世界进化史上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飞跃,它不仅改变了人受制于物的原始生存境地,建立起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中心地位,而且提升了人的主体意识,给人的自由和尊严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种感性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直接现实性和客观实在性。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跟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不同。纯粹的自然界未成为主体的改造对象,对人来说就是无。实践既同主体的主观行动相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从精神的国度中走出来,使主体的能力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存在,这不仅是一个精神提升的过程,又是一个精神物化的过程。人不仅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的需要,.27.\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而且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认识的是否无误。这就是马克思所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斗。因为只有实践才是证实或者证伪理论的标准。正如在《提纲》中马克思写到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主体的世界中的本质扼要性地位,是人生而为之又不得不为的活动,又是人安然栖息之本,它构成了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三、主客体相统一的途径:实践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通过主体力量的物化和客体向主体转移的双重运动来完成的,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主体客体化也就是主体对象化,指通过人类活动把自身的能力使用到实践对象物之上,使之按照主体的形式改变,从而展现主体本质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弦圆。实践过程产生的对象物是人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本质上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外化体现,也就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人的劳动转化为外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即积淀、凝固和物化在客体中。所以,主体的客体化就是主体通过对象化活动向被改造物的渗透和转化。从本质上讲,不仅生产劳动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人类实践都是通过主体客体化来完成的。客体主体化人类本质力量实现的同一个过程的另一方面,两者是同时进行的,所谓的客体主体化也就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成为主体的一部分,从客观对象的存在方式内在化为主体生命的要素和主体本质力量的要素,在这个过程中,客体本质上丧失物态的存在方式,成为主体的可流动、有生命的一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主体同时使用劳动工具和自身的体力智力按照自身的形式把客体改造成自身需要的物质形式,又把一部分劳动所得充当自己的新的生产生活资料而加以消耗,即创造出新的生产资料,把生产工具作为人手的延伸包含在主体之内,又生产出新的劳动力。从本质上讲,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也包括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1.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D旧.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页..28.\n第二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1精神产品。人类通过主体客体化,把人类历史上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不断地积累起来,经过不断的交换、传承,不仅确证了自身的本质力量,而且使人类文明源远流长。通过客体主体化,人不断地吸收包括前人创造的一切劳动成果(包括精神和物质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的本质力量,而且还提高了主体自身的改造主体对象的能力,使人能够站在更高的水平上去改造世界。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是人类实践这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是实践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它们互为前提、相互转化。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的不断重复和创新,能动地改造着世界,提升着类的主体性。这种运动形式真实展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是人类实践的两个基本方面。四、主体与客体矛盾的彻底解决一共产主义在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诚然得到了统一,但那是在一种纯粹理论状态或者合理的社会秩序下的统一。为使其更加具有真理性,应该对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剖析。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个人看到了个人的现实。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不合理的世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无产阶级与生产资料完全分离,表现为一切的丧失,所以即使作为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和一切的社会关系都处于异化的状态之中。劳动产品作为主体对象化活动的成果,本应该归属于生产者本人。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本来属于生产者的成果却与自身相分离,并且异化为自身的对立面,成为统治和奴役自己的力量。劳动者创造的产品越多,社会生产总值就越大,资本家就越富有,奴役和限制工人的力量就越强。生产的剩余价值越多,相对过剩就越多,工人就变的越来越相对贫穷。工人成了产品的奴隶,产品成了工人的统治者。只有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进行生产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工人。这样以来,作为类本质的实践本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和自由的发挥,现在却转变成强制劳动。本来是人在实践中肯定自己,现在却转变成对自我的否定。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劳动不再是人对劳动需要的满足,而是与己无\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lillliil关的生存胁迫。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劳动不再是主体聪明才智和强健体魄的自由的发挥,而变成折磨生产者肉体,摧残生产者精神的酷刑;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不是劳动需要的满足,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手段;劳动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从产品的被占有到劳动的无可奈何展现出从物的异化到人的自我异化,再到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最后导致人与人相异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异化和奴役逐级加深的过程。社会本来是人与人的自由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强制关系,本来是人与人的自由交往秩序变成了物对人的必然性的奴役秩序。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表现为人的类本质完全丧失的“非人"的社会,表现为普遍压迫和奴役的社会是不合理的,必须予以推翻,重新建立合理的真正属人的社会。马克思坚信有一条通向人类自由之路。他说:“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o。扬弃异化的道路自然同异化是一条道理,就像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条路一样。而真正扬弃异化,彻底解决主客体矛盾,还劳动者以自由j‘.的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答案当然是共产主义社会。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的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述了哲学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认为要想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就一定要打破异化对人的奴役,走出一条扬弃自我异化之路。这样的社会便是我们熟知的哲学共产主义,它是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历史演化的最高阶段,也是作为主体的人社会化和实现人道主义的巅峰。在这里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全实现在本质上是等同的。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至少包含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共产主义对主客体矛盾的真正解决。那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昵?在马克思关注社会现实的新哲学观之下,其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那个关于“历史之谜"的解答,即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当然,在马克思看来,这一基本问题也蕴含着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但这些斗争不过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具体的表现方式罢了。这是马克思在唯物主义。马克思.]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8页.-3阻\n第二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哲学观下对旧哲学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改造。在共产主义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了真正的解决,劳动真正体现主体的价值和尊严,而不是耻辱和忍受。马克思又指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不再表现为狼与狼的丛林原则,而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仅不构成他人发展的障碍,而且为他人发展提供条件。在那里,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灭了地域差异、职业差异等一切歧视性原则和现实,人类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异化的扬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解除了钳制人的一切力量,让人真正以人本身的存在方式生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为共产主义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他说,“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人、牧人或批判者。"①这并不是说马克思把共产主义描绘成一种既有的固定状态,而是为了强调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在这里,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真理是全体,真理是过程的思想。黑格尔说“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马克思否认共产主义是一种凝固的社会状态,恰恰相反,他认为共产主义应该是永远走在消灭现存的不合理状态的路上,是一种流动的不确定的社会运动,不断使世界合理化,公平正义化。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是在主客体统一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变革社会的运动。共产主义是实践哲学的合乎逻辑的旨归,只有把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实现为现实。o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6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念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第一节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历史观念一、康德所理解的历史康德在完成三大批判之后,仍然未解决自己哲学的难题——主客体的矛盾问题。在他晚年打算构思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未完成。在文章中,康德认为,关于历史的研究不仅要描述历史上的种种现象,而且要发现其中的规律。他延续了《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思想,把人的行为理解为自由意志的结果。但是康德又指出,不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他的行为虽然受自由意志的导向,有他们自己的意图,但最终还是受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支配,于是康德又把合自然目的性引入到历史当中。人们既不是像动物一样纯粹的考本能活动,而是事前谋划,从而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也不是按照理性的世界公民的规则行动,而是以自我、骄狂、非理性的形式表现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康德认为,人的这种现实的状态是自然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这这一思想与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一非常相似。其意义在于催促人们向文明的理性状态进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粗野的本性陶冶成高雅的情趣,混乱的伦理转变为正确定的实践原则,并通过社会的调节转变为社会的道德整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过程。康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公民社会和世界法制秩序的思想。他认为公民社会是每一个人都是绝对自由的社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预他人的自由。为了确保正常世界秩序的顺利实现,就需要有一种强制力来保障,这就是法律。公民社会就是以法律来确保自由的社会,属于法治秩序的序列。但是社会的现实是每个人都是散落的,白以为是的,人管人的社会是无法达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的。康德认为,这种矛盾的解决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历史又是不断趋向于善良意识的。,所以,要想建立完善的公民社会就需要有一个合乎法则的国际秩序。通过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制衡,公民社会才能不断趋向于完善。\n第三罩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念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康德试图通过哲学把握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虽然只是在概念的领域内研究——,但是这足以引起黑格尔关注。他看到了康德研究历史的重要意义,并且继康德之后,继续把整个人类社会和历史作为哲学研究的课题——并且以现实的人类历史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表现出了伟大的现实感和历史感。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又一伟大历史功绩。二、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理解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理解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两本书中——《精神现象学》和《历史哲学》。前者是以隐晦的方式探讨历史,而后者以显白的方式表达历史。在科耶夫的<黑格尔导读》中,他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是他的人类学,黑格尔的“精神"和“意志"就是指人的现实。黑格尔指出“世界是人的世界和人的财产"①。意识把意识之外的其他规定为自我或者说意识对于世界采取了精神的态度。所以实体即主体,对象即自我的行动。随着客体作为主体的精神存在,那么对于存在或者客体的意识就变成了历史意识。这样,历史就自然呈现出来了,因为存在作了精神的对待,通过意识(被采取了精神态度的现实)中的各个环节达到整体的过程就是黑格尔所理解的历史·历史在精神中做了抽象的浓缩和概括。这不仅是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题中之义,更是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完成。在这样的前提下,历史在黑格尔那里被理解成精神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这样实现的,在其中由自在转化为自为,由实体转化为主体,由对象转化为关于对象的意识,而其各个环节表现为各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这就是人类历史。科耶夫得出结论:黑格尔哲学与一般意义上抽象的理解风马牛不相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实在论的,而哲学中的实在论的发展到终点就是历史主义。认真研读过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人们就不难发现,黑格尔的历史就是现实的人类历史在精神中的展开。关于思辨的哲学和现实的历史的关系黑格尔是这样说明的:历史属于经验科学,其任务是记载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实,而且越。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咖.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69页.·33-\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离开事实就越真实;而哲学则是运用先验的形式研究纯思想的学问。如果人们用一种纯粹先验的形式去研究历史,而不尊重历史的事实,无疑是南辕北辙,不可能产生合理的知识和有建设性的预见和指导。所以我们说,现实的历史从来就在黑格尔的视野之内。可见,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也是建立在主客同一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这种历史理想通过了思辨的抽象表述。这是启蒙理性所无法理解的,黑格尔的历史不是神秘的历史。黑格尔指出,他的历史理论与神意信仰的根本区别在于信仰是不确定的,不能进展到确定的应用,而他的历史理论要求以人类“最具体的现实乃为基础,表现在“全部人类历史刀的关系上面。①总之,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虽然运用了唯心主义的形式表述,但内容却是现实的。他把社会历史看成一个发展的、有内在联系的过程,反对把社会历史看成只是无数偶然现象的堆砌,并且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试图去揭示这些规律。当然,黑格尔只是提出了认识历史规律的任务,而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恩格斯曾经不偏不倚的指出,黑格尔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直接的理论前提。第二节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理论的继承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关于历史是一个合理过程的思想的影响,表达了他的新的理解: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因此应把对于历史的研究理解为一种科学——历史科学。这与黑格尔的绝对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从精神异化到劳动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继承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从哲学上探讨了“人"和“劳动一,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自我异化和积极扬弃的过程。在没有研究一切社会关系(本质上属于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谈论人摆脱束缚的人类解放,这种。黑格尔.历史哲学嗍.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3页..34-\n‘第三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念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纯粹抽象的活动,在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马克思此时对世界历史的理解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但是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哲学中,劳动只是精神外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这样,黑格尔就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意义,只是从肯定的方面去理解,而没有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并且只是抽象的精神的理解。马克思不仅从肯定的方面去理解,而且重视其否定的意义。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劳动是异化劳动,与人的对象性活动相区别,异化劳动不仅是资本家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而且是人类奴役的根源。从肯定的方面看,劳动应该被理解为对象性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认。人通过物质生产创造的历史,不过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结晶。而近代以来的历史突出地表现为工业的历史,它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这样,马克思就把对象化劳动与异化劳动对立起来,不仅看到了现实的历史,更关注了历史的现实,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的地方。(二)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共同遵循的原则。在‘小逻辑》中,黑格尔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黑格尔指出,历史哲学只是把历史的外在性和个别性提升抽象为哲学的普遍原则,哲学在理念里的发展阶段与在时间里的发展阶段,其次序大抵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写作中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进程是和现实的历史进程相符合的。马克思指出:“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进程"①。对这一原则,恩格斯曾做过十分具体的说明。他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o马克思将这一原则不单单运用于《资本论》的框架体系之中,还合理地运用在了对经济概念的顺序排列上,比如对四大经济范畴的依次排序是商品、货币、资本、土地所有制。这样的排列是与这些范畴在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相符合的。其中,土地所有制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I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0页.。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I.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3页..·35-\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然早于资本出现,但是当资本出现以后,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就立即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所以马克思把它放在资本之后,这也是合理的安排。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逻辑对历史的反映是经过修正的反映,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指本质上的一致。两者不是亦步亦趋,如影随形的,而是包含有差别的统一。《资本论》遵循历史的客观必然性进程,但又不拘泥于历史的进程。比如,在考察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时,马克思首先考察了工业资本,这与商业资本先子工业资本的历史进程并不一致,但这样却更深刻反映了历史进程的本质——资本对于工人的剥削。二、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新内涵(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仍然是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唯物史观产生的真正秘密来自于实践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自己说明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历史中的个人在现实的物质生产生活中结成的客观的,不为主体的意志左右的生产生活关系是同历史的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符合的。这种“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可见,这种现实的个人及其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现实的个人不能离开他们的现实的生产生活状况,否则就不再是历史中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了。对唯物史观的这种阐发方式,即以生活和生产力为叙述起点,发端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当时,马克思在说明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时提出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满足人们生存生活的需要必须进行的人类基本活动,即实践。于是,生产即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就一下子被提了出来,成为唯物史观的基石。因为要生活就必须生产,所以实践是人的生活必需,自然也就成了人类改造的对象,历史成了人的实践史。归根到底,“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嗍.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36.\n第三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念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实践的"o,实践是人的自我确证,体现了人的最根本特征。所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唯物史观本质上是同一的,按照中国哲学的说法称为一物两体。(二)人类历史本质上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从上文可见,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出发来理解历史的,现实的个体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并不是凭空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可以通过纯粹经验的方法来证实的。马克思在《形态》中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关于意识与生产的关系,不是前者决定后者,而是后者决定前者,有什么样的生产便产生关于这种生产的意识;第二,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阐明了前者对后者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第三,肯定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第四,认为阶级和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出现劳动剩余时才出现的历史事物。人们的生产表现为两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人主动改造自然的实践和人们相互协助,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前者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关系,后者变现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马克恩揭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两者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即物质交往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的状况或者说一定的生产关系一定与其生产力相符合。随着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旧的物质联系被新的物质联系所取代,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这样,人类历史不再是“自我意识”的自行展开,也不是由意识决定的历史,而是人类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发展的每个阶段所决定的,每一个活生生的过着现实生活的人都可以经验的证明。所以,我们说世界历史本质上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三)异化的根源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又在进一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工人境遇的基础上,指出了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I.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37·\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工。在资本主义确立和消亡的过程中分工和交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分工,交往随之扩大。分工越细致,工人就越不被当人看待,越表现为工具的性质,个体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分裂也就越加强。并且工人和劳动有且只有在这种分裂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延存。这里说的劳动是指资本主义下的劳动,即在严格分工的规定下的劳动(在这种劳动下,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而不是自由发展的全面的人)。社会只要存在严格规定下的分工就必然产生差别,产生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和私有制,造成普遍的贫困和饥饿。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没有差别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分工本质上又不可能没有差别,严格规定下的分工本身就是一种差别,是对个人劳动的强制。就像异化的扬弃跟异化走的是一条路一样,分工的产生和分工的消灭走的也应该是一条路,即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他必然在生产力发展到新的一定程度的时候消亡。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本身为消灭分工创造了条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无比贫困而又庞大的无产阶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一∞。由于在货币的支配下,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对个人来说就成为某种偶然的东西,在资产阶级统治下个人不是比先前更自由些,事实上,他们更加不自由,因为他们更加受到物的力量的统治。所以,“无产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消灭劳动000000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o。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即被强迫劳动转变为自主活动,被迫交往转变为自由交往,消灭分工,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做是同一件事情,哲学批判和哲学革命是马克思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种方式。这就是说通过他的哲学革命建立起来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Ⅱ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8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嗍.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l页.-38-\n第三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念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解放服务的。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当然不是一回事,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既定的物质力量也必须用物质手段去摧毁,这个物质手段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为了实现人类解放的任务,就必须把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哲学和无产阶级都把对方当做自己的武器,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武器,后者是前者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才能在革命中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并且历经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不仅工人的数量增加了,反对资本阶级的力量也同时增加了。‘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便是通过武装革命夺取资本主义政权,这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必经阶段,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要把这种统治永恒化,而是通过政治的力量剥夺资产阶级的所有资本,马克思称其为剥夺剥夺者,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是一种既定的状态,而应该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将扮演毁灭与自我毁灭的角色。随着资产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也同时消灭自己。无产阶级不消灭自己,就无法消灭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结论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本文论述行将结束,那么我们要问,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到底新在哪里呢?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所在是什么呢?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问式。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即是他创立了新的唯物主义,而他的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前的抽象唯物主义的地方,即它纳入了实践和历史的双重维度。实践是人类历史中的实践,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过程和全体。两者都是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为出发点的,这就为马克思哲学奠定了坚实而可靠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原则,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实体即主体思想,对事物、现实、感性不仅仅从直观的或者客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从实践去理解,从主体去理解。这样,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不仅准确理解了历史,而且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物质交往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历史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不断更替的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历史就是现实的人在时间中的行走。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的最终阶段,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又有赖于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和无产阶级及其觉悟的觉醒。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之义。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建立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其本质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二、马克思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传人早在谢林批判黑格尔时,恩格斯就为黑格尔辩护,要誓死“保卫大师的茔墓不受侮辱一,并在他的多部著作中称赞黑格尔,说其著作中充满着巨大的历史感;列宁也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解读黑格尔,并声称其著作“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糟,甚至是唯物主义的萌芽了:卢卡奇也认为黑格尔之所以没有创立历史唯物\n第三章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念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主义,是由于其历史的局限性,并断定黑格尔哲学是在其历史境遇下在哲学上的最高成就,柯尔施也对黑格尔哲学做了唯物主义的解读。马克思本人尽管猛烈的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但是也做了高度的评价,自称是这位大师的学生。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无不体现着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主体(即“人")和由之活动构成的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继承的重要东西。从康德的有某种能动性的主体,到费希特的绝对能动的自我,再到谢林的主体和客体绝对同一的精神,再到黑格尔的具有能动地产生主客区别和克服这种区别而回复到自身的精神,最后到马克思在历史中行动着、实践着的现实的人,是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内在线索。其中,黑格尔的主体即客体思想,使这一思路在形而上学范围内完成和终结了,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止步,而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基础一—人类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主体性哲学的内在精神,创立了伟大的历史唯物主义。综上所述,没有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不可能改变世界。也正是在特定的历史中酝酿和生成了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在生成论和发生学意义上的马克思哲学的活水源头。同时我们也可以说马克思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传人。\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丰子义.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高清海.马克思对“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J】.广州:现代哲学,2002,(2).【3】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7】黑格尔.逻辑学[M】.杨之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黑格尔.小逻辑[阀.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lo】黄楠森.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之我见川.上海:学术月刊,2001,(8).[1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3】康德.实践理想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学致思理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6】列宁.哲学笔记t-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7】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I.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9】卢卡奇.卢卡奇自传【M】.杜章智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20】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M】.李秋零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n参考文献【2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孙伯绥,刘怀玉.“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2,(5).【26】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一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J】.上海:学术月刊,2002,(9).【27】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8】吴晓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J】.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0,(6).[29】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3l】衣俊卿.衣俊卿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32】俞吾金.实践与自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33】俞吾金.问题域的转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张盾.马克思的六个经典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6】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7】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38]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3).【3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0】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l】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2】邹广文.从现成到生成一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43]KarlKorsch.KarlMarx[M].Hamburg:RowohltTaschenbuchVerlag,1981.\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致谢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痛苦煎熬,我的论文终于完成了。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康渝生教授。从论文选题到框架设计,从资料收集到行文运笔,从最初的成稿到一遍又一遍的审阅,康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没有他高屋建瓴的指导,没有他自始至终的理解与鼓励,想我定然不能坚持到最后。康老师的治学严谨让我肃然起敬,康老师的谦和宽容更是叫人心存感激,正所谓学养丰厚犹如化雨春风。另外,我也要感谢李楠明老师、胡长栓老师、隽鸿飞老师、姜海波老师、马天俊老师和郭艳君老师,他们曾在开题期间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的辛勤培养。最后,谨向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批阅此文。\n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学校团委科研立项,在省级刊物《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年第6期上发表科研立项成果《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看科学发展观》学术论文一篇,收录于中国知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