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教学中 6页

  • 63.50 KB
  • 2022-08-25 发布

浅谈哲学教学中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哲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天津市耀华中学赵海云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决定人事业有成、人生幸福的,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商的高低,而是人们的情绪智慧。而哲学本身就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综观哲学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不仅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更是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主义学说。因此,哲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开发,还应凸现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的培养。\n今天,哲学教学暴露的弊端不在于对知识的、能力训练本身,也不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不足,而是我们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极端:一方面知识、能力陷入了烦琐哲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哲学教育最根本的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对人格与个性的教育,对独立自主精神的养成。这样,在喜欢“投桃报李”的学生面前,哲学市场萧条便不足为怪了。近年来,关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未來社会需要人文精神,科学本身是一种人文事业,科学教育应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文教育实质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哲学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洞察人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寻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作为真正的人走向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呼吁:哲学教学应从科学主义与烦琐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來,从失去灵魂的教育功能观念与相应体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文明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在哲学教材中,人文精神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知识载体中,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思之则有,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材作深入分析,挖掘出教材中蕴涵人文价值的知识点,让学生求真、求善、求美,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那么,在哲学教学中,我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的培养呢?第一:哲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常言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只有把课本上的理论运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得到验证,理论才能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哲学教学,就是要把理论的论证和运用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n的解决相结合,与学生进行心灵交往,真情互动。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的流体。”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所以,哲学教学不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把准学生思想的脉搏,述要尊重学生不同层次的认识及选择。无论是理论问题述是实际问题,都应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争论和探讨不一定马上有结论,能够受到启示、引发思考就很不错了,如杲硬性下结论,可能适得其反。一些涉及道德要求、人生观方面的内容,教材站在希望达到的高层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学生才有可能接受,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思想的一个重要引导者,述要善于捕捉时机,制造时机,找到学生自身的思想修养、生活经验与教材内容的最佳结合点,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只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做一个有心人,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教育的契机。例如,讲解“人的口然性渗透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这一知识点时,我放映录象《现代服饰艺术欣赏》(片段)让学生欣赏“生理服装——心理服装——精神服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该知识点。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内在精神需要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教育心理学述告诉我们:“当外部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的内在精神需要的时候,就会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上述教学过程的运作完成,虽没有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训练,但满足了学生求美的内在精神需求,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知识得到了内化。这一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倍受学生的青睐。第二:求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形式多样的情感教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主体的感受,\n具有明显的主体性。人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感情”说明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与他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对形象的、具体的东西感兴趣,看问题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尤其是看待社会问题。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必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学。具体来说,就是以情生情、以情明理、以情促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情感资源可能会越来越枯竭(不易被感动)。人们漠视生命,冷淡人情甚至亲情,人间的苦难被数字化了,数字不大不足以引人注目;生命的苦痛被动画化了,画面演绎不够血腥不足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有的甚至泯灭人性。中学生受上述社会负面因素影响,有情感麻木的现象,表现在有的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漠不关心,缺乏爱心、同情心等。通过情景教学,以情生情,以境生情,丰富并升华学生的感情。以情激趣,以情启思。设置具有一定矛盾冲突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这一节内容,教材讲述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等,内容比较复杂,抽象难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选取了一个刑事案件作为情境,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以破案者的身份通过破这个案来掌握知识,并把以上儿种方法统一于这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形象、具体、生动、有趣,学生获得的是获得知识。它不仅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扎根,而且会“开花”、“结果”。以情动人,达到知情统一。创设能使人产生强烈情感的的情境,并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表达来感染、打动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我在讲“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时,用幻灯打出一幅英国大主教贝克莱在悬崖边高吟“存在就是被感知”的漫画;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时,播放一段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的录象等,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n具体化,起到了激发兴趣、引人深思、激活思维的效果。以情促行,通过情境教学,以情激趣,以情动人,以情启思,学生获得的是与形象、具体、生动的情境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是带着强烈色彩的知识,是在情境启发下进行理性思索后得来的知识。这样得来的知识与单纯的抽象的理性实证得来的知识对学生的信念和行为的影响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第三:求美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审美需要,让学生领悟略到美和愉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对一切自认为美好的东西都感兴趣。哲学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力,以美启真,以美导善。一方面,我们要创设真挚、自然、亲切的情境演绎美,述要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悟美。美与情有着天然的联系,哲学教学情境的设置,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既有真实情境;也有虚拟情境;既有静态情境;也有动态情境;既有和谐的情境;也有充满矛盾冲突的情境。情景的美,美在亲切、美在自然、美在真挚。也就是说,教师进行情境教学时,情境本身以及教师的情感表达必须真挚、自然、亲切。如果教师不是出自真情实感,在课堂上故做姿态,或者情境设置不够到位,教学效果反而更差。不同的情境演绎着不同的美,有的开启智慧之门,有的闪烁智慧之光,有的蕴涵思想之花让学生在课堂上既享受情感的愉悦,又获得理智、认知的满足。另一方面,我们述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展示美。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加突出地表现新教材图文并茂、活泼新颖的特点,在更加生动、直观的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一些图表、图象、漫画等,通过电脑制作成彩色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一冃了然,一看便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当一首感悟人生的诗歌用多媒体表现时,那情真意切的朗诵、优美的咅乐,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画面和谐统一,怎能不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深深的思考?网络世界更是奇妙无穷,利用网络可以使我们的视听、\n交流的范围得以扩展、延伸、深化。学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信息,支配运用信息,为课堂教学增添了光彩。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做到了展与收、动与静、断与续的和谐统一,而且在情感上达到师生间的亲切、诚恳、融洽、和谐。这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和谐共振,也使课堂教学的美达到一种极致。综上所述,哲学教学应该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为核心,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纽带,以关注学生的审美要求为契机,以情动人,以美启真,把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审美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哲学真止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她充满着对人文精神的积极的追求与热烈的祈盼,塑造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科论文《浅谈哲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2002年获第四届新世纪杯教育科研论文市级三等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