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50 KB
  • 2022-08-25 发布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西方哲学史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古代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希腊被看是西方人的精神家园,是西方现在的科学、艺术以及一切“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都是从希腊世界中直接或间接地传承而来的。希腊文化以其自由的个性和卓越成就而著称于世,其哲学更是以其精美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而成为一朵最绚丽的奇葩。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概况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人类早期的各个古代文明如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都曾在自己最原始的文化形态——神话和史诗中表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但是,使哲学从神话、史诗和历史叙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知识体系,却是古希腊人的独特贡献。这是为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而哲学作为一门超越实用目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粹的自由学术,最初起源于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或惊讶)”;而当“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是物几乎全部获得以后”,这种“惊异”就会引导人们把眼光投注到具体的功利目标之外,去探寻宇宙的最根本原理和原因,从而使哲学这门“最神圣的学术”得以产生。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惊异(或惊讶)”和“闲暇”是哲学哲学产生的两个条件。但是,其他文明也同样具有这两个条件,为什么没有产生同希腊一样的哲学呢?此外,几乎所有的后世哲学家都认为希腊民族是一个具有思辨秉性的民族,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各古老民族的独特之处。问题是,何以希腊人能够成为一个具有思辨性格的民族?这要从古希腊文明的独特性说起。首先,独特的地理位置。古希腊(与现在的希腊相比)幅员辽阔,其全盛时期,地域主体包括南意大利、爱琴海诸岛、希腊半岛、地中海内的若干岛屿,东连小亚细亚西部,北抵黑海以至欧洲大陆中西部腹地,西及比利牛斯半岛,南达非洲北部,有横跨欧亚非三洲开阔疆域之优势。这样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于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促进自身文明的发展。其次,外部民族的入侵。外族的入侵导致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大约公元前3000形成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世纪建立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400年左右,阿卡亚人征服克里特岛,取代并部分地延续了它的文明,形成了迈锡尼文明。阿卡亚人带来了游牧民族的迁徙性和掠夺习性。希腊地区资源贫乏,可耕地少。但适合航海经商,于是,海上贸易、海盗业便繁荣起来了。公元前12世纪,一支更为剽悍的游牧民族多利亚人从北方涌入,推动了希腊本土居民继续向外移民,由此形成了希腊人的迁移特性。第三,特殊的社会结构。外迁的希腊人利用希腊半岛有利的商业和海运条件,通过贸易和商品生产建立了一个个城邦。公元前8和7世纪中叶,从小亚细亚到希腊半岛建立了408个城邦。最大的斯巴达在国势最盛时面积也只有8400平方公里,雅典只有2556平方公里,小城邦只有数十平方公里,居民万余人。城邦居民的日常必需品大部分需要进口,而他们的手工业产品需要出口。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城邦的社会组织形式就由古代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发展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24\n奴隶社会,形成了普遍的契约关系好法律规范。每一个城邦都是一个公民的集合体,无论这些公民集体实行的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僭主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标准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了一种把抽象原则看做比感性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这种力图从纷纭复杂的现象背后去把握某种本质性和根源的原则或原因的思维习惯,这种试图为变幻无常的现实生活寻找某种恒定性和统一性的尺度或规范的心理倾向,最终形成了希腊人思辨的性格。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尺度意识,酝酿了希腊人探索宇宙本原和万物根据的哲学冲动。在希腊哲学产生之初,哲学与科学以及一切知识领域都是水乳交融的。在希腊语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因此,从广义上说,一切与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纳入哲学的范围。二、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与其他的或后来的哲学相比,古希腊哲学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哲学”这个概念,在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认即“热爱”(philos)与“智慧”(sophia)的合成词,故其本义为“爱智慧”。在希腊哲人看来,求知是人的天性,作为爱智之人,就是穷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实,诘问人生目的,在这种不断的探究和追问中获得知识,由此而获得自由,享受真正的幸福。所以,尽管在希腊哲学那里认识论还很不发达,但是“学以致知”却构成了哲学家们的最高理想,他们大多淡薄功利,沉醉于形而上的追求,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和哲学家,以至于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二,探讨phusis(自然、本性)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希腊人很少有人与自然分离的观念,他们把自然看做“大宇宙”,人则是“小宇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初的自然观来源于宗教神话,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幻想式的方式而要求就自然而认识自然的时候,便开始了哲学的思考。希腊哲学所有的问题几乎都与自然有关。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学说开始,到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太一说告终,整个希腊哲学,主要以对phusis的探讨为主题。区别只在于,有的哲学家侧重于自然意义上的phusls,有的哲学家侧重于本性意义上的phusis;而在本性意义上,有的哲学家侧重于自然万物这个大宇宙的本性,有的哲学家侧重于人能否或如何言说与把握大字宙的知识本性。第三,朴素直观的辩证性是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基本性质。希腊人的自然观具有必然性、神圣性、有机性和整体性等基本持征,他们从经验观察出发,视自然为神圣的、自我涌现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试图以知识来说明千变万比、多种多样的自然容物的统一性。希腊人为自己提出的一项任务就是“拯救现象”,亦即为现存的一切自然现象寻找在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根据或理由,使它们的存在和生成得到合理的解释。由于希腊人最初尚未在本质与现象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因而多样性的统一和运动、变化与生成等等被看做是事物的基本特征。第四,探索精神是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当希腊人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他们主要关注因惊异而产生的种种哲学问题并由此而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并不关心或不太关心哲学体系的建构问题,虽然哲学之为哲学无论如何都是有体系的。他们所关注的哲学问题相互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这些问题有: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万物的统一性亦即一与多的问题,存在与非存在的问题,知识与意见的问题,本质与现象的问题,一般和个别的问题,以及运动与静止、可知与不可知、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灵魂和肉体等问题。24\n第五,论断上的绝对主义是希腊哲学的基本形态。这里的绝对主义是相对于相对论和怀疑论而言的,意指绝对地肯定或绝对地否定。整个希腊哲学,虽然出现过克拉底鲁、普罗泰戈拉等人的相对主义和以毕洛为代表的怀疑主义,但基本的形态是绝对主义。由于希腊哲学的重心是phusis江亦即为现象寻找根据,所以,它的论断主要是宇宙论或本体论上的,而不是认识论或伦理学上的。第六,哲学与自然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亦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在希腊哲学中,哲学与自然科学本为一体,哲学家也是科学家。在他们那里,自然科学知识不仅是阐明理论的素材,更是理论本身的有机构成部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古希腊时代还没有神学,但宗教神话却很流行。哲学家们正是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进行哲学思考的。虽然很多人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有的也确实摆脱了),但最终并未与之彻底决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哲学家们心目中的神,大多数是思辨神、理性神。三、希腊哲学发展的阶段古希腊哲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6结束于公元6世纪,前后延续了1000多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是自然哲学阶段。从泰勒斯创立希腊哲学开始,直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其中贯穿着的核心问题是万物的本原问题,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本原的性质是“无定形”还是“有定形”的?二是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阶段。其中贯穿的核心问题是存在和一的问题。哲学家们按照各自的倾向分为两大派:一是重构自然哲学,使之结构化,主要以四根说、种子说和原子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另一派则是转向了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主要有智者派、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代表的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后来亚里士多德将之推向体系化,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形而上学大体系,在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都达到了古希腊哲学的最高峰。三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阶段。此时,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哲学开始关注伦理学和人生哲学,核心问题是人生如何达到“不动心”的幸福问题。自然哲学、认识论和逻辑学成为论证这一问题的手段。主要的哲学流派有: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斯多葛派的禁欲主义伦理学和怀疑派。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早期希腊哲学是希腊哲学的产生阶段,由于后世的研究者们多以苏格拉底划分前后,因而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所研究的主要是宇宙的生成和自然的本原等问题,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宇宙论时期”或“自然哲学时期”。当希腊人摆脱了宗教神话的限制,以理性的目光注视自然之时,他们除了感到敬畏和赞叹而外,也产生了困惑和惊异:生灭不已、变动不居的自然为什么会呈现出一幅四季交替、草木枯荣因而生生不已、自我涌现的景象?处于变化之中的自然,其中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什么?由多种多样的事物所组成的自然之整体,其统一的根据是什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希腊人便开始了哲学的思考,而这些最初的哲学思考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性和直观性。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首先,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自然哲学。这时的哲学家,其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加之哲学家们的作品大多冠以“论自然”的名称,因此他们一般被习称为“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学说也被后世称为宇宙论或宇宙生成论。其次,早期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是“本原”(arkhe,也翻译为始基)24\n问题。所谓“本原”,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界定,说的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在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看来,在千变万化生灭不已的自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是不变的,它应该是自然最原始的开端和始终如一的主宰,非如此不能解释自然的永恒存在,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本原。由于对万物的本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便形成了有形本原与无形本原、一本原与多本原、动本原与静本原等等的分歧相对立,从而区分出不同的学派。随着哲学思考的深入,本原概念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再次,早期希腊哲学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上的类比和宣称。虽然有的哲学家已经开始使用逻辑论证,但并不普遍,更不严格相精密。最后,早期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其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的特色,并且区分为不同的学派。早期的希腊哲学主要指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这是希腊哲学的第一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来关于万物的“本原”问题。米利都学派试图以某种自然物质来说明万物的本原,奠定了自然哲学的基础。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的源流。爱菲斯学派既延续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又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抽象思想,力图在一与多、永恒与流变、抽象的本质与具体事物之间建立统一性。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家们则强调上述矛盾范畴之间的绝对对立,极力用一来否定多,用静止否定运动,用本质否定现象。智者派的崛起则将早期希腊哲学关于本体论的探讨终结于相对主义与怀疑论之中。一、米利都学派因产生于米利都城而得名。创始人是泰勒斯,主要代表人物还有他的学生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美尼。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创始学派,其特色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寻求万物统一性的基础。这个统一性的基础,就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何谓“始基”?它是物的起始、本源和归宿;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构成元素;是万物生灭基础与说明的原则。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一)泰勒斯(盛年约公元前585年)米利都学派的创始者,伊奥尼亚的第一位哲学家,被看做是西方哲学的始祖,被誉为“哲学之父”。出生于米利都的名门望族,早年曾到巴比伦、埃及等等游学,并将两地的天文学、几何学带回希腊。据说他预测了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确立了365天为一个太阳年,运用几何学定理测量海上船只的距离,测量金字塔的高度,预测橄榄丰收发财等等。被誉为当时希腊“七贤”之一。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也翻译为“始基”),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来源于水又最后复归于水。万物皆变唯水不变。这个看似幼稚可笑的观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神话宇宙论的传统藩篱,试图在自然界的范围内,用自然事物说明万物的根源。他之所以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乃是观察所得。在泰勒斯那里,水是具有运动变化的本性的,它不仅是万物之所以产生的源泉,而且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泰勒斯还持有一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但他所说的灵魂还不是精神性的东西,而是水所产生的湿气,这种湿气弥漫于宇宙之中,构成了万物运动的原因。(二)阿那克西曼德(盛年约公元前570年)24\n是泰勒斯的学生和朋友,对天文、地理学均有一定的研究,发明了日晷和天球仪以测定太阳的轨迹和昼夜平分点,绘制了第一张陆地与海洋的轮廓图。是第一个用文字记录自己思想的人,可惜他的著作《论自然》已经失传。阿那克西曼德以一种朴素的方式表达了进化论思想,他认为生物都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元素中产生的,人是从鱼进化而来的。他还建立了一种宇宙论模型,认为世界的形状像一个圆筒,地球处于圆筒的中间,被大气和和火圈所环绕,人们透过气孔而看到的火光就是日月星辰。认为万物都是从“本原”中产生的,这种“本原”就是“无限”(也翻译为“无定形”)。“本原”这个概念据说是他最先使用的。他认为任何单一或单纯的自然物都不能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形之物(“无限”)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无限者”作为一种原始混沌体,包含着一些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就是热与冷、干和湿,由于它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的“无限者”中分离出万事万物。阿那克西曼德还提出了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有一定规律的思想。他把这种规律称为“命运”:“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在时间的秩序中不公正,所以受到惩罚,并且彼此相互补足”。(三)阿那克西美尼(盛年约公元前546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朋友和学生,他熟知当时的自然知识,据说他第一个区分了行星和恒星,还认识到冰雹是由雨冻结而成的,太阳的光线投射到极浓厚的云上时,便产生了彩虹。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作为本原的无定形的东西应该是“气”。一切存在物都是由气的凝聚和疏散而产生。气蒸发生成火,凝结为变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是土,最后变成石头。一、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戈拉斯学派是一个以毕达戈拉斯为创始人,集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团体。该学派在古代希腊具有活动范围大、涉及领域广、影响时间长等特征。毕达戈拉斯(Puth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531年)出生于靠近伊奥尼亚的萨摩斯岛,早年曾就学于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因而熟悉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后来游历过埃及、巴比伦,学到了那里的天文学相几何学知识,也深受东方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他中年时来到克罗顿,招徒结社,创立了自己的学派。他一个令人费解的人物,既是一个神秘主义宗教团体的创始人,又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发现了勾股定理),由于他本人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加之这个学派规定学说不准外传和所有思想都属于学派创始人,所以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学派其他思想家的思想统称为毕达戈拉斯学派。据说有两条最能典型概括毕达戈拉斯学派思想特色的格言:“什么最智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毕达戈拉斯学派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思想有三点:1.数是万物的本原作为哲学家的毕达戈拉斯像米利都学派一样追求关于自然的知识,不过他不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因为,在他看来,无定形的东西无论是什么,都不配作万物的本原24\n,因为它们自己都没有定形,如何能够给万物定形呢?所以,万物的本原应该是有定形的东西,而万物共同的有定形的东西就是“数”。毕达戈拉斯学派通过对数学的研究,发现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数量关系,数与万物的联系远远超过了水、火、土、气等如何一种元素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在所有的本原中,数在本性上是居于首位的,其他事物也都能用数来表示,一切其他事物的本性乃是对数的模仿。在整个自然界,数是第一位的。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1”是一切数的根本,是第一本原,它表现为点,由“1”派生出其它的数乃至万物的过程表述为:点“1”产生线“2”,线“2”产生面“3”,面“3”产生体“4”,体“4”构成水、火、土、气等四种元素,这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和转化,从而产生出世界的万事万物。这就是说,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一元”和“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然后产生出一切物体。显然,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数”体现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的另一种哲学倾向,与“水”、“气”、“火”等相比,“数”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更能体现自然万物的统一性。但是,“数”毕竞只是量的规定,当它被用来解释诸如意见、正义、婚姻、友爱、理性、音乐、天体等—切现象的时候,既是质料又是形式的“数”其性质就有些模糊不清了。2.宇宙论与数本原说一致,毕达戈拉斯学派特别强调和谐的观念,认为宇宙宙是天体的和谐。在希腊语中,“和谐”最初的意思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用于音乐就是将不同的音调结合在一起成为音阶,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则主要指一定的数的比率关系。“宇宙”的本来含义是“秩序”,后来逐渐从“秩序”转变为“世界秩序”或“有秩序的世界”即“宇宙”。毕达戈拉斯学派认为,数有两种形式,即奇数和偶数,其中奇数是有定形的,偶数是无定形的,所以奇数是完满的,偶数是不完满的。在他们看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部是和谐,或产生于和谐。美是和谐,友爱是和谐,音乐是和谐,天体是和谐,灵魂也是和谐。在强调和谐的同时,他们也研究了对立的问题。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毕达戈拉斯学派列出了十对对立范畴,即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单一与众多、右方与左方、阳性与阴性、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正方与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用自然数来象征无形的事物。例如:“1”代表灵魂或理智(因为它是最基本的数目),“2”表示意见(因为它是摇摆不定的),“4”和“9”是正义(因为它们分别是第一个偶数“2”和第一个奇数“3”的平方),“5”是婚姻(因为它们是第一个偶数“2”和第一个奇数“3”之和),“8”是爱情和友谊(因为八度音是谐音),“10”则是完满与和谐(因为它是1、2、3、4之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常用这种神秘的象征方式来理解事物的性质,认为事物是对数的“模仿”,因此要求具体的存在物必须与数相吻合。比如,他们认为天体的数目应该是10个(完满与和谐),因此他们就在9个天体之外又杜撰出一个想象的天体——“对地”,以满足和谐的需要。毕达戈拉斯学派关于宇宙是天体的和谐的思想,与伊奥尼亚学派的宇宙生成论有很大的区别。在伊奥尼亚学派那里,本原的无定形性意味着宇宙诞24\n生之初乃混沌一团,亚里士多德对这种脱胎于神话的宇宙观提出了质疑:“或者如神学家们所说,万物由黑夜生成,或者如自然哲学家所说,‘所有的事情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同样不可能。如没有现实的原因,运动从哪里来呢?”其实不只是运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可能性。与“无定形”和“混沌”观念相比,“秩序”与“规定性”的思想显然更有利于说明知识的可能性和确定性。3.灵魂学说毕达戈拉斯的灵魂观具有宗教和哲学的双重意义。毕达戈拉斯学派不仅把灵魂不朽、灵魂轮回转世等宗教观念引入哲学,而且在学派内部严格制定和遵循若干宗教禁忌。同时,他们也从哲学上对灵魂是什么和如何净化灵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对灵魂是什么的问题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尘埃,有的认为是和谐。在他们看来,音乐和哲学是净化灵魂的手段,通过音乐熏陶和哲学思考,可以使灵魂处于和谐状态。他们进行宗教、数学和哲学研究,目的就是净化灵魂,回到神那里去享受永恒的幸福和摆脱轮回。“灵魂”是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荷马史诗》中表示人死方止的呼吸、生命;在泰勒斯那里表现为普遍的生命力和活动的原则;而在毕达戈拉斯学派那里,同一个灵魂可以流动于不同的身体,因而开始有了个体性和独立性,虽然还不具有完全的非物体性。毕达戈拉斯学派的哲学思想虽然有不少牵强附会甚至神秘荒诞的内容,但是其主要方面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他们提出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原模式,试图用数量关系和几何结构来解释一切;他们第一次引入和谐概念和宇宙概念,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秩序和关系而不是事物上;他们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灵魂问题,思考精神现象与其他现象的统一。所有这些,都和他们在数学、天文学、音韵学等领域的贡献一样,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思想对于后来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数本原论虽然还没有摆脱开感性经验的限制,但是与米利都学派相比更加油象并且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体现了与之不同的另一种哲学倾向,可以看做是米利都学派与爱利亚学派之间的中间环节。学派的某些思想,他的思想既具有综合性,又富有创造性,在哲学史上具有极其深远三、赫拉克利特(盛年约在公元前504一前501)赫拉克利特是爱菲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生于米利都以北的一座商业城邦爱非斯的一个王族。据传他因为热爱哲学而隐居山林,把王位让给弟弟。他性格内向、语言晦涩、思想深邃,当时有“晦涩哲学家”之称。据记载,赫拉克利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对于荷马、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等著名人物均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仅有博学而无智慧。他愤世嫉俗,蔑视民众,满脑子精英意识,曾公开宣称一个最优秀的人抵得上一万个人。晚年过着离群索居的孤独生活,靠吃草根树皮为生,后来患水肿病,他想用牛粪的热力把身体内的水弄干,无效而死。据说赫拉克利特写过一本内容分为宇宙论、政治学、神学三部分的《论自然》的书,但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从古代著作家的记述中摘录出来130多条残篇。毫无疑问,这些警句格言式的残篇断简只是赫拉克利持著述的很小一部分,他是那个时代遗留残篇最多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有形本原说的传统毕达戈拉斯的影响。1.火本原说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持明确宣称:“这个万物自同的字宙,既不是任何神,24\n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定分寸熄灭。”“一切转为火,火转为一切,有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黄金。”与前人的思想相比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显著特征。他不仅公开否定神创世界说,而且从一开始就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火不仅是世界的本原,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为火。而且在其燃烧和熄火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并不是随意的。由此可见,赫拉克利持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之无定相流动性的思想,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任,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是这变化亦是有章可据的。换言之,变化亦有一定的尺度,自然万物都是据着这尺度而变化的。这个规范万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就是逻各斯。2.“逻各斯”(logos)在赫拉克利持哲学中,最富特色和深意的重要概念是斯“逻各斯”。“逻各斯”在古希腊语中基本含原义是言说、话语。后来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尺度、规则必然性等许多其他的含义。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入哲学,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个仅永恒存在着,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逻各斯乃是共同的”。逻各斯的含义有二个:其客观含义是指规律或秩序,主观含义是指理性或智慧。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二者是统一,所谓理性或智慧就在于对客观规律或智慧的把握。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赫拉克利特对哲学的一大历史功绩,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逻各斯使知识有了可能性。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从朴素的辨证法出发,断定自然万物均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然而,如果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知识就没有立足的依据。因此,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作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亦即我们所说的规律,就使知识有了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逻各斯的介入,亦使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具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构:始终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自然万物,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这些在后来的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中,都有或明或暗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在后来西方哲学、神学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逻各斯概念及其衍生的“逻辑”(logic)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3.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另一显著待色是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他之前,米利都学派已经提出了蕴含于本原之中的两种对立力量(如冷和热、凝聚与疏散等)是化生万物的根源,毕达戈拉斯学派也研究了各种对立的范畴,但是真正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是运动变化的根源,还是赫拉克利特的贡献,他也被西方公认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其辩证法思想主要有:第一,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他不仅强调火的生生不息,肯定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既踏进又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由此展现了一幅充满运动变化的宇宙图景。24\n第二,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他坚持运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明确地表示,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导致了和谐,相反者才能相成。“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与琴一样”、“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是同一的”、“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必须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按照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等等。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之下,赫拉克利持在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之间更强调斗争的作用。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一些是神,另一些是人;它也让一些人成为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不过,他最终还是将和谐和统一看做运动变化的归宿,即把变化的总体理解为循环和平衡。例如他认为世界的变化周期或“大年”由一万零八百年组成,时间一到,整个宇宙都将被火所焚毁,然后再重新开始,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第三,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他说,“海水最干净,又最脏;鱼能喝,有营养;人不能喝,有毒。”“驴爱草料,不要黄金。”“猪在污泥中洗澡,鸟在灰土中洗澡。”“最美的猴子同人类相比也是丑的”。当然,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毕竞是朴素的、直观的和单纯论断性的,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概念的高度。不仅如此,从总体上看,他的思想亦具有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的色彩,这就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片而发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人同一条河流”。他甚至拒用语言来表述事物,因为当一句话脱口而出那一瞬间,它所表述的事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因此对于变动中的事物,最多只能移动一下手指头来加以暗示。4.认识论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涉及了认识论的问题。一方面,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宣称热爱智慧的人必须熟悉很多的事物,因而他更为喜欢那些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和可以学习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说,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假如人们的灵魂是表浮的话,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坏的见证。”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5.简评赫拉克利特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辩证法思想之中,他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的无定形性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合乎逻辑地得出了“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结论。他也认识到,由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惟有变化本身,但是变化亦是有规律可寻的(逻各斯),这就为关于自然的认识提供了根据。然而,由于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所以在如何使人们认识逻各斯的问题上,赫拉克利持似乎没有多大的把握,这就使他的带证法思想潜藏着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赫拉克利特的对逻各斯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调,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他的火与逻各斯学说直接为斯多亚学派所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则根据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四、爱利亚学派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而,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24\n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先驱是克塞诺芬尼,创立者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辩护者是芝诺,论证者是麦里梭。1.克塞诺芬尼(盛年约在公正前570一前540年)克塞诺芬尼出生于小亚细亚的科洛封,据说因反对波斯人的统治而被驱逐,25岁后便开始在希腊各地流浪,后来定居在爱利亚,活了近100岁,著有《讽刺诗》《哀歌》《论自然》等诗。克塞诺芬尼是最早对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论进行批判的,并从根本上动摇了神话世界观,对爱利亚学派直接影响的是他关于神的观点。克塞诺芬尼对于希腊神话中流行的神人同形同性论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神的新见解。他认为并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并让神穿上了人的衣服,说人的语言。因此,不同的民族就有各自不同形象的神。同时,人还根据自己的性情虚构出神,因此神也像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甚至有人的各种丑行。克塞诺芬尼认为,神是惟一的。“惟一的神,在所有的神祉和人中最伟大,无论是形体还是思想都和有死亡之物不同”。神还是不动的。“他永在同一处,所以永无运动。在不同时间到不同地方对他是不合适的,他毫不费力他用理智的思想主宰一切。”并且,“他全视、全思、全听”。神是惟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这是克塞诺芬尼思想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些内容,被他的学生巴门尼德接受和改造,从面创立了著名的存在论。2.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一前501年)巴门尼德出生于爱利亚的豪门望族,是克塞诺芬尼晚年的学生,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也非常了解米利都学派的思想。他的哲学思想集中在他的哲理长诗《论自然》中。(1)思想概述巴门尼德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两个:一是关于存在与非存在。克塞诺芬尼惟一的、不动的神被巴门尼德表述为一个哲学概念——“存在”;二是关于真理和意见。巴门尼德认为认识有两条路,第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第二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第一条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与真理同行;第二条则根本不可能,因为“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所以,第一条路被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路则是“意见之路”。希腊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的理想,而自然哲学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因为它不仅局限于感性经验的领域,而且崇尚本原的无定形或流动性,这就便以普遍性和稳定性为基础的知识成为不可能。“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区分实际上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予的批判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把人们关注的目光从纷繁杂乱、变动不居的现象引向常住单纯本质,因为只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对象。(2)主要观点第一,存在是惟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存在的惟一性或单一性在于它的连续性和不可分性。按照他的观点,“存在不可分,因为它整个完全相同。它不会这里多一些,这样便会妨碍它联结;它也不会那里少一些,存在充盈一切。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因为存在只能和存在紧接在一起。”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对于这一点,巴门尼德提出了两方面的论证。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无生成。假如存在是生成的,只有两种可能,或生于存在,或生于非存在。但这两种可能情况都不成立。因为如果它生24\n于存在,就预先假定了另一个存在的存在,违反了存在惟一的规定;如果它生于非存在,则更加荒谬,因为存在绝不可能由非存在生成。其次,从时间上看,存住亦无生成。所谓存在,既不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也不是在将来才会存在,而是整个地现在存在着。如果存在是生成的,就只可能在过去或将来生成,但这是于理不通的。因为如果它在过去或将来生成,那它现在就会不存在。所以无中不能生有,“生成是子虚乌有,灭亡同样不可言名”,存在只能是永恒的。第三,存在是不动的。“存在被局限在巨大的锁链里静止不动,它无始无终,因为生成和消灭已被真信念所逐,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保持着自身同一,居留在同一个地方,被在它所在的地方固定,强大的必然把它禁锅在这锁链中”。第四,存在是完满的。存在“有如—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边都距离相等,它不应当在任何地方多一些或少一些。既没有什么非存在妨害存在的东西相联结,也不会在这里大一些那里小一些,它完全没有任何差别,从所有方面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一方面,思想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在。“作为述说、作为思想一定是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便不会找到思想”。另一方面,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既不要屈从来自众人的经验习惯,也不要“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面要用理智把有关的争辩判明”。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即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惟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个命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而且后来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公式。(3)理论贡献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虽然这一转折的深远意义直到苏格拉底之后才真正显现出来。巴门尼德对哲学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其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再次,他不再像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始使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4)简评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希腊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巴门尼德的这个惟一的、永恒的、不动的、完满的、作为思想对象的“存在”,是对事物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在普遍性、抽象性和稳固性等方面乃是前人所说的水、气、火、数、神等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因而能够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存在”概念在语言学上与印欧语系所持有的系词结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巴门尼德所用的“存在”概念,是希腊语中系动词“是”的中性动名词,有普遍抽象的存在和诸存在物两方面的含义,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概念,通常可以译为“是”、“有”或“在”。在希腊人那里,我们对事物的述说(判断)与事物本身尚未区别开来,只要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是真的,它就是事物本身的现实状态。当自然哲学家们企图在变动不居的自然中寻求24\n永恒不变的本原时,巴门尼德却发现,没有哪种自然事物是永恒不变的,真正不变的只能是“存在”。在一个判断中(“s是P),主词与宾词部是变动不居的,不变的惟有这个“是”。换言之,一切事物都“是”、都“存在”,不过其中的事物总有一天将“不是”、“不存在”。然而“是”或“存在”却不会因为事物的生灭变化而发生变化,它是永恒不变的,这个“是”或“存在”就是使事物“是”或“存在”的根据。因而与前辈们探寻时间上在先的本原的宇宙论不同,巴门尼德所追问的主要是逻辑上在先的存在,它虽然还不就是但却相当干我们所说的“本质“。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为后来统治西方哲学长达2000多年之久的形而上学传统奠定了基础。巴门尼德虽然通过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方式,将自然万物与存在分离开,而且并没有深入考虑两者的沟通和统一问题,从而给以后的哲学家例如柏拉图出了一道难题,但是他似乎还没有达到彻底摒弃自然哲学的程度。因而在结束了“真理之路”的探索之后,巴门尼德按照“女神”关于对常人的意见也要加以领会的指示,就转向了他所谓的“意见之路”,发表了对万物本原的意见。他认为火和土、明和暗、热相冷是事物的本原及其生成变化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论解释。尽管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当时却没有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这主要是出为他的理论虽然新颖、深刻,但是却由于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明显抵梧,从而使他的思想很难为整体水平尚处于直观表象阶段的同时代哲学家们所理解和容忍,因此难免遭到非议。当时人们攻击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存在”的两个要害之处,即单一和不动。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生芝诺便站出来为存在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3.芝诺(盛年约在公元前468年)芝诺被称为“论辩术的创始人”,出生于爱利亚城,据说是巴门尼德的得意门生和义子。他身材伟岸,气宇轩昂,性情孤傲,自视甚高。但却与赫拉克利特那样过离群索居的生活,而是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因反对僭主的统治而被捕入狱,由于拒绝交代同伙而被僭主投入臼里捣死。芝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而在于他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所作的辩护。他自己明确指出,他的目的是“保卫巴门尼德的那些观点,反对另一些非难他的人”。芝诺的辩护从形式上看使用的都是归谬法,而从内容上看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而:一是论证存在单一反对存在众多,二是论证存在不动反对存在运动。(1)反对存在“多”的两个悖论第一,空间构成形式的悖论。如果存在众多,就必然由许多部分构成。这些部分要么有广度和厚度;要么无广度和厚度。如果有广度和厚度,由于任何一个部分的边界都不会是最外的,所以,这种广度和厚度就可无限相加下去;如果无广度和厚度,即使把这样的部分永远相加,也依然等于零。因此,“如果存在着众多,那么它必然既是大又是小,小会小到没有体积,大会大到无限”。第二,数量关系上的悖论。如果存在众多,存在的数目必须同实际存在的事物相等,但假如多物就是这么多,它们在数目上就是可数因而是有限的。但是另一方面,假如存在的事物是众多的,它们在数目上又是无限的,“因为在存在的东西之间永远有另一个中介,中介之间又还会有其他中介,所以存在着的东西便会无限多”。既然承认众多就会导致体积上既无限大又无限小,有限多又无限多的矛盾,那么,存在就不能是众多,只能是单一。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出的第一个结论。24\n(2)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四个悖论第一,“二分法”。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光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的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乃至无穷,因而它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无限的,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第二,“阿基里斯追龟”。阿基里是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而乌龟则爬得最慢。但是芝诺却证明,在赛跑中最快的永远赶不上最慢的,因为追赶者与被迫赶者同时开始运动,而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迫赶者起步的那一点,如此类推,他们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所以被追赶者必定永远领先。第三,“飞矢不动”。任何物体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间,离开自己的空间就意味着失去了它的存在。飞矢通过一段路程的时间可被分成无数瞬间,在每一瞬间,飞矢都占据着一个与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间,因此都是静止的。由于飞矢在每一个点上都是静止的,那么,所有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的,因而它是飞矢是不动的。第四,“运动场”或“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芝诺认为这可以证明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见下图):图一图二A····A····B····→B····C←····C····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的荒谬结论,那么,存在就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这就是芝诺所要得到的第二个结论。芝诺的上述论证,除“运动场”显然具有明显的诡辩性质之外,其余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它们涉及有限与无限、间接与连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和极限等问题,引起了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领域的思考,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研究的课题。他的论证方法亦对论辩术和逻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称赞他发现了辩证法,黑格尔也称之为概念辩证法的创始人。4.麦里梭(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麦里梭是萨摩斯岛人,曾被选为海军统帅,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曾打败伯力克利的强大舰队。麦里梭在哲学是的主要贡献是对“存在”的性质进行了正面论证,并且修改了巴门尼德的两个论点。第一,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限的观点,从存在的永恒无限性出发来论证存在的其他性质。从这种永恒无限性,他证明了存在的单一性。“任何事物如果不是整个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永远存在”,“如果它是无限的,它就应当是单一的;如果它是二,那么就不可能是无限的,而会受到另一个的限制”。第二,麦里梭修正了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有体积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如果它存在,它就必定是单一的,作为惟一的东西,它必定没有形体。如果它有体积,那么它就会存在着部分,并且就不再是单一的了。”麦里梭的思想的另一特色是否认虚空的存在,并以此为前提证明存在的不动性。因为虚空就是无,而无就是不存在。既然没有虚空,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一切部是充实的,没有可供它移动的空间。这种观点从反面启发了原子论者。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24\n史地位,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标志着哲学的转折,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当然,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思想在早期希腊哲学中还无法为自然哲学家们所接受,它的影响在当时主要是负而面的,即对宇宙论的基本观念发出了挑战,以极端的方式突出了存在于与非存在、单一与众多、静止与运动、理性与感觉之间的对立,这就迫使同时代或稍后的自然哲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路径,从而把哲学思维引向了深入。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这一时期大体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40年代马其顿统一希腊以前的100多年,这是希腊城邦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与早期希腊哲学相比,这一时期的哲学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首先,从地域来看,这一时期的希腊哲学主要是雅典哲学。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初,希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已逐步从周边的殖民地转向希腊本土,雅典成为当时哲学活动的中心,即使是外邦的哲人也大多汇集于此。从阿那克萨戈拉第一次把哲学引人雅典后,在伯里克利的保护下,在雅典宽松自由的社会条件和营养丰富的土壤中,逐渐成长起阿尔克劳、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一大批土生土长的雅典籍哲学家。他们的不懈努力,使雅典变成了哲学的圣地,吸引着各地学者来此或拜师学艺,或办学授徒,谈天说地,讲经论道,一同将希腊哲学推向了鼎盛阶段。其次,从内容上看,希腊哲学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从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扩展到了人和社会,社会公正、国家本质、人生意义等问题正面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另一方面是哲学研究的重心从物质意义上的“自然”转向“本性”意义上的“自然”,与此相应,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化的本原转变为追问万物存在根据的本质,其结果就是自然哲学发展为精神哲学,或者说,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因此,相应于早期希腊哲学中的一与多的关系问题,这一时期的希腊哲学所面临的哲学问题更多地表现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最后,从方法上看,这一时期的希腊哲学以逻辑论证为主要手段,早期自然哲学那种直陈宣称式的方法被日益严密的逻辑推理所取代。为适应内容上对本质的追问、对真理的澄明、对精神哲学体系的建构,哲学家们不再满足于观察基础上的推测和类比,不再热衷于形象语言的隐喻意义,而是以修辞学和论辩术为基本工具,在逻辑思辨中澄清概念,讨论问题,建立理论。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由智者派的大师们开其先河,因苏格拉底而确定方向并由此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由柏拉图建立体系从而使之发扬光大,而亚里士多德则在批判的基础上集之大成,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一、智者派1.概述所谓“智者”,古希腊语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例如“七贤”。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显然,“智者”与“哲学家”不一样,虽然两者都与“智慧”有关,但实际上他们所理解的“智慧”是不同的。前者自称“有智之人”,后者则认为自己是“爱智之人”。有智者可能爱智,也可能不爱智,24\n而是以智为本钱,去爱钱财等智外之物。所以,自称是有智慧的人很可能是没有智慧的。由于智者显著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倾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视之为批判的对象。苏格拉底说他们是“批发或零售灵魂的粮食的人”,亚里士多德说“智者的技术就是毫无实在内容的似是而非的智慧,智者就是靠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智者们声名狼藉,甚至“智者”这个概念亦与“诡辩”同义,直到黑格尔才恢复了智者的本来面目,开始比较客观地评价智者的地位和作用。智者的兴起与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衰落有密切的关系。自然哲学家们在本原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而动摇了人们对获得知识的信心,而智者们的活动实际上把这种局面确定了下来,将个人的意见看做决定一切的基础。智者的出现乃是雅典民主制的产物。城邦民主制度意味着话语具有压倒其他一切权力手段的特殊优势。话语成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国家一切权力的关键,指挥和统治他人的方式。于是,参政议政、诉讼演说的广泛社会需要,以及随着民主制度的衰败和危机所显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决定了智者产生和智者运动兴盛成了历史的必然。在某种意义上说,德谟克利持的原子论乃是城邦民主制的真实写照:每个公民都独立自主、各行其是,主宰政治生活的不再是公正或正义,而是说服和论辩的技巧。但是另一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们仍然迷信社会制度和伦理观念是神灵制订的,或者是自然天定的。智者的兴起不仅迎合了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也是哲学从对自然现象的惊异转向对社会现象的惊异的产物,其结果主要是否定的:继自然哲学家们动摇了宗教神话的自然观之后,他们动摇了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正是通过各种集会演讲、法庭辩论、问题解答等形式,智者们在给学生传授修辞学、论辩术以提高他们论辩技巧和获胜能力的同时,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藐视权威、高扬个性、崇尚感觉、鼓吹怀疑的思想内容,也正是由于这些内容和风气的传播,客观上起到了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的作用。所以,人们有时把智者运动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相比,称智者为第一批人文主义者或思想启蒙者。公正地讲,智者们对哲学、逻辑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学科的发展也确实有重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智者做开路先锋,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启发,就很难有后来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固的哲学。但是,由于智者运动具有“求胜不求真”的鲜明特色,与真正的“爱智之人”理解的“智慧”大相径庭,所以发展到后来,便逐步蜕变为典型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变成了不顾事实、玩弄文字游戏的诡辩,因而遭到柏拉图相亚里士多德的谴责。这也正是智者在历史上一向声名狼藉的原因。智者并不是专门的哲学家,更没有统一的哲学派别,只是在职业特点、活动方式和思想倾向上有某些相似之处。虽然智者众多、著名的也不少,但是就哲学影响而言,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2.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90一前4l0)普罗泰戈拉生于阿布德拉城,是德谟克利特的同乡,据说也是他的学生。他生命中的黄金岁月是在雅典度过的,据说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普罗泰戈拉的著作有《论真理》《论神》《论相反论证》等,均已佚失。普罗泰戈拉是第一个撇开世界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比较丰富,既有“关于神,我们是不知道的”疑神论见解,也有关于人类社会约定生成的主张。在哲学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是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两个著名的命题。(1)人是万物的尺度24\n这是普罗泰格拉的一个著名观点,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尺度、逻各斯只存在于人那里,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逻各斯去描述和衡量万物的存在和非存在。因此,“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向我呈现的样子。”他以刮风为例,刮风的时候有人感觉冷,有人却不觉冷,因此不能说风本身是冷的,而只能说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这样一来,事物也就无所谓客观性可言,更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本原,一切只以每个人的立场为转移。“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对希腊作为“一”和“尺度”的逻各斯解构。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都主张存在是一。普罗泰格拉则强调每个人的“多”。但他并没有抛弃逻各斯,而是把逻各斯“打碎”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主观原则,使神圣的“一”变成了世俗的“多”。但逻各斯在每个人心中仍然是“一”,他把逻各斯变成了一种个人运用来自圆其说的辩论技巧,并且为了清晰地表达意思,他不在再依靠神意,他还区分了动词的时态、名词的词性(阳、中、阴),划分了句式,纠正了语法中的错误,成为希腊语法的奠基人。毫无疑问,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物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它将事物的存在及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然而,我们似乎更应该充分理解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它一反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可以看做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2)理论的相对性普罗泰戈拉的的相对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即“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条原则在实践上源于智者们进行论辩的需要,而在理论上则开创了一种主观辩证法,即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人到思想中,使之尖锐化而成为矛盾。他将矛盾仅仅看做是主观方面的分歧,认为这些分歧只要言之成理就都是可以成立的,从而导致了一种“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为此,他不惜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例如“半费之讼”。普罗泰戈拉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在他看来,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提出与任何理论相对立的说法。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作为方法论原则,不仅是芝诺揭露矛盾的技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提出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对后来怀疑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可以导致推翻自己理论的悖论,因为据此他自己的理论也将被推翻。但这种相对主义极大地高扬了个人主张的至上地位,他在社会政治和道德观上突破了神创论,不承认既定的社会秩序“天然合理”,认为这些秩序只是一些个人“约定俗成”的结果,这种思想可以看做是后世社会契约论的先驱。2.高尔吉亚(约公元前483一前375)高尔吉亚是西西里岛雷昂丘城人,据说从师于芝诺和恩培多克勒,擅长辩论。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动家和演说家,曾游历四方,以外交使节的身份长住雅典,教授雄辩术,活了一百多岁无疾而终。他是希腊修辞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是《论非存在或论自然》,其主要内容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反杂学24\n》一书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在哲学上,高尔吉亚与普罗泰戈拉一样,反对爱利亚学派,但他们的方法却不尽相同。普罗泰戈拉通过主观判断的多样性来否定爱利亚学派通过逻辑论证构建起来的唯一性,高尔吉亚则严格坚持爱利亚学派的逻辑论证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普罗泰戈拉承认一切主观感受都是真的,高尔吉亚则持怀疑主义的态度,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进而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是假的,再进而我们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也是假的。针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物存在”、“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存在与思维的同一能被表达”,他提出了三个相反的命题,并且进行了较为严密的论证。第一,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那么它有三种可能:存在;非存在;既存在又非存在。首先,假若该物是“非存在”,那就意味着它既是存在又非存在。但说同一个东西既存在又非存在是荒谬的。况且,存在和非存在是矛盾的,假如非存在存在,存在就不存在了,而这是不可能的。既然存在不可能不存在,非存在就不存在。其次,假若该物“存在”,那么就有三种可能:它或者是永恒的、或者是生成的、或者既是永恒的又是生成的。然而,假如它是永恒的,它便没有开始,因而是无限的(前面麦里梭已经证明永恒的就是无限的);如果它是无限的,那就不在任何地方。因为如果它在某个地方,它处于其中的那个地方便与它不同,这样一来它就为某物所包围,因而不再是无限的了。假如它是生成的,它要么从存在中生成,要么从非存在中生成。它不可能从存在中生成,因为如果它是存在的,就不是生成的,而是始终存在;它也不可能从非存在中生成,因为从非存在不可能生成存在。既然存在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生成的,更不是既永恒又生成的,所以存在不存在。再次,第三种可能也不成立。因为既然第一、二两种可能情况皆不成立,那么,由它们合成的第三种可能情况自然不成立。既然某物存在只有上述三种可能,而它们无一成立,结论就只能是:无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这个命题的实质是:思想和存在不同一。显然,高尔吉亚批评的目标是巴门尼德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这一命题。他运用归谬法进行了论证。首先,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真实存在,那么凡是我们所想的东西便都存在了。这是荒谬的。假如我们想到有一个飞行的人或一辆在海上奔驰的马车,但并不真有一个人在飞,真有一辆马车在海上奔驰。其次,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真实存在,那么,不存在的东西就想不到了。但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像女妖、狮头蛇尾羊身的吐火怪兽以及其他许多非存在物都被思想到了。所以,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不能被思想。第三,即使能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的。”语言更不能和存在替换。“语言不是主体和存在物,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不是存在而是语言。语言是跟主体相异的东西。因而,既然可见物不可能变成可听物,可听物也不能变成可见物,那么作为外间主体的存在物就不可能变成我们的语言”。既然存在不能变成语言,即使我们认识了存在,也不能告诉别人。24\n高尔吉亚的命题及其论证仅限于一种形式论证,像芝诺那样全然无视感性的现实事物,纯粹从逻辑上对爱利亚学派的观点进行反驳。当然不能否认,他的命题及其论证具有浓厚的怀疑论色彩,从形式看也不乏牵强附会之处。但它们的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这三个命题不仅从否定方面证明了存在与非存在的不可分割性,力图消除爱利亚派在二者之间设置的障碍,也说明了思维矛盾的必然性,在客观上揭示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语言与内容等矛盾,推动了哲学思考的深入。同时,他在论证过程中对抽象概念和辩论技巧的运用亦训练了人们的思辨能力,丰富了逻辑学的内容。对于本体论来说,这三个命题的确是它难以回避的难题,直到今天仍然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困扰着哲学家们。由高尔吉亚的论辩我们发现,智者之所长,正是自然哲学家之所短,这就是推理论证。在一般情况下,自然哲学家们只是独断地宣称而少有论证,智者们的目的却恰恰在于论证,虽然他们只是为了论证而论证,并没有正面肯定的东西,但是他们的论证方式对后来的哲学家们确实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高尔吉亚之后,智者运动越来越朝着玩弄技巧、热衷诡辩的方向发展,逐渐失去了开启智慧、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反而腐蚀了雅典的社会风气,破坏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不过即使如此,智者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以极端的和否定的方式提出了一个使后来的哲学家们必须直面的难题,这就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是否可能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苏格拉底所面对的问题,也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面对的问题。二、原子论及其先驱经过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发展到这时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自然哲学家们不再满足于抽象地谈论事物的生成和毁灭,而是力图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相应地,本原概念在“开端”与“主宰”等合义之外,又具有了“元素”的含义。自然哲学家们开始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再分的物理单元,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开始发生变化,机械论的色彩越来越浓厚。第二,为了解决芝诺所揭示的一与多的矛盾,自然哲学家们放弃了单一本原传统,而是改用多种东西的共同作用来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因而被称为多元论者。第三,经过芝诺关于运动与静止的思辨,自然哲学家们不再把本原及由本原生成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视为无需解释的当然前提,而是开始正而探讨运动的根源或原因。不过由于元素论的机械论性质,他们往往在事物之外去寻找运动变化的原因,有时甚至将其归结为精神性的团素。最后,他们开始重视认识论问题,不仅试图解释感觉的产生,而且想说明感觉与理性的统一关系。这一时期多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恩培多克勒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漠克利特。1.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2—432年)恩培多克勒是西西里岛南部的阿克拉伽人。曾是巴门尼德的学生,高尔吉亚则是他的学生。出身于富贵世家,24\n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知识渊博,不仅在天文、气象、生物等方面卓有建树,而且精通医学,据说他曾使一位濒危的妇女起死回生,被人视为神。他也是阿克拉伽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重要领导人,晚年由于遭受政敌陷害而被迫流亡,不知所终。有人说他跳进埃特纳火山口,有人说他升天而去,也有人说他死于车祸。他集诗人的浪漫、哲人的冷静、宗教徒的虔诚和科学家的理性于一身。写过《论自然》和《净化》两篇长诗和一篇散文《医论》。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古人记载的大约450行残篇。在希腊哲学中,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位典型的多元论者,其思想带有综合和过渡的性质。他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形体本原说,吸收丁毕达戈拉斯派的数目哲学和灵魂学说,也接受了巴门尼德的存在理论。不过他认为,永恒不动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也不仅仅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他称为“根”。(1)“四根”说恩培多克勒在综合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四根”说,第一次明确地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四种——火、土、气、水。他认为,这四种元素每一种本身都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例如,肌肉是由等量的四种元素混合而成,神经是由一份火、一份土和两份水构成。人的聪明与否也与元素的的混合有关,凡是各种元素混合均等且间隔适当的,就是聪明人,反之就是愚蠢的人。这就很好地解决了一与多、永恒和生成的关系问题。整个世界处于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中,“一时从单一分为众多,一时又由众多生成单一”。(2)爱与恨恩培多克勒在哲学上的第二个重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在作为元素的本原(四根)之外,又提出了两个独立作为动力的本原——爱与恨,认为正是它们造成了四根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爱的力量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恨的力量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爱与恨在希腊文中原义分别是“友爱”与“争吵”,恩培多克勒用它们作为说明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明显地带有拟人化的色彩。以上述观点为基础,恩培多克勒叙述了宇宙和生物的生成发展过程。他认为,宇宙开始是个球体,混沌不分。后来不断产生冲突和分离,形成日月星辰等天体。星辰来自以太,太阳源于火,地上万物由其他元素凝聚而成。生物由进化而产生,人也是在不断的进化中生成和完善起来的。(3)流射说恩培多克勒是哲学上第一个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论的哲学家,他在“流射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同类相知说”的认识理论。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人的眼睛内部是一团火,周围包围着土和气,形成了薄薄的帷幕,水则在帷幕四周流动。帷幕上有一些细小的孔道,让事物的流射可以穿过。我们的感觉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我们与客观事物之间有同样的元素在对流,而思想则是由于我们的体内的血液在对流,因为血液中包含一切元素。然而,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狭,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很本不能进入通道。正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所以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同类相知”说。虽然恩培多克勒的思想表现为哲学与宗教、科学与迷信、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混合物,但是其主导的方面对24\n希腊哲学的影响还是积极的。他的本原学说、感觉理论和生物进化观点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启发意义,有些见解直接影响了原子论哲学。2.阿那克萨戈拉(约公元前500—428年)阿那克萨戈拉出于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城邦克拉左美奈城。约20岁时到雅典,在那里居住30年之久。他是第一个把哲学引人雅典的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的老师和挚友,著名悲剧家欧里庇得斯是他的学生。他对学术充满热忱,对政治不闻不问,有人指责他不关心祖国,他却指着天空回答:“不要胡说,我对我的祖国是最关心不过的”。他曾根据陨石现象把太阳说成是一团燃烧的物质,认为月亮上有山谷而且有人居住,因此被雅典人控告为不敬神灵,并被雅典法庭缺席判处死刑。只是由于伯里克利多方努力才在交了罚金后被驱逐出境,在穷困潦倒中死于兰萨库斯城。相传他也写过论自然的书,但只有别人转述的20多条残篇保存了下来。在希腊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哲学构成了恩培多克勒与德谟克利特哲学之间的中介,他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赢得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的光辉业绩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首先,他第一次把哲学从外邦带到希腊本土,使这朵智慧之花在雅典的沃土中大放异彩,结出丰硕之果,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巨人;其次,他第一次明确而公开地把精神性的东西——“努斯”或“理智”作为本原,从而为后来的哲学革命奠定了基础;最后,他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1)“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看到了用一无法说明多的困境,他既不赞成用一种本原说明万物生成的观点,也不赞成用几种元素构成万物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各有自己的本原,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他称之为“同类的部分”,即“种子”。作为本原,“种子”具有以下性质:第—,“种子”是永恒的。无中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从非存在生成。所以“种子”作为无限多样性的存在物的本原,应该是永恒的。第二,“种子”是无限的。“无限”这个概念,阿那克西曼德、毕达戈拉斯和麦里梭等人都用过。他们主要是从“无规定”、“无限界”的角度使用这个概念,而阿那克萨戈拉所说的“无限”则具有多方面的含义。“无限”首先指种类上的无限,即有多少类事物就有多少类种子。其次是数量上的无限。万物都混合在一起,数量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最后是分割上的无限。因为在小的东西中不能有最小的东西,永远有更小的东西,也永远总有比大的东西更大的东西存在。第三,“种子”是同类的。因而亚里士多德把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称为“同素体”,认为“阿那克萨戈拉把同素体当成元素,如像骨、肉、髓以及其他那些与整体同一的构成部分,……单纯而根本的是同素体,土、火、水和气乃是复合物,事实上只是由于其他东西的种子集合而成的”。第四,“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纯粹的,如纯白、纯甜、纯肉等等。实际上,事物的本性是由在它之中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分所决定的。阿那克萨戈拉在《论自然》的残篇中描绘了宇宙演化的情景:宇宙最初处于一种原始混沌状态,无数异质的种子相互混杂在一起。通过一种漩涡运动,各种不同的种子彼此分离开来,同类的种子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大千世界。24\n从于原始混沌混合状态下分离出来的种子不可能是那么纯粹的,多多少少地带有一些其他一切种子的成分,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事物会发生性质的变化,如白雪融化后会变成黑水,吃了面包会长出头发、肌肉、血液和骨骼等。(2)心灵说世间万物都是或多或少地彼此包含和相互分有着,使它们如此安排好形成的却是一种在宇宙之外、不与所有事物相混杂的动力,这就是“心灵”(希腊语原文为nous,音译为“努斯”,亦意译为“心灵”、“理性”、“理智”)。在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史上,阿那克萨戈拉是第一个将“心灵”看做高居于物体之上的精神实体的哲学家。关于“心灵”的性质和作用,阿那克萨戈拉说,“其他的东西都分有每一事物的一部分,只有心灵是无限的、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而是单一的、独立自为的。……在万物之中,它是最精粹和最纯洁的。它有对万物的一切知识和最大力量。心灵还主宰着一切有灵魂的东西,不论是较大的还是较小的。心灵也主宰着整个漩涡运动,使这种旋转开始。……心灵知晓一切被混合的东西、被分开的东西和被区别的东西。一切将要存在的、一切过去存在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以及一切现在存在而且将来也要存在的东西,都为理智所安排”。这个永恒的、无限的、无形的、独立自为的、知晓一切并支配一切的“心灵”,承袭着赫拉克利持“逻各斯”的遗风,以君临一切的姿态,被阿那克萨戈拉堂而皇之地扶上了本原的宝座,与作为质料的“种子”一同共创万物。由此我们可以说,阿那克萨戈拉的本原学说,是古代哲学中比较典型的二元理论。(3)异类相知说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戈拉与思培多克勒的观点相反,提出了“异类相知”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感觉内相反者生成,因为相同者不被相同者作用。我们感觉到一物的热和冷不是出于相似物引起的,也不能通过同样的东西来认识甜和苦,而是根据每一个的缺乏,由热而知冷,由咸而知淡,由苦而知甜,可见的东西使昏暗的东西显现出来。虽然他的“异类相知”说与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说正好相反,但是在坚持感觉来源于物质对象的作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阿那克萨戈拉更深刻的地方在于,他在肯定感觉作用的同时看到了它的不足,因而认识到仅靠感觉不能把握真理。显然,这一思想与他的本原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因为“种子”不可见、“理智”更是无形的力量,所以只有靠理性认识才能把握。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理论是原子论哲学的直接先驱,心灵学说则被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3.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德谟克利特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是普罗泰戈拉的同乡,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就学于哲学家留基(盛年约在公元前440一前430年)和阿那克萨戈拉。他一生游学四方,到过埃及、波斯、巴比伦、印度等地,广泛地学习了天文学、几何学、物理学、数学、伦理学、文学和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所以马克思和思格斯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著述甚多,从第欧根尼·拉尔修保留的著作目录来看,著作分为13组共50多部(篇),内容涉及伦理学、物理学、数学、文学和技艺共五大类。但这些著作都已佚失。当他八十多岁高龄远游归来时,由于耗尽了祖产而被阿布德拉法律拒绝落叶归根,于是他就在阿布德拉人面前宣读了他撰写的《宇宙大系统》一书,结果人们不仅同意他将来在故乡举行葬礼,而且为他塑了一尊铜像。需要说明的是,24\n德谟克利持的观点也包含了他的老师留基波的思想,所以下面以德谟克利持的名义展开的叙述应看做他们共同的见解。(1)原子与虚空在万物的本原问题上,德谟克利特对以前各派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发展,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构成的。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也称为存任和非存在。“原子”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不可分割的东西”,德谟克利特把它看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第一,是内部充实坚固、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第二,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原子构成事物就如同字母构成单词一样;第三,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不能为感官所感知”;第四,不生不灭,万物的产生与毁灭不过是原子的聚散。显然,德谟克利特的本原学说是对前人思想的借鉴和超越,一与多、存在与非存在、本原与事物等问题,通过他的原子与虚空的理论,形成了新的解决方式。他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物理主义解释传统,吸收了“四根”说和“种子”论的元素思想和结构观点,但克服了它们的朴素性和比喻性。他受到毕达戈拉斯学派尝试用无形之数来建构宇宙系统的启发,却把数学质点改造成了物理质点。他无疑深受巴门尼德的影响,同意“存在”与“非存在”应有区别,但却为“非存在”和“虚空”平反,不仅承认它们存在,而且视为本原,从而以自己的方式把被巴门尼德分离开的两者重新统一起来。他对存在、非存在概念的更新界定(存在就是充实,非存在就是空虚),对后来存在论的发展演变有重要的意义。(2)原子与运动原子与四根和种子的重要区别在于原子具有能动性,自身就能运动。以此为依据,德谟克利特描述了原子运动的图景:在广袤无垠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原子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漩涡运动。在漩涡中,物体相互撞击,以各种方式不停旋转,继而开始分离,相似的就结合起来。但是,当它们的数量众多以至无法再均衡旋转时,轻的就被抛到周围的虚空里,其余的则留在中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产生出第一个球形结构。这结构像一层内含各类物体的外壳,当作漩涡运动时,周围的壳由于中间的抵抗变得很细薄,而相邻的原子因受波涡影响不断流到一起,于是大地就生成了。原已抛向中间的原子就停留在那里。包含万物的薄壳本身由于外部物体的吸引也在膨胀,当它在游涡中运动时,吸入所有它碰到的东西。这些物体中的可结合部分构成一个起初十分潮湿和泥泞的组织结构,但随着它们跟整体的漩涡一起旋转,就逐渐变干,成为天体的基础。世界的数目是无限的,但大小不同,生成和毁灭的时间也不一样。德谟克利特把原子在虚空中进行漩涡运动生成宇宙的过程看做是必然的过程,并断言“万物都根据必然生成”。因为万物生成的原因是漩涡,他称之为必然性。他的这种宇宙生成观点,不仅排除了神话的创世说,而且比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的“外力作用”论更具合理性。但是,德谟克利特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的观点亦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一方面无法有效地解释原子如何能发生碰撞并且形成万物,另一方面也带有浓厚的机械决定论色彩。后来,伊壁鸠鲁对此作丁重要的修正。(3)影像说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影像说”,用影像来解释感觉的产生。他认为,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24\n当影像从外而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依据这种认识,他说明了视觉的产生:印象不是直接在瞳孔中生成的,而是眼睛与视觉对象之间的空气在视者和视觉对象之间被紧压后留下的印记。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约定论”。他认为,事物的真理是,原子和虚空存在着,甜和苦是从俗约定的,热和冷是从俗约定的,颜色也不例外,实际上只有原子和虚空。据此,他把认识区分为两类:一类通过理智得来,是真实的,可以作为判别真理的尺度,他称之为“真理性认识”;另一类通过感官得来,而感觉是因人而异的,没有能力正确地判别真假,他称之为“暗昧的认识”。他虽然强调前者,具有但并不否认后者,认为二者只有精确程度的差异。但德谟克利特的基本倾向是轻视感觉,重视理性。但他与巴门尼德不同,并未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并进而彻底否认感觉的作用。他只是认为“真实的知识高于虚假的知识”,当虚假的知识在细微的领域中不能再看、再嗅、再尝、再通过触模感知时,真实的知识就参与进来。但他仍表现出一种轻视感觉的强烈倾向,据说他在晚年为了不受感觉的蒙骗而弄瞎了自己的眼睛。(4)灵魂说德谟克利特的灵魂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灵魂的构成和作用,二是灵魂的安宁问题。据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的记述,德谟克利特是依据他的原子理论来探讨灵魂的本质和构成的。他认为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因为这种形状的原子最适合穿过一切事物,自己运动并使他物运动。因此,德谟克利特实际上主张精神上的愉快要高于肉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在如何达到灵魂安宁的问题上,他认为要真正作到这一点就必须克制欲乐,淡泊名利,因为贪心与嫉妒会使灵魂苦恼。所以,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和金银,追求神圣的、智慧的东西才能净化灵魂,得到真正的幸福。德谟克利特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幸福论,以及关于肉体愉快与精神愉快的区别,不仅为后来原子论的幸福观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的伦理思想有深远的影响。原子论哲学的创立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晚期希腊,伊壁鸣鲁结合当时科学的新发展,对之作了一些修正,使它更加完善了。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卢克莱修亦为之提供了广泛的论证,把它作为消除迷信开化愚昧的工具。在17世纪,近代哲学复活了古代原子论,从而对科学原子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德谟利特的认识理论,待别是其中的约定论观点,可以看做是伽利略和洛克等人思想的先驱。原子论哲学的创立也标志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结束。首先,当希腊哲学深入到事物内部,试图说明构成自然的元素和结构的时候,这些问题实际上应该由自然科学来解决,至少需要科学工具和手段的支持,而这恰恰是希腊自然哲学所无法满足的条件。其次,从米利都学派到原子论,朴素辩证的自然观逐渐具有了比较浓厚的机械论色彩,原本蕴含于本原之中的运动变化的原因被排除在了事物之外,因而难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自我生成。最后,希腊哲学追求的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自然哲学演变的结果却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因而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尽管自然哲学后来仍然是希腊哲学所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宇宙论终于衰落了。随着人们抽象思维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哲学中心向雅典的转移,随着雅典民主制带来的经济繁荣、社会开明、文化发达相知识进步,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日益活跃,对社会和人自身的问题愈加关注。因此,哲学在自身中发生了革命性转变。24\n复习思考题1,希腊哲学的基本特征2,理解本原、逻各斯、理念的含义3,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4,芝诺反对存在运动的论证5,比较“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6,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7,美德即知识8,柏拉图的理念论、“善”的理念9,柏拉图的知识与意见10,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四大德目1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四因说12,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学说13,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2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