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存在哲学 5页

  • 27.50 KB
  • 2022-08-25 发布

马原存在哲学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巴门尼德——存在论(楚门的世界)巴门尼德哲学的出现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和质的飞跃,它不只是对过去唯心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此前整个古希腊原始朴素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所提出的“存在“范畴与此前原始朴素哲学家们提出的“本原”范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存在”是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他把“存在”规定为具有“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等特性。巴门尼德之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们的主要倾向是把“本原”归结为某一感性事物或者说只能外在地规定“本原”,这是一条向下的、向外的认识道路,从而使他们心目中的本原始终纠缠于感官接触的事物现象,使得理性的东西纠缠于感性的东西,其结果,理所当然地引起纷争。而巴门尼德采取了一条新的道路,即纯理性的、形而上学的认识道路,也就是他所说的“真理之路”。找到了“存在”范畴,建立了“存在论”哲学从而结束了纷争。他严格区分了本质与现象、真理与意见,并让它们处处对立。他通过对潜在于前人们理性结构中的“本原”等观念的反思,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存在”的一系列基本特性——唯一、不动、永恒等。于是,巴门尼德就用“存在”这个更灵活、更抽象、摆脱了更多感性规定的范畴来代替“本原”范畴。巴门尼德无论在观点和思维方式上都提出了新问题:他用“存在”这个抽象本质来研究和规定世界,标志着哲学中“本体”论的开始;而他的这一哲学观点又全是凭逻辑的概念加以规定、凭逻辑的推理加以论证的。由于巴门尼德的“存在 ”是外延最广、内涵最空的最高度的抽象 ,它既不是这个又不是那个 ,同时它既是这个又是那个 ,在随后的时代,古希腊哲学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方向发展,而两者之动力皆源自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首当其冲的是他的门徒芝诺 ,芝诺是通过反对“多”来坚持和发展巴门尼德作为“一 ”的“存在 ”的 ,其表现是提出一系列的悖论 ,这是走一条典型的巴门尼德式的逻辑推理道路。另一个是爱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梅里索斯 ,他与芝诺不同 ,主要从正面发挥巴门尼德的“存在为‘一 ’”的基本思想 ,比较详细地论证了“虚空”的不存在 ,从而揭示感觉印象变动不居的虚幻性 ,指出“一”是永恒不动的。恩培多克勒用不生不灭的“四根说 ”改造了的“存在 ”,阿那克萨戈拉用“种子 ”改造了“存在 ”,德漠克利特把“存在 ”看作是原子 ,把“非存在 ”看作是“虚空 ”。这些可以说是将巴氏的“存在 ”支离成为无限众多的、微小的“存在 ”,他们在客观世界中去发展和完善巴门尼德的“存在 ”、把本质和现象统一起来了 ,这条路线大抵是倾向唯物主义的。普罗泰戈拉以挑战般的姿态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意在揭示巴门尼德作为真理之路的“存在者存在 ”所具有的主体性。高尔吉亚针对“存在 ”是真实的 ,唯有“存在 ”可以认识、可以思想 ,提出了否定“存在 ”的三个有名的命题:“第一 ,无物存在;第二 ,如果有某物存在 ,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 ,即使可以认识它 ,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意在强调思想对于“存在 ”的重要性。苏格拉底认识到了巴氏作为纯而又纯的“存在 ”的抽象性 ,乃在于人的观念中 ,于是他走上了一条“认识你自己 ”道路。至于柏拉图的“理念 ”乃是把巴门尼德的“存在 ”发挥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n,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它们的“理念 ”,所有事物的“理念 ”就构成了“理念世界 ”或“本质世界 ”,而可感事物就构成“可感世界 ”或“现象世界 ”,只有“本质世界 ”才是真实的、才是哲学思考的对象 ,于是柏拉图把巴门尼德的两个领域发展为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两个世界理论。到了亚里士多德 ,在对“存在 ”作了详尽的研究 ,提出哲学乃是“专门研究‘有 ’‘存在 ’本身 ,以及‘有 ’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 其他各门科学是研究“有 ”之一部分、一方面的思想,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发条橙)笛卡尔当初起了雄心壮志,要通过理性彻底证明上帝的存在,要逻辑地说明存在是什么。他想到了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叫做沉思,叫做怀疑。他把一切能怀疑的暂时先怀疑掉。比如说,你现在对着电脑,你以为电脑是切切实实真实地存在在你那里。笛卡尔就告诉你,可能有一个骗人的魔鬼(他曾经用了“骗人的上帝”这一词汇,惹得当时宗教界人士很不高兴),随便拿了个玩意幻化成电脑摆在你面前,使你误以为这一切是真的。比如说,你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你觉得是真实存在的。他告诉,其实这可能是一场梦而已,在这场梦里,你还会做梦。他说,很可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你的朋友,世人,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个骗人的魔鬼欺骗你,给你带来的幻觉,带来的虚假的道具。包括你自己看到的手,你的身体,你的形象,都有可能是假的。所有你生活的世界的一切都有可能是假的。为什么笛卡尔能如此怀疑呢?因为,在逻辑上,你也没有办法证明这一切是必然为真的。你不断地沉思,一天又一天,你希望找到最终能确证为真,为不假的东西,然而周遭的一切,你会发现,都是可怀疑的。然而,笛卡尔告诉你,最后有一件事情,你是无法怀疑的。这件事情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在沉思,你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是无法被怀疑的。笛卡尔写作的时候用的是第一人称,所以又可以这么说: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是无法被怀疑的。既然如此,也就意味着存在着某样正在进行怀疑的“工作”的事物。也就是说,有思维这件事情,本身就证明了有某种“存在者”。笛卡尔认为世界上一切知识都是不确定、令人怀疑的。笛卡尔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要求接受一项事实前必须达到清晰、明确的理解程度。他的方法是怀疑一切,但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因此简言之就是“我思故我在”即“我思想因而我存在”。其中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包含两部分内容:“我思”和“我在”。“我思”中的\n“我”不是指我的肉体,而是思维包括怀疑、意愿、情感、想象以及人能直接意识到的任何精神活力,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他解释说:“严格地说,我只是一个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当我的身体不完全时,我依然可以思考,因而我的精神、灵魂是和肉体是完全不同、完全分离开来的。“我思”中的我是超越形体的我,因为我完全可以在没有形体时做一些活动,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没有思想。思想是“我”的一种本质属性,“我”只要一旦停止思想,自身也就不存在了。而“我思故我在”哲学真意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他认为理性本身含有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含义,它是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时时受到自我明证性的批判审视。实际上“我思故我在”的本意是“我思故我是”。其中“我思”即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思维规定性”,“我思”是“我在”的前提。因此,只有真正把握了“我思”的内涵,才能真正地解开“我在”之谜。笛卡尔认为的“我思”指称人具有思维的先天认识能力,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思维规定性。他将这些认识归结为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数量、位置、时间等等。笛卡尔要证明的是:人只能依靠这些先天就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思维规定才决定了“人之为人”。“我在”就是指“人的本质存在”。“Ithing,thereforeIam”中的am指是本体论意义上“是”或“本质”,而“Iam”则是指人的“是”或人的“本质”,而不是经验哲学家眼中的客观存在。“故”说明了“我思”的第一性原则,而且也奠定了“我思”决定“我的本质存在”的逻辑顺序。所以从唯理论的解释原则出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要真实表达的是“我思故我是”。因此“我思故我在”要表达的内涵就是:人本质或本性就是人的头脑之中先天地存在着某些思维规定,“我存在着先天的认识形式,才决定了我的本质存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理论中的“我在”是本质的存在。从西方哲学史上看,柏拉图将这个“存在”归结为“理念”,亚里士多德则视为事物的“形式”,因此,笛卡尔正是继承了西方哲学史本体论的思想,将这一精神内核加入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之后开启了近代哲学唯理论的先河。笛卡尔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身体和其他事物,对事物的思考并不能证明我身体的存在性,即是人可以不依赖于肉体而对事物进行思考,即使肉体不存在了“我”依然可以思考。这种把思维和肉体分开来考虑的思想是他的身心二元论体系建立的基础,正是他对这种身心关系的思想最终确立了他的二元论的思想体系。而且他对身心分开思考的思想第一次在近代哲学意义划分了的思维与存在。“我思故我在”的思想使他在怀疑中确立自我,用“自我”的理性主义怀疑心外的一切,从而把认识提到了哲学研究的首位。对以后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同时奠定了他在哲学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n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存在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自由的绝对性,强调人必须自己选择自己的本质规定性。萨特提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上帝”之不存在。“上帝”这一文化形象在西方文化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作为西方文化重要来源之一的希伯来精神的核心,是我们透视西方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变迁的重要视角。“上帝”的重要性在于,他是西方文化中基本道德、价值、规范的标准和尺度。萨特在这里提出“上帝”这个概念无疑是想证明,其实所有的这些标准都不是上帝提前在人类还没有产生之前就实现确立的,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萨特认为,上帝并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形象又何尝不是我们依照人的形象确立的呢?虽然,阿奎那曾经用古希腊的理性主义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也离不开上帝,但19世纪末,尼采震撼人心的宣布“上帝死了”,他以震撼人心的方式向那些迷信上帝的人们发起了抨击,这样导致了文化价值坍塌与重建,这就是萨特主张的,存在先于本质。萨特首先区分了自在与自为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自在的存在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没有预设和假定就应该存在,而自为的存在应该是独立于自在的存在之外的一种存在,它以自在存在的存在为前提和依据。在论述玩个体自由的绝对性之后,萨特进一步说明了个体选择的自由性,目的是用来论争个体责任的绝对性。因为个体自由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个体自由选择也是绝对的,不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选择。他强调人的选择不能是不计后果、肆无忌惮的,而应该是有绝对责任加以限定的。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主张的人道主义应该是一种直面人的生活困境的人道主义。由于上帝是不存在的,因此个体在进行自由选择的同时,无法避免的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责任,因此人总是处于一种匮乏和有限的状态。因此,个人如果想自由的选择必须先负担起绝对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下次的自由选择顺利进行。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突出问题就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忽视,从而导致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僵化。他承认马克思本人并不忽视人,马克思在探讨人的时候都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总结出来的,但是当马克思在强调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社会运行的总体性的时候,就越来越忽视人的存在,使辩证法成为脱离人类实践活动和主体性统一的空谈,而这一客观化的辩证法就导致了“人学空场”。萨特想用他的存在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这样他就找到了二者的结合点,并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n萨特所理解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个体实践为基础的历史人学。他认为人只有参与历史活动才叫人,也因此只有在历史领域中创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说明人的重要性。总体性或整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然而正是因为普遍性和整体性的使用,使得马克思主义过分的普遍化,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缺失,因此他认为当马克思的具体总体化方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这里变成了抽象的总体化方法时,个体自由和价值、历史的多元差异的丰富内涵都无法保留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一点就是用中介的方法来补充和完善总体化方法,避免模式主义的再现。在讨论完方法论问题之后,萨特又赋予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以真正的内涵,即形成关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就是历史人学对人的事件的把握。他说,“人类学的基础是人本身,人并不是作为时间认识的客体,而是作为将认识产生为它的实践的一个契机的实践机构。”这说明,萨特已经开始变化了,他对自己早期的一般地、脱离历史条件的强调个体自由和主体选择的做法进行了修正,在他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里面体现了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并且通过人的实践达到了主客体统一的目的,实现了他的最终的理论构想和思想初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