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2-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懒惰哲学趣话》教案知识与能力:1、能简单概括故事大意,清楚掌握游客和渔夫代表的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2、讨论文本的构思特点,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游客和渔夫的不同选择。过程与方法:由文本导入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人生追求有一个更积极乐观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哲学理论水平。教学重点:讨论文本的构思特点,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游客和渔夫的不同选择。教学难点:理解人生的不同选择教学方法探讨思辨法。由于人生美文所涉及的思想较为深刻,教学方法应以“探讨思辨”为主,兼顾“文本阅读”的模式进行为好。鉴于这个故事形式的简单性,可深入品读的语句和段落不多的特点,教师要在对文本思想潜心研读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观点,做好应答的准备。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既要有正确的引导,又不要急于对一些问题急忙下结论。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质疑与探讨。对学生提出的富有创见性的观点,要及时予以表扬,激发他们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要求对所有有争议的问题下一个所谓的定论,要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与研究。教师当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不要强加于人。总之,要创设一个平等与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n一、导入:2006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是个话题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息,主要的义项就是“休息”,很多时候我们把休息等同于懒惰。有没有道理呢?让我们随着伯尔的《懒惰哲学趣话》展开一场关于“懒惰”的探讨,或许也能从一个侧面启发大家对“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思考。二、整体感知1、作者(伯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小说家。1917年12月21日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进入科隆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不久被征人伍,1945年4月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战后在科隆大学继续学习日耳曼语文学。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同年应邀参加文学社团“四七社”活动。1951年夏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在50年代便引起世界文坛注目。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70至1974年先后任西德笔会和国际笔会主席。1971年出版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这部作品被誉为伯尔“小说创作的皇冠”。2、自读课文3、请学生简单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故事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游客,一个是渔夫,两个人物就“渔夫要不要出海捕鱼”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对话。游客认为渔夫应该趁着好天气多出海捕几次鱼,为以后的富足生活打下基础;而渔夫则不以为然,他觉得应趁着好天气晒晒太阳,看看风景,打打盹儿。4、用一句话来概括呢?(幻灯片)课文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旅游者和一位渔夫在海边展开了关于人生态度和人生奋斗目标的对话。5、分别概括两个人物不同的人生追求(文本精彩阅读)\n游客:“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从中看游客对工作的态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压力,一种手段)渔夫:捕够一两天生活的鱼,然后在明媚的日子里,晒晒太阳,打打盹儿,享受生活。三、合作分析分析文中旅游者与渔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试分析作者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对照?(幻灯片)答:第一,文章中的渔夫和旅游者,他们之间的贫困与富有一目了然。旅游者是富有的,渔夫是贫穷的。旅游者身着时髦的衣服,手拿相机,来到渔夫所在的海边寻找田园景观,我们可以从文章中品读出他无所不在的优越感。与此相对,渔夫的衣着是寒伧的,家境显然也并不宽裕。正是这种贫富的对比,衬托了两者之间的另一种不平衡:渔夫的精神生活质量比旅游者更高。第二,在人生态度方面,两个人物的差别同样是明显的。旅行者是积极的,雄心勃勃的,显然在旅行的过程中也没有遗忘他在社会生活中孜孜以求的东西。与其相对的是渔夫,他的生活是缓慢的、悠闲的、自给自足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天知命的。第三,两个人物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们面对同一种生活的心态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绪上。旅游者在听到渔夫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表示满意时,他表现出了极度的不理解,甚至在讲述个人的人生计划时十分激动。而渔夫却出人意料地从容,在旅游者因激动而语塞时,如对待吃噎了的孩子般拍打他的后背。整篇散文中,这是一处神来之笔,其中对旅游者的暗讽和揶揄展示得淋漓尽致。四、课堂讨论\n探讨一:通过游客角色的不断变化完成作者对人生追求的理解与表达(筛选信息,准确概括)欣赏者——同情者——说教者——认同者探讨二:请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追求的看法1、倾向于渔夫的人生追求A、人对物质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等到想要享受生活的时候可能已经没那份心情甚至能力了。(引例:《富翁的故事》)B、人一旦成了物欲的奴隶,工作成了谋生的手段,从而忽略了身边日常的幸福,得不偿失。(引例1:“人生,你把哪一刻定为结局呢?”;引例2:海子的诗“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C、把工作当作生活,把生活当作享受,不执著于过分的物欲,是一种更积极更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果有一种劳动,最终目的并不是人的进步,而是使人饱食。那么这种劳动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只能导致精神的贫困。为什么而劳动?劳动之后如何?如果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来把握劳动的精神,就会很自然地发现:人的劳动并不提供一种“一劳永逸”的前景。2、倾向于游客的人生追求从一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来看,很明显,游客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多,他的社会价值在一般意义上而言也比渔夫来得大。我们假设游客按照他的人生规划,买车买房,供孩子上好的学校,孩子日后个个学有所成;或者自己创办了公司,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地跑。最后回到这个海边,和渔夫同坐树下,看眼前同样的山和水,那心情和境界自然已有了天壤之别。人生本就是一趟旅行,没有终点的好坏,只有过程的不同。你是喜欢原地踏步呢?还是勇往直前呢?五、合作探究\n1、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有何寓意?答;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不符合一般现代西方人所奉行的生存法则。但它是对现代流行的生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一般来说,人要得到幸福感至少需要:第一,一定水准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二,人的自我实现。渔夫的生活在表面上是贫困的,但因为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多,所以他对自身的生活很满意,因此感到自我的需求得到了实现,幸福感由此产生。旅游者对自身生活的要求未必是不合理的,问题是这种需求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感。甚至当他替渔夫设想生活前景时,度假的兴趣也荡然无踪。从旅游者的设想来看,他遵从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他讲述的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神话:从一条渔船的生产组织渔轮作业,再到开设海产品加工厂形成集团经营……最终一个渔夫变成了可以在海边遥控指挥庞大企业的领导者了。旅游者认为这种成功会给渔夫带来幸福感。渔夫则并不愿意为了这种无法把握的幸福感而放弃眼前现实的幸福感。在渔夫的“懒惰哲学”面前,旅游者编制的神话如同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神话的破灭。2、“懒惰哲学”有什么现实针对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次灾难。伯尔亲身经历过二战,对二战的残酷和破坏性深有体会,这些经历和感受都启发了他的创作。或许在他看来,人类浩劫的发生原因,就在于社会奋斗的终极意义的丧失。少数战争狂人不正是希望借助战争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吗?假如这些人的思路仅限于个人生活的领域,那么它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放到了社会生活和国家民族的领域,却是十分有害的。六、写法探究1、对比。比如表现游客神情的句子:“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他摇摇头,内心感到无比忧虑,度假的乐趣几乎已经无影无踪了”,“\n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外国人以默默的兴奋心情说”等等,充分表现了游客焦灼、急功近利的心情。而表现渔夫的句子,如“回答是简短的,不假思索的”,“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等等,则充分表现了渔夫的闲适和乐天知命。2、庄谐互现在看似平淡的对话中,读者可以品味到作家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纪伯伦似的锋芒毕露的智慧,而是大智若愚式的。游客和渔夫的对比是强烈的,其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两者的语言:游客是急切的,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前者相反,反映出的是渔夫的平和和淡泊。两者在对比中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而这种戏剧性又是服务于文章思想的严肃性的。3、《懒惰哲学趣话》讲的是人生的哲理,但它并不直接说理,而是善于将深刻的道理隐含在有趣的故事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避免了直接说理的枯燥性,可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而且说理形象生动。同时可以增加许多细节,使我们能直接窥见持两种生活态度的人内心的状况,比如从平淡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者是急切的,丰富的语言背后是一颗焦灼的心灵;而渔夫的寡言少语正同前者相反。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营造出淡淡的喜剧效果,诉诸读者的感性思维,会引导他们更深入思索文章的言外之意。这样一种说理的方式,会比直接说理更让人接受。七、小结农夫a是真正的懒,不爱劳动和工作的懒;渔夫的懒是一种有智慧的“懒”,懂得享受生活,平和生活的“懒”,是一种大智若愚式的“懒”。我们同学在你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做怎样的选择,相信学完后,会有一点启发。八、作业:重新审视2006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生有所息/生无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