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主和哲学研究 58页

  • 2.21 MB
  • 2022-08-25 发布

老子主和哲学研究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摘要中文摘要老子主“和"哲学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思想内涵对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论述老子哲学中主“和’’哲学思想的渊源与特征,进而分析了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文章指出,在个人心灵的修为上,老子强调个人一定要一颗“德”、“善”之心,必须“无欲"、“无争"才能获得心灵的极大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自然规律并让自然休养生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以和为贵,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协而不邦,重视睦邻友好和互利互惠。与儒家的“和”强调社会和谐的思想主旨不同,老子主“和"思想是一种包括人与自然的更广泛的和谐。老子关于个人心灵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和谐的思想充分体现了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主“和”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思想资源,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只有深刻认识老子“和”哲学思想的现实价值,发掘并弘扬老子“和"的哲学文化思想,我们才能在现实提供的起点上创造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关键词:老子和自然无为\nI\n摘要Abstract”harmory”isthecorecontentofLaoTzuLordPhilosophytheory,anditsideologicalcontenthasaveryhigllsignificancetoConstructionofaHarmoniousSocietytoday.thispaperfirstlyistalkingabouttheOriginandcharacteristicsofLaoTzu’Sharmoryphilosophicalthinking.andthenexplainsthemainmeansofharmory.inpersonalspiritualcultivation,LaoTzuemphasizedthatindividualmustbea¨virtue”,”good”heart,mustbe¨110desire",¨nofight¨togetgreatspiritualharmony.I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LaoTzuemphasizednatureandmail,payattentiontorespectthelawsofnatureandletthenaturalrespite;I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society,heemphasizedtheemphasisthatharmoryisthefirstandpeopleliveinharmonywimthecommunity;,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ontorys,heemphasizedtheassociationratherthanunion,andattentiontogood-neighborlyfriendshipandmutuallybeneficial.InthispaperIcontrasttheLaoTzu's”harmory"andtheConfucian”harmory”,andhighlightthemainLaoTzu"harmony”Thoughtisakindofharmonyincludingawiderangeofmanandnature.thethinkingonpersonalspiritualharmony,’socialharmony,the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worldharmony,andSOOilfullyreflecttheessenceofLaoTzu'sphilosophy.theharmonythoughtofLaoTzuprovidesarichandheavythoughtresourcestoourbuildingaharmoniousculturetoday.andespeciallyhasgreattheoreticalvaluetothebuildingofourharmonioussocialistsociety.OnlyhavingaprofoundunderstandingaboutLaoTzu’S”harmony”practicalvalue,andexploringandpromotingthephilosophycultureofharmony,wecanCreatehigherlevelsofharmonyculturalIntherealstartingpoint.Keywords:LaoTzu;harmory;Nature;Inactivity\n●\n中文文摘老子主“和"哲学思想是指和谐、和睦、和平,人自身心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个世界的和谐共处等等多个方面。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里的“和”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传承我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过程,传统文化在其中起着一个本体性的作用。老子主“和"哲学对于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本文的绪论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所要研究的内容,并简单陈述了不同学者对于这些内容的研究。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老子主“和"哲学的思想渊源和基本特征。首先在第一节当中介绍了老子主“和”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老子主“和”哲学所产生的大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期。那是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老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的思想意识,这个阶层在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中,有的丧失了政治经济特权,有的甚至降为平民,他们对社会变革十分不满,但又感到无能为力。同时,在当时农耕文明的生产条件下,人们生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决定着,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像老子主“和"哲学这样祈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从老子生活的具体环境来看,老子生活在当时一个弱小的国家陈国。一方面,弱小的陈国面对强大的邻国不得不采取“和"的外交理念。另一方面,陈国本身有浓厚的诸如“无为一这样的传统思想和隐士精神。这两个方面也同时促成了老子“和”哲学的产生。第二节主要论述了老子主“和”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征。本节主要从文化体系的构成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论述了老子主“和"哲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并指出了老子主“和"哲学的最鲜明特征就是老子哲学中的“和’’具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各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以达到和谐一统的利益最大化格局。第二章主要是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第一节主要论述了老子主“和"哲学中的心灵和谐。要想实现个体自身的心灵和谐,高尚的个人品格是基础,这就要求个人必须具备“上德”和“善”。同时,要实现自身心灵和谐,还必须讲求社会道德。必须做到“诚信友爱”,只有达到诚信友爱,我们人性的真、善、美才能够极大的体现出来,进而实现人自身心灵的极大和谐。第二V\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节主要论述了老子主“和"哲学中的社会和谐。要想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老子首先要求人和人之间一定要互信互爱,使人和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社会的基石。要使社会和谐,施政者很关键,施政者一定要善待人民,施行仁政,采取“无为"的治理方针,顺应百姓的心声来制定国家政策。要做到社会和谐,还必须注意整个社会的平等,关键是经济平等。第三节主要论述了老子主“和”哲学中的自然和谐。按照老子所说的“道"的法则,要实现“道”就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能超越自然,也不能改变自然,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真正的和谐共处。第四节主要论述了老子主“和”哲学中的世界和谐部分。老子认为要想实现整个世界的真正和谐,那么各个国家就必须和谐共处。在国与国相处的过程当中,大国绝不能凭借自身的强大国力去压制小国,在国与国之间实行霸权主义是注定要失败的。尤其是对于战争,老子坚持反战的立场。老子指出,要想达到世界和谐,大国应该能施行“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原则,多关注小国的发展,注意保护小国的利益。消除痼弊和一切封闭隔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而达到整个世界的和谐一统。第五节主要进行了老子主“和”哲学与儒家主“和”思想的比较来指出老子主“和”哲学的侧重点。儒家注重政治与伦理的和谐,而老子注重自然社会的和谐。在儒家的和谐观晕,他的主要关注对象是人,并不包括人之外的其他事物,而老子的“和"是一种包括人与自然的广义的“和”。第三章主要讲述老子主“和"哲学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基本理论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正常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经过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贫富差距逐渐加大,自然环境R益恶化,社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马克思理论外,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从传统哲学思想中吸取养分。而老子主“和”哲学丰富的内涵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老子主“和"哲学在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共分成四个部分来讲解。第一,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财富的两极分化,很多人的内心心态发生了扭曲。在解决个人心灵不和谐的问题当中,老子的首先强调对个人内心思想的静心修为,主张“不争"、“不欲’’的观点,凡事知足,善于把握“德"与“信",主张无论何时都要有“善"心。这种观点对于个人建立良好的思想与健康的心态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也是不断加深。而被破坏的自然环境VI\n中文文摘反过来又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老子把大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只有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才能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第三,当前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完善,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了社会不和谐因素逐渐增多,要想社会和谐,老子首先要求施政者施行仁政,有一颗爱民之心,能多为百姓着想。而且施政者应该用良好的品格来推动政治体制的改进,使得财富分配更加均匀。只有这样,整个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才能一一化解,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第四,当今世界还是很不安定,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当前中国的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必须妥善处理。老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主张用“姻亲"的方式来处理过与国之间的关系。老子主张国与国之问应当互信互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个世界的和谐统一。总之,老子的主“和"哲学思想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追求目标的。他关于个人心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世界和谐等等方面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VII\n●\n}{录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I中文文摘⋯⋯⋯⋯⋯⋯⋯⋯⋯⋯⋯⋯⋯⋯⋯⋯⋯⋯⋯⋯.V目录⋯⋯⋯⋯⋯⋯⋯⋯⋯⋯⋯⋯⋯⋯⋯⋯⋯⋯;⋯⋯..IX绪论⋯⋯⋯⋯⋯⋯⋯⋯⋯⋯⋯⋯⋯⋯⋯⋯⋯⋯⋯⋯一1一第一章老子主“和"哲学的思想渊源与特征⋯⋯⋯⋯⋯⋯⋯⋯.一5一第一节老子主。和一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一5一第二节老子主“和一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一6一第二章老子主。和一哲学思想的内涵⋯⋯⋯⋯⋯⋯⋯⋯⋯⋯一9一第一节老子主搿和一哲学中的心灵和谐⋯⋯⋯⋯⋯⋯⋯⋯⋯..一9一第二节老子主“和一哲学中的社会和谐⋯⋯⋯⋯⋯⋯⋯⋯⋯.一13一第三节老子主。和一哲学中的自然和谐⋯⋯⋯⋯⋯⋯⋯⋯⋯.一16一第四节老子主。和一哲学中的世界和谐⋯⋯⋯⋯⋯⋯⋯⋯⋯.一19一第五节老子主搿和一哲学与儒家主。和一思想的联系与不同⋯⋯⋯.一21一第三章老子主“和一哲学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一25一第一节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从老子主“和2哲学中吸取养分⋯⋯一25一第二节老子主。和一哲学在当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一26一结束语⋯⋯⋯⋯⋯⋯⋯⋯⋯⋯⋯⋯⋯⋯⋯⋯⋯⋯⋯.一37一参考文献⋯⋯⋯⋯⋯⋯⋯⋯⋯⋯⋯⋯⋯⋯⋯⋯⋯⋯..一39一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一41一致谢⋯⋯⋯⋯⋯⋯⋯..⋯⋯⋯⋯⋯⋯⋯⋯⋯一⋯⋯.一43一个人简历⋯⋯⋯⋯⋯⋯⋯⋯⋯⋯⋯⋯⋯⋯⋯.⋯⋯⋯.一45一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一47一IX\n■\n绪论老子的道德经最然仅仅五千余字,但其思想却极其深邃,尤其是老子的主“和"哲学思想。老子主“和"哲学思想是指和谐、和睦、和平,人自身心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整个世界的和谐共处等等多个方面。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里的“和"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在老子的哲学中,“道"这个概念是讲“和一的基础。老子的《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下引此文,仅注章名)在这里,老子把“道"看作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始发以及世界运行的客观规律,世界万物按照固有的规律发展,从而形成和谐并且秩序顺然的世界。在这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能分散成不同的个体,分散的个体本身也能聚合为整体,一方面,分散的个体统一在“一’’这个整体当中,另一方面,整体通过聚拢各个个体而使得万事万物得以激活,运行。在这里,世界上所有事和物的存在、改变和持续都是“阴"和“阳"这个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依靠和融合,而协调之后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则称为道家所说的“和"。老子哲学中的“和"这个概念其实蕴含着包括个人自身心灵、人与大自然、人与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之间和谐相通的哲学思考。在国内,许多学者都对这几部分内容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第一,在处理人自身心灵和谐的问题中,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一个人要想让自己不断进步、心灵和谐,那么这个人就必须“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使人处任何事情不致过分。"④;只有做到这几点,一个人的内心才能真正获得和谐,这个人才能够不断进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辑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中,他们认为心灵和谐必须要做到“无欲’’,只有欲望的减少才能真正的达到内心的和谐;②在丁祯彦和臧宏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教程》这本书里,他们认为只有在“静观"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搿心灵达到虚寂的顶点,这样,客观外物虽然纷繁复杂,我却只静观反复(即万物出于“道"而又复归于“道"的循环往复)。做到了这一点,老子就是认识了常道,获得了真正的智慧了。一@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只有“静观”。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赵复三译。北京:新世界出舨社2004年1月舨。第87页。o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lO月第二版,第32页。o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第45页。\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求得内心真正的和谐。道家“和’’思想强调人首先要“善",然后与别人一定要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自身心灵的和谐才能实现。老子要求我们在与社会中其他个体的交往中必须以“上德”作为行为的标准,只有不断注重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完善才能真正的达到心灵的完全和谐。从而实现老子所要求的“和"内涵的实质。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丁祯彦与臧宏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教程》一书认为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物,“人道”绝不能凌驾于“天道"之上,必须按“无为"的原则辅助万物自然运行,而不敢有意造作,只有这样才能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冯友兰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人的活动应该限于顺乎自然的范围。顺乎自然就是指按照时势和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④只有顺乎于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处。老子“和"哲学思想强调人要尊重自然,按规律办事,在改造自然中应符合自然地运行规律,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已,绝不能有超越大自然而胡干蛮干,人类只有在顺应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自然才能够达到更大的社会效益。老子的主“和"哲学思想是把人和自然当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看待的,要在实践中实现老子所说的“和"我们就必须遵守自然的运行法则并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来建设人类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自然环境和谐优美的社会。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哲学史》一书讲解的最为透彻。他们认为:“老子主“和”哲学思想强调社会的公平,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社会的公平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公平,即要求人们的经济差距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影响社会和谐的诸多因素中,老子认为施政者这个因素是最关键的。老子要求施政者以一种“无为”的方针来治理国家,促进社会有序的发展。”@老子强调民众是社会的基础,施政者一定要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来治理国家,用一颗“善"的心去对待老百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个社会的真正和谐。第四,在整个世晃的和谐方面,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在《传承老子之道共建和谐世界》一文中认为:老子不主张战争。老子视战争为不祥之物,各个国家无论大小能够安然相处是最好的。反对强权,反对战争,正是维护人类社会生命安全。丁祯彦藏宏:《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5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第42_43页。o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赵复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第88页。③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第27.28页。\n绪论和民族生存的人道主张:①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林舟在《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一文中认为:在老子关于世界和谐的论述里,世界不和谐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世界各国之间的不平等,尤其是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只有消除这种不平等,整个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②老子认为世界运行有其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是不可以改变的,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只有平等对待、和平相处才能够实现整个世界的真正和谐。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指导执政理念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刀过程中的新的价值取向。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传承我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过程,传统文化在其中起着一个本体性的作用。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我们是中国人、用自身文化的精髓来解决我们发展中的问题最自然不过,而且也最容易吸收并发挥其效果。这场新的文化建设是我国以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我国有着丰厚的“和一文化传统,尤其是老子所论述的主“和”思想,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一.性和重要价值取向。老子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自然规律并让自然休养生息;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和融洽相处;强调协而不邦,重视睦邻友好和互利互惠。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赖保荣在《道德经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老子主“和"哲学,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思想资源。只有深刻认识老子“和"哲学思想的现实价值,我们才能在现实提供的起点上创造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道家的“和“哲学思想于我们的新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尽管有关老子主“和’’哲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实际上还没有学者将老子的和谐思想系统的组织起来并和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以上学者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都试图加以弥补,本文首先介绍了老子主“和’’哲学的思想渊源,然后把老子主“和”哲学思想分成四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把老子主“和”哲学的落脚点放在当前的和谐社会构建中来。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丁常云:《传承老子之道共建和谐世界》,‘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25页。口林舟:《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7页。o赖保荣:《道德经和谐思想的现实意义》,‘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37页。\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想阐述了老子主“和"哲学在当前的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作用。最后是结论部分,深刻挖掘老子主“和"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n第一章老子主“和”哲学的思想渊源与特征第一章老子主“和"哲学的思想渊源与特征老子主“和"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自己的思想渊源与鲜明的特征。本章节首先介绍老子主“和"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介绍老子“和"哲学产生的必然性。最后描述老子主“和"哲学的自身特征。第一节老子主“和一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就老子“和"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期,诸侯林立,国与国之间的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落后腐朽的奴隶社会制度严重束缚着奴隶的自由,奴隶被牢牢钉在在奴隶主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随意的买卖,如同牲口,奴隶主是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决定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矛盾关系,从而导致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这些就是老子的主“和"哲学思想产生的当时大的时代背景。具体到老子本人所处的环境来说,老子本身生于陈国。老子所宣扬的“无为一的思想就来源于陈国的传统文化。“舜应该是无为思想的最早提倡者和实践者,而陈国的始祖就是舜的后代,可见出生于陈国的老子在思想上与舜有着渊源关系,他竭力主张无为与陈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④其次,“当时的陈国实在太弱小了,而这个弱小的陈国又处在秦、晋、楚等大国之间。这就使得陈国不得不用柔的方式来应对各国。”②最后,“《诗经》中唯一完整的、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隐士诗,就出自《陈风》,这种隐居遁世、知足常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也是丝丝相扣的。老子出自陈国,而第一首隐逸诗也是出自陈国,这也不能仅仅视为一种巧合。’’@老子的主“和"哲学就是在陈国这样的社会现实中产生的,这就是老子主“和一的哲学思想所产生的现实土壤。在当时的农耕文明的生产条件下,人们与土地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④人们耕种,秋收,久而久之自然就产生了人不过是自然界正常循环中的一部分的思想,因此他们希望人与①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l版,第57页。②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l版,第60页。③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60页.④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赵复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页\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然和谐相处。因为只有和谐相处,自然才能够提供给人们丰衣足食。老子把自然与人同为一体,把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中,老子知道尊重自然的本性,即知道尊重万事万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自然就产生了土地与人都是大自然自身的一部分的思想,而且不但要顺应外在的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顺应‘‘人’’这个群体所构成的整个社会的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施政者不但要尊重大自然并合理利用大自然,以便获得自然产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也不能轻视“人"这个客观存在,绝对不能残暴的奴役他人,只有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为创造社会的大一统和谐提供充分而必要的条件。虽然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向前发展,奴隶社会残忍和不足的一面开始显现出来,诸如老子等先行者就开始反思这种人吃人的社会结构。很显然,在奴隶社会创造了比原始社会更加丰富的生产力之后随着奴隶们意识的觉醒而遭遇了瓶颈期。由于剥削与被剥削的存在,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并且如同牛马一般终日劳作,在这个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系统中却不包括奴隶们这个“人"的最为庞大的群体。这就注定了道家追求一种和谐的社会存在,追求人的自由,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哲学理想。第二节老子主“和"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从文化体系构成的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思想家立足亍不同的文化土壤,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风格迥异的思想理论。出现了诸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不同思想的交锋。这些学说基本上都是为了治理国家而言的,是为了乱世的治理而产生的。老子主“和"的哲学思想的产生也是有这一层次的含义的.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产生是时代影响的结果,但它的先见性又大大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局限。对于当时的乱世,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产生说明老子希望结束纷乱的战争,实现奴隶的自由,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国家与国家,人与社会之间呈现出“和"的大一统状态。不过从当时的社会实际看,这无非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主义。老子的思想体现了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雏形。这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奴隶制度中以奴隶主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所有制形式及社会关系对于奴隶而言得不到任何的经济活动的产品,甚至自身的生存也得靠奴隶主的施舍来加以解决,然而实际上社会的巨大财富完全是他们所创造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看到了蕴藏在奴隶们之间的巨大力量。为他们创造\n第一章老子主“和”哲学的思想渊源与特征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如同牛马一般的生活所感叹,自然而然老子讲求“和"的哲学思想就诞生了,他朴素的希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调和。整个社会不是以这种奴隶制形式而存在,而是一种人人平等、自由,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才智来极大的创造财富建设国家,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从根本来说,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产生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中各要素所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基于现实的生产生活而为了解决这些现实的社会问题才产生的。老子主“和”哲学中的“和’’具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各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以达到和谐一同并且利益最大化格局的鲜明特征。这里的关键词是“永无止境"以及“利益最大化格局’’,“永无止境’’说明了“和"的追求是一种动态的符合哲学逻辑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格局"指的是“和"的最终目标是以实现各个要素之间的最大利益。《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这里的“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对象,其实蕴含着各个要素之间的有序组合。实际上是一个有序和谐符合每个事物运行轨迹的综合体。老子言简意赅的把“有"与“无"抽象为世间万物矛盾对立的双方,并指出只有顺应同化而且共同升华才是最终的目的。这种升华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实现其理想中“和"的过程,只有各要素优化组合并升华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度,其中各要素之间的有序组合形成了“和"产生的有利条件。反过来说“和”的特征就是追求各要素之间的最佳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和”的价值体现出来,实现各个要素之间以及由各个要素升华而成的新的“质”的共同的和谐。《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第二章)对于事物的构成,老子善于利用对立要素之间的相互和合,以组合出更大的合力,这也是道家“和"哲学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对于构成事物的各对立方面,无论是“有"与“无",“难”与“易",还是“长”与“短",“高"与“下",对于这些相对立的哲学范畴,老子把它们外在的对立搁置起来,老子所追求的是各对立面矛盾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和合,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有着不可调和矛盾的对立面其实在深层次上隐藏着合作的可能,这就是老子的大智慧。老子就是要把这些对立面协\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调起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善"。这里的“善’’即可以理解为“和,,,即变对立为协调从而组合出更大的合力,即促成和谐的强大动力的产生从而使整个人类社会在强大的“和”的合力下健康运行。形成一个可以周而复始良性循环的“和’’世界。老子主“和’’哲学中的“和"哲学思想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将价值、观念、理想、思维、情绪、道德等担当社会中“软件“角色的内容统一起来,并使之共同运行,将其无形的价值表现出来,进而影响事物“和’’的内容和特征,以达到更高的“和"境界。《道德经》中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在这里,车轴和陶制容器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之物。但是能在现实中致其所用的却是中间的“空",这里关键是讲,价值、观念、理想、思维、情绪、道德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实这些都是实现“和”所必需的“空"。我们是否能将这些“软件"激活并且运用于我们“和’’的事业中来才是问题的关键。显然,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实在之物,而价值、观念、理想、思维、情绪、道德等这些无形的价值,可以从内心中以至于整个思想观念上促进个人“和’’的理想态势的形成,从而促使整个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形成。老子“和"哲学思想具有社会实在和社会的“软件"两方面的特征,既有务实又有务虚,只有将其这两方面的资源同时利用好,我们才能达到“和”的要求,实现老子主“和’’哲学思想中“和”的本质意图,缺一不可。\n第二章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第二章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第一节老子主“和一哲学中的心灵和谐老子主“和”哲学中的心灵和谐实质就是个人的心灵世界的和谐统一。“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①可见,要想实现个体自身心灵的和谐,首先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是关键。老子在这一层次上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第三十八章)在这里,“上德"与“下德"是截然不同的相对比的两个概念。“上德"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任何的强迫性,是发自内心的真心所得。是一种内心在感化外部世界的过程当中所自发形成的“德’’,而“下德"的产生是一种刻意的行为,具有外在的属性,其并非发自内心的真心所得,而是内心在感化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被外部世界所影响的,不自然的,非己所愿的“德"。这就要求作为个体的我们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学习老子所说的“上德"之人的品行,只有这样做,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实现真正的和谐,即身体与心灵两个方面的和谐一统。在从事的社会工作的过程当中以及在社会角色的转化过程当中,也必须以“上德’’作为行为的标准,这有这样,身与心的和谐才是真正的,朴实无华的和谐。而不是一种曲意逢迎的所为,看起来表面和谐,其实隐藏着极大的危机。老子认为只有“上德"才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的,“上德"不是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恰恰相反,“上德"本身就是顺应规律合乎礼法的产物。“上德”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没有所谓利益的追求,结果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起来是无所为,而实际上这正是大象无形的表现。实质上是无所不为。老子要求把“道"的精神实质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当中。道家把“道”和“德’’归属于最高的“无为"的范畴,而“仁”、“义"、“礼"只属于“有为"的范畴。几个层次当中,“上德"和“仁"是最高的标准。“义"和“礼"是外在世界强加给个体的思维、行为处事的准则。有一定的可改变性,个体所处的外在世界的不同则“义"和“礼"的内容也就不同。我们很难把一个英国人和一个中国人的“义"和“礼”等同看待。而“上德"和“仁"则是个体内心修为的结果,其不随着外部①李玉玲:‘和谐文化道德传承》,‘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779页。\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界的改变而改变。道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按“上德"和“仁’’来进行交往,只有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深怀着“德"和“仁",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安定祥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人们按“上德"和“仁一的准则来要求自身,以达到与别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目标。总之老子主张“上德"的实质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只有将这些作为自身德育建设的标准,才能最终做到个人心灵的和谐。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必须注重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和完善,从而个人心灵达到一个更高的更深远的境界。所以“人的生命还应有其超越性的一面。生命的那种超越时空和肉身的精神性的存在形态,一我们称之为超越生命,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心灵的境界,一种精神的超拔与解脱。"①这也是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在这里,“圣人"其实就是通过我们普通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的修行所能达到的理想人格。要做到“圣人",必须以一种宽容博爱的圣人之心来对待他人,不管是善良的人还是不善之流,诚实的人还是奸诈之人,一定要首先表现出一种友善的态度。利他主义是道德社会存在的基础。首先自己要不以恶意来对待别人,然后别人才能善意的对待自己,由此以往,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道德世界。个人心灵也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达到真正的和谐。由此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自身的心灵和谐的人,其实也就是一个在实际生活当中无私奉献,把他人的幸福作为生存的目的与意义的人,不为自身的功利着想,只想着为他人服务的人。是为“圣人"。表面上看起来失去很多,但其实对于个人内心来说,得到的更多。假如我们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达到了这种心灵的境界,那么我们所向往的和谐社会还会远吗?答案显而易见。老子还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贤,能无疵乎?(第十章)在这里,要达到个人心灵的和谐一统还必须讲“道’’,要讲“道"就得必须把握三个层次。第一,讲“道"者必须能集中并且把握自己的精神和状态。第二,自身应对外部世界的时候必须如新生儿一般对外部世界的探究保持虎虎生气。第三,必须①朱人求:《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n第二章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保证’自身没有任何杂想之念,以单纯的心灵态势来应对世界万物的运行。在这里老子所说的人体就必须是如同幼稚细嫩的婴儿一般,让人觉得可亲可爱,只有这样,才能专致予“道”,从而在与外部世界的交换当中,达到互利共赢的和谐系统。就身体这个本体而言,儒家注重的是“修身",而道家哲学讲“性命双修",这种一性与一命相互牵连的高度的和谐统一,就是人体本身与外部世界的自然和谐及大一统。老子还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一“天高地低,水往下流,水性善喜于地,安于卑下之处。而常人呢,正如俗话说的‘人往高处走’。一味地争强好胜争先恐后,结果神劳行疲处处碰壁。"①要想达到心灵的真正和谐,就不能一味的争强好胜,必须学会忍让。“水心空虚,渊深清明。渊深所以流缓,启迪我等修道志士要潜心养性,让充实着道德和善念而又常感若需的心田像渊那样静默深邃。”@必须能保证自己有一种不急不躁的状态,能潜下心来培养自己的性情,以使自己内心充满了“善"。“讲话要守信用,而且善于讲话和善于不讲话。说话,要像水一样,堵塞必止,开决必流。一@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取信与他人,内心才能获得安稳的体验。所以,一个说话算数,内心充满了“善”,并且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灵真正和谐的人。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内心和谐,还必须有谦让的美德。老子很早就认识到,在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中,柔弱一类的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坚硬刚强一类的事物往往更容易被毁坏。.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水是至柔之物,但其却能穿透石头。刀是至硬之物,但其却砍不断水流。对此,老子还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人活着时肉身躯体是柔软的,而死了以后却变得坚硬。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①范恩君:‘上善若水.修道者的人生圭旨》,《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02页。②范恩君:《上善若水一修道者的人生圭旨》,《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02页。③同上\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间最柔软的东西,往往却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对于“柔软’’和“坚硬"这两个哲学范畴来讲,“柔软"代表着事物的新生和发展,有着鲜活的血液。因为“柔软’’往往在个人的生命体里灌输了顺从和谦让的美德。使得生命体能够以柔克刚。而“坚硬"往往是不求变化,固执己见的代表,很容易在这个时刻变化的世界中被击败。老子认为为个人心灵要想达到和谐,不但要谦让而且要保持一种清醒、冷静、客观的态度。还要有“不欲”的内心思想。老子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三十七章)。这个“欲"就是个人的一己私欲,“不欲"即不为外界事物所动,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如何对自身施加影响,都要保持内心清净,是所谓无欲则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静制动。尤其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冲击下的物欲横流影响着每一个人,贪污受贿、抢劫杀人等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究其核心原因,就是没有挡住“欲’’对于自身的冲击,“不欲"才是真正的做人的功夫和境界,从根本上讲是对自然之道的自觉认识,表现为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如果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做到“不欲",则也就实现了老子所说的“和",也就天下太平了。老子说: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第十六章)“静下来,各种杂念可以逐步排除。清静无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的是不刻意为求,不勉强作为,不妄意乱为,不胡思蛮为,不背道胡为。无为才能做到心清神明,精顺气平。"①凡事只有将杂念排除,静心思考,不妄意乱为,才能做到心清神明的心灵和谐状态。“人生活之中,总会遇到意外事件,如灾害、人祸、疾病等。对此,一是要有思想准备。顺利时要有忧患意识,困难是要能抓住转机。二是以平常心对待,既不被困难压垮,也不为机遇狂喜,保持镇定态度。"⑦无论是悲还是喜,一颗和谐的心灵,都能够泰然处之。总之,要想达到心灵的和谐,我们的内心必须充满“德"和“善",能够静心思考自己的得与失,不为外部世界所影响。用“善’’来处理人们为人处世心态上的变动,如果每个人都能用“善"的心态对待他所直接面对或者间接面对的每一位人,这样每个人就能在内心深处实现心灵的真正和谐。①陈法永张文:《道德经养生原则论纲》,‘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17页。②陈法永张文:《道德经养生原则论纲》,《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19页。\n第二章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第二节老子主“和刀哲学中的社会和谐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第二要义就是处理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人类社会是由人民这个群体共同构成的。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的基石。要使人与社会和谐共处,首先要求施政者千万不能随心所欲的瞎折腾,不能扰民害民,必须做到“无为而治"的状态,这样才能做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人在社会中生存,人是社会构成的基础。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做出好的贡献,这就要求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应当遵守社会的基本秩序维护社会的规章制度,进而以个体本身的元素发挥其在社会中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作为整体的社会而言,社会也应当为个体的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要求统治者为个人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氛围,促成个体在社会中好的生存,构成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施政者必须善待人民,并促使形成一种能使人民发挥他们最大才智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人民对这样的行为给予“正"的反馈,从而使“和’’社会能一直持续下去。这样就体现了老子主“和”哲学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所起的重要作用。~。老子主“和"哲学思想要求普通个体要涵养道德,与人为善,并且使人和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治国也一样,老子主“和"哲学思想要求施政者要做到政治清明、无苟政扰民、爱惜民力、以德怀民。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严。这正说明了老子社会治理的德治原则,以“善’’来作为施政者施政的基础j以“德"来治理社会才能出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的局面。老子在社会治理的认识当中,还存在着朴素的社会公平思想,他认为没有社会平等就没有真正的社会和谐。社会平等首先表现为财富分配的平等,老子对损下益上的剥削制度和财产分配不公的不满和批判是很有力度的,并认为这样的制度背离了“道”的轨迹,不但实现不了“和’’的社会,而且最终要走向灭亡。因此他希望出现一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公平和谐的社会。J社会运行当中统治者必须做到以人为本,顺应广大老百姓的真实意愿,只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和谐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正如老子所说的\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第五十七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第七十五章)在这里,老子所阐发的是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调解的方法。与唐代魏征“君轻民重"的著名论断不谋而合。也与胡锦涛同志近期关于“不折腾"的言论相符合。“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要妄加干涉,辅万物自身秉性发展而不牵强附会。"①这里的“无为一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充分相信老百姓和民间的智慧,统治者不能自以为是,而要顺应民间的呼声来施政。不能横征暴敛,而是要让利于民,庙堂是以江湖为基础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在管理中实施,才能把统治者与老百姓的对立关系转化为鱼水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向前的发展。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第十七章)“这里,老子把管理者分为四种境界。第一种百姓只感到它的存在。第二种百姓爱戴、赞美他。第三种百姓畏惧他。第四种百姓憎恨他、蔑视他。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者是悠闲的,他不轻易发号司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自然,就是这个样的,其实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的结果。"可见,只有遵照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用“无为"的法则来治理社会,我们整个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刀。圆《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二十七章)也就是要求施政者要以“善”来获取人民的支持进而做到以人为本。这才是理想中的符合“和”社会理念的正确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人与人构成的社会运行的矛盾中达到升华。统治者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在这里老子强调治理人要用德政,这样人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这也是无为而治的另一种表述。德治是一种较高的治世水准,它能够使人民从心里服从统治者的治理,这样就可达到整个社会和睦相处的境界。就其价值而言,现在我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强调以德治国,并将德治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这就是古为①钟国华:《道德经对现代管理的启示》,t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60页②同上'J\n第二章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今用,将人民的思想用道德来感化,使这种潜在的文化理念同化在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身上,从而推动着社会持续不断的进步,并将其运用于现实的社会管理当中。实际上现在每个人做事基本上处在道德标准的范围之内。人们的出生就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并伴其终生。因此道德理念运用的好坏是一个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价值体现。老子说:.无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第六十七章)在这里,如前文所论述的那样,老子把“善"看作是人存在于社会当中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润滑剂,也是整个属于“人"本身的社会团结有序和谐的凝结剂。因此,我们必须向“善"的一面靠拢,学习并力所能行的去实践“善’’。只有这样,组成社会的每个个体才能形成“利他主义"的社会氛围,进而渐进影响到每一个个体。从而实现人类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是所谓“和谐社会一也。如果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精于算计自己的得失,而罔顾他人,最后不但自己的利益实现不了;整体的利益也是最小化的。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命力就会逐渐消弱,社会将不再和谐、和睦相处。受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各种交叉复杂的多样关系突现,这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虽然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决定了人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们是一种双向影响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只有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这样才能够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规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够实现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老子主“和”的哲学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道德水平的修养,从而达到一种谦让互争的思想态度,这种思想态度是促成人际关系和谐共处的基础。对于“善"与“不善"者,都要做到“善”。这样就抛弃了自私的利己主义,以善意来揣测别人,宽宏大度,不再以牙还牙。做到这样一种处世的心态和思想,为处理好人际关系起到美好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要素,老子主“和"\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哲学思想提倡从内心做起,做到不争、清心,进而为处理好人际关系做出了系统的规范的理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整个社会的和谐。运用不争的心态处理人们内心世界的处事态度,做到世间人们皆和谐共处。对于这种不争的态度,相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利益来讲。现在我国城市和农村都逐步建立了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制度,政府积极推动就业。人们的基本生存以及生活得到了可靠的保障,在这一层面上说,人们不必为经济生存而无序争夺社会的宝贵资源,所以“不争"的实现也就有了物质层面的保证。如果没这个保证的话,在这个争夺过程当中必然产生你争我夺的无序状态,不但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而且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现象,进而产生社会的不和谐。现实社会中运用老子“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作用和价值推广中,体现了人们趋向于道家“善"的价值取向,从内外两种身心环境中,塑造社会当中的人,进而使他们实现并具备这种心态。正是在这种价值推广上,政府制定各种政策、利国利民、以人为本,就是为了实现用道家“和"的理论去协调现代人们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就是“和"的价值观产生的过程。“利他主义”当然是“和谐社会"运行的根基。但老子同时也指出了其他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就是“俭”,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少的向刍然索取。另一方面,一定要杜绝“虚假消费"对我们造成的影响。让社会整体形成一种“俭’’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其变成一种可持续的整个社会都遵循的行为模式。其二就是静观其变,当然这里的静观是充满理性的褒义。所谓“静观"就是指耐心分析客观事物,等得到一个合法社会规则的“道”的解释之后,再去行动。而不能劈头盖脸的就贸贸然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合乎于“道"的法则。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总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老子要求人和人之间要互信互爱,和睦相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讲求德政,顺从百姓的意见来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第三节老子主搿和刀哲学中的自然和谐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第三要义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必须相生相应,和谐共处。“和"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环节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按照老子所说“道"的法则,要实现“道"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自然运行规律行事,不\n第二章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按自然规律行事就谈不上所谓的“道’’也就促不成所谓“和"的产生。到目前为止人所师法的对象还是自然,还是没有超越自然这个范畴。怎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使之作用发挥最大的效果时,这时就要借助道家“和"的思想内容,以促成人与自然的有机组合,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老子认为“道"包含并覆盖着大地,大地孕育着万物。这是一个系统的逻辑过程。就此而言,人无异于自然。也即天人其实是合一的,人只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人与自然就应该遵循同一的“道"的规律,人既不能独立于自然之外,也绝不能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老子说:.道一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误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在这里,老子将道生万物与万物和谐相提并论,也说明“和谐"就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形态。老子论到自然的时候,要求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人类不能超越自然,也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有意识到这点才能促成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老子论自然的“和"具有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作用,促成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自然在其规律范围内,如果人们能够积极的利用这些规律,那么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能够起到维护自然生态的积极作用。对于作为个体本身以及社会当中的“人"与整个自然的辩证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大自然是个体本身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自然为人类奠定了极为可贵的物质基础。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然是以此为根基的。一方面,“道’’是自然产生的基础,自然遵循“道”的规律来运行及更替发展,在这个运行的基础上才有人类社会的曲折前行。另一方面,在老子所说的四“大"当中,“人"也居其一“大",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本身的影响,揭示了这是一个相互的有机过程。用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观点来分析问题。\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老子主“和"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推广价值上,虽然古代和现代有不同的价值需求,但二者的终结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进而使“人”的社会更好的发展。“生命与其周围环境的连续性并非只是有形的,而也可以是精神性的。作为人类心智的一个必要条件,自然不但允许这种连续性,而且还促进它.的发展,一①人与自然其实是互相促进的。中国古代所讲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本上是自然在“人"的社会中起着更大的作用,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非常不足,人类只能利用不多的科学知识和简单的工具去改造自然,自然在这一程度上的改造,基本上只能是基于自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只能听命于自然并按照这一规律来发展,只有顺其规律才能得到人类所生存必需的产品,否则亦然。可以说在古代必须遵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不遵守它人类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下就很难生存发展。连能不能活下去都成了问题。这也是老子主“和"哲学思想在当时的重要价值所在。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也逐步加大,并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范围,如果说古代对自然的改造是局部,仅仅定在所耕作的土地的话。现在则是全部,全球范围内的并且向宇宙伸展的改造,在现代科学技术技术这个利器的推动下,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越来越精密多样。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加倍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发展的环境下,人类开发自然的同时能不能掌握一个“度"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否则将会对自然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环境。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十二章)“这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与其说是人们基于本能欲望而产生的追求目标,不如说是在一种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归宿的社会境域中,人们因过分求取自我利益,而忽视环境利益所导致的病态欲望的对象化显现。"②对于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去破坏环境的做法,老子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认为最终受损的其实还是人类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老子还从反面论述了不尊重自然、不按自然规律行事的严重后果,以反对人类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加强与自然和任意地征服自然。如果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如今,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导①(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②史孝进:《试论道德经的生态人格观》,《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487页。\n第二章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致的荒漠化趋势仍然处于扩大之中,由此而带来耕地减少,草场退化,从而使粮食缺口,经济收入减少,并时常遭受沙尘暴侵扰,可以说这正是老子2500年前对“不知常”而“妄作’’的一种惩罚和警告’’④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圆老子主“和"哲学思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克服以人类为自身的中心主义,要求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并遵守自然规律、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这种思想应当同化为人类自身的一部分并且成为人们的一种理性自觉。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因此人类不是超越于物质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生生的物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天地万物,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并提供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就要求人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去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一_~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道路上树立人与自然辩证和谐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人与自然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必须强调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叠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来作为人类发展的,一前提,这样的话最终也会把人类世界毁坏掉,从而出现“双输"的局面。所以说老子祈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挚”,第四节老子主“和一哲学中的世界和谐最后,老子主“和"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上,即整个世界的和谐。和谐世界的内容包含政治、经济等等各个方面,但其核心是“和谐共处"。《道德经》中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六十一章)在大国与小国关系的辨证分析中,老子希望大国能首先示好,小国在大国面前能谦恭低调,大国与小国应当为好不为怨,只有这样的人类世晁才是道德一统的完美的①周高德:《老子思想与生态环境》,‘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498页。②庞跃辉:‘人与自然是“生命维系”的关系》,《光明日报》2003年5月6日。\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类世界。当今世界,处于独霸地位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肆意推行单边主义,给世界带来很大的灾难,还在很多问题上搞双重标准,企图一味按照自己的一直修改全球规则,这些都是违背老子的和谐思想的。“在国际事务中,大国应多奉行‘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取得国际认同,才能寻求和拓展共同利益,减少和冲撞,才能真正形成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符合和谐世界标准的国际新秩序。"①同时,实现和谐世界,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消除贫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实现全球经济的和谐发展。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者,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在建设“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如果能实行“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原则,多关注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在制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中更多地注意保护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则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各国平衡发展了,才能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自己从中取得更大的利益,这才符合天道的规律。”⑦当前世界,虽然和平是世界的主题,但个别超级大国挑起的局部战争,还是给世界和谐带来很大的阴影。老子主张世界各国之间都是“婚爱”关系,即使有些矛盾,也是没有国家动武征战,全在“婚爱"中解决了。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三十一章)在这里,“老子坚持反战的立场,主张在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把握一个‘和’字。警示当政者必须尊道守德、守中致和,尽量避免引起冲突、矛盾乃至战争。”@这就是道家所主张的国与国相处的法则,老子说:挫其瑞,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在这里老子要求各个国家“消除个我的痼弊,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心无偏狭之见,才能平等对话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从文明的冲突迈向文明的整①林舟:《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7页②同上③傅凤英:r守中致和”一道德经中的“和谐”精神》,《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691页。\n●~第二章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合。"④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这种思维对于我们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尤为可贵。在外交上既有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又有像越南、朝鲜等小国,无论是台海问题还是南海领土争端,如能依照老子所说来加以解决,就能够给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达成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和睦相处。第五节老子主“和刀哲学与儒家主“和修思想的联系与不同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的儒冢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部分,在几千年的漫长的累积过程中,其重要的养分渐渐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可以说,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处事,世界观等等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的哲学思想所蕴含的内容庞大而且丰富,本文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儒家的“中和"观,核心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尚中贵和’’的理念,·妇;。其在化解社会矛盾得自觉性方面,促进社会中整体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的和谐有序发展中,可以给我们以许多重要的理论启示。这里所说的“中和"是儒家伦理中“和”哲学的集中体现。“中和"从字面上看包括“中"与“和"两个方面。儒家对于所谓“中’’的正统理解,一般指的是适中、中正的意思,儒家常常讲“过犹不及",其意就是说,“过”与“不及’’都不符合儒家“.申谊h!.。,:p一“和’’的哲学含义,无论是超过还是达不到“中"的哲学范畴,在儒家思想里都是被。否定的。但其实“《中庸》所言‘中和’乃是承道家思想而来"②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和之至,知和曰常。(五十五章)中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在这里“中”为“正",行为规范上指向正道,“中"为“度”,要知止知足,不走极端,“中为虚"虚无中蕴含生机;‘中为机’,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和规律。‘中’的四个层面,也是‘道’之用,和合、和协、调和、和而不同,也是道所呈现的状①林舟:《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8页。②傅风英:铲守中致和”一道德经中的“和谐”精神》,‘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舨,第691页。\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态。在《道德经》中,‘中和’思想最后上升到“道’’的高度,要守‘道’,就必须把握‘中和’的原则。’’①孔子曾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一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把“中庸”推崇到了“德"的哲学理论高度,达到了至高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到儒家所谓“中庸之道”,无论其哲学推理与论述还是把其运用于君子的修身践行当中,其都集中地体现了儒家孜孜不倦的对于“尚中贵和’’的道德追求。’儒家对于所谓“和"的正统理解,一般指的是和谐、协调的意思。其实质就是在事物运行过程中用一种事物去平衡协调另一种事物,以促使两种不同的对立事物达到矛盾的统一与融和的状态。最终实现“和"的大一统格局。而如果两种事物的矛盾持续对立而无法融合,则“和"就无法产生,儒家创始人鲁人孔丘是对传统“和"哲学的长期思辨中的集大成者。其明确提出“和为贵"的命题,并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其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哲学结论。将是否“和"作为判断君子还是小人的依据。实际上儒家是把“中"与“和”结合起来看待的,称之为“中和"观。在《中庸》有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意是说,世界万物只有达到了中和的境界,每个事物才能合乎宇宙的法则而正确运行。在此基础上万物才能生长发育,整个世界才能够欣欣向荣。是所谓“中也者,天正之太本也i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一从这里看出,儒家把“中”当做天下的“本"来看待,无论超过还是达不到中都是“本末倒置"。儒家把“和"当做天下的“道"来看待的。只有“和"的方式才是世界万物正确运行的不二法则。这些都鲜明地表达了我们祖先对“中和’’观念的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儒家之所以崇尚“中和",就是主张在实践上的人们在社会交往及个人修为中,要树立“中和"的思想并且推行中正之道,坚持“和为贵’’得理念与实践模式,社会中每个个体之间相互协作,以达到共享祥和德目的。“对现实世界问题的态度上,解决世界棘手问题,如环境污染、宗教冲突与战争、道德水平下降,方法与手段不同。儒家是内圣外王,注重政治与伦理,道家是道法自然,注重科学与管理,注重和谐自然社会的建立。’’②也就是说,对于“和"①傅风英:r守中致和”一道德经中的“和谐”精神》,‘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691页。。②宫哲兵:《论当代道家》,《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94页。\n第二章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内涵的侧重点,儒家和老子是不同的。儒家侧重于政治伦理方面,而老子侧重于科学与管理方面。在儒家思想里,“仁爱”是讲“和"的基础。“仁爱”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为,不管天生资质如何,我们必须在家庭以及学校教育中彻底贯彻“仁爱"的思想,从本质上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以及在社会中个体所要实践的精神修为。论语中写道:“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这里可见“他的仁爱对象并不包括除人之外的其他事物。"也就是说,无论是“仁爱",还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和",儒家只是单单强调人的因素,与老子包罗世界万物的“和’’相比,儒家的“和"只是一种很狭隘的巧和”。儒家所讲的“和"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忽视外部世界和谐,强调人类中心主义的“和",其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与老子相比,儒家的“和修短视的多。①《论语乡党》,《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二册,第712页。。鼬10卜0t孓-:;’:·\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n第三章老子主“和”哲学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第三章老子主“和"哲学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第一节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从老子主“和"哲学中吸取养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和谐社会这个基本理论的构建是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正常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为了解决当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构想。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一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延伸指导。另一方面,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旧命题在新时期的融合与考验。所谓融合,就是指与优秀的传统核心文化的融合,包括儒家,道家等等,恰恰在传统文化的“和"这个概念当中,老子主“和一的哲学思想的内涵最为丰富。对于当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经过32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但是我们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之后,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秩序与混乱并存的转型的关键阶段。当下中国,单纯的依靠煤炭作为能源供应已经导致我国的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很多高能耗低产出工业的大量重复建设,更加剧了这一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显得极不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天道"高于“人道",其指出我们应当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这对于缓解当前我们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有积极的理论作用。当前政府统筹社会中各方的利益难度加大,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国有矿山改造中私人矿主的权益保护问题,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等等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诸如安徽池州、湖北石首等群体性事件时有爆发。所以社会在某些方面显现出了不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老子强调施政者一定要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强调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一定要互信互助,这有这样,才能做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这对于缓解当前我们社会的不和谐现象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加强的同时也导致了西方恶劣思潮的涌入,拜金主义、性自由、无政府主义等西方的垃圾精神思想对时下年轻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个人心灵已经不再纯洁、和谐。在个人心灵的修为上,老子强调个人不管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善"心,必须“无欲”、“无争",不为外部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心灵,只有这样个人才能获得心灵的\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极大和谐。从国际上看,巴以冲突还是不时爆发,局部边界冲突不断,世界还是没有实现真正的和平,所以世界也还是很不和谐,而恰恰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而不邦,重视睦邻友好和互利互惠。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国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老子主“和"哲学思想的实质其实是社会运行的过程当中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人类必须按照社会本身自有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自有的客观规律而行事,必须做到顺其自然,达到个人心灵、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状态,进而实现整个世界的真正的和谐。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迄今为止,我们人类并没有超越土地和我们自身的关系,土地依然源源不断地提供给我们必须的粮食与财富。而老子追求的“道"是一种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法则的存在。是符合并能促进社会健康运行的“真"“善"“美"的统一体。因此这种追求必然促进自然与“人"的社会的和谐共处,要想达到和谐的境界就必须在思想上解放并改造自己进而才能与他人及自然和谐共处。只有这样社会中的每个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使人的社会出现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真正的和谐’综上所述,道家老子“和"的哲学思想就是通过我们把握“道"的自然规律来促进“和”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和"哲学概念中的要素:人、自然、社会的融合进而达到和谐统一和有机组合,达到一种按自然规律发展的“无为"而治的一种合理的和谐的社会形态。想达到的目的就是从不同层次上,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也就是社会当中,人与自然当中各因素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大一统的共赢的和谐。因此,细细解析和谐社会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建设内容的趋向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调的,特别是老子“和"思想在内容中的一一体现,更加突出了它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可以说老子“和"思想文化对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第二节老子主“和刀哲学在当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第一,老子主“和’’哲学思想在解决个人心灵不和谐问题中,主要是让人们顺从“道”的规律从而达到“不争"、“不欲’’等为人处事的境界。“不争’’的重要特征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他人的豁达大度,它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误解。如果每个人内心都本着“宽容”的心态去和他人交往,那么这个世界\n●、第三章老子主“和”哲学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的纷争就会大大的减少。只有以“宽容"这个前提来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是最靠、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第四十九章)如果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很难想象实现老子说的这种无论是“信者”还是“不信者"都同等对待的现象。老子指出品德高尚的人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凡事知足,能将自身的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给予很好的结合起来并牢牢掌握好这个“度"。他们能将世界上所有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没有区别的对待。对一切善良或不善良的人诚信或不诚信的人都一样对待。他真诚地对待别人同时也让别人由衷地感觉到他的真诚,也就自然地影响到每一个人,使得每一个人都从内心尊敬爱戴他人。当然老子这里所说的一视同仁并不是一种“愚视",而是一种辨证分析的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个人心灵的和谐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和中、西部地区的相对o。..,。,。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东部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水平与中、.西部地区的人民而言相对较高。在美好的生活作为动力的前提下大家都想去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发展,每年去东部打工的农民就有上亿人,他们进了城希望尽快富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一方面,经济利益的追求的过程会使人迷失做人的本性。另一方面,面对东部城市的灯红酒绿和富人阔绰的生活,许多人心里开始畚。。衡,充斥了各种各样不好的想法。而中国的富人很多怀着暴发户的心态去看待他人,自以为有几个钱就蔑视他人。宁愿花天酒地也不愿为慈善事业捐点款。同样,这样的心理也是极不健康的。每个人心灵的不和谐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不能够相亲相爱互帮互助而是勾心斗角相互提防。因此要道家的和谐文化来疏导这些不和谐。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指出,当前要想使个人的心灵得到和谐,我们必须讲“诚信",只有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真诚可信之心与他人交往,那么整个社会才能呈现出诚信互爱的状态,人和人之间用不着相互提防,个人的心灵才能真正的踏实和舒缓。这里的诚信并非所谓的哥们义气,而是要对其他人必须做到言而有信,不欺不骗。公民社会的道德底线就应当是是“诚实”,这一点是恰恰是最被我们忽略的,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国内的不法商人昧着良心往俄罗斯销售假货,以至于好多年了俄罗斯民众还改变不了对中国货质次价低的恶劣印象。广东的汕头市就是因为诚信混乱而导致的经济危机,至今一蹶不振,在最初的沿海四个开放城市当中汕头市经济总量是\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低的。我们必须引以为戒,个人心灵不和谐所导致的问题里,不光个人利益受到损害,还且还给国家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害。由于当前人与人之间的家庭生长情况与受教育水平各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存在于每一位个体身上,这样就会使许多人产生一些不够和谐的价值取向,我们要求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去面对一个不诚实之人时,这种不和谐的局面自然就会产生,这种不和谐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个人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对于这些后天的由外部世界所影响的不和谐的价值取向,这就要从思想上来根本解决这种不和谐的因素,这就不得不说老子主“和"哲学思想文化了。前面我们也提到了,老子“和"思想在处理个人心灵和谐的问题上采取了“无欲"、“无争”、“德”、“善”等思想,也就是要用宽容友善的道德品质来感化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并使得这些优良的道德品质同化在每一个人的意识深处,但是“生命和谐度的提高,不能孤立地、仅仅依靠自己的内省而实现,而还要依赖于周围的环境。’’①这些良好的道德品格需要每一个人在与社会上其他人的交往中用行动来表现出来。长期以往,才能逐步实现个人心灵的和谐。运用老子“和"的文化体系来解决当前个人心灵的不和谐,其不但有理论价值而且有巨大的实用价值。认识和谐社会的主体如果离开人的交往关系那么社会和谐就失去了基础。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和社会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西方不良思潮的刺激和影响,一些个人主义者的利己心理得到扩张,集体主义和互助友爱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再被他们所认同,由于这部分人思想的扭曲导致的心灵不和谐给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道德氛围带来了阴影。严重影响了社会健康秩序的建立。虽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努力综合治理,但道德建设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老子主“和"哲学里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我们必须坚守。只有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向“善”、“德”、“信’’的一面积极靠拢,老子所说的“抱朴守真”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抱朴守真’’即固守人的纯朴自然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意味着诚实而且不互相争夺,只有抱朴守真才能使个人心灵得到和谐,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在外部世界里的各种人际障碍,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和发挥“人"的价值,进而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最终做①刘仲宇:《抱一与生命和谐度》,<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173页。●J,\n第三章老子主“和”哲学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到人人都是谦谦君子的理想社会。这些恰恰都体现了老子“和"的文化思想在解决个人心灵不和谐的价值存在。.第二,老子主“和”哲学在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中也有其重要作用。老子把大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天、地与人的三位~体的和谐关系,他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宇宙而人类社会是一个小宇宙,人类社会这个小宇宙包含在自然界这个大宇宙之内。他们视天、地、人为一体而且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从而追求天、地、人的整体和谐。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存在、变化和维持都是由于阴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结果,而且把阴阳和谐的状态则成为“和"。如果阴阳失衡运行失序,自然界就会发生重大灾害,人世社会就会出现严重动乱,从而使整个世界处于灾难之中。在这里“阴阳"的范畴里面也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这一对矛盾体。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万物并且做到“人道"和“天道”相一致,使“人道"和“天道”相互协调并且符合“道"的法则才能实现真正的“和"。正是老子所谓:’,蕊:.·.、,,。.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j..~.‘1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以自然为归宿。“人法地’’反映了人砑土·-地的依赖,土地提供给人以粮食供人生存,提供给人以矿产供人冶炼使用,提供茂密的森林供人砍伐,提供美好的景色让人愉悦。人绝对无法离开土地而独立生奄黥,,。⋯分。,。二者息息相关。“地法天"说明农业生产对自然的天色气候的依赖关系。如果大自,然风调雨顺则农业生产就能获得丰收,人类的生存就能获得保障。而如果气候反常,天道不测,则农业就会歉收,而这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沧海桑田,由于天气气候的变化,现在西北的沙漠在若干年前都是湿热的雨林,可见“天"的力量有多么大。人只有按照“天"的规律来改造自然才是我们的改造之道。那种“人定胜天”的说法只是那个疯狂年代的荒谬想法。“天法道"表示自然气候是按照“道"的客观规律来运行的。“道法自然"则是说“道’’以自己本来就固有的状态为法则来运行而且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改变。“老子在这里讲的自然,不仅指自然界本身,而且是指自然而然的法则,即遵循万物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不加干涉。’’①自然而然①汤恩佳:《儒道合作共建和谐世界》,《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293页。\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类的理性行为应该像“庖丁解牛"一般顺着自然的固有规律来行事,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主宰自然和奴役自然。当今社会我们破坏自然的现象不断加深,尤其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和谐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加深加强,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矛盾百出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地摆在执政者的面前。最为突出的就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由于各个地方政府单纯以GDP发展为唯一的目标,导致了不顾环境风险的一些污染工业的快速上马,导致中国的环境压力越来越重,而且随着东部生产成本的逐年提高,很多污染工业被迁到了西部地区,从而造成了新一轮的环境污染。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程度、危害程度呈日益加剧的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令人触目惊心;就连肥沃的东北黑土地都出现了土地流失现象。西北部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而且天然植被遭到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甘肃省的民勤县沙漠化尤为严重,整个县域已经快要被沙漠吞噬。而且内蒙古的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有和腾格里沙漠合并的趋势,如一旦合并则整个西北的治沙形式就会更加严峻。此外,工业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导致L.u西省的临汾市一度在卫星中检测不到,原来是工业废气笼罩了整个城市的上空所导致的。大自然有序和谐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工业极大的破坏,而且我们不时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触目惊心的一面:西南地区的酸雨使得农民颗粒无收,大多数的城市市区烟雾缭绕,如同天天下雾。淮河水如同酱油一般漆黑。我的老家山西阳泉市,连所下的雨竟然都是黑色的!反过来,被人搞得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又阻碍了人的健康的生存发展。人类工业化的本质无非就是使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生活品质有所提高,自然环境和“人"是连为一体的。这个“一体”本身就是一个平衡有序的系统。在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系统以前,如果持续打破这个平衡而得不到补偿,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互为支撑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向关系。而不是以牺牲一方的利益来获取另一方生存的绝对条件,如果这样的话就割裂了人与大自然的天然的血脉相亲的密切联系。这样就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相违背,当然也不是老子所倡导的和谐内涵了。所以说,“尊重自然"这四个字无论在五千年前的奴隶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n第三章老子主“和”哲学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此外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已经凸现,环境污染呈现复合型压缩型发展而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在我国垃圾处理就是一个头疼的问题,由于没有合理的处理方式而导致好多地方形成大规模的垃圾山,严重污染着周遭的空气和地下水。同时湖泊和海域不时出现以氮、磷为主要污染物的富养化问题。无锡太湖蓝藻事件、昆明滇池蓝藻事件、巢湖蓝藻事件等蓝藻问题的大规模爆发让人记忆犹新。不少城市饮用水源地监测到许多微量有毒有害化合物从而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城市里由于轿车在每个家庭的普及导致大气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污染物持续加大,氮氧化物及其带来的光化学烟雾污染有明显加重趋势。而且在很多地方,恶劣的生态环境是造成老百姓贫困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分之一的国家。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中造成的,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人类的益处和与自然相抗争带来的不利影响,人与自然将每缸一,。.样相处昵?在这一问题上,老子“和"的哲学思想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首先要面对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处理的重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上文中所叙述的情况更加撇一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而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自然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构建人讯。。,,、然和谐发展的自然生态文明已紧迫着我们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必须抛弃人要一‘改造自然就必然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必须借鉴和吸取老子“和’’哲学文化中的天人和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树立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通过合理有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共处、同存共生的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我们人类社会内部的问题。从而实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必须遵守大自然的运行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的基础上来建设人类社会,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自然环境和谐的社会。进而达到人类社会自身的有序的和谐状态。第三,老子主“和"哲学在处理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社会要想和谐,首先就得要求施政者施行仁政。老子说:\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老子在这里说明了作为一个施政者只有做到“损有馀而补不足’’才是符合“道’’的统治。并指出施政者所最容易缺失的就是这种品格。社会财富多寡的分配不均主要是政治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统治者能否有这种品格来推动政治体制的改进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要有善心存在,这种内心的良知决定了一个统治者是否能够关心他人的疾苦并成为超越私心的一种好的方法。这也是作为一个成功的统治者的基础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社会的对立矛盾协调统一。老子还说:⋯‘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掌)他指出作为一个统治者应当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才是一个有“德"的统治者,面对社会的病患,不是贪图享受而是以身奉献天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施政者在社会中起的是领导作用,只有合理领导好这个社会,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变紧张为和谐。因此老子更进一步的指出人与社会和谐的最终原则就是施政者要爱护民众,以民众为基础并按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来办事,做到以人为本。是所谓老子所说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老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广大的老百姓受益了,凡所有政令都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感受,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政通人和。前段时间贵州文安的群体性事件恰恰就是当地政府不以“民本"为指导思想的一个极好的反面案例。当今时代我国还存在着许多社会的不和谐的因素。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差距自建国以来就存在够大的不合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好几倍,不合理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弊端日益显得愈加严峻。大量农民到城市打工的同时带来了诸如暴力犯罪攀升等社会问题。还有近年来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也成为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由于人们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①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上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n第三章老子主“和”哲学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这样就必然会滋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仇富心理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针对富人的犯罪案件不断增多。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感觉不到安全感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单纯的以金钱和经济利益为重的思想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思想。眼下城市居民买房贵、住房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政府调控的不力导致房价不断提高,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买不起房,所谓有恒产者才有恒心。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如果连居者有其屋这个基本的条件都实现不了,又何谈和谐社会建设呢?要正确梳理上述社会不和谐的现象,施政者就必须转变管理思路,必须做到如老子所说的以民生为本。自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提出以来,我们发现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国家连续五年的“一号文件"都谈的是“三农"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思想,并减免了农业税等一系列税费制度。2009年,国家还在一些省市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家用于农村的财务支出在逐年提升,这样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起到了好的效果。再如,国家分配制度的改革‰.k,^,:.将原来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改为了初次分配重要兼顾公平,’这一政府的变动体现了在解决贫富差距方面我们也正在努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缩小贫富差距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共生。政府也在关注房地产过热的现象,政府出台.孑·一一系列政策来保障人民群众能够买得起房,并对困难群众进行了补贴购房,2009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山西大同对煤炭棚户区的调研工作就显现了政府这一积极的姿态,两事实在这里说明了作为一个统治者只有做到老子所说的“损有馀而补不足"才是符·合“道"的统治。并指出施政者所最容易缺失的就是这种品格。社会财富多寡的分配不均主要是政治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而施政者能否有这种品格来推动政治体制的改进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要有善心存在,这种内心的良知决定了一个统治者是否能够关心他人的疾苦并成为超越私心的_种好的方法。这也是作为一个成功的统治者的基础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社会的对立矛盾协调统一。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社会中产生的不和谐因素正在一一化解,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正在得到实践的证明。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老子和谐思想对解决当前不和谐因素的极大价值。老子所主张的人与社会和谐,其核心就是是爱惜百姓、社会公平、以人为本这些思想。老子的关于“和’’思想的哲学理念为当代的统治者提供一种宝贵的执政理念,使施政者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实践证明我们已\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掌握了这种思想,并切实的运用到了当代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这种思想理念业已成为了一种价值体系来指导统治者的思维形式。:当然,老子的社会平等思想于当今而言也具有重要作用与推广价值。如果社会不平等而导致的人们的差距越来越大,长期以往这样会导致整个社会社会的崩溃,一个时代的结束。直接威胁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党能不能执政都是一个问题。因此现在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英国甚至有发达世界中最贫困的记录”,①看来,不光是我们国家,发达国家也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提出,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加大二次分配的比率,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力实施,等等措施都是为了减少越来越大的差距而所做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活秩序的安定。就其价值而言,现代社会特别要重视社会的公平现象。“从历史上看,在影响社会和谐或不和谐的诸多因素当中,最突出的就是弱势群体对社会的反叛所引起的社会动荡。"圆随着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公民意识的觉醒,人民要求公平的形式的也就越来越高,否则社会将被革命掉。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并且在历史上也发生过这样的行为。因此中央积极推进缩小贫富差距,促成消化城乡二元结构,消除户籍制度,从而从整体上实现社会的公平。这一举措,从改革上调整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给予制度的保证。并给人民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并增强人民的信心。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综合的和谐,缺一不可。老子和谐社会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老子主“和’’哲学思想是被现代社会实践所证明了的,能够对对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具有重大的价值的伟大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进行和谐社会建设既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内部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为主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不和谐问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仍然很不安宁,美国悍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导致本来就不安的中东地区更加动荡不安,而中国30%的进口石油来自中东地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辛苦所得被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杠杆洗劫一空。美国滥发国债,大量的印刷美元导致美元贬值,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缩水不少。尤其是2009年由美国引起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倒退。中国沿海许多以出口为导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432页。②何建明:《道德经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和谐社会建设》,《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579页。.34-\n第三章老子主“和”哲学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向的企业大量倒闭,蒙受了巨大损失。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对别国内政进行无理干预,发动了诸如乌克兰“橙色革命"等和平演变,用经济,文化等隐性资源对别国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老子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也就是说,像美国这种欲取得和改造天下的计策是注定要失败的,世界是不可以随意去改造的,“有为者必败,执著使之固定在自己手里者必失之’’①。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然而他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却不与其国力匹配,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美国不能够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不能够以和睦、和谐的思维去与他国相处,反而四处争战,以武力来和别国对话,到头来却自己成了自己的受害者,国家安全不断遭到破坏,与多国存在敌视的状态,这就是国与国之间不和谐的切实表现。所以老子建议以娶亲的方式来劝说大国小国为好不为怨。大国能做到谦恭低磊⋯:调的同时小国能做到和谐顺从,则整个世界就能实现整体和谐。,:老子说:’..、-j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另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翡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章)这个思想用来处理中国与别国的交往关系也是成立的。对于中国这个大国来说,.留氐。,.交主体思想也应当像烹小鲜一样的简单,而不宜复杂化。必须以合乎“道”的方式-来处理对外关系。以和为贵,只有这样才能“其鬼不神,其身不伤人一.,无论西方世界如何污蔑造谣中伤中国,中国都能做到不为所动,独立安静的谋求自己的发展。这就是老子所言的以静治国,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基本治国谋略,这样就把静的道理全部展示出来了。推而广之,如果每个国家都能依此来治理,那就可以实现全世界的和谐共处了。这几年我国与别国的边界争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比如我国的南海问题就是如此,虽然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但由于种种问题,在南海问题上我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存在不和谐现象,我国希望能够和平的解决争端,但其他国家却一再的制造不和谐元素,这就有碍于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处了。虽然参与南海争端的都是小国,但我们也绝不能以大国的身份来欺压这些国家,①方尔加:《道德经意释致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第74页\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们只能以和为贵的思想来出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国家,国界线比较长,尚未确定的国际线也比较多,特别是与印度的国际线划分上存在许多的问题,虽然印度到现在还无理侵占着我国西藏的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我们还是必须以道家“和"的思想去处理这件事情。南海争端和这些边界线争端如果不是用道家“和“的思想为指导来解决处理,而是简单的诉诸武力的话,那么中国的外部环境就会不得安宁,国家建设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总之,要想实现整个世界的和谐,必须每一个国家都发挥作用。人类社会是一个利益一致的完整的整体。老子“和"思想在解决整个世界不和谐中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老子主“和’’哲学思想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婚爱"关系,即使有些矛盾也不用动武征战,全在“婚爱"的甜蜜中解决了。因此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大国应当尊重小国,经济发达的国家帮助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有争议的国家通过改治谈判来解决争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化解。这就是要求联合国在把握国与国之间不和谐因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合理在老子主“和”哲学思想中吸取有利价值,才能促进各国之间的平等和谐。所以老子主“和’’哲学思想在解决世界不和谐因素。建立一个和谐世界中的高度的本体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n结束语老子主“和”哲学思想指和谐、和睦、和平,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共处等等多个方面。这里的“和"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完成包含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新型文化的合理构建,并使之成为国家强有力的精神力量。老子主“和"的哲学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尊重自然规律并让自然休养生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讽以和为贵,重视家庭和睦和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而不邦,重视睦邻友好和互利互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有识逝;.,,士的广泛认同,仍然是衡量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思想资源。只有深刻认识老子主“和’’哲学的现实价值钿发.掘并弘扬老子主“和"的哲学思想,我们就能在现实提供的起点上创造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道家的“和“哲学思想于我们的新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必不可少的。‘t尽管关于老子主“和”哲学的研究己有许多成果,但是系统的对老子主“和一哲学进行研究的书籍还是不多,这给本文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本文所阐述的老子主“和’’的哲学思想,鉴于篇幅,并不能完全涵盖其全部内容,而且就老子主“和"的哲学思想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的联系的研究还是有限的。对这些问题,拟在今后继续研究。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文中一定还存在许多不足或错误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8.\n参考文献[1]公木,邵汉明.道家哲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2]吴汝钧.老庄哲学的现代析论[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3]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4]陆玉林.老庄哲学的意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1月[5]李先耕.老子今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6]于永昌.老子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7]方尔加..道德经意释致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8]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9]刘韶军.日本现代老子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10]赵爱民.论传统哲学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J].理论与改革,2008第5期[11]刘红梅.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道家思想资源[J].传承,2008第6期⋯[12]许建良.构筑和谐社会的道家资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第2期.[13](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14]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i5]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下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16]宇文速.感悟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月一‘[17]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8]庞跃辉.人与自然是“生命维系"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3年5月6日[19](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2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22]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l版[23]朱人求.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J].《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24]邹牧仑.道德经旁说:《听老子讲道》姊妹篇[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n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袁培智,袁辉.老子新译:“道德经"评注[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6]赵立琦.道德经其实应该这样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27]崔平.道德经验批判[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28]周波.《道德经》真义探微[M].成都:巴蜀书社,2008[29](印)奥修.天下大道:道德经中的哲学与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文选德.《道德经》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一辛红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邓伟志.和谐社会笔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M].北京:北京师弗大学出版社,2009曹英.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与制度资源[.Ⅵ].北京:中国A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乐后圣.和谐社会构建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林世选.国民素质论:和谐社会构建与国民素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刘社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就业促进[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董瑞华.肖锋:和谐社会与公共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吴宁.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非理性[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们蛆嬲朝铂朝印力踟卯们B眵呤昭口口呤日∞国心\n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一、参加学术交流活动1、2008年11月,参加广东江门白沙国际学术会议2、2009年10月,在福州参加杨时学术研讨会3、2009年11月,参加江西资溪李媾学术研讨会二、科研任务在读研究生期间,我参加了导师朱人求博士的《:真德秀哲学研究》这一科研项目,承担了部分资料的调研、翻译,并撰写了相关章节。三、科研情况’传统文化中道家主“和’’哲学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影响初探(教育交流,2009“7年07期,)’。⋯’’宋明理学与杨时的精神特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2月)~舡、w陈白沙在宋明理学中的转承作用及精神特质(白沙学术论文集,珠海出版社)\n_——\n致谢2007年9月5日,我带着一颗求知的心,满怀信心地跨入福建师范大学。来到福建师大,我深知机会难能可贵,深深地懂得自己该做什么,该如何去做。从此,我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追求,在这里我求知若渴,陶醉于图书馆,陶醉于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每一位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难忘郑又贤老师在党训班上的谆谆教导,难忘何贻伦老师的关于卡夫丁峡谷的详细诠释,难忘王之波老师的关于剥削问题的广泛讨论,难忘郑又贤老师的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风范,难忘陈永森老师的公私之辨,难忘李淑贞老师对于佛学的深刻阐释,难忘杨新华老师的关于人与自然的热烈探讨,难忘导师朱人求博士关于八卦的生动演示⋯⋯我由衷地感谢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难忘与朱人求老师的相处的日子:难忘朱老师对论文选题的指导,难忘朱老师对我的真诚的援助,难忘师生一起进餐时广泛的思想交流,难忘师生席地而坐时的谆谆教导,难忘朱老师检查学习笔记时我们的那种忐忑不安⋯⋯在论文修改的过程中,难忘朱老师的一处处的细心的批语:从论文的章节结构,到论文的标点符号,从论文的章、节、目到论文的注释、参考文献⋯⋯我由衷地感谢朱老师。师恩难忘!难忘恩师!\n●t■\n个人简历姓名: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入学时间:培养类别:外语水平·0导师:。任丽君1981—12中共党员2007一09国家计划内非定向研究生朱人求性别:学历:籍贯:毕业时间:男硕士山西阳泉20lO一07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文化哲学一、教育背景1、2004年安徽理工大学毕业.2、2007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师从朱人求博士。二、工作经历1、2004年8月--2007年9月,任教于安徽六安职业技术学院\n一、▲’■\n厂——一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姓名)廷匦叠学号至QQZQQ鱼!专业里壶墨圭竖蜇堂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老子主“和"哲学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论文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一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结果均由本人承担。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本硕士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和出版本硕士学位论文,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送交本硕士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保密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字:侮雨零指导教师签字:签字日期:‘jOlO年6月吵.日签字日期:"toP年6月乒.日\n7

相关文档