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 M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梦'.^;賴1^^穆:金il|.’‘、.udg. ̄—队;V輸氏:i巧典种耗a穿,'—.'心:。…咕-。辟S'哪家';X嶺■.,‘l二'..*.—I^试论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蘇合V.V4墜^指导麵、职称:…教授撫攀;唯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龄.^拂纖研究方向:生态巧学".::...,巧霧^..心鄭論龄戸’‘屬參V三;\n硕士学位论文M.D.Thesis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DiscussabouttheintegrationofMarxistphilosophyandConfucianphilosophy李雨隆LiYulong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n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票!I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曰)/^1^{^少|??A;y?(I、-%I\n/ir*??.?*'■学短论文使用攪权书本館文作营第全了解舉拨萊于保存、使巧学位论文酌管理办法及规虚,即学辕窗敕保醒弊肉i家有关部打或机构送交赚艾齡餐印件巧电子瓶,光许论文被蕊闽巧借痴?搔受社会腊縣。本乂撰故西化师范大学可拽将本学極盗义晚全部威部分巧容編入擎校有关数据库和收承到《中国憐±/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掘摩》迸巧償録M务,也可臥乘用影禪、缩印或拉摇等复制乎摄保存或汇编本学泣论文。本论文提逛口当牟年/J口两年/DH年yl措,同慮发布。若不驢墳则视为一年封后同愈度布。注:探密學輕论文,在解密后造巧于本摇扳书,,^^作者藍名>导师盤名;式巧之房巧《因'tt\n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论文题目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姓名李雨隆学号2011210594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答辩日期2016年5月联系电话E_mail备注:\n目录摘要..................................................................................................................................IAbstract............................................................................................................................II绪论..................................................................................................................................1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融合选题依据...................................................1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相融合问题的研究概述...................................2三、研究方法..............................................................................................................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相融合的基础..................................................5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5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6第二章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相融性.................................................................10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11第二节儒家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15第三章在社会理想方面的相融性.............................................................................19第一节“大同小康”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19第二节儒学的“现代化”...................................................................................20第四章在知行观和实践观方面的相融性.................................................................23第一节“知行观”与“实践观”......................................................................23第二节实现“实践方法”上的互补..................................................................28结语................................................................................................................................35参考文献............................................................................................................................36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38后记................................................................................................................................39\n摘要在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人类最先进的思想,在中华民族迫切需要寻找救国图强的真理和道路时传入中国。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逐渐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者们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与儒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是相通融合的。主要体现为: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社会理想方面,在知行观和实践观方面的相通融合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张岱年、冯契为代表的哲学家们,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思想相通融合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的相同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以及儒家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儒家哲学、终极关怀、实践I\nAbstract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Marxismphilosophythoughtasthemostadvancedhumanthought.MeanwhileChinesenationisinanurgentneedtosearchfornationalsalvationoftruth.ThentheMarxismpathwasintroducedintoChina.BecauseofChinesespecialnationalconditions,theMarxismphilosophygraduallycombiningwith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s,scholarsbegantopaycloseattentiontoMarxismphilosophyandtheproblemintherelationshipwith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especiallyConfuciantradition.MarxismphilosophygivingprioritytoConfuciancultureisinterlinkedfusionbetween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Mainlyembodiedin:ontheissueof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society,socialideal,intheviewofknowledgeandpracticefusion,etc.RepresentedbyMAOZedongthecommunistpartyofChinaandrepresented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Marxistphilosophythoughtasthemostadvancedhumanthought,intheChinesenationisanurgentneedtosearchfornationalsalvationoftruthandthepathwasintroducedintoChina.BecauseofChina'sspecialnationalconditions,theMarxistphilosophygraduallycombiningwith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scholarsbegintopaycloseattentiontoMarxistphilosophyandtheproblem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especiallytheproblemoftherelationbetweenConfucianism.MarxistphilosophyandgiveprioritytowithConfuciancultureisinterlinkedfusionbetween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Mainlyembodiedin:ontheissueof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society,socialideal,intheviewofknowledgeandpracticefusion,etc.RepresentedbyMAOZedong-communistpartyofChinaandrepresentedobviously,Fengqi'sphilosophers,arecommittedtoMarxistphilosophyandConfucianphilosophyareinterlinkedfusionresearchandachievedfruitfultheoreticalresultsofsinicizationofMarxism.MarxismphilosophywiththesamefusionofConfucianphilosophy,topromotethesinicizationofMarxism,andthedevelopmentofConfucianculturemodernizationobviously,Fengqi'sphilosophers,arecommittedtoMarxistphilosophyandConfucianphilosophyareinterlinkedfusionresearchandachievedfruitfultheoreticalresultsofSinicizationofMarxism.MarxismphilosophywiththesamefusionofConfucianphilosophy,topromotetheSinicizationofMarxism,andthedevelopmentofConfucianculturemodernizationKeywords:MarxistPhilosophyConfucianphilosophy,UltimateCare,PracticeII\n绪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融合选题依据1.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儒、释、道三家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文化思想的代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互相融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因为二者之间的相同相似性,以及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儒、道、墨三家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并确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尽管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不断变换发展之中,但直至近代以来,依然没离开过这三家。纵览中国历史的发展史,在农民革命胜利之后,为了巩固新的政权,统治阶层都要建立一套能够稳定社会发展,支撑经济发展的政权体制。儒家文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执政文化,成为中国文化政权的历史总结资源。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国际性的理念,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它不是绝对的哲学,也不是一个封闭的哲学,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为本的理念。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与中国传统哲学相融合,是因为二者具有实践的相似性与文化层面的相通性。所以我们把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走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道路,意义非凡,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就有了重要意义。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就是从学理的层面,从理论的核心深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而我们所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融合,就是指与儒家哲学思想的融合,之所以两种哲学思想能够融合在一起,原因在于他们有共同的基础,在两种思想理论的核心深处存在着对人类社会的共同法则,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与强烈的实践思想。当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将中国儒家思想融合于自身时,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问题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在如何看待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相融性;在社会理想方面的相融性;在知行观与实践观方面的相融性。我们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合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融合,但是思想文化的真正融合不只是停留在一些简单观念的融合1\n上,而是寻求在一种在本源意义上的融合,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完全深入到两种文化的核心深处,把两种文化从他们各自的精神核心深处进行融合。只有在本源意义上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的融合就不再是单纯的某些文化观念的融合,是我们从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实践结果,是结合两种思想体系的一个重大创造,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髙度负责任的创造,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的道路,是一种创新,它适合中国现实社会。只有有了这种负有使命感的创造,两种哲学思想各自关注的问题才会在这种统一的精神力量的感召下,相互促进,相互启示得到共同发展。在这种使命感和社会现实的促进下,两种思想的融合是可能的,从历史与现实的深处不可遏制地涌现出来。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学理层面上的中国化既是可能的,而且还是现实的一个必然选择。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的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种伟大的文化创造。但是对于这一学理层面上的融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思想融合,这一点在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没有成为一种人们自觉的,立足于中国现实并与理论精神深处的本源意义上的融合。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极富人性的对人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强烈的实践思想为依据,对这两种文化进行融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融进中国的社会发展中,走中国化的道路。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相融合问题的研究概述近些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融合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出现了一些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代表的著作有:1、国内研究现状2005年,张颂之在《烟台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文,《20世纪儒家哲学研究概况》,在文章中他以1949年为界把对20世纪儒家哲学思想的研究分成前后两大部分来进行论述。他总结出各时期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这些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文章中他提到了关于儒家哲学史的分期问题,还有儒家哲学能否成立,以及怎样成立等多个问题,成为了许多儒家哲学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徐克谦在《论儒家哲学之“道”的实践属性与历史属性》一文中,他认为把早期的儒家之“道”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的,这样儒家哲学中的“道”就与西方哲学史中的形而上学范畴有所不同。儒家哲学2\n中“道”的历史属性和实践属性,就鲜明的体现了哲学史中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体现出了“道”与“德”的统一。经过探讨发现,儒家的“道”与坚持实践立场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了共同的契合点。高予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从两个层面进行论述,论述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就是要从学理的层面,从理论的核心深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邢瑞煜在《论儒家哲学的为人之本》一文中,提到了在儒家哲学思想中社会以人为根本,人应该以德为根本,德应该以义为根本,义应该以诚为根本,诚应该以善为根本的“五本”思想,这都是做人的根本,他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和解读,有益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陈泽环在《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基于伦理学视角的文本考察》一文中,提到梁启超把“爱智”的西方哲学和“为道”的儒家哲学进行了区分,认为儒家哲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修己安人”,他们追寻的最高目的是“内圣外王”;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其中大部分内容是不受时代限制的,不能自认为时代古、思想旧而抛弃它;在现代社会中,儒家哲学和吕明儒家哲学都重视“养成人格”,到了21世纪之后,梁启超的这些观点有益于我们传承儒家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合理地规范道德生活,对人们的生活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张舜清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视域融合”问题》一文中,提到从学理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儒学的“视域融合”问题,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它要求学者们在研究“历史视域”和“此在视域”的融通过程时,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真精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儒学发生深层次的交融,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实践主题需要的新理论。所以,回归文本本身,在充分了解经典的基础上,认真对待“融合”的问题,就是当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关系问题认识的一个根本方法和途径。2、国外研究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78至1984年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国外传入中国,人们开始研究其理论思想;在1984至1989年间,国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学术追问;1990年至今,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跟踪研究和对话交流的新阶段。我们可以从学者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积极变化中看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的进步。3\n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引进中国,走中国化的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一个发展。许多国外学者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个重大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进行研究,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开始,研究他们是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及他们的经验,客观、公正地分析了研究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研究其中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精神实质,他们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走中国化道路,而且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积极关注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关注他们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我们对理论的研究视野,帮助我们加深了与不同理论思想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并对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研究方法1.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解读时把共时性原则与历史性原则结合起来。因为读者所出的历史与时代不同的因素。不同时代的读者他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当中,他体会和解读出的文化意义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文本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2.坚持微观细读与宏观整体把握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认真分析文本中字、词、结构以及语境等,弄清楚文本的意义。再从宏观的角度解读中国哲学作品,把握作品的意蕴。使文本意义的明确性与模糊性统一起来。3.坚持比较研究的方法。我们对两种事物的特点和意义进行比较研究,能够提升我们的认识能力,开阔研究视野,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研究对象。我们通过认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我们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现象,通过系统的认识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概括,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深度,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4\n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相融合的基础第一节儒家哲学的内涵儒家传统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一个主流思想,它依靠着自己强烈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横贯整个历史的主脉,直到今日,儒家传统思想的价值意识依然起着主导的作用,并决定着人们社群的道德信念与家庭伦理观念。儒学的世界观就是建立在了解天,了解天人关系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在努力去建立世界观的主要脉络。我们知道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才能知晓与天地共存在的意义。孔子在他的思想理论中提出“为仁”的思想;孟子在他的思想理论中提出了“养浩然之气”、“求放心”、“尽心”的功夫论理论;荀子在他的思想理论中提出“化性起伪”的思想理论;他在《大学》中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德目理论;在《中庸》中提出了“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的哲学思想;周敦颐在他的理论主张中提出“主静立人极”的理论;张横渠在他的思想理论主张中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论;北宋哲学家程颢在他的思想理论主张中提出“识仁”、“体贴天理”的思想;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理论主张;朱熹在他的思想理论中提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思想理论;陆象山提出“立其心之大者”的思想理论;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理论;刘蕺山提出“慎独”与“诚意”的理论等等。这些儒家学者通过多种不同的手段,努力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他们共同承认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自己本身的思想观点,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思想家们自身的修养和思考来实现的,并以此达到儒家所需要的政治体制及理想人格。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儒家最终的关怀就是成功建立一个现实的人类社会,为了建立一个人类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三派圣贤,提出各种针对社会现实方面、政治理论方面、经济发展方面或伦理道德方面的观点,这反映出儒家哲学进步的重点就在于创建一个合理的社会哲学。对着儒学整体进行分析来看,儒家哲学侧重在社会哲学上。在儒家理论思想的各种著作中,跟社会哲学有关的内容非常多,而且叙述有序,代表有《大学》中记载的八条目,以及《礼运·大同篇》中对社会哲学方面的记述;而且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孟子、荀子三圣贤也提出很多极具儒家思想传统代表性的观点,如在政治5\n制度与施政原则方面,实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举措,都反映了社会哲学的内容。汉代的经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些儒家思想上的。同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中的伦理思想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在记录孔子语录的《论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把孝道认为是一切德性的根本。《易经》中存在着很多的哲学思想,以及注解《易传》的经典之作中,从这些作品的思想中衍生并建立了具有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帮助人们解决了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伦理问题,从而成为儒家学者处事的思想依据。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派别,是几千年文化中的代表思想,儒家文化是代表中的代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当中都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主导,在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以及家庭伦理观念的积累中,都以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价值观为基本立场,现在约定俗成的各种伦理思想以及制定的伦理规范都是以此为主导思想。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实的关心以及侧重于实践,使得它与系统化的哲学有了很大的偏差。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是却没有束缚住后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手脚,并为他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也没有偏离出人类发展的轨迹,而是为共产党人创造优秀的文化成果开辟了自己的崭新的大道。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搞纯学理性的哲学,更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搞真理垄断。事实上,实践总是以其无可比拟的多样性来打破理论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新问题”层出不穷;历史总是以其无可比拟的复杂多样性来摆脱逻辑枷锁的束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总是曲折前进。但是在20世纪的时候,发生了两件超出马克思预想之外的事实:一是,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的革命趋势走向“东移”;二是,在20世纪末时苏联发生了“苏东剧变”,在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发展走入低潮。社会主义革命向“东移”的社会事实,完全打破了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的完美设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问题。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预计的设想,社会主义作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从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预计时间也就需要几十年。然后说事实确实表明,社会主义首先在及其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要发展是处于劣势地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想要超越资本主6\n义目前发展的优越性是个漫长而且艰难的过程,社会主义想要全面取代资本主义而得到发展,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和漫长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想要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而这个历程的经历和发展期将需要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其二,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创始人的设想,首先爆发出革命的地区是西欧北美地区资本主义发达的地区,他们都存在着共同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所以存在着创建共产主义的社会基础。然而,现实和实际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却与之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要想在不同的国情建立起社会主义,就必须与这个国家发展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符合社会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必须走向民族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发展就具有各国的特色,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要经历的必经之路。其三,是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创始人认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更替发展的,是一种相互更替的历史发展形式;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却是一种共存的历史形态,即两者必然是长期存在,既对立又合作。如何在抵制与批判中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和优势,是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新问题,这也事关社会主义国家的兴亡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发展实践,都完整的体现了这一切,就是要去除糟粕,吸取精华,在发展中摒除坏的方面,学习好的方面为自己所用。“苏东剧变”给所有共产党人敲响了警钟包括了已经执政和未执政的。带领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大国苏共在执政74年后解体重新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切表明了一个政体的领导者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只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这样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和认可,取得领导人民的资格;更重要的一点是,领导者的领导资格不是永久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取得这一资格。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这一个问题有一个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这个问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中有非常明确的论述。而体现出的这个基本点,在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关的经典著作中都有专门的论述,他们把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思想文化,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都上升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这一切共同构筑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品格是具有实践精神。马克思主7\n义哲学史完整的揭示出了这个品格形成、展示、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来说,他认为这种彻底的实践精神体现在相互关联的四个方面:一是,从本质上说,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实践性的;二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冲突,它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和人类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三是,人类的历史活动是由处在社会中的人共同组织起来的,随着社会历史活动的复杂化,人类活动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四是,哲学家们用不同的表述方式解释了这个世界,但主要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这四个方面的明确解释,清除了人们在意识形态中的迷雾,恢复了正常世界秩序,正常次序就是从“词语世界”回到“生活世界”;从宗教史或精神史走出来,走向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从精英政治和国家史走出来,进入群众身边的政治世界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从只是单纯的解释世界和屈从现实社会慢慢转向改造这个世界并超越现实。只有弄明白了这些发现和转变,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这些要求,阐发出马克思哲学思想在当代发展的路径。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融合的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诸子文化”流行,其中儒、道、墨三家更成为主流文化,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尽管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不断变换发展之中,但直至近代以来,依然没离开过这三家。纵览中国历史,农民革命胜利后都要建立起代表自身利益的统治阶层,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政权体制。统治者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社会发展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制度。而儒家文化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执政文化,是中国文化政权的历史总结资源。蔡尚思他认为,在中国的思想界有孔子、老子、墨子三位先贤为代表的三大派别,就像是鼎有三个足一样。许多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学者都和蔡尚思一样持有相同的观点,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儒、道、墨三家的思想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论证:墨家代表的是必要劳动的需求者,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对于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好大多数人的生存;道家一派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的代表,他们的目的是追求少数人的统治与发展;儒家一派代表的是在社会生产中剩余劳动占有者与必要劳动需求者的利益,而这样的目的是要兼顾到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以及少数人的发展。墨子他认为,封建统治者奢华纵欲的生活,是依靠着剥夺他人的剩余劳动力而得以生存的,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更是剥夺了他人的衣食财物甚至生命。这是与人类的生存之道相违背的。曾经有历史学家提出:在历史上,墨家8\n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农民经济利益的文化思想。尽管墨家在秦汉以后,在文史经典中逐渐式微,但是他的理想思想还是通过历代底层人民的起义斗争反复呈现出来。然而从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农民政权在取得胜利后需要制定一整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权体制才能维持政权的稳定,不然无法巩固新建立的政权,因此需要新的执政文化,儒家的思想长久以来成为许多政权执政的历史借鉴,当然,儒家经典中也提到过“大同”思想,“大同”思想长久以来在中国人的心中产生了极为长远的影响,大家普遍认同的“大同”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此必汉儒之敢为大言者窃老佛之绪余,为援儒入墨者推波助澜。”综合以上论述,认为“大同”思想就是墨家所传达的思想理念。这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发展下来的哲学思想——维护国家的政治思想,深深的扎根在国人的思想中,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文化背景。9\n第二章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相融性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中,学者们都非常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都把人的地位推崇的很高。儒家学者们对“如何做人”的问题,如理想人格,水平,理想人格理论(善恶),实现一组值的理想人格的内涵有关系界定利益关系,欲望之间的关系和理性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方法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中国的各种传统思想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一种谈论如何培养一个人,重视人认同的人生价值的学说。因为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角度的不同,所以对理想人格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概念,儒学家们称呼学者为:“圣人”、“贤人”、“君子”、“仁人”、“成人”、“醇儒”等,道家一派称呼为:“真人”、“至人”、“神人”,墨家称呼为“兼士”,法家称呼为“法术之士”等等。在这些理想人格的描述当中,特别是儒家的“君子”、“圣贤”思想对国人的影响最为深远,并形成了一个优秀的民族传统。一般来说,儒家追求完美的个性,看重知识,情,意的统一和真,善,团结之美。但是,它更侧重于以良好的向好为标准,是一种理想道德人格类型,包含一个内在的美德,始终是在“德行”和“德性”的范围中表现出外在行为,达到“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这种“善”的理想人格,人们应该肯定它的许多发展,其对人的要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总体趋势,无疑有着一致的地方;儒家传统思想在这些领域有突出的成就,具有持久的价值,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格理想的建设,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源基础。人们在实践“人道”方面,不仅体现在实现“成人之道”上,还体现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上。虽然在儒家思想中人们认同的“大同”世界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描述的共产主义世界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倡导公共财产,劳动意识和精神意识等方面,两者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因此,当科学社会主义来到中国,“和谐”思想,成为国内人们认同“共产主义乌托邦”所提供的思想文化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看到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重视人的发展,注重以德治国,正在努力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着,制定相关实现民族复兴等这些措施和想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变迁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除了要结合国内的实际国情等因素,还要考虑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素。10\n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从古至今,学者们认为哲学的观点是思考宇宙与生命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认为宇宙是世界的看法是属于本体论的。对生活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基础,关注人类生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对国家的关怀。而生活关怀包括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这三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人类首先是因为情感生活的存在而存在着,是对生命关怀存在的前提物质,而对人的精神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因为精神关怀和身体护理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充分完全的自由影响着人的发展。当一个人享有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人们在终极关怀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出现,得到满足。马克思曾经,实行把宗教和艺术理论之间精神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了解和掌握世界及其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在终极关怀中包含着两种形式,就是宗教和哲学的一些存在。人类的宗教信仰已经人格化了信仰对象,如,上帝,神之类。对于宗教人士而言,在内置崇拜和信仰的基础上,我们所谓的最终关怀就是一种超自然的崇拜。最终关怀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以及宇宙意识和团结的自觉性之上。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宇宙意识的哲学是探索世界的终极存在,哲学的自我意识是要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存在。而宇宙意识和团结的自觉性,形成于哲学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哲学体系就是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立足点,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非人性的批判,以及怎样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从而改变这种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具有异化,否定性质的社会生产和组织方式。当处在西方世界的资产阶级开始进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马克思看到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组织形式,而且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他也看到了工业革命存在的弊端,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扭曲了人的人性。为了阻止人性的进一步扭曲和异化,马克思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创作出了一套积极的思想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伟大批判,并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思想理论,实现“人之为人”的理想,最终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的终极关怀,最终成为人民群众终极关怀的文化传统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它能够改变世界,创造出新的社会历史,它为工人阶级以及其解放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任何人无论以任何方式想要否认或淡11\n化,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无知的表现。也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工人阶级中的世界遗产,从它的历史和肯定中解放工人阶级(其特点是“人的解放”),在相似的过程中,最终忠于历史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历史是一个科学的发展历史,它不仅仅只是一门简单的历史科学。我们从历史学科的视角来看,它是有一个时间顺序的,也就是“历史”,“今日”之分,其实是一个排序,也就是“历史”,“理论”的区别,对于“解放工人阶级”这一个理论思想,这一理论不仅仅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它的内核还有传统理论,都要顺应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所有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思想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而思想理论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突破自我并勇于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代表了人类先进文明和先进的历史文化。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依旧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是没有被超越的。我们更要全面深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如果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还活着,与历史相比,现在的哲学思想已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增加了很多新的时代内容,它只有经过不断的发展才能符合历史潮流,否则可能由于过时的思想而淡出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革命,总结了我们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得出了相应的内涵启示,虽然有历史的阻力,有波折和曲折,但就是因为这些驱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符合历史的基本线索。对于人类实际问题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通过实践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立场上是客观的,批判的,通过与异化的,消极的社会生产组织进行对抗,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改变人类存在的意义。西方资产阶级发动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使马克思看到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优势,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也提高了现有的社会生产力,也看到了工业革命的弊端,它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相处方式,使人性出现了扭曲。马克思为了防止这种现状对人类的进一步异化,启动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思想理论,强烈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存在的这些劣根,提出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论思想,最终确定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对人的关注。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写到,从探讨人类的本质这一点出发,他认为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人们都失去了自12\n由的本质,它使劳动者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觉到,从劳动中不是肯定了自己而是否定了自己。为了解决工人群体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慢慢显现出的人性异化问题,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理论思想,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说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自然主①义,等于人道主义。”马克思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为出发点,不断的深入探讨研究,超越自己原本的思想,从社会实际出发,思考如何从本质意义上的终极关怀改善人。后来,马克思在其《神圣家族》一书中,又从“利己主义的人”这个观点出发,认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从唯物主义意义上来说人是不自由,就是说,既然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那就不应当惩罚个别人的犯罪行为,而应当消灭犯罪行为的反社会的根源,并使每个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②环境。”这些对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理论分析,是马克思从人的本性出发来进行研究,显示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个人化的方式”,由于劳动分工的不同,引起了一些持不同政见者的不满,因为这一切超出了他们的权力,这样的力量(即具有不同的权力)现在遇到了一系列独特的,不以人民的意志和行为为转移,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将人民的行为阶段“不同的势力力量的发展,造成了大多数人的片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偶然的个人”、“抽象的个人”。因为大多数人喜欢在劳动分工这一面走不均衡的发展,造成这种“偶然的个人”现象出现,“抽象的个人”的各种情况也出现。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只能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只有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消灭私有制的体制,消灭了两极分工,建立了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到把对人的终极关怀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发挥出人的能动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儒家哲学思想都体现了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且都把这类终极关怀附注在实践上。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家哲学思想的实践思想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②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13\n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两种实践观都秉承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理念。儒家哲学思想中的实践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君子尽性尽命以知天”的思想,使士人阶层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抱负实现全面的发展;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建立一个老人有所依靠,壮年有所用,儿童能健康成长,独居、残疾、有疾病的人,都有人奉养,男女都有归宿的理想社会,从而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把两者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的实践观,它比儒家哲学思想中的实践观要丰富完善很多,重要的就是都以实践为基础,都非常看重对人终极意义上的关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儒家哲学思想核心深处的共同法则。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理解存在着的东西,因为只有存在的东西才是理性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他所在的这个时代的产儿。而哲学思想也是存在于思想中所描述的这个时代。黑格尔还认为哲学当中的任务就是要理解事物的存在,这完全是正确的,但是哲学的性质,在它的思想理念中,就是要维持这个意识形态存在的时代。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写到,在全部的哲学中,存在近代哲学中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对哲学思想最精辟的论断。但是,学者们在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哲学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时,简单的把物质认为是一个时代具有本质意义的存在,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如果我们把物质的存在简单的解读成是近代具有本质意义的存在,这恰好是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存在。然而,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存在的。所以,在近代哲学思想中我们所说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如果脱离人的存在,撇开对人的终极关怀,我们就不能说明在社会存在领域中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问题。实际上,以“人为终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源自于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康德提出的“人是什么”等问题,开创了从客体转向主体的理性视角,使人们开始探索人的终极价值与意义。黑格尔认为用自己的意识来代替人,复杂的人类在这里只是自我意识的特定形式,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是以“人”为起点,但是在他的思想中,他把人单独的抽象出来作为一个自然的社会,而信奉宗教和道德的人在他那里,“现实的个人”的“虚假观念”都成为了历史的原点和终极目标。德国的哲学家们他们共同追求的是对人的理想人生的终极关怀。他们想要实现理想的人生,但是不依赖现实,割裂开两者之间的关系,把自己憧憬的美好理想人生简单的认为只是一个应该想,很崇高的价值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实现对人的初极关怀是微14\n不足道的。马克思则认为,对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初级关怀以及对人类理想价值的终极关怀,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分割开来说的。虽然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他把对人的终极关怀仅仅局限在道德理性领域里,但是在他的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哲学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学问,当把哲学思想中的智慧应用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时,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灰暗人生就会转向理想的、美好的人生。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理想的人生。马克思告诉我们,我们努力的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它不是我们必须完成,必须确立的状态,它是一种符合现实社会,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一种社会理想。我们所称的要实现共产主义是指消灭现存状况的一种现实运动。但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认为人的行为是肮脏的,这是极其错误的。在德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关于“人是什么”,“人应该做的”等等观点,都是一种有错误的思想观念。马克思在他的论述中认为,对于人的存在这个问题,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意识和思想观念,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之下,人的意识都是一种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我们所说的人类的存在就是指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过程。因此,这些个人是指从事社会活动,就是参与到物质生产中的人,就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受别人任意支配的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努力把灰暗的现实人生向理想的美好人生转化,不在只是仅仅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理性和善良意志,而是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改变现实生活的一种过程。第二节儒家哲学思想中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哲学思想研究中,把终极关怀理解为一个宗教概念,撇除在哲学以外。这是片面的,关于哲学的终极关怀并不是不能说的。实际上,把终极关怀的基本精神融入到西方哲学中是不同于宗教哲学的。马克思说:“最初形成意识,这在一方面它是摧毁宗教本身,另一方面积极因素的宗教形式,它本身就是只在这个理想化,以为进了宗教内部的概念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宗教的积极因素的终极关怀,不仅在初步形成终极关怀的宗教和哲学理念的终极关怀的形式仍然只是“在这个理想化的,在外地的宗教活动”。从人的终极关怀的宗教性质来看,这并不意味着宗教的人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比哲学的终极关怀人更高。终极关怀的非理性的情绪和盲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宗教非理想化的现实的终极关怀是现实的,合理的。儒家文化恰恰是中国文化的执政文化。儒家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不是所谓的15\n西方宗教意义上的人类的终极关怀,它不是一个用“上帝”来作为终极关怀,而是从“神”出发,从神那里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还是以“人”为终极关怀,就如《论语·先进》中说不能侍奉人,怎么能侍奉鬼。这是一种谨慎的态度,要追求未来,就要努力实践,超越生命,这是从人出发来解决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从人的生命出发考虑,追寻人类生存本身的意义,而不是“人”神秘的宇宙之外的精神寄托。儒家的“人”不是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人”,而是整个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自然世界当中的“人”不同;儒家人文视角的“人”是社会的“人”,是“人”的价值观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并不断提高自身栽培。不断追求自由的“人”,“人”在儒家人文主义中“仁”的境界应该是对国家的终极关怀,这是社会的目标和指标。在《尚书·五子歌》中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稳定了,国家才会安宁;《孟子·尽心下》中说人民是第一位的,国家其次,最后是国君;在《管子·牧民》中说到只有顺应民意,国家才会兴盛,违背民意,国家就会衰亡,这是从国家、社会和政治生活的角度阐释了这些想法。人,处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价值,反映出了对人民的终极关怀和目标。儒家的“人”并不包括所有的人,从它的内容中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依赖关系的,但是它从始至终强调的都是以“人”为主要内容,实现对尘世生活中人的终极关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显然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终极关怀有共同的终极关怀,可以说,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以人为本”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基因为基础。从《左传》中“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价值是建立在立挺人之为人的基础之上,在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学术依归和思想志趣。在当代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一个逐渐发现自己的过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要追求发现自我,还要寻找到自己在儒家人文精神中的价值,从儒学中塑造出具有民族主体的自觉人格。我们要发掘儒家思想还要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出发,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尺度。只有一个自我觉醒,拥有自觉的尺度和价值的民族,才能在一个更积极的角度上拥有一个使社会进步的合理心态与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这个发现自我的过程,它存在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学术思想自身的发展。在儒家思想中自我发现的过程,是个与其所代表的民族主体自觉性相一致的过程。这个发现自己的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自我发现的一个过程。其次,我们还要坚持儒学的独立人格品性。儒学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参与社会现实是在承认王权至上这一前提之下,通过精16\n英学者的努力和社会中家庭的承担来实现。这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实践,曾经使儒学的人文价值失去了其独立的立场和理性的批判意识,使儒学中人文精神的本身与儒学的表现形态都出现了历史的扭曲。所以,要实现当代儒学的人文精神就必须通过塑造人的精神的方法,培养出独立的人格。在一个失去传统价值观,道德败坏,失去信仰,人际信任危机的时代,非常必要发展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团体。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个审视的态度,维护这个精神家园,这为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足和不善提供了真正的参照。“终极关怀”是一个晦涩难懂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规范的标准定义。传统哲学思想对终极关怀的理解,集中在探索神秘世界的本质,精神乐土的领域和人类形而上学思维等问题。然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科学阐释更深入于对人自身的反思,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帮助人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归属,它主要表现为追求到一种“至上”、“至本”、“至真”的精神感悟,能洞察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宗教和哲学相比较,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具体的理解和追寻方向上有所不同。宗教意义上的终极关怀是把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放在彼岸,寄托在一个具有控制作用的最高目标上:基督教徒拜倒在上帝脚下;佛教徒拥有了法力高深的佛祖;伊斯兰教徒拥有了万能的真主。在这种方式中,宗教的终极关怀就与信众的信念密切联系在一起。哲学角度的终极关怀是合乎逻辑,理性的探索结果,与宗教的终极关怀从本质上不同。当然,不同的哲学思想对终极关怀思想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中对“生命终极关怀”的理解,不仅要从“君子”的角度入手,还要从“庶民”的角度入手。君子对“生命终极关怀”的理解,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深刻的反省和觉悟,对自己生命当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思索,通过一系列严谨的探索思考,君子了解了自己的性情,穷尽一生而知天命。对老百姓的“终极关怀”,就是要切身关心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疾苦,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能过上一种如《礼记·礼运》中所说:“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生活。在儒家哲学思想中,它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仁”。“仁”就是需要我们平和的去看待天地万物,因为人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心中要存善念,有爱心;所谓“义”也,就是实现“爱”的外在实践,而这一行为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做得好则维护了“仁”,做错了就失去17\n了“仁”,所以,我们可以把“义”理解为“适度”。只有在实行仁义的过程当中言行适当,才能达到“义”。这也就是《大学》当中所说的“止于至善也”。“仁”是君子知道了自己心中存善念,有爱心,义是践行了自己心中的善念。“仁义”就是知道自己在行善事而为之,而且这个善念是有益的,也就是做到了行善。换言之就是“此止于至善之地”,也就是儒家哲学中的“知仁行仁”——中国哲学的“实践”思想。在“仁义”二字中,蕴含着“知行”融于一体的理念,我们要“知仁、行仁、止于至善”,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实践”思想。这是中国儒家哲学的美德,体现在社会实践中,这种方法已经开始对人的终极关怀,成为满足君子需求,指导君子修炼的正确理论。只有客观、科学的理论指导着社会实践,才能影响和制约着人类实践的程度和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从人与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了社会规律,人性化的道理,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原因就是这一科学理论,反映了社会的本质。18\n第三章在社会理想方面的相融性第一节“大同小康”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从价值的精神层面讲,儒家思想中的“大同小康理想”反映了儒家的社会主义理想,为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指导,起到了激励作用。儒家思想中的“大同小康理想”,激励着几十代中国人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而奋斗不息,努力探索寻求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在千百年来,“大同”,“小康”思想就这样的沉淀,中国人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实现“大同小康”理想,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学习,从学习西方黑暗的幻想社会主义,再与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思想相比较,最终选择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只能摸索着理想的方式来实现真正的“共同点”。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也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结合在一起,从理论层面,从核心理论的深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如两个共产党的整合,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为领导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但这种整合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劳苦大众中间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如毛泽东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模式。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出于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中国还没有从理论层面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结合起来,有必要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究其原因,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从理论层面的整合,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社会实践,智慧的文化创造源,是基于中国人几千年的道德行为。尽管左派运动严重破坏了传统文化,但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国人的深层精神内核深处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决定了中国与世界融合的一体化进程,在中国,也有社会内的两个文化的力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社会组织,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中国正同时受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的影响,融合两种文化,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具体地讲,只有这两种文化,形成一个统一的精神力量,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有中国的指导思想的真实情况,我们才能真正与中国打交道,务实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n只有不断结合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一个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又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哲学思想。纵观中国革命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在远离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的历史上,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属于原产于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点,所谓的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都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不严重的挫折物种起源感。相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现实,中国历史和传统思想的文化,将被应用到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只有生长在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才能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健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精神力量,今天面对世界重大冲突的整合,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成果的思想,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组织形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在整合的第一层次,重点将马克思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更有针对性。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们应该注重理论水平的融合。集成的理论水平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更好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进行这两个层面的整合,才能真正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实现科学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主。只有在这种真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能避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教条的片面理解和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弊端。陈独秀右翼主义,王明所犯的左倾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所犯的左倾错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片面理解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正确路径偏差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与儒家哲学的集成融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式进一步深入中国人的灵魂,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积极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也有助于儒学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其特有的实践智慧。将中国优秀的传统儒家思想融合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第二节儒学的“现代化”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多元文化的格局中,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20\n主体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指导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新时代和流行形式的驱动下,儒学思想慢慢融合进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前者是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终极关怀的主导思想,是最高的信仰,这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难以逾越的鸿沟,从大自然,从社会的根源建设民族文化,或者说文化的血液,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包含现代儒家文化的意蕴,现代儒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是一个特定的目标。前者是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人民以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资源和符号的传统特性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前者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和信仰,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走向未来是中国人的奋斗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少讨论,传统和文化问题,几乎没有研究相结合的组合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土壤是大自然,是中国文化和流变学的发展之根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转向”,有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已经成为一个伪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包含现代儒家文化意蕴,现代的儒家思想和人民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它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目标。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前者最终关心的是目前的最高信念,即中国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和文化不可逾越的培养和文化基因的建设,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和创新的马克思成就的有机结合,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既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隐形复归”(所谓的“儒学化”),也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程在中国,为中国传统文化视为“完全取代”(所谓的“断裂化”)。在这两个问题上,有一个文化的继承和批判性反思的命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对儒家的人学思想理论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包括对儒家思想和世俗文化进行制度化反思,进行批判、继承和发扬,这包括对儒家文学经典和传统的反思,使其在经过批判,继承和发扬后“活着”。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研究工作的流行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现代研究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通相容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层次的契合,将通过一个实际的层面上,现代人格建构层面的整合。儒家思想是一种哲学的治国之道,而不是一个只存在于学者们心中,在象牙塔中供奉起来的文化,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的“三纲”思想,就明确体现出了儒家思想中的治国理念。把儒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融合,将有助21\n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继续发扬其固有的实践智慧。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自汉朝皇帝开始倡导儒学思想,儒学一直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百姓的理论基础,是古代人道德的主要依据。直到近代,由于西方文明的介入,中国社会慢慢改变了这种局面。然而,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政治和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导致儒家思想构建丰富了很多处理政治事务,社会事务工程的实践智慧,加上与中国儒家学者的灵魂智慧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融合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儒家治国之道,在今天仍然发挥其所固有的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相融合,得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融通,这条道路是不是一个理论的设计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的原则,即从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儒家哲学的实用方法。前面已经解释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儒家哲学和内在的互补性理论,通过性好,这不可能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嫁接的理论,无论是在实践中,只有通过自然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现实。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这个想法不能自体理论,而是当今时代作为中国问题的中心,让问题去选择理论。让理论自觉次,没有任何一方解决问题的服务拒绝一个哲学的任何有效的持不同政见者理论的原则。当代的中国问题显然不是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儒学能回答和独立解决的,在解决问题时,既相互束缚,寻求对方的理论资源,通过自然选择,结合社会现实,实践与理论相沟通,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和解与自然相交融。22\n第四章在知行观和实践观方面的相融性第一节“知行观”与“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创新和改进,引入了科学的实践观,来排斥将人脱离而开的形而上学的态度,从而把哲学研究拉回到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使哲学回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从人的社会存在的现实出发去批判形而上学。马克思用唯物主义的立场来区分实践的属性,属人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使人的生活回到了现实。实践充分体现了人的本质,构成了人的存在,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主体的能动性。实践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从而参与社会生活当中,改造自然和社会,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生存在现实世界当中。这种属于人的对象性世界,在本质上它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无论是人类的感性世界,还是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它们都是以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为基础从而存在着。所以,人的感性世界和存在应该被理解为有对象性的、感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把存在的主体直接确定为现实生活当中的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属人的意义上的世界。人类的实践活动它是有目的性的,是由人类发动起来,并且由人类来实现,是受到自己的理智,思想观念,社会需要等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的,真实的反映出了每个人的理想追求。实践又反映了主体的创造性,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参与实践,使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互相起作用,产生关系,创造出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产物。从马克思实践范畴的规定中,我们知道:在人类实践过程当中的主、客体,指的就是实践的两大根本要素——人和自然,自然界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当中,在某一个历史阶段上,自我分裂而产生了实践的主、客体,他们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有一种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趋势。在实践过程当中,参与实践的人就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类通过激发出自身的能量,使用各种劳动工具,利用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认识来改造自然世界,而被改造的对象按照人的意愿而发生着变化,构成了能满足人类需求的自然世界。人类通过实践改造的整个过程,人类世界需要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得到增强,自己的个人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实践的能动性它包含三个方面:就是主体意识是具有目的性、指向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的实现形式,实践针对的对象和最终得到的结果,这一切都是人类的精神,在实践时物化的过程和产物,人类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历史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一个适于自己生存,更具有生存意义的人类世界。所以实践活23\n动是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马克思说:“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主动和被动,但失去了互相对立的社会地位,从而失去它们的对立面的存在本身。”因为只有实践才能超越理论对立本身。在过去的哲学家,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解读,或仪器来解释因果关系实践的本质,没有看到历史悠久的惯例。马克思认为人去改变世界,从传统的形而上学方法的研究开始时提出的与世界的基本关系,所以从生活中的人的自由或以自然为本的理念认为不现实的世界,世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哲学回到了世界的另一边。从开放的世界的另一端,建立历史真相的真理在世界这一边。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拒绝重新考虑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大小,重塑对形而上学的现实的基础上,给予历史的实际大小。马克思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历史实践活动。人类实践仅限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人类实践是有意义的,它必须与对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相结合,有效地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形式活动的对象和历史条件。不同的人在实践中采取的方法揭示了不同的人的立场、观点、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它反映的外观和社会史,其出发点应该是一个人和人之间以及自然哲学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约定产生的,也受到人们实践的影响,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活动。马克思的设想,是通过哲学,人与社会,历史和感性世界的现实的做法。哲学的现实凸显了世界的哲学基础从天空到大地的地位。中国玄学首先决定谁拥有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专注于智慧的目标,这是不是在世界的另一边的境界认识到,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类以外的形状世界。中国哲学的哲学基础,形而上学有中国人的现实世界的生活。进一步的深入实践当中,探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最伟大的成就是形成了实践,并以实践的程度来衡量该领域的水平。无论是儒家和道家,它的道德意向和审美意图必须属于“实践”,“实践”是实现境界的根本途径。从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儒家形而上学形而上的关系入手。在《礼记·中庸》中说把天道看作为人性的本源。而孟圣人却认为只有用心思考生活的人,才能知道人的本性,性是道德的根源。程朱学派认为只有了解了性,才能知万物,才能追究天理。陆九渊认为宇宙因为自己的意识而存在,我的意识就是宇宙的全部。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在《传习录》中,探究人类的内心。性是人的本然状态,性的外化即践行。儒家的“天道”实践现实生活与完成形上形下的改造有关。从道教的“道”24\n开始生产世界,人们认为一个正常的现实生活世界本身是符合天道,形而上学和生活的现实结合起来。虽然“道”有不同的含义,但形而上的思想和形而下的转换是一致的。实践的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重人伦,强调沟通和道德实践,沉重的身体有任何见解,强调其向内;沉重的个人实践,强调努力和成就。中国哲学实践重人伦,促进道德哲学,特别是儒家伦理是更实际的意义上说,如何实践道德的实践。现实的儒家道德的解释,给出较少的伦理价值,强调道德价值观应该是有意识的,对于人类与道德基础之间的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的核心就是爱人民。孟子在他的思想中提倡有德的人是爱人的,仁爱亲人,仁爱百姓,从而爱惜万物,他提倡人要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整体修养,处理好家庭中亲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治理好国家,安定天下。张裁在《西铭》一文中论述到人类要遵守宇宙秩序,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做到人人有爱,和睦相处。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儒家社会是团结的社会,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只要按照政治伦理和所有阶级和阶层的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行为之间的亲属关系。形成稳定的行为,我们可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运动与内敛,儒家看重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精神状态,完成一个自我实现。这里是一个指针,指向自我的修养过程中的第一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时刻警醒,做到平衡,并获得精神上的完美契合。由于中国高度重视的心理体验,认识和行动,爱心和人民,真正澄清了许多毅力和智力的关系,他们继续践行哲学,所有的焦点在你内心的自省和心灵的净化,最后到达天堂的理解。中国哲学,人们只是想在自己的思想方面,会使自己的德行超越它,因此,也成为反思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追求的做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实践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其栽培方法也有相当一致的地方。孔子认为他们个性的做法,其实质是充分发展,在了解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基础上,在生活中体验,实现生命的意义。孔子倡导“为仁由己”,提倡要先从自身出发,勤于思考,而后通过实践来验证。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它的实现方法就是“知温”和“集义”。就是通过实践,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自己的精神境界就会慢慢提高,内心慢慢就会积攒一种浩然之气。道家一派也倡导通过实践的方法来提升修养,求“静”就是它最根本的修养方法。老子一派的“静观”,庄子一派提倡的“虚静”都是“静”的功夫,都是排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满足对知识的欲望。庄子的“心斋”、“坐忘”都是通过静的方式体验到“道”的境界,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从而使自己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发挥出自身拥有的自然能力,体现出自然的本性。25\n吸收了各种培养方式的努力对系统提出的本体,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朱熹提出了心中的本体论思想;郑郝仁的身体和所作的努力,要知道人的本体论思想,提高王阳明良知和良知本体论思想。王夫之强调,虽然先天人性化的一面,但内容是对人性的现实被收购,随着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人类与生俱来的潜力,是后天的实践之外,传统实践中对知识分子最基本的要求。人类得以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是可以使人类生存的方法。理论通过实践实现与他人,中国哲学的社会境界,宇宙环节的联系,无不体现外化的状态,表现出对生活的追求,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方法,具有终极意义。自然哲学在于现实世界的改造,以改善人们的思维状态,即它的方法和技巧的练习。通过实践,自由世界在个人世界里,人们可以自我实现。在物质生产生活,社会转型,人类活动如自我实现不同功能的运动性能。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的现实,并试图改变世界,理想的蓝图到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中国哲学与中国思想,通过“实践”为人们提供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相互融合,这相当于在富裕国家的生活和理想的现实世界的多层次性练习。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整合是不一样的理念,并与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有意义的,这就需要保持独立性,并且取长补短,在吸收的前提下,兼顾公平,达到收敛。首先,要注意主观性的概念,并深化自己的文字诠释,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近年来,学者们都提倡回到马克思本身进行研究,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建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交流。中国的传统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学者们从现实社会问题出发,多角度阐述,为传统哲学加入新的理念,在历史进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其次,要注重哲学思想的开放性,以开放的胸怀,利用所有宝贵的文化资源,不仅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还要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融合,只有避免封闭和教条主义,进行深入的交流,才能解决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哲学问题,从而获得意义。学者们还要注重它的互补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功能和论述重点上都有所不同,两者可以互相吸收又可以互相补充。中国哲学思想更加注重于研究人的精神生活,对于在精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来不会回避,而是在实践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建构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了人的思想境界,帮助人们解决在现实世界中,在精神层面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26\n学思想中是从来不回避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困境,而是在实践中积极改造世界,创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活世界。两种哲学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二者在更深层次上进行了深入沟通。使中国传统哲学注入现代精神的新鲜血液,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融人中国哲学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讨论标准的做法,在学术体系的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外研究实践唯物主义的经验中,并有本质的新认识,踏上了新的水平,这是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上的。实用性,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所有其他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划分它,它也奠定了构建可靠的新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但其影响力是关键,世界历史的全过程,重点旧理念在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侧重于改变世界,使现实世界的管理合理化,彻底改变了。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论,在理论上是会有很大的变化。从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来看,发挥其实际的指导功能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段存在大奇迹的历史。在这里,我们抓住了一个理论的矛盾:如果我们简单地计算了中国儒家哲学的哲学,很显然,没有实际;自二十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儒家发挥的作用在历史表面上,起到了“负效应”。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儒家哲学的一些专家和学者,这两个是相互排斥的,前者取代后者。它们包括两个额外的差异,来验证自己的观点。但事实是如果任何一个理论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不会花时间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突显出来的问题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我们国家面临着要“救亡”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危机,与西方世界相比较,传统的儒家思想不能使中国彻底改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响,到20世纪初和2l世纪,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从百年前预计到,也不可能简单的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当中直接找到解决方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论”,中国的发展需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当然,还有“中国文化”(包括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尝试。虽然“身体”和“使用”一直没有多大意义没有讨论,但“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关系一直影响深远,中国五千年来积攒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代代传承,这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万能”智慧发展的古老的积累。儒家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在文化演变,发展过程中吸纳优秀文化派别的思想,这符合社会历史实践的本质,是不变的正统。“道”这个词的含义,就是人们行走的路线,道路,真理的实践。现在,我们谈论“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传统所谓的“人性化”。儒家27\n的生活称为“人性化”的真相,是作为一种精神和身体的存在而存在着,这些运动和社会活动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个规律存在于所有的人的社会行为当中,是不可避免的,应当给以团结。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积聚,是要把误解的人解放出来,进一步升华。在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下,带来人类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出以下教训:西方文明主要体现在现代科学,自然的方法来获得自然的实证真理,东方文明主要是在人文学科,采用实证方法的道路,以获得人类的真理。因此,这种做法是儒家哲学的本质特征,这是它与强调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一个相通点。第二节实现“实践方法”上的互补马克思在他的思想著作中认为,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是相统一的。人类的血肉之躯是属于自然界而且是完全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自然界也从人类的身上获得了自我的意识。换一种说法,我们可以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也就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类肉体存在的正常活动和精神活动是离不开自然世界,是和它联系在一起的,而不能只是简单的认为是自然界和我们联系在一起,因为人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样以来,人类也会慢慢认识到自己和自然世界是属于一体的,简单的认为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是对立的关系,这种观点是荒谬的,是一种违反自然规律的观点。人类同自然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他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对人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狭隘认识,也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了他们对自然界认识的狭隘关系。我们认为的理想社会生活状态,它应该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在本质上统一的,是顺应了自然界的规律,它真正得到了复活,人类也实现了自然主义,而自然界也得到了尊重,获得了人道主义。可以看出完成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是等价的。唯物史观阐述出了存在于社会各界中的法律,这部法律是建立在人与自然,正确认识和应对基础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发展。根据这些法律管辖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各种实践活动。由于操作的性质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美的相同顺序,社会历史和人类组成的自然历史很相似,揭示出了一个从低级别到高级别,从简单化到复杂化,有序发展的规律。它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生产率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类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调整和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良好关系,只有两者之间和谐相处,才能提高整体能力,促进人类的进步,使每个人28\n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后的决定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社会的“内嵌式”的自然风格,从某一方面来说,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社会法是其独特的一面,它不会超越我们的生活,是一个社会的法律,是客观存在宇宙当中的,我们不尊重它,仅仅以科学规律来指导实践就有失偏颇;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自然是会报复和惩罚人类世界的。在儒家哲学思想中,我们所谓的“人道”,它来源于“天道”,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它是一种大家认同并信奉的观念。在《尚书》一文中曰“克配上帝”,就是要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必须遵从上天的旨意,符合上天的标准,因为“天叙有典”,上天是有宝典的,它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制定好了行为制度,在《春秋左传》中记载到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在《周易》中记述到圣人是受天命而行道于世,人道它是顺应上天,顺应民意的产物。在《礼记》中记载的和礼、乐起源有关的思想特别多,礼是来源于天地,适合人类发展的,是人类顺应天性,治理好万物的前提;礼不但源于天,而且适宜人类生活,并且能够使人类根据天性治理好万物,人类生活在一起的伦理思想奠定了天道的基础。《中庸》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处理事情。在哲学思想中,“天”渐渐退去了它像神一样的神秘色彩,失去了宗教地位,而被赋予了更多的理性内容,并接近了自然的人文素质。我们必须重视中国古代的这个伟大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和人民的实践作为一个有益的经验,不仅实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道路上要遵循。这样内外统一之外,不仅提升了人类的地位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状态感觉就像和宇宙是精神家园的相同的。也是人们最终发现自己的本体论基础。虽然时代在发展,但很多的“人性化”透露了儒家哲学的原则,因为人的发展需要实践来实现,这些人性化的真理,在儒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依据,以加深其形状,形成一个新的水平,并成为可以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系统。儒家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毕竟是属于东方和西方的两种文化传统,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差异并不意味着对一些想法必然导致冲突,它们可以是相反的互补。西方的文化价值,所反映的理念,专注于从外部寻求向外进到里面的宗教习俗,东方的文化价值观,宗教思想都体现“人性化”的经验现实,注重向内探索,从内部和外部来实践:方法论的实践这两个基本原则应该是互补的。儒家认为,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民一起从那里(“不公正”和“启蒙”),这个决定必须通过“修道”,使人类的思想完整地反映出来。既然人道是上天赋予人类特别拥有的一种本性,那么“修身以道”的基本方29\n法就不是简单的向外求助,借助于其他物体或者他人的帮助,而是通过向内追寻的途径,采用自己求解,反向求解,自己向内求解的方式。《论语》中说,君子遇到困难,求助的是自己;《孟子》中说,遇到困境,反过来追究自己;《大学》中说从天子到平民,都应该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指出实践的先后顺序分别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中说,只有修养自身,追究自身;《周易》中说,君子通过追究自身的方式修养德行。反身、修身,求我、求己,这些都是君子实现人道的方法。《中庸》中认为,只有发挥出人的本性,就能发挥出万物的本性,就能帮助天地培育出生命,就可以于天地看齐了。只有从自身出发,追究自身,再向外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可以发挥出物体本来的特性,对帮助天地万物的变化具有积极的功效,与天和谐相处,“配天”以立,就会达到一种天和人和谐相处的境界,《易传》中记述到,有能力的人只要他的言行顺应天地的意志,符合天地的要求,顺应了鬼神的吉凶,才能达到人生追寻的最高境界。对人道主义的做法,具体的详细分析,也非常多。儒家思想可以说,从人群的人,并提供修己治事,甚至一个作为自然延伸其治,“人性化”的统治方式,是后世之人效仿的典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实践就是从自己的内在寻求解决方法,如儒家思想中先“正己”然后“正人”的行为模式,就是通过改变自身的言行来教化,感化别人的过程;《论语》终篇中记录到天子认为他犯错了,不能责怪百姓,百姓有罪,也是在他身上。君王把罪责都担在自己身上,又从另一个方面补充了这种模式的内容。总之就是通过这种内敛的做法,逐渐更新自己的生活,理解人性的转变之间的关系,了解自然属性的转化的过程。当然,高层次的实践领域,儒家哲学强调“因为事情是我做宇宙的开端,该是世界己身也延伸来实现我的事,无论内部和外部环境团结极点。恩格斯定义为唯物主义“真实的人与科学的历史发展”,所以唯物论无疑是属于广义的“人学”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无非是人本身的活动。但实践现代科学,大工业革命后向外扩张的指导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一种积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从分析人类基本生活品以外,从物质生产实践的观点开始,从而满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先要从社会出发,解放政治和经济,再从人出发,解放人。人才能积极的投入到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中真正的主人,成为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人类只有完全成为自然界,现实社会,自己三个领域的“主人”,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解放全人类,才能完全解放自己,这句话给我们指明了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新30\n路。关于人的研究,是人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一重要论点虽然是从物质生产实践的角度来讲,但也告诉我们:人类科学要做到“自我实现”,这是涉及到人的自身,这是在挖掘实践的内在潜力之外,改变方法,从外到内,转向内部,最后实现自我发展,工业化实践以外的终极真理的内在潜力。“在实践中”的字样也表明,工业文明是必要的,例如在人的“自我实现”的基础上,但它的发展必须与人文科学的实践中的内容一样加强,其中儒家哲学可以明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弥补了其在现代科学,工业和商业发展中的不足。唯物史观理论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就是真正解决了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内外合一的境界以外,在本质上,最终是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矛盾,对地球物质资源的开发加剧,核恐怖袭击的阴影影响巨大,并警告说,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加强党内外的修炼。如果关注西方文明向外发展的路径,引发了冲突,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在广义进化论中欧文•拉兹洛提出的变化是由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固有界限的尝试,指定了人类演变的光明大道。鸦片战争以后,积弱积贫的中国如何在世界重新夺回民族主权,走上一条富强的道路,就成为当时许多仁人志士探索和实践的目标,他们寻求西方世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找出西方国家发展强大的原因。爱国志士魏源和林则徐等人,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挽救中国;还有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等,他们通过各种运动,努力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因为没有伤及到延续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根本而最终失败。直到孙中山发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他们提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思想,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各种派别和各种政治倾向的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提出他们认为最适合的改良方案来发展中国经济,这些改良方案有:胡适的实验主义,罗素的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等,但最终都成了梦幻中的泡影,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先驱们试图用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来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希望破灭了。31\n五·四运动开始后,中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工人阶级日益壮大,思想觉醒,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从1919年“63”运动之后,中国工人阶级积极参加革命运动,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坚定的斗争精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人阶级开始以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斗争目标逐渐转移到了反帝反封建运动方向。辛亥革命发起后,中国工人阶级也开始逐渐走上领导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继续着他们的革命使命,先进的中国工人阶级逐渐的开始壮大发展,也开始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他们迫切的需要属于自己的思想武器和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必然成为了工人阶级提高内在的政治需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正是适应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需要而在国内开始快速的传播,由此来说,五四运动正是一个契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传入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中国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力量。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们开始关注西方世界,向西方学习,积极关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情况。毛泽东同志说到俄国的十月革命,不仅帮助了全世界,还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观念关注国家的命运,最后决定效仿俄国,走无产阶级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的外部驱动力,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强烈反应,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寻找解决的办法,当十月革命在俄国胜利的消息传来,给他们寻求救国之路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指明了一个方向。这是第一次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到一个现实的高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压迫,剥削国家社会主义,尤其是这场革命的发生,与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俄罗斯,给中国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给在黑暗中的中国点亮了一盏明灯,使困惑的国人感到了希望,并为民族解放而努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资料不足不能阻止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寻求救国之路,争取民族解放的路上,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走不通我们还可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也促进了追求先进的国人对民主理想的过渡,从个人信仰到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追求的改变,也鼓励他们接受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俄国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传到中国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传入中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环境和条件的真实描写,充分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外部动力作用。32\n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先进理念,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寻求拯救中国的理论和道路的过程中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普遍规律,作为从外引进的先进思想,它要真正的转变成中国人民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巨大力量,施展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传入中国后,经过仁人志士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促进了社会建设,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有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就是印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中国优秀文化历史融合、整合、提升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融合包含了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主要是由儒、释、道三家思想集合而成,其中儒家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最大,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传入中国后与儒家思想进行了融合,而具有了自己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武装自己头脑,指导中国革命并取得胜利的过程,是与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让中国人民逐渐接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符合了与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交流的规律,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普遍原理,还继承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先进思想,又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独特的创新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这一原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传入中国的精髓。33\n34\n结语本文分四个章节来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的相通融合的相关问题。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两方面来讨论它们融合的基础;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在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相融性,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之间的联系;再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儒家思想在社会理想方面的相融性,“大同小康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儒学现代化方面的相融性探讨;最后从两种思想在“知行观”与“实践观”方面的相融性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的相关问题,以及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思想更深入的认识,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使我们更好的通过这种研究具体,深入地揭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内在联系,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融入到中国哲学传统之中,而不是总在与中国古代哲学作无休止的“对话”,始终把自己作为中国哲学的“他者”。35\n参考文献(一)专著类[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1414.[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朱熹.论语·先进,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朱熹.孟子·告子上,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3]朱熹.孟子·离娄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朱熹.孟子·尽心上,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5]朱熹.孟子·滕文公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论语解·学而[M].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6]朱熹.论语·宪问,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朱熹.孟子·万章下,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张载,张载集·正蒙·乾称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8.[19]苟子·王制,苟子集解[M].王先谦集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20]程颢,程颐.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第三·铭诗·秋日偶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4.[21]赵峰.朱熹的终极关怀·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2.[23]丁祖豪,唐明贵.新时期哲学纲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4]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5]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上)[M].人民出版社,1951.[26]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二)论文文献[1]朱康有,吴文新.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相通的根本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6\n33(3):57-61.[2]高予远.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途径[J].吉首大学学报,2006,27(4):13-18.[3]王博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儒家社会主义研究[J].兰州学刊,2001,1:31-35.[4]陈红海.儒学的问题意识及其终极关怀[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6:94-99.[5]李云霞.实践与践行---兼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之比较和沟通[J].理论学刊,2003,3:41-43.[6]朱康有,吴文新.试析马克思“人的科学”的深刻内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17-19.[7]谭培文.以人为终极关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44(4):1-7.[8]朱康有.早期儒家人道观之探讨[J].洛阳大学学报,2003,18(3):1-4.[9]阚丽丽,侯桂芳.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默契[J].安徽文学,2011,4:289.[10]丁荣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8:25-30.[11]李维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两种传统[J].江汉论坛,2008,11:95-100.[12]李维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传统的结合点[J].理论视野,2008,12:14-15.[13]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9-14.[14]李祥永.儒学终极关怀思想与信仰重建[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5:33-35.37\n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1.论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J].文史月刊,2012(11)38\n后记时光飞逝,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在举笔即将完成这篇致谢的时候,心中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自己将要离开这所既美丽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师大校园了。三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很多。如水的时光悄悄带走了如歌的岁月,却无法带走心中那一份感激,三年之前我有幸受教于吴琼先生门下,恩师严谨的治学之风,敏锐的洞察力,孜孜不倦的教诲,深深的激发了我对学术的兴趣。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诚实说,三年时光对于我来说太短暂了,自己只是粗略了解了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典籍,还没有领悟透这些典籍的精髓,它们对于我来说依旧是一座大山,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深入的研读和探究这些文学典籍。随着论文的完成,短暂的轻松愉悦过后,自己心中更多出了一份不安和遗憾。虽然这是我求学生涯中迄今为止查阅资料最多、写作时间最长的一篇文章,但是在论文定稿的这一刻,我依旧觉得,文中的有些论证还不够充分,得出的有些结论显得稚嫩。不仅如此,文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仍然使我感到困惑,我虽竭尽所能,却仍感有负于恩师之期望,心生愧疚。但这并未淡化一丝我对各位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教诲,我谨记于心。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吴琼副教授。老师,虽然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如果没有您的严厉教诲,我无法顺利的完成这篇论文,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懂得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此时此刻,我想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然而,我仍然想要大声喊出那句话:老师,谢谢您!您的教诲和鞭策都能指引我在以后做人和做学问的道路上坦然前行,这将成为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一笔财富。师恩永难忘!再次,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和朋友对我无私的关怀、帮助和支持,是你们的关爱使我有动力来完成这篇论文。而这一切,我将铭记于心,永远珍惜,因为有你们的爱,我是幸福、幸运的!最后,对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评审此论文和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李雨隆二〇一六年于安宁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