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9 MB
  • 2022-08-25 发布

科学文化哲学——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

  • 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文摘要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上的追求日益增加,哲学也被越来越多的入所重视,同时哲学的任务和使命也随之增加,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来解释和指导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给人类精神和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摆脱这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文化困境之间的矛盾。曾经的哲学家们试图以文化哲学范式代替科学哲学范式,从而达到更全面的分析人类活动和行为的目的,但终究还是陷入到了“泛文化”主义当中。本文正是把科学的逻辑性和经验性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维性有机融合到一起,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科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哲学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时代性,是以当下的时代为背景和条件来展开研究的,以此来达到哲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关键诃:科学哲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哲学;范式\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WIf-辱f14W9#5/////i9R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people’Sdailylivingstandardscontinuetoimprove,increasingthepeopleforculturalandspiritualseeking,philosophymoreandmorepeopleattachimportancetothetaskofphilosophyandmissionhaveincreasedoneoftheimportanttasksisusedtoexplaintheguidanceofthecurrentrapiddevelopmentoftechnologytothehumanspiritandcultureoftheimpact,andhowtogetridof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rapiddevelopmentofsuchtechnologyandculturaldilemmas.Philosopherstryingtoreplacetheculturalandphilosophicalparadigmofthephilosophyofscienceparadigm,SOastoachieveamorecomprehensiveanalysisofhumanactivitiesandthepurposeoftheact,buteventuallyfellintothe’'pan-cultural”isms.Thisarticleisthescienceoflogicandempiricalandculturalinclusivenessandmulti-dimensionalorganicblendtogetherandproposedanewparadigmofthephilosophyofscience—scientificandculturalphilosophy.Themostnotablefeatureofthescientificandculturalphilosophyofthetimes,istheeraofthepresentstudyforthebackgroundandconditions,inordertoachievetheimportantroleofphibsophyinthecourseofhumanhistory.Keywords:philosophyofscience,culturephilosophy,scientificandculturalphilosophy,paradigm-Ⅱ一\n且录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引言⋯⋯⋯⋯⋯⋯⋯⋯⋯⋯⋯⋯⋯⋯⋯⋯⋯⋯⋯⋯⋯⋯⋯⋯⋯⋯⋯⋯⋯⋯⋯⋯⋯⋯⋯⋯⋯⋯”1一、研究动机⋯⋯⋯⋯⋯⋯⋯⋯⋯⋯⋯⋯⋯⋯⋯⋯⋯⋯⋯⋯⋯⋯⋯⋯⋯⋯1二、研究目的⋯⋯⋯⋯⋯⋯⋯⋯⋯⋯⋯⋯⋯⋯⋯⋯⋯⋯⋯⋯⋯⋯⋯⋯⋯⋯1三、研究重点⋯⋯⋯⋯⋯⋯⋯⋯⋯⋯⋯⋯⋯⋯⋯⋯⋯⋯⋯⋯⋯⋯⋯⋯⋯⋯2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一3第一节科学哲学范式⋯⋯⋯⋯⋯⋯⋯⋯⋯⋯⋯⋯⋯⋯⋯⋯⋯⋯⋯⋯⋯⋯一3一、科学哲学⋯⋯⋯⋯⋯⋯⋯⋯⋯⋯⋯⋯⋯⋯⋯⋯⋯⋯⋯⋯⋯⋯⋯⋯·3二、科学哲学的基本范式⋯⋯⋯⋯⋯⋯⋯⋯⋯⋯⋯⋯⋯⋯⋯⋯⋯⋯⋯一5第二节科学哲学范式的内在批判⋯⋯⋯⋯⋯⋯⋯⋯⋯⋯⋯⋯⋯⋯⋯⋯⋯⋯7一、批判理性主义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8二、历史主义对批判理性主义的批判⋯⋯⋯⋯⋯⋯⋯⋯⋯⋯⋯⋯⋯⋯11三、新历史主义对历史主义的批判⋯⋯⋯⋯⋯⋯⋯⋯⋯⋯⋯⋯⋯⋯⋯14第三节科学哲学内在批判的趋向⋯⋯⋯⋯⋯⋯⋯⋯⋯⋯⋯⋯⋯⋯⋯⋯⋯”16一、科技伦理学趋向⋯⋯⋯⋯⋯⋯⋯⋯⋯⋯⋯⋯⋯⋯⋯⋯⋯⋯⋯⋯⋯16二、文化哲学的趋向⋯⋯⋯⋯⋯⋯⋯⋯⋯⋯⋯⋯⋯⋯⋯⋯⋯⋯⋯⋯⋯17本章小结⋯⋯⋯⋯⋯⋯⋯⋯⋯⋯⋯⋯⋯⋯⋯⋯⋯⋯⋯⋯⋯⋯⋯⋯⋯⋯⋯一19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2l第一节文化哲学范式⋯⋯⋯⋯⋯⋯⋯⋯⋯⋯⋯⋯⋯⋯⋯⋯⋯⋯⋯⋯⋯⋯·2l一、文化哲学范式的特点⋯⋯⋯⋯⋯⋯⋯⋯⋯⋯⋯⋯⋯⋯⋯⋯⋯⋯⋯21二、文化哲学的诞生及内在原因⋯⋯⋯⋯⋯⋯⋯⋯⋯⋯⋯⋯⋯⋯⋯⋯23三、对文化哲学的批判⋯⋯⋯⋯⋯⋯⋯⋯⋯⋯⋯⋯⋯⋯⋯⋯⋯⋯⋯⋯25第二节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批判样态⋯⋯⋯⋯⋯⋯⋯⋯⋯⋯⋯⋯⋯⋯⋯·30\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向科学社会学的转向⋯⋯⋯⋯⋯⋯⋯⋯⋯⋯⋯⋯⋯⋯⋯⋯⋯⋯⋯31二、向后哲学文化的转向⋯⋯⋯⋯⋯⋯⋯⋯⋯⋯⋯⋯⋯⋯⋯⋯⋯⋯⋯35第三节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批判辨正⋯⋯⋯⋯⋯⋯⋯⋯⋯⋯⋯⋯⋯⋯⋯一38一、科学社会学批判⋯⋯⋯⋯⋯⋯⋯⋯⋯⋯⋯⋯⋯⋯⋯⋯⋯⋯⋯⋯⋯38二、后哲学文化批判⋯⋯⋯⋯⋯⋯⋯⋯⋯⋯⋯⋯⋯⋯⋯⋯⋯⋯⋯⋯⋯42本章小结⋯⋯⋯⋯⋯⋯⋯⋯⋯⋯⋯⋯⋯⋯⋯⋯⋯⋯⋯⋯⋯⋯⋯⋯⋯⋯⋯·44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45第一节科学、文化、科学文化⋯⋯⋯⋯⋯⋯⋯⋯⋯⋯⋯⋯⋯⋯⋯⋯⋯⋯·45一、科学⋯⋯⋯⋯⋯⋯⋯⋯⋯⋯⋯⋯⋯⋯⋯⋯⋯⋯⋯⋯⋯⋯⋯⋯⋯··45二、文化⋯⋯⋯⋯⋯⋯⋯⋯⋯⋯⋯⋯⋯⋯⋯⋯⋯⋯⋯⋯⋯⋯⋯⋯⋯”48三、科学文化⋯⋯⋯⋯⋯⋯⋯⋯⋯⋯⋯⋯⋯⋯⋯⋯⋯⋯⋯⋯⋯⋯⋯⋯54第二节科学文化哲学的可能性⋯⋯⋯⋯⋯⋯⋯⋯⋯⋯⋯⋯⋯⋯⋯⋯⋯⋯”60一、科学、文化、哲学有机融合的可能性⋯⋯⋯⋯⋯⋯⋯⋯⋯⋯⋯⋯·6l二、哲学范式发展的必然阶段——科学文化哲学⋯⋯⋯⋯⋯⋯⋯⋯⋯·63总结⋯⋯⋯⋯⋯⋯⋯⋯⋯⋯⋯⋯⋯⋯⋯⋯⋯⋯⋯⋯⋯⋯⋯⋯⋯⋯⋯⋯⋯⋯⋯⋯⋯⋯⋯⋯⋯⋯⋯⋯66参考文献⋯⋯⋯⋯⋯⋯⋯⋯⋯⋯⋯⋯⋯⋯⋯⋯⋯⋯⋯⋯⋯⋯⋯⋯⋯⋯⋯⋯⋯一67致谢⋯⋯⋯⋯⋯⋯⋯⋯⋯⋯⋯⋯⋯⋯⋯⋯⋯⋯⋯⋯⋯⋯⋯⋯⋯⋯⋯⋯⋯⋯⋯⋯⋯⋯⋯⋯⋯⋯⋯⋯7l独创性声明⋯⋯⋯⋯⋯⋯⋯⋯⋯⋯⋯⋯⋯⋯⋯⋯⋯⋯⋯⋯⋯⋯⋯⋯⋯⋯⋯⋯72\n引言引言一、研究动机笔者认为,哲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进程相一致,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种范式:即古希腊形而上学;中世纪经院哲学;近代理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由此可见,科学哲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哲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研究科学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在研究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科学哲学是传统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与延伸,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人类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因此,科学哲学的导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也成为科学哲学的当务之急。二、研究目的自科学哲学诞生以来,一直都在批判与否定中前行,其发展路径经历了由一开始的逻辑经验主义向批判理性主义的转变;批判理性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历史主义向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转变。科学哲学自身经历了这几次重要的转变,也体现了致力于科学哲学研究的哲学家们在寻求一条能使科学哲学走向未来的道路。但无论科学哲学怎样转变,它都始终未能摆脱对科学的过度依赖。诚然,理论确实应该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但是现实中现存的未必都是科学的,其中还有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因素混杂在内。因此单纯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哲学的发展,必然会陷入唯科学的局限性当中,也就必然导致科学哲学的发展受到阻碍。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陷入困境,文化哲学悄然出现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传播到哲学界和思想界,成为了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俨然有代替科学哲学而成为哲学未来发展的导向型学派。文化哲学的诞生确实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哲学曾经忽略人文因素的问题,但文化哲学的迅猛发展使其理论依据跟不上现实问题的层层诘难,最后出现了以文化来统摄一切的情况。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具体指的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谁也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被普遍\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认可的答案,这就造成了今天的“泛文化”状态。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哲学在当代发展的困境,即消除泛科学和泛文化这两种极端的状态,使哲学重新回到理性的发展轨道,也为科学哲学找到自己曾经遗失的人文精神,从而使科学哲学重新回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轨道之中,在未来更好的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三、研究重点找到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的关节点——科学文化哲学。科学文化哲学是融合了科学与文化的理性学科,是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和延伸。本篇论文就是要给出科学文化哲学的定义,以及论证其合理性地位。这门学科的全称是科学技术哲学,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而生的学术派别,也是针对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当中所产生的问题,而提供解决办法的理论学科,其目的是为了科学和技术更好的发展,人类能更好的利用科学和技术。科学技术哲学当中还是以科学为基础,技术为表现形式。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致用性是科学通过技术表现出来的,而科学应该更纯粹,只有科学发声根本的改变,技术才能相应的发声质的提升,二者并不矛盾,所以应该更深层、更无实用目的的研究科学,这样才能使科学产生质的提升,才能产生技术的质的飞跃,从而使人类和社会长足的进步。所以我在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时候,主要从科学入手,研究科学哲学发展历程和种种问题。\n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第一节科学哲学范式一、科学哲学其实,科学哲学由来已久,它的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可惜的是,那时,虽然科学哲学已有萌芽,但却被淹没在形而上学的理论当中,并没有得到发展。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单独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后,科学哲学才能以二级学科的形式出现,1837年,惠威尔(w.whewell)发表《归纳科学的哲学》,这才标志科学哲学正式诞生了。但科学哲学真正的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中叶,也就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科学哲学家们,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以自然科学为典范,抨击传统哲学。在自然科学上以最新的物理学为主;在认识论上主张感觉、经验;在方法论上,以数学演绎和观察相结合,抓住了逻辑和经验,体现出了数学传统和经验传统;在逻辑上,主要以数理逻辑为分析工具。正是因为他们重视逻辑、重视分析、重视经验的特点,使得逻辑经验主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迅速风靡整个哲学界,在哲学界刮起了一场反对形而上学的科学之风,也正是因为这场震动思想的风暴,才正是确立了科学哲学在哲学中的地位。仔细探求这场风暴之迅猛的原因会发现,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的。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整个西方社会冲破了禁锢他们几百年的封建宗教统治的枷锁,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飞速的发展,仿佛要把他们积蓄了几百年的智慧都释放出来,所以一场科技与工业的革命开始了,人们就好像是要去弥补所失去的这几百年的时光,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些都依赖于自然科学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首当其冲,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尤其以数学和物理学\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和进步,得到了广大人们的认可与推崇。所以,科学是那个时代最受人们青睐的学科,人们都从科学的进步当中感受到了社会的巨大改变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科学的崇拜也突破了正常的情况而达到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那么在这个时期,影响人们思想意识的哲学界突然出现了一个以科学为基础去抨击形而上学的学派,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尤其这个学派的哲学家又有很多都是数学家、科学家,这就更能获得普遍的认可。显然,人们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是有些混乱和疯狂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哪里,属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以往一直以来信奉的神的形象被打碎了,宗教的信仰濒临崩溃,在思想上的约束~下由非常苛刻到非常宽松,这对人的思想是个极大的冲击与挑战;而同一时间,伴随而来的是科学的洪流,科学所到之处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所以人们把思想上的寄托都转移到了科学上,用科学来弥补自己精神上的缺失,这样就出现了科学大发展、飞速前进的场面。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的信仰日益增加,人们对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理论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石里克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把哲学科学化了,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抨击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使哲学具有了时代性,也具有了科学依据,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石里克认为:“为我主义的论断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否证,它凭定义成为真的,而不管事实如何。它仅仅是一种言词上的规定,把为我所有这个短语加到一切对象的名称上去。批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其理论内部产生了很大的纷争,例如在逻辑经验主义之后的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等都对其方法产生了质疑,以至于对整体的科学哲学产生了质疑,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存在以及科学预测等问题的疑问。在这个时期内,其理论内部也开始反思和讨论一条解决其困境的出路,因此科学哲学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完善。总之,逻辑经验主义的诞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符合了特定的历史条件而诞生的。它迎合了当时人们的愿望、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求,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科学哲学代替了以往的形而上学,成为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主流,被永久地写进了历史史册。。石里克.意义和证实[A].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C]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8页-4-\n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二、科学哲学的基本范式(一)逻辑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也可以称为逻辑实证主义,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其理论的核心是以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的学术观点,强调了实证性原则。曾在三十至五十年代风靡一时。逻辑经验主义把哲学当成一种活动,一种对语词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活动。逻辑经验主义区分了科学和哲学的功能,以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逻辑经验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演绎及推理为方法,用概率论来证实结论,是纯粹的理性主义,但他们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了四个基本观点:1)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2)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3)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4)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这主要是受到近代科学当中物理学的发展的影响,逻辑经验主义所要研究的主要就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对于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划界问题。总的说来,逻辑经验主义是崇尚科学而拒斥形而上学的。这种对于形而上学的拒斥并不是单纯的反对和批判,而是从意义的角度去研究形而上学的存在的合理性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形而上学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被经验所证实,是不具备任何真理性的存世,是“伪命题”,甚至认为形而上学是毫无意义的。(二)批判理性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可以说是为了批判逻辑经验主义而诞生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逻辑经验主义受到了各方的批判与反驳,日渐衰落,其中最为主要的批判声音就是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对其激烈的批判,也有人称其为t证伪主义”(falsifieationism)。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五十至六十年代达到\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顶峰,无论对哲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波普尔认为对立性不能采取信任的态度,而是应该否定,他强调真正的科学理论并不是经验的归纳,而是通过科学的不断证伪、否定、再否定向前发展的。他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用大胆猜测和反驳的方法去研究科学、社会、历史和政治,从而得出了历史没有规律可循,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结论。全面的否定了历史学的意义和价值,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突变的结果,由此把世界划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提出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批判理性主义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的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尤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三)历史主义历史主义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在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之后。历史主义的出现被称为是科学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否定了许多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和主张,彻底地对科学哲学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批判和改良。历史主义的最主要贡献是把科学的进步原因归结为人类历史的进步进程中,摆脱了以往的科学哲学单一的科学为中心、科学至上的思维模式,给人们重新描绘了一种全新的科学哲学发展模式,一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哲学发展模式。其中以图尔敏、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为代表人物。历史主义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充分重视了人在社会发展和进步当中的作用,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主义者认为人类会按照环境的需要来进行自我适应,以获得生存的基本需求,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改造自然。历史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还被一些神学所应用,以解释其语言,特别是用历史主义的发展眼光来解释宗教的合理性问题。历史主义有时会与还原论相比较,还原论主张人类发展可以还原为基础法则。.6.\n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例如,有些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经济法则所决定的(经济决定论)。历史主义者则以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础法则。(四)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强调文学本体论的批评思潮的一种反驳,一种对历史文本加以释义的、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进行了历史——文化转轨,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行一种综合性解读,恢复从前被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所颠倒过来的传统,把文学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化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打破那种文字游戏的解构策略,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化研究,更指出文化与历史是相互平等、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的,并是不主从关系。新历史主义的研究重点一直是文化与政治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文化既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同样也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的生成。在社会应用上,新历史主义也体现出了时代性的特点。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化不仅仅只存在于文学活动中,更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批判了之前历史主义单一的对文化作用的理论表述。第二节科学哲学范式的内在批判虽然科学哲学从以逻辑经验主义为标志的诞生开始,经历了成为风靡思想界的主流哲学,被奉为“标准哲学’’的辉煌,但很快各种批判的声音也接踵而至。而在科学哲学理论体系中,内部的批判声音也从未间断过。其中主要形成了四种批判的学派:.批判理性主义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历史主义对批判理性主义的批判;新历史主义对历史主义的批判。\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批判理性主义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主要受到了两位人物的影响,他们分别是:康德和爱因斯坦。因此,批判理性主义的特点就是理性和批判。可以说是康德是波普尔哲学上启蒙老师,指引波普尔走上哲学的道路。他说:“我阅读了《纯粹理性批判》和《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由之而开始走出了我的道路。”回但是,波普尔并不是单纯的只延续和发展了康德的哲学思想,早期康德对波普尔确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随着波普尔自身的成长以及对世界的反思,慢慢的波普尔发现了康德理论当中的缺失,由对康德的完全认可转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在反复阅读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波普尔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康德的思想是:科学是人造的,而人们试图把它强加于自然界。“我以为,康德正确地认为⋯⋯‘我们的理智不从自然界引出规律⋯⋯而是把规律强加给自然界。一。对此,波普尔有着不同的理解,认为科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因此他提出了把康德的观点修正:“我想把它改成这样:‘我们的理智不从自然界引出规律,而是尝试一成功程度不一地——把理智自由发明的定律强加于自然界。’’;’=骞由此看见,这个时期的波普尔不是在单纯的继承康德,而是企图超越康德了。另一位对波普尔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人就是爱因斯坦。波普尔自己曾说:“爱因斯坦对我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我甚至可以说,我所做的工作主要就是使暗含在爱因斯坦工作中的某些论点明确化。”。“波普尔层尝试把他从爱因斯坦那直接或间接学到的东西总结成四点:1、甚至像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或菲涅尔的光学理论这样得到充分证实的科学理论,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表明的那样,可以被推翻或者纠正.所以,即使是那些得到充分证实的科学理论总归还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测。母波普尔.无穷的探索一思想自传[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霉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啵昔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国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9页\n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2、认识这个事实能够并且应该对每个人自己的科学工作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爱因斯坦的工作当然也是这样。他从来不满足于他所提出的任何理论。他总是试图探索其弱点,为的是找出理论的局融|生。3、这种态度可以称作是批判的态度,它是一种最好的科学活动特征。4、爱因斯坦的工作使这一点非常清楚:科学中的这种批判态度与哲学家们所考虑和描述的“批判态度”或“怀疑态度”、“疑惑态度”根本不同。”。由此可见,爱因斯坦对波普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康德是波普尔的启蒙老师的话,那么爱因斯坦就是波普尔哲学走向成熟的导师。此外,以上第二、三条的论述还显现出波普尔除科学以外的人文思想的萌芽。然而,贯穿他思想始终的还是科学的进步。所以波普尔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位崇尚科学的科学哲学家。正是因为受爱因斯坦的科学主义的影响,尤其是“相对论’’的提出,它推翻了牛顿的“万有引力’’论,使波普尔对划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一问题上,他又深受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的影响。早期的波普尔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支持马克思的学说,但因看到奥地利共产主义者的游行示威活动被镇压,由此对马克思的学说开始进行反思,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是教条的,是不可取的;其后是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演讲,对波普尔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个时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关于日蚀的预言被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爱丁顿所证实,广义相对论成为了科学界讨论的最热烈的话题,也被公认为是科学的。与此同时,爱因斯坦演讲中说道:如果相对论的推论得不到检验的话将被放弃,这使波普尔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这也促使他去思考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最后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通过分析弗洛伊德的学说,使波普尔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因为弗洛伊德的学说能够同时解释两个互相矛盾的事实,也就是说这种学说无法根据事实来检验真伪。结合爱因斯坦对他的影响,波普尔总结出了科学的理论能够被“证伪”的,也就是对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可能性的判定,一条科学的理论应该是在逻辑上能够被否证的,是存在可被否证的条件的,这才证明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和确证性,反之,无法检。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9-.\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ll验的便是伪科学。这也就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分界标准,也是批判理性主义批判逻辑经验主义最根本的方面。在方法论上,波普尔激烈的抨击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提出了“证伪原则”。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曾经很多被人们认为是谬误的理论在科学发展后的当下被证实是真的。正如卡尔纳普曾经说过:“如果证实的意义决定性地、最后的确定为真,那么我们将会看到,从来没有任何(综合)语句是可证实的。我们只能够越来越确定地确证一个语句。”。波普尔所说的“证伪原则”并不是在意义上的证伪,而是在逻辑上的证伪。简单地说,一个理论只有在逻辑上有与之相反的事物存在才具有科学性,而这种逻辑上相反的事物不必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在事实上已经被否证的理论,那么我们会把它排除在科学理论之外,剩下的那些只在逻辑上可能被否证的理论,我们就把它当成是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理论不断被证伪的过程,曾经的科学理论如今被证伪了,那么科学就在此基础上进步了,然后会出现新的在逻辑上可被否证的理论出现,人们再去证伪,周而复始,这才是科学的螺旋式发展。总的来说,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贡献就在于打破了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即科学就是真理。指出了科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也就是科学也都是相对真理,不存在绝对真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从方法论、认识论上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超越,在融合了康德的理性主义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批判主义之后,在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理论基础之上,波普尔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可以说批判理性主义就是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全面批判丽诞生的一个新的学派,是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全面的超越,也成就了科学哲学自身的第一次转向,是科学哲学在遭遇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困境之后获得重生的一条新的路径。但波普尔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境,那就是否证主义能否被否证的困境。如果否证主义能被否证,那么它就会被排除在科学之外,消失在历史的洪流当中;如果否证主义不能被否证,那么它就是伪科学的,因此也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被认可。面对着批判理性主义的两难境地,新的学派代替它成为科学哲学新的发展道路也就顺理成章了。正当此时,历史主义诞国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10-\n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生。二、历史主义对批判理性主义的批判纵观波普尔的哲学体系,当中也包含历史哲学的部分,波普尔的历史哲学主要就是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和重建。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玑。简单地说,他认为历史不存在规律性。继而他决定重建历史决定论,他“试图把历史决定论描述为一种考虑周到而结构严谨的哲学。抛然后又提出了支持其历史决定论的论据,使其观点成为“一种确实值得抨击的观点"。固虽然波普尔做了很多试图使其重建的历史决定论能够自圆其说的努力,但依然无法遮盖其理论中的矛盾。这从其后期出版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得到了印证,在此书中,波普尔提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能通过纠正我们的错误而增长。’’譬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波普尔描绘了一种知识增长的图示,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知识二一·一新的问题”,也就是“猜想——反驳”,这是一个知识增长的方法论。其中,显而易见的是波普尔承认人可以合理的、科学的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而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波普尔明确的表示科学的或任何合理的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如果有不断增长的人类知识这回事,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预见我们明天才会知道的事情⋯⋯我的证明在于指出了任何科学预测者——不管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部计算机——都不能用科学方法预测它未来的结果。”舍而人类历史的进程在他的理论体系当中恰恰是科学知识的增长。可见,波普尔的理论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矛盾,这也使其历史哲学走向贫困。作为历史主义的代表,库恩的出现使科学哲学又出现了新的希望。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范式”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科技史当中。研究库恩的思想,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范式"。库恩在造出“范式"之前用的啵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历史的注解啵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砌.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固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引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版序。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蝴.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意见一致”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有着相同理想和相同目标的一些人,他们获得了共同认可的一个意见或者一种理论,那么这种意见或理论就被称为“范式”。英国语言学家马斯特曼曾对库恩的“范式”做过解释,并将其分为三类:“1、形而上学范式,也叫元范式,它是范式中层次最深、也比较牢固的部分,构成范式的核心,包括不谢基本原则、科学新年乃至世界观等;2、社会学范式,如公认的科学成就、具体科学成就、一套科学习惯,或比作一套政治制度、司法采掘等;3、人造范式或建构范式,如教科书或经典著作、工具仪器、类比、格式塔图像等。"库恩承认科学发现是科学哲学存在以及继续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其合理性地位的坚实基础,但与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都有所不同,他认为科学发现是以历史为依据而展开的,也就是说,库恩用历史发展的方法阐述了科学发现的可能性和合法性。库恩把科学发现的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前科学时期或称前范式时期、常规科学期、科学反常和危机期、科学革命期。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科学探索——{斗学理论——理论发展——新的变革。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呈现出交替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1、前科学时期。科学在形成之前都会经历~个没有范式、相互竞争、探索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统一的理论和观点,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只有在各个学说和理论相互竞争当中,慢慢的进行了相互的融合与批判,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学说,形成了统一的范式之后,才进入了科学阶段,才能称之为科学。所以,这个阶段的各种理论和学说都不具有科学性,而被排斥在科学之外。但这个阶段是科学诞生的必经阶段,也是整个科学的基础。2、常规科学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前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形成了统一的范式,并且都按照这个范式进行科学发展,这个时期就是常规科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也是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库恩曾所:“常规科学的目标绝不是引起新类型的现象;凡不适合这个框框的现象,实际上往往根本看不到。科学家的目标按常规并不是发明新理论,他们也往往不能容忍别人的这种发明。相反,常规科学研究总\n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IIII是为了深入分析范式所已经提供的现象和理论。蚴在这一时期,科学家们可以专心致力于在已有的范式内发展理论,解决问题,他们不用去思考新的理论,只需要全心致力于解释在范式内的问题即可,所以在一时期是科学在一个范式内飞速发展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也有可能制约科学的发展。因为多数的科学家都在努力地维护这个范式,并使其稳定,于是就会极大地压抑不一样的声音,从而限制住一些新理论的诞生。与此同时,也限制住了科学家们的视野,从而阻碍科学的新的发展。3、科学反常和危机期。常规科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出现一些反常。这些反常分为两种:其一,通过科学地继续发展可以被消融的反常。也就是说,理论被提出的时候,自然科学还未达到能够解释或证明其合理性的程度。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类反常会被证实。这时,这种反常就被消融在科学里,成为科学理论成立的依据;其二,不能通过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所佐证的反常。科学家们无法用已有的范式来解释这种反常。而且随着这类反常的增多,整个范式理论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届时就产生了科学危机。每当此时,原本统一的范式理论出现了分歧,产生了裂缝,其中又会有不同的声音开始相互的争论,也就类似于前科学时期的场面一样,互相批判。如果说,库恩把范式理论比作一种工具,那么对于危机的理解,库恩说:“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指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当4、科学革命期。已经有了危机,那么革命就是必然的结果。库恩指出:“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做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时间,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法师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慨这也就是科学循环的最后也是最新的环节——一种范式转变为另一种范式。在经历了这种过度之后,科学也就经历了一次提升,即通常所说的科学进步。库恩用这样的四个时期来描述了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也就是库恩为什么被称作是历史主义的代表的原因。他的这种描述在当时来看是非常进步的,因为这。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20页毒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页嘴i恩.科学革命的结构c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63页.13-\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证明他不仅仅是从某一个科学发展的局部去考虑科学发现,而是从整体上把握了科学发现的脉络,给人们宏观地描述了一幅科学由产生到发展再到衰落的过程,使人们更清晰地把握了范式理论的发展及变化。库恩的整个理论体系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方法论上,他以历史的方法去解读科学发现的历程,为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提出的“不可通约性”理论又为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过程中,库恩提出了科学活动的主体性和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等一系列科学哲学思想,这些主张对后现代注意的兴起起了直接的导向作用。”二三、新历史主义对历史主义的批判历史主义的诞生及发展是有其合理性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主义中有关探讨科学发展模式的思想、科学哲学应该和科学史相结合的观点、理论渗透观察等观点还是非常先进的思想,也被后人所普遍认可。但后人也同样发现了历史主义的缺陷所在,夏基松曾说:“批判了逻辑实用主义企图寻找一个适用于任何科学理论的逻辑构造,适用于一切科学的方法这种对科学的静态研究的方式,批判了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想。"9所以,为了解决历史主义所面临的困境,新的更合理的理论体系诞生了,这就是以夏佩尔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的最主要代表就是夏佩尔。夏佩尔的主要理论贡献就是他提出了“信息域”这个概念。他再《科学理论及其信息域》中,给“信息域"下了定义。他说道:“我们发现在科学中,一系列信息逐渐集合成为一个信息域,它具有下述特征:l、构成信息域的各个信息项之间具有某种联系。2、如此联系着的信息域蕴含着某个问题。3、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4、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已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我称能满足这些条件的信息体为‘信息域’。”毒这当中包含着两个关键的点:1、“信息域”是一个包含有理论,也包含事实的有机整体;2、“信息域”$黄艳红.试论库恩的科学观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夏佩尔.科学理论的结构nI].1977年英文版,第525页\n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是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倾向性的。3、“信息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整个历史当中的,考虑其中问题的时候,要放在历史当中,前后关联的考虑,不应该只单纯的考虑某一特定的问题。4、“信息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变化是随着事物本身和历史两大路径进行发展的,也就是说“信息域"不是一定固定不变的问题,而是一个随时更新、随时产生新的“信息域"的一个动态体系。例如“夏佩尔认为,‘信息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科学实践黄总自然形成的。它具有极大的启发力。它促使人们开动脑筋去思考它所提出的问题。信息域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信息域。16、17世纪形成力学信息域,18世纪形成化学信息与,19世纪形成电磁学和热力学的信息域。每个时代的信息域,都是由该时代的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和人类智力的发展水平等复杂因素决定的。“嗄佩尔提出的“信息域”理论最终还是要为了说明科学发现做铺垫的。通过“信息域”的概念,他指出科学是通过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的一定的领域,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内在地提出问题,并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从而使科学走向新的成就。这就是用科学领域的发展来实现科学发现。夏佩尔还否定了库恩、费耶阿本德等否定科学客观性的论点。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认为科学研究过程中总是存在预先的假定,存在知识理论的背景,这种预先的假定和只是理论背景绝对科学必然不能是客观的,因此库恩等人要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但,夏佩尔认为,只要把科学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与预先假设的前提统一起来,这个问题便解决了。当然库恩等哲学家也看到了把科学的预先假设放在科学客观性当中去研究,但库恩等哲学家认为这种科学预设具有任意性,因此是不客观的,是需要被否定的。可是,夏佩尔所提出的科学预设却是有条件的,而非任意的。夏佩尔认为这些科学预设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成功的,也就是那些在过去科学研究中证明是成功的知识。2、令人信服而无可怀疑的。3、与研究课题或问题有着清楚的联系的。帅正是基于这三个前提条件,他提出了科学客观性存在的合理性问题。然而,①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窜夏佩尔.科学理论的结构[M].1977年英文版,第561—565页.15.\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三个前提由于过于理想化而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相信存在着独立的世界知识等于我们的具体的基本信念的总和,以及我们相信对于任何这种信念总是可能产生怀疑的。"。新历史主义在传统的历史主义的基础之上,肯定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性和自身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把科学发现放在整个科学史当中去研究,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当中,看到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这是很积极和进步的,但新历史主义最终还是没能走出科学前提的客观预设的困境,最终还是没能有力的证明科学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第三节科学哲学内在批判的趋向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科学哲学自身内部就已经发生了多次转向,这不能不使人考虑其合法性地位和合理性存在的问题。一个成熟的哲学学派其观点应该是相对稳定并且合理的,频繁的转向必然会遭到他人质疑。但从科学的发展史上来看,科学哲学的转向就是合理的和可解释的,因为科学正是经历了对之前理论的一次次否定才获得进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有“否定之否定’’定律,以此来解释科学理论的螺旋式发展上升的阶段。所以,科学哲学自身的一次次转向也正是沿着这种自我否定的扬弃式发展才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一种科学理论的建立必然会经历这样一种模式,即“创立——被否定——新的创立”。一、科技伦理学趋向科学哲学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以来,一直试图寻找一种能够适合社会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理论依据。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人类社会精神方面的缺失,人类像机械一样,进入到了一种不断追求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的无主动意识状态,只是像比赛一样的不断的进行科技更新和改革。当然这种状态的好处是,科技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条件极大的丰富了;但我们在这种科技进步之中还要清醒地看到,一旦陷入到这样的进步中,必然会导致精神和道德的缺失,∞夏佩尔.科学理论的结构[M].1977年英文版,第88页.16.\n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也就是说,人们一味地追求的物质进步从而带来了一个负面的结果就是精神文明进步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物质进步的速度,那么物质进步所应该带给人的生活品质的提高这种理想状况必将不能完全的实现,更准确的说就是人们不能充分的控制或享受这种科技的进步成果,那么人们享受到的就未必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品质的跃升,而很有可能是一场灾难。例如,航海学的飞速发展,本应给人类带来对世界更准确的认识,使人类互相了解和沟通,相互学习和借鉴,形成文化和技术上的共同进步,可是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航海学的发展带来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残酷的压迫与殖民统治,是对人性的鞭挞和侮辱,这些已经偏离了科技进步的初衷;再例如,炸药和核能的发展,本应该是造福人类的一项发明,可我们看到的却是其被应用到战争中,给人类造成了一场浩劫⋯⋯这些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得不深入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科技进步的初衷是造福于人,但为什么很多科技的诞生却成为毁灭人的武器?科学技术是人发明的,但为什么科学技术反过来却成为了制约人的因素?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发现问题所在,正是因为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步伐跟不上科技的发展步伐,因此使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出现了认知上的断裂,所以才出现了这种科技反制于人的现象,即人被物化的现象。针对人被物化的现象,科学哲学当中诞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是科技伦理学,这是一门专门研究科技进步应不应该这样不管精神文明的进步水平而飞速发展,或者说是研究科技应该怎样更合理的发展与进步的学科。毫无疑问,这门学科的诞生也是为了丰富和完善科学哲学而进行的自身的补充与发展,它无疑是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哲学自身转向当中的合理因素。二、文化哲学的趋向通过对科学哲学的一次次转向认真观察和分析,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哲学在努力克服物化影响,进行自我完善。从逻辑经验主义标志科学哲学诞生开始,人们就在讨论科学哲学的合理性问题,但其以不争的事实和其理论中蕴含的\n黑龙江大学硕±学位论文强大张力傲然挺立于哲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上,成为了一门科学的理论学科,但这并不是说其观点和理论就已经完善了,它还是需要在现实的摸索与进步中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以使其真正达到指导人类现实生活的目的。通过对科学哲学发展史的细细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科学哲学的每一次转向,其中蕴含的文化方面的因素都极大的丰富了,也就是从一开始的逻辑经验主义到最后的新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一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文化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化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多,使科学哲学这门学科从一个冷冰冰的、抽象的纯逻辑理论转向到了一个考察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以人类历史为背景的有血有肉的科学学科。但是这样的文化填充是不彻底的、不完善的。因为无论是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或后现代主义,都没有能跳出科学哲学的理论范畴,都是在其内部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只能使科学哲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不能根本上解决科学哲学对于文化的缺失。也就是说,在以往的科学哲学当中,科学技术是一个既定的因素在其理论之上,是一个先决条件,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科学还是凌驾于文化,只是在科学的是域内去讨论文化,这样必将使文化局限化和片面化,这样的进步是不彻底的、不完善的。科学与文化本来就是两个相互平等的理论范畴,不可能一方是另一方的附属品,单纯的把文化置于科学之下,或者把科学置于文化之下都是不合理的和不科学的。虽然科学哲学还有受争议的部分,但是从这几次转向来看,也能说明了几个问题:(1)科学哲学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2)科学哲学成为了一种主流思想被更广泛的研究(3)科学哲学的转向说明这是~门科学的学科,它在不断的完善自己(4)通过其合理性被证实,其合法性地位也被确立总之,科学系统是一个有内有外的复杂系统,只有外部起了变化,才能逐级深入到内部,引起内部的变化,才会有质的飞跃。致用科学把人们的耳光局限在了外层表象,而忽略了内部长远的影响,从而导致科学的停滞。科学的前进就需.1R.\n第一章科学哲学范式及其内在批判要自身摆脱被动、消极的被需要,进行自我的主动发展,这就是科学哲学转向的根本原因。也可以看做是科学哲学为了寻求自己未来的出路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自身的完善,也是在不断的证实自身的合理性解释和合法性地位,但由于受到科学发展的局限和对认识论和方法论观点的不一致,以及对科学价值和人生存的价值、划界问题和科学发现问题等科学哲学问题的不断探索和批判,因而导致了科学哲学的一次次的转向。而这一次次转向也正是科学哲学实现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哲学未来发展的新的范式的一次次尝试,是为了在未来继续解释困惑人类的科学问题以及指导人类的精神家园的构建,最终成为科学的、主流的、获得广泛认可的哲学体系的努力尝试。本章小结以逻辑经验主义为开端的科学技术哲学在特定的历史时段诞生并发展,为哲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作为时代的产物,科学技术哲学还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虽然科学技术哲学的哲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但最终还是因为其受到科学的局限性而陷入了“唯科学主义"。所谓“唯科学主义”就是指:“把所有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唯科学主义的定义:一是,“科学万能论”;二是,“科学方法能够也因该运用于所有研究领域(如哲学、社会、人文)的原则。’’《韦伯斯特百科辞典》对科学主义的解释为:搿科学主义指一种信念,认为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假设、研究方法等包括对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其他科学同样适用并且必不可少。"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还是批判理性主义,亦或是历史主义,虽然越来越体现出重视人文的精神,但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和运用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基于科学的基础上,并局限于科学的范式当中,没有彻底打破禁锢他们思想的枷锁,一切还都是以科学的事实为根据,从而忽略了现实世界和人为的因素,这势必造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和脱节,如果人一旦失去了人文的情愫,那么人的类本质就等.19.\n黑龙江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于被削掉了一半,人的存在就将失去现有的意义。而这样做的结果就会造成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消失殆尽,科学终将失去进步的方向,从而失去科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科学技术哲学遭遇了始终伴随它的,但当下尤为突出的困境——如何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冲突。这就使科学技术哲学走向了自身以外的转化之路。\n第=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IIII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第一节文化哲学范式哲学的发展伴随着范式的转换,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取代了以往的哲学范式,确实是有其合理性的。科学哲学当中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和理论渊源的特点确实是进步的,超越了中世纪神学当中的神秘因素的影响,给人类的发展历程揭开了全新的一页;但科学哲学终究是一种教条的、死板的以科学事实为唯一标准的哲学范式,这种范式严重的忽略了历史发展进程当中认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科学的预测性和推理性也被极大的扼杀了。归根结底,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也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的,科学也是人创造的科学,科学被创造出来也同样是为人服务的,人在科学当中才是最需要考虑和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科学哲学单纯的把科学作为唯一的理论依据就不免陷入一种“唯科学主义”的局限性当中。针对以往哲学范式的局限性和时代性,哲学想要继续发展,那就必然要进行范式间的转变,哲学只有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进步才能够跟的上时代,成为一种指导性的学科,而从科学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这种转向就体现了这种进步。很多的文化哲学和文化哲学家们认为:文化哲学范式最先要阐述清楚的是文化哲学的问题域,也可以看成是文化哲学的划界问题,进而把文化哲学放入到整个时代的需要的诉求中来。文化哲学并不是独立的和突然的,文化哲学是在经历了哲学范式的转向和现实要求的基础上才诞生和发展的。一、文化哲学范式的特点(一)文化哲学的人类学意蕴在文化哲学诞生之前,人类学主要是在自然科学、宗教文化、理性思考和生活状态这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论述的。自然科学的人类学范式以科学为基础,根据科学的理论和事实来解释人类学的特点和方法;宗教文化是在宗教教义和宗教\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传统的意义上来解释人类学范式的;理性哲学是在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学范式的;而生活状态则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的样法来分析人类学的范式的。但是,人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复杂也最高级的生物,并不是一种单一和简单的存在,单纯的从一个维度去理解人类学范式显然会陷入到困境当中。而文化哲学正是解决了从某一个单一的方面来解释人类学范式的困境。人的存在其实也就是人的文化的存在,也就是人的自己的劳动和改造的过程。一方面,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自觉的有有目的的劳动改造自然世界,创造人类世界,使世界有人类自身设定的意义;另一方面,人也是在自身设定的意义世界生存着的。人通过自觉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明,语言、文字、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形式,而这些形式又表现出人类所想表达的不同的意义。由此可见,哲学其实也应该是一种文化,人的哲学也就是人的文化。在这一点上,文化哲学超越了以往的人类学范式的抽象解释范畴,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角度,在人类整体的意义上阐述了人类学范式的广泛性和涵盖性,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和更深远的影响。(二)文化哲学的功能性特质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文化哲学范式归根结底还是哲学性的,是一种哲学研究和哲学探讨;二是,文化哲学范式是超越传统哲学范式的功能性哲学范式。文化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对文化进行哲学的思考和研究,所以,文化哲学范式必须是一种哲学范式,是以哲学的方法和思考角度去研究文化的一种范式。这就体现出了文化哲学与文化人类学、文化科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区别。文化哲学在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候都需要我们以一种哲学的方法和态度去看待文化。首先,文化哲学必须先与各种文化形式和样态有一定的接触和理解,这才能使文化哲学更加全面、更加具体的解释文化问题和现象;其次,在于各种文化形式和样态相互渗透的过程中,文化哲学又要保持其自身的哲学性,也就是哲学的范式。文化哲学同样是以科学事实和经验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论证的手段,但文化哲学并不是只是对文化现象的介绍和解释,也不是从一个抽象的角度.22.\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给我们描述文化的概念和定义,而是给我们提供一种哲学思考的方法去研究文化问题、去考虑文化的发展、去实现文化的自由和解放。也正是基于此,文化哲学不能与以往的任何文化学有关的科学或学科等同,文化哲学最重要的诉求就是对文化形式和状态背后的理论渊源和意识形态做深刻的反思和研究,以此来给文化划界。文化哲学范式是超越传统哲学范式的功能性哲学范式。文化哲学范式的功能性体现在它与非哲学文化研究之间的巨大差别。以往也有许多科学和理论来解释文化现象和进行文化研究,可那都是单一的、简单的从某一个方面对文化进行的某一方面的描述,而文化哲学范式的建立则意味着对文化研究方面,文化哲学已经惊醒了彻底的超越和重建。文化哲学的创新点也基于此:文化哲学超越了以往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理论范畴,而是从功能性的角度重新建构了新的哲学范式。文化哲学最大的进步就是研究的对象不再是与人无关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把人类社会当成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从之前的抽象转变成了具体,是与人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这也才能更直接的对人产生影响,完成文化哲学对人的文化的研究和探索。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哲学研究的不再是僵化的和外在的,而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和影响。文化哲学的功能性哲学范式实质上是一种生成性思维范式。在文化哲学的研究范畴内,研究对象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变化着的。人类文化的众多表现形式是人类自觉劳动的成果,人类通过各种形式表现了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类的文化其实就是人类发展的历程,也是人类不断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体现。文化哲学的功能性哲学范式完全超越了实体性哲学范式的独断性和主观性,是文化哲学的发展和进步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为整个哲学范式的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文化哲学的诞生及内在原因文化哲学主要是针对二十世纪以来科学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系统的论述,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文化哲学的诞生在对传\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统哲学的发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是对以往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人类只有经过对文化的深刻思考才能确实地、明晰地、准确地由技术理性过度到人文价值层面,才能摆脱技术压迫的困境;填补了人类进步和历史进步当中的空白,另外,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哲学确实使人从对于科学和技术的疯狂的依赖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深深的反思,并且明确的指出当下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企图在文化视角内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些思想都是非常进步的,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衣俊卿教授在其论文《关注文化哲学的开放性》中曾说过:“断言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理解范式,是强调在关于人和世界的理解等基本的哲学问题上,文化哲学力图超越传统意识哲学所固守的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立场和追求理性逻辑、绝对真理、普遍规律的形而上学范式,真正回归到人的存在、人的实践的丰富性和多元差异性,回归到以主体间性为内在机理的生活世界;断言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解释模式,是强调文化哲学反对意识哲学用自然科学的普遍化的方法去剪裁人的实践活动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把历史内涵简化为生产方式、经济、技术等几个决定性因素的做法,充分肯定和恢复文化的丰富性、差异性、多样化内涵,肯定历史发展的多样化道路。只有这样,历史才不会是一种受制于人的活动之外的铁的必然性的自然进化论和线性决定论进程,而是充满文化创造力的人的历史进程。”亩不论人类社会怎样进步,科技如何发展,未来人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但是既然是人的社会,那么关注人本身的闯题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科技的进步在整个人类历史进步当中只不过是一个辅助的工具性存在,是为了确保人类能够更好地改造自然界,以其适应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那么真正需要思考的就是人类应该千什么、应该怎样干,也就是最深层的人文关怀,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恰恰是把握到了这一深层次的关注焦点,把对人的态度、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存在这些问题作了深刻的理解和剖析,使哲学的关注视角从之前的形而上转移到人切身的、最根本的本质层面。也就是说对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困。衣俊卿.关注文化哲学的开放性[J].光明日报2010年9月14日.24-\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I境在人性层面上予以回答,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把人从抽象的对宇宙和世界本源的理解拉回到最基础也是最本质上的对人自身的重新认识和解读,这是一个从宽泛到具体的过程,也是一种根植于人类本性的最深层的探索,这无疑给我们开辟了一条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全新的道路,对于解释和指导人类社会未来的走向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并且文化哲学的诞生也是有其针对性的,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主要是针对之前的科学哲学的范式而作的全面的批判和超越。科学哲学是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一门学科,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科技的飞速发展而给人类带来的不适应,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脱节所带来的影响,科学哲学诞生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人类摆脱被机械所奴役,被异化的这种状态,是为了探求科学的哲学发展之路,也同时是一种对哲学发展范式的探索,毫无疑问,这种尝试是进步的,也同样为人类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怎样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从形而上中解脱出来,使人认识到可知的和可证的事实才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所在。但其中又太过于教条,科学本身是有其预测性和前瞻性的,完全以已知的事实来判定科学与不科学,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而且科学哲学当中又太过依赖逻辑的和事实的依据,而忽略了人的因素以及其它一些客观因素,因此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一种狭隘的“唯科学主义”。文化哲学正是基于科学哲学这方面的缺陷而做了巨大的跨越,文化哲学当中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因素和人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彻底的弘扬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凸显出了人在整个人类历史当中的核心作用和价值,并深刻地剖析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深刻地考察了人的本性以及生存状况和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建立起一套相对独立并且系统完善的理解范式,这也就是文化哲学的合理性所在,也是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的根本原因。三、对文化哲学的批判虽然文化哲学从不同的侧面对文化、对人类生存状态、对人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但整个文化哲学体系依然体现出了历史和社会的局限性。\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对文化哲学理论渊源的批判文化哲学的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诞生的理论,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思想传统有着很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诞生之初本身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社会状况而进行理论阐释和批判,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但毕竟受到了时代的限制,马克思也无法预言资本主义发达阶段的问题和社会状态,因此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论点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这在许多西方的哲学家眼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许多哲学家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转型或者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找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新路,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就诞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就是一些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的全新解读,其本质也就是基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进行的反思和构建,理论背景也是以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状况作为基础的,因此与我们现今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状态还是有许多不同的。虽然国内的许多学者也都是依据我国的现状和特殊的社会发展模式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但这毕竟只是改造,从根本上,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文化哲学当中的核心思想以及对于意识形态的探究也就是西方化的,不论如何中国化,还是带有浓重的西方文化的味道,终究是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状态和模式,以及中国人的意识形态有所差异的。从中西方的教育即可看出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西方的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更多的是提倡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的是一种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人的智力,从而使每个人能够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我概括为是一种“创”的文化。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实践的能力,以确保个人的生存能力,这是中国目前的教育所不能给予的。西方的教育更加开放,提供的也是更自由的个人的发展空间,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家庭都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创造,勤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生存训练,这也是每个西方的孩子童年时的必须课。这样的培养和训练在人的潜意识当中就形成了一种勇于创新和不断探索的习惯,这种习惯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不迷信权威、不教条.2f;.\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已知的真理,西方人更多的是把已经确证的理论当做工具,如果发现工具不合适自己使用或者发现工具有问题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按照需要来改进工具,不论这件工具是否是权威的0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中国人的原因,不是中国人不够聪明和勤奋,而是中国的文化环境制约了中国人的创造和发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不一样也有华裔么,只是他们是生活于西方那样的文化环境当中的。中国的文化更多的教给人的是一种传承,毫无批判的传承,我概括为一种“守"的文化。只要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清楚的知道,我们在学生期间被要求学习的是什么?各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各种对前人的机械背诵。文科类的不用说,只一味的单纯背诵,历史、地理、古文、古诗⋯⋯,理工类的也同样,背诵各种公式,然后遇见问题套用公式,这样单调、机械的背诵从小就给人的思想带上了枷锁,桎梏了人思维的发展,致使中国人更多的是对以往的、权威的倒背如流,而缺乏了对以往的和权威的反思与批判。从一只以来一直作为中国官方文化的“儒家文化”就可见一斑,儒家的文化告诉我们要遵守这个、要遵守那个,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就是很好的体现,以及儒家文化当中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克己复礼以为仁”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守"的特点。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我们自己发现什么样的道路适合我们,而是更多的告诉我们应该走哪样的路;不是让我们思考去如何走,而是告诉我们因该怎样走,而且一再强调不要越过边界,这就极大的限制了我们作为人本性中的自由意志,因此中国人就好像被局限在一个无形框框内,失去了创造和自由发挥的维度。(二)文化哲学内部的争议文化哲学内部的争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休止过,文化作为一个大的范畴很难被系统的概括并解释清晰,每一派文化哲学家都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却莫衷一是,这就让文化哲学以外的人很难全面地接受并理解其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存在价值,我国文化哲学的倡导者和先驱者衣俊卿教授曾说:“我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所努力建构的这种“范式性的”文化哲学只是我所理解的、追求的、希望的,包含特定价值取向的文化哲学形态,只是文化哲学的一种理解形\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式而不是文化哲学唯一可能的形态。”?。自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和对西方的广泛接触以来,物质生活的急速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是有目共睹的,但伴随而来的还有西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意识的对我们的强烈冲击。这种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给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下一代带来了空前的影响。进入N--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冲击带来的影响,也有越来越多的哲学家、文化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踏足到这个领域,深刻的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融合;另外,并且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西方的社会状态由资本主义初级阶段进入到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许多理论观点受到了强烈的抨击,那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就随之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和进步,以往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不适应当今的世界和当今的中国社会状况。结合这两点,文化哲学在中国这片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了。可是,由于文化哲学本身就是一个新的词汇,又是一个新兴学科,从前并没有类似的研究基础,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构架,因此众多学者虽然都投身到文化哲学的理论研究与建构当中来,但由于其学科背景和知识体系的不一致,从而导致文化哲学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对此恩斯特·卡希尔曾这样表述文化哲学:“这一方面由于文化这一概念自身的歧义性,另一方面则源于文化的超验性,这样就使文化哲学成为‘目前在哲学体系中所区分的全体分支中最有疑问和最富争议的一门学科’。”叠我国的著名文化哲学家衣俊卿教授曾在其多部著作或论文中,把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来理解;胡长栓教授也曾在其论文《从科学哲学到文化哲学》中这样解读文化哲学:“如果在思维方式的意义上来理解哲学,那么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也就应作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的理解,也就是说,不是作“X+哲学”的惯常理解。当然作为意识形态与形而上学的科学哲学与文化哲学也就只能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①衣俊卿.关注文化哲学的开放性[J].光明日报2010年9月14日国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28—\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哲学历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系统的学科,从诞生以来一直伴随着各种批判的声音,另外从事文化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也都是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去分析文化哲学的理论框架,以及构建文化哲学的范式、体系,这就难免会出现片面和单一的局限性。一个成熟的学科,或者说是一种成熟的范式应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至少应该在其内部能够保持相对统一的理论范式和解释的声音。如果一门学科在其内部都时刻保持着一种争论,那让学科以外的其他人又如何去认识和了解学科本身昵?因此,文化哲学从其学科内部来说,是相对不稳定的,也是尤其局限性的。(--)“泛文化”批判文化哲学在论述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本性的同时,过分的依赖对人的思想、人的活动的探寻,从而导致了对自然科学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的忽略,最后导致了一种“泛文化”状态。显而易见,只要有人参与的活动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活动,那么人类的历史就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人类的的一切行为都是一种文化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一种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是一种文化知识、天文知识是一种文化知识、地理知识是一种文化知识、物理知识是一种文化知识、化学知识是一种文化知识、生物学知识是一种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是一种文化知识⋯⋯那么我们还区分各种门类的知识有何用处呢?统称为文化知识不就可以了么?很显然,这样的状态是不可取的,也不适应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需要。具体的科学知识就应该是具体的科学学科,物理学的问题还需要用物理学的理论和定义来解释;化学的问题还需要用化学的实验和数据来论证和获得;生物学的问题还需要用生物学的进步来解开。具体的科学问题如果单纯的以文化来解释是行不通的,也是荒诞至极的。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文化能做什么呢?文化确实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对文化的研究和考察也确实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但文化也应该是有限制的,只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解释特定的问题,给人们提供一共更广泛、更全面的答案,这才是文化的作用,也是文化存在的意义所在。文化存在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人类的活动显现都可以称为是一种文化\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n现象,但这只是一种现象,如果探究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那就需要我们投入到更广泛的具体科学当中去全面的考察,没一种现象的产生都伴随着其它许多的原因,都不是单一的因素而形成的。人作为一种有思维的、复杂的生物体,其行为和活动也同样是复杂的,文化现象只是其中的一种或者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要透过这种现象看到事物或者活动的本质,这才是我们需要研究,也是有益于人类进步的研究。只是单纯的把无法解释或者目前的科技解释不了的现象概括为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问题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合适的。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人思想上的进步,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文化作为我们探究的对象,也就是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使人能够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思考到更多、更适合未来发展的道路~种工具,因此文化虽然作为一个很大的范畴被提及出来,并且在现代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但其终究是为人服务的,是人的文化,也只是人类众多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看清文化的本质,不要盲目的夸张文化的作用的定义,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关注科技进步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文化的作用和进步,这才是未来发展之道。第二节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批判样态可以说从逻辑实证主义诞生起,科学哲学就以科学为基础进行一系列讨论与陈述。虽然经历了几次转向,但其科学主义的特征依然明显。可以说,在历史主义出现之前,科学哲学表现为“唯科学主义”。“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的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对于欧洲的这场人性本身的危机,胡塞尔又说:“现象学从形而上学的根本上予以批判,揭露现代科学导致对于形而上学即理性信仰的崩溃,”并且“与这种对理性的信仰的崩溃想关联,对赋予世界以意义的‘绝对7理性的信仰:对历史意义的信仰,对人的意义的信仰,对自由的信仰,国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30.\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统统失去了。”。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菲利浦·弗兰克致力于科学哲学的人文理解。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现代人类文明所受到的严重威胁是什么?他的回答是:科学的迅速进步同我们对人类问题的了解的无能为力。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深深地鸿沟。弗兰克将科学哲学理解为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缺少的环节,所以弗兰克致力于在科学的历史根源、它的哲学分支及社会成果中,培育出科学的人文主义。其实科学哲学中的人文因素一直都伴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科学人文主义的倡导者,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其著作《科学史和人文主义》中提出了“科学人性化”的任务;而爱丁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巴恩斯,在《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理论》一书中指出:“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是‘亚文化的集合’,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科学当然受整个外部大文化的影响。’’圆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对于科学和技术本身更深层的探究,以及对科学以外的更全面和更系统的认识在今天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更广泛的发展。基于此种情况,文化哲学应运而生。文化哲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凸显了人的地位,对人自身、人生存状态、人心里状态的研究。人的作用和价值在科学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纯粹以科学为依据的死板、生硬的科学哲学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人类发展的需要,那么人类为了寻求一条关于哲学的全新的出路,由科学哲学范式向其它哲学范式的转向开始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转向主要有二个,下面我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一、向科学社会学的转向1938年默顿(R.K.Merton)发表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标志着科学社会学正式诞生。也正是从此以后,科学社会学成为了--I'1独立的学科,被人们所认知。“科学社会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获得了合法地位。”。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蝴.张庆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4页。巴恩斯.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理论[M].鲁旭东.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31.\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一)科学社会学诞生的历史背景科学社会学的出现有一个先觉条件,那就是以科学当成职业的人在历史上出现了。之前的科学只是人们的业余爱好,或者在本职业以外的“副业”,没有哪一个人是单纯研究科学的,或者单纯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一直是一个被包含在其它学科当中的。而随着科学的独立和飞速发展,应时代的要求出现了一批专门以研究科学和从事科学活动为职业的人,这些人慢慢被世人称为“科学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科学为专门职业的人,出现了科学家这样的社会角色。”而正是由于科学家的出现,又反过来作用于科学当中,使科学的地位日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对科学的研究中来,使科学从之前的模糊的、被包含在其它学科当中的状态,一跃称为当时代最受人瞩目和推崇的重要工具学科。人们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价值,科学和科学活动成为了时代的主流。但随之而来的,科学带来的负面的影响也被更多的学者所关注。“只有到了科学本身被广泛当作为某种社会问题或引起社会问题的一个富源的时候,对于系统地研究科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学家们才会严肃加以对待。”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科学职业化以后,随着科学的激励以及保障制度相对完善,科学知识被系统化的生产出来,伴随着大量新的关于科学的问题需要解决,科学社会学所要研究的问题被确定下来,这就是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立足点。(二)科学社会学综述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是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追溯其根源,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可以说是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奠基人。他不仅提出了实证主义思想,而且最主要的是,他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这个概念的人。而且孔德的实证主义就是在社会学当中发生影响并产生作用的。孔德把自己的实证主义与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sociologism)相结合,利用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来研究和解释社会学理论,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孔德还将以实证主义为方法的社会学①斯蒂芬·科尔: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CJ),科学文化评论,2000年版,第41页窜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鲁旭东,林聚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0页.32.\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I'Iiiiiii置萱宣毒葺暑置暑暑置ii葺置iii葺i暑ii萱ii嗣萱暑iii宣iiii寓ii暑宣i葺i嗣iii宣宣ii暑ii置ii宣葺iii与科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理论是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的。但是,孔德的缺陷在于,他把实证主义局限在了社会学当中,没能真正的实现实证主义与社会学有机融合。虽然孔德尤其局限性,不过这并不能否认其对默顿的影响,尤其是对科学社会学打的影响。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理论借鉴了孔德的实证主义的许多理论,主要表现为四点:(1)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外在与科学自身的,也就是说科学研究是对表象世界、自然世界等外在客观世界的的研究,是以现存的为研究对象的。也就是说默顿认为自然世界、表象世界等都是在科学以外的存在,而不是科学本身。默顿赞同波普尔关于世界三思想的表述。即“是人造的,同时又明明是超人类的。它超越了自己的创造者”。,也就是说,默顿也认为虽然世界三是由人创造的,但世界三也同样能够摆脱人类的控制进行自我创造,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世界。而科学知识作为世界三的最本质的存在,自然能够进行自我的创造,而不受人类的制约。在这里,默顿给科学下了一个定义:“1)一组特定的方法,知识就是用这种方法所证实的;2)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一些积累性的知识;3)一组支配所谓的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或者;4)上述任何方面的组合”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默顿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实在的,科学就是运用方法去发现这些客观知识。(2)价值无涉。默顿指出,科学是~种无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立的活动。他始终坚信,在自然界当中有一种客观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一种秩序和~种真理,我们所进行科学活动就是不断地去证实这些真理和秩序,使人能够早日获得真理和秩序。在这个意义上,默顿提出科学的任务就是“拓展被实证了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和研究的时候必须要抛弃自己的主观片面性,以客观存在为依据,公正地展示出自然的存在。这也就是要科学家们都具有一种保持科学的纯净和客观性的科学规范。①波普尔.客观知识E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鲁旭东,林聚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3页国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鲁旭东,林聚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66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工具性的知识。默顿认为,科学是具有功利性的,这在其著作《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一方面,科学只有具有了功利性,其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所认可,因此功利性是使科学成为主流学科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科学的研究方向受功利性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对此,默顿明确的指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许多科学研究都是针对着那些对技术发展十分有用的课题而进行的,而并不总是处于科学家们的深思熟虑:那些迎合当时社会及经济重点的课题吸引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为这些课题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4)经验主义。默顿认为,经验在科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认为,科学在诞生的时候,整个科学中是充满了经验的存在,并且在其后的发展中,也都是依靠经验与实践的方法来得到证实的。他的著作《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就有明显的体现,默顿对他自己的理论的论证并没有依据任何社会学的理论,而都是依靠经验主义的归纳法来完成的。而《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出版和受到的广泛认可,又反过来证实了他对于经验的认可,以及引发了读者们对于经验的广泛认同。除此以外,默顿还利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方法去寻求科学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和功能的确定。将“科学在社会结构中发展’’视为研究范式的基本框架,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打造科学社会学理论体系,建构“科学社会结构”模型。默顿认为,科学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秩序,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科学的真正意义就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正是基于此种论断,他认为科学如果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就必须具备某种更能结构来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而正是因为科学家群体正是用来实现这一目的的特定群体,所以,科学家们就必须具备某种规范,以使其能够完成他们的使命。另外,为了能保证规范系统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和鼓励机制,以确保这个系统未来的发展和稳定,即科学奖励。,综上所诉,默顿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不仅有方法和。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04页-34—\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作用,还有后续的运行机制,这表明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系统。而其局限性在于结构功能主义只研究科学以外的存在,对于现存的和自然的研究确实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但,对于科学自身的探究和科学内部的研究却没有涉及到,所以,默顿的科学社会学还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归根结底只能说默顿的科学社会学只是放逐了科学知识的科学社会学。借用英国学者惠特利(R.D.Whitley)的话说:“这种忽视对认识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科学社会学理论就是关于科学知识的‘黑箱’理论。”。二、向后哲学文化的转向在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的过程中,有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那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罗蒂。罗蒂自称他的哲学是一种新实用主义,即反对以往的传统哲学、反对~切真理,弘扬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重视了人文因素在科学当中的作用,提出了一切理论只为解释科学问题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罗蒂的新实用主义也可以说是科学解释学,也可以说其是后现代主义,但他自己把他的哲学称为“后哲学文化”。那么,什么是“后哲学文化”呢?罗蒂是这样解释“后哲学文化"的:“后哲学文化”中的“哲学”是指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后哲学’是指‘克服人们以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建立与某种非人类的东西(某种象上帝,或柏拉图的善的形式,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或实证主义的物理实在本身,或康德的道德律这样的东西)联系的信念。’’雪“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的‘后哲学’,不仅是一种既非实在论,又非凡是在轮的后实在论,而且否弃认识论,否弃哲学,坚持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舀在罗蒂的整个思想体系当中,他一直非常重视哲学、科学以及文化的致用性。。理查德·惠特利.Black--boxismandthesociologyofscience[J].SociologicalReview,1972年版,第76页窜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第ll页毒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8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因此,他认为后哲学文化是以关注政治为基本形态的。他强调政治的作用和意义,“民主先于哲学”,在哲学、科学、文学等与政治发生冲突时,必须使政治处于首要地位面让哲学、科学、文学等与之符合。然而这种政治先决性也只是局限于处理公共事务的范围,但是在处理私人事务时,这种政治先决性又不能发挥作用,所以,罗蒂提出的这种政治基础论还是未能跳出文化上的局限。很显然,罗蒂的这套文化理论是不成熟的,也是有很大缺陷的,必然会遭受来自各方的批判。综合这些批判的声音,我们把它总结为是相对主义的文化观。那么,什么又是相对主义的文化观呢?我们只要仔细地研究罗蒂的思想就不难发现,他所提出的这种文化观否定了现实的存在,他对于现实的激烈抨击和否定正是他被批判的焦点,他的理论观点反对现存的权威、制度、现象等,其实就是一种反基础的文化观,文化是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不会存在一成不变的文化,人们要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对自己的文化观进行更新,有时这种更新是颠覆性的,是一种新的文化观的生成。对于这种批判的声音,罗蒂提出了“种族中心主义”来为自己辩护,而“种族中心主义”也正是其思想的最终归宿。这里他说说的“种族”概念并不是我们以血缘关系来区分的“种族",而是类似于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的种群概念,即有着相同见解、共同理想的一类人的总称。罗蒂认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在独立于“种族”之外的绝对真理或原则,所以对于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从任何绝对的理论出发,而是应该根据自己所属的“种族”出发,提出适合自己“种族”的真理。他在《后哲学文化》中写道:“要成为一个种族中心主义者就是要完全根据我们自己的见解工作。对于种族中心主义的维护,就是没有任何其它见解可以作为我们工作得依据。检验他人或其他文化所提出的信念的办法,是看它是否能与我们的信念交合在一起。’’。此后,罗蒂又进一步补充了他的“种族中心主义”学说。认为“种族”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融合和相互沟通的,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本着平等对话的原则,通过沟通和协商达成一致或共识,从而建立更大的“种族”,慢慢的使这个“种族"①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82页.36·\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涵盖全人类,那么到那个时候,“种族”的真理即是真理,“种族”的文化即是文化。罗蒂说:“我们说,必须从我们自己现有的信念出发,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现有的信念而不能改变;我们说,把别人(别的共同体)的信念与我们自己的信念交合在一起,并不是说一定要让别人服从我们的信念。如果经过对话和协商,我们认为别人的信念比我们的信念好,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信念,接受别人的信念。这就是说,种族主义的‘种族’(共同体),并不是封闭的,它是开放的。我们可以扩大‘我们’的范围;而让愈来愈多的‘他们’变成‘我们’。"①显而易见,这不仅体现罗蒂的哲学思想,也掺杂着罗蒂的政治思想。可以说罗蒂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是统一的,研究其一种思想必然会了解他的另外一种思想。罗蒂的思想重视人文精神,注意到真理的相对性和对象性,而且其政治愿望也是美好的。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罗蒂的哲学和政治学却显得过于狭隘。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的确需要人的参与和作用,但是哲学存在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解释现存的问题和现象。在解释现存的意义和问题的同时,哲学还要致力于引导人们的思维向更远的方向发展,包括科学的解释学和科学的发展,都是为了能引导人类向更远的明天迈进。如果只局限于今天的问题和成就,那么人类进步的车轮将停滞不前,历史前进的洪流就会将人类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哲学需要不断发展和进步。哲学在解释问题的基础上,其更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如果不伴随着思想意识的进步,后果将不堪设想。科技伦理学在这方面作了更为详细地研究。大体看来,罗蒂的思想,尤其是其进步的一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人文精神的大门。但因其历史局限性,他的思想理论最终还是被历史前进的洪流冲垮。①罗蒂.随机性、反讽与协同性[M].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页一37—\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节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批判辨正一、科学社会学批判(一)打开“黑箱”首先我们要先对“黑箱”概念做一个解释,“黑箱”理论简单的说就是指忽视了科学内容本身的,只对科学的规范、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的一种科学社会学当中的局限性。默顿认为,科学的认知内容与纯科学之外的因素无关,“社会学不可能解释科学的内容,科学的内容最终是由自然所决定的"①。他说:“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影响科学知识的发展,或者,考虑一下我们更熟悉的问题,无论科学知识最终如何影响文化和社会,这些影响都是以科学本身变化着的制度结构和组织结构为中介的。”@由此可见,默顿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局限在了科学社会学的结构和规范等问题上,而并未对科学本身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和表述。因此,默顿所提出的科学社会学忽略了科学知识本身的诸多因素以及科学知识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概括的说,就是默顿的理论体系当中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科学知识环节,其科学社会学也是没有科学知识的科学社会学,从而发展为只有科学的规范、结构等因素的片面的科学社会学。针对默顿理论当中关于科学知识“黑箱”的存在,爱丁堡学派做了最激烈的批判。他们认为,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既然已经忽略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探索,那么默顿就等于丢掉了科学社会学的灵魂,因为科学知识才是科学社会学的基础,所以默顿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爱丁堡学派的代表布鲁尔曾批评默顿的科学社会学只是笼统的研究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而没有真正的实现用社会学理论去研究科学本身,这过于保守。而社会学家对于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的盲目推崇和追随使他们全都陷入到了关注科学规范和科学制度上,从而导致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研究科学知识本身,布鲁尔说,“这种心甘情愿限制自己研究范围的做法本身有违科。斯蒂芬·科尔.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J].科学文化评论,2000年版,第54页@默顿.科学社会学散忆[M].鲁旭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2页一38—\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暑i暑—■iiii宣ii■i暑曹ii暑iii薯暑i———暑置暑宣ii葺暑i萱ii—ii萱——暑i—i宣葺葺宣i葺暑|ii置—皇暑宣薯暑i|置i蕾i葺皇宣宣葺萱置I■学本性,是不彻底的社会学研究,应当把所有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都当作调查研究的对象。以前社会学家把本来可以研究的领地让给了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爱丁堡学派的批判目的是要给世人展现一个完整的科学社会学理论,针对默顿理论的局限,打开“黑箱”,使世人都能够对科学社会学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把科学社会学的研究重点重新导入到对科学知识本身的研究上来。爱丁堡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巴恩斯认为,“科学知识应该是社会学家理解自然知识及其多样形态的最有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最大的障碍。”@爱丁堡学派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打开“黑箱”重要意义和作用,他们还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出了打开“黑箱"的具体办法,他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科学知识发展与社会利益变化两者之间的内在因果相关性,并以“利益”(interests)作为必要的解释资源,对科学活动进行社会学的因果说明,即打开科学知识的“黑箱’’。总之,他们认为,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利益紧密相关的,任何的科学活动或者科学创造都是由利益所决定的。爱丁堡学派指出,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科学创造或者科学评价都尤其潜在的利益驱使,“目标和利益有助于解释作为目标导向和利益行为的特定结果的特定变化,它们虽不能充分解释行动的原因——-在任何实际的经验性情境中,任何言语意义上的原因都不会被认为是充分的——.f旦它们的确是导致行为的原因,如果不涉及它们,相关的行为将无法得到解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利益关系是与科学发展相互依存的。在这里所指的“利益”是广义的,不单纯的指同行的认同、或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政治利益、宗教利益、文化利益等。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科学规范、科学制度等问题上,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忽略了科学知识本身,终究是片面的,爱丁堡学派针对其致命的缺陷,通过构建“利益模式",将“利益"看成是科学社会学当中首要问题的切入点,以此来解释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及变化,从而凸显了。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M].艾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3页。巴思斯.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理论[M].鲁旭东.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8页。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科学家在科学活动当中的作用和价值。因为,科学家只是一个群体,他们也都是由现实社会中的特定人群所组成的,因此,社会因素通过科学家群体而渗入到科学本身当中来,实现了科学与社会的有机融合,这才是科学社会学的本质所在。由此可见,爱丁堡学派通过刚性的理论规范修正了默顿的妥协的科学社会学理论当中的问题,把科学知识引入到科学社会学当中,并融为有机的整体,真正的打开了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中的“黑箱"。(二)打破科学规范科学规范理论是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理论核心之一,并一直被认为是合理的和可行的,直至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才引起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并引发学界的广泛争论。针对默顿科学规范理论批判的声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质疑默顿科学规范的独特性。默顿认为,科学规范是科学最重要的特征,它是独立存在的,并且正是因为科学规范的存在,才能够保持科学在自身的领域内不受任何干涉的自由发展,这也是科学制度决定的和特有的。针对这一观点,巴恩斯指出,科学当中的许多特性并不是科学所特有的,而是同样存在于其它的社会活动中。在科学活动中,社会规范不能约束科学家的行为,只有认知规范才发挥相关的作用。“那些表现出最大程度的一致的科学家群体,是共享库恩范式的共同体。在这些共同体内部的凝聚力、团结一致和共同的信奉,是来自范式的技术规范,而不是一种普遍的科学的‘精神特质”。;其二,质疑默顿科学规范的有效性。这是针对科学活动当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符合科学规范的行为所提出的,既然是规范就应该被无条件遵守,而一再出现的不符合科学规范的科学行为本身就是对科学规范最大的讽刺和嘲弄,因此科学规范的有效性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三)对奖励的不同解读默顿所提出的科学奖励系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释科学发展的动力。默顿认为,奖励有许多种,同行肯定在科学奖励中的地位要占据又要位置。因为,科。巴恩斯.TheScientificEthos:ADeviantViewpoint,EuropeanJournalofSociology(11),1970年舨,第23页一40一\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学奖励与其它的奖励有所不同,科学本身更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肯定和理论上的成功,所以在物质奖励和同行认可的过程中,科学家显然更追求同行的肯定。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遍的接受。+巴恩斯也指出,科学家一般会把自己的科学活动的成果在一个共同体内分享,以此来获得共同体的认可,而且他们也非常重视这种共同体对他的认可。巴恩斯说:“承认本身就是许多或绝大部分从事科学的人所渴望的东西,这种承认也许是名望或者是朴素的敬意,也许是喝彩或者仅仅是其他人的赞美之辞。而且,正是对这种承认的希望成为了许多科学家工作的动机,这或许是事实⋯⋯一个科学家如果希望自己有一个成功的科学事业,即使对承认不感兴趣,甚至讨厌并且憎恶这种承认,但他还是不得不寻求获得这种承认。"国但这并不表示这就使科学家追求的终极奖励。对此,巴恩斯认为“承认并不仅仅是对科学家进行奖励的一种可能的形式:在这种奖励系统中还包含着一种更深层次、更根本的奖励方式”@。科学家之所以在意同行承认,是因为“承认是通往一切之路”@,也就是说,其实科学家追求的也许不单纯是同行的认可,而是通过同行的认可,从而获得他想要追求的其它目的。例如,科学家想要了解更多的本专业的动向或知识,他需要去其它国家调研才能够获得,而这就要看他是否获得同行认可;一个科学家申请一个项目或课题,需要很庞大的一笔科研经费的资助才能完成,同行认可就是他获得经费的关键;一个科学家想要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领域和一群更权威的科学家一起工作,那么同行的认可是其能否成功调动的决定性因素⋯⋯总之,“不管这个科学家所需要的是什么,实现这种需要的方法就是借助他所获得的承认’’④。综上所述,同行认可是科学家追求自己真实需要的一条途径。虽然多数人都统一默顿对于同行认同在科学奖励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们的本质却截然不同。默顿把同行认同作为科学奖励的终极追求和目标,是一种纯粹的函巴恩斯.AboutScience,N,Y.:BasiIBlackwellLtd,1985年版,第15页孕巴恩斯.AboutScience,N.Y.:BasiIBlackwellLid,1985年版,第45页。巴恩斯.AboutScience,N.Y.:BasilBlackwellLtd,1985年版,第45页晷巴恩斯.AboutScience,N.Y.:BasilBlackwellLid,1985年版,第45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科学追求。而事实上很多科学家确实把同行认同当成自己追求终极奖励一个手段或一条途径,最终这些科学家的终极追求还是与利益因素相结合的,这些追求可能是一些精神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这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科学整体所体现出来的共性。二、后哲学文化批判《后哲学文化》一书的出版,标志罗蒂的理论体系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也为其成为后现代哲学的代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代的理性主义哲学全面的推翻了中世纪的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从而发展了认识论,使之成为了人类思想的主流。这种认识论的哲学把自己放在了哲学的巅峰,认为只有通过认识论的方法才能够追求人类的终极真理和信仰。如果我们把中世纪的神学成为是一种“神话”的话,那么认识论的出现,罗蒂就把它称之为“后神话文化”。因为这种神话是以哲学为发源地,因此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哲学文化”。罗蒂看到了这其中的诟病,致力于消解这种以哲学范式,正是基于此种目的,他才提出了他的哲学观点:哲学不是一切知识的核心和基础。在罗蒂这里哲学从“大写的哲学”变成了“小写的哲学”。又因为其针对“哲学文化”而诞生,所以他称其为“后哲学文化”。首先,罗蒂的这种文化观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观。因此,也有人称他为实用主义者,他对此感到很自豪。罗蒂曾经明确的表示过:实用主义是反本质主义的;在关于应该什么是真理和关于实际上什么是真理之间没有任何认识的区别;在事实和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区别;在道德和科学之间没有任何方法论的区别:它除了对话的制约以外没有任何别的制约,这不是来自对象或心灵或语言本性的全面制约,而是由我们的研究伙伴的言论所提供的零星制约。由此不难看出,这一观点他是发扬了杜威的使用主义,但这也是其理论的本质内容。虽然罗蒂在他的理论中反复强调反本质主义、反击出主意,但它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在其论证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实用主义一直是其理论的本质和基础。\n第二章文化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文化哲学趋向其次,罗蒂在著作《后哲学文化》中谈到,传统哲学的延续者们都称他的哲学理论是一种“颓废的”文化,其中以柏拉图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最具代表性。柏拉图主义者认为它没有原则、没有纲领、没有结构、没有秩序;实证主义者则认为它不够严谨、不够科学,没有事实依据。对于这些质疑,罗蒂反倒认为这种“颓废’’是“对它自己时代的把握”∞,但是他的理论体系当中关于文化观中的相对主义(虽然罗蒂对这个称呼不赞成)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文化中,无论是牧师,还是物理学家,或者诗人,还是政党都不会被认为比别人更‘理性’、更‘科学’、更‘深刻’。”e7受其理论的影响,很多人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正确的错误的、真的假的、爱的恨的等一切对立的东西都不复存在了,都可以在他的理论里找到消解的依据,都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去解读,难道这不是一种“颓废”么?第三,应该正确的引导和研究对于后现代思潮的反思和影响。佛克马在其著作《走向后现代主义》一书的译本序中说,后现代主义与发达地区的现实状况密不可分,而在那些尚在为温饱而奋斗的国度,它是不得其所的,这似乎是给我们打预防针。但是,自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以来,后现代思潮也不期而至,并且以其理论的新颖性和开放性强烈的冲击着国人的思想,一些思维敏锐的学者清晰地注意到了后现代对于国人的影响,适时的提出了构建“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于此同时,他们也清醒的看到以我们的国情是无法与西方平等的在现代性上进行比较的,西方以其发达的工业和经济为支柱,已经呈现出了一种高级形态的现代性。但是我国的学者提出,我们可以跨越过现代性,在后现代性上与西方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中国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为西方也展现出许多绚丽的瑰宝,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成为了风靡一时的理论基调。对于这种基调,我觉得应该谨慎而行。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后现代主义完全否定,坚决的拒斥于我们的生活之外,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其中必然有其合理性的部分,但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看到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获得什么i什么是与我们不相符的,之后才能对其有一个客观的、合理的评价。①罗蒂.后哲学文化[蛔.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警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43—\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章小结虽然文化哲学的出现使人类在科技进步的维度之外又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感受,更加为这个只是注重科技进步的社会及时的敲响了警钟,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有其非常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但终究还是尤其局限性的,尤其是其导致的“泛文化”状态是其中最致命的。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文化哲学还是不能作为一种新的、全面的哲学范式来指导人类的进步,而只能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人们还会重新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理论依据,那么文化哲学的转向将再次形成,文化哲学就只能作为指导人类进步理论的中间环节,永久地定格在历史长河当中。\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相伴而生,二者相互依赖,互相依托。每一次重大的人类变革都依靠历史的积累、文化和思想的突破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三种因素而形成。人类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在寻求使自身更好发展的未来之路。曾经人们想用科学来代替意识形态指导人类的发展,然而却造成了技术压抑人的局面。于是,转向了对文化的依托,企图用文化来解释一切问题,却又造成了文化至上的局面。这些都不是科学之举,都不符合人类自身需求和进步,都终将被淘汰。人类若想找到一条通向未来的科学发展之路就要转变思想,不能单~地从某一个方面去寻找出路,而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地考虑发展的问题,找到真正能实现人类进步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依据集中体现在“科学文化哲学”的概念框架之中。这一概念包含三个需要解释的范畴:即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因此,在研究科学文化之前,搞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文化则尤为重要。第一节科学、文化、科学文化一、科学对于科学的定义历来就有多种宽泛的解释。然而,在笔者看来,科学是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的生存环境具有进步作用的,能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能够依靠实验被证实或在逻辑上可证明的,对于理论的逻辑发展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相对真理。(一)科学的历史渊源严格地说,科学这个词应该是个近代词汇,因为科学的定义成型于近现代。因为在近代科学产生前,还没有一个对于科学的定义,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把科学放在历史的维度去讨论。科学这个词自诞生以来就有许多种解释:《辞海))1979年版中对科学的解释为,\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辞海》1999年版中对科学的解释为“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法国的《百科全书》对科学的解释为“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前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对科学的解释为“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二)科学精神科学与科学精神关系甚密。正是科学精神才使得科学诞生。那么,何谓科学精神?简而言之,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真的实验精神。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探索真理只是为想摆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①可见,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就是人类求真而得到的理论。这种理论不被外界任何的借口和需要所束缚,只是单纯的为了寻找世界的真相,给人们呈现一个真实的、清晰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这种求“真”的精神,也就是西方的“日神精神”。日神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传说,传说中主管太阳升落的是天空中的一位神——太阳神阿波罗,“日神”这个词就是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太阳神阿波罗的宗教崇拜而得来的。在古希腊人们的认①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页.46.-\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识中,认为只有太阳带给世界光明,万物都需要有太阳光辉的照耀才能生长,不然世界就会毁灭,因此在古希腊的传说中,日神阿波罗的作用和人的生活更直接,是日神给万物~个存在的可能性,也有统治人类生存和灭亡的意味;并且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这个规律从未改变过,而世界万物的生长也是按照太阳的这种特性而维系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不会改变,因此,日神阿波罗是理性和真知的象征,所以对于日神的信仰就是对于真理的信仰。也正是因为这种古老的思想渊源,所以才造就了西方崇尚科学的传统,也为科学的诞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对精神世界和宇宙本源不惜禁欲、执着追求为特征的日神精神,对于孕育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温床。”。科学精神当然还有其它的内涵和外延,但对其本身而言,另一个非常主要的方面就是坚持。无论科学精神怎样发展,都要本着求真的要求去发展。而求真之路却充满艰难与坎坷。每一次求真的过程都是科学发现者们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的辛酸的探索过程。每一个科学理论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结果,它伴随着特殊的历史事件和具体的人类需要。科学最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人类的发展。科学少不了人的参与。科学精神也就是人对于真理的渴望和对于未知的不断探索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出人类为了自身更好发展,而进行不断努力的奋斗过程。在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中,人难免会经历失败和挫折,这就需要人们不抛弃、不放弃,一如既往的努力探索,最后才能获得真知。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拥有胜利者的微笑,也只有经过了一次次的失败和现实的无数次的检验的理论才具有真理性和适用性。科学的范畴无法简单地解释清楚。(通过这里的修改,个人认为,论文中语言的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书面的论证毕竟不同于口头的解释,故要注意语言的规定性。)科学当中必须要伴随着现实的检验和不断的改进。而且科学的发展同科学精神一样,都是一个不断坚持、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但不论科学怎样进步、人类怎样发展,科学精神的本质不会变,这种“求真”“坚持”的内核不会变。这些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经过历史的洗礼,被代代延续下来,形成比核心价值更稳。马来平。哲学与文化视野中的科学D妇.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47-\n黑龙江大学硕±学位论文定的因素——传统。(三)科学传统科学精神造就了科学传统,而科学传统造就了经典的科学。科学传统是科学精神累积的结果。这种结果也可追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学术传统是:“它是自然主义的,注重研究自然规律;它是本体论的,探求宇宙内在的本源;它是一元论的,力求用统一的原理,解释多样性的自然现象;它是理性主义的,确信人类能够解答宇宙存在之谜;它是形式逻辑的,追求建立严密公理化的演绎系统。"①科学发展的核心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被继承,又被流传,这就是一种科学传统。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强调的还是对科学“真’’的不断探寻、在探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隐性因素就是“坚持"。这是科学自诞生以来一直都没有改变的,也是科学为什么一直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传统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特性,更是一个体系。一种理论一旦形成了一种体系,那这种理论就是相对稳定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真理’’、解决问题的代名词,人们提到科学就会产生一种严肃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能被证实的印象,这种印象根植于人们的脑海当中,被人们无条件的认可。这就是科学传统带给人的影响,因为历来科学的诞生都伴随着人类的一次次突破、一次次进步,人们在寻求真知的过程中都会借助于科学,这俨然就形成了一种习惯,这也就是一种传统。综上所述,科学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也不是单纯的革命和需要的结果。相反,科学的产生遵循着科学精神,并按照一定的传统累积成。科学具有历史性,其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此外,科学还体现出其预测性和前瞻性。这些不同的特性,共同组成了科学的内涵和作用。二、文化“文化”是一个比科学还要宽泛的概念,理论界多年来给文化概括出了多种定义,但却始终不能给出~个统一的、普遍的定义。一直以来,哲学家、文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都试图给“文化”一个明晰的、确定的概念,可是却只得$《科学传统与文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46页\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概念。“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囝_那么何为文化呢?在这里,笔者将借鉴三位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给文化所下的定义:(一)文化的定义对我国近代人们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家,胡适先生把文化界定为“人们生活的方式”。“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凡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子,一是物质的,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是精神的,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是精神的,也没有~种文明是单物质的。”咐于胡适先生而言,文化并不是单指人类精神上产生的~种习惯,而是人类切实的生活,人们生活的习惯,包括人们去改造自然,制造生产工具等的活动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这里面就包含着科学技术进步的意味,也就是说,胡适先生把科学技术的进步看做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没有任何文化单纯是物质的,一切文化的工具都是利用天然染料的质与力,加以理智的解析,然后创造成功,以满足人的欲望、美感、好奇心等⋯⋯一个民族的文化,可说是他们适应环境胜利的总和,适应环境之成败,要看他们发明器具的智力如何,文化之进步就基于器具之进步。”@另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家梁漱溟先生也给文化下过一个定义,他在定义文化的时候称文化为“文化非为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样法”在这里指的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规则和秩序。他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的生活习惯和人类生存所形成并_①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胡适.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胡适文集4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胡适.东西文化之比较:胡适文集lOt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国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版,第24页\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代代传承的生活秩序。它类似于传统,但又比传统具有突破性和革新性。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最后,我国文化哲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衣俊卿教授也对文化下了一个定义:“人们对文化的理解还是共同指向了每一时代具有普遍影响的行为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也就是人之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衄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人要怎样生活的角度来谈的,讨论人在生活和劳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习惯和特性。二是,说明文化是相对稳定的。综上所述,虽然每个人对文化的定义都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可文化的对象是人及其生活。由于文化与人密不可分,在定义文化的时候就一定会是人的文化,而不存在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所以,笔者对文化的定义为:所有人类发展的历史,包括人思想的发展及转变,以及当下的人主动参与的创造和改造生存和生活环境的人类的活动,统称为文化。(二)文化的特点文化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末年的《易·责挂·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在表述里通“纹",这里是指纹理的意思,也就是说天文指的是天道的自然规律,而人文就是人的社会生存规律。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直白的意思是指一种文字的传统和传承,隐含的深层含义则是指人类生存的一种规律和过程。文化是一个厚重的历史性词汇。提到文化就一定会和历史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历史性的存在才能称之为文化。文化代表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的状态,因此要根据地域和生存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故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会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环境也会造就不同的文化样态。纵观整个世界历史,人类的文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几种文化的样态:即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这四种文明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也代表了四种不同的理性追求和信仰,大致可概括为:中国的文明是一种伦理的文化;印度的文明是一种宗教信仰的文化;希腊文明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巴比伦①衣俊卿.关注文化哲学的开放性[J].光明日报.2010年9月14日-50.\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文明是一种法制的文化。这四种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进行了自身的发展和融合,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航海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脚印踏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按照自己从前的方式进行生活,所以人类的文化进行了摩擦与融合,最终形成了新的文化样态。而因为中国在近代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特殊国情中,所以中国的文化与其它三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就很少,因此也就形成了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即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1、西方文化的特点总体看来,西方文化的特征在于“变”。可以说,西方的文化是一种混合型的文化,其中信仰的文化、理性的文化和法制的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其一,西方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为主,人们会定期去教堂做礼拜,犯了错误会去找牧师忏悔以寻求内心的安慰,会祷告;其二,在生产和生活上,西方人又是“不安分的”。他们不循规蹈矩、不迷信权威和传统,他们总是寻求新的出路和新的办法,他们总是想到创新和独特,甚至把创新性和独特性放在科学性之前,就是这种特性使得许多新的科学和技术被发现。这种活跃的思维方式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开启了西方人智慧的大门,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理性被重新释放,西方人会用理性去思考未来的出路,运用理性去进行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用理性去进行反思和批判,所以在西方,理性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其三,在西方维持理性发展秩序的就是法律,用法制给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以保障和依靠,以法来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上述三点构成了当今的西方文化,信仰和法制都是内在于人心的,而创新体现在外,成为代表当今西方文化最显著的特点。而对这一特点影响最大的就是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文明。正像我在上文中提到的,“它是自然主义的,注重研究自然规律;它是本体论的,探求宇宙内在的本源;它是一元论的,力求用统一的原理,解释多样性的自然现象;它是理性主义的,确信人类能够解答宇宙存在之谜;它\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形式逻辑的,追求建立严密公理化的演绎系统。”①它是在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人类自身行为规范,运用理性的力量去进行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这就构成了一副刚性的、活跃的社会生活景象,也就是西方的文化特色。2、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守的文化。从发生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在中国,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定位,例如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这些身份形成了控制整个社会的一张伦理关系的巨网。每个人都被秩序井然地安置在这张网中。在网里,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彼此间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根本宗旨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并且更重要的是,其中绝对不允许有否定和反抗的行为,甚至思想。所以这样的伦理关系网彻底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性。例如,中国的经典传世之作《论语》中曾有记载:“叶公谓孔子日:‘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日:‘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一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在中国的圣人孔子看来,父亲偷羊,而几子为父亲把事情隐瞒下来,这才是正直的,因为其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孝”的伦理观。可见,在中国历来统治人思想的都是一张伦理关系巨网,而不是法治。显而易见,在中国历史上,学术界历来都推崇“尊师重道”的风气,即便自然科学也难以幸免。《皇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被推崇为不可企及的,旷世经典,后人只能破解、注释,但绝不能对其存在稍许怀疑,更不可以去发展。另外,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可谓少之又少;中国人好像一直以来都不很注重科学和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经世致用之学。即使是从事科学的人,也不去开拓和创新,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撰写各种注本。例如《水经注》、《九章算术注》、《本草纲目注》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这不是否定解释和注释的作用和价值,而是说,这当中难免有“遵循古法、墨守成规"的弊端。什么结论都是前人的观点,对于自身而言没有一点的进步和创新,都是以古之圣贤的言论为当下的经典,经验也都是参照古人的旧习。这就必然导致科学。《科学传统与文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46页-52-\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和技术的落后,也就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与西方相比,显而易见的是,近代西方诞生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其中有很多还被今天人类所推崇和使用。而在西方的科学界,却很少有人读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等人的经典著作,而总是关注最新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可见,若想发展,一味地遵循守旧是行不通的,只有扬弃从前的经典,以理性批判的目光去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找至ll真正的出路。随着历史的发展,虽然中国文化也有改变,但中国人精神气质上的依附性特点却从未从根本上有所改变。直到今天,我们的科研课题从选题、研究、直到成果评价,科学家也都是大量的罗列经典或权威,好像只有这些经典和权威才能证明自己的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身的独特性被抹杀了,创新性也消失了。如果只是需要一味地重复前人的东西,试问社会将如何进步?更可叹的是,这种严重缺乏独立精神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依靠事实的检验和证实,而不依靠古之经典的堆积。科学需要时代性和独立性。科学如果失去了独立性,就不可避免地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文化因素了。(三)文化的困境文化与人类的发展相伴相生,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人类不可能抛弃文化而进行单纯的物质生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和产物,只要人类存在,文化就会存在。然而,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却遇到了困境。文化是一个很难被说清楚、讲明白的定义,但它又无处不在,并且在人的心里产生巨大的影响。有许多哲学家、科学家、理论学家、人类学家等都想给文化下定义,最主要是要给文化划界,但最终他们都没有成功,都被囿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中。我在本章开始也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定义说文化是历史的、是随着人思想变化发展的、人类改造和创造活动的统称。但文化的定义还是过于宽泛,一切人类仓lJ造和改造活动几乎包含了当今世界的所有领域和所有方面,那么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的参与就可以把其归结到文化上来,而用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是不能解释所有闻题的,有些问题和困惑是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客服的,不然社会和历史将怎样进步呢?\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那么,随之而来的质疑就是,科学也是人的参与才完成的,那么科学也即成为了一种文化的样态,那么科学将怎样被用文化解释呢?科学的问题还是需要科学的解释,那些笼统的、宽泛的、甚至神秘的解释都不能为我们的发展带来实际的解决办法,所以单纯的用文化来为自然定义、为科学定义是不负责任,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就需要突破文化定义这种狭义的束缚,把文化放在历史当中去,来解释历史、书写历史,而用科学去发展当下、发展未来。这并不是说我否定科学是一种文化样态,也并不是否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文化作为一种现实的解释模式显得有些模糊和宽泛,我们与其在这里继续探讨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不如用这种精力去发展科学和探索更好的、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理论范式,只有这样才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之路,也只有依靠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才能找寻到人类的发展,人类自身发展了,文化自然也就发展了,因此把哲学的发展范式定义到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本身就是存在其局限性的,所以哲学如果想要继续发展,必须得找到一条新的道路,那么应运而生的就是科学文化哲学。三、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概念提出甚早,但其涵义却莫衷一是。人们只是从某一个侧面去探讨对科学文化的某一种理解或某一方面的解释,因此,对科学文化进行全新的理论建构则变的非常关键。(一)科学文化的历史渊源1、科学文化的起源科学文化最早出现在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一书中,但其只是粗略地提到了科学文化这个概念,并未进行深入详细的论述。随后,文德尔班的学生H.李凯尔特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一书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科学文化这个概念才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西方的科技发展较早,所以对科学哲学和科学文化的论述也比较早的出现。叶尔绍夫的《科学、文化、社会》、李克特的《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萨顿的《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斯诺的《两种文化》等文章或专著中都对科学文化进行了不\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同侧面的论述,另外希尔、哈贝马斯、马尔凯等哲学家也都为科学文化下过定义:1)希尔尽管承认,要对科学和技术文化(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culture)下定义,往往表达重叠和多义、实践交织、中介交叉,但是他还是表明,它指称在各种社会领域传播的有意义的实践和伴随它们的表现的系歹lJ,是知识、技艺和态度的组合。2)哈贝马斯也揭示了科学文化的深层底蕴:科学文化最终不是由理论的信息内涵创造的,而是由理论家中那种审慎的和具有启蒙性的素质的形成创造的。欧洲精神的发展过程似乎是以这种文化的形成为目标的.3)马尔凯指出:“科学文化被认为是一套标准的社会规范形式和不受环境约束的知识形式。这些规范典型地被认为是一套明确地限定特定类型的社会行为的规则。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它们被解释为要求科学家采用一种无私的、政治上中立的态度对待客观事实资料。”这些文章和定义也为科学文化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2、科学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科学文化这个概念最早是被我国近代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胡适所提及的。在胡适看来,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西方近世文化有三大特色。一是理智化,即一切信仰须要经得起理智的评判,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拿证据来"。凡没有充分证据的,只可存疑,不足信仰。二是人化,即知识的发达提高了人的能力,扩大了人的眼界,使他胸襟阔大,想象力高远,同情心浓挚。三是社会化的道德,即不局限于个人的拯救和个人的修养。但对科学文化的系统研究还是起步较晚的,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究的方向和领域也都与各研究者的知识背景相关,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内对科学文化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成果主要有:程伟礼的《李约瑟科学文化思想述评》、马来平的《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郏斌详的《科学文化观的兴起》、韩民青的《论科学文化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张钢的《德国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刘郎的《科学文化初\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探》、胡潇的《论科学的文化品格》、李耀平和李毅的《论科学文化的精神功能》、韩璞庚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孟建伟的《科学与奥林匹克精神》、肖峰的专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周昌忠的专著《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李醒民的《科学的精神与价值》、王大珩、于光远主编的《论科学精神》、吴国盛的《科学与人文》和洪晓楠的《从科学哲学到科学文化哲学》等。2002年11月,京沪两地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聚集上海,举行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会后发表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虽然该宣言引起学术界的不少争论,但它表明了学术界对科学文化研究的集中关注。按江晓原教授的说法,它“成为‘科学文化’正式登场的标志性事件,对于科学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士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共同倡导发起的“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后改,为“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开讲,每年举办,它的宗旨是为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提供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贯通。2003年5月12日,百家讲坛播放王直华的“科学文化漫谈”。2004年科学文化研究专业期刊《科学文化评论》创刊。可以说,这一时期,科学文化研究蔚然成风,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的社会和学术氛围,研究著作和论文大量涌现,也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群体。在这些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科学文化哲学家们当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以江晓原和刘兵教授为代表的、被称为“科学文化人”群体,早在1999年,他们就和其他学者一起出版了《三思评论》,该评论被当时的媒体称为科学文化界的《读书》,他们被称为“科学文化人"。之后,该群体从多视角、多纬度阐述科学的形象并对各种科学文化事件给予反科学主义的评论。2)马来平在其《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一文中,对科学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科学文化正在与世界各种类型的文化相互渗透;从科学的研究对象、课题、方法,以及科学语言、科学成果和科学的功能等方面看,自然科学本身具有一种超越民族和地域的国际性;科学文化与西方文化也有冲突的一面: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在科学分化基础上的一体化等。诸如此类的情况表明,科学文化已.56.\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经是或正在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它不专属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地区,同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既有一致也有冲突。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许是通过科学文化的桥梁作用,世界各种文化逐步达到融合。从这个角度说,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具有暂时性。当然,要解决这些冲突,不仅要依赖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要依赖于中国传统文化向着适应科学方向的改造。’’国3)洪晓楠教授在《论科学文化哲学》一文中对“科学文化哲学”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认为英语中的“PhilosophyofScienceCulture”和“CulturalPhilosophyofScience”都可译作“科学文化哲学”:认为科学文化哲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文化,这种科学文化哲学以作为文化的整个科学为研究对象,是“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是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即“科学文化—哲学”:二是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借鉴文化哲学研究的视角、方法等来研究科学,这种科学文化哲学就是关于“科学的文化哲学”,即“科学一文化哲学”。在此基础上,洪晓楠认为,他使用的“科学文化哲学”概念是两者兼而有之,但“主要侧重于用文化哲学的视角来透视科学文化,整合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史、科学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ofScience)等(统称ScienceStudies)研究成果,以期能够获得一些新的看法”@4)李醒民在其论文《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一文中对科学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构成要素,是人类的诸多亚文化之一。科学文化是科学人(manofscience)在科学活动中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或者是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科学文化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和禀性,体现了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科学文化深刻地内蕴于科学,并若隐若现地外显于世人。”@5)孟建伟在《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文化哲学》一文中,指出:“所谓科学文化哲学是这样一种学科或研究方向,即将科学看作一种文化或文化活动,从而对其进。马来平.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J].山东社会学刊.1989年第2期。洪晓楠.论科学文化哲学[J].文化学刊.2009年第4期。李醒民.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J].科学文化评论.第4卷第4期2007年,第72-73页·57·\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哲学探究:这样的研究既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又区别于一般的文化哲学,是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是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深化和拓展。他认为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文化哲学是新世纪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转向,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科学哲学的狭隘定位,从而使其走出现有的困境,而且还将大大拓展科学哲学的研究视野,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①虽然这些专家学者和教授都对科学文化做了自己的定义,但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都有其局限性,同时没有一个定义是系统的和全面的,换句话说,他们只是指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或理想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对科学文化的范式做了某一方面的解释,而并没有真正的给科学文化下定义。那么,我在参考了国内外的哲学家和研究者的成果后,决定对科学文化下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定义。(二)科学文化总体性理解科学文化概念的诞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结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符合当下人类科技发展和文化需求的理论,能够为人类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新的哲学范式是必须包含科学和文化这两种重要因素的呢?概括起来,现时代的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想要摆脱愚昧和落后,那么只能是人类对理性的要求越来越严谨,人类只有用更多的实践和事实才能够证明真理和发展社会;而当今的社会对于人类的多样性的考察和诉求也是人类发展和进步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人本身的思考和对人类生活的研究是有益于人类未来发展和使人类全面、彻底摆脱落后和贫困的根本途径。因此,人类未来的发展模式必然是科技理性与文化精神的有机融合、必然是逻辑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辩证统一、必然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包容、必然是物质外因与精神内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够完成的。追求真理和更好的发展一直是人类的夙愿。在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后,我们回首望去,人类依旧是对真理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批判与改革,对于更适。孟建伟.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文化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充2003年第6期.58-\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置暑暑宣ii置置置i暑暑i暑ii■—■宣宣—■置置宣i置—皇薯i暑置暑iii萱暑置宣iii—ii葺覃鼍叠岛i薯篁暑iii■葺i宣i—皇—■i萱|■i宣i置嗣I一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方法和经验的不断论证与扬弃。直到今天,哲学的功能也是对真理的论证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哲学范式依旧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全面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未来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所以,新的哲学范式一定会是对当今的物质生活影响至深的科技进步和当今人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精神更高追求的文化回归的融合与统一。新的科学文化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文化,以往的科学文化多是从某一个侧面或者某一个角度对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做了一定的描述、或者是对于科学当中的文化做了描述、或者是以文化为方法去研究科学或描述科学、亦或者是对于文化当中的科学因素做了描述⋯⋯对于以往的各种关于科学文化的描述,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这也都是与学者与哲学家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需要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处于一种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或社会影响下所作出的科学文化的研究与描述就会具有其局限性,而本文则是通过以往对于科学文化理论的哲学研究,以哲学的方法为指导,在整个人类历史进步的背景下,从宏观去分析科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再结合当今的时代性提出的一种客观的、全新的哲学范式。在对以往哲学家和学者对于科学文化的分析和总结之后,结合哲学的理论和方法,最终我认为科学文化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点:1)科学文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科学技术对人现实生活的直接影响,以及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产生间接地深远的影响。2)科学文化是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3)科学文化具有以科学理论和现实实际为基础的前瞻性和预测性。4)研究科学文化的方法是理性的批判和科学的实证,以及基于科学理论和逻辑上的大胆预测。5)科学文化是历史性的、主动性的、普遍性的和共享性的。6)科学文化理论本身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理论体系,它的诞生及发展始终是存在多种声音的,是科学与文化交汇后形成的新的维度。7)科学文化的发展综合了理性和经验的分离、统一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构筑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通过以上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学文化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的真理,必定会受到历史的局限,它只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现时性的薪的科学哲学范式,但科学文化的核心内核是不会改变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不会垮塌、这种时代性的特征不会改变、这种新的哲学范式的发展模式不会崩溃,科学文化的理论是富有生命力和常青常新的,科学文化哲学范式会成为未来哲学的发展范式,科学文化哲学会代替以往哲学继续指导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第二节科学文化哲学的可能性科学哲学到文化哲学,再到科学文化哲学,这一系列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范式转变。这种转变使得科学文化哲学与以往的哲学范式不同,它不局限于某一理论体系当中进行研究,而是把科学放入到整个人类历史的文化背景来研究,更是从人的思维意识和人性本质的高度来研究。科学文化哲学不再是以往哲学范式那种追求终极真理、探求逻各斯、以逻辑推理和演绎为中心的体系,而是更加接近人的日常生活,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摈弃了纯粹学理型的研究框架,达到一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状态。科学文化哲学不会照搬西方科学哲学理论体系,而是批判的吸收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合理部分,致力于走科学文化哲学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科学文化哲学的诞生及蓬勃发展,不仅是科学哲学重新作为哲学未来发展范式的~个契机,而且更是让世界认识科学哲学、认识文化哲学,更是认识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并将给他们以重大影响的一种哲学范式,同时,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一个契机。复旦大学的哲学系曹志平教授曾在其论文《科学哲学: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一文中这样概括科学哲学,他说:“科学哲学是对科学的哲学理解,它本质上是对科学活动中的种种理论预设的揭露与反思,并在这种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中论证科学的人性基础,阐述科学的精神气质,倡导加强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和人文学科的科学意识,以首尾一贯的方式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相联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我认为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又不是很准确。准确的说应该是,“科学文化哲学:沟通科学与文化的桥梁”。因为以往的科学哲学已经.60.\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被永久的封存在了历史当中,取而代之的是经历了科学哲学的批判以及文化哲学的批判以后的全新的哲学范式——科学文化哲学,虽然也属于科学哲学的范畴内,并包含着文化哲学的元素,但科学文化哲学已经彻底超越了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一、科学、文化、哲学有机融合的可能性科学、文化和哲学看似是三个毫无关系的概念,其概念的外延也大小不一。因此,如何把科学和文化整合为一体是一项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以往的理论框架,从一个更新的、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无论是科学还是文化亦或是哲学,都是伴随着人的有目的性的活动而诞生的,都少不了人的参与,因此科学、文化和哲学的统一只能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只有从人的本质的层面去分析,才有可能性。不可否认,哲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意识,使人从蒙昧走向了理性,开始思考除生存以外的生活世界;而科学的出现,使人类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切实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境遇,满足了人类的物质追求;那么文化就是人类文明所延续的传统。虽然三者分别从精神层面的上层建筑和现实层面的物质基础以及人类文明的历史过程这三个截然不同的层面作出了对人的回应,但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三者之间有~个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于人。尽管科学、文化和哲学都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发展,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了自身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样态,甚至体现出了不一致的进程,但终究是人的科学、人的文化和人的哲学,所探寻和追求的一直是人的更好的发展。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精神和物质的集合,而是精神和物质有机的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单纯的从科学或者文化亦或是哲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的发展就未免显得有些狭隘了。事实上,科学的发展不可能只是一种单纯的方法、技术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历史的历程,这个人类技术进步的历史进程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式,但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因为科学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概念,科学是一种有着自身逻辑性和能被证实的相对真理,那么这种文化就体现出一种真知性\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一种现实的实证性。文化在科学文化当中所体现出的就不是单纯的包容性,不是对一切人类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的包容,而是有选择性的融合——与相对真理的有机融合,构成了科学文化的核心内涵。这一特性决定了科学文化是一种合理的、科学的、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不再是以往的“大杂烩”式的无选择的杂乱集合,这就体现出人类进步的需要和真理观的发展。那么,在我们探讨什么是科学文化的时候,在我们从事科学文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时候,在我们思考人类怎样发展才是更合理的时候,在我们定义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时候,在我们把科学、文化和哲学进行有机融合的时候,这其实就形成了我所说的科学文化哲学的内容。科学文化哲学的诞生也是基于极强的时代性的。为什么古希腊时期诞生的是形而上学?问什么中世纪诞生了宗教哲学?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诞生了理性哲学?为什么资本主义时期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进入到工业化大生产时期又诞生了科学哲学?为什么科学哲学在遇到了理论困境之后诞生了文化哲学?’归根结底,这都是时代性在起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哲学范式在自己特定的时期当中符合了人类的需要和诉求,正是当时的时代给了这些哲学范式以诞生和发展的环境,所以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和某一个特定的时期,会有代表着这一时代的哲学思想和哲学范式,在经历了时代和社会的转变和进步后,哲学也相应的发生了转变和进步。由此可见,哲学的诞生及发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需要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哲学范式的转向也代表着时代需要的转变,不同的时代所诞生的当然是符合自己时代需要的哲学范式和理论依据,一旦时代发生变迁,那么之前的哲学范式也就理所当然的发生改变。正像卡西尔曾认为的,一种人的哲学,必然同时是一种科学哲学、艺术哲学、语言哲学、神话哲学⋯⋯只有已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的人类文化哲学体系,才足以战士人性的深度和广度。虽然卡西尔论述的是文化哲学的核心内涵,但这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必须要有机融合的思想也正是科学文化哲学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科学、文化和哲学能够有机融合的根本所在。.62.\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二、哲学范式发展的必然阶段——科学文化哲学哲学范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均是以不同的样态出现的,这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诞生和发展的。从时间上分,我大体把哲学的发展历程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古希腊形而上学、中世纪宗教神学、近代理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化哲学。可以说,这几个阶段都是哲学范式间进行了转变,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而进行的范式间的转变,正因如此,哲学才能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不断的进步、历久弥新。显然,每一个时期的哲学范式在同时代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必要条件,没有各种哲学范式所引导的思维模式,人类社会将经历怎样的混乱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井井有条。传统的哲学范式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以后,进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入到了一种全新的时代体系当中,也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科学哲学。传统的科学哲学用分析和证实的方法来具体的、严密的进行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自然科学本身就是需要严整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的,也是需要认真仔细的分析和综合的,这些优秀的方法和习惯也是科学进步的原因,对于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人生活的现实世界不是仅仅需要逻辑和经验,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够以当下的经验和科学检验的,科学当中本身也包含着合理的预测性和推断性,这样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只考虑现实的实证和纯理性的逻辑推理显然是不全面的。传统的科学哲学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传统的科学哲学家们只承认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唯科学是从。认为只有科学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排斥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忽略了现实世界,强调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去剖析和解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其它一切文化样态,这样除科学以外的一切文化就变得毫无意义,人的生存意义也就遭到了否定。也就是说,传统的科学哲学家们将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视为所有文化的基础,强调用自然科学来规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显然陷入了“唯科学主义”的极端。\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了破解“唯科学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发展困境,文化哲学应运而生。文化哲学虽然有其诞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不同于科学哲学的理论渊源,但文化哲学诞生的~个主要条件,或者可以说文化哲学自诞生以来,~直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于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文化哲学的诞生为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使我们看到了对宇宙、对本源、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的除科学以外的另一种解读,它否定了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特权和霸权,指出科学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当下人类所面临的难题与困境,改变了大家“唯科学是从”的一种思维定式,给人们提供了另外的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文化哲学的本质是对人的类本性的考察和研究。与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的作用和价值的极力推崇正好相反,文化哲学家极力弘扬了人文的价值,以及人自身在社会变迁和人类进步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贬低了自然科学的价值,强调用艺术、政治、信仰等方法去审视科学,将人文的文化看做是整个世界的基础,这显然又陷入了另~种“唯文化主义”的极端。不仅如此,文化哲学在做自身的意义定位的时候还不是很明晰的划清什么是文化这个概念。在解释和分析人类面临的实际闯题的时候,文化哲学家们往往又把现实的具体问题放入到文化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当中来研究,并且以文化为一个总的纲领,来统御整个人类社会,甚至认为科学也是文化的一种,科学活动也即文化活动,科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样态,从而模糊了科学与文化之间的界限,以一个宏大的模糊的概念消除了现实世界的具体性和针对性。文化是一种对人的活动和行为方式的研究,是一种基于人本性的一种深层次的探寻,文化更多的是研究人的精神领域以及人在精神领域活动或行为的原因和人的思维模式等问题。科学则是以一种极强的逻辑性和实证性,来用具体的方法为人类的进步服务的,也可以看做是人类进步的一种工具。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和研究领域,当然,科学活动是需要人来进行的,在这个层面看,把科学归入到文化貌似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人的任何活动都能够在文化上找至!l其根源和立足点,但科学终究是科学,科学终究是需要单纯的、具体的、准确的现实来证实的,\n第三章科学文化哲学范式的建构与人的纯粹抽象的、理论的辨析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因此,简单的把一切人的活动和存在的问题都看成是文化的研究领域,都以文化的方式去解答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负责任的,这就陷入了“泛文化”状态。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类的认知水平能够清晰地告诉我们,科学上的难题和困境是需要用科学来解释的;而文化上的难题和困境是需要在文化的语境内才能解释的。虽然科学与文化在当代已经互溶,但也只是互相借鉴一些方法和观念,具体的实施还是需要在各自的领域内,依靠自身的特点去解决的,而不是用文化的方法去解释科学,也不是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文化。人类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人文精神为指导的科学的、合理的发展之路。人类未来的发展依旧要紧紧的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因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才能够给人类带来更直接生活的改变,对当今世界的面貌以及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但我们不能只看表象而不见深层次的影响,人类文明水平的同步提升,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进行的发展会对人类的心灵和意识产生隐性的、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直接导致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世界的整个格局,对人类的影响不会弱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影响。所以,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的统一发展才为我们构筑起未来人类辉煌文明的框架,是人类发展的终极阶段。科学文化哲学正是有机地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后,从片面走向完整、从过程走向结果、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创新之路,也是哲学由过去走向未来的必经发展之路。\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结心:日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人类体现出了许多不同维度的发展。无论是哲学思想的传播、文化传统的传承亦或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不展现出人类发展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复杂性和吸纳性的特质。人类社会经历了远古的使用和发明工具的石器文明、中世纪的部落或城邦的帝统制的封建文明、近现代的工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明,未来必将迈向一个更高的、更加文明的人类社会的形态,在这其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丰富的物质基础才能造就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发达、更加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社会。但是,与这样一种高度文明的物质社会想匹配的应该是人类精神的极大发展,人类文化的质的提升。人作为这个世界上的最特殊的生物,有其自身的许多复杂而又多样的特性,因此考察人类社会的思想及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非常宽泛的、难以捉摸的活动,这就需要结合历史的发展,以科技的进步为基础,更深入、更彻底的探寻人类思想深处的感性认知,只有把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认知统一起来,才能使人类科学的发展,才能迎来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哲学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正是从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更全面、更合理的角度来探索人类社会,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后的未来的社会发展之路,这不仅弥补了以往传统科学哲学的不足,同样也弥补了文化哲学的偏颇,为人类社会全面、合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n参考文献一、图书类[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2]石里克.普通认识论[M].李步楼.北京:上午印书馆.2005年[3]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嗍.张华夏,李平.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M].陈启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5]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6]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北京:上午印书馆.1983年[7]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贺绍甲.北京:上午印书馆.1996年[8]波普尔.无穷的探索——思想自传[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9]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10]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11]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1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13]夏佩尔.科学理论的结构[M].1977年英文版[14]亨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M].张华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5]恩斯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6]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17]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鲁旭东,林聚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8]默顿.科学社会学散忆[M].鲁旭东.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19]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20]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21]罗蒂.随机性、反讽与协同性[M].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理论[M].鲁旭东.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23]巴恩斯.AboutScience,N.Y.:BasilBlackwellLtd,1985年[24]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5]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岫.艾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26]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7]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M].北京:上午印书馆,2005年[28]乔瑞金,牟焕森,管小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9]纪树立.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30]卢克·拉斯特著.人类学的邀请[M].王媛,徐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32]胡适.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胡适文集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3]胡适.东西文化之比较,胡适文集1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E35]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6]马来平.哲学与文化视野中的科学[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37]蒋红雨.人文经验与科学经验[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8]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39]何亚平,张钢.文化的基频——科技文化史论稿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40]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41]刘瑶瑁.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R.\n参考文献二、期刊类[42]黄艳红.试论库恩的科学观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43]斯蒂芬·科尔.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J]。科学文化评论,2000年版[44]衣俊卿:《关注文化哲学的开放性》,光明日报2010年9月14日[45]马来平.科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J]。山东社会学刊,1989年第2期[46]洪晓楠.论科学文化哲学[J].文化学刊,2009年版[47]李醒民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J].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4期[48]李醒民.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J].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4期[49]孟建伟.论科学文化关.[J].科学论坛,2009年第2期[50]孟建伟.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l期[51]孟建伟.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文化哲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52]理查德·惠特利.Black--boxismandthesociologyofscience[J].社会学评论[53]巴恩斯TheScientificEthos:ADeviantViewpoint,EuropeanJournalofSoci0109y[J].1970年第11期[54]张钢.德国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文化的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553陈嘉明.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J].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563王荣江.国内科学文化研究二十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第1期[57]谭萍.从科学学到科学社会学[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583卢艳君.默顿科学社会学:当前困境与未来趋向[J].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2期[593杨建梓.罗蒂“后哲学文化观”剖析[J].广西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60]曹志平.科学哲学: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J].2011年第2期[61]衣俊卿.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哲学[J].哲学研究,2010年第2期\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2]丁立群.普遍性:中国道路的重要维度[J].求是学刊,2012年第l期[63]丁立群.文化哲学:问题与领域[J].哲学研究,2010年第9期[64]隽鸿飞.文化哲学的生成论解读[J].学术交流,2010年第9期[65]王国有.文化哲学的文化自觉与哲学自觉[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l期[66]陈树林.启蒙的文化哲学沉思[J].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67]陈树林.文化哲学范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J].求是学刊,2011年第3期[68]陈树林.当代文化哲学范式的回归[J].哲学研究,2011年第11期[69]郭艳君.意识形态研究的文化哲学视角[J].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70]黄航.文化的哲学意涵与时代意蕴[J].哲学当代意蕴,2012年第2期[71]袁祖社.人文知识的公共性效度及其伦理价值证成逻辑[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l期[72]文I』锦玲.文化哲学视野下人文精神的遮蔽与解蔽[J].文化论苑,2011年第4期[73]苗伟.面向文化哲学本身:从何谓到何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74]何萍.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J].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75]常晋芳,李成旺.文化哲学研究的当代走向[J].学习论坛,2010年第9期\n致谢誊ii■|萱暑置暑——葺暑暑宣—葺置覃置i暑暑■ii宣暑i‘皇—置置宣宣置—iii暑暑鼻i宣ii宣i■iii葺暑i置葺置iii葺|宣ii萱暑■宣置i宣一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论文终于完成了,可是却没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我知道论文的完成就意味着我马上便要和我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告别了。虽说一段生活的结束意味着另一段生活的开始,可是无论怎样,在这里都留下了我永生难忘的记忆。这些记忆中,最使我难忘的就是我最敬爱的蒋红雨老师。作为我的导师,蒋老师在我三年硕士研究生的时间里,时刻都是我学习与效仿的榜样。老师不仅使我学到了哲学知识,还使我学到了作为一个学者对学术认真、严谨的态度,更多的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蒋老师以其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折服。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方面,蒋老师不仅对论文的框架要求严格,对内容也十分重视。在这里,向恩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您辛苦了!我还要感谢科技哲学专业的其他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各位老师费心了,承蒙各位老师不倦的教诲,终于是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老师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就像一杆标尺,使我前行的道路上有了方向。没有老师们的帮助,也就没有我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过度到一个有理想的青年的转变。在这里,感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作为一名学生,我会永远铭记老师们的教诲和同学们的帮助,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来回报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n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墨蕴堑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墨蕴婆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Et期:年月Et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